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调研报告

信息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1-29 03:30: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调研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调研报告

篇1

(一)需求牵引不突出,开发动力不足

影响档案信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档案信息意识不强所致。由于对现阶段档案信息服务于历史研究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平时在档案工作中某些档案又比较强调保密,检索利用不方便,加上库藏档案信息结构不合理等多种原因,造成历史研究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牵引不突出,反过来又导致档案部门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动力不足,难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二)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历史研究中的档案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必须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目标,且每一项档案收集活动的总目标与各个档案收集活动的分目标必须构成一个目标体系。没有目标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必然不会有太好的利用效果。由于长期以来档案编研比较强调档案的史料价值,使大多数档案人员眼睛只盯着过去,而不太关心历史研究当前的发展情况,对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往往只是在领导要求后才被动的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更缺少对如何策应提出明确的建议,或者提出的分析判断与历史研究工作需求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这样在历史研究工作者眼中,档案信息层次不高,辅助研究的价值不大。

(三)编研力量薄弱,信息内容深度不够

档案信息为历史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应以深层次开发历史档案信息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高度准确性、真实性和具有较高科学价值以及具有长远效益的档案信息,以此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但目前的现状是一些档案馆(室)重馆(室)藏,轻开发,表现在投入开发的人力资源和设备均不足,开发工作似有似无,更谈不上有一定的深度。加工信息不多,主要的还是专题介绍、联合目录等粗加工信息,并且其中粗加工信息尚未形成以数据库开发为主要项目,缺少建有各个历史研究项目的提升数据库。从编制力量来看也很薄弱,大部分局限于编些检索工具,全宗介绍等二次文献,对于深层次的三次文献编研很少,影响到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历史研究之中。

(四)信息提供方式陈旧,馆(室)藏资源不足

目前大多数档案部门虽以装备了计算机等设备,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素质能力问题,他们仍愿意用传统手工操作方式进行工作,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囿于传统的操作方式而没有开发出来。多数档案信息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现实利用的价值,客观上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实效性差的现状。同时馆(室)藏档案不足,收集不够齐全,有些价值的材料没有很好收集起来。

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建议

档案信息资源系统是由现代信息技术诸要素构成的综合性开发系统,系统各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他们在系统整体中,服从、服务于系统整体,从而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总体动态平衡。因而要做好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从技术、设备、人员管理等多种角度,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协调与控制,以满足历史研究对档案信息多方面的需求。

(一)增强信息资源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1.增强信息资源意识。档案管理人员作为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对信息应要具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要有专业的敏感性。在管理档案信息时,要以资源运作的观念来指导工作,将档案信息视作一种宝贵的资源,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知识备查为信息传送,促使档案资源向信息化的转化。不要将档案信息的存储和保管当做档案馆(室)的主要功能,而提供信息服务也是档案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当做为历史研究提供必要支持的前导性活动,将档案信息服务历史研究作为与档案存储、保管同等重要的资源加以管理,在宏观上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要摆脱重收藏保管,轻开发利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变成活信息。要经常走出档案馆(室),了解和研究历史研究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然后通过选材与整理形成能够满足历史研究的档案信息产品。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有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为历史研究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如下素质:一是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二是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知识和高等教育管理学知识,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和手段,能进行档案信息的分析与研究;三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对档案信息存在状况及其相对价值有充分的了解,并对信息需求具有敏感性,必须要熟悉档案的收藏情况,了解收藏档案蕴含的信息内容,并能在总体上评估不同背景的档案所具有的价值,正确解读历史研究对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规律,从而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高效服务。

(二)利用多种媒介,拓展档案信息服务渠道

1.加快信息加工处理现代化步伐。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上的应用,就谈不上科学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是实现科学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性技术条件。档案馆(室)传播信息的媒介包括语言、文字、电子三大类,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这就必然制约着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开发,因此必须加快实现电子化,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档案馆(室)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使用多种媒介传播档案信息,以满足历史研究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研究需要。

2.与其它信息服务有机结合。可以将档案信息服务与办公系统、图书情报功能等其他信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信息交流情况通报制度,形成信息资源管理的新领域。做到在外延上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开拓档案信息服务渠道;在内涵上不断重组和加工档案信息库,为历史研究提供广泛的信息支持。档案馆(室)与其他机构合作,既可开发利用馆(室)内自身的信息资源,又可实现信息效益,还可以节约人力和物力,将自身静态档案信息与其它部门的动态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于、服务于历史研究的新格局。

(三)加强信息导航,构建档案信息网络

扩大利用以实现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历史研究服务,这是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数量上的要求。档案信息可以重复利用,它的价值不因利用而损耗,相反,档案信息的价值需要在利用中才能体现。它要求档案馆(室)能够找到更多的机会,使历史研究工作者得到更多的档案信息。当然在档案信息的传播中,为维护信息所有者的利益,要考虑信息的控制权问题,应该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有明确的目标导航,不同的信息对不同历史研究层次有不同的价值,为此要求要有效地、有针对性地传递档案信息。档案管理的角色也要从档案保管者转变为档案信息导航者。建议在档案馆(室)设置相当于CIO(信息主管)的岗位,负责对档案馆(室)的信息资源管理、利用与开发进行控制,制定有关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并参与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服务流程,参与规范档案信息服务历史研究的基础标准,为历史研究提供有效的档案信息支持服务。

(四)做好需求预测,开展定题服务

对档案信息管理者而言,由于档案信息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历史研究者课题研究的需求,我们不能满足所有历史研究的需求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新近历史研究热点课题的需求动向与趋势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信息提供更具有准确的预见性,以实现最大限度提高档案信息是使用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定题服务,就是档案馆(室)要根据当前历史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了解历史研究者对档案的信息需求,主动向历史研究工作者提供档案信息,使其工作得以更好开展。对保管的档案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与横向、纵向深度加工是档案信息开发的核心内容,其侧重点应是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情报性,预测性分析,可以通过向历史研究工作者公布可提供服务的专题目录,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充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价值。

要围绕战略性,方向性课题组织开发档案信息。着重抓住与热点历史研究活动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是档案馆(室)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点。历史研究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历史研究工作者考虑问题不一定全面、完备,档案信息服务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他们研究方向关注、对研究课题全局有重大影响的课题,把信息的焦点对准研究课题的全局性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抓住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研究性的重大课题,组织相应的档案信息,超前提供参谋服务,帮助历史研究工作者拓宽视野,调整思路,做出科学研究。

(五)增强时效性,强调快速反应和主动参与

时效性是信息的特征之一,尽管档案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但也应要求档案馆(室)尽可能注重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所传播信息的新颖性,做到收集和加工信息要及时、迅速,利用信息更要及时、迅速。要强调快速反应和主动参与,提供的历史研究档案信息要做分析筛选,确保信息“适销对路”。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利用档案信息的反馈工作。档案信息输出利用后,档案馆(室)应及时收集利用效果、并经过汇总分析,掌握历史研究工作者所需的档案信息在某个时期的重点及其需求趋势,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和改进信息服务工作。

(六)注重档案业务基础建设,确保档案信息质量

档案信息服务历史研究是建立在档案信息积累基础上的,没有基础工作,就谈不上有效地开发利用。因此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有必要从档案业务的基础建设入手,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篇2

1、公开我县财政预决算报告等信息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将经县人代会审议批准的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政策法规、财政动态等信息,通过县财政局门户网站及时有效地向公众进行公开。

2、公布财政信息及行政审批事项

通过县财政局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公布财政信息及行政审批事项,公布内容涉及县财政局全部股室,有工作业务类信息、政策法规类信息、财政动态类和财会类信息及行政审批事项,这些公布的规范性文件,都可以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和县财政局门户网站上实现“一站式查询”。

3、公开政务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

县财政局对外公布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分别由局有关股室组织专人负责,解答市民政务公开政策咨询、申请等信息。

4、受理申请公开财政信息

县财政局依法受理申请公开财政信息,凡应当公开的,及时向申请者公开,不收取任何费用。在接受来访人员和政策咨询的过程中,县财政局坚持政务公开与为民服务、为民理财紧密结合,热情耐心解答大家咨询的问题,提高了理财的透明性和财政的服务质量。

5、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情况

建立县财政局联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工作体系,聘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任财政监督联络员,定期以走访或邮递的形式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开我局的政务信息。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我县财政局按照国家、省、市领导部门的要求认真细致扎实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满意。但是与当前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希望相比,还是存在不足与差距,需要继续努力和提高,目前特别要改进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按照省、市“阳光财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县财政局要继续把“阳光财政”进入推进完善阶段,要进一步推进我县“阳光财政”建设工作,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推动财政各项改革进程。

二是扩大公开的方式与提高公开时效

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主动公开相关政策信息;要提高公开时效,正确、迅速、及时公开相关政策信息,发挥政策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遵循政府信息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完善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目录,做到完整齐全,不遗留。

四是继续落实完善《财政局政务公开工作体系》

建立政务公开联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公布的财政信息质量更高,提升人民群众对县财政局财政信息公开的满意度,为创建和谐财政夯实基础。

三、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建议

1、提高认识,努力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

县财政部门干部职工要提高认识,明确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设财政部门与人民群众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财政部门服务型机关建设,促进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是宣传财政、解疑释惑,树立财政机关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财政信息公开工作要紧紧围绕“让群众知情,解群众疑惑,保群众满意,促事业进步”这一目标,切实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公开重点突出、公开渠道通畅、公开信息及时。

2、加强领导,健全财政信息公开机构

要按照县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的统一要求,组建县财政局财政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审批拟公开的政务信息;下设工作机构县财政局财政信息公开办公室,负责制定本部门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组织和汇总全局对外报送信息。局党组要高度重视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并把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部门目标考核体系。

3、明确目标,推进阳光财政建设

在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中,要明确目标,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制定《“阳光财政”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明确“阳光财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布置“阳光财政”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提出“阳光财政”建设的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基础工作;深化依法理财;推进各项改革;建立财政信息公开信息审批制度;积极开展财政宣传工作;加速财政信息网络;加强财政窗口建设;为“阳光财政”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机制,强化信息公开监督工作

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建立阳光财政,必须要完善机制,强化信息公开监督工作。要继续完善落实《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体系》,对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及工作分工进行明确,完善财政信息公开的工作程序及要求。要加强建设财政信息公开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财政信息公开监督体系,努力实现机关工作的公开、透明、务实、高效。同时要在局机关及其所属单位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增设依申请公开受理点等措施,明确分工、细化步骤、优化流程,确保财政信息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公开申请及时办理反馈。

5、加强考核,提高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效能

要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建立阳光财政,必须加强考核。要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有监督、有考核、有奖惩、收实效。要把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放到财政改革与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切实做到财政信息公开与推进政府政务公开相结合、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与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相结合,提高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效能。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1.一户多房。在我们采集实有房屋信息的过程中,发现一户多房的情况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户拥有新旧多处房屋,有的农户拥有两处以上的房屋,甚至有房屋跨村的情况。一户多房带来的问题主要是:首先增加了信息采集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采集信息的准确率,尤其是在房屋跨村户信息采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其次一户多房存在一种分家不分户各自建房的情况,即户主与其亲属各居一房,而两家并未分户。此种情况造成了对于房屋实际所有者认定的困难。 

2、人房分离 

我乡的人房分离的情况主要是举家外出打工造成的,这种户约有100户。人房分离对于我乡信息采集工作的主要影响是降低了所采集信息的准确率,同时为了核实房屋信息工作量也有一定的增加,减缓了工作进度。

3百度、存在非法建筑 

通过在实有住房登记过程中的核查,我们发现,我乡的民房约有30%没有办理必要的国土手续。发生此种问题的原因是:第一、国土部门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力度不够;第二、农村群众的依法依规建房的意识淡薄。因为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管理情况比较混乱,近年来,国土部门加强了对集体土地的管理,但是由于集体土地同时也守村集体管理,故管理混乱的情况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这些非法建筑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国土管理的困难,而且也因为没有法律保障容易引起民事纠纷,是间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4.房屋权属不清 

在此次信息采集中发现了一些房屋建在非居住者宅基地上的情况,这些房屋约占全部实有房屋的15%。因为目前我乡没有实行房屋产权制度,所以这些房屋的产权并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发生房主与宅基地所有人的产权纠纷,房主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种房屋产权不清的问题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村民私下赠与、调换、买卖农村宅基地,这些行为绝大多数只有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双方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政府处理起来也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思考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应对: 1.对是在无法居住的房屋不予登记。主要是针对有多处住房的农户,如果其拥有的住房中存在无法居住的危房,则不登记该处房屋。对于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农户一律只登记新房。 

2.对为分户的家庭房屋一律登记在户主名下。对于子女结婚后未与父母分户的情况,如果子女和父母分别有房,则所有房屋都登记在户主名下。 

3.只登记正常居住的非法建筑,对于为正常居住的非法建筑不予登记。正常居住的非法建筑督促其屋主尽快完善相关手续,没有正常居住的非法建筑不予登记,在这些非法建筑中目前在建、尚未完工的,要求国土部门下达停工通知。 

4.权属不清但有人居住的房屋登记在实际居住户名下。对于此种权属不清的问题,我们向住户建议尽快与宅基地所有者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避免发生权属纠纷。 

5.对于长期无人居住,也不清楚未来是否有人居住的房屋不予登记。这种房屋时指屋主超过三年经管且也不清楚其是否有经管意向的房屋,此种房屋大都情况较差,很多已经是危房,并不具备容纳人口居住的条件。 

三、几点建议 

1.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乡的建房土地使用管理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多、管理力量薄弱、力度不够,群众的国土管理意识薄弱这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以村集体为主,缺乏正规性,资料管理也没有系统性。因为管理力度不够,所以群众也没有建立起依法依规用地的意识,虽然近年来农村用地管理力度逐年加强,但更像是在土地资源日以珍贵的发展背景下临时抱佛脚的应急行为,没有同意规划,工作方式零敲碎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基层国土管理部门权力小、资金少、人手不足,没有形成合力,缺少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应急操作的做法,针对问题主动出击,建立起一套操作性强的农村国土管理政策体系,方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2.农村房屋也要实行不动产登记 

目前我乡的房屋所属权并没有法定的相关证照可以依据,农民只有土地使用证没有房屋产权证,这意味着农村房屋的权属和土地使用权是统一的,这样做虽然管理起来简单,但是极大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性,在目前人口流动性增加、小城镇建设加快的发展背景下已显得不再适用。事实上我乡很多权属不清的房屋都是群众为了方便出行而将房屋建在公路沿线造成的,这类行为没有法定流程可走,纠纷时有发生,2016年我乡土地相关纠纷中宅基地纠纷所占比例达到了惊人的80%,可见出台明确农村房屋权属规定已是当务之急。 

篇4

一、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是贯彻落实总局“科技加管理”指导思想的需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形态正由物质型经济向数字信息型经济转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管理信息化在各行各业显示了其主导地位,进一步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就成了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务管理效率的客观要求。税收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加管理”重要指导思想在税务管理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对于推进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加强税务系统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夯实基础、强化征管、提高质量和效率,提升税收管理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是努力实现“金税三期”发展目标的需要。“金税三期”可以概括为“一个原则”(一体化),“两级处理”(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数据),“三个覆盖”(覆盖国税和地税、主要税种、主要环节),“四个系统”(即税收业务、行政管理、决策支持与外部应用系统)。“金税三期”目标的实现,将对税收工作起巨大推动作用,使税收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达到税收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对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更加透明,更有效率,税收队伍拥有更加廉洁的公众形象的目标。“金税三期”的建设将加速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是税收管理的一场革命。无锡WGIS系统的开发旨在探索建立涵盖税收征管、行政管理、预警分析、监控制约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基层税务部门实践“金税三期”的目标思路。

3、是着力提高税收信息资源整合、增值利用的需要。纵观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脑到电脑、从单机到网络化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税收管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在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仍存在着:有限的税收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各地区、各部门的应用系统、软件相互独立,数据标准各不相同,难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共享。税收业务流程重组和机构改革相对滞后,阻碍了信息流动。现行征管模式与在现代信息手段和机制指导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有机结合的管理基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层税务部门计算机网络化功能不强,网络覆盖面不广,信息采集与共享受到一定的制约。CTAIS征管软件不能满足各环节的业务需求,只能采用外挂的形式。如:反避税软件、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纳税评估软件等等。这些情况必须在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加以解决。

二、无锡国税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架构与实践

无锡市国税局在全国税收信息化建设中起步较早,从最初的“金税工程”、CTAIS全国试点,到其后的全国反避税试点,以及承担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税务端网络版系统压力测试任务等,无锡国税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税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一)在全面推进基层“三化”建设的基础上,无锡国税大胆探索,把电子政务的先进理念运用于基层税务工作实践,创新税收业务管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计算机管理模式,努力建立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税务干部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全方位规范、监控、考核的现代化管理机制。2003年研制开发了“无锡国税管理信息系统”(WGIS)。

(二)WGIS系统的架构及特点

1、WGIS的开发遵循五方面原则:一是尽可能扩大网上作业、审批的原则。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运作能起到有效监控和规范管理的各类工作事项,一律纳入WGIS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减少纸质审批和人工传递。二是尽可能整合现有软件系统的原则。对无锡国税目前所有相对独立的软件系统,如CTAIS、金税工程、公文处理、所得税管理、出口退税、反避税管理等软件进行整合,由WGIS系统实施一体化管理。三是尽可能强化环节制约、过程监控的原则。对业务流程、审批权限、附列资料、各节点工作时限等进行统一设定。标准化的信息流水线,成为保证各环节作业规范化的有力手段,并在相应节点由系统即时记录和提取考核数据、管理指标,强化即时监控,落实以机控人、以机管人的管理要求。四是尽可能提高办事效率的原则。在尊重现有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运作特点,对一些工作环节和程序作适当简化和归并;并对税收政策进行公开,纳税人可通过公网办理有关涉税事宜,了解税收政策及相关内容。五是尽可能构建综合性办公平台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干部获取各类资讯、进行信息沟通、处理工作事务的需要,把WGIS系统建设成为实用、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性办公平台,供全市国税干部统一使用。

2、WGIS在系统运用上努力实现四大功能:一是全方位税收征管事务的批转处理功能。依托现有的征管核心软件CTAIS,划分登记管理、调查评估、认定管理、防伪税控、证明管理、发票管理、税收优惠管理、征收会统、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等10个功能模块,对CTAIS征管软件进行了范围拓展和功能补充,共设置税收业务管理流程83项,基本涵盖所有基层税收业务管理内容,原来不能通过CTAIS进行处理的征管事务,通过WGIS可以方便地进行网络化处理。二是全方位行政管理事务的批转处理功能。系统提供的政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监察、后勤管理和教育党群等6个功能模块,共设置行政管理事务流程63项,基本涵盖基层国税机关所有行政管理事务,有效地保证了行政管理各事项实现网上作业、网上审批、网上流转和网上查询。三是工作流程节点考核和辅助管理功能。系统提供的综合考核模块,在各工作流程节点适时记录和反映每个干部的工作数量、质量情况,自动生成53项综合考核指标和大量管理性指标,形成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也为各级领导决策、监控、管理提供参考。四是强大的智能办公功能。系统提供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消息(提醒)、项目计划、公共信息、论坛等13项个人事务辅助管理功能,极大地方便使用者日常公务处理。同时,系统具有的远程接入功能,通过外网实现了远程办公。

3、WGIS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全方位延伸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二是充分体现基层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理念。对无锡国税目前所有的17个相对独立的应用软件进行组合、归集应用,主要包括:CTAIS、税收预警、所得税、出口退税、防伪税控、稽查软件、内外所得税、反避税、纳税信用等级等管理软件,解决各独立系统应用和信息共享度不高的问题。三是深度拓展信息技术的监控和考核功能。四是用信息化理念改造和精简现有工作流程。充分考虑网络运作特点,简化和归并工作环节和流程。对资格认定、供票等6大类调查项目实施统一归并,业务审批中的文书传递由原来的182种减少至53种,将原来6个环节的审批层次压缩到4个环节。五是实现工作软件系统和内部办公网站一体化建设。在归集应用各类业务软件的同时,对内部网站进行整合,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干部处理工作事务、获取各类资讯、进行信息沟通的需求。六是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带来方便、简单的操作,系统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工作流引擎产品、数据集成式电子表单软件(SmartSheet)、电子政务专用电子邮件系统(SmartEmail)等多项先进技术。用户只需要通过IE浏览器,即可访问Web服务器上的页面、完成各项操作,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七是对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2003年底无锡国税从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全市的组织机构进行了部分调整,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全市电子化征收已到位的前提下,撤消了征收局,将征收与管理合并,按照总局“一窗式”管理要求,设置了服务厅窗口岗位和职责;市局成立了数据处理中心,全市的税收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对CTAIS系统、金税系统和出口退税系统等在数据层面进行整合,将分散在各个不同系统、不同业务模块中的查询功能按照“一户式”的要求进行整理、归并成电子台帐,供片管员随时查询、比对,实现对纳税人信息“一户式”查询、管理和存储。同时我们按照既符合征管改革的模式,又适合计算机系统的操作,重新理顺税收征管业务和内部管理程序,建立一套与计算机系统各操作模块相配套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

(三)无锡国税的数字化管理提升了基层税务管理层次

数字化管理是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与管理方法的总称。推进数字化管理,税务部门将内部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及外部纳税人资源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管理;有效运用量化管理技术来解决基层部门的税务管理问题。

1、无锡国税管理信息系统(WGIS)的开发和应用,适应了税收信息化建设深入、深化的需求;实现税务管理数字化,拓展和延伸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应用内涵,谋求完全意义上的“税务管理数字化”。

2、WGIS系统的应用,适应了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基层税务管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系统的应用,适应了不断推进税收征管改革,谋取国税更大发展的长远要求。无锡国税根据“优化流程、精简环节、网上运转、过程监控、强化责任、加强管理、改进服务”的思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适当调整机构、部门、岗位(窗口)职能,努力实现信息集中化、运作网络化、征收电子化、管理集约化、稽查专业化、机构规范化。至目前为止,通过WGIS系统共发起行政类事项4121件,业务类事项34324件。

3、WGIS系统的应用,促进基层税务部门征管工作更趋规范、科学。全市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好与同期水平,其中税务登记率达100%、准期申报率达99.14%、欠税增减率为-20.01%等。

三、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再思考

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各部门、税收工作各环节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无锡国税WGIS系统的开发及实践,引起我们对进一步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再思考:

1、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体化的原则。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指出,国家税务总局一系列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总体要求,谋划设计了未来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各地信息化建设都要在这一框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国家宏观政策、税收征管制度、人事结构设置、业务流程重组等各方面因素,作出具有战略前瞻性的部署。无锡国税从2001年起在全系统统一应用CTAIS系统(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全部的征管业务都纳入该系统,实行了网上运转,但是CTAIS系统与金税二期、出口退税系统等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形成一个系统使用过程中的缺陷。WGIS系统的开发定位,以CTAIS为基础,通过整合17个在用外挂软件,形成以CTAIS为主体,各类应用软件归集应用的信息操作平台。总局领导对其的评价是:WGIS系统提出了目前金税三期想做而尚未做的一个重要思路。

2、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资源整合、增值利用问题。税收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才能通过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效能。无锡国税探索建立了市局、分局、科和岗位三级预警系统,及时通报各基层单位征管状况,增强各级对征管实际状态的敏感度,发挥提醒、比较、督查作用,为基层管理、领导监控和决策服务。WGIS系统将多个业务软件都组合到一个操作平台,通过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对各系统信息数据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使用,提高信息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用全方位、多层面数据采集、集中式数据加工和集成化数据交换的新型管理办法,为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需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系统维护。

篇5

(一)“历史问题”造成征管数据分散、不规范

一是技术原因造成的。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过程先是较广泛地使用了主机/终端方式,在PC机出现后才逐步过渡到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因此,在数据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集中、规范,较早地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并由此带动了领导者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而在我国税务系统,虽然信息化起步较早,但税收征管中大范围的计算机应用是从PC起步的,PC机在数据管理上的优点是应用简单、人机界面好、灵活,造成系统操作的随意性大,又由于原先手工操作传统的惯性影响,数据的人为性较强,个人的随意性影响了数据规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年份之间、甚至同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之间,数据口径不一致,可比性差,造成征管数据上的“历史问题”,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利用率普遍很低。

二是原有管理体制造成的。从表面上看原有税收管理是高度统一的,但在执行中又是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因此在数据统计上是各级税务机关各自定义指标体系,各自下发统计要求,各按自成体系收集,各自分析上报。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机构频繁变动,报表处理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具体征管人员在信息化浪潮下无所适从,这些不仅给基层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损失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征管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开票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化的质量。

三是数据管理和采集不规范。例如用户权限设置不严密,造成越权越位操作经常发生,形成职责不清;采集的数据相互矛盾,如为停、歇业户开具或出售发票,为定额户进行零申报等;数据采集不及时,如不及时进行入库税票销号,不及时进行结帐等;数据分类混乱,如将企业正常纳税当作零散税收,将商业当作工业等等。

(二)征管系统设计时需求不明确,缺乏前瞻性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是第一位的,当前在软件工程中已经分离出了需求工程,而需求是源于管理的需要,从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需求的制定,当然需求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流程的重新界定和调整,而当前税务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还处于探索阶段,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很难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需求。同时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很强,相关性不仅表现在数据依存的时间、地点(部门)、类型、名称等原始属性上,还会在数据的转移过程中,产生再生的相关性。某些人为因素会使数据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也是不可丢失的相关性。而且希望从数据中发现的东西越多,相关性的要求就越高。一些领导对数据的认识缺乏严肃性和前瞻性,将手工处理时的随意性带到计算机处理中,因而需求分析肯定会受到影响。应用需求不明确,必然影响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在系统开发之初,管理者说不清应用需求,设计目标难明确;系统开发中,不断冒出新要求,计划赶不上变化;系统开发完后,为了适应众口难调状况,修改、完善周期拖得很长,这样的系统,肯定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三)对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准确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条件下,税务部门数据采集、调用更为集中,数据交换、共享更为频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网上运行,其真实性、客观性构成税网的生命线,而当前,数据质量存在诸多隐患,如税务登记不准。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它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其资料是税务机关的源头数据,同时又是税务机关的基础性数据。如果登记不准,必然给纳税鉴定、税源监控、税款征收、会统核算以及税收分析后续工作带来困难和混乱。再加上征收操作欠规范,少数征收人员注重快速操作,忽视规范准确。在申报集中时期,尤其会出现操作不当和欠缺,造成税票限缴期、所属期等栏目内容开具不准确等。还有一些单位对档案数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以为计算机是万能的机器,数据质量差些不要紧;也有的单位仅仅注重硬件建设,对数据工作的难度、工作量等缺乏思想准备;还有的单位是为了应付评比检查,并没有真正在征管数据质量上做文章。

(四)缺乏对征管数据质量的控制、监督措施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往往被人们忽视。绝大多数单位在数据准备、录入阶段缺乏审核等质量控制、监督措施。一般采取自己审核或互相审核的方法,很少有单位设专人负责数据质量检查,而实际上由于数据采集人和录入人相分离,不能将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随时检查出来,经常是事后才知道。还有就是一些税务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不高,缺乏对数据准确性、一致性的认识,所以在具体操作时经常出错。上述诸因素影响了征管数据质量的提高,没有与应用需求相适应的征管数据质量,数据库利用率也很难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很难有实质意义上的推进。

二、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原始数据的全面、准确采集

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必须保证正确无误地输入和记录数据,税务部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部门,一是来源于外部,如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财务报表等;二是来源于内部,如核定税款通知书、催报催缴通知书和税务处罚决定书等,这些数据既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填列,也有税务机关、受委托代征单位填列,数据录入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严把入口关,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的进入征管信息系统。

(二)设置较完善的数据校验屏障

征管软件应当支持数据校验功能,进行数据逻辑审核和模拟人工智能审核,以达到所有的数据必须符合法定关系、会计关系、统计关系,表现为数据之间、表内之间、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平衡关系。如计税依据*税率=税额;资金来源=应征税收+应征其他收入+多缴税金+暂收款,等等关系,而当前征管软件的校验功能很不完善。目前,税银联网、税库联网和网上申报使得税务机关与银行之间,与国库之间,与纳税人之间,数据更加方便、畅达,但也要防止非法数据的出现,这里,很有必要设置一道数据校验软件作为屏障,去检测和过滤不法数据,防止错误数据扩大化,并给后来的纠错工作带来压力。同时可以设计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的数据监控分析软件,对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找出疑点,及时排查、纠正,防止不良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三)完善数据质量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要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纸质资料,轻电子数据,重数据录入,轻数据质量等现象;二是要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虽然征、管、查在形式上实现了三分离,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他们必须首先集中自己的管理信息,然后才能利用更多的共享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管理。由此看来,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数据无人过问,职责不清等现象;三是要推行“征管数据维护、修改审批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从数据库底层随意的修改数据,特别是随着税收信息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数据库管理员将管理更大数量的税收征管数据,其操作的隐蔽性更强,危害更严重,必须切实加以重视。三是在技术保障上做文章,业务处理软件要有明晰的操作权限划分,严格限制越权操作、越权审批等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各种“责任追究制”有据可查;四是尽量使用程序化的数据传递、接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对数据流的干预,减少数据扭曲和信息衰减的机会。

(四)加强征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要使数据质量有深层次的提高,必须注重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从中抽取知识或规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所发现的知识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这将是以后征管信息系统应用的重点。例如目前可以将征管软件的数据和金税工程的数据进行整合,进行有效的税控处理和数据的增值利用,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外部网站上设立一些查询系统,供纳税人使用,这样数据的质量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篇6

一、信息化应用在税收征管中的意义与作用。坚定不移地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敏锐把握信息革命发展的大趋势,让信息化应用更科学地服务于税收征管意义重大。

第一、营造了“依法治税”的纳税环境。首先,纳税人可通过互联网了解或掌握税收政策和纳税流程,使其增强依法纳税的遵从度,更能与税务部门建立起和谐的征纳关系。其次,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监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如纳税人在开户银行的资金流转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等),以此更好地约束、规范纳税人的行为。再次,许多执法过程都要通过电脑完成,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了税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对遏制“关系税”、“人情税”等执法随意性起着较大的作用。

第二、提高了征管效率,降低了征纳成本。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应用,使税务征管工作方式产生了质的变化,税收数据的存放高度集中,打破了部门界限,实现资源与信息的高度共享,不仅提高了征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征纳成本。主要表现为:(1)纳税人随时随地可通过电脑直接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办理涉税事宜快捷而方便。(2)税款的征收和划解从手工化、纸面化操作向电子化、无纸化转变,电子票据代替了纸质票据,必然降低征税成本。(3)税务信息资料的存档实施电子化,保证了税收资料的系统和完整,方便税务人员按不同的需要进行查阅。同时,数据的集中存放与处理也充分节约了软硬件资源。

第三、有利于税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税务机关是国民经济济运行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大量经济分析与决策的任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税务机关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首先,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税务部门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使税务机关掌握更详尽的税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应收尽收。其次,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运行,涉及到行政管理、税收业务、信息技术各个层面。因而,不能各自为阵,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再次,互联网为税务部门与社会公众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税务部门集思广益、听取民众呼声,从而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四、进一步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它的广泛运用必然与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相匹配,而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流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统一化。科学先进的征管软件系统彻底改变了各自为阵的局面,消除了各自信息的人为孤立,实现了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跨越,进一步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

第五、提高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税务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其意义不仅在于网络,而且还在于政务。一方面,税收申报方式的改革,纳税人可通过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银行自动划卡扣税等多元化方式申报纳税,实现“足不出户,办完税务”的理想境界,节约了纳税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另一方面,税务部门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手段,促进了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工作作风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为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目前我市地税征管系统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从20*年下半年开始,建成了以省局为中心的省局、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四级网络结构,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视频会议的正常召开,形势喜人。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笔者在基层征管实践中体验到:现有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满足不了征管改革的需要,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计算机的依托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现行征管模式是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的,而随着一体化建设步子的加快,我们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却还不够强,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送,造成征管各环节信息不畅。同时,先进的系统停留在浅层面的运用上,局限于一般性的数据处理,缺乏对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析整理和有效利用,征管和办公一体化软件的巨大潜能无法充分地发挥,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信息资源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和使用。在系统内部由于各应用软件数据结构不一致、采集标准不统一,运行平台不兼容等,从而产生所谓的“孤岛信息”。例如:许多报表还得靠基层管理员估计加统计来编制,结果往往同一项内容反映给计会科与税政科的数据却不相同。在地税系统外部,征管软件系统没有与国税、财政、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实现网络对接,使软件的外延功能无法释放,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时,根本体现不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

第三、信息化应用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信息化征管需要大量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的税务人员,而目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具有较高电脑办公水平的人才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又熟悉税收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大大制约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有限的信息技术人员一般集中在机关的信息中心,基层技术人员非常匮乏,造成机关与基层信息化运用的不平衡,对税收征管改革带来重大的影响。

第四、税源监控管理缺乏力度。征管上线、集中征收后,基层管理员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状态。而目前的税务信息化程度偏低,又不能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信息采集来源渠道有限,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税源结构及发展变化等要素缺乏了解,弱化了税收征管。

第五、征管质量考核反映不了实际征管水平。在我们地税系统,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有些考核标准制定过高,超越了基层工作的实际,有的考核指标对促进征管意义不大。于是乎,基层管理部门只能整天疲于应付各种考核。大家为了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往往对有考核的工作内容比较重视,而对未列入考核的内容则不予理睬。当税收任务压力过大时,许多管理员不得不做些表面性工作,甚至弄虚作假来应对上级的考核。比如:上级部门特别强调考核“纳税申报率”,而不注重抓好“申报准确率”。结果往往导致“申报率”上升,税负率却反而下降的现象发生。显然,“申报率”高根本反映不出申报内容的真实性,仅抓“申报率”而不重视抓好“申报准确率”几乎是在作无用功。

第六、网络运行安全有时得不到保障。现代化税务征管以强大的网络为依托,如果网络运行没有安全保证,征管工作就难以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时常遇到省局网络系统调试或维修的情况,基层税务人员只好被迫暂停手上的工作耐心等待。这时,一线税务人员往往只能面对纳税人催促办税的诉求干着急,掉眼泪。最可怕的是,前几年电脑还出现过资料失真的情况,屏幕上的汉字变成了乱七八糟的酷似“韩国文字”的东西。

三、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使其更科学地服务于税收征管。

鉴于上述信息化运用中存在的阻碍税收征管的种种弊端,笔者提出几点参考建议,欲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第一、转变观念,向深层次管理职能扩展。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如果不实现征管软件的顺利运行,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因此,各级机关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手工劳动,适应政务办公的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扩大计算机应用领域,从浅层次管理职能向分析、预测、决策辅助等深层次管理职能扩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地税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税收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电子税务属于高科技的范畴,不仅需要组织高、精、尖的信息技术人才攻关,而且需要全体税务人员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我们税务人员队伍现状与人才的要求尚有不少距离。大量引进人才不太现实,只有加强对本系统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全员参与,将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运用人员分层培训,才能满足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第三、加强信息交换,发挥共享作用。在加速国、地税信息交换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实现与工商、金融、财政等有关部门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使税收征管实行全方位的监控,提高税款征收、税收稽查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护税协税网络的沟通,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优势与人工信息采集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征管资料的准确性。

篇7

一、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2010年,浙江信息产业共有14966家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数达到17910家。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有法人企业1291家,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有8405家和5270家。实现产业增加值5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息产业既创造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到2010年,信息产业在浙江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增加值占到GDP的2.1%。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产业明显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势头,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为215.7,同期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增加值指数为244.3 (以2004年为100)。从2004年以来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差距越来越大,7年时间后者已高出28.6点。

(三)龙头不断涌现,企业成长迅速

近年来,浙江信息领域企业成长迅速,规模企业阵营不断扩大,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企业倾斜,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对全行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信息产业50强优势企业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286.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5.7亿元,净增1239.6亿元,2010年是2000年的5.33倍,年均增长18.2%;利税从2000年的35.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4.1亿元,净增128.7亿元,2010年是2000年的4.64倍,年均增长16.6%。软件10强的软件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4.8亿元,净增207.6亿元,2010年是2000年的14.5倍,年均增长40.3%。

龙头企业开始跻身于国内国际舞台。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的2010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排行榜中,浙江有11家软件企业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有198家企业通过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总认证数量列全国第四位。

优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10年软件十强企业获得软件产品登记证书577项,软件著作权561项。其中华三通信以3000项专利数位居制造业30强第一,占全省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的12%以上,恒生电子以235项软件著作权位居软件10强第一。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浙江省共有18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浙江电子信息行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占比达27.8%,主要是由全省信息产业“50强”优势企业中的浙大中控、恒生电子、信雅达、华三通信等单位承担。

二、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

浙江信息产业在发展中结合本地实际,在重点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一)优势领域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信息产业紧密结合浙江的特色产业和金融较为发达的特点,着重发展了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软件、金融证券软件、电子商务、CAD辅助设计等。

1.物联网和嵌入式软件前景广阔。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产业链,在智能化生产、节能降耗、改善生活品质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目前,浙江省物联网产业规划的框架已经基本明确:把浙江打造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以杭州为核心,嘉兴、温州乐清为“两翼”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杭州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总体走在全国前列,在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在工业控制、电力安全监控、区域入侵防范、建筑能耗监测、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为物联网产业化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嘉兴已成为国内第一个步入无线传感网项目产业化的城市,已拥有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181项。此外,乐清市已被确定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区,宁波、绍兴等市在传感网产业化方面也开展了相应的推进工作。

能够在“物联网”主题中受益的领域主要有三大块,一是二维码和RFID(射频识别),二是传感器,三是TD-SCDMA芯片与SIM卡。没有嵌入式软件,物联网将无法运转。在新一轮汽车、通信、信息电器、医疗等行业智能化装备等巨大需求的拉动下,中国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迅速。我国嵌入式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少数几个省市。浙江这几年来出现了一批研发嵌入式软件的企业,如宁波波导、杭州新利、浙大中控、浙江中正、杭州数维、杭州华越、杭州海康威视、嘉兴万众等。

2.金融证券软件发展迅速。凭借较强的金融实力和出众的经济活力,浙江已经成为国内的金融大省。同时,上海是国内的金融中心,浙江作为上海的近邻,有便捷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才优势,这些都为金融证券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据浙江日报的资料,中国证券业中的40%、基金中的80%的IT系统设计都聚集在杭州。这充分表明了浙江的金融证券软件在国内的实力。

3.电子商务独占鳌头。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与推广将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浙江的电子商务不仅起步早,发展得也最出色。目前已形成了千余家电子商务网站,中小企业上网比重、行业网站数、B2B和C2C综合交易平台交易额均居全国第一,行业网站数占全国的21%,全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浙江占54席。阿里巴巴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原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内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电子商务类上市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集团近年来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业务从B2B起家,逐步向B2C和C2C领域延伸,其中B2B业务已经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48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旗下淘宝网2010年注册用户达到3.7亿,在线商品数达到8亿,单日交易额峰值达到19.5亿元;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云计算业务也处在业内领先地位。

4.CAD辅助设计大显身手。在传统制造业推广CAD辅助设计,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众多信息企业施展身手的重要舞台。“十一五”期间,围绕提升浙江省制造业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这个中心,立足自主创新,探索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前沿,浙江企业研发了低压电器数字化设计与仿真一体化技术、饮料瓶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整体家居三维模拟技术、重大钢结构设计、制造与工程安装集成软件等一批基于CAD的应用系统。

(二)支撑平台日益完善

产业支撑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浙江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建设信息产业基地。这是集中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研发创新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凝聚各方积极性、延伸行业管理组织机构、合力推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长期努力,浙江已经建成十余个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通过这项工作,完善了产业配套链体系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信息产业前期投入较大,而发展信息产业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几年来,浙江先后搭建了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宁波市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浙江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投平台等。部分服务平台设立了IDC机房,引入微软、INTEL、IBM、CISCO等国际著名原厂商的认证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体验环境,构建了国际先进的集群计算中心,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人才实习培训、知识产权服务和服务外包业务交易洽谈等公共服务。

(三)集聚效应已经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信息产业呈现出地域集聚现象。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可以对信息产业在全省11个市的集中度作出定量测算。空间基尼系数公式为:

G为行业空间基尼系数,Si为i地区某行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全省)该行业就业人数的比重,Xi为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全省)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即产业在地理上愈加集中。经测算,浙江信息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为0.122,要显著高于制造业的0.008[1],意味着浙江信息产业在地域上的集聚程度要高于制造业。

我们还可以借助区位熵来判断11个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S和P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本文对行业和区域的范围都作了缩减,仅考察信息产业在11个市的发展水平。

2010年浙江省11个市中,杭州市和宁波市的区位熵大于或等于1,其中杭州市以2.6分遥遥领先,表明这两个市的信息产业在省内属于发达水平。其他市的得分均低于1,表明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偏低。

(四)推动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浙江社会经济总体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兴电子信息服务业正在起步,政府部门和行业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初具规模,信息专用网之间的互联已取得一些成绩。

企业信息化开始启动,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过“九五”期间全面开展CIMS应用示范工程和CAD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十五”期间围绕提升区域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浙江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主要环节应用成效明显,73.75%企业开始利用CAD技术,53.75%的企业应用ERP系统,50%以上企业信息化达到中级以上水平。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冶金、纺织、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有了新突破。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紧密结合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

从量化指标分析,据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2009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787,比全国水平高出0.1点。

三、浙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信息产业是浙江经济进一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跟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属于“知本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有较高的需求,进入门槛较高,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少。浙江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良好的科教基础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随着科教兴省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832.44亿元,R&D为494.23亿元,占GDP的1.78%。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20所增加到2010年的80所,在校本专科学生超过88万人,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校企对接活动广泛开展。2009年,全省高校组织了以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重点、以企业对接帮扶和培训企业职工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据初步统计,活动中参与高校达到40余所,教授、博士1200余人次;在9个市开展集中与分散的对接活动20余场,直接服务企业达2000家以上,签订高校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协议10余个,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300余个,协议资金达1.3亿元;建立各种科技与人才培养服务平台110余个,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3000余人。

高校不仅在高新技术方面起到研发、引进、培训的作用,不少有高校背景的企业还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排头兵。依托浙江大学综合应用学科优势组建的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已位居第七。

(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

信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点对点通讯--互联网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近来3G业务应用正在推广普及,三网融合已经在包括杭州在内的全国重点城市试点,物联网技术已经从许多方面悄悄渗入我们的生活。邮电通讯是浙江基础设施中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的领域,目前已建成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光纤通信、数字微波、程控交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装备得到广泛运用。良好的邮电、通讯和互联网设施,为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010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1914.61亿元,居国内第3位。2010年末全省电话用户达7046万户,全年新增49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9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47万户,年内增加611万户,其中3G电话用户30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3970万户。全省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为36.9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3.2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为16.04%。

(三)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给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进入新世纪,浙江在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到2008年,浙江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得分已经达到68.9,表明浙江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在华东六省一市中仅次于上海市。2010年,浙江装备制造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790家,比上年增加1354家;资产总计达17511.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资产总计的比重为37.7%;工业总产值达18377.7亿元,增长34.2%,发展速度快,势头强劲。大量的装备制造企业不仅对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决策系统、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有着巨大的需求,机电产品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嵌入式软件。

(四)紧迫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为信息产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篇8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寒流”袭击,纷纷破产、倒闭,另外,新增就业压力增大,都导致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无奈被迫返乡,面临失业的危险,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市鼓励各方通过送岗位、送技能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市远教办迅速开展调查,针对返乡农民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农民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篇9

一、农村网络现状

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来源:文秘站 )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 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篇10

一、信息化建设对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1、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市场监管模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年12月23日,吴仪副总理在对工商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工商部门的同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网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工商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小局大所”的格局的形成,基层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的加大,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建设、商品准入制度建设、个体经济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等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持,就难以实现市场监管的创新和突破。

3、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新格局;可以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案件处理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既规范了办案工作程序和办案行为,也有效地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信息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过错责任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12315维权网络系统,网上查询、名称核准、办照、年检,网上互联审批,企业信息实现网上交易、招商引资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在监管方式改革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体制改革以后,工商系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还主要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社会招聘干部和复转军人的基础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受体制的影响速度缓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

2、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部门预算等因素的限制,部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工商部门缺乏经费,硬件建设工作滞后。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硬件建设。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因是各地区各部门自主研制,系统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百花齐放”,“各自为政”,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的对接共享;三是系统内网络建设还仅限于内部业务网,对外服务网络如12315维权、网上受理、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网络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试阶段,与政府网站及税务、金融、质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也仅仅处于构想阶段。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落实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要分别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文字处理,而是做好日常工作、强化监管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篇11

一、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我县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较快。

我县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通信网络已形成一定规模,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县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一是网络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县电信固定电话用户达18万户;小灵通用户达5万户;189手机用户达1万户;光纤上网用户达5000户,专用光纤达1000多户;人均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2.5%;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100%;移动手机用户达56多万户;通信网络能力逐步提高,物流业务稳步发展。联通、铁通等网络运营商均已建成本地sdh传输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全县245个行政村100%覆盖广播电视,1733个自然村96.3%覆盖有线电视,边远山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二是互联网用户规模较大。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拥有计算机总数约7.5万台,宽带用户达6.5万户;全县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40多台。全县245个行政村全通宽带,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也日益增多。城镇、农村用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消费逐年增长。

(二)政府信息化稳步推进。

几年来,我县坚持“讲求实效,应用为先”的原则,在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一是建成和启用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公文系统从去年8月建成和启用以来,已有90多个单位应用该系统收发公文上千件(次),大大提高了公文流转速度,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

二是建成和启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目前已有24个行政审批部门的346项行政审批和一般业务管理事项纳入在线监察和实时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单位的办事效率,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三是即将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从去年开始,我局对政府大院各单位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使上网速度达到100兆,并发动大院外各单位自筹资金加大网络改造力度。同时,还组织开发商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于今年4月底完成。

四是完善县政府门户网站。几年来,我局对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多次大幅度的改版,增设了“百件实事网上办”、“网上”等民生栏目,大大丰富了网站的内容,提高了网站的点击量。目前,每月浏览人数超过30万。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均建成网站,部分镇政府(街道办、管委会)和县直部门也建起了各自的网站,并链接到县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五是开通“惠民在线·网络问政”论坛。为确保县领导和部门领导从今年3月开始每月进行一次在线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拓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沟通,从今年2月底开始,我们在借鉴惠州市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惠民在线·网络问政”论坛,并挂在县政府网站。3月19日晚,县委黄书记作为第一位上线领导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同时,也促成了各级各部门重视办理网民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几年来,我县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引进以家电、计算机等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园的招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__年,我县外商投资且已投产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5家,其中“三资”企业14家,投资总额24607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1家,总投资额878万港元,外资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08年我县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1869.43万美元,与去年同期23215.69万美元相比减少1346.26万美元 ,下降6.16%,占同期全县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32.84%。立隆电子(惠州)有限

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电解电容器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该公司销售总收入达1亿多元,产量居世界同行第五位。以生产环保、节能、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为主的光胜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tuv iso9000认证,成为我县首家获此证书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以生产电容器引角为主的全用电子工业(__)有限公司坚持走技术创新的路子,以一流的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赢得了市场份额,在全球同行业中仅次于日本。(四)信息化服务成效显著。

几年来,我县通过宣传推广、典型示范、调研培训等形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1、企业信息化示范效应逐步凸显。20__年,我局会同县中小企业局利用近2个月的时间,采取问卷调查和抽样走访的形式,对全县15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厅、市局和县领导。争取市20__年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有关制鞋业的发展。并积极协调有关运营商和it行业主动加强与鞋业、商贸物流业、星级酒店等企业的沟通联系,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推广了一批企业应用信息化进行生产、营销、管理的成功案例,带动了全县一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利用“中小企业网”和“__鞋业技术创新网”等企业信息平台,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网上宣传、网上交易。目前,全县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率明显提升,中小型企业互联网应用率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40%左右;鞋业、电子产品龙头企业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阿达彪”引进cad软件进行服装设计,东聚电子公司运用sap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华丽鞋厂建立erp管理系统;一些上规模的鞋业、商贸物流业、外资企业、酒店注重完善网络布线、生产流程、物业管理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在省山区信息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我县目前已建成了县信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14个镇级信息服务站和43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成了农信通、农业视频点播系统和马铃薯、荔枝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__山区网、__草莓网,加大了农村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力度。组织开展了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建成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系统”。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信息化的意识有所增强,农业信息化需求有所扩大,信息化为“三农”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去年5月中旬召开的全省山区信息化建设总结表彰会上,我县有四项获得表彰奖励。

3、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我县公安系统借助移动短信/gprs/edge网络,实现个人身份信息查询、在逃人员信息查询、车辆信息查询等,并随时随地记录传输各种数据和图片需求,为警务人员现场办公执法提供了便利。我县还建立起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首批建成的平安视频监控系统在辅助公安管理社会治安、侦破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已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的地区发案率平均下降30%,破案率明显提高。最近,我局还制定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方案》,拟通过县政府转发至各级各有关部门参照执行。同时,积极加强与电信、移动公司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为广大市民上网提供服务。联合这两家运营商,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积极扩大社会化信息服务范围。

二、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问题

1、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行业发展也不平衡。以电信、移动、广电、医疗等为代表的服务性企业,信息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仓储业、酒店餐饮业等领域的运用层次依然偏低。我县通信技术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但软件技术以及动漫产业技术还未涉足。

2、信息服务业规模偏小。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县信息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小、竞争力不强,缺少有实力的信息内容服务机构和应用服务提供商。

3、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工作有待加强。我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较低,存在信息不够畅通和信息“鸿沟”问题。信息和网络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网络利用率不高,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县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偏少,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研发相对滞后。特别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奇缺,难以提供较高的技术支撑,造成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强。部分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还反映,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难引进,即使进来也难以留住。

5、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目前,我县尚未建立起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实行电子

商务意识不强,绝大部分企业尚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加上目前由于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安全交易问题仍持怀疑态度。三、加快我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

要继续发展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电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使之实现由传统的语音服务向现代多媒体综合服务转变,全面提高面向农村的信息传播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县在通信网络市场消费的优势,迎接第三代移动信息(3g)、下一代网络(ngn)等新一代信息传播服务业的到来,通过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互动合作,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要鼓励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互联网增值服务业和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电信、移动运营商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多开发一些面向大众和企业增值业务。积极加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媒体、增值电信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传统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变。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电子订货系统的应用。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上营销,实现“网上市场”和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协助中小企业建立网上专业市场,通过产品上网商机,构建一个虚拟的交易市场。按照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提供语音通信、无线上网、移动oa、移动商城、手机认证、手机支付等个性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商务能力。把制鞋、服装、电子、建材、化工和农产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一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样板工程。开发基于短信、彩信的新型远程报警技术,推广基于手机的远程多人电话会议技术,建设灵敏度高的综合应急通信系统,快速便捷地采集和水文、气象、地质、交通、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社会公共安全信息。

(二)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产业。

要发展数字设计与文化创意业。依据我县特色产品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工业设计、产品外形外观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与工业数字设计创意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产品包装设计、视觉传递、建筑装饰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为主的视觉数字设计业。整合各领域的数字设计创意产业从单一产品设计走向形象设计,从产品外观设计、性能设计发展为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设计,促进信息技术在文件传媒、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咨询策划、广告会展、时尚消费、娱乐休闲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发展数据库。以电子公文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形成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市—县—镇三级网络的互联互通,完善以网络安全为主的管理制度,保证网络、设备、系统、数据安全运行。加快建设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专利等对经济社会资源的开放、互联和共享。加快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和应用的产业化,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建设若干个全县性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加大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开展公文档案数字化工作,加快建设全县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立全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要发展面向商贸流通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依托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以互联网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跟踪管理,实现商贸流通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要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引导我县制鞋、服装、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工、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玩具等制造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面向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业务,规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市场。要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局,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在继续巩固和发展省支持我县山区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力度,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面向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业天气预警预报、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法制建设和村务管理等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面向农村的通信服务资费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开发面向农村市场质优价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品,扶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新业务的发展。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促进电子商务支付业务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应用平台。

(五)大力抓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光纤骨干入网,优化网络结构。加快有线接入网络的宽带化改造,建成可承载多业务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接入网。推进光纤到大楼、光纤进家庭、宽带到个人。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数字化改造步伐。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__〕1号)精神,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进村入户能力。要加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把太阳工业城打造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珠三角产业转移

工业园内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为园区提供质优价廉的电信网络服务。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我县现有的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广东省专业镇(黄埠)鞋业创新中心、岭南荔枝(四季鲜)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南方马岭薯(九华农贸)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无线射频识别、卫星导航等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招商引资平台。抓住《纲要》实施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深化惠港澳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持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推动惠港澳产业基地之间的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