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2 02:30: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炼铁的化学方程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篇1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定稿

时间

主备人

年级

九年级

课时

1

课型

教材

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质量比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的,对于数学方面的计算上,学生应该不存在难度,教材的处理要注意如何完成质量比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渡,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质量比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

1、通过练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格式

2、通过练习会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认识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

2、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维定式

课前

学生

知识

储备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气燃烧

铁丝燃烧

红磷燃烧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电解水

2、完成氢气燃烧、红磷燃烧及氯酸钾制氧气的质量比

3、思考:计算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有何用途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检查课前知识贮备:采取男女竞争板演的方式,要求力争脱离课前知识小卷完成。

引导学生进行检查评判,并强调要完整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交流质量比的含义)

引导

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自查纠错

[引入]我们说质量比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让大家来做一次火箭工程师。

[展示]发射火箭是展现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射火箭时有的利用液态氢作燃料,同时要加载液态氧作助燃剂。如果本次火箭发射需要加载100Kg液态氢,你认为应该同时加载多少液态氧呢?

[在此提出假设:是越多越好,还是按一定比例,要求学生说明依据]

当学生得出应该按一定比例后,提出你能否解决呢,如果解决不了,困难在哪里。

预想,学生会分析出需要知道物质间的质量比,如果学生不能顺利进行,要注意引导:要进行计算,必须提供一个固定的比例。

引导学生化学方程式计算,要先完成质量比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形成质量比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

注意质疑交流

[尝试练习]

实验室欲制取3.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氯酸钾?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或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预设:格式存在问题;各物质的质量比可能运算不对;会列出所有物质的质量比。这些问题为解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提供材料。

意图:正确计算质量比是解题的关键

加强巡视,个别指导,注意归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讲述解题格式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准备

尝试练习,通过组内交流解决困难,并注意总结自己的解题困难。

独立分析题意

尝试训练

注意表达与交流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我们在学习化学式计算时,知道化学计算有自己独特的解题要求,那么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哪些要求呢?请大家自学P100例题1,并注意与自己的做题格式进行对比 ,看有何不同。归纳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例题1:加热分解6克高锰酸钾,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

对自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分析格式的重要环节

自学并注意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有目的的阅读

对比

[学以致用]钢铁企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已知炼铁的反应原理为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氧化铁?

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解题格式解题

加强巡视

个别指导

独立完成

两人板演

结合解题格式进行交流

独立训练

交互判阅

[课上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格式要规范,步骤要完整,计算要准确。

三个关键:方程式要准确,质量比要正确,已知量、未知量要找对。

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全P10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回顾自己的收获。

要与学生展开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注意思考、交流与倾听

表述、交流、思考

[课上练习]

1、在实验室里利用红磷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已知共用去红磷6.2克,则这部分空气中含有多少克氧气?

2、在电解水实验中,若产生了64克氧气,则同时能产生多少克氢气?

[课下尝试练习]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前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观察存在问题,并为下节课的课前知识贮备罗列素材。

课下尝试练习,意在判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化学方程式综合运算措底数

尝试性应用

巩固性应用

课后练习1、2、4、5

拓展迁移性应用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第三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1、解设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比

4、摆好相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篇2

例1(江苏扬州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公元1世纪时,铁在我国已经广泛使用。如图为工业炼铁的主要设备――高炉。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铁在地壳中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的第 位。

(2)高炉炼铁过程中,CO与铁矿石反应主要发生在炉部,试写出赤铁矿(Fe2O3)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铁矿石在高炉中冶炼后,得到含较多碳、硫、磷、硅等的生铁。生铁的含碳量范围为。

(4)生铁经过进一步冶炼可得到钢,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失的钢铁约占全年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请列举两种生产中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①;②。

解析本题以铁的冶炼为背景,将初中化学中许多铁的零散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考查到铁在地壳中的含量、CO还原Fe2O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生铁的含碳量的范围以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等。在解答(1)时要注意审题,题目中是考查铁在地壳中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的第几位,而不是地壳中的第几位;在(3)中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很多,原理应以隔绝氧气与水为主,本题解答合理皆可。

答案(1)二;(2)Fe2O3+3CO 高温2Fe+3CO2;(3)2%~4.3%;(4)覆盖氧化膜;涂抹油;镀上其他金属等(合理皆可)。

点拨如今的中考化学试题的考查,不再是注重某一知识点,而是加强了学科内的知识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学会整理知识,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准确的提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以铁的冶炼实验为基础,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2(重庆市)化学兴趣小组用以下装置探究炼铁的原理。

(1)加热Fe2O3之前要先通一会儿CO,目的是。

(2)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如果导管连接错误,后果是 。

(3)玻璃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这种方法“炼”得的铁与工业上炼出的生铁在组成上的最大区别是 。

解析本题是对铁的冶炼原理与实验操作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了CO还原Fe2O3的实验步骤、装置的连接、尾气的处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生铁与铁的区别等,CO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后点燃可能会爆炸,因此在实验中要先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对装置C、D分析,尾气进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C,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吸收,但CO不与溶液反应,因此将要被收集在瓶中,瓶中部分的溶液将被“压”到D装置中,所以导管接口的顺序是d、b、e。

答案(1)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2)d;b;e;CO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3)Fe2O3+3CO 高温 2Fe+3CO2;“炼”得的铁不含碳,工业上的生铁含有碳。

点拨实验探究题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在考查双基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解答时要审清题意,提炼信息,再结合已有的知识与实验技能,有序思考,灵活运用。不仅灵活应用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还要学会迁移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三、以铁的冶炼为“题眼”,突破物质框图式推断

例3(江苏南通市)工业上以大理石和赤铁矿为主要原料可以制取B和G,其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已知D、G的主要成分为单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工业制取的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B 、G。

⑵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

反应③:;

检验气体C:。

解析本题是一道框图推断题,解答的关键,要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即“题眼”。在初中化学反应条件中涉及到高温的主要有:碳酸钙高温分解、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CO还原Fe2O3等。根据这几个涉及到高温条件的化学反应,碳酸钙高温分解是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物质;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是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物质;而CO还原Fe2O3是两种反应物生成两种生成物。所以A是CaCO3;B是CaO;C是CO2;D是C;E是CO;F是Fe2O3;G是Fe。

答案(1)CaO;Fe;(2)CO2+C 点燃 2CO;

Fe2O3+3CO 高温2Fe+3CO2;

CO2+Ca(OH)2 CaCO3+H2O

点拨框图推断题是近年来中考的常客,具有知识面广、开放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这类题突出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解答的关键要寻找到解题突破口,选点突破。常见的“题眼”有:组成特征、反应现象、反应条件、转化关系等。本题就从“反应条件”来突破的。

四、以铁的冶炼为题干,注重化学计算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例4(四川自贡市)某炼钢厂日产含杂质5%的生铁3000t,试计算:

(1)该3000 t生铁中含纯铁多少吨?

(2)该炼钢厂每天需含Fe2O3质量分数为85%的赤铁矿石多少吨?(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解析本题以炼钢厂炼铁为题干,使化学计算不是机械的数字与技巧计算,而是与生产实际结合在一起。此题是反应物赤铁矿石与生成物生铁都是含有杂质,由于生铁中含杂质5%,所以纯铁含量为95%,纯铁质量为3000t×(1-5%)=2850t;需要赤铁矿石的质量可以通过化学式计算或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都可以解答。

答案(1)生铁中含纯铁2850t;(2)需赤铁矿石的质量为4790t。

点拨化学计算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计算不再机械、单调,这类试题的解答使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化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多地关心周围的环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更好地理解、解决相关的一些化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五、以铁的冶炼为情境,注重试题的创新性与开放性

例4(安徽巢湖市)我省发展钢铁产业有独天独厚的条件:马鞍山是全国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庐江有在全国都数得上的高品质的磁铁矿石,两地的交通也便利。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褐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3H2O)、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

请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上述几种铁矿石中理论上最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为,理由是。

(2)请你利用下图中所提供的3个数据,自拟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解析本题是一道创新、开放性计算题。良好的情境、新颖的问题,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利用题目中给出的几种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从多角度来选择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这些角度的选择是开放的,我们可以从铁的含量来选择,可以从环境污染角度等选择。题(2)中给出3个数据让我们自行命题,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编制试题解答,但一定要是自己最有把握的试题与解答。

答案(1)磁铁矿、赤铁矿,铁的含量高,有害元素少,冶炼时所产生的污染少。

篇3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有毒性,掌握了实验室制常见气体的原理和装置,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了金属的性质等,但对金属的存在和冶炼还是初次接触,而且对一氧化碳的应用还不是很熟悉,因此,本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炼铁的“反应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尾气的处理”等一系列知识。同时,让学生对工业炼铁过程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对工业炼铁过程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为认识高炉冶铁只能得到生铁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学流程图】

通过铁的广泛应用引入新课。呈现学习情境:常见的金属矿物“铁矿石”提出问题:如何从铁矿石中提取铁?讨论与探究:模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对本节内容概括总结。知识运用:工业炼铁的大致过程与主要设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通过铁的广泛应用,引入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铁冶炼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活动:自然界中的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金属矿物中。展示常见的铁矿石,用这些铁矿石可以炼铁,那么如何将化合物中的铁转化为单质铁呢?展示氧化铁,请学生仔细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验证它是否能被磁铁吸引。追问:有哪些方式可以将氧化铁转化为单质铁呢?(学生观看、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获得结论,初次尝试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守恒观。

教师活动:整个反应应该在什么样的装置中进行呢?我们该如何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做看?请大家观察老师是如何操作的?(学生观看、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实验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培养。

教师活动:实验中你都观察到哪些现象?你能归纳总结出实验的步骤吗?如果实验中的操作顺序错误会有什么后果呢?上述现象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有什么物质生成呢?你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观看、思考、交流讨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让学生理解炼铁的原理,并强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

过渡:这个反应是目前工业上常用的炼铁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又是如何炼铁的呢?冶炼时需要哪些原料呢?

教师活动:原料是如何加入的,它们在高炉内是怎样发生反应的?又是如何炼铁的?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观看下面的短片。(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让学生了解工业炼铁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为生活服务且就在身边,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我们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炼铁的原理,并了解了工业上实际炼铁的方法。其他金属是如何冶炼的呢?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课内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总结能力。

【教学设计反思】

篇4

材料一:聚焦航天的化学动力――燃料,“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搭载着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三号乙运载火箭(CZ-3B),简称长三乙,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构成最复杂的运载火箭,代表中国目前运载火最高水平,在世界航天界也居前列。火箭共有三级,头两级用的是常规燃料四氧化二氮,作为燃料的氧化剂,四氧化二氮是一种有污染性的液体燃料,第三级用的是低温液态燃料液氢,液氢属于新一代无污染的火箭燃料。运载火箭需要的液氢、液氧推进剂对保存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保存液氢须在-253℃的温度,而保存液氧须在-183℃的温度,只有达到他们要求的温度,才有利于保存。由于在加注的过程中,很难避免燃料的挥发,因此要求精确计算燃料的加注量。同时,要避免液氢、液氧溢出导致保温箱损坏,从而引起意外爆炸。

材料二:聚焦21世纪的波斯湾――月球,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一是月球上可以接受到丰富的太阳能。理论上可以在

月球表面无限制地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得丰富而稳定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资源丰富,尤其是富含核聚变燃料氦-3。氦-3主要来源于太阳风,而地球上非常缺乏。据估计,月球土壤里含有大约100万吨~500万吨氦-3,10万吨氦-3所发的电就可以满足我国一年的用电量。

1.由火箭燃料链接热化学方程式

例1“嫦娥三号”使用燃料是液氢燃料。液氢燃料作为清洁能源,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已知:

①H2(g)+1/2O2(g)H2O(g);

ΔH1=a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2=b kJ・mol-1

③H2(g)+1/2O2(g)H2O(l);

ΔH3=c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4=d kJ・mol-1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0

C.2a=b0

解析本题考查燃烧热概念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在给出的4个热化学方程式中,b=2a,d=2c。由于从气态水转化成液态水要放出热量,又由于反应均为放热反应,a、b、c、d均小于0,故只有C正确。

评析热化学是高考重点内容。燃烧热、中和热概念是热化学的基础。

2.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三态变化链接吸热、放热反应

例2“嫦娥三号”的燃料是液态氢,助燃剂为液态氧。物理性质如下:

气态密度g/L液态密度g/cm3熔点/℃沸点/℃氢气0.08899 0.070 -259.14-252.4氧气1.4291.149-218.4-182.9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液氢、液氧滴在皮肤上,会灼烧皮肤

B.同条件下降低温度,液氢比液氧先液化

C.氧气沸点比氢气的高,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关

D.液氧比液氢更容易挥发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三态变化特点及其性质。液氢和液氧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热量,会冻伤皮肤,A错;气体沸点越高,恒压降温时越容易液化,氧气沸点高于氢气的沸点,所以同条件下,氧气先液化,B错;氢气和氧气都是双原子分子,且都是非极性分子,氧气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氧气分子间作用力大于氢气分子间作用力,所以氧气比氢气容易液化,C正确;液氢沸点比液氧的低,沸点越低,越容易挥发,D错。

评析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三态变化与吸热、放热关系等均是《高考大纲》要求考查的内容,本题以氢气和氧气物理性质为信息,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3.探测月球表面氦-3链接同位素

例3利用核聚变发电,3He是最清洁最安全的能源,地球上的3He仅有15t左右。月球上的3He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4He形式存在,而月球上有数百万吨3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3He、4He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②3He、4He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③3He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④3He液化是物理变化

⑤3He、4He形成的晶体类型,所含化学键不同

⑥3He、4He组成的气体单质,在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为3∶4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同位素性质及含义。原子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同位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①正确;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二者中子数不同,②错误;化学变化指原子核不变,电子排布变化,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③错误;液化指气态变成液态,状态变化是物理变化,④正确;稀有气体单质是单原子分子靠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不存在化学键,⑤错误;同条件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⑥正确。答案:B。

评析同位素是中学化学重要概念,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题主要考查同位素中“位”即在周期表中位置,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化学变化断裂化学键,原子重新组合,原子核没有变化。

4.新型材料的链接

例4“嫦娥三号”卫星进入距地面80km至40km的大气层时,是气动加热最严重的一段,卫星表面温度高达千摄氏度以上,像一团大火球。为了防止卫星表面温度过高,可在卫星表面涂上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推测该物质最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导热性能好、熔点高、热量大

B.高温下可分解或“燃烧”时气化

C.良好的热稳定性

D.较强的还原性,易燃烧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材料的性质。卫星表面的涂料主要作用是防止温度过高,即具有吸热、散热作用。特殊材料分解或汽化都要放热,所以B正确。

评析新型材料是社会进步的关键,高考十分重视新材料的考查。本题把新材料与性质联系起来,理解特殊材料的价值。

5.安全生产的链接

例5“嫦娥三号”升空前加注液氢、液氧是一个险象环生的过程。因为超低温的燃料在空气中挥发到一定的程度时,有可能导致爆炸。如液氢挥发后,在空气中积聚到一定的浓度后就会爆炸。一粒米从1m高的地方掉到地上所产生的能量,就足以引爆液氢!已知氢气在空气中爆炸极限(气体体积比)为4.1%~75%。发生爆炸最剧烈的空气中氢气体积分数是()。

A.33.3%B.42.0%C.29.6%D.21%

解析本题有关气体体积分数计算:

2H2+O2点燃2H2O,

V(H2)∶V(O2)=2∶1时,爆炸最剧烈。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取V(H2)=2 L,V(空气)=1 L/21%=4.76 L,φ(H2)=2 L/(2 L+4.76 L)×100%=29.6%。答案为C。

评析实验安全是《高考大纲》新增内容,本题以氢气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载体考查有关气体体积分数计算,引导备考安全知识。

6.综合考查的链接

例6氢化锂、氘化锂、氚化锂可以作为起动“三乙”火箭发射的优良炸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D、T之间互称同素异形体

B.它们均是共价化合物

C.LiH、LiD、LiT摩尔质量之比为1∶2∶3

D.它们都是强还原剂

解析H、D、T之间互为同位素,A错;氢化锂是离子化合物,B错;LiH、LiD、LiT摩尔质量之比为8∶9∶10,C错;氢化锂是氢阴离子,在化学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物只能升高,作为还原剂。D正确。

评析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物质的量、化合物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等都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本题以金属氢化物为载体对以上概念综合考查。

例7回答以下问题:

(1)在火箭发射时,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发生剧烈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8N2+2N2O4点燃3N2+2X+4H2O

则X的化学式为。

(2)在加注前两级推进剂时,你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有;第三级火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月球上的铁矿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写出目前人们利用此铁矿石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4)近期对月球的研究发现在月球两极可能有冰,化学家也正着力研究利用太阳光进行催化分解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请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一反应对于人类开发月球资源有何种意义?(任写一点)。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所以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H8N2+2N2O43N2+2X+4H2O

可得知:

反应前反应后

氮原子66

氧原子84

碳原子20

氢原子88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每个反应物X的分子由2个O和1个C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2)偏二甲肼为易燃物质,所以在加注前两级推进剂时要注意防火,第三级火箭反应为液氢和液氧的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点燃2H2O

(3)炼铁原理为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所以发生的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高温2Fe+3CO2

(4)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水可以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催化剂、太阳光2H2+O2

由于该反应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所以该反应能够为地球提供燃料及氧气。

答案为:(1)CO2;

(2)注意防火;2H2+O2点燃2H2O;

篇5

教学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生活和生产,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第12题:本题提供了五套简单装置,考查学生(1)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组装、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实验室制取氧气,本题从常见仪器、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等多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近几年来,化学实验一直是中考考点:常见仪器的辨识,实验的基本操作,同时考查相关实验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关注:强化实验教学。强化课堂学生实验教学和师生合作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并感受化学实验的快乐。

第13题:生产硫酸的简要流程图。本题以生产硫酸为情境,主要考查以下知识点:(1)氧化物;(2)化学反应充分进行的影响因素;(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稀释硫酸的实验操作;(5)高炉炼铁的原料。综合性较强,先要学会看流程图,理解各个步骤的转化关系,然后根据理解的流程图及提供的信息进行答题,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关注:加强简单的流程图的理解,分析流程图中的转化,训练流程图中涉及转化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由简单的流程图所迁移到的有关知识点。

第14和15题:这两道均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性试题。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既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主要包括八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

第14题:对“维C泡腾片与水反应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探究,本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1)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及迁移的探究(维C泡腾片溶液的酸碱性)。基本知识点清晰明了。

第15题: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本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1)猜想与假设;(2)实验;(3)数据分析;(4)评价与反思。第(1)个问题,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考查的是金属活动顺序相关知识点;第(2)个问题,量筒旨在测水的体积,实际上也是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氢气的体积;第(3)个问题,通过分析实验的表格中的数据,应该能找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有难度,因为答案不唯一,找出合理的,就是正确的;难点在第(5)(6)两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合理的就是正确的。

教学关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2013年的中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出较高要求:学生的思路要合理、清晰,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完整、准确、精炼(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明确的含义),学生的书写要工整、美观、规范。

第16题:本题属于化学计算,对于化学计算,近几年的中考都是比较淡化的,没有难度很高的计算题。初中化学计算一般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溶液浓度的计算和固体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化学计算中还有很多类型的计算题型,但从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计算题来看,难度较小。本题属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关键在于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教学关注: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正确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关系,注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通过今年安徽中考化学主观试题的赏析,可看出安徽省化学中考重视基础,着重探究,为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我觉得2014年的初中化学教学时应该注意:把握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考纲,扎实基础知识。

如今的中考试题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而是将化学知识贯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注重探究、体现开放。而《课程标准》和《考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准则,也是中考试题的命题依据。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立足课标、吃透教材、夯实基础。

篇6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界的窗口。形象鲜明、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是创造学习最佳情境的有效手段。第一堂化学课,我是这样开始的:我把一张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的“化学”两个大字的白纸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喷射白纸,白纸上立刻显出两个醒目的大红字——“化学”。学生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变化,无不惊叹,学习化学这门新课的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我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我指出课本上

    高温

    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就体现了现代冶金工业中炼铁的化学原理。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炼铁的主要原料是含Fe2O3的铁矿石和焦炭,请在座的未来化学工程师设计一下,以原料炼得铁要经过哪几步化学反应?写出各步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而且对它与二氧化碳以及碳的相互转化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对这些反应在工业上的应用也有了难忘的印象,这样自然而又生动的联系,使学生对化学为科学的重要性心领神会,学习化学的劲头也更大了。

篇8

1.框图型

框图型推断是推断考查中最多的一种类型,它题目美观、简洁,能较好地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

例1下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物质的作用是。

(2)写出反应③、④的化学方程式:③,④。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写一点即可)。

(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

答案:(1)催化(2)Fe2O3+6HCl=2FeCl3+3H2O3CO+Fe2O3高温2Fe+3CO2(3)刷油漆(合理即可)(4)光合作用

2.文字叙述型

此类题型是用文字描述物质的范围和实验现象等信息,根据所给信息按要求作出正确的推断。

例2现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CaCO3、BaCl2、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得固体和无色溶液。

②向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写出②中固体部分溶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案:(1)CuSO4CaCO3、Na2SO4、BaCl2

KCl(2)CaCO3+2HCl=CaCl2+H2O+CO2

3.密码型

此类题型一般不给出物质范围,而是给出几个用代号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一般不配平),要求推断未知物质。

例3已知A、B、I均为单质,其中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物质A、C、F、G中都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B、D、I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些物质间的部分反应见下面的反应表达式(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①A+BC②A+HF+I③C+HF+E④G+HF+E+D⑤B+IE⑥EB+I

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

(2)写出与E物质组成元素相同的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3)写出D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

(4)A与D在高温条件下能发生置换反应,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Mg(2)H2O2(3)6CO2+6H2O光照叶绿体C6H12O6+6O2(4)2Mg+CO2高温2MgO+C

4.流程图型

此类题目往往借助工业生产流程,对物质的转化等相关知识进行考查。这类题型在近年中考中出现的越来越多,它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例4下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3价

B.①中反应为:2FeTiO3+6C+7Cl2一定条件2X+2TiCl4+6CO,则X为FeCl3

C.③中氩气(Ar)作保护气,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1∶2

答案:BC

二、推断题的解题步骤

1.审题

认真审读原题,弄清文意和图意,充分运用题目中所给信息,反复推敲。

2.分析

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先推断出一种或几种物质,再据此推断其他物质。推断过程中要联系信息及所学知识,应用逆向思维、发散收敛思维、横向纵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推理。有时要敢于猜想,然后运用相关知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解答

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认真而全面地解答。有图或框架的试题,要把已推断出的物质及时标注在图的相应位置上,便于分析和检查。

4.检验

得出结论后要验证。其方法是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要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三、推断题的解题技巧

1.从物质用途着手

例5右图表示的是物质A~H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G都是单质,气体C常用于灭火,F是一种蓝色溶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请你回答:

(1)C的化学式为,H可能是。

(2)写出标号①、②、③、④的化学方程式: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解题突破口为C和F,根据其用途可以确定C是二氧化碳,F是硫酸铜;然后根据其他信息和所学转化关系进一步推断其他物质。可以作为此类题目解题题眼的有:(1)干燥剂:生石灰、氢氧化钠、浓硫酸等;(2)建筑材料:石灰石、熟石灰等;(3)存在于人体的胃液中的酸:盐酸;(4)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熟石灰;(5)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蓝色溶液:硫酸铜;(6)经常用作内燃机、火锅的燃料:酒精;(7)使用最广泛的金属:铁。

答案:(1)CO2酸(2)2C+O2点燃2CO

2NaOH+CO2=H2O+Na2CO3Na2CO3+Ca(OH)2=CaCO3+2NaOHFe+CuSO4=FeSO4+Cu

2.从物质组成着手

例6下图是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图(个别产物可能略去)。其中,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Y为氧化物,Z是紫红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①中,物质X起作用。

(2)A是(填化学式)。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①~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种。

解析:本题根据题干中“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以推断A为过氧化氢、B为水、F为碳酸钙,然后进一步推断其他物质。可以作为此类题目解题题眼的有:(1)常温下是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H2O、H2O2;(2)常温下是气态且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CO、CO2;(3)常温下是固态且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KMnO4、K2MnO4,Fe2O3、Fe3O4、FeO;(4)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物质:CaCO3;(5)组成元素质量比为1∶1的化合物:SO2。

答案:(1)催化(2)H2O2(3)Na2CO3+Ca(OH)2=CaCO3+2NaOH(4)3

3.从化学反应特征着手(包括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现象、生成物状态等)

例7以下是一些常见物质间互相转化的关系图(有些反应条件已省略):已知高温下CO能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和CO2。下列关系图中,A、B、X、Y均为无色气体,E、F为常见金属。

(1)根据上图判断:B的化学式为,Y的化学式为。

(2)写出蓝色溶液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X除了与黑色固体甲、乙反应外,请再举一例说明X还能发生化合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本题可根据通电这个特殊反应条件,联系初中阶段学过的唯一的反应“电解水”,推断出无色液体为水。根据蓝色溶液与E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的实验现象,联系初中化学中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推断出E为铁、F为铜。可以作为此类题目解题题眼的有:(1)反应条件为通电的反应:电解水;(2)反应条件为高温的反应:C的还原性、碳与二氧化碳反应;(3)炼铁的原理: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4)煅烧石灰石:碳酸钙高温分解;(5)反应涉及催化剂的反应: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氯酸钾分解制氧气;(6)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7)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O2;(8)具有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9)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CO2、HCl;(10)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气体:NH3;(11)能使红色Fe2O3变黑(或黑色CuO变红)的物质:C、CO、H2;(12)遇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盐:碳酸盐;(13)遇碱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的盐:铵盐。

答案:(1)O2CO2(2)Fe+CuSO4=FeSO4+Cu(3)2CO+O2点燃2CO2

4.从特殊的转化关系着手

例8图中A~H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圈i中的转化均是分解反应,圈ii中的转化均是化合反应。D和F是常见的非金属单质,组成化合物C和G的元素种类相同。组成化合物E和H的元素种类也相同,A常用来中和土壤的酸性。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B,D。

(2)写出GC+F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FH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本题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和两个重要“三角”转化关系:和,可以推断出G为H2O2,F为O2,D为C,E为CO2,H为CO,进而推断出其他物质。可以作为此类题目解题题眼的有:

(1)

;(2);

(3)。

答案:(1)Ca(OH)2CaCO3C(2)2H2O2MnO22H2O+O2(3)2C+O2点燃2CO

5.从原料和产品着手

例9某科研小组利用工业废酸(10%H2SO4)来浸泡含有氧化铜、氧化锌的废料,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流程如下图所示:

(1)写出氧化锌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Cu的化学方程式为。

(2)物质X可用作氮肥,化学式为,该化肥不能与混合使用。

(3)请推出物质Y的化学式:。

解析:此类题要特别注意投入的原料和出来的产品以及反应条件。推断X时,根据进入的溶液为ZnSO4、NH4HCO3,产品为X和Zn2(OH)2CO3,结合题目中X可用作氮肥,可推断出X是(NH4)2SO4。Y则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出是H2O。解此类题目关键是看清流程中的箭头指向,弄清那些物质是原料,那些物质是产品。流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循环使用的物质,要特别注意,它往往是解题的题眼。另外,解题中要注意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65-02

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材 是课程领导、学科专家、教学名师组成的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而成。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化学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教材是供一线教师教学参考,学生学习的范本。正确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笔者在使用“教材”时或者观摩其他教师课堂时都发现了教师、学生使用“教材”时存在中不畅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很多教师在新授课时不愿学生预习,很多教师在展示课上从头至尾没有让学生打开教材。

一、教材使用“不畅“现象枚举

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教师预设教学流程:

学生实验:食盐、蔗糖等溶于水。得出“物质的溶解”的初步概念。教师演示:食盐、蔗糖同时加入一定量水中溶解。学生修正: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教师:从微观视角来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学生修正:物质以分子、离子形式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而实际施教过程却是这样:

学生实验:食盐、蔗糖溶于水。

教师:你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吗?

学生回答: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离子形式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教师:为什么物质溶解时以分子、离子形式扩散?

学生:我看书上的。

教师:额……该同学能课前认真预习,大家要向他学习。

相信教师在课堂上都经历过如此“尴尬”,教师精心设计的流程往往被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上现成的结论给破坏。预习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如果学生不动脑,照本宣科课本上有现成的结论的话,本质上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过主角从教师换成文本而已。

二、教材使用“不畅”背后原因分析

1、“方法提示”,让学生探究时思维含金量降低

教材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设计教学流程时,采用“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实验异常修正实验装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实验:石灰石与稀盐酸敞口容器中实验,通过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守恒。

学生发现:由于二氧化碳从锥形瓶中逸出导致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轻。

改进实验: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

实验:如果石灰石和稀盐酸用量过大,产生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橡皮塞可能被冲出。

学生改进:用气球将锥形瓶口密闭,气球起缓冲作用。

实验:精度高的天平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由于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产生浮力,导致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轻。

学生改进:用带注射器的橡皮塞密封(注射器起缓冲作用且产生浮力课忽略)或密闭锥形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避免瓶内压强过大而使橡皮塞冲出。

由于学生预先学习了教材上提供的详实的实验装置,导致学生能一下提供较为科学的实验装置,让自己丧失了一次极佳的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培养过程。

2、“结论外显”,让学生的发现过程变得虚无

教材第五章第二节《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是初中教材首次系统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知识。在前几章学习中,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安排本章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来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学习方法,扩大化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特现象: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反应现象书写用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铁方程式。

学生:迅速完成。

教师:若老师用磁铁矿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来实验室模拟冶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如何书写呢?

学生:茫然。

教师:只要模仿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铁方程式通过类比方法就可以完成。

学生:我的方程式是看书上的。

由于教材给定了外显的结论,使学生通过所谓的“预习”顺利完成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根据反应现象通过合理推断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无法提高对化学方程式的运用能力。

3、“规定动作”,让教师不敢创新

教材上列举了许多“规定动作”,教师担心对学生中考不利,创新时缩手缩脚,有所顾虑。

第五章第二节“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实验室模拟炼铁,教材规定“玻璃管内物质冷却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教材如此规定是防止灼热的铁粉重新被进入的空气中氧气氧化,或者防止由于停止加热玻璃管中压强减小而产生石灰水倒吸现象,但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只要用止水夹夹住玻璃管两端橡皮管,然后让玻璃管冷却,完全可以避免以上两种实验异常的发生,而且可以做到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和停止加热同步,减少一氧化碳的用量,更能体现“环保”、“低碳”的理念。但由于担心中考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实验操作顺序的考核而缩手缩脚,不敢放手。

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智慧,挖掘了基于教材基础之上的很多创新之处,但由于没受“官方”认可,导致教学中还不敢完全放开,最多在教材提供的思路方法上补充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利用教学案,实现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而我校目前使用教学案是将教师课前设计的、有利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案”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例,它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评价练习为一体,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注重评价内容的优化与备选。利用教学案,可以实现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

1、利用教学案,可以克服使用教材“不顺”现象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案编写质量,我校通过集体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编写教学案的基本流程――“三六三”模式,即:明确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把握六个环节(预习要求、教学过程、实例分析、课堂训练、课后练习、教学小结)、心怀三条线索(明线:预习交流合作思考练习作业感受,暗线:导入创设情景点拨评价检测反馈改进;底线: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确定课堂主导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提纲确定教学流程确定检测习题确定作业设计板书教学辅助手段。

经过“三六三”编写模式形成的教学案可以克服教材使用“不顺”的现象。

2、利用教学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 而精心编制教学案自学版块自学提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案例:常见的酸和碱--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异同(预习作业)

(1)常见的碱有 (俗名 )、 (俗名 )、 。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 ,这是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的原因。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色。

3、类比二氧化碳与氧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尝试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变,钙+2,钠+1)

教学案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进行了优化组合,使学生的预习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利用教学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分化

随着学习材料难度的加深,学习态度的差异等逐渐产生了学习的分化,而教学案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实时调节,编制教学案时实行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选取难度不同的习题分别分成ABC等级,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吃不饱”、“吃不了”等问题,满足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例:学情了解性作业。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指导理解性作业。小佳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溶解”后对溶液的一些认识,判断这些认识是否正确。若有偏差请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混合物一定都是溶液。自然界中的海水、河水、湖水、井水、生活中用的自来水和喝的纯净水其实都是溶液,溶液都是由物质溶于水制得的。

篇10

1.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社会上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力推火力发电,为人们生活提供能源

B.焚烧塑料垃圾,减少河流、陆地白色污染

C.推广使用公共自行车,减少空气污染

D.使用一次性木筷,方便人们生活

2.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3.三甲基一氯硅\[(CH3)3SiCl\]是生产一种有机硅化合物的原料,遇火能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与水接触可生成盐酸。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甲基一氯硅应密封防水保存

B.三甲基一氯硅充分燃烧的产物之一是水

C.三甲基一氯硅属于有机化合物

D.三甲基一氯硅由碳、氢、硅、氯四个元素构成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5.最近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B.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

C.该元素的中子数为177

D.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6.以下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B.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是不变的

C.上图右表示的是化合反应

D.上图左表示的是中和反应

7.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摄取较多的蛋白质。下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8.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③④

9.有一种叫“干水”的物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干水是水

B.“干水”是纯净物

C.“干水”就是“干冰”

D.“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10.某同学为探究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三组实验:

①将Zn片插入氯化铜溶液中,Cu片插入氯化亚铁溶液中;②将大小相同的Zn、Fe、Cu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体积和浓度均相同的稀盐酸中;③将Zn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将Fe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其中,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A.②③B.只有③

C.①②D.①③

11.下图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令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其中,无色溶液X是()

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稀硫酸

D.硫酸钠溶液

1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2H2O通电2H2+O2②8Al+3Fe3O4高温4Al2O3+9Fe③CH4+2O2点燃CO2+2H2O

A.①属于分解反应

B.③属于复分解反应

C.②属于置换反应

D.③属于放热反应

13.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组内各物质的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A.KOH、Na2SO4、H2SO4、NaNO3

B.H2SO4、NaOH、Na2CO3、K2SO4

C.Ca(OH)2、Na2CO3、NaCl、HCl

D.NaNO3、MgCl2、KCl、Ba(OH)2

14.下列离子能在pH为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SO2-4、OH-

B.K+、Cu2+、NO-3

C.Cl-、K+、CO2-3

D.Ba2+、SO2-4、K+

15.下列各组物质能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中,U形管中的液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若a处液面降低,则符合此现象的物质组合是()

液体物质ANaOH溶液SO2气体B稀盐酸硫酸铜CH2O硝酸铵D稀盐酸纯碱16.下图提到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能耗要减少,特别是降低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使用节能用具

B.机动车辆使用液氢等清洁燃料

C.多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方便生活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17.下面除去混合物中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混合物思路方法选用物质A.Fe2(SO4)3(CuSO4)置换、过滤过量的铁粉B.CaCl2(HCl)转化、过滤过量的碳酸钙C.CO(CO2)吸收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D.NaCl(Na2CO3)蒸发结晶过量的稀盐酸18.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

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入NaOH溶液

D.一定温度(t℃)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9.(1)最初输水管材用铸铁,目前多用塑料管,输送热水一般用铜管。下列管材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填字母)。

(2)生活中可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①化学与生活关系密切,人体可以从水果和蔬菜中摄取,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②下表是某儿童补铁药品的部分说明。说明中的“铁”指的是铁(填“单质”、“元素”或“分子”)。

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每片含量每100g含量铁6.7mg1.12g叶酸255μg42.5mg③洗涤剂可将餐具上的油污清洗干净,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功能。

20.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其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写出P点表示的含义:。

(2)t2℃时,将15g甲物质加入到25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是g。

(3)如果甲是硝酸钾、乙是氯化钠,若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时,可通过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4)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用“>”、“<”或“=”表示)。

(5)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70g,均降温到t1℃,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填字母)。

A.乙>甲=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乙>甲>丙

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21.下图是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下同),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3)实验室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其中MnO2起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同学们利用B和F装置,通过排水量来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内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偏大(水的体积测量准确),其主要原因是。

(4)如下图实验装置:①若要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若甲中为二氧化锰,实验操作为连接甲、乙装置,(填开关“K1”和“K2”的操作),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

②若甲中为水,丙中为滴加酚酞的NaOH红色溶液,连接甲、丙,打开K1,关闭K2,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某药品后,丙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写出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若甲中为二氧化碳(K1、K2关闭),连接甲、丁,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打开K1,该实验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整个实验过程中,甲中观察到现象是。

(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制取氧气发生装置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按下图连接实验装置,C、D、E装置中是大小、形状相同的细铁丝。请回答:

①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B中生石灰的作用是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4分钟后观察:C处铁丝依然光亮,D处铁丝表面灰暗,E中铁丝依然光亮。D、E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④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钢铁,但因锈蚀造成惊人的损失。常用(填化学式)溶液除去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推断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7分)

22.从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水中回收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请回答:

(1)步骤②中固体D、E的分离方法是,步骤③中分离固体Cu的操作名称是。

(2)溶液C的化学式为。

(3)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10分)

23.某学习小组对实验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干燥气体后的碱石灰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由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干燥气体和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B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

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CaCO3、NaOH和。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小红同学将少量的碱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后烧杯底有白色沉淀,小红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小明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填化学方程式)。

(2)小明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从小红同学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样品中一定含有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通过实验及分析,样品中不含有【解释与评价】

通过小明的实验操作①、②,过滤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六、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11分)

24.某化工厂生产的纯碱产品(含有少量氯化钠)的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96%。为了测定该产品是否合格,将不同质量的纯碱产品分别放入4个盛有相同浓度、质量的50g稀盐酸的烧杯中,待充分反应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如下表:

称量的物质烧杯1烧杯2烧杯3烧杯4加入纯碱产品质量/g1.42.85.67烧杯中剩余物质量/g50.8551.753.454.8请计算(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该纯碱产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标注是否合格。

(2)所用稀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1.C2.A3.D4.D5.A6.B

7.C8.B9.D10.A11.C12.B13.C

14.B15.D16.C17.A18.C

二、19.(1)C(2)肥皂水煮沸(3)①维生素②元素③乳化

20.(1)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不饱和40(3)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4)乙>甲=丙(表达合理即可)(5)D

三、21.(1)酒精灯锥形瓶(2)AE(3)催化2H2O2二氧化锰2H2O+O2从分液漏斗中流入的水占有一定的体积(4)①关闭K1,打开K2②2NaOH+H2SO4=Na2SO4+2H2O③CO2+Ca(OH)2=CaCO3+H2O2HCl+CaCO3=CaCl2+H2O+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K1后,丁中液体倒吸入甲,产生无色气泡,浑浊减少(或消失),甲中液体流入丁(5)①3CO+Fe2O3高温2Fe+3CO2②CaO+H2O=Ca(OH)2③氧气的浓度④HCl6HCl+Fe2O3=2FeCl3+3H2O(合理即可)

四、22.(1)磁铁吸引过滤(2)ZnSO4

(3)Zn+FeSO4=Fe+ZnSO4Zn+CuSO4=ZnSO4+Cu

五、23.【提出猜想】Ca(OH)2Na2CO3【设计方案、收集证据】(1)Na2CO3+Ca(OH)2=CaCO3+2NaOH(2)Na2CO3+BaCl2=BaCO3+2NaClNa2CO3Ca(OH)2、NaOH和CaO【解释与评价】NaClBaCl2

六、24.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5.6g-53.4g=2.2g

设纯碱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7311744

xyz2.2g

10644=x2.2g7344=y2.2g11744=z2.2g

解得:x=5.3gy=3.65gz=5.85g

篇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应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我在课上向学生展示了化学实验的神奇魅力,利用宝葫芦、魔瓶等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在教学“氧气的性质”时,我没有按照先教学物理性质再教学化学性质的常规步骤平铺直叙,而是调整顺序,以演示实验开路,以趣引思。我预先准备了一瓶氧气和一瓶空气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这里一瓶是氧气,另一瓶是空气。你能确定哪一瓶是氧气吗?”学生仔细观察后,议论纷纷,可又说不出解决的办法。这时我又问道:“用肉眼能辨认出来吗?”学生回答:“不能,因为氧气和空气一样都是无色的气体。”看到学生对于如何鉴别这两种气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把一根带有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瓶中,学生看到了迥然不同的现象,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上述实验,学生既明确了氧气的“色、态、味”等物理性质,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我指出: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0高温2Fe+3CO2”是冶金工业中炼铁的化学原理。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炼铁的主要原料是含Fe2O3的铁矿石和焦炭。以铁矿石和焦炭为原料,炼出铁要经过哪几步化学反应?写出各步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而且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碳单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也有了清晰的认识。了解到化学反应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在化学课堂上,还可以介绍一些化学家的故事或趣闻逸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居里夫人用毕生精力提炼铀;侯德榜年轻时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获公费留学并最终发明联合制碱法;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示,从而确定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等。从这些名人的故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些伟大的发现是在日常的学习积累中造就的,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介绍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史实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元素定义的提出、燃烧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元素周期律的建立等,这些史实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了解化学学科的来龙去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三、鼓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初中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为了满足学生这种需求,我的化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书本中的很多实验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同时还注意指导学生实验前按要求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弄清注意事项。实验时,我引导学生细心操作,认真做好记录,遵守实验室纪律。

除了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我还尝试让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家庭小实验不仅是实验室实验和随堂实验的拓展和延伸,而且还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溶液的配制等实验,都可以利用家庭实验的形式完成。对于那些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化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如,制取硫酸铜晶体、测定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从制取氧气后的残留物中提取二氧化锰、将红糖制成白糖等。

四、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