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30 12:05: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篇2

高考地理复习中,一轮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考点的一次全面扫描。一轮复习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考纲把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比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认真学习能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从以往的重庆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来看,一方面注重对考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倡导要“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着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试题所选用的素材,大多源于现实的地理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考查了正确填绘图形的地理技能,实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通过这些解读对地理一轮复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对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对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必须做到胸中有数。好钢用到刀刃上,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二、抓好地理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重视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复习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加强社会热点和案例的复习教学

考试大纲强调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新课改理念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会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这些新的理念和特征,都应该足以引起我们对地理复习指导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把热点焦点问题回归于教材,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尽可能多地将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案例素材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六、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高三地理总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所有学过的地理知识的梳理、分析、归纳,来实现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并逐步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指导中,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提升学生地理成绩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主脉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亦然。备考实践证明,最好的复习材料不是课本,而是考试大纲,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大纲、教材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是:“大纲有的、教材有的,高考一定考;大纲有的、教材没有的,暂时不考;大纲没有的、教材有的,高考肯定不考。”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对考生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找出大纲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进行针对行的复习。此外,考试大纲虽然对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了规定,但没有具体谈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复习过程中不可不考虑的。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的研究,发现并总结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是提高备考效率的重要途径。历年高考通常是从哪个角度出题?目前还有哪些角度没有考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要心中有数。如在复习气候内容时,通过对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研究,发现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复习中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气候判断的类型和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可根据气候图进行判断,根据气候资料进行判断,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判断,根据风向进行判断等。在对重点地区气候类型和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复习中,找出高考命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发现,虽然新课标中提出了创新,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角度不断变化,但所考查的重点都归结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也正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以章节为单元构建知识结构,使得所学知识“互联互通”。教师在复习中要科学指导学生对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夯实基础,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如可利用“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的图,把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1)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变化;(2)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特点;(5)南北半球大陆、海洋上等温线分布情况;(6)东亚、南亚两类季风的风向及其气候特点;(7)北印度洋洋流流向等等。

三、帮助学生读图识图,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及考查中,图表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地图更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近几年的高考看,高考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各类图表”、“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教导学生利用图像进行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死记硬背。如要结合地图牢记热力环流的过程、大气环流的过程、水循环过程、世界洋流模式、亚洲主要气候分布等。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关地理简图,这样能够将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如动手绘制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我国雨带推移规律简图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有关地理知识。此外,应当利用地图进行知识推理和判读。以“气旋与反气旋”为例,结合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及大气状况图,学生们可以判断气压的分布状况、气流方向、天气状况等。

教材为教师更好地“导”,为学生更主动地“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在备战地理高考的复习中应反复研读教材和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试题,吃透其命题精神,把握其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传统应试模式加以调整,灵活运用各种复习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考。

篇4

虽然在高考中,地理被划分为文科,但是地理中蕴含的知识是偏理科一点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也包含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对数字进行计算。除了一部分的计算内容外,其余的知识都是需要思考理解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地理会变得很吃力。所以,想要学好地理,除了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一、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制订知识结构框架

在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前,教师要把所有高中地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制订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框架,让学生通过对框架的梳理,理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高中地理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有的知识点之间关系紧密,可能讲到这个知识点,会牵引出其他的知识点。例如,教师让学生思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都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是由于“降水”,因为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迎风坡降水多,雪线就低;第二个方面是受“气温”因素所影响,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也就不同。在答案中涉及纬度知识,从而就牵引出“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做地理习题时,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篇5

 

 

知识点一

高考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知识点总结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图: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知识点二

⑴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⑶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⑷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着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人口数量与分布问题必背知识点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知识点三

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篇6

一、强调基础性,进行专题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内容如下:1、地理计算 2、地球运动 3、地理循环 4、地形气候 5、季节判断 6、地理区域 7、区位分析 8、人地关系 9、地理图表10、地理选修。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运动,增加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区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总论部分,同时要突出中国区域。注重对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记答案,要注意原理的运用。(一纲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运用。个人的复习建议: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探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二、注重系统性,提倡列表对比归纳法。例如可以对季风环流、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区分、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差异、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比较等。通过归纳对比,泾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层次性,构建知识要点网络法。可以对诸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统、大气的热力状况、南亚知识要点网络等知识要点进行构建,理清其中层次与关联,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四、遵循事物规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规律的寻找法。具体如下:1、经纬度的排列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季节)4、气候的分布规律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8、洋流的分布规律9、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0、产业转移的规律。乐于搜寻,善于发现,学习会乐在其中。

五、强调思维逻辑性,因果关系图示法。针对框架图(因果关系图)的实例,要弄清哪些选项是“因”,哪些选项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顺着箭头,逆着箭头,正推反推,多方面尝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环境问题成因框架图(说明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沙尘暴对农业危害框架图、我国东北工业生产部门协作框架图等。

六、讲究方法性,加强基本技能指导法。例如对1、气候的形成因子2、太阳光作图的动感探究3、圆柱投影光照图的基本特征与解题技巧等知识剖析,要注重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加强基本技能指导。

七、目标的针对性,运用典型案例导析法。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地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讲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

篇7

一、钻研教材,精编导学案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实际相结合,主要从系统知识到专题式、案例式分析,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以人教版为例,例如,新课程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先介绍了各种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地等自然地理内容,接着分析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人文地理内容,将原来分布于高中地理上册和下册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也真正体现出了教材所要突出的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这种编写方式,体现了一种与传统教材不同的理念,即地理教育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关于地理的一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用整体的眼光去认识地理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及基本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教学参考书及资料,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应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集体讨论,广泛搜集并认真研读各种教学参考资料,随时注意和跟踪本学科最新发展状况,不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师要成为真正的幕后策划者,导学案才是“操盘手”。导学案一般包括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景设计、教法和学法设计。当然,不同的课程侧重点不同,但是学案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结合新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为主,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构建思维平台,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始终体现出以能力立意的考查意图,这种以能力考查为重点的试题,强调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结构的质量、知识点间的联系与迁移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理解和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的运用,是教活地理、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考地理试卷中,填图、读图分析题的比重逐年增加,甚至是无图不成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长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联系,或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图像加以分析、综合和迁移,重新组合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图像。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重视地图,抓住地理核心,养成读图、用图、析图的习惯。实践证明,经常读图、用图,久而久之,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四、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精讲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而是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精讲过程中,应遵循问讲结合、师生互相问答、识图与绘图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讲在难处、讲在惑处、讲在浅处;活练不等于多练,而是激活练习,让练习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通过精讲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基本可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基础复习课:复习顺序合理,科学用时;立足教材与大纲,全面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留死角;明确复习要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控制训练的数量与难度,重视反馈。

2.专题复习课:专题的确定以涵盖主干知识、整合重组知识为原则,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规律,掌握基本原理,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与迁移;注重联系实际,以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训练要逐步达到高考要求,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3.评讲课:无论是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还是近年来各地的模拟考试题,要选取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典型试题。建立科学的训练题库,试题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状况来选择,要以中档题为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分层训练与专题讲解;强化文字表达和答题技巧的训练;特别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篇8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推理、分类、总结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的背诵方法读图

其实地理最主要的就是要会读图,知道这个图代表了什么意思,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做题,在背高中地理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读图,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把每一个题目所要用到的地图都仔细的看一下,在看一下它旁边有什么,我们在读图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根据要求找出相应的信息,看到一个图我们要知道它的维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释图

我们在看到一个地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会读图,还要学会释图,我们要知道怎么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地图所表达的内容清楚的写出来,还要让别人明白,这也是考验我们的一种能力,其实我们要用文字把地图表达出来,这也是考验我们的各种能力,其实学会解释地图对我们是有非常的大的帮助的。

画图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题目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地图,这样我们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知道这个地图反应了什么,我们在画图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其中的精髓,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必须画的,有很多的小地方是我们必要注意的,一些地质、地貌、河流等,这些都是要在我们的画地图的时候体现的。

说图

我们在拿到一个题目时,回忆这个地图主要讲了那些的内容,然后自己在回忆的过程中把它表达出来,并且能够让别人明白。

高中地理六大技巧答题技巧一:审题慎重,注重信息获取。

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标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了解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快速获取、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明确出题者考查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技巧二:注意比较,甄别筛选最优答案。

在对客观题的答案设置中,往往按照思维定式、答题细节、主要地理知识误区、主干考查设置考查内容和答案选项,一些试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在两个答案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在做客观题时,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思维尽量开阔一些,思考问题时辩证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技巧三:准确空间定位。

地理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定位是入图解题的关键。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题意,进一步解题。常见的定位方法有:经纬网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特征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记定位法等,关键是灵活使用。

技巧四:训练思维能力,实现问题归类。

地理客观题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地理主观题更能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就图填空:在区域定位基础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认,主要从图或材料中获取信息;②原因类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③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④环境问题分析: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考虑;⑤措施类问题:主要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考虑。

技巧五:答题列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

列出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是针对具体答题而言的,是要落实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题者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我们的答题必须按要点体现在卷面上,分出层次,而且要将重要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约、到位。

篇9

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的学习同样需要明确目标。了解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这门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自己已经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要点掌握得不够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确在地理学习中要达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有些同学认为地理知识琐碎枯燥,对学习地理没有兴趣,因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学习效率低下。这些同学大多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地理的突破口,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地理所带来的乐趣。生活处处有地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天气变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自然人文现象、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各种自然灾害、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之后,学习热情便会由内而发,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对地理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1.善于思考,注意总结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涉及面很广,但又比较零碎,因此在学习时应该注意积累。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处处都有地理知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地理知识的眼睛。夏季教室早上阳光从北面窗户射入,苏北人口流向苏南……这些现象都应引起思考,应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将每个章节串起来,列出一个大纲,再列出每章相应的知识点,形成树状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地理知识网络。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大脉络又可继续延伸,但两者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一个地方的自然现象对当地人文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习中应该灵活思考,注意总结。

2.抓住课堂,多记多想

课堂是地理学习的关键。为更好地抓住课堂,课前可将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紧跟老师的讲课节奏,而且可以针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应将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补充的内容记下,做到多记多划,这样既能明确重点,又能加强记忆。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应积极思考、回答,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或者课后和老师、同学讨论解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会提示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应该多加注意。

3.图文结合,发散思维

地理学科的图很多,包括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擅用图,可将地图中涉及的知识点一一列出,将课本知识点落实到相应的图形中进行理解。平时要勤用地图册,多看、多绘,对于重点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原因、影响应熟记于心,做到图文合一。这样,同学们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4.文理交融,识地通理

很多人认为地理是属于文科的学科,但是通过高中三年的地理学习,笔者认为地理既包含需要识记的文科性质知识,也有很多内容需要用理科的思维去理解。例如,关于地球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物质循环、洋流等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区别对待,对于“地”的知识点,如地理事物、现象等,采用文科思维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对于“理”的知识点,地理规律、原理等,采用理科思维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5.联系生活,知识迁移

由于地理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有些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对于抽象难懂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感知帮助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课本上列举的案例多为经典案例,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往往是新案例,在学习过程中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书本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四、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很碎,但并非无章可循,每种题型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答题格式。高考地理试题的前半部分为选择题,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可以通过在题目上做标志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答非所问。后半部分为综合题,作答时应该将题目中所给的材料细读一遍,大概判断出题者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在答题时,注意要点清晰,将每个要点列举出来,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全面深刻,将自己想到的要点尽量都写上。如在解答区域问题的整治措施时,将该区域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针对问题逐一提出相应对策,这样不仅可以回答全面,而且可以提高答题效率。答题时做到条理清晰,可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不易发生漏答、重复的现象。老师在批阅时也一目了然,心情舒畅,无形中提高了印象分。

篇10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全面扫描基础上的提高和深化,是把知识重组、归纳和综合的过程,即知识重组、构建网络,对重难点(主干知识)和主要能力点进行专题强化突破。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是主要目标。

二、专题设置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轮复习专题体系的设置,实际上缺乏权威、统一的构建,专题选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新课标高考重能力的倾向更为突出。根据考纲的要求,以核心知识为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即重难点知识+专项能力。此外,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以保证专题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制订专题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有主干知识性原则、能力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专题设置建议如下:

专题一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题二地理位置判断及距离计算

专题三地球运动

专题四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判断及自然带分布特征

专题五水体和地壳地表物质运动及水利工程

专题六资源、能源问题及跨地区资源调配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问题及解决途径

专题八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

专题九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专题十世界热点地区焦点问题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专题十一中国区域发展特征和国土整治与开发

专题十二 高考题型分析及其解法

经过专题复习,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要做到以下具体要求:1.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2.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3.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4.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5.比较知识异同,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包括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6.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高考方向把握到位

高考方向,是二轮复习的指向标。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在二轮复习时就能够确定复习重点,捕捉高考热点,找出第一轮复习的弱点,使复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深入钻研考纲,认真解读双基,积极关注变化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入研究考纲,明确知识范围、试题结构、能力要求及题型等。近两年考纲相对稳定,基本没有变化,高考命题应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分析高考真题,探讨命题走向

高考真题是《考纲》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体现,也是准确理解《考纲》的最好“参考书”。在复习每一专题时,要了解本专题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认真分析命题方式、特点及其规律,并由此确定该专题的复习重点,以做到有目标、有侧重地复习。

近几年的新课标卷, 题目灵活、注重能力,无偏题、怪题,题目难度适中。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人文地理分量有所增加,这也许是高考命题不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一个体现。出题频率高的知识点是:区位、农业、气候、城市、工业、河流等。

四、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一轮与二轮复习的关系

一轮复习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务求细密,以夯实基础。二轮复习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它以专题复习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但也不能没有区分度。

2.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的关系

自然地理,充分理解原理和规律,把握本质,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文地理,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个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

3.地理学科与热点问题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高考命题常常以热点为背景,考查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牢牢把握主干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不要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强化读图抓共性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读图分析题所占分值比重一直很大。2013年新课标卷1“无图不成题”,包括地形图、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共10幅,2013年新课标卷Ⅱ共7幅。

篇11

一、一轮复习,重视基础稳步提高

1.研读考纲,明确高考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研究近两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便会明确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如此,在高考一轮复习中便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待当年的考试说明公布后,只需与前一年的进行对比,将新增的内容加以重点补充复习即可。高考命题内容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它是在考试说明要求的范围内抽样检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必须用考试说明来指导全程复习,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弄清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特别是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主干知识。

2.夯实基础,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分为三个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区域地理是载体,自然地理是基础,人文地理是落脚点和归宿。任何的高考地理题必然先提供一个地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接着便向学生提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作为考查内容,最终一定会将落脚点归结在“人”的层面上。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教师要带领学生将高考地理所涉及的三个版块详细复习到位,做到无死角、全覆盖。

3.梳理思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和考点琐碎而零散,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洒落,要想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必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将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用绳子串起来。

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首先需加强地理学科内部的综合,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其次,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要注意与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联系。例如,时间的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等,需要数学的计算;光合作用、岩溶作用、酸雨的产生等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来解释。

因此,复习时,不仅要将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的、纵向的对比和延伸,而且也要跨学科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考生能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体系时,他在解题时就能全面、综合地分析和回答问题。

二、二轮复习,狠抓重点各个击破

1.高频考点,专题复习重点突破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参照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复习,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高频考点,如区位因素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念。针对高频考点,我们要通过重复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内涵和实质,通过专题复习来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

2.强化训练,系统总结方法技巧

实践出真知。通过强化训练,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题套路和答题技巧。如,资源类问题,其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其解决措施则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进行回答。系统总结各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将帮助我们在面对任何地理题时都能胸有成竹、思如泉涌。

3.查缺补漏,综合提升迎战高考

在第二轮复习的最后期,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做一个全面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查缺补漏,综合提升以迎战高考挑战。

三、考前复习,注重规范有分必争

1.回放考卷,狠抓错题重点出击

在高考的前夕,学生应停止做新题和难题,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试卷的回放上。将总复习以来的所有考试卷分门别类整理好,集中时间浏览所有试卷,对于曾经做对的题可以走马观花一笔带过,但对于曾经的错题则应驻足反思,找出当时错误思路的症结所在,再用正确的思路对其进行实时解答,借此也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全面。

2.注重规范,培养良好答题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答题需要特别注意规范性,答题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点:(1)字迹工整、布局合理;(2)知识全面、语言专业。字迹是一个人的第二外表,一手漂亮的字能让阅卷教师感到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教师的评分尺度。答题必须全面,否则会因知识点的缺失而丢分,同时必须强调在高考答题时务必使用科学、规范的专业术语,否则会因表达不力而无辜失分。由此可见,答题时一定要注重规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很有必要。

3.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决胜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