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21:43: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染病科室护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各种心态的表现形式
1.1 恐惧感增加 对每一位没有到过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护士,当听到调她们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恐惧和害怕,她们都怕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染上传染病,总是找出一些借口要求不去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1.2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刚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其家人总是不支持、不理解的,他们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太危险,更害怕护士把病菌带回家,传给家人。
1.3 无价值感、自卑感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按科室单独核算,按科室收支节余发放奖金。感染性疾病科是一个特殊科室,季节性强,病员有限,经济收入比不上其他科室,这样就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使她们更增加了自悲心理,她们总觉得比别人差一些、低一等。
2 分析
2.1 护士自身的思想素质低 有的护士缺乏奉献精神,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又脏又危险,经济收入又低,就产生了不情愿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思想。
2.2 社会不重视与世俗偏见 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不了解和恐惧,对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使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自悲感增加。
2.3 医院分配制度不平衡 医院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影响很大,因传染病人的特点,造成科室收支节余少,相比之下,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量不少的情况下,分配的奖金却相对很少,甚至没有,无形之中打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她们的无价值感增强。
3 对策
3.1 提高思想素质 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培养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是一样崇高的,为了更多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白衣天使的爱心与奉献,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74-03
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是当代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学以及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医院管理、规范诊疗及护理操作、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积极改革机构及制度等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举措[1-2]。本院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通过成立发热疾病科,有效预防并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医院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采用系统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的弋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4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龄12~85岁,平均(44.6±14.3)岁;其中,流感发热322例,病毒性感染144例,药物引起白细胞降低致发热12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3例。应用1∶1配比法选择成立发热疾病科之前的住院患者68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龄10~84岁,平均(46.1±13.8)岁;其中,流感发热298例,病毒性感染157例,药物引起白细胞降低致发热1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为未建立发热疾病科之前收治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发热常规护理、消毒隔离措施等。观察组患者均为成立发热疾病科期间收治的病例,由发热疾病科监督指导并实施相关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发热疾病科
为强化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组建发热疾病科,主要接诊发热患者。科室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护士长,2名主治医生、2名医师、10名专科护士以及相关保洁、外送人员组成。科室设置留观床、抢救床、观察床、常规诊室以及备用诊室等。同时,明确发热疾病科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并指导辖区内各疾病防控机构的各项工作,负责全院各类发热疾病以及肠道疾病患者的诊治、外科特殊感染抢救和传染病患者的隔离观察以及救治,处置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配合感染疾病控制科组织、协调患者的登记、报告以及消毒隔离工作等。
1.2.2 健全管理体系
成立感染防控管理小组,由科主任以及护士长负责,并特设1名感染检测员,以负责全科的感染检测及检查工作。各个班次设置主责护士,以全面督促各类管理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就诊高峰期的分诊巡视工作,以缩短患者的等候以及就诊时间,从而缩短患者在院内停留的时间,从根本上预防医院感染。
1.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热疾病科应设置在较为独立的区域内,设置门诊接诊区、留观区以及医护工作区等区域,各个区域均应设置相应的装置及设备,同时,应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区域之间应设置缓冲地带。发热疾病科内应多处粘贴醒目的标识以及空间指示牌,合理布置各项医疗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以防止细菌的扩散以及疾病的蔓延。
1.2.4 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感染管理体系
1.2.4.1 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医院以及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指南,制订针对各科室的感染监控手册,并将其纳入到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控制标准之中,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强化疾病感染监测工作,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针对确诊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同时,建立感染管理小组,明确感染管理职责,落实分级管理目标,建立并落实完善的考核制度,落实医院感染防控目标。
1.2.4.2 完善传染病例报告流程 根据临床实际制订、落实并不断完善传染病例报告流程,发放传染病报告卡,使每位医护人员均能够掌握传染病例或者疑似传染病例的发现、处理以上班流程,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至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分析,以便于及时将感染病例上报、查询以及统计分析,有利于及时查找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以及感染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评价各类防控措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质量。
1.2.4.3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所有医护人员的职责,应将其作为继续培训的首要课程[3]。针对科室所有医务人员开展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教育培训,明确具体的职责和分工,落实科室各物品表面、地面、空气、体温表、房间紫外灯、医务人员的手、留观区以及特殊感染病房等的消毒隔离措施。设置专科感染检测员,主要负责不定期地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检查和记录,并将问题汇总,与护士长以及科室骨干进行分析讨论,及时制订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保证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能够得以全面、有效地落实。
1.2.4.4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制度 如何对医疗废弃物继续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医疗机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4]。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室具体情况,制订并落实严格、科学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首先,应继续对科室保洁人员进行有关医疗废弃物分类知识的专业培训;其次,严格分类放置医疗废弃物,要求垃圾工具专区专用,患者及位置均应定点专用,并设置明确的标示。医疗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垃圾以及特殊感染者垃圾等进行分类放置;对于医疗锐器容器,如装满3/4时应立即密封并贴上标示;收放时应将不同的垃圾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内进行分类保存,且所有的废弃物均应注明科室以及时间,将其统一送到指定的处理站;对于特殊感染者的垃圾,应标注有明确的科室、疾病名称以及时间,同时将其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或者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5-6]。
1.2.5 加强健康宣教
定期组织科室医院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以及岗位教育,设置医院感染疾病防控知识宣传栏,全面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与此同时,要求分诊护士不定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诊前宣教,并要求治疗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诊中宣教,并针对不同的疾病制订疾病防控宣传手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全方位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7-9]。
1.2.6 改善医务人员的卫生及健康条件
所有工作人员均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对于有不适感或者疑似传染疾病者,应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应根据需要予以注射相关疫苗,如有必要还可予以被动免疫或者药物预防[10]。要求医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自身感染疾病或者将病毒带出病房,防止将病菌传染给易感者。所谓个人防护,主要包括穿戴各类防护装备,如鞋帽、手套、防护衣物、口罩等,并严格洗手消毒制度。
1.3 观察指标
出院时调查统计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医患纠纷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医患纠纷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以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临床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医院感染一旦发生,可导致病情加重,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时还将危及生命[11-13],因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已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患者的病情反复,导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增加,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医院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严格制约了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之一[14],故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控工作非常重要。成立发热疾病科,有利于集中诊疗发热及感染或者感染高危患者,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及效率。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设置建设,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院感染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不断总结感染管理及防控经验,检查、指导并监督辖区医院感染防控机构的管理工作,大大降低了医院感染率[1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成立发热疾病科后,医院感染率及医患纠纷率仅为1.75%和1.02%,较建立发热疾病科前显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达98.25%,较建立发热疾病科前明显提高。提示成立发热疾病科,全面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及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有效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爱梅,于春艳.实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97-1898.
[2] 张乐乐,涂冬洁.预防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439-1440.
[3] 黄水香.规范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526.
[4] 宋晓莉,李艳芳,杨玉萍,等.发热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276.
[5] 张印兰,黄河清,李秀银,等.医院感染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079-5081.
[6] 殷群芳.加强医院感染在职教育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50-1750.
[7] 盖秀花.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37-138.
[8] 钟玉梅.普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与预防[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3):361-361.
[9] 李宁,殷国东.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96.
[10] 唐平.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广西医学,2010,32(10):1275-1277.
[11] 孙存琼.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04-406.
[12] 肖红菊,刘刚,杨晓秋,等.发热疾病科护理常规制定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02-1903.
[13] 王群,罗湘宁.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5-86.
【中图分类号】R1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89-01
1关注危重病人的分诊
通过询问病史,根据病人的主诉做出初步诊断,尤其要特别关注急危重病人,此类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快就会危及生命,如剧烈胸痛、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中毒、严重烧伤等应立刻引导病人去急诊科就诊。
2关注传染病人的分诊
有效隔离传染病疑似病人,对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作为分诊人员应熟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及流行特点、熟悉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对疑似传染病者首先分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分诊人员还要熟悉常见的传染病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以便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污染侯诊大厅和诊室等公共场所。
3分清主次,掌握轻重缓急
人体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按系统截然分开,各系统都有相关性,分诊人员对多系统的患者要有主有次,分清原发病和继发症状。如内科系统病、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这次症状主要是以腹泻、肠道为主,请患者去消化内科就诊;外科系统病人原有慢性肾炎、双下肢浮肿,这次症状主要以脐周、右下腹疼痛为主,去普外科就诊。以病人目前主要症状为主选择相应的科室。
4妥善处理特殊病人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22-02
我院近年采用亲情护理模式开展传染病的临床护理工作,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给患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以使患者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结合具体实例将亲情护理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传染类疾病患者2694例,其中男1745例,女949例,年龄2-81岁,平均年龄46.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诊断证实疾病,其中细菌性痢疾547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53例、肺结核692例、流行性腮腺炎195例、猩红热146例、乙肝789例、艾滋病56例、乙脑9例、麻疹7例。所有患者均住院进行治疗。我院自2009年开始在传染病科室推行亲情护理,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将2009年之前的1482例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分为常规组,2009年之后的患者分为亲情护理组,组别间在上述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具有比较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本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方法为:从患者具体病况出发,结合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综合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可行的护理方案,方案主要侧重于具体护理操作。在做好传染类疾病常规护理如环境护理(杀毒除菌、通风散气)、饮食护理、日常活动护理、心理疏导、用药指导之外,结合具体病况进行对症护理指导。例如,肺结核患者还要注重加强痰处理、化疗护理;急性期、高热患者及伴随严重合并症患者要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状态。猩红热患者进行发热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1]等。
1.2.2亲情护理:亲情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以病人为中心”出发,通过在住院全程对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上无微不至亲情般的关怀来提高护理效果,主要方法为:
(1)入院介绍:患者入院时,向其介绍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的基本情况,带领患者熟悉病区主要环境,如护士工作室、医生办公室、卫生间、开水房、洗浴室等,以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减轻及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便于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
1.1带教对象进入感染病科实习的护生,均为重庆各医院参加注意三区的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共20名,实习时间均为4周。
1.2方法
1.2.1带教教员必备的条件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带教质量和实习效果,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要求带教老师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医疗水平,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还要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教学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在选择带教教员时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感染病科工作三年以上的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为带教教员。
1.2.2由教学组长对全体护生进行科室介绍,了解本科感染病科相关规章制度及对感染病科特殊环境的要求根据实纲要求,要在进入感染病科时中使护生先对感染病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这样的环境不会产生恐惧感,使其以后的实习过程中更容易融入科室中。
1.2.3制定带教计划根据各医院护士的学习任务以及要求,与护生共同制定以此相适应的带有个性化的带教计划。
1.2.4采取一对一带教在感染病科中的特殊环境,制订明确的带教职责和目标式教学,把感染病科分成四个学习单元,由易到难逐步完成,示范本周基础护理及专科相关操作项目,每周结束后由带教老师和护生共同总结一周内容,查看护生的接受能力。
1.2.5带教方法可采用不同的带教方式,根据每周安排的内容不同采取的带教方式也不同,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带教,怎样的方法能使护生接受就采用什么方法,这样才能使护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在实习中学习到更多。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1.2.6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的分析,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观念规范护生行为,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既要使患者得到实惠,又要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2].使护士在实习时明确护理操作中的法律责任,时刻以患者的安全为重,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时树立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1.2.7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对护生进行逐步教育,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护生应有自己的笔记本把带教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记录,也记录实习期间的学习收获,带教老师再根据计划出科时对护生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来了解护生的实习情况。出科考核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穿脱隔离衣,专科理论知识,并完成一份完整的危重病人护理病历书写。将考核成绩保留科室带教本上,由带教老师对所带护生给予实习结束评语,记录于带教本上。
2结果
带教效果反馈由护理部、带教科室、学校及实习生共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及时反馈。通过问卷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满意度、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评价。了解护生对实习目标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效果满意度,通过调查结果,护生认为达到了实习目标的计划及对实习目标计划内容满意,通过对20名护生的带教意见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均在96.3%以上。
3讨论
在新一代护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临床带教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护理学的发展,临床护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临床带教质量。感染病科是培养能力强护生的场所之一,所以在带教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表浅的知识,在专科实习中应制定实习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做好带教工作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做到有真才实学,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护理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护理工作在进行过程中,诸如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类环节都隐藏着护理风险,最简单的临床活动也有产生风险的可能。近年来,新型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疾病流行季节患者急剧增加,护理工作中一个失误便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因此,加强传染病护理风险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现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上报的68例传染病风险事件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非惩罚性自愿上报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以来,传染病护理风险事件68例。并根据医管局《风险事件管理办法》对本次研究中68例传染病护理风险事件按照患者损伤进行分级。
护理风险事件所涉68名护理人员资料如下:护士职称人员35名(51.47%),护师职称人员27名(39.71%),主管护师职称人员6名(8.82%);护理人员工龄1~5年28名(41.18%),6~10年22名(32.35%),11~15年10名(14.71%),16~20年6名(8.82%),20年以上2名(2.94%)。
1.2方法 对68起传染性疾病护理风险事件采用回顾性研究法,调查内容包括风险事件发生主要原因、事件分类以及护理人员工作年龄、事件发生时间、发生科室、患者所患疾病病种等。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
2结果
2.1 传染病护理风险事件与患者损伤 根据医管局《风险事件管理办法》分级标准,对患者损伤进行分级。I级损伤患者46例(67.65%),II级损伤患者18例(26.47%),III级损伤患者3例(4.41%),IV及损伤患者1例(1.47%)。见表1。
2.2 常见传染病风险评估记录
2.2.1 甲肝 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被污染过的水源与食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接触都是甲肝传播的主要方式。甲肝对人体肝脏危害极大,是一种常见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2.2.2 乙肝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乙肝分为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两种。90%成年人对急性乙肝具有自愈能力,而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7%。乙肝作为一种嗜肝病毒,对肝细胞内部损害严重,极易引发患者肝细胞坏死、纤维化以及炎症。
2.2.3 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过呼吸道与人体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是十分常见的传染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可以由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衣原体、支原体、链球菌等多种病原引起。炎症若缺乏及时治疗,会引起支气管炎以及肺炎,并加重全身症状。
3讨论
3.1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造成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操作制度办事,缺乏与患者沟通。同时,低工龄护士是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群体。有41.18%护理人员工龄在5年以内,51.47%护理人员职称为护士。低工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风险认识不足,操作流程不熟,加上护士配比量不足,工作量较大,缺乏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间。
3.2对策
3.2.1 护理人员内部管理 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造成传染性疾病护理工作风险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可以避免许多护理风险[2]。对患者疾病评估存在严重不足的同时缺乏日常与患者的沟通,直接导致了传染疾病护理中出现风险事件。因此,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培养,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感。
护理管理者在安排工作中应进行合理配置,尽量缓解人员缺乏带来的矛盾,减少护理人员文字工作量,让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降低传染性疾病护理风险。
3.2.2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①保证水源安全与干净,在安全饮水同时减少污染的发生。少吃未熟透或冰冻食物,不吃变质腐烂食物,水产品要确保煮熟煮透,瓜果蔬菜需用水彻底洗净,避免用手直接触碰食物。②身体若出现伤口,应用科学方法,避免血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之中。对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在使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去医院复查。根据病毒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③呼吸道类传染疾病,可通过综合预防措施来预防感染。勤开窗、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打扫,保持室内干净整洁;个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由于其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传染性病毒大范围传播。护理人员的缺乏;护理人员对护理存在风险认识不足;护理人员对新型传染病知识匮乏等,都是传染病护理产生风险与风险事件的重要因素。传染性疾病护理风险与风险事件发生率客观反映了护理质量[3]。需要管理者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安全管理机构,对相关护理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并合理配置资源,依患者要求实行弹性加班政策,培养护理人员职业神圣感与使命感,从根本上降低传染病护理风险发生几率[4]。
参考文献:
[1]杜莹,张立新,毛海洲,等.维和二级医院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个人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9):23-25.
【关键词】 传染科护理人员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由于传染科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而近年来肝炎、艾滋病SARS.HINI流感等传染病发病趋势也在上升。而传染科作为医院高危科室处于高危易感环境中,护理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因此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护理风险,应加强传染科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国外众多研究表明,10%~25%是由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发生的。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化学性的危险因素 传染病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的化学消毒剂消毒液对呼吸道黏膜损伤及刺激和致癌作用,临床中用的体温计、血压计等都含有水银,当不慎被损时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隐患。
1.4 新发传染病的危险因素 新发传染病随时发生,由于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缺乏认识,尚未找到特异性防治方案,护理人员很可能被传染。
1.5 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工作辛苦而忙碌,大量应激事件危重病人护理容易产生疲劳焦虑等身体状态而增加操作中感染几率。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 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护理风险原因
2.1 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 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2.2 自我防护意识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
2.3 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或交流时,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3 职业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严格做到标准预防;护理人员应按规范操作,对各类锐器应用专用容器盛放并集中处理;做好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标准六步法洗手法;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制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及《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如在护理HBV、HCV、HIV患者的过程中不慎被带血的针刺伤,应立即就地进行局部处理,同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报疾病控制中心;并在24小时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定期对暴露者进行检测随访,做好登记及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4 防范措施
4.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3]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熟悉各种传染病传播特点和危险因素。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4.2 强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护人员职业健康安全重要措施之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3 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锐器收集箱。特别在消毁处理针头 刀片 废安砙等锋利物品应做好防护措施最后养成使用镊子夹取习惯,若不慎被刺伤应立即将伤口处血液挤出一些冲洗伤口后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必要时尽快注射免疫球蛋白。
4.4 导管及污物处理 我们对输液管导管排尿管等应严格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对患者污物应做到消毒后排放严防污染,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毁形消毒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4.5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避免消毒剂引发的职业危害。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穿隔离衣不允许进清洁区,操作完应及时洗手消毒。避免直接接触病人标本,做好病人血液呕吐物分泌物粪便及诊疗器械消毒处理。
4.6 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编制,减少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职业危害;医院要加大投入,完善医院各种设备、设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选拔任用优秀的护士到传染科护理第一线工作,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专科护理培训。
4.7 提高自身免疫力及心理素质 定期体检注射疫苗,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5 讨论
我科在最近十年中,接待传染病人3900例被针刺伤者九人次,除1人感染乙肝调离后无人感染上疾病。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按规范放置、操作,无人因误操作而引起伤害。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在发病季节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不同程度的提高了业务水平。总之, 只有找到风险因素,加强管理,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的措施,对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风险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科;人力资源;建设;传染病医院
Key words: subjects;human resource;construction;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86-03
0 引言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中心”)运行之初,由于搬迁、路远等原因,中心的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影响中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原传染病医院历史虽悠久,但专科特色不明显;成绩虽突出,但整体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硬件先进,但软件和人员结构不合理。面对困境,中心就现状展开了专题调研,比较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状况,可以明确看到中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科人才队伍薄弱。因此,中心把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选择科研工作为突破口,在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1 “十一五”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回顾
“十一五”之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机制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以取得新的突破点。国家长期对传染病防治的投入太低,相应的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等学科间尚存在严重脱节等缺点,目前还普遍存在着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效率的技术平台而影响重大科研开展以及取得突破性成果等的现象。为进一步发挥原传染病医院的传统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心应对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应急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树立中心在上海乃至全国和世界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地位,中心广泛研讨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以保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
1.1 制定中心发展规划,出台保障性政策和制度 中心制定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方针,进行了学科架构的初步调整和学科建设规划,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中心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中心论文、专著奖励制度(试行)》、《科研经费匹配管理办法》和《中心科技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有章可循,逐步推进。
1.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及中心科学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心大力实施“招才引智”的战略规划,通过多方渠道引进人才。中心给予引进人才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除安置配偶工作、给予住房补贴和岗位酬金外,还提供其科研启动、项目资助金和实验室建设费,便于其开展科研工作,更好更快的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学科带头人10名,聘请15名各领域专家担任中心客座教授;引进复旦大学双聘教授2位,兼职教授1位。五年中,招收博士生学历员工27人,硕士生学历员工104人,研究生学历员工人数增加将近10倍。经过“十一五”的努力,146名医生中,研究生学历占41.4%,高级职称人员占20.55%;240名护士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专以上学历占67.5%,大大扭转了“十五”期间高级职称仅占8.02%的局面。
1.3 进行科室学科建设规划和论证,启动科室学科建设工作 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学科发展规划是进行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2007年中心邀请上海市著名专家对各科室的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以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特色和主攻方向。通过论证,初步明确了中心重点发展领域。中心对论证合格的科室给予滚动的经费资助,还每年举行一次学科建设评估,检查和督促科室的建设进度。中心第一批共有7个临床科室通过论证。2010年中心开展第二批学科建设重点科室论证工作,根据专家论证和中心意见对11个科室划分三档给予资助。自此,学科建设重点科室覆盖所有临床和医技科室。
1.4 设立“中心科研启动基金”,以科研为载体,提高医教研和管理水平 2005年,针对原医院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中心设立了面向医院青年骨干人员的中心科研启动基金,涉及医技、护理两类课题;2006年,为全面提升管理人员水平,新增管理类课题。2008年,设立“交叉基金”,促使临床与科研相结合。2010年,首次增设党建类课题。启动基金使一批课题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为申报院级以上课题创造条件。五年来,我院共资助课题146项,投入经费总额达210万元。医院强化激励机制,承诺给予局级以上中标课题30-100%的配套科研经费,对获奖的科研成果也给予匹配奖励。
1.5 举办“科技节”、“研究生学术沙龙”和“联合学术天地”,促进基础和临床结合 为实现基础和临床结合,中心举办“科技节”、“研究生学术沙龙”,借此构建平等分享的交流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学术氛围,切实推动中心学术水平的提高。另外,组织临床科室和科研部门举办“联合学术天地”,组织课题讨论、科室发展设想讨论,形成联合攻关小组,共同申报和实施课题项目,大大提高了中心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实施能力。
1.6 加强科研培训,完善科研平台,提高科研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者的科研能力,中心定期举行“科研技能培训班”、“动物实验技术培训班”,并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形式开展培训班,使临床工作者熟悉基本的实验技术,提高课题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同时,为支撑临床科研,中心努力完善公共卫生科研平台的运作和开放,建立了病原学检测平台、传染病专业研究平台和临床药物试验平台,并实施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认可工作。
2 “十二五”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探索
随着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入,改革将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补偿机制的逐步完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投入,为中心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也对中心落实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人员配置、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心“十二五”将继续遵照“以特色科室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以促进基础和临床合作为纽带”的学科人才建设总体思路,继续探索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创新的能力,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
2.1 组建科研协作组,深化合作互利双赢 为打破固有行政框架,真正实现临床科研零距离,中心组建以疾病诊治和研究等为一体的跨科室、跨平台的科研协作组,共同探讨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导向,以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自发自愿参加不同专题的科研协作组。目前中心已成立5个协作组,包括慢性肝病科研协作组、艾滋病科研协作组、结核病科研协作组、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协作组、中医协作组。
2.2 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个人有专长 中心大力谋划学科人才建设,建立并完善目标清晰、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掘具备自助创新意识的潜力人才,加快培养传染病学科后备人才,形成以“萌芽计划”、“新星计划”、“优青计划”三位一体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萌芽计划”以30岁以下的具有初级职称的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新星计划”以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人员作为培养选拔对象;“优青计划”以35到40周岁之间中级职称以上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为对象。该培养体系将进一步挖掘中心的优质人力资源,期待经过培养后能够形成一支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2.3 实施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和聚集人才 “十一五”期间,中心主持和参与“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重大专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大专项的实施也为研究生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锻炼一大批站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前沿、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的研究生。“十二五”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申报,为中心“十二五”科研和学科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4 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建设高水平科研高地 中心已搭建成包含“常规科研技术平台”和“传染病特色科研技术平台”的科研共享平台,已发展成为集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科学研究、平台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开放的现代化实验室平台。2011年,“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落户中心,研究所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整合资源、开放竞争”的原则,围绕上海及我国新发与再现传染病诊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做好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吸引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优秀科技人才,为开展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提供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
2.5 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借势发展 2011年,中心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双方在临床资源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升学科与人才建设,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引领未来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及生物医学的发展。中心聘请复旦大学专家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协助中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复旦大学将定期对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志投入临床科研的医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包括复旦大学开设的研究生理论和实验课程等。复旦大学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也优先派员参加;在同等情况下复旦大学优先招收中心人员在职攻读硕、博学位,优先考虑中心人员作为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3 思考
3.1 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以人为本”理念,真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必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1]。科学有效的考核是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必备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奖优罚劣,并形成淘汰机制。对于考核合格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层次;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则需要沟通谈话,找到问题的原因,连续两次不合格则淘汰,退出其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直至退出人才建设工程[2]。加强培养期间及期末的考核力度,完善科学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确保后备人才的储备。
3.2 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更是高科技的科学,它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3]。之前,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人员常是“非专业人员”;培养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以干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缺乏专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轻视医院管理、不安心医院管理的现象,影响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养。
医院应进一步探索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合适人选参加包括党校培训、医院管理课程培训、挂职锻炼等综合性的培训。组织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素质拓展培训,每年选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多途径、多模块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二、突发事件是指: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 、突发灾害性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重大交通事故、飞行事故、重大社会治安事件等。
三、突发事件应急组织领导机构
1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院长
总督导:党委书记
副总指挥:行政副院长、业务副院长
2 、办公室
主任:主管医疗副院长(兼)
常务副主任:医务科长、院办主任
政治工作组:党办、纪检、人事科
人力资源组:人事科、院办、医务科、护理部
医疗救护组: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各临床科 室、医技科室
医疗保障组:药剂科、总务科、器械科
后勤保障组:总务科
信息宣传组:政工办
安全保障组:保卫科
对外联系组:院办、党办
四、当发生上述所列突发事件时,医务科、总值班必须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甄别,由主管医疗副院长以及医务科根据事件的性质,涉及的人员数量,所需调用医疗救治和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情况向总指挥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由总指挥宣布本预案的启动。
五、科室、部门应参照本预案制定本科室、部门的相应措施,并有培训、检查落实情况的记录。
六、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坚持病案书写及管理制度;坚持三级查房制度:坚持会诊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的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第二节人员准备
一、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急诊科人员全天候准备人员,建立有效的通讯网络,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二、夜间各科值班人员随时准各听从院总值班调遣。
三、医院根据突发事件的临床特点随时组成具有明显专业特点的专案组,安排专业人员承担主检医师工作,指导临床工作。
四、科教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应急措施的人员培训。
五、全院各部门主任,负责将《 应急预案》灌输至本部门内的每一位职工(包括临时工),并定期进行演练。
六、指挥中心及医务科接到需派出医疗队任务时,白夭由科室主任根据要求迅速做出人员安排,报医务科组队;夜间由院总值班根据专业需求从值班医生中选派,并通知当事科室主任进行人员补充。
七、总务科全面负责外出医疗队的生活支援、医务科全面负责外出医疗队的业务支持。
第三节报告制度
一、任何部门及个人对突发事件必须立即据实报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不得隐瞒、缓报、谎报告内容包括:
1 、病、伤人员数量。
2 、病伤情况。
3 、参与救治科室。
二、医务科或院总值班根据职责迅速向主管院长汇报。
1 、突发事件的性质。
2 、病、伤人员数量及病、伤状况。
3 、参与救治科室。
4 、需要调用的人员、药品及设备。
三、主管院长亲自或委托医务科按照程序向上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医务科定期向全院通报疫情。
五、医院指派医务科专人负责突发事件或疫情,上报保卫科负责向公安部门提供所需信息;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向外界散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六、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立即报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
1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 、发现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和乙类传染病中sars 、aids 、炭疽的患者、病源携带者以及疑似病人。
3 、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4 、发生或可能发现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人数)。
5 、发生剧毒物品、放射源物品丢失。
6 、接诊重大意外事故、知名人士、外籍及境外人员、保健对象、大型活动的特殊情况、飞行事故、重大社会治安事件群体患者。
第四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主要贵任科室: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急诊、临床科室、放射科、检验科、预防科、防疫站
二、各责任科室定期组织全体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演练;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所需防护用品。
三、传染病预警机制
1 、全院及各部门,为了落实“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2 、预警分级
① 三级预警:外地出现疫情,本市无新病例或疑似病例在保证正常医疗秩序的前提下,由医务科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采购中心及总务科提供必要的物资储备。
② 二级预警:本市出现疫情,本院接诊疑似或确诊病例,未开放隔离区时,做好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预防科和防疫站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监督指导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③ 一级预警:全面启动本预案,开放隔离区,整合医疗资源,停止探视。
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责任科室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并准备后备梯队人员,服从院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
五、强调各科协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六、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保证病历资料的科学性及完整性。
七、设置警戒线,所有参加救治的人员均有义务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治区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员离开。
八、sars 及肠道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另附。
九、救治科室保留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血液标本。
十、未经批准,病人排泄物不得随意处置。
十一、在市、区cdc 人员到来之前,防疫站会同保健科人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划定对象,与医务科等相应部门共同实施监控措施。
十二、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收治需住院患者。
十三、未经批准,任何科室不得私自转出病人。
第五节突发灾害性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应急预案
一、主要责任科室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急诊、临床科室、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总务科
二、各责任科室定期组织全体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演练;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所需防护用品。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责任科室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并准备后备梯队人员服从院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
四、强调各科协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五、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保证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及严肃性。
六、设置警戒线,所有参加救治的人员均有义务组织无关人员进人救治区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员离开。
七、按照统一要求,主治科室负责在患者左胸前分别挂上相应色带(死亡为黑色;轻、中、重伤为红、黄、蓝带)。
八、对于需手术治序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在大手术室进行,并根据需要开放门诊科室手术室。
九、血库和市血液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保证血液供应。积极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血液需求。
十、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收治需住院的患者。
十一、未经批准,任何科室不得私自转出病人。
第六节保障工作
一、人力资源保障
1 、派出人员的统计及分类管理。
2 、调配院内人力资源。
3 、兑现奖惩。
二、信息保障
1 、档案室负责收集相关疾病的最新态势,了解最新的诊断标准、诊序方法。
2 、计算机中心维护信息系统,做到信息准确,运行正常。
3 、档案室随时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填写表格,进行上报。
三、设备保障
1 、总务科、器械科保证重点部门设备完好,随时可用.
2 、随抢救进程及时提供所需设备。
3 、随时进行抢救设备的现场维修。
四、后勤保障
1 、总务科科保障抢救所需的战略物资及必要的日用品的供给。
2 、保证电力、热力、通风、水源的供应。
3 、保证通信畅通,并具有随时增加通信的能力。
4 、保证运输车辆的完好,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调用急救车。
5 、保证临时设施的建设。
6 、总务科保证参与抢救人员的膳食供应。
7 、总务科保证医务人员临床使用衣物的及时洗涤及更新。
五、安全保障
1 、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划定隔离区时,保卫科及时提供人员,并设立专人进行保安,阻止无关人员进人隔离区,患者及可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救治区域。
2 、遇有突发灾害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时,保卫部门必须及时对电力、热力及通讯部门采取保护措施。
3 、与公安部门保持联系,实施对嫌疑人的监控。
六、生活保障
1 、院办、党办负责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对医务人员家属的解释与安抚工作,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总务科保证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的食宿及身体健康。
2 、总务科保证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食宿及身体健康。
第七节突发事件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及流程
一、突发事件医疗救助实施细则
突发事件为:
1 、化学物品中毒;
2 、批量消化系统中毒(食物);
3 、批量呼吸系统传染病;
4 、批量消化系统传染病。
5 、批量外伤(车祸、公共场所挤压伤、爆炸等;
突发事件地点:
1 、本市本区;
2 、本市外区;
3 、外地;
4 、本院。
突发事件的抢救分类:
1 、院前抢救;
2 、院内抢救。
突发事件的通讯系统手段:
1 、电话2 、呼机3 、手机4 、网络5 、人工。
突发事件的交通工具:
1 、救护车(120 ) ;
2 、本院车辆;
3 、出租车;
4 、社会车辆。
突发事故的信息传递系统:
1 、总值班;
2 、医务科门诊;
3 、急诊科。
4 、主管副院长;
5 、院长;
6 、各级卫生局/cdc ;
7 、其它医院:
8 、政府相关部门;
突发事件的指挥系统:
1 、院长;
2 、主管副院长;
3 、医务科门诊、护理部;
4 、各科主任;
5 、各级医师;
6 、医疗、护理、行政职能部门;
7 、上级指挥部。
突发事件的物资准备:
1、药品;
2 、物资器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担架、各类夹板、颈托、绷带、手电筒、蜡烛简易呼吸器.
3 、救护车;
4 、棉上衣、口罩、帽子、手套、对讲机;
5 、食品、水。
上述物品放在指定位置,有关人员必须清楚。
突发事件的外派医疗队:
1 、领队:院长/副院长/医务科/科主任。
2 、人员依突发事件派出专业人员并定人数,一般医生5 人、护士3 人。
3 、人员依上级需要而定出哪一级专业人员承担。
4 、按专业不同分别确定派出人员名单。
5 、院内接到通知后应在不超过30 分钟内,人员、物资、药品、救护车均必须到达指定部位集合共同出发。
6 、随时与医院指挥部联系通报情况。
7 、服从现场指挥部和上级指挥部的安排。
8 、做好自身必要的安全、防护、避免医疗队人员伤亡;
突发事件的外派医疗队:
1 、化学物品中毒:
① 领队:院长/副院长/医务科/科主任。
② 队长:1 人(临时确定)。
③ 队员:职业病科医师1 名、护士2 名、内科系统医师l 一2 名、外科系统医师l 一2 名。’2 、消化系统(食物)中毒、消化系统传染病:
① 领队:院长/副院长/医务科/科主任。
② 队长:1 人(l 晦时确定)。
③ 队员:消化科医师1 名、护士2 名、传染科医师1 名、内科系统医师1 名、外科系统医师1 名。
3 、呼吸系统传染病:
关键词: 护理管理;感染病护理
1 严格岗前培训 持证上岗
在感染科或感染病房由于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隔离措施也不同,消毒的方法和消毒剂的浓度及管理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对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和制定一套严密的考核计划,通过考试合格后发予上岗证即持证上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要对技能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有50%机会上岗。另一方面从专科理论上和疾病护理特点上进行宣教和笔试,只有两方面通过无错误后才能获取上岗证而安全上岗;实践证明:岗前培训是将一名护理上有不良习惯的护士通过严格培训后成为一名熟练进行规范操作的护理能手。培训中从小事做起,从洗手、更衣到如何进行完整的工作流程操作均无问题,才能进入临床工作,习惯成自然,因此培训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门户,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
2 了解护士特长 合理分工
护理管理者必须抓好工作中薄弱环节并了解护理人员的优缺点,合理安排工作,用人之长补人之短.把工作严谨、责任心强的护士放在传染性强的病房护理比较妥当。对工作粗疏、思想不集中、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只能放在自己眼皮下工作,做到事事抓、天天抓、班班抓,直至改变了不良习惯才能放眼工作。人无完人,完全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不多,只有一方面多找护士谈心,了解其优缺点;另一方面进行跟班操作,掌握每位护士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分工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确保护理管理上的安全。
3 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管理能力
在工作中常有些仅凭老经验、老资历和想当然工作的护理管理者。往往会误导护士进行错误的或老套的操作,影响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因此坚持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护士具有适应医学发展的先进护理理论和技能才能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病人和护理病人,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抓住救治时机,确保医疗和护理安全,这是杜绝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方法之一。
4 增强法制观念 加大监控力度
国家卫生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保护法和相关实施处理办法。对违纪违规操作的医、护、患三方进行强制性行为约束,以确保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由于护理工作中护士因工作忙碌而在思想上较轻视相关法纪法规的学习,据调查部分医院感染科护理人员了解相关法规内容的护士仅占5%~15%,因此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使护士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同时加强规章制度学习和严抓规章制度执行力,严格工作流程,抓流程中的细节,确保每个人必须掌握每个细节,并加大监控机制和惩罚力度,对违纪违规者,予停岗或下岗。只有抓好这两方面的落实,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5 面对烈性疾病 应身先士卒
新的一年来到了。为了2xxx年更好地工作,认真总结过去一年来的业绩经验教训,找出缺点与不足,以发扬光大。在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任本职工作以来,认真学习新的医学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医学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结构,授课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以自制多媒体课件为主体、模拟情景教学加之互动使学生体现温故知新。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和自己的学与教水平。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党组各项政治活动,身为党员,坚持原则,深刻领会校党委的精神实质,严格执行校党委的决定,尊师重教、从不争名夺利,团结同志,认真向老师们学习,落实自己的诺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细心讲好每一堂课。
坚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方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医疗门诊实践中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意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优秀医学教师而开拓创新。
二、教育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今年本人课时较少, 每一节课起码要备3到5遍。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个病种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医学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应有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法。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后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征求改进意见。
7、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无迟到早退请假旷工现象。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本学年的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中华系列医学杂志】社聘为编委委员、华北区特约编辑,颁发证书。被【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聘为编委,经编审委员会评审刘会芳同志荣获2012年度优秀编委称号。颁发证书及奖金。
四、存在的问题:深思纠错,一年的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考试成绩不稳定等。由于科室电脑已坏,除教学工作外的日常工作存在拖拉现象,距领导要求还相距甚远 ,应倍加努力。踏进2xxx年,社会对医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医学才智。
2017年传染病科护士上半年工作总结以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
传染科是传染病人隔离治疗的场所。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传染科护士,感染疾病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建议传染科护士除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熟练运用消毒隔离技术外,还要注意手足皮肤的自护。
1.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的自护
据报道有二十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其中最常见也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HIV,经证实被带乙肝病毒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感染机会为6%~30%,只要有0.01ml的含I-IBV的血进入体内就可感染乙肝,被带丙肝病毒的利器刺伤,感染机会为3%~10%.由于近年来乙肝疫苗的临床应用,该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丙肝目前尚无疫苗,医护人员中发病率远超普通人群。
因此作为传染科护士从思想上应加强自护意识,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自护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①进行静脉采血前,一定要严格检查注射器和试管是否完好,有无破裂,以防带病毒的血液污染自己的手、足、衣服。采血后不要将针罩再罩回针头,避免针头误伤自己的手指。采血完毕后尽快将用过的注射器放进耐刺的装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浸泡。如果手部皮肤有破损,则一定要戴手套操作或避免操作。
②在治疗室配制药液前先在拇指和食指上缠上胶布,同时穿上能盖住足背的隔离鞋,防止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或碎玻璃、针头掉下来刺破足背皮肤。
③若在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慎被利器刺伤或被病人抓咬伤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首先应尽快尽量把伤口处的血往外挤,同时清洗伤口,用碘伏消毒,并及时进行被动或主动免疫,此外还要注意定期检查。
2.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护
传染科洗手方法不同于一般科室,普遍采用消毒液泡手和肥皂流水洗手法,洗手次数多且时间长,消毒液和肥皂对手部皮肤损伤很,尤其是秋冬季节,手部皮肤容易出现干裂,所以每次洗完手之后一定要用消毒干毛巾擦干,再擦上护手霜。在家中休息时多进行手足皮肤的按摩,洗衣服时戴上手套,注意保持手足皮肤的完整性,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传染科护士工作总结传染科是传染病人隔离治疗的场所。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传染科护士,感染疾病的危险性很,因此建议传染科护士除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熟练运用消毒隔离技术外,还要注意手足皮肤的自护。
1.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的自护据报道有二十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其中最常见也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HIV,经证实被带乙肝病毒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感染机会为6%~30%,只要有0.01ml的含I-IBV的血进入体内就可感染乙肝,被带丙肝病毒的利器刺伤,感染机会为3%~10%.由于近年来乙肝疫苗的临床应用,该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丙肝目前尚无疫苗,医护人员中发病率远超普通人群。因此作为传染科护士从思想上应加强自护意识,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自护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①进行静脉采血前,一定要严格检查注射器和试管是否完好,有无破裂,以防带病毒的血液污染自己的手、足、衣服。采血后不要将针罩再罩回针头,避免针头误伤自己的手指。采血完毕后尽快将用过的注射器放进耐刺的装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浸泡。如果手部皮肤有破损,则一定要戴手套操作或避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