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部师德教育

教育部师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4 18:48: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部师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部师德教育

篇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努力构建“爱岗敬业、尊师爱生”良好风气,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内容和工作部署

全区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共分六个阶段进行。

㈠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2月)

⒈研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相关内容。

⒉全面启动学校2012年“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

⒊各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本校2012年“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细则,于2月28日前报送教育局教师管理科,并结集下发至各学校。

⒋学校拟定“师德师风承诺书”(其内容应包括管理区师德建设“十条禁令”),并与全体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

㈡组织学习阶段(2012年3-5月)

⒈各学校要落实间周一次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学习制度,并继续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管理区师德建设“十条禁令”》等。

⒉写两篇师德教育学习心得(每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举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开展“树立新时期人民教师光荣形象”专题大讨论。

⒊结合期中考试家长会,进行家长满意教师评选活动。

㈢民主评议阶段(2012年6-7月)

在个人自评基础上,每位教职工进行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学校综合评价。

⒈公开评议。根据个人师德师风方面的综合表现,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互相评议,通过评议得出教职工的测评成绩。

⒉采取个别访谈方式,召开学生、家长等各种代表征求意见座谈会。还可以通过发放师德调查问卷和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德师风评议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借助学校家长学校平台,开展面对面的评议。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如实向教职工进行反馈。教师也要主动征求和听取各方面意见。

⒊校级领导还应广泛听取本校教师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群众评议。

㈣思想剖析阶段(2012年8-9月)

⒈对照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管理区师德建设“十条禁令”》及评议意见建议进行自查自纠,自我评价。

⒉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教职工找出个人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与差距,对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危害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明确整改措施,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个人师德素质剖析材料”。

⒊对每一位教职工的师德表现给予综合评议,在学校范围内公布。民主测评结果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党员教师中开展“承诺”活动和“牵手行动”。做到关爱贫困生,为贫困生送温暖;关爱学困生,为学困生送信心;关爱特殊生,为特殊生送方便;关爱单无亲学生,为单无亲学生送家庭之爱。命名首批“党员教师先锋岗”

㈤整改提高阶段(2012年10月至11月)

⒈制定整改方案。学校和教职工应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重点,确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

⒉集中整改。对师德表现较好的,要及时巩固,加强教育,防止滑坡;对师德表现一般的,采取个人谈话和组织关心等方式,定期整改,帮助提高;对师德表现不合格的,要批评教育,教职工个人写出反思和限期整改措施,由学校班子成员一对一帮助整改。

⒊建章立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和完善领导机制。明确校长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健全和完善教师督导考核机制。严格聘任制度,同时和绩效工资挂钩,凡师德考核不合格者,视情节轻重分别作出不同的处置。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范畴。三是健全和完善奖惩机制。每年教师节表彰10名“师德标兵”和先进集体;并在教育局纪委设立师德问题举报箱(举报电话:0724-7417982);在评优评先、职务评聘、工资晋升等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⒋各学校要开展优秀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任课教师恳谈会、全员育人交流会等系列教育活动,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⒌各学校于11月25日前将自查整改报告(不少于2000字)上报教育局教师管理科。

㈥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2月)

⒈12月15日前将2012年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总结(不少于3000字)上报教育局教师管理科,届时将结集,并下发至各学校。

⒉检查评比。教育局在年终学校工作检查时将组织专门人员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在《教育信息》上予以通报。

三、工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舆论宣传。

“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是涉及教育系统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事关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教师个人成长的大事来抓。

教育局成立管理区“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陆光玉教研室主任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学校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最基层组织,应积极承担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任务,校长要负总责,要强化组织,精心安排,保证每个教职工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期间要求每位教职工的学习培训笔记不少于5000字。

㈡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

各学校要按“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建立并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五项制度,即:师德建设责任制度,师德教育制度,师德承诺制度,师德考核与奖惩制度,师德建设监督制度。各学校还要建立督查制度,制定督查办法。

学校也可以采取从社会上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设立师德师风监督电话(信箱)和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

篇2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发现,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遂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但是我是教师,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也可以采撷如花的词句,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爱我平凡的事业,我愿青春在这片热土中闪光!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当我每次面对孩子们时,我感到神圣与自豪,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我是人民教师!然而,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我的物欲不断膨胀。不断膨胀的物欲必然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物质和精神的落差迫使我不得不承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是长期的,挥之不去的。我为自己在黑夜的漫漫无际中看不见一丝阳光而苦恼,我为自己无心再单纯地对待每一张渴望知识的脸庞而羞愧。当我看到仍然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时,我如梦初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同行们,让我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因为,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退缩。两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精神教育着我;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激励着我,增强了我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我爱我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我愿作红烛,我甘为人梯,我愿在这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耕坛。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使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我庆幸命运赐给了我这个职业。

假如有人问: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再有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我一定会响亮地回答:教师——这个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是我今生今世无悔无怨的选择!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也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我们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我们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我自豪,我是教师!我光荣,我是人民的教师!

篇3

关键词 教育部门;绩效工资;问题;对策

2009 年以来,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积极稳妥做好工作”的原则。教育系统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预示着一个新的工资时代的到来。现行的青田县教育部门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基础性绩效工资由生活补贴、岗位津贴、教(工)龄补贴 、班主任津贴、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五个项目组成。推行的工资形式能否让各层次的教师满意,推行科学的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这项制度能否在这个教育制度系统发扬光大?这些都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当然,绩效工资制度有着优越性的一面,也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我们一起去完善。一种工资制度的推行,国家一定经过无数次试点实验。“存在即有理由”,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一定比传统工资制度有更大的优越性。

一、绩效工资的优越之处

(一)鼓励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会更加集中精力辅导学生,提高其学习成绩。只有学生平均分数与班级评比名次的提高才会促使教师的业绩工资跟着提高,而业绩工资的提高则能更进一步客观反映教师工作能力的差异,从而使绩效好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奖励,绩效较差的老师也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拔工作能力强的老师。

(二)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改进教师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真正的绩效工资是正规化的,不是想到的时候心血来潮给一些奖励,而是一种长久的奖励制度。因此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设想,去合理规划自己的长期目标,一步一步地做到尽善尽美,而不是时时担心自己做白工而感到不值得。相反,这样反而会激励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最终使自己的能力提升一个档次。而学校也稳定了人心,能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去创造学校的业绩,提高知名度。

(三)绩效工资制度能转变教师的工作态度。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让那些懒散惯了的教师不得不转变工作态度,一心一意扑到工作上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二、绩效工资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工作量和教育绩效难量化,难考核。绩效工资的宗旨在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而事实上教师的工作很难标准化和量化,而教师的真正绩效、价值也很难一时评价。一个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或者教学效果,也许几年或者十几年后才显现出来。长期机械操作,使教师按部就班,导致功利性地只做量化范围的工作,会使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化,窒息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教育的纯粹工具,最终恐会损及教育自身

(二)学校在操作过程容易削弱绩效工资的激励效价。我们这里,很多学校在绩效考核操作时,出于差距太大不利于和谐稳定考虑,实际上直接受工作表现或实际贡献影响的奖励性工资份额通常为3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奖励性工资的吸引力和效价,制约了绩效工资的实际效果。

(三)教育实行绩效工资只能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中国目前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事实中,应试教育却从来是排头兵,虽然人人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学校,千言万语说到底还是考试成绩是硬道理,有领导说,其实,考试成绩好也是素质,这个我们不否认,但是我们学生的素质似乎是只有考试这一样了。实行了绩效工资以后,教师们更加清醒地知道,分分分是学生的命,分分分更是教师的宝,既然教师的职称、奖励、工资都和学生成绩有关,那么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敢掉以轻心,他们明争暗斗,几乎用尽所有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于是抢其他“副课”,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节假日补课,送学生到补习班几乎成了每个学校、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然而最苦的却是学生们,他们除了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牺牲到无穷无尽的文化课学习中去,哪里还有更多的精力用到其他素质上呢?本地区自从实行绩效工资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学生,他们的作息时间都比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走得早了,回得晚了,睡得也晚了。当我们大部分教师在为“奋斗”绩效工资的时候,又何尝看到他们的学生们,承受着比以前更加沉重的学业负担呢?前几年刚要求为学生们减下去的学业负担,因绩效工资的实施又重新加了回来。

(四)不太适合教育系统自身的规律。教育系统不同于公司和工厂,学生不同与工厂的产品,教师不是工厂的工人,教育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来进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用管理车间的办法来管理教师和学生,那样虽然是有了明显的绩效,但是却把人性慢慢地葬送了。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绩效来说,如何评定就是个难题。教育的绩效往往不能够马上体现出来,要评定绩效,最后只能把学生考试分数与班级评比名次等挂钩,而这有违素质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的绩效是学生的素质,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也不是某一个老师的业绩。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位老师在每一期的绩效,几乎是不可能的。绩效评定如果缺乏客观公正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校领导说了算。

三、推进绩效工资实施的建议及对策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选拔优秀的教师,因提高教学质量遭到唾骂,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种制度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当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绩效工资制度真正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正确的决策往往是在别人的唾弃中不断折射出光芒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要想获得真正的认可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积极探索,创新绩效考核的机制和方法,规范考核程序来尽量完善考核载体,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充分发扬民主,增强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度与考核结果的公信力,这也将是捕获人心的有效手段。笔者现提出粗浅的建议意见如下:

(一)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细则。其中,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出台不同的导向性指标;每个事业单位在导向性指标之下制定更为细化的分配和考核方案。

篇4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算太长的教育史,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展现在眼前:建国60多年来,党和政府成功地改造了旧教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体制。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社会整体繁荣,而且带来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理论的百花齐放、教育法制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教育决策的日渐科学、教育设施的逐渐现代化等,这些都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巨大作用。但同时,当代中国的教育,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道德缺失的现象。我首先对当前教育德性缺失的现象进行总结,其次分析了各种教育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最后就如何防范教育德性的缺失,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我国部分学校教育德性缺失现象分析

1.教育人道的缺失。

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不管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根本出发点,都在于能使人成为它理想的人。尽管各自“人”的标准不相同,尽管各自通达“人”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但教育中体现的“对人的关爱与发展的责任”这一点无疑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本身便是人道的体现。教育爱中蕴藏着更多的社会内容,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师情操。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教育的人道缺失的现象屡屡可见。

在十七大召开之际,北京海淀区今典小学四年级9岁学生吴梓曼问周济:“我知道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减轻我们的书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书包还是那么重呢?现在同学们总说睡眠的时间太少了,每天一大早,天还不亮就上学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呢”(2007年10月16日新华网)?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严峻的教育事实面前,也许我们再也无法因诸多的教育成果而沾沾自喜。面对教育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带来的种种伤害,中国教育的人道问题令人深思。

2.教育理性的缺失。

教育中的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研究的理性,它是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是认识的理性,表现于教育研究的独立性和个性,也就是追求真理、不媚俗,坚持科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二是教育决策的理性,是在对教育规律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律,同时也要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三是决策执行者的理性,教育决策的理性主要是对教育客观规律的掌握,而决策执行者的理性是对正确的决策坚持贯彻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对决策中的问题及时改正,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但又不违反原则。但是,在目前的中国,部分学校教育理性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北京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牡丹分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入园前的交费:赞助费全托每年1.5万元,日托每年1万元,视学生入托年龄一次清。按照这个标准,假如要给一个四岁的孩子办理全托,因为离上小学的年龄还有两年,所以一次纳3万元的赞助费。住宿学杂费,每月650元,一年下来要7800元,启蒙英语每年800元。家长在给孩子办理入托时,要一次缴纳38600元的费用。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了市民一年的收入(2007年6月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教育领域,这些学校的决策者只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一味地无限制地提高收费,把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进而造成教育公正的缺失,这是非常有害于国家的“百年大计”、“民族振兴”的。

3.教育公正的缺失。

在道德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虽然道德体系更迭变替,但公正范畴却始终存在于道德的深层结构之中。在中外思想史上,公正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亚里士多德即把公正看成是美德的全部。现代社会拒绝文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只有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生存空间,一般而言,其所能获得的生存空间与所受的教育成正比。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为现代人生存权的保障,所以现代人对受教育者的权利也倍加珍视,要求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但目前我国在教育公正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近日,“‘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通过自主招生的渠道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之后,引来质疑无数。虽然不断有人站出来为蒋方舟开脱说其中没有“猫儿腻”,但公众的质疑并没有因此消失。是什么原因使得自主招生结果频繁引起争议呢?调查显示,76.6%的公众认为,原因在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不透明;68.6%的人认为原因是存在权势者的“暗箱操作”;66.1%的人认为原因是自主招生政策本身存在漏洞(2008年7月2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民主与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同时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追求,而这些事实,无疑是对我们教育公正性有力的质问,所以有人用“倾斜的天平”来形容我们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

4.当代中国教育尊严的缺失。

教育本身的尊严抵不过经济的力量与金钱的诱惑。

班主任占某私自办补习班,向学生捞“外快”,收取补课费;小学校长罗某自立收费项目,向学生收取水电、桌椅维修费1168元。近日,武汉市教育局通报:2010年以来,该市共受理教育乱收费投诉355起,7月以来共受理投诉169起。经核实,22所学校被通报批评,22.99万元违规收费被清退(《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3日)。

在教育管理者的心中,教育,或者说是广大学生的发展,竟无法与一个人的利益或者经济利益相比。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可以对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忽略不计。这种有意的忽视,在本质上是对教育尊严的忽视。在教育中的权钱交易不仅是以人民所赋予的权利作为交换,而且出卖的有教育的尊严。

在学校,教育缺少最基本的人道精神,当然会摧残祖国的花朵。在决策与研究中,忽视教育理性,对教育科学性的无知与漠视,必然会将教育、国家引上歧途。公民的受教育权不能充分实现,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正,必然导致民众对民主与平等的社会体制的质疑与失望;在管理中,忽视教育的尊严,也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滞后,导致民族在全球化中面临开除球籍的危险。所有这些,都在展示当代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缺失问题。

二、当代中国教育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将“善”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将这一价值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原则和规范之中。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之中,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力、教育者的自身原因或是教育伦理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当前教育道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现象。

1.市场经济的功利化。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从而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的变化。因为“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对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也为社会、为教育道德性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解放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是不彻底的,它把刚刚独立的人又推到了经济的枷锁中,人性再一次被解放后又被物化扭曲,教育的道德性也在物化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被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权利、教育资源、教育结果等都在市场中待价而沽。教育者为了把培养出精英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以及工资参考,不得不将个人对自己生活道德何去何从的问题的决断建立在外在的强制性的权威的影响的基础上,从而作出违背教育道德的行为,于是有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控诉,有了关于体罚学生的报道等。同时,教育也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支点,地下的兜售文凭者,把文凭分成三、六、九等,以不同的标价卖给追求生存空间的求学者。开放后民办教育的盲目扩张,使教育也成为了商者绝好的商机。而教育本身所得到的是人们对教育的失望与不信任,学校在人们眼中日渐成为部分人谋利的场所,而不再有精神上的神圣与尊严。与此相伴的,也许还有大办教育而出现的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进行一下反思:当学校只作为一个个“面子工程”而出现与存在时,这种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与学生身心的成长有多少关系呢?当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利益交换的场所时,学生在这个场所中会学到什么东西呢,会形成怎样的生活观念呢?

2.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除了市场经济给教育道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衍生着不同的文化,存在着多种,呈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的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阶梯型落差,国家的不同行政区的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然存在观念的差别,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为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普及教育的程度、辍学率、师生比、危房面积、教师素质等方面,城乡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中学的辍学率而言,农村比城市高,农村学校的危房、教学中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更为普遍,教师素质明显比城市差。至此,由于经济、文化、政治三方面的不平衡,使升学求学、选择学校或专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强调,精英主义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些差别中,我们看到的是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应该有权利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服务。

3.教育的强制与理性精神的错位。

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非理性主义教育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这种理性精神的错位不仅表现在学生群体上,也体现在教育群体中。现代教育的霸权式的宰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的,强制性地把人塑造成为某种被需要的工具人。在理性的支配中,学校中的一切都是要精确的,所有人的情感、思想、道德品质也在这里得到精确化的测量,以便按照科学的逻辑分成三六九等,待价而沽。所有的知识是精确的,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围绕着这日见精确、难度日见上升的“机器”奔跑,在焦虑和紧张运转着,稍有一个“齿轮”不够吻合便会被体罚、被淘汰,会被贴上“弱智”、“失败者”的标签,被碾碎成为牺牲品。教师这样任意剥夺人的自由和贬抑人的自尊,否认人的权利,任意处置人的心智和身体,教育的强烈塑造心态也使教育者心理和行为走向了极端。

4.传统教育伦理思想的束缚。

第一,中国社会传统的“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将政治中的伦理关系直接体现于教育的伦理关系之中,一切学术来源于官府,平民中没有学术,师生关系如同君臣关系,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第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之所以为众人所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极大的“入仕”功能。第三,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是一种精英教育,学校的设立不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是以培养官吏为唯一目标。此外,科举制度的盛行更是加剧了教育的筛选功能和功利色彩。传统教育思想强大的历史延续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而是成为根深蒂固的思想烙印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5.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匮乏。

在现实教育中,某些教师轻则对学生训斥,重则对学生体罚;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面前的无所适从,对教育工作的敷衍,比如批改作业、批阅试卷的教师日渐减少,有的教师却堂而皇之让学生“代劳”,等等,都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并没有通过外化的道德规范成为教育者内在的道德自觉。而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尽如人意却是教育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防范教育德性缺失,提高教师教育德性

面对种种教育德性缺失的现象,如何防范教育德性的缺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短时期内难以克服市场经济,以及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教育者有义务应从主观方面为之做出努力。

1.确立教育德性价值观,实现教师德性精神。

教育活动作为生产人的社会系统工作,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活动与教育德性密不可分。教育德性是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特质化的品质,是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活动的内在价值决定了教育德性在学校这个伦理实体内部所追求的是在互动合作中依据个体的德性能力达到人际的和谐和个体的完善,充分发展人的主动性,以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而保证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的外在价值,决定了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个体对教育德性的践履将为教育活动中取得最好的行为效果提供道德上的引导。另一方面,使个体内心充实而愉悦,感受到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德性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使教育这个继承和弘扬开发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社会子系统能正常运转,从而力争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能为国家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教师德性作为一种教师角色的品质,在履行教育教学义务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义务,其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善、教师的公正和责任感。

2.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教师德性。

在教育道德修养中,教育者只停留在自我角色的认定和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才是教育道德修养的关键。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道德修养上崇尚“躬行”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只有那些时时处处身体力行的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主张“力行”的目的和内容是封建主义的,应予以抛弃,但它作为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却是可贵的,则应予以继承。在道德修养中,要提倡言行一致,反对言行相悖,即言善而心不善或行不善。道德修养既是知的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又是行的磨练和陶冶的过程。行是知的目的,人们思想道德觉悟的高低归根到底是通过其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教育德性的养成必须在行上下工夫,即将道德认识付诸道德实践。

3.自我修养是实现教师德性的根本。

修养,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个人在理论、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包括个人在行为举止、仪表风度、情感和待人处事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同时,修养还指人们在思想意识方面的陶冶、德行举止方面的整饬、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等。简言之,修养,既是一种境界,又指为达到这种境界而进行的锻炼、陶冶和学习。作为教师德性,它的结构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养和教师的涵养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一方面是内在的,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养和涵养又是另一大课题。

教育关乎着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正受着短视的利益追求和功能至上的实用理性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无愧于神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2]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5

原因之一:“评比”未必能产生真正的“名师”。且不说评比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评比的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每年度的“评优评先”中,在定名额、定资格的前提下,经过量化打分、投票评选,少数几个在教学比武、学生考试、、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被评为“名师…‘先进”,而其他大多数教师则只能旁观,遇到名额分配不均的时候j有的学校干脆平均分配、“轮流坐庄”。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业绩观,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逐步建立“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在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以及生活等八个方面的素养。对照指导意见,以往机械量化的评价方式明显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师能轻师德、重教师比赛轻学生成长的倾向,难以评出真正的“名师”。

原因之二:“名师”的帽子未必有利于“名师”的成长。由于评比常常有年龄限制,一些青年教师仅仅通过一次比赛就被罩上了“名师”的光环,很容易飘飘然继而被荣誉所压垮;有的“教而优则仕”,转而从事陌生的管理工作,不能扬其所长;还有的尝到当“名师”的甜头之后,开始将精力集中到名利之上,既荒废了业务,也荒废耽误了学生。

原因之三:依靠“评比”产生的“名师”未必就能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评比”的目的在于立标杆、树典型,而某些学校却在实行了绩效管理之后,照搬企业管理的经验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与工资待遇挂钩,却没考虑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无法量化;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长远影响更无法量化。因此,这样的“评比”产生的“名师”也难以带出一支真正优秀的教师团队。

2009年国务院下文要求逐批取消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并对中央机关和教育部门的“评比”采取“限期保留”的措施。但离开了“评比”这个指挥棒,我们靠什么来考核、评价并引领教师团队?

我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必须致力于团队精神的培育,实现教师个体利益与团体利益的统一,才能做到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

一、营造民主氛围,构建优秀团队骨架

学校要改革用人机制,营造民主氛围;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制定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深入人心;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各班要配备责任心强、具有敬业精神的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并充分赋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权利;各部门要及时化解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凝聚力,减少“内耗”。

二、培育校园文化,打造教师精神家园

这里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显性文化),还包括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隐性文化)。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起全体教师认同的价值体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师生的家园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大力弘扬服从大局、互相信任、团结协作、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创新评价机制,激励重心转向团队

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业绩观,重点建立“阳光评价”机制,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育人业绩。具体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将激励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团队上来,扩大奖励面,提高奖励的公正性、有效性、发展性;二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增加定性评价的比重;三是学校评价与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关注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从制度上引导教师关注学校集体的利益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促进教师团队的健康成长。

四、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合作的平台,提供合作的机会,营造合作的氛围,促进包括人力、物资、资金、信息在内的资源有效利用,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专长,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合作活动,如专题合作(围绕某一主题、某一问题、某一课题展开)、学科合作(以学科组为主)、级组合作(年级内各科任之间)、综合合作(跨学科合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家校合作等,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效率、体验成功。

五、改革培训模式,构建立体成长体系

要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开展针对师德修养、教材研究、学情分析、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班队活动、教育技术等内容的专题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阅读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操作相结合、日常教学与总结反思相结合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六、强化科研意识,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篇6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院校(机构)、中等职业学校要把贯彻落实《专业标准》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举措,认真制订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各地、各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专业标准》学习宣传活动,帮助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准确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专业标准》的内容要求,把《专业标准》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贯彻落实《专业标准》的具体措施。依据《专业标准》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依据《专业标准》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指南。将《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内容和指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三)能力为重

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3.认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注重团队合作,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5.关爱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学生人身与生命安全。

6.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

7.信任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

8.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9.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10.营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敢于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1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2.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

13.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

14.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平和心态。

15.乐观向上、细心耐心,有亲和力。

16.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教育知识

17.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18.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19.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以及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并掌握相关教育方法。

20.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

(六)职业背景知识

21.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基本情况。

22.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

23.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

24.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情况。

25.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

(七)课程教学知识

26.熟悉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7.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课程标准。

28.掌握学生专业学习认知特点和技术技能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9.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八)通识性知识

30.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1.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32.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3.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学设计

34.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5.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

36.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7.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十)教学实施

38.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9.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

40.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4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

(十一)实训实习组织

42.掌握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方法,安排好实训实习计划,保证实训实习效果。

43.具有与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全程参与实训实习。

44.熟悉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十二)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45.结合课程教学并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的特点开展育人和德育活动。

46.发挥共青团和各类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作用,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

47.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

48.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疏导。

49.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十三)教育教学评价

50.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5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2.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学生对教师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四)沟通与合作

53.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4.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5.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56.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提供社会服务。

(十五)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57.主动收集分析毕业生就业信息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相关信息,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8.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59.参加校本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60.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实施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篇7

近年来,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年龄大、结构不合理现象在部分城镇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强烈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山东省平阴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立足平阴实际,确定了“高中进城、初中集中、小学整合、学前提升”的教育资源优化调整工作思路,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县中小学的布局调整,逐步形成城乡均衡、规模适度、效益较高的办学格局;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

1 重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

平阴县原有普通高中三所,分散于县域三点,平阴一中位居县城,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相对较好。而平阴二中和平阴三中分别坐落于东阿镇和孝直镇,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农家子弟。为了发挥规模效益,为更多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该县将普通高中化零为整,抱团发展。2008年将平阴二中合并到一中,2010年,又将平阴三中合并到平阴一中。为平阴一中扩建了学生餐厅、公寓、教学楼等教育设施,为更多期望进城读书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有利条件。高中教育资源的有效调整,使平阴一中校舍、教职工、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等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学校拥有了一支师德素质强、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合校初的87.7%上升至95.8%。

目前,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形成了一处高中、一处职教中心的发展格局,职普比例逐步合理,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更趋科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

2 初中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当前,平阴县初中学校生源逐渐减少,有的校舍已成为危房。如果再次投入,势必再一次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我县为适应城镇化进程的新形势,对县域内初中教育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把一个乡镇的多所初中集中到乡镇驻地或毗邻乡镇共建一所。2011年在城区南部云翠新区规划新建一处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造提升一所城区初中,最终实现全县初中学校标准化。平阴二中、三中相继进城后,东阿镇原有两处初中,和孝直镇原来的三处初中都集中到了原平阴二中、平阴三中,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孩子们一上初中就享受到了原来“高等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前有很多学校不达标,一直加大投入,还是不达标,通过资源优化调整,借壳提升,一系列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 小学教育资源优化调整

近年来,平阴县大部分农村小学人数不足200人。受制于编制因素和教师整体水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很多农村家庭在城里花钱租房子,也要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平阴县打破乡镇区划界限,对小学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一方面把原来的初中学校变身为完全小学,另一方面重新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完全小学。原店子小学90%以上的校舍为D级危房,通过2010年暑期教育资源的优化调整,与丁盛屯等几所小学一并迁入店子中学校园后,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都增加到原来的四倍以上,35岁以下教师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57%。学校功能室配备齐全,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由原来的省二类标准提升为一类,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了3套,解决了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这个多年制约学校信息课教学工作的瓶颈。学校新建一幢289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2011年8月已投入使用。

4 借壳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平阴县将小学整合后腾出的校舍改为公办幼儿园,每年招考部分幼儿教师充实到乡镇幼儿园,以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不足问题。2010年,店子小学高年级迁出后,利用富余校舍组建了公办幼儿园,使周边几个村的群众受益不少。这样既合理利用了闲置资源,又改善了办园条件。改建后的幼儿园由合并后的小学接管,管理水平和办园效益都得到提高。如今,平阴县每个乡镇至少有了一所公办幼儿园,许多优秀教师走上了幼教工作新岗位,农村幼儿教育“短板”得到补充和强化。

对于平阴县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财政对教育支撑能力有限,“天女散花”似的教育投入,相对于教育发展需求甚至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在当前形势下,重组现有教育资源,对教育成本进行统筹打量,放大投入效益,无疑具有战略意义。平阴县根据自身实际,创造了重组教育资源,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平阴模式”。

二、城乡均衡保公平――让师生在最安全的地方工作学习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做梦都没想过母校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真漂亮啊……”正在平阴一中上高二的学生李小禄近日到孔村中学看望老师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加固改造后的孔村中学l号教学楼、实验楼,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已经完全看不到原来的破旧痕迹,就像拔地而起的一座新楼,成为学校亮丽景观的一部分。孔村中学的变化只是平阴县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新建、扩建了许多学校,学校建设用地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但县领导总是对教育“偏心”。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两年,平阴县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列为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之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力争三年投资1.5亿元,全面提升校舍标准化水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快教育资源优化调整,在城区规划建设一处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是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平阴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学校加固改造一所,验收合格一所,安全达标一所,决心把中小学校舍建成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和群众称心的场所。

在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平阴县还将校舍安全工程与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和“211”工程相结合,积极筹措资金,精心排查鉴定,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建立了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库,着重对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的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和重建,严格工程管理,抢抓有效工期,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山东建大鉴定加固研究所的《平阴县中小学抗震安全鉴定基本

情况》报告,县校安办对全县中小学校舍的加固、迁建、重建工程进行估算的结果表明,需投资4.1亿多元完成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即使不考虑学校标准化建设,只将2001年以后建设的校舍列入安全校舍范围,仍需投资1.5亿,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处理和拆除重建。通过现有中小学采取保留提升、撤销合并、加固改造、拆除重建、移址新建等形式进行统一规划调整,初步估算,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需投资近7000多万元,可比原规划减少8000多万元投资。若与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安排,需投资2.3亿元,可比原规划减少1.8亿多元,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

截止到2010年底,平阴县校舍安全工程共落实改造资金3800万元,加固重建校舍累计竣工项目32个,面积2.47万平方米。在平阴一中、孔村中学、子顺小学和北市小学,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学校的校舍加固了,也变漂亮了。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学生舒心,教师团结一致,干工作顺心;学校一天天建设得更好,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安全、坚固、规范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平阴县真正把学校建成了教师教学更专心,学生学习更舒心,家长更放心的地方。

三、教育公平惠民生――让每一名适龄儿童都有好学上

经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目前,平阴县高中阶段教育形成了一所高中、一所职教中心的发展格局,职普比例逐步合理;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普遍提升;每个镇至少有了一所公办幼儿园,许多优秀教师走上了幼教工作新岗位,全县的学校布局正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更趋科学,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优质教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但从根本上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教育差距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则是制约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软肋。因此,平阴县盘活县域教育人力资源,切实发挥整体效益。

前几年,平阴采取先改行后培养的办法,积极引导富余学科教师改行从事短缺学科教学,保障学校开齐开全课程。2009年,针对部分初中学校教师富余的状况,组织71名初中教师参加转岗小学任教培训,以补充小学教师的不足。2010年,加大了教师招聘力度,招聘新教师66人,将80%的招聘岗位安排到农村学校,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压力。

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平阴县积极探索实施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共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捆绑制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育管理水平、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提升。

早在2003年,平阴县就实施了名校捆绑策略。为发挥平阴一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建设了东、西两个校区,实施捆绑管理。2009年,又发挥实验小学百年老校的优势,建设了锦东校区,两个校区统一管理。这种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们要将名校带动策略扩大、推及全县,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受益面,推进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

篇8

我校教师X某,XXXX年X月X日开始,在XXXXXX举办有偿辅导班。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经XXX中学党组研究决定,给予X某如下处分:

1、责令书面检查并全校通报批评。

2、对其进行为期X个月的师德培训,年度师德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3、(金钱类处罚或与某考核挂钩)

4、X年内不得担任班主任、不得参加各类评先评优、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不得聘任高一级岗位。

请我校广大教师从上述问题中吸取教训,对照检查、举一反三,切实落实好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端正教育观念,遵守师德规范,自觉抵制、严肃纠正违规有偿补课行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们要严格落实治理有偿补课主体责任,始终保持治理有偿补课高压态势,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紧盯寒暑假、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力量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对群众反映、检查发现的有偿补课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对有偿补课问题实行“一案双查”,不仅要严肃追究违规教师的责任,还要对监管不力、问题频发、社会反响强烈的个人及主管领导,严格追究责任;对违规聘用在职教师的校外培训机构,上报市教体局依法依规予以处罚。

篇9

由于时代的发展,当前的高中德育教育仍然以“说教”的形式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实践,导致教师和学生严重脱。加强德工作是当前全体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公式,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以及落脚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限制,许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效果甚微,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使得高中德育教育难以开展,甚至是陷入了一种被动的环境。如何将德育工作发挥出作用显得异常的重要。

一、德育的现状

(一)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出现了相对比较简单化的现象,也就是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性,导致学生和教育脱离,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出现了微妙的關系,教育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灌输式的说教方式使得德育教育失去了意义,德育教育没有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没有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对此无法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当做知识进行灌输和背诵的方式进行强制性学习,这样导致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以及热情,而学生也无法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1]。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其实已经走向道德的反面,是不能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对此这样的道德教育成效是微乎其微的。

(二)德育实施的范围“窄化”

窄化,即学校中的德育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中只是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事,与科任老师没有任何事,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错误的将德育教育以及学科知识教育没有分开来买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单单只是教师没有达到教育的高度,另一方面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当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的独身子女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宠爱,导致这一个时代的学生有着极强的独立性,且个性相对要强。从社会学的角度中来说,以自我为中心,且与周围环境的性格实际上是一种性格缺失的表现[2]。这样一个性格确实导致学生在班级中较难管理,甚至一个不小心会导致师生之间造成矛盾冲突。现代的环境使得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教学,能少一事就少一事,这样导致德育出现了外进内松的现象。对此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还是任课教师都出现了忽略主体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从而影响到当前学生道德行为。

二、摒弃德育工作中“说教”的意义

(一)有利于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一致

随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许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怯除说教是当前新型的德育工作,能够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契机和发展,对此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今我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的思想以及道德和价观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以及社会价值取向也在发生了改变,而这一个改变致使学校的教育发生变,那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大面积的培养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当前的教学中接受道德理念以及道德行为,同时也能够让当前的德育工作在现实中能够实施,德育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说教教育形式,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让学生能够真正实践德育行为,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二)有利于德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一致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对此出现了许多各方面的事物,例如新现象以及新事物[4]。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由于当前社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教学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的强调当前教学的社会价值,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人的发展。许多教师也力致于说教的方式,而广大中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对象,在面对书中的各项理论时都有自己的思想,无论是在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许多德育工作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及情感,同时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许多教师在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面对一些思维相对比活跃的学生,许多教师也常常会加以敷衍,从而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定的怀疑,同时在上思想政治课时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从而大大减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

三、结语

中学德育教育仍然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品行修养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由于当前中学德育教育没有受到重视,仍然存在着传统的德育问题,对此应从制度以及教育两方面进行入手,引起学生的重视,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万妍君.简析高中德育教育不是“说教”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3):150-150. 

篇10

在正襟危坐的场合,教育家们大多是补课的反对者,因为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如果承认了补课的合理性,反证出的就是现有课内教育的不足、不够以及不力,对于教育家们来说,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件有点尴尬的事情。

但是,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存在。庞大的课外教育市场以及巨大的产值和利润,不能不说,课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早已成了不能不承认的第二教育体系。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才会有“中国合伙人”。

那么,是不是就像本期《新民周刊》的深度报道披露的那样,表面上看,是家长们的不够淡定,带来了课外教育市场的超级红火呢?

是,也不是。

家长们确实不够淡定,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淡定。望子成龙,恐怕是任何为人父母者的共同愿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每一位父母,都希望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即使是再大的学问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也希望自己的下一辈,能多些自己的传承。而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衡量的标准,就至关重要了。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衡量标准比较单一,那就是考试成绩。无论是从小学开始的课内学习,还是一锤定音的高考,都是如此。理论依据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更加深度的依据是:在没有更好的评价体系前,考试成绩还是相对公平的。

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追求成绩的极致,就成了必由之路。由此,造就了“毛坦厂奇葩”和“中国合伙人”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原因其实十分简单,选拔性的考试,必然要求有能拉开距离的考试题目,而这样一些题目,很可能是正常的课内教育难以满足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在提醒大家不要都去上奥数,甚至还信誓旦旦地说不要把奥数列入录取的因素中,但是参加过考试的都知道,数学考试一定会有奥数级别的内容放在你面前。对于教育家的提醒,你是相信呢,还是相信呢,还是相信呢?结果是,谁信谁亏。

于是,你不教奥数,我只能自己课外去读奥数。以此推而广之,课外教育市场就必然兴旺发达起来,而且也不可能不兴旺。

当然,可能有些奇才,说自己从来不去补课,照样拿到多少个名校的offer。是的,会有这样的奇才,但是更多的,无非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补课。我有一个相当熟悉的人,他儿子物理成绩向来班级领先,而且从来不补课。奥秘何在?因为他父亲本身就是物理老师,跟考试有关的内容,都早就通过一套套试卷,做得滚瓜烂熟,不补课,当然成绩也好。国内外都有名的毛坦厂中学,走的其实也是这个套路。在一个基本以考试成绩为选择标准的体系里,补课是必然,某种意义上说,是硬道理。区别无非是以哪一种方式补而已。

篇11

一、前言

人才竞争是国际间国力竞争的核心。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条中提出: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物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而在培养和聚齐人力资源的过程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是教师。纲要(第十七章五十一条)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只有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中也提到:“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西部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在面对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向西看”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长中,肩负着培养出一批外语+专业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重担。而要承担起这一重担,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有紧迫感, 必须进行“自救’式内涵学习与发展。

二、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要想参与国际事务,取得话语权,就得能较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熟练并流畅地用英语陈述自己的观点。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也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在西部地区,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10年9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次“中阿经贸论坛”博览会。在这样一个中阿新丝绸之路展示的盛会,中西社会经济、文化的集汇交融的时刻,不同肤色的人们通过英语(和阿拉伯语)相互交流、沟通。对外交流与合作离不开语言服务,语言服务离不开大批懂专业的英语(和阿语)人才。而在培养这些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英语教师,其自身的内涵发展便成为硬道理。高要求的发展使得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挑战一: 课程论的理念及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属于通识教育(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出有“厚德博学,虚心从善”态度的、有“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胸怀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高素质人才。通识教育是要把“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及为人类服务贯穿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再是一刀切,而是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基础阶段,进行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在提高阶段,要开设拓展课程。而且,大学英语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要主动与本校的专业、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大学英语课程将由通识教育转变为ESP课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趋势和可能。对于西部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在中阿经贸论坛的大环境下,除了自身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需要了解一些法律与贸易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学习阿拉伯语和了解阿拉伯文化,拓宽人文视野,深厚人文情怀,以适应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需求。

挑战二:TEFL环境下教师的关键作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环境下的作用,主要是外语语言输入来源者,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维系着,正确语言学习方法的倡导者,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辅导员和引导者,同时也是适当语言学习资料的筛选者。高素质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能力确定合适的语言教学目标,确定适度的教学内容 ,选择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要想起到这样的关键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平时要了解外语教学理论,除了958钻研二语习得理论外,还要主动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要有跨文化比较的意识。

挑战三: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

当今的信息时代,语言学习资料丰富多样,发达的互联网又给学生提供了随时查阅资料的快捷与方便。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唯一解释人以及唯一的传递者,而是需要成为在信息时代依然受学生依赖和尊敬的“答疑解惑”者。比如,英语教师若能向学生推荐在互联网上的哈佛大学的公开课的某个课程并与学生同步观看并借助于微信,电子邮件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和成果或能回答学生就2013年“两会”期间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孙宁的某句英语翻译提出的问题时(哪怕是一个短语的翻译)并与学生就“中国梦”进行讨论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答疑解惑”的形象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挑战四:ESP课程下的挑战

ESP课程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课程。它的精髓就是满足不同类型英语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以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工程技术文献用英语写成,但是,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阅读英语资料。大学英语在“要主动与本校的专业、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这一新的目标下,大学英语教师承担ESP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势在必行。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在扎实自己的英、汉语文的基本功的同时,还得有目的学习一些法律、经济、旅游、商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培养服务于像中阿经贸论坛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的人才需求。同时,对ESP 的深度研究并运用它来重塑高等院校特殊用途英语的课程设计,对于培养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救”式内涵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教授总结了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六大问题:1.重“知识”轻“识知”: 缺乏个人思想表达、交流和反思知识的机会。2.重“课程” 轻“过程”:缺乏进行教学过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机会。3.重“方法”轻“策略”:缺乏从具体策略行为中归纳有效教学特点。4.重“科研”轻“教研”:缺乏将教研纳入和推动“科研”的有效机制。5.重“传授”轻“协商”:缺乏与学生进行互动流的方法和手段。6. 重“指导”轻“建构”:缺乏与其他教师或学生的互动性反思和团队建设。

从韩刚教授总结的这六大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师现在更多的是“拿来用”,也就是说,只是简单地去“知道”,仅仅将所学到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在思想表达中缺乏自己的思考,从而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而缺乏提供给学生构建知识的机会。至于与其他教师的互动性反思,则显得更加薄弱,因为大学英语教师(其实是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都各自为阵,交流的机会较少,更别说互动性反思了。这六个问题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师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的主要因素。

四、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在新形势下的内涵式学习与发展

1.要肯于学习,善于学习。 教师首先是出色的学习者,教师应优于学生或其它的从业者的学习。但长期的教学生涯已使大部分教师不善于学习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自己专业基本功上下功夫,主动阅读原版英文书籍,英语报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词汇的英语表达法,并将所获得的信息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对象、任务 、语言教学特点的分析上下功夫,在语言教学中的心理学上仔细琢磨,要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作为英语教师,还要分析影响语言教学的多种因素,要有文化意识,学习过程意识。第三,为满足服务地方的需求,为适应大学英语课程由通识课程(EGP)向特殊用途课程(ESP)转变的趋势,大学英语教师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所以,教师善于学习,肯于学习,在”自救“式内涵学习与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

2.要根据特点来学习。教师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其特点是:实践性、社会性、 反思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实践环节,在遇到问题时,多思考,多与同事甚至是学生一起进行互动式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抓住一切机会向同事、同行学习,拜名师为师,拜同行为师。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成长的。比如,教师要多参加一些专题培训和专家讲座,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聆听专家的建议。并用这些新的教育理论来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思想。交流学习的机会都是汲取别人长处、提升自我能力、内化自己教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机会。在这样的内涵式学习中,教师的发展可谓事半功倍。

3.参与教改,教中学,学中发展。大学外语教师要主动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项目,要学做教学科研。要学会聚焦问题,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学习有科研的前沿意识。建立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师团队,这样,教师在一起就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有互相交流与分享经验的愿望,有同事之间的支持和鼓励,有了互动反思的基础。教师要积极参与教改,教中学,做中学。科研会使一个教师完成从“教书匠”到科研人员转变,也是教师内涵式学习与发展的核心。

4.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英语教师内涵学习和发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要多读书。多读英语专业的原版书籍并涉猎一些其它学科的书籍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拓宽视野,阅读升华境界。在补充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多思考、多写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并提笔写文章,从写小文章开始,逐渐积累升华。最终,开阔的视野,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会给教师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教师保持竞争力注入了足够的正能量。正如(苏轼《和董传留别》)所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之,在面临来自社会、自身和学生的更高要求和挑战时,西部大学英语教师要有紧迫感,必须进行"自救"式内涵学习与发展,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服务地方的浪潮中有所作为,为本地区培养出英语专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条.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章第五十一条.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第一条.

[4]文秋芳.关于“立足质量,提升外语教师竞争力”[R],在全国高校发展学术论坛上的讲座.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