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12:21: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瘾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为拥有上亿用户的独立第三方财经媒体平台,东方财富网发起的“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问卷调查”旨在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财经用户群了解广大用户对网上银行服务的意见和看法,并为银行改进网上银行服务提供更多借鉴。该调查问卷自2009年10月28日至2009年11月10日在东方财富网全面上线,并得到了全国范围231万网友的关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甄别及筛选,共收集有效问卷86340份,并随机抽取17268份作为最终的分析样本。
调查结果显示,网上银行的发展确实满足了人们希望节省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这一本质需求,尤其是在网上转账和线上支付这方面,网银服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是未来网银发展的重大机遇。
网银业务仍需线下支持
报告显示,网银服务与银行总体业务情况保持一致性。目前的网银服务提供商中,工商银行的网银品牌知名度最高,在受访对象中,工商行的品牌知晓率达到了72.0%,紧跟其后的建设银行品牌知晓率为55.8%。此外,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等也是受访者比较熟知的网银服务提供商。其他一些银行的网银服务并不为很多人了解,所占百分比都低于5.0%。
调查同时发现,网银的发展与银行的整体发展规模和战略(尤其是线下业务发展战略)仍然密切相关。从网银分布的地域特点来看,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都呈现重点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特征,其中包括业务发展突出的招商银行。而线下业务支持能力较强的国有四大行,其网银业务在全国范围则保持了相对均匀的分布。
鉴于此,报告认为,网银服务尚未真正实现“线上服务线上发展”。虽然网民了解网银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但网上银行服务仍然受到其传统的线下网点的支撑或限制,还没有真正实现“线上服务线上发展”的目的。
“网银安全信心”是最大障碍
自1995年首家网上银行推出以来,国内网银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回顾国内网银业务发展历程的同时,本次调查也将国内网银业务发展的驱动力与瓶颈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节约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是开通网银服务的主要驱动力。85.9%的参与调查者认为网银可以全天候提供服务,方便快捷;52.5%的人认为通过网上银行可以享受免收或较低的服务费优惠。由此看来,网上银行服务的发展,确实适应了人们希望节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这一本质的需求。
不过,对于网银安全性的担忧是受访者拒绝开通网银最重要的原因。在拒绝开通网银的受访者中间,将近70%的受访者都对网银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另有43.2%的网银用户则认为使用网银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
对此,报告指出,网银发展的真正障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使用网银的信心。但根据东方财富网对有关专家的采访来看,目前网银的安全技术其实已经足够抵御各种风险,问题在于宣传和教育。可以认为,进行网银服务的宣导和教育,应当是银行和相关行业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用户忠诚度整体较高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总交易额达到86.78万亿元,2008年国内网银新开户数量增长超过5000万,涨幅为44.8%。而在过去一年内,登录过网上银行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800万。
在此背景下,“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接受调查者(49.9%)使用网银已经2年以上,另有将近30%的用户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且表示愿意继续使用现在选用网银的用户占比为99.1%,表现出了很强的用户忠诚度。
统计结果另外显示,目前使用网银服务的人群大多为23-35岁、高学历的白领人群。同时,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网银的用户大多为企业职员用户、高收入人士,而国有四大行的用户则主要是“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工作者”。
对此,《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指出,国内网上银行发展已经从“用户培育期”进入“用户教育期”,当前网银发展的真正障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使用网银的信心;只有当网银用户具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够真正在使用频率和支付金额方面具有较大的突破。总体而言,服务推广和用户教育应当是未来一段时间各银行最重要的工作。
乐观看待网银发展前景
作为“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评选”的重要成果之一,《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另外指出,网上银行的发展确实满足了人们希望节省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这一本质需求,尤其是在网上转账和线上支付这方面,网银服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是未来网银发展的重大机遇。
与此同时,调查还发现,在网银用户量进一步攀升的同时,用户使用网银的活跃度也在迅速提升:2009年活动个人用户人均每月使用网银5.6次,2008年为5次;交易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次数更高,为5.9次,也高于2008年的5.5次。企业用户方面,月使用频率则更高:2009年,平均每家活动用户使用网银的次数从10.3次增长到11.3次。企业网银对于柜台业务的替代比率达到了50.7%。在活跃度提升的背后,是用户对于网银功能的进一步了解和更多的尝试:2009年使用各项网银功能的个人用户比例均比2008年增加,特别是网上支付、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和个人贷款4项功能,增幅非常明显。企业用户方面,账户查询、转账汇款则是他们使用比例最高的两项企业网银功能。活跃度的提升以及对网银功能的更多尝试表明,对于很多网银用户来说,“使用网银”正在由对新鲜事物的浅尝辄止转变为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的必须,网银普及正向纵深发展。
网银高速增长的同时,安全性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个人用户对于网银安全的信心已经提升,3/4以上潜在用户认为网银是“安全”的。其信心来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二是对银行实力和对银行的信任;三是对网银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四是亲朋好友的使用经历及口碑。与此相对应,导致非潜在用户认为网银不安全的首要原因则是不了解网银安全技术手段,其次是担心黑客,木马病毒盗取账户资金。
――王菁
AntivirusSystemPro“贼喊捉贼”
病毒名称:AntlvlrusSystemPro
病毒类型:病毒
受影响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19812000/Me/XP/Vlste/NT,Windows Server 2003
用户使用电脑时,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屏幕上突然弹出一个看起来像某安全软件的提示界面,告知用户其计算机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安全防护,则需到指定的网站进行购买注册。其实这多数是一些流氓安全软件在对用户进行诱骗以达到牟利目的。赛门铁克近期发现的病毒AntMrusSystemPro就是这样一种流氓安全软件。
当用户运行其他正常程序的时候,病毒AntivirusSystemPro还会提示用户说该程序已经被感染,询问用户是否启动AntivirusSystemPro对机器进行扫描。以此来诱骗用户付费,同时也阻碍了正常程序的运行。该病毒会将自身随机命名为,exe文件,驻留在系统目录,也可能将自身拷贝到其它文件夹中。它同时还会修改注册表。削弱系统下载,exe文件时的安全保护,同时实现开机自启动。
该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诱骗用户手动下载运行,或者被其他病毒下载到机器上运行。
专家建议:
1、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安全提示,不要轻易从网上下载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
2、没有安装安全软件的用户可以访问.cn/trialware下载诺顿360 3.0试用版对病毒进行查杀。
2010网络犯罪活动范围扩大成忧
趋势科技2010年安全威胁报告指出,云计算与虚拟化虽然能够带来可观的效益、节省大量成本,但将服务器迁移至传统信息安全边界之外,也扩大了网络犯罪者的活动范围。
2009年11月发生如Dancjer/Sidekick因为云端服务器故障而导致大规模的数据服务中断,让业界见识到网络犯罪者对云计算可能造成的风险。趋势科技技术专家预测,未来网络犯罪者可能,将不再去攻击用户的电脑,而是直接攻击数据中心与云端本身。
今年(2004年)是网络传播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之年:它是因特网(the 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的雏形——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兴起的三十五周年,也是Yahoo等著名门户网站向公众开放10周年以及网络新闻业诞生10周年。35年前(1969年),刚问世的阿帕网仅有四个节点,它是作为军用科学研究人员相互联系的通讯网络、电脑平台兴起的。35年后的今天,这一电脑互联网络已发展成为服务于人际通讯、群体/社区交流、组织沟通和大众传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用户(2003年底数据为近7亿)遍布世界各地的世界性复合型传播网络、综合性信息平台,成为迄今发展最快的电子传播工具,其应用功能扩散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10年前(1994年),Yahoo等搜索引擎功能强大的网站正式向公众开放、从此逐渐发展成为著名门户网站;也是在10年前,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传媒网站 [1]——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1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传媒网站已成为网上内容服务的强大生力军。最近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伴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成长,网络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已开始明确显现;在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甚至已出现因特网挑战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迹象。 业界组织协会调研显示因特网跃居电视之上成为美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新的传媒手段、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造成冲击。诚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 [2] 由于新媒介的问世总是昭示着社会传播格局的变动,在因特网于20世纪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介入大众传播后,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都曾就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种种推测、看法。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在当时,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来个年头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其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最近(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 N. Magic Associate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的调查报告。在展开“世代传媒研究”过程中,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世代传媒业研究》以今年(2004年)3月到6月期间美国在线人协会对18—34岁的美国人的传媒使用行为展开的连续3次研究的成果为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 ,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尾随其后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34.6%,回答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视因特网为最为青睐的传媒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以下三张图表分别显示调查对象的传媒选择,以及不同年龄群的调查对象中分别以因特网和电视为首选、二选媒介者所占比例:[3]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玩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用作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的上述提到的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她)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她)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当然,在线发行人协会是美国互联网络行业界的一个组织,其研究数据固然可以为人们了解因特网在美国人媒介消费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但是毕竟由于互联网络行业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对其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独立于互联网络行业界和传统传媒业界之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结果,后者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传播格局中因特网与传统传媒各自的地位变化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因特网在媒介使用时间上对电视造成冲击 就独立于业界之外的、学界的研究机构的有关调研而言,2004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的第四年度报告《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这一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以往曾以技术新颖、视听兼备、传播迅速而笑傲传媒领域的电视正收到来自因特网冲击波的影响。而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的分布,可以说正是衡量各种传媒在社会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信息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指标之一。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研究的结果,美国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周比非网络用户少4.6小时。而且,该报告中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上网经历达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更易产生少看电视的倾向: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1.3小时,比非网络用户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时;而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3.5小时,比非网络用户少2.7小时。 [4] 对于“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来说,这种发现并非首次,而是四个年度中都有类似的发现。“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发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成立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带着其研究项目参与其中,从而使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在此后变为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这是一项耗时四年的大型研究课题,曾得到一系列机构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美国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在线、微软公司、太平洋贝尔、安得森咨询公司、美国全国有线电视协会,等等。该项目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以来,研究工作除了得到安南伯格基金会的支持外,也得到了惠普公司、Accenture公司、时代华纳旗下的Time Warner Companies、微软公司、索尼公司等8家机构的鼎立相助。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下一开始就设立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分项目,在美国各地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2000年调查了2096户人家;2001年调查了2006户人家;2002年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对网络用户和非网络用户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此次的“数字化未来” 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延续。在第四年度报告之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年和2003年2月三度发表同样题为 “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的研究报告。200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每周4.6小时)。 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该研究中心的其项目第二、三年度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发现:2001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5小时;2002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8小时。而且,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比新用户更易产生看电视时间减少的倾向:2001年,老资格用户(上网经历达5年或5年以上)中观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达34.7%;而在网络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中这个比例则是29.9%;2002年,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用户少5.8小时,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小时,而且观看电视的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在老资格的用户中也远大于在新用户中,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5] 根据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就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在“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每周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数据都显示出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迹象。[6]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还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归纳了最近10年来美国因特网发展的10个趋势/动态,它们是: 1.在美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鸿沟正在缩小,但并未结束,因为出现了新的鸿沟/差异,如出现了宽带上网用户和电话拨号上网用户之间的鸿沟/差异。 2.美国人的传媒(使用)习惯已产生变化,并正在继续演变。以往50年间,美国人在家的时间由观看电视主导,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网用户越来越趋向于从过去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中“赢得”时间上网。 (关于这个倾向,“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研究所得的数据都有类似发现。) 3.尽管因特网在美国在用户中的可信度总体而言颇高,但是从研究项目的第三个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继续下跌。 4.研究者开始发现网上购物中的(心理)变化。尽管在美国人们对于网上购物时的信用卡安全的担忧度仍然甚高,但这种担忧的强度正在下降:三年前这一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2/3的因特网用户对网上购物时的个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担忧,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该比例下降到了46%。 5.视因特网用户为“怪人 — 网迷”的看法已被抛弃。因特网已进入2/3的美国家庭;3/4的美国人已成为因特网用户。 6.隐私和安全:担忧仍在,但其程度正在发生变化。 7.在美国,因特网正在成为网络用户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国,因特网对于儿童的利和弊的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聚焦点。 9.电子邮件往来在美国依然在上网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电子邮件、电子邮箱超载和对电子邮件作复耗时过多又使电子邮件令用户恼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已开始出现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频繁度将会低于其以往;有关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速度,因特网新用户认为对电子邮件应尽快作复或在1天内作复的比例明显高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 10.宽带上网将带来因特网的大变革。[7] 上述讨论说明,美国业界和学术界有关公众媒介使用、媒介消费行为的两项最新调查都显示因特网作为新兴复合型媒介已在美国传媒消费市场上站住脚,在其同传统传媒的此消彼长的竞争中,因特网在美国已经并不呈显弱态而是势头强劲。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网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在传媒发展史上,新媒介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的冲击的结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导致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传媒之间的比例”的变化。传统的传媒面对因特网迅速扩张的现状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仅凭几次调研所得的数据,是无法就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对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问题、对其带给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冲击问题,给出普遍性结论的。况且,世界各国总体实力不同,因特网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率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特网的发源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因特网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传媒消费市场上因特网的地位之高目前还不能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现状。 结合我国的因特网发展情况来说,目前,我国大陆因特网用户数为8700万(2004年6月底的数据),其中宽带用户31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3630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我国网民在13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因特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特网在我国当然尚未在整个社会公众中构成对电视地位的挑战。尽管如此,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重视,这是基于下面三种原因:一、美国作为因特网强国,其因特网发展的趋势常常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虽然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差之后);二、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不再拥有传媒中最新成员的特殊地位,它不应也无法对来自手段更先进的因特网的挑战视而不见,在传媒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从市场竞争的“差别化”规律的角度来说,由于电视同因特网相似之处较多,所以从长远来看,电视在市场竞争中在“差别化”这一点上同因特网竞争的任务也许较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更为更艰巨;三、就年龄分布而言,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因特网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较高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大陆的网络用户中30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计达70.5%,因此在未来的传媒消费市场中因特网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潜势。更为细分的我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8] 中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 18岁以下
一、网瘾定义及危害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本文所指的网瘾为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进行与学习和工作无关的行为,包括网络游戏、单机游戏、聊天、视频、购物等。
目前,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非常普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影响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浮出水面,沉湎网络使得学生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生物钟紊乱,身体虚弱,性格变得孤僻,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思维混乱、非正常死亡。一些学生因“网瘾”而降级、退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常的上网行为,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调查对象
为了调查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现状,本课题组在2011年6月至10月期间以辽宁省10所高校大学本科生为主体调查样本,包括的高校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此次调查投放问卷数1600份,有效问卷1341份,有效率达83.8%,其中男生为73%,女生为27%。
三、调查结果
1.辽宁省大学生网瘾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10年2月2日在京了2009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年青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每次连续上网时间的统计是确定网瘾的最佳隐性指标,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达15.6%[2]。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辽宁省大学生连续上网4至8个小时的有161人,占被调查总数12%,属于具有网瘾倾向的人群。连续上网8个小时以上的有82人,占总数的6.1%,属于重度网瘾的人群。把以上两个数据相加,18.1%应该是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比例。可见辽宁省大学生的网瘾比例比全国的调查数据要高。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需求源越来越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
2.高年级学生网瘾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本科四个年级网瘾人数和所占网瘾总人数的比例如下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网瘾人数较多,上网是一种中,从一方面来看,高年级同学设计到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知识和就业信息,需要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高年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逃课和包宿上网等行为,利用大量时间来上网,进而发展成网瘾。
3.使用手机在课堂上网现象严重
手机这种移动通讯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人群中实现全面普及,而且随着这个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手中的绝大部分手机都能够实现上网功能。根据调查问卷统计,1341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均有手机,其中有1298名学生的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占总数的96.8%。在这1298人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有897人,占总数的69.1%,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有798人,占总数的61.48%,其中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有432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由于用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质量。
4.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形成网瘾的新诱因
众所周知,网络游戏是导致网瘾的最重要原因,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相比于大家所了解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娱乐等会导致网瘾,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网络上新兴的事物正在逐渐成为网瘾的新诱因。
根据调查统计,有1211人在使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占总人数的90.3%,其中有64.5%人认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来自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有445人每天都会坚持登录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有231人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登录这些网络社交平台。网络社交平台提供一种信息沟通渠道和交友的平台,方便大家了解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容易让大学生沉迷于其中。
同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56人曾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过网络购物,占总数的56.37%,有209人经常使用网络进行购物,占总数的15.58%,有85人对各类团购网站上瘾,占总数的6.34%。网购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在网络上浏览大量有关商业信息,期望更低的价格购买到理想的商品和服务,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购买很多不实用的商品,甚至会为了购买而购买,消磨很多时间。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类似伤害事故屡屡发生。今年五月份,一名女孩在河南郑州戒网瘾学校内被体罚导致颅脑损伤死亡;2009年,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教官对一名网瘾少年进行殴打体罚,导致其死亡;2007年,一名男孩因受不了重庆大东方行走学校的体罚而跳楼……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一边是伤害案频发,一边是各式各样的网瘾治疗机构不断设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有三百余家类似机构,“素质教育”“意志力训练”成为许多机构网站上最常见的字眼,宣称教学手段科学合理,能帮助“问题”少年重获新生。而这些机构的教学手段也颇为相似:统一整齐的着装队列、令行禁止的管理方式、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是主要特征。一位曾在戒网瘾学校执教的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这样可以让学员产生巨大的疲劳感,同时令其畏惧,以达到“服管”的目的。而教官则大都来自于退伍军人,因为他们“非常严格”。
正是看似正规的教学机构和手段,却催生出各种乱象。有专家指出,一些教学人员对“问题”少年存有偏见,认为殴打、体罚、谩骂等不当教学行为才能达到“管教目的”,不仅没起到“戒瘾”功效,反而导致严重伤害。
收费高昂、资质存疑,戒网瘾学校变身“贵族学校” 与不断曝出的网瘾治疗乱象对应的是网瘾戒治市场的庞大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不当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人群也呈递增趋势。在“网瘾”成为不少家庭噩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希望寄托于这些机构。
然而,“戒网”的收费令人咋舌。“半年两万五,包括封闭教学期间的住宿、饮食、服装等费用。”广西南宁“东方励志学校”工作人员表示。与之相比,近期河南郑州导致一名女生死亡的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收费要高出不少,每月5500元,一般培训期为半年,共计33000元,且不保证开具发票。
结果:心理干预1月、6月后,QOLI量表积分均有一定的升高,1月与干预前、6月与1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心理干预后,有利于改善网瘾青少年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习惯,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青少年网瘾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13-02
自从网络出现后,它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便利,我们很快步入了网络社会。同时伴随网络产生的负面效应—“网瘾”不但给患者造成了认知上的缺失、情感上的冷漠、意志上的自我等,而且网络的不良信息,俘获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从而对互联网“一网情深”而不能自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2009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5.6%)最高,此阶段正是大学学习时期,如不及时干预,必将对自己的身心、学习、社会交往造成巨大危害,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因而我们采用认知、支持、合理情绪等疗法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在提高生活质量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青少年网瘾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期间心身医学中心门诊及心理咨询病人,所有病例均采用Young氏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2]进行诊断:其中男32例,女13例;病程最长6年,最短8个月,平均2.4±1.6年;年龄最大20岁,最小11岁,平均16.7±3.8;文化程度初中11名,高中24名,大学10名。
1.2心理干预方法。
1.2.1认知疗法。运用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详细解释过度上网后的危害,提高患者对网瘾的认识,并同网瘾患者一道客观地分析网上人际交往、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逐步改变网瘾者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
1.2.2支持疗法[3]。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接触,有意识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赢得患者信任,获得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家属、朋友、老师等)的支持,对患者取得的任何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肯定。
1.2.3合理情绪疗法。指导网瘾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负面情绪,并为其创造良好的表达情绪的环境,根据患者不同的情绪状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散步、听音乐、深呼吸及不同强度的运动等,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逐渐减轻停止上网后的焦虑、不安等情绪症状。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绩、获得快乐。
1.2.4疗程。心理治疗每周1次,1月后每月1次,共8次。1月及半年各评估1次。
1.3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指数[4](quality of life index,QOLI)量表评定,分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前景共五项,每项分3级,对应0、1、2分。
(2)程度分级:正常:生活质量指数积分≥9分;轻度:6分≤生活质量指数积分≤9分;中度:3分≤生活质量指数积分≤6分;重度:生活质量指数积分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或X2检验,以P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指数比较。心理干预治疗1月后,网瘾青少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得到改善,量表评定积分有一定上升,干预前后经统计学处理,P
心理干预治疗6月后,网瘾青少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程度分级进一步改善,干预后1月与6月经统计学处理,P
3讨论
3.1网络成瘾是影响青少年生活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根据CNNIC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我国3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全体网民的61.5%(2.36亿人),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与此同时,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加上青少年这一群体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各种网络信息以及网络刺激游戏的诱惑下,青少年很容易就陷入网络中,大量时间耗费在网络上,其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规律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普遍降低。
3.2认知、支持与合理情绪疗法是干预治疗网瘾的有效手段。近几年,网瘾已经严重损害和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精神卫生问题。研究[1]对80例上网成瘾青少年进行自评量表分析后证实所有上网成瘾青少年均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甚至达到明显的精神障碍,需要心理治疗。心理医生通过运用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手段,从正面详细解释过度上网后的危害,提高患者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从而引导网瘾患者合理使用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改变网瘾者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同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接触,有意识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则可以采用亲情干预的形式使孩子从父母亲身上学会控制与自我激励[5],这种内外环境的支持将逐步消除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与依赖。患者的不良情绪往往会成为陷入网络的心理诱因,想通过上网来得到宣泄,因而我们在治疗中应指导网瘾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负面情绪,并为其创造良好的表达情绪的环境,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绩、获得快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3心理干预可以提高网瘾青少年的生活质量。青少年网瘾心理干预有非常肯定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逐步减轻对网络的依赖,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其作息时间规律,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上来,明显改善精神状
况,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45例网瘾青少年的认知、支持、合理情绪心理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得到提高,其病情严重程度得到改善,远期疗效评估生活质量指数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我们仍然应该认识到:戒除网瘾并非易事,需要社会、家庭及医疗工作者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稳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玲,张磊.青少年网瘾的心理探析.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50-2151,2155
[2]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disorder[C].Paper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meetingof the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Toronto, Canada.August11, 1996
1.职校生在互联网运用的内容上以“娱乐性”为主
“你上网都做什么?”这是一条多选题,选择玩网络游戏的占24.1%、选择听音乐和看电影的占40.7%、选择交友聊天的占24.1%、选择无聊解闷打发时间的占19.1%、选择看书与查资料的仅占13.2%。其中,男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网络游戏占37.8%、听音乐和看电影占35.1%、交友聊天占25.8%;女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听音乐和看电影占47.7%、交友聊天占21.8%、无聊解闷打发时间占21.6%。男、女生各年级组在“上网都做什么?”问题调查中选择的前三项与选择“看书、查资料”的比较如表2、表3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运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上网所占比例偏小,“娱乐性”运用偏多,运用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权威机构和教育界、学界还没有对运用于学习和娱乐各占多少才算合理做出界定,但可以与2010年2月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作比较,该报告称,中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查阅资料”(32.3%)、“聊天”(31.0%)、“下载音乐和图片”(29.4%)、“网络游戏”(19.8%)、“通过网络解闷”(18.7%)。并非说上述报告公布的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结构就是属于合理的、理想的结构,只是说明职校生的互联网运用结构尤为不合理。可以看出,职校生在网络游戏和网络音、视频运用(音乐、电影等)方面都远高于中学生的平均值,而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运用却远低于中学生的平均值,在“通过网络解闷”方面两个群体具有相似的百分比,这可能是青少年的共同诉求。从表2、表3来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都是以娱乐性为主,说明完全杜绝娱乐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娱乐性活动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则会导致未成年学生现实交往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社会化功能被削弱,影响未成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成长。
2.职校生“娱乐性”上网频率偏高,且随年级增高而增加
调查显示,职校生“作娱乐用途”的上网频率偏高,有48.2%的学生每星期至少上网“娱乐”一次,其中男生占49.9%,女生占46.1%;男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49.4%,花3小时以上的占21.0%;女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53.7%,花3小时以上的占11.8%。有近二成的学生承认每天都上网(19.6%),具体统计如表4所示。表4统计结果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职校生上网频率偏高。每天上网比例显著高于《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每天上网占12.0%”这一数据。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上网频率也进一步增加。主要由于一年级才入校,多数学生还保持着初中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到了二年级虽不是新生,但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仍能继续保持,且二年级阶段基础课已经结束而专业课全面开始,学习任务较重致使较多的学生不能每天上网,到了三、四年级专业课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陌生,由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入以技能学习为主,因而较多的学生有空余时间和精力能每天上网。
3.网络成瘾男生高于女生
在“如果非常想上网时不能上会有什么感觉”一题中,有8.1%的男生和4.2%女生选择了“很难受,什么也做不了,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在“如果觉得自己有了网瘾问题会想办法克制吗”一题中,有9.7%的男生和4.8%的女生选了“不会”。选择“很难受,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的比例与选择“不会克制”的比例基本吻合,这说明由于对网络“娱乐性运用”上的过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使部分职校生呈现出了“网瘾”或称“病理性上网”的特征。男生中的8.1%和女生中的4.2%可以认为是有网瘾表现的学生,男生约是女生的两倍。他们不会克制,也克制不了这种网瘾,调查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网络成瘾的学生,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4.网吧是造成职校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场所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职校生上网的首选也是家庭电脑上网(51.8%)。在农村家庭电脑上网是一个很大的开支,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职校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因而网吧和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就成了他们重要的上网途径。男生上网以玩网络游戏的居多,因而选择网吧的较多,占27.9%,女生很少上网吧,仅有5.8%;但选择手机上网的男生有22.8%,而女生却有46.1%。网吧上网进行网络游戏及其他不健康网络活动更刺激,更易成瘾,对未成年人危害更大,因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在2011年3月份笔者做调查时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均未满18岁,本次调查显示,未满18岁而经常进入网吧上网的职校生占职校学生总数的19.8%,在这较庞大的未成年职校生群体中一定存在为数不少的网络成瘾者,因此,应加强网吧的有效管理,规范该类场所,防止职校生网络成瘾。
5.与人沟通不畅是造成职校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成因
职校男生是网瘾危害的重灾区,19.5%的男生承认“曾因为上网耽误了学习”,而女生仅有7.0%表示曾因为上网而耽误了学习。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与沟通。“在遇到难题时你倾向于向谁寻求帮助?”这一问题中,男生有35.9%向父母双方、5.7%向父亲、10.3%向母亲、26.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22.9%不求任何人,有13.4%声称没有朋友;而女生有35.3%向父母双方、5.4%向父亲、18.4%向母亲、32.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10.8%不求任何人,有6.4%声称没有朋友。与人沟通,特别是与亲人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与母亲的沟通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女生与母亲的沟通远高于男生,男生遇事不求人的比例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声称没有朋友的比例同样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遇事不愿意求人与我国社会的性别角色有关,男性要依靠自己,而女性则较多的依靠家庭、依靠亲人。遇事不求人和声称没有朋友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网络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与人沟通不畅是职校生沉湎于网络,受网瘾危害的重要成因。另外,职业学校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学生较多,在家缺少与父母交流,在校又没有朋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学生群体也是网络运用不当问题的高发群体。
6.缺少爱好、生活单调和父母监管缺失是职校生沉湎网络的重要诱因
在“除了上网你是否有其他兴趣爱好?”一题中,有7.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其中男生有9.4%,女生有5.0%。可以看出,网络运用不当、沉湎于网络主要与缺少其他的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关,有少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兴趣爱好。16~17岁正是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且勇于探索和求解的年龄,职业学校的技能学习并不需要占用课外时间,职校学生的业余生活需要自己打理,没有兴趣爱好课后就无事可做,加之职校教师的粗放式管理或疏漏,从而使部分学生的业余生活处于真空状态,致使沉湎网络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必然选择。调查显示,在“父母对你因娱乐目的上网的态度”问题上,持“反对,因此我有控制的上网”的占48.8%,持“反对,但他们现在管不着”的占4.3%,持“无所谓”的占36.8%,持“支持”的占9.7%。可见父母反对并能有效监管的不到一半,而持“无所谓”和“支持”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大,虽然这里的“无所谓”和“支持”是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与父母的真实态度有一定误差,但如此大比例已经反映出部分职校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这和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较大的关系,职校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且家庭经济较困难,父母的主要精力放在忙于生计上,因而有部分家长在孩子的互联网运用上缺少监管或疏于管理。
对策建议
1.政府和社会方面
作者简介:潘正明(1960-),男,江苏江都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中学一级。(江苏 扬州 225235)谢革新(1960-),男,江苏江都人,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江苏 扬州 2252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10-02
一、调查动因、对象与过程
现在的未成年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对互联网的运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而未成年学生的网络运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上网变得更加便捷和便宜,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较普通学校学生而言,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运用不当问题越发突出,职业学校学生群体已成为易受网络危害的高危群体,因而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运用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于2011年9月以职业学校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互联网运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本次调查以苏北J市职业教育集团全校7000余名在校生为母本,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随机抽样匿名问卷法进行调查。共随机抽取全校39个教学班级(包括中职和高职,三、四年级全为高职)作为样本班,发放问卷1245份,回收问卷1197份,有效问卷1118份,样本有效率为89.80%。其中,女生共499人,占总样本的44.63%。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即分组情况如表1所示。
注:一、二年级包括中职和高职,三、四年级全为高职
样本中学生家庭在农村的有896人,占总样本的80.14%;独生子女有883人,占总样本的78.98%;父母中一方在外地打工的有366人,占总样本的32.74%;而父母全在外地打工的有110人,占总样本的9.84%,即有近一成学生属于留守孩子。本次问卷主要要了解学生网络的运用情况,网瘾对学生的危害情况,以及学生和父母、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情况,父母对孩子上网的态度等。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既最大限度保护了调查对象的隐私,又最大限度反映了调查对象的真实信息。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职校生在互联网运用的内容上以“娱乐性”为主
“你上网都做什么?”这是一条多选题,选择玩网络游戏的占24.1%、选择听音乐和看电影的占40.7%、选择交友聊天的占24.1%、选择无聊解闷打发时间的占19.1%、选择看书与查资料的仅占13.2%。其中,男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网络游戏占37.8%、听音乐和看电影占35.1%、交友聊天占25.8%;女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听音乐和看电影占47.7%、交友聊天占21.8%、无聊解闷打发时间占21.6%。男、女生各年级组在“上网都做什么?”问题调查中选择的前三项与选择“看书、查资料”的比较如表2、表3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运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上网所占比例偏小,“娱乐性”运用偏多,运用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权威机构和教育界、学界还没有对运用于学习和娱乐各占多少才算合理做出界定,但可以与2010年2月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作比较,该报告称,中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查阅资料”(32.3%)、“聊天”(31.0%)、“下载音乐和图片”(29.4%)、“网络游戏”(19.8%)、“通过网络解闷”(18.7%)。并非说上述报告公布的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结构就是属于合理的、理想的结构,只是说明职校生的互联网运用结构尤为不合理。可以看出,职校生在网络游戏和网络音、视频运用(音乐、电影等)方面都远高于中学生的平均值,而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运用却远低于中学生的平均值,在“通过网络解闷”方面两个群体具有相似的百分比,这可能是青少年的共同诉求。从表2、表3来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都是以娱乐性为主,说明完全杜绝娱乐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娱乐性活动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则会导致未成年学生现实交往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社会化功能被削弱,影响未成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成长。
2.职校生“娱乐性”上网频率偏高,且随年级增高而增加
调查显示,职校生“作娱乐用途”的上网频率偏高,有48.2%的学生每星期至少上网“娱乐”一次,其中男生占49.9%,女生占46.1%;男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49.4%,花3小时以上的占21.0%;女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53.7%,花3小时以上的占11.8%。有近二成的学生承认每天都上网(19.6%),具体统计如表4所示。
表4统计结果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职校生上网频率偏高。每天上网比例显著高于《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每天上网占12.0%”这一数据。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上网频率也进一步增加。主要由于一年级才入校,多数学生还保持着初中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到了二年级虽不是新生,但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仍能继续保持,且二年级阶段基础课已经结束而专业课全面开始,学习任务较重致使较多的学生不能每天上网,到了三、四年级专业课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陌生,由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入以技能学习为主,因而较多的学生有空余时间和精力能每天上网。
3.网络成瘾男生高于女生
在“如果非常想上网时不能上会有什么感觉”一题中,有8.1%的男生和4.2%女生选择了“很难受,什么也做不了,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在“如果觉得自己有了网瘾问题会想办法克制吗”一题中,有9.7%的男生和4.8%的女生选了“不会”。选择“很难受,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的比例与选择“不会克制”的比例基本吻合,这说明由于对网络“娱乐性运用”上的过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使部分职校生呈现出了“网瘾”或称“病理性上网”的特征。男生中的8.1%和女生中的4.2%可以认为是有网瘾表现的学生,男生约是女生的两倍。他们不会克制,也克制不了这种网瘾,调查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网络成瘾的学生,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4.网吧是造成职校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场所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职校生上网的首选也是家庭电脑上网(51.8%)。在农村家庭电脑上网是一个很大的开支,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职校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因而网吧和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就成了他们重要的上网途径。男生上网以玩网络游戏的居多,因而选择网吧的较多,占27.9%,女生很少上网吧,仅有5.8%;但选择手机上网的男生有22.8%,而女生却有46.1%。网吧上网进行网络游戏及其他不健康网络活动更刺激,更易成瘾,对未成年人危害更大,因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在2011年3月份笔者做调查时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均未满18岁,本次调查显示,未满18岁而经常进入网吧上网的职校生占职校学生总数的19.8%,在这较庞大的未成年职校生群体中一定存在为数不少的网络成瘾者,因此,应加强网吧的有效管理,规范该类场所,防止职校生网络成瘾。
5.与人沟通不畅是造成职校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成因
职校男生是网瘾危害的重灾区,19.5%的男生承认“曾因为上网耽误了学习”,而女生仅有7.0%表示曾因为上网而耽误了学习。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与沟通。“在遇到难题时你倾向于向谁寻求帮助?”这一问题中,男生有35.9%向父母双方、5.7%向父亲、10.3%向母亲、26.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22.9%不求任何人,有13.4%声称没有朋友;而女生有35.3%向父母双方、5.4%向父亲、18.4%向母亲、32.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10.8%不求任何人,有6.4%声称没有朋友。与人沟通,特别是与亲人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与母亲的沟通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女生与母亲的沟通远高于男生,男生遇事不求人的比例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声称没有朋友的比例同样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遇事不愿意求人与我国社会的性别角色有关,男性要依靠自己,而女性则较多的依靠家庭、依靠亲人。遇事不求人和声称没有朋友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网络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与人沟通不畅是职校生沉湎于网络,受网瘾危害的重要成因。另外,职业学校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学生较多,在家缺少与父母交流,在校又没有朋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学生群体也是网络运用不当问题的高发群体。
6.缺少爱好、生活单调和父母监管缺失是职校生沉湎网络的重要诱因
在“除了上网你是否有其他兴趣爱好?”一题中,有7.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其中男生有9.4%,女生有5.0%。可以看出,网络运用不当、沉湎于网络主要与缺少其他的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关,有少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兴趣爱好。16~17岁正是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且勇于探索和求解的年龄,职业学校的技能学习并不需要占用课外时间,职校学生的业余生活需要自己打理,没有兴趣爱好课后就无事可做,加之职校教师的粗放式管理或疏漏,从而使部分学生的业余生活处于真空状态,致使沉湎网络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必然选择。
调查显示,在“父母对你因娱乐目的上网的态度”问题上,持“反对,因此我有控制的上网”的占48.8%,持“反对,但他们现在管不着”的占4.3%,持“无所谓”的占36.8%,持“支持”的占9.7%。可见父母反对并能有效监管的不到一半,而持“无所谓”和“支持”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大,虽然这里的“无所谓”和“支持”是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与父母的真实态度有一定误差,但如此大比例已经反映出部分职校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这和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较大的关系,职校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且家庭经济较困难,父母的主要精力放在忙于生计上,因而有部分家长在孩子的互联网运用上缺少监管或疏于管理。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和社会方面
一是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制定严密、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制,从源头上扼制住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
二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教育机构都应针对未成年人和各类未成年人学校(包括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办公益性的专门网站,这些针对未成年学生的专门网站应不插入任何广告。以期通过这些网站对各类学校的未成年学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进行全面而专门的辅导和帮助。
2.职业学校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凭借其独特性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多种娱乐和消遣方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网络的消极面已经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虚拟生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由此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已不仅是大学生个体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问题需要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成瘾的定义很多,大体有这样几种定义:
1.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
2.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3.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INIC)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一次全面、深入的青少年网瘾调查行动,并于2008年1月18日,了《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比例为9.27%。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为11.39%。报告同时指出网瘾群体中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网瘾比例较高,分别为13.95%和10.99%,网瘾比例都超过了10%,处于较高水平。
三、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
1.学校、家庭、社会要群策群力,共同帮助网络成瘾学生走出困境。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指出在现实的人际交往问题上,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存在较大的差别。网瘾青少年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均存在着较大的不融洽情况,在“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中不融洽的比例均超过20%,比非网瘾青少年高出近10%。这就要求高校、社会和家庭应该群策群力,帮助网络成瘾的学生走出困境。
(1)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以丰富的体育活动去塑造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能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和依赖性,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成才。高校还应该注意到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监控系统下,自觉培养自主性,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做到不传播非法消息,不使用脏话,尊重他人隐私,等等。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各学生组织开展学生交流会、班级联谊会等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增强大家的主人公意识和学生的监督意识。
(2)作为教师,特别是对学生辅导员来说,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多关注学生的动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向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东西,帮助他们分析网络成瘾给个人、家庭、学习带来的利弊,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是非判断标准,了解丧失网络道德带来的严重危害,教会他们利用网络服务于学习和生活,并指导他们如何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彻底改变大学生单调地依赖网络生活的状况。另一方面,对于网络成瘾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早了解、早发现、多关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一线工作者,他们离学生最近,最能发现学生问题,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网络成瘾问题,以及其表征和症状应能有所了解和掌握。一旦班级有网络成瘾的学生,辅导员就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自己的情感关怀和责任感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友谊和关爱,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帮助网络成瘾的学生摆脱网络对于他们的束缚,使得他们融进现实生活之中。
(3)再次,父母应该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市内主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这其实和许多父母的观念有很大关系,在许多父母看来,家长是天赋的称谓,很少有人去了解、学习这个职责。而孩子一旦上了大学,他的教育应该由大学来承担,另外孩子已经是成人了,许多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其实这些看法和想法对于孩子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实际上,与孩子迈入大学需要学习很多知识一样,家长也需要转变以前的观念,与孩子一起学习,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思和想法,帮助孩子参谋决策的制定,让孩子在大学生活中能感受到父母不一般的关爱与照顾。
(4)社会各组织,特别是公安部门、文化稽查部门,应该加强对校园周围网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坚决打击、封闭和取缔非法网吧、黑网吧,对于一些利用网络散播黄、赌、色、毒等内容的网站和网吧应依照法律进行严惩,并能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好网吧环境的监督和规范,要做到时时有监督,保障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净化。
2.加强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网络成瘾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陷入到网络中无法自拔,对于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束手无策。这就需要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能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讲解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及危害。让大学生知道过度地或错误地使用网络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失去理想和信念,导致他们理性认知的缺陷和道德人格的缺失,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矛盾,丧失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危害。同时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应针对网络成瘾这个群体建立规范的网络成瘾危机处理干预方案,并能够以个别咨询或全体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尚丹,王百涛,王振宇.网络成瘾的类型及其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1.
[2]李军.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4).
[3]夏燕,陈家麟.职校生网络成瘾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0.
母亲节到了,很多妈妈享受着孩子送给自己的甜蜜礼物和甜蜜祝福。但是,张潇艺的母亲却永远等不到这天了。一年前,这位天津塘区的13岁少年,站在一栋24层高楼顶上,张开手臂,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纵身飞跃。他要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张潇艺自杀的前一天,连续玩了36小时的网络游戏。他的死,给父母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也给无数“网瘾”儿童和家长们以深深的震撼。
事实上,只要家里有网瘾儿童,没有一位家长不痛心疾首的。网络游戏就像一个入侵的“第三者”,开始跟父母争夺孩子,而这场战争,家长们往往打得筋疲力尽,却难以取胜!
家有网瘾儿童
家有网瘾儿童的家长们开始慌了神,担心下一个张潇艺会不会是自家的孩子。
CASE1
“电脑修不好,我就打你!”
妈妈:柳艳38岁
电脑让儿子变得六亲不认
“儿子本来是个很乖、性格也很温顺的孩子,但是自从玩上游戏,性格就变得很暴躁。他玩游戏时,不允许我们跟他说话,我们一制止,马上就能开口大骂。上个月,孩子的奶奶从外地来北京,老人的心脏不好,而儿子每天一做完作业,立马就打开电脑开打,在网上打什么CS、《传奇》还有《大话西游》,音响里的机关炮惊天动地,老人的心脏病都快犯了。他爸爸制止他,他不理,还嚷嚷要他奶奶立马回乡下去,他爸爸气不过,把电脑砸了。结果那两天他不吃不喝不愿上学,说除非电脑修好了。还对他爸爸说:‘电脑修不好,我就打你!’这时的他,已是双眼通红、一脸凶相!我百思不得其解,玩电脑游戏怎么让他变得这么狠毒?”
儿子:苏鸿13岁
电脑它是个伴
“我家很冷清,我爸爸妈妈两家都是外地的,没什么亲戚可串,我一直很孤独。所以我不玩电脑什么呢?我现在就是感觉电脑它是个伴。那里面有音乐、聊天室,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我爸妈脾气不好,所以我一直是个受气包。但在网游中,我却能随便砍砍杀杀,我感觉特别痛快。这种刺激和神勇的感觉,我在生活中找不到。其实,我并没像张潇艺那样,迷恋网络到要去死,我只是在网络中觉得很满足。如果有更有意思的事值得我做,我想我会离开电脑的。可是有比游戏更有意思的事情吗?反正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
心理探秘:情感孤独是网瘾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迷恋网上的互动生活。
CASE2
“死有什么可怕的,我在游戏中已经死了多少回了!”
“两年前,儿子考上区重点中学,我给他买了电脑。但很快,他就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有一次,他边打边和同学通电话,说给人家2万元收件夜魔披肩。我一听就傻了,赶紧质问他,2万元是从哪儿来的,他不屑地说:‘我花15元买个点卡,在网上换了100万游戏币,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他说的是虚拟货币,我根本听不懂。我劝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他顶撞我说:“我们班第1名都玩‘网游’,在学校,谁不玩电脑会被大家瞧不起。”这以后,他玩网游更疯狂了。一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成绩已由第9名跌落到20多名。我终于忍无可忍,刚好那天我回到家,听到他在阳台给同学打电话,说《大话西游》已练到30级时,我便气得打开窗户对他说:“如果你想自毁前程,干脆现在跳楼算了。”没想到他说:“死有什么可怕的,我在游戏中已经死了多少回了。说完,他真扒住窗台要往下跳,吓得我抱住他尖叫起来……”
儿子:倪刚,15岁
其实我在网上一点都不快乐
“我为什么爱上网游,我想可能是上初中后功课非常紧张,各科老师每天发一张卷子,我累得都喘不过气来了。父母一开口就是考大学,我感觉没别的路可走,所以就酷爱《大话西游》这类游戏。我在里面打妖怪、升级,把学习的烦恼全忘了。我爸爸妈妈以为我这样整天上网是因为我很快乐,其实不是的,我一点都不快乐!我的生活一团糟,除了吃睡和上网,我的生活没有别的内容,除了上学,我几乎呆在家里大门不迈,饭菜都恨不得爸爸妈妈给送到房里来,这样的生活,让我心里很空虚,每当从游戏中下来的时候,我就很恨我自己,可是一旦坐到电脑面前,我马上又管不住自己了。”
心理点评:面对虚拟世界缺乏自控力
中学生自控能力欠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于是网络成为中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最好平台。
妈妈圆桌:
家长A:我儿子也中了网瘾,幸好我是“全职太太”,有充足的精力对付他,我的方法就是分散他对电脑的注意力。比如我经常带他去看好莱坞大片、各种体育比赛、话剧,他想滑雪,我就给他买滑板,他想看《哈里・波特》,我就把书和光盘全给他买齐了,他说哪儿好玩,就带他去旅游。结果,他一天一天地逐渐摆脱了电脑的控制。
家长B:我女儿自打迷上QQ聊天后,成绩急剧下降,由于长时间看屏幕,皮肤起包起皱,还有了眼袋,我们全家人急死了。先来“硬”的,不行,她甚至提出要离家出走,后来,我开始来“软”的,我每天在她的书桌上放一条格言,例如:“好啤酒是2/3的啤酒加1/3的泡沫,好生活是2/3的现实加1/3的网络”;“我们不希望你的童年全是100分,但也不希望全是网络”。渐渐的,女儿上网时间少了,还把格言收录到一个文件夹里,我们对她戒网瘾充满信心。
家长C:对父母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中网瘾,而是他觉得你老土,什么都不懂,他从心里瞧不起你,对你的忠告置若罔闻。于是,为了和儿子平起平坐,我也开始玩“网游”,不出几个月,我就得心应手了。玩双人游戏时,我的功夫一点不比儿子差,儿子对我刮目相看。男孩子都佩服有能力的人,我很快就让他屈服我了。这时,我再向他灌输“网络是娱乐的天堂,也是学习园地”,他就能听进去了。现在,在我的引导下,他已开始学做网页,还到文学网站读书、发言,交了很多成熟的朋友。
[专家支招]
5 种孩子易沉迷网络
1 家里很有钱,这类孩子买得起点卡和高配置电脑,比一般孩子玩得更尽兴。
2 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让他们失去约束力。
3 单亲家庭或父母感情不好,这类孩子在情感上很孤独,容易在网上寻找寄托。
4 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展示才能,来平衡受挫心理。
5 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比如缺乏自制力、内向,或控制力强,喜欢表现自我的孩子。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瘾儿童的标签。网络成瘾的判定标准常用的有3个:
一是连续一个月以上每天上网玩游戏4~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
二是认为上网能得到快乐;
三是不上网就会出现症状,如头痛、出汗、烦躁不安等,但一坐到电脑面前,这些症状就立刻消失。
4 个秘诀让家长帮孩子摆脱网瘾
1 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保障了,自然不会再去网上找朋友。
2 开发孩子的其他兴趣:迷恋上网的孩子,通常都对外界比较冷淡,家长应多让他们参加夏令营、兴趣班,让他们试着与人交际,体验群体游戏的乐趣。
3 做孩子的同盟军:俗语说要“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家长要想说服孩子远离“网游”,必须找到和他沟通的渠道,让他对你畅所欲言,这就要求父母也要懂电脑,然后再旁敲侧击,让他们从“网游”中抽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