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3 14:05: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

篇1

一、在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下,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规模大幅增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支持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目前实施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底已支持近2000所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教学实训设施980万平方米,增加教学实训设备16.5万余台套件。项目总投资约131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50亿元,拉动地方投资约81亿元。在《规划》实施推动下,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了培养能力

各地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等措施,以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突破口,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建成了一批办学功能相对完善,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明显改善了教学实训设施和设备条件,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8年底,《规划》支持的项目学校校舍面积达到约600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到541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约181万人。这批项目学校数量约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13%,在校生规模却占到全国的26%,对同期全国在校生规模增长的贡献达到40%,效益显著。

(二)提高办学质量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实训条件的改善为项目学校的技能培养、科研教学提供了平台,学生实训次数明显增加,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趋好,据统计,在已支持的2000余所项目学校中,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的有近1500所,占76%;90―95%之间的占18%。甘肃省中职学校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青海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6%以上。

(三)促进资源整合,提升了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基础能力建设带动了部分地区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职业教育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的现状,提高了职业学校辐射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疆兵团突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的界限,把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一整合为“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每个师集中办好一所中职学校的办学格局。重庆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调整力度,中等职业学校数由547所整合到302所,缩减了45%,同时从无到有建设了32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山东在全省的44个县和10个农业人口比重大的郊区建设了54所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9.5万人。

(四)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增强了职业教育多渠道筹资能力

在《规划》引导和带动下,各级政府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辽宁省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河南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推动《规划》实施。重庆市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办产业实行政策优惠,调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投资办学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开展银教合作,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建设经费。

(五)推动办学模式创新,增强了“合作办学”能力

《规划》对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合作办学模式的学校给予了重点支持。这一政策导向推动了项目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跨部门、跨地域、跨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四川省有84所中职学校实行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涉及多类专业6万多名学生。辽宁省9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畅通。

(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项目学校把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积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广泛开展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效益十分突出。新疆兵团有关部门将相关培训安排在项目学校,累计培训职工53.2万人次,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明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培训200多万人次。河北省各类职业学校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在实施基础能力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也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近几年教学和实训设施持续改善,但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因资金紧张无法同步实施,学生住宿、就餐条件较为落后。二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还无国家建设标准,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还相对落后。三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山西省生师比为27∶1,远高于国家相关要求,学历合格率仅为66.5%,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匮乏,仅占专任教师的20%,师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中央专项覆盖面有限。如云南全省还有213个学校未能进入《规划》,占全部学校的69%。部分省的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还未得到支持。

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基础能力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学校在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一)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

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约456万人,年平均增速达29%,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并没有同步改善,中职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连续4年下降,2007年比2004年减少了3.4平方米,仅为12.5平方米,远低于国家相关要求。生均仪器设备值和生均图书数也低于2004年水平。目前中职学校资源总量不足,校舍拥挤、实训和后勤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现象十分普遍,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也有中职学校数量较多,历史上长期投入不足欠帐较多的问题。虽然2004年以来全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额逐步增加,但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也从3.7%下降到2006年3%,投入增长跟不上事业规模发展的需要。

(二)办学体制较单一,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2008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4733所,其中民办学校数量只占19%,而民办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仅仅占招生总量的14.5%。特别是行业企业单独和联合举办职业学校的积极性还未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职业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标准及投入建设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完善。比较单一的办学体制,使职业教育还缺乏投入机制创新的活力。另外,中职学校自筹资金能力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应造成贷款偿还能力差,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信贷和融资困难。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为54.8%,学杂费收入占36.8%,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办学经费只占3.7%,社会集资和捐资占0.3%。职业教育投入不仅总量小且渠道单一,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

(三)办学力量较分散,整合难度大

办学资源的分散,直接造成办学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无法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品牌。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中职学校校均在校生仅1400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难度大,山东省多数县有两个以上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关系复杂,难以做到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资源分散影响了基础能力建设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也说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偏少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据统计,2006年东部取得技师证书的人数是西部约3倍。即使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差距也较大,四川南充、资阳、广安等市职普比远远低于全省4.4∶5.6的平均水平,广安市仅为0.9∶9.1。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仍较大,农村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比较薄弱的境地。山西省半数以上中职学校和80%的生源在农村,大多办学规模较小、师资水平低、实训条件差。四川省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7743元,农村5429元,相差2314元。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少。安徽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仅有106所,仅占全省职业学校数量的19%。各地能够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专业和重点实训基地数量明显不足。

三、当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义和相关建议

根据有关部门对各行业单位投资效益所作分析,文教事业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均位居前列,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较大。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符合“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要求,有利于迅速扩大培养培训能力,适应危机状态下国家产业升级、行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调整的需要;有利于为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

结合当前形势,我们建议:

(一)将提高基础能力作为统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推进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加强资源供给。按照中央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措施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求,从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需要出发,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新一轮基础能力建设。在已支持学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对培养培训能力强、具备建设条件的学校给予支持。

――坚持扶优扶强、面向农村、促进合作办学的原则,重点支持一批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力度大、服务能力强、就业率高、辐射范围大的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建设推动各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每个地(市)重点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人口规模较大县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并对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对口招生合作办学的职业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扩充建设内容,加大项目补助力度,全方位保障基础能力建设。在重点支持实习实训设施的同时,扩大到生活设施建设。建设内容上以“完善功能,满足需要”为原则,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和学生生活条件。考虑近几年来建筑成本上升,单位造价提高的问题,以及汶川地震后对公共建筑设防标准、质量水平提高的要求,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应适当提高。

(二)通过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养培训规模,促进就业形势稳定

促进就业是推进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主题。要通过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学校进一步扩大培养培训规模,扩展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面向初高中应届和往届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青年农民招生,把返乡农民工作为招生的重点。同时,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训内容,更紧密地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向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要重点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带动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返乡农民工培训力度。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统筹,精心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配置资源,完善保障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办学。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建立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积极推行学分制、选修制等,按照社会、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方便分阶段完成学业。当前特别要努力适应和满足农民工学习需要。

篇2

职业教育的这些情况和问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观念转变。首先要强化“以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创造各种条件,自觉尊重、关心、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要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动机激励教育和过程磨砺教育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具体情况出发,适应本区域的发展,同时要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是学生进取的动力,道德发展的源泉,也是接受教育、参与活动的基础。所以制定目标时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德育目标还要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目标要定在学生近期发展区域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

三、实事求是的制定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对德育管理的硬性规定,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度保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作保证,德育工作就会是自由状态。因此,该校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建立健全学校德育规章制度,提高德育制度的实效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即明确全校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职责,让教职工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同时建立教职工与全员育人考核制度,对全员德育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列入学期考核范畴,以此形成学生管理全员化的良好氛围。第二,建立“三位一体” 的育人制度,学校不仅要有全员育人的制度,还要有全程育人的制度。因此,该校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共同配合的育人机制,建立“家校通”平台,明确要求班主任定期和家长交流;寻求政法部门支持学校育人,在教育局的牵引下,该校长期有两位法制副校长(一位是司法干部,另一位是公安干部),他们经常根据现实情况给学生作法制报告,这大大加强了学校的法制教育;另外,学校还和派出所等单位合作,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第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制度。该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力提倡人性化管理。要求老师尊重、关爱、呵护那些品行、学习都不怎么优秀的职校学生,用正直、大度、宽容、慈爱的胸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问题、生活上的困难,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敬、可爱的人;要求学生处、班主任用公正无私、勤恳敬业、严谨的作风去形成班级、年级的凝聚力、向心力;要求所有的管理者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根据学生实际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在组织具体的德育内容时,该校注重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直面现实。从上述调查情况看,职校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大多来自中下层家庭,经济情况处于弱势;自我评价低,自我效能差,自律能力弱。但他们具有较强的民族尊严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集体活动,有爱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崇尚专业技术。根据该校学生的特殊性,多次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统一思想,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严防德育内容空洞、单调和不确实际,用一些真正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现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为的统一,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做遵纪守法的公民的目的,以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效性。该校做了以下工作:

(1)以校本综合素质课程研发为牵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职校生怕上传统的文化课,喜欢活动,好表现自己,喜欢舞台等,就要求老师将传统的文化课的教学方法改成动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融入德育内容的、深入浅出的教学;另外加入多彩贵州、青春男女、安全伴我行、心理健康活动课、劳技课、广播课等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强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有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3)结合时政形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民族英雄及当今涌现出来的英模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伦理道德教育;通过法制校长的讲座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多种形式的拓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的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疏通了中职生的多种心理障碍,树立了自信,学习目标逐渐明确,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4)以学校文化构筑师德精神核心,以恒常文化活动为着力点,寓教育于活动中,该校月月有大活动,周周有小活动,如:三月份有 “中华经典诗歌朗诵比赛”;四月份清明祭扫烈士墓;五月份技能节;六月份篮球、排球联赛;八月份新生入校一周的培训和拓展军训;九月份运动会;十月份国庆、中秋篝火表演;十一月份跳蚤市场;十二月份“我们的合唱”系列活动。另外学校有二十多个社团。以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活动课、社团活动、拓展活动等为新的德育途径,不断提高了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发展,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纪守法、服务社会的精神。

(5)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学生干部是校园活动和学生管理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是连结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干部在组织各项活动中,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自身素质和能力等,均居同龄人前列,更是普通学生的榜样和典范。因此,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干部培养,从学生干部的选拔上入手,强化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一年一度召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五、积极采用多形式的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方法是德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在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如果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过程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脱节,将严重制约德育的实效性。因此,该校注重挖掘德育资源,要求做到课堂教学贴近学生,深入浅出;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不断创新,吸引学生。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激励学生自主管理。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引下,学校早已从学生接受管理改变为学生自主管理,把班级管理权力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创新班团活动。一改传统的说教式的班团活动方式,班团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之成为学生辩论、研讨、演讲、表演、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充满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活动,真正取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篇3

1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抓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和高等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对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谋划教育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适时启动《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对未来12年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部署。启动《陕西省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工作,研究制定《陕西省普通高校设置工作若干意见》、全省中小学发展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制度,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2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召开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做好省属高校领导班子的调整补充工作,指导有关高校做好党委和纪委换届工作。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加大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工作力度,加快校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步伐。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制定2009-2013年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探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新路子,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继续做好在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健全高校教代会制度,做好民主推进校务公开、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工作,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工会组织,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3 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大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教材出版、校办企业、科研经费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学校财务监管和内部审计,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4 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开展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法规的立法调研。学习、宣传、实施《教育督导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加大教育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和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继续开展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推进依法行政,积极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做好行政审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委厅机关法律事务办理工作。

5 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启动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从2009年开始,每2年对全省中小学校进行1轮督导评估,市、县(区)两级每年共督导评估6000所学校,监督指导学校规范办学。创建3个“双高普九”县(区),评估验收4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督导评估与考核7个县(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督导评估10所省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继续推进教育强县创建和复查工作,创建1~2个教育强县和一批教育强乡镇、复查4个教育强县。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6 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国际间高水平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开展与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加大教育领域引智工作力度,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来陕工作或以各种方式为陕西服务。认真执行“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做好因公出访团组派出工作,全面实施“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及教师出国培训计划”。做好外国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全省自费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抓好我省4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实习基地建设。做好邵逸夫、朱英龙、王永庆先生赠款建校项目的各项工作。加强我省高校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7 加强委厅机关建设。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虚心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努力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水平。统筹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综合协调、公文审核、会议管理和督查督办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开通机关办公内网,进一步整合优化全省教育网络资源,努力办好省教育厅门户网站,积极推动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做好教育和保密工作。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深入推进文明机关、学习型机关和节约型机关建设。关心职工生活,努力改善机关办公条件。

二、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各个方面,抓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等四个关键环节,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加快我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管理职能和作用,建设好、管理好中央和省级立项建设的74所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组织举办全省第四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深入开展第6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培养德育工作典型,创建具有陕西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品牌。

9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努力使全省中小学都能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视导和网络研修活动。做好2009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组织开展基础教育重大课题研究,继续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举办薄弱学科教师研训班,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科建设。开展义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组织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积极推动教科书循环使用。加强基础教育学校的规范化管理。

10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高校思想理论课新课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全年培训200人。举办四期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举办两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加强5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以纪念建国60周年为契机,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世情、国情、社情教育。在全省高校积极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工作,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5所学校。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进一步提高网站点击率。继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滚动调查。

11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骨干体系建设。通过开展评估督查活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机制,推进重点地区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抓好科学营养和预防近视工作。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办好陕西省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组织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开展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积极推动我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2 推进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面推进中考改革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抓好中考及中考分析反馈指导初中教学工作,抓好中考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工作。继续落实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的改革措施。落实《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抓好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理、化、生操作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上半年出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方案。在高考自主命题中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好2009年度我省各类招生计划及生源计划编制工作,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完善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办法和高考短信服务平台功能,做好省级考试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为考生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高考移民”。

(二)以实施民生八人工程基础教育项目为抓手,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13 做好学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大力推进灾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受灾中小学一期新建校舍建设项目缺,资金,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秋季开学前完成建设任务,把项目学校建成功能完善、质量可靠的放,G工程。做好后续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

14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前一年实现新机制改革目标,使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350元、初中每生每年550元,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在组织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同时,稳妥推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配合财政部门研究提出城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15 抓好民生工程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积极实施中、省重大教育投入项目,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农村义务教育生活设施改造项目、中小学条件装备项目、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初中校舍改造项目。扎实推进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选择1~2个县进行完善学校设施“整县推进”建设模式试点。以学生食堂、宿舍卫生安全为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抓好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16 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城市幼儿园管理。按照三级推进、内涵发展、整体提高的思路发展高中教育,抓好省级标准化高中、示范高中创建工作。做好特殊教育学校与启智学校建设工作,根据国家下达我省的2008年度特殊教育项目建设计划和投资,协调指导项目建设的实施:会同省发改委积极争取2009年度特殊教育项目。继续做好民族教育与教育工作。开展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工作,加强语言文字评估,促进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

17 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和普及实验教学县创建工作。扩大陕西省基础教育专网覆盖面,继续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开展市、县级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深化远程教育培训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研究引领工作。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水平,创建和复查一批普及实验教学县。

18 抓好教育对,支援工作。进一步拓展教育对,支援领域,推动高校和城市优质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困难学校;进一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和智力支持;组织对重点支持吴起、平利教育发展工作进行中期检查督导,总结和推广经验。

(三)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为抓手,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19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把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完成招生33万人的任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扩大城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为重点,拓展东西合作、西西(陕西和重庆)合作新领域。制订和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行为。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管理,建立并完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注册制度。

20 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紧紧围绕“人人技能工程”及其六个项目(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短期技能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确保全省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全年完成短期技能培训16万人。重点支持各市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公共平台)建设;每个市重点支持2~3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创建若干所国家优秀和1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8个专业性、10个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48个示范专业、12个精品专业。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创建3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30个高职重点专业、5~6个高职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示范作用,引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1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启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研究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以各市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动员企业广泛参与,联合各县级职教中心,建立10个区域性(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以行业为依托,组建一

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举办数控技术等6个专业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完善大赛相应制度建设。

22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市级政府统筹力度,以各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实行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建立市级职业教育中心。继续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全省新建7所县级职教中心,加强3所县级职教中心。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着力加强资源、政策、资金、培训“四统筹”。深入推进“一网两工程”,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主阵地作用,新建100所省级示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22 推进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加强对全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督导评估工作,确定一批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积极支持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工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自学考试等重要作用,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为抓手,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24 加强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创建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教学名师50名、教学团队50个、特色专业5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0个,引导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加强对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与成果的总结,做好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巩固教学评估成果,完善教学评估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机制,促进高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施“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我省“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推动高等学校图书资料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

25 深入推进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入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按照《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做好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中期和年度检查。开展2009年度省高校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大力培育高等学校优势特色骨干学科。做好“211工程”三期建设和“985工程”二期验收和三期建设的推进工作,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

26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办好西部大讲堂和博士生论坛,培育、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开展研究生英语课程质量检测,抓好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创新水平。加强学位管理,积极推进学位授权制度改革,做好第十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和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工作。

(五)以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高校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

27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组织高校申报“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专项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养资金项目、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重点资助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联度密切的、有可能产生标志性成果并能够实施转化的项目,遴选100项科研成果和可转化项目组团参加东西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

28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全省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软、硬件建设进行全方位调研,通过调研编写陕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指南,推进重点实验室开放合作、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组织全省高校申报省“13日”工程研究中心。组织高校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完成第三批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考察立项工作。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管理,完成2009年省教育厅到期项目验收结题工作,自然科学成果、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奖工作以及省科技成果奖励的推荐工作。推动高校企业改制,推进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

(六)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9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组织师德宣讲团,深入市、县和学校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宣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贯彻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我省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30 开展全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积极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学习长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省、市、县、校及各级培训机构的职责,指导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深化培训制度改革。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计划”。继续实施“阳光师训”项目,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50000名。完成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省级培训1500名,培训者研修1000名,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1000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4000名,中小学实验教师技能提高培训600名,中小学班主任培训100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培训400名。启动陕西省中小学名校长培训工程,建设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网。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力度,完成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120人、提高培训250人、高级研修培训250人、“送培下乡”培训200人、培训者培训60人。认真组织职称评审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组织评选陕西省第八批特级教师。继续做好特设岗位教师和教育硕士的聘用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

31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子项目”,完成1200名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开发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包。制定《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省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师资培训基地考核管理办法。依托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面向省内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职教师资本科班、硕士班。启动实施中职骨干教师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力度。推动实施高校“三秦学者计划”,建设学术骨干体系。制定《高校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管理暂行办法》。

32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有关学校的岗位设工作的指导。完善高等学校和厅属事业单位各级岗位设置标准和聘任办法,做好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开展全省中小学编制工作调研,理顺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编制标准关系,解决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偏低的问题。建立全省中小学校及教师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

建设和管理。

三、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33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以校园招聘市场为基础、区域协作市场和行业市场为补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切实做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状况,指导学校建立与就业状况挂钩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预警机制。做好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

34 认真实施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规范教师津贴补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实施意见;指导高等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依法提高教师待遇。

35 鼓励和规范民办学校健康发展。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鼓励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措施。制定全省独立学院过渡期方案。继续组织开展“放心上民校”专项整顿和宣传活动,引导民办学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的规定,加大对民办高校的督查力度,严格民办高校办学条件,规范民办高校招生工作,引导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