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1 23:30: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前教育实习鉴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

篇1

当我迈入幼儿园的大门时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的小作品,吸引人眼球的装饰品以及幼儿一天的食谱,然后就是幼儿大型的游乐场地。看到眼前的一切,我感觉顿时回到了童年时光,进入了童话的王国,孩子们的世界。

走进教室,我看见满地是雪花片、玩具、积木和教具,就像当初,他们个个从不同家庭被送到这儿来的状况一样,他们又失序了。这几个月来,我辛苦地训练他们,从不要求他们要将课文读熟,我只要他们懂得礼貌,知道何时该说对不起、何时该说谢谢、何时要问好,从不要求他们唱歌要把调音唱准,我只要他们尽兴地唱歌,快乐地跳舞,从不曾在他们游戏欢笑的时候制止他们,我只要他们记得将玩具归位、只要他们别去剥夺同伴们的快乐。跟他们相处这些日子来,我总是用于其它老师的方式跟他们沟通,不必大声地管教他们,他们就比其他大哥哥大姐姐乖巧听话,不必打骂他们,只要抱着他们说说话,一次、两次他们就不再犯错。一天有三之一的时间,他们都在我身边。每个孩子都一样,他们是我的,他们的父母把孩子交到我手上,这群平均不到三岁的孩子,此时应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呵护的,却因为父母的工作无暇照顾,所以把他们放到这里。某些孩子的父母说,孩子的成长就这么一次,很遗憾错过这么多,而我何起有幸,看到这么多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爸妈的忙碌,所以还不到上小班的年龄,就得把孩子送到园所来,我无法一一喂他们吃饭,所以,他们必须自己学着自立自强,他们必须从闹脾气罢食、一直到学会自己拿汤匙吃饭,从总是吃了满地饭渣到能自己收拾桌边环境,我脑中收集了无数个他们成长的画面,而这些画面连他们的父母都没机会看见。我很珍惜这一切的,我给他们的是他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的,但他们给我的,却是特别的、很无价的。

每天下午三点多,我总是帮着吃完点心的他们,整理着服装仪容,梳理小女生们的头发,等着家长们来接他们回家。

实习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可以看清楚自己的能力,更可以找到和书本上完全不一样的知识面。古人常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人可以发展到如此强大,当然不是由想象而来,没有一步步的做,又何来一步步的发展。在本次长达四个月的实习期间,我从各方面了解了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义务与责任。

我通过听课初步了解教师们的教学方式,大致掌握年龄阶段学生的授课特点。教师们介绍说幼儿园重点培养学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我觉得较有特色较为精彩的是他们在上课前的八点到八点二十分的聊天时间,也就是培养语言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感说、喜欢说并有机会说并能拿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特殊意义。这里,老师首先引出一个小朋友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然后由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围绕这个话题说说他们的看法。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举手都极为踊跃,恨不得把手伸到半空好让老师知道他举手了。举手踊跃,上课气氛异常活跃,在大家都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再向他们阐释她的看法,这样既及时纠正了有些小朋友的一些不太正确的观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语言能力也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可谓一举多得。

以前我比较注重于对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的理论学习,常常忽略了对幼儿生活常规的关注。这一次在幼儿园实习,第一次完整的观察了幼儿园一日的生活,发现其实训练幼儿的生活常规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及自理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一门值得重视的学问。黄老师很会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把有计划的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如,我们班有两位小朋友浪费洗手液,黄老师就会跟小朋友说明我们幼儿园的洗手液是怎么来的,不能浪费,我们要争当勤俭节约的好孩子。这些日常突发事件都成为教师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机会。

篇2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电工专业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教学实践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瑞士等,它们的职业教育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十分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结合,并通过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

因此,职业技术培训需要不断尝试采用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是全国轴承行业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高级技工学校。学校牵手世界、国内一流企业,在国际上与全球最大的轴承制造公司瑞典斯凯孚(SKF)有限公司和美、德、日等企业,在国内与洛阳轴承(LYC)公司和中国一拖、洛阳轴研科技等科研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设立冠名班,设立奖学金,在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为学校电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培训基地。

学校在电工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主要注重以下两大方面。

一、在一流企业中为学生选择一流顶岗实习基地和岗位

1.把企业的电动机、变压器大修车间作为电机与变压器课程项目的顶岗实习基地

学校选择企业的电动机、变压器大修车间,作为电机与变压器课程项目的顶岗实习基地,把学生分配到车间各工序小组中,由电工师傅或技师带领,以师徒形式确定下来。学生们通过参与电动机与变压器维修的各个环节,对电动机、变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从而掌握电动机和变压器的维修工艺流程、实际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方法。

2.把机床电气大修车间作为顶岗实习基地

学校把机床电气大修车间作为顶岗实习基地,在这里学生与师傅共同承担大修机床的电气配线工作。由于学生在校学习和安装的是独立的机床电气控制电路,没有做过机床总体线路的安装,这样恰好给他们提供了综合配线的机会。通过对各种机床的电气维修,学生掌握了机床电气故障的类型、原因,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如采用电压测量法、电阻测量法、短接法来查找故障等等。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顶岗实习,凡是参加过机床电气大修的学生,就业到全国各地的轴承生产企业中,都能独立承担一些机床电气维修任务。

3.参与各种数控机床的电气维修

学校让学生参与各种数控机床的电气维修。工厂中有很多数控机床需要维修,因为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它综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动机与电力拖动、电工电子技术和自动检测、液压气压、精密机械等方面的技术,所以该项目特别适合高级工大专班的学生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大大拓宽知识面,掌握数控机床各类故障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维修技能。

4.参与多种机床的改造工作

学校让学生参与多种机床的改造工作。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一些精度低、故障率高、可靠性差、功耗大的设备需要技术改造。在工程师和技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部分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和轴承专用机床的PLC改造,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确保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得到实效的措施

1.配备得力的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选拔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而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课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兼任班主任工作。教师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经常与企业、师傅沟通,随时改进或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2.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

教师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由于电气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在实习前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在实习中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生人身安全。

3.教育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并加强纪律性

教师要教育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并加强纪律性。优秀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通过学习企业文化,学生们获得了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对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纪律的约束力大有好处。

4.给学生分配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任务

教师要给学生分配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任务。要结合学生的适应能力,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有任务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产生动力。这时,教师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多年来,结合用人单位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及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实际,我们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人才测评体系、教育实习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和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

一、提出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提出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既是实现我校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目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就业、创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我校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几项极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关键能力,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家长工作等多项内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是指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简单的舞曲)、制(作手工)等方面的实施操作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是指学前教育师范生适应社会、促进职场发展的能力,其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二、规范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我校开办师范专业教育已经30余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师范教育专业人才的同时积累了较丰富的职业能力培养经验。我校于2005年成为湖南省15所幼儿教师培养基地之一,2008年学校挂牌“永州市大专层次小学、幼儿教师培养基地”。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有关幼儿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才。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关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进行教学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美术、舞蹈、键盘、口语等幼儿老师五项基本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键盘、口语、美术五项幼儿教师基本技能,掌握保教技能、演示技能、操作技能、音乐技能、绘画技能、制作技能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人员。

三、明确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能力新要求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明确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提出了幼儿教师“四段”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异地教育段、顶岗实习段,以寻求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强调“三基”教学,即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基本素质教学,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培养农村幼儿教师从事“五大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的教学与设计能力。

四、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测评体系

我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大部分基础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习惯不好,因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评价机制,使得学前教育师范生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注重评价的作用,特别是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建立了公平的、规范的评价操作体系,让学生对评价产生更多的信任,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同时探索出多种途径用于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如:自我反思、家长评价、实习教学成果评价、绩效考评法、档案成长评价法等,这些评价方法激励学前教育师范生全面发展,为教学工作起到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的作用,为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五、建立了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完善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

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合作关系稳定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前教育师范生做好入职准备。为此,我校定期安排了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这样一来,可以促进我校幼儿教育专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实习幼儿园具备的经验优势,促进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育的认识,逐步促进学生教育信念的形成。

3.安排学前教育师范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了学生分批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实际上,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我校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多年的实践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我们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能力,要实实在在地创建条件,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并热爱幼儿教育且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篇4

调整专业教学时间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学年“2+1”和教学周“4+1”人才培养模式。学年“2+1”指理论学习时间为2年,实践学习为1年。教学周“4+1”是指每四周理论与实践学习之后安排一周技能鉴定。

加强课程建设与内容整合。为实现“2+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理论必需、够用,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岗位工作能力”的改革思想,本校构建了科学整合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整合有度。基础课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注重与后续专业课内容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进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来整合教学内容。首先,将视唱练耳、乐理、声乐课程整合为音乐综合课,突出特色教育。其次,将健康、语言、数学、艺术、社会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综合课,结合幼儿教师口语课,培养学生授课基本素质。再次,将舞蹈课建设成舞蹈系列训练课,开设蒙古舞、傣族舞、藏舞等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及古典舞的教学,结合技能鉴定、文艺演出等活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及创编能力。最后,将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幼儿简笔画、国画、剪刻纸、泥塑整合进大美术课堂,实行项目教学法,普及基础知识,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在教学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改革、完善,实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并组织学生到岗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每门课程都配有完整的教学大纲,除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外,每年在学生专业见习、实习之际,学校还会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学生开展跟踪调研,征求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选择内容。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也会结合行业需求、行业规则进行指导或提出要求;聘请的行业专家在专业讲座、前沿理论与实践课、第二课堂教学中更是结合实际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养成。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学交替、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音乐综合等课利用多媒体或实训教室,幼儿英语教法等课约有20%的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中也积极探索各种考核方式,舞蹈、音乐综合课实施小组考核;幼儿英语教学、五大领域综合课实行模拟教学;蒙氏教育、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实行现场操作;育婴知识与技能、营养配餐与卫生实行以证代考;Flas制作、电脑美术实行无纸化机考。在考核中,针对不同科目,还制定了计算机随时达标考试。教、学、做、练、考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感知、体验、操作中学习,强化了学生能力培养。

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开设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等活动社团,并定期举办钢琴、舞蹈、手工、英语故事表演、课件制作等职业技能竞赛,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大力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技能大赛,评选技能标兵以促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规范教学管理,严格监督检查。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专任教师听评课相结合、学生测评与学生座谈会相结合、行业专家检查督导相结合的“三结合”法;教学评价时,坚持课堂内外评价结合、试卷与大赛(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考核结合、课程成绩与资格证书结合的“四结合”举措。除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外,学前教育专业也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学前教育见习班主任活动方案》等十余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教学基本功训练的落实、见习实习“双师配给制”(行业指导教师与专业带队教师共同指导、检查)的贯彻执行。

优化团队建设,加强队伍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和成果应用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逐渐建设成了一支科研实力强、教学能力高、业务水平精的教师队伍,建立了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的机制与政策,形成了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

教学条件建设

篇5

(1)培养取向定位方面的不同

美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专才,注重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实践素质。在INTASC工作指南中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进行了界定。工作指南中结合幼儿的特征与需要指出了未来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准备。美国所采用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各个培养机构自行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对这些目标的分析可知,我国比较注重培养“全才”,注重幼儿教师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理论与实践,而且要胜任研究工作。这种宽泛而无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

(2)职业发展道路定位方面的不同

美国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中指出,美国在对未来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人”的生存技能需求出发,实现培养目标的定位工作。学生以教师职业为未来的生存之道,学习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未来生存的技巧,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为学生胜任未来的教师工作奠定基础。因此,美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标准与指标制定的过程中都注重幼儿教师获得教育技能,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取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师塑造观念,指的是通过外部力量对事物外观进行改变,使其能够符合人们在主观方面的期望。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内容中不乏“要求”、“掌握”、“具备”等词语。这种培养目标仅仅是单向地对教师形象进行塑造,强调教师对社会、国家、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这之后才会考虑到幼儿教师的职业准备。

2、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实施的比较

(1)参与者职业定位方面的不同

在美国的教育实习中,比较重视的是对未来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养,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实习、发展等方面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例如合作教师在对未来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其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与目标;监督教师在未来幼儿教师实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计划与反思等进行检查,将实习情况向学校汇报。在中国的教育实习中,比较重视的是完成任务。首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宽泛,在内容方面一般选用比较模糊的资源;其次,对实习单位知道教师的要求仅仅局限在“引导”一词上,对带队教师的要求也仅仅是“协助”、“指导”等,并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国教育实习中的要求比较宏观,注重的仅仅是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对“命令”进行执行即可。

(2)实施组织形式方面的不同

美国在实习指导方面采用的是合作教学指导的方式,在实习的过程中包含大学教师与幼儿园带班教师两位合作教学教师,两位教师与学生异同进行实习环节,同时聘请第三方对三者之间的合作进行协调与评估工作。大学教师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与过程评估,幼儿园带班教师主要负责与学生分享教学设计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等工作,监督员主要负责实习的协调工作与数据收集、记录等,同时负责三者之间的联系。中国在实习指导方面采用的是规定式教学方式,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仅仅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育调查研习等。实习教师依据这些内容为实习生安排相关的任务,包括听课、照顾儿童、协助教学等。在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写的教案交给老师,老师对其提出修改意见,依据学生教案情况决定学生何时能够进行实习工作。

3、学前教育专业在评价标准的比较

美国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过程式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整个过程中都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中期评价。在进行过程式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多角色与多职责的特点,遵循“整体性发展、各领域渗透”的原则,实现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进步。通过过程式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角色,同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中国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总结式评价,通过对实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是在实习结束之后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定的,按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语与评分。这种评价方式受到教师较多的主观影响,导致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二、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存在差异的原因

1、中美在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美国崇尚实用主义哲学,反对权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涵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对实用主义哲学进行英语,就是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联系,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与社会文化传统相一致,通过社会文化传统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中国儒家文化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渗透,在教育管理中始终坚持中央集权制。从夏商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政教合一“制度,自此之后教育体制便纳入到了国家统一管理与控制之中。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教育过程中注重的是思辨与内省,换句话说就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2、中美在教师教育体制方面的差异

美国教育采用分权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对全国教育没有直接管理权力,各州自行确定与行使教育权力。联邦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最高层级,对教师教育专业质量进行加鉴定与引导;州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第二层级,对教师资格认定与培养方案进行规定;地方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第三层级,与高等院校实现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习的场所与机会。中国教育采用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对全国的教师教育事业进行统一领导,对教师教育事业发挥决策、统筹与领导、协调的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之内的教师教育事业进行管理。中国采用的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不仅是要对教育进行应当的行政管理,而是将不同的院校按照等级秩序纳入到了政府系统中,最终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延生。

3、中美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的差异

美国从1825年开始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主要包括州教师资格证书与国家教师资格证书两种类型。不同的州采用不同的州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证书的发放程序与规格也不同;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只有三个阶段都合格之后才能够获得证书。不同层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教育实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在1993年的《教师法》第三章第十条中已经对教师资格的获取方式与途径进行了规定,但是知道2001年才开始正式全面实施。在教师资格获取方面,只要是遵纪守法、热爱教育、具备品德与符合相关规定的中国公民都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之后即可获取教师资格。

篇6

一、概念界定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含义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鉴定评价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业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证明,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是某一特定专业能力以书面形式的体现,它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劳动者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二)根据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岗位 职业资格证书

幼儿教师 (1)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教育主管部门认定颁发);

(2)普通话证书

(省级以上语委办颁发);

(3)蒙氏教学培训证书

(行业协会);

(4)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证书

(行业协会);

(5)感觉统合训练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保育员 育婴师职业资格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

二、研究内容及策略

(一)我校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现状及问题

1.无证上岗,或被取消职业准入

当今社会,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事后调查,当事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无证上岗,连最基本的职业资格都没有,何谈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时基本上未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随着社会对幼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的提高,这部分毕业生很可能被拒绝上岗。

2.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资格标准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缺乏针对性和亮点,毕业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进行岗位培训和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

(2)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本人讲授的《幼儿园活动教程》和《幼儿教育心理学》为例,首先教材理论性很强,学生自己看不懂,其次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不爱学习理论知识。再次,我校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以“填鸭式”为主,枯燥乏味。与“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相背驰。

3.双师型教师队伍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22人,拥有幼儿园教学经历的只有2人。受过专业学前教育培训的教师4人。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幼儿园的教学实践经验、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何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实训基地设备仍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原有舞蹈教室设施设备陈旧,声乐教室缺少音响系统;缺少特色课程实训室如奥尔夫音乐教室、感觉统合实训室、亲子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葫芦岛市实验幼儿园2013年9月刚成立,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探讨

1.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指导,构建模块化课程w系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的特点,在园校合一的“三个三”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基础、专业、拓展”相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模块以学生的文化素养课程为架构,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奠定基础;专业模块以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为主体,以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岗位能力;拓展模块增设专业文件解读和专业特色课培训,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及幼儿教育的前沿发展,至少获得一门幼教特色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三个模块的课程有机融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要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其次,要按照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避免重叠,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加新知识。最后,还要避免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缺陷,也要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内容实用性,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观摩的机会,了解幼儿教师上课特点及幼儿特点,获得更丰富的实践教学机会,并加深学生专业素养。第二,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保健转化为实际操作课程,每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都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在见习期间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学校选派教师脱产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②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与考核,例如每学年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学习并参加技能等级考核;在教学和实习实训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训练,与学生一起参加技能等级考核;每学期学校请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1-2次。③通过园校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到幼儿园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抽调部分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第一线,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了解幼儿园管理、幼儿日常生活,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素质。深入幼儿教育第一线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幼儿教育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实现教师与幼儿园、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同时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幼儿园的发展动态,为培养幼儿园急需的人才奠定基础。其次,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从合作幼儿园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④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安排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校内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4.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

完善舞蹈教室、声乐教室,增设1个多功能厅、1个奥尔夫音乐教室、1个感觉统合实训室和1个亲子教室,优化实训资源,满足学生各类实习实训的需要。在功能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训练项目上满足实境训练需要,以达到实境教学精细化的要求,是培养人才质量的保证。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制定和实施的客观基础,当前中职学校缺少相应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资金保障,帮助中职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丰富教学设施。

三、结语

中职教育是培养直接就业人群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幼儿园准入的硬性条件。所以,在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要求的指导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双师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全全.终身教育导向的德国“双证”一体化模式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2]闫志利,丁秀艳,郑丽媛.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陈小勇.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4]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5]程云燕.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6]王军华.中职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必要性及问题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7(8).

篇7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6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但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众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纷纷采取措施,尝试探索较有效的培养模式,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本文介绍山东女子学院这方面的探索经验。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现状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即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组织与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反思能力等。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在实践活动中磨练而成的。〔1〕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教育实践能力是指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科研能力。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是指教师从事相关行业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教学,借以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创新等实践活动的能力;专业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研究促进教育教学创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能力。毋庸讳言,目前,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1.教师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缺乏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较为缺乏。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具有“双师”证书的人数不在少数。以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6名专任教师中,80%的教师考取了“蒙台梭利教师”“早期教育指导师”“育婴师”等资格证书。但调查发现,有些“双师”资格只要报名就可取得,考试只是走过场。因此,真正具备“双师”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可能只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并不具备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更有90%以上的专业教师坦言,自己很难胜任幼教机构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教师甚至没听说过幼教机构各领域的课程,给师范生讲解各领域的课程完全是纸上谈兵。此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课课时偏少,可能也是高校教师从事一线实际工作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

2.部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不高

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也不高。他们选择课程内容的自由度较大,但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本研究对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开设有六个学期共204个学时的键盘课程,而且该键盘课程中练习世界名曲弹奏的比例很高,幼教机构教学实践需要的练习内容却很少。学生反映,教师教授的内容过难,他们每天花了好几个小时练琴,仍难以学会。还有些学生在学校练了几年的琴,去幼教机构实习时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在给儿歌伴奏时经常出错,这也许与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不无关系。

另外,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些高校为了评估达标,短期引进了大量教师。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刚毕业,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在授课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甚至有些教师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例如,为迎接本科评估,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从2010年开始,连续四年引进博士8人,但均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硕士5人,其中2人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在26名专业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只占总人数的34.6%。这样的师资水平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了。例如,在一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说课比赛前,负责指导的3位教师说,“不知道如何指导师范生说课,看他们的说课稿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3.教师专业科研能力欠缺

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很多教师坦言,找不到科研的“点”。有教师说,每次去幼教机构观摩活动,很是担忧,因为当幼教机构一线工作者请他们给出意见时,“不知道怎么说”。

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政策保障。但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支持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专项政策或资金。有些教师因课堂教学任务重,难以抽身到幼教一线去或参加专门的实践能力培训。另外,教师职称评聘并没有将教育实践能力作为评聘标准,难以促使教师认识到培养自身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能力不高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行动研究,摸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培养措施。可以说,本次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派专业教师到幼教机构顶岗实习

早在2009年,学院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了《关于教师顶岗实践的暂行办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措施。近两年来,学院每学期选派1~2名专业教师下园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为一年。教师在顶岗实践期间要努力掌握本专业前沿信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把自己培养成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至今,学院已选派4名教师,其中有的在早教机构任教学副园长,有的在幼教机构做带班教师。顶岗教师在获得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定期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向其传授自己宝贵的实践经验。

2.中青年教师定期下园

为强化新入职教师提升自己教育实践能力的意识,新入职教师在初入职时,学院就会安排其到幼教机构进行学习与实践,让其通过实地观摩获得关于幼教的实践经验,以尽快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对于中青年教师,学院也根据制度,安排其定期下园。一是安排教师到幼教一线挂职锻炼,轮流顶岗,每人半年。二是开展定期的校园联合教研制度。即以教研室为单位,每周拿出半天时间到幼教机构与一线教师、园长进行交流、研讨,提高双方的科研和教研水平。

中青年教师下园实践,一是促使其了解幼教机构的基本情况,如该幼教机构的办园规模、师资力量、工作职责乃至一日生活常规等;〔3〕二是学习设计幼教机构的教育活动并开展实践;三是了解幼教机构对师资质量的要求,以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培养方案提供依据。〔4〕

近年来,学院建立了50多个教育实践基地,并与济南市教育局签订了相关协议。济南市所有幼教机构对学院开放,为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平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便利。2014年,学院申报的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获批后,启动了幼教机构教师协同培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学院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青年教师没有教学任务时就去幼教机构观摩活动,各教研室也积极与幼教机构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也要定期下园,主要任务是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幼教机构教育活动、与幼教机构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期多层次、多途径地帮助中青年教师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3.国内外访学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现在每年选派1名访问学者到学前教育较发达国家的高校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每年选派1名访问学者到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被选派的教师需在所访高校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开展相关的教科研工作。访学结束后,需认真总结研修期间的学习科研情况,并回学院和专业教师交流,以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

4.参加学术会议或活动

学院经常派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或活动。学院为此设立了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活动。每名教师每年2500元专项经费,每年至少外出参加一次交流。

教师除了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也定期为幼教机构做讲座、承担相关培训幼儿园教师的任务。学院依托省学前教育教学协作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幼儿教师教育研讨会,教师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深入探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相关保障措施

1.制订培养计划,设立培养基金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制订的培养计划要落实到位。如,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以定期下园和参加学术交流为主,以补上其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以顶岗实践和国内外访学为主。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

2.改革评聘制度,建立奖惩措施

例如,为教师顶岗实践提供政策支持,包括:教师顶岗实践期间,学院除了正常发放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外,还视顶岗实践为满工作量。指导实习者另计工作量,并按超课时发放相应的补贴。教师顶岗实践期间的业绩津贴由实习单位、教师所在系部和教师本人三方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确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的各种材料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列为当年职称评定、晋级、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之一。教师在顶岗实践期间帮助实习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经鉴定后学院给予一定奖励。

3.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体系

学院正谋求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体系,即高校与地方教育局、幼教机构建立“优势互补、责权明晰、互惠互利”的共赢长效机制,深度合作、协同构建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高校利用自身专业学科资源和教学资源,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一是为地方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服务。二是协助属地各类幼教机构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三是为提升地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供服务。四是为地方学前教育改革实验提供服务。五是对属地幼教机构保育、教育工作给予专业支持。

地方教育局也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为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服务。一是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实验区。二是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安排教育实习场所。〔5〕三是支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四是积极推动各地幼教机构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交流合作,为高校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平台。

高校与幼教机构之间建立起紧密关系,两者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支持高校教师与各地幼教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可以双方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参与双方的教科研活动,在平等对话过程中不断提升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下转第88页)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2〕王W.高职教师顶岗实习锻炼的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9,(7).

篇8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给我面试,谢谢!

我是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xx届毕业生。我对幼教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我在思想上对幼儿教育学也有一定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所以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好这一职业,我希望园领导能够给我一次证明自我的机会。

在校三年时间,我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项技能和理论文化知识。分别有:舞蹈,钢琴,绘画,学前语言,教师技术行为等一些技能和学前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这些为我以后的从教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各项文艺活动和各项技能比赛。曾获得,五四演讲比赛二等奖,讲故事比赛一等奖,师范系基本功大赛毛笔字优秀奖,师范系基本功大赛简笔画优秀奖,

青年杯舞蹈大赛群舞特等奖等。毕业前期,我在教学楼一楼出了个人展板,上面有的钢笔字,粉笔字,还有简笔画和一些手工作品。

篇9

摘 要: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是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和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共赢”工程。本论文从河北师范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顶岗实习和脱职培训的实践模式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参与顶岗实习的1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参与脱职培训的6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研,从实习生、高师院校、实习接收幼儿园和受训教师的角度分析该模式运转的优势、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尝试提出科学客观的解决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这种“共赢”模式。

关键词:顶岗实习 脱职培训 高师生 农村幼儿园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兼顾质量的提高,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既是普及的重难点,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流动性大,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与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幼儿园网络信息资源落后,图书资源匮乏,幼儿教师学习资源有限,再加上没有继续教育经费来源,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实现,这严重影响农村教师的再学习与再提高。可见,探索加快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已迫在眉睫。最新兴起的高师生顶岗实习,教师脱职培训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让农村学前教育走出困境,但现阶段看,的确产生了“共赢”的实效。

一、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产生

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顶岗实习是提高实践经验的有效方式。其次,农村幼儿园现有在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或在岗培训无法兑现。最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实习安排,主要不是依靠机制和政策保障,而是高校与地方的“友情”和“关系”。实习时间、实习指导、实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等难以保障。鉴于此“顶岗实习”“脱职培训”的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

二、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在我国实践应用

顶岗实习是在高师院校和农村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双向开展、由高师生顶上因各种原因而缺乏教师的岗位,旨在推动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置换培养”模式即脱职培训。实习生去农村学校顶替某教师担任相应科目的教学工作,被顶替教师到高师院校参与学习和再教育。

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就是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在学完骨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地系统培训后,到农村基层学校进行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考核鉴定合格者记入学分。同时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对被顶岗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和脱产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训。

三、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优势

为了全面科学客观了解该模式的优势,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参与顶岗实习的1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参与脱职培训的6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和教师的脱职培训现状。结论是: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模式是高师院校、实习生、农村幼儿园、受训教师多方配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共赢”方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从教能力。学生在实习学校是全职教师,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第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感恩心态。顶岗实习深入农村幼儿园教学第一线,在艰苦的农村或远郊的乡镇,条件艰苦,基层师生的生活状态给学生震撼的生命体验。第三,与农村幼儿教师双向交流加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顶岗实习对高师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无疑是新尝试和探索。第一,促使高校构建“3.5+0.5”人才培养模式并将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施“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第二,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顶岗实习遵循教师教育规律,促使高校及时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利于深化教学研究。服务基础教育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优秀师资的同时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有效结合。顶岗实习――脱职培训实践模式采用与以往不同的置换方式,即师范生顶替农村教师上课,该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和再教育。幼儿教师在充实和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又能与高校教师及参与培训的广大教师交流探讨,实现教学经验共享。这一举措在同一时间内实现高师生的职前实践锻炼和农村教师的职后再教育。

四、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对实习生而言,存在实习准备不足的现实情况。首先,专业知识准备欠缺。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五大领域”样样精通,通过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由于平时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普遍缺乏创新,尤其是幼儿英语和艺术课程的驾驭能力偏低。其次,心理准备不足。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这种反差使多数实习生不适应。第三,课后缺乏反思与交流。

对高师院校而言,实习生岗前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学校指导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实习生指导出现时间和投入上的矛盾。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反馈没有得到学校教师有效帮助。以上两所学校顶岗实习时间普遍在两个月或三个月左右,其中,前两周安排实习生听课,最后一周进行总结,实际授课时间有限。

对农村幼儿园而言,顶岗实习落实不到位。顶岗实习顾名思义是顶替某教师的岗位进行实习。访谈得知有部分实习生竟然无岗可顶,幼儿园没有按照事先通知为实习生安排岗位。幼儿园指导教师跟进指导不充分,有59%的实习生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持不满意态度,甚至有1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师。

五、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有效实施的建议

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要经过多方合作,多方交流才能产生良好效果。要切实保障顶岗实习政策长久有效地发展下去,就要凸现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实习生、农村幼儿园、受训教师的密切配合。

首先,在不耽误本岗位工作的同时完成农村幼儿教师轮训,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共赢”性,高度重视工作部署和实施环节的督导。其次,高师院校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做好实习前的集中培训,将顶岗实习准备工作具体化。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实习生也能充分得到锻炼。完善指导教师包实习点制度,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第三,实习生着力提高从教能力,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确保不发生幼儿安全事故。第四,农村幼儿园做好实习生的接纳指导工作,保证实习生有岗可顶。为实习生配备全程指导教师。第五,脱职培训的幼儿教师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认真学习,主动吸收,将更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带回幼儿园“传经送宝”。

总之,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是高师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农村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一旦试运行良好,可以尝试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建强,实践的教师教育――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5―77

[2]赖华强,顶岗教育实习问题初探,韶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要理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首先要认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合成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而高等教育是指高等专科以上程度的大学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指专科层次以上的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类型。其概念可理解为:首先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次作为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应该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哟我谎的学业标准;最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达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规格要求。

1.2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释,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简单的公式化表述即目标+过程与方法。在我国教育界首次正式的写入文件是在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队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2.1坚持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由此课堂教学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要体现和强调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即将课堂与情景创设、角色扮演、仿真模拟、讲座辩论、协作会话、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微格教学等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特色所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其职业性决定了培养方式和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容性,“校园”合作模式,也就是以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职教的封闭状态。

2.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学前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其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与普通师范教育有所区别,即它不仅是培养学前教育的师资,而且是为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 这些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群应该是学前教育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保育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幼儿用品开发人员、玩教具设计制作人员、儿童家庭教育咨询辅导人员等等。这种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幼儿教师的认识倾向,拓宽了高职学前教育的培养领域。在课程设置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也应该相应地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课程不必一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在调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针对性强的实际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可适当增加专题讲座、见习、实习课程的时数,还可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如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双语教学、特色教学、创造性培养、蒙氏教学等进行专题教学和实训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还应当建立起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新动态在内的四大类课程的新体系。此外,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也要有所创新,使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

2.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评价系统

评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应该摆脱传统评价不全面、不灵活、不合理的缺陷。一方面,必须强化培养评价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加强科学规划评价指标。应该确立评价某一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具体项目及其标准,组织制定各部分考核方式及其评价分值结构,并提前通知学生;严格执行过程评价。将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专业知识单元测试、艺术技能周期检查、岗位训练定时总结报告环节。同时学业考核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个人评价,校外实践在学业考核的基础上再增加幼儿园管理评价,有助于规范管理评价制度及成效显著;将职业鉴定结果纳入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相关学前教育的技能等级证书等。既使得学业评价具有职业导向性,更能够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竞争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大评价投入,夯实评价基础保障。建立多样化激励与淘汰措施。对于成绩较高的设立奖学分、奖学金和实施评优评先政策。对于成绩不合格的设立合理惩罚措施,如减学分、补考、跟读或者点批等;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2-02

一、改革的背景

(一)现状

英语教育(学前方向)作为培养学前英语师资的主要力量,一直都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双语幼儿园的异军突起,社会对学前英语教师的需求量更是大大增加。但是目前英语教师队伍出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学历层次、师资来源多样化等局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此纲要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纲领性意见,描绘了一张十年发展宏图。它既是国家学前教育发展,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前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对学前教育教师的需求量必然增加。这里的增加既指数量方面也指质量方面,是对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以及质量的双重要求。

(二)教师高素质的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立了包分配的、较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师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体系逐渐暴露出弊端。如师范性院校口径较窄,缺乏综合性;就业的定向性,国家的调控程度较高,使得培养目标和规格僵化,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等。这些都表明原有的师资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都对学前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育改革的现状对现存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的要求

在师资培养体系建立的初期,国家限定了师范院校是输送教师的基地和摇篮,是唯一的师资来源渠道。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199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唯一渠道的格局被彻底打破。而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更将师范院校的优势削弱。所有有意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无论来自师范类专业与否,都可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就意味着,师范类毕业生非但没拥有非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还需与非师范生争同一杯羹。从教师资格制度开放形势可以预见,更多有志于教学工作的优秀人员将进入到幼儿园教学工作领域。这无疑对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巨大的冲击,不进则退。

(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专业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从国家文件确立教师是专业从业人员之后,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观点勿庸质疑。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所谓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含多个方面,如专业道德,即师德、专业发展、专业智能和专业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即是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基本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对专业态度、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掌握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知识等。从该标准来看,英语教育(学前方向)的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达到学前教师的任职标准。

二、改革的思路

(一)观念先行,制度跟上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观念开始。观念的主体分为两块,一是培养人才的教师,二是培养人才的行政管理者。整个培养人才的机构从上到下要齐心协力,认清改革的形势,消除原有的优越感,积极面对挑战,构建新的师范教育观,改变原有的教学和管理行为。认识和把握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观念转型的基本和关键。作为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师资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走教师专业化道路,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能力。

而行政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过程中,应处处渗透专业发展的观念,制定专业发展取向的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开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上严格鉴定教师教育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等。总而言之,学校层面要尽可能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英语教师培养工作中,一直存在学科知识优先还是专业知识优先的疑虑。要肯定的是,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一定要走出伪能力的误区。杜绝将师范生单纯操练技术当成训练能力的现象,忽视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养成。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是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进行的培养方式。在进行课时分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英语教育(学前专业)培养的是专科层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亦即是掌握胜任学前英语教学的学科知识的,具有专业教学技能和能力的专门人才。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分析和归纳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专业能力。其次,注重专业能力养成的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和重建,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形成和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考核方面,渗透能力本位的思想,改变固有的学科知识检验的考核体系,以学科知识和职业知识相融合、学做并重作为考核体系建立的导向。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作为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般是该类学校的龙头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先进专业建设理念。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能利用起学前教育专业的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势必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乃至全校的专业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前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必然的趋势。从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角度来看,要冲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培养胜任学前段儿童英语教学的师资。开设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是高专学校适应职业化导向师资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另外,还应进一步整合学校非师范类专业的优质资源,拓宽师范生的就业口径,避免出现师范生培养规格单一,封闭等不足的问题。

(四)打破课堂界限,引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一个学校的资源,无论多雄厚,多丰富,那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知识网络共享化的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却能得到大回报。学生在完成所有必修课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网络开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甚至方式,可以接受他校教师、专家的指导,也可与身处异地的同学进行学习探讨。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站在一个开放的、更大的教学平台上,挣脱学校层次、学历水平的束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结合师范生需同时发展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特点,还应开设实习前训练课,对教学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提炼,形成刚需的专业能力图谱。最终形成入门阶段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分解图,确定各能力对应的知识,设置实习训练课的目标和内容。邀请幼儿园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担任本类课程的实施者,切实结合学前英语教学实践,训练教学技能和学习专业素养。

(五)建设实习双导师队伍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生将教学理论落实到行动和实践中的一座桥梁。有效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参悟教学理念,具有初级的反思能力。

尽管职业教育一直呼吁双师素质教师,教育部也提出要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还不尽人意,这既有教师主观的原因,也有国家和学校投入经费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双师素质教师资源不足,使得一些教育技能类课程师资力量不强,不得不以理论讲授为主。另一方面,教育实习阶段,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也显得力不从心。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实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师资力量,形成学校指导教师加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实习模式,形成理论素质与实践经验的合力模型。这种做法可谓双赢合作,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相互交流,互补长短。不仅使得学校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缩短与双师素质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可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传播到一线工作岗位,促进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加快其职业能力成熟进程。

三、展望

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给学前英语师资的培养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类师范院校应抓住改革深化的机会,实现专业调整,深化内涵建设。从转变管理者到教师的观念入手,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改变专业培养目标,引入开放的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支理论联系实践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以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作为出发点,建立现代教师教育模式,为学前教育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