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30 19:22: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

篇1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内容通过教材目录可以反映出来,在编写与选择大学英语教材时,目录是重要的评价内容。课程标准是根本,换句话说是根据标准来编写教材或者选择教材(对照目录)。对于专业化的英语课程教改,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匹配通常是要依靠自编教材才能够实现对应。

2.课程教学方法与教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对应性分析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匹配的教材作为支撑。目前主要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有以下两种: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个任务,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高校大学英语还设计了口语交流、专门用途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文章鉴赏、英语讲演等多个选修任务,为学生提供兴趣学习机会。有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则对应的教材就要打破传统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编排。

(2)情景教学改革。因为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因此造成了大批的哑巴英语人才。一些高校就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了机场出行、酒店餐饮、职业交际等多种语言学习情境,开展在虚拟场景下的交互式的、角色扮演式的大学英语语言教学。这种情境教学,需要有情境式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

篇2

二、儒商的渊源和新儒商的时代特征

“儒商”的概念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中国的儒商文化实际源于先秦。当时“儒”和“商”是两个独立的职业,“商”被称之为“贾”,人们根据商人的道德品质,把品德高尚、有智慧的商人称为“良商”“诚贾”和“廉贾”,而“良”“诚”和“廉”这些词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初步结合,子贡就是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富贾,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以其雄厚的财力到处宣传孔子的思想。到了明朝中后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人们冲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大批士大夫投身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域儒学特征鲜明的十大商帮群体。这些商人自觉地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工商业结合起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使自己成为义利合一的“儒贾”。他们遵守“商名儒行”的行为准则,即商为厚利,儒为高名。这是明清社会和价值观念转型的思想反映,也是“儒”与“商”进一步结合。新儒商的概念源于上世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新儒商的“儒”不是狭义的儒家思想,而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信、道义、爱心、中庸等,既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而“新”则指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新儒商既要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新儒商的时代特征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传承性

新儒商不仅要吸收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和文化内核,还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拥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水平,既要平衡“利”“义”,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又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与时俱进性

新儒商是新时代的产物。除了传承优秀文化,新儒商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开发新的内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吸收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市场规律,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中西融合性

新儒商不仅要改变传统儒商文化中地域性、宗法性和行会性的弊端,培养法律意识、合作意识,更要开阔胸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大胆走出去,也要大胆拿进来,勇于参与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经验,完善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系统整合性

如今知识经济作用凸显,同时社会系统日益庞大复杂,而分工却日益细化,各行业、领域之间联系愈加紧密。新的形势对商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新儒商的培养既需要道德修养的提升,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在大的市场环境下的锤炼。新儒商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习、社会实践、行业历练等各个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行需要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政府、学校、商业等多方面参与,并坚持不懈,持续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把新儒商精神发扬光大。

三、培养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院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财经类院校培养新儒商精神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上文提到,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根源,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外,商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无商不奸”“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商业行为普遍存在,不仅给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灾难,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时代呼唤新儒商精神,要使新儒商精神深入人心进而成为中国商人的主流意识应该从教育抓起。高校是人才的摇篮,财经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经类人才。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被输送到各种公司、商业单位以及经管、金融系统等工作岗位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商人和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儒商精神强调商业道德与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需的。在学校里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诚信待人、为社会谋福利的新儒商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证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二)新儒商精神教育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财经类院校倡导培育新儒商精神,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大学的精神所在,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现在。一所大学要想成功并实现自己的责任,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反观国内的财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技术与工具,缺乏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伦理培养,即“重术”而不“重道”。我国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完善的教学设备,却缺少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教育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财经类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有开阔的眼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结晶,更要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兼顾促进个体发展和服务国家、社会的功能。新儒商教育旨在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家。因此,笔者认为新儒商精神的教育也许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四、把新儒商精神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自新儒商的概念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把新儒商教育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但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后,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校的层面展开,从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入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到如何利用新儒商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等,鲜有文章论述如何把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认为,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而课堂是学生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新儒商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开始。笔者结合所在的山东工商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想,就新儒商精神进课堂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山东工商学院是山东半岛唯一一所财经类院校,学科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上凸显财经知识培养。作为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从2011年开始为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旨在把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综合素质。笔者承担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配合学校改革方向,有目的地引入新儒商精神的灌输和新儒商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育人理念,改变学生观念,注重新儒商精神灌输

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大学商务英语针对商务和财经类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在分类课程选课时,很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能够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增加将来就业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学完商务英语课程后,可以考取相关商务英语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和托业,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开课时,笔者提出商务英语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合将来商务环境下的语言运用;二是学习基本的商务背景知识,特别是公司环境下的商务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商务理念和商务意识,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学习,更是对商务道德和商务伦理方面的提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儒商精神的领会。

(二)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基于中西商务环境的区别,激发学生思考

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笔者选择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剑桥商务英语》,目的有二:一是这套教材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既涉及到公司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BEC考试的很多题型和练习,可以满足很多学生证书考试的需求;二是在教材中有很多英美国家的商务案例。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行为和商业行为更成熟、更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更健全。在进行相关主题讲解的时候,笔者会结合教材中和网上搜集到的西方公司的案例和我国的一些案例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够激发年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公司商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大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现代新儒商精神的重要特征。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注重新儒商人格的塑造与养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既通过中西比较激发学生思考,也注意在学生商业价值观的形成中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笔者发现很多财经类教材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以欧美学科体系为基础编辑的,而中国的理论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简单涉猎。不可否认,西方的一些经济和商业理论相对更完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财经和商务教育对象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中国青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西方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将来多数在中国工作的财经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的财经教学和商务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我们的先人已经留给我们足够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精髓介绍、传递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新儒商精神是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升华,而新儒商人格,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也涌现出很多成就卓越的具有新儒商精神和人格的成功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经典的商业经营管理案例,更何况我们还有源远流长的、两千多年的儒商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我们的财经教育和教学,不妨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照民族和社会心理,结合我国国情,在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下,走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思维和智慧来解决。因此,笔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会针对相关专题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中国儒商的成功案例,并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和启迪,并总结个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儒商精神。

(四)采用互助式教学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做到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并重,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实践智力的概念,并指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具备行内、行外的知识并对之有相当的了解,这些行内、行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在工作中逐渐进行的,而非来自于学业上或其他工作中的事先准备”。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助式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如在讲授面试主题和会议主题的时候,笔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并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以后,对某些小组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肯定和推广,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虽然课堂模拟训练不能代替真实的工作环境,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反思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把语言学习、知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此外,这种合作互助式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优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体现了新儒商精神中“德智兼勇”的素质内核。

(五)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还在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但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知识讲解之外,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课文所涉主题和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解读,甚至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该时刻自查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发挥对学生的表率作用。比如,在讲到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除了在课堂上摆事实,讲道理,下课的时候提醒学生最后走的时候把教室的灯熄灭,这样效果可能更直观、具体。再如,如果教师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学生更能体会到工作责任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影响,更多地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年轻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设想

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在笔者践行新儒商精神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浅见,希望随着将来教学改革的深入,能够进行解决,这不仅是对课堂新儒商教育的有效补充,也可以使新儒商教育做到持续化、常态化和立体化。

(一)师资问题

以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把英语和商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很多英语教师语言能力足够,但缺乏相关的商务背景和经历。很多商科的老师虽有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但语言又不过关。英语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六年的外贸和公司兼职经历使笔者自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门课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笔者感觉现在脱离了商务工作环境,很多商务知识的更新也慢慢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在开设这种跨学科的财经商务类课程时,应该选择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承担,否则,学生的一些理论和知识都是脱离实践的。而很多学校缺少这种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学校可以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联系,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培训基地,既要把老师往重点大学送,更要把老师往企业送。

(二)第二课堂问题

第一课堂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更侧重知识的实践和技能的训练,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以英语教学为例,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笔者所在单位举办了英语角、英语协会和各种英语赛事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练习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调查,笔者发现本校财经商务类课程中也开展了一些颇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使形式更加丰富化,建议采用定期举行报告会、模拟商务活动等形式,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德才兼备、具有新儒商精神的商界成功人士到学校做讲座,这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再激发,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新儒商精神教育。

篇3

调查发现,河南省内34所“三本”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时,90%以上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区别不大,仍然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三本”院校的教师较普通院校的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这一点可以用近年来“三本”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来证明。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三本”院校的学生踏上社会后在适应社会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跟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并不明显。

1.2对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度不够

当前文科类院校学术科技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些院校已意识到个性化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工业生产的模式影响了学校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工作环节的角色,教师重视的是管理好自己的任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相对较少,人的个别差异不受到重视,在教学活动实施的以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较少。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关于创新方面的课程较少,关于创新和创业的讲座也较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等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和改进。在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感兴趣,有参与的意愿,但是往往找不到切入点,无从下手,原因多是学校缺乏长效机制,学缺乏活动载体,导致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仅能停留在的思维层面,得不到落实。

1.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

大多高校会有“科技月”举办多次科技作品展示、社会调查、科技竞赛、学术沙龙、学术探讨等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深得学生的喜爱。“三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但由于对科技发展态势关注度不够高,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尚不完善,除了部分活动能收到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外,相当部分的创新活动水平不高。这一点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做得比较到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在“赢在校园”“大广赛”“赛扶”等活动中多次取得佳绩,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另外,2014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迎新活动中首次组建了校友讲师团,通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工作成就和丰富得社会实战经验,让“大一”新生透彻了解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给大学新生带来与书本教育不同的理念和引导,发挥校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榜样性和示范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三本”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紧迫性

2.1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学生素质教育

知识已经发展成为比原材料、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培养一大批能够掌握知识并且熟练运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了当今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而社会群体中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必须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三本”院校的学生较普通院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更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2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学生要能够适应一定岗位的要求就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岗位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前景。当代大学生面对这种全新的需求唯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的同时不断提高知识应用的技能,系统掌握各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今社会,“三本”院校的学生要在众多的毕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3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的竞争将是全方位、多元化的竞争,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阶段,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多少级优劣直接决定着一国国力的强弱,我国人力资源储量丰富,只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够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和建立人才优势,通过高等教育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高智能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主力军,我们就可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我国高校审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三本”院校更应该抓住机遇,全面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三本”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笔者认为“三本”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应以创新为目标,以“产业+企业+专业”的内涵建设为主线,坚持“特色性、综合性、前沿性”的教学方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突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注重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大类培养、夯实基础;多向发展、专业定位;能力训练、注重素质”为培养方针,力求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采购管理专业为例,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外,更应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素质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3.1市场分析能力

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购买心理,分析供货商的销售心理,从而在采购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2团结协作能力

采购过程是一个与人协作的过程,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打交道,如与财务部门打交道解决采购资金、报销等问题;与仓储部门打交道,了解库存现状及变化等。另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供应商打交道,如询价、谈判等,采购人员应处理好与供应商和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3.3语言表达能力

采购人员是用语言文字与供应商沟通的,因此,必须做到正确、清楚地表达所欲采购的各种条件,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如果口齿不清,只会浪费时间,导致交易失败。因此采购人员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是采购人员必须锻炼的表达技巧。

3.4成本分析与价值分析能力

采购人员必须具有成本分析能力,会精打细算。买品质太好的商品,物虽美,但价更高,加大成本,若盲目追求“价廉”,则必须支付品质低劣的代价或伤害与其供应商的关系。因此,对于供应商的报价,要结合其提供的商品的品质、功能、服务等因素综合分析,以便买到适宜的商品。

3.5前景预测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在不断变化,采购人员应根据各种产销资料及供应商的态度等方面来预测将来市场上某种商品供给情况,如商品的价格、数量等。

4“三本”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对策

4.1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本”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三本”院校的办学优势、灵活性和生源具体特点,探索适合“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构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4.2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组织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或学术沙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专业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4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母语训练课程,其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都存在基础性的培养作用,主要包括母语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两者同样作为语言教育存在的共性,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对外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1]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而奢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无数的事实不停地告诉人们,作为前人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创新事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资借鉴,其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敢于而且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范畴,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学依托于精选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相应的思想传递给人们,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在长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培养作用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精神,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必然意味着其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或者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意味着在创新的途中可能前功尽弃,更意味着有很大可能产生根本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在高昂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将创新进行到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属于大学语文教学擅长培养的人文精神的范畴,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素材中关于坚忍不拔直至成才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为了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在遭受非人的腐刑之后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是依靠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在文中罗列了众多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自己事业的伟大人物。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自然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性人才必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对外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较中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上述的各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仍然是其的基本任务。大学语文所训练的对象汉语与其他外语同样属于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广泛存在,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训练的母语思维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但是其同样对外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的技巧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也是由某种语言形成的伟大文学作品往往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主要原因。而大学语文教学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母语运用技巧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有助于培养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习的外语知识几乎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某种比较纯粹的外语环境中使用,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汉语环境和某种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侧重于对其在汉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在汉语和外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中自由转换,对汉语的精通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的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教育虽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着上述的培养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还需通过高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实现。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将大学语文规定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适当扩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增加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设施的投入等。[2]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使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扎实提高其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必备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等语言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意义,是影响其不能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是学好本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可以了,因此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对自己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敢想敢干。但正如之前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专业上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并使其坚持创新所必需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其所认为的学好外语专业知识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的养成不仅没有任何矛盾,反而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对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重要性的教育,只有外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必须依托于其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而存在于大学语文课本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还必须注意选取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应作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比如应当尽量选取如上述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这类既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巧,又能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的作品,而尽量少选取那些虽然在语言技巧上有较高成就,但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作用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的文学作品,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则美矣,但是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因此应尽量压缩其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比例,只需有一两篇代表作即可。[3]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

对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重视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将其讲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虽然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提高外语专业学生通用的语言技能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授课内容上适当进行倾斜,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要保证这些作用的实现,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措施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篇5

姚莫诩则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要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要坚持“文学思路”与“人文思路”的统一,坚持传统文学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统一,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6]。李康德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价值追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建构性的天然存在关系,而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7]。对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问题,乔根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较好的归纳,“大学语文教材,其编写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主题•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体例上强调以主题为线索,较为全面地介绍我国语言文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第二种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体例上以不同专题来编排文选,较之前一种模式更为细致,从不同角度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第三种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体例上完全突显个人化的语文主张,以文学替代语文,创新性极强。第四种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体例上打通文史,回归传统。第五种是对象类型•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中国语文为代表,体例上根据学生、学校、专业等对象类型来确定文选,因材设教,适应性广,选文难度较大”[8]。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特色教材,该教材分为《大学语文》(大学版)、《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两种版本,教材“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9],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本土文化中最优秀的因素提炼出来融进教材建设中去,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汉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爱国、爱乡、爱人的美好情怀”[10]。

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与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以适应高职高专的“职业性”、“实用性”基本特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命名、编排体例、作品的选择等方面也凸显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如很多大学语文编写专家为区别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区别,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高职语文”、“实用语文”等;在教材编排体例上打破传统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为教材编撰逻辑的惯例,而是选择以“人文主题”或“文本模块”为编撰体例;在教材作品的选择上,其内容和难度也尽量契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和水平。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不少研究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如彭新竹在硕士论文《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中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以及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问题[11]。周文在《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反思》一文中,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理念、体例、选文等方面进行的思考,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以培养高职学生语文操作能力为主线,以模块组合为框架[12]。舒立辉则指出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编写存在着“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重共性缺个性”等问题[13];韩向阳从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内容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问题[14]。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研究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少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体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做出了深刻学理阐释。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定位的研究境遇,曾这样描述到:“目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还遇到一个困难,甚至是尴尬之处,就是其学科归属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理方面的,即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大学语文’无疑要提高学术水准、教学水准,但朝哪个方面努力,似乎比较模糊,没有定论。二是从实际处境来说,一位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法定的’学科作依托,似乎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归属感。”[15]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决不是大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的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强调在注重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应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16]。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则强调大学语文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的语文素养[17]。

朱恒则认为学术界将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能力说”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说”,都是不准确的,“前者看轻了大学语文的应有作用,后者又过于沉重,大学语文无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这两极之间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18]。李景强认为,根据《大学语文》的改革趋向和大学课程设置原理,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文”的工具性,突出文学、人文或文化的理论知识性,“《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思想为学科基础,以人文基础理论为课程定位”[19]。贾莹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研究和思考,她认为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类型定位来分析,大学语文应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是一门必修课;从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来考察,大学语文不仅传承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而且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也是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20]。

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杨定明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导致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并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学科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公共课程体系以及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地位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1]。陈嫣嫣则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等学科品质和复合型教育功能[22]。纵观学术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通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语性,职业性、综合性等性质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论述,研究者主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公共课基础”、“公共必修课”、“母语教育课”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诊察作出的、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狭义的教学策略仅指教的策略。”[23]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问题就是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朱媛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国外的“汉语热”也日益兴盛,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我国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却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课程定位模糊不清、教材建设质量悬殊、师资构成参差不齐、学习主体过于功利等多重困境,面对“母语教学”日益式微的窘境,他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定位,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积极革新与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加快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24]。

篇6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篇7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要以应用为主,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是切切实实用得到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也毫不例外要打上以应用型为主的烙印。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实用性是指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学生今后会用得上的教学内容来讲授,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用;另一方面,这些实用性的内容大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它可以避免出现很多枯燥的、与他们专业联系不大的且难以用得着的纯理论的内容,这是三本学生很反感的。实践性是指通过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在课后通过各种机会去多实践,去锻炼自身,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这是学生很喜欢参与的内容。比如,讲完演讲与口才的内容后,学生可以借助学院展开的各种主持人比赛、辩论大赛和演讲比赛等去锻炼自己;讲完应用文写作之后,可以结合需要在学生会、在社团各种信息等。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要体现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不能整本教材都是属于文学鉴赏性质的内容,这不符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考虑到三本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比较差,所做的作业,还有很多错别字,标点符号也有使用错误的地方等,以及所写的毕业论文通篇散文式的道来,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连说话都说不清楚,因此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材要有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这两部分的体现。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而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希望借助大学语文这个课堂想要学到的内容。或许有人会认为应用文写作应该另外开设一门课,但是真真正正在独立学院另设应用文写作课是很少见的,除非是应用文写作与本专业联系很紧密。而且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老师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将各种类型的文书,通过报纸、学院发的公文等讲1~2范例,其他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视频等自学。

演讲与口才,也是大学语文教材必须要体现的,尽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所占的比例少,课时少,但是不可缺少,这一部分重点在锻炼,通过课堂上的少许时间的讲述,让学生在课后抓住学院开展的各种活动去实践,去锻炼。市面上的教材很多都只有文学鉴赏部分,针对的都是本科院校,所以在独立院校的学生看来,这些教材不符合他们实际需要。教材的各大主体部分,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哪个时期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及作品,便于学生了解整个文学的来龙去脉。文学鉴赏部分、应用文写作部分和演讲与口才部分,文学鉴赏要占大部分,而文学鉴赏中的现代文要占主要部分,古文占少部分。相比文学鉴赏部分来说,应用文和演讲与口才占小部分,但不能少,且在教材后面应当附有常见错别字、正音表等。这是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重要体现。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尽管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都有体现,但是偏离了大学语文学习的主旨,主次不分,应用文写作和文学鉴赏处于同等地位等,这是在编写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时需要主要的地方。

教材在选材方面一定要新,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不能老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学的文学类的文章放到里面,特别是拿一些现实意义不强的文章放到大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本来,大学语文是一门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各大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具有大众性,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专业,要让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接受它,就必须做到在选材上与学生的生活相贴切,与他们的思想动向相贴切,所以选材一定要有新意,与时俱进。比如,可以选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一些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反应了当代“80后”“90后”的主流思想,也是“80后”“90后”崇拜的对象;同时,可以选入最具中国风的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词的创作以及它是如何配乐的,从而学会这首歌。总之,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不能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要有新意,符合学生主流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要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要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要附有常用错别字、正音字表等,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作者:钟柳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篇8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大学语文课的授课内容的经纬建构问题。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属于民办学院,是三本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文化基础与国内重点大学及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入学门槛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艺术门类或者特殊专业的学生,其文化基础以及在人文素养方面,相对薄弱,他们的阅读视野相对狭窄。这样,就要求我们不能套用国内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套路,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及授课内容。笔者已经有过两年的在独立学院教授大学语文经历,所以,深切感觉到独立学院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很不扎实,据我掌握的情况看,在我供职的独立学院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和10本以上的外国文学名著,至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中外名著,读的就更少了。对现当代作家、学者的经典著作也是阅读有限。经常阅读的是通俗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或者网络穿越小说等流行小说,他们接触最多的作家是韩寒、郭敬明等人,而经常能阅读的杂志就是《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几乎没有人接触过社科类的品牌杂志《新华文摘》。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把精力放在背题、做题上,而走进独立学院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证上(准备考研的学生例外)。比如,日语专业的学生就忙于考日语一级证、日语二级证、英语四六级证、普通话证、计算机二级证、教师资格证;而英语专业学教育方向的学生,整天忙于考普通话证(二级乙等以上)、计算机证(二级以上)、教师资格证、英语专业四级证、专业八级证、办公自动化证;又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考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证、会计从业证、注册会计师证、金融证券证等,即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要考计算机资格证、普通话证、秘书证、英语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新闻采编证等。这些证件对他们毕业后求职是硬件参考。所以,学生对考取这些证件基本都很在意,也都很努力,从而导致对其他非专业学科的学习有一种不挂科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想法。由此可以证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还没有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他们对考证的需求和努力,实际上是中学应试教育的继续,只是应考的科目不同而已。所以,他们对大学语文这样不是马上能见到成效的学科,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此外,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学的自觉性一般都比较差,一般情况下,都是勉强应付教师留给的作业,很多学生把上晚自习都当成学习负担,他们喜欢在寝室躺在床上看书或者在寝室上网,学校的图书馆,虽然经常爆满,但去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准备考研的学生。此外,就读在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人家庭背景不错,有的即使不是声名显赫的权贵之家,但家里的政治地位或者经济条件都处于小康以上水平,此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不愿意吃苦,或者不能吃苦。面对未来一般都是指望父母给安排就业。还有个别学生,就是来校读书都看成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读书成绩好坏似乎与己无关。

基于上述独立学院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给他们上大学语文课,就不能不考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那么,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究竟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呢?

笔者以为: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应该提高语文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着想,大学语文课还是以提高学生常用文体的驾驭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为主;二是通过常用文体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以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演讲技巧和普通话水平为中心任务。

因为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求知问学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色彩,学以致用和经济效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教育走向实用、趋向多元化的现实表现。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需求,正视社会生活中多元化格局的存在,除了突出语文课程固有的基础性、人文性目标之外,还应该重视实用性、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行全面改革,使大学语文拥有鲜活、实用的内容,高效、多样的教法,更使学生学有所能、学有所用,这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因此,给独立学院的学生上《大学语文》课,首先要抛弃中学语文课字词句章或者背题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关照人文性的同时,重点突出实用性。如何突出实用性?笔者以为:可以尝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当代常用文体为经,以名家名篇为纬,精心编织课堂教学结构。

现在,大学语文的整个学期教学,大约是36课时,18讲。那么,一个学期讲授的内容,就要有一个统筹的安排。我们首先要想到,学生走出校园以后,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比方说公文的写作,对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自传、求职信的需求;还有,对讲演稿、书评、影视评论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日常应用文体以及新媒介写作等来充填整个教学内容。这就是以文体为经。

以名篇为纬,就是在讲授不同的常用文体特征及写作要点时,根据课堂需要,选择文笔优美、写法独特、情感丰富、内涵深邃的文章作为解读对象,讲授名家名篇,跟学生一起讨论鉴赏名篇的写作风格、思想内涵、人文情怀。解读作品、欣赏作品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作品更加全面地理解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特性,同时,通过讲读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特性又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学到和初步掌握了各种常用文体写作的要点,也欣赏了大师的写作风采和艺术表现水平,同时,也灌输了文章中折射出的思想光芒及人文精神。通过对“好文章”、“美文”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让学生从解读中获得阅读、写作及鉴赏能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间接地实现大学语文课传播优秀文化、涵养精神、塑造人格的目的。

当然,此种讲授方法,涉及到选用教材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选用一本实用的好教材。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几十种,从编排体例看,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有的高校选择了纯文选的教材,目的在于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塑造人格;而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则选择了纯写作教材,目的在于传授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有的教材坚持以本国传统文学经典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同时选入少量当今中外的精美文章;有的教材则看重人类的“普世价值”,选文方针为“现代人文,经典诗文”;有的教材偏重文学性。“以文学史为纲,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对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凡适合作大学非中文专业语文教材的,尽量选入”。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及使用情况亦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该课程性质目标定位的模糊和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当然,各大学面对授课的学生对象不同,选择的大学语文的教材应该有所侧重。笔者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金振邦教授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主编的《大学语文》[4]教材,此教材是初版印刷,虽然还有待于修订完善,但在总体内容的设计上,我认为,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很实用的。

篇9

课程改革一直是各大高校和职业学院非常重视的环节,而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学语文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恢复设置以来,历经30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近10年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综观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重“教育”功能,轻文本熏陶;重工具性而轻审美性;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体现高职教育特点、面向高职学生的偏少。内容陈旧,没有新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需要。有的教材过于简单,定位于传统的给学生“补课”,使大学语文成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被人戏称为“高四语文”;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了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有的则往往将本科教材直接拿来,临时顶用或略加修改,删繁就简,就成为了所谓的高职教材。由于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上的脱节,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和老师认为大学语文课可有可无,提出取消这门课程。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加大探索和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力度。此外,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盛行和语文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倡导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大语文视角出发,在教材选择上力求体现人文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一、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它贯穿在人们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之中。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过去的大学教育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但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体和社会要有责任感。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正是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平台。语文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倡导人文关怀,=是注重人道情感,三是强调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指引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寻找大学语文教学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以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指导作用。各高校的大学语文一般都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这个时候,学生刚刚开始大学生活,不少同学还没有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抓住这一时机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至关重要。大学语文就应该从这一关键时刻入手,从明确大学生的自身角色和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入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优良品质,使他们正确认识青春和爱情,使他们不忘仁爱和良知,使他们充满希望和敬畏,使他们向往自由和星空,使他们懂得幽默和反讽,使他们始终怀有成就英雄的梦想。通过一系列的美文熏陶,一系列的人文思想的陶冶,逐步成就其完善的人格,实现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二、职业性

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此,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需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然而,多年来职业素养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大学语文课程对培养人才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修养,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高职学生正确选择和对待学业、职业以及成就事业指点迷津,使学生掌握为人处事的技巧。

三、实用性

实用性是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在选文上,可以考虑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非文学作品和体现新思想、新观点的名家讲坛以及学术论文,开拓学生的视野、历练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弘扬“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倡导者”的先进教育理念,分享研究、创意与成果,为圆满完成学业,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生最终要走向就业市场。从历年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市场对表达清晰、逻辑严密、写作水平高的毕业生还是有着较大的需求,

具有此等知识素质的学生备受欢迎。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学分制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大学生对母语学习重视不足,汉语应用能力有不断弱化的危险趋势。表达艰涩、文辞粗鄙在大学生撰写的文章当中并不是个别现象,病句、错别字更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与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训练作用,

无疑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围绕大学语文,可开设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影视赏析、礼仪等选修课。这不仅可以丰富、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做到有的放矢,各取所需。

此外,通过学习,用美的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大学语文汇集了诸多经典作品,它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但在当下教学中,作品往往直接被解剖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艺术特征,被概括成一些公式和套路,如常用的“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语言生动,描写深刻”的“十六字真言”来评价文章,这严重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原则,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学语文教材应该能够勾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美好想象,引导学生领悟文学语言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回归其审美本性。

大学语文还应重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大任,理应比较熟悉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对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赏析中,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美的感悟中,

应更深刻地让学生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篇10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建设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设、课程性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和民族学生(指民考民学生,以下同)大学语文教学等多个问题。

(一)教研室建设

仅有3所院校有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23.1%。没有独立教研室的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均从人文学院或基础部等相关教研室教师抽调,平时他们各属别的教研室,有教研活动时再集中在一起,这势必使教学人员分散,不便管理,教师自身责任感减弱,教学内容盲目,教研活动缺乏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平台,教学呈松散性、随意性,老师之间的交流受到制约。

(二)课程性质

除了1所院校外,其余院校均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时从24至72不等,有的院校定为必修,有的定为选修。总体来看,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还是选修有两种情况,一是依专业而定,如新疆医科大学两个专业为必修,其余专业学生自主选修。塔里木大学7个专业的汉族本科班必修,伊犁师范学院两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是必修,新疆艺术学院也是如此。二是依学生族别而定,如新疆师范大学的民考民学生和双语班学生均开设大学语文,而且是必修课,其余学生分专业班级开设,作为指定选修(或称限定选修)。新疆农业大学汉语专业学生大四时开设,是指定选修。课程性质一般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以可分为指定选修(也叫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必修和指定选修无太大差别,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差别较大。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必修课受学校重视,教学要接受校级或院级的各类检查,教研室的要求多而严,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时都比较谨慎、周密和细致。从调研的13所院校看,只有5所院校的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占调查院校总数的38.5%,2所院校部分专业是必修课,占15.4%,其它院校则设为选修课或阅读、写作和作品欣赏等相关课程,占38.5%。从这些数据可知,新疆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虽说教师应该对所授课程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教师厚此薄彼。

(三)教学方法

几乎均以讲授为主,占92.3%。纵观全国院校,限于多种原因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众多相关的大学语文教改论文中可知,很多在一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都尝试过教学方法改革,比如课堂讨论,讲读并重,师生互动等,但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效果差,学生动不起来,浪费课时,又延误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新疆高校也不例外。所以改变教学方法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与学生群体、学生人数、教学文本、学生语文基础、感兴趣度不无相关。

(四)考核模式

必修课多以闭卷为多,占46.2%,有教研室统一命题的,有任课老师自主命题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题型、题量、分值都有一定要求。选修课多是开卷或写课程论文,占53.8%。各校的选修课管理办法中都有对考核方式的规定,比如,“选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随堂考核,可选择开卷、闭卷或其它考试方式”“考试课程应采用试卷(闭卷)考核,考查课程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自主决定考查形式”“公选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网上在线考试、口试、小组汇报、分组讨论、作业、论文、读书报告、设计、操作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确定学生的成绩”。由此推之,选修课考核模式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哪种考核形式都有局限性,偏终结轻过程是普遍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不被重视,一考或一写定乾坤。即使上面第三所院校的公选课考核形式多样化,但实际中很难操作。这样的考核对爱学与不爱学的学生都是一种挫伤,喜欢学的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表现、讨论或作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不喜欢学的学生乐得教师的疏于管理和一言堂,更便于他们各行其事。大学语文不仅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休闲”意识,大学语文课堂成了歇息地和自习室。

(五)教材建设

基本上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集中在陈洪的《大学语文》、温儒敏的《高等语文》、徐中玉的《大学语文》等教材。新疆医科大学多年前曾组织编写适合医学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没有通过学校的审核。伊犁师范学院也在计划“编写具有新疆特色的、适合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疆农业大学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自编《汉语文选》,校内使用。如果是选修课,一般不强行要求学生购书,教师向学生提供教学主教材和参考书。不论是学校对教材使用版本的选择权,还是学生(选修课)是否购买教材的决定权都呈现出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千种,优秀教材受到关注的也很多,这反倒令院校在教材选择时无所适从。这一现状表明新疆高校自主研发适合新疆高校学生的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材建设工作也应该放到课程建设的重要位置了。

(六)教学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多年来一直在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尝试,但成效甚微。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前进行过教学改革,还有老师参与了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受调研学校的课程建设经费均为零,无精品课程,无教学成果奖,更谈不上教学名师。不难想见,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正面临怎样的尴尬处境。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师身兼多课,有的甚至身跨两三个教研室,这种多重身份令教师难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学语文课成了无味的“佐料”。全疆没有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教师难以在学术层面接受更多的研修,整体处于各自为阵,闭关独修的局面。

(七)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

有3所院校民汉合班上大学语文课,即民考民学生预科结业后,与汉族学生一样选修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都相同。本文所说的民汉合班中的民族学生特指民考民学生。民考民是我国高考中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试卷,报考时也必须报考民考民的相关学校和专业。民考民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一年预科汉语学习,成绩合格才有可能进入专业课学习。专业课除本民族语言文学类专业、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外,其余均用汉语授课。大学语文讲授的内容是用汉语文描述和解释的文化,所选文本以汉语文经典为主,涵盖古今中外优秀名家名篇,囊括文学、历史、天文、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民族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知识,即使是汉语水平测试达到MHK四级的学生也很难听懂,更别说汉语基础更薄弱的民族学生了,所以民汉合班的大学语文课难以做到“两全齐美”,民考民学生上课的状态是选而不修或隐形逃课。

(八)教师态度

态度“积极”的占30.7%,而态度“一般”的占53.8%,80%以上的院校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大学语文课程政策保障。态度决定行动,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高低、教学实践能力强弱等都决定着教师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热心与否又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投入。

四、对策与建议

在整个调研中,笔者深感新疆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各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不同,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亦有差异,总的说来,仍处于边缘化地位,与“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系列”的设想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评价简单化、教师队伍拼凑化、学习态度功利化等倾向。我们都知道,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政策导向,建立课程规范

教育行政部门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还要将之付诸实践,应进一步明确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政策导向,就课程性质、学时数、师资等做出硬性规定,并予以课程建设经费、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更有力的支持,在各高校应积极配合协作下,进一步出台规范教学,如《大学语文课程规范》等相关文件规定。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研室是教学和科研机构,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人文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无论学校是什么类型,都应该设立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为教研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配备有敬业心和较高水准而且热爱大学语文教学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三)改变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各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可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同一专业切忌不同大纲、不同计划、不同教材。教学方法虽不可统一,但应该遵循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打破一言堂的灌输,采取以灵活、多样、生动为主调的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2009年11月出台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期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民族学生不仅不应该被排除在大学语文教学之外,更不能任其自然地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研究民族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民汉一体化的教育背景下,重新构建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准确定位,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式,编写具有地域文化和边疆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五)建立学术指导机构,提高教师素质

由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做得好的院校牵头成立新疆高校大学语文研究机构,加大对全疆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校际交流,使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大优秀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开展互访、观摩和资源借鉴等。各院校也有必要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部门,发挥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师自身应勤奋钻研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更要具备时代精神,研究学生的心理,关注社会文化的动向,积极开展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活动,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呈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弘扬。

篇11

引言: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对聋人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对聋人的素质要求明显的不同以前,而在人的诸多能力中,人的阅读能力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重视特殊教育中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必须开好大学语文课,教材是关键。

 

目前各地聋校在选用教材主要有完全使用普通学校教材或自行开发校本教材。从聋生的特殊性出发,必须要有适合聋人的大学语文教材。

 

一、特殊教育大学语文教材使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特殊教育大学语文教材就是根据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为特殊高校师生应用而编选的语文材料。

 

目前我国的高校特殊为特殊群体编写的现有的,专门的针对某一特殊群体的大学语文教材及其缺少,现阶段,高等特殊教育大学语文教材普遍选用与普通高校所通用的语文教材,而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种类繁多,各校选择也不尽相同,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一般作为某高校的一个院系而存在,接受教育的群体人数较少,从事编写相关教材的人员较少,成本较高,因此语文教材的选用也常随着其他学院的选择而统一采用。

 

我们且不论现下几套选用最广泛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单从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与普通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他们在校学习的专业有很强的职业性特点,就以聋人大学生为例,聋人因听力的缺失,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常人不同,只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的比较差些,智力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或慢于常人,因此适合普通大学生的语文教材并不一定适合聋人学习。

 

另外,特殊教育高等学校开设的针对聋人教育的相关专业,一般偏重于职业技能,而现有的聋人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中的古代文学,诗歌,散文等内容占据的比例太大,远离聋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与所学的专业偏离太远,从内容结构上讲难度大,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聋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方式

 

聋人群体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聋人丧失了听力,使用手语和他人交流,以目代耳,主要靠视觉器官来获取信息,视觉比常人敏锐,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聋人形象记忆较强,但是逻辑和抽象思维就比较差。聋人易于离开实际去思考问题,现实性较差,思想方法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聋人主观性较强,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便面现象,却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倾向眼前,较少考虑长远的利益。偏向物质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愿去探索知识世界的内涵。聋人的记忆特点:对语文材料的来说,最为显著的就是记得慢,忘得快,记忆不牢,不精确。

 

这与聋人的感知特点和记忆方法有关的,聋人缺少了一条最重要、最常用的感知语言的途径,而聋人的发音得不到听觉的监督,也是记忆力不准确的原因。对聋人来说,自幼未能习得语言,对语言的理解极差,多采用机械识记方法,他们更倾向于逐字背诵,极少会按照意思重新组织句子,不会灵活变换另一种说法,所以记忆效果极差。聋人言语活动课时较少,语言得不到强化,遗忘较快。聋人的这些特有的特点决定聋人与常人的不同,让聋人按照常人的学习方式及模式是不合适的,这不利于聋人群体的成长和个性的发挥,让聋人学习常人的语文教材更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急需编写适合聋人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语文教材。

 

三、教材编写理念、原则及内容

 

教材编写理念:大学语文应当发挥其人文教育之功能,也必须承担语文作为工具的基础性责任。我国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高校逐渐成立,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作为特殊群体一部分的聋人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大学语文课,不仅可以架通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联系的桥梁,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增加智慧,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交际能力。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这门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高情商、开阔视野和改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教材是实施教学理念的教学蓝本。因此,我们极其需要适合高校聋人的语文教材。

 

教材编写原则:1、以人为本教材的编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的编制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聋人高等特殊教育主要偏重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知识面适度,适合聋人的学习特点。

 

2、科学性聋生只能以目代耳去认识事物和现象,导致他们在认判断和主观感受等方面都和常人有所差异,在理解和运用相对抽象的知识方面的内容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误解,导致聋人的文化素质比较地下,采用普通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适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聋人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直观的内容,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取舍编写形式一定要合理。

 

3、实用性教材的编写要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呈现内容应跟专业相结合,所选内容不仅文质兼美,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具有专业性,那么学生在学习是不觉受作者思维影响,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毕业后要走入社会,没有过度,对工作胜任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学校就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写各种应用文,达到学以致用。

 

教材编写内容:在与多位教师的教学探讨过程中,我们根据语文本身的性质,大学的特点,聋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及聋教育专业发展实践中,对聋人高等特殊教与大学语文的编写内容分为如下:思想文化篇、审美鉴赏篇、明理思辨篇、经典实用篇五个部分。这些内容融合当前一些聋教育界的探索性的理念,也吸纳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育经验和体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