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7 20:29: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域文化论文

篇1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发源于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中,至今,我们已经发现了近千处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红山文化的原始先民们擅于饲养,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造型文化发展迅速,这种艺术造型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红山文化中的“龙形象”是中华“龙文化”的发源,红山“龙”成为一种文化发展的脉络意象,历经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发现。这件“龙”作品呈现墨绿色,高26厘米,造型完整,体态蜷曲,呈C字形。它的吻部前伸,呈现略向上弯曲的姿态,嘴部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这件作品概括了中华“龙形象”的特点:鹿眼、蛇身、猪鼻、马鬃。这种特征延续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象形符号,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永远的象征。红山文化不仅具有现代文化的历史存在,在现代文明发源的界定上也起到重要的佐证作用。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红山文化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扩展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二)移民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还是一种移民文化,这种区域性的移民文化特点,使东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一种丰富繁杂的大一统的现状,这种现状对于东北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种文化包含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类型:少数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异国异乡文化。据考证,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原文化就是东北地区的原驻民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东北的社会人群增添了流民、移民和谪戍之人,这些人为东北文化中注入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所具有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总之,东北的区域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展、吸收、融和了其他地方文化,在文化的传承、融合、嬗变中发展而来的。这种移民文化的特质使现代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现实性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性特点对于现代东北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多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中的现实性特点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东北方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方言,东北的方言是由这个区域内部的各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是一种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现象,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点,契合了东北人豪放、率真、风趣的社会群体性格。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二)东北饮食文化

与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同,东北的饮食文化具有热烈、豪放的特点。东北菜的菜码大、菜量足、菜味重。历史上,东北地区属于富足、丰饶的区域,与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较少出现饿死人的时期。东北饮食文化是一种物产丰富基础上的简约与丰富的综合。有学者认为,这种丰富之上的粗糙与简约是东北人将精力放在一统天下上,都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吃喝上的结果。东北的现代文化受到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东北饮食文化反映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人生哲学、生活美学。

篇2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地方纹样中汲取精华,在地方性景观小品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篇3

曾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曾说过,当今世界建筑就像一个古来的大树,其中的各种枝桠就是各种建筑流派或理论,但是其主干只有两支,一是物质技术,二是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因素只有物质技术与地域文化。其中物质技术并不受地域限制,只有地域文化才能使室内设计带上地域的情感与特征。若是室内设计无法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那么设计就会出现“全球化的统一”,从而失去了地域文化多样性呈现出的精彩纷呈。

(二)坚持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有机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应该拥有精神功能,换言之,就是要坚持室内设计的一体两面。使用功能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既要满足其实用性,又要满足形式性。具体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室内设计要满足功能的实用性,又要运用形式语言来表现出其情感、主题与意境。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强调室内的结构与形式的完整性,其次要追求地域文化、物质技术与室内空间表现的精确性与深度。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域文化在长期地发展与积累中,为人类创造着独特的价值与文明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故而,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将地域文化简单的当作形式符号进行利用,而是要提取出地域文化的特有的价值与文明,吸取其深层次的蕴涵。具体来说,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要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风或复制。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建筑,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室内设计时,不能笼统进行继承传统,过于片面强调地域文化,而是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握住室内设计的创意核心,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二、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法

符号是人类的特有的创造物,从人类出现至今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的符号。室内设计中就应当通过将复杂多变的地域文化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提炼与演变,从而使其变成一种具有代表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传达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的传达能力,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最终,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进行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时,将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当作文化符号,将屋顶的吊饰做成圆形造型,与方形地面或床相互呼应,既不失简洁、大方,又不古意韵然,从而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并展出了中式设计风格的简洁凝练。

(二)抽象法

室内设计实质上也可以将设计看作是对线条、色调、色系等要素的设计。因此可以利用抽象法将室内设计中要素看作抽象的点、线、面、体,在保证形式美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加入本地地域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式风格的设计过程中,电视柜、墙面、橱柜等整体上要以直线和平面立体为主,同时为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电视柜上可以加入黑、红、白色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在墙面上点缀由窗花演变来的花纹,展现独特魅力;在橱柜上可以增加犹如古代门栓的把手。这样的室内设计,不仅富有时代现代抽象主义,又蕴含强烈的地域特色。

篇4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内容

(一)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景观设计必须不断继承、发扬和体现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气候植物和动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实施,使土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破坏。一旦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地结构的稳定性便会逐渐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还会改变光照的特性等。因此,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各地区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倒塌、不稳定等情况出现,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稳定性。

(三)合理利用气候

一般情况下,气候条件是通过对光照条件、空气温度、湿度等,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务必做到合理利用气候,以保证整个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感观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调理环境的微气候,提高环境质量,以改善人的生活舒适程度。例如:在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南方设置有很多开敞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南方的气候有着密切联系。

(四)合理利用植被

在植被的合理利用方面,主要是指乡土植物和城市植物的选择。其中,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在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较多的采用乡土植物,不但不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证它们的正常生长,还能很好的展示地域特色。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向性,例如: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受到植物功能特殊性的限制,使得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体现以其它景观设计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合理利用地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原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留,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篇5

二、将地域文化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写作

篇6

2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时期,L.曼德福最早提出地域文化创作,但是人们并不引以为意。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地域文化。80年代,人们热衷于研究文化热和方法热。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建筑师们开始挖掘地域文化,将其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近年来,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大师在设计作品时,都注重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国外设计大师黑川纪章、埃利兹、矶崎新等人,国内的设计大师如曾坚、王琼等人,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多数都能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黑川纪章先生在对吉隆坡机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王琼在其建筑设计中主要强调的内容就是文以载道的理念,设计大师们在探索以及模仿中不断地寻求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平衡。

3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呈现的特点

(1)表现形式的特征,即室内设计的造型特征。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室内设计造型差异很大。地中海建筑室内常为拱门与回廊的结构,家具不修边幅的线条、凹凸不平的墙体、马赛克镶嵌拼贴的装饰等特征。东南亚地区室内常采用木构或木石结构,结合其大而低矮的屋檐,充分营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恬静、清新的空间环境。对于我国的室内设计来说,总体上北方显得粗犷豪气,南方相对细腻秀气。

(2)装饰材料的特征。

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不可少的材料,市场上的装饰材料种类很多,选用的材料不同,效果就不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材料产地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等,在选料上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化特征。例如,石头常作为室内设计的天然材料,由于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有些地区往往使用整块石头,体现出粗犷的特质,而有些地方则对石头精雕细琢,小巧玲珑。再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傣族居民的竹楼别具风格,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盛产竹子,所以在室内装修中常使用竹子。

(3)色彩设计的特征。

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进入一个室内空间,最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色彩。它对室内的舒适感、温馨感等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不同,如广州人喜欢灰黄色,哈尔滨人喜欢米黄色,的室内设计就以白色、明黄色、褐色为主。陕西窑洞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采用土黄色为主,这些色彩的运用都与各地域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4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原则和表现手法

(1)原则。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综合的艺术,室内设计者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一味地追寻它的实用性及美观性,最终导致了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最终导致了人们一味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从而使大自然遭受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将自然、人文不断地结合,最终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符合人生活的空间,这就是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基本走向。

(2)表现手法。人类文化在一定的时空内不断地融合、沉积,最终形成了具有多重文化属性的文化地域景观。作为和人类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室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地域文化的背景。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地域性设计的语言。这其中包含在进行室内改造的过程中要与特定的室外建筑风格以及环境进行合理融合,不然将失去室内设计的最根本意义。尊重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并不就等于拘泥于传统旧制、空洞复制,而是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使室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首先是主题空间表现手法。其归纳起来又可分为形式主题与情节主题,形式主题以突出某一地域的物质环境来使人联想到该地域的生存状态和风土人情。例如,号称世界上第一家水下餐厅的马尔代夫的伊特哈,四周完全采用透明的丙烯酸酯材料,让顾客置身于海底,欣赏印度洋水下真实又奇幻的海景。情节主题以地域文化中的典型历史、人物、故事、神话等为联系,来塑造空间的性格。其次是符号表现手法。符号往往作为传递和负载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一项事物的简单手段。在最早的原始社会,符号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人们往往不自觉或者自觉地使用符号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从我们祖先那时候的结绳记事到目前的歌舞图腾,这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设计的符号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在建筑空间里的描绘语言,将建筑外观、空间形态以适当的结构造型、材料质地、色彩等元素来表现社会礼俗、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思想情节,这体现了地域文化赋予空间的生命力。因此,将复杂又庞杂的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时必须要进行分析、归纳,最终提炼出更加容易表达、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全新设计符号,保证其具有特定的代表、象征以及暗示意义。例如,在对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的双沟服务区室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扬州市花的花形进行进一步抽象提炼,最终应用在服务区室内设计中来,从而使服务区的室内设计强烈地反映出了扬州地区的地域文化。此外,在对服务区室内设计过程中同样还采用了扬州八怪人物的肖像诗画立于门厅的入口处作为背景墙,最终使服务区的室内设计与扬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

5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实例

现代皖南的黔县宏村村落保持着明清建筑,居民的生活习惯保留着像古代的那种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村落布置井然有序,房子依山傍水,建筑外观素雅,人们生活融洽。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地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经典建筑。设计师成功地将苏州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使建筑物展现出苏州历史的悠久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元素,又赋予现代化崭新的气息。王琼设计的苏州图书馆新馆,注重室内环境设计与苏州的地域文化巧妙的结合,营造了现代图书馆的文化气氛。在做设计前,他们对苏州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了解苏州人民的生活习惯等,进而创造出苏州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图书馆。在入口大厅与中庭交接处,有四幅玻璃条幅隔断立于两翼,内容为天地人和与书兴风雅,空间上体现通透性,又避免了一览无余,增加了空间层次,也体现了空间中一股书卷气息。

篇7

二、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国家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

在人口流动性社会的今天,保持地域文化价值成为了关注的方向。对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物质和科技的快速提升,使局部地域文化逐渐衰退。在此情形下,保护文华多样性,要切实保留和延续各地域文化自身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才是文化价值的重要意义。只有保留文化多样性,才能保障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增强生机,才能持久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三、新核心文化价值

地域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才更新流动性,地区核心人才往往汇聚在核心地带,加快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引进情况。所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作为地域未来发展规划,城市当中需要重视此种阶梯状的人才分流情况。坚持以人文本,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我们更应该去分析城镇地域文化新形势下根本方针的调整。本文提出的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对于积淀形成的历史有形文化价值折射下的新形势地域无形文化发展方向的转折。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是一种对诸多问题普遍综合性的解释。从理论上而言,它是具有一个公式性质的支撑基础,目前还未做出科学性的数据分析。对于此项观点,作者现仅对提出的这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并阐述它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新形势下新核心文化价值

笔者之所以提出此项理论,是基于自己所接触到的问题当中得出了“人”作为诸多问题的核心本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在自然世界中,问题产生发展往往是复杂多变,有人为的,也有自然之力。但人的能动性很多时候是可以去预防和解决这些危及自己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提出“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根本方针。对于地域文化价值的发展需要一种前沿预见性的观念,对文化价值的新核心在于地域人才比重有很大影响。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高,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力越明显。相反,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低,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发展越缓慢。中国目前在大的人口基数情况下,始终不会缺少人才的出现。对地域文化价值中“人才”可以解释为“综合性人才”和“各领域行业性人才”或者更合理的解释为“实践型人才”和“文化性人才”从这两方面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取决因素,也是对社会整体发展进程具有积极效应。文化作为一种人本身基础内涵的因素,是成长过程中根据每个人自身思维性质所形成的一种对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阶段程度,在人自身成长的过程之中,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价值。而实践性是一种自身进入社会后所经过洗礼从中形成一种适应发展的习惯。并在后期一定程度上所积淀形成的自身经验,是一种对社会的身心认知表现。经过分析可以观察到,地域之间的发展之所以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文化价值。一方面,在于历史所形成固定文化价值因素,这是历史所带来的地域根基性。是一种地域独特文化。另一方面,在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对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可以解释为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文化精神的引入,这是一种地域政治思维的提升。

(二)新核心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分析

任何理论的成功运用,离不开社会现实实践当中的决定性基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基于核心价值发展方式的支撑,也是对诸多在社会新形势下所进行有效意义上的总结。针对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综上总结可以得出以下价值意义。

1.提升本地域文化价值影响力。地域人群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流动性,包含着人才新核文化所具有的流动因素。从而相互之间有效吸收借鉴优秀文化价值,提升优秀文化深度发展,使社会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地域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和封闭的,地域之间文化的传播、交流、融通、和整合,是一个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域文化本身分布的差异和非均衡性,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人才核心文化本身始终出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以人才为核心的这种文化传播和渗透,必然促进文化的整合与统一。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魂、文化是民族精神力量、文化是区域价值影响力。文化的发展,需要以人才为核心带动力,增进全社会凝聚力、思想变革观念、推动地域知识进步和人才基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2.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在地域间推进人才文化发展战略,会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以带动各地域间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对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不同优秀行业人才的涌入,使其在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基础上既百花齐放又不断融入主流文化当中,从而充分发挥以人才为核心导向,激励和规范功能。另一方面,人才新核文化价值作为一种资源,在经济价值的基础概念当中,以人才为核心涌动作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则是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和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会很难持久下去,通过发挥人才核心文化价值,以“人”为载体吸收地域核心文化,在对外的交流与发展当中,对文化软实力传播,也将会不断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过程。

篇8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综合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进行建筑设计

本文以锦里建筑为例,锦里地区具有古代三国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更留下的印记。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时期的客栈、商铺和院落等建筑,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古代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相互衬托,共同体现出当地的区域特色。此外,现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设计精髓,并在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的帮助下进行升华,与当地人文特色朝相辉映,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充足、优质的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在了解地域性质和出产建筑材料的类别进行划分,使建筑设计既凸显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价。

5、建筑的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的紧密联系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篇9

二、各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地域文化代表元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城市都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运用到不同的景观中又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在《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场地景观中大量运用“竹”这一地域文化元素,“竹”文化元素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展现宗教文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场地景观采用了大量佛教仿古建筑小品,观众席也铺以蒲团作为“禅坐”,看似粗犷的设计手法表达了独特的“少林”文化。《道解都江堰》演出场地的景观中有两个个元素始终贯彻,分别是装着卵石的“竹笼”和原木三脚架做成的“杩杈”,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以竹笼盛装卵石结合木桩构筑进行截流,这两个元素通过设计演变成各种景观小品。

三、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针对实景演出场地景观,地域文化应贯彻到整个景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一方面是对当地文化历史、演出内容的深入发掘,制定全面的地域文化设计计划;另一方面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包括主题的设定、园区的规划、景观设施设计、植物选配等,设计全程都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

(一)应用策略

1.根据具体演出具体分析每个演出都有每个演出的特点、亮点,充分了解具体演出的背景、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运用的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园区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更应该结合园区的实际氛围,要求用恰当的表现配合演出成功。

2.融合实景演出主题内容实景演出的主题及内容是由当地文化得来,它的本身就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宝贵素材,可以直接挑选实景演出里的内容转化为场地景观设计可用的元素。实景演出场地是依存实景演出本身存在的,在景观中运用演出剧情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能让观众在观演前即有心理铺垫,观演后又能在现实场景中寻回剧中的记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观演体验过程。

3.代表性元素的运用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文化元素可以提取其精华通过调整梳理转变为精准概况的内容结合到景观设计中,从当地传统历史到色彩偏好,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可替代的元素;物质元素可以挖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植物等。从形式、色彩、材质、内涵方面合理归纳,通过设计转换为可实际应用的元素并运用到实景演出场地中。

(二)应用手法

1.布局整体化在布局上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内涵能使观众在行进过程中对“此时此地”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布局整体化的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是以原始景观为基底,实景演出依靠独特的自然景色为舞台,借用自然天成的优越景色营造出当地独有的景观基底;第二是围绕主要的地域文化元素构建景观空间,一个地方的文化元素是丰富多样的,提取主要的元素进行整体设计布局从而达成统一的认知印象。《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就以原基地上的竹林为景观基底,各种配套设施的设计也充满了“竹”元素。

2.空间情境化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观众融入到演出情境中去,在空间中制造故事情境引导观众在行进时自然步入主题时空。一般来,说实景演出场地的游线为单线或单线循环,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故事视觉化,如用雕塑、景墙、景观小品等形式表达故事内涵,通过组织游线节奏有意识地让观众在情境节点上逗留观赏。

3.细节符号化在细节上主要从造型、色彩、和质感方面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挖掘文化内涵完成同构联想并建立具体的形象。造型方面可以用重塑、夸张、变形等手段将地域文化原型转换为可用的元素,设计出符合实际场景的景观物;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构成,从地域文化角度看色彩有着千差万别的象征意义,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用色特点整理出合理的色彩搭配,有意识的营造有象征性的环境氛围;人的知觉系统对不同质感有不同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联想,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控制观众对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如在色彩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量运用了象征佛教文化的明黄色系,《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场地景观根据地域文化在运用红色元素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形成不同的意象符号。

4.手段科技化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创造和融合实景是实景演出的重要亮点,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高科技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成为景观设计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的科技化场景也随处可见。《印象•武隆》的演出场地中出色的灯光设计是观众感受的刺激点,集散广场上大气浓厚、隧道里的影片投影也是灯光的一部分、观众席椅背的LED灯组成了星光点点,这些都是用心融入了现代科技的产物,提升了《印象•武隆》整个形象的品质感。

篇10

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消亡的过程。首先大规模的现代化大生产要求产品制造和使用方式的标准化,从而推进生活方式的标准化,而标准化是一个去个性化的过程,一个现代化大生产所生成的文化取代本土文化,标准化的文化取代地域文化的过程。其次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必然产物,他是大量的不同地域的农业人口集中于城市之中,认同城市文化,皈依城市文化,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去生活,从而化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城市化必然使不同地域的人离开生养他的环境,为融入城市生活而放弃原有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当大量的非城市化人口实现城市化,地域文化就失去了他传承和创造的主体,也使主体离开了地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生活环境。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所需要的环境消失,在生存与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降低,不断地走向消亡。这是社会进步造成的文化更替的自然现象,也是文化有机体系发展变化的通常逻辑。除此之外,文化的消灭和发展还有另一关键力量,即学校教育。由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目的制约学校教育的诉求和文化发展的理念,不同国家的统治阶级在不同时期必然对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标准、核心价值体系和表现样式及其理想状态做出规定,并对非法文化与合法文化做出界定,从而规定学校文化的标准及其合法表现形式。即学校以什么为核心价值取向确立培养什么人、选择什么知识、如何培养人、谁去承担培养任务。而这一过程就是文化选择,传播、交流的规程。当“十年”推行无产阶级的文化时,我国其他文化便被划入非法领域,遭受了排挤与毁灭。当现代化成为我国建设目标时,文化的标准有一次发生了变化。至于地域文化,曾经被贴上了落后愚昧封建等标签,经历了忽视、轻视、歧视,被批判和打到的过程,甚至以国家的名义将地域文化作为非法知识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从而形成文化的拔根现象。还有的将地域文化等作为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强行消灭。这种现象在不发达国家存在过,也在美国西欧等国家发生过,如美国对对本土文化中印第安文化的消灭,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歧视等等,都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通过学校消灭文化,除了以上方法外,还通过在学校课程中全面推广主流文化和科学文化,推行标准化考试和教育生活规则,建构生活氛围进行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除了必要的法律规定的民族课程之外,地域文化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地域文化中的社会生活与交往方式,利益分配和矛盾处理的惯常行为等,通过学校构成的是与非,合法与非法、先进与落后、奖和惩等学校生活规则及其生活氛围,消灭了他存在的土壤。尽管这种设置在当代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但在实践上形成了对地域文化的歧视和排斥,从而致使地域文化失去了保存,传播、创造所必须的人群及其环境,比如普通话的推广是为了便于国民的交往,但同时,由于没有对方言采取保护措施,我国的方言随着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消失,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建筑风格也在消失。这就形成了一个文化发展的困境,一方面现代化和全球化需要不断的强大中国文化,发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用,而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我国主流文化的源泉。另一方面,现代化和全球化必然是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被替代,在客观上使我国地域文化被消解,形成现代化发展中地域文化发展的困境。可喜的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地域文化对国家主流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作用,每个国家都有意识的开展对地方文化的保护,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也提出了建议,鼓励各国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开展地域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创新活动。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政府资助建立了保护和传承机制。

三、学校教育是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生成者

学校自诞生以来便是文化的产物,他的办学思想和目的,语言体系、课程内容及其开发、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师生及其关系、教育教学文化及生活方式都使特定文化的产物。同时通过学校教育,使特定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并使新一代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格,承担和推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特别是有了国家之后,一种文化一旦被从课程中排除,或被明确的禁止,或被有意识地忽视或被作为与主流文化对立的文化给予批判,或被新文化所生成的新的规则和新的标准取代,运用新文化评价和调整学校生活中各种主体及其活动的利益分配,那么他就会失去合法的存在基础,失去传承和创造的基本渠道,就必然走向消亡。反观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值得我们警醒,特别是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发挥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优势,承担本土文化发展的责任

当代社会,任何一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在主流文化的规制下生成的,具有统一和标准化取向。一方面是现代化社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统治阶级保证国家发展的需要。这种文化取向,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加速了它的消亡。而地域文化的消亡,在客观上使主流文化是去了内生的源泉,失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了解决这一缺陷,自本世纪,我国在借鉴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在中小学开设了地域文化课程,个别大学也开展和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的研究和教学,但由于标准化考试的需要,这些活动并没有重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国家在学校之外重构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体系。但是,在关注普通学校文化传承使命的同时,人们忽视了以网络为支持的,以满足和促进学习者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为使命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独有的优势。首先,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在各地建立有分校和教学点,服务于本地的学习者,能有效地建立起与本土社会生活的联系。其次,每个学习者不必离开他的现实社会生活和工作,即不会象一般大学生那样离开生他养他的本土社会,而被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校园接受统一的标准化训练,从而强制性的切断与本土生活的联系,使其失去本土化的根基和本土文化表达的氛围和机会。其三,他要满足和促进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就必须开设与本土学习者所需要的本土特色的课程,从本土文化中获得课程的有效资源,增强教育效果,自觉地承担起本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其四,开展社区教育,满足本土国民终身学习的需要。社区教育除了职业更新与提高之外,主要的是文化生活教育,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具有天然的优势。

篇11

二、东北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当年因为马车店店主用一碗蝲蛄豆腐救了清始祖布库里•雍顺的命,所以乾隆爷将蝲蛄镇册封为清始祖发祥地,并迁来了三百户旗人。蝲蛄镇位于长白林区深处的偏远乡村,与世隔绝了几百年,解放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小镇人封建保守思想严重,对新事物本能地排斥。县妇救会在蝲蛄镇进行妇女解放运动,想拆除代表封建思想的郎氏贞节牌坊,几个郎姓老太太在那整整守了三天三夜,还大骂“伤天害理”。关连山作为小镇的区长,想破除封建迷信,可关老爷子却翘着小辫子到处跑,还亲自或者煽动别人搞封建迷信活动。而装神弄鬼的大脚仙和赖嚎子,则为了一己私利制造谣言,阻挡文明的进入。东北偏居一隅,地理环境开阔,自然资源丰富,形成了东北人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的性格特征,民风质朴。关连山和何大林就是其中的典型。关连山作为小镇的权威人物,却难改粗人本性,遇到不满或棘手的问题,总要大声嚷嚷几句“扯不扯呢”。他语言虽然粗俗,但并不粗鄙,为人刚正不阿。何大林作为狩猎高手,体现了山民的威武和抗争意识,以及东北人的信守承诺和耿直讲义气。东北民众面对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压迫通常表现出执著的生命意识和倔强的生命力量,体现出一种心理上的强悍,这一点从陶曼与苏小石的爱情故事中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东北这块“化外之地”较少受到中原封建传统礼教影响,女子表现更多的是野性泼辣、大胆奔放。“大花碗”是小镇公认的“有名儿的泼娘儿们”[3],郭惠娟身上则浸透着原始的奔放与野性,敢爱敢恨,不离不弃。在于雷笔下,很多形象被理想化了,表现了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黑土地的热爱。

三、丰富生动的东北民间话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