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2 22:48: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

篇1

2.从对社团的具体管理策略的角度讲

(1)施行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

在社团以及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现这三种机制的载体为对社团以及负责人实行综合测评法。由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按照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按照社团类别(公益、学术、文艺、体育四大类别)进行各类别的内部排名并予以公示,引发同类别社团之间的竞争,然后进行全校性不分类别的社团排名并予以公示,激起跨类别社团之间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奖励是引导竞争的最佳方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最优,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鼓舞其再接再厉,同时激励其它的社团和个人不断的向优秀的目标奋进。没有惩罚就缺少压力,除了奖励之外,淘汰机制也被引入社团管理。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为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过以后,由社团管理委员会评估验收,验收之后将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终止注册。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社团纵向发展,增强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2)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

目前高校社团存在独立性较强,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联合开展活动的机会不多,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许多社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长久处于自己的圈子里面,很难找到发展的突破点。针对此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

①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社团述职大会。各社团负责人向大家陈述一年中本社团的管理模式、活动开展情况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此种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清社团本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②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交流节的内容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例如:茶话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展开,参与对象不仅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它高校社团。在欢乐的气氛中,社团负责人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做下铺垫。

③由学校倡导、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发挥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活动成效。

④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批社团活动精英。

(3)提高意识,加大投入,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扶持精品活动

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特别是在场地使用、活动设计、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等方面要为社团工作创造条件。

①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质,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篇2

2.提高教师的意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要想实现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应当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教师的意识上。首先,教师应当拥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学校应当任用高素质的老师,在应对各种情况时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学校应该在教师的选择上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同学们接受优秀教育者的教导。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活动,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开展有关这方面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此外,还应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更加亲密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都能因此受益。

3.创建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

学校一方应该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想使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所处的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一方面,应当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对校园的安全设施的建设,在教学楼中配备好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电子白板等,注意饮水器等设施的配备,以及对设施定期的检修,从而方便学生们的生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只有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前面说到“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对小学生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助益的人,那么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就尤为重要了。学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抵制歪风邪气,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必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习环境得到了保障,有效地管理小学教育教学也自然得到了保障。

4.加强制度建设

当代注重法律的建设,我国更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国家尚且需要依法治国,所以,无论什么,都必须要尊重法律,法律是约束我们行为规范的最重要的因素。学校办学更加离不开法律的制约,从“义务教育”到各种教育法的不断推出,都表现出国家对教育管理的重视。如何有效管理小学教育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相关的教育法来约束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学校应当在内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完善评教系统,让每一位学生对老师进行公正的评判,从而使教师完善优秀的方面,改进不好的方面。学校内部对老师及老师们所带领的班级进行评比,使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还有教师进修制度,对教师进行考核,安排老师进修,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最后要建立一套班级考核制度,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实行量化分制度,对班级的表现进行打分,从而约束学生们的行为,使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管理。

5.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层

如何领导出一个优秀的团队,管理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管理也不例外,应当抓好学校内部管理。首先应当细化分工,分配好每个部门的任务,使学校能够合理有效的运转,使得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上的教育者能够各司其职。其次应当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打压不正之风,使每一位管理者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清正廉洁,为教育工作而尽心尽力。最后各个部门之间应当形成良好的关系网,建立起良好的联系,不能使每一个环节有脱节的状况,而要使学校每个进程能够顺利完成。

篇3

二、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一切行为,而教学行为有效性指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首先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化,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育行为是不是明确的,学生的参与力如何,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课的模式。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达到了标准,那么所获得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课堂管理方式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

1.教学重点向学习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里更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是否全面等,学习成绩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下来学生除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个人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创新思维也没有被挖掘。新课程改革中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缺陷,于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只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向过程偏移,只要了解学生解题思维,然后教师进行逻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

不管是课堂管理方式还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此有效性教学还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组织出精炼的教育语言,将自己消化好的教育模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进行英语题目的解答。英语是众多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可以开展有效的学习。

3.良好的教育沟通模式。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是受学生和教师沟通方式影响的,尤其是中职英语教学,此年龄段的学生英语能力较薄弱,并且中职英语又是最重要的英语学习时期,如果前期基础打得不好,常常会变成恶性循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涯遭受瓶颈。因此在此段时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耐心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提出的建议,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学生们的需求相结合,研究出一套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解决“教”“学”矛盾的教育方式,利用宽松的课堂管理方式,改善死板的学习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话的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4.注重实践。

中职英语学习同样要注重实践,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例子:在学校学了几年,对于英语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是出国学习一年,似乎掌握了英语学习的诀窍。这正是传统英语教学不注重实践的后果。因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部署。设置多种模拟情景,增加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当然这种方式涉及到教师管理课堂的水平,如果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或是课堂管理计划还存在缺陷,即使让学生在课堂上彼此流利的交流,但是离开了课堂与外国人交流学生还是无法开口,排除学生自己沟通能力的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课堂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模拟对话已经流程化,缺乏学生思维的自主运作。因此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课上开展多方面教学,不光是简单的对话、问答,还需要在歌唱、小品、画画等环节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涉及面,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从而提高英语的学习水平。

5.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特长。

一方面,需要了解的是中职英语教师一般都不只在一个班级上课,因此教师涉及到了班级特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自主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有的爱好沉默背书,有的爱好大声朗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不可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配好个人教学、全班教学、部分教学所占的比重,只有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不光是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长处,例如会画动漫的英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利用单词拼凑出动画图案,会唱歌的教师每节课花五分钟教学生唱几句英文歌曲等等,教师的这些特长并不需要专业化,这只是达成有效教学的一种媒介,是将课堂管理和有效性教学进行结合的一种手段。

篇4

二、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社会快速发展与学籍学历管理相对稳定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选择多元化,各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后提供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如: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出国交流、转专业、改名等,学籍异动人数的增加、类型的复杂、学分认定等工作都不同程度地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2.办学模式改革带来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不断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如办学模式的创新;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办学质量的提升等;各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还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等,给学籍管理工作增加了复杂性[2](P33-34)。

3.招生制度变革带来的挑战。目前,由于生源的减少,大多数高校采取多样化的招生形式,招生对象除了普通高考生,还有单招单考的“三校”生以及五年一贯制、“3+2”形式的中职生。

4.部门分工协调带来的挑战。学籍管理部门是学生与学校间的入口关和出口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会涉及众多部门,如招生、教学、学工、财务、图书馆、宿舍、系秘书(学工)等,这些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易造成学籍信息孤立、反馈不及时,高校各部门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往往会使学籍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1.建立健全学籍学历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与高校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高职院校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1号令)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并在发展中完善各项规定。在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只注重制度本身的建设,还应该加大学籍制度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制度,在正确理解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对制度的遵从度,只有在主观上的心理认同,才能有效地利用制度,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事关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制度学习和实施。我们还应该举办培训班,组织高校的相关人员参加学籍学历管理相关制度的系统培训,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学籍管理的科学性、法制性水平。(2)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宣传学籍管理规定。如张贴宣传单、印发制度学习手册,以及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解学籍管理制度和个人利益的密切关系,掌握条文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3]。(3)重视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春雨润地般滋润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使之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如果仅仅依靠条条框框的文本约束、制度强制及行政手段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不仅事与愿违,而且违背教育的宗旨,也实现不了学籍管理的目标。所以,除了学籍管理者,学校、各系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也必须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而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只知道按程序处理学生,忽视思想教育工作。

2.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学籍管理模式。在学籍管理工作过程中,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违反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需要,赋予学生对学习专业、学习年限、学习时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的自主选择权;尽量简化学籍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使工作更加人性化,为学生提供方便,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培育新型的学籍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管理升华为服务,把控制转化为引导,变管理者为服务提供者。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制定,不仅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且应该保障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权益。这种制度的归宿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实现标本兼治。因此,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坚守服务学生这一根本理念,建立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学籍管理服务机制。

篇5

    20世纪9O年代以来,学校文化管理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阶段的明显特点。学校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1] 

    学校文化管理的推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发挥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殊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及其主导作用;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自我管理是以自我剖析、自我规划为基础,以自我认知、自我培养、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为核心,加之以公共人际管理的辅助,使个体通过科学的有目的实践,逐步走向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一门科学与艺术,也是充分调动自身心灵的自动调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更有效的发掘和实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一门科学与艺术。[2] 

    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上。通过自我管理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的优劣影响到学校文化管理工作水平高低。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文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自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要求大学生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学校文化管理的价值性、知识性、合作性和整合性等,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进。但就整体大学生而言,仍有较多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如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较突出的个性缺陷,未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自身管理功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缺失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没有考虑到大学阶段的发展规划、毕业后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失去奋斗目标,没能把个人愿望融入学校的文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缺少危机意识,学习、生活和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计划性,出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恋爱是主题”、“睡觉第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想法,耽误时光, 甚至出现失落感。 

    (二)价值取向茫然困惑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90后的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时尚,许多人持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艰苦奋斗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三)自主学习能力弱 

    大学学习对大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对专业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学习都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而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变得不知所措,不能合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谈情说爱等,学习成了副业,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部分大学生整天埋头学习,一味死读书而不知培养其他能力,不能全面发展自己。 

    (四)心理问题难以调适 

    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其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出现不同程度心理的问题:如攀比、逆反、自卑、抑郁、从众心理等。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很多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紧张焦虑、孤僻独处等,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自杀征兆。 

    (五)自我组织的活动过于形式主义 

    大学生自我组织的班级、团支部、社团等活动中大学生体现的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宣传,做表面文章,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不能做到活动有始有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活动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学校文化管理下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便能更正确认识自我,实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理智而为:主动了解学校文化、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动向,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从容应对遇到的新情况。针对学校文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而出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进行高效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推进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主旋律,集聚着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品格风貌等,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信念和骄傲,是大学生奋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学校塑造以办学目标、教育思想等为主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学校精神文化,使学校的人、事、物都要承载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生便可以更全面接触学校文化,处于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潜移默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深入感悟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唤起对理想、高尚人格的追求,培养自主、自尊、自强、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自我管理的理念 

    学校明确大学生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主体,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不断引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起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的动机和需要,增强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大学生则应逐渐体会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已将自己列入了学校建设者的行列,以“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来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为自己的成才负责努力,为学校的进步献策出力。 

    (三)优化整合并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1、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利用校园资源的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使学校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根据其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掌握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大学生在掌握利用资源的方法后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选择选修课,学校利用图书馆、校园网、教务选课培训系统、社团活动等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接触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实践自我管理。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我整合学校资源,从而形成独立个性的自我管理方式。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等。

    2、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 

篇6

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建三江粮食局充分认识到改革越深入,越要加强仓储管理。所以,我们多次组织仓储管理工作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国家粮改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仓储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将仓储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部门,责任落实到人,注重仓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推行标准化管理。

针对过去仓储工作落后的管理方式,全局首先从储粮场地形态摆布入手,以建三江、前进粮库为试点,反复实验、科学认证,在确保储粮安全,符合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加大资金投入,以小囤改大囤的方式,重新规划储粮场地,实行形态摆布统一化、规范化,资材使用标准化。不但入库新粮做囤统一模式,还对原有的斜、散、漏的所有旧囤拆掉重做,使原来最大的300吨穴囤统一加大到500吨,有效地提高了储粮场地利用率。虽然大囤耗资材费用较大,改囤也有费用支出,但算总帐还是节约了储粮费用,吨费用成本也从过去的80元下降到现在的40元以下。

试点成功后在其它企业进行了推广。在对仓储业务人员工资和费用管理方面,建三江粮食局对仓储管理人员全面实行了“五包双定一挂钩”的办法;一包粮油进出库数量,二包粮油质价相符,三包粮油保管费用,四包储粮区域“四无”,五包粮区内卫生。各岗位保管人员的工作均要定责任、定奖罚,所有工作均与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挂钩;都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且做到了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近两年来,根据安全防火工作需要,各企业又与各岗位人员签订了防火责任书,实行“一岗双责制”,即各岗位人员不但是本岗位工作责任人,还是岗位工作区域的安全防火责任人。在场区储粮形态管理、责任落实等方面都达标以后,粮食局又针对仓储内业记录管理上下了一番工夫,使仓储管理工作不仅要认真管,而且要管好管明白。

根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局对所属粮食购销企业有关仓储、检验的帐、表、卡、记录进行了统一规范责任。推行规范化管理以后,实现了业务人员从过去的“要”到现在的“我要干”的转变,从过去的“干得过来就干、干不过来讲条件”到“干得过来自己干、干不过来全家干”的转变。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企业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交流学习,完善细化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提升仓储管理工作水平,粮食局仓储业务部门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管理经验学习和交流。首先,在局直企业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达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效果。

同时为克服本区域工作的局限性,粮食局又组织了各企业业务主任、仓储科股长赴省内外粮油先进管理单位参观学习,从而进一步细化了我们原来的各项管理制度,重新充实和完善了“五包双定一挂钩”管理方法,每个穴囤和每栋仓库都进行了更具体的费用承包,具体作法是:当年固定的露天形态,每个穴囤每月承包费用为4元,两年的穴囤每月承包费用为5元,三年以上的穴囤每月费用为7元,圆筒仓每栋每月费用为10元,房式仓每栋每月30元,囤底散漏粮自己清理,包括自己负责区域内卫生、仓房的结露、结项的处理等事项所发生的费用都从承包费用中列支,节约归已,超支自负,极大的调动了保管人员积极性。粮食保管也从入库到出库都有了制约机制做保证,杜绝了人情粮、人情秤、人情工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管理的整体进档达标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人员培训,夯实仓储理基础,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随着仓储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推行和国储库项目中新设备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7

郎院长就学年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进行指导

为了使经济与管理学院参加学年论文写作的大三同学在论文写作阶段能更好的把握其写作方法和要求,有效的利用各种文献及资料。11月30日,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郎群秀在十合一教室举办了关于《学年论文写作方法及要求讲解》的讲座。此次共有19个班级563名大三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郎院长首先宣读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年论文的管理办法,就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前期的准备及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学年论文的撰写是大学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学术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融合与展示,学生们应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论文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大纲编写、论文撰写、修改以及答辩,获取相应的学分。他还宣读了四点要求,一:论文应系统的解决相关的问题;二:同学们应将搜集的材料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三:论文应文理通顺、格式正确、干净整洁;四:论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接着郎院长向在场的学生讲诉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年论文的相关计划,他说,学年论文的撰写不仅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综合考评,同时学年论文将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每位学生应慎重的选择论文题目。最后,在资料搜集方面郎院长给出了几条比较权威

性的资料库供同学们参考,并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为同学们进一步解决遗留的疑惑。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篇8

2.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

3.秘书学具有鲜明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4.中国管理学发展方向之管见

5.实践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6.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

7.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

8.管理学批判理论述评

9.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建构研究

10.管理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第4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

11.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2.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发展

13.国内外管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2001~2009

14.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

15.PBL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6.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

17.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

1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19.元管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20.“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

21.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2.基于知识图谱的管理学理论前沿分析

23.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24.东方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

25.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

26.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

27.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

28.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29.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

30.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

31.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32.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改革与设计

33.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

34.“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问题与方向

35.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

36.调节变量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7.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8~2008

38.中国管理学研究情境化的概念、内涵和路径

39.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40.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

41.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

42.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43.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

44.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

45.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

46.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47.再思管理学学科性质与使命——管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论探索之导引

48.管理学门类的诞生:知识划界与学科体系

49.个人知识交互现象及管理学意义

50.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

51.西方管理学属性之争对中国管理学元研究的启示

52.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53.网络范式下的管理学研究及前沿热点

54.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

55.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研究探索——基于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

56.管理学合法化运动的历史、危机与前瞻

57.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58.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59.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60.管理学研究中的社会网络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视角的12个管理学顶级期刊(2001~2010)文献研究

61.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

62.管理学的意义虚无、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

63.学术期刊核心编委群体识别和测度——以管理学CSSCI期刊为例

64.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65.管理学学科属性的定位——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

66.管理学研究的理性回归和道德坚守——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67.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

68.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69.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7—2006

70.管理学视角下的民营化现象:一个多层面的研究框架

71.对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式的考察——基于805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72.论管理学范式革命

73.“管理学在中国”——本土化学科建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74.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75.论管理学的现代主义遗产与后现代精神

76.浅议管理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设计与有效性讨论

77.“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

78.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

79.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

80.2009年我国管理学热点问题研究

81.我国信息管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82.管理学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性视角

83.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

84.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与模式研究——CSSCI管理学期刊案例分析

85.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

86.中国管理学案例研究:综述与评估

87.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

88.西蒙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探微

89.基于引文分析的文献老化研究——以图书情报和管理学为例

90.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1.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92.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

93.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

94.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

9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

96.论中庸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7.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关于公共教育管理的科学

篇9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篇10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热潮,高等院校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其社会服务功能也被日益强化。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途径。

然而,经过实践的检验,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弊端,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如何创建适合研究生教育变革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J大学管理学院为例,通过运用核心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管理学院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设计问卷,本项目先对管理学院导师、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内容和提纲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制约因素。问卷共25道单选题,受测对象主要为高校与合作单位管理人员、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研究生,用以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终发放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3.95%,说明本次调研真实有效。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情况和结果,针对管理学院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现状,从“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

招生选拔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输入”环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项目组对管理学院生源选拔、招生形式、招生宣传等方面做了问询。生源选拔方面,52%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知识掌握能力,30%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创新能力,18%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工作实践经验。说明生源的知识掌握能力和专业背景仍然十分的重要。

招生形式方面,49%的受测者认为由高校统一招生,后经合作单位与研究生互选确认。41%的受测者认为应以产学研合作培养名义招生,合作单位参加面试。前者是管理学院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招生形式,后者被广泛认同,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招生形式的主流。

招生宣传方面,73%的受测者选择参与产学研合作是为了“实习和就业机会”,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研究生。少部分是为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体现了研究生选择的实用性,同高校和合作单位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初衷有一定距离。

培育方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项目组对培B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问询。培养目标方面,有81%的受测者认为应培养“实践性为主,学术性为辅”的研究生,合作单位也倾向于此,而高校则坚持以“学术性”为主。这体现了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的认知差距。培养方式方面,有62%的受测者认为以合作单位实践为主,必要时返回学校,37%的受测者认为以学校学习科研为主,必要时进入合作单位实践。这表明研究生渴望贴近生产实践的愿望。因此,高校和合作单位应该努力为研究生提供生产实践平台,影响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培育环境。

(二)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

审核把控学位论文以及学术论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加强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等培养环节的监控,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征询,49%的受测者选择坚持学术性,42%的受测者选择突出实践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关于学术的征询,51%的受测者认为应该与其他研究生要求相同,30%的受测者认为可以用专利、发明替代,只有19%的受测者选择适当降低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坚持对研究生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和要求,企业希望参与产学研合作后能够得到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高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与企业谋求利益迫切性的矛盾,导致二者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而研究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既要求积极贴近生产,又害怕降低学术标准而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本身又是一个矛盾体。

导师指导方面的征询,该模式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主),57%的受测者持肯定态度,39%的受测者认为权责不清,不利于指导。超过半数的受测者认为就导师而言,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指导能力、方法和技巧。导师指导方式方面,有51%的受测者选择参与导师的项目课题中,导师通过课题指导学生。在访谈过程中,研究生提到了害怕失去高校的学术环境,校外导师水平有限、缺乏经验而会误人子弟等方面的担忧。

(三)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根据问卷调研结果,55%的受测者选择增开选修课,扩大选课范围。52%的受测者认为合作单位应该参与课程设置,48%的受测者认为学生应该参与课程设置。在征询对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是否能够反映专业前沿水平,21%的受测者选择不能,69%的受测者选择一般,其对课程建设的满意程度令人堪忧。这不仅反映了研究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对课程教学紧追专业前沿的高要求,以及希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愿望,同时,也折射了现行课程教学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匮乏。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满足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共同需求的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培养质量的征询,57%的受测者选择需要加强的是“导师指导过程监督”,29%的受测者选择“课程教学质量监督”,14%的受测者选择“学位论文审核把关”。这说明导师指导过程监督是被广泛认同为提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构建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

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即1个明确的培养目标、1个科学的培养方案、3大系统的培养策略和1个配套的评估体系。如图1所示。

(一)聚焦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具有社会性、专门化的培养模式,其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这一培养目标却变得越发模糊,甚至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因此,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要明确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相关者中达成共识。

(二)完善培养方案――整合力量、统筹协调、科学设计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培养人才的范本和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制定、修订和实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应该以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习实践为基础,整合校内校外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需求,科学设计培养方案。

1. 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合作单位与研究生对课程建设的参与度,将社会与合作单位认为研究生必须具备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当中,突出现有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变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和合作单位的需求。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加强选修课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培养研究生的多学科视野,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科研训练方面,将研究方法类课程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学习研究方法,使研究生能够懂得如何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从而顺利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聘请优秀的管理领域专家、企业高管开设讲座,与研究生进行研究讨论,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提供能够接触行业前沿的科研平台。

3. 实习实践方面,要求研究生至少在合作单位进行1个学年的定岗实践,熟悉生产流程,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完成开题环节。在结束实习返校后,根据定岗实习过程中的体验完成实习报告。

(三)制定培养策略――促分流培养、重导师指导、严过程管理

1. 促进分流培养,实施分类指导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原来的培养学术型人才变革为“既向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因此,学校要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兴趣所在,进行分流培养。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人才,集中力量、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

2. 重视导师指导,加强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对研究生负有学术指导、品德示范的责任,其科研水平、指导能力以及品德素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建立严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准则,从制度上规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权责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既要鼓励校内导师积极联系合作单位共建课题研究,又要聘请合作单位中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校外导师,既要坚持学术性,又要兼顾有专利和发明的杰出人才,在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下壮大导师队伍。对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作出一定的限制,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保证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新导师要接受导师指导技巧和方法的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和熟悉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和相关规定。

3. 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培B环节

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管理方法,强调对整个过程的把控和关键点的监控。运用到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阶段汇报、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中,重视过程控制,制定科学透明的学业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

(四)构建评估体系――加强配套管理,完善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合作单位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管理部门,有专门管理人员及时对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调节、反馈和监督机制。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合作单位和学生对课程参与度和满意度、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估体系,以促使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工作的几点意见[R].教育部文件教研[2000]1号.

[2]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

[3]王娟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04).

[4]王艳.产学研联系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04).

篇11

关键词:微生物学; 感染控制; 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34-02

1 微生物学与临床联系密切

目前,很多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谱以及药敏谱均有一定的改变。在检验单上总会出现一些少见的微生物,药敏试验的手段、受试种类以及结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些临床医师很难掌握及使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针对这一情况,临床微生物工作人员与临床进行交流,解决医师在判读微生物检验及报告单时所存在的困难,让其了解正常菌群与感染菌之间的差别、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培养阴性时的基本成因;药敏试验结果的硬性指标;个别耐药细菌的耐药性等。

一般的临床感染性疾病都会涉及到很多病原体,目前还没有一个单一的试验可以查出所有潜在病原体。所以,临床信息为选择试验方法的核心依据。医生在填写化验单时要写出关于病人的预测性诊断,这样可以方便实验人员选择最为有效的试验方法,同时还可以引导临床采集标本;在实验室测出实验结果时,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临床医生,这样临床医生可以重新拟定诊疗方法。

近年来外国很多医院都制定了临床微生物检验会诊以及咨询制度。这样可以在检验开始时检查出涂片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检验医师和临床进行沟通,双方一起讨论涂片所存在的问题。

2 微生物学在病原学诊断中的作用

有效的标本采集是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这需要临床医生精准的采集可以体现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利用容器、保护性拭子与培养基,防止标本因环境因素而死亡。

掌握体内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先决条件,要掌握正常菌群的基本形状、种类以及分布,同时要了解致病菌和菌群失调症的基本知识,切勿把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同时也不能忽视正常寄居菌所造成的内源性感染。

虽然现在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依然是病原学检测的硬性指标,不过这种“以活菌生长”为根本的常规的细菌学鉴定手段速度偏慢,同时还无法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我们现在缺少以标本的直接检查,比如染色、形态、抗原检测、PCR以及16 SrRNA分析,要将侧重点放在快速诊断上。

尽可能将实验室参数有效的转化成有用的临床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参数要实行分层报告机制,也就是在得出涂片与培养阳性结果时第一时间作出报告。

临床微生物试验室一定要深化质量控制,确保不同标本的检验品质,为临床给出有效的依据,同时还要满足临床需要的检验项目。目前临床微生物室要按照实际情况加设检验内容,其中包括: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筛选以及半定量培养措施;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以及药敏试验; 寝袭性真菌的快速检测以及药敏试验;免疫抑制与器官移植病人特殊病原体测检。

3 总结

综上所述,影响临床微生物在感染控制中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如果走出实验室,那就要与临床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做好一般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全面深化标本的培养阳性率,减少结果的报告时间,从根本提升检验结果和临床治疗结果的匹配性;要深化宣教,在医务工作者中普及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对检验的结果给出科学的解释,辅助临床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吕小林,曹先伟,廖晚珍,等.医院环境中曲霉菌监测及同源性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17(04):425-426.

[2] 索继江,陈世平,朱士俊,等.建立医院环境卫生微生物学检测标准中的问题及对策[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17(02):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