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材料实训总结

建筑材料实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8 14:42: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材料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材料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TU20-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建筑材料》是本学院建筑工程系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的学生是全日制专科生。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分类、组成、生产方法、技术性质、工程应用及技术性能检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也要为将来的专业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本课程在土建类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专科生毕业去向多为实践性很强的单位,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笔者将专科生实践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研究的重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建筑材料》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2教学现状及现存问题

2.1学生理工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是文科生,上大学后开始学习土建类专业知识,大学前也没有接触过土建行业,对此行业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常以文科生自居,直接跳过此类知识,基础越学越不扎实,后续课程的学习无法开展。2.2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下面听,教学方式多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此教学模式主要进行教师授课,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少,内容多以叙述为主,知识点多又散,难以归纳总结,教师忙于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无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的反馈,师生难以互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难以提高。2.3课内实验课时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先示范,学生后模仿,缺乏实验探索,只是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验证已知的结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过后,学生只是帮助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自己并未具有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并未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使课内实验教学流于形式。2.4课外实训课时少,实训任务简单,通常按照实训手册的操作要求即可完成,结果反馈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应付差事现象严重,实训结束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较少,与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3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结合专科生的特点,注重应用型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课程讲述材料种类较多,性质各异,生产方法、检测及工程应用也各有不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但各类材料之间并无关联,自成章节。专科生课时有限,且理工科基础薄弱,无法全面吸收所有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得到优化,且应注重应用型知识,如天然石材的工程应用,水泥的储运及使用,泵送混凝土的使用等。在对教学内容优化时,教师可以去除繁杂的化学反应讲解,简述化学反应现象及结果,结合周边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如教师在讲解通用水泥的水化反应时,可不讲水化反应的详细过程,简要讲解各个阶段的反应现象及结果;教师可以简述各种表格的由来,详述表格的查询及使用,必要的数学计算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教师在讲解如何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按耐久性校核水胶比时,可以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水胶比的计算,详述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表的查询及使用,不必过多地讲解表格的由来。

3.2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改良教学模式

专科生毕业后参与工程实践,面临各种新问题,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现今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急需被加入一些有益的元素对其进行改良。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学习进行总结,按照一定的规律(如分类及特点—生产—基本性质—技术性质—工程应用—检测)进行,做出树状图,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使学生对每一类材料有个系统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讲解砂浆这一章时,可结合一个项目来进行,首先设定工程项目需求的砂浆强度等级及其用量,然后展开讲解需要何种原材料、如何选择原材料、如何进行配合比设计、如何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项目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知识点讲解时应适当地提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注重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增加探索性实验课课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课内实验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实验能力,其中包括: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评判能力及总结能力。传统的课内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讲授及看了老师的演示后努力去模范老师的过程,并不能培养出学生应有的能力,因此,课内实验应增加探索性实验课,使学生实验前不知试验后结果,只能独立思考,查询资料,独立设计及摸索性操作,针对实验结果,独立进行观察、评判及总结,教师在其中充当被咨询者、引导者及监控者。课内实验课单次课时较少,而建筑材料课内实验单次耗时通常较长,如水泥终凝时间的测定及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制作等,凭课上实验难以被满足,因此,开放性实验室应该被建立,课下学生可继续完成课上未完成实验,使课内实验有始有终,使学生有成就感,另外学生若有其他实验想法,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去实验,自我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课外实训应做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型实验和施工现场认识性实习

课外实训应区别课内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熟悉相关工作,熟悉真实实物,更好地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各方面性能。传统课外实训过度依赖实训手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满足现今课外实训的目的,因此,课外实训的实训任务必须改变,必须摆脱实训手册的束缚,使学生尽快熟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实验(施工现场的材料员、质检员与实验员所应完成的各项基本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实验)和尽快普及建筑材料基本常识,避免出现”只是学,不曾见”的尴尬。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时,如果只是课上看看图片,脑子里想一想材料的各方面性质及工程应用,时间一长,必然丧失学习兴趣,即便是当时学懂了,由于长时间没见过真实实物,也会逐渐忘却,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外实训去施工现场看建筑材料,看其工程实际应用,然后再结合书本理解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印象。

5小结

目前,笔者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内实验及课外实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初具成效,但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改革长期而艰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徐莹,尹玉,白宪臣.建筑材料试验教学创新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篇2

1.前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学生在学习完《建筑材料》后,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基本的实验能力。包括水泥性能检验、配合比设计、砂石性能测定等;二是使用实验方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现在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工作在施工的第一线或者是监理单位。只有将教学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人才。

2.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大,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数量就显得不足,同时也就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师授课量也增大,在老师忙于应付上课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学效果下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教材内容陈旧,主次不分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程造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但是现行教材绝大多数却仍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验实训严重不足。同时,现行的《建筑材料》教程一直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应用。主次不分,从而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应用性知识学习课时少。

2.2 教学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

由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所使用的仪器数量也成倍增加,是造成了实验仪器更新速度慢的主因。从而使得教学仪器落后于工程实际使用的仪器。对于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水泥细度测定仪等配置较少,教师只能做演示性实验或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实际操作,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掌握使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由于授课教师忙于应付上课,无法抽出时间改进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培养实验技能的课程,粉笔加黑板的板书新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4 实训课时少

由于理论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讲授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课时,从而造成了实训课时偏少。在实训中每种仪器学生只能使用一两次,只能学会仪器的初步使用,远远不能熟练使用,更谈不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

3.改革内容

针对以上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1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课时采用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板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播放图片等局限性。而多媒体是集中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渠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大大节省板书及绘图的时间用于上课,给教师留下了更大的发挥余地[2]。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可以很简单的演示各种仪器规范的操作方法,以及需要重点强调或者是容易出错或忽视的地方,还可以增加一些以往学生在容易犯错的地方。这样既可以解决在实训课上讲解时操作看不清的局限性,还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3]。

3.2 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最主要的是要能熟练的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在工程中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筑材料》中相当多的理论知识和部分公式的推导要占用大量的课时,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不会遇到。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改革。

3.2.1 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根据知识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我们将《建筑材料》中的内容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第二,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一般性了解内容。

3.2.2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建筑材料》教材中部分内容在工程实际当中已经完全被抛弃,或者是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出,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这些都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出校门就被淘汰。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

3.3 实训教学的改革

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建筑材料》又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训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训和对仪器的操作,才能具备较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

3.3.1 增加实习课时

我们现在《建筑材料》实训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配合理论教学的8学时。此部分内容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仪器认识、使用和基本实验方法的掌握。另外一部分是课程结束后,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是配合比的设计、塌落度的调整等实用性训练。

3.3.2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一方面能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发挥他们应有的效能。另一方面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成立《建筑材料》学会和兴趣小组,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和实训。

3.4 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

拥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学生。作为《建筑材料》的授课教师,除了对理论知识熟练于心外,还必须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一个是要拥有实训教学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水平,熟练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工具,能正确规范的演示操作技术。二是要及时了解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掌握《建筑建筑》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教师具有上述两个能力。首先应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经常阅读专业期刊,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多鼓励老师参加进修和培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深入施工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使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4]。

4.结语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专业发展方向、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探索出更加合理和实用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加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海年.《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6-108.

[2]刘梦溪.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探索与实践[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9-71.

[3]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10):

篇3

“按岗位轮训”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关于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1“按岗位轮训”的必要性

所谓的“按岗位轮训”是指以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为基础,在校内模拟响应的真实工作环境,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岗位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处理该岗位的工作内容等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我国目前高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顶岗实习和认识实习,但是从认识实习直接跨越到顶岗实习难度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能适应并且良好的完成顶岗实习的工作,导致很多学生对于顶岗实习中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很迷茫。一些建筑类的高校对部分的建筑岗位开展了校内实训,例如监理员、造价员、施工员以及测量员等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来进行岗位实训室的建设、师资力量配置以及学生管理等。

2 建筑工技术专业实训岗位的确定

我们通过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了建筑行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划分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分岗位实训”,同时说明了每个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3分岗位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情况

3.1建筑施工能力综合实训基地

根据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测量员等不同的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来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保证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的工程性以及仿真性,可以具体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习基地、砌筑工程实训基地、砖混结构工程实习基地、钢结构工程实习基地、末班工程实训车间、钢筋加工实训车间、屋面工程实训基地以及基础工程实训场等八个是实训场所。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中掌握各种工程施工例如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等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方面的标准;掌握一些基础的施工工艺比如如何进行混过凝土浇筑振捣、脚手架如何搭拆、模板安装流程等;数量掌握控制垂直度、对建筑物进行定位以及抄平放线等的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建筑变形观测,对于钢网架、钢绗架等其他的钢结构构件的拆装技术有所掌握,真正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工艺操作能力和具体的专项技术能力。

3.2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

根据市场上对于材料员等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生产性教学标准等,通过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在生产实训中来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具体可分为水泥检测室、混凝土检测室、钢筋检测室、砂浆检测室以及块材检测室等几个部分。学生在这个实训基地可以更多地接触到那些常用的建筑,并且了解它们的性能、质量标准以及适用范围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建筑材料的存放保管能力,熟悉这些常见的建筑材料相应的技术指标,掌握建筑材料检验报告单审查技能等。

3.3建筑质量综合检验检测实训基地

这一方面的实训主要是针对于质检员等相关的岗位来进行的,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生产性教学,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质量检验检测实训基地,具体可以分为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室、钢筋工程质量检测室、桩基础工程检测室、石材质量检测室、防水工程质量检测室以及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学生在这里可以对自身的建筑质量检测检验能力进行培养,了解到土建工程施工中相应的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手段,熟悉主要的公众检验程序以及对于一般的质量缺陷如何处理,明白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表格怎么填写等。

3.4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

工程管理方面涉及的岗位比较广泛,造价员、测量员、施工员以及制图员等的岗位要求都需要考虑,然后建立起工程管理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以满足对外服务的标准。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包括工程管理实训室、模拟招投标实训室、制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基地中的计算机上装有各项相关的辅助和造价软件等,例如鲁班造价软件、CASS测绘软件、神机妙算造价软件、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建筑的CAD软件以及广年达造价软件等。通过这方面的岗位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和竣工图的识读以及绘制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辅助;熟练应用各种建筑CAD软件、工程造价团建和南方CASS软件数字绘图等来辅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4 “按岗位轮训”的开展

4.1将学生进行分组

将同学们按照30人一组进行分组模拟一个建筑公司,并进行详细的岗位分工,包括建筑技术方面(混凝土工人、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抹灰工)、施工人员、测量人员、制图人员、材料人员、造价人员、质检人员,岗位之间每天进行轮换。

4.2实训项目实施

学生每天根据自身分配到的岗位进行实训,在单项的实训结束以后提交作品给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监事可以在现场巡视并且指导学生操作。

4.3技术交流过程

在进行“按岗位轮训”实训期间,每天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一个交流会,通过大家彼此交流心得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吸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行为进行点评,好的地方予以表扬和肯定,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及时解决。对于每一个建筑小组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挤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解决,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岗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EB/OL].http://.cn/y- jyjs/sxjd/12320.shtml,2006- 10- 23.

篇4

园林材料不仅仅是传统造园材料的识别和应用,对新型材料的使用和拓展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培养“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复合型园林人才的重要基础课,是园林工程专业从业人员达到“以艺驰技,以技创艺,技艺结合”这一高度的必备知识,贯穿整个园林行业。因此,对园林材料的教学则就显得重要起来。

市场对实践的加强和细化对园林材料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迫切性,传统的园林材料仅仅是在设计和园林工程中有片面的涉及,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建筑材料模式来教学方式范围单一,依靠室内材料模式的教学方式范围又小,可以形象的说,装饰材料在室内外,室内外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因此园林材料有其独特的一面,教学方式也应有一定的发展。

一、园林材料课程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园林材料是指除去园林植物,水,土壤以外的造园材料。《园林材料》[1]是一门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工程,园林预决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别于单纯的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

(一)涉及面广

不仅包括基本的建筑材料,还包括室内装饰材料,既有园林的传统材料砖木石,也有现代材料金属,水泥,人造石材,也有新型的树脂高分子材料,还有环保型材料和可循环材料等。既要保证建筑的功能,还要具有造景的功能,既要有装饰效果,还要与周围环境有协调统一的特点。

(二)叙述性的内容多

各种材料的基本性质,如组成,机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使用特点,景观效果等。自然物候对材质的影响,对人审美心理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选材的文化差异等。

(三)更新速度快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和尝试,使得园林材料的范围也在扩大。不仅仅注重了环保和循环利用,也注重了景观营建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另外是随建筑和装饰行业的新材料的发展,园林材料也逐渐能吸取到新材料的引用。如:利用计算机制作假山,可以利用现代的材料定制假山等新技术。另外制作假山的材料不仅仅可以用原始的天然石材制作,还可以用玻璃钢仿制假山等。

二、园林材料教学内容特点

(一)园林材料应用特点

建筑材料主要从建筑结构出发来选择材料,如砖石混凝土结构等。室内装饰材料主要从屋内的各种不同的房间功能几家具来选择材料。都是以局部或单体的环境功能需求。

园林材料的特殊性在于使用的范围广,根据环境的特定来选择材料。可以直接选择天然的石材做假山和铺装,也可以加工后铺装。雕塑小品可以直接使用石材雕刻而成,也可以用木材,砖石,水泥或是金属造成。

他们最大的区别是,由于园林环境性质所决定,因此,园林材料中一部分是天然不刻意人工化的材料。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

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多以石材,木材,钢材,玻璃,水泥等单一材料为主线教学。室内装饰材料多以室内的部位和家具为材料的主线。

园林材料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造景工程方面:铺路材料,水景材料,假山材料等。二是以材料的应用方面:传统材料,现代材料,新型材料等

可以简单的总结说:建筑材料以结实耐用为主,装饰材料以装饰和环保效果为主,园林材料则是尽力以自然为主,还要保持长久使用,美观和环保等。

(三)材料课程的教学方式

材料课程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室内装饰材料都以理论教学为主,但高职类的学生确是要以实践为主为目标,因此继承传统教学的手法上也要有高职独特的教学手法。

目前材料类教学特点:填鸭式,实验课形式化,兴趣引入式,课堂讨论式,任务驱动式,实验样品,网络模式等有可取的如兴趣引入,任务驱动等[2],也有案例教学,实物教学[3],多媒体教学[4]等。但园林材料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它要与环境融为一体,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因此还需要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

三、《园林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就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于传统材料专业学习内容,因此也有一些不同与传统教学的模式来使用,有继承,有发展更有独特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的得到探索。

(一)理论教学模式

1)以点带面法

讲授时通过具体的材料识别和应用,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以材料为主线分类园林要素例如:石材的大类,一点就是石材的本质特点,如强度硬度和质感等特性。面就是各种石材在园林中可以做什么园林景观,花岗岩,大理石,砂岩能做什么园林景观,在园林中能做什么等。

2)突出重点法

以园林要素来分类材料:如在讲授铺装材料的时候,道路可以由那些材料构成,或者说是有什么路,打破一说道路一定是水泥或是砖铺成的单一铺装,除了砖石,混凝土,砂砾等的传统铺装,也有新型材料玻璃,瓷砖等的铺装及各自的景观特点。

3)对比法

在讲授雕塑小品时,如在驳岸用木栈道还是用水泥,用金属材料的除了保证功能要求外,他们的景观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人审美和心理的影响,对环保的要求等。

4)多媒体演示法

虽然建有部分的材料实物,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大理石:各省各地都有自己出产的大理石,还有国外进口的等,没有实物但用图片的方式可以迅速了解其特征。一些新型的材料还未用在园林上,但可以作为未来使用的材料以图片的方式推荐给学生。

(二)实践教学模式

1)课堂实训方式

(1)从文字到图像:以多媒体的图片来产生文字到实物外形和色彩的转化。

(2)从书本到实物:材料实验室照图索骥式的对照学习,把理论变成实物。

(3)从实物到实体:材料和工程实训场地实物分析材质的学习,把单体变成实体。

2)教学实训方式

(1)以材料市场的调查来分析和归类学习法(模拟采购主要材料的价格,规格和品种及应用等)

(2)以综合公园所有园林要素来分析园林材料的分类和使用。(根据调查市场调查的品种和规格与公园园林材料的调查可以估算大致的成本)

四、考核方式的探索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理论考试,疏于对实际操作的考核,因此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实验室材料的实物识别测试,实训场实物材质的测试,市场园林材料的调查分析报告,公园园林材料的综合应用分析报告等都可以作为考察考核的内容。

五、结束语

通过对园林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市场不断对人才高的实践要求的同时,也在改变教学的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建筑,化工等行业发展,不断的引用新的材料和技术运用在园林建设当中,因此,此课程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课程,与时俱进的课程,需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本文教学参考材料《园林工程材料识别与应用》易军.机械工业出版社

[2]郑贤忠等.高职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浅探.山西建筑.2010年12月.第36期

篇5

建筑材料是社会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仍然以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为主,不过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涌现,比如发泡混凝土、相变混凝土、干混砂浆以及轻质混凝土、增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等都在各工程中不断被使用。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一些新型水泥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等也不断被使用以替代原有水泥组分,这些新型材料的使用,对建筑材料实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的一些实验方法、国家标准也不断的变革更新,这些都对建筑材料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建筑材料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不但要对重要材料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法不断更新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同时要及时补充新型材料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的学习,并且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顺应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课程预期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做一些验证实验,课后交一份实验报告。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多名学生一组,并且实验项目固定,以传统的水泥、混凝土各项实验为主,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即可,不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也无法在实验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由于几名学生一组,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此外,通过对我校毕业生调查了解到,学生毕业后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而当面对新材料、新工艺出现的新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由此可以判断传统实验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综合性实验比重偏小

综合性实验是指运用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涉及多学科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实验技能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实验教学过程。而设计性实验是指指导教师选定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法,选定实验设备并书写实验报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建筑材料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指导书就能知道实验的全部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完全处于被动的模仿学习状态,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当然就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建筑材料实验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实验为主,对于新型材料的实验内容很少,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在以水泥、混凝土为主的建筑材料实验基础上,增设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实验、相变混凝土性能实验和发泡混凝土性能实验,并且还增设了新型装饰材料性能实验。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充分开展实验教学任务,采取必修和选修实验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基础的、主要的建筑材料以必修形式进行,而对新的一些建筑材料以选修的方式进行,不选学的学生不必书写实验报告,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分组进行,也允许他们进行旁听,如有疑问还可以由指导老师加以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当前社会上新出现的、新发展的建筑材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实验指导书中全部的实验内容都加以介绍,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关的知识可自行学习。

(二)增加综合性实验比重

传统的实验任务简单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把原来水泥、骨料、混凝土、砂浆、外加剂、掺合料6项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某个工程需要的混凝土、砂浆配合比2个模块。由原来的分散实训活动改为集中教学活动,增加了实训周,避免了试验的间断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5人,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确定实验方法,并且对每名学生在小组的分工加以明确,从而确保在实训过程中每名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另外,为了适应施工现场复杂的环境,在实训中鼓励学生在建筑材料性能测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测定材料的性能,或者提出一些简便的实验方法模拟国家标准中要求的材料检测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实验改进方法,则给予一定的成绩评定奖励。通过这样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有的同学就对抗压强度这个实验提出了简单可行的实验操作方法,在施工现场使用砂子和漏斗模拟匀加力过程,可以对水泥试块进行粗略的强度测定,虽然这样实验的精度还有待提高,不过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动手能力,参加工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有余力,因此可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虽然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在课题研究中仅能起到很小的作用,但是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到工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实验过程中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些实验设备,对一些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由于是一个实际研究课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的学生普遍有一种自豪感,学习热情也普遍较高,从而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改革成效

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2011-2012级共约200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测,证明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充分考虑了土木工程专业对材料知识及技能的需要,补充了必要的实验项目,新增了选修项目体系,满足社会需求;二是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三是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四是突出了重点材料、新材料的学习和实验技能,使学生能够密切关注建筑材料发展的动向,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篇6

一、"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主体性教育理论逐渐确立和完善,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心理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等,自主学习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可,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同时高职教育改革也明确要求提倡“以人为本”,高职教学要由传统的教师’教、讲’向学生“学、练”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

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出"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课程要求学生能合理、经济地选用各种建筑材料;对各项材料试验检测结果,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能提出改善的方案措施;能根据工程要求进行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沥青混合料配制;具有较快熟悉新型材料和掌握其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并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使用和校核常规试验仪器设备;能根据试验规范要求,正确完成建筑材料各种常规试验、数据处理、书写试验报告及资料的分析整理。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实现引导型自主学习模式教学,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授课内容主要是简短归纳重要理论和计算方法,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带疑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自主创造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完成水泥技术性能检测这一工作任务时,由老师将这一任务置于一定的工作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出恰当的支持;学生接受任务之后,查阅相关资料(水泥质量检测报告,教材,相关技术资料等),积极准备,组织实施,明确水泥技术性能检测的工作内容;随后依据国家有关部门标准,教师及学生对整个实施过程(包括试件的制作、仪器的使用、试验数据的计算、试验结果的评定等)进行自检与评价,并提出改进技术措施不断完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评定”综合应用训练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以模拟实际工作中完成某一种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为任务(现场取样、试验室检测、质量评定及填写检验报告),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作出准确评价。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评价、验收,帮助学生解决工作情景中的疑难问题,强化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链接。

三、基于出"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测试比较分析

“引导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贯穿于查阅资料、方案组织、观察操作、与人合作、分析总结的全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同时也学会了做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下达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本课程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建材实训室模拟真实建筑材料试验,按照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任务——组织实施——教师适当引导——师生研讨分析——师生互评总结。目前开展的项目有:水泥试验、混凝土试验、粗细骨料试验、防水材料试验等。

3、学生事前体验职业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04-01

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手法,突出职业教育性质,达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以学促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改革考试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建筑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根据施工企业建筑材料的检测要求和学院现有的实验仪器,我们可以安排以下实验项目: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强度、砂筛分析、石子筛分析、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维勃稠度,混凝±强度、砂浆稠度、砂浆分层度以及各类试块的制作。针基本知识点的贯通和综合应用,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训练。各部分重点与难点,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详讲、课堂展示与讨论、作业练习、习题课等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学习指导书和在线答疑来使学生加深理解。

考试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检查、督促、效果评价等多方面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材的处理及授课方式的选择,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引导作用,在客观上起到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现阶段建筑材料课程考试偏重于考查学生知识的记忆,缺乏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考试形式则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虽然单一的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即知识覆盖面窄,考察点代表性差。此外,仅仅凭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也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以这两次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因此,我们应当针建筑材料课程探索一种科学、合理,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及注重自身能力提高的考试方法。

2.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于职业教育,考试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教育活动。考试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督导激励、评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消极的学习为积极的学习。考试应注重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双重因素。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将建筑材料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方式,分别采用了开卷、闭卷考试、课堂提问、课程设计、设计答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具体方式为:

(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试卷组成试卷库,在考前通过人工随机抽卷进行考试,完成建筑材料基本原理与知识考核。最终考核采用闭卷考教分离,从而有利于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2)在教师讲授完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布置进行的,目的是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为避免在进行课程试验时,有些同学不认真完成,而拿一份已完成同学的课程设计来参考与抄袭的情况出现,我们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项一登记、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时答疑,准确考核学生的设计及绘图能力。

(3)将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课程试验作业环节纳入考核之中,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针课程内容以及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和评定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录像以及课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实验过程和实验仪器的操作,并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利用认识实习的时间,到施工现场去讲述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合理选用材料的能力,以真正达到教学与施工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实在材料的检测、验收、选用等实践操作技能上。

3.考试改革创新点与启示

(1)侧重“工学结合”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训实操成绩占40%,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过程进行改革,建设建筑材料试题库使课程的考核过程标准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

(2)在课程中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试验,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录像以及课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实验过程和实验仪器的操作,并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利用认识实习的时间,到施工现场去讲述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合理选用材料的能力,以真正达到教学与施工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实在材料的检测、验收实践操作。实践课程考核与理论课程考核工学结合穿行,体现了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篇8

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材料,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了建筑物的型式和施工方法。而材料质量、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在建筑材料的生产、采购、贮运、保管、使用和检验评定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缺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材料”课程显得相当重要

1“建筑材料”课程建设和改革背景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内容相对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文字性叙述所占比例较大,计算部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包括石灰、水泥、混凝土、砂浆、钢材等多种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特性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合理选用材料和制品的方法,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课程学习是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虽然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因其重要性而具一定的学习动力,但在随后的教学中,这种热情逐渐消减,知识点的繁多使得学生无法融会贯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当务之急。多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及时把学科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增加实践性环节,让学生参与建筑材料的生产、性能检验等试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筑材料”课程建设和改革措施

2.1教材建设

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材料类型也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所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也在不断更新,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麻烦。一本书更改的内容太多,会极大地降低教材的权威性,学生自习教材的兴趣相应降低。所以教学中要修订教材,我校在2000年和2005年两次编写“建筑材料”材料,编写过程中参照了最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又注意由浅入深,贴近工程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教学文件、教学补充讲义,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在课程负责人的整体规划下,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经验共享,根据职教类的应用型教学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改革,开发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授课水平。

注重中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单位,鼓励他们到生产、施工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或参与工程管理。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承接科研项目或试验生产项目。重视中青年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工作,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及省市专业学术会议。

2.3强化实践应用性环节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践性、应型人才,通过实践性应用环节,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巩固所学的材料理论知识,充分体现“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通过创建实训基地,给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学实验水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通过建筑材料试验和综合练习这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材料试验练习中,让学生从取样到试验操作以及试验成果的整理分析等作系统训练。此外还让学生参与建筑材料生产试验项目,进一步认识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在综合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是对各种组成材料进行正确的选择,如评定砂、石的颗粒级配,混凝土与砂浆、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枯燥的文字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应用能力水平。

2.4教学方法创新

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1)工程案例教学。建筑材料理论是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工程应用性极强,若能结合工程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工程案例的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工程现象,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答案,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除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外,另配有工程图片、实验录像以及工程案例等附件部分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门严谨而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

2.5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

篇9

一、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意义

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与手段对客观世界所展开的实践活动。而工程意识,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对工程事物所表现的感觉、兴趣、态度、认识和思维等的能动反映,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工程意识,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较强的工程职业能力。

对于工科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尽早地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教育、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重视实践,及早地学会从实践的角度、从工程的角度去学习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及早地形成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规范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明确合格的工程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思维方式、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够去自主培养、锻炼、提高和积淀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未来更好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做法

《建筑材料与检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核心课,课程本身有着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工程性强等特点。该课程通常都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所以它不但是后续《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课的基础课和铺垫课,更关键的还在于这门课程是学生大范围深度接触工程实际的入门课、先导课。

近年来,作者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工程意识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尝试。

1.课程标准的确定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程标准是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渠道,着眼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最终确定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双线并重”为培养特色的课程标准。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中,则是规定了每一教学项目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在能力目标一项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做×××”、“会做×××”、“养成×××”的具体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要学会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思维方式。

2.课程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三大原则。所谓的“实用性”是指根据学生

未来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选择实际生产和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工程实际用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要求学生“能做×××”、“会做×××”、“养成×××”,就紧紧围绕“能”、“会”、“养成”去选择教学内容;所谓的“实践性”,是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本身应具备的实验性强、工程性强的特点,增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增加建筑材料与检测综合实验实训内容,增加工程案例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实验,重视实验,习惯于用数据说话、实事求是的工程思维方式;所谓的“先进性”是指,密切关注市场、跟踪市场、跟踪行业、跟踪企业的发展,及时补充工程实际中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范,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建筑材料的发展动态、学会培养和锻炼自己对工程新技术的跟踪能力,从而为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考虑到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记忆性的知识点多但实验性强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板书、课件演示、多媒体视频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多角度、多渠道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

①多媒体教学

将大量的教学图片、试验检测视频、现场施工录像等网络教学资源,有机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并制作成课件,通过影像教学、情景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及掌握现代的施工工艺的同时,明确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那些需要准确背和记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是如何使用的,也学着用理论去分析和解释一些工程现象。

②教具和实物结合教学

一是把一些小型的试验仪具,如李氏比重瓶、维卡仪、雷氏夹、雷氏夹膨胀测定仪等带到课堂,对照仪具讲解材料的技术和有关性质的检测方法;二是制做教学用“试件”,如制作水泥安定性结果评价使用的试饼、雷氏试件、水泥胶砂试体、水泥达终凝后的试件等等。实践证明,教具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向学生灌输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引导学生一定要重视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检测结果和数据说话,绝不可马马虎虎或弄虚作假。

③演示实验教学

对于水泥砂浆的沉入度、分层度等易含混的知识点,教学中采取先演示后讲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一看则会,一听就懂。对于类似水泥混凝土和易性方面的知识点的教学,则采取集中演示试验的形式进行。即实验前同时设计出几个配合比方案,针对每一个方案拌制成的混凝土。针对和易性合格的混凝土拌合物,教会学生测定流动性、直观评价黏聚性和保水性的方法;针对和易性不合格的拌合物,则带领学生去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混凝土和易性的调整或改善;最终要学生分组概括总结出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间的关系,影响和易性的一些因素和改善和易性的一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通俗易懂,学生不但学会了混凝土和易性的评价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易性不满足要求的原因,锻炼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现场教学

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适时组织现场教学。如在讲解商品混凝土内容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混凝土原材料的现场堆放、混凝土制作工艺流程、搅拌方式、检测指标、运输等流程等都有较系统的了解。借助于现场教学的方式,还可同时向学生介绍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过程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搅拌砂浆等材料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要形成科学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要知道做工程不能只关注材料、关注工艺、关注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去考虑工程问题,要关注绿色、关注节能、关注环保、关注安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绿色工程意识、大的工程理念。

⑤综合实验实训

综合实验实训通常设置在《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及考核结束后的教学周里,实训时间通常为两周。。实训内容主要是进行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原材料选择、性能检测;混凝土技术性质测定和配合比的调整等。旨在检验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处理和评价能力。

实训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训中只起着指导、引导和实时点拨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必须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解释工程实际现象。既体会到了在做中学的乐趣和自我工作的成就感,又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考核内容与考核手段“工程化”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坚持“强调过程考核,突出技能考核”的考核原则。既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更注重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

综合实验实训考核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前以学生独立实操的形式统一考核,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期间和具体操作过程的表现,随机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一一作答,实训成绩单独计算并纳入总学分中。

课程实验部分的考核采取的是抽签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实验过程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对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控制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和评价能力;考核学生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的认真程度和工作作风的严谨程度。

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减少了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核比例,侧重于对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工程现象的解答、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强度评定、材料的储运等工程应用较多的知识点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反馈

进行了几轮教学改革尝试后,笔者分别在大一、大二和顶岗实习的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就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大家懂得了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重要性;训练和锻炼了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形成了主动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方面的意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和实践基础。

四、结语

在《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中所进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强调、重视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学生养成“多动手”、“勤思考”的学习习惯,主动锻炼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引导、导向和敦促作用;对引导学生尽早形成科学的工程理念、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等均起到了启蒙、引导和铺垫作用;使学生在大学伊始就形成了工程意识的雏形,为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施工实习、顶岗实训等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训练、锻炼和自主提高工程职业能力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1B13)。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目前建筑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普教模式的影响,即教学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但近年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另一种主张,即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实操训练来强化这种职业技能。对于这两种教育的思维与方向,应结合具体的专业进行分析,笔者不敢妄加论断。笔者从事多年的建筑、装饰等工程预算学科的课程教学,目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争议。以下是笔者对当前中职预算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笔者在教学思维与方法方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预算课程的特点

预算课程的综合性这是因为预算课程是建立在建筑类的相关课程包括建筑识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等课程基础之上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具有综合应用上述课程的能力,即学生要看懂建筑施工图,对建筑结构构造要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对施工的过程、工艺及建筑材料能大致了解,才能准确地计算工程量及其费用。

预算课程的实操性预算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会独立编制单位工程预算。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理论上学会预算方法是不行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了解各种各样的工程量计算及计价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预算方法的理解。

中职预算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课程教学不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目前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预算之前已经学过建筑类相关基础课程,但学习这些课程时是孤立地学习,真正做预算时不善于将建筑构造、结构、施工及建筑材料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形成对建筑物的整体感觉与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连施工图都看不懂,所以在学习预算时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中职预算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目前中职预算课教学中有一种误解,认为预算课就是教预算方法,因此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学习预算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因而按自己的思路去组织教学。结果发现一遍遍地重复工程量计算方法或预算方法,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信心,教师也失去耐心,最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预算课程教学理论化,学习时过于抽象预算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虽然教师很清楚该学科的性质,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会由于案例准备不够或者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而使教学理论化。如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很细,条款很多,教师最容易、最省事的方法是将规则解释一遍,缺乏直观地演示具体的实例,给学生实训准备的预算实例又太过简单,缺乏代表性。结果学生学完预算后只是背了大量的条款规则,理论上的预算知识很丰富,实际做预算时无从下手。

将预算课程的教学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课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相反,另一种预算教学倾向是将预算课程看成是单纯的技能课,在教学中只注重实训,而不注重教学中的归纳和总结。预算课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应用各种建筑相关知识的综合课程,它既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会进行具体的计算,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以及触类旁通的能力。简单地说,如果教师只是在教学中单纯地通过实训让学生去理解预算方法而不注重对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实训可能确实会做一份或几份简单的单位工程预算。但学生就业后所接触的工程会很复杂,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变。

预算课程教学的思维和方法探讨

预算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感觉”学习预算课需要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建筑类的相关课程的能力,这并不是要求教师简单地复习建筑识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而是要求教师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从建筑、结构、施工、建材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认识建筑物。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进行建筑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就很容易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知。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参观工地。例如在讲土石方工程量计算前,带学生去正在开挖基坑的工地参观。这样学生对坑槽开挖为何要放坡、如何留工作面、坑槽应挖的深度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在讲解挖坑槽体积的计算时,不用教师费劲地讲解其工程量计算方法。学生就会根据所学基础的尺寸和标高计算应挖坑槽的长宽高,自己完成计算。

注重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算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方法和原理很简单,但实际计算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较复杂。如在计算工程量时具体计算步骤怎样,遇到不同材质、不同构件、不同工程特征及一些特殊情况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学生在没有实际做过具体预算之前是不清楚的,而教师在知识讲授时也不宜面面俱到,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讲一遍,最好让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预算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和练为主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提示及归纳总结上。如笔者在讲解墙体工程量的计算时,先将墙体工程量计算的基本方法讲解给学生:墙体工程量按体积计算,应扣除柱、梁、板等砼构件所占体积及门窗洞口所占体积。在学生练习时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柱、梁、板的体积和门、窗体积怎样扣除?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看教室墙体构造,框架结构柱、梁、板在整个墙体高或长度方向是通长的,而门、窗洞口在墙的高度和长度方向都不是通长的,就像一个大的四方板上挖了一个小洞。这时学生很直观地看出:计算墙体净高时可由层高减去梁板高度得出,而墙的净长可由墙体轴线长度减去柱位即可。墙体按净长、净高及墙厚计算出体积后,最后再扣除门、窗洞口所占体积。这样学生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比教师直接讲解具体的计算步骤效果要好得多,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1

《建筑装饰材料》既是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建筑装饰材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装饰工程的总体效果、功能的实现,无不通过运用装饰材料及其配套产品的色彩、光泽、质地、质感、纹理、图案、形体和性能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装饰材料的费用占建筑装饰工程总造价的50%~70%。因此,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中,和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建筑材料》的教学侧重点不同。

该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熟悉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以及价格档次;掌握各类材料的流行趋势及适合的装修风格;善于在不同的工程和使用条件下,正确、合理、艺术地选用不同的装饰材料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建筑装饰材料发展迅速,品种繁多,再加上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无法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工艺特性、装饰风格匹配和施工工艺的构造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每类、每种装饰材料的类型、性能、特点以及选用等有关知识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内容多、参数多、指标多,枯燥乏味,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像,容易遗忘,学习效果不佳;即使教师备课充分,并且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增加了建筑装饰材料图片和视频,增强了对材料颜色、图案等感性认识,但对材料的质地、纹理、光泽等的感知很局限,仍不如到建材市场、施工现场直接教学,通过看、摸、比、记等方式对建筑装饰材料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建筑装饰材料》这门课程改革中,我们减少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践的课时。理论教学缩短了传统建筑材料的课时,重点讲授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每种建筑装饰材料的特点、应用范围,使学生直观认识从原始建筑装饰材料到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历程。另外,把建筑材料的最新成果例如纳米装饰材料、硅澡泥、液体壁纸、软瓷砖等引入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扣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建筑装饰材料实践教学在学期末开设了两周的实训专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学生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质地、纹理、图案、性能、价格等特点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提升了职业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一、请进来

1.请室内设计名师、材料商家来学院

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请装修公司的设计名师、材料商家来做报告。设计师讲座的内容是建筑装饰材料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各种装饰风格常用的材料。而请材料商家介绍材料相关知识、特点、施工工艺及应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对各种材料有直观的认识,对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和本课程的重要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请装饰施工工具和各种装饰材料样品来

在建材实训室设置样品展示柜,展示各种小型装饰施工工具和各种装饰材料样品,可以按装饰部位进行分类展示,如地面、墙面、门窗以及装饰五金等。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工具,了解工具和材料的特性,适用于学生对材料的初步了解。

二、走出去

1.走进材料厂家

在学期中,利用2个课时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板材厂参观,通过观看车间的生产流水线,在板材加工生产过程中了解材料的品种、加工方法、适用范围和施工工艺。对了解类似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2.走进建材料市场

在学期末,安排2周的实训专周。首先,由老师带领,利用2天时间对市内几大建材市场进行参观。主要是了解各建材市场的主营建材种类、分布情况,辐射区域、及交通路线,为后续调查做准备。然后,利用5天时间按照材料分类(如木材、陶瓷、石材、软质材料、金属材料、辅料等)自主选择一个建材市场,进行分组调研,再利用3天时间进行调查成果总结评比。调查前,老师应布置详细的调研任务书,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方式及汇总后的结果。调查过程中,老师应给予相关指导,并解决学生在调查中所产生的疑问。调查结束后,每个调查小组都要撰写调研报告和制作课件,并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并进行自评、互评。所有调查成果共享,作为全班同学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参考资料。

3.走进宾馆、商场、样板房

在学期末,利用实训专周里的4天时间,学生分组,通过网上、图书馆查资料,在本市宾馆、商场、样板房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中自选一个设计水平高,装修口碑好的场所,进行参观、拍照,并通过分析不同部位使用的何种建材,加深对建筑装饰材料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掌握材料的色彩、光泽、质地、质感、纹理、图案、形体和性能在满足功能需求和表现装修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三、小结

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点、使用情况的亲身感知,提高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材料的认知效果:通过调研活动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职业能力,也为后续课程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施工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