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00:57: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政策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是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市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内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规划研究、指导管理、监督检查。为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应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将社区教育工作列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群众自主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广州市的实际,要成立由市精神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机构可由市精神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联合组建,可设在市教育局。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指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
3.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经费是困扰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广州市的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主要靠科研项目经费或自主筹措经费,缺乏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因此,要加快制定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要建立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专项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并落实到位,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活动。此外,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社区等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4.加强社区教育的指导
当前,广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说还比较薄弱,各区县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进行社区教育实践探索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迫切需要加强社区教育的指导。目前,广州市已经依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了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这一机构,配备足够人员,提供专项经费,让其切实承担起全市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理论研究、政策咨询、资源开发、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此外,要建立全市性的社区教育专家咨询机构和专家顾问队伍,积极吸收高职院校骨干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5.建立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是推动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作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深圳市宝安区,根据《推进社区教育现代化示范社区教育站评估标准》对条件比较成熟的社区进行了督导评估,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社区教育督导制度、监控机制和评估体系,有力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广州市要大力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应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成立社区教育督导队伍,确定被督导对象,明确督导内容和方法,将高职院校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工作职责范围;要规范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将督导评估结果与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挂钩。此外,要建立完善高职院校评估制度,将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有关职业院校评估体系。
6.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学分积累制和开放自主学习机制
社区居民的学习不同于学校在校生的学习,他们的学习时间比较分散,因此需要建立适合社区居民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制度和机制。要建立并完善社区居民学分积累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促进各类教育学分互认、学习成果衔接沟通,累计的学分可以零存整取换取学历文凭,架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的学习立交桥。建立“学分银行”和“课程超市”,实现社区居民灵活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形成开放自主的学习机制。鼓励高职院校加强对社区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为社区居民业余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7.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激励补偿和安全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面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必然会带来资源损耗、管理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要对向社区居民开放教育资源的高职院校提供适当的补偿,包括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补偿。此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开放后,社区居民进入学校从事一些活动,特别是健身体育活动,将面临安全保障的问题,因此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开展活动中各方的责任,建立相关的保险保障制度。
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多年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根据相关政策,我镇通过广泛动员群众,以卫生村镇创建为载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加大了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带动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了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逐步顺应了农民不断提升的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
我镇建立了专门的环境卫生队伍,具体负责整治、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等日常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占道经营、无证摊点、沿街叫卖行为进行整治,并组织宣传车巡回播放,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文明卫生意识。同时着力在保洁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上下功夫。在建成区范围实行大环卫管理,加强环卫作业质量,提高环卫保洁时间,主要街道达16小时,一般街道10小时。
在健康教育方面,我镇充分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以及13个村居宣传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六期,制作大型宣传画、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80张,大力宣传巩卫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巩卫及健康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今年以来,为做好红旗镇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工作,进一步普及登革热以及寨卡、疟疾等防控知识,提高居民群众对登革热的认识,红旗镇爱卫办分别在各村居举办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各自的基础知识,各自的接受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地制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困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一、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备课分层
备课是保证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首要环节。备课分层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存在的个体差异。如了解他们的语者基础、学习兴趣、进步需求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遇到那些障碍,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应如何处理等。
2)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有用信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确定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在知识点的挖掘上,既要注重培养中等以上学生的运用能力、应变能力,也要照顾到英语薄弱学生的基本要求。总之,所设定的课堂内容、练习层次、问题难度等均应体现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切忌盲目追高或求全。
3)考虑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教学方法的采用应因人、冈材、因时制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极火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应把学牛分成三个层次,在教同一内容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制定山相应目标:对基础差的学生落实单一知识点,侧重记忆、重复和模仿,使其掌握和巩基础知识;对基础好的学生,要重视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其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提问分层。提问简单的问题或直接从课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优先考虑基础差的学生,并辅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偶尔也给点难题,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遇到难度较大或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问题时,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牛都有参与的机会,人人都能体味成功的喜悦。
3)课堂训练的分层。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机械性的训练,如课本中的Pracice及Pair work等训练应优先考虑基础差的同学,并允许其犯一些错误,而列较好的同学则提Ⅲ较高的要求,在其他同学“知其然”的同时,他们就应该知其“所以然”。一些难度大的练习活动呵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安排。比如对活表演,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台表演,可以让差一点的学生选择台词较少均角色,如果可以的话,再尝试现场交换角色。义如课文的当堂复述,层次差的可以在定的提纲下或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叫甚至可以看书模仿。在知识点的介绍上,应注意有一定的节奏。可以通过板书的特定版式或口头提示,让学生们清楚哪些是必须当堂理解的基础知识,哪些是及时的联想,哪些是拓宽和延伸,使得听课的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阅读的训练,基础差的同学应先要读懂,形成定的速度,细节题耍有准确率。好的同学应重存思维的培养,培养更全面、深刻、逻辑地考虑问题的能力。
3. 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练习和作业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方法即“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因材施教以及分层次教学的原则的。根据分层次教学的要求,练习应设计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即采用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基础题可以计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做,只完成与教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重在知识的验证和记忆,减少心理压力,保证学生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题可以让中等程度的学生去做,侧重基础知识的熟练和知识灵活运用技能的提高;而综合题要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从而满足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学刊必趣。比如在词汇练习中,对 success 这词,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词性和词义;中等学生还应了解其形容词succcssful 和动词 succeed;对于优等生可设计掌握 unsuccessful 及 succccd in doing sth 及 fail to do 等词汇拓展及短语运用的练习。这些不同层次的联系有不同起点和难度,对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更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吃饱、吃好”,达到“培优辅差”的目的。
4. 课外辅导分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这种补充不应浚是课常的延时,更不能变相增加题量负担,而是根掘不问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基础差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检查他们在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上,一定要对他们加强“监控”,确保他们不掉队。要针对不同特点进行学法指导,不断激发并强化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 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优秀生和特长生,则主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书本知识掌握率较好的前提下,指导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拓展文化背景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语言的练合运用能力。
5. 测试分层
在单元榆测及阶段性检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所学握内容和英语达标的不同要求拟定等级性试卷。A 卷:基础题,难度较小,只考查本单元重点,不考雉点,以议记和模仿性试题为主;B 卷:考查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侧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C 卷:以本单元内容为中心,进行知识拓展,增力有一定难度的理解及综合性测试题,检测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等级性测试,旨在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均有展示自己知识和才能的机会。等级制的分组应是流动的,进步明显者应调至上一等级,成绩明显下降者应调低等级,以便教学具有针对性,也使学生有压力感。
二、分层次教学的保证措施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而向全体学生,为学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因此,教学应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的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理解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和学生甚至家长进行广泛的沟通,要大力宣传分层次的必要性和益处,要通过调查、测试、谈话、问卷等手段进行科学的评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所“假定”的学生的层次一定要得到学生的认可,武断的决策很可能导致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的自尊。影响分层次教学的效果,也有悖于分层次教学的初衷。
2.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自如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能力,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牛做出合理要求。教师要具有要充分运用成功教育的理论,激发学生尤其是较差层次学生的信心。高中阶段英语知识难度上升较快,因而分层次教学开展得早更加有利于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成绩。要充分运用心理暗示法,发掘学生的潜力。要加强埘学生的跟踪研究,及时调整它们的“位置”,并定期进行总结。
3.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止确评价方式。要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爿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应对各层次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力面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有效调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状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评价量化过程要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司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白我反思、自我提高。如果基础较差学生对自己某次检测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后,可重新进行评价。
4.分层次教学应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分层次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环节上的变革,势必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冲突。因而,学校应在对教师的考评(包括作业批改、课堂评价甚至阶段性考试试卷的编排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给与一定的自由度。对教师、学生取得的成绩要适时总结、推广、表彰,形成套系统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针对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是英语在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当然,分层教学也会给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带米定难度,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小断研究,协调多方因素加以解决。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一定会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主要参考书目:
1. 刘建华,《中学英语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年;
2. 吕文斌,《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 年;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建设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需要巨大的资金,但是交通部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条件和能力都明显不足,应用在交通建设上的地方资金额度很有限,造成建设交通运输的资金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这和交通运输的需求成为一对矛盾,妥善的解决这个矛盾是发展交通的关键。为了建设交通设施,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方针,将交通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调整结构等决策。要将政策法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让交通运输摆脱目前的困境,就要改革交通投资的旧有体制,采取切实可行的集资措施和投资政策,才能让交通运输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调整交通运输投资的结构和投资建设的比例
根据国内外多年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要利用政策向投资交通运输倾斜,这是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发展运输业的基础和保证。我国目前交通的设施比较简陋和薄弱,滞后的交通设施和飞快增长的经济形成一种矛盾。所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减少非生产性的预算和投资,提高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例,并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措施,保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交通运输增加投入。调查显示,在诸多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比较紧张的,因此要在调整内部结构时,将重点倾斜向铁路运输方面,让铁路建设的投资量达到或者超过基础建设的百分之十二以上。
二、保证多元化的筹集资金渠道和多元化主体对交通运输的投资
我国想要发展交通运输业,就要提高投资比例,只靠单一的国家财政的不能实现的,要采取国外、国内资金,民间资金以及企业、地方、国家资金同时运用的方法,深化和加快体制改革,将一元化的投资主体变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将集权型投资决策转变成为分权型投资决策,资金渠道和资金的来源要在多方位共同发展。运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性,它的建设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投资建设的主体有企业、地方、国家三个方面,凡事能够提高企业效益、适合企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企业是投资的主体。面向各个省经济发展的省内公路、地方铁路、机场、中小港口、地方航道等,投资要以地方为主,国家在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大部分由地方进行筹措,实行参与经营和入股等方法筹集资金。对国家全局经济影响重要,跨越省市的高速公路、主干线、航线、铁路、管道、机场以及港口,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地方为辅助投资,采取共同经营、联合会战、合资修路等措施,并在具体实施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的体制。三种投资层次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立业主的责任制,建立风险机制,实现备案制度。推动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同时,完善交通投资结构和投资资金总量的调控体系。
三、对现有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利用社会力量扩大金融资产
近些年,我国已经设立了建设交通、铁路的专项基金,对交通和铁路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资金缺口依旧很大。要根据资金分配的变化进行调整。社会资金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升高,开辟新的资金渠道,要重视两个问题。
一方面为了聚集和融通社会资金,需要增加建设交通设施方面债券的发行力度。首先政府要打击非法集资行为,为发行交通建设方面的债券提供有力条件,其次交通和铁路部门对内部要加强管理,将债券筹集的资金合理的应用在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债券的利用率和信任度,吸引更多人的投资,形成良性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国家要依靠政策建立起长期开发的金融体系,这就是政策银行,它具有实现国家政策的功能。此后交通和铁路建设的资金有很大比例来自于政策银行的贷款,在政策银行中要建立交通铁路贷款的专属账户,用专项资金的形式保证交通和铁路建设发展的资金需要。相关部门要合理高效的利用贷款,提高经济效益。
四、对能源交通进行改进,改进重点是资金的使用和筹集的方法
征收重点交通建设的资金给经济建设注入动力,但目前存在资金运用比例不合理的现象,要在体质上进行改革,对资金的使用和征收措施进行改进,才能将资金更高效的用于交通和能源方面的建设。首先在国家财政中将交通能源基金划分出来,按照交通和能源的资产比例划分成为交通建设基金和能源建设基金,并明确各自建设基金的用途。其次是在建设基金中加收百分之五的能源交通基金。最后要在养路费中增加调节资金和能源基金的征收,将车辆购置税的部分调节基金用于交通的建设。
五、交通运输要善于利用外资来进行建设
我国筹集交通运输资金的另一种方法是引进外资。目前我国很多港口、公路、铁路是利用外资来建设完成的,在未来还能够利用华侨、外商的资金以及国外银行的贷款来建设完成交通项目,并积极鼓励外商以合资的方式参加到机场、公路、铁路的建设中,一些公路和港口允许外商独资,外商还可以从事经济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外贷款,要做到合理利用,并按照规定时间偿还贷款。在实际建设中要坚持谁使用资金谁偿还贷款的原则,对使用贷款要划分出责任制,并以此来增强还贷意识,政府要利用各种措施,来提高交通部门的还贷能力。
结束语
交通运输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救助抵御自然灾害和物资周转流通的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和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及各项活动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交通运输业要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基础建设和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资金成为阻碍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因素。要从改变投资主体,增加投资渠道入手,对体制进行改革,扩大融资的力度和集资的措施,给交通提供发展的动力,让交通运输为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二、经纬仪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
影响经纬仪角度观测精度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主要来源因素有四种,如仪器误差的来源、观测误差的来源、测角方法误差的来源、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来源。
三、经纬仪角度测量误差来源分析及其减弱措施
3-1仪器本身误差来源对角度测量误差影响分析
由于仪器从零件制造到整体装配,都会存在一系列的误差,从而损坏仪器正确结构。其次,随着仪器使用时间年限增加的影响,仪器误差也会增大,主要使仪器误差带来两方面的测角影响,一方面是三轴几何关系不正确所产生的几何结构误差,即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垂直轴倾斜误差。另一方面是仪器制造、校准不完善,传动磨损等原因所产生的机械结构误差,即度盘和测微尺分划误差、螺旋和轴与轴套的机械误差、照准部和度盘偏心的误差、光学测微器的行差、传动误差,下面将仪器误差的产生和影响测角精度分析如下:
(一)三轴几何关系不正确所产生的几何结构误差
1、视准轴误差对测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当视准轴发生斜偏时,视准轴不垂直于水平轴,望远镜绕水平轴旋转时,视准轴扫出的面与正确时扫出的视准面发生偏移,视准面不再是平面,而是一个圆锥面,设视准轴误差为C,观测垂直角a目标时,所产生的测角误差为C。根据视准轴误差球面直角三角形可知C = C/cosα公式。当用盘左位置观测时,视准误差C为正,盘右位置观测时,视准轴误差为负,这就是说视准轴误差C对观测方向的影响C,盘左、盘右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所以取盘左、盘右读数的平均值,就可以消除视准轴误差的影响,但是这结论必须在盘左、盘右观测期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即一个测回内不得重新调焦,保证视准轴位置不变。视准轴误差C对观测方向值的影响随目标垂直角a的增大而增加,当观测方向为水平时C=C。观测竖角相等的两点间视准轴误差的影响相互抵消。
在观测时,视准轴偏斜误差2C,可以用来检查仪器稳定性和观测成果的质量,只要掌握它的影响规律,就可以用测量方法来减小和消除视准轴误差影响方向观测的精度。
2、水平轴倾斜误差对测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由于望远镜两侧支架不等高或水平轴两端直径不等,至使水平轴不垂直于竖直轴,发生微小倾斜,产生水平轴误差i,望远镜绕水平轴旋轴时,视准轴所形成的平面不是铅垂面,而是成为倾斜平面,设水平轴倾斜误差为i观测垂直角a目标时所产生的测角误差为i,根据视准面几何关系得到球面直角三角形公式i= i×tga,为水平轴误差影响方向观测值的误差,从公式可以知它的大小,它不仅与水平轴倾斜角i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照准目标的垂直角a有关,a愈大,i愈大,a=0时i=0。当观测水平位置的目标,横轴倾斜对方向值没有影响,但是,当个别观测方向的垂直角a比较大时,就应该考虑到正、倒镜数值中,除视准轴偏斜影响以外,还包含水平轴倾斜影响,如果将垂直角大于3°的方向与其它垂直角水平的方向进行2C互差比较,就不合理了,当照准点方向的垂直角超过 ± 3°时,该方向的2C互差可按同一观测的时间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
3、垂直轴倾斜误差对测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若视准轴与水平轴垂直,水平轴就与垂直竖轴垂直,只是垂直竖轴本身不竖直而偏离铅垂位置V,就产生了垂直竖轴误差影响方向观测角度的精度,实质上是由于垂直竖轴倾斜而引起水平轴倾斜所造成的,当旋转照准部对目标进行观测时,水平轴将以倾斜的垂直竖轴为轴,在倾斜面内转动,随着照准部的转动,水平轴的倾斜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垂直轴倾斜与水平轴几何关系得知,垂直竖轴倾斜误差影响方向值公式V=V×cosβ×tga ,从公式中得知,垂直轴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V,不仅会随观测方向的垂直角a增大而增大,而且与水平轴所处的位置有关。这是不同于水平轴倾斜误差的根本之点,因它产生的水平轴倾斜的方向、盘左盘右时均相同,误差正负号相同,不能用盘左、盘右观测方法改变和清除影响,所以在观测中照准部水准管气泡中心偏离不应超过一格,否则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平仪器。
由于垂直轴其倾斜误差对方向观测值的影响V,随观测目标的垂直角和方位不同而变化,因而各方向误差并不相等,组成角度时也不能得到消除,当照准点的垂直角超过 ±3°时,各测回间应精确整平仪器,使水准气泡居中减小误差影响。
(二)仪器机械传动误差对测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机械传动误差是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仪器所产生的误差。
1、 照准部转动时的弹性带动误差对测角误差影响分析
当照准部转动时,由于照准部的轴心与基座轴套之间有磨擦致使基座部分发生弹性扭曲。因此与基座相连的水平度盘发生微小的方位变动,当照准部向右时,水平度盘也随之向右被带动一个微小角度,使读数减小,反之,使读数增大,这就给方向观测值带来系统误差。
如果要想消除这种误差的影响,在上半个测回中照准各个目标时,照准部必须沿同一方向转动,以便使各目标所产生的误差符相同,大小近于相等。这样,在各个方向相减所得的角度中将抵消这种误差的大部份,下半测回必须逆转照准部观测各方向,这样读数平均值中会有效地减弱这种误差的影响。
2、脚螺旋的空隙带动误差对角度误差影响分析
由于基座螺旋杆与螺旋窝之间存在微小空隙,当转动照准部时,垂直轴的微小磨擦将带动基座,使螺旋杆逐渐靠近螺旋窝空隙的一侧,直到两者完全接触为止。在观测过程中,基座与水平度盘就产生微小的方位变动,使读数产生误差,这种误差对变更仪器旋转方向后的第一个照准目标影响最大,对以后其它目标的影响逐渐减小。
要消除减弱这种误差影响,在观测前先将照准部沿着将要旋转的方向转动1―2周后,再按旋转方向顺序观测,不得作反向旋转,就可以减小这种误差的影响。
3、 照准部水平微动螺旋的隙动误差影响分析
旋进照准部水平微动螺旋时,靠螺旋杆的压力推动照准部,旋出时,靠弹簧的弹力推动照准部,由于油污阻碍或弹簧老化等原因使弹力减弱,则微动螺旋旋出扣,照准部不能及时转动,微动螺杆顶杆就出现微小空隙,这就使视准轴偏离了原来照准部方向,产生方向值误差。
要消除减小这种误差带来的影响,照准观测方向时应尽量旋进微动螺旋(与弹力作用方向相反)同时要尽量使用微动螺旋的中间部位。
3―2观测误差对水平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1、对中误差对水平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在测站上安置仪器时,若仪器中心不在所测点的同一垂线上,出现对中误差,它对水平角的影响与测站偏心距e,观测边长D,以及观测方向与偏心方向的夹角φ有关,即ε=p″×e〔sinφ/D1+sin(B-φ)/D2〕。
由对中误差对水平角影响误差公式可知:经纬仪对中误差对测角的影响,决定于所测角度的大小,当其它条件相同,观测近于180°的角时为最大,与此构成此角两边的长度成反比,测角两边长相差的愈大,误差影响愈大。
要减小这种误差的影响,在边长较短且转折角接近180°时,应特别注意提高对中精度,尽量避免长短边测设。
2、整平误差对水平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由于仪器没有整平将引起垂直轴和水平度盘的倾斜,势必给水平角观测带来误差,主要原因是垂直轴发生倾斜不垂直而造成的。由于它不能用观测方法来消除,所以作业前必须精确校准照准部水准管轴和竖轴互相垂直关系,作业时认真整平仪器,在一个测回观测过程中气泡不能偏差半格,否则应重新整平后再观测。
3、 标杆倾斜误差对水平角误差影响分析
观测角度时,常不能直接瞄准观测目标,只能瞄准设在测点上的标杆。如果标杆发生倾斜,没有铅垂地置于测点上,在实测中所测角值就包含着标杆的倾斜误差,如果测点至目标的距离为D,仪器瞄准标杆位置至测点长为L,标杆倾斜角为β,那么对水平角影响的误差为a″=P/D ×L×cosβ,从公式中我们知道目标偏心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与测站距离成反比,与倾角 成正比,要减少标杆倾斜误差的影响,观测时必须仔细竖直标杆,并尽可能瞄准标杆底部。
4、 瞄准误差与读数误差对水平角误差影响分析
影响照准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望远镜的放大率、目标与照准标志的形状以及人眼的判别能力,目标影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有关,要减少影响误差,必须选择放大率适中的仪器,选择良好的外界观测条件。
读数误差主要取决于仪器读数设备,照明情况不佳、显微镜的目镜调焦情况、以及观测者的技术不熟练估读的极限误差超限。
3―3测角方法的误差对水平角误差影响分析
角度观测的误差一半来自照准目标不准确、仪器对中不准确以及读数不准确,但是由于观测方法不同,所产生的误差情况也不同。
1、 方向观测法误差对水平角影响分析
如果在水平角β 测角过程中每次望远镜照准目标的中误差为mv,每次读数之中误差为 mt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得每观测一次方向值中的误差为m方=±(mv2+mt2)1/2 。因为一个角度是两个方向值之差,故方向观测角度的中误差为mβ= ±〔2(mv2+mt2)〕1/2 。
2、 测回法误差对水平角误差影响分析
若对β角用上述方法以正、到镜观测了一个测回(每半测回起始方向不归零),则一测回角度平均值之中误差为 mβ1= ±〔2(mv2+mt2/2)〕1/2 /21/2 =±(mv2+mt2/2)1/2,用同样的方法β角观测了n个测回,测n个测回角β平均数均值的中误差为mβ均 =±〔1/n(mv2+mt2/2)〕1/2 若 取两次读数平均值的误差为m0 , 则 m0=mt/21/2,于是得mβ均=±〔1/n(mv2+m0)〕1/2
3、 复测法误差对水平角误差影响分析
当用复测法对角进行n次复测时,仍按正、倒镜观测每个方向照准n次,共照准2n次,则n倍角的照准误差为mv2=2nmv2 , 因读数只读首尾两次,每次均取两次重合读数的中数,则读数中误差为 mt2=2×mt2/2=2m02 ,n倍角的观测值为 nβ=C-b+i×360°,故nβ之误差为:mnβ= ±(mv2+mt2)1/2 =±(2nmv2+2m02)1/2 = ±〔2n(mv2+m02/n)〕1/2 ,而角β的平均值为β=(c-b+i×360°)/n 。
故角β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mβ均 = ±MNβ/n=±〔2/n(mv2+m02)〕1/2 ,如果取n为复测回数(因一个复测回为角度β的两次复测)每个复测回需要照准左、右目标各两次,因此,倍角的照准中误差为mv=4nmv2,而读数仍为首次,故mt2=2m02 ,故m2nβ= ±(mv2+mt2)1/2 = ±(mv2/n+m02/2n2)1/2 。
根据不同的测角方法误差来分析,我们得知用不同的测角方法,其所引起的测角中误是不同的,复测法读数误差的影响比测回法小(2n)1/2倍,而照准误差相同。在使用低等精度的经纬仪测角时,应采用复测法是减弱测角误差的错施,而使用最小读数小于20″的经纬仪测角时、采用测回法可以提高精度,因度盘刻划误差是主要的,而读数误差退居次要地位,在测回法中能在度盘各部分读数从而减小刻盘刻划误差。
3―4外界条件对测角误差的影响分析
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多,如气流动态、水平折光差、照准目标相位差,气温变化对仪器稳定性等等将使测角的精度受到影响,在考虑测角误差来源时,外界条件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高精度的角测量。
(一)、气流动态的影响误差分析
1、 大气层密度的变化影响目标成象的稳定性
目标成象是否稳定,主要决定于视线通过地面大气层的密度变化情况,如果密度均匀、平衡,目标成象就会稳定,反之,变化剧烈,目标影像就会上下左右跳动,给角度测量误差带来影响,早晨日出以后,阳光照射使地面逐渐受热,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不断上升,上面密度较大的空气又下降,这就开始形成近地面不同密度的空气上下对流,破坏了大气的平衡,由于地面起伏以及各种土质和植物不同,其受热程度不同,所以空气不仅上下对流,而且还产生水平方向的对流,当视线通过时,就产生目标影响上下左右跳动。
要想提高测角精度,保证目标成象的稳定,一般在下午随着辐射热量的减少,气温逐渐下降,空气密度趋向平衡,目标成象开始稳定,这段时间是角度测量目标成象稳定的有利观测时间。
2、 大气透明度影响目标成象的清晰度
目标成象是否清晰,主要决定于大气的透明度,也就是取决于大气中对光线起散发作用的物质(如尘埃、水蒸气等)的多少,随着大气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对流,地面尘埃不断上升,同时,太阳辐射愈强烈,大气中的水蒸气亦愈多,所以上午,特别是中午以前,大气透明度一般较差,午后,随着辐射减弱水蒸气愈来愈少,尘埃也陆续返回地面,因此,在下午三点以后常常是大气透明度良好的有利观测时间。
通过上面的论证而知,目标影像清晰稳定的程度,在一天之内随着时间不同而变化着,一般晴天,成象清晰、稳定的时间是日出一小时后在九点钟以前和下午三四点钟以后,阴天时影象的情况比晴天有利。
(二)水平折光差对水平角的影响分析
我们知道,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气体分子总的分布是上疏下密,也就是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同时,由于地面不同地类的吸热和辐射热能程度不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密度也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观测角度,光线通过这种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介质时,会连续折射后成为一条向密度大的方向弯曲成曲线,而不是仪器与照准方向一致的直线,实际照准方向与理想照准方向将出现折光差值角。
要消除此折光差带来的测角误差影响,测角时应注意:
(1)选择地点时应注意使视线保持足够的高度;(2)在水平折光差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应适当缩短边长;(3)不要在容易形成空气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时间里观测,如大雨前后,日出日落前后。
(三)照准目标相位差的影响分析
照准目标如果是直径较大的圆柱形实体,在阳光照射下分为明、阴两部分,当背景是天空,就易偏向暗的一侧,背景是阴暗地物,就易偏向明亮的一侧,所以观测照准目标时,往往不能正确照准目标真正中心轴,由此给观测结果带来相位差。
要减小相位差的观测误差的影响,造标时应根据三角网边长正确选择造准标志的直径,根据背景情况,将标志涂成黑或白色,有条件时最好上午,下午各测半测回。
(四)气温变化对仪器稳定性的影响
在观测过程中,仪器的视准轴应该在观测方向所确定的铅垂面向内旋转,仪器水平度盘的方位应该固定不动,这些条件反映了仪器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外界气温的变化,使仪器各部件向阳和背阴处产生不均匀的膨胀,发生微小扭转,影响仪器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论断鲜明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传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传媒为载体,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脑等工具,向人们传输思想教育内容,使人们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服从、服务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任务。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制造和形成正确的舆论,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范跑跑事件作为一桩典型的事关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的突发事件,可成为我们反思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切入口。
一、范跑跑事件是一个思想道德伪议题
传媒行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对议题的选择很重要。所谓议题设置,就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议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议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较早得到媒介注意的议题将日益为人们所淡忘。议题要符合社会情境,就能对当下思想具有重大启蒙作用,或对流行思潮具有纠弊改偏功能。传媒的目的就是敏锐抓住此种议题,进而一石激起千斤浪,引发社会反响。
1 合理的思想道德议题特点
首先,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变动时期,人们许多思想问题,都与对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发生误解或认识不足有关。因此,议题要具备政策导向作用,从宏观上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展开关注和引导。
其次,具有可争辩性,即多数人对议题有模糊认识。这时廓清议题对引导社会思潮就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再次,符合基本的思想道德底线。底线以下的问题是不能争论的,不能拿一个根本不成立的伪道德命题来争论,如要不要见死不救,要不要背信弃义?纠缠在伪道德的命题争辩中,不但不能提升整体性的道德水准,还会降低人们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模糊人们本已清晰的道德视界。
2 范跑跑事件不是合理的思想道德议题
首先,它不具备政策导向价值。汶川地震赈灾期间,党和国家的最大的政治和政策就是“救人”。范美忠临难独自脱逃,无论如何不符合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的,充其量只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从范跑跑事件衍发大规模的传媒讨论,背离了国家抗震救灾的政策大方向。
其次,它不存在认识模糊性。人们对范跑跑事件的定性,早有答案。人们在赈灾中的表现,也说明了整体性的道德认识要高于范美忠的个体道德认识。
最后,它不符合基本的道德底线。应不应该在地震中救人的争论,是一个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底线之下的争论。它不但没有起到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心中阴暗的心理,降低整体性的道德水准。
二、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挑战
从范跑跑事件可以看出某些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
首先,某些传媒重情绪宣泄功能,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范跑跑事件并未成为一种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反面典型范本。某些传媒庸俗理解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缺乏承担整体性社会思想改良和公民理性构建使命的责任感。
其次,某些传媒的报道只停留在“客观”反映转型期社会的功利思想,却不采取合理策略进行引导。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发展,不时产生出“雷锋做好事该不该”、“用胸口堵机枪到底明智不明智”等讨论,这标志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金钱和道德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反思,恰可以成为传媒构建新时期思想道德秩序的重要切入口。但是某些传媒对之的报道却只注重表面的热闹和喧嚣,并未揭开隐匿其后的思想根源,把简单的道德判断引向恶搞式的诡辩,放弃对基本道德观的引导和教育。
再次,某些传媒的娱乐功能遮盖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具有道德范本价值的事件往往被当成简单的娱乐事件来炒作。从表面看是对范跑跑事件的争论。实际上忽视对事件终极价值的道德评判,转而注重对当事双方的娱乐性争辩。重要的表现就是伪事件、伪话题正在逐渐增多,它们打思想教育的幌子,行娱乐闹剧之实。不进行有建设意义的传媒构建,而沉溺于作秀式的传媒表演,从貌似有意义的事件中展开伪教育活动。
第四,某些传媒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首创精神。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范美忠本人有行使自己自由的权利,即可以选择在地震来临时该跑还是不跑,而且他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传媒不把范美忠作为议题,他也不过是万千人中的普通一员,比他道德更加恶劣的人大有人在,并不值得如此大规模地口诛笔伐。传媒的失误在于把他搬上舞台。无限炒作,并为之展开伪道德审判。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媒不但没有起到对民众道德提升的作用,反而连起码的尊重人、理解人的思想道德任务都放弃了。某些传媒对范美忠大肆谩骂,随意使用“可耻、”的字眼,实际已经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在用一种“非道德”攻击另一种“非道德”,走到非人本的一面去了。
最后,网络媒体对传统大众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在弱化,甚至有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传媒彻底的民间性和话语的非理性特征,容易改变传统纸媒和电媒的立场,进而发生网媒和非网媒的集体狂欢。并有可能发展成价值判断力部分丧失的集体晕眩。
其一,有可能间接助长整体性的社会非理性情绪。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科学民主精神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对于同一事件,人们的看法丰富多彩,但是其中会有非理性的成分。如网络上动辄兴起的通缉令事件,就是非理性思想的外在表现。传媒如果不能很好的履行目标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的功能,整体性的社会非理性情绪不但不会消亡,还会潜滋暗长。
其二,议题设置发生偏颇,会导致对具有主流意义事件的忽视。汶川地震赈灾期间,有比范跑跑事件更值得关注的事件,如灾后重建、捐款审计,都需充分被关注。关注主流意义的事件,更有助灾后生产秩序和精神秩序的重建。让范跑跑事件占据报道的主要时间和空间。影响到人们对主流意义事件的关注,没有发挥传媒对灾后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向构建作用,它未产生启蒙,却导致了屏蔽――屏蔽了更有意义的事件。
三、充分发挥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策,略
首先,提升传媒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对传媒的宏观
管理和指导。传媒所反映的内容及其对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面。不同的信息使传媒的教育作用可能出相互抵触相互干扰的矛盾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传媒的自身管理,其中提升媒介思想政治素养是重中之重。媒介思想政治素养既包括政治、法律、政策素养,也包括业务素养,更包括道德素养。仅仅是道德观素养,就应包括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素养。范跑跑事件中反映出的,正是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某些传媒不但不去探寻事件背后的道德意义,反而用娱乐的方式炒作,本身就反映出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淡漠。在传媒报道中修好思想政治内功,才是传媒对外报道的理性基础。
一、利用教育政策推动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必然性
1.加拿大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加拿大这个素有“枫叶之国”美誉的国家,是世界上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最具多元性特征的国家之一。除了英法裔族群以外,还生活着包括印第安人、因纽特人、梅斯蒂索人在内的土著族群,以及包括华裔、印度裔、美裔、菲律宾裔、法裔等在内的众多移民族群。如下表所示,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大都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已几乎占据了城市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Visible Minorities in Canada and in main Metropolitan Areas (2006)
加拿大民族构成的多元化,也使得其文化格局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作为建国民族的英裔与法裔族群的文化、土著民族文化以及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移民族群的传统文化,都是加拿大整体文化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族群的文化之间在、民族语言、传统习俗、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加拿大的多元化是加拿大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如下列表格所示,在加拿大的总人口中,除了基督教徒以外,天主教徒以及其他宗教信徒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the Canadian Population(Percentage)
加拿大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格局,使得如何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民族的人民相互融合、和谐共处,以及如何构建加拿大“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成为关乎加拿大国家命运的重要议题,而使各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族群的文化得到认同,则是这一议题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文化同化主义与二元文化主义的倒塌
1763年,英国殖民者正式取代法国殖民者,成为加拿大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为了巩固其统治,以及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导地位,英裔开始出台各种政策法案,如1840年出台的《联合法案》(Act of Union),从而推行“盎格鲁文化同化主义”。 亚伯拉森(Horald Abramson)曾提出,所谓同化,即“社会中谋求更大一致性的进程。”那么顾名思义,盎格鲁文化同化主义,也就是要求所有少数民族的人民摒弃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一致地认同与遵从加拿大英裔族群文化。但在二战以后,以魁北克省为首的地区主义不断膨胀,同时大批非英裔非法裔移民涌入加拿大,非英裔非法裔的少数族群的力量不断壮大,使加拿大的民族矛盾以及区域性矛盾不断加深。
20世界60年代,在魁北克省发生的“平静革命”(Quiet Revolution), 以及 “魁北克人党”(Parti Quebecois)和“魁北克自由阵线”(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Quebec)的出现,更是法裔族群要求在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获得平等权利、争取民族文化认同、甚至是争取政治上独立的重大体现。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以及国家面临分裂的严峻形势,使加拿大联邦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同化主义是行不通的。鉴于此,联邦政府于1963年成立了皇家双语和双重文化委员会,致力于解决以英法裔为主的,各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试图使英法裔文化成为加拿大的主流文化,即通过施行二元文化主义找到出路。此外联邦政府于1969年,颁布了《官方语言法》,从法律层面赋予了法语与英语的同等地位,规定法语与英语同为加拿大的官方语言。
但联邦政府的这一做法,却触及了非英裔、非法裔的其他族群的神经,招致了其他族群反对的呼声。其他族群的人们认为,这一做法忽视了本民族的平等权利,既然法裔族群的民族文化和语言能够得到肯定,那么为什么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语言,不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呢?最终二元文化主义在民族矛盾再次激化,与少数族群人民的不断抗争下,以失败告终。
文化同化主义与二元文化主义的破产,使得联邦政府意识到承认加拿大民族与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并使每个族群的文化得到充分认同,对于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的必要性。
二、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对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推动措施简述
1.在教育理念上,在国民教育中树立多元文化理念、消除教育中的歧视与隔阂
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是一个国家整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传播途径。实现对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第一步,无疑是要从实现国民教育中对少数族群的文化认同开始。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中,以下原则是一切教育行为开展的准绳:
(1)要充分尊重并且平等对待少数族群的民族文化,承认少数族群的民族文化是加拿大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力求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所有族群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应得到平等的重视与挖掘。
(3)主张对所有族群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理念,消除教育中的歧视与隔阂因素。
(4)加拿大国民,无论种族、性别以及社会地位,都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2.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教材,力求平等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承载工具的同时,更传达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态度、教育原则与核心价值。鉴于此,加拿大教育部十分重视对教材内容的编写、审查与筛选,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不同族群的民族文化与其核心价值观。此外,联邦政府还资助编写了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教材;编写反映多元文化的地区艺术、舞蹈和社会研究的直观教材;编写多元文化的幼儿手册;设计反映加拿大不同族裔文化的教具等。这样,在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念的同时,更保护了少数族群的民族自尊心,提升了少数族群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
3.基于宗教多元化的教育政策
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不同族裔人民的精神信奉,更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与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正如上文中提到过的,加拿大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而基于宗教多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则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又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在加拿大,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公共环境的前提下,自由地根据自己的选择着装,如犹太学生的亚莫克便帽,或锡克教学生的头巾。
除此之外,联邦政府对宗教学校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重视。如蒙特利尔天主教学校的全部办学经费皆由政府资助。
4.双语教学的普及
自联邦政府宣布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以后,加拿大的许多省政府都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同时用一门官方语言和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接受学校教育。在加拿大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可以用双语接受教育,在多伦多,近70%的中学生在讲各自母语的同时,用双语学习必修课。萨斯喀彻温省的学校法规定,只要是出于推动教育的目的,任何语言都可以根据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被用作教学语言。
三、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中推动少数族群文化认同措施的评价
1.为少数族群的教育平等提供了政策保障
《条例》规定了“地区居民”和“地区活动团体”的职责与义务,即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职责与义务。要求社会公众齐心协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宣传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及举办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健康成长。鉴于社会团体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支援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条例》规定,社会团体应加强与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支援家庭教育的各项工作,努力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为了从外部保障监护人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条例》规定,企业(相当于我国法律上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在的单位”)应努力改善其雇员的劳动条件,帮助雇员实现事业生活的平衡和谐,使其事业与家庭两不误,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条例》还规定了六条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一是向父母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机会。二是推进“成为父母的学习”,由县总务部从推进私立学校教育改革事业费中对进行保育体验的私立中学予以相应的补助。三是培养支援家庭教育的人才。四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合作。五是建立充实、完备的家庭教育咨询体系。为落实这一规定,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开设了健康育儿电话咨询窗口,并开展现场咨询。六是宣传、指导以及启发家庭教育。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制定、普及“家庭教育十条”,举办“熊本育儿谈话会”和家庭教育报告会,开展“用爱与教养培养孩子”的宣传活动,表彰支援家庭教育的个人和团体;县健康福利部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数据进行调查,及时提供相关的育儿信息。
二、日本家庭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
日本从普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出发,重视顶层设计,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基本法》中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可先修订《教育法》,在总则中单列一条,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家庭教育立法。规定家庭教育的概念,基本原则,各方的权利、职责与义务,家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问题。同时,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家庭教育事业的成熟程度也各不相同,可考虑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日本家庭教育立法体现了对家庭内部教育事务的干预以及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服务和指导。基于这一理念,日本家庭教育立法经历了以行政为中心到向行政与社会并重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管理的主要推进者。这种模式有利于健全家庭教育相关体系,有利于保持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值得我国借鉴。
(三)通过立法
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大陆在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人员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都较难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工作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日本家庭教育工作之所以能有效推进,除了实施全面的扶持政策外,通过立法建立稳定而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也是其关键所在。在日本,一方面,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民间筹资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社会力量的赞助或捐赠,使家庭教育工作获得较充裕的资金保障。在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不足的情况下,也应以立法确保政府对家庭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用足用好社会资助渠道,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坚持一般家庭与特殊家庭教育支援并重
日本家庭教育立法注重满足各类家庭教育需要,特别关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活动的支援。如《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就针对残疾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家庭或监护人作了专门规定。该《条例》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县在制定和执行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时,须充分考虑监护人及儿童是否存在身体障碍,考虑监护人的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家庭情况。我国可借鉴这一分类指导的原则,在规定普适性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实际,重点针对特殊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从外部需求减少还是从生产企业工资提高来看,我国的外需和外部投资都很难继续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内需。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外需行业和企业劳动者的生产转向、岗位转移在所难免,大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努力培育新的内需行业就业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在扶持灵活就业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就业存量稳定工作,不仅会抵消新增就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效果。近10年来,在经济增长向好的背景下,促进就业关注的重点是新增就业,对稳定就业关注不够,相关政策措施缺乏。面对严峻现实,必须将稳定就业放在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量、保岗位力度。其中,特别应关注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在危机中公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能力不足,缺乏失业预警系统,职业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力度不够等。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保障程度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典型的反危机、反周期的重要作用,做好了就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机遇之一: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危机还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就业对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应对危机中,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有利于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都表明,只有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效。在应对危机中,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为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提供了保证。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于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机遇之二: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估算,仅中央4万亿投资就可增加2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地方政府数量更大的投资还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次,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稳定就业政策的推出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国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的非常态政策措施,首次启动国家失业预警机制,不仅完善了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也为稳定就业政策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为统筹城乡就业创造了更好条件。国家为缓解农民工就业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统筹城乡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来说,既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相关制度,推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第四,危机的考验有利于劳动者调整心态,使更多劳动者走上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路。通过危机的洗礼和政府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劳动者的心态更加成熟,求职行为更加理性务实,这就为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扩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国家多种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逐步解除,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实施具备了更好环境。
2001年入世以来,凭借成本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引导,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使我国贸易不平衡性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因此,研究缓减贸易不平衡状况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讨论扭转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其隐患
(一)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国际贸易额逐年增加,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不平衡性表现为长期的贸易顺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贸易顺差幅度有所下降,2010年顺差总额为1831亿美元,2011年降为1549.94美元。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633亿美元增加到38667亿美元。商品结构方面,从1998年至2008年,工业制成品中的8类杂项制品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些商品基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则出现逆差的情况。
(二)存在的隐患
从我国贸易现状来看,我国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的趋势没有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隐患:
商品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引导资金向出口相关产业投资,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企业转移到国外。一方面,我国大量出口对国际造成巨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本国资源被大量转移到国外,造成大量的战略资源损失,不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例如,2009年,稀土出口额为6.49亿美元,进口额为1.84亿美元,顺差达4.65亿美元。
贸易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1996年我国确立外汇结售制度,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国内货币量随着顺差的加大而增加。人民币这种别动的投入到市场上,削弱了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
二、缓减贸易不平衡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依靠外资向扶持本国资本转变
实施导向性的财政投资措施,引导本国资金对高新产业的投资,逐步降低对外资依赖,缓减贸易顺差。据统计, 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但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为290亿美元。引导本国投资,增强核心竞争力。从我国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初级加工品占有重要地位。为扭转不利于局面,我国应改变重点利用外资的做法,积极稳步推进内资对行业高端的投资,助推产业升级,改善商品结构。
(二)制定鼓励重要物资、技术进口的税收政策措施
税收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政府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来缓减贸易不平衡,优化贸易结构。其一,免除重要物资和技术进口税收,刺激进口,同时提高资源出口税。利用重要物资弥补国内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掣肘,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二,逐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做了积极贡献,但也导致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问题。因此逐步降低对初级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发展,可缓减贸易顺差。因此,要有重点的扶植战略进口行业发展,并逐步调整对传统出口行业的退税政策,逐步实现贸易平衡,优化产业结构。
(三)扩大内需的财政扩张政策
扩大内需是有效缓减贸易顺差,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方法。我国面临内需不足的情况,因此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缓减贸易顺差,增强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其一,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开发,加大出口转内销力度,使这些地区人民享受发展带来的福利,同时缓减贸易顺差。其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业人口的消费能力,消化大量初级产品,提升其生活水平的同时缓减贸易顺差压力。其三,加大财政补贴,引导本国资金流向教育、服务、社保等行业,减少对初级出口加工行业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并缓和贸易摩擦。
三、财政政策措施实施面临的障碍
(—)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表现为对国有企业补贴过多,教育、基础科研、社保等领域财政支持不足,财政开支监管不足,财政政策执行效果受到影响。
(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2009年至2012年债务总额均占GDP的30%以上。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土地出售收入,2010年和2012年均超过GDP的6%,可见在推行新的财政政策过程中会受到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叶哲源.贸易收支顺差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J].国际商贸,2012.
[2]张清.造成我国巨额顺差的出口贸易结构分析[J].经济论坛, 2010.
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不影响普及程度的前提下,坚持“需增则增、宜并则并”的原则,撤并了人数较的村小和中学,撤消部分乡(镇)的学校建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减少低效益重复投资。达到收缩战线、优化资源、促进均衡发展的目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民办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两条腿”走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优质学校,满足一部分民众期望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
二、加强督查,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政策
政策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执行政策力度不一,从而造成教育发展失衡。首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要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保障机制做到全民知;其次,各级政府要建立教育督查机构,在加强对办学质量督查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政策落实程度的督查,一定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第三,我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参与到义务教育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中来。
三、统筹城乡教育资源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统筹,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一定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扎实开展教育惠民行动,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注重解决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儿童就学难问题。改善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对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