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必修二生物教师

必修二生物教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8 03:29: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必修二生物教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必修二生物教师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51-02

广西高考于2015年启用新课标卷,2015年Ⅱ卷的生物部分,未涉及高频考点“光合与呼吸”,同时前所未有地以高分值考查了低频考点“衰老癌变”(选择题2考查了衰老,选择题5涉及了癌变的考点)。

2016年,广西高考启用了全国Ⅲ卷。考前,有学生听到相关消息,表示了一种隐约的担忧,担心以对全国Ⅱ卷模式为主线的备考,会与Ⅲ卷差异太大,从而遗漏某些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纲版卷还是课标卷,无论是Ⅰ卷、Ⅱ卷,还是Ⅲ卷,全国卷带给我们高中教师的启示是:知识点的复习要全面覆盖,以不变应万变。但身为教师,我们在一轮复习的备课中怎样做到全面覆盖?在此,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范围覆盖度的备课策略。

备课,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效学习的界定,是必须以教育评价为准则的;高中学习的有效性,则以高考为依据。考什么则学什么备什么,是高中教师备课的通俗依据,然而考试大纲的框架性,决定了纲要的简洁性,因此,研究高考卷,是备课的第一准则。其次,教材是备课的基本工具。脱离教材的备课是不切实际的,熟悉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础。再者,教师自身高标准的要求和高层次的备课能力,能够为有效备课保驾护航。知识是死的,知识的运用是活的。课标卷的考查趋势是逐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比例,因此,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教材上“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延伸到“活的”运用中。而这些,都必须依赖练习的高配备度和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本文所述的“全覆盖式”备课策略,即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备教材(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

首先,全国卷的答题默认规则中,必做题以必修本说法为主,选做题以选修本说法为主。如基因工程第二步名称,必做题按照必修本的说法“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可得分;选做题需按照选修本的说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来答题。其次,概念、案例的教授,只认新教材,但适当补充旧教材的说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处理如下。

(一)搞好跨章节内容的整合与复习

一轮复习与上新课不同的其中一点,在于对知识体系的高度归纳。三本必修教材虽然板块知识区分明显,但正文小字中往往为了巩固主干知识而出现很多跨章节的例子和文字说明,在一轮复习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将这些“跨界”的知识归位整理。

如必修一正文有一则“资料分析”提及“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本意是为了巩固知识点“细胞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当复习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时,若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应将此知识点纳入其中,归纳整理,一起复习。

(二)搞好“小字、旁栏、能力训练、课后练习、本章小结”的融合与复习

除正文外,教材的边角地带也应在备课过程中有所涉及。这些内容,尤其对于习惯了大纲人教版教材的老教师而言,常常容易忽略,但在高考题中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呈现。

如“端粒”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一中即为小字,但在2015年II卷选择题中有所涉及;“NADP+、NADPH”是必修一旁栏的相关信息,在2014年Ⅰ卷的选择题选项中也有出现;必修三“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学生复习时,往往搞不清此模型究竟是物理模型还是概念模型,实质上在间隔16页之后的“本章小结”中,教材表述“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可见,如不在备课中跨前纳后,知识体系则不够完整。

再如,植物激素调节的章节内容正文对脱落酸的功能,表述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而在课后练习的拓展题中还举例分析得到“脱落酸能够抑制发芽”这一功能,故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的训练,整理归纳。

(三)搞好无解释的名词的复习

教材内容的设置,一般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再延伸未知的知识,但是,新教材在有的情况下,容易采用一些同类的、但从未呈现也未加解析过的新名词,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查阅教参或文献,帮助学生理解。

如必修三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中,在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举例中,出现了“IPA”,这个词的中文名称是吲哚丙酸,但教材本身没有任何说明解释,那么,与新课相区别的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查阅清楚,而且要补充整理正文中“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

(四)搞好教材描述模糊,或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的复习

教材用语必定经过仔细斟酌,但地区用语习惯的不同,南北的差异等,往往也会造成理解的不同。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课本,而是能明白学生的困惑,疏解学生的思维。

如必修二中有关“交叉遗传”的解释,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专业定义,在表述红绿色盲的现象时,提到“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针对这句话,学生有很多疑惑,大多主要体现在:在伴XY遗传中,这句话描述的现象是否也属于交叉遗传。通过查阅可知,该概念的专业表述应为“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提炼关键词“X连锁致病基因”,这样学生对此概念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就是对教师备课功力的考验。

再如,教材对记忆细胞参与免疫的表述是“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句话容易导致学生误解为记忆细胞本身能直接分泌抗体,属于容易引起歧义的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将相关内容标注出来,以便着重讲解。

(五)搞好教材简略带过的内容的复习

生物学知识是如此浩瀚广博,以至于在简化的表述中难以面面俱到。教材在阐述知识时,有时不涉及过深,但又不想失却其科学性,就会出现学生觉得很“诡异”的用词。比如,在必修三水盐平衡的知识表述中,“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中“释放”一词,就很有讲究,该激素在专业教材中被称为由神经垂体释放。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其释放的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高中阶段对此不作阐述,但高中答题也不能违背科学性,因此“释放”是相较于“合成”“分泌”更科学准确的用词。教师通过备课,点拨学生正确使用表述用语,能够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

二、备高考题

高考题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考什么,而且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考。广西考全国卷,教师备课可以全国卷为主要依据。

历年全国课标卷告诉我们,高考题可能会考课本的小字、旁栏(如上文所述),还会考“非主干”知识。很多学者都对全国课标卷做过统计,得出考查频率较高的一些相关知识,称为高频考点;那么低频考点,即“非主干”内容的考查曾经涉及过哪些呢?例如2016年Ⅱ卷选择题考了分裂分化、分裂的相关考点,这在2010年选择题中涉及过1次,6年后才再次出现;还有2014年Ⅱ卷选择题涉及的“胞间连丝”,是历年来唯一一次考查。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不管考点是高频还是低频,只要在高考中可能出现,即为重点。所以教师的备课最好不要过于强调重点,只做难点的区分为佳。

此外,广西2016年所采用的Ⅲ卷生物部分最大特点,是原因分析型与概念表述题目较多,如30题3空9分、31题3空8分的赋分(其中包含“丰富度”的概念考查),可初窥其侧重之明显。这也是近两三年来,全国卷考查角度的倾向。针对于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注重更新练习的类型。很多学生考分不高,并不是因为复习不认真,不爱背书,而是因为记忆的知识无法应用,也就是俗称的不会答题。而这必须从练习中积攒经验,没有捷径可言。一轮复习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单纯对知识的重复提取,而且在于重复知识的同时,归纳理解每个知识点对应的考法,这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必须个个突破。而所谓的考法,则来源于高考题原题的例题指导。

三、备练习

相信很多学者和教师都深知好练习的重要性。由上文可知,教师备课中对练习的准备,应当注重两点。一是内容的覆盖度和重复度,既包括所谓的主干知识,又要包含非主干知识,全面涉及不遗漏。二是题型的覆盖度。既要有基础记忆题型,又要涉及跨章节综合、信息提取、逻辑思维训练、原因分析、概念表述等多种考题,以高考题为例,结合教材,由浅入深。每一章节内容的复习,配上一套契合度高的练习题,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也是备课过程中最考验教师备课功力的一个环节。

四、备科学

生物科学是深邃而不断发展的,生物教师也必须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而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一轮复习的备课中,可以覆盖三方面以完善学科知识的准确度和科学性。

一备大学教材。如选修三讲述PCR技术时,需要用到DNA引物,学生就会有疑问,既然PCR是模拟体内DNA复制,那为什么不完全像必修二教材所述的过程那样,而采用了“引物”?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吗?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大学生化教材中寻找到答案。

二备前沿。如必修一正文有一道问题,需要计算有氧呼吸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多少个ATP,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出38molATP,而浙科版相应的数据却是“大概可以产生30个ATP ”,不同版本教材的说法各异,原因在于P/O比的测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生物化学教科书都已作了修正。把握这一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不会茫然。

三备实验。作为理科学科,生物学的很多小知识,是能够利用实验室的器具和身边的材料检验完成的。如变性的蛋白质能否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变色?我们可以在《三大有机物鉴定》实验中,增加一组变性蛋白的材料,学生立即记忆深刻。可见,教师备课时,可以亲自检验,也可以修改为校本实验以供学生亲自完成。

篇2

1.1 单连

现代生物科学体系的的形成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家不懈努力的基础上的。科学家探索生物学奥秘的一系列过程构成科学史。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史中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对一的关系,通过单向连线法可全面掌握。

【例1】 (2009年天津卷)下列是有关着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坎农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 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解析:本题单从选项分析可看出C项正确。如从各选项涉及的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设计如下连线题:

答案:C。

1.2 复连

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共性也有个性。采用连线法描述生物学概念、事实时,指向同一属性的线不止一条,故称其为“复连”,教师在学案中可设计此类连线题,促进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辨析能力。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初学者容易混淆,可用复连连线方式解决。如线粒体的功能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它的膜是双层膜。“复连”法的相关内容也可改为表格比较法。

2 “联”——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之间存在着联系,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联系,高中生物各模块之间也存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联系,降低教学难度,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

2.1 注意利用学科间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规律的学习涉及遗传概率的计算,数学上概率问题(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在高一下学期末才学习。若高一两学期开设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第二学期初学习遗传部分时,学生还不知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是什么,硬性将其运用到遗传概率的计算中学生会机械照搬,而实际上并不理解。如改变一下模块开设顺序,高一下学期学必修三,必修二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学习,学生具备了概率问题基础,遗传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也有密切联系,涉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否已学,学到什么程度,以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2.2 合理利用初高中内容间的联系

初中知识和方法是高中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对其合理利用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快速高效。以“光合作用”相关内容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的知识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高中萨克斯的探究实验)、色素(叶绿素)可溶解于有机溶剂(如酒精)、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吸收CO2放出O2)、外界条件光照、内部场所叶绿体,已学习的实验方法是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性原则。高中阶段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初中所学,将其纳入预习学案中,激活学生记忆,可使课内探究过程顺利高效地完成。除此之外,初中所学显微镜、细胞、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系统、免疫等知识均为高中的基础,高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应当了如指掌,抓住恰当时机,合理利用。

2.3 适当建立模块之间知识的联系

以酵母菌为例,酵母菌是真核兼性厌氧微生物,必修一模块中以此为例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必修三中以此为例探究种群数量变化;日常生活中的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高三复习时,教师提出酵母菌模式生物,引领学生回顾各模块相关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3 “敛”——收敛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天马行空的想出多种答案或方案。这时教师需对问题逐步设立限定条件,以收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思考问题,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如学完“植物的激素调节”后,老师提出下面问题。

【例2】 (2010年大纲全国卷Ⅰ31题改编)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2所示。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

原因1是 ;

原因2是 ;

原因3是 ;

解析:半边茎向外侧弯曲,如果仅从现象作逻辑推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半边茎的内侧生长快于外侧,其原因可能与生长素的作用相关,具体原因可以是:① 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② 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③ 如果是外侧生长素多于内侧,而外侧因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内侧生长素浓度适中促进生长;④ 也可能与两侧细胞的吸水差异等相关。内侧细胞吸水能力比外侧强。这时教师提出“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则排除原因4;若再加限定条件“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则排除原因③,只剩①、②两种原因。

答案:见解析。

4 “练”——练习

课堂上师生通过讨论交流掌握了相 关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后,需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做到能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练习题的选取需遵循梯度性原则,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更要诱发学生思维发展由现有的思维层面,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级的思维层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后,教师给出以下练习题:

【例3】 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叶的形态由基因H和h控制。表1是3组不同亲本的杂交及结果,请分析回答:

(1) 根据第 组合可判断阔叶对窄叶最可能为显性;第 组合可判断 对 为显性。

① ;② ;③ 。

(3) 杂交组合③产生的红色阔叶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是 。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每节都是以“问题探讨”栏目开始。“问题探讨”由图片、情境描述和讨论题组成。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问题以切合学生生活为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若要透彻回答,就需认真学习本节的内容。“问题探讨”设置的目的在于创设学习情景,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探讨”栏目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检索等方法进行研究。

2 调查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2.1 通^问卷调查研究该栏目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选取一所全国示范性高中高二全级理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好,对教材的关注度高。该校高二级理科生的人数较多,理科班级达13个。调查时间是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到放假前,这段时间学生已基本完成所有必修课程的学习,且有充足的时间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反思。本次发放问卷共550份,回收问卷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16份。笔者以“高中生物教材‘问题探讨’能否激发你对本节的学习欲望”为标题,设计无记名形式的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表1表明,学生积极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且辨别分析能力强。认为最“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2.3的“问题探讨”,其情景资料涉及到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的用途;认为最“不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2.1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描述内容为:“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这说明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应用性强的“问题探讨”感兴趣,对情景描述过于简单的不大感兴趣。在章节6.1选项中“能”所占的比例最低,而“一般”所占比例最高,此“问题探讨”情景描述和讨论题是“象与鼠的个体大小相差十分悬殊。讨论:1.请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这说明学生比较认可该“问题探讨”,但不是非常感兴趣,可能与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表2与表1类似,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必修2教材有选学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从“不确定”选项结果来看,其占比例最高,说明学生对非考试内容关注度低。表2中认为最“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4.1 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描述涉及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讨论题为“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认为最“不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2.1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描述和讨论题是:“左图是黑腹果蝇雌雄个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针对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猜想?”这说明学生对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物感兴趣,而对抽象的、较难的事物不感兴趣。

表3与表1、表2有相似的地方,不同在于:调查时该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成第五和第六章的学习,从“不确定”选项中的比例来看,学生对未学内容的关注度偏低。表3中认为最“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4.4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火山爆发现象,且描述比较具体。认为最“不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4.1的“问题探讨”,其讨论题是:“1.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2.按讨论确定的方法进行估算,再逐个计数,将两种方法求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估算的结果误差大吗?如果误差较大,请讨论改进的方法。”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而对虚拟的、花时间较多的事物不感兴趣。

总体上看,学生普遍认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其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探讨”主要是涉及学生熟悉的、与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强的、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探讨”主要是描述过于简单的、虚拟的、问题难度较大或较小的、花时间较多的内容。

2.2 利用文献检索研究教师对该栏目使用情况

“问题探讨”栏目主要是为教学提供帮助,起“导入新课”的作用。有研究资料表明,必修3每节都使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的教师占19%,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教师占58%,说明该栏目普遍能对教学起帮助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它作为导入外,还利用它进行讲授新课,如必修3章节3.2;还利用它作为练习、课堂小结等,如必修2章节5.2、必修3章节2.3。对于不合适的“问题探讨”,有的教师进行灵活更换、重新加以设问、改变使用顺序或变换表达方式等;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字不提留给学生自己处理,或让学生课外进行探讨,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发展自主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教师来说,“问题探讨”栏目不一定只起导入新课的作用。

3 建议

综合师生的使用和关注情况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普遍能为教学提供帮助,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最好不要把重要学习内容设置在“问题探讨”栏目

“问题探讨”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根据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的规律,一节课40 min,学生的大脑的自然兴奋状态是随时间变化而呈曲线变化的,最初1~5 min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还处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10~25 min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此时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思维活跃;下课前5~10 min,反应迟钝,注意力容易分散。若在导入环节设置重要学习内容,会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如必修3章节3.2的“问题探讨”包含重要学习内容,对此,教师在其他环节使用率最高,达到50%,而在导入环节使用率较低。同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学生对此“问题探讨”的学习欲望也不是非常高,在“能”选项中比例只占30%,低于其他大多数“问题探讨”。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会渐渐进入思维状态,这时适宜学习一些重要的或难度较大的知识。

3.2 栏目中与社会热点有关的背景材料需进行更新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近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或指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者欢迎的新闻。社会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必修1章节1.1的“问题探讨”中的SARS事件,该事件发生在2003年,笔者在2005第一次使用该教材r,学生对此内容反应非常大,关注度非常高,学习欲望非常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事件慢慢被人们遗忘。到现在,笔者每当在课堂上提起SARS事件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只有茫然不知。教材若能及时更新“问题探讨”的社会热点资料,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3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要灵活使用

“问题探讨”主要功能是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景。按照这一思路,教师还有补充、发展的余地。“问题探讨”的资料不一定全用,讨论的问题也不一定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应该根据教情和学情、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体现新课程的选择题和灵活性。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就应大胆开发和利用。

朱正威先生曾言: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新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诸多有关的问题,引入新课;选取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例,引入新课。教师只有引入新课的手段丰富、创设的教学情景精彩,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 钟能政,吴俊伟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中“问题探讨”栏目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6(7):7-9.

[2] 张树虎.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应用策略[J].生物学通报,2011,46(11):32.

[3] 陈婧婧.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问题探讨”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1,36(10):29.

篇4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解生物学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对于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高三生物的复习中要力争让学生弄懂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考题目的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是在课本上。课本知识既是解题时的思维工具也是表达的形式。许多同学在考试时思维不流畅,不能用生物学的专有术语来表达,是与知识记忆不牢固密切相关的。

一、根据生物高考考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重要性。课本是教学之本,考题之源。每年的很多试题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联系。下边例举几个全国卷试题来佐证。

(2013新课标卷II)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该题的A项RNA有氢键可在教材《必修2》P66图4-5找到依据。

(2013海南卷)2.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该题中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出自《必修1》 P35“思考与讨论”,而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出自《必修1》P99 图5-10

(2013全国II)3.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

该题中C出自于《必修1》 P97 “资料分析”

6.(2014课标卷)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该题中的来自于A选项:P43课后题:一、基础题

9.2014课标卷 29、(9分)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该题答案来自于必修一P54 正文:因此,对细胞核功能的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必修一P56页课后题:3.下列关于细胞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B.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从全国卷试题中找出一些命题规律:高考试题立足教材,重视基础。许多试题选项或试题背景能在教材中找到,从知识点看都是平时教学重点,只是问的角度进行了重编与设计,较好地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重视基础和回归教材的命题思想。但是在目前的一些高中学校中还是有些任课教师没意识到回归课本的重要性或者已经意识到回归课本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回归教材束手无策。

二、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回归课本具有现实意义

1.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高中生物回归课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问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

2.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根本,基础知识掌握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复习的效率。生物复习回归课本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综合性,而且通过教材上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当前高三生物复习中还存在的几种脱离教材的问题

1.盲目使用复习材料,轻视教材 2.忽略学生个体差距,脱离教材 3.就题论题,不再联系课本 4.大搞题海战术,忘记课本 5. 盲目遵从复习资料,背离教材

四、高三生物复习如何回归课本的策略探索是积极备考的关键。

为适应生物高考考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如何有效利用课本搞好高三复习、如何有效回归课本、如何从教材中提炼出一些高考重点、热点成了每个教师关注的热点。笔者觉得高三生物复习回归课本策略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强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课本意识是有效回归课本的保证,一方面要让高中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本,高考所用的知识全部来源于课本。

2.回归教材,用好教材

(1)研读教材的正文,针对不同的内容和重要性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掌握 ①记忆 ②关注 ③表述④深刻理解

(2)阅读课本中辅助学习资料,深化理解、拓展视野

① “本节聚焦”②“问题讨论”③“为什么?”、“思考与讨论” 考④“想象空间”、“相关信息”、“科学方法”⑤“与生活的联系”、“与生产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视觉文化已逐渐取代语言文字的传播,成为目前呈现信息的主要方式。有关《初中二年级学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研究》表明,在学生阅读成绩、阅读时间、阅读速度几项的比较中,有插图组的学生成绩显著优于无插图组学生,且阅读时间更短、阅读速度更快。这表明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要比文字快,而皮影客刚好提供一种教学途径,它将知识运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配音、有趣的画面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皮影客”是胥克谦创立的一个帮助普通人快速制作动画的平台。它依靠动画云技术和庞大的素材库将动画制作的过程模块化、组合化,包括选择场景、添加人物、添加动作、录音和配字幕几大模块,用户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拖拽组合就可以快速制作一部动画片。这种简单的动画制作方式为许多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人解决了技术难题,使普通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动画成为了可能。

1 “皮影客”平台界面

教师可在手机或电脑上进行操作。若在手机上操作,需先免费下载安装皮影客官方软件,注册完成并登陆;若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只需要在皮影客官网进行注册登陆就可使用,手机上使用的账号和电脑上使用的账号可通用。

以电脑操作为例,在皮影客官网注册并登陆后,点击开始制作动画,进入制作页面如图1所示。

左侧由上至下分别为选择场景、添加人物、道具和镜头。右侧从上至下分别表示添加动作、字幕、配音、远近图标;中间是动画创作舞台;下方是进度条和播放按钮,通过进度条可以控制修改每一步制作。

以手机操作为例,在手机皮影客软件上注册登陆后,在页面点击“+”,进入制作动画页面,如图2所示。

在页面最上方是动画创作舞台,舞台下方是进度条和播放按钮。进度条下方从左至右依次为添加镜头、配字幕、录音、添加背景音乐。舞台下方从左至右依次为主题、场景、形象、道具、气泡,制作者可以依次从相应的素材库里进行选择。在手机上动画制作完成后,可点击制作页面右上方“”,可将动画在动画圈里面,自己和好友都可看到的动画并能重新进行翻拍,也可将动画分享给微信、QQ好友。

2 制作步骤

使用“皮影客”制作动画的步骤简单,分为选择场景、选择人物、添加动作、添加字幕、配音、添加标题及简介和导出视频。详情可扫描图3二维码中的《皮影客:普通教师制作专业动画型微课利器》文章,或扫描图4“皮影客”制作步骤教程视频网页链接的二维码进行学习。

3 皮影客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 皮影客用于微课制作

3.1.1 皮影客用于微课导入

教师可将一节生物课的导入用“皮影客”做成动画型视频。教师在设计剧本时,要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趣的自然现象、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应用等吸引学生心理指向的内容,或者与以往学习基础联系的“先行组织者”等内容,帮助学生找到新概念与已有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观看动画视频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提问,指明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的思考方向,促进学生的思维,为其学习新的内容做准备。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本节教材上的“问题探讨”内容是斯帕兰扎尼的消化实验,这是一个科学史素材,多数教师都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导入,但因网上无相关视频,教师只能通过口述讲解。若利用皮影客制作动画,由唐僧、八戒以对话的形式阐述物理性消化,引出斯帕兰扎尼表演魔术:让鹰吞下放入金属笼中的肉块,再次取出金属笼时,肉块消失。八戒存疑:为什么肉块在金属笼里不能进行物理性消化的前提下还会消失?唐僧分析此魔术应是化学性消化。提出问题:消化肉块的物质是什么?通过上述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作为此节内容的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图5为以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为例,使用皮影客制作的动画所在二维码。

3.1.2 “皮影客”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皮影客”是一种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的新颖手段,可以集合视频、音频等各媒体,形式变化多样,新奇生动,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教师可利用皮影客将重难点内容做成动画,并将其插入微课中。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外界环境尤其是光照强度、CO2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亦是难点,是高考实验探究题常考内容。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用“皮影客”将此内容做成动画。选三个人物,一个是原料供应商,提供光能、CO2;另外两个是光合作用工厂的光反应、暗反应部门的负责人。通过设计原料供应商的原料供应变化,探讨对该工厂光、暗两个部门产生的影响。例如,当原料供应商减少光能的供应,光反应部门水的光解受阻,其ATP、[H]的生成量减少,直接影响了整个光反应部门;同时,输送到暗反应部门的ATP、[H]就减少,使得暗反应部门的三碳化合物还原减少,三碳化合物堆积,糖类有机物、ADP、Pi生成量减少,暗反应部门因此受到间接影响;ADP、Pi生成量减少,输送给光反应部门的量也就减少,因此,光反应部门腹背受敌。同理,当供应商恢复其光能的供应,减少CO2的供应,分析其对光合作用工厂光、暗反应的影响。

上述动画,把外界环境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再次进行精细加工,把此部分内容碎片化,学生对该内容再次进行学习、强化,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图6为以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为例,使用“皮影客”制作的动画所在二维码。

3.1.3 “皮影客”用于微课总结

在一个知识点讲完之后,教师也可以用“皮影客”来做一个动画进行知识总结,由不同的角色讲述整节微课的内容。例如,以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增殖”一节为例,选唐僧师徒四人作人物形象,唐僧提问有丝分裂分裂期四个时期的特点,由孙悟空、八戒、沙僧以聊天的形式说出四个时期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动画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系统化,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图7为以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增殖”一节为例,使用“皮影客”制作的动画所在二维码。

3.2 “皮影客”用于学生学习

“皮影客”不仅可以用于微课制作,更主要是交给学生用于学习的各个过程中。

3.2.1 “皮影客”用于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示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皮影客”制作动画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例如上面外界环境变化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探讨,教师只需用“皮影客”做出光照强度的改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即可,CO2供应变化的影响可留给学生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制作动画来进行学习。

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皮影客”的使用方法。其次为了对学生制作的动画进行指导和评价,教师应建立一个行为量规表,从以下几个要素来进行指导:① 科学性:即学生制作的动画应符合主题、内容准确。② 趣味性,包括角色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想象力;画面美观,色彩和谐;情节人物、语言等设计有一定创新等。③ 创造性,主题的表达形式新颖,内容结构设计独到。④ 后期制作连接合理,各种衔接操作流畅,视听效果好。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如编写剧本、制作动画、配字幕、配音等。最后,W生作品反馈回来以后,可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观看讨论,教师再根据量规表进行点评总结。

3.2.2 “皮影客”用于学生“成长记录”的电子档案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倡导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教师可制作一个电子档案库,将学生的“皮影客”作品存在里面,在电子档案库里面写上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制作的动画、动画分数、制作动画时在小组内担任的职务(导演、编剧、制作人或配音等)。分阶段展览学生的电子档案,教师和学生根据每次动画的评分和评语,结合学生发展变化的情况,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2.3 “皮影客”用于学生教学反馈、检验手段

教师可把一个知识点用“皮影客”做成动画,在做的过程中可把问题部分留白,即不录音和配字幕,把动画做成题目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配音和配字幕。例如,教师在讲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之后,可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多肽链中氨基酸数、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等计算问题做成动画,在动画里面把这些问题部分留白,即不配字幕、配音。将动画发给学生,学生做完之后再交给教师。教师通过在课后观看学生做的动画可准确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这种活泼的检验手段比让学生进行纸笔测验更直接。而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可以缓解其对做作业的排斥心理,增强其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4 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使用前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在安排课后作业的时候,应清楚地解释制作动画的目的,以让学生知道做的目的以及这个过程在认识和记忆知识的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定队长,确定展示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工作。

4.2 使用过程中注意制作动画的技术

“皮影客”制作动画简单,但是做得十分完美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每制作一个步骤,都需要点击保存;选对场景,选择与剧本匹配的场景;添加动作时必须选到相应的进度点,否则动作会还匹配画面;在选择人物动作的时候,需要根据讲话的时间来选择动作,若时间过短,人物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话说完,就会造成对话与动作不匹配的情况。

4.3 使用后注意总结提升

在学生观看动画后,教师要注意总结和讨论的方式。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① 让制作动画的小组讲述他们在制作动画过程中的感受,如遇到的问题等。② 让观察者提问一些有关动画的问题,谈谈自己对动画的理解,在这个提问的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获取信息上,批评性评论应尽量减少。教师总结的时候应先充分肯定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应重视制作动画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动画里面的知识点是否理解准确。

参考文献:

[1] 陶云.图画背景中词图认知的无意识激活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48-152.

[2] 郝德秀.动画制作平台““皮影客””[J].创业邦,2015(5):32-33.

篇6

我们应了解教材的编写的特点,理解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应根据编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补充和修正,每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式不同,编写的教案也于千差万别,但我们的相同之处是备课的时间大大增多了,比以前更累了;可是,我们还是“爱你的”,因为只有你才能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和条件。

二、处理好“义教”与高中的关系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有两个突出变化:(1)既重视了结论性知识又重视了过程性知识,这是第一次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强调了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了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变化。(2)提出了加强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观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10大主题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是生物学中核心知识或核心的主题。这“10大主题”和“三个必修模块”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因此我建议:

1、注意知识和能力的衔接和补缺。高中教师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并经常性地到初中听课,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状况的基础。针对课程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好高中教学的起点,并及时补缺。然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科学地组建生物教研组,把初中和高中的生物教师安排在同一教研组。切不可分开,如初高中生物教师分开,初中的史地生为一组,高中的理化生为一组,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教研的效果却大打折扣。还有高中的教师最好能下初中任教一轮,再上高中效果可能会更好。

2、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应有不同的侧重和递进。高中侧重于思维探究和自主探究,更注重科学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更注重假说――演绎、系统分析和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初中侧重于验证实验,技能训练和引导式探究,更注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训练。

三、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模块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模块教学也有不利的因素,如:

1、模块间的知识内在联系被削弱;原教材从第一章到第九章,层层递进,前后章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新教材除了《分子与细胞》为共同的基础外,其他模块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关系2、模块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每个模块课时相同,而选择内容的量与度却很难把握3、遗忘问题:不同模块间知识联系的内容,有时要等一个学期4、教师与设施的问题:选修I模块最为突出,特别是高二年,必修年级与选修年级共存。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建议:(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教学,把核心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必修模块选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以及技能,方法的形成,都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共同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前提。(2)不要忽视选修模块的教学。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篇7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现在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叙述了很多科学家探索的经过以及科学家设计实验的具体思路。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这些素材的话,学生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等等,这将有利于建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在生物课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习,还能够使得学生的审美观得到培养,从而使得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策略

1.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21世纪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纪,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生存的星球,是每一位公民的职责。在此进一步引申出另外一个调查主题《人类如何与环境处理好关系》,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正确对待他人,懂得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关爱他人

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只要懂得发现、善于发现,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教材中,都有许多可以利用的“发光点”,抓住时机,在进行智育的同时完成情感教育。在学习苏教版必修3《人体稳态》这一节时,我大力提倡呼吁全体学生要热爱生命,提倡全民健身,关爱生命。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的

情感意识。

3.及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学习苏教版必修3“体温调节”这个知识点时,提前一周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记录在表格里。有的学生本来测量自己的体温为37.2℃,但当他了解到人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后,就将数据改为36.5℃。在学习苏教版必修3课本研究性学习《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这一探究实验时,我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观察3次并都做记录,最后取其平均值。有的小组就在记录第三次时实际数据是每个浓度梯度生的根是5个,别的小组是10个,他们就擅自涂改了自己的数据,其实他们配置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各不相同。这些现象违背了实验中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这个现象,我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实验要求科学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由于误差、环境等影响、浓度不同等很多因素的存在,每个实验并不是只有唯一的数据,若是谎报的结论绝对是错误的,也是实验中绝不允许出现的,做实验我们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围绕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寻找切入点,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使情感教育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有所

“感”、有所“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人格。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能动作用,以促进知识教育,即“以情促知,知情并茂”。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智能进行系统地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情感观,那么必定会达到使得学生的成绩和素质得到同时发展的效果。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重视,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给我们高三学生复习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和问题,必须做好分析,有效复习。

一、认真分析新课标和教材,吃透高考新方向

新课程在教材的结构、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扩充,因此,必须对新课标、新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1)仔细研读教材中资料分析及图、表

历年高考试题,资料分析及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教材设置了大量的图表,如“示意图”、“模式图”、“表格曲线”等多种形式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把这些资料分析、图表进行加工组合,可以作为命题的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认真研究新课标

新课标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探究性活动的设计,注重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等,倡导学生多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二、复习备考中应注意各种“尺度”的把握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路径很多,其中教学尺度的把握是重要一环 . 事事有度,适度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教学中,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上好一堂生物复习课,必须处理好全面讲述和重点讲述的关系,在尽量讲全、讲深、讲细、讲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至于什么知识内容应重点讲解,什么内容可以略讲,什么内容可以点到即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予以确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抽象理论,补充典型实例,经过具体分析,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但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并要适时适度。教材中不同的知识体系,其难点的地位不完全一样,因此处理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如果难点内容就是重点内容,教学中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全力以赴地去突破;如果难点内容并非重点内容,则适当疏通,使学生理解,有针对性地去突破。

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应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水平)出发,根据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实验班或是重点班的学生而言,可采用归纳总结、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对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班的学生就宜采用直观性的模型、实物、挂图,进行讲、练、评组织教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材体系和学生程度,不同的教学设备和环境条件,把握好“度”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注意了“度”,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处理好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生物选修部分的内容是块难啃的骨头。很多教师对选修内容不太熟悉(尤其是选修一),对选修的地位也把握不到位。通过对实施新课程省份高考选修部分的考试要求分析来看,选修部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只需要学生对核心的知识点加以识记。因此, 应把握全局, 建议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必修内容上,把选修内容穿必修中来建构知识网络,或者将选修中非常复杂、学生难以掌握理解的内容而大纲不作要求的忽略掉。选修和选修三的某些内容和材料可以作为必修一和必修二复习的资源。当然也不能完全轻视选修部分的内容,在考试说明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慎重。

四、处理好教材与教辅、练习与考试的关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辅资料肯定会有一次较大的洗牌和重新改革。教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会使复习备考有较大的难度。因此, 在众多的资料中选出适合于自已教学和学生复习教辅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种忽略了教材,而将复习围绕参考资料上的做法是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的;高考备考肯定离不开参考资料,但建议学生把精力放在教材和一本复习资料上,而作为高三的老师应多博览教辅资料,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个人专业素养,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备考。

新课改高考的试题特点是对知识的要求降低,而试题的灵活性在增加、新题也在增加,在这种特点下,我们以往惯用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可能就失效了。所以在应对新课程下的高考,个人认为无须大量做题,而是选择性的训练,做那些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试题。布置给学生的练习一定要精简,不能过多,否则学生做了很多题,浪费了时间,却抓不住重点,效果反而不好。精选习题就需要老师去做很多题,并且细致的整理、归类。例如有针对性地找出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去练习,某一类型的题不宜做得很多,应举一反三, 适当增加变式练习, 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很多教师不重视教材后面的练习及自我检测题,因为这部分题相对比较简单,思考量较小,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练习是完成知识的落实,巩固基础,养成能力。课后习题都是为尽量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设计的,一些习题的开放性较强 (如拓展题),其旨意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习题也注重了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直接使用或者改编。

五、重视实验教学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很多的探究性实验以及问题探讨,每个章节或专题的开始部分都是以问题来驱动,然后围绕问题来组织教学,在单元或专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很多的探究性的实验。这是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最明显的变化,也是最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复习时我们要加强研究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从新课标的高度组织实验的复习,既要注重实验的原理,更要注重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设计思路,从培养实验能力的角度来组织实验复习备考。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验证的,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实验内容的教学,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在亲手做的实验上举一反三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实验。而让学生花上几节课去做实验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的可能还会节约时间,因为通过亲眼目睹实验现象,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会让人记忆深刻,不用再花上大把的时间进行那些简单纸上谈兵式的播放录像、讲解、背诵,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感性升华到理性, 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注重构建知识框架,加强知识的联系

新课标教材总体上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体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管是生物必修模块还是生物选修模块都是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而模块中的专题或单元也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单元或专题的复习中,教师可以构建专题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由于高三一轮复习是在高一、高二学习模块的基础上,对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进行系统的复习,这就是要求高三生物教师,根据《课标》挖掘好模块中的知识点,对模块作恰当的归纳和提炼,适度的拓展和提高。既要注重模块的单元或专题内的知识联系,找准知识的结合点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有机组合,从而顺利构建模块知识体系和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快速的在大脑储存库中提取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多年的实践表明,高三复习抓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很有效果,因为构建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桥梁。高中生物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常有:画概念图法、图文结合法、列表比较法等。在复习课中,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整理和连贯新旧知识,建立良好知识结构。新课改对于我们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吃透新课改的要求,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扎实,自然会有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共鸣、能力的提升,也必然会带来学生成绩的提升!

篇9

一、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

在日常的备课活动中,同一学科组备课频率较高,涉及跨学科的备课在高三复习阶段才进行。但是在高一、高二时期教材所涉及的跨学科内容就已经存在,因此,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共有知识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各任课教师对其他科目课本编排并不熟悉、对其他科目教师上课进度不够清楚等原因致使讲解共有知识时不够协调。因此,可以以一学期作为大的时间段,开学时就组织同一班级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找出各自科目中涉及其他科目知识的内容,然后再共同讨论如何实施涵盖各科目的课堂教学,并针对联系点和其他教师讨论讲解的深度。再将一个学期分为几个小的时间段内再次进行协同备课,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现状和对综合知识点讲解进度进行细化。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在化学必修1、生物选修1、物理选修1中都有出现。当然,在备课中要突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而非学科间的主次分别。

二、教师课堂讲解的适度延展

针对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部分,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都要为其他科目教师教学进行知识的铺垫或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本着联系的观点对知识进行迁移,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学生会从这个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大统一,从而达到对现象本真的认识。但是对知识在学科间的延展应该注意尺度,特别是自身学科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其他学科。在涉及一些定义和概念时,学科间的理解不尽相同,此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不能让学生因为知识在各学科间的交叉而将知识混淆,因此,适时的学科间归纳和总结非常有必要。例如,对缩聚反应的理解,高中化学选修5中对缩聚反应的教学主要以酯化反应为桥梁,而生物学中则以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为典型。故而生物科教师在讲解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化学中缩聚反应的定义,告知蛋白质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缩聚反应,这种反应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在有机化学中还会涉及。化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可以以蛋白质的形成为例引出缩聚反应定义。

三、进行理化生综合性实验

我们知道物理、化学、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各科目的实验课内容也相互交叉,因此,可以针对交叉部分进行理化生的综合性实验。比如,高一化学必修2中涉及到对葡萄糖的性质进行的实验,生物上同样有类似的实验,因此可以进行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实验。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葡萄糖性质实验的过程中可适时引入生物学中糖尿病的检验,糖代谢的过程和燃烧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又如,高二化学选修4中涉及电解质溶液与物理必修1-1中第一章第五节《电流和电源》有关,可以开展物理和化学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物理电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理解电解质的导电性,通过电解质让学生体会电化学产物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这些跨学科知识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观,进而达到对这些跨学科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各科目教师要联合进行实验课,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辅导。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练习

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是知识的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积极的引导者。在进行理化生教师协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各科知识的紧密练习,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联系物理电学内容和电化学内容的相应练习,让物理和化学的交集部分在学生的练习中进行巩固,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可以针对物质的合成和物质性质内容设计练习化学和生物相关练习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和化学的相通之处等。

笔者在教研室工作的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都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条件。通过两年的时间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A班和B班均为重点班,学生分科时整体理科成绩相近,以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进行了相关实验:A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6.9分、88.1分、85.4分;B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7.2分、88.4分、85.8分。一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4.1分、70.8分、74.5分;B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1.3分、67.3分、70.4分。两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60.3分、63.5分、66.6分、190.4分;B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56.2分、59.3分、61.5分、177分。

利用SPSS软件对A班和B班成绩进行分析,高一入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中考成绩分析Z检验值分别为0.202、0.196、0.224,其值分别小于1.96,表明入学时物理、化学、生物成绩差异不明显;对A班和B班2012~2013学年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Z检验值,其中物理、化学、生物Z值分别为2.432、2.821、3.424,其值均大于1.96表明经过一年的协同教学后理科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对A班和B班2013~2014学年期期末理综成绩进行分析,理综成绩平均差距为13.4分,对其Z值进行检验,其值为5.326,5.326>1.96表明此时AB班学生的理综成绩差异明显。

协同教学在提高学生理科综合成绩上有较好的效果,在理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研室考虑将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克 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的开放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7.

篇10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涉及生物一般学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一、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由此可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生物学对象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生物学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以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和重要概念,揭示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

二、概念、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生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学一般概念建构重要概念,通过重要概念建构核心概念。由于核心概念包含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居于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一批概念,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上位概念,重要概念是生物学一般概念的上位概念。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结构体系,如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和环境”三个模块。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化的学习单元,模块设计突出了单元“章”之上更集中和更上位的生物学主题。教学时可以把每个模块又具体地分为若干学科主题,在针对具体模块建立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体系。例如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分为“确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第一章)、“分析细胞物质组成”(第二章)、“论证细胞是系统”(第三章)、“论证细胞是生命系统”(第四五章)和“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五个学科主题。每一个学科主题可以确立一个核心概念,这样必修一就可以确立五个核心概念,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其次,教师要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将上位的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重要概念,例如把“必修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拆分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5)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再次,教师以梳理出的重要概念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这些重要概念是以哪些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事实来支撑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走进细胞”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回想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如下: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6)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

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初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这些重要概念与高中要形成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同化和掌握新概念。

四、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对于一般概念在数量上是远远小于一般概念的,朱晓琳在研究中筛选出生物必修部分的核心概念为15个[2],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不是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构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出通过一般概念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篇11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据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