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2:18: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程材料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明确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品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造就一批综合能力过硬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品质概念,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遵从社会发展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双重标准,这不仅包含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还明确了人才培养应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拓展为核心。这就意味着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应具备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和高品质的工程技术发展要求的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对工程技术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掌握,还需通过正确的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及企业管理精神的长期熏陶,懂得工程技术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进行从事工程工作意义的教育,很多工科学生并不明确工程工作的意义及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社会对工程和工学的认知度的欠缺与偏差,导致出现了一种现象——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仅就学生生源方面,工学硕士明显优于专业学位硕士,甚至出现了工学硕士落榜的考生可以转向专业学位学习的第二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学生的理想职业是“不当工程师也要当技术员”。而且很多院校过去也常常以被命名为“工程师的摇篮”而自豪,但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提法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一般为公务员、管理者、金融会计师等一些不具有工程意义的职业。对此我们不禁要发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本科毕业生,会按照原本的设想,一部分继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另一部分转而攻读工学硕士吗?是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卓越计划”的本科毕业生主要进入工学硕士阶段,从事科学研究;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则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当然,不管答案如何,都要求我们要实践好金属材料专业的三阶段(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及时有效地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品质。
2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常规的是变革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等。而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例如“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分互认”也在积极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发展。针对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常见的按学年分为“2+2”“3+1”“5+1.5”等。高校应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积极促进通过校企合作创设工程教育的环境与条件。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学习,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相互交叉。在3年的校内学习时间内,穿插各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认识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辅修管理学、经济学、自动化等第二学位专业。在1年的企业学习中,部分学生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另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
3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必不可少。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改变原来的将专业、基础课程以教师传授的方法给学生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以通过精炼理论知识和工程训练作为辅助依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标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又各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的学时有效性不同于理论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学校开设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生可自由选择。此外,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奖励机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大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素养
跟20世纪末期相比,现在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校的教师参加到工程实践中的次数和地位也在下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更难把教学和工程设计都处理好。现在很多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没有或者很少有在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生产实际和参加到工程的机会也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正在减少,在本科的毕业设计中更是如此。因此,国内很多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突显。结合我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来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计划要求。
4.1教学相长结合
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养成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在研中学、学中教;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4.2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使用该平台可以连贯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工程实践机会。
4.3合理高效的利用
社会资源创办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整合高效利用社会办学的资源优势,发挥出社会办学的力量。通过上面2种方式可以使教学紧密的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而且可以为教师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4.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打造一支整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都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不仅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得工科类专业教师有接受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学校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资助和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中进修学习。在岗位评聘、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工程素质考核纳入指标体系也是一种提升教师在工程教学方面素质的好方法。高水平工程教师师资队伍不但要有校内专职教师,还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只有既鼓励有工作经验和科研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中兼职,才能使二者充分结合和交流,达到知识技能互补和彼此相互学习的目的。
5积极探讨校企合作方式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必须重视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接纳未毕业大学生的实习,把在校大学生实习看成是企业负担,并且有很多企业把大学生实习的时间期限规定为1年,这都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难点。同时,在校大学生在公司进行实习时,实习期间所需的实习费、安全保险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都需要学校支付,这对于学校是很难承受的高额费用,会导致实习质量“缩水”。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基本以参观实习为主,学生安全被学校和企业放在了第一位,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对大学生的培养基本难以实现。针对该问题,希望国家明确要求企业担负起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校外责任,更希望国家实施政策鼓励企业的这种行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将培养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变成企业的经营政策。事实上,开展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一项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战略。首先,高等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离不开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各种专业型人才。我校材料学院已与很多企业(如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程硕士培养关系,已经帮助这些公司培养了众多工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最后,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使高校与企业达到彼此生存共赢的目的。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合则两利,所以应该促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即高校应该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根据高校和企业的真实情况,建立各种等级的学生工作站,利用企业在生产、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技术、工作和科研环境,给高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研究课题。企业在给高校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工作站的同时,高校学生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并且出站的毕业生也可以留在企业继续工作,使企业人才得到新鲜的血液,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二、“Web主导下材料工程类
学生自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在实施前,对实施的过程和步骤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和实施具体步骤进行了设计,实施方案如下:第一阶段:规划。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实验班级。教材调整,确定讲授重点。以教师为主,包括课堂讲授的安排,讲授重点的确定,以及为学生编写模拟操作指导大纲等。第二阶段:执行。发动学生,明确任务。网络操作,案例设计。在线指导,提高案例质量。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工程师”角色,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动手操作,完成生产任务。教师可通过前端软件实时观察学生的操作行为,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分析模拟结果。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在信息窗口通过文本进行交流。不同地点的学生可以组合起来,在同一个模拟模型中分别进行操作。第三阶段:分析和讨论。根据模拟操作记录,全班交流研讨,教师点评。师生结合,互动交流。教师从学生的操作结果中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制作讲演课件,给全班同学分析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教师在交流中给予适时的点评,并进行成绩评定。第四阶段:总结。遴选优秀操作记录,编写示范案例。对学生的优秀设计案例进行整理归纳,为教师进行课62教学新思维堂多媒体教学时使用,也可作为学生课外预习、复习、自学的电子版的立体化教材。
三、个案举例
钢铁大学网站提供了钢铁应用、钢铁设计及冶炼等仿真模块,包括了现代钢铁生产的主要工序,可以为材料工程,尤其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所采用。如在金属学材料学课程教学中,布置了一个生产任务:现收到一客户订单,要为一座海洋平台生产一种易焊接的高强度厚钢板,钢种的成份和工艺路线由生产方来确定。订单要求生产9000t的高强度厚板,钢板对机械性能的要求为:屈服强度,LYS>375Mpa;抗拉强度,530Mpa<UTS<620Mpa;54J夏比冲击转变温度,ITT<-40℃;屈强比LYS/UTS<0.82。使用网站中关于海洋平台用中厚板钢的设计模块进行仿真。【学生自主案例】钢种成分的设计在工艺路线为50mm钢板中度控轧、25mm钢板轻度控轧、90mm钢板中度控轧的情况下,经过调试发现Cr、Mo、Ni、V可以不参与设计考虑范围,C、Si、Mn在一定的含量内变化,主要调节Cu、Al、N、Nb元素的含量改变钢材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满足客户性能要求的3种不同钢种。从而使基体强度提高,以及固溶体与运动位错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从而使钢种强度提高;2号钢种N、Nb、Al含量较高,主要强化机理是:N与Te形成间隙固溶体,起到固溶强化;在钢中加入的Nb,Nb元素能形成碳的化合物、氮的化合物或碳氮化合物,在轧制或轧后冷却中沉淀析出,起到第二相沉淀作用;同时,N与Al、Nb形成氮化合物或碳氮化合物,能钉扎晶界,阻碍晶粒长大,起到细晶强化。3号钢种的设计是在2号基础上调试Al元素的含量,3号钢种Al含量较低。
2.重视教学改革内容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率,如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由于以往的教材与日新月异涌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脱节,部分陈旧的课本内容已无法和时代相顺应,所以首先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整改。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可引入一些较新的与材料类相关教材加以辅助。同时在制定教学改革时,对教学课时也应加以调整。由于主要是针对机械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讲授。重点应放置在铁碳合金和合金钢章节,其次是钢的热处理,讲授时金属材料部分重点讲解,复合材料部分次重点讲解,合金钢部分可侧重介绍几种典型合金钢的牌号、特点及应用,热处理部分可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热处理的方法、特点及应用,铸铁与有色金属部分以介绍相关材料的类型、牌号、特点及应用。
3.改革考核方式
大部分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方法,主要是采取期末考试这样一锤定音的方式,很显然这是不全面的,如果采用这种方式那么考核的只是学生对内容的记忆,而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工程材料概念多,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困难复杂不好学,进而导致厌学的情绪。想要扭转这种不好的局面,让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除了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在学生的考核成绩测评上也非常有必要改革。对于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这里笔者通过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上表现等)10﹪,阶段小测试10﹪,实验20﹪,小论文10﹪,期末考试50﹪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实验成绩的比重增加了10﹪,其次新增了小论文撰写测评。工程材料本身是建立在科学及生产实验上的一门科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方法”的同步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安排了“金属材料试样制备及组织分析”、“金相材料热处理”、“硬度计操作培训及材料表面硬度研究”、焊接及砂型铸造。要求学生在做实验前充分预习了解实验,给出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完成实验,将课程理论与实际实验结合起来,在实验完成后总结实验,分析实验过程、数据。而增加论文考核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写作能力,在给出高质量的论文前,学生必须大量阅读文献及查阅相关书籍,并且自行树立论文观点,增加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打破原有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框框,在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适度增加通用型理论课程模块,即“大学科、大平台”课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的各种分析手段和表征方法,以及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专业学位课,我们设置了《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三门课程。其中,《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特点及技术指标要求,例如金属材料的失效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电子陶瓷材料在高温烧结时颜色变黑的原因;钛酸钡本应为绝缘材料,但添加稀土元素变为半导体材料;等等。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密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各种材料的制备原理、制备方法与应用特点,是材料工程研究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础理论知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既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又侧重于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学位课程。其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测试等各种表征和分析测试方法。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立将奠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
2.根据培养方向不同,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模块,即“小方向”课程。例如,根据材料工程方向发展的特点和结合材料学院的科研基础,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等四个方向。在这四个方向上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即每个方向设置两门任选课程。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有《材料成型技术与模具》和《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主要有《先进无机材料与物理性能》和《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方向主要有《电化学原理及测试技术》和《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方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选论》和《有机波谱分析》。按不同的培养方向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其职业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3.除了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外,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必修课程,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和《专业实践》这两门课程,以更好地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取向和过硬的专业实践的特色。同时,还设置了学术讲座、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技术经济分析等课程,以期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管理等能力。总之,课程设置要联系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实际因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出一套以因材施教、体现学科前沿和实践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比如,在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让研究生学习典型的数据处理软件Origin和CAD、ProE等工程制图软件,而该类实用工程软件的学习无疑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选题应来自于企业和科研课题,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求双导师制。一位是校内的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企业导师要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导师遴选上,既要对导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进行量化评定,又要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评。只有达到要求的校内外导师才有资格被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此外,要弱化对导师学历的要求,强化对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2.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素质建设。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校内导师有相当数量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导师,他们虽然学历高,但大多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为此我们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到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通过承担企业的横向研究,使年轻教师了解工程实际,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的运行、营销和管理,从而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在稳定现有导师资源的同时,我们从企业聘请或引进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专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根据学科方向相近或相似的原则,成立3~5人由校内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样可有效发挥各自导师的作用。
3.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例如,《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这门学位课,可以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分析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或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难题如何攻关解决等,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实践领域专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明确实习实践导师和论文导师的职责。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专业和行业的特点,选择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用人才培养链条。材料学院已与行业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十多个。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和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被批准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级有关部门拨专款用于该基地的建设。材料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方便地到该基地实习实践,企业的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联合培养基地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以及资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经过实践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部门良性互动的包括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信息管控的运用路径
最近几年,高新技术带有延展的总倾向;现代范畴内的信息技术,正在被延展接纳。供应链管控的路径,是电子商务这一体系,在采购路径下的广泛运用。实效明显的管控手段,很难脱离开现有的现代信息。预设可用的网络平台,经由信息的互通及分享,再考量预设的企业目标,就能创设原料供应特有的体系平台。在这样的根基上,逐渐接纳优化管控的多样手段。如上的流程,是渐渐延展的历程,它要依托特有的电子技术。现代企业预设的经营目标,突破了惯常见到的需求路径。这是因为,现代范畴内的信息技术,打破了惯用路径下的时空限制,能快速延展信息,并妥善运送这一信息。这样做,就促动了采购成效的提升。除此以外,现代范畴内的信息技术,在供应管控这一流程内,能够限缩耗费掉的多样能源,也助推了采购管控的执行效率升高。供应链管控的可用保证,就是信息的延展。
三、预设的供需安排
3.1导向架构下的总安排
公路工程特有的施工路径下,原料的供应,带有本源的地位,是供应管控的侧重考量要素,也是本源的安排。供应链管控预设的向导安排,要考量最优情形下的金额占用,以及特有的采购方式。执行时段内,也要预设购进原料的特有比值,以便接续的运用。在预设的导向安排以内,人员及耗费掉的金额,要能被衔接并调动。在提升原初速率时,还要优化原初的目标成效。
3.2供需路径下的最优搭配
公路工程特有的施工进度,应搭配着带有高效特性的、快捷的管控途径,以便管控原料的购进。对公路施工这一范畴的企业,供应链特有的管理,是最便捷的。然而,在真正接纳了这一办法,予以采购时,还要预设采购环节、接续库存环节的向导,也即这些环节特有的最优安排。先导性的这些安排,要注重施工路径下的独特需求、购进原料现有的供应态势、接续的库存管控。在衔接着的链条以内,后续时段的库存优化,是最优搭配这一范畴的核心路径。公路工程预设的仓库,很难与现有的需求契合。除此以外,若要延展原初的仓库库存,则要顺带添加原初的管控经费,以及耗费掉的占用资金。这样一来,可用的流动资金,就带有递减的总倾向,这就没能与预设的目标契合。为此,供应链管控要明晰现有的施工状态,采购范畴内的订单、供应商现有的状态、施工场地现有的管控状态,都要被辨识和考量。如上的新模式,带有时空的特性,要依循公路工程特有的现状,选取可用的最佳模式,促动管控成效的延展。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培养专业进行了调整,其中,将过去的铸造、锻压、焊接3个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热加工方面的人才。旧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新专业的需求。所以自1999年按新专业招生以来,便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制订和修改,但在教学实施和毕业生就业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本课题便是针对这些问题,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1.根据市场需求划分专业方向
从就业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热加工行业从我校招的毕业生一直以铸造、焊接、锻压为各对口专业,所以近年来,用人单位仍以此旧专业名称招收毕业生。加之企业在生产中分工较细,他们都希望有各个专业特长的人才,在短期内便可胜任一方面的技术工作。由此看来,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大专业制定一套新计划而完全取消过去的专业方向是不合适的。但专业方向如何设置仍需慎重。为此我们分析了近几年河北省对本专业的需求,连年来省内各中小企业对铸造、焊接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多,尤其我国加人WTO后,铸件出口量逐渐增多,优质高效的要求使他们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强。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的锻压方面的人才需求减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呈连年上升趋势,而且省外的某些模具加工基地也逐渐从我校招聘毕业生。分析了河北省的需求情况,我们又对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在我们收集的教学计划中有全国重点院校的,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也有一般院校的,如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从这些院校的教学计划看,重点大学基本不分专业方向,除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其他课程安排完全一致,专业性强的课程开设较少。分析原因,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考研率较高,从事科研工作的较多,而在企业从事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的较少。一般的地方院校的计划中在进人第6,7学期后,根据专业方向划分几个相应的专业模块,主要的专业课开设2一3门,因为这些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一些企业,将来主要从事技术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在短期内胜任具体工作。我校面向的主要是河北省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来校招人时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在工作岗位中独挡一面。
鉴于以上分析,决定在新的方案中,分出三个专业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焊接。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更近于机械工程学科、而铸造和焊接所需材料科学基础知识较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制订了模具方向、铸造和焊接方向两套培养方案。
2加强基础教育,优化学科基础
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范围,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应占较大比重,而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按学校对理工专业的要求开始的,包括两课、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而学科基础课的设置是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关键,在本方案中,首先确定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等学校框架内的几门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搭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模具方向以机械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因此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开设学时较多,而铸造、焊接方向则以材料科学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如开设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等课程;除以上因专业方向不同而开设的不同的学科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多门相同课程,其中包括必不可少的材料科学基础,另外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考虑到后续课的学习、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工程材料概论、文献检索、电工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成型控制基础、材料检测及控制工程等课程。
从课程的开设看,包含了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的课程,而且考虑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优化了学科基础课程。
3整合专业课,精选选修课
为加强专业综合教育,拓宽学科专业范围,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确定也很重要。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开设的,各方向根据专业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选择了几门构成专业框架的专业课。铸造方向是以设备、工艺、材料三方面的课程构成的框架;焊接方向则由电源、工艺、结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组成;模具方向则体现了模具设计(冲压模具、锻造模具、塑料模具)和制造(模具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方面,同时开设了计算机在模具中的应用(模具CAD/CAM)。超级秘书网
有了以上各专业方向的主体框架,考虑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及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小学时的专业性强的专业课(每个专业方向2一3门)。另外,为拓宽学科专业范围,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精选了一系列选修课:如材料成型新技术、工业机器人、工程软件、计算机在热加工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学等十几门课程可供选择。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的计划中,除了传统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外,模具方向增加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技能培训,主要有线切割编程加工、数控铣编程加工;铸造和焊接方向增设了两周专业实验周.,学生可自己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这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和动脑的机会,也给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2我国竹质结构工程材料标准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
2.1基本框架的构建原则
任何框架体系的构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构建标准和要求,竹质结构工程材料的标准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文章根据1991年颁布实施的国家级标准———《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来进行竹质结构工程材料标准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因此,就需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遵循全面性原则。通过对竹质结构工程材料标准化的现状进行充分研究基础上,得出一个能够使产品各产业环节均有标可依且有规可循的标准体系是我国构建竹质工程材料标准体系的努力方向。因此,构建竹质工程材料标准体系应本着产品所有环节能够有标可依且有规可循的全面性原则。二是讲究协调性原则。体系内上下层次、标准之间相互统一且体系之间能够保持协调关系的体系即可称之为是一套合理的标准体系。因此,竹质结构工程材料标准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不仅要注重体系内的统一,而且也应考虑与我国竹子技术标准体系间的衔接性。三是注重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即是衡量一套标准体系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如果建立的标准体系不具有可操作性,则毫无价值科研。四是致力于发展性原则。任何事物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着,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标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近期发展急需,同时也要注重长远发展的需求,使所构建的标准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可持续性。
2.2基本框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竹质结构工程材料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和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使用或流转范围内的标准或技术两个基本要素和作为连接点的竹质结构工程材料被应用或流转到诸如建筑工程、林产化工、植物科学等领域时所处的生产加工、设计开发、检验检疫等产业环节。因此,竹质结构工程材料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的构建思路需要分别从两个要素和一个连接点的划分入手。针对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而言,综合考虑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的用途和结构形式,按照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在所构建的标准体系中的功能划分,将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分为结构工程竹产品、连接产品和连接主体框架的组件产品。其中,结构工程竹产品是指具有规定范围内的承载能力的竹材及其相应的人造板制品,如竹胶合板、竹塑复合材料等。连接产品,顾名思义,即是能够用作将竹结构连接起来的胶黏剂、构架连接件等产品。组件产品则是在将竹质工程材料或一些辅材料经过特殊设计而制造出来的产品。针对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使用或流转范围内的标准或技术和标准体系的连接点,主要基于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从原材料竹到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成品形成的整个产业链条所经历的阶段或程序划分。因为,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的最终形成过程首先从采集原材料竹开始,通过生产加工,形成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成品,产成品在最终运输到施工工程之前,要经过检验检疫和设计包装。因此,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原材料的采收、竹质结构工程材料的生产、加工以及外观和功能结构的设计与新产品的开发、设备质量控制、材料的检验检疫等程序,所涉及到植物科学、建筑工程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标准或专业技术。3.3基本框架的内容综上所述,文章将竹质结构工程材料标准体系基本框架的具体内容总结如下: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产品:结构工程竹产品、连接产品和连接主体框架的组件产品。竹质结构工程材料使用或流转范围内的标准或技术:植物科学、材料科学、建筑工程、林产化工及其他科学技术。连接点———竹质结构工程材料被应用或流转到植物科学、材料科学、建筑工程、林产化工及其他科学领域时所处的原材料采收、外观和功能结构的设计与新产品的开发、设备质量控制、材料的检验检疫等产业环节。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广泛分布于骨髓、脐血、外周血、胎盘、胎肝、胎肾、胎肺、软骨膜、骨膜、脂肪及肌肉等组织中。BMSCs具有长的突触,最易获取,因此是目前用于MSCs研究的主要来源。MSCs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跨系,甚至跨胚层的组织细胞,成为现代组织工程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同时,MSCs易于导入外源目的基因,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因此也成为基因治疗的首选细胞。
1.2BMSCs的体外分离和培养
目前分离纯化BMSCs的方法主要有4种:(1)贴壁筛选法;(2)密度梯度离心法;(3)免疫磁珠分离法,但后2种分离法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其应用受到了限制;(4)流式细胞仪分选法。二维培养技术已普遍采用,尽管逐步得到改善,但仍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1)贴壁的表面积有限,细胞产量低;(2)无菌操作过程繁琐,容易污染;(3)代谢产物逐渐堆积,排除不及时易引起细胞生长不良甚至退化;(4)细胞离开了体内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生物学行为受到影响,容易变异。因此,有人提出三维培养的设想。1998年,Qiu等对鼠骨髓基质进行三维培养。Glowacki等用胶原海绵作为载体进行三维灌注培养,减少了代谢产物的聚集,结果发现细胞外基质含量提高,所培养的细胞活性和功能均加强。大载体生物反应器已成功用于某些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大规模离体培养,能否将其用于BMSCs的扩增培养,并形成产业化,从而满足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对种子细胞量的需求,还有待于一些问题的顺利解决。
2简述脱细胞基质(ECM)
2.1ECM的特点
ECM是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异体或异种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从而去除组织移植过程中引起排斥反应的相关抗原,以用于修复损伤组织的一种新型生物材料。ECM在生物补片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ECM在组织学方面,它较好地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和结构,为其植入体内修复缺损组织提供了物质基础。从猪小肠(SIS)制备的具有显著的组织来源特性,经常作为ECM支架的原型参照物。在冻干状态下,SIS含有90%的胶原,其中最主要的是I型胶原蛋白,并含有少量的III、IV、V和VI型胶原成分。猪膀胱制备的脱细胞膀胱基质(UBM)和SIS含有的胶原类型相同,但III型胶原含量稍多一些,并且UBM含有基底层特殊成分:VII型胶原,该型胶原是UBM区别于其他ECM的显著特点。在免疫学角度,它清除了具有强抗原性的各种细胞,所以组织抗原性明显降低。同时它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这一生物学特点。不同组织来源的ECM显然具有不同的特性。目前ECM的应用方式有以下三种:(1)直接替代;(2)做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3)埋植充填。ECM作为支架材料近年来发展迅猛,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及临床应用前景。并且已有应用于临床试验的报道。
2.2ECM的制备方法
含水的组织薄片可以直接用于支架材料;数个含水的组织薄片可以经真空压缩成一个多层的支架材料;含水的组织薄片也可以冷冻;冻干的薄片可以经粉碎制成微粒形式的材料;这种经粉碎的材料可以经胰酶消化制成液态的材料,可以再聚合成凝胶或者可以与合成聚合物聚合成一种混合的支架。但常用的为酶消化法、渗透溶液法和去垢剂清洗法。去垢剂多采用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胰酶多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
3BMSCs与ECM构建组织工程材料
3.1BMSCs与ECM构建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能性
组织工程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其核心是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与生命科学的成果,将活细胞与生物材料结合,修复、重建、维持、恢复或提高人体组织的功能。理想支架材料应具备以下要求:(1)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2)生物可降解性;(3)无免疫原性;(4)多孔性和高空隙率,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诱导组织再生;(5)可塑性;(6)有一定机械强度。ECM作为一种天然细胞外基质生物材料,几乎具备以上各种生物特性,ECM是种子细胞及再生相关分子复合良好支架,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生理结构,为种子细胞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生长环境。种子细胞可以进入脱细胞后,与ECM成分相互作用,产生新生组织。植入体内后,干细胞能在体内分化、增值,理论上能丰富组织细胞和组织结构,解决组织修复不足的矛盾,提高远期效果。因此作为种子细胞的BMSCs与ECM构建是较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2BMSCs与ECM构建组织材料的特性
3.2.1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是基质
材料在应用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细胞与材料的黏附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的前提和基础,细胞必须与材料发生适当的黏附,才能进行迁移、增殖、分化及生物学活性的表达。Zheng等通过体内植入法证实脱钙骨基质与BM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体内成骨及成软骨能力。Wang等将BMSCs与完全脱钙骨基质在体外诱导培养成纤维软骨组织,结果显示完全ECM为多孔结构,孔隙较高,可提供宽大的内表面和空间,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镜下观察可见细胞良好地黏附于支架上,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3.2.2诱导活性
Li等研究发现,脱钙骨基质具有良好的软骨诱导活性,软骨细胞共同培养后基质中有较多Ⅱ型胶原表达。Mauney等发现三维的部分脱钙骨较其他合成材料具有更强的骨诱导活性以及促进人的骨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能力。
3.2.3ECM的生物力学特性
胶原纤维的构型因素对ECM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关键,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是由原组织器官的功能所需决定的。Sun等制备的脱细胞骨基质在力学性质方面,较新鲜未脱细胞骨基质稍减弱,但两组在弹性载荷、破坏载荷、弹性模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脱细胞过程对骨松质力学性质无明显影响。也有以新鲜猪肋骨为原料制备脱细胞骨基质,该材料的载荷-变形曲线显示,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显著增加,但其压缩破坏负荷、破坏极限、压缩极限及极限比率等均有减少和降低,但与新鲜骨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有用NaOH消蚀法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抗张力试验,将ECM片与Marlex网(来自美国巴德公司)裁剪成2cm×3cm大小的平片,置于夹持器上,以50mm/min拉伸,记录拉至补片完全断裂时所用的力。将单独ECM片与Marlex网行抗张力试验发现:Marlex网的抗张力高于ECM。但植入体内5周后,ECM筋膜组织的抗张力高于Marlex筋膜组织。与文献报道相似。当对SIS进行双轴力学性能测试的时候,其纤维排列方式使SIS显示各向异性的力学特点,在纤维纵轴方向上具有很好的张力和切向力。加上外力后,ECM内的纤维排列会发生变化,不仅是胶原纤维从典型的弯曲状态变成直线状,而且纤维还可以向张力方向发生扭转,只要在支架可承受的范围内,这种扭转是可以回复的,而且可以通过简单的仿射模型对支架胶原排列变化进行预测。但是过强且不对称的张力会造成扭转的不可回复,从而造成支架的整个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
3.2.4ECM植入体内后的力学性能变
化植入体内后,ECM的机械性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和材料降解率、植入部位组织微环境和机械微环境关系密切,另外还和新生细胞种植并生成新细胞外基质的速度和范围相关。一些研究表明:植入后短期内,由于ECM在体内的快速降解,会导致承受张力能力下降,这在大鼠膀胱和肌腱的替代实验中,进行ECM的体内降解定量测定,均得出了类似结果。降解同时发现新生组织的替代,在重建的早期,降解较快,但新生的ECM组织却未能完全替代,因此导致最初的力学性能下降。但是,一旦迁入的细胞定植后开始在ECM上扩增,则产生快速的ECM支架重构,从而支架强度和力学性能重新获得改善。
2新材料的开发
我国在新材料的开发领域取得了很多亮点,这些新材料的开发成为分离和反应过程的重要基石。一些研究所和大学正在开发一种非晶态的金催化材料,这种材料很有发展前途,因为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特性,而且其催化活性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具有显著的催化活性和特殊的选择性。对这种材料进行流程综合和技术集成,可以有助于我国新型石油化工技术的构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钛硅分子筛催化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定向氧化催化作用,可以实现“原子经济”,使“零排放”工艺成为可能,而且也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而在新材料的分离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南京工业大学发展了以陶瓷膜材料为原料的新单元技术,同时加强了对集成单元技术的开发,这些研究不仅使我国陶瓷技术更加趋于成熟,而且还形成了陶瓷膜新产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的进展
材料化学主要是对产品微结构进行调控,其主要手段是在加工材料时,将化学方法引入进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宏观条件来调控产品的微观结构,从而为材料的加工和制备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因此,化学工程技术的改进将直接促进材料化学工程的发展。我国在化学工程技术改进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清华大学在碳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引入了传统的流化床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此生产技术可以用于工业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化工大学则用超重力场技术来放大纳米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形貌控制问题,这样就可以通过调节超重力场的强度来调节和改变产品的粒径,。通过这种方法,我国已经成功制备出碳酸钡、碳酸、碳酸锂、氢氧化铝和碳酸锶等纳米粉体,并且形成了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展望
材料化学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仅促进了材料工业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传统化学工程学科的内容,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意义。我国材料化学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可喜的成就,很多成果在世界上都位于领先水平。但是,材料化学工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再接再厉,争取使材料化学工程的研究更加深入,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路桥施工作业原材料的检测精度和设备仪器的先进程度高低有着重要关系。我国目前普及使用的材料检测设备相对落后,不少材料检测精度不高,这也就会造成原材料质检结果出现一定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治理,相关责任单位应争取向上级批准材料检测设备的建设经费,以尽快对设备仪器予以更新,从而才能保障材料的质检结果可靠,增强材料的检测精度,将各项数据的误差控制在可控范畴内,为工程结构的质量性能稳定提供充分保障。
1.2规范取样问题
质量检测人员工作业务繁重,基本工作业务流程执行的工作量较大,所以有部分人员考虑到自身工作量繁重,往往未能按照行业规范来约束己身,在材料取样工作处理时不够规范,未能依据技术规范进行取样,从而导致了检测结果和实际材料属性检测数值差异较大,无法衡量材料的质量性能是否可靠。针对这一问题治理,工程材料质检人员应能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意义,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以能真正认识到作业原材料的质检工作执行的重要性,从而才能严格约束己身,能够按照行业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规范取样,以确保材料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依据性。
2路桥工程主要原材料的检测策略探讨
2.1水泥的检测
①要对水泥原料的出厂信息、规格、等级、仓号、型号等进行验收,同时在复验环节时要重点检查水泥原料的强度、细度、安定性等指标参数是否可靠。比如,细度检测需要利用负压筛析仪,要确保其压力数值达不到4000Pa,而待筛析程序结束后则要清理筛子与外壳。如若确实见到有试样残留、堵塞在筛网上,则需要将筛网倒置在筛析仪上并盖紧筛盖进行一段空筛;同时,在空筛进行时要掌握好力度,否则会损伤筛网。对于筛网进行清洗时要杜绝用弱酸浸泡,否则会明显影响其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对硅酸盐和其普通水泥的细度要以比表面积表示。同时,试块务必要均匀,其制备流程一定规范、严格、标准,首先要经过0.9mm方孔筛,然后要处在110℃±5℃条件下进行烘干1h,并需要在干燥器中完成冷却过程。
②如果检查水泥出厂信息时发现水泥原料已经出出厂90d,则需要及时和质检中心组织机构取得联系予以重新质量检验。对于以水泥原料为主的半成品钢筋混凝土则要重点检查其成分是否存有氯化物存在。
③水泥取料进场时需要控制每批水泥不超过200t,特别是型号、等级、出厂信息都一致的水泥品种。
④对于水泥样本采集工作执行应依次进行不同部位的抽样检查。
⑤水泥混合料要充分与均匀,且要将检测水泥放入防潮器具中,且混合水泥质量应为12kg以上。
2.2钢筋的检测
钢筋作业材料在进驻到作业现场时,应确保钢筋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指标参数符合相关技术规范需求。同时,在进行样本取样时,要选择同一批、同一厂家、同一等级的钢筋进行检测,以保证检测具有可比性。此外,对于每批次的取样样本要至少选取两根拉伸试件和两根弯曲试件,确保拉伸件长度控制在450~500mm范畴内,而弯曲件则应当控制其长度处在350~400mm范畴内。当然,由于各个单位对于钢筋原料应用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导致钢筋取样的长度检测要求也有所差异,所以具体在取样检测时要结合实际需求并向有关质检机构予以及时咨询。
2.3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凝土指标检测重点是控制其压实非均匀性。实际调查也发现,在发生压实非均匀性的区域一般只是密度小,空隙率较大,但是没有明显的集料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发生。在这些位置,虽然混合料级配、沥青含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异,但是其空隙率较大,混合料没有压实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结构,这些区域同样会过早出现各种早期病害,如车辙,松散剥落、裂缝等。因此,对于沥青混凝土质量检测时,一般主要检查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和易性以及耐久性。抗滑性主要考虑磨光值、道路磨耗值等指标参数的检测;和易性主要结合混合料性质、气温变化、工艺条件做好性能检测;耐久性主要采用孔隙率、饱和度以及残留稳定度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2.4外加剂的检测
外加剂是保障各种拌和骨料性能可靠发挥的作业原料之一,具有早强、抗冻、防裂、控水以及缓凝等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在对外加剂质量进行检测时,需要重点考虑检测其抗压强度、抗腐蚀性能、抗冻性能、抗裂性能以及减税率等指标参数。同时,在检测外加剂进行之前要获得其厂家生产许可,并出具合格证书等,从而才能检测抗压强度、减水率等重要参数。另外,要配套做好必要的适配实验,用以检测外加剂是否具有可靠的适应性。
2.5水泥混凝土
混凝土属于多种骨料制配成的混合作业原料,主要以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制配而成。考虑到混凝土整体性能是否满足桥梁施工作业所需,所以要对其组成原料进行逐一检测。其中,水泥要重点检查细度、安定性等。至于砂石则重点检查细度模数和含泥量。即砂、石原料是混凝土拌和的主要骨料,在检测时一般会以检验其细度模数、含泥量、云母含量等指标参数为主。而除却常规的含泥量和云母含量检测,应能重点加强对细度模数的检测,如配套应用筛分法予以检测等。当然,细度模数检验一般会要求其控制在2.5之上;至于含泥量一般不会超过3%总含泥量,云母含量也尽量控制在1%之内;另一种对特殊混凝土的要求如抗疲劳、耐磨等,其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应小于8%。此外,石料又分为卵石和碎石,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卵石和碎石中都不得掺有树根、炉渣等杂物;同时也需要采用硫酸钠溶液法对其坚固性也要进行测定,尤其是在冬季进行施工时,此项试验必须进行。至于水的选用也不容忽视,可采用自来水或是其他能够饮用的水进行混凝土的搅拌,水中不应该含有有害杂质例如油脂、糖类等,这些杂质容易影响水泥的正常凝结与硬化,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的搅拌不应用海水,因为有好多矿物质,会腐蚀砂石。
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对策
1.加大设计工程的管理力度。加强设计工程的控制和管理,优化组织工程设计,要选用技术性强、实用、成本低的工程施工方案。组织专家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审查工程的施工方案,采用价值工程不断对比设计的经济指数,挖掘潜在的节约费用空间。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必须按标准进行设计,做到精益求精。建设单位、设计人员要共同设计,按投资估算控制设计,优化并甄选设计方案。设计图纸经同意后方可招标施工。
2.提高造价人员业务能力。工程造价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造价人员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定期参加造价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对工程中包括的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仪表等各类知识要有充分的了解。造价人员要随时随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的储备,多多吸取安装技术方面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知识。要实地深入现场与其他工作人员沟通,以提高自己处理业务,审核造价的能力。
3.重视结算审查。审查工程造价,对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就必须重视结算审查结果。通常在进行结算审查时只是针对工程中重要的、大型的、有难度的项目进行现场审核,而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造价不高的分项目通常忽略。这就要求结算审核必须做到准确、真实和迅速。造价人员要深入了解审核结算的各种资料,详细查看现场、图纸和资料,以便产生准确无误的审核结果。
4.有效控制工程招标。工程招标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最优途径,在建筑项目开展招标时,业主必须提升招、投标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使招标变得更透明更合理,必须选择投标标价、施工设计、投标工期、施工网络和以往投标业绩综合比分数最高的投标单位,严格、有效地控制工程招标,确保招标公开公正。
5.加强安装材料价格控制。工程所用材料的价格作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对材料价格的控制。在材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安装材料价格经常变化,工程的造价部门应建立起完备、系统、全面的材料价格信息库,随时收集材料的价格信息,统一管理、分析这些材料的实用性,提升企业管理安装材料价格信息的准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