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00:50: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缺乏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企事业单位在财政会计管理方面所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制度,其科学性和完善性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事业单位的要求。正因为缺乏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进而导致财务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各财务人员推卸责任。甚至在个别企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财务人员身兼多职的情况,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财政会计工作的开展得不到有效管理,最终导致财政浪费以及财政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在影响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资产造成了损失。
2.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规范的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财务部门严格按照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来执行,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就目前多数企事业单位此项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得不到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导致财政收支和单位工作的重点往往得不到真实的反映,无法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此外,在整个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时候,缺乏对财政支出的科学规划,从而导致实际支出与预计支出数额严重不符,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导致的。同时,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还会给的行为提供机会,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现象经常发生,其主要表现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事业单位领导者滥有职权,随意挪动运营资金,导致大部分资金无法使用在正确的地方,造成资金浪费;(2)对于企事业单位中所涉及的项目不能进行科学控制,资金使用得不到有效管理,致使经费超出预支,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3)在预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收支混乱的现象,难以实现科学管理,降低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3.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符合要求
我国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拥有会计资格证书。但就我国目前企事业单位部分会计人员来看,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很多会计人员都是无证上岗,这些所谓的会计人员普遍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即使具备,也不符合国家所规定的要求。所以,将会计工作交给这样的会计人员,势必会导致诸多问题发生。与此同时,由于没有接受过财会管理这方面的系统培训,所以,会计人员往往不具备风险辨识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此方面的问题,便会显得束手无策,最终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体系
管理监督体系是确保企事业单位财政会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直接关系着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然而就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在管理监督体系上却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管理监督重点不集中、监督工作不及时、不全面等,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财政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甚至还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更谈不上监督作用的发挥。这样一来,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缺少了约束,整体水平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加强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途径
对财政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涉及了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全部资金,所以,必须做到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合我国当前企事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对于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企事业单位财政岗位的管理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财政会计管理的整体水平,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财政岗位的管理,一方面,要确保财政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财务进行管理,确保各项财政工作的管理能够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应该做到充分明确,以此来确保问题发生之后,能够将责任切实落实到相关部门或相关负责人身上。除此之外,还要对现行的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对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根本需求。
2.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企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财政预算,不仅能够帮助企事业单位更加合理的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就目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内容来看,大致包括4个部分:(1)正确处理好超预算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的关系,确保各项资金的使用都能够及时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2)正确处理好业务性支出与事业性支出之间的关系,确保各类资金的使用都有其相应的关系体系;(3)正确处理好维持性支出与发展性支出的关系,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各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4)正确处理好重点性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的关系,分主次先后,分轻重缓急,以此来将资金的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完善财会的报表体系
首先,要对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会计管理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将其定位于国家、宫中、事业单位和企业,提供科学、准确、及时、全面的财务信息。其次,要在完善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分析的指标和方法进行创新,建立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普遍通行的财务分析模式,以此来使财会的报表体系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4.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监督制度
财政管理监督制度的完善也是加强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更加方便的进行财务的管理和审核工作,对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问题有效解决,有效避免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财政管理监督制度的完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的问题发生,更好的对资金起到保护作用。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笔者认为,除上述这些方面外,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与公司治理的下述层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董事会有效性的提高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真正对股东负责、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公司的目标不能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与其有长期利益关系的其他人员的利益。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州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第三,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
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与CEO业绩评估不同的是,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尽管如此,这类业绩评估仍会注意到公司财务的成败,而且评估程序和披露途径也仍要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
第五,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确定基础。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切实维护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权威性,提高会计和审计信息质量。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为什么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受到下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第一,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第四,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第五,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占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己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和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况且,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质量要求,与政府政策需要也有直接联系,而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对内管理报告的称呼,不如用"强制性信息报告"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名称更为恰当。也就是说,凡按法定要求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属于"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但也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则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由企业自行决定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们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己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必须明确指出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双重要求。服务于公司治理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借用"相关性消失了"这一名言,当代管理会计所失去的最大相关性恰恰是没有充分关注公司治理的需要,以服务于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在解决现实信息需求上已显得极不适应。
2.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两个子系统的总目标可否作这样的表述: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强制性信息,管理会计是为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围绕其总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具体目标没有区分哪些是服务于公司治理,哪些又是服务于公司管理,因为在实务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但管理会计必须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
(二)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
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类方法(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讨论,有必要量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些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讨论,还可以引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财务报告"名称的质疑。如上所述,当今会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实际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范畴。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概括了用户所需信息的五种类型,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同显然已经无法用"企业财务报告"的名称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将来可以用较有容纳力的"企业经济报告"来代替财务报告的称谓。企业经济报告包含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全面收益表四组成的"核心报表"(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主要提供基本财务信息),以及由企业基本概况、分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和特殊管理会计报告等构成的"报告"(大体上属"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提供扩充的企业经济信息)。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报告的多种目标,报告的提供也比较便利。尽管遵从习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沿用"企业财务报告"的称呼,但其内涵实际上已在发生变化,今后势必会发生更多变化。
第二,对财务报告提供机构的认识。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显然己无法完成当今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目前财务部的职能实际上已接近于一个综合信息部。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设立一个职能较门的机构,比如称之为"信息部"(包容现行财会部门的职责)。也可考虑按不同的功能分设财务部和综合信息部,将一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交由综合信息部来执行,但这总不如单由一个部门来运作更有效率。若企业内仍沿用财务部的设置和名称,则应明确其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纯"财务信息,同时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有清晰的责职和程序来配合财务部的信息披露工作。否则,"财务部"这样一个职能复杂、任务繁重的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信息披露方面的任务,将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第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论"的认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一直存在"融合论"与"分立论"两种观点。作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原本就甚为密切,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企业里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也许多年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企业只要采集和提供源数据,至于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分析完全可由信息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自行操作完成,到那时就不再需要学者煞费苦心地去区分哪些是财务会计信息、哪些是管理会计信息了。但是,至少目前还无从实现这样的理想,信息的提供还只能以成品形式而不是原料形式。同时,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目前财务会计不仅不可能包容管理会计,而且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信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既不是完全分立的(如在原始数据的采集方面),也还无法完全独合(如在信息报告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或称"非强制性信息报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关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途径,本文不再重复诸如管理会计职业化、创办管理会计专业刊物、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普及管理会计知识等在会计界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仅阐述以下三点想法: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0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第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项兵·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7-62
2、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
3、崔之元·美国29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4
4、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4
5、RonaldW·Hilton·管理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二)会计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企业会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其财务管理需要很多会计人员,由此开始会计的素质就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对开展会计工作时造成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其一、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低。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比较少,难以确保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阻碍企业发展。其二、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差。会计的主要工作是资金核算,会计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才能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一些企业存在着的管理人员,不仅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公司发展也非常不利。
(三)会计管理体制缺失我国发展会计业务的时间虽然很长,但会计管理却并没有得到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相关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只有通过逐步完善会计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发挥其全部职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企业的经济进步。体制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的流程规范等细节。另外,会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违法乱纪情况,影响企业开展各项工作,并造成经济损失。
(四)监督体制缺失会计工作主要的内容是资金运转,为确保企业顺利发展和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转,就一定要监督会计工作。而现在会计监督还没有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也难以体现出应有的作用,影响财务工作的正常发展。企业会计信息经常出现失真现象,阻碍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让企业在设计规划时没有将科学、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甚至根据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企业没有针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部门,可见其监督体制的缺乏。由于监督机制的缺失,让会计人员得不到监督和管理,因此就会造成会计人员因本身利益对会计信息予以造假,不但对财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有严重影响,也滋生腐败,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创新路径
提高企业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新形势下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因此企业要重视会计管理工作。从职责规划和制度规范开始,体现重视度的提升,制定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并明确个人的工作职责,更有利于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企业的发展会增加会计的工作量,需要会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条件上,企业要运用网络化进行办公,能够有效的增强工作效率。运用网络能够增强工作透明度,及时防范腐败现象的出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三、提高会计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与素质
为保护企业正当经济利益不被人侵害,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增强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修养,满足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确保会计的正常工作,并且要对企业的利益予以维护。企业对会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防范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增强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同时,会计人员要改进工作方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四、健全会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企业发展的变化,会给会计工作增大工作量,也给会计工作带来更多压力。而针对自身经营和发展情况,对企业会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确保会计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予以规范。比如,制定工作准则、进行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汇报工作等等。以此管理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定要从企业决策者到一般员工要做到严以律己,确保运用科学化的方式对企业会计进行管理。
五、完善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企业对会计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企业经济损失就会不断增多,如果要避免这种不良之风,就必须要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保护。一方面要构建起严格科学的会计管理监督机制,做到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会计核算信息所具有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要细分会计的工作,对各个主体责任进行明确,有效的避免会计人员出现腐败。从部门监督到个人监督,从制度完善到体系完善,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能够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本文作者:崔秀丽工作单位:沈阳铁路局
铁路多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薄弱问题的产生
由于铁路多经企业由于处于主业附属地位,会计科目不够规范,又不被领导重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建立适应铁路改革发展要求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铁路企业会计管理、监督,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势在必行。客观原因1.我国的铁路企业受全民所有的影响,权责模糊不清。多年来,铁路体制改革时走时停,铁路部门政企分开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依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铁路企业权责不分导致铁路企业很多管理都模糊不清,会计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这对铁路企业展开进一步的工作带来不利。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铁路企业涉及到全国各地的运营,但铁路企业的多经企业主要是挂靠主业经营,它的一些直属公司规模不大,相应的职能部门设置也不够全面,因此很多事情都是领导说了算,“一言堂”现象严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置难度很大。主观原因1.领导不够重视。由于铁路是全民所有,各级领导看不到效果也就不会重视铁路企业会计的工作管理,再加上铁路会计工作很难从日常繁琐的被动型财务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很容易就导致铁路会计管理工作的展开。2.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是每个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企业中都发挥着记录计量反映经济业务的作用。3.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和操作者,他们认真工作与否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会计控制正是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开始进行的,如果我们从源头上遏制住会计造假或者失误现象的发生,那么就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铁路会计管理的整体效率,也给铁路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对铁路会计工作管理有效的对策
以上具体分析了铁路会计的工作管理现状以及铁路多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薄弱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我们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供一些有效的对策来帮助铁路会计工作的管理。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针对铁路多经企业人员少、规模小、业务少的问题,合理整合铁路局的一些下属部门,调整布局,全面合并一些机构不全、业务量少的专业公司,使各多经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公司,进而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地解决铁路多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薄弱问题。2.建立和完善财务治理和会计制度。财务治理制度实质上就是指资金(财产物资的货币形态)的筹集、运用和投资收益分配的治理制度。铁路多种经营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财务目标和会计制度。加强各种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真正把会计工作治理制度落到实处。3.明确内部责任。铁路企业权责不分给铁路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多影响。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各省市都把加快完善铁路管理体制机制、提升铁路管理质量和效益作为铁道部门重点学习的内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实施效果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铁路局所属单位,明确铁路企业的铁路运营权与资产所有权。4.不断完善法律。为了贯彻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铁财[2001]30号)精神,铁道部特别制定了《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考核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的考核管理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由各级财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各级财会主管部门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考核。5.从规范管理行为入手。铁路会计管理要深入推进实施全口径的财务预算和决算管理,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自我平衡机制,避免出现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贯标落实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同时,紧扣市场化经营条件下对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严格合理提升干部和铁路会计工作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6.加强考核力度,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铁路会计工作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行业,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符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针对目前一些铁路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狠抓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让铁路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再上一个水平。7.强化内部监督力度。铁路多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环节比较薄弱,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全程审计,内部审计拓宽审计领域,从经济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建立对企业有益的重大经济活动。加强内部控制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的经营效益无法通过铁路会计信息真实反映出来,就将会给铁路局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8.加强铁路部门领导对铁路会计工作管理的重视。只有铁路领导对会计工作管理重视,铁路会计工作人员才会重视铁路会计工作管理。企业要重视自身管理,有自觉的发展规划,做好铁路会计工作的管理。只有高质量的会计核算管理才会给铁路企业带来远远不断的利益。
[1]杜兴强,曾泉,杜颖洁.政治联系、过度投资与公司价值——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1(8):93-110.
[2]杜晓瞭.产权性质、债券融资与过度投资一一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2012(8):23-28.
[3]范海峰,胡玉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44-50.
[4]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3-10.
[5]黄乾富,沈红波.债务来源、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金融研究,2009(9):143-155.
[6]蒋琰,陆正飞.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单一与综合机制的治理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75.
[7]姜付秀,伊志宏,苏飞,等.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8]李维安,姜涛.公司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7(12):56-61.
[9]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经济科学’2006(4):50-58.
[10]罗进,李延喜.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一一基于信息透明度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3(12):112-117.
[11]毛新述,叶康涛,张頓.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评价——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2012(11):12-22.
[12]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3(1):36-45.
[13]庞明川.中国的投资效率与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7):46-52.
[14]屈冬冬.制度环境股权再融资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_屈冬冬[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43-50.
[15]盛明泉.预算软约束、过度投资与股权再融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84-90.
[16]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政府干预、GDP增长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10(8):33-48.
[17]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7):44-52.
[18]汪平,孙士霞.自由现金流量、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9(4):123-129.
[19]王晓梅.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研究——基于原始股东视角看IPO融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49-54.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88-95.
[22]邬国梅.控制权收益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驗证据[J].当代财经,2008(5):115-119.
[23]肖浩,夏新平.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权益资本成本[J].管理学报,2010(6):921-925.
[24]杨华军,胡奕明.制度环境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9):99-106.
[25]杨兴全,张照南,吴昊旻.治理环境、超额持有现金与过度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0(5):61-69.
[26]杨兴全,魏卉.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综述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11(8):75-80.
[27]叶康涛,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5):127-131.
[28]俞红海,徐龙炳,陈百助.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J].经济研究,2010(8):103-114.
[29]张洪辉,王宗军.政府干预、政府目标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J].南开管理评论,2010(3):101-108.
[30]祝继高,陆正飞.融资需求、产权性质与股权融资歧视一一基于企业上市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4):141-150.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 曾永艺, 吴世农, 吴冉劼. 我国创业板高超募之谜: 利益驱使或制度使然[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9): 140-150
[2] 张强, 张宝. 机构投资者情绪、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 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经济经纬, 2012(02)
[3] 衣龙新, 杨峰. 创业板上市公司首发“超募”动因分析与实证检验[J]. 深圳大学学报, 2012(03):112-117
[4] 衣龙新. 市场热度、券商利益与 IPO 超募[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05): 85-91
[5] 郭泓, 赵震宇. 承销商声誉对 IPO 公司定价、初始和长期回报影响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6(03): 122-128
[6] 蒋顺才, 蒋永明, 胡琦. 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06(07):132-138
[7] 徐浩萍, 罗炜. 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双重视角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02): 124-136
[8] 张丹, 廖士光.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10): 61-68
[9] 夏峰, 谢咏生, 张霖等. 创业板投资者整体情况及交易行为特征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2009(11): 42-47
[10] 刘文虎. 基于 Malmquis 指数的中国股市羊群效应测度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08):72-77
[11] 郭海星, 万迪昉. 创业板 IPO 发行定价合理吗?[J]. 中国软科学, 2011(09): 156-166
[12] 郭海星, 万迪昉,吴祖光.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11(03): 101-109
[13] 庄虔华, 张文, 郭良鹏. 创业板投资行为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9-57
[14] 张强, 张宝. IPO 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10
[15] 刘志远, 郑凯, 何亚南. 询价对象之间是竞争还是合谋——基于 IPO 网下配售特征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1(03): 35-44
[16] 陈炜, 吴世农. 交易信息、订单簿透明度与投资者订单提交策略[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12):66-73
[17] 张亦春, 洪图. 创业板 IPO 市盈率与超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券商声誉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实证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 2012(03): 42-49
[18] 范汉熙.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理论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05): 176-177
[19] 陈见丽. 承销商声誉、融资超募与超募资金使用效率——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2(03): 47-57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
[21]冯巍.内部现金流和公司投资.经济科学.1999(1).
[22]何金耿,丁加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1(9).
[23]郝项超.公司治理、财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基于最终控制人视角的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4]郝颖,刘星,伍良华.基于内部人寻租的扭曲性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7(2).
[25]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经济科学.2006(4).
[26]梁光红,龚蜜.公司过度投资国内外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27]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南开管理评论,2009(2).
二、提高企业会计管理质量的几点措施
虽然会计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下面通过几方面内容来详细说明。
(一)加强对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的培养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是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也有了实质的变化,从以往的会计工作演变成了新型的会计管理工作,这也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从而更好的适应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养,不仅要在上岗前进行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通过相应的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是会计工作人员所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只有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全面培养,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会计人员的能力,这也是建设高素质会计管理团队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建设好会计管理的队伍,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有效的会计制度并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会计管理工作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标准,只有严格按照制度标准来进行工作,才能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因此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首先要清楚认识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并且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这对于加强企业的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培养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制度观念进行相应的考核,并且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程序,从而使会计人员在更加健康、阳光的环境下工作,这样也有效的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要利用现代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会计管理,以现代化促进会计管理的有效性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针对本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范围、管理要求和人员素质设计和实施的、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应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会计机构设置
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机构是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环节。一个高质量的会计机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目标一致,在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围绕企业主要经营目标设置会计机构,避免因为工作目标的差异出现相互掣肘的现象。第二,机构内各部门之间步骤协调,实现总体效率最高。第三,机构内部各个环节职责明确,实现业务分工在范围上的周延性和在操作步骤上的独立性。
(二)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需要保证会计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引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业绩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包含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将上述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恰当地设置在会计组织机构中,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使会计管理制度真正成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三)会计人员管理
1.会计业务和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
从目前情况看,会计人员的职称考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并且成为企业聘任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应该将重点放在考试后的继续教育上。要通过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使会计人员感受到增强业务能力的紧迫性,同时又为其创造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
2.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会计工作中带有规律性和共性的东西,是各行业会计所公认和遵守的。由于职业道德大多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自觉履行来体现,而很少靠强制规范来实现,所以为了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发扬和推广,应该在设置会计管理制度时,特别鼓励和提倡会计职业道德,并辅之以必要的奖励措施。
二、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会计信息流程等几个要素的设置和这几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
所谓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确定通常决定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惯例以及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影响经营业务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估计。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的一整套数据,其中包括说明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指标,也可以包括反映企业现行状态和预计未来发展趋势的指标。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越多,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中包含的信息种类和数量就越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这些规定都是定性标准,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将其加以量化,以便于执行和操作。会计信息流程是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分类、汇总、呈报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编制的步骤和方法。这个流程就是按照会计信息指标体系将原始会计信息分类拖入会计信息系统,按照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按照会计信息质量指标的要求进行报告的全过程。因此,信息流程的设置,实际上是将上述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融会贯通,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设置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设置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时,需要了解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相应地需要设置什么会计指标。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该根据确定的会计指标体系来选择会计方法。例如,为了提供有关资产耗损情况的信息,需要提供按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信息;为了提供有关商品定价决策的信息,应该采用公允价格计量的成本信息。在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时,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要根据主要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的价值取向来确定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
三、会计监督机制
一、影响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因素
我国小企业会计管理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小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会计参与管理能力的发挥和增强。
(一)管理者素质有限
许多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的,甚至是为企业主服务的,只要能算出利润,满足计税需要就足够了。他们对会计并没有太多的期望,谈不上让会计参与管理,更不会想到如何加强会计的管理能力。因此,这些小企业的会计最多也只是在履行最基本的反映职能。在许多小企业主看来,会计活动甚至是纯粹的消耗性活动,如果
能不设会计那就最好不过,以降低工资成本。
(二)政府管理力度偏小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之所以得到规范,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会计信息需求的社会性。而小企业会计信息一般并不需要向社会公布,其需求的社会性很小。因此,即使是政府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小企业的会计监管方面的力度也明显要小得多,更无法与其对上市公司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管力度相比。可见,外部压力的缺失是小企业会计管理活动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记账的限制
虽然绝大部分小企业的管理者,主观上都希望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但出于对成本效益的考虑,许多小企业采取聘请会计服务机构记账或聘请兼职会计完成记账的做法。由于这些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不能全程参与和了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也就很难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参与到其他的管理决策活动中去。另外,小企业给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的报酬是相对固定的,其工作效果与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挂钩,从而影响了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参与小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四)融资环境的约束
小规模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也较小,借款费用中的固定费用所占的比例就相对偏高,从而导致小企业借款成本的相对上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审核要求更高,如要求申请贷款的小企业提供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全面审计报告、提供抵押物等,从而加大了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降低了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许多小企业宁可向私人或地下钱庄借款。这样,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融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了许多小企业加强会计管理的热情。小企业会计管理的弱化与其融资的外部环境之间非但不能相互促进,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五)“包税制”的影响
小企业加强会计管理的外部效用中,除了有利于提升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纳税申报的需要,甚至可以进行必要的税务筹划,以降低小企业的税负。然而,许多税务部门为简化征税程序等各种原因,对小企业的征税普遍推行“包税制”的做法。即给小企业核定一个固定的缴税额,甚至将所有的税种打包汇总确定应缴税额。在这种做法下,提供会计报表作为纳税申报的依据已成为不必要,更使小企业失去了税务筹划的空间。
(六)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处于成长期的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其用人机制中“任人唯亲”的成份很高。对于掌握企业“最宝贵财富”的财务人员而言,更是如此。不懂会计的人做会计、不懂管理的人管会计之现象比比皆是。而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理念的影响及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传统,往往不会选择去小企业就业。在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方面,私营企业等小企业往往成为会计后续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带,无人问津。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既影响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弱化了小企业会计的财务管理能力。
二、加强小企业会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小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
组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同大型企业的管理者们一起开展企业管理实践的研讨交流等,以培养小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的理念、兴趣和专业能力。
(二)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
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素质较差,甚至难以应付日常的核算。因此,必须加强对小企业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尤其是切实做好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应该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关于小企业会计如何参与小企业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三)积极引导会计专业大学生到小企业就业
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供过于求,但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却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仍然抱着去政府、去机关、去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想法。实际上,在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更有利于毕业生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核算与会计管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相关部门与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引导,鼓励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小企业就业发展。同时,小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实行科学的用人机制,以吸引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小企业就业。
(四)加大力度推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
实行统一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助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价值。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早已颁布实施,但真正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并不是很多,这不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力量促使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五)建立一套适合小企业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二、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1.制度建设缺乏,无力应对突况当前阶段,有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总体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层次,虽然对经济效益有着极大的渴求,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获取更多经济效益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财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意识不强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整体水平普遍较低,在突况的应对上,由于缺乏必要的应对预案,因此往往手足无措,进一步增加了局面的混乱。
2.人力资源环节漏洞频出,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作为当前阶段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要素,人力资源对于提升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施工能力、管理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上,任何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仅有资金、制度显然是不行的,资金的运转必须有人作为支撑,而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同样也在客观上需要人的执行。但是在当前的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短缺非常严重,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缺失,已经从根本上影响到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必须认识到,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无法有效的留住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存在,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同样也不利于我国建筑行业整体财务水平的提升。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缺乏监督机制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依托,只有制度化的解决方案的制定,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为其财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包括财务分析、资产管理在内的诸多财务基本功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财务管理制度化更是无从谈起了。
4.管理者投资意识过于强烈,干预常规财务管理在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的实际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认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而在本身没有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他们往往也具有非常强烈的投资欲望,希望所掌握的企业在其他行业也同样能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盲目的投资并不会带来较好的效果,不仅无法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反而会导致原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利于企业发展。
三、防范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控制企业的总体经营情况受到项目成本控制水平的直接影响。而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指标分解、指标控制以及指标考核三方面的工作完成的。项目部门需要在上级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固定资产的购买,这是保证资金安全、防止资金非法转移的有效手段,对于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同样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材料采购方面,必须完全遵循“质量好、价格低、运距短”的原则,对所有进场材料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计量和验收,以规定的流程和程序来审核、支付费用。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此专业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会计人员。但是,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银行金融知识、公文写作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生产业务知识、数理统计知识、外语读写知识,涉外经贸知识;了解交通地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广告公关知识等。增强管理技巧,做到知识与能力兼备、技能与技巧并举。
二、关于会计人员能力的评价
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监督、预测、决策和管理的功能,评价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履行其职责。评价时主要侧重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自律能力、职业执法能力、监督能力、决策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对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侧重评价职业自律能力、职业执法能力、监督能力、决策能力。
1.职业自律能力。会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钱、财事务,控制着企业的费用开支,管理着企业的货币资金,如果没有很强的职业自律能力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会计人员要经常自觉学习有关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地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保证会计事项的处理客观公正。
2.职业执法能力。指会计人员抵御诱惑,遵纪守法的能力。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是一个集许多利益主体的利益为一身的职业,掌握着一个单位全部的钱财事务,会计人员一旦丧失职业执法能力将给企业和本人带来很大的损失。
3.监督能力。《会计法》在共计七章五十二个条款中,涉及会计监督的专门章节达九条之多,可见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也属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而注册会计师的职能是查错防弊,进行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实现审计目标。对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更侧重:
1.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专业判断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审计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充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思维过程,在这样一个判断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以及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2.对客户的责任。与其他职业相比,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尤为重要,他们的过失可能给成千上万人造成损失。对客户的责任看其是否保持职业谨慎,保证执业质量,按时按质完成委托业务;是否负有保密义务;是否不合理收费等,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信誉,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信任。
3.职业执法能力。要求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做到熟知和掌握《审计法》以及其它相关法规,吃透法律法规条文精神。同时要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抵御诱惑,处理每一事项必须合法、合规,保持法律的严肃性方面,表现出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4.职业道德。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所应遵循执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对同业的责任等,是否存在以败坏道德为代价去承揽业务等。
5.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把制度落实到每个人、每个部门和每项业务。
三、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
会计秩序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秩序混乱,将会扰乱经济秩序,危及经济安全,助长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评价着重在于:
1.是否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在市场经济中,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因而,会计人员应依法保守单位秘密,这也是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会计人员如果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会使单位利益受损,单位的损失最终将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每位员工身上,会计人员因此也会身受其害。会计人员泄露商业秘密将对整个会计职业的社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使会计职业信誉“受到怀疑”,整个行业的利益将会蒙受损失。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到不在工作岗位以外的场所谈论,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而且要抵制住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除法律规定或经单位规定程序批准外,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单位内部的会计数据和相关资料,此外,会计人员也应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无意泄露。
2.是否执业谨慎,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同时注意评估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判断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专业能力能否胜任所承担的委托业务。
3.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评价会计人员是否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从业。审计人员是否遵循《会计法》、《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会计准则及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按照规定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反映。
总之,熟悉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依法办理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搞好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保护债权人、投资者、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操守教育,建立操守档案。尤其应对曾经做假、造假、违规的会计人员建立职业操守档案。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会计造假手段五花八门,造假的单位各显神通,正因如此,那美伦美奂的会计报表上一串串令人心惊的假数字让多少债权人倾囊相助;让多少投资者掏尽腰包;让多少领导们功成名就;也让多少昔日风光无限的公司一下子成为秋风落叶。大量的事实证明做假造假、几乎都与会计秩序有关,与会计人员的“配合”有关,与会计人员低下的职业道德和淡漠的法制观念有关,在利益驱动下,他们或任意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收入,或私设小“金库”,或造假证、做假账,从中套取、贪污国家资财。至于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偷逃国家税金,挖国家墙角,更是不胜枚举。
建立操守档案迫在眉睫。包括:(1)财会人员是否和其他人员伪造、编造、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的以及设立帐外帐的;(2)财会人员是否对明知是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对明知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经政策、财经法规、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予以办理,情节严重,造成国家和单位重大经济损失的;(3)财会人员是否参与策划或知情不举,截留、隐瞒各种收入,侵占集体权益的;(4)财会人员是否违反单位规定私自接受他人礼品(金)或者索要钱财,构成贪污或受贿的;(5)财会人员是否不接受财务、审计监督或隐匿、谎报、拒绝提供会计信息或资料的。
四、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评价
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有不同的要求,事实上,几千年的会计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会引起会计职能的变化,除了如实地反映、核算外,如今的会计还参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等功能。会计人员相应地形成了会计核算层次、会计管理层次、财务管理层次和企业决策而四个层次。而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决策者三个层次的人员都已脱离了会计核算工作,他们更多地从事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创造、企业资本运作的组合和组织实施上。而这四个层次的会计人员在我国都统称为财会人员。那么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评价的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对会计核算人员评价指标就是不做假账;对会计管理人员评价指标是将国家财政制度的规定与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变成企业内控制度加以贯彻实施;对财务管理人员评价指标是分析企业资金运转,保持企业最佳财务状况,研究企业最大资金承受能力;对财务决策人员的评价指标是准确判断企业未来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充分理解企业运作思路,对我国引入的经济理论、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形成的基础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筛选,减少差异,提高预、决策的准确性。
所以说,评价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既包括反映监督能力,也包括管理决策能力,具体体现在:
1.信息资源的综述能力;信息资源是许多决策的成败关键,企业产品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经营信息化都与财务数据有着紧密联系,不同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不同的,但是其核心资源都是财务,而会计人员就是提供核心资源的主体,他可以直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建议。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准确地借助于财务数据反映单位的经济信息。
2.分析协调、判断决策能力。虽然会计人员的工作以主内为特色,但有些涉外业务活动是需要财务人员参与的,如筹集资金,企业在筹集资金时,有可能会和金融机构打交道,和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发生关系,方方面面的关系也会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除沟通协调、政策理解、分析判断、管理控制、文字表达能力外,还应包括陈述和表达观点、开展辩论的表达能力;开展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经验和总结能力;对人和社会的价值以及调查和判断的理解,作出价值判断结论的能力;对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类现象、各方面的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社会冲突具有宽广意识;具有对行为进行判断的基本知识;具有对科学、艺术、文学的欣赏常识;培养调查研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和与他人协调、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调解经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及领导组织能力。
五、关于会计人才评价的方式
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要求决定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对会计核算层次人员建议采用基础会计形成性考核,税务会计形成性考核,会计岗位考核,问卷调查考核,日常工作表现考核等对财会人员的政治思想、财会工作任务、工作规范程度、业务能力、工作质量、工作业绩、后续教育、职业道德、工作与工作表现、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对会计管理层次、财务管理层次和企业决策三层次人员建议通过综合评价方式,评价他们是否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崇高信念的工作抱负;责任感就是兢兢业业、从大局出发,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也可以借助一些量化指标进行。
量化指标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用扣分或评分的方法逐条逐项进行(另有若干加分因素)。其中60%(财会业务工作情况)以财务部门考核为主,40%(职业道德、诚信等)以相关部门或业务单位、财税部门为主。
对财会人员的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一次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反复评价往往就具有代表性。因此,建议通过向不同的评价主体如上级领导、同行、信息使用者询问、局域网上匿名评价等方式反复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则最终能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为保证其连续、有效性,对每位会计人员奖罚并存,至少进行三年的跟踪评价。
六、提高会计人员评价效果的措施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差别。会计主要是为了核算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收集情况而形成的信息采集,财务管理是为了对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流动和物质消耗而进行管理工作。有就是会计工作就是为了企业更好的进行后续监督工作而采取的方法,与之相反,财务管理就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管理而采取的管理工作。因此可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使用的目标是不同的。
(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差别。
1、研究对象,会计工作的研究对象就是关于企业资金运动的所有经济活动,涵盖的经济范围比较全面,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因此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小且有针对性。
2、服务对象,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各个级别的管理工作人员,是组成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来说的目的就是能够使管理工作者能够更加有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而就财务管理本身来说,它就是指一个管理队伍,即决策者。
3、主体对象,会计工作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可以是一个生产车间,还可以是一个生产小组,甚至是一个人,范围可以是对整个生产经营工作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环节的具体经济活动,这一切都随着具体的目标而进行改动,但是财务管理却是以整个企业为主体,从而进行管理和处理经济关系。
4、协调关系,会计工作所要协调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有关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会计工作的协调范围只是限制在管理人员里,而财务管理则是协调整个企业的所有性质的关系,要协调所有人、债权人和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还要协调企业、投资人、受益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要协调企业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所进行的协调是财务关系方面的。
(四)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原则差别。有很长时间,会计工作向来被看成是高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简单组合运用,因此就不需要任何的准则或者是原则,更有人认为会计和财务管理适用同一套原则方法,这就使得对于会计工作原则的讨论显得十分必要,而财务管理原则都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绳和标准,都是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的,能够准确的体现财务管理的规律和行为准则。会计与财务管理相比较来看,除了投资风险报酬原则和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差不多一致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则各不相同,甚至有的正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对象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适用原则的不同。
(五)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及方法差别。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但是他们的大部分还是不一样的。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了预测与决策会计工作,规划与控制会计工作,以及责任会计三部分基本内容组成。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却是研究和分析企业的最开始的诞生、证券的发行和合并问题等等有关法律的工作,为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管理服务工作。就研究方法来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会计工作主要运用分析的手法,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评价来进行预测,而财务管理则是运用时间价值和风险回报来进行分析。
(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的差别。会计工作的工作环境主要是直接面向企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环境,而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则是金融市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各个方面。这也就是说,会计工作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面向的是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几乎不涉及企业的内部环境。
(七)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职能差别。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计划、评价、控制和监督报告等等方面,会计工作在汇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情况时,也会适当的为企业提供一些企业外部的报告。而财务报告则是对于企业资金运动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预测、决策、组织、控制的管理工作。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虽然会计与财务管理存在许多的差异,但是二者在现实的工作之中又存在着许多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有着内在联系。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特定对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是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服务的,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特定的会计主体和财务主体而服务的,而作用的对象也是围绕着特定服务对象而产生的资金运动,并且都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相互依存。会计与财务管理是相互依存的,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而同时财务也离不开会计。一些人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的话,那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是会存在较大的问题,会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缺少相应的基本技能。
(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机构与职位。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和机构的会设置上有很多的交叉,在内容上,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在机构和职务设置上,除非是一些完全不相容的,其他大致都是类似或者是一样的。有的会计人员会在部门的安排下参与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去,有的部门甚至是同时具有会计和财务上的职能。
(四)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技能素养。会计工作人员就必须掌握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准确掌握企业内部的财务规定。甚至在每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都会包含财务管理的内容。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也要懂得会计工作,能够熟练运用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