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6 15:17: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事业单位实习期工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市场化发展,原有的户籍体制和人事体制在生活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对闭塞,而改革后的体制无论是管理上,还是活动空间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者来说,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为基础,摒弃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找寻出更适合其工作的新的管理模式。
一、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同志曾表示,一个民族要想进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创新是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长远。我国现在正全力追求社会发展,以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就对事业单位中如何管理档案提出了新要求。
在实现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档案中详细的记录了一个人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思想品德、到工作中的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进行全面的了解,提高了人才的合理利用率。
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带动了人事档案的改革;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促进了人事档案的全新改革;再加上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事档案不仅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提供服务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借助于网络实现管理,并结合开放式的沟通方式来提供相应的服务管理,从而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目前,世界正朝着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为了适应发展,也开始对一些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而作为单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档案也开始面临的改革,过去的实体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对档案信息进行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开发的全新改变已经提上日程。
二、围绕改革,服务于改革
事业单位在与员工签约后,在对其档案的管理上不再是由所在单位或是部门进行管理,而是由社会统一负责管理;这就要求建立正规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其管理的规范化:第一,政府出面,建立相关的人事部门和服务机构,实行档案的统一管理,不经政府批准的服务机构,则无权进行该项服务;第二,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确保档案的可靠性;第三,针对实践人才社会化管理中所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以完善其体系,从而能够确保人事制度的成功改革。
三、拓展空间,服务于社会
在档案管理中,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并提高其价值和社会使用率,最根本的就是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档案管理人员不再是局限在单位中,而是可以扩大其活动空间,走到社会中去,通过对人才需求的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确定一个明确的人才需求思路,并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度;其次,通过将档案这种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用人单位中,而是选择开放式的服务模式,实现社会共享,在后期的管理模式成熟后,还可以提供“人才租赁”,提高社会对人才的利用率。
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在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真实可靠、信息不外露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全新的系统,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第一,对内容进行改革,经济实现市场化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可以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确保其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档案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基础对管理内容进行改革;第二,研发新的管理软件,建立全新的电子档案,以便实时的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借助于网络实现信息共享;第三,注重对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从而为建立现代化档案基地奠定基础;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档案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技能,从而实现我国档案管理真正从封闭的、手工操作型的管理模式向开放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依靠行政手段对实体档案进行管理的方式向依法对虚拟档案进行管理的方式进行转换,最终实现由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的角色的转换。
五、培养一支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
1.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喜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要多思、多问,善于总结,积极的对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
2.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首先,在工作中,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思路,要敢于创新,在工作中多思考,多总结,利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档案业务,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其次,要对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每个业务都要非常了解,并熟悉期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创新,培养专业的、全方位的档案管理人才。
3.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以“三个代表”作为思想指导,对档案管理事业中在全新的环境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所处的全新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于取得的创新成绩要善于学习和实践,这对于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对当前我国社会行政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及水平。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需要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当前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迫切性。本文正是通过多方面的发展,事业单位在管理档案方面才能取得稳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服务,才能充分体现档案管理人员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高培军.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2(23).
[2]刘宗华.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与方法[J].中国职工教育.2012(12).
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新形势
新时期事业单位职工思想及心理状况有了新的变化。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要转变,特别是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结合自身鲜明的特点,积极探寻新时期下具有独特观念的工作新思路。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团结的现象:首先,个人私心增强,集体利益淡薄,在集体荣誉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注重个人方面的利益得失。其次,部分干部职工利己思想大大觉醒,功利和物质刺激心理倾向严重。再次,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很渴望一枝独秀,忽略集体的整体利益,淡化对单位整体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因为岗位需求变化,致使职工心里产生了极强烈的危机感,同事之间竞争意识增强,职工热衷于机关岗位,不情愿也不肯去一线工作。
二、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一要加强干部自身修养,使之以身作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正人,先正己。干部首先要不断学习,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要正确而完整理解政治理论的精神实质。二要工作原则明确,褒贬奖惩分明得当。要大力表彰弘扬高尚的精神思想,更要勇敢指出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营造扶正祛恶、弘扬正气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三要讲究工作方法,建立创新机制。事实上,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谨慎细微的工作,简单的希望只言片语解决大多数人的思想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工作中必须因人施教,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到具体的每个人、每件事中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加强和改进黄河水利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沟通,增进工作的实效性。以往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家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讲形式,使得干部职工对思想工作者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灌输模式走出来。主动地靠近群众,倾听群众,了解群众,必要时要深入做一些情感沟通与思想引导,建立融洽的交流关系。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实践表明,把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越紧密,就越能把握思想动态,工作就能顺利进行;反之,搞形式,脱离现实,将不会有发展、创新和突破。只有善于从业务工作中了解、分析、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分层优化,因人施教,紧密联系职工的思想,才能真正解决干部职工思想中的具体困难。
中图分类号:F244.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8401
一、知识产权战略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初见成效
试点单位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与科研开发、项目建设、成果转化的密切关联。在知识产权的战略部署上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内容,将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保持活力的必要保障。试点单位基本是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管理的,第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定了科研成果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管理条款,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第二,强化技术秘密的保护工作。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以及保护技术成果的意识增强,试点企事业单位与技术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按月发放保密津贴。在劳动合同中增加了竞业限制条款,并制定了详细的保密奖罚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技术人员行为,兼顾了企业和员工的合法利益。第三,将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纳入知识产权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通过长期学习,试点单位的自我宣传、培训意识也逐步增强,将专利宣传培训纳入职工培训计划,对内聘请专家授课、订阅知识产权刊物、开办网络交流平台,对外增派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开发区举办的各种专利知识产权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试点单位创新活力增强,实现专利数量、质量双提升
专利数量的多少是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体现,也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弱的体现。2011年,西安市专利申请量达27717件,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达65.84%,跃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西安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达16921件,创历年来最高,较上一年增长62.50%,占西安市专利申请量的61.05%;其中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526件,较上年增长了89.21%。截至2011年底,全省企业有效发明前十名中七家为西安市在地企业。试点期间,经过西安市知识产权局的重点培育和支持,试点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核心技术创新,组织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对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市场前景的优势技术,开展专利战略研究,采取重点专利申请,加大保护力度。试点单位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其龙头带动作用,用专利武装技术,走在了行业前列。
三、专利成果转化程度不断提高,专利技术应用广泛
专利只有经过成果转化,才能服务于经济和民生。以项目扶持、资金引导等的多种方式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帮助试点单位将专利技术产业化,努力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好知识产权服务社会经济的作用。
专利技术的应用不但能使生产技术得到革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也利用先进的生产方法提升了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本次试点单位的专利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生物医疗、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服务国防,造福百姓。
四、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加大,奖励机制逐步健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重视、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推动试点单位保持创造活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市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各种相关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在西安市营造的良好创新氛围下,试点单位积极建立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制定专利奖励办法,鼓励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新工艺,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
五、专利信息应用广泛,政府扶持带动作用凸显
社会的多元化和群里利益多样化的发展下,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妇女工作现状分析也就有了新的现实意义。妇女工作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殊优势,但是另一方面,新的工作环境使得妇女工作的进行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寻求发展的重点和路径,通过改革创新增加妇女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事业单位妇女工作中,应针对当前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创新单位妇女工作,提升单位妇女整体水平素质,对于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充分展现事业单位妇女自身优势,促进事业单位快速稳定地发展。
一、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现状分析
(1)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机遇分析。第一,提升妇女发展空间。在妇女发展方面,事业单位妇女工作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使得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变宽。该工作同时实现了妇女发展空间的拓展。第二,能够实现妇女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妇女来说,事业单位工作能够让其转换身份,妇女的择业观、人生观的积极变化极为明显,妇女正在抓变为现代女性。使得她们的工作模式得到了有效拓宽,能够让社会上的妇女格局得以完善,使得妇女具有较好的工作定位,并且能够实现对妇女合法权益的维护,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还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妇女合法权益的维护。第三,使得妇女的社会工作地位得以提升。就目前的妇女来看,其思想发生了改变,从家庭型转变为了社会型,观念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变得更加自主,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加重视,体现出了自信、自强以及自尊的精神。如企业管理、经商等方面,过去很少有妇女涉及的产业,现如今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女能人。在城市新知识、新事物等出现的同时,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改革以及政治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挑战分析。其一,对于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来说,社会并不重视。传统思想对于企业的影响仍然较大。因此,很大程度上无法认同事业单位妇女,认为对比男性和女性来说,男性的先天优势更加明显,对于事业单位妇女工作较为忽视,对其发展进度产生限制作用。其二,事业单位妇女,其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工作当中,妇女综合素质较高,对于单位发展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就目前的事业单位来说,妇女工作人员有着不同的素质,如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或者是未对其开展岗前培训等,都会对这部分群体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对事业单位发展管理的水平产生影响。其三,在工作创新方面,事业单位妇女工作并不到位。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之中,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妇女工作的创新力度也因此而降低,进而导致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提升事业单位妇女工作水平的对策
(1)强化妇女维权。要保障好事业单位妇女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需要不断加强,注重引导妇女实现劳逸结合,努力提升她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体素质,此外在工作创新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使得她们的工作水平得以提升,进而有效地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就妇女工作来说,需要及时地将自己的心声反映出去,使得领导能够对民意有所了解,进而实现民主参与、决策渠道的拓宽,此外在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的实施方面,也需要认真进行,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将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妇女能够体会到事业单位的文化氛围是和谐的,其自身的工作需要可以得到满足。
(2)强化妇女培训。引导事业单位妇女树立学习理念,强化事业单位妇女自主意识与发展意识,引导事业单位妇女学习做新时代女性。创立帮困援助机制,必须正确处理弱势妇女关系,对弱势的妇女群体给予关心,请专家为事业单位妇女进行女职工素质课程教育培训,切实鼓励事业单位妇女树立信心,突出妇女特色。做好事业单位妇女培训,做好对人才的全面考核,不仅有技术方面的,也包括工作效率以及自身素质,并将此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资料依据,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对妇女的上岗资格培训,可以科学合理地调度人才。
(3)加强妇女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妇女干部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加强,要完成好妇女群众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工作。实现 “有能力成事”。制定了妇女工作干部培训计划,争取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分层次将各级妇女工作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同时,积极开展妇女工作执委和妇女代表的培训,通过与当地大学联合举办女性素质提升班,提升干部工作水平和职业素养。
(4)人性化发展妇女工作。就事业单位来说,不论妇女处于何种群体,其资源都必须要平等共享,进而来实现自身功能的拓展,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对妇女工作群体变化和需求进行调查,及时的实现妇女工作思路的调整,将其作为根本,实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要结合妇女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并对工作思路予以创新和解放,树立起整体意识,来实现新问题的解决;可以结合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使得事业单位妇女的积极性得以提升。另外也要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常识,针对事业单位妇女,开展相应的测试和训练活动,在心理辅导方面,提供相关的仪器,引导其实现自我调节,帮助她们了解,如何来实现自身情绪的宣泄,要将缓解压力的方式教给事业单位妇女,让她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完成工作。
(5)优化妇女管理机制。在事业单位妇女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妇女领会事业单位工作思路,加强事业单位内思想政治工作,使妇女工作更加具有凝聚力,鼓励妇女创新自己的梦想,引导以及培养妇女的主人翁意识,使妇女意识到自身能力的重要性,为事业单位形成良好工作氛围。加强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妇女工作水平,创新女工管理制度,选派能力突出、有思想、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监管妇女工作队伍。
(6)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妇女们面临着更高的工作要求,而对于善于创新的许多妇女来说,她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面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作为妇女干部来说,不论是思维,还是视野,都必须要具备前瞻性,要深入的认识到,在社会管理创新之中,妇女该如何定位,并且能够透彻的对妇联组织的任务进行分析,认真的思考服务对象存在何种新需求,积极的探究,妇女组织作用如何得以发挥的新途径,要持续的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增强,善于对其无穷想象力进行挖掘,对她们的创造力实现激发,使得她们有所作为。在妇女合法权益的维护方面,也需要有所突破,不仅要让妇女能力水平实现提升,此外对于她们的参与感、归属感,也需要持续增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学发展持续推动等的实践活动方面,努力打造妇女工作的全新局面。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妇女工作应充分利用其机遇,面对挑战,以充分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促进女性就业的制度完善和工作创新,并提升妇女工作的水平,提高妇女员工的整体素质,鼓励他们参与职业培训,提升职业素养,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在新形势下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才能保证国家事业单位妇女工作的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为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农牧局)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时代也在发生着飞带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进一步的解放。年轻一代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和老一代有了巨大的变化。旧有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在新一代面前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这就迫切需要政工师们必须要跟紧时代的发展步代,不管的改变和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改变旧的工作方式,以新的工作方式及创新思维方式去探索和挖掘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怎样启发职工的觉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思想政治工作长期的一项任务。
1.企事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随着企事业深化改革,利益格局的调整,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各项改革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引起职工的高度关注。利益碰撞使问题增多,部分职工的思想观念与形式发展不适应,造成心态失衡,职工内部矛盾复杂,大量思想问题出现。职工作为社会人,在一定程度上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工师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损害职工个人利益,而是尽可能地协调,使得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事业整体利益一致。职工在与政工师的沟通交流中,很可能顾及到自己升迁,与上司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自己工作中一些私密问题,从而有意隐瞒,使得政工师获得职工的思想状况信息片面不完整,无法对症下药,及时处理职工在思想方面发生的起伏。
(2)社会多样化,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多样。职工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意识增强,而群体意识减弱,这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企事业单位受大坏境及社会整体的影响,和职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新旧思想的的对立,从而企事业做为强势群体使创新思想失去了落脚点,无法去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3)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辐射面较广,信息量较大,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职工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增加。网络技术给职工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给思政工作者提出新的考验。
(4)企事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表现在工作运行中,注重行政、经济管理手段的运用,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作用,有的政工干部在参与经济工作中不能针对经济工作的问题拿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办法,结果放松了精神文明建没。
(4)现在在企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工作过程中,单位更多的采用了行政和经济的手段来管理,觉得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起辅助作用,可有可无,在实际过程中也更是形式化。
2.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事业所有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企事业单位在发展与改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其它工作同时进行相配套的创新和改进。企事业单位应坚持把行政工作、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更多的能够全面站在单位改革和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和思想问题,并要进行深刻分析和不断更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企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手。从而使帮助企事业单位能创造更好的效益,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从。
(2)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创新思维。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这和各级主管部门不管的创新和制定的现代企事业制度是分不开的。政治工作也应该积极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寻找和探索新的路子。种种迹象都表明,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存在的各种弊端已凸显出来。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创新思维作为工作中的重心。不断的寻找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局,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
(3)政治工作要由原来的行政性的自上而下工作方式,转变为服务性的立体、多向的弹性工作方式。原来的模式中,常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面对新的时代,企事业思想政治已经转变了,政工人员的观念、素质、能力、方式都需要改变和提高,必须有新的思路、服务的理念。
3.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全面发展
职工自身的成长进步,直接影响企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落到实处。不仅要提倡为职工办好事、实事和切实为困难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还要认真听取和采纳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要经常性的向职工通报企事业的重大决策、企事业展思路、上级的有关政策。
(1)要强化思想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决定人行为的先导。政治工作应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理论灌输在员工的思想中。采用先进思想武装职工,用正确观念影响职工,用科学知识启迪职工,用高尚道德熏陶职工,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主流社会规范的认同,提高职工与主流社会的整合程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要搭建施展平台,切实帮助人才进频。职工中的多数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希望有所建树。企事业单位尤其政工师制定出人才培养规划。长计划,短安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通过建立人才档案库和优秀职工推荐机制,重点培养和打造科技创新、生产经营方面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激励效应。
(3)要创新工作机制,善于激发企事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符合职工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组织职工开展竞赛活动,抢时间、争速度、创效益,鼓励广大职工在创新创效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工是企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积极因素,也是最活跃因素,要把职工的合力凝聚到企事业的发展上来,必须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做为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培养职工参与竞争、热爱企事业、讲求效益、拼搏进取的意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企事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企事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实现企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
一、对与现行法规、制度不一致的条款进行了修改
随着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原《规则》中一些条款已不再适用,新《规则》按照现行的管理要求进行了修改。
(1)将“财政专户核拨预算外资金”修改为“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资金”;将“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修改为“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提法。(2)有关上缴上级支出的“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比例”修改为“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3)对事业单位清算,“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批准修改为“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4)随着事业单位医疗改革的深入,原规则中有关医疗基金提取使用的规定已经不再适用,新规则予以删除。(5)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将事业单位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修改为“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将预算调整“事业单位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修改为“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二、对《规则》适用情况进行了修订,扩大适用范围、明确适用类别
新《规则》适用范围由 “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扩大为“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同时,为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在附则中规定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对规则的适用问题,适用类别明确。
三、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规则》统筹管理;对固定资产重新分类,提高确认认价值标准
新《规则》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单位事业财务统筹管理,相应的在事业单资产范围中增加了“在建工程”并明确了其定义及管理办法、在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表中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规则》统筹管理,解决了事业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分别核算与预算管理口径不符;基本建设拨款和自筹基建款分别核算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分别对事业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编制会计报表不能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的问题。形成一个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各项资金活动的综合财务管理体系。
对固定资产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动植物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调整了固定资产确认单价,一般设备单价由500元以上调整为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由800元以上调整为1500元以上。
四、在原《规则》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
1.要求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新《规则》在原《规则》 “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基础上增加了“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的要求。重视强化预算管理,特别强调将单位各项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要求编制预算时考虑 “资产状况”及 “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并将原《规则》第五章“结余及其分配”修订为“结转和结余管理”,对结转和结余分别做出了定义,界定了结转和结余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结转和结余划分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两部分,并分别作了原则性规定。新增条款对决算编制、上报及质量做出了要求。
修订后的《规则》完善了预算管理程序,强调部门预算的管理、控制功能。
2.要求实施绩效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产。新《规则》要求通过加强支出绩效管理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国对财政资金实施绩效评价起步较晚,对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绩效评将是今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难点。新《规则》增加了合理配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共享、公用,编制预算时考虑“资产状况”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国有行性质,强调共享、公用。从新《规则》的要求看,今后事业单位在支出及资产管理上要更加注重效率。
3.要求加大对对外投资、负债的管理力度。新《规则》对外投资资金来源和投资种类上做出了限制,规定“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并要求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时“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这些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国有资金、资产安全的考虑,禁用财政性拨款投资、禁在高风险领域投资对用非货币资产投资要求评估,防止资产流失。
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模块:
下面主要介绍专业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四个集中实践环节。
1、专业认知实习
时间:1周(第三学期)
实习方式:分小组集中实习
实习地点:企、事业单位
实习目的:专业认知实习是日语专业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即将进入学习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的重要的综合性独立实践课,是对学生日语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实践,达到以下目的:尽快了解专业方面的有关情况,通过这个阶段的参观、见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系统了解专业概况、巩固和深化专业思想、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核方式: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考核,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学生不得申请实习免修;因病不能参本次实习考核主要采用撰写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期间表现(由小组长打分),占20%,实习报告撰写内容占80%。实习报告主要结合行业调查和自身实习体会为主,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学生需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一份,由指导教师审阅后给出成绩。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2、社会调查与实践
时间:2周(第四学期)
实习方式:分小组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实习地点: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实习目的:社会调查属于我校日语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教学课程之一,是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或者联系自己今后的工作意向,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经贸、旅游、教学等专业领域进行的相关调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与现状,增强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根据社会调查期间的表现及周记、社会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与成绩的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社会调查不及格者,允许补做。
3、专业实习
时间:6周(第六学期)
实习方式:分小组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实习地点: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实习目的:本专业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通过专业实习巩固、验证和加深理解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等;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事商务、翻译、研究、管理、人事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本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本专业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考核方式: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考核,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学生不得申请实习免修;因病不能参加实习者必须提出缓修申请并附医院证明。根据专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周记、专业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与成绩的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
4、毕业实习
时间:4周(第八学期)
实习方式:自择单位实习
实习地点:校外自择单位
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给学生提供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实际问题并参与实际工作流程、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通过这次实习,能补充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不足,巩固、加深并扩大所学日语专业知识及商务知识等,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综合、系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注意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通过实习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实践工作内容,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积累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获得工作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
考核方式: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考核,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学生不得申请实习免修;因病不能参加实习者必须提出缓修申请并附医院证明。根据专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周记、专业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与成绩的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
由日语专业自己内部组织检查、讨论、收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要件所规定执行,学生成绩的平地按照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报告来综合评定。并且实验实践成绩均在学生期末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占20%。实践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要求要注意各课程实验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要充分反映课程发展和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的改革,要删除那些落后的、重复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逐步形成由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作风的作用。
三、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与效果
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日语专业制定了《新生教育教学计划》、《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大纲》、《专业实习计划》。《社会调查工作计划》、《毕业实习工作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汤普斯,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76-00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2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在此大的背景下,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钦州市的职业教育已经并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分析,职业院校将面临以下风险:一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内发生意外事故风险;二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风险;三是意外事故发生后,学生家长与所在职业院校因索赔而产生纠纷的风险;四是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提供实习场所的单位时,引发学生、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之间纠纷的风险。
实习期间一旦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将会涉及学生、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而且还会挫伤企业提供实习场所的积极性,影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阻碍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钦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一)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明确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的各项要求,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实习与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2008~2010年,广西启动职业教育攻坚,为钦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夯实良好基础。《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出台,为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智力需求提供根本保障。《钦州市2010年开放开况及2011年展望》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钦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建设步伐奠定基础。
(二)职业技术教育初具规模,但是办学成本高
据调查,钦州市现有职业院校21所(其中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20所),在校生近5万人,专任教师1293人,开设有数控、机电、会计、环境保护与海洋监测等50多个专业。钦州市积极推进北部湾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园区包括钦州市职教中心、灵山县职教中心和浦北县职教中心。以2008年11月开始兴建的钦州市职教中心为例,该中心系北部湾职教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广西唯一一个属于自治区重点推进的职教建设项目。该中心的办学实体——2010年9月正式成立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由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钦州市财政中专、钦州市机械工业学校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现有在校学生5500人,开设专业18个,教职工255人。该校每年均为北部湾经济区输送大批技术型人才。
尽管如此,钦州市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等诸多问题。其中,职业教育成本偏高是诸多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对选读职业院校存在误区,给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设置了障碍,职业院校每年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宣传发动工作。
(三)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在校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到指定企业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而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是按我国《劳动法》认定劳动关系的几个标准,职业院校实习生与实习企业之间严格意义上不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不属于《工伤保险条列》中所称的“职工”,不能通过工伤赔偿渠道获得救助;二是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12条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针对学生的学校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没有具体涉及学生在企业实习活动的事故处理,因此无法操作;三是现行商业保险中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险种有限,对实习期间伤害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且赔付限额偏低,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有限的风险资金
1. 风险具有的不确定性、普遍性和客观性,使得职业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增大。一是实习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和风险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二是实习地点大多在机械加工、建筑等生产企业内,复杂多样的实习环境,为职业院校安全管理增加难度;三是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对学生管理责任缺失,为人伤事故可能发生埋下隐患。
2. 有限的风险资金,不利于职业院校有效分散管理风险
大量数据分析表明,职业院校在组织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无法回避以下两类风险:一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内发生意外伤害依法应由职业院校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学生在实习企业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依法应由职业院校承担的赔偿责任。
从责任归属,通常有三方面:一是职业院校的过错;二是提供实习场所企业的过错;三是职业院校实习学生自身的过错。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究竟属于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还是学生本身等,其责任有时难以区分,在实习学生不属于劳动者、不能获得工伤救助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职业院校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巨大。
据了解,钦州市职业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中,不低于10%;二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三是学费;四是中央财政或自治区专项设备资金;五是市级地方财政拨款,包括教职工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其中职业院校公用经费是按在校学生人数(人民币1050元/人),由本级地方财政下拨。
由于采取专款专用,职业院校公用经费除了正常开支项目,如基本工资、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项目外所剩无几。据了解,公用经费每位学生剩余不足100元,即职业院校可用于应对意外事件的经费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建立巨灾风险基金,一旦出现伤害实习学生人身伤害或由于实习学生过失造成第三者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极端事件后,职业院校或因无财力应对而陷入纠纷案件之中,或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严重地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责任保险的作用
(一)责任保险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2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我国《保险法》第50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由于疏忽、过失等对他人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而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均可通过投保有关责任保险来转移风险的目的。
(二)实习责任保险的作用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是一种特定的责任保险险种,它为职业院校组织开展实习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推出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条款”(以下简称《条款》)为例,保障范围基本满足职业院校风险转移需要。《条款》第二条规定:凡经相关政府部门依法批准设立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院校、有关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实习管理机构,均可以作为本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条款》第三条规定:在保险期限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被保险人的注册学生在实习期间内,因实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而导致伤残或死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条款》第四条规定: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的注册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实习期间,因发生10种情形导致伤残或死亡,对被保险人需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条款》第五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对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以下简称“法律费用”),经保险人事先书面同意,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也负责赔偿。
职业院校通过与保险公司订立实习责任保险合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将其面临的责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则在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内承担补偿或给付责任,这是职业院校在目前情况下转移风险的最佳渠道。
四、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建议
(一)发挥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实习责任保险工作
1. 加强保险公众教育,确实保护职业院校、学生和提供实习场所对应企事业单位的利益。与保险业快速发展相比,目前社会公众对保险基本知识的了解明显滞后。同时,随着保险产品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众理解保险、使用保险和风险识别的难度;此外,保险知识宣传普及的载体单一,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宣传保险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保险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除保险监管部门及保险行业自身外,还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全方位、多纬度的宣传渠道,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对保险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2. 加强政策扶持。基于实习责任保险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管理性,建议地方政府把实习责任保险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通过建立适当的保费补贴机制,调动职业院校参与实习责任保险的积极性。
3. 建议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职业院校实习责任保险纠纷协调解决机制。通过权威调解,对事故责任和赔偿金额等快速达成一致,快速妥善解决问题,达到各方均满意的结果,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步伐。
(二)保险行业须积极推进实习责任保险
1. 保险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大力拓展实习责任保险。根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广西“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要“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多重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保险公司应积极主动参与实习责任保险。一方面,要研发适合职业院校的实习责任保险产品。根据《职业教育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劳动法》,学生在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期间面临的人身伤害风险,其法律责任主要由职业院校承担。因此,如何将职业院校对学生人身安全与照顾管理的责任、工伤责任纳入保障范围,在充分满足法律要求的同时,规避职业院校管理风险,成为保险公司首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应能全面转嫁实习学生的风险。实习学生面临的主要风险:(1)在实习企事业单位期间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2)实习学生由于过错或疏忽导致第三者的责任风险。保险产品应充分考虑上述风险因素,即避免职业院校在与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责任界定上经常发生纠纷,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赔偿效率、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投保程序应操作简便。在设计实习责任保险产品时建议采取不同的责任限额档次,如5万、10万、20万、30万、40万、50万等,每一责任限额规定固定的收费标准。此外,保险公司应加强售后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公开、及时、透明、到人”的理赔工作机制,确实提高理赔服务质量。
(三)帮助职业院校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风险管理机制
一方面,通过对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风险咨询等,向职业院校提出风险隐患的改进建议,提高职业院校自身对实习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承保经验,针对学生实习的岗位类别,适时有针对性地举办风险讲座,对学生进行定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风险自我防范能力;同时,在实习期间定期开展风险跟踪监控,考察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出具整改情况报告,监控实习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等;此外,一旦发生涉及学生的人身伤害事件,保险公司应通过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对于发生保险事故需要缴纳的住院押金、急救费用等提供保证,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助,及时履行赔偿义务,最大限度地解除职业院校、家长的后顾之忧,确实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
(四)建立保险信息披露机制
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及保险公司均须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不断提高保险经营和表现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险公司应提供承保与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平台,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提高简化理赔程序,不断提高理赔效率,缩短理赔周期,确实解决“理赔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震,莫秋树,郑军健.基于培养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创新人才理念的思考[J].企业研究,2010,(24).
[2]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钦州市2010年开放开况及2011年展望[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R].2011.
作者简介:林定元(1990-),男,湖北孝昌人,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本科生;潘红忠(1981-),男,湖北大冶人,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100)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62-02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自199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对高等教育任务的规定。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作为本科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
笔者一直担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工作,对实习教学体系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此,笔者拟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实习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理论探讨,以期提高实习教学的水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剧增,但各高校对实习教学的投入普遍增加不大,造成实习经费相对短缺,影响实习地点的选择和实习时间的长短,进而影响实习质量。[1]如长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水文预报实习,最佳的实习单位应该是武汉的长江委水文局,但由于实习经费有限,只能就近安排在基层水文站。
另外,师资不足的问题也较突出。由于师资队伍的扩大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再加上高校对教师科研工作有考核要求,造成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日益加重,教师钻研实习教学热情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热情从事实际操作、专业技能的训练。
再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企事业单位兴办的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脱钩,单位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
2.实习的形式单一
实习的主要形式是对学生实行集中实习,即实习期间由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实习。这种实习形式被大多院校所接受,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集中实习模式在部分高校和部分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实习教学要求,并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往的企业、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构建的实习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高校的发展。[2,3]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实习队伍变得庞大,而企业不可能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学校也提供不了相应的师资配置。
3.实习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工科专业,许多课程都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的同时自成体系,延伸到实习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而许多课程实习完全独立,各成体系,且由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并完整认识所学知识的架构,以致达不到实习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地表水与地下水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水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它们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机制,了解它们各自在水文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研究水资源,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但院校在水文实习时只注重本校特点,自成体系,单纯地进行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实习,导致学生对水文专业的认识有偏差。
4.有效实习时间较短
充足有效的实习时间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实践教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4],但学生的实际实习过程却不尽如人意,与教学时间相比,实习时间普遍偏少。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最长的是基础地质实习,共 20天,其他实习有效实习时间则更少,很多都停留在参观实习层面上,这样走马观花式的实了给学生视觉上的印象外,并没有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学生自身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甚至有些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好的工作岗位,然而许多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而把它看作是轻松获取学分的环节,甚至视为一次免费的观光旅游,这让本就因为经费紧张而缩水的实习更难保证其质量。
二、实习改革措施
实习基地与师资配置是实习的硬件组成,而实习的管理、考核、信息反馈则是实习的软件保证,同时,学生的实习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习效果。为提高实习质量,本文将从这几方面讨论实习改革措施。
1.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要场所,基地的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实习教学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强调“产学研”相结合,高校、基地双方应建立“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以调动基地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5]
另一方面,学校要发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为相关企业培训人才搞好接待咨询,为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作出贡献,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本领,为实习单位做一些基本工作,这样把单纯的实习变成为实习单位办实事的实习,使其不成为企业的负担。如我校水文专业的气象实习,学生分队分批次到气象站做些温度读取、仪器放置等基本工作,这样既学习了实践知识,又可以分担气象站一些基础工作。
2.师资力量配置
实习指导教师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学校必须保证实习教师的实习能力。作为一名实习指导教师,知识面要广,不仅要掌握本实习课程的全部内容,而且还要懂得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如果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应聘请实习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做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重在指导实习,应具备以下能力:
(1)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标准的操作姿势和动作,每一个演示动作都要规范到位。水文专业的地质实习是学生第一次野外学习,很多感性认识都是来自教师的操作演示。
(2)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要指导学生,首先自己应熟练掌握,体会实习过程中重点在什么地方,难点怎么解决。
(3)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水文现象的不确定性需要水文工作者适时进行分析,那么实习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4)具备解决实习难题的能力。[6]
3.实习管理
实习管理大致可分实习组织管理、实习运行管理、实习经费管理等几部分。
(1)实习组织管理。必须要有组织地管理实习教学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教学效果。高校、企事业单位达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后,应成立管理机构,并制定实习组织管理的相关文件。
(2)实习运行管理。运行管理应做到有章可循、按部就班。规章制度是实习正常运行的保障,制定一系列的运行管理制度是保证实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实习教学应有日期、日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度计划。教学管理方面应编制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报告、成绩考核办法等。
(3)实习经费管理。经费支持是实习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对于下拨或筹集的实习教学经费,实习组织管理机构应确保能满足并全部用于实习教学。实习经费的保管、支付应定期公布和督查。[7]
4.实习考核评价
实习考核是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实现实习目的的重要手段。根据实习的要求和特点,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考核:闭卷考试或口试;平时表现,包括平时考勤情况及纪律情况;实习笔记质量;实习报告质量。[8,9] 其中任意一项不及格,其实习成绩视为不及格。在4个方面都及格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权重系数,综合得出实习成绩。考核不是目的,考核完后,指导教师应对实习情况做一次全面的总结,针对实习考核中出现的较集中的问题给予解答。
教师必须将实习考核坚决执行下去,不要对让学生不及格有所顾忌,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学工作负责。
5.信息反馈系统
为加强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可聘请一批认真负责的退休教师为校督导组成员,专门负责实习教学质量考核、督导。同时建立学生信息中心对实习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评价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督导专家评价、学生评教结果与实习指导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
6.学生实习态度培养
学生是实习的主体,学生的实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实习质量的好坏,然而,当下有很多学生把实习看作是混学分的渠道。有必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实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培训。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实习方面的培训,仅仅在实习之前开个实习动员大会是不够的,应该更多地请一些工作人士来校做一些交流或者讲座。工作单位往往很重视实习,这样能让学生们更直接地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毕竟学生上大学的最直接目的是工作,自然会重视工作单位的要求。
(2)为实习设“门槛”。学生不重视实习,很大程度是由于实习的机会太容易得到,学生对此没太大精神压力,自然对这些实习不以为然。为此,笔者认为集中式实习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不需要设置“门槛”,但对于分散实习,应当设置一定“门槛”,学校联系不同的实习单位,但学生是否能选到自己心仪的实习单位则需要通过实习考试决定。这样,学生就只能通过努力来得到实习机会,从而重视实习。
三、结语
实习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是培养当代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要不断地摸索和创新,积极参考兄弟院校的办学特点,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宗旨,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军.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166-167.
[2]宋玉强.工科本科生分散实习教学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3]姚娣.本科生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策略,2007,(6):53.
[4]贾顺莲,周兆银,杨华盛.改革实习教学体系,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2004,(6):118.
[5]施灵,吴集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J].高教论坛,2004,(1):60.
[6]吕丽.谈实习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学大众,2008,(10):59.
[7]王中琪,张清东,潘成君.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报,2004,(4):57-58.
一、引言
实习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实习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有效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习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社交能力,同时可以培养敬业精神、求真精神、团队精神和吃苦精神,进一步了解社会,深化和拓展知识结构,并在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如果在高校教育中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的基本素质就不会培养出来,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学应高度重视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本科生实习的类型、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本科生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类型。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透彻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接参加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把在专业课中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训练专业操作技能和积累实际工作的经验。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并通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专业思想认识,使学生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同时,结合实习工作,深入研究毕业论文的内容,获得有关资料。
实习方式主要有两种: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集中方式的实习是指由本院(系)组织、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带队,多名学生同时在指定的单位或区域进行的实习。分散方式的实习是指单个学生到接受单位里,按照双方协议要求,按照所在实习单位的要求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而进行的实习。分散实习也须有学生所在院(系)指定的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协调联络工作。
对大部分高校而言,实习教学的地位得以确立,但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习的三个环节实施不平衡,毕业实习的单位(基地)和时间难于保证。
本科生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是有机联系的,其中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较多由教师指导,采用集中方式实习,由指导教师事先与公司企业联系商定,由教师亲自带领进行实习,实习质量比较有保证。但是毕业实习为了与撰写毕业论文相结合,以及考虑毕业分配等诸多因素,则以分散实习为主,有的高校甚至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由学生自选和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和联系有难有易,结果往往难于保证实习时间。学生甚至为完成毕业实习任务随便选一个实习单位,只要有单位接收就行,而且实习内容也很随意,如收发科室的报纸文件、接听电话、整理文件等,与毕业实习和论文并无相关,很难保证实习质量。
(二)实习基地(单位)变数多,在数量上尚难于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的实习基地多为各院系,或者依靠业务的联系,如与企事业或科研单位建立科研项目合作关系,或组织学生帮助有关部门开展业务活动等与合作伙伴共建实习基地,以安排学生实习。一旦业务联系结束,或公司领导变更等,实习基地的共建情况亦会发生变化。
(三)分散实习影响了实习质量。
受经费紧张和学生求职的制约,很多学校部分采用了分散实习模式。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时间、自觉进行实习。学校通过评审实习报告和评阅实习单位意见等方式,评价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但是,由于缺乏对实习过程和内容的管理,使得毕业实习质量基本失去了控制。这种放任自流的实习方式,使得一些社会关系少且自身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一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实习中,得不到实践锻炼;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一定时间里能够投入实习,但由于缺乏教师指导,没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也使教师失去了接触实际工作、在指导学生实习中不断提高的良好机会,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更加脱离实际。由于学校只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和巡视来考察,难以随时掌握实习生的实习动态,无法客观地评价实习生的职业能力和实习成绩,使得实习效果很难尽如人意。
(四)毕业实习时间与求职存在矛盾。
毕业实习期间,已临近学生毕业找工作单位的时间,加上求职的难度,使得不少学生忙于求职而顾不得毕业实习。这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尽管《实习管理办法》规定:“实习时间要按教学计划安排,不得随意缩短,如有发现,扣减实习经费。”但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实习时间往往难于得到保证。
三、本科生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探索
高等教育继续发展,锐意改革势在必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实习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稳步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该特别加强实习的力度,使之相得益彰,以造就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保证本科生实习的健康运作,圆满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应采取一些得力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解决好对本科生实习的思想认识问题,建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对于本科生实习的认识,严格而言,在教师、学生和各级领导中存在着不统一或不一致的地方,有着不同程度的轻视现象和畏难情绪,可以说,没有认真地将其摆到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形成“重课堂教学轻实习教学”的某种倾向。思想认识的不一致以致混乱,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得力、不协调,显现出散漫状态。
应该坚定这样的指导思想,学生实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锻炼学生接触社会的本领,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培养学生有初步实际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
本科生实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整个学生培养质量达标。所以,必须清楚地明确,这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全校上下师生员工思想应统一到这上面来。每学期放假前,各院系必须按时向教务处上报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学时数、学生人数、任课教师等,不敢怠慢。那么各院系领导亦必须同样重视按本科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上报本学年本科生实习的类型、实习计划、学生人数、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以及实纲、实结等,从思想上确实重视起来,认真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随意性。
(二)正确对待本科生实习三个环节的关系。
本科生实习的三个环节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实际上从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教学后,二、三、四年级相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校内外实习活动。它们之间的内容各有侧重,并且存在着有机联系,皆不可偏废。因此,三种实习都应重视和认真安排协调好,着重抓好专业实习。因为,三年级校内课堂学习告一段落后,把学生推向社会,有助于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检验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持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提高应对实际的本领。专业实习是学生从课堂到实际工作的某种转换,知道什么有用并进一步务实,知道还缺什么而能动地进一步寻找与补充。实践证明,众多学生相当重视大三的专业实习,足显出专业实习的重要地位。
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也不容轻视。认识实习是学生实习全过程的铺垫,毕业实习是专业实习的深化,是整个实习全过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合理定位。
因此,处理好实习的三个环节,就是“重视认识实习,强化专业实习,细化毕业实习”。
(三)加强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指导实习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同建立一支授课教师队伍一样重要。在指导学生实习方面取得成效的单位,无一不具有一支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
加强本科生实习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须从人员的选派和组织、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能力、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评估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效绩等方面,给予认真合理的考虑。
1.指导教师的选派和组织应常态化。
指导实习的教师队伍规模大小,须和承担指导的学生多少相匹配,保证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有相对固定的教师指导,而不能让学生游离于指导圈之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指导实习的教师队伍,应有一个基本保有量,这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相对是固定的,从而有利于顺利完成指导实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保证指导工作的连贯性。
2.注重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指导实习的教师选派不能随意,要确保能胜任指导实习工作,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有的单位在这个问题上相当重视,依托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任务的开展带动实习,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的质量。
3.建立评估机制,鉴定指导教师工作效绩,激励教师不断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学生实习的成功和学生的努力用心分不开,和指导教师的尽心尽力也息息相关。一般而言,指导教师会认真努力,但实际上努力的程度存在差异。树立榜样,表扬先进,指出不足,鞭策后进,这就要对指导工作进行评估和鉴定,建立评估鉴定办法。评估鉴定的内容,主要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指导时间的多少、指导教师的职责履行情况、对学生的管理和出勤考核、指导学生写好实结、组织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等。应当和“学评教”一样,由学生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网上评分,继而表扬和奖励名列前茅的指导教师,每学年评奖一次。
4.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的实习,通常都可利用校内外的场所实施,但是,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校外实习场所供不应求,而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本科生实习的老大难问题之一。
无数情况证明,寻求临时的校外实习场所或许不太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然而本科生实习不是权宜之计,是要长期坚持实施的,因此,选择的校外实习场所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说,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真正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第一要务是互惠互利和真诚合作,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应切实对等。此外,学校还应注意一系列问题的正确处置和认真对待。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听从安排,听从指挥,保守商业秘密,遵守安全规程,遵守考勤制度,不擅离职守,不迟到,不早退,尊重实习基地的员工,友善相处,合作共事,特别是实习基地指派的指导实习的老师(师傅)等人员,向他们虚心请教,听从指导,努力为实习基地办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以学生和指导教师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巩固和发展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友好关系等。
承担实习培养重任的校外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或学校,实际担当了培养和教育人才的社会责任,对于学生的合理意见与要求,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双方都应该具有维权意识。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
学生是实习的运行主体,实习的成效如何,直接体现在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身上,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及终结后,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尤显紧迫和重要。
学生的实习,宜尽力创造条件进行集中实习,便于统一要求、集中组织和管理,保证实习的时间和进度,以及有利于和校外实习基地及时沟通和协调。除了集中实习外,在很多情况下,还会有分散实习的方式,对学生的监管工作会比集中实习复杂困难得多。所以,对分散实习的学生监管不能放松,应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指导教师更要提高责任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加强出勤管理,尤其注意在实习结束后,认真检查学生的实习记录,督促学生请实习单位作出实习鉴定意见和成绩评定,加盖公章,以示其公正公平和严肃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19-02
据报载,2011年人力资源市场将迎来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挑战,作为办学机制灵活的独立学院,正在成为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供给源。大学生就业现实充分证明,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同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密切相关。如何通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大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为内涵的就业能力,是评价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现实问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差距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环境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不论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都是以减员增效和定岗定编为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地减少了就业机会。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录用毕业生实行考试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公平与公正性,但公务员通用考试的课目《申论》与《职业综合素质》以及通过统一考试后的面试,对毕业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折射的知识覆盖、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品牌企业的招聘和有高科技内涵的中小企业,有的加大了公务员招聘考试内容,有的则效仿世界500强综合能力测评。
第二,“学会做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这一最基本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单位最看重的是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员工。有关数据表明,除少数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以外,大多80、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短板。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缺乏诚信、敬业精神以一及盲目从众和依赖,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导致对就业现状的茫然和准备不足。
第三,高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校企”见面的双选会,从学生角度分析一些效果不佳的招聘会,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进入校园几十家甚至百余家企业同时招聘,缺少对行业与企业的综合认知与分析能力,而在短时间内不能对行业、企业基于潜力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深入了解,只能问问薪酬待遇,看看招聘条件,难以找到自己期望的单位。从企业的角度只能对学生有个基于目测的综合素质了解,而招聘会上的双向沟通。就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以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的素质体现。以此导致的精英型就业定位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第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从大学招生的源头上,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同时,高等院校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教育内容,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生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缩小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二、发展趋势:综合性素质与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任何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都是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并使他们为社会所用作为办学之本。而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学生工作要全面分析发展趋势、密切配合教学部门、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不仅要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包括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自我适应、自主管理、团队合作、善于沟通、诚实可信等必备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合格毕业生。为此,大学的学生工作要面对就业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如下几个方面,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办实事。
第一,用多元目标,将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本。思想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它涵盖了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水平、人格品质等。就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首先要配备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处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着高尚品德、较强法律意识、诚实守信有敬业精神的大学生,奠定就业基石。
第二,用多种方式,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品味,特别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区域文化的学习、挖掘和研究。利用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基本功比赛、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等活动,“讲座”、“论坛”、“讨论”、“广播”、“课外读书”、“观摩”“对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到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置身在浓浓的文化建设氛围之中,在深深体会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第三,用多种途径,将加强学生健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力。只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踏入社会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学生就心理压力与焦虑,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等问题,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抗挫折能力。如:采用心理剧、心理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三、系统对策: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提升
当用知识管理的理念研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时,在解决了“为什么”与“是什么”之后,关键是要找到“如何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广义学习与实践过程,强化学生自我、自主、自觉性,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之策。
第一,搭建平台,激发自我,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中提高综合素质。将自我在提升学生多元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的结合上落在实处。有层次有重点的建设一批系级、院级创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类的社团。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和就业方面的竞赛,为学生搭建综合能力平台,并向综合能力提升注入创新内涵,在活动中将专业知识
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