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3 14:32: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篇1

调查内容:中国消费者一季度消费意愿

调查对象:中国消费者

尼尔森xx日了20xx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回升至39点,为9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调查报告显示,xx%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未来三个月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15%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非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其中,近五成(45%)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四成的消费者将增加在非食品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分析说,与前一季度相比,中国消费者的就业前景、个人经济状况和消费意愿均保持稳定,这表明消费者对中国整体经济持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则在当日出席尼尔森中国消费者360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仅是短期低迷,而非趋势性变化,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会较快速增长,消费也会出现乐观的增长。 城镇化将会是避免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重要因素,且与以往产业发展推动的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不同,未来将会是以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

而对于如何扩大消费,宋立认为,可以从城市、城镇、农村各个方面着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避免硬着陆的重要因素。

篇2

[3] 徐玉斌.完善农村走教制度,构建教师共同体[J].河南教育,2008(11).

[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央政府网站,2014-3-16.

[5] 2009年华商报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N].2009-11-14.

[6]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8).

[7]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9-9.

篇3

二、对象:全院高职XX级、高职XX级各专业学生

三、途径:开展社会调查。

四、组织形式:以个人或小分队活动为主要形式,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

五、活动要求:

1、安全第一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各系要提前认真做好活动期间的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鼓励学生到未知危险的山区等地进行实践活动。活动之前要求学生签订《XX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个人责任书》(责任书见附件)。学生在实践活动时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注意活动期间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做到文明实践,平安返校。

2、科学可行、以人为本原则

实践活动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积极向上,学生可自主联系相关思政课老师,寻求指导。各系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在实践各环节为学生提供政策和经验上的指导,为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3、合理安排原则

各实践小组应做到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充分准备,恰当分配任务,活动中指定专人作好纪录,对收集的问卷、调查资料等作好整理分析工作。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重点突出特色活动、实际效果、先进典型和社会反响等。同时重视媒体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媒体联系,力争获得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增强我院社会实践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六、总结与评优:

1、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个人或小组于下学期开学两周内交一份调查报告和实践地接收证明到本系(实践地接收证明样本、调查报告格式和暑期实践报告撰写见附件)。

2、各系认真进行总结,每个系于下学期开学两周内均需交一份社会实践总结。同时附5张以上数码照片(照片要求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实践的内容及特点,并配有照片注释)。

3、思政课部将召开全院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会,会上请各系推荐优秀团队和个人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总结会上同时进行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及个人的表彰工作,并组织部分获奖者赴韶山、南岳忠烈祠、屈子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活动。

七、参考选题: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围绕以下选题开展,也可另拟选题。

1. 城市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2. 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

3. 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

4. 农村居民健康情况调查

5. 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

6. 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的实施及农民满意度调查

7. 同学家乡所在地科技、文化、教育、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调查

8. 结合专业所学知识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9. 赴上海世博园考察参观活动

10. 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1. 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2. 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13. 公民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问题

1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15. 大学生就业心理趋向调查

16.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7. 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18. 家乡之最调查

19.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20. 调查湖南人才市场动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1. 家乡普法宣传调查

附件1:XX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个人责任书

附件2:实践地接收证明(样本)

附件3:调查报告格式

篇4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我县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的症结何在?20**年**月份,对所在地的农村农民收入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并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户收入的现状

本次共走访调查农户52户,其中,纯农业户38户;亦工亦农户7户;以农为主,农闲时兼营服务等三产业的4户;纯经商办企业的3户。其中,2009年度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3户;1万元(含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8户;2万元(含)以上,3万元以下21户;3万元(含)以上,5万元以下17户;5万元(含)以上3户。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还很低,加上生产、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增收还很困难。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在调查前,笔者曾到当地政府统计部门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2009年该镇上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调查的52户中,总人口213人,其中,劳力131人,在所调查的劳力中,外出务工106人。在农户的收入构成中,来源于一产业的收入716元;来源于二产业(含外出务工)的收入2187元;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收入182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5.2%、46.3%和38.5%。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农民来源于一产收入较少,来源于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多,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比例最高。而一产收入中,退耕还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纯农业收入更低。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家乡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外出务工收入,从调查出的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力人数近81%的比率来说也是如此;其次是经商办企业的收入,单靠农业生产生活将十分困难。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虽然被调查的52农户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开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调查的约70%以上的农户全年没有结余,稍有变故就得负债。

(2)增收速度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农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据我了解,我家乡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国农村所处位次还较高,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内陆地区农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调查发现,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结构调整不深入。以蔬菜为例,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三、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尤为关键。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我国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千方百计搞好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2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篇5

造成这些落后状况的原因除了投资因素之外,最主要问题就是开发层次很低,尚处于初级阶段,由此也引发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目前,退耕还林大有成效,但覆盖面还不够大,巩固已有成果还需持续性努力。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国家与地方、群众利益分成不当,政策需要调整,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开发。

城镇化进程中引发的土地纠纷不断,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转移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问题较多,需进行专题调研,制订方案。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也存在着目标指向及政策导向上的某些矛盾冲突,值得认真研究。因此,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应是西部大开发未来10年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和任务。

胡俊生表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教育迅速走向衰落,城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现行教育政策、经费投入却忽视了这样的现实,隐忧甚多,而最近媒体做的一个乡村教育调查报告也反映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就业问题,鉴于西部地区工业(如乡镇企业、县办企业)底子差,吸纳农村剩余劳动能力有限,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必须从长计议为他们寻找出路。

胡俊生认为,西部地区必须从根本上再用10年时间努力改善西部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把恢复生态继续作为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根本点抓下去。

胡俊生表示,西部地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开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开发的层面。针对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胡俊生表示,西部地区尤其是地方政府应顺乎民意,以主动积极的姿态稳步推进农村教育的城镇化。政府可按照遵从民意、政府引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原则,以县为单位把教育资源逐步向城镇和县城集中,集中财力,修建县一级的教育园区。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农村初中县城化”、“农村小学乡镇化”;长远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篇6

中图分类号:F24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客观地论述了资本积累对农业人口造成的影响:“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工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从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在英格兰,过剩的农业工人变成工厂工人;而在爱尔兰,被驱逐到城市里的农业工人,虽然对城市的工资形成压力,但仍然是农业工人,并不断地送回农村去找活干。”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向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较快的速度、较大的规模向城镇化、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是推动非农产业、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劳动力生产要素。同时,在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的比例为58.4%,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时间较长,但专业技能较欠缺。因此,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异质性分析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更高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而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和6.4%,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中相应比例的2.1%和1.4%(如表1)。教育与培训具有某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接受职业培训越容易,从而培训成本越低。据2009年农民工抽样调查报告显示,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8%和62.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占48%,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5.5%,文盲半文盲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6.3%。新生代农民工的较高教育水平决定了其参加培训的热情更高。表1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而第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26.5%。

(二)学习力更强

学习力是指个体吸收知识、运用知识最终改造自我,创新工作并改变生身生存状态的能力。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意志力要素和成就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个体学习力的强弱。戴烽2009年对北京、济南、南昌、太原和长治六城市的农民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民工培训中,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目标性(均值为2.84)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目标性(均值为2.81);当在培训中遇到困难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忍耐力和意志力(均值为5.22)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均值为5.14);学习力的经验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培训经历和职业证书,学习力的成就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成就感更强。

(三)外出就业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成长的经济背景决定了其就业需要层次由基本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谋求发展的路径,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新生代农民工不希望自己像父辈一样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力者或只拥有简单的技能,他们希望自己能成长为技术工人或技术人员,也希望时机成熟时,自己能做老板,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更倾向于选择比较体面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因此,其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

(四)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已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城务工,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甚至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对土地的情结弱化,很少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也就不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验,其思维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等已渐趋城市化。据相关调查显示,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只有1.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家乡务农”(见表2)。

篇7

农民工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大问题。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工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894万人,比2012年增加633万人。从图1中可见,从2008年开始,农民工数量每年都呈递增趋势,近两年增加的比例更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有7.7亿就业人员,在这其中,农民工占到34.9%;2013年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达到1310万人,这其中,农民工就业数量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近一半,比2012年增加了633万人。而在加工制造业、采掘业及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数量更是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早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并出台了多项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2004年至今,连续11年,中央的1号文件均与“三农”问题相关。在这些文件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农民工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民工关注的聚焦点也不断变化。从最开始关注农民工的进城就业,到后来的完善农民工合法权益,再到近来的使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见表1。不同的关注点体现的是国家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在农民工问题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等部委,也采取很多措施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比如,2004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专门发起了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内容包括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及整顿劳动力中介机构等。这一行动目前已持续开展了11年,让众多农民工共沐春风。2014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春潮行动”,以期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而教育部,也一直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出台了多项措施,以利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并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一些地方还将农民工纳入职业教育的招生范畴。

从国务院、各部委,到各省级政府、地方部门,重视农民工并着力解决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共识。

技能缺乏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这些年来,在服务农民工方面,国家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出台了很多利于农民工进城和就业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也大幅增加。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进城务工的农民依然面临着就业不够稳定、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创业不够便捷、劳动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

进城务工的农民,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项技能,这是他们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目前,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却并不高。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尽管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到了32.7%,但总体来说,比例依然偏低。见表2。

而恰恰是技能缺乏的问题,使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众所周之,农民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能相应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才能变得更稳定,才更有利于其融入城市,这是一连串的反应。因为缺少技能,一些农民工只能做着依靠体力谋生的工作,影响其市民化进程。

目前,国家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而让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真正实现过上城里人生活的“市民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出路。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就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2014年7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了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而这次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则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即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未落户的也能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群体逐步融入城镇,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见图2。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国务院文件也给出了具体的措施,从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着力点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如何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呢?国务院的文件明确两大着力点:

一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即“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文件强调,要“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鼓励各地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支持没有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的边远地区各市(地、州、盟)因地制宜建立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对应农民工市民化的这两大着力点,职业教育须强化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构建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构建并完善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体系要做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能够全面适应与满足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为满足农民工提高城市生活能力和提升生活品质服务。可以说,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工接受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并不完善,职业教育专业重复、资源分散等问题广泛存在,为此,要着力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立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纵向上实现从初等、中等到高等教育的衔接,横向上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相互沟通。以满足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和个人终身学习需要。同时,这一体系还要利于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的衔接。目前来说,依然存在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脱节的问题。各级政策采取的措施,也大部分是强调输出地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在培训结束后,输入地则没有任何措施。

篇8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90

Analysis of Dilemma of Promoting Citizens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 in Henan Province

YUAN Jingj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citizens is the core problem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two yuan of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to the cities and towns and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own in He'nan Province,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 of capital shortage caused by the people of ability poverty, urban and rural institutional barriers on the lack of empowerment, government power is not restricted to transfer the realistic dilemma.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itizens; dilemma

城市化作为与工业化相伴随的社会结构发展方向,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即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从河南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转变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贫困、赋权不足、政府助力不够,这些问题对目前直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府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上看,“农业转移人口”中的 “农业”泛指第一产业,它与“人口”搭配反映该群体的农业户籍身份,而“转移”指的是这一群体通过就地转移或者异地转移的方式实现从农村到城镇的空间地域转变。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进行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核心问题。城市化作为与工业化相伴随的社会结构发展方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为农业人口转移的根本出路。2012年,党的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陈鸿宇教授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在脱离农村之后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转变,更要让他们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实现身份转换,最终能够融入城市,在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因此,人的城镇化的意涵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它指的是职业农民或者户籍农民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要素,发展相应能力,学习并且获得市民资格,适应城市,并且具备市民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而言,它包含居住地点、生活方式、职业观念、社会身份的转变;对于国家而言,它标志着社会资源在国民中重新分配,并且预示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整合。

2 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状况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至2012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由19.3:48.9:31.8转变为12.7:57.1:30.2,八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6.6个百分点。据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相关专家估计,2012年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达到3200万,2013-2014年将达到峰值。从转移途径上看,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动转移,因为承包地、宅基地被征用而迫使失地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二是主动转移,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作用下,部分农民为求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主动外出进入城镇,这类农业转移人口以农民工群体为主流,2013年年底河南省农民工数量达到2600多万。按常住人口计算,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43.8%,但若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河南省社科院的《河南社会发展蓝皮书(2014)》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只有26.6%,有将近1635万是农民身份的市民。如果参照中国社科院估算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为40%推算,目前河南省完全能够享受市民待遇人口的完全城镇化率只有33.48%,有近千万已经进入城镇但没有受到城镇市民待遇的农业转移人口。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一群体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由此看出,河南省面临巨大农业人口转移压力,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并不顺利。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存量大,目前有约1000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常住于城镇,但缺乏市民能力未能获得市民资格享受市民待遇,处于半市民化的状态;第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重较低,仅有四成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转变;第三,农业转移人口增量惊人,根据河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到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届时将新增11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这意味着未来六到七年,河南省要完成2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3 河南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

3.1 农业转移人口资本要素短缺造成其市民化能力贫困

借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本由他们拥有的能够以物化或者活的劳动形式而占有的各类资源而决定,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高低。

农业转移人口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该群体的总收入和固定资产拥有状况。从笔者对新乡市郊、南阳市郊失地农民的走访情况来看,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土地征用后收入大幅下降,郑州大学对河南省失地农民调查数据也显示,超过八成失地农户家庭的总收入低于同期河南省城乡居民平均水平。根据河南大学教授马进举教授《河南省八百行政村农民工调查报告》统计,2010-2011年56.5%的农民工月收入低于1500元。而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依附于土地的固定资产,其弱流动性和价值不确定性也加重农业转移人口物质资本短缺的状况。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指的是该群体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带来财富增值的体力与智力形态的资源,表现为个体的知识储备、劳动技能、健康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河南省八百行政村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河南省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5%,而入职后,仅有32.7%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因此,人力资本“先天积累”和“后天形成”的不足导致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受限。社会资本由农业转移人口从社会网络、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中得到的资源来决定。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网络趋同性明显,相对封闭,政府对失地农民安置以原拆原建或整村搬迁的集中安置为主,农民工以亲友、同乡聚居为主,生活遇到困难多数求助于移出地的初级关系网络,参与老乡会等地缘关系网络的意愿高于工会等业缘网络,因而难以与城镇老市民社会网络形成互动,产生交集。这样就造成农业转移人口不仅难以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原始社会资本”替换为进入城镇之后的“新型社会资本”,而且也无法从城镇市民社会网络中获得额外收益。

农业转移人口的资本占有不足反映出其市民化能力贫困,在朝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困境造成他们职业转换能力有限,物质资本匮乏又降低了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承受风险的能力,社会资本不足则制约其在城市的融入程度,这些都成为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在瓶颈。

3.2 城乡制度壁垒对农业转移人口赋权不足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每个公民因为其平等的公民身份而在社会共同体内被平等地对待。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年代,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1958年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我国城乡分治的人口管理模式。从此以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乡群体的公民权利存在明显差异。时至今日,这些历史形成的,现在仍有效的,对资源分配显失公平制度壁垒对农民赋权不足,是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的重要因素。

就户籍制度而言,其早已超越了其原本证明身份和提供个人信息的基本职能,嵌入其中的各种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才是户籍的价值所在。近些年来,一些公共资源丰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不断收紧落户政策,严格的户籍准入制度使得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在完成地域和职业转换后,由于无法取得城市户口而被排除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社会保障方面,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权利明显滞后。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例,2013年河南省确定的市民低保底线为每年3600元,农民低保底线则只有每年1800元。而与制度化、普遍化的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相比,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会保险状况却呈现出碎片化、零星化的状态。碎片化指的是缺乏统一标准,个人承担自缴部分吃力;零星化指的是参保比例不高,2010-2011年,分别只有28%和40.4%的农民工参加了参加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最后,由于当前关于土地所有、经营、使用、流转、征用、补偿等土地制度的缺陷未能有效保护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产权,使得农业转移人口不但无法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甚至还可能损害他们在放弃土地权利的权益补偿。由此看来,我国现行的城乡制度壁垒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提高了市民化的门槛,是阻碍该群体成为市民的又一障碍。

3.3 地方政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助力不够

在市民化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使用角色理论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工具虽能解释农业转移人口缘何在实现职业、身份转变后还不能扮演好市民角色问题,但也有可能含混地把市民化的障碍单一引向角色认同、思想观念等主观原因,从而忽视政府肩负的责任。事实上,地方政府助力不足也是造成市民化进程滞后的重要因素。从城镇化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在晋升和财政的双重压力下明显更热衷于“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目前在官员晋升锦标赛中,考核标准过度依赖地方经济绩效,将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用作城市建设,既能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又能拉动区域产业投资维持GDP增长。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内财政收入弥补财政缺口的压力日益沉重,以土地城市化为载体获得土地出让金就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最便捷的方式。另外,市民化实际就是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均衡化的过程,它要求政府改变对农业人口投入不足的状况,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同时河南省市民化压力地区差异明显,2013年全省只有郑州市是净流入地区,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中的60%流入到郑州,由于缺乏成本分摊机制,地方政府难以承担如此庞大的公共开支。

篇9

项目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的盈利模式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CJY024)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半城镇化”现象负面效应与解决途径研究——以广西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6月2日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50%大关,表明我国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才能完成的城镇化进程。然而,我国城镇化增长是一种“伪”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60%的水平。许多农村流动人口转移到城市工作生活,但并没有真正扎根城市和落户城市。农民工就业在城市但户籍在农村,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但根基在农村,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从而形成了“半城镇化”现象。 

“半城镇化”是相对完全城镇化而言的,是一种不完全的城镇化状态,是一种没有彻底融入城市的状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生活,但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没有实现与城市市民“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不能彻底融入城市,一直游离在城市边缘,处于 “半城镇化”状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2014-2020)显示,2012年广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了21.6个百分点,1,011万人居住在城镇但没有扎根城镇,广西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半城镇化”现象。 

二、广西半城镇化水平测度 

(一)半城镇化测度方法。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指除上述人口外的全部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 

本地城镇户籍人口是指经公安部门登记的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本地城镇户籍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是: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00% 

本文定义半城镇人口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本地城镇户籍人口的差值。半城镇化率是指半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半城镇化率=■×100% 

=■×100% 

(二)广西半城镇化水平。为了分析广西的半城镇化程度,本文综合收集了《广西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相关数据,按照对半城镇化的测度方法,对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本地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半城镇化率进行统计估算,结果如图1所示。(图1)可以看出,广西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增长态势明显,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2.3%,远远低于2013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半城镇化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从2008年开始半城镇化率开始逐渐接近于户籍城镇化率,2013年半城镇化率22.5%已经超过户籍城镇化率22.3%。从全国范围来看,2002~2003年广西半城镇化率与全国基本持平,但自2004年开始,广西半城镇化率已经超过全国半城镇化率,广西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半城镇化现象。 

三、广西半城镇化现象负面效应分析 

(一)城市社会保障参与率低。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来看,农民工缺乏相关的金融保险知识,金融机构对农民工的政策导向偏离,导致农民工购买各种保险的比例较低,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后很难享受到参保带来的好处,形成“只参保但不享保”局面。2013年广西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1.3万人、26.58万人、9.45万人、56.83万人和10.17万人,而全区参加这五类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65.75万人、466.6万人、253.36万人、325.65万人和270.24万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重。 

(二)城市就业缺乏保障。从就业机会来说,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处于弱势地位,大多集中在脏、累、苦、危等行业,工作辛苦且工资薄弱,并且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与农民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农民工随时面临失业风险。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9.81%,低于全体职工签订率,而大量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个体企业、民营小微企业,面临的不签订劳动合同现象更为严重。此外,农民工需要经常忍受“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平待遇,并且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2013年全区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涉及农民工权益的有6,832件,其中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有5,284件,占比77.34%。 

(三)农村土地大量闲置、且流转困难。一是农村土地闲置现象严重。2012年致公党玉林市委调研组对广西北流市的10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进行抽样调查推算,发现北流市农村建设用地闲置量超过2万亩,推算全区因农村废弃老宅造成的土地浪费可能接近200万亩;二是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本文借鉴覃顺梅的调研数据,43.48%的农民不愿意转让土地,23.91%的农民愿意转让全部土地,10.86%的农民愿意转让部分土地,21.75%的农民没想过转让土地,农民对土地流转意愿不强。

(四)农村留守群体日益庞大。随着近年来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广西农村三留守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中国日报》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末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145.9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3.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西农村老年人人数已达392.132万人,而留守老人已经达到261万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长期分居生活和隔代教育影响,留守妇女需要忍受繁重体力劳动、忍受孤独感、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负担,留守老人也面临着高强度农业生产、隔代教育、孤独感较强的问题。 

(五)城市病难题日益加剧。半城镇化造成我国城市病愈发严重,尤其对于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农村人口大量集聚并频繁流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动,大量占用城市公共资源、环境资源和交通资源,超出城市综合承载力,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愈发严重。2013年全区汽车拥有量279.81万辆,摩托车700.64万辆,与2012年相比,汽车拥有量增加了48.78万辆,摩托车增加了7.47万辆,造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此外,2013年全区14个设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5.8%,比2012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空气环境质量变差。 

四、广西半城镇化负面效应解决途径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同等待遇。从客观上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形成我国半城镇化现象的最根本原因。与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政策与城镇户籍挂钩,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也按照城镇户籍进行配置,进城务工农民工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解决半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剥离附加在城镇户籍上的各种福利政策,取消与户籍挂钩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二)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地方政府必须破除城乡二元就业体制,逐步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实施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保险福利保障制度,企业用人单位必须向政府劳动部门办理用工登记和备案,与农民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切实保护好农民工就业的基本权益。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人口就业最有效的选择,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福利政策,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也应该积极向农民工倾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引导农民工回乡就业,缓解城市人口膨胀压力。 

(三)完善土地流转和退出机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地方政府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有效流转和退出,解决农民工离开农村的后顾之忧。对于迁入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允许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充分尊重农民工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其依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促使土地向农村种田高手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对于愿意退出农村土地的农民工,地方政府必须积极通过土地换社保、换住房补贴、换养老生活补助等方式妥善解决好农户退出闲置土地的经济补偿问题。 

(四)加大留守群体关爱力度,增强留守人员幸福感。加大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力度,落实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益,加强留守儿童的各种教育活动,改善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地”。对留守老人要着力从生活保障和精神关爱方面为留守老人提供帮助,积极为留守老人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落实留守老人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开展针对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立足地方实际发挥出留守妇女的技能特长,实现留守妇女的就地择业。

(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缓解城市病难题。首先,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配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交通、水电、通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硬实力,增强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其次,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大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行节能减排的新型能源体系,增强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最后,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由此可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也是城镇化中市民化的主力。真正的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让其住进城市,而是要真正成为市民。就目前来看农民工并未真正融入市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主体地位的低下。农民工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精神文化上,这不仅仅需要提升农民工的生存技能,也要提高他们的维权、参政议政能力和精神素养,其途径除了有限的教育、培训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足够、实用自学书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在农民工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0.6%,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20.5%,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2.8%。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书籍占有量很不乐观,通过对长春市200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50%的农民工一本书都没有,拥有3本以上书籍的农民工也只占20%左右。这种现状无疑制约了其主体地位的提升。

一、目前农民工类书籍出版存在问题

(一)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出版和需求

目前来看农民工书籍流通渠道很窄。首先,农民工书籍的出版在选题上并没有单独列出,基本上是放在是“三农”图书的大的框架当中。在我们的观念中并没有把农民工和农民区别开来,实质上农民工和农民已经有了实质不同,既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其次,就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其工作地点比较分散、偏僻,致使弄农民工与书籍的接触机会很少,上图书馆和书店的时间和条件不便利。从图1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工作,一般来讲这两类工作离繁华的服务区都较远,这也大大加大了农民工与书籍的距离,使农民工类的书籍在流通上受到阻碍。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

出版商在流通不畅的条件下商业利益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出版这一类书籍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出版商虽然参与农民工类书籍的出版,更多的是配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活动和计划,如在培训书籍出版上主要是配合阳关工程等。所以出版商从利润角度来讲就要调高图书价格,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过高的图书价格极大的限制了购买欲望,这也是此类书籍流通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流通渠道不畅既限制了农民工购书和阅读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出版商的出版的积极性。

(二)农民工专业类书籍内容不切合实际性,弱化了其经济地位

农民工专业培训类书籍是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数书籍过多的强调理论和专业,在书中往往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无疑就像天书一样难懂,更别提实际效果了。甚至有些技能培训书籍中首先阐述一些历史沿革、物理和化学原理等,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开卷就一头雾水,很难在农民工技能提高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在书店也不难发现,冠有农民工标题的图书很少,涉及农民工的一些专业性书籍也是放在大的专业柜台上,如建筑、化工、装潢等柜台上,并没有从农民工角度设计图书的出版,这也说明这类书籍实用性比较低。

(三)农民工政治类书籍短缺,弱化了其政治地位

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综合体现,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无疑一个集团的政治素质也是这个集团在社会上的社会地位的体现。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素质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这也需要农民工参政议政类书籍的指导。农民工在家乡参政议政大多通过村委会来实现,但是当他们到城市打工之后,其参政议政意识逐渐淡化,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城市参政议政环节和方式的陌生,以及对参政议政途径的不了解造成的。目前对于农民工参政议政指导类的书籍很难找到。人们更多的是把农民工当做弱势群体出版一些维权、法律援助等类书籍。

(四)农民工思想道德类书籍的缺乏,弱化了其精神文化素养

农民工出版的书籍从其需求对象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供有关学者研究和政府部门决策需要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著作,如《中国农民工问题》、《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农民工打工调查》等;另一类是供农民工阅读需要的培训、教育、咨询和娱乐等方面的书籍。第一类书籍农民工根本看不懂也没必要看,第二类书籍从出版总类上看更多地体现在培训、咨询等方面,如各种工作的培训指南、城市指南、法律保障、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书籍。而关于农民工了解职业性质和危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人文关怀的书籍很少。在出版中往往以城市居民为参照指标,把农民工定义为弱势群体和低素质,所以一些文学作品往往缺乏深度和教育关怀意义,出版一些内容肤浅的口袋书,缺乏农民工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又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阅读书籍。

二、农民工类书籍出版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流通渠道

流通渠道的拓展是拉近农民工和图书距离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利润,激发出版商积极性的重要方面。拓宽流通渠道需要调整图书发行方式,象“农民书屋”那样建立农民工流动书屋,适应农民工生活、工作区域分散和偏远的问题,送书到人。在书店经营方式上也要调整,设立农民工书籍专柜,强化对农民工的购书服务,可以考虑网上订书、送书活动。出版商也可与一些电商联合,拓展流通渠道。从政府角度讲,各有关部门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降低图书价格,增加图书销售市场活力,激发农民工购书的积极性。

(二)明确图书定位

农民工是农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眼界比较开阔的群体,特别是以青年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具有积极的接受新鲜事物和提高自我的心态,所以说农民工是农民中对知识需求比较强烈,阅读积极性比较高的群体。但我们在图书选题和出版上要定好位。

首先,在选题上定位为农民工。“三农图书”的选题要摆脱以前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基调,要首先面对农民工进行选题。农民工目前迫切需要的书籍主要有提高技能方面的书籍(如建筑、装潢、保安、服务等)、生活知识类书籍(如入城指南、就业指南、居住指南等)、维权类书籍(如法律援助、劳动合同签订等)、休闲娱乐类书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类书籍等。在选题上应该紧紧围绕这些类别,并以农民工的需要、文化水平进行图书定位。

其次,专业类培训书籍要定位为实用。另外在农民工图书选题上也要具有实用性,要以农民工为切入点,而不是广泛意义的农民。如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指导手册》就非常好,也很畅销,其原因就是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现实问题。

再次,提高政治权利类图书的出版。政治权利类图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权利咨询和维权类书籍。这类图书包括公民基本权利读本、法律咨询与援助、用工合同签订等。这类图书的出版要体现出实用性和通俗性。另一类图书就是权利参与类图书。这类图书主要包括工会和各团体组织的参与权利、参政议政权利等。鉴于这类权利的行使是在农民工不熟悉的城市,所以就要求要有专门的权力行使指导类书籍,包括行使方式、行使地点和行使途径等的指导。

最后,精神类图书要定位为人文关怀。农民工离开家乡后都会感觉到孤单寂寞,这也需要一些通俗而有质量的精神类读物作为精神寄托,所以这类图书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图书内容设计上既要给农民工以精神慰藉,又要在内容中让他们感受到社会道德的正能量,而且也应该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引导。让他们既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

(三)强化数字化出版物的出版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通过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光盘阅读等阅读的人群占全国总人数的50%以上,这部分群体中中青年占大部分,在阅读方式选择上手机阅读人均每天阅读时间为21.70分钟,为最主要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其原因在于其方便性和免费特征。据统计与2012年相比,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的人数下降1.4%,为38.7%。所以在出版方式上应该更重视于数字化出版物的比重。对于农民工来说,用手机阅读已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更多的倾向于免费阅读,国家可以投入建立农民工电子阅读平台,推动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也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与各大出版集团联合推动电子出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向农民工发放阅读卡等方式,激励农民工的参与,提升其阅读的积极性。

选题合理、数量足够、通俗易懂的农民工书籍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而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只有农民工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才能够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OL/BL].统计局网站,2014-05-12.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奋生,李柱勤.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弱势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新农村建设,2012(06).

[4]庞琳.曾诚农民工法律实用图书出版思考[J].观点,2013(03).

篇11

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转型,广东珠三角地区不断推动着城镇化水平的稳步前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提升农业,带动农业,富裕农民,加快农村的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格局,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为经济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周边农村的一部分农业用地也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被征用,必然会触及一部分群体的利益一一那些靠被征用土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量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失地农民提供了进城务工的机会,城市农民工的数量在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迅速增加。然而,农民工作为一个介于城市与农村的群体,他们也有着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尴尬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这些有城镇化所带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照顾同时也需要作为专业人员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没,民政部门工作会议上提出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程都充分说明了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建设具有的积极作用,广东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维护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的和谐。

一、社会工作者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与心理疏导

农民生存与生活的保障是土地。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的保障,转身由农民身份变为城市居民身份,可失地农民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能一下子适应这种转变:原有耕地被征用,由于既没有资金与更多的谋生技术,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从农民到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与潜在的农民意识未能同步转变,这便造成了身份与意识之间的冲突,而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中表现得无所适从。

身处城市边缘地区,没有合适的工作,失地农民难免会被城市主流生活所抛弃,文化水平的低下,也会导致他们与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相脱节,被弃于城市主流文化之外,形成自己的群体亚文化。社会工作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社工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失地农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从社工扮演的角色上来看有以下几点:第一,服务提供角色,了解失地农民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或者个案的工作方法,帮助失地农民调适冈失去土地而带来的心理上、生活上的不适,提供有关正确处理身份、意识转变压力的应对技巧,对有情绪障碍的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协助他们做好与城市居民和当地政府的联系和沟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失地农民本人,还涉及到失地农民的家庭,运用家庭治疗法,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问题。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不仅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存问题,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欣赏自己,发挥他们的潜能,发展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第二,引导者角色,授予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发现自身的潜能,指导其制定合适的职业发展规划。失地农民一般是在文化水平或者技能上有所欠缺,社会工作者要根据社会工作的个别化原则,帮助每一个失地农民选择适合他们的技能培训,教授各种工作技巧,帮助他们首先解决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成为政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为失地农民争取社会保障,从政策上保障和维护他们的社会福利。

二、农民工群体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维权增权服务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建设者农民工贫苦的生活处境相对比,使得农民工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过程实质上是农民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是他们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亟待专业社工的介入。第一,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首先要改变农民工经济地位的低下。农民工经济地位的低下一是由于其农民工掌握的谋生技能有限,二是工作单位对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指导者的角色介入,根据个别化原则和自决原则,帮助农民工制定培训计划,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帮助他们争取应得的利益,提高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增强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第二,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农民工自身所处工作环境缺乏相应的文化设施,而社区的文化、体育设施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形形的培训和讲座也没有针对他们的,工作之余,他们的业余生活非常单一。社会工作者应以组织者的角色介入,以小组工作的方法,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帮助他们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以及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的能力。第三,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享有城市发展成果。农民工的工资偏低和工资拖欠,各种社会保障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社会工作者应以策划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介入其中,帮助农民工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和权益,协调农民工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维护他们的利益。

珠三角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在这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是不能被忽视的,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专业的理念和专业的方法,运用专业的技巧,在不同的问题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以农民工为主的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增能,促进他们的参与城市生活的意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瑞晓,胡慧敏.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科技广场,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