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7 10:55: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前教育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

篇1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对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面临着练琴和回琴。一节钢琴课中学生回琴效果是否好,主要是要看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练。由于键盘是一门技能课,所以在这两方面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练也是非常关键的。曾记得一位学者用过这样一个划船的比喻:教师只能指给学生划船的方向,但船桨是掌握在学生手中的,所以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关键是在于学生是否努力去划了。确实,学生练琴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技能的掌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一、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这个专业意识应该是学生去练琴的一个指导思想,也是学生练琴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力。要让这个指导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和产生基本动力,光凭教师口头说教,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能自己主动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好钢琴;要让学生主动意识到需要在钢琴课课余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开展优秀幼儿教师系列讲座或座谈、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多去观察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指导,要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做一名小朋友们喜欢的幼儿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与实践,学生应该能够自己总结出,小朋友喜欢的教师不仅能说会道、能书会画,还必须能弹会唱。在幼儿园必不可少的音乐课里,教师自弹自唱,或老师弹小朋友唱,或老师弹小朋友跳舞,做音乐游戏,或老师弹一些乐曲,让小朋友欣赏等等这些环节都能为音乐课增添不少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而且在一些其他的日常活动中也离不开老师弹琴来激发儿童的生活兴趣。这些大量的感性认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将来能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成为小朋友喜爱的教师,现在必须认真练琴。

二、激发学生练零的兴趣

首先是课堂上教师的范奏。因为接受任何新事物,意识上总是先入为主的。一首乐曲,教师范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每一次范奏都能做到认真、严格、规范、有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第一次听到时就能感受到乐曲之美,并能产生我也要把它弹得像老师这样好听的想法,这样,学生最初的练琴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范奏始终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在音乐方面适合学生的境界,又要寻找比较简易的技巧解决方法,因为过于华丽或者过分细腻的解决方法都是学生所难接受的,而且也会影响学生课后练习的自信心。其次是教师的讲解。因为一首乐曲,光使学生觉得好听,但练习起来却困难重重,那会大大削减了刚开始想去好好练的兴致,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分析教材、在指导练法时能把学生练琴时将会出现的难点一一列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给学生解决这些难点的具体的并适合学生能力的方法。再次是要培养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有一首由歌曲改编的乐曲《小白船》,旋律很美,一般学生都会唱这首歌曲,我就试着让学生回忆原来的歌词内容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内容去理解想象这首乐曲,使学生从旋律中体会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学生课后练琴的积极性都相当高,在回课时学生也都弹得相当不错,都能够进入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因此,让学生在练琴时能感受音乐之美,是可以使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不致产生乏味之感。但是音乐作品之中的美,需要教师先要去领悟、洞察、创造,然后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去寻求和感悟:(1)领会乐曲的风格美;(2)建立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联系的美;(3)掌握乐曲的节拍与节奏型的规律美;(4)把握旋律的趋势美;(5)熟悉乐曲中对称与对比美等。从美学角度看,也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才能有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在钢琴的教与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到作品中的美,使美的种子真正埋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将会由苦学变为乐学,练琴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高了。

三、排除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练琴的积极性,这些心理障碍有许多种,如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别人弹得好,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就容易产生越差越不想练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平时的回课中,不要总是归咎为学生主观不努力的结果,而应该耐心地去听学生弹奏,适当指出优缺点,并以理解为出发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为学生考虑,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使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正在进步,从而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练琴时的互助习惯,因为学生一周只有一次钢琴课,其余时间只能学生自己练习,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在练习时有时会出现错音或错节奏,但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此时,班组里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就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能及时纠正错误。

篇2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篇3

所谓“问题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在学校他们一般表现为学习差、纪律差,严重的更表现为品质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问题学生的成功转化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风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转变问题生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还强些,因为他们存在自卑心理,以为自己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他们。有的老师甚至往往过多注意到他们的缺点、短处,而不注意肯定其长处和优点,经常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常受到批评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逆反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教育工作者对问题生不良行为的矫治,重要的是改变教育方式,如果经常恶语相加,会导致他们更加灰心、失望,教师要换个方式对待问题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二、重视问题生的家访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应经常家访,特别对问题生,应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才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有位问题生,过去不遵守纪律,经常违章违纪、打人骂人、不积极参加劳动、学习没兴趣。后来我接手,了解掌握他的情况后,三年来除在校对他进行教育外,每学期至少要去家访五次,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学习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等方式对他进行教育,现在该生各方面都有好转。总之,在对问题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必须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他们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树立问题生也能成才的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用辩证的观点对待问题生。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在向前发展,同样,人类也在向前发展,问题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决不能用“今不如昔”“很难教育的一代”等,诸如此类的话来讽刺问题生;其次,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分析问题生,相信问题学生有坏的一面,同样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说,问题学生在思想上也有进取精神,在学习上也有渴望新知识的意念等;最后,还应坚持发展的观点。问题生并非永远是问题学生,他们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师应挖掘问题生的潜力,使他们也能抬起头来走路。

篇4

历经重建和近三十年的发展,当前教学论学科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教学论学科体系日益庞大,研究成果空前繁荣,研究队伍也逐渐壮大。但是认真考察教学论学科自身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审视当前教学论的研究现状,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学论在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式等三个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疑惑,对这些根本性问题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和追问,对教学论学科发展是必要的,也是促进教学论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

一、教学论研究主题:本质探求抑或实践关照

长期以来,教学理论界时而沉寂、时而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 “教学本质”问题。探讨和追问教学本质曾经一度成为教学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推动教学论研究深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教学论研究体系中,探讨与追问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属于其“形而上”的部分,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讨教学的“本体存在”,也即“教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近三十年来,教学本质的探讨之所以兴起,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发展本身的内在逻辑。首先,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教学论学科面临着重建和发展.对教学本质的探讨是教学理论面临 “正本清源”重新回到科学轨道的必然要求。教学理论要从僵化、封闭的思维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回到尊重客观规律、重视教学规律的轨道上来,开展教学本质的研究,为教学理论的科学研究做好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其次,学科理论发展依赖于最基本的学科范畴和概念体系的建立,教学论研究如果离开对其基本范畴“教学”的追问和探讨就难以进行下去,近三十年来教学论界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致力于教学本质的探讨,就是教学理论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体现。

此后,在本质探求的思维方式渗透之下,教学论研究者开始热衷并习惯于从本质假定出发,抽象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原则、方法、模式 ……最终演绎和建构出一套相应的教学论体系。这种研究范式一旦被后来的研究者沿袭下来,就获得了明显的社会遗传性,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论研究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教学理论界在关于“主客体关系”、“主体性教学”以及“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和折射出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说,对于教学论研究而言,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是必要的,它对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建构有着一定的意义,它也是教学论研究得以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同时,这种教学论研究方式的另一要旨在于能揭示教学的应然状态,阐述论证教学的必要规范,引领现实教学实践走向一种理想状态。

虽然,关于本质问题的探讨和追问对教学论研究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研究者仅仅把此作为教学论研究的唯一目的和追求,就会偏执于纯粹理论的建构,从而极易陷于以下认识和实践误区。

其一,研究者可能把教学论研究误解为纯粹书斋里的 “劳作”,从而沉湎于纯粹理论的抽象与文字符号的操作,导致理论研究在逻辑思辨和纯学术的建构中远离教育现实,此类研究思维方式也是造成长期以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深层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沉溺于纯粹的本质探求和理论建构,极有可能造成理论工作者通常所犯的 “职业毛病”,在进行理论阐释时,为追求理论的深度和“美感”,对简明教育事实进行过度的理论阐释,反而遮盖简单事实的本来面貌。理论是抽象的,有时更是“灰色”的,而现实则是具体的、鲜活的,理论的过渡阐释只能造成文字符号的泡沫四溢,进而会遮蔽研究者对鲜活教育现实的清楚认识和判断。应该说,这是当前教学论研究者在从事自己工作的时候必须警惕的一个诱惑和陷阱。在当下的教学论研究中,与追求深刻的理论相比,回归现实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意义。其三,习惯于此类研究方式,可能会弱化研究者对现实教学世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旦教学论研究者把教学论研究仅仅当成是对某些抽象本质与规律的探寻,在开展研究时就可能会不考虑其研究对中国当下教育实践的实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进行理论“建构”时,“既不探其实,也不究其根,结果使得各种本来值得深入研究、仔细推敲的教学理论成了‘争奇斗艳'的时装表演”。更有甚者,实践责任感的丧失极有可能会滋生教学论研究中的投机行为。研究者一旦把教学论研究误解为纯粹理论与文本的操作,在开展工作时就可能会进行“投资”与“效益”的利益计算和权衡,从而不屑于做第一手的调查、实验和研究,而是在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整理”,却名之为“教学论研究”,这实际上亵渎了真正的教学论研究。由此可见,此类单纯本质探求的思维方式已经给当前的教学论研究和学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负责任的教学论研究者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毋庸置疑,致力于对本质的追问和规律的探求,这对于教学论研究是必要的,但是教学论研究的意义绝不止于此。经过这些年的讨论与反思,至少应使我们明白,教学论不仅仅是追问教学本质与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更是对教学实践进行规范和指导的应用学科,其功能和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建立一套教学理论体系,更在于实现对实践的改造,为现实教学实践提供服务,这是教学论研究的生命和最终旨趣所在。而教学论研究要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和改造,必须关涉教学实践。这是因为:

首先。从教学理论自身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教学论研究必须关注和走进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产生的终极源泉和最终根据,真正的教学理论只能在关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规范、指导和促进教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提升和改造。教学理论产生的逻辑从根本上应是一种归纳逻辑,也即 “实践逻辑”,它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的思维方法。如果脱离教学实践,所建构的理论体系即使再美好、再诱人,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从教学理论创生的逻辑来看,研究者必须从当下教学实践中考察、归纳和总结,从自身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中提炼、生发和升华,从与自身已有的理论资源互渗、交织和共振中才能创造出崭新的教学理论。只有扎根于实践的理论才是鲜活的、丰富的和生动的。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理论的产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作为教育思想的表达,其教育理论深深地反映在其伟大的教育实践中。作为一个伟大的实践者,他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把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感悟和体验用一种充满理性和人性色彩的理论向世人展示出来,深情地表达了他对教学实践的思索、理解和行为。可以说,没有其丰富和大量的教育实践,就没有他伟大教育和教学思想的产生。显而易见,“教学实践感”是研究者进行理论积淀和创生的前提,实践感的缺乏则可能会从根本上制约着研究者对理论问题思考的真实性,制约着研究者思维逻辑是否符合教学实践逻辑。

其次。对实践的关照,更是教学论研究者学术良知与责任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教学论研究作为一种严肃的学术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职业,它需要研究者付出真诚、良知和责任。因为只有怀有学术的良知、真诚与责任来从事研究时,研究者才会以严格的学术精神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以 “游戏”和“玩世不恭”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会对其怀有神圣感和道德责任感,而不至于在研究中陷于道德虚无主义,更不会完全受现实利益的支配和控制。可见,真正的教学论研究者会把关照教学实践看成研究生命的一部分,他也会从对实践关照和探索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胡塞尔曾经说过,他不想教诲,只想引导,只想表明和描述他所看到的东西,“我将尽我的知识和良心首先面对我自己,但同样也面对大家来讲话……”㈩教学论研究者也应当有勇气面对自己并进行拷问:我的研究是经由我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吗?我的表达是经过自己长期思考的吗?我的思考是真诚而不是虚妄的吗?……只要教学论研究者还有真诚和勇气去关照实践,关注和表达自身对实践的切身感受与思考,就表明我们进行的研究是真诚的、充实的和严肃的。

既然教学论研究具有双重主题,我们在进行教学论研究时,除了依赖于 “本质探求”的演绎逻辑之外,还必须借助于“实践关照”的归纳逻辑,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理论发展自身的逻辑和现实的呼唤,都要求研究者要从纯粹本质、规律的理论抽象中脱身出来走进教学实践。当前,教学理论界在呼唤本土教学理论流派的诞生,这当然是我们的期盼。然而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教学论研究者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投身于当前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否则本土的、富有活力的教学理论则无以产生。

二、教学论研究目的:指导他者实践抑或完善自身实践

既然教学论研究的主题不仅仅在于理论体系的建构,更在于对教学实践的关照、指导和改造。不少研究者可能会据此认为,利用自身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规范,这就是教学论研究工作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相应地,也会认为,自身的研究是纯粹 “为他”服务的,而不是“利我”的。以此心态从事教学论研究,就会试图把自身从研究中“超度”出去,把教学论研究当成与自身实践提升无涉的活动了。这可能是很多教学论研究者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片面定位。

确实,教学论研究能对他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意义。第一,外在的理论研究能对实践者本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榜样作用,能给实践者提供一种 “局外”的视野,帮助他超越“当局”思维的羁绊和本人视域的限制,从而利用外在的资源和视角,审视、完善和改造自身的教学实践。第二,教学论研究的价值还在于能够启迪、唤醒实践者的主体意识,激发实践者的积极思维,促使实践者对当下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使实践者实现理性认识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并在已有认识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更新和改造自身的教学实践。这是教学论研究者对实践者指导作用发挥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当然,在承认教学理论研究对于实践者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承认这种指导作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而不可无限夸大的。首先,教学论研究者不一定是教学真理和规律的占有者。因为在教学论研究中,我们至今也不能断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任何教学论研究都是基于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场域;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有自身适用的特殊条件和范围而不具普适性。但实践活动却是个别的、具体的和情境性的,教学论研究者所提出的教学理论设想即使很完美、很诱人,也可能很难对所有的教学实践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也即是,任何一种外在理论对于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来说,都不具有必然的适用性和合法性,都必须首先接受本人的审视和认同,才能产生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学论研究者在提出相应的教学理论时,已经过抽象与概括,由个别变为一般,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时空条件的限制和复杂关系的束缚,而教学实践是现实的、多样的和复杂的,并且实践者本人恰恰又处于现实利益关系的纠葛中,并非纯粹的理性主体,因而即使在准备接受和贯彻某一理论时,也会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

正因为如此,教学论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的作用只是启示而非启蒙,是激发而非教导;其 “指导”功能实际上只是“建议”而绝非“指挥”;其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他们的帮助者或他们的伙伴,绝非他们的导师。由此可见,研究者要想对实践者有所贡献,就必须摒弃启蒙者和真理占有者的心态,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双方共同的交往中达成双方的“视域”融合,而决不可“越俎代庖”,企图把自己的理论变成他者的实践,因为旁观者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实践者来做决定,只能等实践者本人去领悟、反思并做出选择。虽然我们必须承认,教学论研究者对他者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也未必有效,但这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贬低其研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论研究者所从事研究的意义也不仅于此,而更应着眼于自我实践的改造和提升。因为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论研究者都必须同时是教学实践的“当事者”而不可能置身事外,这应该是对教学论研究者最基本的限定。认识到这个基本的前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厘清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当教学论研究者在编纂相关教学指导材料、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并试图对实践进行指导时,就更应该利用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性去认识、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而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且教学论研究者作为理智健全的行为主体,有相当的理性认识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利用自己的已有教学认识来指导和完善自身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由此看来,研究者应该通过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形成独特的教学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于自身的实践中去,去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研究者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更体现了教学论研究所应具备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既然如此,提倡 “启发、交流和对话”的教学论研究者就决不应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延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倡导“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研究者就应该坚决摒弃在学生面前的霸权心态和作风。反之,就表明其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是完全脱节的,并没有指向其自身实践完善。这样的教学论研究成果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毕竟,一种教学理论只有在对自身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对他者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如果不能成功地改造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更何谈指导他者,被他者认同和接受?因而,教学论研究与其说是为其他实践者服务,毋宁说先使研究者自身从中受益。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它们的理论充分体现了研究过程和实践改造过程的高度统一,实现了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也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理论研究者的最高境界。可见,只有扎根于自身丰富实践的教学理论才是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才能引起实践者的共鸣,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

总之,教学论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指导他者的实践,更要着眼于研究者自身实践的完善和改造。三、教学论研究方式: “合作生产”抑或个体探究教学论研究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它是一种集体合作式的“生产”性活动,还是个人的智性探求活动,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准确理解这些,就需要对当前教学论研究的方式进行辨析。

在当前社会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个人的知识生产活动经由当下学术制度的安排,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群体性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教学论研究也同样被纳入这种知识生产体系当中。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过程一样,教学论研究成果仿佛也可以被预期、规划和生产出来。必须承认,对教学论研究来说,外部资源和权力 (特别是行政力量)的恰当涉入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它可能会更好地强化教学论研究的实践特性和服务意识,并且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研究力量和资源,推动教学论研究事业的发展。但外部力量和权力的过分涉入,更可能违背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妨碍教学论学术活动的自主性,从而可能使教学论偏离作为人文学术活动的根本属性。而且教学论研究成果具备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那就是产生的偶然性、个别性,是很难预期“规划”和“生产”的,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理论原创性成果,也极少是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而主要是在研究者智性探求活动中产生的。可见,教学论研究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推动教学论研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其水平,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毕竟,教学论研究扎根于研究者个体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极强的人文特性,离不开研究者本人的独特理解、感受和阐释;它不仅是静态意义上的认识论探究,更是研究者自身内在体验的表达。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教学论研究视为一种纯粹知识生产活动,更应视为研究者个体思想和智慧的独特展现过程。教学论研究可以借助于外部的力量和资源,但更应该受研究者的内在研究动机和兴趣的驱动,因为任何外在力量(包括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的过度涉入更有可能对教学论研究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干扰。因而,在当前教学论研究中保持研究者人格独立和学术的自由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学论研究者在充分利用外来资源、借助于外部力量从事教学论研究时,必须同时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否则就很容易在其干扰和影响下丧失理论研究者所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篇5

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明显增加,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二代导航、对地高分、新型运载火箭试验、多平台发射等新任务连续不断。航天发射将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发射新局面,参试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普遍。高密度航天发射带来参试人员的不足,也对测试发射人才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航天发射试验任务涉及部门多,直接参与试验任务的指挥和技术人员众多,往往需要各级指挥机构组织协调并联合决策。航天发射试验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要求万无一失,而决策的问题往往是隐藏很深的技术问题,决策难度大。为了较好地实施靠前决策和联合决策,指挥层次日趋扁平化、管理日趋精细化,应急指挥情况越来越复杂、决策能力需求知识面越来越宽,迫切需要院校培养新型指技复合型人才。航天测试发射专业培训对象主要来自(或即将分配到)总装备部三个航天试验基地、相关研究院所、二炮部队和联合作战相关部队。岗位范围包括操作手岗位、指挥岗位、机关作试参谋岗位及其他与测试发射相关的试验技术岗位。具体岗位涉及测试、发射、指挥、地面设备管理及气象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指挥、总体协调、任务分析、诸元计算、遥外测及其数据处理任务等。航天测试发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包括现职干部任职教育和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培训对象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不同,只有掌握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研究

教学理论研究按照航天测试发射任务对不同层次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探讨并构建了测试发射方向的“多层次、多目标、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定量化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等,构建具体课程、专题的详细完整的内容体系,严格课程设计、课堂设计、课件设计、试题库设计,制定考核方式等。修改完善了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建了生长干部任职培训、试验中级指挥干部任职培训、测发总师系统研讨班等教学对象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航天测试发射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部队航天发射试验任务,因此,针对航天发射试验任务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讨论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全面拓展“贴近部队、深入部队、服务部队”的教学研究。针对测试发射领域知识广、测试发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殊性,研究并创新了“网络型、实践型、团队型”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型”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按照学员培训需求和培养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实地参观、模拟训练等“实践型”教学,使其通过切身感受,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研究团队教学的特点及优势,创建了“团队型”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讨论、集体备课,高度凝练了教学内容;通过集体指导、重点检查,大幅提升了课堂设计水平;通过集体监督与标准化考核,有力督促了年轻教员的成长。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探索了“问题型”专题教学方法,实现了从“收集现实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组建专题教学组和评估专家组——设计教学专题——组织学员研讨——完善教学专题——正式进入课堂”,已建成《航天试验技术》系列专题、《航天发射安全性可靠性》系列专题、《航天试验指挥》系列专题、《航天装备应用》系列专题等。在教学中强化了“案例型”专题教学方法,航天测试发射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将这些典型实践进行归纳,挑选合适的实践作为案例教学。为此,针对航天测试发射教学,探索了“案例型”教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好的案例,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启发性、典型性、真实性和故事性。例如在《航天发射故障诊断》、《可靠性工程》、《安全性工程》课程时,通过典型的国内外大量的卫星发射、载人航天、载人探月、星际探测等航天任务实际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对航天发射事业的热爱。对测试发射重大现实问题创建了“研究型”教学方法。测试发射专业教学中除了通过集体授课解决共性问题,更多是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个性问题,即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通过组织观摩优秀教员的授课、精品课程的建设,组织学习优秀论文,探讨提高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资助教员开展教学研究课题,针对教学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对于任职教育学员,按照预先收集的测试发射相关领域的现实问题,学员自愿组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导师负责指导学员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学历教育,采用课程小论文的形式,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开展研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构建了“首席教授+专业方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研训团队。学科师资队伍由17人构成,拥有多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保证了充足的师资力量。由航天测试发射学科首席教授牵头,以各专业方向责任教授为组长,以高职和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构建多个教研训团队。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并为学院教学改革出谋划策,从而极大地发挥了教研训团队的集体力量。采取“调研+代职+参与任务+进修+引进+外聘”方式强化师资力量。通过组织和鼓励教员走出校门,进入航天试验部队、航天工业部门代职锻炼、接受培训,了解学员所需,了解产品、了解工程化过程。目前,航天测试发射专业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覆盖了从装备的使用操作、工程技术到顶层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满足了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需求。制定“传帮带+竞争上岗+公平考核”激励制度。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取决于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经验丰富的高职教员,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要对搞得好的高职教员实行合理奖励。同时,对于授课教员,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促进高职教员,鼓励年轻教员,提高整体授课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做到“公平考核”,由授课质量专家组、学员按照一系列指标打分,结合教员自评,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净化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积极调动教员的积极性,杜绝“等、混、差”的消极思想。教研训一体化平台建设研究为提高测试发射教学质量,需要为教员、研究生学员和总师班学员的科研和技术推演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学历教育和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学员的指挥、操作和技术学习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轮训班学员学习测试发射新技术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中级指挥学员进行指挥演练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多层次学员联合演练提供一个平台。为此,开展了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构建研究。通过将已有试验设施设备、科研试验设备、学科建设新购设备、教学科研训练软件系统,按照模块化、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原则集成,构建了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使得测试发射方向的基础设施设备得到系统改造,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科研环境得到极大加强,训练环境得到全面升级。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主要新建项目包括:航天测试发射指挥模拟训练系统、新一射场测发信息检测分析系统、CZ-3A系列运载火箭多路测试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运载火箭遥测数据判读系统、CZ-3B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模拟器等。如航天测试发射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用于对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操作、组织指挥级技术勤务保障等方面的训练,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站指挥所分系统,以及运载火箭控制、动力、利用、遥测、外安、勤务等模拟训练分系统。该模拟训练系统为本科生、研究生、生长干部、测试发射中级指挥干部等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

篇6

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依然是以中考为指向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是以“灌输法”与“题海战术”为主。这些问题都让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面临重大挑战,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对初中语文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优化课后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理论。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教师所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要想改革初中语文,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课改所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由传统的“统治者”转变为主导者,学生由“被统治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其次,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情境。很多教师虽然嘴里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习惯“控制”学生,课堂氛围依然严肃、乏味,这不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树立主体意识,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良师”,初中生真正成为“益友”,使学生乐于参与语文教学。再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以及真实需求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表明,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才能够让他们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且愿意在离开校园之后依然自愿学习语文。最后,教师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使其能够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实语文课堂。

二、改变传统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改革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重新树立自信心,真正喜欢上语文。在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人文

关怀。

三、优化课后反馈体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课堂小结的作用。还有很多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默默接受与自己的认知体系不相符的语文教育。这些问题都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脱离了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优化反馈体系,使学生与教师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改正,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主要是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尤其是初中生直接面临中考,使得中考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加重了全体师生的教学负担,忽视了语文在培养师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要及时收集课堂的反馈意见之外,还要放弃“唯分论”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时,要以教师讲的课好不好,指导方法是否正确等为主;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有所增强等。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迎接改革为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全体学生带来的挑战。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以生为本”的新型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改变“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的局面,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氛围;优化反馈体系,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语文课堂真正满足学生所需,建立以师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

篇7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5-01

引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新时代的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社会经验,而且应该具有积极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教育部门应该从幼儿阶段抓起,注重幼儿这些方面的培养,塑造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让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受教育体制的约束,目前,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的现状还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目前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将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重点,也深刻意识到幼儿学前教育的关键,这对于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也有很多家长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没有提起重视。其实孩子在幼儿阶段对于任何事物都是十分好奇的,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也最强,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行为和人格的培养。

(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近些年,政府开始实行精简机构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地区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认识到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实行幼儿学前教育,这就使得当地学前教育政策出现一片空白,严重阻碍了当地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1]。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尽管目前很多的地方都开始实行幼儿教育阶段的规范化管理,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待遇更加优厚。但是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幼儿教师知识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的特点。对于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更新他们的观念,让教师的思想和教学理念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从而对幼儿教育的更新和进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小学教师差距还是很大,不利于幼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去。

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

各级教育部门首先从思想上转变对幼儿学前教育的认识,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政策,将幼儿教育作为工作中的重点。根据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制定战略目标,要始终坚持素质培养和人格培养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可塑性,借鉴发达国家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寻找适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将幼儿教育长久发展下去。

(二)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在积极研究幼儿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策略,让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真正实现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管理者要通过完善幼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幼儿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让他们在日常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果。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幼儿教育的后勤保障工作,促进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对幼儿教师的招聘要求进行改进,鼓励幼儿教师进行再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对幼儿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进行提升,要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增强学前教育的整体实力,快速促进幼儿学前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稳妥地进行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与服务机构[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提升,这时就可以将社区作为依托,依靠基层群众的力量,因地制宜,从而创造有利的条件,分配好工作人员,大力发展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更多幼儿学前教育的需求和发展。

三、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要对孩子的生物钟进行及时调整

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和教师就要对孩子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整,督促孩子在空余时间内补充睡眠,早睡早起,要严格执行孩子的午休睡眠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孩子在下午的学习中保持充沛的精力,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沟通和努力,早日将孩子的生物钟调整过来。

(二)激发孩子对校园的向往之情

通常,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单纯而复杂的,现在的孩子都十分聪明,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肯定会对新事物产生一种期待,但是周围人对小学生活的谈论,也会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学会鼓励孩子,将小学校园中的美好灌输给孩子,要带领孩子选择新文具、新书包,要告诉孩子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要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行合理规划,要多带孩子去小学校园转转,提前让孩子感受下小学校园的环境氛围。

(三)加强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光知道玩,在生活上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很多孩子不能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不会自己上厕所。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在害孩子,孩子始终会脱离父母的庇护,独自成长。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要在生活细节中要求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孩子过于溺爱,要多组织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要孩子能在校园生活中学会自主处理一些事情,想要孩子成才,就必须要经历这些过程,要从根本上对孩子做出要求。

(四)培养孩子在校园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已经熟悉了身边的小伙伴,但是在步入小学校园后,任何事物都是陌生的,这是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孩子如果不能尽快融入和适应这个新的集体,就很容易造成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家长和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提起高度重视,要时刻对孩子讲述与人相处之道,要多对孩子说一些社交道理,尤其是对于那些爱与同学发生矛盾的孩子,要不断督促孩子与新同学和睦相处,不要为了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同时,老师也要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篇8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牛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人,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人,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篇9

2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johndewey)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等。

第二,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人,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在赋予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使教材编写el趋完善。

4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l主要研究方法。

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眭。

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编写新型培训教材。

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

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

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课题研究的过程。

4.2.1设计方案,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4.2.2建立组织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度,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4.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

4.2.4及时反馈,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对教材加以修订,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就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走向幼儿园,走向社会,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理念,数学思维,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人了,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篇10

 

1.一线城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2.三线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编制和执行研究

3.国外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历史、现状和对策研究

4.公立幼儿园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1.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实验、解释数据、下定义等)培养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3.幼儿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4.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五)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玩具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2.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3.游戏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

4.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5.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六)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

本方向主要涉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在学前教育儿童教育领域的相互支持、协作与配合研究,关注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的现状,研究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有效配合的途径与方法。

 

1.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研究 

2.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3.家园沟通中的问题及其改善策略研究

4.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5.新入园幼儿家长辅导研究

 

 

(七)教师专业教育和教师行业发展

该方向涉及教师资格培训、教师培训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学前教育师资的成长和标准研究;教师培训机构的课程教学研究;国内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向。

 

1.学前教育教师维权方式和效果研究

篇11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历教育应包括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但在中国内地高职教育的发展主体为专科层次,一般修业年限为3年,有少数5年制。2011年9月29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这是我国迄今对高职培养目标最为权威的表述。其中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目标为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简称“双高”。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相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特点在于侧重实际应用,注重实务,强化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训练。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始。虽然国家在高职招收师范专业的政策方面已有规定限招,部分已停招,但我国仍有不少办学条件达标并已取得不错成绩的高职院校,他们在培养当地市、县以及偏远乡镇地区的一线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方面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技术性应用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教育技能和教育者的主动创造性,培养能够从事幼儿园保教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特点与现状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可被传授习得,理论在实践的运用检验中也不断被修正和完善。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实践,而且对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等方面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情况是理论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占据一定比例,但在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等情况之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也未能取得指导学生实践的良好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根据对我校五百多名实习学生的调查,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和重视

理论本身就是概括、抽象的,许多学生会觉得上理论课枯燥乏味,加之高职专科招收的学生多数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和主动性差,对理论课很难提起兴趣。高职院校的优势并不在学术理论,而在于技能,往往学校值得骄傲的成就便是专业技能方面的成果。加之技能课程本身对学生也存在吸引力,勤加练习以后参加比赛、技能展示、作品展览乃至工作面试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学生在技能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等的学习上较于理论课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学生从心理上逐渐不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愿意去追求技能方面的优势。

2.对课程性质缺乏科学认识,过于理想化

在对我校已实习的514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学前教育学》课程意见调查中发现,学生非常希望能够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时量,许多学生希望能够将理论学习放到幼儿园见习、观摩等活动中去。“校、园”合作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与眉山市区近十多所幼儿园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学生大二开始每学期就有两周见习时间,然而期望理论课的学习完全放在幼儿园的见习和实习中,未免理想化。课程的性质应是其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反应所承担的特殊任务、解决的特殊问题,相应的就有其依托的特殊形式和采用的特殊方法。因此,对于理论课程的任务、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还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3.修业时间短造成理论学习粗浅且不系统

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但大多数专科学校实行的是“2+1”模式,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实习。两年内修完所有课程,时间的短暂势必造成学业任务繁重。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修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要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五大领域教法课、幼儿保健与卫生等专业理论课程,钢琴、美术、舞蹈、音乐等技能课程。修业时间短,学生所修理论课程被高度压缩,造成理论学习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开设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课,但无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又很难理解和学习其他理论课程,因此弥补的办法是在相应知识里面增加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救学生知识上的欠缺,可是学生所学知识上只能到处浅尝辄止,难成体系。

4.缺乏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科学认知

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我校许多已毕业学生和实习学生认为所学理论知识与脱离了实际,工作中不适用。反思在近几年的理论课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设备、实训室的完善,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视频教学、案例分析、举例说明、课堂讨论、课堂模拟教学等,课时结构上也不断增加实践课比例。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只是理论与实践在比例和形式上的结合,更需要二者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除此之外,学生在对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认识上更需要持科学的态度。许多学生将教育见习、实习作为理论的验证,只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在校所学理论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理论无用或理论与实际脱离的观点,而没有意识到实践可以检验、修正和推动理论的发展。

四、转变高职专科学前教育理论课教育的几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点策略中去思考如何转变理论课程教育,以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1.走进学生内心,因材施教

教育必须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本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和不自觉,使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尤显重要。教师应多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多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且课堂中上不能只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应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当作重点,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布置作业与任务、设计学生评价都需考虑学生的水平和特点。

2.凸显理论课程知识的专业性

由于高职教育学生修业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妄图使学生掌握所有“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些学科知识含量高而技术含量低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中要敢于大胆削减,知识的取舍尽量向专业性方面靠近。课程内容上少一些理解、死记硬背记忆的东西,多增加训练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知识。教学安排上避免均衡用力,处处浅尝辄止,应抓住专业特点,重难点突出。

3.厘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建构知识

理论来源于大量的个别实践,概括体会出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归纳形成理论原型,在实际的运用中,理论接受检验与批判才能得到发展,新的实践活动又推动着实践的再发现。这既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清楚说明了实践与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味增加实践量或删减理论课时比例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厘清实践与理论的二元关系,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幼儿教师职业领域、问题和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凸显理论课程的指导作用

教育理论知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不仅只体现在对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指导,还可以表现为对技能学习和教法训练的指导。从该角度看,学前专业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形成密切联系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教学,还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迁移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不仅只是教师之间听课、交流、备课等联系,更需要学生探索其内在联系,对不同课程所教内容进行知识的认知建构和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1]李丙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解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02).

[2]刘德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1998(03).

[3]刘德恩.追问职业技术教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