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税收立法权

税收立法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30 12:49: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税收立法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税收立法权

篇1

税收权力关系说最初是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奥托・梅耶提出的。这一理论将税收法律关系认为是对国家权力的服从关系。国家以其特有的权威和身份来使得公民缴纳赋税。与“义务说”不同,在纳税义务上,税收权力关系说认为纳税义务并不是固有的,而是要通过“查定处分”这样的方式创设。从其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奥托・梅耶才主张税收法律关系“权力关系说”在当时是与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的“义务说”相对的。当瓦格纳的将个人的纳税认为是对国家的一种义务,从而进一步强调了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的理念兴起后,奥托・梅耶才主张税收法律关系“权力关系说”,主张税收法律关系依“课税处分”而成立,是一种“权力关系”,而非“债务关系”。

税收权力关系说的意义

税收权力关系理论区别了税收与利息、利润等分配形式。税收是国家特有的权力,这种分配形式的存在是凭借着国家的政治权力,是有国家保障的,与国家所有制联系在一起。

税收权力关系理论也体现着分配形式固有的功能。税收使得原本属于公民所有的财产其所有权转移到国家,合理的征税体制能够实现在不同的阶层中的利益调节功能,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分配与再分配,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税收是一个国家、人民意志的体现,税收的来源也决定着国家应当如何看待税收,繁重的苛捐杂税势必会使得民心的动荡。在这一层面。税收施行必须考虑国家需要和人民的负担能力问题,只有协调好,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税收权力关系说的合理性

从税收发展的历史来看。税收应是在国家诞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税收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国家不同于氏族部落,国家有着其特有的职能,而且国家需要利用所属区域内的有限的资源来兴办公共事业。因此,税收是国家为主体,以国家权力作为依据。只有产生了国家和国家权力,才有社会成员所认可的依据,才能使得税收成为可能。

从税收的本质来看。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根本性质。税收的本质是为了说明税收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依据“税收债权债务说”将税收的本质理解为“债”,实际上体现着是税收应该是什么,而非真正的税收的本质。从这一角度来看,税收权力关系说更能够揭示税收的本质。因为基于平等地位上的债权债务关系,立足于社会公共需要,但这无法充分解释涵盖税收发展史上的所有税收法律关系。

从其他税收理论来看。相较于其他的税收法律关系理论来看,“公需说”强调的只有社会的公共福利,而忽视了国家政府的其他的职能;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交换说”、“债权债务关系说”等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揭示税收的本质问题;而“社会政策说”、“经济调节说”等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却过于侧重税收某一方面的功能。由此看来,税收权力关系说更能体现出税收的实质意义,并且也可以体现税收的功能,更具有合理性。

税收权力关系说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税收权力关系说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其实在国家和公民的关系上,以及国家的权力与义务的侧重上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实际上税收权力关系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税收权力关系说存在的问题。首先,很多的学者认为“权力关系说”调的是国家单方面的意志,但从国家权力的角度作为税收正当性来说,不足以解释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税收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要求和性质。再者,更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中,我国的政府本就是一个强权主体,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但是实际上在我国社会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矛盾,政府在社会的发展中其公权力过于强势,因此使得私权对政府公权的监督难以实现。因此,如果坚持“权力关系说”势必也就会使得公权和私权之间难以平衡。

篇2

一、税收优先权设立理由的通常观点

可以说,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税收优先权的规定都是很复杂的,而且在与其他物权和债权,包括其他优先权的竞合冲突中态度暧昧。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税捐稽征法”、“营业税法”及“关税法”等对税收优先权皆有规定,这些规定虽然皆以税收优先权为规范对象,但其规范的方式极不一致,此种不一致的情形,为法律体系处理上应予避免但却难以避免的现象。

国内外通说认为,税收优先权成立的根本理由在于税收是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税收代表公共利益,私债权代表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共利益应当优先于私人利益,因此,税收债权得以成立优先权。从国家利益出发的观点认为,应由立法赋予国家税收绝对的优先受偿权,税收债权优先于包括设定有担保物权的债权在内的其他所有债权。因此,争取肯认税收优先权,以确保税收债权,成为税收稽征机关历年努力的目标。

但是与此相对立,国外私法学者强烈反对此种观点,认为税收债权过分优先于设定担保权的债权受偿,将从根本上损害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所建立的民法秩序的稳定性,因而不宜提倡。例如,日本国在明治30年(1927)制定的旧国税征收法规定,国税劣后于由其法定交纳期限1年前设定的质权或抵押权所保护的债权,但优先于此外所有的公租、公课及私债权。上述规定,遭到了当时私法学者的强烈批判。为了解决该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昭和34年(1959年)日本对国税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P350-351)这表明公共利益应优先于私人利益的论断并不当然成立,尚需进一步探讨。

正如卡多佐法官在评价公共用途与私人财产的关系时所指出的,“在财产‘影响到公共用途’的情况下,就可以限制财产权。这是一种便利(有些欺骗性)、含义模糊的表述,在它的掩护之下,所有权至上产生了许多例外。”(P180)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仅仅用公权优于私权的理论对税收优先权进行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作为佐证,他们提出新《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税收优先权并不是一律优先于私权的。首先,新《税收征管法》规定,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但同时又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其次,新《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优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也就是说,如果税款发生在抵押权、质权、留置权设定之后的,则不具有优先效力。由此可见,税收优先权的优先效力不是以公共利益的绝对性为基础的,而是依条件而定的,公共利益优先于私人利益的理论,不足以对其进行解释。

二、优先权制度的域外考察

优先权是直接根据法律规定,享有特殊债权的人可以从债务人的总财产、特定动产、特定不动产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优先权因其具有物权性、担保物权的定限性,为特别的价值权和变价权,具有担保物权的从属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所以在实质上具备担保物权的性质,这一结论对优先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来,债权是以按比例平等地被偿还作为原则,即债权人平等原则,但是,有原则即有例外,在法律上作为这一原则的例外创设了优先权。优先权与抵押权、留置权、质权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优先权是出于立法政策上的考虑而规定的,其作用是对个别的特殊种类的债权加以保护。

优先权制度渊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privirlegiuminterpersonalesactiones可以作为它的起源,确认“不是从时间评价而是从原因评价”的特权是罗马法的优先权。罗马最初设立的“妻之嫁资返还优先权”和“受监护人优先权”便是现今优先权的雏形。优先权制度能在罗马法中占有一席之地,源于其适应当时社会生活之需要,从立足于弱者利益的保护,到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无不在伸张民法之正义精神,以此开了基于法律规定债权不一定平等受偿之先河。

优先权制度在《法国民法典》中得以确立也并不是基于偶然,而是由其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思想原因及其立法方式所决定的。法国民法对缺乏公示性的罗马法的继受,形成了其并不重视公示原则的历史渊源及法律传统;经济生活中的封建性与资本主义因素的混合参半的性质,构成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且在当时推崇绝对理性的思想,使得民法典起草者期望得以对社会生活进行事无巨细的全方位调整,不愿留下任何法律漏洞。这样,优先权制度存在于法国民法典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优先权制度在德国民法中无立足之地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国民法虽然与法国民法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罗马法继受活动,但是德国民法中的担保法律制度并非源于罗马法,而是源于日耳曼法。日耳曼法的担保制度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对公示制度极为重视。优先权制度因其缺乏公示性恰好与此相背。但是,虽然我们在《德国民法典》中难以找到“优先权”这个概念称谓,但这并不意味着优先权制度的内容在《德国民法典》中觅不到踪迹。因为优先权制度的设立并不只是取决于立法对逻辑体系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优先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成立的现实的社会需求,而不论人们在立法上如何技术化地赋予它何种称谓。与《法国民法典》中的优先权制度具有相似功能的《德国民法典》中的法定质权,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以上考察可以看出,优先权制度虽然体现了法之正义的理念,但其在各国立法中是否设立以及如何设立更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及法律思想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利益衡量视角下的税收优先权制度分析

利益法学的倡导者赫克认为,法律上各种命令,其本身是诸利益的产物,各种法律均存在此利益基础。所谓法律,即是法共同体内部互相对抗的、物质的、民族的、宗教的、伦理的诸种利益之合力。(P71)所以我们认识税收优先权并不能只是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视角出发,因为它除了作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交点之外,所涉及的利益还有诸如伦理的、经济的、民族的、政治的利益等等。

综合法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博登海默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框架中,由于社会状况波动不定,从而也需要对实现基本权利的优先顺序加以调整。……不论法律秩序的关键价值之间的关系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的背景下会是什么,通常都存在着一系列供平衡和排列社会组织之目标的可行选择。”“在个利和社会福利之间创设一种适当的平衡,乃是有关正义的主要考虑之一。……个人对于实现他们的要求乃是深深地根植于人格的倾向和需要之中的,然而与此同时,对上述三个价值的效力范围进行某些限制也是与公共利益相符合的。在这些情形下,正义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即赋予人的自由、平等和安全应当在最大程度上与共同福利相一致。”(P298-299)庞德也认为,法律秩序乃是在不断地努力实现尽可能多的利益的过程中,调整彼此重叠的权利主张和协调相互冲突的要求或愿望的一种过程。

当论及税收优先权存在的理由及其具体适用时,我们也必须求得在个利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平衡,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以符合正义的要求;此外,还必须虑及超出个利与社会福利之外的诸如政治、经济、伦理、宗教、心理等诸多利益因素,以期适应不同的社会状况,对权利安排和行使的优先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过我们应当明确,虽然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调整与调和包括个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在内的种种相互冲突或者相互协调的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必须通过颁布一些评价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和提供调整这种种利益冲突与协调标准的一般性规则方能实现。(P398)但是,这一标准并不是可以统一或者划一的,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下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确立相应标准的努力无疑是异常艰辛的,但是,“只要是现实问题,它们所涉及的情况几乎总是非常独特的。没有什么可以将我们从‘每一步的抉择痛苦’中拯救出来。”(P39)这是我们在论及税收优先权制度时,也必须要体验并且克服的。

因此,我们论及税收优先权时,不能只局限于对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衡量,更不能认为税收优先权是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结果。对此我国立法者已经认识到,所以在新《税收征管法》第45条中作出了税收优先的例外规定,即“税收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我国《税收征管法》第45条之检讨

对税收优先权涉及的各种利益的先后序位进行安排的时候,人们无疑要作出一些价值判断,这就又提出一个“利益评价”问题。罗斯科•庞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方法。他认为,法官(即评判人)应当了解其责任的性质并应当在他所能得到的最佳信息的基础上尽全力完成其职责,而其最终的目的,便是尽可能多地满足一些利益,同时使牺牲和摩擦降低到最小限度。……一个时代的某种特定的历史偶然性或社会偶然性,可能会确定或强行设定社会利益之间的特定的位序安排,即使试图为法律制度确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或刚性的价值等级序列并没有什么助益。

我国新《税收征管法》第45条规定:“税收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优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人们对该条规定的税收优先于抵押权、质权受偿一般无疑义,但是对留置权与税收优先权的竞合顺位安排,却存在争议。

民法学者一般认为留置权应当优先于优先权受偿。日本《民事执行法》第59条第4款和第188条规定,不动产优先权人在拍卖不动产的情况下,其买受人必须偿还留置权担保的债权;第190条规定,动产优先权人在没有得到留置权人的承诺时也不能进行拍卖。日本法上,留置权优先于优先权。[10](P50)史尚宽先生也认为,同一物上同时有留置权与优先权时,留置权优先于优先权;标的物生有孳息时,留置权人优先于优先权人受清偿。但是,留置权也不应绝对地优先于一般优先权,因为共益费用优先权等的设立系基于其特殊的立法考虑,否则是与法理相悖的。

篇3

工行理财指数:6成居民持有投资理财产品

6月中国工行在北京正式了首期“工行投资理财指数”。该指数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对宏观经济环境和生活预期持较乐观态度,投资理财意愿趋于强烈,股票、基金、分红型保险为主要投资理财产品。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持有投资理财产品的比例达62%。从整体情况看,高收入家庭的投资理财类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更高。城市居民在未来更倾向于购买熟悉的投资理财产品。

规范后的重疾险8月1日起实施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将于8月1日开始实施。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发挥重大疾病产品的保障功能,规范约定了6种必保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终末期肾病。

北京全面叫停“小产权”房

6月25日,北京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安家盛对北京多处销售“小产权”房的问题做出回应,北京已下了死命令,从对所谓“小产权”房的局部市场调查扩大到对全市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调查,对涉及非法开发“小产权”的开发商做停工停售处理。至于一些已形成规模的“小产权”项目,由于涉及到村民集体组织的利益,政府将会慎重地解决。

渣打在京私人银行业务启动

日前,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在北京正式启动私人银行业务。这是首家外资银行在北京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其私人银行8月还将在上海落户。作为银行个人业务的最高阶段,私人银行高高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与花旗银行此前高门槛准入一样,渣打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将专注于流动性金融资产高于一百万美元或等值八百万元人民币的高端客户群体。

民生银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全部到位

据民生银行于6月26日的消息,民生银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于6月22日全部到位,此次民生银行增发23.8亿股,发行价格为7.63元/股,共募集资金1,816,000万元,将使民生银行资本金规模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为经营管理的持续向好奠定坚实基础。

新品推介

荷兰银行推出“荷银中国动力指数”产品继创新开发中国动力指数出台后,荷兰银行梵高理财正式在全国5个城市推出H股理财产品:“荷银中国动力指数”挂钩结构性存款(到期保本型)。该产品存款期限为6年,以美元计价,募集期截至7月11日。

中信推新版QDII 投资海外优质基金

中信银行将于近日推出新一期投资于海外优质基金的QDII产品,投向的四支全球精选基金分别是霸菱香港中国基金、东方汇理大中华基金、PIMCO高收益债券基金、富兰克林邓普顿环球总收益债券基金。4只基金近3年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3.85%、36.45%、8.51%和11.73%。其中前两只基金为股票基金。中信银行还将向投资者定期提供提前赎回机制,使产品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保障。

工行推出信托融资型人民币理财一年期款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水利发展状况,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2010年1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以此为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意义深远,影响广泛。

作为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普查档案工作责任重大而艰巨,得到水利部、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水利普查办)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1年4月2日,由水利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为做好水利普查档案工作提供了依据,对指导全国水利普查档案工作有效、有序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流域机构,各省、市、区、县等水利普查机构也都非常重视,设专人、拨专款、立专项开展档案工作。随着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接近尾声,水利普查档案验收工作即将全面展开,为进一步做好验收工作,把握好水利普查工作的最后关口,《办法》于2012年印发,内容全面,职责明晰,操作胜强。

印发《办法》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对档案验收工作的认识。《办法》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利普查档案验收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在验收过程中要严格验收标准与程序,切实把好档案验收质量关,确保水利普查档案能够达到完整、准确、系统要求。

2 有利于提高验收工作的管理水平。《办法》中明确了档案验收工作依据、性质、条件、适用范围,便于规范档案验收行为。明确了普查档案验收原则、组织验收的责任主体,便于职责明晰,相互配合。

3 有利于促进验收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办法》中明确提出了普查档案验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对《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中验收部分内容的细化、补充、完善。要求更加具体、标准更加明确,便于实际操作。明确了申请验收的条件和申请验收工作方式、流程,便于验收工作有序开展。

4 有利于确保普查档案质量符合要求。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是对普查档案的基本要求。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全面收集、规范、整理普查档案,严格把好档案质量验收关,才能确保合格的水利普查档案在日后水利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解读《办法》的内容

《办法》共分六章二十二条。

第一章 总则 共四条(第一条至第四条)

主要是明确了制定《办法》的目的、依据。目的是为加强水利普查档案管理,确保档案验收质量,依据水利部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管理规定开展水利普查档案专项验收。

明确了水利普查档案验收的性质,是水利普查专项验收之一。

明确了水利普查档案验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水利普查验收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明确了水利普查档案验收办法适用的范围。即县级及县级以上水利普查机构开展档案专项验收。

第二章 验收组织 共四条(第五条至第八条)

主要是明确了组织水利普查档案验收应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实施、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原则。

明确了组织档案验收的责任主体。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部属单位(流域机构除外)水利普查档案的验收由水利部和国家档案局负责。省级和流域机构水利普查档案的验收由国务院水利普查办负责。省级以下水利普查档案的验收由省级普查机构负责。军队的水利普查档案验收由总后勤部负责。武警水利普查档案验收由武警部队后勤部负责。

明确了档案验收形式,有验收职责的单位可以直接验收,也可以委托验收单位,如果委托验收单位要有正式委托函。

明确了档案验收组成员结构,由负责组织(或受委托组织)验收单位的水利普查机构、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申请验收单位的同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构成。

验收后要形成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初稿。经验收组讨论,有三分之二的验收组成员同意,视为验收通过,可以履行验收签字手续,并在会上反馈验收意见。会后将验收意见正式印发给申请验收单位,抄送申请验收单位的同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如果是受委托组织验收的,还要抄报委托单位。

第三章 验收内容与要求 共两条(第九条至第十条)

重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水利普查档案管理情况。包括水利普查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建立、落实、执行是否到位。水利普查档案工作是否与水利普查业务工作同步开展。保存档案设备、设施及装具配备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满足存放档案的需要。对所属的水利普查机构是否履行监督、指导职责等。

二是水利普查档案收集、整理与归档情况。包括水利普查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档案的分类、组卷、著录、装订、图纸折叠等档案整编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签字手续是否完备。声像、电子等特殊载体档案是否齐全,标识是否清晰。反映同一内容的不同载体档案互见号是否一致等。

三是水利普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包括案卷级和文件级电子目录的建立,重要阶段或节点的电子数据档案是否完整,能否满足利用需求等。

第四章 验收申请 共四条(第十一条至第十四条)

主要是明确了申请档案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首先是水利普查数据已上报并通过数据验收。已完成水利普查全过程应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已进行了档案自检自查,并符合档案验收要求。满足以上条件方可向负责组织验收单位提出书面档案验收申请。申请要按规定的内容拟写,主要包括水利普查基本概况,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情况,对自检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及自我评价等。负责组织验收单位,收到验收申请1个月内,对是否验收要有明确答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进行验收。对不具备验收条件的,提出明确意见,待整改完善后及时组织验收。

第五章 验收方式与程序 共六条(第十五条至第二十条)

主要内容:一是明确档案验收的主要程序。验收一般采取会议审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式,由验收组组长主持。会议审查主要是听申请验收单位汇报档案管理情况和自检情况;验收组成员对有关情况提出质询。现场检查主要是验收组对档案管理状况实地察看;对实体档案进行现场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该项目产生档案总量20%。验收组对检查情况讨论后进行综合评议并形成验收意见,会上反馈意见,如无异议,验收组成员签字确认验收意见。

二是对验收意见中提出的问题和整改要求,申请验收单位要及时进行整改,整改结果在申请水利普查总验时进行必要的说明。对没有通过档案验收的单位,要进行整改、完善,在完成相应整改后,重新申请档案验收。

三是档案验收意见包括的主要内容:概述验收会的依据、时间、地点及验收组组成情况,验收范围和项目概况;水利普查档案的管理情况,归档文件材料收集、整理质量,产生的各门类档案的数量等;对普查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安全性的综合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与建议;档案验收结论性意见;档案验收组成员签字表。

篇5

海港区国家税务局共有出口企业224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94户(生产型104户,外贸企业90户),小规模纳税人29户,特行企业1户。2008年共审核退税34304万元,办理退税32120万元。

山海关开发区国家税务局共有出口企业27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3户(生产型20户,外贸企业3户),小规模纳税人3户,特行企业1户。2008年共审核退税32284万元,办理退税17030万元。

(二)调研地区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培训,充分认识征退税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征税是退税的基础,只有征了税才有退税的问题,而退税工作中也会遇到要征税的情况。加强征退税的衔接,实现征税管理和退税管理的良性互动,是税收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征退税衔接对税收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有利于夯实管理基础,堵塞漏洞,避免税收风险。相对来说,基层税收管理员更加熟悉所管辖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和税源管理工作实现有机的结合,可以降低风险。一旦发现出口退税申报异常情况,通过及时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理清货源,查实货物,发票,货物等信息,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可以防止或避免少征多退现象的发生。②有利于降低办税成本。实行征退税衔接,对大多数出口企业来说,可以缓解企业在征税部门和退税部门分别跑、多次跑,征退税部门分别找的矛盾,既方便纳税人,又有利于降低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纳税服务的要求。③有利于缓解出口退税部门人员少的矛盾。市局专职从事退税管理工作的人员有限,而出口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把出口退税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放到基层管理部门,出口退税管理人员就可以集中更多精力加强退税的评估和预警分析工作,可以解决出口退税工作中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是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征退税衔接工作。征退税衔接工作就是通过征、退税信息共享、日常管理的结合、纳税评估和退税评估的结合实现征税管理和出口退税管理的联通和衔接,堵塞因征、退分离存在的管理漏洞,防范骗退税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整个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①加强出口企业各种信息沟通。定期到市局退税部门核对出口企业认定信息,并及时将出口企业税务登记信息(包括:开业、变更、注销、纳税人状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信息、一般纳税人资格变更情况(包括:认定一般纳税人、取消一般纳税人)、出口企业基本情况变化信息(包括:投资情况、法人情况、生产地点等)、企业申报信息(包括:内销收入、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应纳税额、留抵税额等)、生产企业出口视同自产货物信息(包括: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视同自产产品情况、是否符合视同自产条件)等相关信息向市局出口退税部门反馈,使出口退税部门能及时了解出口企业基本信息,防范骗税行为发生。②加强出口企业出口不退(免)税货物的沟通。对市局退税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下发的视同内销征税数据,如:出口企业发生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102号)规定的5种情形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货物免税管理办法(暂行)》(国税发[2007]123号)规定的6种情形以及出口企业出口少申报的出口货物、出口货物已申报退(免)税审核未通过、出口企业未办理退(免)税认定未进行退(免)税申报等按规定需要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进行核实,并将核实情况及时反馈给市局退税部门。③加强对暂不退税出口企业信息沟通。加强对新办出口企业、发函未复函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涉嫌税收违法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沟通。对于新办出口企业在办理第一次退税前联合退税部门对企业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及时掌握出口企业情况(生产销售情况、税款缴纳情况);对于出口企业涉嫌有违反税收管理行为,负责检查企业违法行为,根据检查结果出具检查结论及时反馈到退税部门,退税部门依据检查结论决定是否给企业办理退税。④落实市局布置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工作,对市局下发的应退(免)税出口额变动率、商品出口额变动率、出口单价变动率、未申报退(免)税额比重四项预警指标涉及企业进行认真检查,采取案头评估、约谈、函调及实地核查等方式,对预警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判断,形成定性及定量的分析结果。针对预警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市局退税部门。⑤加强出口货物退(免)税评估与纳税评估的衔接。出口货物退(免)税评估要与其它纳税评估相互联运,结合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各税种的评估,充分利用纳税评估工作的已有成果。也可对出口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与退税评估工作一起进行,对出口企业税收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于评估中发现有涉嫌税收违法情况的,评估部门应及时将相关信息转交稽查部门,稽查部门应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工作,并将稽查结果及时转交退税部门。⑥加强出口企业免税出口货物沟通。核对市局出口退税管理部门下发的一般纳税人免税出口货物信息,(如:来料加工复出口)仔细核对出口企业是否按规定将进项税额进行转出,防止出口企业即免税出口货物又申报抵扣进项税情况发生;对小规模纳税人免税出口货物核销信息进行核对,对出口企业没有提供由退税部门出具的相关免税证明的销售收入,不予办理出口货物免税申报,补缴相应的税金。

(三)调研地区取得的工作成绩

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4月14日,调研地区共向市局退税部门建议暂停退税企业1户,涉及退税12万元,查补企业视同内销征税24户,涉及增值税129万元,调增利润3000万元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市出口企业户数不断增长,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作为支持外贸出口的一项重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从调研地区的工作来看,当前出口企业税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强对外贸企业出口货物的税务管理,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征退税衔接管理还不到位。①企业办理出口退税认定、变更不及时,根据《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出口货物退(免)税预警工作制度》要求,企业发生上述行为,征税机关要在2个工作日内向市局退税部门进行反馈,但由于征税部门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通知企业进行变更,导致企业出现不认定或变更情况。②视同内销管理不到位,对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不能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是出口免税农产品等原因,许多外贸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后没有按照规定申报办理出口退(免)税。对于这部分出口货物,有些外贸企业不入账核算,不记收入,不记库存,不记收付款,致使有些业务的上一环节偷漏了增值税,本环节少缴了企业所得税,从而在税收管理上形成了空白地带。③出口销售收入确认滞后,按照现行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出口企业只有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作销售后,才能申报出口退税。对于出口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现行会计法规及税收政策都有规定,要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定记账时间。但多数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确认收入,或跨期确认出口收入。

(二)培训工作不到位。①纳税申报数据不准确,纳税申报数据必须与纳税人账务处理情况相一致,并且必须与实际发生的业务为基础,这是保证纳税申报数据准确性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个人水平及能力原因,经常出现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不至情况,造成两者对审不能通过。②会计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不规范,有些出口企业财务人员不论是从人员素质上来说,还是从业务处理方面来看都不能适应现有的工作。他们对会计科目设置及相关账务处理不清楚,设置的会计科目不符合政策规定,处理账务不遵循政策要求。这就为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三、相关建议

(一)下放审核权限,充分发挥广大税收管理员的作用

将生产企业的“免、抵、退”的申报受理由市局下放到县(区)级税务机关,市局负责“免、抵、退”申报的审批,退税、调库指标的下达。具体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按行业管理的原则,将所有出口企业全部集中到一个分局(所)或税源管理科进行管理,出口企业管理员除进行日常管理还要负责出口企业的出口退(免)税认定、变更、非正常户认定、注销认定的初审,生产企业退(免)税申报资料受理、人工审核、疑点调查、审核、处理、退税评估、单证办理等日常管理事项。②调整相关业务流程,出口企业税收管理员在企业进行增值税申报前要对企业“免、抵、退”申报进行预审,并核对企业的电子信息,相关单证信息,在预审通过后企业进行增值税申报,再进行“免、抵、退”税申报,县(区)局出口退税管理员审核后报相关领导批准后报市局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进行再次审核、签批,后报科长审批。③按权限进行细化分工,市局负责全市退税申报的政策解答,并对全市的出口企业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定期出口企业相关预警分析指标,对县(区)级税收局进行出口退税执法督查等职能;县(区)局负责出口企业的日常管理,并对市局下发的预警数据进行调查核实。

(二)加强征、退税信息沟通,共同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