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23:09: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引感,以情动人
阅读的内容能决定情感性。欲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感染力,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欲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产生内在的动力,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教出情趣。不论是教写景的、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中以语言的方式所传达的作者的喜乐爱憎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字、词、句、段篇中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
2. 入情入境,开发思维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的规律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展现形式,语言的本身就不单是传授知识的凭借,更为重要的则是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接受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想传达的情感信息,则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等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和理解当中的深刻含义。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的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或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更须贯彻以情境熏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情感与态度、故事的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进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更应重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这不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性、自主性、开放性的体现。这样,就能把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不会学”变为“乐学、爱学”。因此,老经验的语文教师会针对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活跃的最高境界。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就是人类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总称,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课文就是反映现实的生活,而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沟通与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必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语文求知欲。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尤其是听说读写的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动就象一盘盘美味佳肴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4.提高语言艺术
在阅读内容中的情感性和阅读中思维逻辑的情境性都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准确、形象、生动、鲜明,感染力强的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浮现作品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描述、表达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能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此外,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探索,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06-01
1 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资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占首要地位。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并列于也有的知识结构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而这些思维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读者对于读物的视读和思考是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形式到内容、由内容到形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才最后完成。同时,阅读活动是内潜的,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语言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改造原文,把原文的思想转变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从书面教材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教材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也只能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阅读时,读者在进行复杂心智活动的同时,必须伴随一系列的可操作的行为。这种阅读行为就是阅读的基本技能,包括认读技能、解读技能,它是阅读成功的必要条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也伴有兴趣、情感、意志等活动。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阅读文学作品,凭借文字形象的感知和想象,可获得感性情感信息。所以,阅读活动是读者通过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在12年的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次的课程改革,把阅读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2 加强阅读教学的措施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要实现阅读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字名著2 至3部,背诵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要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一流作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儒林外史》、《诗词》、《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5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笔者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在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笔者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
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读,要有一遍又一遍的目的,要有一遍又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
前言
阅读教学,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讲,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就是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阅读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肯定教学改革的内容,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然而,在初中阅读教学实践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提高。加强现存问题的解决与教学方法的优化是许多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选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现实意义的。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存在问题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阅读教学成效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述:
1.1教学思想落后
教学思想,是开展教学创新的重要支撑。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讲,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稳固的情感桥梁,不能共同与文本进行互动。这样的教学思想,只会使得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气候越发紧张与无聊,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影响到老师的教学热情。教学思想的落后是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急需进行改革的地方。
1.2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许多老师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只关心学生的成绩高低,不关心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在大多数的初中阅读课堂之上,老师会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对文章的课后习题进行思考,找同学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且标准答案进行规范。总而言之,许多初中阅读课堂就是解决课后习题的课堂,并没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的阅读与解决问题不能满足当代初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期待,更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1.3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科学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有着重要作用。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之时,往往将自己作为唯一的评价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个评价的过程当中,老师没有关心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感受,更没有就教学方法询问学生自己的意见。教学评价主体与教学评价对象的唯一化,不利于教学成果的科学度提高。加之,许多老师过分依赖于参考答案,以参考答案来规范学生的阅读成果,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讲是一种束缚。
2、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准,就要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优化。下面,我们就来对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
2.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阅读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可以成为学生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之一。因此,在当今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上,教师应当重视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出来。在教学实践当中,老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息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辅助者。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得到快速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之时,对于有课后习题的文章,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进行阅读。对于没有课后习题的阅读文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章的阅读,阅读方式可以自己选择,在阅读的同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与大家进行分享与探讨。
比如在进行《背影》的阅读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与自主发现问题。一些学生在阅读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本文要以背影为切入点进行父亲的描写与父爱的抒发呢?”面对学生的问题,老师要进行充分的尊重,肯定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老师可以利用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文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当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2.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教学创新的不断增多,利用科学技术设备支持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氛围的活跃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家常便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互动,启迪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建立较好的情感纽带。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思考能力的提高。老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利用多媒体的集成优势,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文字进行结合,为学生呈现一个阅读的盛宴。
比如在进行《春》的讲解之时,老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春天相关的图片,为学生进行春天美景的展示,以此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阅读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会更加轻松地进行阅读,深入了解文章中的内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游戏,比如,在课前导入的阶段,老师可以利用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与春相关的成语。男女生各为一队,进行成语小比赛。这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有推动作用。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大大发散,更好地进行阅读。
2.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是初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老师可以利用恰当的文章内容,让学生就一问题进行合作解决,也可以利用一个有效的活动,将学生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比如在进行《我儿子一家》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作老师进行讲课。每一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段落,小组成员要共同进行讲解方案的讨论与制定,选出一个代表,代表小组进行授课。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当中,学生各出奇招,找出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文章进行阅读,完成自我学习任务。因此,加强合作学习是提高初中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笔者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入手,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以此来促进当代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升级,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严建彪.关乎宏旨,应然而生――也谈《春酒》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2]严建彪.关乎宏旨,应然而生――也谈《春酒》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从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阅读教学仍然是制约初中语文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和考虑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谈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营造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营造情境,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加深其对课文的感悟。在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威尼斯优美的风光,学生迅速被文中描绘的水上城市的无限风光所吸引,学生就会怀着极高的兴致来进行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质疑。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回到文章的主题上,促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学生良好的联想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联想能力包括: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作品经过与人物时间的联系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并有利于他们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启发。
四、引导学生赏析美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谓赏析美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美点进行列举、品评、阅读、赏析等,这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多样、形式灵活,可以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文章、发表意见,也可以在教师的创设中开展相应活动,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美点赏析在语文教学中不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示范工作,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借鉴作用。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阅读教学的影响机制
阅读的过程,是包含视听、想象、分析和感悟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能够锻炼阅读者的语言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使阅读者在通过持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智力和情操。
阅读教学的机制,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对文本信息进行思考和吸收,从而内化成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形成知识的储备与素养的累积。而教师则对文本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伦理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进行提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接受深刻的情感熏陶,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三方所产生的文本体验往往是有差别的,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的碰撞,使得阅读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要达到此目标,就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成败,关乎到职高生的终身发展。
职高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对是非和情感的把握能力不强,容易玩世不恭或受歪风邪气影响。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名家名言、真善美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心灵净化、增知启智。皮罗果夫如是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人文精神培育是职高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语文阅读教学,则是提升职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打开职高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教材文本或其他优秀读物中所蕴含的高尚思想品质,以及其对伪丑恶的描绘与抨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健全、符合社会主流共识的科学价值观。
三.当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学得一技之长”,是学生进入职高就读的主要目的。而语文阅读教学重在人文性培养,技能也往往仅停留在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与机电、服装、美术等专业课相比,技能特色不明显,因而容易造到学生轻视。
再者,职高学生几乎都是中考中的落榜群体,学习成绩较差,阅读理解较低,自然会对阅读教学产生抵触和畏难心理,导致听课和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不足。
最后,教材的问题。尤其像一些教材中收录的“枯燥”的古文,经常会令职高生感到难以“咀嚼”、“下咽”,而且这些古文与职教学校的特色不符,由于和所选专业的关系不大,就很难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自然效果不佳。
四.对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课程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职高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必须突出职教特色,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做学生的“读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应一味地停留在“教”与“被教”、“管理”与“被管理”等僵硬冰冷的不和谐局面上。要开展好阅读教学,可以试着把学生发展为“读友”。平等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尊重学生个体心理体验,鼓励他们敢想、敢说,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教学课的学习热情,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向学生分享自己对某些书目的读后感,推荐学生也去看一看、读一读,培养其优秀阅读习惯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
二、做好学生心态管理
心态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态管理也是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乐观积极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或是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主动好学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方坦然的心态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在明白这些道理时更不应忘记“细节决定成败”。阅读习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系统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最易被忽视和放弃。但被习惯性理解为细节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决定中学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新课改理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初高中学生们需要培养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1)确保每周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对阅读时的坐姿、看书方式等都有着明确规定,以确保身体健康、知识积累为主。(2)避免走马观花式阅读,阅读文章时要深入、细致,能明确分析出各类阅读文章的本质内涵。(3)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根据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和高中学业进度规划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和基本数量。(4)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一方面保证阅读时“灵光一现”的产物能完整保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阅读时集中精神,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5)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不强,大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强迫和监督才能完成历时较长的阅读任务。然而一旦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便能顺利地持续下去。
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的精华,以学生读书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把书读通顺,读连贯,朗朗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
“以读为本”教学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读思统一的原则。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读,重训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发展反过来促进读写质量的提高。
2.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指导学生读书要引导学生“遵路”、“识真”,从而读中探写,积极吸收,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找准语言因素与作者情感的结合点,找准训练形式与写作意图的结合点,找准阅读吸收与说写表达的结合点,让学生读中学写,养成良好读写习惯。
3.内外相通的原则。要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实践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走的都是课内外结合的道路。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极其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大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推行力度,充分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推进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内心积淀的知识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这种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音乐感情的渲染或者是多媒体的实际文章情景模拟实现,潜在的音乐感受及直观的视觉感受都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对于新知识的感知力。在讲授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青海湖的图片,或者是一些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真正近距离接触青海湖,而不是凭空想象,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理解。
2.针对文章设定角色,引发学生共鸣。体验式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体验”二字,针对文本情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的体验。语文教师在讲述那些具有人物遭遇和情景事件时的文章时,最好将学生带入文本,使学生通过对其中角色的选择和扮演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共鸣,从而深切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在讲述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角色,让学生自己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以及自己会对一些事情产生的反应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类似事情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获得深度体验。阅读教学中,表演教学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为课堂服务。将表演引入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动力,培养情感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表演,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拓展思维。语文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丰富多样,尤其是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的文章适合于表演模式教学,这些文章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起伏较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把握和表演故事中情节和人物形象,如《皇帝的新装》、《鲁滨孙漂流记》等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