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9 23:55: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

篇1

勤工俭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培养学生适应将来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需要。科学实施勤工俭学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知道勤工俭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自强自立的品格。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祖国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当然,带领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来补偿生活、购买学习用品及充作班级活动费用,这对于农村学校学生来说是减轻经济负担的好事。

勤工俭学本应该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大潮环境中高歌猛进的,可是现实让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将勤工俭学工作淡出了师生的视野。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早已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我馆陶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每个乡镇学校均有供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收的学农基地,并且每所学校均安排有专人负责勤工俭学的领导工作。现在馆陶县教育局设有一个勤工俭学科,这对于各乡镇农村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几乎无关联,有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而赋闲不去发挥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作用,这不很令人费解吗?是不是时下对于农村乡镇学校来说是没有勤工俭学的发展空间了呢?我们的答案是“不!”

笔者通过多年的考察、分析、论证,始终认为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在农村乡镇学校还是很有前景的。其优势较多。

优势一: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已并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即有政策的支持。

优势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及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环境下,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本来就是应运潮流而生的产物。即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可大力开展此项工作。

优势三:目前农村绝大多数中青年农民均外出务工,家中土地、山坡、养殖场地等闲置现象可谓到处皆有。即可容易重新获得获得学农基地或其它场地。

此外,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些课业上不去而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引导他们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自我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从而让这些学生在课堂外找到兴趣和自信。这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优势。

目前,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哪些途径突破围城呢?

首先,教育主管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勤工俭学具有素质教育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应把勤工俭学管理工作作为各学校的年度考核工作中来,要考核学校是否有专职的勤工俭学管理人员,是否有学农基地或养殖场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参与率的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其次,县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站要组织好各学校认真总结经验,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在全县内推广和学习有创新的经验、模式。

再者,勤工俭学的实施规划,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只能凭借当地的优势来规划发展计划,要考察本校适合什么,有什么资源优势和场地,充分论证后才能确定项目。

我们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勤工俭学实施的目的应该是以育人为主,创经济效益为辅。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从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在实验基地边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中亲自动手实践。适时地给他们宣传勤劳加科技致富等思想。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崇尚科学技术的品质。

以我县各乡镇学校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性地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时下似乎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勤工俭学工作。

(一)利用学校后勤服务利润给力勤工俭学发展。

加强学校后期后勤管理服务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学校管理相结合模式,在现今学生人头公用经费相对充足的日子里,我们应把学校食堂、小卖部的收入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资金。

(二)抓好至少一处的学农基地建设。

抓好学校的学农基地建设,是实施勤工俭学教育、创收的重头戏。

据笔者调查,馆陶县各乡镇学校的学农基地基本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都以荒废、流转和自动退回等形式消失了。基于前面所分析到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前景的“优势三”,出资不是高成本建设一处学农基地也不是难事。现在尚有土地所有权且被他方利用的原学农基地应收回和利用好这些土地,没有基地的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政府划拨土地,也可以自行向你们租赁土地来解决学农基地的问题。有了学农基地,带领学生学种水果、蔬菜,花草苗木的培育,优化品种、嫁接繁育等知识技能均可让学生在基地得到锻炼和掌握。

(三)利用农村地理优势,选择发展好养殖业。

篇2

结合教材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

篇3

一、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 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2)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 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 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 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 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4)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较差, 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 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 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经济落后, 农业工作条件艰苦, 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 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 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 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 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 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 如何扩大生源, 提高生源质量,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 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 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 搞好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 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 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 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 课堂上提, 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 出息在何处? 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 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篇4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应用知识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等。无疑,时代的发展也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和途径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农林院校,要培养人才、服务“三农”,作为重要培养环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深入农村基层,学生必须面对农民群众。要评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好坏,不能光看表面上在农村开辟了多少新基地,更应该看巩固了多少老基地;不能看表面上的红红火火,需要看当地政府群众与学生的感情,看社会实践活动在农村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和涉及长远做出潜在贡献的大小。同时,广大青年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耳濡目染,通过群众的言行和基层工作者的身教,使其在思想上真正贴近了基层群众,认识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才是农林院校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所在,激发了学生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热情。但是当前大多农林高校也同其他院校一样追求主题上新颖和形式上高雅,且内容上贪大求全,使得社会实践下乡活动“雨过地皮湿”。首先,当前高校在社会实践评价方式上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内容大多有新建立的基地数,活动内容形式是否新颖全面等,却不看基地欢迎不欢迎、群众答应不答应、学生乐意不乐意、效果明显不明显。此外,社会实践对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也经常变化,甚至没有一个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标准。无论学生的实践表现如何,学生的成绩几乎差距不大或一样,很多有实践欲望的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支持和鼓励,这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造成学生失去了对社会实践积极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其次,目前部分青年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社会实践能力相对弱,甚至对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下不去、呆不住”,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也有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在社会实践中急于收获,想立见实效。也有不少大学生的实践是源于新鲜感,存在下去之前准备好好干,下去一干松一半,“下得去、呆不住”的现象,这都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越来越小、实践的持久性越来越差。再次,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完善,还存在地方政府被动接受、学生被迫参加、学校中间尴尬局面。部分地方政府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将其理解为是学生镀金、旅游、走过场的表面现象,不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素质提高有帮助,加之协调费时费力,不愿接待。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上投入仍然不足,也没有完全开设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部分高校甚至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上都难以满足自身活动需求,加之社会实践工作一般都是以中央部委文件为指导,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致使活动主题过于统一,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存在着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问题。

二、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社会实践工作上取得的成绩

内蒙古农业大学高度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农林院校专业优势,深入农村、牧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农大学子情系三农,科学共建和谐家园”等主题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参与实践的教师和博士生达453人次,本科生达65000余人次,覆盖率98%。10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覆盖自治区各个盟、市旗县。学校连续十余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地处黄土高原的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贫县。从1994年开始,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水利系的师生在自治区劳动模范——曾获国家和自治区70项奖励的学校特聘校外辅导员、社会实践领路人武汉鼎同志的带领下,每年都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涵盖了形势政策宣讲、农业实用科技推广、“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年来足迹遍布了清水河县暖水湾村、大阳坪、老牛坡、后大井、四道坪、口子上等地,使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也走出了一条“苦苦甜甜的清水河之路”。一是在科技支农方面。20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联系专家、教授进行科技服务累计50余人次,举办青贮窖设计、水窖的防渗设计、旱井集雨灌溉设计、坡改梯田设计、家畜饲养、马铃薯病害防治等科技讲座及专题录像30余场,并且协助实践基地组建了科技实用技术推广协会和种植养殖协会,使实践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在支教扫盲方面。学校针对当地师资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每年为实践基地的中小学生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素质教育活动,并为当地中小学生累计辅导课时1000余学时。同时在实践基地建立科技图书室,累计捐赠各类图书资料2000余册。20年前当地无一名大学生,通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累计有一百余名学生考取了区内外高校。三是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方面。20年来学校老师、学生共同组织策划,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唱自己的曲,听自己的调,共为实践文艺汇演30余场,观众累计20000人次。同时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在实践基地开展了科技示范户、遵纪守法户、带头致富户、尊老爱幼户的评比活动,帮助农民提高了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20年来,学校赴清水河社会实践投入资金十余万元,向实践基地捐赠电脑一台、学习桌椅20套,累计向实践基地捐赠衣物12000余件,救济贫困户、残疾人员、慰问孤寡老人、走访老党员等共计300余人次。为了解决大阳坪村广大村民的饮水问题,十多年前,我校吕品光等实践队员向时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付守正同志写信积极争取,并经多方努力,终于使大阳坪村村民解决了吃水问题。

三、内蒙古农业大学赴清水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做法

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践行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按照自治区“8337”战略发展思路,结合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实施“千名大学生走入百村行动”,开102展社会实践工作。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紧扣一个主题显特色,二是实现两个目标有收获,三是加强三项教育受感动,四是坚持四个原则抓落实,五是遵照五个要求按计划,六是实践六项内容做贡献。

(一)紧扣一个主题显特色学校每年紧扣社会实践主题,在总结过去多年来在清水河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将开展富有学校特色和地方实际需要的实践活动。并切实让活动成为支农、兴农的重要渠道,成为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途径,成为锻炼学生能力、增强使命感的良好平台,力争使每年的实践活动都能发扬好传统,紧紧扣住新主题,不断挖掘新内容,努力彰显新特色。

(二)实现两个目标有收获一是变口号为实际行动。为使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每年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学校提出的关于社会实践原则、要求和内容在学生中入脑入心,成为学生发自内心要实现的目标。二是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下乡。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需求。为此,每年借社会实践这一良好载体,通过开展调研、宣讲、文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师生和当地群众共同参与,深入挖掘当地乡土文化的活跃因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让老百姓唱自己的曲,听自己的调,做文化的主角,不断影响和带动当地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三项教育”受感动一是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受感动。通过自主设计、团队指导推动、学院考核支持。让实践活动与时代主题结合、与专业特点结合、与地方实际结合、与就业准备结合,切实让实践活动把锻炼人、教育人、引导人和鼓舞人统一起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受感动。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在清水河乡村艰苦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起到促进学生深刻了解民情、感受农情、培养品格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受感动。通过“红色之旅”参观清水河老牛坡呼和浩特市建国前第一个党支部,通过宣讲活动把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落实到村,把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传达给村民等一系列切身实践感受,将队员思想提升到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层面上来。

(四)坚持四个原则抓落实一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管理严。社会实践直属队队长每年都由学院团委书记担任,是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制定安全措施,并将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情况量化打分,作为学生评优以及发展入党等的重要条件,加大对队员的考核力度。二是坚持特色挖掘的原则,准备严。每年在实践前期,实践基地都要与学校讨论活动中的有关需求、特色及困难。学校也按需设置,选拔不同省市的学生组团以加强交流,实施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测量规划地形图等工作。突出亮点,彰显特色,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坚持专业指导的原则,技术严。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有三名以上专业教师和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动物医学、林学等跨学院跨专业的20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直属队,加强指导、解决难题,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层次。四是坚持宣传报道的原则,导向严。为加强直属队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学院成立社会实践宣传报道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及时报道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篇5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省教育厅2008年颁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更有效的实施,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设置的。其目标有:

1.培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包括:关心、参与和进取。关心,主要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自觉地给予注意;参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参加者;进取,是关心和参与的延伸。

2.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指经亲身体验、亲自尝试而来的经验总结,是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各研究小组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并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为指导教师。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军、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读书节、辩论赛、主题教育活动等等。(3)学校社团活动。(4)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或学生干部培训、生存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5)家庭活动,如孝敬父母、外出旅游等。 转贴于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参加城市、街道、社区、学校内部等志愿性的义工服务。内容包括:(1)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如敬老爱幼服务、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捐钱物给灾区或难民及身边的不幸者,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课、展示课等几种成功的课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在进步,学生也提高了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学生在大学以后的发展潜力做好了衔接。整个课程的开设实施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校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了新课程上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的天柱文学社,将学生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用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新世纪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相一致的不争事实,使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谐教育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2008。

篇6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自1959年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生产劳动锻炼,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学校办学十分重视,专门下文通知要求各师对农学院学生教学生产实习给予大力支持。1959年4月,即下令组建兵团农学院实习农场。原兵团农学院的学生经常在实习农场的试验地参加从种到收的各种生产管理,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60年,学校先参加兵团农场的播种以及田间管理,而后又支援夏收及秋播工作。1961年春夏,就有5个班150多人下到农场参加生产实习和开展科学实验。在建校初期,较多的是参加基建性的建校公益劳动,而后才不断加强专业性的现场教学和生产实习。当时,根据中央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要求,1965~1966年实行半农半读制,积极参加农场无偿的义务“双抢”(抢收、抢种)劳动,帮助农场职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学生与职工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学生熟悉农场的生产和生活,掌握了生产技能,与农场职工建立了密切的感情联系,受到农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在1962~1965年贯彻执行“高教六十条”,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加强。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经验总结

20世纪70年代,农学院恢复招生,进入复课办学的试验阶段。试点班学生在校内种植小型试验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结合参加老师承担的一些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1975~1976年在全国“学朝农”(辽宁铁岭朝阳农学院)的潮流中,我校也实行开门办学。20世纪80年代起,以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段式安排实践教学。主要下到团场连队与农场职工一起参与作物栽培和田间管理工作,学习兵团农场及职工群众的好经验、好作风、好品德,学会掌握栽培技术和学习做人的道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983年,学院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办学;1983~1995年十多年间,以校内试验站、校办实验农场、石河子和北疆以及全疆范围内的农垦团场生产第一线全面展开实践教学,大二在校内种植教学试验田,开展科研项目的观察、分析、研究工作;大三在校外积极参与农场各大作物的栽培管理工作;农学专业毕业班学生还挂职担任科技副连长,协助指挥生产,实地训练学生领导、指挥生产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学生下基层实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校依据国家科教兴国和农场科技服务的需要,反复深入研究教学体制改革,把原来的两段式实习改为下团场科技服务与毕业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一段式实习方式。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在农六师新湖农场等地建立了农科校外科技示范和实习基地,与农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三农”(农场、农学院、农科研)协作关系。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做到训练有素才能熟能生巧,把理性认识的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课堂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的作物栽培管理结合起来,不断在生产中发现、解决实际问题,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模式安排实践教学。经过这样的反复磨练,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

理论教学不结合实际,学生的理论知识仍然还是老师的东西,并不能变为他们头脑里的真知;因为深入实践才能出真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其理解、掌握真本领。要学会游泳,只有下水练习,才能掌握游泳的真本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实际生活中,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能满意解决问题。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与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样,要求得发展、要能不断进步,必须事必躬亲,只有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不断进取才行。实践是成功之母;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农学专业知识学习特点

农科院校大多专业的不少专业知识是结合大农业生产实践而具有总结性、应用性的理论,其科学体系包括从生产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知识;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丰富多彩的农作物丰产经验,各地区生产有不同的区位差异,呈现多样化、地域性、特殊性、模式化。要学好农学专业知识比较其他理工科专业有更大程度的复杂性,它必须考虑外界环境条件的气候变化差异、不同生态区域的地区资源特点;又要了解各地区不同的种植制度和生产习惯,各地丰富多样的生产实践经验以及市场经济和流通领域的需求信息等等。由于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更增添了学习、理解农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难度。

下面,再具体举出几个实例来说明农学专业知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小麦人人都见过,但有不少专门学问。表面上看都属小麦一个大类型,在全世界或全国各地都一样,可是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冬小麦在南、北方又有不同的涵义。南方的冬小麦是指在冬天播种的小麦,实为春性品种(或称为春性小麦),而北方的冬小麦才真正是冬性品种的小麦。前者应称为冬播小麦,而后者才叫冬小麦或冬性小麦。若南方冬播小麦引种到北方只能当春播小麦种植(因属春性品种)。水稻在全球都有很多品种,但是有不同特性,它们对光照反应要求严格。1971年,我们在现在农学院大操场南边种植过湖南引种来的一个高产品种“稳吨半”,属籼稻品种,在石河子只分蘖、拔节,但不能开花结出稻穗,因为不能满足它在阶段发育过程中的短日照条件。大豆在阶段发育上,对日照反应也很严格,要求短日照条件才能顺利通过光照阶段,完成开花结实,正常结出豆荚;在南方的绝大多数大豆品种不能随意引种到北方种植,因为在北方只长茎、叶,未能进入花芽分化,故不能开花结实。我们在1993年从湖北引进一个大豆高产品种比松,在石河子只长茎、叶,不能开花结荚,必然无豆粒种子。仅举上述3例,即可说明作物栽培技术学问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社会上或无学农学专业技术的有些人认为,农学专业知识很好学,常听有人说: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种我咋做,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易行。

三、实践教学和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随着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石河子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紧紧抓住机遇,努力求得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认真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农学院作为石河子大学专业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龙头学院,应勇于承担重任。在加强本科教育的同时,要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为大学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教学改革要不断推进,思路应有不断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校要积极融入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努力抓好通才教育,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做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注重创新。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公益性课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法、自学法等综合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既要重视外语、计算机,又要重视实践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向着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一批创新性人才。这―要求也迫使我国许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转变办学理念。下面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创新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这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体现。在这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知识和技能,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两个过程:其一实践过程。主要指大学生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其二服务过程,既大学生对社会施加的影响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由个体的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归宿感。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式、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学校采用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这个大环境影响学校的教育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是高校教育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重要手段,提出具体的举措。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步骤

(一)动员布置阶段

首先确立一个时间活动的主题,制定学习小组和实践活动计划。其次,做好实践活动相关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再次,建立与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总之,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之一,以及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让社会实践活动像其他教学方式一样,规定学生的学分,强化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二)组织实施阶段

组织实践可以分成两种形式,学生个人实践和学生小组实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推行小组长负责制,组长熟悉实践计划并将实践任务分解给每一个组员。然后组员们通过课余实践、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成绩评定阶段

对于学生,成绩是最好的动力。所以,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认真参与每项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由小组长协助老师对各个学生的表现和提交的活动成果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既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能激励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四)总结表彰阶段

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其一是肯定学生成果,其二是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学生。总结表彰就像是给每一次的活动做最后的总结,有始有终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常见的模式课堂讨论、教学讲授、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主题活动、先进事迹介绍以及体验实践等,这些都是较为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应该进行新的探索,寻找出一些新颖且有效的新模式。下面提出一些不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主要有:

(一)带薪实习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联系,学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市场信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让大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就业,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

(二)学工

主要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安排学生深入公司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工”这一实践主题。学生通过实践可以了解岗位职责,了解以后的工作环境。

(三)种树

植树活动由来已久,在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深入地了解植树节的内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学农

主要是指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农村建设。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五)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向社区居民提供建康等宣传服务,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另外还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挖掘生命存在的意义。

(六)学军

学军是指学生深入部队了解军人的生活,学习军人那种服从命令和严守纪律的良好作风。学军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大学生开展军训活动、参加革命圣地等等。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意义

(一)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可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活动的最大功效。

(二)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化。专业知识社会化,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内容,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l生和时效性。

(三)在大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学校老师的教,让学生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保障。有老师的指导,可以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优化实践活动计划,解答学生疑惑。另外,指导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论文,进行有效的评价,保证实践活动有意义。

五、结语

每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生涯总是有限的,终究有一个尽头,因此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即使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同样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方式,是大学生“成才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通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途径的探索[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04).

篇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这次实践活动也锻炼、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在活动中,首先增强了我们的观察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面对各小组同学搜集来的成堆成堆的资料,我们在窦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会了整理和分类,学会了更合理地安排资料的顺序,学会了科学地筛选所获取的饮食知识。其次,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让我们班同学的心拥得更紧。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彼此交流,为小学六年结下的深厚友谊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和窦老师一起参加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觉得我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很多,懂得了合作,明白了团结,了解了健康,也更深地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相信,所有这些一定会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饮食,健康成长。

研究活动之初,老师就曾告诉我们,食品所包含的学问很深奥。活动之后仔细一想,真的是这样,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人的健康意义重大,想要吃得健康、吃得味美,关键还要看食物的搭配是否合适。我们要杜绝身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向家人推崇营养健康的食品科学知识和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自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尽管如此,我们自身还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不高,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稔,人际关系的处理稍显稚嫩,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经验不足,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等等。虽然问题看似很多,其实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归根究底是由于我们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涉世未深。所以,我相信,当我们牢固树立社会实践的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经历了这次饶有趣味而又意义深远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己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我们此次活动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随着活动接近尾声,我们发现还可以到省、市食品监督局做采访调查;

二是由于假期,同学们行动有所受限,尤其是过年期间大部分同学都回了老家,各小组聚在一起讨论的时间稍短一些,活动开展可能也不够充分;

三是因为这样的活动对同学们而言还比较陌生,许多同学在实地采访或调查实践的时候有些拘谨,放不开,行动上不是太主动;四是我们的实践活动或许还可以做得更充分,到各社区采访市民,了解在普通市民的眼里是怎样看待食品的安全性的,这样内容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通过活动,我们明白了科学饮食搭配的学问非常之大,我希望我们可以在以后更多的时间里,借助这扇已经洞开的窗口,更多的关注这一问题,进一步地来研究这个知识面很广的主题,让人们吃得更健康,生活得更有质量。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社会交际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综合实践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但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去认识多彩的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篇9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参与人数:

活动参与人员:

活动主办单位:

活动承办单位:

一、 活动地点介绍:

二、 活动的目的:

(一) 调研: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获取调研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建设新农村出谋划策,更好的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切实让农民意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二) 支教:为当地中小学生义务的辅导功课,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三) 农作:为当地的困难农民做义务的劳动,让大学生深入体验农民劳动的辛苦,感受乡村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广大学生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四) 发放书籍:与农业科技、法律、教育、国家政策等有关的书籍

三、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 前期的宣传:进驻前需进行必要的宣传,快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主要方式以张贴海报、发宣传单等,在允许的条件下与当地有关部门在村委会旁设立宣传栏,可以结合当地的媒体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宣传。

(二) 调研:1、根据成员的数目与特点将成员分为若干组;

2、每组配有小组长一名;

3、及时采取有关的信息与图片;

4、列出必要的调研提纲,及时用科学的方法整理汇总,资源共享;

(三) 支教:1、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支教计划;

2、做宣传,收学生

3、可以向他们讲一些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传播积极思想,提高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四、具体的职责的划分:

为了使下乡期间各项工作顺利的进行,为此划分一下的职责:

队 长——策划统筹各项工作

副队长——辅助队长的各项工作

安全员——负责人身财产安全,杜绝任何安全隐患

纪律员——负责任何日常工作生活纪律

财务管理员——负责总体的开销,记好每一笔收入与支出,并监督大家勤俭节约

后勤管理员——做好后勤保障

摄影人员——及时捕捉精彩镜头,图片材料,为宣传工作做保障

专项负责人——调研负责人、支教负责人

各有关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从全局出发,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 日程表的安排:

6:30 起床 (待定)

6:40——7:10 晨练(点名,跑步,喊口号,唱歌)

7:10——7:40 吃早饭

7:40——11:30 具体活动

11:30——12:00 自由时间

12:00——12:30 吃中午饭

12:30——1:30 午间休息

1:30——17:50 具体活动

18:00——18:30 处理个人事务

18:30——19:00 吃晚饭

19:00——20:30 写下乡日记,整理信息

20:30——22:40 讨论会

23:00——

休息

六、下乡纪律:

一、 在农民家吃饭、住宿必须要给钱,不能接受任何邀请吃饭和馈赠,发扬精神。

二、 做最便宜的车,吃最简单的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 队员必须服从统一的组织管理,服从集体的利益,不得擅自行动。

四、 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礼貌诚恳热情待人,保持高素质的大学生形象,不带零食,不买零食。

五、 工作过程中必须至少两个人一组,同时告诉其他人,尤其保证女生的绝对安全,不准随意脱离队伍,服从安排。

六、 要有统一的标志,服装要得体。

七、 每天要完成各项任务,今日是今日毕,交日志,写总结。

八、 发扬团队精神,队员要互帮互助。

九、 调研时注意言行,不介入村内纠纷与矛盾,不轻易许诺或发表意见。

十、 尊重当地农民,风俗习惯,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七、 资金预算:

宣传费

伙食费

住宿费

交通费

其他

前期准备工作:

1、下乡人员的选拔

2、经费筹措(赞助商资料收集、和拉取赞助)

3、活动经费预算。

篇10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纲领和灵魂,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用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师生,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引导师生。

二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在抓师资、抓教材、抓教法、抓指导等方面狠下功夫,以教学准备、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经费支持“四个到位”确保教学质量到位,探索实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体现农林院校特色、以主题实践教学为创新支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把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任务,系统规划,着力推进进理论创新、教学创新和文化创新,确保向全校提供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教学资源,为加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文化熏陶、价值引导和精神激励。

四是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切实加强对校园新闻媒体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探索创办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思想教育主题网站,使校园网络成为教育师生的新平台、组织师生的新纽带、服务师生的新渠道和展示大学文化的重要窗口。

坚守办学传统,凝练大学精神,培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该校建校以来,始终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农”字大旗,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宗旨,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道路,“心系社稷、情系民生”的办学理想更加牢固,“学农务本、求实致用”的办学传统更加鲜明,“甘于艰苦、韧性十足”的办学作风更加浓郁。2010年,该校顺应国家需求和人民期待,科学判断该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景,在第二次党代会上确立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新的办学目标。为在新起点上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该校大力倡导和持续推进思想解放,不断丰富和延伸大学精神内涵,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催生新思想、总结新经验、实现新发展,为该校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

创新实践载体,突出育人功能,切实增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是突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两大教育主题。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深入推进校园微观文化资源的共享联动,努力完善和构建院系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课堂文化,积极引导和规范师生行为文化,充分发挥了大学文化的素质提升和教育引领功能。

二是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建设社会载体。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探索建立了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和面向“三农”的多种社会实践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连年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其中,该校组织开展的“百名博士访三农”、“万名学子进万村”、“大学生渭河生态徒步考察”等主题活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三是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设施载体。积极发挥图书馆、校史馆、农业博览园以及校内外各类科教基地和试验示范站等科教平台的文化教育功能,全面系统宣传该校历史,展示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以及该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办学实践和社会服务成就,教育引导师生勇担“扎根黄土、心系民生、奉献社会”的使命意识。特别是该校农业博览园,是目前全国由高校设立的最大博物馆群,融科技与人文于一体,集中展示了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已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该校开展科普教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著名品牌。

承担历史使命,加强科学规划,努力开创面向未来的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

篇11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等学校都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1 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2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导教师队伍水平,要求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而且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必须是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内容。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学期期末开始论文选题,首先由指导教师拟定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学生根据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论文题目后,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完成开题研究报告,进行试验研究。毕业论文的试验在第六、第七两个学期进行,贯穿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在此期间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中期检查

l~2次;第八学期完成论文的撰写和进行答辩,由农学院学科组分派老师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论文进行评阅,给出评定成绩,此成绩是学生能否参加答辩的重要指标,评阅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合格的论文,将论文返回给学生,学生对照评阅意见与指导教师进一步的进行交流、修改,申请答辩;由至少1名校外专家组成5人答辩委员会,严把答辩质量关,对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同学,一周后进行第一次答辩。 转贴于 农学专业建立了一整套涵盖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和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3 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毕业生产实习,把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这不仅是锻炼学生、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得以提高的过程,而且可以对教育质量进行综合检验。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3.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大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毕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3.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