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8:12: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垃圾分类考察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在乡镇河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河道管理任务重,管理人员少。
乡镇河道纷杂,数量较多,但是管理人员却是非常少,而且不少管理人员年龄已经偏大,致使河道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较低,乡镇河道管理者一般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教育。管理人员的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思想陈旧、观念保守,有些管理人员接受不了新的管理方法,致使上级出台的一些规定在实际运行中被荒废。管理人员的老龄化和低学历对乡镇河道管理形成了负担。
1.2 单位或个人的法律意识淡薄。
乡镇河道大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挖掘,挖掘管理之后形成比较整体和统一的河道水系。但是多年来,因为重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加上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还有少数居民和企业缺乏法律意识,使工厂附近的河道的水源严重污染,还有非法占用河道围网养殖,河堤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上河道内生长大量的草类等水生植物。对乡镇河道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若是系统的对问题进行分类,则分为以下两种。
1.2.1 违法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或高杆植物,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围垦河道,以及其他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的违法活动时有发生。
1.2.2 近年来,一些采砂业主和群众在暴利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法律、无视防洪安全“,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主管机关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
1.3 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
依据水法律法规的规定,“河道水土资源除集体所有的土地外均属全民所有”,然而个别乡镇和街道常把河道内的水土资源视为乡镇私有,经常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违规把“河道资源”进行出租出卖或“越权审批河道采砂”,导致河道管理混乱,涉河的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河道管理执法属于行政执法受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制约,执法手段不多,可操作性较差,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打击。
2 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2.1 加大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台、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法》、《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水法律法规,提高水法律法规的知名度。
2.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现代水利的发展,需要水法律法规保驾护航,而水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需要一支高素质水政监察队伍。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必须明确负责管理乡镇河道的机关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实施合乎规范的治理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对日常管理的内容、要求、意见等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严查、严惩违法行为;定期组织日常河道环境监督管理等。管理过程中注意一下两点:首先在管理上,注重执法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利用各种有利时机,采取请法律专家授课和参加省市组织的水政监察执法培训班等多种形式,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执法能力得到加强。其次,执法过程中要求执法人员必须亮证执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杜绝野蛮执法。
积极为执法队伍加入新的能量、新活力,大胆启用大学生村官。学生村官是国家政策的产物,从 90 年展至今,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多,脑袋灵活,能够为河道的管理提出新的建设性意见。而且大学生思想觉悟高,能够积极为乡镇的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会努力配合相关活动和政策。
2.3 以法律为后盾,规范采砂行为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盾。
《水法》、《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采砂管理办法》等水法律法规,为规范河道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采砂管理。如今无论单位或个人如果要采砂,必须经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和乡(镇)同意后,向河道站提出书面申请。河道站在审批前要认真审查申请人的各项条件,并会同乡(镇)、村和申请人共同到采砂现场进行现场规划,划定采砂范围,核定采砂量,依法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
2.4 加强监管力度,探索河道管理新途径
针对乡镇各个河段的实际情况和采砂对河势稳定、水流形态、冲淤变化以及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开展河道采砂普查摸底工作,编制科学合理的采砂规划。根据砂石蕴藏量和开采后对环境影响,将各河段分为禁采区、控采区、宜采区,并列表细化每处的开采范围,允许开采量,以利于今后砂场的审批和监督。 在乡(镇)、村屯间建立起良好的监督网,设立举报电话,使涉河的违法违规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2.5在河道管理的费用方面,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
2.5.1采取“管养分离”方式
乡镇河道主要日常管理内容要有:河道的保洁、监察巡查、规费征收等,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是水政监察部门,而日常的河道清洁、保洁工作则通过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完成,较小地方河道的管理则由个人全权处理,日常保洁工作也是交由专业保洁公司进行承包。
2.5.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因为乡镇河道主要职能包括防洪、排涝以及引水等,所以,其管理费用主要是靠市、镇财政进行保障。乡镇河道的使用权应该由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与上级工作要求进行落实,在河道周边的各个镇政府以及各村村委会要相互协调配合,将河道林业的盈余全部归水利部门所有,作为管理河道的辅助经费,实现“以河养河”的目的。
2.5.3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乡镇河道管理的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有3个层次:1)市政府考核镇政府、和水利部门;2)水利部门考核管理单位,且镇政府考核村委会;3)管理单位考核管理工作人员和保洁公司。同时,市政府必须对考核的内容、组织和标准、奖励等提出明确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市水利部门要总结多方情况进行考核,包括对镇、村的河道情况分析。将河道管理的所有考核结果纳入当地的水利机构、村委会、镇政府等各单位工作的年度综合考核内,挂钩干部的任用和经济奖惩等,促进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3结论
通过采取以上各项措施和对策,有效地维护了涉水项目的有序建设、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河道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乡镇河道的管理不是单独某个部门的事情,乡镇河道就存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它灌溉农田、疏通积水、下雨防洪等,所以河道管理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乡镇河道的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河道的管理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不但解决了人民的实质问题,更是带给河道的又一次新生。
参考文献: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两国农协发展总体概况
访问期间,我随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广岛农协、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农协),考察了日本广岛安佐南区塑料大棚栽培、韩国现代农业,拜会了两国农协高管人士并与之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韩国新村运动及日本、韩国农协发展的认识。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在城乡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韩国新村运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70年代主要是精神启发、创新经营、改善环境和帮扶贫困;80年代主要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共助;90年代主要是发展国家级服务组织,对农民福利进行改革;21世纪以来主要是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近来又发起了第二轮新农村运动--泛国民的“城市关爱农村”运动,核心是推进“一社一村”结对子,组织一个企业或学校对口一个村,帮助农村进行宣传、采购其农副产品,组织城市义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农业旅游观光活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实施了三类工程项目,即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精神启蒙项目。新村运动实施初期,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整修村内小巷以及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发展非农产业等,精神启蒙主要是指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40%的村不通汽车,80%的农户不通电,80%的农民住茅草房。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这一运动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关注,“新村运动”已列入《大不列颠大辞典》,称之为“汉江奇迹”。据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已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原创: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4000美元,增长了200倍,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日韩两国都建有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农协。日本ja农协是由集结人出资、自主性的非盈利法人组织,在全国拥有872个分支机构。农协向入会农民收取会费,年终按投资分配利润并接受会员监督。其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统一为入会农民购进农药、农用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二是进行经济指导性工作;三是开展以金融为主的信用、储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医疗服务等。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确保安全放心的国产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发挥区域农业“指挥塔”作用;三是开展支持区域合作的有关活动;四是提供城乡交流所带来的农业价值;五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目前大约有24000名成员及1327个分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它不仅组织农产品销售,而且在器材购买、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流通化以及农业信用合作社等领域有广泛的业务,在韩国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通过农协进行的市场份额占整个韩国农业流通的40%,由农协为主组建的农业银行目前在韩国整个金融界排名第一。韩国农协发展贯穿于新村运动全过程,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化、农业机械化升级改良、农业产业化机构改革以及农民福利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突出的是,通过农协的作用推进了农村合作社事业,根除了农民承受不了高利贷的现象发生。
二、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和农协,亲眼目睹韩国的农村发展面貌,其主要经验是:
(一)精神改造立意,把农民发动起来。上世纪60年代,韩国城乡差距巨大,农民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农村无序现象普遍存在。自70年代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启动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农村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之外农村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对国人的精神启发。新村运动初期,他们通过机制创新,在农村大力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整个运动营造了强大的思想氛围,纯正了民风;尔后,将乡村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三类,通过分类补贴来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潮。21世纪以来,又启动了“城市关爱农村”运动,通过城乡互动感化农民,使带有很强“官办”性质的运动转变成了民间自发的社会运动,进而形成了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二)环境整治破题,把农村美化起来。运动之初,韩国政府选择了农民最关心、最急需的环境整治作为新村建设的突破口,使政府和农民的意愿一开始就处在高度一致的和谐氛围中。第一年政府无偿向每村发放335袋水泥,提出了拓宽村庄马路、改良屋顶、修缮院墙、挖井引水、建设公共洗衣场、架设桥梁、拉线安电、设置堆肥场、整治溪流、整顿卫生环境等十大项目建议,由农民自行选择实施;之后的若干年来始终不渝坚持推进,农村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整理耕地、整治河川、修建道路、开发农业用水、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乡村会馆及敬老院等诸多方面,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韩国,农村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房屋、道路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河道、沟渠、山坡都经过了人工处理,“四合院”的农家小院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条条标美公路直通农户,路不见弃物,山不见裸土,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
(三)农协内外联动,把农业组织起来。日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提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高度发达的农协组织,一方面增强了生产者应对大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农民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农协坚持一手联农户,把千家万户的生产者集结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与会员同甘苦、共命运,使脆弱的农业坚如磐石;一手联市场,农民通过农协主体与市场及企业谈判,影响力更大,谈判力更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通过参与农协组织,由于交易数量的增加,在农产品销售上往往处于卖方市场,而在农资购买上又处于买方市场,改变了农民的弱势地位。此外,农协与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机制,共同研究商讨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在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村医疗、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行政力量助推,把资源整合起来。日韩两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依赖于农民自发和社会组织,众多积极因素及一系列健康机制的形成,都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推动。首先,他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统一指挥运作体系。如韩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了专门机构,实行公务员对新村建设指导责任制,规定县乡两级公务员每人每周到村里指导不少于两次,并对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先后参加组织发动的人员总数达到11亿人次。其次,构建了强力的财政“反哺”体系。近40年来,韩国政府对农村的投入累计达20亿美元;值得重视的是,政府1倍的投入吸引了3倍的社会资本,如此次前往的韩国孢川市蛟洞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累计投入约19亿韩元,但其中政府投入仅6亿韩元,其余资金均来自于银行贷款和农民自筹。同时,韩国政府也注重从政策上构建支农体系,如在村镇规划建设中,他们向农民普遍发放最长可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争取一些国际组织的贷款等。第三,注重发挥农技服务作用。两国在农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培训、生产良种供应等方面建立了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这场发起于农村的运动仅经过短短五年时间,就延伸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全体国民的共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两国考察后的几点体会
鸿举市长亲率代表团赴日韩考察农协及新村运动,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优于两国农村建设初期情形,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所用,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一)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突出科学协调发展。日韩两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从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如韩国,上个世纪中叶,主要力量还集中在工业基础和城镇建设上,城乡之间处于失衡的非良性状态;70年代以来,政府将农村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在政策取向、资源配置、舆论导向上倾向农村,并从行政的角度建立了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不仅促进了农村发展,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增加了国家的整体实力。经验告诉我们,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城乡融合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最高境界。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积蓄了一定的城市能量,初步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是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日韩两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农民自发、自立与自强息息相关。“我们做就成”、“我们一定要成功”成为每个农民的信念,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在与今天的日韩农民交谈中感到,他们没有丝毫无赖与自卑,相反,充满了作为一名农民的荣耀,处处彰显出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前,尽管我市广大农民积极拥护新农村建设,但少数农民的主体意识还较淡薄,工作被动、消极等待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任务,是依靠宣传、机制、政策的力量唤醒农民、启发农民、感召农民、激励农民,大力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
(三)必须坚持依靠科技,突出产业支撑作用。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科技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1967年,韩国科技人员用粳型和舢型水稻成功培育出ir667稻种,由此掀起了以普及新稻种为中心的大米自给运动,开启了韩国历史上“绿色革命”的新篇章。当今韩国,农业科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生物技术、水稻新品种、大棚温室栽培技术、计算机及遥感技术等广泛运用到农业各个领域,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自给率,而且大幅提升了优质率。日本亦是如此,贫乏的资源阻碍了广度发展,但科技的力量却促进了深度开发,大面积的黑土、泥炭土及泛碱土生长出了财富。日本和韩国依靠科技发展产业、依靠产业富裕农民、依靠农民建设农村的经验可资借鉴。
(四)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突出改善农村环境。韩国新村运动从基础建设入手,逐步向增加农民所得、改善社会福利待遇等纵深发展。他们在建设初期,以物质供给为诱因,根据农民所需对房屋、道路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在广大农村营造了珍爱环境的思想氛围。我市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若干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使广大农村暴露出太多的薄弱环节。在政府和农民投入有限、农村环境卫生较差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如房前屋后清洁卫生管理、道路修建及整治、房屋改造、恢复植被、禁赌等等,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使农村面貌有大的改观,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大的改善。
(五)必须坚持集约发展,突出创新经营体制。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日韩两国农民应对市场的成功经验是组建农协,通过壮大经营实力来提升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日本ja农协不仅负责会员的产品销售和农资群购,而且将功能拓展到报刊杂志、旅游观光、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为每个会员创造财富、提供服务,农协的作用在会员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强有力的显现出来。我市受传统观念影响,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脆弱无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产业把农民集结起来,凝成一个整体,增强产业的竞争实力。
四、对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他山之石可攻玉。从日韩经验可以看出,我市按照中央提出“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制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是切实可行的,今后工作的关键是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狠抓落实。为此,建议在“六个强化”落实上进一步下功夫。
(一)强化“一种理念”,实现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是决定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建议继续做好六篇统筹文章,真正实现城乡联动。即: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统筹主城区加快发展与远郊县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
(二)强化“三百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推进“三百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当前,建议突出三点:一是突出优势产业,始终围绕优质生猪、柑橘、粮油等重点,打造支柱骨干产业;二是突出分类指导,从城郊型、丘陵型、山区型、库区型思考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三是突出“一村一品”,以100个示范村、900个推进村为重点,促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三)强化“三农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快推进农村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是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当前,建议重点强化对农民的中长期培训,一方面,合理调整教育结构,普及农村高中(职业)教育;同时,从农业部门的角度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每个示范村培养1—2名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分别建立1所农民科技书屋;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三是强化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工作实的基层农技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