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03:50: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博物馆调研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日,雅昌网携手收藏研究机构Larry’s List共同全球首份《私人美术馆调研报告》,对世界各地166家以上的私人美术馆进行专业调研。《私人美术馆调研报告》主要针对当代私人艺术品藏家这一特殊群体。Larry’s List的联合创始人兼总监Christoph Noe表示,这个群体“有自己的融资渠道”,“对艺术怀有无比的热情”,“希望创建一个空间或私人美术馆来向公众展示其收藏品,并借此提升公众艺术鉴赏力”。
全球共有317个私人创建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按私人美术馆数量排名,韩国拥有最多数量的当代私人美术馆(45个),紧随其后的是美国(43个)、德国(42个)、中国(26个)和意大利(19个)。
韩国首尔也因拥有13个私人美术馆而成为全世界私人美术馆最多的城市。中国北京和德国柏林并列第二,这两个城市都有9家私人美术馆。
欧洲拥有全球45%的私人美术馆,在世界范围位居第一。研究者分析,欧洲拥有绵长的私人美术馆传统,从15世纪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开始,到17世纪德国的“Wunderkammer(多宝阁)”,私人美术馆一直是欧洲美术馆发展史上的重要先驱者。
亚洲拥有全球33%的私人美术馆,位列第二。北美洲位居第三,只占据15%的份额。美洲的私人美术馆多数创办于20世纪,其中一些私人美术馆已成为当下世界范围最有名望的公共服务机构,如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弗里克美术收藏馆等。
1/5的私人美术馆创办于近5年内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私人美术馆蓬勃涌现是在千禧年之后,有占全数1/5的私人美术馆是在近5年内创办的。在亚洲国家,71%的私人美术馆创建于2000年以后。
调研报告显示,大部分私人美术馆的创建者是65岁以上的男性,他们着手建立私人美术馆是在其开始艺术品收藏20年之后。
全球有30%的私人美术馆馆藏量在1500件以上,有27%的私人美术馆馆藏在501件到1500件之间。以上海龙美术馆为例,去年11月,由长谷川佑子策划的“龙美术馆亚洲现当代馆藏展”于行为艺术展《15个房间》之后举办。原镜面展墙还未拆除,展厅已换上草间弥生、名和晃平、白南准、白发一雄等几十位艺术家的作品。这让长谷川佑子惊叹:“龙美术馆的收藏体量令人惊讶!”
安迪・沃霍尔是全球私人美术馆收藏最多的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格哈德・里希特和达明・赫斯特并列第二。接下来是毕加索、约翰・巴尔代萨里、辛地・雪曼、奥利维拉・埃利亚松等。在全球私人美术馆馆藏艺术家排名前十位榜单中,没有亚洲艺术家。
从地区层面来看,中国有很多私人美术馆年营业额预算超过500万美元。相比之下,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许多私人美术馆的年营业额预算通常在10万美元以下。
中国私人美术馆的“黄金时代”
2007年,海外藏家尤伦斯夫妇出资创办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是中国的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私人美术馆。与西方相比,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发展滞后了40年。
2010年以后,中国地区私人美术馆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尤其是随着上海的龙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北京M woods等多家重量级私人美术馆的兴建,把中国私人美术馆兴建运动推向新的。这段时期建立的美术馆占中国私人美术馆总量的65%,被誉为中国私人美术馆发展的“黄金时代”。
73%的私人美术馆聚集在北、上、广三个城市。北京地区有9家私人美术馆,位居中国榜首,排名第二、第三的广州和上海分别有6家、4家私人美术馆。
广州是传统的艺术品收藏重镇,拥有深厚的收藏文化底蕴,同时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美术馆、红砖厂、小洲村等形成的互动艺术区域,为广州文化艺术展营造了极好的氛围。
然而广州的艺术需求呈外流趋势,本地培养的老藏家倾向于去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购买艺术品;公共美术馆硬件落后,当代艺术作品展示、对外交流空间紧缺,53美术馆、广州当代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等私人美术馆在困境中应运而生。
虢仲铜铭文及相关问题
洛阳洛宁东汉五层陶楼
西汉长私官铜鼎铭文考略
河南新安县洞真观壁画艺术
洛阳关林出土唐代花釉瓷罐赏析
唐陇西郡君独孤夫人墓志考略
探铲的发明和早期使用的历史
洛阳新获商代有铭青铜兵器
新出北魏淮南王元遵墓志考释
日本山形县出土刻字石斧略论
古代三门峡黄河漕运及历史地位
明代锦衣卫百户汪宪夫妇墓志考释
西安西郊南窑头村唐代陶窑发掘简报
洛阳孟津南陈北魏墓发掘简报
洛阳出土的一件唐代银器的定名
洛阳隋代回洛仓遗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试论我国博物馆宣传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晋建筑明器
西安长安区大兆汉代遗址发掘简报
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
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考古工作综述
偃师华润电厂东汉墓相关问题探析
洛阳唐宋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图案
洛阳洛龙区唐城御府三座西晋墓发掘简报
河南沁阳唐代李洪钧墓发掘简报
洛阳嵩县云岩寺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洛阳宋代赵思温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洛阳市北宋安番(审)韬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两座宋墓发掘简报
从彩陶纹饰看中国史前晚期的太阳崇拜
从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形势认识夏文化
西汉未央令官铜勺及其相关问题
洛阳孟津后沟玉冢调查勘探报告
洛阳围棋博物馆藏东汉弈棋画像石
唐武攸宜夫人李氏墓发掘简报
试析洛阳偃师一座东汉金缕玉衣墓的性质
河南灵宝铸鼎塬仰韶文化聚落群的结构分析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祭坛群祭祀内涵初探
“天子驾六”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祭祀功能初探
新安县博物馆藏宋代珍珠地瓷枕和三彩瓷枕
河南荥阳凤凰台遗址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洛阳河拦沟村两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郑州上街盛世新城小区西晋墓发掘简报
山东长清衔草寺遗迹调查考略
深圳“茅山公家塾”壁画中的“八仙蝙蝠图”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子及数字媒介开始进入博物馆,成为新的应用形式。如今,这一领域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逼真的虚拟演示系统、参与性的交互体验平台等新技术的介入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形态与印象。英国文化批评家胡浦・格林黑尔指出,这种变化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即“后博物馆时代”(Post―Museum)。这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所有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博物馆活动、展览,都无法避免的会因为多种媒介的介入,呈现出多元的视角和观点。
概括来讲,数字博物馆是一个包含虚拟复原、场景漫游、影像演示、在线浏览等技术与环节的体系,需要结合美术、音乐、动画、影视等多媒介手段,在实体场馆及网络环境中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整体视听效果。本文在关注上述现象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动态、院校教育几方面的调研与分析,探寻艺术院校中开设此类专业的可行性及专业定位,从而为编撰科学、合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博物馆数字媒介应用与拓展
数字博物馆最初的尝试和探索,是从迫切需要且最易着手的数字图书馆展开的。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将馆藏的图书、文献、手稿、照片以及影像资料数字化,以期实现更方便快捷的查阅、传播与分享。其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遗产保护与修复等更多领域。
虽然有藏品虚拟化以及数据库存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诸多疑虑,现实是无论实体场馆还是虚拟空间,都在产生巨大的变化,许多科技、自然等类型的博物馆甚至已经越来越有“媒体博物馆”的感觉。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数字媒体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设计、制作符合规范的数字媒体内容,为实体及虚拟观览提供支持。同时,数字媒体部还负责数字资源的采集、整理与多平台,以满足更为广泛的后台数据库访问需求。数字媒体部的具体职能与研究方向包括: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与体验、艺术创意与技术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数字媒介的研究与协作、博物馆藏品如何为新媒体艺术提供灵感,以及发展数字媒介促进学术研究与实践等方面。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博物馆作为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技术诸多要素汇集地,正在尝试创设更多的情境体验,鼓励观众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多种解读与应用的可能性。
这些研究和拓展实践,在推动博物馆产生变化的同时,也对其一些核心业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修复领域。传统修复涉及到木、石、金属、织物等材料以及艺术风格问题,体系较为复杂,不易掌握。与传统修复相比,数字虚拟修复在可靠性、准确性以及实时演示上具有极大优势。经三维扫描建模而成的数字样本,既可以在测绘、修复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作为实体藏品的副本,建立系统的博物馆数字档案。特别是在已损毁器物、遗迹和场景的复原以及虚拟演示方面,数字技术更是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作用。
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露天博物馆项目,是虚拟修复与展示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范例。该计划于1993开始实施,到2006年,这个涵盖其所有国家博物馆的体系初步构建完成。项目采用全景交互地图,为观众建构出虚拟参观博物馆的体验。观众不但可以在实体场馆中体验这套系统,也可以远程在线虚拟漫游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
建立在虚拟复原以及数字媒体演示基础之上的数字博物馆体系,在补充或增强参观体验的同时,通过个性化、互动性的内容设置,拓展了博物馆收藏与展示这一核心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担负起了新的使命和作用。
二、数字博物馆的新技术与研发机构
概括来说,数字博物馆互动平台与虚拟漫游环境构建,技术方面主要基于以下几种类型:最基本的是作为辅助演示与解说的静态图形与图像形式,如红外反射摄影、X射线成像等;第二种是基于网络浏览器基础之上的VRML虚拟现实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在全景图像(Panoramas)、对象(Object)、场景(Scene)三个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QTVR(QuickTime Virtual Reality)格式亦得到广泛应用。最新一代基于图像的建模和绘制计算机图形语言已经开始在这一领域活跃并兴起,这就是IBMR(Image-Based Modeling and Rendering)系统。和前面几种图形语言相比,这种利用二维图像生成三维场景与模型的绘制技术,不但更为便捷,而且还可以呈现出更接近自然现实的视觉效果。
立足于高校的研究机构,为这些图形语言应用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比如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数字敦煌项目在国内外均产生了极大影响。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与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合作进行的青铜器、字画复原项目,也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与尝试。
除此之外,企业的介入,带来的则是另一种可能性。2011年谷歌公司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等全球十几家顶级博物馆展开合作,利用其街景及室内漫游技术,为观众提供这些博物馆的虚拟漫游。通过在线浏览以及文字、图像等其他辅助手段,观众可以更方便的获取馆藏品的相关信息。与院校中的研究与实验机构不同,公司企业更注重应用性与实效性,因此能更加快捷、清晰地把握和掌控许多现实需求点,从而设计研发出针对性更强的产品。
三、数字博物馆相关专业的院校教育
构建博物馆研究的专业化体系,确保所开设课程与新兴环境的融合,是院校教育的核心。根据前期调研汇总,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相关专业的教学包含几项主要内容:第一,认识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特别是不同类型(历史、科学、艺术、自然与科技等)博物馆间的信息交叉传递功能;第二,建立以博物馆信息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第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适应性;第四,平衡理论和实践学习之间的关系;最后,来自实习现场的经验积累。
相比而言,综合性大学中的博物馆相关专业,更倾向于从政治与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博物馆体系,注重概念及核心理论的掌握。不妨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物馆研究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洞悉其特征。这些课程包括:引导课程(数字博物馆概论、2周现场研讨会);核心课程(博物馆导论、博物馆展览、博物馆业务、博物馆全球化、博物馆收藏与管理);选修课程(博物馆史、博物馆与现代社区、博物馆法律与政策、博物馆技术与伦理、博物馆数字媒体、博物馆出版、博物馆营销与传播、博物馆筹资、博物馆收藏与编目、博物馆数字信息管理、博物馆实习等)。这一课程体系,注重帮助学习者在较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学习收藏、策展、博物馆教育规划以及博物馆管理这些综合知识和能力。
相比之下,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博物馆研究(Museum Studies MSc)专业课程设置,体现的则是另一种不同的侧重点。格拉斯哥大学有三个大的专业分支:收藏与收藏史、人工制品和物质文化、服装和纺织品史。核心课程博物馆学包括博物馆史、博物馆政治与经济、博物馆建筑、收藏与管理等;研究与实践技能课程包括主题信息处理、博物馆运作体系、藏品收藏与归类、专业阅读与写作等。此外,提供数字博物馆和文化与遗产信息化两个大的选修课程:前者包括数据拣选策略、数字媒体与记录媒介、摄影与图像处理、数字演示等课程;后者包括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文化遗产管理与档案、数字保存与访问、新媒体与虚拟漫游技术、用户体验及教育娱乐等。最终则是博物馆实践课程,包括博物馆服务体系、应用对象研究、策展实践、展览导航与在线游览、数字修复、实习等。
与前一种课程体系相比,格拉斯哥大学的授课更注重实践及现实应用性,而不是概念认知。类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样的授课体系还有如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以及多伦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博物馆研究专业。而类似格拉斯哥大学这样靠近艺术类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专业定位,即有如曼彻斯特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科罗拉多泉分校这样将博物馆与画廊体系并置进行学习与研究,也包含英国林肯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以及雪城大学视觉与表演学院这种更加注重艺术史、艺术管理、艺术新闻等博物馆相关研究的定位与方向。
四、数字博物馆学科发展方向及可能性分析
结合第一章节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博物馆,正越来越多采用资源更丰富、展示更安全的数字虚拟演示及漫游的形式。如何顺应这一趋势展开相关研究,培养能够策划并制作相应的作品形式、符合数字博物馆发展需求的人才,是教育机构和博物馆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专业的定位上,有鉴于目前日益细化繁复的专业设置,在理解和认识数字博物馆理念的基础上,对原有专业重新整合或转型,也许是更为稳妥的选择。具体到艺术院校本身,对视觉性图形图像的敏锐感知是其强项,因此诸如“图像修复”“虚拟漫游”这样的科目开设,并不存在过大的跨度与隔阂。
在多媒介虚拟演示方面,其所涉及到的学科与专业方向,都是艺术院校中已有或长期存在的,只是研究和表现的内容或形式不同而已,如三维动画、影视制作等。特别是前些年受动漫热影响而纷纷开设的相关专业,近几年多数已陷入困境。除去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基于电影学基础之上的影视动画、与基于美术学基础之上的实验动画之间的异同,缺乏深入研究与认识。因此在初始的狂热之后,迅速由于学校缺乏表演、音乐等关联学科辅助,学生缺乏电影、视听方面的拓展知识而陷入困境。出于这样的因素和考量,由原有电影学意义上的叙事性影视动画,向更适合美术学图形创意的演示与应用动画转型,如博物馆演示动画,也许会更具发展前景。
具体来说,目前博物馆采用的演示形式主要包含实体演示、动画演示、影像演示等几个主要方面。此类作品形式减少了对电影中的影像叙述、影像空间以及影像逻辑方面的要求,时间线更短,指向性更明确,剪辑手法也更纯粹。因此更容易入手,也具有更为广泛的拓展应用空间。
数字博物馆中多媒介形式应用,不但为类似影视动画这样的相关专业学科,也为游戏、艺术衍生品等的专业定位调整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借鉴,同时也为工作室设立、实验室校企结合模式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惟有与这一潮流和需求结合,方能使学院的教学更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结语
博物馆的概念在今天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定义,既包含了历史、艺术、自然、科学这些传统的主题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等这些场馆。在本文所述事实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基于视觉艺术体系的博物馆专业方向,使受教育者能够设计并制作一定的作品形式,在博物馆这样的特定空间中营建一个宣教空间,与观众分享设计师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是博物馆的现实需求,也是这个专业方向的核心出发点。新技术的介入为博物馆采用更为开放和灵活的展示形式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会引发对“不真实的东西”的疑虑。这都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浦・格林黑尔.博物馆与知识的形塑[D].伦敦大学,1988.
[2]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赵坤,潘林.关于欧洲虚拟博物馆与世界数字图书馆的调研报告[D].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
[4]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5]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随着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的不断结合,在新的领域已经创造出新的生态。互联网绝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和平台,而是一种时代的象征,科技的象征。它不仅仅能够和传统的行业融合产生新兴领域,更是全方面的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整合了社会上巨大的资源财富。对于博物馆这种现代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传统的博物馆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目前经济与科技都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将互联网技术与博物馆运行互相结合,打造一种适合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兴展出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将展示、宣传和服务等相关配套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联动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新平台,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潮流模式。博物馆采用互联网的新技术,使宣传的范围更广,传播更加的迅速,和公众的互动更加的灵活,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地域、人群等一系列的限制因素,加强公众和博物馆的紧密联系,增强博物馆作为基本社会服务的职能。还能增强时代感,让文物可以活起来。
一 、博物馆教育和服务应采取分众化传播的策略
博物馆的观众群中具有不同的年龄结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参观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是各不相同。这就促使博物馆在教育类服务项目策划中实施分众策略,推动博物馆信息传播从“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对于受众群体的划分,可以大体分为学生观众、普通观众和特殊群体三类。对于学生观众,应该主要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来替代传统的学校式的书本式教育。通过设置不同的新型科目,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博物馆就要增加专题讲座、论坛讲课等互动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让人们深入了解平时看不到的史诗。对于那些特殊的群体,博物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展出方式变为网络版,让特殊的群体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博物馆内的历史珍贵展品。
二、博物馆教育和展出服务可以采取最新高科技VR技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国各大博物馆也与许多国际知名博物馆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关系。在共同探讨研究相关文物保护知识,交换展览展示经验的同时,博物馆之间会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借展展览,以此来满足广大观众对异国文化的渴望。
但是受到时间、距离以及相关条例的限制,每次参展的文物等级和数量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大型展品和宫殿建筑更是无法参展。VR技术就是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我国的博物馆,通过立体的FLASH、虚拟漫游、亲身俯瞰等多种方式,全景展示博物馆的权威信息和珍贵的藏品知识。当参观者走进馆内,戴上VR眼镜,选择游览场景,就能亲身感受到自行选择的场景画面出现在眼前,最大程度上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身临其境感受最能激发观众对历史的探知欲。通过VR技术,引领参观者穿越时空,如同漫步在历史长河之中,大大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这种方式,既可以保护文物,也能最大限度丰富观众的体验,这种发展模式是未来博物馆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
三、博物馆教育和展出服务可以采取手机客户端的方式
目前,手C上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手机客户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速度,作为最新的科技宠儿,手机客户端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新闻媒体、零售业、旅游业等行业都在普及客户端的应用。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从鼠标转向指尖,手机已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青岛博物馆都纷纷推出了手机客户端,从数字化的博物馆逐渐转型成掌上博物馆,扩大了宣传范围和受益群体,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应。博物馆的手机客户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阻碍,利用方便,观众只需要在手机上进行操作,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观看参观,并在网上和网友互动,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博物馆方面进行有关服务的不断改进。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受众与信息同步和互动的参与,让观众的游览更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交互性。
四、博物馆教育和展出服务可以采取微信公众号的方式
微信不仅可以满足普通用户间的信息交流,更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推出了公共服务平台。它具有文字、语音等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又具备自身的特色服务。微信公众号是组织或个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组织或个人可以与关注它的用户实现在线互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作用是满足用户获取资讯的需求,这也是用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的主要目的。近几年,微信的使用用户以疯狂的增长速度成为了大众宠儿,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里都有这款APP。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餐饮、电商、图书、家电、医疗等领域,如今博物馆也在紧跟着潮流。对于博物馆而言,公众平台通过图文与视频的展示,为微信用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互动交流,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微信公众号中的语音导览服务可以更好地为博物馆的导览体系服务,为参观者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参观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用参观者自己的智能手机设备,减轻工作人员的维护压力,提升导览服务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增进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好感。创建和运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既可以丰富博物馆观众服务的内容,又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话题营销,提升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而且成本不高,影响范围却很广。
五、逐步推动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的升级
近年来,虚拟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型技术大量的运用在博物馆领域。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数字型博物馆的发展极大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质化现象严重,滥用声光电技术;虚拟博物馆的内容空洞、信息匮乏;信息的单向传递会导致真实性、时效性和现场的体验感觉不强。而智慧博物馆是在数字化博物馆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技术,构建新型的博物馆形态,以全面透彻的感知、智能融合的应用为主要特征,以公众服务需求为主要核心。目前,我国国内的智慧型博物馆的建设尚处在起步的阶段,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的特色,不断做出尝试,最终实现数字化博物馆向智慧型博物馆的转变。这种转变,会在根本上改变目前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以一种崭新的展出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博物馆运行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单纯的观看方式也会被逐步淘汰出局,利用互联网+博物馆的展出模式不仅仅在视觉上能够丰富人们的需求,在听觉甚至是触觉上都能够满足人们对文物好奇心理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互联网+博物馆的这种发展模式将会是博物馆行业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
结语
利用互联网+博物馆的方式可以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水平,降低了以往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极大减少了传统媒体存在的时滞性。互联网绝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和平台,而是一个时代进步的象征,科技发展的象征。它不仅仅能够和传统的行业融合产生新兴领域,更是全方面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整合了社会上巨大的资源财富。博物馆要努力开拓数字化展示和服务平台,互网+博物馆的联动模式,将为整个博物馆行业带来了新的驱动力。在现代这个开放、自由的世界里,互联网+博物馆行业正是信息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新型创新技术的联动,这必定会将博物馆行业带入新的大环境下,实现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陈峻.创新免费开放条件下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A].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
〔2〕张新.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2);
艺术欣赏课是为高等院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选修课之一。目的是提高选修者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形成相对专业的欣赏视角,提高艺术赏析能力,从而提高个人人文素质。艺术赏析课程按照赏析的对象分为中国、外国以及特定种类艺术的赏析,本文所提及的主要是视觉艺术赏析课程。这种课最为常见的上课形式就是讲授和多媒体相结合,并集中授课。其较之传统上课方式固然丰富和生动。然而根据作者教学与研究,即便有严谨系统的理论支撑,通俗易懂的讲解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始终差强人意。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于艺术的认知有模糊感,受制于课程上提供的视角和理论;有距离感,对作品的把握仅限于多媒体能够展示的精度和方式;有冷漠感,对艺术及作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具的各种价值没有兴趣。其本质上来看是上课的形式将学生束缚于课堂上和教学框架中,缺乏和艺术本体的直接接触,无法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论尊重个体判断和提供自由学习艺术的场所,当数美术机构。本文所指的美术机构主要是指与美术接受相关的机构。。这些美术机构与艺术赏析课相结合的可能程度和方法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首先,美术机构中,博物馆是庋藏包括重要艺术品在内的历史文物的主要机构。
我国现阶段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决定课程与之结合的程度和方法。博物馆含有很多种,其中艺术博物馆又被指称为美术馆,是以展览和收藏视觉艺术作品最为集中的一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2011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全国核准备案,能服务社会公众,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功能较完善,社会作用比较明显,而最终编入博物馆名录的有3089家,较前一年增加129家。就实际而言,一方面具有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艺术品庋藏丰富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总体数量上来看较为巨大,但是其重建设轻收藏的现象较为多见。另一方面艺术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以2011年黑龙江省为例,共有博物馆161家,职能上兼具科研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艺术作品庋藏具有一定数量的博物馆只有7家。在这其中,提供的展品以地方性的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为主,经典历史艺术遗存很少,更鲜有外国作品。而从决策层面来看,我国的美术馆正致力于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教育对象而进一步的调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明确提出“对社会公众的基层和群体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普遍对象之外的特定对象来组织项目,比如大学生群体……这些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都将大学生教育作为教育项目的重点。”
鉴于上述情况,对本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能够接触到本土艺术本体较多,有利于学生自由了解此类对象,建立本土艺术认知。这对于艺术赏析的素质培养是有价值的。但是艺术赏析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此,艺术本体的丰富性和艺术规律的呈现也不是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很好揭示和把握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赏析课都能利用博物馆来进行完成,因此仍然需要讲授者结合赏析艺术领域给予全面的指导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利用存在不足,博物馆在现有发展情况下艺术教育只能有待发挥。同时学校虽然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给予学生更多参观的机会。而基础教育阶段也没有培养起利用博物馆的习惯,且没有显示有专门的艺术方面指导和目的。造成高校阶段的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很少。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博物馆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是此类课程和博物馆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还要坚持对艺术理论和历史在课堂上的讲授,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
其次,艺术专业院校是美术机构中培养艺术人才,产生艺术作品,研究艺术课题的机构。
它对于艺术赏析课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2013年拥有艺术类普通高校95所,而在600所综合院校中,艺术专业院系作为必要组成部分亦具有相当数量。艺术作为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其创作过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具有很好的作用。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性指导。艺术学院提供的艺术作品展览也是学习艺术赏析课程的学生接触艺术作品的可贵机会。而在一些知名艺术院校中,其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水平甚至高于一般博物馆。这些资源并没有统计在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数据中,却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艺术资源。实际情况是,艺术院校以及综合类艺术院校中的艺术院系与非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因此,艺术赏析课与艺术院校的艺术活动相结合,也是尚待探索的道路。
最后,艺术出版机构和媒体、商业画廊,也是艺术赏析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每年面世的大量出版物中,通俗性的艺术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也越来越多见。其讲述生动、形式多样、感受直观。这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很好的艺术赏析课内容的补充。其缺点在于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一些理论导向和价值观点有待商榷,需要在课上给予相关的指导。
而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和依赖的。而在艺术赏析方面,能够提供最多帮助的当属对于艺术展览信息平台以及网上博物馆的开设。当下我国很多美术机构都会在网络上展讯,以及进行艺术批评活动。这一方面为艺术赏析可与博物馆的结合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其观点和价值评判也可以作为课程中讨论的话题。很多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有自己的网络版本,且功能完善。而商业性画廊在我国分布亦不均匀,只有在少数发达大城市才有比较繁荣的发展,比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等。这也商业性画廊提供了鲜活的艺术生态面貌,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理解时下艺术流行与变化最好场所。但是在实地的参观过程中,需要任课者具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快速的应变能力以解答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赏析课与当代美术机构的结合有很多选择,每一种美术机构能够提供的帮助都是不一样。应该根据赏析课的不同赏析范围和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合适的美术机构来加以利用和结合。熟悉每种美术机构的特点和现状,合理的安排课程的构成是本文论题的前提。其实质上是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教育资源来为艺术赏析课服务的过程。让艺术赏析不仅是课上老师带着学生被动接受艺术,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将艺术史论知识、欣赏经验与艺术接受的实践结合起来。 与美术机构结合,艺术赏析课将变成一种根据体验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 http:/,2012-09-18.
[2] 国家文物局.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http:/http:/,2011-10-27.
[3]周小园.论小型美术馆(博物馆)的现实意义.[D/OL].http:/.
结合我委工作职能和今年重点工作,确定本次调研要完成的任务:
1、2月26日全市干部大会后,各地“两年活动”工作推进情况、重大项目推进部署实施情况。
(2)沿海产业带(经济开发区、工业区块)建设情况。
(3)探讨事关__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社会民生建设等问题。
(4)各地对__市发改委工作上的建议和要求。
二、精心组织,措施有力
为了确保本次调研工作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既了解各地工作开展面上情况,又深入实际发现一些问题,同时能与当地政府和部门一起探讨__中长期发展问题。本次调研组织了三个调研组,分市区、强县(市)、潜力县三个“板块”;每个调研组由两位委领导带队,每组都拟定了具体的调研方案,确定了调研时间,进行了分工落实责任,建立了联络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3月19日郑荐平主任又同两位副主任、相关处室同志一起到市本级党校二期、博物馆、科技馆项目单位和绿心委调研,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保质保量,完成调研
每个调研组对本次调研工作都作了精心部署,3月21日,全委召开了委务会议,各调研组进行了情况交流,从交流情况看,各组调研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人员到位、时间到位、调研方式到位、工作任务到位。从3月14日开始到3月20日,各组都实地参观了解了调研县(市、区)沿海产业带建设状况,增强感性认识,以座谈交流形式,与各方面广泛交流情况,听取意见,深入了解各地“两年”工作部署开展进展情况,探讨了事关__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按时完成了调研工作。
四、保证实效,深入推进
3月21日,调研工作汇报会后,郑荐平主任进行了会议总结:从调研情况看,本次下基层、下一线,调研工作认真,效果比较明显,以后要把这样的调研制度持续坚持下来,每季度搞一次。各组组织的调研材料认真、内容比较详实,有情况、有问题、有观点,汇报得比较认真,同时大家听得也认真。从各地两年工作、沿海产业带建设工作情况看: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因地制宜,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大有作为。
下一步工作要按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总体要求,一方面各调研组要进一步修改调研报告,以作风建设年活动系列报告形式刊出调研材料,反馈给相关领导、部门。在调研报告中要注意几个具体问题:管理体制的问题,包括领导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对各地相关工作的考核办法,要不断完善,主要包括调整和完善沿海产业带、重点工作、标准厂房考核办法;要注意土地、水、电、资金、交通等要素制约问题等。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影响__中长期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各处室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和发改委工作特点,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思考研究__中长期发展问题:
1、沿海产业带建设和发展问题研究
2、市区一体化建设和发展问题研究
3、__中长期发展大交通建设问题研究
4、水资源问题研究
5、土地资源问题研究
6、社会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7、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8、药品价格招拍挂问题研究
一、前言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沿海发展、港口建设、船舶建造、航海技术、航路开辟、政治联结、文化传播、商品生产、贸易互利等诸多方面,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空间而存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半壁江山,沿海、海岸、港口、航道、岛屿、水下等现存和蕴藏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价值。这些海洋文化遗产对推动当代中国海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遗产调查与发展理论,缺乏对于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同时,近30年来沿海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导致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大量遗迹不复存在,而且这一趋势至今仍在持续。因此,在推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合理保护沿海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已刻不容缓。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临近东海,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沿海人民与海洋朝夕相处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但是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备。本文即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将直观可靠的现状与学科前沿理论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建议,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
二、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数量的47%。浙江的海洋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使得浙江在漫长的海洋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舟山、宁波、温州、台州与嘉兴(按分布数量多寡排序)这五个城市。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既有共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如海防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烽火台、炮台等历史军事遗址)、妈祖文化遗存(诸如浙江沿海渔村及岛屿上分布的天妃宫),也有独具浙江特色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涉及中日交往的海洋文化交流遗产(如舟山、宁波一线的市舶司遗址、寺庙日本友人题词与绘画等)、涉及浙江先民抵御海洋灾害的海塘文化遗产(如嘉兴海塘)。就浙江本省而言,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的地域色彩,如舟山涉海博物馆、宁波远古文化遗址、温州沿海炮楼遗址、台州章安港遗址、嘉兴海塘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不仅呈现出面上的空间分布,还是区域海洋文明历史累积的结果。如宁波至温州一线的海防遗址就包含自明代抗倭烽火台直至民国抗日工事近500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而温州至宁波、嘉兴一线的天妃宫遗址也是随着沿海渔村妈祖信仰自南向北扩张而不断累积的下来的。总体而言,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海洋远古文化遗产、海洋商业文化遗产、海洋港口文化遗产、海洋军事文化遗产、海洋信仰文化遗产等五个部分,其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分布状况如下表。
表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资料来源:据互联网统计与实地调查整理。
相比其他浙江沿海城市,舟山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为成熟,这里建立了12家涉海类博物馆,将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开发,如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等国字头的博物馆。除此之外,舟山沿海村落与摩崖石刻的广泛分布也体现了这一区域海洋文化历史的悠久。而作为中国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其海洋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如远古河姆渡遗址、东汉越窑青瓷遗址、唐代天封塔、宋代海运码头遗址、元代高丽使馆遗址等一批在浙江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存明清时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仅海防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20处(其中明代87处,清代33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地处浙闽交界的温州不仅分布大量明代抗倭遗址,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防范海匪的炮楼,这一融居住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独特建筑仅在乐清就有22处。除此之外,温州还有郑成功的遗址,如洞头郑成功校场遗址、平阳郑成功摩崖石刻等。另外,除信仰妈祖的天妃宫外,沿海渔村还大量分布信仰温州海神杨府爷的杨府庙,这种庙宇仅温州洞头县就有39座。相比前三个沿海城市,台州和嘉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海洋军事与信仰物质文化遗产。与温州相类似的是,台州的海神庙宇既有天妃宫,也有杨府庙,另外这里比较有特色的是仙居下汤文化遗址与东吴时期章安港遗址。嘉兴乍浦的水仙庙、天妃宫、普照庵、城隍庙,海宁的海神庙,海盐的云岫庵等众多庙宇则祭祀着形形的海神。除此之外,嘉兴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海塘遗址。
三、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颗明珠般点缀着这个沿海大省,它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其对当代浙江“两富”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在对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近一年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后,发现现存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集中研究基础数据缺乏、城市经济发展破坏、政府政策导向不足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
1.缺乏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基础数据
尽管自2008年以来浙江文物保护部门与各地旅游部门都发起过大规模的文物遗址普查工作,但是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全面了解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偏僻与难以准确鉴别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积累基础数据的重视。而海洋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动也给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数据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如我们在平湖市博物馆网站上查到嘉兴有一个“龙湫”摩崖石刻位于平湖市乍浦镇陈山北麓的九龙山森林公园内,但在实地考察中却没有找到此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地人对此也一无所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缺乏,不仅为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得我们现有涉海文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
2.沿海城市发展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三十年来,浙江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城改造工程使得原有城市格局荡然无存,宁波历史上的码头、商埠、渔港等建筑、街区、场地、标志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而宁波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江码头如今只剩下一片现代化景象。与此同时,工业化建设也导致浙江大量海岛物质文化遗址消失。如在舟山市马岙镇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当地很多海岛先民建造的土墩都被工厂取代。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浙江沿海有多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消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我们在几十年后将很难找到一个沿海城镇所特有的文化传承。
3.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导向性不足
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浙江现行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2005年制定。就地方相关立法而言,只有1994年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2001年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舟山市,还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条例。至今仍旧空缺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使得浙江沿海各级政府缺乏对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缺乏足够政策导向的后果就是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如在舟山嵊泗列岛上的金平天后宫、沙帽礁沉船遗址、白节山灯塔、各类摩崖石刻等有专人负责管理,而定海马岙镇的凉帽篷墩遗址和洋坦墩遗址却一片荒凉。如果任凭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大量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就成为必然。
4.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就没有自觉。政府政策导向性是大方向,但具体到基层还要看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在涉及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门旅游景区,游客还基本了解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但对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具体到乡镇,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淡漠更加严重。我们在对舟山马岙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17%的居民知道当地有哪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高达53.33%的居民仅在政府组织的情况下才会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还表现在浙江沿海地区有不少工厂和企业在不经批准的情况下建造厂房,破坏海洋物质文化遗址。同时,趋利性的海底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在浙江沿海也时有发生。
四、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建议
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去。针对实际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由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常态化普查与研究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成立由省市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政策引导。在此基础上,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最后,各地方文化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居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
1.常态化的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研究
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分布的准确把握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的前提,而普查工作需要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政府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的普查与研究工作,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保护状况。与此同时,省政府应适时引导高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教训。
2.涉海省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要改善现有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缺失的现状,就需要成立由省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统筹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条例、规定,以实现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更加合理有效的强化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该委员会作为省级及地方政府的咨询机构,负责提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前瞻性政策研究。
3.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及广泛分布的态势增加了我们管理与保护的难度,这就需要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模式,将本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可开发程度的高低及其价值进行合理排序。将符合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交由专业旅游机构进行保护性开发,而其余不适合进行市场性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其价值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差异化保护与管理。
4.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通过支持地方海洋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提高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媒介,加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增强其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宏,李强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张亚红,徐炯明编著.宁波明清海防研究.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系列丛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3]杨宁主编.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第三十九辑),2011(2).
[5]陈爱琴.洞头杨府爷信仰调查[J].苍南文化,2011.
[6]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7]李加林,王杰.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8]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9]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一、**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街道有文化机构9家,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个,群艺馆2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265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2家,歌舞娱乐场所22 家,国有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15家,书报亭26 家,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和印刷企业170家.20xx年,文化产业社会性总投资达4500万元,主要有**188文化创意园、奥斯卡影院、歌库量贩式ktv、维多利亚娱乐会所等.现有文化相关行业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xx年,**街道文化相关行业产值约7亿元,约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
2.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街道文化产业层次全、门类齐,三大层级体系基本建立.有以奥斯卡影院、龙山剧院、**博物馆、名人馆、王**故居等为代表的"核心层",以**188文化创意园、**书城、颐高数码等为代表的"外围层",以大丰影视、舜康玩具等为代表的"相关层",三个层次中都有行业标杆企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和以图书、音像、电影发行、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在阳**路、胜**路,文化企业密度不断上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开张的企业投入大,档次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大.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188文化创意园的建成,王**故居、**博物馆、名人馆的相继开放,还有奥斯卡影城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大后劲.
3.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一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让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目前我们街道的三产增幅高达23.1%,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项目和层次不断更新,为街道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技术及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城乡群众的旧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胜**路、阳**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设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让城市品味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制定规划,制度创新强保障.当前,在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保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街道党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与机遇,拓展思路,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传承和发扬辖区文化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188文化创意园"建设,打造智慧经济,为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提供智力保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打造胜**路、阳**路文化休闲特色街区,结合街道商贸政策,扶持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础条件;三是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音像、图书、印刷、文化用品制造产业,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争取上规模、出效益,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发展群众性公益文化事业,做大做强"西北之声"文化品牌,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以此来带动文化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关键词
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调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科技普及和交流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且越来越突出。课堂外的非正规教育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普教育更加突出其全民性和终身性。科普场馆是担负起时代重任的新型社会教育阵地,致力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科学意识、创造智慧、开拓能力的一代新人。因而,科普场将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最好场所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丰富,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多元化。科普场馆不再是一座单纯的科技展览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它是学校等正规教育和正式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和补充。到科普场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跳跃式地、自由地、积极主动地摄取科学的养分。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力军,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常年开放场馆,主要的形式包括科学中心、科技博物馆、科技馆、专题科技馆等。在新形势下科普场馆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队伍人才、展项研发、公众服务和场馆运营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上向管理精细化的迈进。精细化管理是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三部曲”中的重要一环。实现质量管理精细化不仅能够提升科普场馆整体执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运营绩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科普场馆的管理水平与具有更大社会化和更广普及性的公众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科普场馆需要在运营管理中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才能更有效地通过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激发公众主动自主去探寻科学奥秘,实现科学传播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科技场馆的长远发展。
1国内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准确地全面了解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从质量管理认证、队伍建设、展项自主研究开发、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间对国内的科普场馆开展了《我国科普场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以科技馆为主)的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期限内最终共成功采集56个省、市级场馆和部分专业场馆的数据,其中省级场馆21家、直辖市场馆3家等。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后,形成《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现状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中除了对接受调研的各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外,还对科普场馆推进精细化管理总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因其内容较为繁复,故本文仅就与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1.1对各场馆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统计
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其中仅有5个场馆(约8.9%)完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并取得认证,而其余的场馆(约91.1%)则没有开始相关的认证工作。
1.2队伍建设精细化工作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队伍建设精细化方面,我们从3个方向入手研究,分别是: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及培训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超过2/3的受访场馆实施了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即有41个场馆(约73.2%)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有15个场馆(约站26.8%)则没有;仅有1/3的受访场馆(19个场馆)同时开展了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建设,而约2/3的场馆(36个场馆,约占64.3%)只具备考核制度方面的相关建设,而有1个场馆则均无开展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建设(约占1.8%);在培训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的受访场馆(54个场馆,约占96.4%)都实施了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
1.3展项研究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展项研究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自主研发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有无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有无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以及“有无展项研究评价体系”。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1)在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建设方面,仅有6个场馆(约占10.7%)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2)在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方面,仅有11个场馆(约占19.6%)有此项方面的措施;同时另有5个场馆仅有展品的年度采购计划。3)在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方面,有13个场馆(约占23.2%)此项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4)在展项研究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仅有5个场馆(约占8.9%)具备。从上数据可见,受访场馆在展项研究管理方面举措较弱,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的目前国内科普场馆的展项展品开发还是以通过采购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方式为主,缺少对结合自身展馆特色和展教资源的自主研发、二次开发或功能拓展等。
1.4在服务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服务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3个方向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有无考核评价体系”“有无定期开展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从上数据可见,大部分受访场馆均较重视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有49个场馆(约占87.5%)具备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建设;超过一半的受访场馆(31个,约占55.4%)具备考核评价机制措施;有44个场馆(约占78.6%)开展定期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另有1个场馆开展了不定期的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工作。
1.5在安全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安全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两个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有无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以上数据可见,所有的受访场馆均重视安全管理,受访的56个场馆在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建设、以及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方面,均制定了相关的措施。
2结论
从调查的数据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国内科普场馆都在场馆运营质量管理标准化方面花费大量的投入和创建工作,而在质量管理精细化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全国各地科普场馆管理现状来分析,基本上都把场馆物业管理工作中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部分对外完全社会化管理,即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企业负责该项目工作,科技馆仅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对于和科普场馆的安全运营管理有关方面,重视程度尤为突出,“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受访的所有科普场馆中都能充分体现。关注公共安全,充分利用人防、技防及物防等手段来提供公共场馆的安全服务,为科技馆与公众提供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在服务管理方面,对于来访参观公众的服务意识还是蛮重视的,大部分的科普场馆均按各馆自定的规范规程和指引来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科普服务及一些便民措施,使观众能舒心地感受科技馆这个启迪智慧,传播科普殿堂的独特氛围。在队伍建设方面,对于各岗位设置、岗位目标责任制、人才培养、管理培训等都下了大功夫,均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但在引入相关科学性或客观性的评价机制方面,如:队伍建设、展项研发、服务管理、服务效能和效率等,除了小部分的科普场馆已开始尝试性地自行开展此项工作外,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均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若从引进第三方机构和企业对场馆自身上述项目的建设,甚至从场馆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三效”)三方面来进行相应评价或评估工作的考虑,目前基本上是还没有真正涉及或实施。在展项展品自主研发方面建设,对自身场馆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或深度开发还较为缺乏,资源的充分利用仍不足够。调查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场馆尝试自主研发展项展品。目前大部分的场馆主要是从市场上直接采购现成的产品为主。受访的大部分科普场馆对展项研发的评价机制的认知度普遍不高,缺乏对展项产品研发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科技馆展项管理新方法等的常年性清晰准确的跟踪和关注。基本上他们都是根据过往采购展项产品的经验、或产品的欢迎程度作为评判和采购的标准。受制于多以展项展品采取对外采购来满足场馆自身的更新改造,故一般缺乏制定展项展品的年度研发计划工作措施。从对各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标准化管理是第一步,但调研结果却不容乐观,仅有5个场馆实施并取得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均与科技馆本身的体制、运营机制、财政支持度、管理层重视程度、运营经费投入和管理模式等有密切关系。认证工作的过程需要长期的人、财、物力投入和全程参与,同时也与场馆的各级部门和全体员工坚定和稳定的执行力有着长效性的关联。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对于《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认知度和执行实施还是比较到位的,但对于在管理、服务和运营上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难以提及到实施人性化管理,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也影响了我国科普场馆的发展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竞争力。
3对策和建议
现代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正想人性化管理迈进。如果说,科普场馆还处于比较粗放式经营管理的境地,那么现在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实施精细化管理,使科普事业迈向新的台阶。科普场馆要在不断丰富展教内涵、在展示上创新的同时,在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基础上也应不断拓展、提升科学传播职能。但是,由于质量管理精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普场馆人、財、物力等,需要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以及整体执行力,而目前科普场馆在这方面的举措仍相当薄弱。基于对国内科普场馆的抽样调查分析,我们就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开展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3.1善于利用现有的展教资源和展研力量,开展展项展品的自主研发与管理
科普场馆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效互补,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展教形式向公众提供传播科学知识,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全民终生学习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通过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展项展品自主创新开发,强化展项展品研发的学术理论和成果支撑,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要在科普展览展示手段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科普场馆更新改造工程要注重科技创新集成的应用和展示,通过集成创新的传播方式、集成创新的科普内容、集成创新的运作模式,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多的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将科技馆打造成公众喜爱的最新科创成果集成展示基地。
3.2充分认识引入相关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精细化管理
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对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的分析,评价的范围和层次界定比较混乱,更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导致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并未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把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引入应用于我国的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甚至通过借助第三方客观的评价和评估,有助于分析与揭示科普场馆在运行管理中的不足,以评促管,落实以服务评价和合理奖惩机制促进改善服务水平,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励功能。同时通过研究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普场馆的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实务操作流程、规范,探索建立长效的创新机制,以此创立形成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更好地实现科普场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政府和管理机构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加强受众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科普场馆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高精细化管理前瞻性
科技馆事业发展好与否,其社会效益参考评价指标因素之一,就是公众对其喜好、参与度、特性和来访人流量如何等。科普场馆应联合相关的专业研究机构或委托第三方市场调研策划机构,进一步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和公众的喜好和需求,细分各类群体,结合科普场馆自身资源内容亮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数据采集、复核、处理、分析,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研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了解国际上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关注展教内容的社会效应和公众反馈,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4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资源和专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壮大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
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发挥其专业优势。各科普场馆应建立一套专门的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的评价机制或评估体系,通过对人才队伍其不同阶段发展和能力特性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实现动态化管理,从而适时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方案,加大青年专业人才队伍扶植力度、加强管理层和员工轮岗交流力度。同时利用各科普场馆各自资源、地区优势,探讨馆际间的人才交流培养深造合作模式,启动各馆间的人才交流,有助于科普场馆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推动整体行业专业人才链发展,打造科普场馆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为科普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作者:萧文斌 梁皑莹 陈之明 单位:广东科学中心
参考文献
[1]孙念怀,精细化管理III——操作方法与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受众需求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5.
[3]李霞,段钊.浅析我国科技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1(3):181-185.
[4]庄智一,王欣,胡芳,等.自然科学博物馆人才队伍培养方案实践研究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7-12.
[5]康岩,考察黑龙江等地科技馆的调研报告[J].科技致富向导,2012,8(25):200.
[7]谭岑.基于公共服务的科技馆绩效评估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8):179-181.
二、注重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力
全力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制定规章,规范管理,沟通信息,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协调,凝聚合力,强化督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11次组织实地检查指导。建立了市局、县区局、乡镇文广站三级纵向指挥调度网络,实行专人专岗、旬报和月报“两线一体”建设进度报告制度。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共同制订了《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办法》。创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简报》。抓好民生工程宣传咨询活动。建立了市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县区政府的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制定方案、商榷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形成合力。目前,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牛集等9个文化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十九里等5个文化站即将完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中央、省检查组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常年开展公益性展览、阅览、讲座、培训和演出活动。积极筹建市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目前,这一项目已纳入市重点建设工程,近期就可申报立项。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调配合,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做好接收和配备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工作。1680个基层服务点全面建成并发挥了独特作用。开展全市剧场经营状况调查,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厅,为下步改革搞活决策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K8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5-0013-10
2012年3月,我们以“构建什刹海地区大博物馆的思考”为题申报了北京市社科联主办的“首都社科专家进基层”项目,4月获得批准。随后组建了项目组并多次与什刹海街道办事处进行沟通座谈,在办事处的大力协助下,到10月底已经完成了全部前期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针对什刹海地区的商铺、居民和游客发放了三种问卷,即:“什刹海地区文化创意开发问卷调查表”、“什刹海地区文化资源当地居民深度访谈调查”、“‘我眼中的什刹海’游客调查问卷”,其中,商家问卷22份,居民深度访谈问卷30份,游客问卷107份。均为现场填写回收,有效率达100%。在对问卷结果统计梳理和对当地居民、商家深度访谈内容整理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撰写如下调研报告。
本报告分为四部分: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现状;什刹海地区居民居住现状;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中的瓶颈;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与问题解决方案。
一、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现状
什刹海地区现有的酒吧街、创意文化产品等模式的形成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这一年,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完成了对荷花市场酒吧街的规划,从此,这条长度约800米的小街,成为什刹海地区的亮点之一。到2012年,这一地区的经营已近十年。在对酒吧街物业公司经理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酒吧街现在出现了经营后劲不足;非正规的小酒吧泛滥,干扰酒吧街的正常经营;酒吧担心对社区居民的干扰无法进一步扩大经营等问题。在课题组发放给商铺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治理交通与取缔酒吧间的不正当竞争,是商铺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中也有部分商铺谈到了应该把什刹海地区全部变为商业空间,减少当地居民居住的想法(参见图一)。
与此同时,在对居民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居民都谈到了商业经营对人居环境的干扰。酒吧都营业到后半夜,扰民是客观的现实。居民的反映,体现了社区居民对自我居住环境的合理要求。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居民在反映商业经营对社区环境干扰的同时,还担心大批游客的到来对自身利益的侵害。被问及是否愿意开放自宅让游客参观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显然,社区居民这一群体,还没有成为什刹海地区开发与保护中的有影响力的力量。而居民与商家的矛盾,正是什刹海地区保护开发中最大的症结之所在。(参见图二)
而在居民与商家之外,游客作为第三方,他们长期在这里的活动且人数不定,他们的倾向性同样对什刹海地区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调查主要针对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两个群体展开,发现他们的目标和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恭王府门前旅游团游客多为外地游客,在对他们的调查中发现,王府和名人故居是这类游客在什刹海地区的首选,而且他们对什刹海历史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导游的解说层面(参见图三);而在什刹海周围随意游览的游客多为北京本地游客,在对他们的调查中发现,划船、散步、泡吧、逛街的人数占了很大比例,他们是出于对什刹海环境和文化的热爱,才来到这里享受生活的(参见图四)。可见,游客这一群体有保护什刹海历史文脉和安居环境的愿望,但不拒绝商业的介入,特别是北京当地的游客,他们对什刹海的需要是长期的,也是多样的,来什刹海品尝北京小吃和泡吧是他们的休闲方式之一。
根据以上对问卷的陈述,什刹海地区的空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商业空间――商铺主――公共空间+私人空间;
2 居住空间――居民――私人空间;
3 两种空间以外的空间――游客――公共空间。
商铺通常包含了供客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和后厨、库房等私人空间。而居民的住所则是私人空间。在这两种空间之外的空间,则是由游客和他人共同占有的公共空间。在三种空间的转换中,游客试图进入居民的私人空间满足探索四合院的欲望,而商铺也希望把居民的私人空间变为可供客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因此,什刹海问题的实质就在于,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公共空间的过度膨胀,干扰了私人空间内的活动。而私人空间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找到与公共空间相互平衡的策略。我们课题的探讨,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的。
二、什刹海地区居民居住现状
本次针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对象主要选择在什刹海地区居住时间较长的居民。这些老住户大多在这里居住了四五十年,对这片水域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不仅见证了什刹海地区的过去,更对这片区域的现在和未来充满感情。
(一)居民居住环境差,人居住房面积小
在对什刹海地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为平房、杂院,家庭月收入参差不齐、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很多住户一家四世同堂,也只有三十平米左右,其中还有一多半是自建房。例如白米斜街的张之洞故居内就住了六户居民,从建筑面积看,原房屋应有一个较大的院子,现在院子基本没有,布满了自建房。严格的说不是房,是自建的窝棚。在没有建筑的地方,则堆满了煤气罐、水桶等杂物。还有居民在本来已经很局促的院子里搭了鸽子屋,已经难以看出故居原有的格局。①居民对目前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多数人的感觉是基础设施差和生活水准低,认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增加住房面积、加强居住卫生和改善生活设施。尽管生活条件并不理想,但绝大多数答题人仍愿意在此居住,他们喜欢平房四合院的主要理由是生活方便。他们居住在老城区的感觉不但是故土难离,更有自豪感。
在什刹海的整体区域环境方面,当地居民认为什刹海的水域本身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特色,但应该是安静的,儒雅的,而不是现在过度地喧闹和商业化。很多老住户反映,什刹海直到1949年以后,都具有郊区般的自然风光。最有名的不是商铺,而是文人,这里的定位就应该是文人雅集休息的场所。商业的发展是必然的,但终归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后的事情,应该在商住关系的平衡中有所侧重,在发展商业的方式中有所规范。以胡同游为例,很多居民反对的不是胡同游览本身,而是三轮车在胡同里的横冲直撞。而谈及将居民家庭开发为商业或公益性质的活态博物馆,30人中有20人以上持反对意见,主要原因如下:房子太小,有客人来了太乱,房屋产权不明晰,害怕一户的开放引起其他几家的是非;觉得参观者会干扰正常的生活,并且不愿意将自己的家底展示给别人看。因此,没有人认为旅游开发给他们带来了方便,酒吧噪音扰民的情况,是所有受访者都提到的问题。
由此,我们探讨过关于旧城区改造的问题,由于该地区人口密度大,被调查者大都认同将来肯定会有部分居民迁出。但从各种小型座谈会和入户采访了解的情况看,居民们更希望将在居民区的单位用房腾出改为民居。当问及一座四合院内居住几家合适时,比较多的回答是愿意三到四家合住。值得注意的是,赞成家族聚居的人并不多。虽然大多数人希望一户一院,但经座谈了解,被调查者理解的一户一院,其实是很小的院落,甚至是将大四合院分隔成一些较小的院落分别居住。北京旧城区的街道格局基本是元代奠定的,当问及对胡同的宽度的看法时,只有极少数答题者认为合适,约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尚可,半数以上的答题者嫌胡同太窄。在问卷中还专门就利用四合院开展胡同游及开辟老北京民居博物馆等问题进行调查。有近半数答题者认为,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将四合院对游人开放是可行的,但自愿选择将自家典型院落辟为博物馆的居民很少。
(二)交通状况恶劣,胡同游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在交通状况和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居民表示正常状态下交通状况较好,对出行比较满意,但是在高峰期,尤其是工作时间结束后和周末,这里的交通状况简直苦不堪言。所谓“苦不堪言”的根源,便是酒吧街和周围小酒吧的兴起。特别是2003年非典后,酒吧街开业,小酒吧不断涌现,这种经营模式延伸为半夜营业,噪音、人员杂乱和卫生状况差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期间很多酒吧经营者也给过居民高额的房租,但很多人因各种个人因素拒绝搬走,于是,居民与酒吧的不和谐关系至今悬而未决。此外,胡同游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质疑,老北京的小胡同普遍较窄,尤其是在老胡同里居民有一些私搭的建筑,使得胡同更加拥挤,人力车横冲直撞,频繁发生居民与人力车的冲突。很多老居民要求全部清除商铺,修改胡同游的线路。
据原住居民介绍,什刹海地区现代商业发展是从1949年以前的晓市开始的,直到前,晓市依然兴旺。主要是卖杂货,也有小玩具――毛猴、泥鸡、纸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零杂,小吃,古玩居多。很多人都提到,什刹海被当成商业中心,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现在的商业活动比以前丰富了很多,除了新潮的酒吧之外,一些传统民俗手工艺品也被摆上柜台。几乎所有访谈者都表示喜欢老北京的老物件儿,但是,绝大多数传统手艺已经失传,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此外,针对现在商家经营的问题,有很多老居民表示,什刹海地区以九门小吃为首的传统小吃和民俗变了味道。大多做法粗糙,水分太大。他们的存在和兴旺,误导了游客。但问到当地居民为何不自己经营传统小吃时,有的表示不会,但更多原因,居民认为太过复杂,不愿谈及。
由以上对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区开发意愿调查可以看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与旅游景区重合的社区,当居民本身已经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居住与商用的关系,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中的瓶颈
在前两部分谈到的什刹海地区空间置换中出现的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侵扰,本质上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置换过程中对原地区历史文脉的保护力度不够
文脉,是这一地区的历史的实体承载物。在文脉保存完好的地区,可以从建筑文脉中考察这一地区的历史沿革,从原住民这一鲜活的文脉中了解到这一地区的民俗变迁,社会动荡。但是,在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对于城市文脉的展示则是往往通过地志与历史类博物馆来完成的。在博物馆的通史陈列中表现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自然有其完整、扎实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博物馆的通史陈列,实际是把反映这一地区文脉的文物和文献从其存在的原环境中剥离出来,重新陈列在经过策展人整合过的空间中,而这种空间的规划中,在国内,很少有城市居民――文脉的鲜活的继承人的参与。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又割裂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对文脉整体保护的方法,成为地志性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我们认为可以借鉴艺术设计学的置换――重构理论。所谓置换――重构是指某一位置上形与形或物与物的更改或变换,在艺术创作中常通过改变原有艺术作品存在的环境,达到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或改变原有艺术形式功能的作用。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空间置换与再利用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对原有的建筑空间进行改造,转作商业或博物馆之用。这一做法,实际从民国时期已经开始。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大多由古建改造而成。但是,文脉不仅仅存在于建筑中,实体空间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意义,而能够完好地延续与继承建筑文脉的,只有人。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原住民在一次次的旧城改造的浪潮后不断地边缘化,对自己居住的社区也渐渐陌生。在课题组对什刹海居民的访谈中,很多居民谈到,是2003年酒吧的出现改变了什刹海幽静的风貌,而对这种由于经济作用造成的改变,他们从来就是不情愿的。
而这一地区建筑文脉的保护,同样是不容乐观的。在空间置换过程中,将四合院变为酒吧是在政府主导下许多商家的选择,而四合院作为北京传统的民居,是以院落形式存在的,不太适合酒吧对单体空间的需要,因此,在什刹海前海社区,经常能见到酒吧的装修方式就是将四合院的内部结构全部拆毁,仅保存其外立面,作为吸引游客的招牌。而开业于2003年的酒吧街,均是新建的仿古建筑,运用了部分清代王府建筑的元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地区从元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二)置换后导致了社区面貌的同质化
在对什刹海游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特色小吃和创意手工艺品也是游客消费的首选(参见图五)。
但是,在课题组深入什刹海街区进行调查时,会发现酒吧已经成为什刹海商铺经营的首选。这种选择,一方面由于2003年以来政府主导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商家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不仅是什刹海、南锣鼓巷,五道营……甚至远到丽江、平遥,把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宅子改造成酒吧,似乎是商铺的集体无意识。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忽视了文脉,必然导致在文化历史街区的空间置换时一窝蜂地由经济利益做导向。而经济利益的标尺,必然导致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相互模仿,最终导致了置换思维的定势。而这种定势又蔓延到这些社区未来的设计者――艺术院校的学生中,在很多艺术系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以非文物的老旧建筑的空间改造为主题,把传统院落改造成咖啡厅是首先的选择。关于社区面貌同质化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自2003年酒吧街开业以来,什刹海社区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好评的同时,以上两大问题也始终没有解决。在此,有必要对什刹海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形式进行重新梳理,提出新的、多样化的置换方案,一方面避免商家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调动社区居民对社区改造的参与,只有原住民,才是一个地区文脉婉转延续的生命之所在。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初步设想。四、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与问题解决方案
开放式博物馆这一概念源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新博物馆运动,英文名为eco-museum,在引人中国时,多被译为“生态博物馆”,其实践多见于对民族地区和乡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民族语言、服饰和手工技艺等,在城市中的应用在国内尚不多见。
在什刹海地区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在成熟的城市社区中构建开放式博物馆,其实质是对社区现有空间和居民用博物馆化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整合,最终实现保护社区文脉,提升社区品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建立什刹海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体,将酒吧、旅游景点、四合院都纳合体下的经营个体。从而达到规范产业方向,提升什刹海社区文化单元的总体面貌。
(一)什刹海地区的三种文脉
从元代以来,什刹海地区的发展脉络大致是这样:元代,作为城市的水域中心,什刹海主要功能在于漕运,发挥着码头港口的作用,是城市对外的交通枢纽;明代,什刹海失去港口的作用,开始呈现出一片清幽的景象。也就是在明代,什刹海周围出现寺庙,也成为文人墨客怀古抒情的好去处;清代,什刹海周围王府林立。据统计,有清一代,在什刹海地区共出现过12座王府;民国以后,辅仁大学占用了原恭王府的院落作为校舍,随着文化教育的兴起,什刹海地区成为文化名人的居所;而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很多文化名人定居北京后,什刹海地区仍是他们居住的首选。有资料显示,什刹海地区原有名人故居27处,现存24处,大多集中在晚清民国时期,且保存情况较好。
根据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什刹海地区共有三种文脉线索,即:元代以来形成的水域文化与口岸商业文化脉络;明代形成的宗教文化与文人士大夫文化,什刹海正是得名于此时;民国的名人故居可以看做是这一条文脉的延续;清代以来形成的王府文化脉络。而把这些脉络有机地统合在一起的就是这里大大小小,现存建筑年代应该不早于清代的四合院。而直到今天,胡同四合院,仍然是什刹海的魅力之一,也是什刹海旅游最大的卖点。
(二)通过空间置换,打造什刹海的三种文化街区
在对什刹海历史文脉梳理的基础上和对胡同四合院现状的了解,我们认为,可以把不同的历史文脉具体化到不同的街区,用主题化的街区来引导不同街区的整体保护和开发,通过对现有空间功能的再一次置换,在解决商业竞争同质化的同时,避免了外来商户对当地原住民的再一次干扰和侵占。具体的置换方法是:根据三条文脉,把什刹海划分为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街区,即,一是以烟袋斜街为代表的元代以来的商业文化街区,其范围大概包括烟袋斜街及其东部的旧鼓楼大街一线,可向北延伸到北二环;二是以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为特色的后海和西海地区,可延伸到新街口一线,这一地区集中体现了什刹海的士文化应该是什刹海的闹中取静之处;三是以王府文化为代表的前海和金丝套地区,这一地区也是2003年以来形成的酒吧街之所在,可以看作什刹海面对游客最初形象。
对三种街区,可设置不同的空间置换模式。在本课题组对商铺的统计和调研中发现,商铺主普遍认为烟袋斜街的开发与经营模式是最为成功的。从对烟袋斜街的探访看来,这一街区的经营主业在于传统手工艺品,但从现状来看,传统手工艺的精微之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多手工艺品仍有提升的空间。而且,这种经营方式,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辐射到鼓楼大街一线,与烟袋斜街一墙之隔的地安门商场,主要的经营类型仍是日用百货类,烟袋斜街以点带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从居民调查来看,鼓楼大街一线的居民基本搬进了单元楼,商铺扰民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并不严重,这也是烟袋斜街商业街开发比较有利的因素。
在主要体现名人故居和士文化的后海和西海地区,也是什刹海四合院比较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应该避免酒吧的介入,而成为游客的探幽访古之处,也应该是什刹海地区内最适合原住民生活的社区。在很多游客的眼中,“什刹海=老北京民俗产品(特色小吃+手工艺品)+酒吧”,但正是游客的这种理解和前文所说的相对单一的置换模式,破坏了原住民的生活,让一个本来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社区变成了一张“酒吧街”单薄的文化名片。因此对后海和西海地区的酒吧应与荷花市场酒吧街的酒吧进行合并和重组,取缔经营不善,连续经营时间不足一年,经营权转让过快的小酒吧,把后海与西海地区还原成为原住民生活区。而如同珍珠般散落其中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则提升了这一社区的品质。
在王府和酒吧同样集中的前海和金丝套地区,应该是什刹海地区旅游开发最为成熟的地区,在课题组的居民访谈中,也是原住民意见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商家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酒吧扰民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酒吧尽力回避这一矛盾,尽量避免与音乐有关的大型活动,但仍然无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在这一酒吧经营和旅游开发最为集中的地区,空间置换可以适度的向商业经营倾斜。具体做法是,可适度引导居民将房屋租赁给酒吧或商铺进行经营,但酒吧和商铺不应破坏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具体经营项目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
(三)构建开放式博物馆,重组什刹海历史文化资源
在参照历史文脉,多样化置换的前提下,进行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我们认为,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的开放式博物馆构建,实际是用博物馆化的方式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规范,尊重从元代以来形成的城市规划遗产,提升北京城市中心区的整体形象。开放式博物馆,不需要宏大的地标建筑,其展品更多的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博物馆平民化的标志,也应该成为商业、居民、文化三者共同搭建的社区平台。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构建的具体方法如下(参见图六):
在代表商业文化的烟袋斜街一线,在利用现有的什刹海地区博物馆(即广福观)的基础上,在此经营的各商铺应增加对所出售手工艺品的历史和制作流程的展示。对什刹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也可集中于这一地区。这样做一方面提升烟袋斜街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而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本身又是开放式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方式不必统一,可结合不同的空间方式由商家自行调配。
在反映原住民生活与故居文化的后海和西海一带,开放式博物馆应给外来者带来走进四合院的体验。这四合院,可以是名人故居,也可以是活态的百姓生活。这种走进,应该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引导,但不应给原住民带来过多的干扰,四合院开放数量也不应过多,在开放过程中,要允许原住民按照本来的意愿营造院内空间。开放程度要由原住民决定,这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置换中对原住民所形成的社区文脉的尊重。
在前海和金丝套地区,应该用开放式博物馆的理念对2003年以后形成的酒吧文化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提升。什刹海酒吧与北京其他酒吧区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城市中唯一一处临水的酒吧区,它的特色就在水文化。那么,这一地区的酒吧应该彰显这一特色,在酒吧装饰上应采用什刹海老照片的元素,用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什刹海地区的手绘图营造出什刹海地区桨声灯影的幻觉,凸显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脉。
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在什刹海文化特色的背景下,再建立一些独立的博物馆,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什刹海地区文化内涵。具体拟建立博物馆如下。
1 烟袋斜街一线
(1)北京传统玩具博物馆
作为北京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地区,什刹海地区汇聚了核桃、毛猴、泥鸡、面人、鬃人等一批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现今已不多见的北京传统玩具。建立北京传统玩具博物馆,体现了对什刹海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提高了什刹海社区的凝聚力,体现了什刹海社区的品质的提升。
可行性与经营规划: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老城区,现有不少手工艺人居住此地,他们普遍技艺精湛,生活贫困。在与街道领导座谈时,曾用“十个艺人九个穷”来形容他们的现状。另一方面,北京的旅游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玩具有着大量的需求,但传统手工玩具的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因此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打着北京传统玩具旗号的仿制品,给老北京传统玩具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玩具博物馆的建立和运营,可以整合什刹海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博物馆的带动下,可建立传统玩具DIY工坊,请游客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制作玩具。
在经营上,这一博物馆可面向什刹海地区内非物质遗产继承人招商。一方面解决了艺人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游客参与制作的过程,玩具从礼品、纪念品也转化成为游客北京生活的记忆。同时减少了仿制品的存在空间。手工艺人的工作由制作变为准备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减少了工作流程和时间,也为老北京玩具进一步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能。
(2)北京雕漆艺术馆
雕漆,又称剔红,是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之一,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一样,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多年来,漆雕以其独特的工艺,精致华美不失庄重的造型受到海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可行性与经营规划:作为北京独有的手工艺产品,漆雕产品长期存在着仿制品较多,产品档次偏低等问题。而且,在工艺收藏大热的今天,雕漆作品始终没有进入收藏家的法眼,很大程度是对这一产品的认知度低,对工艺本身的推广不够和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工艺流程造成的。在什刹海地区建成漆雕艺术馆,有助于梳理漆雕工艺的全过程,在留住手艺的基础上,把展示与收藏相结合,借助于什刹海地区的旅游人群和高端会所资源,把面向观众的展示与小范围的品鉴会相结合,建立博物馆会员制度,通过此博物馆覆盖全北京的雕漆工作室与产品资源,整合和提升漆雕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什刹海开放式博物馆的档次。
(3)北京京绣艺术馆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绣属手工刺绣,所以在今天机绣发达的时候,为区别于机绣又名“手绣”。京绣在解放后,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其选料精当贵重,针工巧妙得体,色彩绚丽豪华,格调高雅。
经营规划:现在烟袋斜街,已有多家挂名的京绣绣品或服装店,但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没有统一的经营规划。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对什刹海地区现有的京绣产品进行整合,凸显什刹海在京绣品牌化过程中的作用。虽然在百工坊有京绣的工作室,但百工坊的客流量无法与什刹海相比,所以,什刹海地区应该是京绣等一批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之处。
(4)什刹海历史博物馆
什刹海历史博物馆作为全方位展示什刹海地区历史文化的方志性博物馆,提示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脉,与高大全的城市博物馆相区别,什刹海地方性的博物馆的特色在于,展示什刹海原生态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初到北京的游客理解了这片城市之肺真正的内涵。什刹海历史文化博物馆应该是什刹海博物馆群之首,规定了什刹海博物馆群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统一的表达方式。
经营规划:什刹海历史博物馆的经营,应该是什刹海文化开发的龙头。什刹海的文化产品,应建立在对这片区域理解的基础上。而什刹海历史博物馆,应该是理解与开发的结合点。
(5)萧军故居
萧军故居位于鸦儿胡同6号,是一座西式的二层小楼。建国后直至去世,萧军一直在此地居住。现在房屋的东墙已经坍塌。从现有情况看,应对故居进行维修,维修后可采用招标经营的方式,把故居陈列与商业用途相结合,在不改变故居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对故居进行开发。
2 后海和西海一线
(1)北京民居博物馆
什刹海的后海与西海一线,是什刹海民居保存最为完善的地区。如何使参观者对四合院这一民居形式留下整体印象?民居博物馆以模型、图片、建筑构件等方式,对北京四合院的样式,种类做了梳理和解读。梳理了什刹海的文脉,集中体现了什刹海市民文化的特色。同时可把设计师对四合院改造的方案在此博物馆中进行展示,并在展厅中标明什刹海可以开发的民宿。把博物馆参观与民居体验合为一体。
可行性与重要性:北京地区的四合院民居形式,作为北京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什刹海地区近些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很多老屋的改造与消失,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博物馆这一形式,对什刹海地区的四合院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从而与以展示皇家建筑为主的北京建筑博物馆交相辉映,对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史进行完整的把握。把这样一个博物馆设在什刹海,什刹海社区就取得了北京民居研究的制高点,这也与它在贯通东西的平安大道边上的位置是相一致的。
经营规划:把模型建造过程的现场展示与四合院模型的销售整合起来,可加入亲子互动体验活动。可邀请当地居民担任讲解员,把参观博物馆与走进四合院结合起来。同时,在博物馆内可出售北京市内现存老建筑旅游地图,从四合院博物馆前往其他老建筑的路线一一标注,这样,把北京市内的老建筑连为一体,北京民居博物馆起到了全部覆盖与整合的作用。
(2)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联盟
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地区名人故居的集中地,可在此处设立名人故居联盟,从而形成对北京市名人故居的辐射效应。
经营规划:可利用名人故居的效应,整合北京市的名人故居资源,进行名人故居巡回展,让展览走向中小学校,走向社区,把名人故居这一品牌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出版《北京地区名人故居手绘地图》、出版《什刹海畔的名人故居小丛书》。
(3)辅仁大学校园
辅仁大学原为涛贝勒府,现仍被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使用。也正因为被大学使用,所以始终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把校园纳人博物馆的网络,可在校内举办辅仁大学校史展览,安排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同时开发校内老建筑的明信片等文化产品。
3 前海和金丝套一线
(1)张之洞故居陈列馆
针对位于白米斜街1号的张之洞故居,前文已经描述了现有状况。可在故居内建立陈列厅,在不改变现有居民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对故居采取半开放的形式,在居民室内悬挂有关张之洞生平陈列的老照片,允许游客参观。相关展陈维护由居民进行,政府可按月付给居民维护费用。
(2)观复博物馆什刹海分馆
可行性与必要性:观复博物馆现已在酒吧街的入口处开办了观复博物馆纪念品店,他的入驻,暗示了什刹海酒吧文化的一次转型和提升。而如能将此店的销售与对观复博物馆的整体展示相结合,设立观复博物馆什刹海分馆,将会使什刹海酒吧与观复博物馆得到双赢。
经营规划:以展示促进纪念品的销售。马未都作为收藏界的个人品牌,在什刹海设立观复分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对观复有一个近距离地了解和体会,而也会改变一些对酒吧街的固有印象。
(3)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
可行性与必要性:酒吧与酒吧街,是什刹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如何对酒吧文化进行规范和疏导,如何定位什刹海酒吧在北京各酒吧区内的位置,如何展示酒吧这一舶来品在北京的生根发展,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必然起到提升什刹海酒文化的品质,规避酒吧经营中的不良倾向,进而起到提升什刹海社区品质的作用。
经营规划:酒吧文化博物馆实际起到什刹海酒吧联盟的作用。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将实行会员制,把面向游客的常规展示与面向会员的小范围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引导游客走入什刹海酒吧,了解什刹海酒吧的魅力。另一方面,利用会员的活动和参与,及时调整什刹海地区各酒吧的经营,通过对什刹海酒吧的梳理和整合,为什刹海酒吧街带来更多的客流,同时提升什刹海酒吧街的整体形象。
以上各博物馆均利用现有空间,在展示的同时,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干扰商家的正常经营。
(4)书会与老照片工作室
可行性与必要性:晚清民国以来反映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老照片一直是历史研究者和海峡两岸藏家追捧的对象。什刹海作为北京人文社区的代表,老居民、老房子和老照片构建了什刹海的传统形象。在调研中了解,社区居民手中藏有数量可观的老照片,但居民出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愿参与将照片交予博物馆进行展示。建立老照片工作室,把博物馆建在了居民家中,同时由工作室负责照片的冲洗、复制和保护工作,在什刹海地区建立老照片产业链,居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影像资料电子化后,可在工作室永久保存,避免了信息资源的丢失。而老照片产业链的形成,又为以老照片为基础的各项创意产品提供了支持。同时,可把与什刹海有关的新书活动在此处举行,并在此处建立什刹海地面景观节点。用老照片纪念馆联系过去与未来,名人与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