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审美教学论文

审美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9 08:43: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审美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审美教学论文

篇1

(1)备课艺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自己就得具备观察社会、认识世界的唯物辩证思想,就得净化感情,有高尚的情操。备课时首先要使自己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领略“美”,从“美”中产生“情”,然后再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才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备课的艺术性和课堂的成功,主要还有懒于教师对知识的积累,对教材刻苦钻研,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对教法的认真探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讲课艺术。在教学中,有风格讲艺术的课堂才是美的。在形成独特风格的基础上要追求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用精练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环环相扣。或带领学生神游于知识的大观园;或把知识融入一个个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或运用幽默诙谐、妙言迭出的话语让学生感受美……在这种宽松、自由、有趣的课堂环境中,师生愉快合作,感情达到共鸣,其中审美教育的因素便会慢慢渗入心田。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多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如教材中许多描绘大自然壮丽山川的篇目,看来写景,实则抒情,教学采用听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画面、耳听音响、口述文字、心游四方,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美的感染。

三、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审美教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前者面向全体,后者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形式不限,因材施教,可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

(1)开展课外阅读小组,指导阅读。初中生涉世不深,常喜爱看情节离奇、荒诞不经的书或武打言情之类的书,如不引导,学生不仅耗费精力,而且道德情操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好课外阅读,经常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作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或节选名家名作中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或不失时机地推荐新出版的佳作;与此同时,还可组织学生相互推荐好作品。

(2)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不断提高学生识别美、鉴赏美的能力。

篇2

现在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专科段的音乐类学校,短短的三年时间,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又要学习音乐的表现,往往抓住一头丢了那头,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演奏上的丰富多彩,美感和感人了。

(二)在教学内容上,钢琴课与相关课程脱节

例如,钢琴课开设在三学年的前两年,伴奏课开在第三学年。上伴奏课时,钢琴基础课就不再开设,学生只学习和弦知识、调试的判断,音型的选择,织体的运用等等,忽略了技巧的继续学习,更谈不上内容的深度研究,演奏起来美感提高就是奢望了。

(三)教学具体实施上

一是只注重技能训练,不注重内在美的分析,二是只追求进度,不按照科学的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三是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的钢琴教程为主,不学习现在音乐院校流行用的教材,封闭自己,不思进取,四是只追求弹好考试曲目,不追求曲目的广泛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接触的曲子少,理解的东西少,分析的东西少,思维很有局限,演奏起来枯燥、干瘪,没有新意、活力,审美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钢琴审美教育中教师所需的基本能力

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既要教给学生科学的专业技能,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老师的语言、动作乃至思想都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老师的语言素养、行为素养等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高低,这些又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音乐修养,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怀。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审能力呢?

(一)认识美的能力

钢琴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素质。首先专业教师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钢琴演奏技术差的老师能教好学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次钢琴老师要有自己分析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内涵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用表现的形象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在长期的坚持中获得审美教育。教师的教学绝不是每节课就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其次,钢琴专业教师还应了解绘画、舞蹈、文学、诗歌、戏剧、建筑、雕塑、书法等内容,善于发现和挖掘钢琴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美。

(二)运用美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演奏技巧的训练当成是学生唯一至高无上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学琴的根本目的和个体能力差异,一味地追求演奏方法的高标准、严要求。而这些给学生带来的就是反复的、枯燥的、无味的、机械化的练习,而正是这些练习磨灭了学生学琴的兴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理解,让他们从那些高、深、尖的技巧训练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尝试到学琴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从学生喜欢的曲子入手,介绍给学生一些经典的钢琴作品,结合各种音乐要素,挖掘作品中的美。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的音源,从不同的音乐途径和形式中寻求美,帮助学生积累好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熟记甚至背唱相关的音乐经典作品,积蓄其丰富的音乐审美内涵。

(三)创造美的能力

认识了美,能够运用审美在教学之中,是学生表现美的重要因数。教师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有很大收获,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殊不知,美好的师生关系是钢琴美育教学的良好开始,这种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刻苦的努力练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老师的精心指导,让音乐作品的美更好的展现,学生的二度创作让作品的内涵更好的表现出来,这种美的传递不就是美育的最佳结晶吗?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审美教育得到落实和深化。此外,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创造审美情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钢琴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钢琴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手段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体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技术要求,描写的意境有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好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进度,让学生能够比较完美的把作品的意思表达出来。二是悉心研究,找准作品的内涵,找出体现各种美的乐句,通过教师示范、语言指导等把美育的东西传递给学生。三是可以用各种教具为工具,让学生有美的直观体验,比如不同大师的演奏示范带,能给学生很好的范例。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演奏,更能让学生最直接体会美的感觉美的表达,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力。

(二)抓住音乐特性是表现音乐的关键

要理解音乐特性,就是要抓住音乐作品的性质,要弄清楚作品的体裁是什么,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是活泼的、激动的、悲伤的等等,抓住音乐特性就是抓住了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也就抓住了内容和情感,然后用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出来,通过力度、对比、乐句的处理等把形象刻画出来,抒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钢琴演奏也就活了,如果把音乐特性误判了,一首欢快活泼的钢琴曲演奏成了抒情曲子或者把一首进行曲弹成舞曲就成了演奏不达意,谬误千里。抓住音乐特性应该从直感、标题、标记、分析等方面加以深入进行,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量变到质变得深化。

(三)情感处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

情感处理的手段很多,包括音乐的走向,力度的变化,强弱的对比等等,它总是同音乐要刻画的形象、传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连在一起。所以总要正确分析作曲家为作品所做的各种力度标记,分析乐句的自然倾向,领会音乐本身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情感处理,这样才能完美地表达好作品。

(四)运用对比是一切艺术表演的重要原则

对比是一切艺术创作表演遵循的美学原则,从表演的角度来讲,大方面来概括可以把音乐的对比简单地归纳为两类:音乐特性对比和力度对比。在表现手法的对比上,有快慢、长短、强弱、断连、刚柔、明暗、高低、旋律性与节奏性等,对比是音乐表现重要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美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对比,音乐会变得平庸无味,毫无生气。

(五)讲究和声、音色、踏板、语气的运用

钢琴作品中和声进行是经过作曲家们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演奏时要严格和声感觉,清楚和声走向,尽可能表达作曲家的意思,弹出应有的效果。钢琴作品要求的音色要严格表达,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包括同时代不同的作曲家,要求的技术和音色也有不同,比如莫扎特的音色、贝多芬的音色、肖邦的音色等都不相同,演奏者要精心研究才能正确表达,这些都需要老师做好功课,让学生深刻领会。踏板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彩,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一踏板、碎踏板都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即使同一首钢琴作品在不同的钢琴上演奏,踏板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演奏环境也可以根据音响效果合理调整,比如高音区可多用一些,低音区要少用一些,音阶进行可不用,演出场地在广场和在演奏厅都可以运用得不同,一切都是以美感为准,以更好的表达作曲家的意思为准。关于音色和踏板,这都需要演奏者在弹奏中用心去体验、把握,若要弹出多种音色的变化,就要讲究触键的方法和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距离、速度、力度要搭配好,指尖要有感觉,并用耳朵反复鉴别,用心去寻找不同的音色。

四、钢琴审美教学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言语指导

钢琴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能够说出作品的内涵,有的老师只会泛泛而谈,有的老师干脆惜字如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有多有少,学生课堂上的所获决定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再度创作,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创作。所以好老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学生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更好、更多的美。

(二)教师的积极精神

教师的精神面貌是学生的第一直观,从学生进课堂的一瞬间,老师的积极精神就能对学生感染,一个好的学习气氛产生了,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弹奏中很容易进入美的体验。

(三)学生弹奏的曲目熟悉,技术正确

美育的前提是曲目熟悉,没有错音、错节奏,手型正确,技术规范,能真正放松地表现。

(四)教室的美化

教室的美化第一是指教室的布置,一间好的教室,环境的整洁,细化的摆设,学生上课进入其中,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有一种好好演奏的冲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教学气氛的营造,它包括房间布置不自然流露的氛围,比如世界音乐大师、钢琴大师们的肖像画等,能让学生仰望音乐,发奋图强。也包括老师的教态,从学生进入琴房,老师的态度就开始影响学生,教师的美好语言,教师的美好示范,教师的美好精神,无不给学生以熏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集中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

(五)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

现在各大艺术院校学生上钢琴课,几乎都是两三个人一节课,有的学生还是一人一节,学生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提供给学生表演的平台,就是提供给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找出自己的不足,让心智获得磨练,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失误的痛苦,获得在不同环境下演奏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这些平台中,不断完善表演,让学生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升华。

篇3

二、注重美术作品创造,培养审美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学生能够创造美,是学生审美能力得以形成的重要表现。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是两个难以分离的部分,共同作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当代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创造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境,促进小学生感受美术之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绘画,做美术工艺品,都是引导学生创造美术作品的活动。当自己创造了美术作品,小学生心里会油然而生一种美术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比如在讲解《印花布》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民国时期的印花布、当代的印花布,发现印花布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当学生浏览了一些印花布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将自己想象为一名染布技师,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勒自己头脑中完美的线条,涂上匹配的色彩。学生创作的过程,就是其审美的过程,也是彰显学生审美结果与审美能力的过程。学生利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利用色彩搭配来彰显自己的色彩爱好,显示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灵敏嗅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证明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进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创作激情进行激发,让创作过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审美能力的提高服务于学生顺利创作美术作品。

篇4

二、入境分析理解美

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化的高一层次的要求,理解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如教学《花潮》一课时,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海棠花和观花人的,是怎样凭着“花潮”歌颂这似海的春光,如花的盛世,那就需要让学生对字、词、句、段进行细细地品味分析。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整体了解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海棠花的,然后通过录像观察远处的海棠花,进一步理解作者把海棠花色彩鲜艳浓烈比作“红云”“红海”,是为了突出海棠花的多、美。近处的海棠花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拟人句:“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及有风时、无风时,阳光照射花的不同姿态来感受海棠花的形状和影子。最后通过听花下错综复杂的声音(录音),结合比喻句“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海棠花的繁茂之美。这样深入地组织学生欣赏品析,使学生感受到了花形似“潮”,花影似潮,花下的声音似潮的绝伦境界。在写海棠花之后作者又着重写了人们看花、爱花的情形。写得很有顺序,让学生通过细细阅读,理解人们看花方式虽不同,可“好、也好、更好”这些层层递进的词却把人们赏花、爱花的美好心情写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课文的层层剖析、品析、欣赏,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优美语言,培养了学生赞美大自然的美,祝愿祖国的繁荣、昌盛的美好情感。

篇5

一、从声音上进行节奏审美观塑造

在很早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歌唱家,她叫做秦青。在《列子.汤问》中,对秦青的歌唱技巧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和表达,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鹅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也是体现了当时的歌唱家具有的超高艺术技巧和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回到如今,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发声训练中,如何发展美好的声音,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问题。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经指出:“练声是为了训练发声的基本状态,所以练声的时候对声音要求要非常严格、规范”,这里是指,当我们唱到高声区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上不封顶”,不能有任何盖住的感觉,需要彻底的打开。然后,还要注意在换声区的一些细节问题,要做到放松,不能随意的去加力或者伸张,如果力量使用的不恰当,声音就会像粗大的线头,无法穿过钢针一样。“高音地下捡,低音天上拿。”这即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讲的。还有许多的学者在针对这个问题,建议用乐曲取代练声练习来进行开声训练,这种提法和方法,应该对如今的声乐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如中央音乐学院彭康亮教授在一次讲学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美妙而动听的声音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美感,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倪瑞霖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出,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美妙动听的,这与声音震动的频率和震动频率的均匀性有很大的联系。已故的意大利声乐泰斗帕瓦罗蒂在其自传《我的世界》一书中指出,他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男高音的音色会让听众那么着迷,甚至激动与兴奋。听众听男高音,莫过去去等待HiC或者更高音的到来,从而达到。由此得知,声音本身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巨大无穷的。很难想象一个充满嘶哑和干涩的音色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如著名的歌曲《一杯美酒》,这首歌曲中的前一部分表现爱情的内容,是借用美酒来进行比喻,伴随着祈祷形式的回音音型,衬托出对美好真挚感情的一种主观上的向往,而在后一部分,则以长音“啊,亲人啊”作为出现的烘托方式,形成与前一部分的对比与落差,特别是在结尾部分采用的8度大跳,更加突出了这一特点。

二、从情感上进行节奏审美观塑造

这里所说的情感,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谈的。如果把声音称作形式,那么情感就是内容,是对作曲家谱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情感的把握,要做到适中而不过分,即要把握“度"。这在我国古代即有相关的表述,北宋成玉石在音乐美学著作《琴论》中即推崇“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琴乐风格,要求琴乐演奏既要讲究文饰,却又不“用意太过”;既要把握乐曲之“大纲”,而又不率意自任讲的就是对乐曲“度”的把握。声乐教学中,在情感的塑造上应该追求真挚而又有说服力,感情过溢或不足都会让听众难以引起共鸣,从而削弱艺术的感染力。当然,合度合理的情感的塑造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与表演者的文化涵养、生活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是歌者综合素质的反映。王次紹教授在《论音乐的表演》一文中说,世界上一切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具有广阔知识眼界的大家,就像巴伦博伊姆一样,他既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对众多的音乐文献,如钢琴资料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对音乐发展的发展了如指掌,这些都是他成为一位伟大音乐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要做到“一发声,入人耳”,便能“感人心”,就需要在文化修养、生活体验等方面加以提高。音乐是根源于人的本性。从自然的本质和精力来创造音乐和丰富的自然。可以说,音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描绘了人类灵魂的状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最后的分析是用来享受的,听了听音乐,让人感觉它要表达的,这是我们应该感觉。因此,音乐欣赏和理解,我们不能给予固定的框架。一般情况而言(非特殊情况),音乐的理解不存在“懂得欣赏”和“不懂得欣赏”,根本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的标准。

作者:连璐璐 单位:湖北宜昌三峡艺术高中

篇6

二、灵活应用教材内在美点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前提条件

对于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任务而言,教师若仅仅讲解语言特征、语法应用等内容,就难以显示出历史悠久的中国语言文学的精华与魅力,难以从独特视角来深入剖析语言美,所以教师在讲解语言特点期间可以结合教材情境、内容氛围、情感线路等方面,协助学生察觉教材当中的内在美点,从整体上寻找出课文语言文学的审美情怀,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美的存在与特征,并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美所具备的独特情操,最终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行为、审美情感有效地融合一起,将当代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审美教育工作贯切落实,使其不再停留于“表面功夫”上。例如《绿》这篇课文,其主要通过阐述梅雨潭闪闪绿色的魅力来将课文主旨上升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层次上,若作者从一开始就赞美自然、歌颂祖国,就会使得文章变得无趣空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热情,为此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利用绿色来赞美祖国呢?为什么不用五彩缤纷的色彩呢?众所周知,绿色在意义上代表着和平、安静、青春,而作者尽情描述这一大片绿色则主要能够反映出其渴望宁静稳定的生活,同时结合作者写作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值军阀混战的严重阶段,也由此可以看得出作者缺少必要的战斗勇气。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落实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感受、体会、享受、掌握、传播美之后,更进一步地剖析研究其所涉及的内在意义与实质价值,最终拨动当代教学主体的心灵琴弦,从而使广大学生的感性与理性两方面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全面提升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充分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重要通道

众所周知,中国语言文学的艺术美不是蓝天白云,微微抬头就能见之;不是林荫绿道,轻轻步入就能感之;也不是充沛空气,举手投足就能碰之。其一般会隐藏于语言艺术当中最为深层、最为复杂、最为宽广的空间当中,当然也会存在于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意境当中,可是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协助学生将最大限度的潜力化作为最优化的审美想象呢?在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语言文学与学生主体间构筑起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审美关系,为广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审美意识培养通道。上述所提到的通道其实是指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包含着无数艺术美,只有将形象以及美有效地结合起来,方能够更有效地展现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的艺术特点,方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语言文学的审美趣味。例如“春山绿平野,夕阳红半山”这一对佳联,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对联句面意思来描绘出大致的画面,而学生通过描绘过程中红绿的对比,来发现到该对联所反映的画面颜色鲜明、自然生动、印象深刻,并且这对对联在语言结构层面上属于对偶句,能够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促进关系。由此可见学生充分打开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自身良好审美意识的关键前提,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当代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广大教师应当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务必要着重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有效结合语言文学的审美主题与内在美点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核心平台

开展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务必要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积极性、自由性、质疑性等情感,唯有如此,方可以从根本上发掘学生语言文学审美能力,调动学生语言文学审美情感,落实学生语言文学审美体验。为了在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参与审美意识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结合起语言文学审美主题与内在美点,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审美意识培养通道。首先,对于语言文学审美主题,教师应当按照教材内容的审美特质,由不同的视角或者层面来清晰地指出审美主题,引导学生立足于审美体验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开展自由式的语言文学鉴赏工作。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的鉴赏体会、所思所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针对学生而开展的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则不应当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或者范围,应当尽量让学生陶醉于自身无限的想象当中,从而实现无边界的语言文学审美目的。再者,对于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而言,准确寻找出语言文学的内在美点是重中之重,一旦寻找失败,则难以实现全面化的审美教育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了解、研究语言文学内在美点,教师应当从知识的多方面着手,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相互对比或者头脑风暴等思维锻炼模式,科学恰当地增强当代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适当地为学生展现每个人对于美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好坏等事物。

篇7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现以《桂林山水》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欣赏桂林山水形象美。

《桂林山水》语言优美简练形象,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很难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去领会形象的山光水色的美。根据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借助于多媒体,让观察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风光,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抓准观察的重点,把学生带进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近处的绿水、小舟,江底的沙石,水中的倒影;远处千奇百怪的峰峦,山间的绿树红花,空中迷蒙的云雾。这样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与作者的情怀产生共鸣,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呈现于眼前的不是单纯的山水画面,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迷人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和情操论文服务。

二、剖析重点段,领略祖国的语言美。

课文中作者特意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安排在两个结构相同而又严谨的自然段里,而各自集中表现在一个排比句中。这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段学文之法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领略祖国语言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的好课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作者写漓江水用了“静、清、绿”三个词。我适时品评:流动的漓江水为什么说“静”呢?使学生意识到“感受”一词重要。文中的三个“真”字,如把它换成“很、太”等词又怎样,让学生领悟到“真”是“的确”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形象的比喻。如教学桂林的水“真绿”时,我让学生明白“翡翠”是什么(看实物)再问,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比喻什么?说明什么?使学生逐步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精妙——漓江水的“绿”用“翡翠”来比喻,漓江水“清”用“无瑕”来形容。教学山“奇、秀、险”这一特点时通过幻灯片、看实物,进一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形象逼真,用语准确。

三、指导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美。

《桂林山水》语言简练,生动优美,抒发的感情纯美。如何使这种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要通过有感情朗读去揣摩品味课文,使学生受到美 的熏陶。教学时,采用跟录音轻读,听老师范读、引读,全班或小组齐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指名个别读。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领会每个特点朗读时的声调和语气论文服务。如……真静……“一句用轻读,给人以幽静感觉。如……真绿……”一句用响亮志,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读后,师生共议,反复朗读,直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四、诱导想象,体味自然动态美。

《桂林山水》所描述的优美意境是“山青、水秀、人怡”。意境之美,除朗读感受外,更重要是联想,想象,再现形象化的意境图像,让学生陶醉于迷人景色中,达到最高境界——人在画中游。如教完本文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师生遐想,游览山水,伴随优美的乐曲,观赏长幅彩色连动山水幻灯图。老师边播放幻灯片,边以满怀赞美之情旁白:小船……慢慢行驶。……哇!这里的水真清啊!可爱的小鱼快活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篇8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篇9

一、为学生呈现形象美

当教师为学生传递美和指导学生发现美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非常稳定,有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有些时候不够集中。因此,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能够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抽象的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美,要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要么通过配上音乐的形式,要么通过图画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图画在呈现美的时候显得比较直观。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时候,倘若一味地讲解爬山虎的脚、茎、叶,那么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亲自参与,选出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画爬山虎。结果学生都很认真,在画完之后还相互找不足,并且按照教材上的讲解不断地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教师让所有的学生在下面画爬山虎,然后再进行比较,看看是谁画得最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参与,一方面,使学生有了亲身的感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材上的讲解,每个人都非常地快乐,并且也非常投入,在快要下课的时候,学生的手里都有一幅美的作品。

二、指导学生感悟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情感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通常来讲,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渗透情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效地感染学生。其中,学生产生情感的重要因素就是感悟。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启发,以使学生感悟语言的美。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探索、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渐渐地进入感悟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只要是名篇佳作,都包含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且要为学生再现作者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课文丰富的情感,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整体建构的审美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课文叙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审美、情感、思维、知识等教育要素的综合体。学生不能够对感知形象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就不会有独到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整体建构的审美教学:

1.从整体上把握词语

尽管课文中的词语是一种小的单位,可也是一个个的整体,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发现和留意。比如,在《碧螺春》这篇课文中,形容碧螺春的词语是非常多的,教师可以通过词串的形式指导学生积累词汇,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碧螺春的形、味、香、色。教师一定要常常注意课文中一些词语间的联系,把一些相关的词语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整体当中体会美。

2.从整体上理解内容

学生对美的体会来自于“知觉的整体性”,而需要从课文的整体内容所构建的氛围和意境层面上获得“知觉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首先一定要从大处着眼,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其次应当抓住课文的难点和重点知识;最后开拓学生的视野,把教材当成学生进行学习的向导,达到见木知林的目的。

3.整体回归结构

审美教学的实施一定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首先,纵观全文,对课外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整体的感受;其次,化整体为局部,分别加以理解,明确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化局部为整体,对课文的前后内容实施连贯的回归与思索,把握文课文的主旨。这样,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进行体会,从整体上进行审美,实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四、拓展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拓展创造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事实上,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断地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就是创造美。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且要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使自我得以完善,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审美教学,并且要渗透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发现美,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收获知识,以及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段昱宏.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审美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0(04).

篇10

二、依据诗歌是情感与认识相融合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情感性是美育的最显著特征,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也要抓住情感这个关键。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全诗不见一个“喜”字,却也处处充盈喜意,一、二两句中的“知”和“乃”字,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潜”字和“细”字都用得生动、传神,最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教师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地把诗人流离转徙开始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种、与民交欢、钟情春雨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美与情感相伴相随,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是情感教育。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达到“情动而辞发”;一方面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方法。在《竹石》这首诗中,诗人巧借岩竹表现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也是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俗见的藐视。因此对诗中的“咬定”一词分析就要充满感彩;“千磨万击”写出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这也是作者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化身,只有如此浸染感情的分析,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46页)赏和创造。

三、围绕诗歌愉悦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体悟这些诗句,要诱使学生展开想象,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玩,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后两句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来描绘。这与前两句交相呼应,给人以审美感受。理解了这些深层的内涵,学生会流连在江南水乡里,尽情品味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烟雨蒙蒙、采桑插秧的乡村风光,舒缓了心绪,荡涤了心灵,愉悦了身心。内容与形式既辩证又统一。古诗的美育除了内容美之外,也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语言、韵律、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系掌握,否则就难以得心应手。

总之,古诗的美寓于形象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情感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愉悦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充分感悟其特有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陈钢强 单位:莆田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1

声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作为声乐教学的全部过程,使学生获得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教学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为根本内容。在长期的和反复的美感体验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歌唱审美是演唱者的一种心理美的感受,是感性知识精神化。这就是说,歌唱一方面诉诸于感性,另一方面又诉诸于精神和理性。具体地说,演唱者在获得感性上的东西后,再逐渐上升到理性,实现精神化、心灵化,才能成为艺术演唱,继而达到气息舒展美,读字清晰美,音色圆润美,歌声流畅美,情感表现美,技巧自然美,表演潇洒美等。实践证明,审美欲望越强烈,演唱时就越能严格要求自己,演唱就越具有美感。

气息舒畅美

张炎在《词源》中说:“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拗则少入气转换。”这句话的意思是歌唱或吟诵时,吸气要稳当、从容不迫,不要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吸气不能端肩,也不能抬胸,喉咙也不能发出丝丝声响,更不能吸气时面部狰狞,这一切不但会给喉咙造成紧张和僵硬,而且有损于吸气的美感。

美感的呼吸,应当是空气凭借外部气压的自然压力流入肺里,演唱者只不过是在为空气打开喉咙通道,提供肺部空间,使空气顺畅地进入肺里。美国歌唱家丽莎·罗玛指出:“空气不是有意识吸进来的,正像我们进屋开门一样只是给空气提供自动流进的场所。空气不是被吸进去的,而是自动充满到肺里的。”

由此可见,呼吸的真正美感,一是轻松舒畅,从容不迫。吸气时快慢又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定,不能忙乱抢气,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二是换气要灵活巧妙,转换自然。歌唱时的换气应该视同讲话时的换气,不要过分夸张,以免吸不进气,也呼不出气。三是以气带声,气息饱满,声音圆润,气沉丹田,声贯三腔。四是气息适度,声音悠扬,清脆响亮。五是以气带情。气息平静,情绪稳定,情感亲切。气息急促,气息激动,情感欢乐。气息深沉,情绪悲壮等。

咬字、吐字美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因而语言和字读得不美,歌唱就很难美。仔细研究,歌唱的声音是依附于字而产生的,因此,字的美决定着声音的美。要做到读字美,主要是依字发声、依字造型、依字共鸣、依字行腔、依字收声。

依字发声。首先要明确辅音(声母)和元音(韵母)的发声部位,其次按照字的成阻、持阻和除阻的要领去读字发声。在声乐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不是依字发声,而是依声套字,不论什么字都张大嘴,提软腭,造成依声套字,依声读字或先有声后出字,表现为字不清,音不明,声不亮,歌不美。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歌唱的审美原则。

依字造型。嘴的形状的正确不仅是字音的纯正,而且也是一种美。从汉语语音学来讲,尽管字的语音繁多,但概括起来归为四大类,即开、齐、撮、合四呼。依字造型,一是字与口型要相符,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统一,字意判断准确。二是字和声音和谐均衡,不过分夸张,有效地防止依型套字,依型装字。否则既无声,又无字,也唱不了高音。实践证明:错误口型必定出现错误的声音,即使愿望再好,也是事与愿违。

依字共鸣。必须建立在字的基础上,在字上发展共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把追求声音共鸣放在很不适当的地位,甚至为了“共鸣”丢掉了字音端正和清晰,读成了另一个字,失去了共鸣美。实践证明:字声的美感不是音量越大越好。换言之,声音大不一定都具有共鸣美感,关键在于字声谐和与泛音。当字声谐和共鸣时,才能产生丰富圆润、优美明亮的歌声,脱离字的共鸣,充其量是一种毫无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声音。

依字行腔。依字行腔和依腔行字都是指在行腔过程中,字要正腔要圆,字不正腔难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把《我爱你中国》的行腔字“啊”唱成“讹”字,还有的学生把《故乡是北京》中的行腔字“情”唱成“奇”字。这种行腔完全失去行腔美,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依字收声。唱歌与唱京剧的收声有所不同,京剧收声按字头—字腹—字尾(归韵收声)。而唱歌不是这样,而是按音节读字,例如“情”字的收声应该收在“ing”韵母上,而不能收在“ng”音上。又如“光”字的收声应放在“ang”韵母上,同样不能收在“ng”音上。事实证明,收在“ing”或“ang”上就显得收声的美感。如果收在“ng”音上那就是京剧唱法收声。

字的美感很值得研究,实践告诉我们,歌唱的美都来自于咬字和吐字美。字读得强弱、轻重、高底、长短、快慢、急缓、断连、曲直、抑扬、顿挫、松紧、疏密、精细等语言艺术充满了音乐美。

歌声流畅美

歌声流畅美一是气、字、声混合美,二是歌声音色美。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气、字、声有机融合时才显示出歌声的魅力。从音响效果来听,歌声统一匀称美、通畅圆润美、自然流畅美。反之,有气无字只能发出噪音,有字无气(憋气),也必然发出怪声。有声无字更是令人难以接受。

歌声美的另一因素是音色美。歌声的音色是演唱者心理上的审美思维的外在反映,也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在表现。世界卓越声乐教育家玛努爱尔·加尔西亚有过详细的论述:“表达愤怒、诅咒、恫吓、严厉的命令时应当用圆的嗓音;表达威武的气概或是宗教的狂喜用圆的嗓音;审慎的威胁、深刻的悲痛、内心的绝望用低暗的音色来表达;表达恐怖和神秘的情绪时要把嗓音放低,使它变得暗些而略带嘶哑声;表达强烈激动过后的疲惫时,嗓音要成为昏暗而无光泽的;和无光泽的嗓音相反的是华丽的金属般的音色,这种音色适用于英勇豪迈的情感;表达欢乐时的音色应当有光彩、生动而流畅的;表达嘲讽时嗓音要具有金属性;表现笑声时的音色应当是尖锐的;流露在外的恫吓、悲痛、绝望等都应用开放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音色。”

由此可见,音色丰富多彩,各抒其情,各达其意。有什么样的情感,就必定有什么样的音色,当音色与情感相对应时,就充分显示出歌声的音色美。歌唱音色是这样,讲话时的音色也是如此,因为任何歌曲的创作和表现都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活动。讲话语言的音色应该和歌唱语言的音色保持一致性,欣赏者听起来容易理解,否则,谁也不明其意、难知其情。因此,演唱者不应该运用一种令人误解的音色,以致失去歌声的美感。

情感表现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歌唱是情感的产物。”歌唱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和声音色彩中的反映,是情感表现形式。歌唱是把内在情感呈现出来供给观众感受和认识。情感表现美是艺术伟大法则,是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表现美的歌唱就不是艺术,只有当声音和情感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

情感表现审美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情感表现美价值观,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发展与表达,肯定要受理性的支配。歌唱的情感表现美是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美,本身就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成功的演唱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传达了心灵感受和爱憎情感,这正是情感表现审美的价值观。二是情感表现美的真实性。演唱者的真情实感是演唱情感表现审美的重要特征。所谓真情实感一方面是极力反对虚情假意,装腔作势,另一方面要勇于直面生活情感,高于生活情感,力求准确、真实,如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情感,就会出现情感表现美。三是情感表现审美是表达心灵的语言。歌唱情感表现美是呈现内心世界,直接表达心灵的语言。歌唱是情感艺术,它针对心情,表现心情。旋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动态是一致的,在动人的旋律中,人的生命力与情感动态得到充分的体现。节奏与速度是情感的韵律,节奏和速度快与慢、张与弛的交替都是情感的动态的变化。情感借着音乐的声浪,把我们带到超凌尘世的高处,带到一片朦胧景色的时空遨游、歌唱或借着歌声的翅膀,把我们带到美妙的境界,摆脱烦恼,心旷神怡。歌唱既表达了内容又表达了情感的强度,它可以感受到人们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渗入我们内心,像阳光、朝露、空气一样渗入我们的内心,充实着我们的心灵。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脱离美的技能技巧根本就不是歌唱的造诣。违背美的咬字、吐字必然拙嘴笨舌,读字不清,单纯追求声音必然是毫无生命力的歌唱。因此,正确的技巧、纯正清晰的读字、优美的歌声、真挚的情感,都来自一个美的愿望,用审美意识去刻意追求歌唱的一切因素,是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