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2:2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互动教学模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激趣创景启发探求交际
一、课堂教学模式过程
Ⅰ.激趣
激发兴趣之目的,是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用"爱"促进教育,用"趣"构建教育模式,用"玩"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创景阶段埋下伏笔。
1.新奇引趣法
1.1以唱歌形式使学生顺利通过英语入门阶段。
如在教学第一册第四十三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名词的词性物主代词的使用。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学生对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掌握必须准确熟练,才能区分开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词性物主代词的异同点。首先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代词再现在学生面前,利用问、答、译、比等方式的交际原则,使学生明白了各类代词的正确使用,然后用旧词填新曲的方式将代词表格编成一首歌,两分钟内,背诵表格人人过关,接着我走下讲台随手拿来各种衣物进行师生间的对话。最后将对话编成歌,对名词性物主代词进行小结:
T——Thisrulerismyruler.
S1——Thisrulerismine.
T——Thatrulerisyourruler.
S2——Thatrulerisyours.
T——Whoserulerarethere?
S3——Theyarehisandhers.
T——Whosearethererulers?
S4——Theyareoursandthiers.
1.2利用口诀简化难点,使学生顺利攻克难关。当学生对可数名词的记忆及使用以及some,any的使用望而生畏时,在师生的交际练习完成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口诀四人一组小结不可数名词及some,any的用法,于是出现了:不可数名词这样记,一日三餐要调剂,早餐面包泡茶水,午餐纸包鱼肉鸡,晚餐米饭加奶汁,饭后再做作业题。以上名词不可数,要数别忘加量词。some用于肯定词,肯定回答也用此。any用于疑否句,不可数名词thisis。
1.3利用简笔画、图表、设问引答,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1.4借助游戏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2.竞赛激励法
实践证明,将带有竞赛性质的练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但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赛的心理,还训练了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1差异训练。如平时测验根据学生的现状,我总是印2~3套题,一套面向全班,好学生做题速度快,再发给他们难度稍大的第二、三套题,这样做,不同程度的学生既有统一的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差异又有不同的奋斗目标。既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又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好风气。
2.2小组比赛。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加机会,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的交流场所,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赛。如学了情态动词can,启发学生用can造出六个句子。然后三大组参赛,其余的组评判。粉笔如同小小的接力棒从后到前,比赛内容是将句子变成否定句、一般问句、选择问句、特殊问句,大家对此兴趣盎然,课堂上个个跃跃欲试。
2.3男女比赛。通过男女比赛方式进行一个单元和综合复习。首先布置复习范围,为了取胜,好生主动帮助各自的差生,课堂上有问有答有争论,比赛包括情景对话、听力抢答、自由问答等。他们彼此互抓弱点,千方百计不使自己丢分,使复习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Ⅱ.创景
学生的兴趣神经一旦被触发,他们自然会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见情思意。再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并常自戴假面具,变换各种人物角色,把许多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尽量做到可见、可触、可尝、可闻,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
例如:为了创设情景,学会句型IswatchingTVtoomuchbadorgoodforyourhealth?铃声过后,教师一边捂着肚子一边吃面包,满脸痛苦的样子,走上讲台自言自语道"Iseatingtoomuchbadorgoodformyhealth?Ithinskit\''''sbad."然后我提出了"Whatisgood(bad)foryourhealth?"四人一组的讨论开始了,很快答案产生了。
Doingmorningexercisesisgoodforyourhealth.Keepingtheclassroomcleanisgoodforyourhealth.WatchingTVtoomuchisbadforyoureyes.Playinggamestoomuchisbadforyourstudy……
接着教师在动词下面划了线,问"为什么?"立刻有人回答,动词加了ing才能充当主语。交际的目的达到了,语言难点突破了。
又如,第二册第45课是有关月份的内容。师生以问答方式引出了对话。(带方括号的词表示写在黑板上)
T——Whichisyour[favourite]month,doyouthink?
S——IthinkOctoberisthe[best].
T——Andtheworst?
S——December.
T——No.1thinkJanuaryisthe[worst]thanDecember.
教师建议学生编一个相似的对话,要利用黑板上的划线词。他们很快编出了——
S1——Whichisyourfavouritefood?
S2——Ithinkmeatisthebest.
S1——Why.
S2——Becauseit\''''sthemostdeliciousofall.
S1——Whichistheworst?
S2——noodles.
S1——Why.
S2——becauseIwillbehungrysoon.
以及你最喜欢颜色(运动、城市、动物、学校、老师等)。其中because与Why的引入又为下一单元重点做了超前学习。这样以旧引新,用新带旧,使对话变得更丰富、更充足,再通过教师的讲评,使学生对自己的首创精神产生一种向往之情。从而培养了学生扩散性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求知创新的技巧。
Ⅲ.启发
实践证明无论记忆多少语法规则,对于语言习得来说,并没有实质性作用。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能够提高语言实践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因此创设情景学语法,即学了语言又学了语法,一箭双雕,符合用英语来学英语的原则。但学生还须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归纳出规则,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因为认识规则的监控作用不仅能有意识地利用语言规则,促进理解语言材料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规则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启发得出规则的具体过程为:
积累材料——套用句型——点破规则——练习运用——系统归纳如第二册第34课中难点与要点既多又集中,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可采取分散教学各个击破的方式。首先要掌握need与hadbetter的使用。教师可以用桌上没有粉笔这一实际现象,生气地说:"Whoisondutytoday?Thereisnotanychalkinthebox,WhatshallIwritewith?Ineedsomechack.Xixi,you\''''dbettergoandbringquickly."等Xixi取回粉笔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句子,并在need与hadbetter下面划了线,问答在师生之间展开了:
一、要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
二、模式界定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三、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互动探究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生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指导下,依据教材循序渐进的选编顺序,能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新的研究还表明,当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这是后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
3、教学理论:斯卡特金认为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归宿,而发展的实现则有赖于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内容。在查明能够促进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和赞科夫等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条件是:教学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进行;不断设置认识矛盾,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中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探究具有挑战性,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
四、建模理念
1、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
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中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3、交往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交往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
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应聚焦社会热点、追综科技进步,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
①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实施探究、巡堂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各个方面渗透分层的教育思想。②创新的层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以相对于个体而言“前所未有”为重点,以相对于群体而言“前所未有”为奋斗目标。
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
它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好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例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而理化生学科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理科教学是培养人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人的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探索自然奥妙和科学技术为主旨。文科研究方法是“感知----体验----觉悟----升华”,文科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它重教养和规范人的言行,以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为主。
7、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的模式群
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如建立“双基探新学习课、思维方法练习课、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校内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群等。
五、模式目标
①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②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
③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六、模式结构
(一)一级结构
教师: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建构
步骤:创设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
学生:感知问题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
过程结构
(二)二级结构
A、探究的类型(按活动形式划分):
1、活动探究:参与活动----感悟实质----认识升华
2、体验探究:问题导向----体验探究----讨论内化
3、专题探究:问题归类----分析综合----阐明结论
4、自主探究:自学自疑----自觉自悟----自评自结
5、建构探究:引导探究----同化整合----意义建构
6、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总结提炼----发散延伸
7、引导探究:研究引导----鉴赏引导----迁移引导
……
B、探究的层次(按照学习方式的开放程度划分):
1、体验探究。学习的课题、假设、验证用的材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
2、引导探究。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提出猜想及验证的思路,验证用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作准备。
3、独立探究。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提出,其余各环节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
(三)三级结构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内容不全教学法……
七、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必须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学情境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指课首情境创设。
2、呈示目标。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目标即可以整体呈示,也可以分部呈示,但必须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内部诱因;具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个别提出,还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是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具体操作要求为:①从情境中引出问题,筛选信息,确定探究的重点;②规划、规范探究行为;③确定交流的主题;④依据目标设计训练内容和进行反馈评价;⑤调控教学环境。
3、互动探究。①它包括研究问题----验证问题----策略评价。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思维操作方式。验证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和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持独立见解的个性。研究“问题----验证”问题包孕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策略评价,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智力操作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并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将学会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是学生巩固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②探究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③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虚拟的材料(如课件),也可以是实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材料,则材料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即学生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逻辑地形成与探求目标相一致的结论。若是指向氛围、情境的材料,则要考虑材料的相关性、直观性、感染性。④“探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理科偏重实证问题,文科偏重感悟问题,其它学科(音、体、美、劳、信)偏重体验问题,因此,我们确定文科以感悟为主;理科则以实证为主;其它学科则以体验为主。不同学科应选择不同探究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探究层次。
4、促进发展。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它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归纳总结的内容有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元认知),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科学新知的动力,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迁移是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训练要有挑战性、相关性(与目标)、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
八、操作策略
1、组织教学的策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交替进行。学生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一个环节内交替(如“探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的交替进行),也可以是几个环节的交替(如一般情况下“情境----目标”是班级集体教学,“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
(一)教师权威性过重。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过多地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特别是英语互动环节,必须保证师生、生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这样才能达到英语互动教学的标准。但是在实际英语互动中,学生对教师具有胆怯心理,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虽然扩大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但是实际上还是过度强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一般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敢与教师互动,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敢向教师提出等,这些都限制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互动课堂氛围活跃度不够。
英语课堂氛围活跃度不够也是互动教学模式下的主要问题。英语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多练习、多沟通,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并且提高英语使用能力。互动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教学中心一直以教师为主,对于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考虑不到位,压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学习课堂死气沉沉,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
(三)互动学习态度不到位。
互动学习态度不到位,影响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学生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因为接触较少,加上对学生兴趣培养不到位,学生本身英语学习态度不端正,过于冲动化。学生互动属于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互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很理想,有些学生心存炫耀心理,在英语活动环节经常抢答问题,过度表现自己,还存在互动冷场的现象等,这些都阻碍了互动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
二、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完善建议
为了保证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实现互动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互动教学模式制定详细的互动教学策略,并且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到互动环节中。
(一)巧妙设置问题,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置与引导,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寻找适合的互动契机。教师需要在课堂讲解中设置适当的问题,关键时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教师也需要参与其中。当然问题的设置需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还需要保证难度适中,不断开拓学生英语知识面,以问题为引子,引出后续的知识点。
(二)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引言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语言接受者,近几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广使用,中国的英语教师逐步意识到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互动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互动教学模式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是一种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主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 主动探求、大胆质疑、积极讨论, 以至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有关互动教学模式的理念被纷纷提了出来。目前,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西方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九十年代,美国旧金山大学语言学院院长H. Douglas Brown提出了交互式语言教学法(An Interactive Approach)。 根据Brown 的观点,“互动”既是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也是交际语言教学所要实现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交际的主要来源是互动,即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合作交流思想,相互产生影响。交互式语言教学法强调,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教学情景, 采用灵活多变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和评价者。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设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情景, 形成一种轻松、白由、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拓展个性, 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师师互动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年级教师间互动交流,可以切磋教学技艺,形成优势互补。师师互动的方式有互相听课,集体备课、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教师间的互动,有利于更准确的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和目标,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并随时保持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拓宽视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
(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教学的本质性因素。建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双向主动和双向促动的特点。
1. 双向主动: 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 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收的反向主动。
2. 双向促动: 教师的启发和提问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 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育水平。
根据课堂互动主体角色关系的不同,师生互动还可分为师个互动(Teacher-individual Interaction), 师班互动(Teacher-class Interaction)和师组互动(Teacher-team Interaction)。师生互动时,教师应创造各种贴近生活、令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学生也应该尊敬教师,理解教师,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记》有云: “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要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技巧与效果。生生互动又分为以下几种:
1.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即是组对子- pair work.。由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组成搭档, 在英语课堂上共同完成对话和练习。经常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这种活动,能给予学生面对面交流和独立运用语言的机会,并在互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英语水平。
2.小组互动。进行小组互动的人数最好是3 至6 人。小组活动适合学习量大,内容多,学生自主性强的讨论形式的任务,如游戏,小话剧,拼写竞赛等等。它能使班上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投入到活动中去,更能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帮助, 共同探讨的合作精神。
3.个人与全班的互动。如围绕课文内容由一位学生向全班同学提问题,又或者是一个同学作为被采访者,接受全班同学的采访。这种互动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增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
(四)师生与教材的互动
课堂互动的前提是以教材为依托的,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的互动。教材是一个全息和开放的系统,教材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解读教材的不同体验,相互交流,进而和教材互动,完善教材。教材的是师生参与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师生在与教材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充分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每节课后,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一定形式各异的作业,让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教师也可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
四、结束语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局面。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教学之间互动的一种新型素质教育教学机制。它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语言课堂教学之中,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师生在和谐合作的过程中高效地实现了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学习语言能够交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互动 互动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互动”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如何教”,是一种“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Interaction)是目前西方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亦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教学课件等为媒介,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目标的三者互动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全面的互动。它包括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以及人境的互动。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问题提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开放的互动。它是灵活多样的,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是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互动为原则,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监测与督导相结合,把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学生轮流讲,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有效结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的互动。它的教学手段是综合的、多样的、灵活的,凡是能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都可以适当利用。可以通过传统的口授和板书,也可以通过现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进行实验教学、室外教学、网络讨论、模拟大赛等。通过多种教学中介和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
阶段的互动。它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引导阶段,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思考和提问为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前沿动态、基础应用,激发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是交流阶段,在基础知识和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发现问题(或者教师结合学生兴趣和意见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查阅资料、反复思考、集体讨论,再通过讲课、演讲、辩论、作业、模拟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最后是应用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课堂知识观察生活,分析现实,解决问题和反思,促使学生在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而巩固课堂知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互动是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行互动式教学有以下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还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兴趣的相关素材和案例资料。课前,教师需要根据讲授内容及其特点,对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设计和“彩排”,并对课堂需要的材料、道具等做好准备,如需要播放的视频文件,角色扮演需要的卡片、纸条等道具,课堂练习需要的材料等。
其次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引入的案例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不能仅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而应该在日常的阅读、研究以及生活中有目的的去搜寻和积累,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案例进行现场修改或演绎。
再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课不同于舞台表演,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与学生这群没有事先排练的演员进行现场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掌控教学进程,调动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巧妙提问,适时讲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在课堂沉闷时讲几句纯粹为消除学生疲劳或引发学生注意的小笑话,或者在学生交头接耳时故意停止讲课以施加压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要求具有完善的现代教学设备。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还是人境(或人物)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互动式教学不可缺少的。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在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实际应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情境之间的互动。
课堂讲授要求摈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可以由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提前下发相关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可以分组完成,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率先阐述预习所得,并可提出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着重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或者采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讲授过程也要综合利用提问回答、启迪思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教师充分驾驭课堂进程,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思考问题,吸取知识。课程结束前,可以让学生对课前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分组讨论课堂所得,加深印象。
除了传统的“教材+板书”的教学方式外,可采取多元化教学工具。如介绍案例时可采取发放案例材料、PPT演示、视频文件演示等方式;集体讨论除课堂讨论外,课下还可以通过QQ、邮件、面谈、电话等方式,每个小组可分别建QQ群或讨论组,实施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高垣麻由美: 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124、56
一、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过程
(一) 强化理解教材
对教材的全面的了解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预习,能够从现实生活找到恰如其分的具体实例,结合上一节的已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旧知识,引发新知识学习欲望,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物种的形成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课时的学习中能把本章知识得到融合和巩固。
(二)确立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预习时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高效达标。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来说其知识目标是:
① 从屏幕显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动画回忆种群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② 从屏幕显示一块有牛和马的草地激起学生对种群与物种区别的求知欲望。
③ 从屏幕显示在一个山谷鼠种群假想情景和加拉帕格斯群岛地雀实例动画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
④从所有生物统一性过渡到物种的形成过程最后归纳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与预习相结合,学生课下讨论,更加深入地了解隔离对物种形成的作用;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的方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班内的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研究资料,培养学生要以事实或实验为依据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观;通过物种频临灭绝或灭绝实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理解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学观点。
二、采用互动教学 ,巧施教学原则
教师课前应通读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本课堂的结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目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四项原则:
(一)普通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
(二)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过难。
(三)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奋发进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贵着就叫做“过程价值观”。
三、教与学相结合, 推广互动教学
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有效结合”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研究性课题《骡子为什么不能生育》和查阅资料《物种的形成过程》;探讨近年物种灭绝的原因以及呼吁人类应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二)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实施步骤:教师启动一自主探索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一练习评定。
1 教师启动――互助互动的前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作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自学、探索新知做好旧知铺垫工作,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地获取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2 自主探索――互动互助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新授教学伊始,先由学生个人自学,就是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在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未弄懂的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对所学内容大都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3 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应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不急于讲解知识,而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人汇报其本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的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二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对各种信息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
4 全班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
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总结。
上述过程应着力发挥学生群体间的互助互动功能和自主学习功能,使他们学习的主题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师则应发挥全程调控作用。
教师在启动阶段,应尽量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在个人自学阶段,应掌握各类学生的自学状况;在小组讨论阶段,应关注各组的讨论结果,了解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阶段,应抓住有共性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时做好调控工作,使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
实施步骤:教师启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练习评定。
教师启动——互助互动的前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作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自学、探索新知做好旧知铺垫工作,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的获取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自主探索——互动互助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新授教学伊始,先由学生个人自学,就是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在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未弄懂的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对所学内容大都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人汇报其本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的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二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对个种信息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
全班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
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赛的机会,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老师强制的,而是主动得到的。
练习评定——互助互动的检验。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评定,来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直接讲解,而是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再次发挥学生的互助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称“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而《课堂里的脑科学――给教师的12条建议》主张让学生教。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往往学得最好。教其他学生可以使记忆的巩固率提高3倍。“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学生教学生的模式。
1意义
“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保证教学质量。
1.1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的知识一般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教学从单一的“讲解――接收”式向“探索研究”式发展,从单一的教师演示操作向学生演示操作发展,从而让一部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传授知识的转变。
1.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地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从而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代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解疑作用下,通过个体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的主动获取,并且有充分的师生展演活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1.3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要构建多种多样有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每个专业教师至少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其中“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为推进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
“演练”是教师展演和学生练习的有机结合。“互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相互矫正。“演练――互动” 协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为:情境引入――试探学情――师生展演――协作练习――互评矫正――归纳总结――知识关联,这一过程可以用7个字来简要概括,即“引――探――演――练――评――结――联”,协作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的特点:第一、“教”与“学”的主体既指学生又含教师,贯彻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第二、“教”的形式是生生、师生之间的课堂多维沟通,即学生以小组或个体形式展示的学习实践活动和教师发挥“引导、补漏、纠正、点拨”作用的“因问施教”活动;第三、“学”的方式是学生个人反思性学习、同学互学习和教师引领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演练――互动”协作中,学生不断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学习共同体中。
3“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的运用
3.1引――情境引入
“引”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上课之前,通过课前设计好的情境,教师向学生们直接展示了静态PPT作品与动态PPT作品进行PK。将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既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兴趣,又达到了复习旧课和引入新课的目的。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引入的方法可以是一个悬念、一个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
3.2探――试探学情
“探” 即设问探情,初步掌握学生情况,具有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的作用。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将课堂中的任务直接抛给学生,而对本操作不做任何演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很好的铺垫。
3.3演――师生展演
“演”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演示重点操作或异质分组,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老师”,提供CAI、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由学生依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展演内容和方式。教师作为“助教”或“解说员”,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反映,通过相机录制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上传到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调整制作步骤,保证演示有序进行,达到“演”的预期效果。
3.4练――协作练习
在第二个任务――围绕某个主题自行为PPT设置复合动画中,教师在课前设计好难度依次递增、环环相扣的动画。在“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更为快捷的操作方法,也可分组合作,生生互助,共同完成更深入的知识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控制课堂秩序,把握上课进度,并及时分类归纳,筛选整理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下一步启发点拨找准位置。通过“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探索空间,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也就更容易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3.5评――交流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穷的力量。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可见,评价是极为必要的,也是极其有效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创意,讲技巧,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教师则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突出主题展开自评、互评,教师及时归纳。通过“评”的环节,让学生们分享经验、喜悦,得到认可和欣赏,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3.6结――归纳总结
一个成功的总结能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加深记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通过“结”,教师帮助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迁移上升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3.7联――知识关联
为了拓宽学生思路,激其思考,导其深入,“联”这一环节,通常被设计为拓展性的作业或思考题,也可设计为极具职业特色的综合课外实践,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呈现综合成果。通过网络进行更深入地交流学习,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校级科技文化艺术节的PPT项目,真正让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使课程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全方位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结束语
随着教学模式多样化,选择合适可行的教学模式是很重要的。无论何种课程或课型,运用“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师生协作教学的理念,重视学生自学意识培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运用该教学模式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更好的学习效率;能促进学习者之间更加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在学习中显示出更强的上进心、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开发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2―0069―02
一、口译教学特点
口译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能力的合格译员。我们对口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口译工作本身兼具即席性、语言综合性、知识复杂性、工作独立性、跨文化交际性。这就要求译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知识和口译技巧,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梅德明认为一个人的口译能力不完全等同于语言水平加翻译技巧,而是跨语言交际活动中译员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和个人翻译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在口译课程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互动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口译教学模式”是教学整体性动态过程。表现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认识,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渐进式有序发展的教学活动。通过调节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多因素互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交流提问、变式探讨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思维。
三、互动角色
1.教师角色
在教学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谁来开启互动式教学模式,怎样开启。教学需要一个设计者,需要一个“导演”,而教师就是整个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和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启动教学模式。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后期的参与。在互动阶段,教师是互动的参与者,解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且对学生的互动成果给予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体验,强化学生对自身探索活动的认识,然后归纳总结,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此外,教师还需要树立一个新的观念,就是教师需要服从学生,教案需要服从课堂,教学进度需要服从教学效果。
2.学生角色
传统的口译教学中,知识和语料是客观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基本是被动的。加上信息量大,知识综合较高,涉及面广,所以学生很难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口译教学往往沦为口译训练模式。而在互动式口译教学中,需要学生完成独立探索、小组互动等各项互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从接受问题、探索发现问题、变式探讨、组际互动到体验归纳,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互动式教学中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理分组,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
四、互动阶段
1.自主探索
学生的自主探索是互动式教学的保障,也是互动的准备阶段。通过教师对相关知识点的启发,学生独立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提出困惑和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探求知识的渴望。学生提出问题是整个阶段的难点,关系到下一个阶段的成败。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规划时间,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2.小组互动
小组的互动是口译互动教学的核心所在。在学生完成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开始小组互动。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互动讨论做好准备。小组的互动以完成各组的任务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达成一致的方案。小组互动是学生自我探索的展示和相互意见的整合。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小组的设计、分工、演练,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学生通过小组互动,丰富了对知识的认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兼顾了个体与整体,实现了教学中上行和下行的互动,积极参与到口译课堂教学。
3.组际交流
组际间的交流是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组际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选出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小组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其他组做出质疑、补充和评论。再由各组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组际间进行讨论,最后通过不同视角的对比和对知识点广泛的接触,形成统一的认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够充分表现出来,通过反思和视野的拓展,在下一次的互动中展现出更加专业化的表现。在教学中设计了模拟联合国和商务谈判口译两个口译教学互动环节,结果显示,学生的参与度一直是100%,学生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彼此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对语言能力和口译技能也有了充分展示。
4.成果展示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是互动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展示不同群体的个案,可以给学生提供互动的思路和一个评价的标准,同时找到自身问题所在,进一步提高了对知识点的认识,为下一个阶段做了前期准备。这个环节的互动主要以提问和回答为主,融入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讲述跨文化交流这个章节的时候,展示了学生对于肢体语言理解的个案。在讨论时学生发言踊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极大扩宽了原有知识的范畴,同时还探讨了在口译过程中可行的解决途径,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5.总结评价
互动式教学的总结和评价可以在成果展示的阶段后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也可以由教师进行评价。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互动的监控者,也是该阶段的参与者。评价可以是主观技术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客观数据上的。而总结是对教学主题的一个回顾,也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归纳再循环。从教师层面上看,总结是很好的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总结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记录,而且是在回顾教学互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能够通过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学生而言,能抓住知识点实质和完整性,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五、教学成效
1.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营造特定的模拟情境,把讨论、问答、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在互动中,学生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思维和表达效果,甚至给课堂带来惊喜。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口译课本身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常常在后期的学习中因困难或者感觉力不从心而失去兴趣。互动式口译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我探索、相互交流、竞争的学习氛围。对知识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互动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入手,往往在教学中能收到好的效果。
3.拓展学生学习途径
传统的口译课围绕教学计划、教材进度进行设计,教学模式被严格局限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教学目标无法全面落实。事实上,口译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学生在各个阶段借助不同的平台,搜集、整理资料,讨论和展示成果,课堂、线上互通,极大程度延伸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通过口译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达到教学与实践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基础必修课之一,其任务在于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1]。经过多年的发展,财政学开始向涉及领域综合化和课程划分精细化方向演变,因此,不断完善财政学教学体系和方法是财政学学科进步的需要,也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财政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而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理想状态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状态。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财政学课程的特点,构建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并将其在财政学教学中进行应用。
一、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财政学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单向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讲授财政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目的,但单向“灌输式”教学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财政的实践意义,这就大大降低了财政学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讲授财政基本理论和方法上,而忽视了这些知识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这种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财政学教学目标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限制了财政理论应用和指导实践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未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会导致财政学教学侧重点不明显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进而影响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不足
财政学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横向上内容组织不完善和纵向上存在滞后性两个方面。从横向上看,由于国内的财政学教材编写参差不齐和教师选择的局限性等原因,财政学教学内容组织不够合理的情况仍客观存在。从纵向上看,我国财政学是在借鉴西方财政学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实际特点建立的,财政学理论内涵和工具方法在不断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财政的新现象、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但当前无论是财政学教材编写还是财政学教学还未能完全跟上这一变化。如,目前仍有不少教师的财政学教学体系仍停留在传统财政学“收-支-平-管”的阶段,但“这种教学内容体系根本涵盖不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活动内容”[2]。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涵盖财政职能、公共商品、效率、财政收支和政府宏观调控等。理论性较强导致财政学教学容易出现单纯的说教,即单向“灌输式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考笔记”[3]。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当下财政学教学最为普遍的方法。该方法以教师单纯传播为中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财政学,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财政学理论内涵以及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财政学实践较为薄弱
财政学的理论来源于经济和社会,又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通过模拟实验和深入社会观察财政现象、分析财政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财政学理论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但由于理论导向性过强、重视度不够和缺乏引导等原因,当前的财政学实践较为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财政学相关实践课程和实验平台建设较为滞后,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导致多数学生对财政学的学习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出现“课上听,下课忘;考试背,考后丢”问题,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传播即传播学中的施拉姆模式,即将传播“视为两个编码、解释、解码、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部分的互动”[4]。教育传播理论认为互动传播是教学传播的一种理想状态。根据南国农、李运林(1995)[5]的划分,互动式教学传播过程可为六个阶段:(1)教师选择要传送的教学信息,即确定信息。(2)教师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体去呈现教学信息,即编码。(3)教师通过传播媒介传送教学信息,即施教。(4)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即译码。(5)学生接受信息后进行反馈。(6)教师分析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并再次传播教学信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避免教学传播的单向性,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纳入到主动参与教学中来,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达到双主体教学互动,推进教学传播深入、有效开展。
财政学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既要遵循教学传播的规律,又要能根据财政学专业特点实施调整。为此,可以在财政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方法、实践引导以及评价与反馈等方面采取措施。财政学互动式教学可定义为: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实现财政学“理论―认知―现实”有机结合,认真对待学生的评价反馈,通过教学互动最终达到财政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为了实现财政学互动式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包含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随着财政学的发展,财政学业在逐渐向“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兼容多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6]发展。财政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将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财政学的学科领域有机结合而进行设定。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于能传授财政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应根据专业特点有侧重点的展开,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达到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财政学教学的传播信号。合理完善的教学内容直接决定财政学教学的全面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合理组织财政学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横向上要选择合理全面,纵向上能紧跟财政理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横向上,为了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应认真学习和梳理现有财政学知识,选择合理编写的财政学教材,根据社会主义财政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财政学科学教学内容和体系。在纵向上,财政学的教学应能具有时代性,紧跟财政学理论和现实财政的发展。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
合理的教学媒体是实现财政学教学有效、准确传播的通道。现行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语言、图表、图画以及动画等,需要通过人、板书、计算机、投影仪等实体来呈现。在财政学教学上,教师应加强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财政学教学语言编码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选择板书、多媒体手段的有效结合,提高视频教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比例,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达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实现课堂互动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的状态和效果。财政学教学中,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财政学教学的需要,合理的财政学教学方法的应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现师生双主体互动。为此,财政学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案例法、小组讨论和提问法等手段进行结合。
1、案例法
案例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或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7]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案例来源于现实,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财政学案例教学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科学合理,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财政学理论最新成果和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二是要将口述、板书和视频展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去全面呈现案例;三是案例教学应注意能从案例层面上升到理论和方法层面,达到以案例促进理论学习、用理论去理解案例的双向互动。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指教师或者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理论、方法或者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辨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与学生,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讨论和互动来实现教学的升华。适当的在财政学中推动小组讨论教学不仅有利于避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可能带来的枯燥,还能通过讨论中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财政学教学内容的领悟。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小组讨论的议题选择应具有可辨析性和现实性,小组讨论的过程应可控制,小组讨论应及时通过书面、口头等形式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和点评实现财政学教学的互动和理论升华。
3、提问法
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内容或者特定的问题向学生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财政学理论性较强的愿意,在财政学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且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的效果。提问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听课的状态作出,但提问应做到适度、合理,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及排斥心理,反而带来不良后果。
(四)引导学生深入实践
“财政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须注意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及其中间层次,必须理论与现实相结合”[8]。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同时这又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财政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培养学生理论上理解、认知上主动和实践上直面现实,即“理论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三位一体”[9]的目的。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构建完善的财政学模拟实验课程和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的亲身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推动学生课外学习,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良性互动。
(五)认真对待学生评价和反馈
任何教学模式都很难一步做到有效完整,合理有效的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反馈、评价和调整等互动实现的。财政学的教学也是需要遵循教育传播的这一规律。在财政学教学传播过程中,学生应认真倾听,通过肢体的、语言的和表情的方式积极回应;教师则应认真观察学生评价和反馈,如学生的听课状态、提问的回答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及时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互动与调整,优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财政学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财政学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这项系统工作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财政学积极性。构建财政学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方法以及实践引导上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学生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财政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达到教学互动,实现引导学生达到理论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三位一体的理想状态,从而推动财政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宗容,杨明洪,刘晓凤.财政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廖家勤.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财政学”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63-66.
[3]王鹏程,查政.关于“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152-153.
[4]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郭慎之(译).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 南国农,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宫晓霞,高凤勤,马恩涛,郭健,刘蕾.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十九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观点综述[J].山东经济,2008(6):103-115.
[7]魏松.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7):
77-80.
[8]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林滨,黄晓星.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维一体――中山大学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