时间:2023-02-14 21:43: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生命教育;生物教学;主旋律
生命的和谐、健康是一直以来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随着时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界开始进行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创新发展能力的学生。生物课程是与生命教育最契合的学科,在高中生物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构建中学生珍爱生命、致力于实现生命意义的价值观。下面我将从细胞增殖、生物进化、生态稳定三方面阐述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1细胞增殖,认识生命来之不易
“教育的目的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如是说。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生命素材,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绝佳选择。所谓生命是一种生存状态,人要以生命意义而存在,认识生命就要从生命起源而谈,生物体是有微小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增殖、分化而来的,体会生命由细胞到组织器官到个体的艰难,才能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细胞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掌握这一动态过程才能领会生命发展壮大的方式和意义,在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中认识生命的伟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过程,引出一个成年人由一个受精卵的成长历程,需要细胞体积的增大又要靠细胞数量的增多,即细胞增值的问题。
(2)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通过Flas重点演示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对保持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表格对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异同,以及涉及的细胞器的不同。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将知识学习由多媒体演示转向实地操作。细胞增殖只能实现细胞数量上的增加,而多细胞的生物体从小长大,还有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细胞增殖已经是相对复杂的一个过程,加以细胞分化才能实现完整的生物体,强化生命体的来之不易,最后可以设计学生发表对生命形成历程的感想。
2生物进化,敬畏生命顽强不息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体的星球,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甚至伴随多次生物大灭绝的现象,几经周折依然繁衍生息,所以依然存在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将漫长的生物进化历史长卷在学生面前展开,让其感悟到人以胜者的身份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是多么自豪的事情。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多种多样的物种存在形式一直以来就是备受争论的话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得生物进化理论不断发展,他用自然选择的学说证实了生物多样性是不断进化的结果,并对进化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在这一刻的教学设计为:
(1)认识种群、物种、基因频率等基础概念。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物种可以是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变异的结果。
(2)了解在进化过程中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几种情况的作用。突变出现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地理隔离由于环境变化形成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的物种;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淘汰不能适应环境的。
(3)组织学生开展对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的讨论活动,使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深入人心。由此可见,生物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个物种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人类在这一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发展,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并成为最高级的消费者,拥有复杂的生命形式,拥有极高的智慧,这正应证了生命的伟大,我们应该时刻心存敬畏之心。
3生态稳定,感受生命和谐美丽
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是整个生物圈,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性。在教学中,要逐步改变中学生心中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心理,渗透以生态环境的稳定来实现的生物圈可持续发展这样正确而长久的生存之道,唤醒学生感受生命和谐相处之美妙的细腻心理。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为了让学生从其中感悟生命和谐,我的教学设计为:
(1)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水池生物种类调查表,讨论找出水池中的哪些食物属于生态系统,进而得到生态系统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展示以池塘为例的生态系统图解,分析水池生态系统中个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奠定基础。
(3)设计题为“我最重要”的辩论赛,学生分四组分别扮演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四种成分,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最终得出四种成分缺一不可的结论。此时向学生传达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四种成分的合作,不涉及谁最重要一说,人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级的消费者也要与低级的生命体和谐相处,才能促进自然发展。
(4)7根据之前所学,用剪贴图的方式模拟草原生态系统作为练习,分辨出草原中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人作为生物界的物种之一,必须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生物圈的美丽和完整,从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观念,善待生命维护生态稳定。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具体课程中纳入生命教育,从细胞、生物、生态层层递进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生物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生命教育的主旋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为响亮。
作者:王克明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镇抚松五中
教育均衡发展提倡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实行平等教育;学生获得教育效果、接受教育条件、享受教育资源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学一线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融洽师生感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赏识和激励,让学生成功。只有这些才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做了以下的探讨:
一、了解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同是学生,但他们的个性不同,有些学生爱好动脑,有些学生爱好动手;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好,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必备信息。我们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综合这些信息,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具体困难,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融洽师生感情,实行平等教育
观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产生的结果,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就先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关注他们,学习才有动力。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功,教育才能均衡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的重点在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要分析、思考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常常能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很难,甚至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这种关心与爱护。久而久之,这些差生就会自己把自己归入到班级中不受欢迎的人的行列,把自己与班级中其他人隔绝开来,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甚至开始与教师形成严重的抵触情绪,这些都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差生学习困难的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原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改变,逐步形成这些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在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的同时,要带着平等的心态和不同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没有抛弃他们,他们和好学生一样,都平等的享受着老师的关爱。只有当教师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格外的关心以后,他们曾经自卑的心灵才会对老师开放。这点我是感触很深的。记得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他成绩很差,而且衣衫破烂,上课问到他问题,不管知道不知道总是一声不吭,作业也经常不交。为此,我特意关注起了这个学生,并在几次谈话之后,了解到这个学生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了,母亲又改嫁了,他跟随着他爷爷过日子,生活很艰难,而周围的一些同学还要嘲笑他,因此他根本无心上学,只想混毕业。于是我开始有意的关心起了这个学生,一有空就去找他谈心,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在得知他每天要往返十多里回家吃饭时,我又把自己的午饭券给了他,并且每天抽一点时间对他进行学习辅导,慢慢的这个学生变得不再有意疏远教师了,并能把一些心理话也同我说了。他说他现在最想挣钱,这样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然后他还想参军入伍,去部队锻炼自己。这时我就告诉他有理想是一件好事,老师也为他高兴,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读好书,学好包括化学等学科在内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社会实现理想的基础,否则一切只会是空想。同时我也不断勉励他要有克服学习上生活上等各种困难的勇气,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相信一切困难是暂时的。经过老师几番的关心疏导和鼓励,终于这位学生对学习有了较好的认识,学习主动性也开始大大提高了,成绩也开始上升了,在中考中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多赏识和激励,促进均衡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我设置化学课外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化学课外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参加化学竞赛,促使他们多看书、多练习、多动脑、多动手,把他们心思集中到钻研化学上来。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谈心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是:对上课害怕回答问题的,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回答对,给以表扬,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预先培训后让其做演示实验,使其从成功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让其担任科代表,利用青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其非学好化学不可。学习差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肯定。我们一方面要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而又不伤其自尊、自信的批评,另一方面又要挖掘其闪光点,实施鼓励性评价。
每一位学生都是渴望能得到老师赏识的,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脆弱的心灵更需要老师的赏识去抚慰。教师要充分的赏识他们的优点,要让他们充满信心,确信自己的脑袋和好学生一样聪明,有很强的潜能,过去某些功课学习成绩不大好,是因为没有努力,没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用赏识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才会对化学教师产生亲近感,进而才会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学才会有实际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程建平: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如校方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学时可以被随时侵占,这势必造成老师在课堂下的功夫不大。在教学方法上,目前仍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重教师自我的感受,而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自我的说教,轻学生的体验;重教学的成果,轻学生的感受。其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杜佐祥:音乐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音乐需要背景,但不能带太多的政治色彩,否则学生会觉得枯燥。老师、学校、教育部门如何改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可以请广州交响乐团、省民族乐团等到学校去教学;也可以和星海音乐厅等挂钩,组织学生到那里去欣赏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的层次。作为文化部门,我们也一直想促成这样做。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刘启宇博士:从音乐教育来讲,其负载的德育的任务是不是多了?革命歌曲在音乐教科书里占的比重比较大。音乐本身是个抽象的艺术,浪漫派音乐有很多文学性内容,但纯音乐、轻音乐文学性东西比较少,纯粹是一种审美,如果这种审美负载太多主题性的、与意识形态有关联的东西,音乐教育就进入了一个误区。美育是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提高人的精神水平、道德情操的目的。
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伍向平:现在音乐教育改革其实已经在开始迈步了。第一是课程的改革,学习美国的模式,把音乐同美术、舞蹈、戏曲等课程合为一体,统称为艺术课,纳入国家的十门必修课。第二,在教材上允许引进现代的、通俗的、好的音乐。过去过分偏重政治思想性,现在要做一番调整。国家目前也在这方面做研究,在教材上做些大的改革,使学生能接触更多反映这个时代的歌曲,接触更多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特征的作品。第三,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改革。要求音乐课传授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的审美性、文化性、创新性,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在音乐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听,把握住音乐是听觉艺术和参与式活动这两个特征。教法与学法结合,教法以学法为研究基础,学法以学生生理、心理为研究对象。但这个音乐教学方法全面地铺开,达到每个老师都能用这种方法上课,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注意青年学生的心理
伍向平:我曾对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一般喜欢童声歌曲,但在小学六年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从流行歌曲本身来说,尤其是摇滚乐,它的节奏、动感符合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他们的逆反心理在社会、家庭得不到释放,所以到音乐里去寻求,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寻求,不能说他们有这种想法就将它们压制,因为这是一种心理。音乐很多时候是感情的释放,处于不同情感中的人会去寻求适当的音乐使情感得到抒发,所以对青少年来说,这也是正常的。
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研究,但大都着眼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很少关注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如何胜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这就造成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研究匮乏。我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此课程的关注与深入探讨。
一、国外教学方法的模仿和借鉴
美国人Tom V.Savage,Davage,David G.Armstron编写的一本《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理论翔实又具有启发性,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材料的堆积和相关理论的罗列,尤其是各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令笔者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尝试一下呢?于是我首先模仿了美国人在新集体里组建学习小组的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半分钟内找一位你不太熟悉的伙伴.组成二人小组。
步骤二:用两分钟时间与同伴沟通。知道同伴的姓名、班级、生日。如果给同伴50元钱,必须在本周六消费.问问同伴会怎么做。
步骤三:现在随意两两组合,形成四人小组。每个人告诉小组其他三个成员有关你同伴的事情,记住这些问题:(1)同伴的姓名、班级;(2)同伴的生日;(3)如何在周六消费50元。给四分钟时间沟通。
步骤四:在此基础上组合成八人小组,给六分钟的时间向七个同伴依次提供同伴的信息。
步骤五:组成十六人小组,给八分钟时间,按以前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六:一起组成一个大圆圈,给八分钟时间,用与前面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七:教师提问:现在,谁能够提供小组内所有人的三条信息?
最后总结提问: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在倾听他人讲话时,你学到了什么?在其他情形下,我们可以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东西?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师范生的特点重新设计了问题,但方法步骤完全是借鉴美国人的。经试用,课堂效果非常好。由于充分的人际互动和井然有序的规则,课堂活而不乱。师生之间马上建立起和谐的心理相容关系。我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有了50元钱,2/3的学生要买东西:书、碟片、衣服或食品,1/3的学生显然有更多选择:给电话卡充值、打游戏、过生日等。
我又模仿采用了内外组分组法。首先分成两组。内组12人、外组12人,围成内外两圈。内组讨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小学社会课究竟应该教给小学生哪些知识?”外组观察内组的成员做了什么,并记录: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所发表的新意见,总结讨论内容提供证据以支持观点。时间大约8—10分钟,然后内外组互换位置。新内组开始讨论主题时间大约持续8—10分钟。最后全班进行一个简短的评论,介绍记录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并予以点评。
课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我来设计小学社会课,我将增大心理学知识的比重;有的说。应该叫“小学历史课”;有的反驳说:社会课里还有地理知识呢:有的甚至提出干脆将它与语文课结合起来。我肯定了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也向学生介绍了人教社小学社会教材的结构,并鼓励他们,你们可以研究一下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具体有哪些内容,怎么构建的,如果让你设计教材,你会如何设计,说不定以后你的教材还会得到公认和推广呢。
在模仿中揣摩,在学习中探索,使得教学思路越来越活跃。教学是完全可以应需而教、应时而教的,这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理论。
二、学生资源的挖掘
在资料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挖掘学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程教学资源就会更加丰富。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表达的观点、学生的作业设计.无一不启发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曾经让学生练习设计一个模拟情境:围绕一名12岁的被绑架儿童小宇展开,其他人物、情节自行设计,要求人物对白生动,想象合理,为《学会生存》一课教学服务。学生设计的方案丰富多彩.教师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讨论其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小学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又结合小学教学录像,让学生讨论其情境设计是否精彩。就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更能为我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我在指导实习时发现,像《做事不拖拉》、《我们的大地妈妈》、《我长大了》、《我们为祖先骄傲》等见习课,涉及不同年级的内容.由优秀教师执教,往往有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的精彩课件设计,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行为、案例分析,通俗易懂、辩证科学的道理说明,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师范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听优秀见习课时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安插了看优秀教学录像片的内容。要求学生看之前,自己先研究教材:“如果我来上,我怎么上?”然后听课时,学生开始有所领悟,听完课,再集体评点,讨论这堂录像课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写出心得报告。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便容易有所领悟,听课也更有效率。
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小学社会课在全国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它具有一些独特的课程特色,如校本性,即这门课虽然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允许和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情况、风俗、学校特色来有机地设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性。越是像小学社会课这样的需要灵活创新的课,学生在实习时越感到困难。因为如果按部就班地实施课堂教学,学生感觉比较容易上手,比较容易形成程式化的一套模式。而目前的小学社会课,还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
比如,学生在见习中,亲历了一位小学教师在上《心中有他人》一课时,针对当今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的现状,增加了 “讲谦让”这一主题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把一个小刺猬带到教室,并巧妙地创设了让小学生看刺猬的活动情境,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于是争先恐后地来看刺猬,但毕竟他们还小,不懂得做事要讲谦让,于是出现了拥挤混乱的场面。这样的场面,是真实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或许会常常出现。小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真实的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讲谦让,有了这样的真切的体验感悟.更容易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这时,教师再次组织观看小刺猬,为学生创造了机会超越自我,体会到讲谦让带来的秩序井然和愉悦感受。这时体验才真正升华为学生的道德认知。
但这么灵活精彩的课.我们如何把握呢?教师必须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握实习课应达到的标高。有的学生求新求异之心过高,导致教学内容游离教学目标之外,或整个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无实质内容;有的学生对这门课存在轻视态度,马虎敷衍对待,结果没有好好地备课,认为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有的学生对小学生了解研究不够,生硬地搬用所学内容,设计的教案严重脱离实际。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教案不需要我们帮他设计,关键是我们的评价态度,以及帮助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研究教学的氛围。一般而言,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现象要区别对待:好高骛远的学生,我们除了要肯定他热情的态度和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外,还要实事求是地给他分析,指导他注重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安排试讲、说课,编写教案,班级评比,从外部压力刺激他重视实习,严格要求自己;对于那些脱离小学生教学实际的教案设计,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班级集体讨论,形成科学实际的方案.再运用到具体教案中。
教育均衡发展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平等教育,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均衡的教学效果。由于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死板的说教课,时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教师在使用,导致有些学生把学习思想品德课看成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不愿意学或者不重视学这一门学科,甚至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有的学生看其它学科书本或者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根本不愿意听老师的说教,促使思想品德课得不到均衡的发展。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得到的教育相对均衡。这种死板说教的教学当然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教育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怎样才能不再是死板说教而是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们爱学乐学的一门课程,并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得到的教育均衡发展呢?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变死板说教为适合学生均衡发展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去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有关做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适当营造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个个获得成功的体验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关键是要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才有可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上思想品德课光靠老师娓娓动听地讲,活灵活现地演还不行,还必须不断地营造适当的教学情景,提供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情感投入。只有从情感入手,才能使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如果能够将活泼生动的生活背景引入思想品德课中,营造适当的教学情景和浓厚氛围,做到以景生情,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功体验,就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教师可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适当的生活情景、游戏情景、表演情景、竞争性情景和音乐情景等把学生引入情境,揭示主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获得成功的感受。
营造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于某个生活情景中,通过本身的参与体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功感受。营造游戏情景,因为游戏是一项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热情。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了,学生在游戏中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所应该学到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营造表演情景,因为青少年天性富有想象力、表现欲都很强,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按照教材内容编一些小品或请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展示课文的思想内容,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营造竞争性情景,因为给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就有可能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欢乐中掌握知识。因而,教师巧妙地根据课文内容开展竞赛活动,创设紧张而又有趣的竞赛性情景,采用必答、抢答、小组答辩、风险闯关等多种形式,寓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于欢乐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营造音乐情景,因为音乐最富感染力,音乐能够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在欣赏和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音乐的引导,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在学习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朋友的感觉》这一课时,可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给人好心情,也会让人触景生情,朋友的情谊就会出现在脑海中,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时下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很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局限在书本的世界里,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无指望。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这也有利于改变一味说教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我们教师应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和社会现象,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如在学习教科版七年级下册《自我保护》一课中有关拒绝侵害的内容时,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生活中常存在的高年级学生敲诈勒索低年级学生钱物的实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思考该如何处理,也可由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受侵害事例,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侵害,敢于并善于拒绝侵害,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比较好,学生感到自己成功了。
三、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就感
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感受自己有成就了。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都比较喜欢讨论,也能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来探究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自已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感觉到自己有成就了。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要多为学生设计问题,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同分析,代表发言,各抒己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认真准备意见。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衡,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小结,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也可让学生自已去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在学习教科版七年级下册《自我保护》一课中有关远离危险的内容时,可设计问题“离家出走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让学生去讨论探究,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离家出走的危险性,生活中就会做到不离家出走,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就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课堂讨论形式进行问题探究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一环,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相比,钢琴演奏水平相对较低,然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很有可能从事初级钢琴教育工作,这就需要基本钢琴演奏技术理论、钢琴教学知识的学习和钢琴教学实践的积累。“钢琴教学法”能使学生在学习怎样弹琴、怎样练琴的同时学会怎样教琴,掌握和具备与钢琴教学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方法。[1]可以说,钢琴教学法课程的开设,不仅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今后自身钢琴演奏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他们日后从事钢琴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教学经验的累积;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基础钢琴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因此,钢琴教学法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一)合理规划课程结构
钢琴教学是一门集钢琴演奏实践、教学理论、音乐史、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钢琴教学法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范畴较广,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就掌握所有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钢琴教学法课前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积累,还要对一些相关领域知识进行初步的学习和了解。鉴于此,笔者建议将钢琴教学法课程设在三年级,首先利用一、二年级的时间进行钢琴专业技能课、中外音乐史及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再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的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素养的同时,还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理论基础。在学时安排上,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不低于两个学期的学时;在教学内容上,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钢琴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钢琴艺术史、钢琴基础知识、钢琴演奏技术与训练、钢琴练习法等内容,为学生第二阶段的学习奠定足够的教学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以学生教学实践为主,将第一阶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根据教学计划融入学生模拟试讲内容(演奏技巧示范和讲解、作品分析、教学设计等)及学生一对一授课实践的环节,以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战”教学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深入、系统地展开钢琴教学法的学习,真正体现这一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二)加强融合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除了钢琴艺术史、钢琴演奏技术及钢琴教学法等理论内容外,要特别加强钢琴教学实践内容,特别是针对初、中级别钢琴程度的教学实践。其一,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钢琴演奏技巧、钢琴艺术史、教学方法与钢琴教学实践之间的融合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结合实践,将知识真正“消化”并融会贯通,让学生日后在真正的教学中懂得如何着手钢琴教学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其二,在教材的选用和搭配上,应以实用性、普适性、全面性为原则:钢琴教学理论性教材要涉及钢琴基础知识、练习法、教学法演奏技术与训练等内容,任课教师可以综合国内外多种教材的精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浏览,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钢琴作品类教材的选择,要在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进行合理搭配的同时,选用一些演奏技巧与音乐关联性强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中国钢琴作品、近现代钢琴作品以及社会钢琴演奏考级作品等,也应纳入进课程教学内容中。各部分教学内容要按教学单元进行阶段性的专门学习,使学生在浏览与积累各种类型的钢琴教材、作品的同时,提升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钢琴教学的设计能力。
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一)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鉴于大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钢琴教学法课堂上,除了讲授法、示范法外,还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观摩法、指导法、合作教学法等。
1.讨论法
教师与学生们就某个问题或知识点相互提问、任意交流,进行平等的讨论与分析。探讨的内容可以围绕钢琴演奏技巧、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问题。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这种方法,任课教师也能摸清
Northern Music 91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观摩法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效果,每个学期定期组织优秀“教师”的公开观摩课,选出在钢琴教学法上表现突出的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授课或教学设计展示),与全班学生分享、展示自己“教学成果”,在创造真实的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能对其他学生起到督促、激励的作用。
3.合作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尝试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钢琴合作教学中来。比如当一个学生完成课堂回课后,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而应将“教学”的机会转让给其他同学,最后教师再就学生回课和“指导意见”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指导法
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我预习、理解分析和独立处理以获得独立处理作品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2]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教具、查阅文献资料、课前备课等,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处理作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关系着学生未来钢琴教学发展的可能性,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和钢琴教学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发现法
发现法又叫“问题法”或解决问题法,它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回答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首先通过问题情境设计,使学生面临问题,提出思考、论据,寻求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学习“儿童启蒙教学”单元中,为学生列出以下问题:如何引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和注意力,如何着手儿童的钢琴基本功训练,如何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音乐感?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相关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探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理解力的提升。
(二)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1.拓宽教学组织形式
钢琴教学法课程较其他学科的专业课,更侧重于教学实践的课程环节,单一的传统大班授课形式已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无法激发学生探究钢琴教学的兴趣与热情,因而需要根据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通过课堂外的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予以辅助、补充。如除了传统课堂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钢琴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音视频资料、观摩“大师”课、组织课下讨论等。这些活动形式是对钢琴教学法课程非常必要的辅助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开展信息化教育
随着我国校园数据网络的普及和“教育互联网+”形式的推进,互联网课教学正在颠覆着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地位和存在方式,有效地缓解了教学资源受限和师资匮乏等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将钢琴教学法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单元
92 Northern Music进行“慕课”化教学,比如钢琴发展史、钢琴教学视频观摩、钢琴作品赏析等内容。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节约了更多的课堂实践时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对“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发展可以起到助力、补充作用,势必会促进钢琴教学法课程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的提升。
3.与非音乐专业建立教学合作实践关系
钢琴教学法课程较传统音乐理论、技术演奏类的课程,更加侧重于合作教学实践环节,因此,在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部分,任课教师应努力加强音乐教育专业与非音乐院系、校文艺社团间的联系,从全校“招募”对钢琴演奏感兴趣、有热情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钢琴教学法的实践中,尽量为每个钢琴教学法的“老师”配备合适的学生。“教师”每周免费为“学生”安排一次课外钢琴课,“学生”配合“教师”完成钢琴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环节。这种课内外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不仅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教学“实战”机会,有助于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助推整个高校美育水平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评价方式与教学考核
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是对教学效果、质量的判断和评定,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志,是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程度的依据,对教学有着诊断、反馈、调节、激励等作用。为了反映出学生真实的钢琴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与知识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钢琴教学法课程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三种类型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学生课前对新教学目标所需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学生在各教学单元中学习进展情况的评价)、终结性评价(课程结束后的考核评价)。教学评价与考核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读书笔记、教案编写、笔试、模拟试讲等相结合的多种考查方式。
四、结语
钢琴教学法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对音乐教育专业乃至对未来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也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总之,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研究是一项必要并具有实验性的研究课题,需要从事钢琴教学法研究的学者和教师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逐步建立更先进、更高效和更合理的钢琴教学法课程体系,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重本”“务实”的音乐教育人才。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平等教育,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的教育效果上达到相对均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学生对学习就会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呢?
(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共同在同一起跑线上达到成功。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成功。
(二)“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摸得着”的方法,保持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课堂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差生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题,如44页练习七的1、2题;中等生做有一定梯度的题,如3、4题;优秀生探索有一定难度创新题型,如7、8题。这样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大家都有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共同的探究,共同进步,共同成功。
(四)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成功。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进而取得数学的成功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成功的美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共同感受数学的成功之处。
二、实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讨论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乐于接受教育。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对数学的教育更容易接受。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一)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
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
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三)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二)加强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国务院、教育部提出教育要均衡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平等教育。要实施平等教育,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实施适合学生均衡发展的、师生互动的、学生能自主操作的教育均衡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从新授课和主题活动课两方面进行探讨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均衡发展的模式研究。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平等教育教学,与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一)创境激疑。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其均衡发展意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
例如教学四年级数学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33、36、3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接着出示另一组数:23、26、2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就是个位上的数是3、6、9?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肯定会引发想探究的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每一个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诱导下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地发展。
(二)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1.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如探索“圆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学习材料:2个硬纸做的不同直径的圆、2个布做的不同直径的圆、2条绳子、2把尺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选方法:用绳子绕圆一周进行测量;在尺上滚动圆一周进行测量;把布做的圆对折后再测量。
2.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各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分别写出能被2、5整除的数,比一比哪一组写得多,让学生自己收集所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
3.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呈现3/4=6/8=9/12后,教师问:上面的等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么变的?放手让他们观察思考,通过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4.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请学生用12个正方形(每个代表1平方分米)纸片摆成长方形,接着要求同桌合作用24个正方形纸片摆成长方形,分别记录长、宽和面积的数据,问: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5.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如计算45+29时,学生想出了如下的方法:①40+20=60,5+9=14,60+14=74。②45+20=65,65+9=74。③45+30=75,75-1=74。④29+1=30,44+30=74。⑤45+5=50,50+24=74。⑥40+20=60,5+9=14,60+14=74。⑦用竖式计算。通过每一个学生自己亲自尝试,不仅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明理内化。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新知,获取新知,并巩固内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发展。
(四)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了能力。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题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
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中的规律》的教学为案例,简要阐述“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题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我们认为主要包括:活动内容与目标、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手段几个重要方面。
(一)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数学主题活动课”的内容、目标。
学生在完成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的学习后,教材设计了一堂《图形中的规律》综合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拼摆三角形得出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规律,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旨在让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具有更加形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的成功与发展。
根据教学实际,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原来的活动课教学目标比较单薄,教学内容几近空白,对学生不具挑战性,发展的价值不是很大。为了将“适合学生均衡发展的活动课”做的深入浅出,我们大胆地将主题活动的目标进行了提升:不仅要求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得出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规律,还要求学生通过选用字母,表示出所摆的图形中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图数模型。同时我们更有意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及数学的简洁美,并让学生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下,规范地解决数学问题,享受数学的价值,促进了成功。
实践证明,新的教学目标更加适合学生均衡发展的实际,既依托了教科书,把握了教材的精髓,又使数学活动对学生更具挑战性,值得深入研究,增添了数学主题活动课的数学味,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索,促进了学生的成功与均衡发展。
(二)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题活动课”的组织形式。
我们注重活动课的组织形式,积极贯彻“以趣导入”、“自主操作”、“感悟交流”的组织原则。
1.强化活动的趣味性,坚持以趣导入,深入浅出。在本堂课的活动中,采用学生颇感兴趣的“数青蛙”作为导入活动。在复习本单元知识重点时,让学生感到的不是艰涩、深奥,而是浅显、有趣,消除学生畏难的学习心理,营造出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2.强调操作实践,坚持感悟训练。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小棒,并按活动的程序,循序渐进地开展操作实践。引导学生从1个三角形、2个三角形,到3个、4个三角形,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期间,教师充分发挥活动组织者的作用,进而相机提出7个三角形与N个三角形的研究,实现了思维训练的有序开展和跳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均衡的发展。
在活动进行时,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自主感悟,及时组织交流汇报,要求学生把活动中的结果,及时反馈、评价。在教师的点拨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下,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我们反对形式主义,不搞无谓的合作。我们寄希望于在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前提下,进行积极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数学主题活动课成为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个性的学习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积极的均衡发展。
(三)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题活动课”的重要手段。
在活动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供选择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服务于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求真务实是我们对教学手段的最大追求。因此,我们把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我们的重要教学手段。
我们利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的是那种学生一看就能清楚,一想就能明白的内容。摒弃了繁杂的花边和不合时宜的音乐。我们的目的就是在降低活动成本的大前提下,返朴归真,让真正的重要信息抓住学生的眼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我们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拼摆课件,一开始就是着眼于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操作而设计的,改变了教师对课件的独家专用,而学生只把课件当作动画片的滑稽场面。你可以看到,在活动中师生共同操作课件,拼摆图形,共同研究数学现象,感悟数学的魅力。
幼儿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是幼儿得以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因此,幼儿园应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并让幼儿学会基本的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方法,以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成长状况,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幼儿园安全教育水平,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本文从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建议两方面,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幼儿园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利于促进安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就针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1.偏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课程组织刻板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和有效发挥,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安全课程的实施水平。此外,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选题,多数教师只是照搬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意识,课程组织刻板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未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导致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安全意识的有效提升,难以取得较好的安全教育实效。2.强调生理安全而忽视心理安全,内容选取片面化。安全教育不仅包括生理安全教育,而且还包括心理安全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要防止片面性,既要注重生理安全教育,又要注重心理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位。然而在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往往强调生理安全教育而忽视心理安全教育,所选取的安全教育内容较为浅显,难以取得好的安全教育效果,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的教师在安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片面化,只注重幼儿课上安全教育,对饮食安全以及交通安全等极少涉及,因此,影响了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此外,还有些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添加,无法应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3.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是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相对较多,而公办的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有些民办幼儿园打着“规范幼儿园”的旗号,但是幼儿园内部没有建立较为完善和规范的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无法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无法为幼儿提供安全保障。还有些幼儿园将识字、英语和数学等作为主要的教学课程,而忽视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的建议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和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建构起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实现促进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1.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
疑问、激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交流,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问题素材,即问题素材有序的与媒体整合,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的动机,展示物理现象,引发思考,“下一步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样的道理”,促进学生探究新的知识.一堂成功的课,很关键的一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创造性地设置生动、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总之,技术让思想和教学变得完美.如高中物理《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人教版)教学,播放“过山车视频”、“水流星视频”,引出“为什么物体运动到最高点而不落下来”的问题情境,播放电影《生死时速》中的汽车转弯的片断,火车转弯的片断,引出“什么力提供向心力”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从而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物理问题情境,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1.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载体.教学情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交互性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及时反馈,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自主学习成为“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我管理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学习品质.
1.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课堂教学迁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还远远不够,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迁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高中物理《动量定理》(人教版)的课堂教学迁移,让学生上网搜索视频“神州6号”返回舱的回收过程,分析“降落伞的作用”、“落地前反冲火箭的作用”,估算“返回舱与地面的作用力”等.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了解降落伞的材料、返回舱的材料,跨越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知识重组;了解飞船的运行轨迹,飞船的设计等知识,提高认知范围,促进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能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高层次的创新思维.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的时代背景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物理与历史,物理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如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教学,以网页的形式展现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时代背景和落体定律的研究过程,提出“落体佯谬”,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落体定律的谬误,通过观察思考,借助于简单性原则提出一种可能的、简单的运动———匀加速运动的定义,并假设自然界发生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为使实验检验可能进行,伽利略运用数学手段和逻辑手段,从前述基础假设引出可检验的逻辑推论(物体做匀加速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接着运用真实的或理想的物理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用几何画板模拟“缓冲下落”的斜面实验,不断改变斜面的倾斜角直到竖直,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用flash软件模拟实验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略前辈大师的科学思想、精神、作风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以便借鉴.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揭示物理本质,化解学习难点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实验效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在实验的直观感知上.但是,由于实验器材和环境的局限,有的现象可见度小,致使有的现象瞬间即逝,实验效果不佳,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如多媒体实物投影技术在保证实验真实性的情况下,将微小的变化或因太小不便于观察的物体进行放大,增大可见度;运用摄像、剪辑等技术将实验加工,能呈现由于时间短难以观察或者无法观察(如碰撞)的现象,当地无法看到(如“神州6号”飞船绕地运行)的现象,难以成功(如光的衍射)的实验现象,极危险、大污染的(如核爆炸)实验现象,不失实验的真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动态软件,建立形象化的实验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如用软件flash模拟a粒子的散射实验;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实验,《仿真物理实验室》提供了一个设备较为齐全的模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实验室中自己选取所需器材,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无论对于小学教师还是小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契机,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新课改目标,是值得思考的话题。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其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及学习能力等都要有所改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教育改革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以下将对教育理论思想影响下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与策略进行分析:
一、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小学教育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参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透彻理解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有针对性地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地探究与思考知识点,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师发挥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的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课堂氛围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教学改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课题教学,从过去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题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课堂环境压抑、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自然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快乐、开放的课堂氛围。其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提出的新型方法之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优势与劣势等,按照差异性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共同分析、探究问题,并且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了不同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集中注意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增强合作能力。其二,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角色体验教学方法,如讲解数学公式或者应用题练习时,可由学生扮演题目中的角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透彻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题型,设定角色,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探讨数学问题,最终掌握数学知识。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在培养逻辑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选择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题目,活跃小学生的思想。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教学活动。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点,并且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次,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而是为数学教学拓展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掌握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有,教师要适当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条件,如布置课后作业时采取分层方法,注意控制基础题型与拓展题型的比例,选择开放式题型,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法,获得多元化的结果,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实践,必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就是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堂练习与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主动性欠佳,成绩滞后。实际上,小学生更善于观察、发现与思考,如果教师能够构建一个趣味性的课堂,引入生活化的知识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学生产生刺激,激发学习欲望,那么他们就能自觉地运用已学知识及已有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技巧。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保证教学效果。
五、运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价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也可通过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给予针对性、科学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情感态度、能力增长、习惯养成等,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就要有所区别;其次,针对学困生,教师要多一些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欲望。
由上可见,新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与质疑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寻找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