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20:02: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念[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一种主观的体验[4]。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后来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班杜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及情境条件。个体在以往经历中总是挑战成功,带来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个体看到或者想象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成功时,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言语劝说用以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确立行动的目标,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言语劝说效果依赖于劝说的声望、地位、专长及劝说内容的可信性。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焦虑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烦恼、疲劳则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个体焦虑的情境条件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水平和强度。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能在较广泛的情境中对个体行为进行预测[4]。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两个方面。认知成分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即生活满意感,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如工作、婚姻、健康等领域。情感成分则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积极的情感会增强幸福感,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幸福感。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大学生活往往是主观幸福感较强的时期,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以后的主观幸福感打下牢固基础。
我国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刚刚开始,发展的时间短,目前看在各方面不够成熟。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的本土化不够丰富和发展,研究方法和测查工具较少。现在能搜集的文献仅有千篇。研究刚开始主要是引用和效仿国外的优秀观点和量表进行介绍,并对我国特定人群进行测查,得出结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逐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进行有关符合我国国情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力图实现跨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对有关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虽然早已开始,但是已有研究的取样大多来自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而且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而三四城市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很少。这可能是由于三四线城市经济不够发达,文化不够繁荣,以及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复杂性、理论工具手段的缺陷决定的。现实社会人们对幸福感越来越重视,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一方面地方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它所处城市不够繁华,环境清净、淳朴,在地方院校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见识和视野与重点院校大学生相比也有差距。地方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考察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把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和实际情况,现有的研究未把地方院校大学生涵盖进去,因此,我们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并对其现状进行原因探索和分析,研究目的如下:考察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比较差异性,进一步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考察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学科上的特点;考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及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对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求学、就业、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他们为对象进行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这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紧张程度很高,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其心理困扰程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我们研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终是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过低及负性情感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负性后果。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值得有关部门进行思考,以培养大学生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吴洁,徐美丹,林淑玲,张兴纳.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955-958.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能否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成为幸福之人,对大学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幸福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1]
一、高职德育工作与幸福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生命、人身价值的体验与感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对幸福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与幸福感教育有着内在联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依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正确的幸福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与愉悦,更投入德育过程中。
2. 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幸福感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视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忽略了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内容经常显得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严肃的,缺少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动力。因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动力。[3]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材料较多,本课题组就杭州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级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对幸福的理解
当问到“承担以下哪些社会责任时你会感到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们认为“帮助他人”和“为集体获得荣誉”这两项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务”、“参加公益活动”。[4]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在现实生活中, 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如何?”的问题时,在“学习满意度”、“友谊满意度”、 “爱情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 满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 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
1.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因此,德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德育工作站,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以外的生活区域进行幸福感培养。
2.德育途径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对于幸福感教育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须深入学生开展幸福感调查。在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学生表现为友好关系低,因此在一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二学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因此在二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学生表现为社会压力大,因此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6]
3.德育团队规模化
德育团队的规模化是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职德育实施“立德树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规模化的育人团队。团队中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职德育人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人员、具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更应有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加入。
参考文献:
[1]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冯光.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38-02
一、引 言
近年来,有关“幸福”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幸福”相关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而相应的学术研究则集中于心理学领域。20世纪中期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主要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逐渐形成了心理学界新的研究气象。
目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社交网络日渐成为重要的工具,然而大学生能否真正利用好网络媒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国外,有研究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的积极心态有一定的影响,如有学者认为在Facebook的使用和学生的适应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1]。然而,有关社交网络的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目前没有统一的结论。总体上说,有两种假设,一种是置换假设,另一种是增益假设[2]。置换假设认为网络交往降低了幸福感,用户将本应用于人际交流的时间花在了网络交往上,产生了交流上的置换,从而降低了幸福感[3][4]。另一方面,增益假设则支持网络的交流有益于促进现实的交流,弥补了现实面对面交流的障碍[5],此假设尤其适用于外向型的人群,这类人尤其容易通过使用网络交流工具来提高自身幸福感[6]。
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却很缺乏,而且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国外相关的研究结论不可能完全适应我国。因而,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以及社交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二、方 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高校学生中抽取一定样本。被试的年龄和年级不限。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回收率90%。
(二)测量工具
1.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Diener(1985)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为生活满意度量表(5个题项)、积极情绪量表(6个题项)和消极情绪量表(8个题项)。此量表在不同国家被试中有过很广泛的使用,经Diener等人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7]。
2.校园SNS使用行为量表
参考学位论文《透析人人网_大学生使用SNS的传播学意义分析》[8]和期刊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book and the Well-Being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9]中的问卷修改编制,内容涉及用户校园SNS的使用强度、使用效果、网络人际圈、网络自我暴露等。
(三)研究步骤
以网络问卷的发放为主,同时使用纸质问卷补充样本量的空缺,保证男女比例和学生年级比例的平衡。
(四)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20.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及统计量描述分析
样本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等;其中男生156人,占49.5%;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一或大二学生有178人,大三或大四学生有47人,研究生72人,博士生18人;从生源地来看,156人来自城市地区,159人来自农村地区。
总体上,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正态分布(M=64.47,SD=9.596),比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平均值(M=66.5)略低。积极情绪较量表平均水平高(M=25.39,SD=6.307),而消极情绪较量表平均水平低(M=22.88,SD=7.205),生活满意度水平(M=16.20,SD=4.364)与量表均值基本持平。
在总体样本中,有275名被试是“人人网”的注册用户,占总体的87.3%。在使用强度方面,大多数被试注册时间较长(超过两年),但使用频率较短;在网络交际圈方面,154人的好友人数在100人以下,172人的主页被访问次数小于500次;在使用效果方面,145人表示“人人网”的使用并没有给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带来变化,只有8人认为“人人网”能帮助他们认识很多的新朋友;在自我信息暴露程度方面,209名被试人人网上的日志数小于10篇,而195人公开的有自己的照片数小于20张。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分析
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以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为因子。结果如表1所示,当以被试的性别为因子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个维度有明显差别;当年级为因子时,只有在消极情绪上有明显区别;而当生源地为因子时,被试者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差别,并且p值都接近于0;即来自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幸福感水平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表1 主观幸福感及各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因子
变量 性别 年级 生源地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 Research on Local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harmony
——Take Pingx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U Haiy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s,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level, this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take students from "happiness" class to practice. The survey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impact of degree of self-harmony to happi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well-being and self-harmony degree. Self-harmon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well-being.
Key words well-being; self-harmony; related research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Fazio根据美国国立卫生中心制定的用于评价被试对幸福的感受,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有33个项目,分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六个分量表,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我和谐量表由我国学者王登峰根据心理学家荣格有关自我和谐理论而编制的用于评价被试的自我和谐程度。该量表共35个项目,5点计分,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2 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法,选修了幸福的修炼课程的101名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88.2%。其中男生38人(42.69%),女生51人(57.30%),独生子女27人(30.34%),非独生子女62人(69.66%),年龄19岁~23岁之间。
1.3 测试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两个量表设计好指导语与答题卡,集体进行施测,测试时间为30~45分钟,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
对主观幸福感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总分最小值是59分,最大值是124分,平均分分布为97.80?3.40,这说明大多数被试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被试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得分情况详细情况,总体基本上成正态分布。
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38人,女生51人),统计结果表明,在总分上男生的平均分(99.13?5.28)略高于女生(96.81 ?11.87),但是差异不显著(t = 0.81,P>0.05);在分量表上,对健康的担心以及松弛和紧张这两个分量表,男生的平均分略高于女生,在心境分量表上女生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对主观幸福感总分和分量表分的独生与否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独生27人,非独生62人),在总分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99.77?1.87明显高于独生子女93.26?4.1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 = -2.41*,P
2.2 自我和谐程度调查结果
对自我和谐量表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最小值是60,最大值是123,平均数分布为89.59 ?12.83,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分量表,平均数分布为43.55 ?8.02,自我灵活性分量表为反向计分量表,平均数分布为27.76 ?7.41;自我刻板性分量表,平均数分布为18.28 ?3.25。与全国常模比较,本研究中的被试在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都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得分。全国常模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分量表、自我的灵活性分量表、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上的平均数分布分别为:46.13 ?10.01;45.44 ?7.44;18.12 ?5.09。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因此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相对较高。
对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和分量表分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分上男生(91.08?2.38)略高于女生(88.49 ?13.16),但是差异不明显(t = 0.95 P = 0.51),这表明男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要稍低于女生;在分量表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分量表,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对自我和谐总分和分量表分的独生与否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总分上独生子女的得分(92.33?.12)要高于非独生子女(88.40 ?14.04),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 = 1.34**,P
2.3 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量表的相关分析
对总体幸福感量表分和自我和谐量表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与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主观幸福感总分与自我和谐量表总分之间存在中等相关(r = -0.52** ,P
3 小结
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有少数同学的主观幸福感较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和谐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强,更能快乐而充实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基于上述研究,这就对地方院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幸福指数,开设相应的幸福课程,让学生学会感受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根据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设计一套幸福课程,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评价并接受自我,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利,如何拥有更多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
一、人际信任概述
(一)人际信任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其做出专门的论述,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心理学领域最早对信任进行研究和下定义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1958),他通过进行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并依此提出信任的定义,即“所谓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预期这件事会发生,并且根据这一预期作出相应行动,虽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预期般出现,此一行动所可能带来给他的坏处比如果此一事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Erikson将信任定义为对他人的善良所抱有的信念或指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后来Rotter(1967)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认为另一个人的言语、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是类化预期的一种。国内学者对于人际信任定义的表述也在不断探讨中。
近些年来,人际信任问题成为了国内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对象主要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主要集中在人际信任与父母教育方式、人格特质、归因方式、依恋类型、主观幸福感等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情况,国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较初中生、高中生低,与“90前”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总体信任程度有所下降且差异显著(许兴,陈永强,2009);青少年归因方式越内控,其人际信任的水平越高,归因方式越外控,其人际信任的水平越低(孔繁昌,周宗奎,2008);大学生人际信任无性别、城乡差异(郭志峰,2005);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专业上的差异,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特殊信任在城乡上存在显著差异(庞彤彤,宋凤宁,2006)。
(二)人际信任的测量
用于人际信任测量的量表较多,主要有人际信任量表(ITS),是1967年Rottor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编制的,用于测量被试对他人行为、承诺或陈述的可靠性的估计,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特定人际信任量表(SITS),此量表主要用于对特定任务的信任程度的测量;信赖他人量表(FPS),用于测查被试对一般人的可信性、诚实、慷慨、友爱等本性是否有信心;马氏量表,主要用于测量被试与他人相处时,估计他人能否纵,得分越低,信任度越高。
二、主观幸福感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自2O世纪5O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以Wanner Wilson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国内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O世纪8O年代。主观幸福感,即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Diener,1984),是量化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之一。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评判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快乐、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目前很多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采用的是Diener的上述观点。
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以大学生、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涉及其主观幸福感的状况,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等。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掌握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有利,成绩回避目标对主观幸福感不利(赵春兰,金志成,2008)。大学生成就归因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成功内控性归因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乔婷婷,2010)。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专业上都没有著差异,只在地区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城镇。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彭小红,郑谊贞,2011)。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主要的测量工具有生活满意度量表(LSS),包括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三个独立分量表,主要用于50岁以上成人;情感量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感平衡,此量表主要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用于测试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于1977年制定,国内段建华(1996)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三、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内分别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的研究较多,多研究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等的关系,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多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社会支持、成绩目标等的关系,以大学生、老年群体为主。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较少,且不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高人际信任的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显著高于低人际信任的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程度,初中生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李东,孙海红,2011)。大学生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个体人际信任分数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高(王希平,2011)。对中国、德国、日本、英国四个国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相关性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德国、日本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相关,英国大学生在二者上的相关不显著(郭敏,2007)。
四、未来研究方向与思考
综合各种相关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做了全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与手段上也各有特点,既有科学传统的问卷调查法,有个性的访谈法,还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等,都能针对各种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深入研究不够;研究对象较单一,主要以大学生为主,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甚少。
我们也在思考,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研究对象上扩展,更多地关注中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可以着眼于当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尝试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这一群体中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与大学生、普通中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有研究表明,中职生在学习心理、情感心理、个性心理、自我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着重在情感心理上,人际交往中情绪不稳、冷漠、感情易受挫等,很难与人建立起信任关系。因此,从研究对象上扩展,既可以推进和丰富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帮助。此外,针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问题,可以从研究方法和测量上进行改进,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测量大多选用已有的量表,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编制测量工具,进一步推进研究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许兴,陈永强.“90后”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原因分析[J].心理研究
[2] 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 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庞彤彤,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5]赵春兰,金志成.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6]乔婷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述及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1]目前学术界认为有主观幸福感有三个重要衡量标准,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2]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是最有效的衡量标准。[3]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4]研究证实主观幸福感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它是长期而非短期的评价,不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它是平稳波动相对稳定的。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
根据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分数都高于平均分,而消极情感的分数则低于平均分132。[5]其中在整体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是没有差异的。而进一步调查研究,经济状况只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有影响。[6]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等方面。主观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因素、心里参照系、归因倾向、成就动机程度等。
三、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祖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于我国以后的建设有很大作用。
(一)加强幸福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理论知识传授的任务,幸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次高校教育还应加强素质教育,突出人文关怀。很多大学生在校园中他们没有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是思想上缺乏明确价值观的引导,都导致他们没有勇于追求幸福意识和能力。[7]
(二)融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梳导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以提高其心理素质,而且能增强大学生抗打击能力,使其在挫折中不断的适应环境,培养其稳定、积极乐观等良好的人格特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由此使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以增强。[8]大学生是一个集学习和日常生活于校园之中的群体,而目前生活辅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关注大学生生活动态,在摸清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生活辅导,能有效改善其生活状态从而影响其生活态度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从本质上讲主观幸福感的教育是一种价值观认同教育,要使主观幸福感为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教学方法是关键。
1.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多种心理需求
隐形课堂是对校园文化活动一个很形象的诠释,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具有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影响深远等特点决定了其能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多种心理需求,使大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和活动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并在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享受过程、收获成长、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感受更多的幸福感。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对于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体验、身心的发展除了课堂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能力: 一是组织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既增长才干,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2.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幸福感
社会实践,就学校而言,它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或实践环节, 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或环节。[9]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基本上都是父母的手上宝心头肉,再加上平时待在学校学业功课繁重,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普遍现象。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支农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社会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并在实践过程中收获感情、收获喜悦,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从而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式,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学习也是一个创造幸福的活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0]较高的层次需要是在较低的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的,由低到高直到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生的价值得以实现,这时,人们将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能进入大学校园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它能满足大学生喜爱学习这样一种社会需要。同时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知识的获取、素质的提高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学习目的的崇高性也能带来幸福感。因此,高校应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对大学生采取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Deni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J], 1984,95(3):524-575.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 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22-224.
[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3(2).
[5]张 灵,郑 雪,严标宾,温娟娟,石艳彩.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2).
[6]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
[7]苗元江.幸福感的解释模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
[8]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
幸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状态,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幸福感的含义、成因和影响因素等。心理学家Diener(1984)从被研究者的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的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特点,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认知成分是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即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的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纬度。
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主要探讨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经法系、外语系、学前教育系选取451名文科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测量工具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文科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EIS是由Schutte等人(1998)根据Mayer & Salovey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编制而成的。EIS共有33道题目,采用5点量表形式,可以评估人们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能力。本次测验EIS及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0.72、0.64、0.64、0.60。
主观幸福感问卷由三部分组成: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具体生活满意度量表(LS)。总体生活满意度包含5个条目,积极情感包含6个条目,消极情感包含8个条目,具体生活满意度包含20个条目,其中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使用7点评定法,其他量表使用9点评定法。本次测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82、0.88。
3.调查与统计方法
在辅导员与班长的支持配合下,研究者本人发放问卷,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当场测试,当场收回。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51份,收回450份,剔除废卷和不完全问卷后获得43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6.2%。在这434名女大学生中,大一女学生241名,大二女学生193名;城市女学生64人,城镇女学生119人,农村女学生251人;独生子女136人,排行老大140人,排行老二及其他158人;她们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对于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76±1.14(满分为7,中等水平为4),略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平均得分为5.28±1.45(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平均得分为3.16±1.10(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5.70±1.06(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家庭(7.7)、道德(7.2)、朋友(6.7)、室友(6.5)、健康(6.5),得分最低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实现自己的目标(4.7)、实现父母的期望(4.7)、学习习惯(4.9)、恋爱(4.9)、分数(4.9)。
从表1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一女大学生,大二女大学生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大一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LSD平均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城镇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的,城市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城镇的。
2.文科女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回归分析
以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各个分问卷上的得分为因变量,以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8%,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调控他人情绪、情绪感知、运用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消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3%,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运用情绪、情绪感知、调控他人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正向预测作用;只有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进入对积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16.4%。
以整体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具体生活满意度各个项目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只有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进入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27.6%,经济满意度的预测力较大。
三、讨论
1.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本研究表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文科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中等水平,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得分趋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得分低于中等水平,这和杨芳、贾绪计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回归分析表明,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可见,个体对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显著影响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是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预测指标。
本研究表明,大二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女生,这和贾绪计、白红敏、郭焱、李银萍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贾绪计、郭焱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二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稍高于大一女大学生,但不显著;白红敏的调查表明,大二的女大学生最幸福,大二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大一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处于入学适应阶段有关。
本研究显示,总体生活满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多子女家庭的家庭经济压力通常较独生子女家庭重,多子女家庭分给每个子女的支持和关注可能相应要少些。多子女的家庭一般出现在农村,而多子女的出现和养儿防老、重男轻女这些观念有着密切关系。非独生子女较少能获得独生子女那样的优厚的物质条件、父母更多的关爱,再加上其会和弟弟、妹妹比较,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会较低。排行老大的女大学生由于是长女,被寄予了更懂事、早当家的期望,她们较可能站在为父母分忧的角度出发与考虑,其主观幸福感与独生子女差异不大。
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的,城市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城镇的。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积极情感。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女大学生学习成绩大都较好,学习较认真,较易得到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称赞,获得的积极反馈会较多。城镇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与城市的会有所不同,城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可能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城市学生的积极情感水平可能会更高些。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女大学生一般都在城镇高中学习、成长,她们的成长环境相似,她们之间很可能进行比较。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从初高中起更容易感觉到家庭经济较宽裕,生活条件要好些,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关爱更多些。
本研究还发现,63.8%的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低于中等水平,42.2%的女大学生积极情感低于中等水平,23.7%的女大学生具体生活满意度低于中等水平,21.4%的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低于中等水平,7.8%的女大学生消极情感高于中等水平。文科女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父母的期望、学习习惯、恋爱和分数五个项目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具体生活满意度项目上的得分,且低于中等水平。因此,文科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加大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力度。
2.情绪智力与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可分为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参数。Diener(1994)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由三个部分即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1]。认知维度以生活满意度作为指标,指个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生活中各个方面(如家庭、友谊、健康等)的满意程度进行的整体性评价。情感维度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方面,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会增强幸福感,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幸福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较多的报道[2],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感受,具体结构见表1。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抽取在校各年级高职大学生56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4人(38.2%),女生346人(61.8%),年龄为(20.37±1.48)岁。
2.研究工具
采用自评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国际大学生心理调查(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四个分量表,均为单维量表)等。调查者经培训后,采用统一问卷和指导语,组织学生填写后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560份问卷,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84.3%。
3.数据整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高职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以及较低的消极情感。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分布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性,女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高于男生(P
三、分析与讨论
总体上看,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同时研究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要高于男生。这一现象可用男女性别社会角色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男性在社会中角色很少强调情绪表达。而女性比男性对此更多地有一种接受的态度,并相信自己的极端情绪反应会被社会认可。这些差异引起对幸福感的判断不同,因此,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从大学生角度来看,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不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在对情感、行为控制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对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比女生强。
本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及自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偏低。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当前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家庭经济条件与信息化程度,由城镇向农村逐级降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接纳。目前,农村与城市在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学生来到大学可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相对于城镇生源学生存在较大的自卑感与不自信,不能很快和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处可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途径改善农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高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良好。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针对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应根据其特点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如尽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树立只要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思想理念。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进行重引导、少训责等人性化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进行诗歌演讲、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操作等比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挫折、困难和荣誉,努力培养积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Diener E,Eunkook M S,Richard E,et al.Subject Well-B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 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
一、引言
作为校园生活的一大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人们对待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也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往关于恋爱心理的研究往往都集中于恋爱价值观、恋爱动机、恋爱道德、恋爱行为等方面,关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新的资料是漳州师范大学张瑞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一文中,自己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并检验了其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验证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我们对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相关人口学、个人恋爱经历和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必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领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几个因子显著相关。[1]可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会体现在恋爱中,表现出与恋爱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呢?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便是从恋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郑州大学内方便取样,选取了大一至大五的恋爱中的本科生共280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的大学生257名,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49名。
2.材料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
采用Perris等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EM BU包括6个父亲因素和5个母亲因素,分别为父因子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2:父亲惩罚、严厉;3:父亲过分干涉;4:父亲偏爱被试;5:父亲拒绝、否认;6:父亲过度保护。母因子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3:母亲拒绝、否认;4:母亲惩罚、严厉;5:母亲偏爱被试。[3]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性格匹配度、恋人交流方式、共同兴趣爱好、相互扶持度、性态度和相互信任感,共计23个题目。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工具。[4]
(3)其他因素
此外还收集了性别(男-女)、年级人口学变量(大一到大五),恋爱时长(1年以内、1-2年、2-3年、3年以上),家庭来源(城镇-农村)、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以及父母是否离异等可能会存在恋爱幸福感差异的因素。
三、结果统计
1.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
用spss18.0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分半信度进行统计,得到分半信度是0.871,p=0.000。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显示,6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62-0.643之间,且均显著。表明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除了在性态度上(t=3.05)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男=14.90,M女=13.91)。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对年级在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恋人交流方式(F=2.93)和相互扶持度(F=3.89)两个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交流方式上,二年级的大学生恋人在交流方式上的得分(M2=16.83)显著高于三年级(M3=15.82)和四年级(M4=15.61)。在相互扶持度上,四年级(M4=16.32)显著低于其他年级(M1=17.69,M2=17.67,M3=17.25 M5=18.88),三年级(M3=17.25)显著低于五年级(M5=18.88)。
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在恋爱时间上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恋爱时间在恋人交流方式(F=4.89)和性态度(F=2.70)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恋人交流方式上,恋爱1年(M=15.78)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2年(M=16.89)、3年(M=16.91)、3年以上(M=16.76)的大学生。在性态度上,恋爱1年(M=13.91)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3年(M=15.19)的大学生。
对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各个维度上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农=19.17,M城=20.00)和相互信任感(M农=12.04,M城=12.66)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独=20.12,M非独=19.30)和相互信任感(M独=12.75,M非独=12.1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相互扶持度上,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子女在恋爱中得到的分数更低(M离=16.74,M未离=17.48),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3.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表1 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与恋爱幸福感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除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另外三个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新编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结论二: 收集的性别、年级人口学变量,恋爱时长,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离异等因素,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恋爱幸福感与父母的负性影响的关系更密切。
五、讨论
1.验证了新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使用该问卷提供依据;
2.提供了可能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几方面的因素,这对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提高恋爱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本研究的不足是由于时间限制,搜集资料的被试数量偏少,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笔者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洁,姬天舒,冯风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1).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7增刊).
[3]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庚心理学杂志,2012(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60-02
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加有尊严,让社会更公正,更加和谐。中央电视台也曾走向街头采访普通老百姓:你幸福吗?可见幸福是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每个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一类主流群体,他们的幸福感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和谐共存,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了解大学生的现状并找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是一件十分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一、大学生的幸福感涵义
幸福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及需求价值等多个影响因素而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对自身存在,也可以是对自身发展状况来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幸福感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业进展、父母健康、家庭和睦、爱与被爱、个性自由、经济宽裕、就业前景等方面。这些也反映出大学生其实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平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他们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成才。本论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制了“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研究的调查问卷”,共设32道单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是想了解大学生当前的人际交往、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等几个指标。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大校本科生,调查范围涵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18个学院25个专业的学生,学生年级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调查时间从2015年11月开始,此次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94.2%。
三、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较为满意,其幸福感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难看出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幸福感不强,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及学习能力、自主能力方面。同时家庭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幸福感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不难看出,家庭关系和谐相处,幸福感指数较高,反之,幸福感指数较低。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只是大学四年的一部分,伴随着他们的还有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随着社会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都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导致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出现迷失,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严重的还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目前让你感谢到最幸福的事情的问题上,同学们的回答主要集中在收到生活费时、与父母与好朋友在一起、生活和谐、家庭幸福、学习进步,还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假期在家、与家人沟通话题多、经济独立、与室友快乐相处、有时间去旅游、人生有目标、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人爱有人关心等方面。
四、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对策
幸福不是单纯的享受,幸福也不仅仅只是拥有物质生活,更多的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幸福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懈奋斗的人生过程,幸福也是一种善良的能力和品格,只有真正理解了幸福的涵义,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意义。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也是高校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幸福观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虽然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物质享受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明白幸福的真谛,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去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见识,加强自身的全面发展,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和人格魅力。
(二)提升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会阻碍既定目标的实现,甚至无法完成任务,这些挫折会影响大学生的信心,也会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因此学会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也是每个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乐观、积极、向上、自信的良好品格,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内心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战胜一切问题,相反如果总是生活在消极、颓废、自暴自弃的阴影下,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遇到一点挫折将无法承受,久而久之幸福感也会荡然无存。幸福之神只会拥抱那些热爱生命、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人,因此挫折并不可怕,选择冷静应对、从容淡定、积极面对才能够走出困境,才能体会到幸福。
(三)教育大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因此家庭的和谐、父母无微不至的爱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幸福观。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幸福是人生存的一种境界,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幸福和不幸福都是相互的,每个人都要经历幸福或者不幸福,让其明白幸福其实也蕴含着痛苦。所以大学生要明白幸福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陪伴着身边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每天都过的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贫穷的年代,所以无法理解过去一代人的辛苦,所以当碰到一些小挫折时就无法承受,只会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平平,这都说明生活中幸福中却不能珍惜幸福。用古人的话讲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父母也多从自身的经历教育子女,让他们学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困境,去争取获得更多的幸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91-02
前言
被称为“天子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郁闷”“无聊”“没劲”“憔悴”成了大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有很多大学生存在对生活失去信心,学习没有动力,对人生没有目标,经常会感到厌倦、痛苦、空虚、无望。这些缺乏幸福感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进行调查,分析和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各类因素,探寻培养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路径和方法,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从而提升其实现自身价值的积极体验。
一、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和价值
(一)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
大学生由繁重紧张的高考步入高校后,自己认为自己的前途有了保障,从而放松了学习,不再刻苦努力,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许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这破使他们当中有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不肯付出、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追求时髦。大学生常常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活不能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人际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等等,这些心理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悦纳,自我管理素质,进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价值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提升,能够让大学生本人有个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有着良好的情绪体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侧重提高大学生的人际管理素质,促进他们自我悦纳,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自尊。自尊是个体主要的社会需要,是预测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主要指标。随着个体的成长,大学生对自我关注的程度不断增强,自尊需要的满足程度势必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格。人格是一种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对内外部刺激的感受不同,个体对幸福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
3.归因倾向。归因是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认知过程,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归因倾向,如内归因与外归因等。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学生的成败归因倾向不同成就感不同、幸福感不同。
4.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级的个人内在精神需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价值感高低影响着个体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感水平。
(二)客观因素
1.经济状况。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高低与主观幸福感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平均或高经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低经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婚恋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联系程度和关系状况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3.生活事件。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理还不够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正确认识并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这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2.教育者要重视增强其自我效能,让学生在价值展现时体验快乐、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
3.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计和期望,提高学业成就,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最终提升幸福感。
4.学校应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去感受生活、体验幸福。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幸福感研究取向启发我们在研究自我效能感时,不仅仅要关注低自我效能感人群,更要聚焦于自我效能感良好人群,有意识地培养低自我效能感人群的自我效能,加强高自我效能感人群的幸福教育,提高幸福能力,使他们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更加具有韧性和弹力。这对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共情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1.共情的概念及案例。所谓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觉、需要与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
小王是在校大三学生,很聪明、很有才干的人,而且还非常热心并且慷慨。但是就由于她那种总是咄咄逼人的谈话方式,渐渐地,大家就开始躲着她了。
她来做咨询,充满了困惑和苦恼:“其实我就是说话不太注意,我一点坏心都没有,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现在那么不喜欢我,还总躲着我。”其实,她不知道,并非大家不喜欢她,而是大家需要保护自己。因为她的尖锐让大家感觉不安全,和她相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她的无心之过所伤害,为了减少这种伤害,别人就只好一躲了之了。
2.案例分析。人与人的相处,就是要在各自现有的角度上尽可能寻找相同之处的过程。就是要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又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莫过于人际关系给人所造成的困扰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尽管他们中大多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积极上进的愿望,但是,却往往被卡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以至于完全没有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具备共情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体育活动的不同项目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有关资料证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间、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提升心理幸福感的效果。
(四)人格发展平衡与和谐人格能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人格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内部结构不断分化、调整的过程。人格各结构成分分化顺序有先有后,分化程度有高有低,但总体上是一个趋于平衡的过程,而理想的人格状态就是个体形成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人格是个体灵魂的框架和载体,完整、健全的人格才能支撑起美好、清澈的灵魂,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受。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人格状况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人格素质。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与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大学生的幸福感可以被看做是大学生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并最终反映在大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接受和积极认同上。大学生的幸福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大学生对人生意义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求索,它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幸福感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人格和谐的完美状态。
【参考文献】
[1]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33(5):44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