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06:35: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课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音乐欣赏是审美领域的心灵交流活动,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进行的。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法律是不允许进入剧院的,只要一点点的强制的存在,剧院就由娱乐变成了惩罚。”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所创造的意境。如笛子曲《苗岭的早晨》以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形象描绘了旭日东升、万物复苏的喜人景象和对欣欣向荣的祖国的赞美,欣赏时,在学生“调心”的基础上展示课件:一片葱苍茂密的树林,透过林隙,晨光曦微、万籁俱静,偶尔一两声鸟鸣,一幅恬静的春晓。此时笛声悄然响起,“笛子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的字幕渐渐出现。随着曲子的进展,字幕化作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经过这样的前置导入,学生很快进入笛曲所创设的意境,仿佛来到一座茂密的树林里,林间百鸟欢唱,孩子们在林间尽情玩耍……这无疑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创设激情,“出乎其外”
教唱歌曲内容包含许多优秀作品,对于一些民族风味浓郁的地方民歌,要求学生在课堂由就能有感情地唱出这些风味,一时难以掌握。如《编花蓝》这首具有浓郁的河南风味的歌曲,名为编花篮,实则赞美牡丹,并借此体现河南人民朴实、憨厚、爽朗、风趣的形象。编制课件时首先运用河南名花牡丹的图片,进行相关了解,然后将河南独特的风情片、名胜片等经过处理展现给学生,这易于使学生了解地方民族特色、掌握其思想感情内容,为学生能有感情、有风味地演唱打下基础,同时进一步使学生增进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
三、有板有眼,以静生动
小学生正处于喜动不喜静的阶段,在用特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练习时,学生很喜欢,但由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较差,在练习时往往在该跺脚时却在拍手,该拍左腿时却在拍右腿,边唱边伴奏时更是手忙脚乱。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编制时,我们可以制作相应节奏动画并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跟着动画学打,一般学生很快就能较准确地打准节奏。
在节奏练习中,学生敲打时往往不是慢了就是快了或者跟着别人的节奏打,显得手忙脚乱,配合不好。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可以制作出各种乐器在按照特定的节奏进行敲打(可控制节奏的速度),并伴以音响效果,或者配以专业人员演奏的录像,既形象又生动,学生看过以后一般马上就能模仿,也可以参照动画的节奏敲打,那怕是节奏感很差的学生也能马上掌握。
四、形象直观,演奏示范
一所学校,可以有较好的教学设备,但不可能配齐所有的乐器;一位教师可以有很好的素质,但不可能掌握所有乐器的演奏方法。这就使得在上课介绍乐器的特点及分类时变得抽象、枯燥,学生不易于接受、理解。但运用课件,我们可以找到有关这些乐器的图片,进行相应的注释,同时可以制作动画演示其演奏时的使用方法或者剪辑一些演奏会或音乐风光片中演奏家的演奏姿势,更主要的还可以播放该乐器的音色,以及一些简单的演奏技巧。为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制作练习题。如:显示给学生本节课中所学的几种乐器的图片,用鼠标拖动相应的乐器图片到相应的位置,如果正确,则发出该乐器的声音,如果错误则给出出错信息,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单一枯燥的学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如在音乐知识中,在讲述乐器的分类时是按照音响效果分为四种,但学生对于这些乐器并不熟悉,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运用课件,我们可以先介绍相应的形状结构及文字图片,同时配以动画或录像片段演示相应乐器的演奏方法及曲子,这样从结构、文字、演奏方法、音色的介绍,学生就较容易掌握乐器的分类,而且会牢记在心。
一、音乐课件在课堂中运用的优点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增强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调动孩子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忱,教学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如上课时让学生伴着音乐走进教室,在一个音乐环境中进入到教学里来。孩子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绪因心境而制约,情绪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应该营造出孩子们感兴趣、容易接受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通过有趣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来对大脑的直接映像所造成。因此,声像图文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连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2.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欣赏课里,老师放磁带录音或者演奏(唱),学生对这种单一的形式感到单调和枯燥,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显得比较被动。然而通过富有动感的影像、文字、音乐、图片等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音乐的情绪、力度与速度。在欣赏音乐时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充分进行想象,联想,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欲和表现欲。
3.中小学音乐在教授传统音乐时需要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技术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音乐课堂中计算机多媒体的融入,可以激发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全曲欣赏”和“分段听”的方式十分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然而使用现代多媒体之后,在音乐课堂上,我先给学生看一些视频让大家选出合适的音乐主题填充,再通过图片文字等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分析音乐要素。在多媒体的现代手段辅助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多媒体准确的把音色和体裁表现出来
音乐称为声音的艺术,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尤为重要。用唱歌来举例,人的声音可以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从音区划分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和男中音,由于性别,音域的不同无法完全模仿示范。又比如《保卫黄河》、《走向复兴》等轮唱、合唱歌曲,老师是无法表现出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当中声部的协和。想要准确地去表现音乐的音色和体裁只有通过多媒体教学,音乐形象才能准确的表现出来。
5.增长孩子们的见识,使视野更加开阔
中学音乐教材里,音乐欣赏的内容涉及广泛。比如说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等器乐作品时,牵涉到西洋交响乐或者中国的民族管弦乐等。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最佳效果就是运用多媒体。只有通过视频,孩子们才能够把这个音乐中的形象,乐队演奏的规模,指挥风格,音色特点,乐器使用及等准确的分析判断。
6.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根据音乐教学需要的内容、环节、目的从各个角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自然的衔接的在一起,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课堂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多媒体课件容易主次颠倒
有的老师喜欢过多的运用多媒体,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被忽略。他们对课件过分渲染,只追求好看,多媒体用全面而动感的形式表现,过多使用音频和视频资源,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根本核心,把真正教学内容掩盖,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宣兵夺主。让这节课只有娱乐性而缺乏实效性。
2.音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少
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互相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希望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接受知识,就在多媒体课件中盲目的扩大知识点和信息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无法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
3.非专业课件制作人员,普遍课件质量不高
在音乐课堂中,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音乐课堂里能用直观的、简单的、实物的方法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就不需要了。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得看有没有这个必要性。课件的布局设计和质量都是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很多老师没有接受过专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因此,他们没能把多媒体很好的运用,只是把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搬到了多媒体课件上来,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三、制作课件的几个要点
1.引用的资源要适量、恰当
在制作音乐课件中无论是气氛的渲染、用创设情境来导入课题、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内容的延生与拓展、能力与知识的训练、巩固总结等,引用资源都需适量,课题重点突出,资料不能堆积太多。
2.音乐课件制作设计需有趣味性
教学活动原本是很艰难,但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便充满了活力。多媒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孩子们的求知欲更加的强烈。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
3.合理的结构
明确目的、紧扣每个环节、步骤要清楚,课件操作要简单、效果要显著、为求教学效果最佳,需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媒体。
从学堂乐歌时期开始,我国音乐教育就受到国外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当前的课程体系就沿用和借鉴西方的课程体系结构,但是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没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从而导致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学科内部狭窄;课程整体结构缺少连接性、系统性。现如今很多小学音乐教师有着完善的专业技能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除了要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外,我们还需站在课程论的角度科学地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音乐教育。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宽知识结构、自身素质,加强音乐课的表现力,在音乐课上做到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如此其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
一、设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由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一个完善的课程目标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按层次划分课程目标可以分成学科内总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这里我们只探讨学科内总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两层。
第一层,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学科性的总目标,就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课改以来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已经深入人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明确在音乐课堂上不仅要传递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传达给学生过程与方法。譬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尝试摸索,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知识获得的印象,这样学生在获得结果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最后还要传递出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抓住音乐教学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我们的音乐课堂设计,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变得更加有立体感。
第二层是课时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目的就是将整节课的结构脉络划分清晰,在进行教学的预设时要考虑到全体同学的接受能力,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身心相吻合。目标设立不能过于宽泛,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有主题,不能全面开花。其次在课堂生成的这个阶段要考虑的一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能不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掌握。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教材、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将其提炼内化。最终通过预设和生成形成一堂有效的音乐课教学。
二、运用数字媒体,展现有效教学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新课改后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一节课不仅仅停留在教唱,有的时候需要欣赏,有的时候甚至要进行表演。这无疑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更好地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一,通过自制的电脑课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直接兴趣。特别是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要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听觉喜好特点。可以利用喜欢动画的特点,将音乐课声、画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得到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音乐相关的软件,如:cool edit,sonar,Sibelius,对乐曲从新创编、对谱例重新进行分析。这样老师授课的灵活性、可控性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学习乐趣也会增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种现象,现在多媒体教学往往掩盖了我们正常的听觉交流,把学生与教师的语言交流隔离起来。多媒体化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借助这种手段来承载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语言交流同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部分。只有朴实的音乐教育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特有的音乐教育风格,不要借助华丽的外衣来掩饰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也禁忌成为知识的搬运工。
三、加强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强。比如,在教学人音版第一册四单元《动物说话》一课时,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怎么叫吗?”学生都纷纷模仿:“叽叽叽。”继续问:“那小鸭怎么叫?”学生又模仿,同时手也做动作:“嘎嘎嘎。”又问:“那同学们还能模仿什么小动物的叫声呢?”“小猫的,喵喵喵;小狗的,汪汪汪。”这样就把下面的歌词创编问题解决了,引出了课题《动物说话》。
其次,提问应具有整体性。在问题提出后,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留出相应的思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暗示。小学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不要让少数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回答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语言。应鼓励领悟能力较差学生的回答发言。设问应该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感悟的机会。这样才能激起所有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一定要摒弃之前的偏重“技艺”教育,忽视“育人”教育。因为义务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总之,课堂提问应语言简洁明了,有针对性,提问要层层深入,这样才能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真正把学生带入音乐学习中。
四、强化师生互动,创设教学环境
课间师生的有效互动,我国音乐教育家刘德昌就一直强调这一点。在刘老师的课堂中你看不到那种干巴巴的讲授和机械枯燥的训练,学生们从头至尾始终融入一种情境化的音乐学习之中。有时他会运用图画、肢体语言等要素设置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几朵白云,然后涂成一片乌云,再点上几个雨点。仅用一支粉笔,略略几笔,黑板上便是一幅形象逼真的“春雨图”。他运用抑扬顿挫的念白及眼神和脸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们用合适的语气念出符合歌词所描绘的情境。在演唱歌曲的教学中,为了能使教师理解并掌握根据歌曲的意境来处理歌曲的演唱技巧,年已60岁的刘老师,突然轻巧地跳到讲台上,模拟半跪在窗台,塑造了一个仰望天空数星星的造型,接着就朗读起歌词来,并用手势指挥,帮助学生掌握连音和非连音演唱特点,学生学得轻松而愉悦。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快乐、感受成功,才能给生生、师生之间搭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这是由情绪的感染功能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压抑课堂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这同时也是因为情绪对人的认知活动有影响,影响知觉的选择性、记忆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现在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创设丰富的环境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创造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局面。
五、学会聆听评价,提高倾听效应
学习倾听,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我认为可以对它作两层意思上的定义。第一层倾听,不仅仅指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变化,体验到不同音色的特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借助这种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新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能够专注地聆听,学会捕捉每一个细小的声音信息,不仅能锻炼敏锐的听觉感知,而且是音乐学习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抓住学生良好音乐习惯的培养,借助语言情感在不同情境下达到的效果不同,从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把握好音乐的情感价值态度和知识技能的统一。第二层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例如在公开课教学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不懂装懂,懂装不懂”,而没有做到真正倾听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应该试着去了解学生,把自己的心靠近学生的心。传授音乐应该用最质朴的方式来传递到学生心灵,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把音乐的本位要义颠倒了。做到视学生为教学主导,不去追求无谓的“完美”;关注学生的内在情绪及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听懂一节课,如此,音乐课方可增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环节。如在人教版《卖报歌》一课中,我在处理歌曲环节中,让学生表演歌词“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同学们积极分组讨论,大胆上台表演,参与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推向了。这一环节不仅完成对歌曲处理这一目标,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教师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教学环节。由于音乐教师教授的班级比较多,针对不同班级学生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音乐教师应具备灵活调整教学环节的良好素质。如在不同的几个班上人教版学唱《晚钟》,教师就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乐感较好、表现力较强的班加强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于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增加了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于乐感稍弱、接受较慢的班级则采取了“三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游戏激励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总之,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我校“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的讨论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这些情境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打秋千》这课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打秋千故事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带着学生“来到郊外”,接着课件中出现郊外美景图,通过欣赏美景图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终达到学习歌曲的目标。整堂课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学得更是轻松惬意。
三、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瓜棚》一课时,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记得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我对五年级的学生说:“小朋友们……”而对着二年级的学生我却生硬地讲着“切分节奏是……”结果可想而知,五年级的学生说我太幼稚,二年级的学生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而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吹起羌笛跳锅庄》一课时,我充分了解五年级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教师通过“谁敢来试一试”、“老师想请一个舞伴”等各种引导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最终,学生放下了羞涩跟着教师一起舞起了锅庄舞,整堂课教师与学生全身心投入,自然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
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新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着几点原则: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 如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1] 因此,如何制作出好的音乐多媒体课件,成为实现高效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课件制作的前期准备
首先,在导入音乐新课时,经常需要一些合适的音效素材,如各种鸟鸣虫啼、动物人声、小桥流水、乐器音色、自然界的各种声响等,还需要各种图片素材,如自然风光、地理图文、民族特色、民俗风貌、动画城堡、卡通人物等,还可以准备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视频,用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新课教学及律动教学时,教师可适时插入一些知识性的题材,如音乐歌舞片段、风土人情简介以及音乐主题的展示与欣赏等,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在创新教学环节时,需要利用各种图片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欲望。在拓展教学时,可加入名曲欣赏等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其间,需要根据课堂各设计环节的需求,对收集的各种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存放。当教师需要使用时,可及时地根据教学环节设计的需要,从相应的环节素材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内容,用来编辑和制作音乐课件,并做到随时可用、手到擒来。
二、 阶梯式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过程及认知规律,《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学习划分为低、中、高段,以逐步提升W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
1.低段教学,直观展示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去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执教《小青蛙找家》一课时,在我制作的音乐课件中,首先插入小青蛙找家的故事视频,生动再现了小青蛙找妈妈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小青蛙从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同时,又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小青蛙找家的迫切心情。之后,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设置出当学生读出一种节奏,就能让一只小青蛙回到家的场景界面,引导学生进入节奏教学情境,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读出这些节奏,就能帮小青蛙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为之后的歌曲教学打好铺垫,使学生们能够轻松学会演唱此歌。最后,抛砖引玉,以一段学生表演小青蛙跳舞的舞蹈,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让他们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的喜爱,且歌且舞,器乐伴奏,将课堂教学推向高峰。
2.中高段教学,简化难度
高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他们喜欢自主探索、理解记忆、主动掌握、获取信息。因此,针对中、高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制作课件时,需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循序渐进地将学习资料一一展示,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帮助他们区分重、难点,逐一攻克,理清学习脉络,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老爷爷赶鹅》一课中,我在课件中再现了老爷爷赶鹅进城的动画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录音软件将歌曲中X X X X Ⅹ│0 X X X 0│的节奏,配上模仿大白鹅的叫声,让同学们攻克节奏难点,让学生模仿大白鹅摇摆走路的样子,充分感受大白鹅的可爱形象,这样再学习这首歌就可以做到化难为简了。
三、内容分类式方法
1.内容分类要明确,界面设计要清晰
课件设计时,应将教学内容素材按不同的情景、特性和属性分门别类,在界面中清晰展示出来。在教学《小红帽》一课时,我将课件界面设计成一个游戏路线图,包括起点(小红帽的家)、途中点1(大灰狼的拦截)、途中点2(猎人的帮忙环节)和终点(外婆家), 分别用线性图标和导航图示标示出来,并在各点处设计出相应的树状菜单,将内容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使用。如在“起点”处的菜单中设计了动画故事导入,范唱引入情境;途中点1的菜单中设计了几种节奏训练(歌曲学习中极易出错的几种节奏型),并以大灰狼的各个谎言作为关卡,让学生一个个予以攻克,并在攻克后给予鲜花与掌声的鼓励;途中点2的菜单中亦包括学唱歌曲环节,情感处理,创编舞蹈进行拓展;终点处的菜单中编辑有救出外婆,惩罚大灰狼的激动场景。
2.教学思路要清晰,课件流向要合理
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都是不同的。作为课件设计者,应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十分熟悉和领会透彻,根据教学需要,理清教学思路。在把握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然后有机地从内容类别中调取不同的素材,展开多媒体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3.内容取用要简易,界面操作要人性化
任何一个多媒体课件在使用时,都是一次人机交互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内心感受,讲求界面操作的人性化,使资料调取简单快速。通常情况下,我们可将内容的不同类别以按钮的形式设置于课件的主界面上,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再将教学各环节做成相应的按钮,链接相应的内容类别,操作者可以通过任意点击按钮,随机进入各主题进行使用,并设置返回按钮,随时返回主界面。此外,我们还可根据教学需求,设置相应的菜单、导航、跳过、提示等便捷操作方式,使课件运用更加人性化,操作更简单易行。
4.注重课件美化,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使课件更加引人入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类别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美化加工。如在设计《对鲜花》一课时,我们运用PPT美化大师软件,先以歌词内容为载体,设计出风格统一的、以各种鲜花为背景主题的界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不同的鲜花图文引出不同的乐段,让他们通过欣赏歌曲加深对鲜花的印象,接着在歌表演中让学生设计各种动作展现花的美丽,使他们身临其境,陶醉于鲜花美景之中。
四、录播同用方法
在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插入一个录播同用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大大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录播同用,即将学生的声音、形态、个性表演等通过MIDI、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采集音源、D像,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并即刻欣赏到自己创作的成品,同时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使他们在满足创作欲望的同时,享受创新成功的成就感。例如在欣赏《森林水车》之后,我再次以森林早晨为主题进行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想象森林的早晨有哪些声音出现,让学生大胆模仿,展现自己所熟知的声音,并利用录播软件进行录制,与此同时,将大家表演时的形体、动作、姿态通过摄像机一起录制完成,最后配上学生自行选择的适合主题的图片作为背景效果图,利用绘声绘影软件合成作品。随后即刻播放,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自己创作的森林的早晨,还能及时发现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录播同用时,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自己创编乐段,利用MIDI软件或合成器将音乐简单制作出来,让学生听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将班级律动或情境表演拍摄下来,利用多媒体平台再现实景,激发学生的创作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静.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中的“适度”应用[J].音乐时空,2015,(11):184-186.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指导下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提倡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新型小学音乐课堂,要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师生互动,变课堂主体为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环境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视这种“心灵接触”。每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轻松的情绪、亲切的表情、热情的姿态、征询的口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一同创设情境,以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状态。音乐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情感去演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唱出的歌曲才会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还体现在设计各种有利于音乐学习的场景上。例如,在学习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春天》一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教室布置成美丽的郊野,学生佩戴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头饰,营造出美丽的春天的场景。学生们置身其中,仿佛听见了鸟儿唱歌,听见了泉水响叮咚,看到了美丽的花朵,感受到了清新的青草气息……当学唱歌曲《春天》时,学生就能兴致高昂地投入,跟着音乐翩翩起舞,整个课堂灵动起来了。
表演也是构建小学音乐新型课堂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通过表演展现歌曲情境和魅力,既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又更好地让他们学习了音乐。例如,教学《龟兔赛跑》时,教师把学生分成龟、兔二组,学生边听边表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演中学,在乐中学。这种新型音乐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让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二、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音乐要以审美为核心。启发音乐审美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在学习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去感知音乐,去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比如可采用“比赛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这样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维变得活跃,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音乐课堂还可加入想象元素。如笔者在教唱《火车开啦》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但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和情感,笔者让学生展开了想象:“此时,老师带你们坐火车去香港迪士尼乐园,你们坐上火车后,当火车开动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开心!”“激动!”“迫不及待!”……沉浸在美好想象带去的欢乐之中。此时,笔者让学生唱这首歌时,同学们好像真的坐上了火车,歌声中充满了兴奋开怀的色彩,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三、学科综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提倡学科综合是体现音乐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音乐包含了多种审美要素,它可以和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相融合。学科综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课程人文价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如今,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认知空间,更好地体现音乐的人文性。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内容、作者等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时,让他们听歌作画。笔者把音乐教室拉上窗帘,配上柔和的灯光,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伴奏,并使用了背景色――蓝色。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浮想联翩,兴致盎然,创造欲大增。他们用轻柔、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同时,用笔画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蓝色的夜空显得十分安宁,星星娃娃和月亮姐姐在天上遥望着大地;可爱的小白兔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甜甜入睡了;一个缀满蓝色星星的摇篮挂在垂下的柳枝上,慈祥的妈妈摇着摇篮,哼着摇篮曲,可爱的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微笑着进入梦乡……孩子们在想象、在听歌作画的过程中感受了歌曲的意境,进而领悟到音乐与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相融相通之处,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四、音乐活动,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音乐课标中指出:“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冲动和表现欲望,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笔者在音乐课堂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的音乐创编活动,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出示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丰富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儿歌的形式来描绘;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舞蹈比较好的学生用舞蹈来表现树爷爷、青蛙、喜鹊、小鸭、小鸡之间发生的童话故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并引导了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造潜能。在小学阶段,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
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尽可能的减少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一、确立新的音乐教学备课观
“功在课前,效在课内”,有效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为宗旨的。要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要做到有效备课,就是要做到“吃透教材、更新教材、拓展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等,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进行“双预”(学生的预习、老师的预设)。 教材分析做到具体细致,教学目标也要做到准确清晰,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也要清晰。如:我在《忆江南》这一课备课时,首先分析教材,本单元是一系列的江南音乐,如何让让学生去了解江南音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赏江南——诵江南——唱江南——舞江南——悟江南”,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学生,选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对江南音乐的兴趣,老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生成的问题,能否迎刃而解,能否掌握江南音乐婉柔、细腻、清新的音乐风格,能否完成教学目标,都是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围绕目标展开备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模式要运用于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欣赏课堂教学效益。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
如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我在导入时先有感情的配乐诗朗诵,引领学生走进幽静,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去,在请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月亮、谷堆、莲花、妈妈,以及相依相伴的事物造型;另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晚风,从人们身边轻轻地、慢慢地吹过,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最后轻轻地、慢慢地围绕在妈妈身边,再通过课件展示,边听边让学生讲这首曲子的意境,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氛围。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1)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硬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2)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是师生情感的纽带。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三、改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音乐课评价应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欣赏乐曲《黄河船夫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星”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很专业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每个主题旋律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怎么样?”而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应自己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59-01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却不愿意唱校园歌曲、教材歌曲,并且这种现象有逐渐从高年级段向低年级段蔓延的趋势。要想改变如此现状,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办?
一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以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人常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教师“打铁先要自身硬”,除了加强师德修养、真心关爱学生外,还要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提高,使学生真正从心里佩服老师,接纳老师。比如范唱,教师范唱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喜欢所学的歌曲,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的歌,自己必须首先唱好。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二 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喜爱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喜爱作品。
1.从有趣的导入上激发学生喜爱作品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它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求知欲、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根据这些,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课件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等。
如教唱《火车开啦》一歌时,笔者当司机,让几名学生当乘客,随着歌曲《火车开啦》的录音,玩起了“开火车”的游戏。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整节课奠定了基础。
2.从聆听、欣赏中引导学生喜爱作品
很多歌曲都有一定的意境,教师在教这些歌曲时,要根据歌曲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欣赏歌曲的美,从而喜欢歌曲,为学好歌曲做准备。
三 用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法使基本技能不再枯燥
唱好歌曲首先掌握歌曲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等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要把它上成专业课,使课堂枯燥无味。教师可在教学中以“深入浅出”为指导思想,以形象化、生动化教学语言为教学工具。如在教学生唱音高时,我用高低起伏的手势把抽象的音高转化为看得见、摸得者的形象;又在教附点音符时,我让学生做双脚次序落地的动作,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
四 采用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唱歌热情
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对唱、轮唱、领唱与齐唱、合唱等。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既可以进一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又可以强化并延展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表现机会。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作品内容,适当地对歌曲的演唱形式加以选择。
五 采用恰当的课堂评价方式
第一节 表现的含义及其表现与各个学科的关系
一、怎样理解小学生的歌唱课
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名学生不论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应享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此,面向一切学生,适应所有学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偏重与对歌曲的演唱,所以小学音乐课大多是以歌唱为主要内容的模式。
二、表现的含义
从词源上来看,“表现”一词由来已久。词典上的定义是:表示出来;显现出来,故意显出自己的长处,以特定方式行事或活动,故意显露自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表现主义了。
三、什么是音乐表现力
音乐的表现力意味着音乐的生命力,但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这直接影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四、表现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1、表现与绘画的关系:
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2、表现与舞蹈的关系:
舞蹈表现力是影响舞蹈选手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围绕如何提高舞蹈选手舞蹈表现力这个中心环节,对舞蹈选手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能力、舞蹈基本功、成套动作的编排、意念和气息的运用等均有要求。
3、表现与戏剧的关系
戏剧的表现力最为丰富,她影射的是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4、表现与音乐的关系
在歌唱中我们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声乐作品。在表现中如何掌握好演唱技巧、演绎好作品的内涵,这与把握好作品内容的内外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钢琴伴奏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歌唱的关系犹如鱼水,相依共存。
第二节 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表现能力
一、 歌唱艺术的表现力
歌唱艺术表现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的依据是曲谱上词曲作者赋予作品的形式和内涵(一度创作),它的实现一定要靠所有演员对作品的正确理解,默契配合,并以带有自己特色的解释和处理(二度创作),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它的效果应使观众注意里集中,入境,感动,情绪上共鸣。达到使观众欣赏歌唱艺术的同时,受到艺术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我们都知道,从歌唱作品与观众(听众)的交流类型及内容的表达方式来看,声乐作品一般可分为三类:直接交流型歌曲(“直射型”)、间接交流型歌曲(“内在型”)和混合交流型歌曲(“混合型”)。这三类歌曲在内容表达的内与外的尺度上各不相同,在演唱风格上也各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方法。
二、运用声乐的表现艺术对小学生歌唱课进行表现能力培养的实践
通过小学音乐见习实践使我发现:小学生最爱上的课是唱歌课,因为歌词是经过加工了的艺术语言,它生动形象、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和艺术感染力。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就要发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优势,在唱歌课教学中,为孩子创设一种美的音乐氛围,使孩子们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的获取知识,陶冶情操。那么,在唱歌课中,怎样使孩子们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准确地捕捉到音乐形象,尽快进入角色,正确地理解音乐,充分地表现音乐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唱歌时结合意境、歌曲形象、歌词内容,努力创设音乐氛围,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入情入画之感。
下面就以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程教材里的《大鹿》作为形象的教学实践研究,谈一谈如何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歌唱表现能力的培养。
故事导入 :
同学们,老师知道咱们小朋友最喜欢唱儿歌、听有趣的故事了,所以今天呀老师就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大森林里的故事,想听吗?
――(这是教师在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只有学生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对事物的表现能力)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太阳暖烘烘地照着大地,森林里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美景,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动画课件1)
小白兔在干什么呢?原来呀小白兔找到了一块长满蘑菇的好地方,正在高兴地采摘蘑菇呢!你瞧,小白兔采的多开心呀!正在小白兔高兴地采摘蘑菇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动画课件2)小朋友们猜一下,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让我们一块儿听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老师给播放《大鹿》的模唱)
歌词教学:兔儿 兔儿 快进 来咱们 手把 手挽 牢
――(这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们跟着教师有节奏的朗读,而且要表情丰富的进行)
体验与学习歌曲 a.教师范唱 b.旋律摸唱 c.难点学唱
――(这部分,教师要着重教授学生咬字,发音,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觉)
2.学习歌曲《小红帽》歌谱的唱名。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式,一句一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红帽》。
2.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材分析
《小红帽》是一首巴西儿童歌曲。四二拍,C大调,是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六个乐句中,除第五乐句巧妙地运用了第一乐句的后半句加以变化外,每个乐句均以do、re、mi、fa的级进式旋律开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歌曲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基本相同;而第四、六乐句则完全相同。歌曲旋律以音阶式的级进与分解和弦的跳进穿插运用,使音乐形象既统一又有一定变化、既流畅又活泼,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优秀少儿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哪位同学知道《小红帽》的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2.欣赏《小红帽》动画,教师向学生讲解《小红帽》童话故事。
教学要求:教师随多媒体播放进程讲解故事,学生认真聆听,了解故事内容。
二、学习歌曲
1.初次聆听《小红帽》歌曲(或教师范唱)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观察老师范唱时的表情,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2.教师再次有情感地范唱歌曲(或播放范唱音响)
教学要求:教师范唱前要讲清楚具体要求,范唱时要声情并茂。
3.歌词学习
(1)运用节奏朗读法,学生齐读歌曲的歌词。(歌词节奏朗读)
例:
2/4
X X X| X X |X X X|X X X |
我 独 自 走 在 郊 外 的 小 路 上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歌词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字、生字或复杂的节奏型。
(3)指导学生分小组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诵读歌词。
(4)全班学生再次齐读歌词。
(5)教师可让学生在诵读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教学要求:教师可先范读,对复杂的节奏型给予引导;诵读歌词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可让学生创编简单动作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学习歌曲
(1)再次聆听《小红帽》歌曲范唱,熟悉歌曲旋律。
(2)学生随《小红帽》伴奏(或教师伴奏)小声地学唱歌曲。
(3)教师用琴指导学生感受八度大跳的音响(学生静听—默唱—轻唱,反复多次),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4)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不要让学生的错误重复发生多次以后才纠正,否则会事倍功半。
教学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轻声跟琴模唱,对八度大跳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歌唱方法(呼吸、姿态)与状态;用力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绪:歌曲开始,小红帽带着糕点到外婆家,情绪欢快、力度中强;歌曲后两句表现小红帽担心有大灰狼,力度轻柔;最后是轻松欢愉地和妈妈进入梦乡,力度渐弱。
5.巩固复习
(1)播放《小红帽》歌曲学习,学生跟唱。
(2)分小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
(3)学会歌曲以后,学唱唱名。
三、集体创编歌表演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创编歌表演(根据歌曲提示的场景变化及三个情绪转换,进行创编,动作可由歌词提示,也可参照动画或其他想象情景)。
(2)学生小组表演创编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音乐是情感的产物,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带领学生尽情徜徉在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魅力。而音乐之美在于能与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人类的世界又是丰富的,所以音乐之美也是多样的。
一、唤醒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的可赏之处在于它有美的地方,因此,若想让学生学会赏曲,则需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寻找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优美的文字和图片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让学生领悟美。
以《花儿与少年》为例,单单是曲子的名字,就使人感到一袭明媚的阳光正照在自己身上。美丽的花儿,活泼纯洁的少年少女,趁着阳春之际,唱着欢快的歌儿,蹦蹦跳跳来赏花。教师在教学生这首歌时,先让学生对歌词理解通透,这是因为歌词是感情的牵引,可以让学生寻找到歌曲的美点。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歌曲词中的一些隐喻无法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歌曲的时候,应当向学生讲述歌词的隐喻。如《花儿与少年》这首歌曲中的词“人间英俊的是少年,少年是人间的春天……阿妹是红牡丹,阿哥是人间的春天”。教师在讲述这首歌时,应当向学生解释词的隐喻,解释花儿和春天是希望和美好的象征,而这首歌将少年和少女比喻为春天与红牡丹,象征少年少女是人间的希望和美好。运用这种方式授课,可以唤醒学生美的情趣,并获得审美体验。
二、运用审美规律,获得音乐情感
想象和联想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让他们领会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曲中的意境,从而将人类本该拥有的灵性催生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傣族名歌,这首歌曲将傣族的淳朴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调展露无遗。教师在教这首歌曲时,可以用不含有歌词的曲子。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使用PPT给学生播放一些傣族美丽的图片,并附带音乐。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就像一个清灵可爱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着动听的葫芦丝。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着些许青涩的情意,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个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时,少年则站在不远处偷偷地听姑娘吹葫芦丝。这个画面优美,青涩,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听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画面,最后再将PPT播放给学生感受,让他们的想象更加深刻。
三、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指导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
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最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四、舞蹈表演结合,加深音乐理解
肢体动作可以将乐曲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者或编舞者在编排舞蹈时,必然会对曲子中的风格、情感有所了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曲中的意思,也让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运用舞蹈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首歌很欢快,经常被认作是圣诞歌曲。这首歌欢快、和乐,其舞蹈动作的跳跃次数很多。教师在教生舞蹈时,应当尽量让学生以动作表现出曲中的欢乐,并为学生渲染一下气氛,让学生将圣诞节想象成中国的新年,从而清晰学生的感觉。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生鉴赏歌曲时,首先要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唤醒、运用审美规律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运用视频和影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并能结合舞蹈动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