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05:19: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对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和爱的评价能促进他们语文素养获得不同的提升。
(一)增加后进生作业量,降低难度,夯实基础知识。增加后进生作业量主要是增加基础知识的量,减少有难度的作业量。以古诗《望庐山瀑布》为例,作业设计:(1)抄写诗句、重点词语;(2)默写古诗、理解诗意及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了记叙文《凡卡》之后,作业可以设计为:(1)抄写新词语;(2)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读到自己满意时把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种具有表现性作业,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后进生不仅能完成目标任务,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虽然作业量较多一点,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是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
为此,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生的境界。
环节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究其实质,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情境有机勾连,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庐山瀑布》中有对瀑布的细致描摹,有声音,也有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到瀑布的美,我从想象入手,创设情境。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这一句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太阳照着香炉峰,香炉峰上金光闪烁,就好像升起了袅袅的紫烟。
生2:一道瀑布就挂在香炉峰的峰顶。
生3:我看到了阳光下的香炉峰,有紫色的云烟,还有一道瀑布从峰顶垂下来。
师:那道瀑布从香炉峰顶垂挂下来,是什么样的?
我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在缥缈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读诗文,感受那升腾的紫色云烟,感受一道“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想象瀑布磅礴的气势。
学生通过想象,抓住了诗句中的“日照”、“紫烟”、“挂前川”的特点,感受到了瀑布的动态美,仿佛看到李白就站在瀑布下,静静地感受瀑布带给自己的内心冲击。在想象中,学生离古诗越来越近,领悟到了古诗的意境。此刻,学生只有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人间仙境。
环节二:听声响,感受瀑布之韵
在《望庐山瀑布》的课文插图中,李白静静地伫立在庐山脚下,凝视着面前那一道飞流而下的瀑布。我让学生根据插图,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那一道飞流的声响。
师:(播放瀑布的音频课件)仔细听,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1: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
生2:声音震耳欲聋。
生3:到处都是轰隆隆的声音。
学生静听我播放的瀑布的声音,再结合课文插图,根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脑海中会有瀑布雄壮的姿态。“飞流”,仿佛是从天而降,飞泻而下,气势非常大。“三千尺”呢?是真的有三千尺吗?并非如此,在古诗里,这只是一个虚指,代表瀑布的落差大,由此可知声响有多大。如果说在第一个环节里,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瀑布仙境一般的美,那么在第二个环节里,学生则听到了瀑布天籁一般的声响,感受到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声韵。那种磅礴的气势不但美,而且有声,透过古诗的文字,学生充分领会到了瀑布的美与韵。
环节三:嚼文字,触摸瀑布之形
李白的诗作夸张浪漫,融情于景,诗意盎然。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我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抓住诗作中李白对瀑布特征的描述来感受。
师:李白就站在庐山脚下,感受这一道瀑布,我们静静地读读古诗,看看瀑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到瀑布流得很急。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飞流直下”,说明山势很陡,瀑布流下来的速度很快。
学生抓住“飞流”、“直下”两个词,感受瀑布的流量之大、流水之急,仿佛是银河从三千尺的高空落了下来。古诗写作往往会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渲染和表现瀑布飞流的迅速和急迫,表现那种雄壮的气势和巨大的声响。在李白看来,那种气势就好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学生透过诗文的关键字眼,感受到瀑布的形,由此有了对瀑布可感的直观印象。我再次让学生通过朗诵,读出瀑布的气势来。
环节四:赏画作,品鉴瀑布之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插图以及收集到的庐山的瀑布的画作,进行品鉴。
师:看了这些插图,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插图仿佛仙境,我真想进入仙境,看看那天堂一般的美景。
生2:这瀑布多么雄壮美丽!我多么渴望看到它啊!
师:既然大家如此欣赏这瀑布的美景,那么就借李白的诗句来赞颂它的美吧!
东晋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2、《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唐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影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宿处青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间.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是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先写作者之行踪,次写庐山之景色,末写隐退幽居之愿想;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美好风物的矛盾复杂内心世界。
3、《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4、《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5、《题西林壁》
宋 苏轼
直观呈现,学生于画面中欣赏美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学生只是很机械地诵读着,在这种情况下,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古诗与画面的直观呈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古诗的美。
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目不转晴地盯着画面,那神情告诉我他们太喜欢这画面了,我顺势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就在学生被庐山风光迷住之时,我对“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古诗的美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诵读吟唱,学生于吟诵中感受美
古诗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学习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同样是在《望庐山瀑布》一课中,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之后,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听配乐的课文录音,学生跟着诵读;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吟唱古诗。在和着音乐入情入境的吟诵中,学生既读准了节奏,又诵出了韵味。然后,我用电脑录音功能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聆听着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在琅琅吟诵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品词析句,学生于理解中领悟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词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以此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具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品味、体会、理解古诗语言的精妙。
《村居》一诗中,“醉”字是整首诗的神韵所在,它将堤岸、杨柳、小草、黄莺都活化了,仿佛都沉醉于迷蒙的春景中,但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字。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库中自由点击、欣赏与诗歌配套的录像:春光灿烂,小草悄悄地露出头来,吐出点点嫩芽,自由生长;黄莺舒展开翅膀,在高空自由飞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录像结束后,学生的心似乎定格在形象、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人描绘的景物中什么“醉”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说:草儿醉了,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黄莺醉了,醉在自由的飞翔中;杨柳醉了,醉在春风的吹拂中;堤岸醉了,醉在杨柳的抚摸中;儿童醉了,醉在无忧无虑的放飞中;就连诗人也醉了,醉在迷人的春色中,醉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我们也醉了,醉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诗画中。学生借助多媒体学习手段,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领悟到古诗的美。
渲染气氛,学生于情境中感悟美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美。教学时,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体会蕴涵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段,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与家人团聚……当学生们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情感升华,学生于想象中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意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古诗时,要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表达出来、感悟出来。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语言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感到疏远,古诗教学成了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借助电教媒体,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来唤起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古诗教学的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让向学生欣赏,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生动活泼的特点,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表达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没有想象,就像鸟儿没了翅膀。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想象表达美。
在学《游子吟》一诗时,学生观看配乐播放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有了以下一番所得。生: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生2:在微弱的烛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生3:她边缝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学生的 “情”与“诗”就接触了,就对话了。
三、运用多媒体生动并存的特点,解决教学重难点,突显学生思维过程
面对抽象的文字,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进入“死角”,而面对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形象、真实的情景,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活泼、敏锐,呈现兴奋状态。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古诗意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引导学生独到、深刻、灵活的思考。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上对瀑布接触不多,因此对诗中的抽象词句难以理解,如果教师空洞说教,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理解课文内容就进入不了诗文的意境,就不可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难以形成意象。《望庐山瀑布》这个CAI课件,创设了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庐峰在阳光照耀下,紫色的云雾缭绕,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 通过荧屏上画面的展现和变换,使他们的感知处在兴奋的状态,开拓了思维的闸门,抓住线索,欣赏画面,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把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落”这些精炼的语言、深奥的含意具体化,形象化了,学生就易于理解了。有学生在口述诗意时这样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弥漫峰间。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道银帘,瀑布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景象壮观。诗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在这里,CAI课件就充当了形成感知,激活思维的桥梁。
四、运用多媒体,体悟意境,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教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加深古诗字词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充分运用诗中图像
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应充分运用。如有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教第二册《锄禾》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进行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边看边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词句教学和思想教育。又如教第七册的《江雪》时,借助插图,可以让学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教《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先看插图,就可以对“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等构成意境的语言有比较具体的感知。当然,课本中的插图,有的也还没有画到尽善尽美。如《登颧鹊楼》中的楼,很难看出它是三层的。《春晓》也不易看出“晓”来。像这种地方,在利用时应加以注意。除了书中现有的插图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自己绘制。如能利用幻灯绘成成组的画片加以显示,效果会更好。
四、利用电教激发兴趣
古诗虽字数不多,却不等同于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觉得枯燥,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至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倡导朗读再现诗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审美也将得到有效地锻炼与培养。
一、积极创设情境,引导感知诗意
古代诗歌的遣词造句规范,合理,诗意浓郁。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静止不动的画面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并添加动听悦耳的音乐,给学生呈现一种优美的生活场景,即古诗的诗境,能迅速地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到诗中所内含的那份情感。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诗中有美丽的春色,浩荡的长江水,古色韵味的亭台楼阁,随风飘逸的小舟,还有情意浓浓的诗人。这些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表象材料,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步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二、品析诗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语言
古诗的语句极为工整,讲究对仗,都是作者千思百虑之后的结晶。为此,抓住古诗中重点字词去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冲破时空限制,付之形、声、色等形成,将单调的、抽象的语言文字,都变成形象、直观的视觉文字,让学生能抓住古诗中的诗眼及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古诗中语言文字之美。
三、感情朗读到位,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古诗的朗读是朗朗入口,极易进行吟诵。教学中若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辅之优美动听的旋律,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亲身感悟到作者的那份情感,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无论是语言及内容的表现形式都与现代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有一定难度,有许多学生都是以死记硬背古诗及诗意来学习古诗,根本就没有去深刻体会诗中的意境,而学习古诗恰恰是让学生欣赏到诗的意境,才算是得到了诗的精华。根据古诗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特征,在教学古诗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为手段,变抽象难理解的诗意,为具体形象的事物及图画,让学生在联想中边想边记,边记边背这不仅背下了古诗理解了诗意,还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渲染了气氛,增强了学生自己厚重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诗眼,想意境
诗眼是理解一句诗的关键。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诗中有感彩、形象鲜明的、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感情,想象诗的意境。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我抓住诗中的“孤”“碧”“远”“尽”“唯”几个字的意思理解。孤:孤单单;碧:青绿色;尽,远:越去越远,消失,没有了;唯:只有。通过对这几个词的重点理解,让学生联想当时情景,在脑中勾勒出诗的图画,想象诗的意境:一只孤单单的小船就要消失在青绿色的天空里,老朋友已经里我远去,只有长江水依旧流着。其中“碧”“孤”衬托出当时凄凉的自然景色。“唯”“远”“尽”沉重的突出了老朋友已经消失在尽头了,只剩下自己一人站在岸边,看着友人的船渐渐消失,心里一种说不出的空旷,从而产生出悲凉的感情。这样学生就在几个关键字理解的基础上欣赏了意境。
二、配诗图,想意境
把古诗配出了诗图,对于学生来说更形象,更容易联想诗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把诗人李白站在山下,仰望庐山,而这是的庐山正是云雾弥漫,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变幻成蒸腾着的紫色烟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奔泻下来,倾注山间的图画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不仅有语言文字上的感知,还有直观形象上的认识。这是学生深深进入到诗的情景中,联想庐山这一名山的巍峨,清晨景色的迷离,瀑布的壮观。从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我还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展开联想。
三、配诗乐,想意境
通过听觉上的刺激作用在学生的想象中,学生在优美流畅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走入到诗的画面中,诗的意境中。
四、知背景,想意境
许多古诗都在特定的背景及特定的环境中写出来的。在让学生明确诗人写诗的背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联想诗的意境。给学生的联想以特定的环境和范围。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了更深刻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我向学生交代当时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杜甫颠沛流离,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对故乡十分的怀念。在让学生知道背景的情况下,再去体会“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两句的意境就不难了。
五、再读诗,想意境
中华民族是诗歌大国,诗词歌赋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闪烁着绚烂的光辉。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就已诞生,并以其辉煌著称于世。爱诗、诵诗、作诗,中华民族这一深远的诗教传统,使历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多为唐宋时期的名篇佳作,如《江雪》、《望庐山瀑布》、《山行》等。
一、古诗的特点
意境美。所谓意境,是诗人内在感情与外界的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而意境美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哲理美,是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不仅诗中有情,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还诗中有理。音乐美,是指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二、古诗的阅读方法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古诗词句凝练、语意含蓄,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阅读时,首先得把它读懂。要把诗句读懂,可以通过注意认识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词的活用、懂得一些古汉语中的词义变迁现象、理解古汉语中句法的不同特点、抓住“诗眼”等方法,因为这些往往都是理解诗句的障碍或敲门砖。熟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如王维《鹿柴》中的“柴”同“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为形容词作动词用;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是“因为”,不是今义的“坐”等等。杜甫的《春雨》中“好雨知时节”的“好”就是此诗的“诗眼”,体现着文章的主题。
2.走进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阅读古诗时,要激发感情,走进古诗的意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了解作者及背景。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我们要去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例如《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打击,被贬永州时写的。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就更能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对当时生活困境的影射,以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作者面对失败和困境时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阅读《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可联系生活中所见的春景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从而激起共鸣,自然而然走进诗歌的意境。三是利用音像资料。在古诗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景物,若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图片和录音等,使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望庐山瀑布》一诗,可通过收集一些与庐山瀑布有关的影象资料来增强对这瀑布直观形象感。四是丰富想象,阅读时要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通过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3.领悟诗中的“理趣”,品位哲理美
诗中的一些议论往往表现得十分凝练,充满哲理,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等。这些名句,包含着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思想容量极大,常常成为全诗的警句。在阅读时,应当注意品悟这些警句妙语,发掘其中的“理趣”,领会诗的哲理美。
4.品位语言美、鉴赏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了古诗诗意之后,再去品位古诗的语言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品位前面讲到的通假、活用、词义变迁现象等。音乐美的鉴赏可以通过诵读来实现。“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古诗本身就平仄和谐,声韵动人,诵读起来音乐感十足。再加上对于诗中语言文字和诗意的细致品位,可使我们诵读的时候能更好地把握古诗感情基调,处理好节奏停顿和重音等朗读技巧,从而更加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每一步,学生就不会为诗歌阅读而头痛,从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136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古诗的形象美
布鲁斯认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捷克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古诗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聋生的认知特点是要靠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参与,聋生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印象更深,而且聋生的视觉在感知活动中起优势作用。直观的事物,他们认得快,保持得好,也容易再现出来,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首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文字,创设美的情境,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代偿功能(耳聋学生丧失了听觉,由于“用进废退”和“缺陷补偿”原则,聋生在听觉上的缺陷又使他们利用视觉、振动觉和触觉等来进行补偿,其中主要是视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主动求知,寓教于美。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再通过直观生动地展示课件,增加画面的可视性,抓住聋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聋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我们可以按古诗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对不同的古诗,还要选用不同字体,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入情入境,横向对比,理解古诗的意境美
俄国教育家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古诗的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理解古诗的意境美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对比的方法来走进古诗的意境中,从而真正理解古诗的意境。如《登鹳雀楼》一诗,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此时的感受。诗中描绘了傍晚的太阳,连绵的群山,奔腾的黄河水,这些景物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有学生说这些景物给人的印象是壮美!是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首诗里体现得非常鲜明!诗中还蕴涵着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有了这些真情体验之后,再让学生和《春晓》一诗进行比较,同是写景物的诗,给人的感受一样吗?通过横向对比,学生不难分析出,《春晓》写出了春天的柔和、欢畅、和风细雨的特点,全诗中饱含着作者爱春、惜春的感情。《春晓》这首诗的意境与《登鹳雀楼》中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截然不同。同是写景的诗,但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受不同,营造出了不同的意境。
三、体验角色,真情诵读,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聋生因听力损失,大多不喜爱诵读。但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只有通过调动他们丰富的感情体验,训练他们有感情的朗读,才能促进他们更进一步理解古诗,真正地做到心口相应,相得益彰。虽然聋生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喜、怒、哀、惧都可以通过他们的手语、表情、眼睛等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古诗的朗读训练。在训练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上适当的表情和体态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学生通过描述美丽庐山瀑布的美景,讨论站在如此美丽的瀑布下的感受是多么惬意、舒坦。然后请学生带着惬意、舒坦的心情来读一读古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再次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壮美的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进入角色,带着美的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学生就会真切体会到作者当时欢快的心情了。当学生用美丽的手语,纯美的笑脸,读出心中的感受时,老师适时的给予称赞:读的太好了,老师仿佛看到庐山瀑布的美景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通过指导学生朗读,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角色,体会美的感情,从而充分理解古诗的意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四、闭目冥想,拓展意境,感受古诗的想象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的原因造成自身语言的贫乏和发展的迟滞性,使得他们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聋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把握为主,对本质特征不能进行合理的分析,分析事物较多依赖直观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发挥聋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想象美。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庐山的千变万化真是太美了,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庐山的千姿百态,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中,学生通过看课件,读诗句,大概理解了古诗的内容。此时庐山瀑布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的心中还没有很深切的印象。运用闭目冥想的方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庐山瀑布的美景,再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庐山瀑布的美景。学生各抒己见,纷纷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心中庐山瀑布的美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站在这壮美的瀑布下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讨论,学生都理解了古诗的意境,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就必须让他们先过语言关,读懂诗句,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本位。具体来说,教师应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读诗中的生字词,然后让学生尝试着准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在学生通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字义、句意、诗意,总体上可结合诗的内容采用“连词成句,串句成诗”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把单音词读准确后翻译成双音词。如: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生—产生……这样就能使学生明白了诗的基本义。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并推敲诗的文学意义。《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难懂的字词并不多,解字词比较容易,但作为学习的基础,都应重视。有些语序是难点,如“落九天”。在学习时,我对此进行了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的呢?”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落九天”的结构,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诗意。对于学生错误的观点,教师也不能批评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最终使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披文入情——深入体会意境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读悟的基本思路是:语感—文感—情感—美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受作品的意境。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具体描述诗中之“有”,大胆想象诗中之“无”,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丰富诗的意象画面,让古诗在脑海中丰满和“立体”起来。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的画面能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可以明白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并配上轻松明快的古筝曲,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不知不觉中对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这样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真“意”,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三、余音袅袅——汲取情感营养
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同时,还要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诗人在古诗中或直抒胸臆,或寄情于景,或壮怀激烈,或喜景怜物,或宁静悠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做技巧上的点拨和示范,适时播放古典名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诗情流淌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时,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上句中“孤”字。这个“孤”字既是作者实写在茫茫长江之上,一只船显得孤单寂寞,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各自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然后,我引导学生在下句中着重体会“唯”字。这个“唯”字既是实写滚滚长江水不住东流,也表达了作者与友人虽身处异地,但互相之间的友谊如那江水绵绵不断。通过想象,不但可以把送别的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学生也能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我又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地引出话题:“此时,李白会想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学生的情感借助写话这一平台得到了升华,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意。
四、串并教学——整合古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