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6 22:58: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6-0060-06

近年,随着中德职业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内关于德国职业教育的资料越来越丰实,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学者与专家也越来越多。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有幸亲临德国职业教育三个月,对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有了更多的理解。

一、双元制:一元突出,二元并进,行业统筹,政府分管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涉及的主体不只是传统上所介绍的“双元”(企业和学校),而是“多元”。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主体:企业、职业教育的学校、行业协会和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之所以称为“双元”,主要是基于《联邦职业教育法》中第二条第1款“职业教育学习地点的规定”[1],在该条款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地点是“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学校”。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四大主体的职能和参与比重是不均衡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一元突出,两元并进,行业统筹,政府分管”。

(一)一元突出

“一元突出”是指在“双元”实施主体中,企业培训的比重和作用相对职业学校来说要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企业是学徒(学生)培训合同的签署方。个人(未满18岁者需要监护人参与)要自己申请或通过劳工局职业介绍,经过考核面试筛选,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得到一个企业培训岗位。然后,到区域范围内专业相关的职业学校注册,取得职业学校的学习资格。这样就具备学生(相对于职业学校)和学徒(相对于企业)的双重身份。培训合同规定了学员学习的期限、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期间的报酬、学徒的权利与义务,等等。

学徒(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在企业。职业教育期间,约2/3的时间是在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生产;职业学校学习时间所占的比重约为1/3。也就是说学徒(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企业的培训师一起度过。

企业支付学徒(学生)工资和毕业考试费用。企业要根据学徒(学生)所处的岗位,按月发放学徒(学生)工资,而且随着培训年限的增加,要逐步增长。例如,一年级的月工资,花匠460欧元、保险公司员工830欧元、机电一体工850欧元、内航服务1000欧元。职业教育学徒(学生)的毕业考试费用由所在企业支付,每人约400欧元①。

毕业后绝大部分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学徒(学生)在申请企业培训岗位时,就已经开始考虑未来在该企业工作了。企业参与学徒培养的目的也在此。这一预期目标的存在,使得企业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二)二元并进

“二元并进”是指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学习是穿行、相互渗透,并没有时间前后的区别。

在双元制中,企业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形式”;职业学校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其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学习场所实训设备非常好,实施的是理实一体化课程。

学徒(学员)在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培训时间与内容是培训合同中规定的,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和职业学校在学徒(学员)培养方面的合作是由《联邦职业教育法》第二条第2款,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分工如表1所示。企业培训的规定由联邦负责,职业学校教育由各州自决。

(三)行业统筹

“行业统筹”是指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特别是企业培训部分中所发挥的协调、监督和管理作用。

行业协会是《联邦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运行的关键环节。

德国最大的行业协会主要有两个:一是工商界紧密联系的工商业协会(IHK),所辖行业主要有机械加工、酒店管理、金属加工等;二是手工业协会(HWK),主要涉及的行业有汽车、理发、木工、泥水工等。协会分为中央和各州市两级。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一是企业学徒培训资格的审查与证书发放,企业是否具有学徒培训的资质,以及资质的取得和取消都由行业协会审定;二是监督企业学徒培训,企业培训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实施情况等都由行业协会监管;三是受理学徒投诉,如果学徒发现在培训期间企业有违法或违反合同的行为,可以向行业协会投诉;四是毕业考试的组织,牵头成立考试委员会,组织学员考试;五是举办行业学校,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完成各自企业培训所难以完成的内容,即专业通用技能的培训,以使学徒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

(四)政府分管

“政府分管”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分工合作,企业培训主要由联邦政府主管,职业学校教育主要由州政府主管。

联邦层面主要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框架、各级机构的权限;通过《职业教育条例》规定国家承认的职业的名称、教育期限,职业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商确定《框架教学计划》,规定职业学校教学的全国要求,以便全国职业学校参考。各州享有文教,可以自主规定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事务。各州根据《框架教学计划》职业教育的内容、教学大纲和框架的规定,制定本州相关专业的学习领域与考试大纲,组织职业学校考试[2]。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是全免费的,经费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承担,企业培训经费由企业承担。但是,如果学生找不到培训企业,由劳工局介绍和推荐的企业岗位,则学员在企业培训期间的工资由政府出资。

(五)协调机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四大主体,尤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机制运行的保障。

1.通过法律协调

通过法律协调全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条例》对企业培训的内容作了规定,是企业人才培训方案的国家来源,企业可以根据条例进一步细化和个性化;《框架教学计划》对职业学校的教育内容作了规定,各州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来源[3]。

2.行业协会协调

企业之间培训的协调与监督主要由行业协会完成。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除法律方面有明确规定外,行业协会在其中也进行协调,行业协会可以把企业培训中的问题向州政府提出要求,州政府与所属学校进行沟通。

3.委员会协调

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企业)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代表组成,是一个常设性协调机构,可以协调相关事宜。

4.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该会议是一个官方协调机构,协调《职业教育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协调各州职业学校教学的相关规定等。

5.学校与企业其他交流途径,见表2。

(六)证书准入

德国公认的职业培训有344项,都设置了培训证书制度,即上岗前需要完成相应的培训,获取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如屋顶木匠、泥瓦工、理发师、面包师、服务员、收银员等都需要2.5~3.5年的职业教育时间,毕业证书门槛的设置,有效保证了“德国制造”员工的水平与质量。也是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法律保障[3]。

二、职业教育教学法:学为主,师为辅,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德国职业教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贯穿从招生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企业培训再到毕业证发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定向分流,因材实教

在现实中,我国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总体上是文化课成绩相对(本科、重点高中)较弱的学生。在德国,学生职业意向的确定则完全不同。德国的中学主要分为三类,见表3。一般来说,小学毕业以后,孩子们就可以选择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哪一类中学,主要根据教师的建议以及学生与家长的意愿进行选择。教师的建议主要依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优秀会被建议上高级文理中学,其次是实科中学,最后是职业预科。选择进入职业预科学校或实科中学,可视为其接受预备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就读中学类型的选择,并不是“一锤定音”的,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还可以重新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三类中学之间继续进行转换。

进入职业预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在8~9年级时会专门安排时间到工商管理协会和手工业协会所举办的培训学校进行参观和交流,并在里面实习1~2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毕业后就能向企业申请培训位置。

进入培训企业时,在学徒试用期期间,学徒还可以选择适合的部门和岗位,培训师傅会给出建议。建议的依据主要是中学成绩和试用期间的表现。

(二)小组合作,行动导向

1.以现代职业教学法为主,传统与现代教学法共存

传统的教育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知识的传授进行,如报告法、教学对话和四步法等。现代职业教育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常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计划法等。这些教学法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信息―规划―决定―执行―检查―评估”六个阶段。

传统教学法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各有优势,应用的领域与对象不同,不能因为有现代教学法而抛弃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在当今课堂依然适用,而且面对一些情景和对象时还具有优势。例如,对于汽车专业初学者,就不能让其直接拆装发动机。一方面,发动机成本昂贵;另一方面,车上有可能存在高压的危险。在这种危险情况下,用传统的四步法比较合适。

2.分组形式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训

在学习和参观过程中发现,德国的课堂活动,几乎都是以小组方式呈现的,这与以学生为中心是相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不管是引导文法、案例法,还是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都需要在分组情况下进行。

小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在分组中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养成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对团队负责,学会组织协调;同时,小组学习也有利于学员在学习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体创造等。

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教育在团队合作和企业培训师傅的“传帮带”中养成。在德国,没有专门直接开设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职业道德与伦理更多的是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例如,责任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会对团队负责;在企业培训中学会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在与培训企业打交道中学会对所签的培训合同负责。又如,汽车专业学徒独立完成冬季换轮胎活动,可以展现两方面职业能力:一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所换轮胎负责。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在企业和职业学校教育中养成,亦即把职业道德等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能力方面的培养镶嵌在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中。

3.以“解决问题为主导”,充分展现学以致用的育人思想

德国课堂教学中,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主导。课堂开始时,教师会根据学习领域中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情景(即客户委托书),以解决此问题为目标和载体,组织课堂和安排学生任务。

教师要明确要解决设定的问题,学生需要“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如何应用?如何解决问题?”即以问题为导向,划分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级。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分成小组,设定工作计划,讨论、修订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计划实施,直到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之间需要相互挑刺。

4.“学习地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

学习地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以一项客户委托为导向,通过图解的形式展现如何通过符合学习逻辑的结构来逐步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养成针对的实践能力。学习地图体现了课堂教学和课程组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也有利于主讲教师理清思路,在国内课程中可以大范围推广。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教师帮助我,我自己解决问题”,这些教育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任务的完成者,才是学习问题的解决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

理念运用中,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准备、组织、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大到课程整体设计,小到教案的撰写用词,都应当时刻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切勿占据“学习的位置”。如小组在撰写学生技能类型时,写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当场被教师指出,这是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写法。应当改为“(学习者)对工作结果负责”,其主体是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还要求教师不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学生才是课堂时间的主要使用者。教师只是引导、观察和陪伴学生,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给予引导,不可过多干扰学生的学习。

6.“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室设计

在企业,学生的学习就是跟着师傅直接在工作车间中开展,一些大型的企业,还有“学习岛”“学习角”之类的学习场所。在行业学会,学生的学习场是专用的学习车间,车间中分为学习区和设备区。在学习车间里既有教学设备,学习场所,又有汽车实训设备。当教师讲到某个点时,学生可以随时到汽车上试验,遵循职业教育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职业学校则以活动桌椅为主,配合行动导向教学法配置。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所设计,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也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生动。

(三)教考分离

统一的结业考试和教考分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目的是确保考试不受培训机构影响,保证考试的独立性、客观性,使企业培训毕业证书更具权威性,是德国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保证,也是“德国制造”的重要源头。

1.考试类型与时间

统一的教育考试从时间上来分:分为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第二年培训结束进行中期考试,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从考试内容分:分为书面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结业考试是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的。

2.考试的组织与评价

考试由考试委员会在行业协会下属的培训学校组织。考试委员会由雇主(企业)、雇员(员工)、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培训师、行业协会的代表组成。

《职业教育条例》中规定了每一位职业考试的最低标准。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需要延长培训时间,再参加一次考试,补考费用由企业支付。学生考试通过率在90%-95%⑤。

(四)“学习领域”方案

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新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方案,代替原有的学科课程为基础的方案。

1.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能力型学习目标+任务型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领域依据工作过程开发为学习情景,具体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2.职业学习领域

职业学习领域,是以《联邦职业教育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为基础,经过专家研讨,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确定。各州在各职业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学习内容。各职业学校根据“学习领域”开发具体的职业课程,企业培训机构根据“学习领域”方案确定培训的内容。职业学校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的实施主体。依据“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路径开发具体的职业课程。

三、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逐步为我所用

(一)强化政府主导: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政府及其研究机构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1.加快加大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力度

当前,我国一些省市教育管理部门正在着手推进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这类似于德国所研制的各职业的“学习领域”。例如,广东省所推进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项目,其核心部分就是各专业的“学习领域”。

2.成立机构逐步推进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区域范围内实施

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使用和实施,是此项工作的重点。在德国,各州文教部统筹制定的“学习领域”,在所属的区域范围内的职业学校都必须使用,这有利于按标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教考分离提供基础。

3.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托,尝试“教考分离”

在专业标准和课堂标准实施后,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可以参照德国的作法,尝试设立“统一的结业考试”制度。结业考试的标准就是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或者依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大纲。

(二)力推现代学徒制:以现代学徒制改革为抓手,构建新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

1.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现代学徒制,其做法非常像德国的“双元制”。例如,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在企业培训的时间长;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等。现代学徒制较好的搭建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沟通平台,明确了企业、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造了条件。

2.制定现代学徒制法规,明确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同时,可以尝试制定相应的区域性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约束企业和学校在现代学徒制办学中的随意行为,进一步保障学生权益。

(三)推进教学法应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为抓手,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向纵深发展

教室需要革命。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室都是以活动桌椅为主,教室内配有三块以上活动小黑板,以及与小黑板配套的长条纸,这些设备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的基本条件。然而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室,大部分以固定桌椅和阶梯教室为主,这给行动导向教学法大面积的推广带来了困难,教室建设急需革命。要以教室的改革,实训室的建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为思考点,建设或者改造成相适应的教学场所。

分组学习方式需要改进。分组学习益处多多,但是我国学生人数多,50人及以上的合班上课情形经常存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分组学习,分组的组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协调的时间,但是单组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生的参与度。这就需要在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教会教师如何来克服学生上课班级人数多的问题。例如,教师在上课时配备和选定学生助教,分担分组指导的困难,协助完成教学。

制度约束与激励。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要大面积推广,不仅需要教师理解与运用,更需要学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进与鼓励,对使用行动教学法的教师和专业给予奖励。

(四)系统推进职教改革:“理念-制度-教学法-教学场所―教学设备”自成体系,需要整体设计、逐步实施

1.整体设计

学校职业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理念先导、物质基础、方法应用和制度规范,缺一不可。学校教学改革推行者必须通盘考虑,有整体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计划。

2.逐步实施

方案的实施,可以遵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的思路,逐步推进。比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先行,受条件制约,教室和实训室的改革可以逐步进行,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可以尽早制定。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刘立新.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56-62.

[2]姜大源,刘立新.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49-57.

[3]杨雁.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政府主导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165-167.

篇2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特点与不足

篇3

1.1依法治教,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制比较健全,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款是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也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先后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街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川。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组织、实施、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对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也作了一定要求,这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这部法令的出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全面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之后,德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1981年12月,联邦政府又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需求挂钩,使“职业教育成为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2口。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德国联邦政府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还对职业教育经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内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但国家对承担职业教育的企业有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正是由于德国政府通过建立体制、机制、制定法规以及提供经费等来发展和规范职业教育,使参与职业教育成为企业义务并有利可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外部环境与教育保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1.2优化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德国是16个州的联邦制国家,每州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为减少资源浪费,又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为国家通用,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由国家订立。学校都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而不能自己另立专业和培训项目。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政府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叫。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监督系统的监督,减少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方面的重复,形成了各有侧重、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学校既不需要为生源苦恼,也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发愁。

1.3规范行为,行业协会职能发挥充分

德国十分注意发挥手工业协会和工业与贸易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培养方案,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川,监督检查企业与学徒(学生)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是否规范、各工种的劳动强度及给学生的薪酬是否合适等,同时接受企业和学生咨询、调解企业与学生的矛盾,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中小企业因为设备不够先进、师傅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和涉及的实习实训内容,则由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负责。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除为学生提供培训外,也为企业工人进修和成为满师提供再培训。

1.4产教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突出

“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在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自己或通过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经过考核得到一个培训位置,再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然后再到相关的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学校。学员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进行。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作为学徒工,企业发给学生每月500一60。欧元的生活费用。学校只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学生的选择和最后的考核都以企业为主,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服务企业培训,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并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训的比例大(如三年制职业学院学生前三学期n周在企业、12周在学校,后三学期15周在企业、8周在学校)。各行业协会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工作。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工人。正是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因而学习更有针对性,就业也更有保证。

1.5严格准入,教师任职资格标准高

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强调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在大学学习五年,获得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除开设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另外还要开设实践课,主要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时间各州不一,有的州四至五周,有的州一周去对应学校实习专门学科一天。这些实习都有相关法律保障,职业学校或企业都要设置相应的实习岗位。教师毕业前要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由州教育部批准,大学教授或考试委员会商定,考试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书面考试、试讲和教育实习。通过后进人第二阶段即教师准备期,共二年时间,由实习(录用)学校教师培训中心负责评定,准备期到期后要进行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内容分为职业教育主修和副修两门。第二次考试主要考察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困。大部分州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aehhoehsehul-en)(相当于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n)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本专业实际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闲。有的州还规定专职教师任教满4年后脱产半年时间去专业对口企业进修,了解最新技术成果,或从事应用研究,以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需要。应用科学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中除专业教师外,还有实训教员。实训教员为既有经验又掌握职业教学理论的一线技术人员。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1.6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行动导向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川,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德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很多具体的教学法都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蓝图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如项目教学法、工作计划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7目的明确,学生求知欲旺盛

“双元制”教育要求企业必须按规定设定培训岗位并在媒体上公布,学生向企业申请想获得的培训岗位,企业审查申请学生的资格,并将合格的经批准的学生名单交职业学校,接着企业与学校商定教学安排,并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来于什么,现在学什么,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比较清晰,方向很明确,加上德国技工、技师的社会地位高,形成了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学生把大学毕业后当高级技工看作比当工程师更重要。因而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学习、锻炼上表现出特别的主动、专注和刻苦,具有较强的敬业爱岗精神和求知欲望。

2德国职业教育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的启迪

德国职教的运行机制,教育和实训时间的分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方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1调整学科专业,服务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市属高校无论是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市属高校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符合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如光通信、移动通讯、激光、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集成电路、软件、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光电子信息、钢铁及钢材深加工、船舶制造、纺织服装、金融、物流、会展等予以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人。对社会需求少的学科专业予以调整、改造,甚至停招,从而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藕合,使市属高校为武汉支柱产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2.2突出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同德国职业院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相比,武汉市市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趋同,专业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人,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市教育局应引导市属高校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师资水平、学科特色,妥善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办学理念,各有侧重,从武汉城市圈的区位特点出发,建设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形成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以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实践经验,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在德国,大学工程技术领域里的教授和专家必须来自企业,来自工业界,不允许直接从高校毕业生或博士生中聘用。德国的这一措施保证了大学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所以,德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懂得实践,了解企业,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非常受企业的欢迎。市属高校应该向德国高校学习,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要按市教育局要求,认真实施“高校教师企业锻炼计划”;二是从企业聘请一部分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达到既请他们讲课,又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解决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三是聘请身体健康的企业退休技师和工程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既保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又可以减少学校的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效益。

2.4强化技能培养,加大实验实训设施投入

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除企业非常关注“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市场的占有”阁,主动向行业协会教育中心或职业院校实训室捐助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外,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比较充裕,有能力购置较精良的设备。为此,市属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互动,寻求企业部门支,在学校或企业建设实验实训设施或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能与生产一线紧密接触,增强学习目的性;同时,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要加大对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市属高校共享、产学研一体的公共专业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5满足岗位要求,推进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借鉴德国职业院校经验,市属高校一是要准确定位,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模块式教学”,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道路;三是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以职业工作为导向,以工作中主要任务或环节为对象,结合相应能力来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五是深化教学方法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2.6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品德

劳动能对自我品行的养成、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生成、价值认同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个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市属高校应把劳动教育作为每位学生顺利毕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并计算学分。在利用思政课、专业课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观教育的同时,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专题讨论,邀请劳动模范座谈或作报告,开展职业观教育,使学生明白在第一线工作同样能取得社会的承认,实现人生的价值,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热爱和尊重劳动。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99-02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的职业教育领域也因此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迁,职业教育集团这类新型的教育联合体就此诞生。职业教育集团包括了企业、学校和行业等,是从多方面展开职业教育并进行结合的联合教育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在于不同组织间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共享,在集团内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学习各自的优点,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多年发展与改革,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达到了320个以上,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及学科产业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资源共享作用。本文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进行探索。

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基本情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依托,在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的批准后正式建成。之后开始容纳有自主意愿、希望加入集团内的其他铁道交通类职业教育学院,作为集团的校企合作单位。集团主要针对铁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对现有行业技术进行更新和深度开发,以为行业服务为基本原则,是具有松散型和非盈利性质的教育联合体。

目前集团内部的单位有广西交通协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南宁铁路局等,涵盖了职业教育院校、交通行业协会、相关行政部门科研开发机构等多个领域共计20个单位。集团对各单位的约束秉承“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遵照集团内部章程和规定,各单位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并且单位的内部结构组成不变,保障了各单位原本的管理模式不变。

二、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理事会制度。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集团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担负机构,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机构进行产生和撤销;优化集团内部的管理水平,对现有章程进行优化,改革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负责对集团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制订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建设计划,与各单位合作建设和讨论整体项目;年终对集团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年度报告并审核相关议案。为了准确掌握集团详细的运营情况,还需要每年召开理事会会议。

(二)工作委员会制度。集团内的专业建设工作、技术服务工作和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工作委员会负责,掌握各项工作的实行情况并负责工作的持续运行与开展。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对目前专业建设提出改进意见,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建设研究,同时实训基地等单位的建设也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开展与监督;技术服务委员会负责集团内部的行业技术和人员培训工作,保证集团合理使用现有资源,并对集团内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鉴定;顶岗实习工作则负责与行业内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度,开展就业双选会,保证集团内人才的就业工作问题,也负责联合办学中的企业订单办学,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并进行统一管理。

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一系列日常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集团的网站维护、集团信息管理以及集团内会员的联络和管理都由秘书处负责。职业教育集团针对现有问题,展开各单位与各部门的综合资源共享座谈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集团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资源,及时会员信息,帮助单位与部门之间更加及时地进行交流与协助。

三、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主要做法

(一)职业课程和专业教育方面的改革。针对岗位展开职业教育培训,是教育集团的原则之一。在这种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毕业生能够较快投入实际工作,为铁道交通行业建设注入鲜活生命力。而铁道交通方面则对铁路运营管理、通信技术开发和铁道工程技术等展开重点建设。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与优势。

在课程方面,教育集团集中有力资源,将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进行组合,形成了符合实际铁道交通行业情况的课程开发小组,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基础。就目前而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已完成了34门课程,共计30余本教材的开发。

(二)实训基地建设。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积极联合集团内各单位和部门,集中优势,共享资源,展开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主要的便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和新校区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实训基地。前者是由集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开发建设,为实训基地提供了数据库服务器、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杂费核收系统等多方面硬件设备支持,实训基地能够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包括货品调度、站台调度、货运核算、客运核算、售票管理,等等。后者则是由南宁铁路局作为技术支持,校企联合进行建设,南宁铁路局为该实训基地提供线路电缆材料、铁道接触网设备、通信设备、机车设备等多方面设备支持。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发挥着巨大教育教学实习作用。

(三)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实践。集团内会利用寒暑假等长期假期时间,开展大型周期性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志愿者活动分别在玉林、柳州、南宁、桂林等地区开展,提升了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的接触程度,同时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教育集团内部的单位有效地完成了暑运和春运工作,体现了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赢原则。

四、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

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于2009年5月组建,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首,联合广西区域内的铁路相关院校、行政单位和企业人事单位等组建,面向铁路行业对集团内部展开综合性职业教育。教育指导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教育厅共同负责。从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看出目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几个成功经验:

(一)以契约为合作的基础与核心。教育集团的契约内容保证各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统一性以及确保单位之间相互独立,但遵照集团内部的基本章程。教育集团相比其他的隶属部门,与各单位之间是更加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关系,相互平等和独立。在单位进行合作之前,需要签订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或是合同,使合作内容能够有书面保障,具有法律效力,签订的协议或是合同能够划分不同单位在资源共享合作中的权利范围以及责任义务,在相互协助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不对其他单位进行干涉。

(二)集团内共享教育资源。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质量,各单位会将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在共享的过程中,由其他单位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及补充,做到资源互动,将各单位之间的优势进行结合,并填补现有的不足之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中关于信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就是充分运用了资源共享而达成的成果,实训基地内的硬件设备由南宁铁路局提供,而实训基地内的岗位培训工作则由集团内学院负责,最大限度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

(三)积极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办学能够进一步提高集团内的资源使用率,优化教育结构。联合办学主要体现在订单办学的模式,企业结合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人才要求,学院针对要求展开相应职业教育,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再输送到企业中,这种定向培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另外,联合办学还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及企业对学校专业的建设方面,前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保障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后者则能够帮助学院优化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按照实际的行业需求对课程、专业、教材以及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同时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质量,增加学生的行业经验,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了根本保障。总之,开展联合办学可以最大化集团内部各部门的资源,做到合理整合,高效利用,共享成果。

综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趋势,能够有效地优化职业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在政策的支持下,保证职业教育健康且稳固地发展。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并鼓励行业内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集团当中,扩大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政策的引导、规范的集团管理、相关行业的支持与企业的加入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是促成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健.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胡邦曜.基于“以岗导学、多元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3]周群,邱同保.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高教论坛,2012(10)

篇5

鉴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天然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参考企业集团的定义。目前,较为权威的企业集团定义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它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参照企业集团的定义模式,可以对职教集团作如下相关界定:职教集团是以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联合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资产、契约、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根据上述定义和相关政策法规,可以推定,作为一种具有准公共性质,又引进了市场机制的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具有如下性质:职教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它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产学研联合办学体;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形式和多层次性;职教集团主要以资产、契约,以及资产托管经营和长期优惠合作等混合形式为联接纽带;职教集团内部存在利益的共享性和一致性,但对外它必须防止将教育事业商业化。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分析

(一)职教集团办学的类型

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可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职教集团、区域型职教集团和复合型职教集团三种类型。

一是行业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行业主导。一般是以行业名牌学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为主体,联合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

二是区域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一般由区域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取职教集团的聚变效应,提高职教的整体办学能力和集团的服务能力。

三是复合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多元主体、多元协商。一般以名校、行业或政府为主导,以特色专业为纽带,联结区域、行业、中高职学校等多元主体,探索多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跨区域、跨行业、校企结合、城乡联姻、中高职衔接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根据集团化办学的不同主导团体的属性,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I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二)国内几种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理事会”模式

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一个以交通职业教育为主旨,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原北京交通学校)为核心,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机构组成的行业性、契约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集团目前共有39个成员单位,其中包括6个政府部门、8个北京市交通行业国有集团公司,5所中职学校,1所高职学院,2所大学,1个科研机构,1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上实行“管委会+理事会”的管理体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委路政局、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六个政府部门的领导组成。管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局级领导担任,管委会成员均由相关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处级领导担任。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的决策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和运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引导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

②为交通职教集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引导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实践。

③搭建起交通行业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职业院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国家、北京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在首都交通行业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④打通交通职教集团为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宽交通职教集团教育产品的输出渠道。

⑤受市交通委委托制订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推动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设;制定有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标准;制定和修改交通职教集团章程;制定交通职教集团基本规章制度;制定交通职教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

(2)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主要职能

①准确掌握企业对职工队伍建设的需求,开展订单式教学,优先向合作企业员工提供优秀毕业生;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优势,为企业员工再培训创造条件,协助企业完成在职职工的培训任务。

②立足解决交通行业的技术、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科研课题,发挥交通职教集团内科研机构、职业院校、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开展交通应用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工作。以交通职教集团名义向政府申请科研经费,研发成果由交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共享,并向行业进行推广。

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将交通职教集团掌握、研发的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向行业、企业推广,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

④利用交通行业优势,在现有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和增加鉴定范围,鉴定级别,为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引领交通职教集团内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⑤负责交通职教集团日常运行过程的具体工作,落实交通职教集团各项工作任务。

2.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

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上海组建十个职业教育集团的具体目标之一。在上海市教委与市卫生局的共同指导下,确定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筹建的上海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牵头单位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科定位以护理专业为骨干,医学检测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为主干,眼视光技术等专业为特色。学校实行中职与高职教育相通、全日制与业余教育相结合、国内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整合的办学形式,在教学资源和办学质量上处于领先地位。该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开展中外合作护理教育。该集团的成员单位有10所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10余所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和部分国外、境外的相关学校。主要特色:

①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素质。

②加强集团内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统一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培养、聘用、评价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认定办法,集体备课、临床实践等计划。聘用与培训医疗机构的护理临床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衔接中、高职教育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期望。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在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衔接中、高职护理教育模式。

④拓展护理实训基地平台,营造就业准入管理体制。

⑤凸现国内、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集团与国外多所大学学分互认,扩大外延发展,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探索外向型、国际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使护理教育向着社会化、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树立上海市护理教育品牌,逐步进入国际教育市场。

3.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

以无锡立信职业技术中心牵头自行组建,集团以中心校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发展地区的广泛联合,开展长期的国际合作,与当地支柱产业建立比较深入的联系,率先构架了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的三层集团组织模式,较早探索了以契约为主的集团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中实践探索比较深入,也具有一定发展成果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已发展成有江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四川、重庆、黑龙江、辽宁、上海十个省市的20个集团成员学校和50个企业参与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品牌化战略、规范化运作、开创性探索的系统做法。由于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在中职的基础上组建的,又比较突出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的一条是超越联合的限制,建立最广泛的战略联盟。例如,在办学上实现“南北合作”(与华中、华北合作,一个地域中南北两地的合作)、“东西合作”(与西部地区合作)。职教集团与企业的合作重在将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的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之中,并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广泛联合各类企业,扩大合作范围,为集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拥有了相当的实力。

主要特点:

①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宗旨的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集团要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整理,对有明显优势的专业进行优化,同时也加紧开发新专业。要对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有计划的调研,眼睛盯着市场,手里抓着市场,步调跟着市场。今后集团的专业设置将更具有动态化的特点,总的原则是“稳定骨干专业,完善新增专业,办活短线专业”。要发挥各学校核心专业的引领作用。把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引入其他R抵小<团内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对新专业的带头教师进行传帮带。

②以专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着力强调课程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中贯穿技能的培养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在课程开发上,一个主要目标是将知识传授与操作实践相整合。在学制设置上,要逐步实行更大的弹性学制,引入“2+1”“1+1”“1.5+1.5”等模式。大胆改革教材,使学生理论够用,实践为重。

③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集团要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集团内异地学校教师就读研究生,给予住宿、兼课的优惠条件。集团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推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编辑集团的学术刊物,为教师撰写论文、论著和编写讲义提供平台。

④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总体素质较差的现实情况,以德育为抓手,是集团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时代需要。德育工作要坚持以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就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理想教育要以校园文化为抓手,要开发更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创造理想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德育融入学生培养和发展之中,对学生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深入实际和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美国职教集团的模式研究

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1.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技术准备计划(Tech-Prep)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技术准备计划”整合就业、升学、终生发展、提高就业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提升教育效率等多重目标。“技术准备计划”的课程改革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在学校内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二是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科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三是在综合中学、职业学校与社区学院之间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中等后职业教育课程。学生在高中所学的职业技术的学分,既是高中毕业所需的学分,又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即所谓的双重学分课程(Dual Credit Programs)。高中毕业生既具备进入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继续学习的机会,又具备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完成了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技术领域的证书或副学士学位。该计划目前还发展出了“4+2” “3+2” “3+3”等多种模式。“技术准备计划”一般由下列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校、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技术准备计划”作为贯穿“从学校到工作”和“从学校到职业生源”两大教育改革运动的一项经典项目,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无缝过渡的系统,通过“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几个方面的改革。

美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项目主要由联邦政府研究认可,以立法的形式出台或以国家教育发展计划的形式推广,再由州一级政府根据本州的特点立法或出台文件,以此来保证执行的力度。联邦政府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基金会、研究机构会对项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余部分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学校和当地行业协会、企业。

2.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通过社区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培养具有宽泛学术基础的人才,以及为个体提供谋求高工资、高技术职业的系统技能的培训。

ATE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倡导,1993年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发起,旨在满足技师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与教育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计划投入3.8千万美元。根据2004年的研究报告,目前参与计划的主要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通过ATE正在实现新的转变。ATE主要通过大专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系统地促进美国各地区的高级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ATE不仅使学生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的坚实基础。

ATE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教育和产业部分联合成为一个部门,共同策划、实施、评估培养方案,其整合是全程性的,从需求评估开始一直到最终的就业,在合作中,技师课程是由产业团体代表帮助修改并参与试行,在教学材料方面有77%的更新,采取产业标准本位的开发理念,设计并实施了266项教育产品,并且运用产业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最终确认技师培养的合格程度。由于工业界认识到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学、数学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员,所以很多的ATE项目和中心都在使用或开发各自领域里的技术标准或能力标准,也有部分项目使用了学校专业开发材料中的标准。这样一来,由于在教学与培训中已经加入了产业界实际需要的内容,所以更有利于毕业生的雇佣。

3.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即通过教育管理公司对教育机构实施委托管理或承包,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集团,教育集团作为第三方提供教育设计、管理与财务服务。以1973年成立的阿波罗集团为例,该集团针对的是成人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阿波罗集团为39个州和遍布世界各国的99所大学、163所学习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项目和服务。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深圳市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

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织实施办法,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以确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规范性。

1.赋予职业教育集团合法身份和地位

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明确职业教育集团的法律属性,赋予其身份、地位,明晰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其他相关组织、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2.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成立专门联j协调机构或高于所有成员单位的集团总部机构,形成合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加强对集团内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资源的整合、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人员互通、生源对接。

3.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和业务范围

制定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理顺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的关系,明确集团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业务范围。

4.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制定并出台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实施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教育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合理的角色划分与功能定位,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职能。

(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

1.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

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提供信息等方式,引导职业教育集团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与培训等多元杠杆实现对集团运作的管理和调节,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2.建立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多元投资体制

坚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益性,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相关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对关联的职业学校进行规模化投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我市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布局,鼓励企业向集团成员学校开放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许可条件成熟的企业与高水平职业院校联合兼并或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

3.建立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

推动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转变,建立“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和三系统 (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组织结构,董(理)事会履行集团的最高权力和集团决策,负责对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

4.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管理职能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实行集中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推进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化,处理好集团内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做到“有控制的分权”。合理规定集团内部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成员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保障集团化办学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激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

1.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

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各主体的责、权、利,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政府发挥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导作用,统筹资源配置,协调多方利益,为集团化办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行业负责制定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规划,主导制定行业专业人才的分类标准、岗位资格标准,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逐步实现由行业统筹安排“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对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自发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师资等建设。学校主动服务企业,服务企业用工、培训、产品研发,形成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作、产业合建的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成为共同的育人主体。

2.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激励机制

制定资源共享的交换原则,按不同途径和方式,解决产权界定、利益交换和成果占有等问题,寻求集团内教育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接轨的模式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真正实现集团内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落实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经费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调节或税收转移支付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监控机制

改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府监控模式,推进职能转变,实行“政事分开”,完善制度环境,健全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评估和监控制度;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的认证体系、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应对职业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

(四)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分类指导各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结合不同模式的要求、内涵和特点,选择相应的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力推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校企共建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统筹,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纽带,由核心职业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集团,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提高职业院校的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集团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就业的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集团内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2.中高职衔接模式

以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技术学院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人才培养链条为主线,通过专业链接、生源对接,在集团内实行中职与高职分阶段、分层次合作培养人才。中职与高职各有定位,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在不同层次学校完成,分别在中等职业学校、龙头职业院校、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企业内完成,通过“分段式”和“梯级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中高职有序衔接、相互促进、联合发展。

3.区域联动模式

以我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联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动跨区域的合作办学,实现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区域间的职业教育连锁互动、协调发展。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不同区域间职业教育生源、专业、教学、师资、实习等资源优势,开展教师交流、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享、“分层、分段”人才培养合作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省域或国家范围内职业教育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五)提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保障条件

1.坚持政府统筹、行业参与,促进资源化配置

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的现状,优化人力、物力、信息、政策等资源的配置,促进资源利用的公平、合理共享、高效。构建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相衔接、职业教育与培训相沟通,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融通,职高、技校、中专一体化的大职教体系。政府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尝试高、中职的有序衔接,自主命题对口单招,实现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给予集团一定的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鼓励校企双方在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方面的互通;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建立等级递增的技能考核鉴定机构;支持集团内成员单位共享的公共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

2.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和推动集团化办学

制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自律为准绳,以服务为宗旨,切实提高自身公信力,承担协助政府主管部门间接管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职能。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紧贴产业、行业发展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和推行统一规范的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有效性。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运作,通过监督企业、信息引导和制定行业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等途径,引导和规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和企业密切联系,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良性发展。

3.增加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在深圳市层面制定出台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专项财政支持政策,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先安排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府基金,以项目为载体,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经费支持。在国家和省级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安排上优先考虑职业教育集团的共享平台建设。

4.发挥社会主体参与职能,促进多元投资,鼓励社会捐资

篇6

一、做好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今年来,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断出台有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做好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政府层面来说,能够大力宣传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

学校通过对师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召开会议传达文件精神,部署落实各项工作,出版简报等方式,贯彻落实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提出的新要求,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2.从社会层面来说,能让社会更加了解学校,拉近社会各方与学校的距离

国家的重视让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依然有部分用人单位、社会群体等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中职学校通过新闻宣传平台,搭建了解、认识学校的桥梁,转变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看法,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氛围。这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开展校企合作、招生宣传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从学校层面来说,能增强学校竞争力

对于扩大影响,展示学校办学成果,提高学校知名度,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增强学校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意义。学校通过各方面努力,取得的教学成果需要宣传平台来展示,学校的知名度需要宣传效果来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需要宣传手段的全面参与。

二、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载体

从广西各中职学校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报纸、刊物和电视是做好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四大载体。

1.互联网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走入了千家万户。也让校园网站逐渐成为了学校的重要宣传阵地。与传统的传播媒体不用,校园网站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形式多样等特点,这是传统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站新闻宣传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重要。因此,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效果,加大网站建设的人力、财力、智力投入,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崭新机遇和广阔空间,把网站建设成学校党政宣传的窗口和舆论力量,使其成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窗口。

2.报纸

报纸是最传统的传播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要求学校新闻要及时向报纸投稿。就广西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可以投稿的报纸有地方级的日报、晚报,根据事情的重大程度或影响程度,还可以向省级媒体投稿,甚至可以向国家级媒体设在本地区的记者站投稿。有些学校有办校报的传统,学校新闻刊登在报纸上后,可以把校报寄给上级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各用人单位以及各初中等,扩大学校新闻宣传的范围。

3.刊物

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部门以及各种协会、学会等均办有对内对外的刊物,学校也可以向这些刊物投稿。此外,各学校的学生社团也办有内部刊物,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刊登。稿件一经采用,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有非常积极的宣传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向省级刊物和国家级刊物投稿,不断提高学校的宣传力度。

4.电视

电视新闻独有的视觉冲击力是任何媒体都无法超越的。所以,学校应加强与媒体的新闻互动,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良好关系。如遇到重大的活动,可以邀请电视台到校采访、拍摄,或聘请专业人士拍摄,经电视台录用播放后,就能起到形象、生动、立体地宣传学校的目的。而且,经电视台专业人士后期处理的视频,可以作为视频宣传材料充实学校网站,或作为视频档案存档。

三、做好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途径

“外树形象,内聚力量”是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目的的总概括,为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要做好下面四项工作。

1.成立宣传工作领导机构

新闻宣传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都能够当做新闻题材来报道,所以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不是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新闻稿件从策划、采写、到发稿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也需要多个部门提供信息,需要多个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为保证新闻宣传工作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完成,防止工作出现拖拉、扯皮现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作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的组长、副组长由学校党政领导担任,成员由各科室(组)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一般设在学校办公室。明确领导机构中各人的工作职责,明确宣传工作的牵头部门,确保宣传工作层层把关、层层落实、上传下达,为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组建学校宣传小组

学校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机构还不够,还要组建好宣传小组的工作,并把宣传员队伍打造成一个“笔功”好、工作认真负责、态度严谨、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新闻团队的建设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参与其中,成为宣传员。保证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一个囊括学校各部门宣传工作的网络,保证稿件来源。

(2)开展宣传员培训,保证新闻稿件的质量。打造一支文化水平高、敏感性强、工作把握准确、能适应新闻宣传工作需要的“笔秆子”队伍。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学校宣传队伍进行培训,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员培训班,利用假期聘请资深媒体工作者或新闻专家、教授到校对宣传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把握宣传工作敏感性,提高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3.建立激励机制

要保证学校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建立奖惩结合的宣传工作激励机制。

(1)宣传工作任务要分解。负责宣传工作的部门要根据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各科室上交的工作计划,制订组稿计划,明确时间、组稿内容和稿件来源,根据组稿计划定各部门的年度新闻采写任务。组稿计划完成后,在充分征求宣传员的意见后报学校领导批准实行。

(2)要坚持奖惩相结合。学校要制订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用制度保证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鼓励多写多投,对于超额完成稿件任务的部门或宣传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各部门和宣传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不能完成稿件任务的科室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按照学校相关的制度或办法进行处理。

(3)要及时督促、通报,防止出现宣传工作不及时、不落实的情况。工作任务一经分解,学校各部门就要按照谁组织活动谁负责宣传的原则采写新闻,宣传员尽量做到开展一次活动上交一次稿件,当天活动当天出稿。如不及时,就会出现宣传工作的滞后,所以对宣传工作进行督促是非常必要的。负责宣传工作的部门要对宣传员上交的稿件进行统计,一个月或一个学期通报一次,强化各部门的宣传和责任意识,防止出现工作不落实的现象,保证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4.新闻宣传要确保真实、及时、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是指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捏造或任意夸大,防止出现失实性报道。这就要求宣传员要认真把握好新闻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采写稿件的基本要求。及时性是新闻的价值所在,新闻不及时就会失去时效性,成为旧闻,成为明日黄花。新闻采写如果不及时,不能及时通过报纸、刊物等载体宣传出来,学校的网站不能及时更新,宣传工作效率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达不到宣传目的,有时甚至还会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学校的宣传工作要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结合起来,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焦点和热点结合起来,对于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要进行策划,做到活动前有准备,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报道,当天活动当天出稿。准确,是指在组织新闻语言时对文字的表达或数据的把握要准确,防止出现歧义或误差。这就要求宣传员在组织语言时要严谨,要注意表达方式,要反复地推敲语句、核实数据。

综上所述,做好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意义显著,作用巨大。各中职学校应该充分把握信息时代带来的传播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刊物、电视台等宣传工作平台,搞好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唐胜平.网络新闻传播[J].中国新闻科技,2001.

[2]旷晓霞.李海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新闻网建设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6(2).

篇7

“十二五”期间,全省扶持建设50个依托中职学校、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依托专业建设,以产教研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建成当地新型产品研制基地、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龙头、以研发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符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产结合水平和工艺革新、技术研发能力,鼓励学校教师创新发明,推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职教育适应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二、申报条件

1.高度重视产学研联合工作。成立由校领导、科研院所专家、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2.具备良好的产学研联合基础。联合体拥有1个以上特色鲜明、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主体专业或专业集群,该专业须为省级示范专业,并建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参与联合体的科研院所应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能为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参与联合体的企业应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及时有效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联合体内部形成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学、项目研究、产品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联合体有能基本满足产、学、研需要的研发场所、生产场地、设施设备和专项资金。研发场所和生产场地总和不少于2000平方米,设备价值不少于500万元。

3.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产学研团队。产学研团队整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力量,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聘请的人员应占产学研团队的30%以上,其中60%以上应具有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至少有一名享有专利权或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

4.有稳健的产学研联合体运行机制。有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工作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有切实可行的产学研联合体章程,有符合相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已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机制,参与联合体的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技术研发、成品生产、利益分配、风险防范等措施清晰明确。

5.有效开展产学研活动。依托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组建生产型车间或公司,开展专业教学、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生产性实习,每年能为50名以上的学生提供岗位实践锻炼;开展产品生产或对外服务,其中50%以上的生产或服务有师生参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技术研发,积极为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6.有一定的研发成果。至少完成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或新技术推广,研发产品或技术革新具有当地先进水平,社会认可度高,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申报程序

申报中等职业教育产学研联合体的中职学校,应对照申报条件填写相关申报材料,经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报设区市教育局、财政局。各设区市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择优推荐,并征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意见后,将申报材料报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篇8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客观存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还是最薄弱的环节,存在很多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不足。二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系统培养人才的“立交桥”还未形成。三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不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还不健全。四是部门政策不配套,工作协调难度大,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的问题比较突出。五是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设备仍然比较落后。六是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七是职业学校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八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还不鲜明。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推动江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江西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等问题,全省上下要按照国家提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从现在来看,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的内容主要是,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规划,就是要根据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制订江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政策,就是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研究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防止政出多门,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建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统筹办学,就是在政府统筹下,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学校,并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宏观结构,引导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资源,就是要尽量打破部门和职业学校类型的界限,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规划辖区内职业学校布局,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下一步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整合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有关职能和力量,进一步加强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协调的力度。今后,凡是涉及我省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必须由全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来统筹协调。

要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是公益事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要重点办好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并做好组织、指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工作。江西的民办高职教育成长迅速,其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已经形成品牌效应,跻身全国民办高职教育三强,新余市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高职办学之路,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其现代学徒制和职教园区在全国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和示范效应。

在规模办学方面,特别是近年来江西高职院校按照“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先后组建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江西国防科技职业教育集团等10个特色鲜明的职教集团,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各地各部门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推动更多的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企校合作,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行业主管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要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行业组织要积极开展人力资源预测,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的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个人和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在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契入和合作,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引入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与公办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后勤服务,逐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特点所决定的,是职业学校必须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要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强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江西职业院校在这方面一直有着很好的传统,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江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随意性大,尚未摆脱“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窘境。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加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进程,通过构建相关的制度体系,促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成“法制驱动,校企互动”的良好局面。

为达此目的,一是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法规。通过相关法规建设,使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校企合作概念的界定清晰,合作内容的涵盖全面,不留死角或盲点;责任主体明确,校企合作有哪些参与者,各承担什么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权利与义务对等,既要明确参与者的义务,也能保障参与者的权利,以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不履行义务所要承担的责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实施校企合作问责制。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不力,除了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外,问责制缺失是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法制水平的不断提升,问责制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制度设计。江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规范发展,同样需要实施问责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三是要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发挥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和监控各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督查各职业院校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及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改变校企合作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大力支持、学校主动调适、企业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这些年,江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去年一年600多个亿的投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同时也要看到,现在走到江西各地,看到校舍最旧的、条件最差的往往都是职业学校,应该说,对职业教育,历史欠账太多。要明确职业教育公共物品特性,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使经费投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基本适应;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完善分级投入机制和改革激励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职业教育最为迫切的问题仍然是建设问题,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快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根据江西的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保证职业院校最基本的办学投入。二是要全面落实已有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政策。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篇9

《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是“汽车技术工程”方向针对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领域。学生在学习本领域之前要先修《汽车认识实训》、《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领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安全与舒适系统各零部件的名称在实车上找到安装位置并说明其作用和功能。能够使用各种常用工具对该系统进行拆装,通过本领域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的《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整车拆装实训》等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 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国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从借鉴和学习德国的经验开始的。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汽车职业教育开拓者一个很好的例证。长期以来,致力引进德国的汽车职业教育资源,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在国内与德资汽车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经过五年的探索,结合我国国情,成功地引进和改造了德国汽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将汽车舒适系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来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接下来我们就以本领域的一个任务为案例来体现任务驱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教学六步骤。

情境2:舒适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任务2:中央控制锁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项目五:初始化遥控器

情境导入

车型:帕萨特1.8T 故障现象:遥控器失灵

教师在上课前先对实训车辆进行故障设置,用诊断仪抹除遥控钥匙记忆。然后在上课过程中以一个真实的故障为导入进行开课。首先教师描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课后能够通过对照,找到该节课所欠缺的内容。

一、咨询

学生根据教师所描述的故障,教师引导学生自组提问根据此故障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如:舒适系统的组成部分、原理、怎么进行匹配等)。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知识够用为原则。

二、决策

教师根据检测设备、工具、工位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各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小组长分别对本次任务进行小组成员合理任务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原则。如:每组按照7人,A、B组员:准备工具及车辆防护用品;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D、E组员:实施;F组员:记录;G组员:组长,负责整个组工作的安排及协调。分组完后向由组长向教师汇报分工结果。

三、计划

A、B组员准备工具并对实车铺设防护用品;D组员常规检查,如:蓄电池电压;C组员用遥控器验证故障,发现遥控器失灵,但机械钥匙控制车门锁正常;D组员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钥匙超过自适应极限;然后全体回到座位,根据验证的故障, 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根据维修手册的内容,故障原因分3种:①遥控器纽扣电池没电;②遥控器未匹配;③在射程以外时,钥匙开启200次以上;F组员全程记录,最后组长带领着大家制定出合理的可实施工作计划。并由各小组代表上台向其他组员阐述本组所做计划。各组根据其他组所提意见,商讨补充本组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倾听学生所做计划,遵循在实施计划中保证人身、设备设施安全的前提下计划都合格,教师将不再做评估。[2]

四、实施

根据老师认可的计划,各小组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首先由D、E组员对遥控器的纽扣电池电压的检测,正常,然后用诊断仪按照维修手册要求对遥控器钥匙进行重新匹配,最终故障排除。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计划之外的问题,询问教师,此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如本小组没有解决方案可咨询其他小组,如最后所有小组都没有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可向教师进行二次咨询,得到解决方案后继续按计划实施。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制定实施计划,进行实施,并总结实施方法,比传统讲解更能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及保证学生的正确实施和安全。

五、检查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各个组首先内部检查,检查合格后再次进行组与组之间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互相讨论各组的任务完成过程。最后由教师检查任务是否完成。检查结束后,各小组按照5S标准针对自己的实施工位进行现场恢复,以保障下次课程的正常使用。

六、评估

1.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总体评价,使学生了解在本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法的运用;

2.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故障树”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程的总结;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逐步的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学习并有目标的完成任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这一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一致,保障了学生进入企业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篇10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自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确定以来,“扛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就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泛指以学校为主体,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专业的设置情况、校企双方合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同,各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深度、层次、方法、形式、途径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配合”模式

最初的校企合作方式都属于这类模式,此类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培育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进开展的,合作企业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指导小组,聘请行业内部著名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等为合作委员会主要成员,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协议书,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实习实训资源,合作企业依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住宿条件、依据学生顶岗岗位工资确定实习报酬,协助学校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达成既定培养目标。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均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该类型培养方法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型人才。合作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制定,并且参与全过程的实施与监控,能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予更正,保证全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生的培养。学校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新员工入厂技术培训、企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团队合作拓展等服务,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创建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厂地、设备、资金、技术、行业影响力、专业技术队伍等多种方式向高等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校企双方投资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针对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由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创建核心技术公关小组,共同调研、讨论、研究、试验,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和新的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双方依据股份分享利润。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负责,企业以重要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依据股份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指引,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应用――推广”四位一体。

二、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合作”的问题

“政校企协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政校企协合作”的形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横向联合宽度等多个方面还存在大量的不足之处,仍需继续探索、研究与总结,与高级阶段的合作相差甚远。

目前,政校企协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等职业院校自发的开展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企业主动邀请院校合作的少。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以及相关对应的政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大,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比较高,而行业中小型企业觉得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参与积极性比较差,缺乏主动性。目前,各省市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不多,使得国家开展的好政策无法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与沟通,部门间的政策与法规衔接不利,无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融合与开展。由于企业与学校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关系不同,管理模式不同,追求的经济利益目标不同,加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企业用人制度的不同,致使院校人才与企业人才不能双向流动。在更深层次的认知方面,大部分院校没有真正的看清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与必须性,只是利用合作企业作为院校实践教学的暂时补充,迫于整体环境的要求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上上课,或组织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而绝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作为企业技术工人的储备库,与院校维系一定的浅层次合作,有用人需要时即到学校进行招聘,而学校客观的成为了企业人才招聘所。

三、政校企协合作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对企业而言,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合作体制机制,有利于降低企业人才招聘、新员工培训运营成本,又有利于选拔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充实技术业务力量。另外,企业可吸纳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优秀学生参与企业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组建校企科研合作团队,借助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1.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无疑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源于实践。依托合作企业,以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工作力度,挖掘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资源,让学生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参加劳动和管理,企业的各种制度、规章、准则直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成为企业优秀的后备资源。为此,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共同规划和建立开放的职业指导管理体系,让职业指导课教师、实习领队、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学生的职业指导,无论是学生实习期间职业指导工作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考核体系的建立,还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都由这些人员合作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企业领导、技术骨干是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力量,主要加强学生的遵守劳动纪律和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的行为规范教育、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艰苦创业和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诚实守信和团结合作的职业品质教育。以学生实习作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校企合作、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模式,将能大大增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下积极开展职业指导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基础,依据企业的用人岗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企业的课程体系,实现特殊商品“产销”链接,对口培养,专项强化。“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职业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内容、评价考核标准,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

“订单式”模式下职业指导的具体做法:

(1)与企业联合制订职业指导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要重点把握行业发展形式、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分析、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专业的订单培养。职业指导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学校长期发展的能力。为实现目标,行业企业应参与职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指导效能。

(2)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培养优势,解决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难题。目前,大多数职业指导教师都源于不同级别的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因而,对企业所需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相对欠缺,使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可以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培训或学习的基地,为其提供实践环境,解决教师实践能力和企业经验不足的难题,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可以请企业领导、成功管理者、岗位能手等对职业指导教师开展培训。

(3)“订单式”模式下的职业指导,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职业指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应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体现与深化;二是专业技能与实习实训对接,专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在实习中应得到反复的强化训练;三是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所需的职业素质,如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管理制度、岗位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适应角色转换,按照企业标准和规范对实训室进行包装,模拟企业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

参考文献:

篇11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契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努力培育合格的工匠,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二是要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以优质的校企合作为动力,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工匠精神变成空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校企合作,让优秀的人才可以充实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在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特别是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争取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认同,进而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率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仅仅培养少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势,通过其自上而下的职能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德育效率。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了部分德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心理相容等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沉淀为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化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资源,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集约化就是能够条理分明地归纳要素,做到聚散为整、整体研究、统一管理、章法分明;精细化就是能够通过系列载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推动基础内容的实施。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匠精神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辅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等,彰显学校开放特色,批量高效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有利于确保德育的比重

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到德育工作上,往往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比重较难衡量。例如,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效果与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直观的体现就是班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转化后进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开展德育研究,而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班主任的。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特别是从哪些方面确保德育比重?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确保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确保时间、经费等投入及确保相关教育师资力量、活动形式等,实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覆盖。二是要提升班主任地位。班主任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培育效率,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老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师资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水平。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社团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要确保社团投入和管理力度,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注意把握科学性、职业性等原则。四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