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化企业管理论文

现代化企业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3 17:19: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化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化企业管理论文

篇1

1.1.1制度化管理模式制度化企业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起始于第二次工作革命后期。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企业制度制定和管理规范建设来约束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其管理重点是使企业管理有章可循,以避免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这种建立在企业“经纪人”观念之上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管理秩序规范来说,有一定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管理模式过于硬化,人性化管理不足;许多制度带有一定的不平等性,只要求员工服从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者却没有做出约束、提出要求。长此以往,必将使企业管理工作走上硬性、呆板的道路,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也会逐渐加大。

1.1.2情感化管理模式情感化管理模式又称友情化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与制度化管理模式相对的、建立在情感信任基础之上的管理模式,其管理重点是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其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现在组织学知识告诉我们,人除了工作和发展需求外,还有一定的情感需求。企业管理者可以将情感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结合起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创建早期,这种比较亲密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企业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过分强调情感也会对对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如一旦思想沟通不畅,情感出现问题,必将使内部利益关系破裂,引发企业管理波动。

1.1.3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史管理模式又称血缘关系管理模式,这种带有封建主义管理色彩的管理模式的重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委任家族成员以管理要职,进行集权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决策拟定时,意见较好统一,决策执行也具有较强的向心力。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专制管理模式下制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决策风险较大;随着企业发展,非血缘关系的管理者与家族管理成员之间的矛盾也会不断加大,不利于企业开放式发展。

1.2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现状

1.2.1管理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虽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如许多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仍旧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企业创新能力也较低。一些企业在管理上仍旧是走的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管理经验的老路,自身管理经验不足。

1.2.2管理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不同。如在劳动力素质较高、技术优势突出的东南沿海一带,许多企业早已走上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较高。在中东部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走的仍旧是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老路,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也较低。

1.2.3管理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企业在管理现代化认识上存在误差,认为管理现代化的重点就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如何提高利润,在企业管理中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技术改革和设备购置上,不知道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背景去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直接照搬其他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致使企业管理商业化、跟风现象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2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方向

2.1由传统管理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如今国家在制度层面上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这也促使许多企业不得不改变过去那种一味追求经济利润的发展模式,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内容纳入管理范畴中去,同时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和风险控制模式,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求。企业也要顺应时展潮流,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绩效管理、考评机制,以提高员工责任感和上进心,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员工学习和培训活动,以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此外,企业在管理中还要突出对员工的关怀,关注员工长远发展和民主管理诉求,为员工提供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机会。

2.3企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企业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进设备操作方式、挖掘可利用资源,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现代化要求下的企业管理模式选择

在现代化管理要求下,企业也对管理模式进行了选择,以下几种管理模式成为企业新的选择方向:

3.1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为主导、以社会价值创造结果来衡量企业行为一种管理模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重点是通过责任制约和作用,使企业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企业运营价值链的整体优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相比,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立足于发展全局,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去寻求企业最佳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潜力,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管理是社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领域的更高层次的反映,这一管理模式的主体是人,其管理重点是将人视为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关注人的发展诉求和人的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如通过技能教育、生产比赛和组织活动等形式,增强员工责任感,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篇2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32-0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数量迅速增多,企业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范畴内的一个概念,更是成为了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企业的发展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对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存在和延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现代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进行探究,可以为我们的企业加强和改进文化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概念,不同的管理学家或者管理者对它都有自己的理解。通常意义上,作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有其自身特定印记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特有活动、处事方式等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形象。宏观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在其发展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意识形态以及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反映了企业内部员工整体的的意志品质、特征特性、工作生活习惯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微观意义上讲,则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为内部成员所广泛认可、接受和遵循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工作作风、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只有充分认识了企业文化的特点,才能实现对企业文化的有效管理,一般而言,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长期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精神理念,所以不会因为内部人事和组织机构的变化而出现变动,它是内化到企业员工灵魂深处的一种价值追求,所以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当企业文化不适应外部需求的时候,只有从内部开始进行彻底的变革,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进行重新编制,企业文化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是独特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两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不可能完全雷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背景、发展环境、管理习惯、行为规范,所以无法照搬照抄其它企业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经历,将企业发展得价值追求内化到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

三是可塑造性。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具有可塑造性,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愿景和需求而产生和变化的。通常意义上讲,企业都是在自己长期发展中不断的进行文化积淀,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具有可塑造性。

二、现代企业进行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使文化转化为物质财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虽然只是精神层面的财富,但是它们一旦形成,就会对员工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能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号召和引导他们投身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管理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好企业文化,通过在内部成员之间塑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进行文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助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企业进行文化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而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使内部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不断的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地获得开发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让员工的知识、能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这一点上来讲,企业文化管理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

随着人们独立性的提高和人才素质的提升,企业在文化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满足内部员工的社交、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充分尊重员工的独特个性,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使命感,达到以企业文化感染人、号召人的效果。

(二)要适应跨文化、跨区域的管理

不同地域、区域的文化存在差异,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理念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跨区域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的适应跨区域文化的新形势,在文化管理中实现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相适应,实现更好的文化管理成效。

(三)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而这种要求,要充分体现在企业文化中,企业在文化管理中要与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事业等外部环境要求相协调,通过这种与外部环境协调的企业文化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助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阐述企业文化的特点,分析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必要性,探究进行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认识,从而实现以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来推动企业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承举.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篇3

Abstract: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as the cor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soul part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in the company of play the mechanism of tangible or intangible ro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large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had formed a kind of itself personality model. And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culture to form good mechanism with is very important, be helpful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enterprise formed the common cultural phenomen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nterprise can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

Key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rol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源泉,是企业良好运作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内部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的态度和方式、行为的准则和道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身文化,并借助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广企业产品品牌,可见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一、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依靠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百姓的消费观,所以企业必须减少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理念,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关于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也逐渐丰富多样。

1.共同的价值观是基础

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一个企业里得以存在和发展,必然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认同,即企业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和广大员工的价值观相一致,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企业的价值观弘扬光大,起到示范的作用来塑造企业文化形象。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然需要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在我国,历史证明传统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它是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企业文化步入现代企业组织的根基。由此可见,要重视企业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文化建设,需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中,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行为规范都是通过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形成是通过企业的行为机制,将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最终衍生的一种外在的企业形象过程。它具有多层次、多载体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员工价值观导向

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指向,对企业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它能把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引导在企业总体价值观上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企业文化的宣导,使员工在行为和思想理念上有相应的准则。这样,员工在企业中作为个体,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有利于企业在人才方面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人性化管理

企业文化大大增强在企业管理中的艺术性和灵活性,打破了原来硬性的管理制度模式。原来的硬性管理模式主要以规章制度为指导,用制度来强制约束管理员工,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员工自觉的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

3.激励员工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具有激励性作用,由于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从尊重每一位员工出发,尊重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作为衡量的标准,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树立整体的企业价值观念,从而打造高绩效的组织团队。

4.增强团队意识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想法。因此,在企业中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结,并在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相互信任,共同生活在和平的气氛中,形成一种团队意识。如果企业或组织,存在没有这种意识的团队,则无法生存。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从而使整个企业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团队中,全体员工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使企业在百战百胜中加快前进步伐。由于这个原因,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矛盾,用最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就是通过运用企业文化的自我调节功能,进行自我消融。企业和社会,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国家之间有时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最好的解决方式,也可以用企业文化进行调适。

三、企业文化对产品市场作用

1.市场的作用

市场是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如果企业的文化和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甚至出现冲突,必然会使企业处于难以发展和危险的境地。例如,当一个企业的服务定位在“主导产品“市场细分时,市场需求的特点是“时尚”,企业文化的内涵应充分体现出创新、个性、差异等竞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以便获得更多的细分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竞争主要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要与市场的主体文化相适应,互相融入,企业才有可能有计划的取得主动权。如果企业文化与市场不能相适应,则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调整。

2.产品的作用

企业产品的开发,就是一个文化品质衍生一个过程,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系列化的过程。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产品是无形产品的开发,基本的文化产品是“核心产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该产品是文化,文化即是产品。企业要在市场为自己建立品牌,打造“品牌文化”,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观即“无形的价值”。只有企业文化和产品相协调,并相互支持时,企业才能实现产品的优化。否则,相互制约,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抵消,就会导致企业能力减弱,企业文化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在这个时候,企业只有两个的选择,一是解决现有企业文化的缺陷,二是调整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一个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要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员工行为的精神主导力量,让企业文化在企业真正落地,重组织、追求革新、有明确目标的建设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必须依靠公司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作为导向去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才能让企业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下,获得长期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优秀与成功的企业。

参考文献:

[1]邴红艳.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4(02)

[2]王丽洁,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11)

篇4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好人,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领导才能。而道家文化中的精髓对管理者培养领导才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高超的领导艺术

(1)“无为治之”。道家所讲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任意妄为、不乱为,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应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治理天下,要顺应民心,不要对百姓多加干扰,要让人民自己去得到应有的自然的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最主要的就是和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下属有发挥才干的机会与平台,并妥善地驾驭与保护好人才。这时,管理者的工作看似无为,但实际上却是有声有色,这才是“无为而不为”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

(2)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成功绝不能没有普通员工的支持,要有平等对待员工,关心爱护员工的理念,把他们当作家人一样看待,而不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动不动就责罚。要与员工打成一片,才能得到员工的爱戴和拥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我们实行柔性管理,一定要强调组织的灵活化,制度的非刚性化,方法的情感化,影响的无形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化。

二、 辩证的思维意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先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还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以转变为阳,阳也可以转变为阴,道家的这些观点都充分说明了矛盾统一和平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不能程序化,教条化,不能过分强调理论。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老子看来, 世上没有绝对无用之物,也没有绝对无用之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个员工。既要看到员工的优点也要看到员工的缺点,当前员工不适合这个岗位,不代表他们以后也不胜任这个岗位。我们可以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员工,通过对员工由衷的赏识,包括对其过去取得的出色成绩的肯定与赞美、以及对失败、挫折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员工克服缺点,扬长避短,善于把他们不好的一面转化为好的一面。帮助员工自我实现、甚至不断超越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个人的能力,还提高了企业整体的人才竞争力水平。

三、高度的人才危机意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就启示管理者应该要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有敏锐细致的洞察能力,富有远见。在现代企业中,人事经理的职责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事务管理,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他还必须对企业远景规划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见解,对有效管理员工提出建议,并针对人才市场供求及时提出应变策略,以避免企业陷入人才危机。

四、 合理的用人原则

首先是性别无歧视。“道者,万物之奥“,“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万物的根源是“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既然包括世间男女在内的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那么女人和男人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具有平等地位。

其次是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三十幅共一毅, 当其无, 有车之用。诞值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脯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在老子看来,世上没有绝对无用之物,也没有绝对无用之人。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运用人,如何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用人时,首先应该不应有歧视女性的观念。而且女性普遍具有善良、细心、忍受、可信、无私和宽容的品格。她们比男性更珍惜工作,对组织更有归属感。无疑,在企业中女性是一种重要的平衡力量,她们能很好的促使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其次要尊重个体的才能、爱好、特长,并让人才到最适合的工作与岗位上去。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高学历。否则,员工反而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工作效率,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谋高就。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选择用人时,应不求最优但求适合。适合才是我们制定用人决策的合理目标。否则,可能导致好高骛远,而不能发挥人力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企业人力的流失。

五、 必须注重与基层员工的沟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说明基础、细节非常重要。对于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就是必须要重视企业基层员工。麦当劳的总裁弗雷德・特纳曾说:“我们的成功表明,我们的竞争者的管理层对下层的介入未能坚持下去,他们缺乏对细节的深层关注。”企业要做强做大,除了要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各项制度外,关键还要提高执行力。而提升基层的执行力对于整个企业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与企业基层员工的沟通。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之以为用”等观点对于丰富和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绝不是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道家文化在企业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把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将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于永昌.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1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启示

众所周知,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式的,在粗放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我国的环境来说可谓是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获取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是一种短视行为,亦是与“天人合一”思想相悖的,保护环境是现代企业所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之下,笔者认为我们的现代企业在生产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诸如,传统的造纸企业给我国的河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对于这部分企业我们必须要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以免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例如,造纸企业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对于企业所排放的污水进行严格的处理,进而达到可以无污染排放的标准等。总而言之,我们的现代企业必须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自身经济利益得以实现的同时亦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很多企业之所以会取得巨大成功无不是因为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即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何等重要。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在其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谨遵“天人合一”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企业文化的打造。例如,笔者在对长虹集团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长虹集团在成立之初并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它是由国营军工企业转制而来。为什么经过多年的发展长虹企业会发展的如此之迅速,进而成为国内电器品牌的龙头企业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谨遵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打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以,现代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底蕴。

3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启示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是组成企业的最微小单位。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必须谨遵“天人合一”的思想。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需要,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比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之余,应该多关心我们的员工。诸如,员工今天身体不舒服,管理者应该对其投以必要的关心,可以安排其从事较轻的工作亦或是直接安排其休息。这样的关心对于我们的员工来说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安慰,进而刺激其对企业表现出更多的热爱之情。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其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必定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充分注重人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天”即是企业“,人”即是我们的员工,只有让企业和员工真正合一,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篇6

在现代企业经营生产管理活动中,每个环节都与合同息息相关。合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是企业经济效益和风险管控的保障。如今,随着IT技术的发展,对合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息化的管控手段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本文以国内某知名设计公司为例,分别从合同评审、合同查询、合同执行过程监督及合同管理队伍等方面来阐述其合同信息化管理模式。

1合同评审

项目合同拟草后,需要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评审。早期,是由经办人将合同草稿复印多份,逐一分发给评审人。这种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需要专人跟踪,且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审周期长、及时性差、管理成本增加。目前,该公司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合同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之一,这充分体现了该公司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在该系统中,合同评审流程如下:申请人发起评审公司相关部门(专家)评审汇总评审意见修改合同草稿确定合同最终版准备合同签订。整个合同评审过程实行在线操作,各评审部门(专家)在线上接到评审通知,并且评审意见全部出现在申请人的流程界面上。这种新的合同评审模式节省信息传递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通过线上评审加强了各部门对合同的了解和重视,使合同评审更加全面,增加了评审透明度,提高合同评审效率。

2合同查询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随时查询合同信息。查询纸质版合同需要到文件归档部门,依靠人工翻阅查找,费时费力,且一份合同原件每次仅能供某一个借阅部门(人)使用,合同使用效率低。借阅后,合同若未被及时归还,还易损坏、丢失,不利保管。查阅合同人员的权限无法设置,合同安全性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每份合同分配了具有统一格式的编码,每个合同号就是该合同在系统中的“身份证”,是合同查询的唯一识别码。录入系统时,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合同号登录系统,将合同关键要素录入合同模块,并将纸版合同扫描上传。拥有合同查询权限的员工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在符合条件的网络环境里,登录信息化管理系统,输入合同的系统编号,该合同的主要数据便会立刻呈现在查询者的界面,而且信息准确、无误。若想查看完整的合同内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进入查看合同扫描件环节。这种在统一平台“秒查”的方式,实现了移动办公,海量信息共享,数据统计便捷,体现了高效的合同管理模式。

3合同执行过程监管

合同从谈判、评审、签订,到执行、索赔、关闭等涉及众多部门,合同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给合同执行带来众多风险。如果仅靠人工沟通,这必将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处理滞后等结果,给合同双方带来困扰。因此,这种陈旧的合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经常有合同金额变更情况(尤其是EPC项目),结算值与原合同金额不一致。这种变更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只有项目经理了解,公司各职能部门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知晓。这就造成生产一线人员掌握的信息和数据与管理部门不一致,对数据的采集、应用和分析、比对都有很大的误导,对各类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也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如果1份合同在多个部门存在不同的合同金额,这说明在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偏差,在管理制度上有漏洞,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合同信息化管控优势需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中:1)项目经理在信息化系统中发起“合同变更审批流程”,说明合同金额变更原因,上传变更依据,流程审批办结后,相关岗位人员在信息化系统中更改合同金额。同时,系统会第一时间推送变更合同金额的通知至项目经理部成员和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避免了各部门在合同执行过程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传递环节过多等而造成的误导、误判,保证了合同金额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2)通过对系统中不同数据的积累、监管,以及对各类指标的分析、判断,可以用制度和流程等手段规范合同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真正实现动态、精细化管理。这也是合同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4建立、健全合同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平台、一种工具,其使用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基础数据做的怎么样、各种管理是否到位,其核心是否有一套行之有效、完善的管理制度[1]。合同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其涉及多方面、多部门,数据庞大。从调研、方案研讨、实施、上线测试和上线后相关数据的维护等工作需要不同部门、各种岗位人员的协调和配合。在此过程中,不同模块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不是简简单单某个部门或一个专业能轻松搞定的。因此,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使之成为高效管控手段,从认识上要有一个新高度,特别是需要企业高层的重视,对其大力扶持,协调和推动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出台配套的管理制度,为合同信息化管理的落地保驾护航。这样才能让合同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提高和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5打造高素质的合同管理队伍

建立优质的合同管理团队是合同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关键所在。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熟知管理制度,并且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化系统的操作[2]。在信息化管理前,企业中的合同管理人员不懂信息化相关知识,IT工程师对合同管理工作不是很了解,两个部门在业务领域没有太多交集。如果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样的工作状态会大大改变:在信息化推进初期,合同管理部门(人员)和信息化建立部门(人员)有着长期的沟通和交流,IT工程师通过了解合同管理线下工作模式、流程、数据来源等,梳理多重逻辑关系后,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将代码写至信息化平台;合同管理人员在提出IT需求过程中也逐渐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合同管理模块中的职责、角色、权限、工作流程等,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参与人员对不同范围的工作从了解到深入,再通过后期的各类培训学习,使各自的合同管理水平及职业综合素质都有了大幅提高。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没有一支良好素养的员工队伍,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6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保障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新时代的合同管理中运用创新理念,依据信息化平台,提高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虽然合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这些管理变革,给传统企业带来新活力,也是现代化企业实现高端产业链创新、飞跃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7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当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紧迫感、责任感也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

3.从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作为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平时很少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探讨,企业管理运作机制不顺畅,业务的流程规范程度不高,机构层次过多等问题。如果单纯把这种管理方式通过高科技进行包装,会虚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浪费投资。

4.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还缺少高素质人才

对于企业来刘,没有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没有很深的研究。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也就很难提高。

5.从法规制度上来讲,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网络犯罪问题的预防手段还不足,对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性保障还远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走出去,认真吸取外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经验,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建设并完善网络设施和配套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等来进一步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另外,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才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懂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在人才建设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员工送到先进的国家或优秀的企业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最后让员工们真正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现企业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3.加大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国的先进做法,及时制定和修订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互通。也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企业和员工的信息行为。

篇8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规范化忽视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一是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片面地认为经济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理论,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将相关的经济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到实处。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制订相关的的经济管理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管理理论。二是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的缺失问题。有的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也根据这些经济管理制度制订了一些可行的具体措施,但是没有做好工作实施后的监控工作;.有的企业制订的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特征不相适应,经常出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改善的速度与企业的发展速度不相一致;有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速度比企业的发展速度还快,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等,上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1.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转变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是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关键。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贯彻落实到实处,加深每位员工对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深刻理解,在企业的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需要从战略观念以及危机观念两个方面出发,在进行创新战略观念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传统竞争和运营模式上进行改革完善,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和科学性。在创新企业的危机观念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对危机观念的重视程度。由于每个阶段,企业的危机观念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因此,企业的规模越大,越需要注重培养危机观念以及风险意识。

2.加速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有助于优化企业的经济组织结构,对企业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中,由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整个经济管理活动的指挥者,所以,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在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对与企业的经济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法规进行详细地分析,做好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的组织工作,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对企业下级的经济管理人员行为的监督,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不断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工作。

3.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就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将管理环节纳入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经济的科学管理,并建立适当的经济数据系统,对数据进行不定期分析,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企业必须利用科学技术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是企业的发展要求。经济管理需要深度改革,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

篇9

2.部分企业重利润轻投入,造成企业档案管理的滞后。当前形势下,企业档案作为企业资产,它的管理工作的优劣完全由企业自身重视程度决定。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求企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成本的工作,企业必然要求其档案工作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必须符合效益原则。当企业档案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当于或者大于其成本的效益时,其日益萎缩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撇开外部因素,仅从档案工作自身来看,笔者认为造成企业档案工作遭受冷遇的原因有三:首先,现行企业档案工作微观管理方式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始终影响着目前的企业档案工作,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益原则产生摩擦。这是导致企业档案工作处于劣势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原有的工作思维与方式,未能跟上企业改革步伐,积极服务于企业。这是造成企业档案工作现状最直接的原因。再次,企业档案本身所能产生的效益的隐蔽性使其计量化难度较大,这是造成企业管理层忽略档案工作的间接原因。为保障企业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三、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第一,更新观念,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能够有效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更新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深入,各行各业的档案数量逐步增加,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特别是超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新的观念看待事物,引进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使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可对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扫描、取样,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检索者只要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就可以将所需的档案目录摘要等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10

二、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从字面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和物资管理似乎是两码事,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只有把人管理好了,物资才能在此基础上管理好。要知道,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所有行为都会对物资的管理和应用产生影响,所以做好物资管理的前提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物资管理产生的影响的,主要是人员培训、岗位变迁、绩效考核及职务调动等方面,管理者应转变传统的粗放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才能为物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企业应从力资源开发入手,加强员工日常培训力度,不断地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日常人才引入要多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每位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有效结合员工实际,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适进行升迁激励,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员工最大的潜能。

2.注意员工激励问题

企业管理者应充分重视员工的激励应用,在以正确的行为导向和规范幅度,以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为前提,通过对员工制定有吸引力激励制度,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只有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才能更好地促使员工更好的进行物资管理工作,自觉遵守相关管理制度,达到物资管理水平快速提升的目的。

三、采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

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应用网络、计算机及现代通讯等先进方式,以自动化管理的方式,对企业物资管理进行控制,早日摒弃之前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以此取得更准确快速高效的管理效果,而且还可以达到节约企业管理成本的目的。目前广泛使用的MIS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个比较好的物资管理平台,“该系统能够建立起从物资采购计划到最后的库存保管以及进出货记录等一系列信息的立体化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收集数据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现代化的物资管理”。

篇11

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物资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推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作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四、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必须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这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渝祥.企业答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启蕾等.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3、汝宜红等.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