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划生育科

计划生育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8 02:38: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划生育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划生育科

篇1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局党组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党组书记任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下发怀科党组[____]8号、怀科党组[____]9号和怀科党组[____]15号文件,在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和机关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落实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二是组织了由机关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在每月办公会上,把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加以督办落实。三是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年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履行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综合评定工作人员考核等次,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任务。

二、加强学习,明确任务。一是认真学习中央、省委《关于全面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新修改的《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省市县委、县政府关于人口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精神,深入研究本单位履行计划生育职责情况,提高全体干部自觉意识,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认真落实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相关工作任务。二是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争创文明单位相结合,在文明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计生文明管理服务水平,在干部职工上下营造计生文明舆论氛围,有效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文明创建取得明显实效。我局连续三届获市级文明单位,连续五年获全市科技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获得全省科技系统政务宣传先进单位、全省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篇2

2巩固和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特色

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既包括避孕节育科学技术的研究,也包括生命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生殖健康促进相关的研究等等。人类的繁衍生息是永恒的需要,计划生育如影随形,也是永恒的需要。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共识和政策,有13亿总人口、4亿多家庭的巨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仍将是很有生命力、很有吸引力、很有活力和很有技术应用市场前景的研究领域。关键是巩固和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特色。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特色。实行计划生育是《宪法》的规定,是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责和社会管理任务。不管行政管理生育政策如何调整完善,不管是调控人口规模还是改善人口结构和分布,计划生育都将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政策特色决定了计划生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事计划生育科研的机构和专家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要继续拥有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计划生育的对象特色。服务管理对象为健康人群是计划生育的根本特色,服务管理人口众多是计划生育的重要特色。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必须考虑这些特色,以众多健康人群的服务需求作为研究大方向,以着眼于不断改进提高各种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研究核心,以继续促进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有效应用和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作为研究重点,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为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和政府管理服务提供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计划生育的服务特色。30多年的实践经验说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实际成效始终依赖于临床技术服务和群众的有力支撑。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服务涉及到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奖励扶助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内容,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各级计划生育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系统事业单位以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等。这些机构既可能继续单独存在,也可能有机整合和完善。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需要通过这样宽泛的网络开展研究,也需要面对这样的网络、服务内容和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既为群众现实需求服务,也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改进管理服务。

篇3

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以“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为内容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中央关于在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所做出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以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创新发展。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执政理念,而且体现了人口管理方式的进步,反映了人口管理科学的要求。如果我们回顾人口管理学的发展,进而追踪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从旧机制转向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有密切联系,并且对人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科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

人口管理科学是管理科学在人口管理领域的应用,因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演变密不可分的。

管理科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初,一百年来,经历了从泰罗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演变,其管理哲学也从理性主义逐步向人本主义升华。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提出了用科学研究和方法代替纯粹的个人经验的科学管理原理,即通常所说的“泰罗制”,开创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使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泰罗因此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虽然以其科学理性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理论本身包含着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在追求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压抑人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发展。古典管理学视管理客体为“经济动物”,主张对管理客体实行“物本管理”。其管理方式表现为重物轻人,把人当工具来管理,工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理性”在古典管理科学那里,被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于是在其推行过程中,很快便暴露出了诸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紧张,工人抵触情绪严重等种种缺陷,最后其主导地位不可避免地被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行为科学所取代。

行为科学是通过把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来提高对其个体、群体、组织心理及行为预测、引导、控制能力,及时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和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传统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相反,行为科学强调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物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创造。因而强调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行为科学研究了人的各种各样不同层级的需要,提出必须针对人的需要和需要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激励和引导,由此间接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行为科学在管理哲学上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口号,带来了管理与人的关系的重大转变,奠定了西方管理哲学的人本主义基础。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日益提高,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博弈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科学随之诞生。现代管理科学既吸取了泰罗科学管理理性的营养,又注重了行为科学对“人”的研究,使得人本管理开始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以人为本”。

二、人口管理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与一般管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一样,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也遵循了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逻辑。虽然“人口管理学”这一学科概念提出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人口科学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并且人口科学的理论探索从来都没有忽视过人口管理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人口思想是近代人口科学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主要代表人物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以及后来的重商主义都分别提出过国家干预婚姻、调节人口的主张。色诺芬对当时国王用人口是否增长作为评价官员政绩标准的做法十分赞赏;柏拉图主张由统治者规定结婚年龄和男女配偶选择,让最优秀的男女互为配偶;亚里士多德更认为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调节人口数量,使之稳定在一定程度并协调其相互关系。重商主义则提出国家应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人口增殖,甚至不惜从其他国家“获得”人口。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对人口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多的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已认识到经济上的需求是调节人El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康帕内拉更强调婚姻和生育都必须服从社会的控制和调节。

最著名的还是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可以说是世界人口思想史上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一种人口思想。这种争议和分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

在人口思想史上都是空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为从事人口研究和人口管理的人们所熟知,他的“两个级数”、“两种抑制”将人口管理推向了理性主义的极致。

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口科学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技术方法也更加成熟先进,涌现出大批经典的人口研究理论成果,如著名的“人口转变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等都发端和发展于这一时期。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对人口过程的变动规律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在人口管理的哲学理念上,仍然完全是理性主义的,贯彻了较多的“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

人口科学在人口管理理念上的真正跨越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行为科学和现代经济学影响下而产生的微观人口学。

微观人口学是以个人或家庭的人口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4年和195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列宾斯坦分别发表了《经济一人口发展理论》和《经济落后与人口增长》两本著作,首开从微观角度对家庭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作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先河,实际上是引用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家庭生育决策作经济学模拟。他将父母为生养孩子所花费的种种费用及为其牺牲的时间、机会等,都视为孩子的成本,而将孩子为父母带来的感情满足,为家庭带来的经济收入、贡献等视为孩子效用,然后像对产品进行成本效用边际分析那样,以家庭模型,即父母对孩子取舍作模拟分析,从而建立了生育的微观人口经济模型和著名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成为最先进行微观人口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为人口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1960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克尔(Becker)发表《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一文,在吸收列宾斯坦有关微观人口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西方有关消费行为理论来分析家庭的生育决策,考察孩子的边际家庭效用及其数量质量替代关系,创建了著名的“孩子数量质量替论”,贝克尔以新视角考察研究家庭收入和父母行为对生育子女数目的影响,阐释了家庭规模与收入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对后来微观人口理论的研究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贝克尔本人也因其突出的研究成果,成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列宾斯坦和贝克尔的影响下,又有各种新的微观人口理论,包括“劳动一闲暇时间分配理论”、“家庭效益化和合理选择理论”等纷纷问世。微观人口经济分析,特别是生育率的微观经济分析在60年代兴盛一时。

微观人口学可被看作是从人口行为发生机制的角度来对人口管理科学进行的探索。它在人口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从技术上研究了人口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信息传导机制和博弈反应机制,而且在于它在人口管理的哲学理念上将人口管理的目光从“国家”、“社会”的需要转移到“家庭”和“母亲”的需要,把人口管理科学放置到了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因而它是人口管理科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近年来,人口管理科学注意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营养,将人口行为的家庭人本需要与社会理性规范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文化认同,将人口管理推向了更具人口现代化意义的人本主义。

中国学者也对人口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除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大量人口管理学研究成果以外,根据《当代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一书所作的检索,人口管理学的学科名称其实还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过建立人口管理学,抑或计划生育学的讨论,当时有几种主张:一是主张建立一门计划生育学。如史成礼、余亦之的论文《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学之我见》就主张建立计划生育学。之后,在1984年,杨德清主编的《计划生育学》就出版了。二是主张建立人口管理学。如曹占泉的论文《对建立“人口管理学”研究的设想》中写道:“人口管理学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动态人口为对象,用计划的方法来组织管理人口的科学,人口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人口的动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通过国家确立的管理机构,有计划地调节、控制和管理人口,使人口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从有计划地调节、控制和管理人口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总结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具体内容,为国家管理人口提供科学论据。”三是主张建立人口生育管理学。如向洪、邓明主编的《人口管理实用辞典》中写道:“人口生育管理学是研究人口生育管理活动规律及其方法的学科。人口目标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计划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信息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决策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政策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等,都是人口生育管理学应该研究的对象。通过这些研究,揭示人口生育管理活动规律,确立人口生育管理方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口生育管理学的研究体系。”除了上述三种主张以外,还有主张把学科定名为“计划生育组织与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

从本文要讨论的问题角度看,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不应把人口管理狭隘地理解为人口计划实施,而应理解为包括对人口行为发生环境、发生机制、控制机制等内容的全部人口行为的干预活动。二是其学科定义,还普遍带有很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要用于指导我们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还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新的思维跨越。

三、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对人口管理科学的政策实践和理论推动

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方式和新的人口制度安排,它反映了中国的人口管理正按照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引领,从理性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它不仅是对传统的古典人口管理科学的革命,而且是对微观人口管理学的超越和对现代人口管理科学的呼唤。这表现在:

1.在政策基点上,新机制完全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学系的竹下让(Takeshita)教授曾经这样描述现代化的人口管理:生育动机(或生育意愿)取决于两种变量的权衡轻重:一是行为者的生育观,生育态度;一是行为者对群体社会生育规范、生育准则的感知以及对遵循这些规范的评价。如果前一变量起主要作用即主观性成分大,就易产生失范生育行为;反之,后一变量作用大即群体性社会性成分大,就易产生合理的生育行为即规范性生育行为。竹下让认为,人的生育行为就是主观生育观、生育态度,客观社会生育规范、生育准则两股力量在社会支持和自信心的影响下较量斗争的结果,这就是人们生育行为的内在动作过程。按照现代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要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应该对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各个要素特别是社会支持和自信心进行调控,通过引导人们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感知和对遵循规范的评价,建立一种生育文化认同,使人们生育行为规范化。

竹下让的观点反映了现代人口管理的人本主义追求,而这恰恰是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正在进行的实践。

新机制深刻理解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文化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育需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生育意愿,在追求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管理目标时,不采用过去那种简单的控制生育行为的做法,而是通过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提供各种生殖卫生、医疗保健等“优质服务”,满足其生活需要,同时辅以各种政策宣传,文化引导,在群众对社会生育规范和原则充分感知和评价认同基础上,将个体生育观、生育意向纳入群体社会生育规范之中。这完全符合现代人口管理科学对人口行为的人本管理原则。

2.在政策内容上,新机制提出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不仅体现了现代公民社会的理政原则,而且从人口管理学的意义上讲,这正反映了现代人口管理科学将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的要求。所谓“依法管理”,是既要对个体人口行为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同时要求这种约束必须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进行,在充分尊重管理客体法律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合法的程序和措施将个体人口行为纳入社会制度规范之中,而绝不能以行政压迫和简单随意的方式对个体人口行为进行强制规范。所谓“村(居)民自治”,是既要注重村(居)民的组织角色,又注重其作为决策者和行动者的角色,充分肯定其自组织、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将对个人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转换到树立村(居)民整体的共同价值观念上,通过共同价值的认同,实现村(居)民的自我约束。所谓“优质服务”,则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们在物质生活和感情生活上的人本需要。

篇4

做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宣传倡导。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工作要有重点、有抓手,要做出品牌、做出亮点,用实践证明科技工作能够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起到支撑作用,做到有为有位。“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全省用于科技基础建设经费投入近15个亿。现在每个县站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平均面积达2200平方米,95%以上的乡镇服务所都进行了新建和扩建,平均面积达410平方米,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全国中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提前完成了全省“十一五”标准化建设的任务。

二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控制和管理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四年开展技术服务质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有力地促进了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此项工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优质服务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国优省优不但加分,而且给予表彰。创建工作由江南发展到皖北。全省已有64个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其中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34个,88%乡级服务所达到优质服务先进所标准。

四是服务机构功能彰显效益。服务站建起来了,就应该发挥作用。我省近80%的县站业务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蒙城等少数县站已经达到400万以上。乡级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省计生工作五大突破,首先就是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实现质和量的突破。这些工作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肯定,安徽的科技工作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一等奖。科技工作重要不重要不在于说,关键在工作怎么做。因此,要证明科技工作重要,证明科技工作是支撑、是基础,那要靠我们的品牌,靠我们的亮点,靠我们的实际工作。

二、稳定机构,提高素质,发挥好服务机构的功能

服务站建起来了,投入了十几个亿,能不能够把这个服务站管好,能不能够发挥作用,让群众讲“好”,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个问题去年我在蒙城会上就说了,下步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好功能,我们建这么好的房屋,买那么多设备,不是花瓶,不是摆设,是服务广大育龄群众,要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心,要让社会认可计生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十二五”期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必须要稳定,不能撤并,对此各地不能动摇。稳定机构,稳定队伍,全省上下要认识一致。

其次,队伍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要研究怎么提高县站乡所技术服务队伍的学历水平、技术水平,优化队伍结构,解决好职称、报酬、待遇等问题。

第三,发挥应有作用。完善功能不能满足于现有计划生育手术,要在做好基本计划生育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服务,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技术含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下功夫,才能把功能发挥好。

三、把握重点,打造品牌,进一步抓好基础建设

虽然“十一五”以来,我省把握机遇,以服务机构国债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全面推动了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和规范化管理的配套发展,扎实推进了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但是在“十二五”期间,还要继续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标准化建设没完成的要继续完成,有些市还没有完成“十一五”的目标,希望你们继续抓紧,力争在年底之前把这个任务完成。

二是装备建设要加强,“十二五”期间省本级每年投入要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科技的投入、改善设备、打造窗口,还有300万元用于重点县或重点乡镇的窗口建设。

三是重点县建设,要做出品牌。要进行评估,要彰显效果,真正起到重点县的作用

四、拓宽思路,创新工作,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拓宽思路,紧紧围绕群众的生育、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开展综合服务,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这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第一,科技工作要实施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职能任务的转变,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任务由过去的四项扩大为现在八项功能。第二个转变是服务类型的改变,由过去的以管理型为主变为现在以服务型为主。各地要多做一些引导工作,帮助指导服务机构解决一些思路问题、方法问题,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

第二,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国家已经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我省的科技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经验管理东西较多,事后的总结较多,事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研究较少,许多工作没有做到量化管理,这是我们的不足。应该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要求,积极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生殖健康档案、医疗文书、统计报表、远程会诊、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各市、县要积极主动地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管理水平,要不等不靠,这是今后创新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三,认真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工作。这是今后服务机构拓展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我省有八个县参加国家试点,希望试点的八个县要认真做好工作,提供经验。有条件的县区也应该按照国家的这个模式去开展这项工作,不要等。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是今后拓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综合服务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知情率,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第四,继续做好优质服务创建工作。优质服务创建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这个平台要继续利用好。省优、国优县要回头看,实施动态管理,要建立退出机制,其他县要积极创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争创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站。要在优质服务中创出安徽自己的特点。

篇5

在全办开展以建设“服务型”计生为总抓手,树立“服务为先,群众至上”的工作理念下,要进一步加强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规范,严格落实随查访工作制度,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技术“五期服务”(孕前期指导服务、孕期访查服务、产后期随访服务、围手术期服务、避孕期查访服务)工作,积极引导育龄群众落实以长效为主、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二、 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免费病残儿医学鉴定及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工作。

病残儿医学鉴定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鉴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易引发社会关注的敏感工作,各村居、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要按照国家、省、市、区有关规定,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具体工作。2014年全市病残儿医学鉴定工作改为两次,区级初级鉴定定于4月份和8月份举行。各村居、单位要认真做好摸底调查、人员申报,资料初级审核工作。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工作,要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办法》的要求,逐级申报,合法合规。

三、 继续做好免费为城乡享受低保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查体工作。

篇6

该交易预示着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联系将越发紧密,行业互动越来越频繁。

自从十几年前第一次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图谱以来,绘制有机体基因组的成本已大大降低——其普及程度之广,已经让科学家和医生开始畅想美好未来,基因图谱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成为最普通不过的医学实践。

不过这种增殖却使得各公司、研究机构学术机构有了更高的需求,渴望有更快捷更完善的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数据。

“随着基因序列分析成本的降低,基因组数量猛增,对于分析这些基因信息的需求便日益高涨。”William Quirk,Piper Jaffray总经理如是说。

在增长的需求下,一系列软件开发公司应运而生。在分析师和高管眼中,该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创新,但缺少有序领导。

Quirk表示,“这里有大量开放的机会,等待软件公司的进驻。”

Devon Jensen就是这股浪潮的弄潮儿之一。拥有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的他,两年前就于加州伯克利创立了Enlis Genomics。

“不难看出这些可用的工具其实都是为专家学者服务的,并非为像我这种实验室走出来的人。”Jensen说道,“研究基因组其实有很多功用,我认为再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基因组会成为生物乃至医学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

Jensen说他的公司卖的软件——旨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遗传变异的重要性——面向广泛的顾客群体,包括临床实验室、高校、制药公司和医学博士。

不过他的公司并不是唯一一家发现了市场机会的。

位于圣地亚哥的Cypher Genomics公司成立于两年前,由来自于附近斯克利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的几个科学家一手建成,该公司也生产类似的软件。一旦某有机体的基因图谱被绘制出来,该软件就能测算出其变异并探测出该变异是否会引发健康问题。

“这可是个大问题,所以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席执行官Ashley Van Zeeland如是说。

不过这块领域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也就意味着在公司兼并重组或倒闭这样的格局形成阶段,大量的新鲜血液会持续涌入。Van Zeeland表示随着技术日趋成熟,部分项目越发彰显其有效性,这一点会越来越明显。

“该领域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标准体系,这样我们就能衡量表现和精确度了。”她说道,“这块新兴领域就好像有待开发的广阔西部一样。”

DNAStar,一家生命科学软件公司,并不是个陌生的名字。该公司于1984年由维斯康星大学一位遗传学教授和一位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共同创立。

“他们恰好把握住了时机,因为当时正值个人计算机热潮的初始阶段。”Tom Schwei,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说道,“他们认为,只要他们能把软件这样工具交到有能力又技术娴熟的科学家手中,成功一定不远。”

不过基因技术和测序技术在当时发展得相当缓慢,同现在的市场态势相比也更加昂贵。DNAStar从那时起便改良自己的软件,以适应现代实验室的需求,其一系列改良也包括了近几个月刚刚添加的基于互联网的“云”技术。

Schwei表示DNAStar十几年前就见证了其竞争对手被大型生物医药公司收购,当时遗传学相当热门,人们对于遗传学将带领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期待也正高涨,不过那些公司最终还是一起衰亡了。

“这一行业有软件的一面,不过很难形成大规模以吸引上市公司的关注。”Schwei表示。

篇7

备课的重要性、备课的作用无须多言。然而能够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却只有少数老师能做到。笔者敢断言,各地教师中,抄教案、追教案的大有人在。很多老师之所以写教案是因为领导要检查,或是评职称需要。尽管写教案不等于备课,备课也不等于写教案,但本人认为,对写教案持绝对应付的态度,对写教案持抵触情绪的老师很难在业务上有很好的发展。本人也曾固执的认为写教案只是一种形式,然而近几年的阅读和教学实践,改变了本人对于备课的看法。特级教师窦桂梅,备《秋天的怀念》一课,九易其稿。著名教师于永正说:“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精心备课,能使我们收获课堂的精彩。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

下面谈谈笔者对备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不能让备教材、备教程成为备课的全部

所有老师都承认备课的重要,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上课之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即通常意义上的“不备课无法上课”。于是不少老师就有意无意的将备课与备教材等同起来。至于备教程,对多数教师来说,几乎可以不予考虑,至多只略作考虑。因为多数老师多年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用传统的讲授法上课,方便易行,无须多虑。至于上课效果,孩子不想听,则大多归究于学生的学习品质不好。而有的老师则已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幽默的语言等教学技巧,对自己每节课的“表演”已感满足,事业上缺乏进取心。

教研活动给许多老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是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的,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就不足,存在着混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在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于是我套用电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鼓励教师“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应该说任何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努力意味着绝对不会有机会,而努力了就会有机会。为了鼓励教师、锻炼教师,我给教师搭建了不同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常常忽视备课的必要环节:备学生、备教法、写教案。

2备教法,崇尚贾岛“苦吟”精神

对于每一节课,都需在教法上多动脑筋,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对于情境的创设、寻找新知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切入点、如何设计学生课堂展示环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窦桂梅老师为一节课九易其稿,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学“植物的根”苦思如何让学生对新知感

到好奇,华应龙老师教学“角的认识与度量”一节,找到“玩滑梯”这个小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黄爱华老师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游戏贯穿课堂……无不经过“苦吟”后才能获得。专家称之为“磨课”。教学上我们不能年复一年的走老路,无激情,缺创新,我们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生活有更多的感动,我们要想收获成长的乐趣,就得以“苦吟”的精神精心设计教法。新晨

3超前备课很有必要

既然备课需要“苦吟”,就需要时间,加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如果不做到超前备课,很有可能因一个突发任务的干扰而导致匆忙“上阵”。这样,备课就很难做到充分。另外,超前备课,我们可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搜集到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超前备课,也为进行有效的隐性备课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单元备课、教案提前写一两个课时等都是超前备课的常用形式。我在QQ群中得知有的学校领导要求老师提前写七八个课时的教案,我认为这不一定妥当。因为教学设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联系,一个老师很难超前那么多时间去预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情况。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1.9; V249.122

文献标志码: A

3D trajectory planning and 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for helicopter

LIANG Wei,LI Xinguo

(School of Astronautic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Xi’an 710072,China)

Abstract:With the issue that the intuitiveness of results is not good in the majority of present research on trajectory planning,the optimal 3D trajectory is planned forhelicopter based on the pretreatment of digital map. The models of terrain and feature of scene and a whole 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system are completed by modeling tool Creator and development tool Vega. The demonstration which meets the real-time requirement is implemented for planning 3D trajectory’s 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by Vega API and Microsoft VC++. The system provides useful means and step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and demonstration of whole 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Key words: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3D trajectory; digital map; trajectory planning; virtual reality; Creator; Vega

0 引 言

低空突防航迹规划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对它的研究已有许多方法[1-3],但这些研究工作在规划结果的处理上只给出各种曲线,并没有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建立相应视景模型将规划航迹进行可视化仿真演示,不能直观地呈现结果.本文主要对低空突防直升机进行航迹规划与视景仿真.首先对DEM格式数字地图进行预处理,建立有约束下的目标函数,并在VC++环境下规划出最优三维航迹;然后利用Creator将DEM格式地图建成Vega可识别的三维地形模型,通过VC++编程和Vega API函数驱动,实现规划航迹的可视化仿真演示并给出各种仿真结果.

1 直升机三维航迹规划

航迹规划的策略采用文献[4]所述的最小威胁曲面方法,通过分析威胁杀伤特性、飞行器撞地概率和通透性可以确定1个最佳离地高度(hc).这样,当飞行器以hc离地飞行时,可以将危险性降到最小.飞行器的最小危险飞行轨迹一定位于该曲面上,从而使三维最优航迹寻优只需在二维曲面上进行,减小计算量和存储量,提高航迹规划的速度.

1.1 数字地图的预处理

数字地图采用美国国家地质勘探局的数字高程模型(USGS-DEM)格式,从中得到网格间距30 m高度的离散量,敌方的威胁信息以威胁的位置和作用区域近似作出威胁圆敷设到地图上.为使最小威胁曲面满足直升机的可飞性,需要根据直升机的最大爬升角和过载对地图进行平滑处理,本文结合文献[5]和[6]所述的方法对地图进行平滑处理,主要满足以下2个约束.

2 规划航迹的可视化仿真

可视化仿真首先需要构建可视模型,然后进行视景驱动.可视模型作为构成视景系统的基础,其构建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实时系统的性能.建模工具Creator以其构建模型数据库的高效性、低多边形性减少对实时系统的性能要求.实时视景驱动软件Vega是用于虚拟现实、实时视景仿真、声音仿真以及其他可视化仿真领域的世界领先级应用软件.它包括友好的图形环境接口(Lynx),完整的C语言应用程序接口API,丰富的相关实用库函数和一批可选的功能模块.由于采用Creator自带的直升机模型,故重点建立真实地形的虚拟三维模型.

2.1 地形数据库生成和地面特征处理

2.1.1 采样与地形生成

采用德洛内(Delaunay)三角形算法对DEM数字地图进行采样,完成地形的转化.Delaunay算法将不规则多边形经最优化组合生成地形数据库,当地形起伏比较大时可以产生更多的面进行模拟,地形比较平坦时则用较少的面模拟,主要适用于使用 Z-buffer 进行遮挡计算的实时系统.

2.1.2 层次细节度(Level of Detail,LOD)层次模型及平滑过渡

LOD就是对同一物体建立几个不同细节程度的模型,细节度越高,模型显示得越详细.在实时运行时,当视点离物体比较远时,调用细节度较低的模型,减少模型多边形的数量,加快模型的绘制速度,进而提高系统处理和渲染的性能.根据直升机低空飞行的特点,飞行高度一般在10~100 m内,使用3个层次的LOD模型,并设定2个LOD开关距离分别为50 m和100 m.但在不同的LOD模型转换之间可能出现画面不连贯(popping现象).通过在前后2层之间插入过渡顶点方法(morphing过渡)解决该问题.Morphing过渡由LOD的中心、转入距离和过渡范围3个属性控制,适当设置这些属性将会解决popping现象.

2.1.3 地面特征纹理的映像

篇9

省人大常委会:

今年7月19日,收到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后,教科文卫委即将修正案草案印发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省级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书面征求意见。8月6日至7日,教科文卫委组织调研组,赴金华、义乌等地进行调研,召开了由当地人大、政府及有奖部门负责人和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对修正案草案的修改意见。8月17日,徐志纯副主任主持召开了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省人大法工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此外,教科文卫委会同省法制办、省人口计生委赴台州等地进行了立法调研。在认真分析、汇总和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9月5日,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调节我省人口计划、稳定人口增长率、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口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适当调整。调研中,部门、专家和人大代表普遍认为,修正案草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条例的修改,既反映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心愿,更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条例的修改将进一步减少人民群众对计生政策的抵触情绪,增加对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有利于改善基层干群关系,促进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调研中,部门、专家和人大代表亦表示,对条例的修改内容满意但不满足,希望对农转非居民的生育政策、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问题也一并进行适当修改。教科文卫委认为,条例的修改和完善应与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相一致,与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同步。待条件成熟时再作修改。同时,应加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研究。

教科文卫委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的修正案草案,符合国家稳定低生育水平政策和全国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的总体要求,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有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内容基本可行。同时,修正案草案第二条关于条例第四十九条第(四)项的修改,从法理的角度欠准确,在文字表述上也值得推敲。建议修改为:“已满法定婚龄生育第一胎满六个月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照零点五倍至一倍征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05 - 0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围绕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学习力”将被设定为“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在知识以加速度更新的时代,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力”当然要比“学历”更重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这种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的方法很多,思维可视化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思维可视化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首先提出,“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是指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笔者将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光合作用”一节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 建构模块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

生物学知识的前后内容具有连续性、逻辑性,整个知识结构相对系统和完善,但学生对于生物学的认知结构是在经过自我内化后才形成的,其知识结构可能没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了让学生理解每个模块所呈现的学习材料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在每个模块学习前,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教材目录绘制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强调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理解每个模块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该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生根据教材目录可绘制如图1思维导图。

在开始第四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学习之前,把上述思维导图再次呈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不断强化该模块的知识结构,定期提醒学生及时将所学的内容纳入该模块中,以此构建更大的知识组织构架,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结构。

2 建构章节结构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在进行章节学习之前,教师让学生根据本章节目录,分析本章教材各节的内在逻辑联系,简要画出本章节知识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本章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前几章探讨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同外界的物质交换,本章探讨细胞这个生命系统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后续章(第六章)探讨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本章的逻辑起点是细胞生命系统的维持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中心问题是外界能量如何输入细胞及如何被细胞所利用。当本章学习结束后,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或教师引导下绘制本章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图(图3)。

在章节学习中,虽然各节具体内容不同,但都围绕一个主题,知识结构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因为当一个信息被联系到了一个较大的网络上时,就会有更多的回忆路径,从而比较容易得到恢复;网络的结构愈好,所需记忆的信息就愈少,因为对个别部分的记忆可以来自对整个网络的记忆。

3 建构图群让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上生长,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光合作用”一节在整个第四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都处于重要地位。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前几章,学生已学习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细胞结构(叶绿体)和物质(ATP、酶)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在学习光合作用一节开始时,教师可呈现如图4、图5从宏观到微观、变抽象为具像的一组图片促进学生建立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这样学生已有的正确知识就会被学生顺利提取,可以显著提高对原有知识的激活和应用。

就学习而言,学生不断地将新学习的知识联系到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图式之中,利用原有的图式对新知识进行组合,使其与原有图式发生联系,以便对新知识进行理解。把新知识与学生原有图式进行联系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新知识一旦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学生理解了新的知识,包含新知识的图式更新了原有的图式。从学习的一般过程看,学习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影响着后续的学习。

4 构建概念模型突破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篇11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影评课程采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开设电影欣赏的选修课不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影评的兴趣,在纯正、原声语文影评的氛围中提高语文影评语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散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选修课开设的背景

现行高中语文影评教学中“唯理性教学模式”比较流行,这种模式重视智力教育,关注记忆的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高中生对语文影评语言的认识还没从“机械式”题海战术上升到与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高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中的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又往往把学生学习语文影评和感悟生活的过程错误地引导评价成绩好坏和分数的高低、排名先后的过程,这些都忽视了学生语文影评运用的能力,更别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底蕴。因此在高中语文影评教学中,根深蒂固的不利因素磨灭了高中生对语文影评学习的兴趣,浇灭了高中生对语文影评选修课的关注和重视,更严重制约和阻碍了语文影评选修课的实施。

面向21世纪,高中语文影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吕达的《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给出了选修课清晰的定义,它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课是在学生必修课程之外,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趣的基础上,为加深拓宽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专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增进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课程。(吕达,1991:45)。而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电影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电影蕴含的深层意义是笔者开展选修课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决定了电影欣赏选修课能否成为语文影评必修课的补充和拓展的成败。

二、选修课开设的理论依据

笔者相信中文教育只有在科学教育理论和观点的指导下,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制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笔者广搜资料,查阅文献,找到以下几种理论作为开设本电影欣赏选修课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学习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知识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而划分为“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两个维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机械的发现学习四种类型。他坚决反对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他认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它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首先呈现先行组织者,其功能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已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知识之间具有一种潜在的适合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学习才有意义。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构建主义心理学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形态出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提倡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情境,而绝对不是像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运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以真表情,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并且活泼的教学情境,这尤其适合语文影评影视教学。在电影欣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利用电影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来刺激其感受语文影评语言,培养独立研究、解决问题和对新的知识、文化主动构建的能力,然后深入意境,激感,构建其完满的精神世界。

三、选修课的课堂设计

面对未来比中考更加激烈的高考竞争,如何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涯,又如何才能领跑未来的大学生活成为他们高一学期伊始就急迫等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电影的欣赏“不应该只是电影放映一结束,就随之结束的观摩活动,而应针对某一教学目的进行观后活动。”所以笔者不单单只是引导学生欣赏电影的背景、主题、人物、音乐等方面,更需要引导学生对电影所展示的主题和意义更加深入的解读。下面笔者进行教学设计。

(一)赏前活动

众所周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段文字,也可能是简单的图片或者模型,是促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因此,电影的赏前活动主要是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回忆起先前和学习任务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利用电影名和图片,预测内容。电影名就是对电影内容的一种概括,主题的精华升华。而笔者精心挑选的截图就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电影主题的直观呈现。在欣赏电影前,笔者引导学生大声读电影名,看幻灯片展示的电影截图来大胆预测,帮助学生为跨文化交际做心理准备,能够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扩充背景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把背景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轻松讨论的方式巧妙地输送给学生,让其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电影的基本信息,包括导演、演员和电影获奖情况等,是欣赏电影前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些先行组织者的成功利用,能激发学生观看影片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其奠定高中生的生活文化起到“投一石,激千层浪”的作用。

(二)赏时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多向度的概念,知识是其最为基本的能力。所以在欣赏影片时,笔者认为应该利用语文影评输入,创设一个纯正的高中生学习情境,从而适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知识。扩充词汇,学习经典台词。

(三)赏后活动

1. 小组讨论。运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联系自身高中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解决迷茫生活的途径和方法,主动联系头脑中对美好生活的联系,最后建构出能够照进现实的梦想。

2. 影评。影评是观影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段上升。影评是学生所学内容的输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依据。在这个步骤中,笔者认为重点的是启发学生对电影的欣赏,并且值得强调的是引导学生从电影深入主题层面上思考。让学生在影评中倾泻出电影对自己的震撼力,以及感悟出的青春活力,受到的感悟激励。

电影欣赏选修课,形式活泼新颖,内容生动丰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笔者相信,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语文影评学习氛围,一定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影评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广坚. 语文影评教学法基础[M].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3] 何高大.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中文教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