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药学

中药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12 00:45: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药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药学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5-02

随着中药的不断发展,目前,很多天然药物活性及其成分都可以进行系统研究,从传统中药,到现代制药的过渡和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有利于新研究方法的提出。在探索中药现代化时,不能忽视不同方面的作用,要确保不同形态的中药可以在市场中并存。

1 原始的单方成药——传承和保留

单方成药是对生药直接使用,并在煎制方法、处方和服用方面,保留最原始的方法。由于其在多年历史中积累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经验,且明晰了每味中药的具体药性,在中医理论基础下,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进行处方。在这方面,因为中药材品种较多且杂,质量不一,会对其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中药的定点栽培和品种认定、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来确保其疗效的稳定,以充分发挥中药效力,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在中药应用的发展中,曾有人提出,在保留中药成分下,利用现代制药的方法,对其所有成分进行提取,并制备成中药现代剂型,处方上跟生药当量。这种中药质量具有可控性,且服用方便。其不仅能够保留传统中药的特性,且通过现代制药方法,使其质量得到了提升,从而逐渐发展为现代药物。在单方颗粒中药方面,如三九颗粒冲剂便是其中一种,其推广应用目前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因为这种方法下,中药成分可能在煎煮中发生一定的改变,对疗效产生影响,但是其毕竟是仿中药的制法,疗效上还是基本相似的。因此,仿中药成了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之间的过渡。

2 分子中药学——问题的简化

中药现代化,需要对生药成分及作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在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进行中药研究时,更好地保留像单方成药这样的传统,同时,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内外市场对中药的需求,研制出更多的新型药物,进一步提高药物质量和疗效。目前单方成药及颗粒状中药都可以向国内外市场推广,但是为了使西方人更容易接受中药,需在现论的思想下,进行中药研发,明确中药成分及其药效之间的关系。因为中药成分多,具有活性成分,也有非活性成分,因此,如果从分子水平上看待该问题,则可以将其简化。分子中药学是从分子水平对中药进行研究,并根据其活性和化学结构归类,区分出活性及非活性的成分。活性成分包括皂苷、黄酮、生物碱及萜类等化合物,这些物质决定着药物的特异疗效,而非活性成分则是鞣质、多糖及蛋白质等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其结构及组成较为复杂。这样区分之后,便可以从微观上认识中药,使得跟现代科学理念相符合,为中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但是采用这种分子学的方法研究中药,不能很好反映中药特质,因此,后来又发展出了组合中药学的概念。3 组合中药学——在探索中继续发展

组合中药学,其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只中药中的活性组合分子,也就是单味中药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发挥功效的分析,集中了主要的药效分析。一方面是中药中的功效分子组合,也就是说,效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分子结构组合在一起。最后一种是辅助药效分子的集合,也就是不发挥实际药效的成分。

组合中药学对中药组合原理、功效分子作用机制以及分子组合的基础等方面。组合中药的功效系统非常复杂,因此,要认识其作用发挥机制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根据药物的功效来选择相应的功效分子族,并对其结构及组成进行探讨,明确单味中药中活性及非活性分析的化学本质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第二,应该通过细胞、分子及机体三个水平上加强对单味药药效的研究,并明确活性及非活性分子发挥药效的机制,明确两者互相作用的机制。第三,应该利用现代的药理模型,对复方中药中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机制。

在现代配方下,研究组合中药时,需要从三个环节入手,首先,需要利用药物筛选受体以及药理机制等所要达到的特定功效,来确定功效分子族;其次,需要根据目前已明确的功效分子族对新药剂功效进行预测;最后,需要根据目前已证实的功效分子族间相互产生的作用及性质,条件、作用方式等来对新药剂进行组合,使其能够达到预定的疗效,并实现对新型复方药剂配方的定性定量处理。4 讨 论

“单方成药”的理论依据已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单方成药是保持了中药传统特色的新型中药,为“单方成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所进行的有限理论研究。

特别是临床实践,都证明,中国医药学独具区别于西医药学的特色,蕴藏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在的能力,同时,中医药学又急待科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从“分子中药学”的角度来看,中药会对人体带来各种,只要是因为其从化学分子角度作用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发挥协同作用,从而促进人体生理指标平衡,达到生理适应度,因此,中药在人体中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这些分子效用实现的,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有利于中药有效分子的发现,同时,还能够在确定其效用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成分提取和组合,从而研制出新的药物,这为现代制药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中医药现代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和重大需求,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孕着着一门新学科《组合中药学》的诞生。在中医药故乡的中国,开展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既是科学发展的迫切而重大的需求,又是中医药产业多年来紧急而重要的呼唤。这是我们能够给予世界以最大贡献的领域之一。而《组合中药学》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切入点是比较恰当的。将传统和现代关于中药的理论有机地正合,系统完善地归纳于《组合中药学》的体系中,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能为全世纪所接受的中医药学。这就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中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功效系统”,又是一个庞大的“分子库系统”;运用现代化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中药的“功效分子族”、“表征性组合分子”和“非表征性组合分子”入手,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组合中药学》这个新的学科,使其系统化。将进一步使中药理论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科学指导思想的支撑,也需要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方法的展开,由于不同中药产品具有各自的特色,因此,使其并列市场是可行的,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吴凤锷.《组合中药学》 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R].昆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10(12):119.

篇2

药对,又叫对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和核心部分,也是药物上升到药方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中药学教学中,通过阐释药对的用药规律及作用对讲清、讲透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现探讨如下。

1 药对可加深学生对药物“七情”概念的理解

药物“七情”,是指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类型,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一概念,单从字意上理解,学生好像一听就能明白,但每届考试,总有一些学生把它答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从药物配伍关系上来认识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常以深化对药对用药规律的阐述为切入点,并列举一些相差的简单病例。即:在讲药物“七情”概念之前,先以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相须药对导出“相须”含义;以黄芪—茯苓、黄连—木香相使药对导出“相使”含义;以人参—莱菔子、生姜—黄芩相反相成药对导出“相恶”含义等,然后把这些含义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药物“七情”的概念。这样,药物“七情”就清楚地被界定在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当中,使学生听起来也印象深刻,不至于将其混淆为中医学中人的“七情”。

2 药对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性、功效及应用的学习和记忆

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中药内容繁杂,临床应用又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记。笔者认为,以药对为主线,以药对所治病证为归类依据,可将各章不同药物串联起来,形成“单味药(功效)—药对(功效)—主治证(症)”的中药学习链条,从而起到简化中药学习内容、减小记忆量,使中药知识得以系统有序地排列等作用,进而加强学生对中药药性、功效及应用的学习和记忆。如,讲完附子、干姜药物之后,可重点阐释附子—干姜药对的配伍规律、作用及主治病证,并让学生掌握四点内容:①附子、干姜为常用相须药对;②二者合用其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作用增强;③主要用治亡阳厥逆危证、中焦虚寒证及阳虚水肿证;④最能体现该药对功效的代表方是四逆汤。这样做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把附子、干姜联系起来学习、记忆,遇到相类似病证时知晓将二者相须同用。为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进一步将附子—干姜药对的用药规律拓展到“同章者同类,同类者相须,相须者增效”的理论层面上来。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药对学习的印象,也可通过拟人手法描述药对间的配伍关系,如人参—甘草为“君臣”相配,益母草—茺蔚子为“母子”相配,附子—肉桂同类性温属阳为“兄弟”相配,黄柏—知母同类性寒属阴为“姊妹”相配等等。同时,也可选一些易懂、顺口、好记的历代医家应用药对的经验名句讲述给学生,如“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无知母不寒”“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及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将军之无马”等,以提高学习兴趣。

3 药对可增强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中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而中药治病主要是以复方配伍形式。药对配伍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特殊配伍形式,是组成中药复方的核心内容,具有与复方相一致的基本主治功能,也是单味药向方剂过渡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深化对药对配伍作用的阐释,可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使中药学顺利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不外是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中药治病就是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重新恢复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教学中,笔者针对疾病病机,归纳出养血滋阴药对(如当归—生地)、补气养血药对(如黄芪—当归)、凉血补血药对(如生地—熟地)、补气健脾药对(如人参—黄芪)、和胃止呕药对(如生姜—半夏)、调和营卫药对(如桂枝—白芍)、清泻相火药对(如知母、黄柏)、清泻胃热药对(如石膏—知母)等等,通过这些药对把“药—证”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治疗某证的常用药物和简单配伍,为今后临床遣方用药打好基础。

篇3

2、药对可加深学生对药物“七情”概念的理解

药物“七情”,是指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类型,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一概念,单从字意上理解,学生好像一听就能明白,但每届考试,总有一些学生把它答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从药物配伍关系上来认识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常以深化对药对用药规律的阐述为切入点,并列举一些相差的简单病例。即:在讲药物“七情”概念之前,先以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相须药对导出“相须”含义;以黄芪—茯苓、黄连—木香相使药对导出“相使”含义;以人参—莱菔子、生姜—黄芩相反相成药对导出“相恶”含义等,然后把这些含义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药物“七情”的概念。这样,药物“七情”就清楚地被界定在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当中,使学生听起来也印象深刻,不至于将其混淆为中医学中人的“七情”。

3、药对可增强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中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而中药治病主要是以复方配伍形式。药对配伍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特殊配伍形式,是组成中药复方的核心内容,具有与复方相一致的基本主治功能,也是单味药向方剂过渡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深化对药对配伍作用的阐释,可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使中药学顺利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不外是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中药治病就是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重新恢复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教学中,笔者针对疾病病机,归纳出养血滋阴药对(如当归—生地)、补气养血药对(如黄芪—当归)、凉血补血药对(如生地—熟地)、补气健脾药对(如人参—黄芪)、和胃止呕药对(如生姜—半夏)、调和营卫药对(如桂枝—白芍)、清泻相火药对(如知母、黄柏)、清泻胃热药对(如石膏—知母)等等,通过这些药对把“药—证”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治疗某证的常用药物和简单配伍,为今后临床遣方用药打好基础。

篇4

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是统一的,中药学课程一般又晚开课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据理立法、按法处方、以方用药是紧密联系的。如化痰止咳平喘药主入肺脾二经,源于中医理论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化痰药之所以又可用于治疗癫痫惊厥、阴疽流注、瘿瘤瘰疬等病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中药学记忆方法时,还应强调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硬套每味中药。中药学理论干涩枯燥,但是,它上联基础,下联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可见,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中药学要不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特别是脏腑生理和脏腑辨证两部分。这样,就可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会贯通。以上一些学习方法对初学者不失为是好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但深入研究中药性用,决不能流于表层,机械记忆,而应以药物临床实际为主。应鼓励学生全面学习,下苦功夫理解记忆,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医与药联系记忆方法,是学习中药学入门时的一把钥匙。

2引用中药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增强课堂趣味性,不但能加深理解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讲述辛夷花,能治鼻炎、鼻塞、鼻窦炎等鼻疾。说起辛夷花的名字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传,古代有一姓秦举人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头昏头痛,鼻子流脓流涕,腥臭难闻,四处求医,均无效果,十分苦恼……有一天,朋友来看他,见状便劝道:“老兄,天下这么大,本地医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医?”他听后觉得有道理,反正呆在家里得了这种病,死也死不了,还不如出去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也好。于是,次日便携家人出门了。这个举人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治好鼻病。后来在一个夷人居住的地方,遇见一白发老人告诉他:“你这病不难治,我给你介绍个验方,只要你坚持治疗,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就能治好”。他听了很高兴,急忙向老人求教。只见老人走到房前,在一株落叶灌木上采了几朵紫红色的花苞,说:“就是这种药,你每天早晚采几朵煮鸡蛋吃,用不了一个月准能治好你的病”。他遵医嘱,连服半月,果然积年鼻疾霍然告愈。举人便向老人要了些草药种子带回家种在房前屋后,遇有鼻疾的人,他就用这种药给人治病,都收到了显著疗效。后来,他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医生。人们问:“这种药很奇怪,先开花后长叶,叫什么名字?”他忘了问老人了。想了想,这是辛庚年从夷人那里引来的,便急中生智道:“这药,就叫辛夷花”。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

篇5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中药学要跻身于现代科学行列,学术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就现状而言,中药学独立自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以有错不纠(当然很难纠)和含“冤”不申,两种现象加以说明。有错不纠的例子很多:《中国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当成枳。实际上中药枳实、枳壳和“橘窬淮而北为枳”的枳应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宽昭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曾误将Liriope称为麦门冬属,《中国植物志》虽改称山麦冬属,但将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称为“湖北麦冬”就极端错误,应该称“湖北山麦冬”,以免误导医患;《中国植物志》的荆芥Nepetacataria从来就不作荆芥入药、葶苈Drabanemorosa从来就不作葶苈入药,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从来就不作威灵仙入药,所谓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从来就不是正品中药骨碎补,科属种的中文名都不恰当。中药植物来源的中名错误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国植物志》将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叶半夏改为虎掌;将Seseli由邪蒿属改为西风芹属。问题是在《中国植物志》错了而不改或未改时,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坚持真理的权利在我们手中,用与不用事关中药学自主意识,不宜小看。谢宗万从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为毒蛆草科,相应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为毒蛆草[2],强调独行菜属(Lepidium)必须改为葶苈属以符合中药葶苈来源的实际情况,这种精神应该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当面对甲骨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院士和权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坏甲骨文)和“糟蹋化石”的指控时,没有申辩就把《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载的龙骨、龙齿给删除了,从1985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只是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其实“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历代本草和现代《中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龙骨,是距现在几万年到几百万年前古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化石,其形状很不规则,硬度大,有裂隙,几乎没有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来刻写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龙骨,而是龟甲和牛骨[3],时间距今不过三千多年,完全没有石化,化石与非化石,数万年和三五千年差别如此之大,混为一谈,实在是不科学!“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药铺售的“龙骨”中发现了巨猿、板齿犀、铲齿象、三趾马等考古需要的珍贵化石。西方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比较客观:“龙骨因为可以作为药物而为人们重视这一事实,曾经帮助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国动物化石的知识在2~15世纪的这段时间遥遥领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动物学者、古人类学家寻着“龙骨坡”、“龙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龙骨的村民的向导下,由此种捷径(包括逛中药铺)获得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历代医药学家发现和运用龙骨治病,以及群众性采挖龙骨的实践,光靠考古学家个人的力量,恐怕难有作为。龙骨、龙齿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的卓越功效,清宫御医用白龙骨等药治愈光绪年间太监总管崔玉贵(地位仅次于李莲英)迁延数年的鼻衄,民众内外伤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龙牡壮骨颗粒(国药准字Z42021662)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多汗夜惊等有近20年连续使用历史,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年产值逾亿)。由此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发明龙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骨有关的化石虽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这类远古哺乳动物遗骨的药用资源是丰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考古价值或考古价值很低的,值得开发利用。通过对遍布全国的龙骨收购点和销售店的巡查监测,请化石专家对采挖、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识别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的识别能力,实现既增加考古新发现的机会和成就,又保证了医疗需求的“双赢”。过去那种“过河撤桥”、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钙一类物质代用龙骨的建议是对龙骨治病科学性的蔑视。事实上,一味禁止,但龙骨采挖和应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取不承认主义的效果甚微,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刻不容缓。鉴于五花龙骨被历代医药学家推崇,与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加以收载。

篇6

1.1众多科研创新项目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重要平台学院拥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学位,1个省级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省级首批示范专业。其中:中药学学科为2009年省级B类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为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和省级首批教改示范专业,药用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为省级首批基础课实验示范中心,2010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绩优秀。2011年获得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药学类专业综合技能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1.2高端实验设备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基础保障近5年来,除正常实验教学经费拨款外,学校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近1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教学条件建设,添置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毛细管电泳、荧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石蜡切片机、振动切片机、冷冻切片机、荧光电子显微镜、液质联用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实验室建设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室内装有封闭式通风环境保护,实验室的三废处理、紧急事件应急设施以及防火等安全设备,均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目前,学院拥有20个标准实验室和10个测试室。总面积达2200m2。此外,学院与学校科研中心的分子生物学仪器等大型科研设备实行资源共享,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进行创新研究拓宽思路,提供共享平台。

1.3实习(实训)示范基地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重要载体安徽中医药大学拥有多个教学见习基地,如黄山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及亳州药材市场药材鉴定实习两大专业课程见习基地,与亳州市、黄山市、绩溪县和舒城县等建立了校市(县)中药产业全面合作,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和中成药研发生产等基地10余个。另外,学院自建了中药标本中心,自有栽培的800余种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9万余份腊叶标本的中药标本和中药材标本陈列等已应用于实验教学,并发挥重要作用。还与安徽省药物所共同承担学校新药研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2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的初步尝试

以本校2009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报名筛选,选定18名学生为项目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每4人一组,其中两组分别为5人。确立以药物制备和新药研发为主线,利用中药鉴定、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药物剂型确定、药物活性与安全性评价、药品质量控制等实验模块,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综合型实验的训练操作。具体采用中药组方:金银花+黄芩;蔗糖、淀粉适量;该方具有清热疏风,利咽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肿大、口渴、发热;临床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现将此组方拟设计成不同剂型,请根据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知识,充分考虑以上各味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以及临床功效,设计该组方的成药技术路线。试写明其原植物的鉴定、炮制、提取、制剂的工艺、工艺流程及工艺要点;并对相应的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如何对这些剂型的质量进行分析(提示:主要包括该处方中药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部分)。另外,请按照组方的功效及临床应用设计该方的药效学研究试验方案。在近一年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中药学实验课程以及与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前后衔接,普遍提升了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创新能力。其中一名学生参加全国医学类大学生基本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通过建立围绕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专业实验技能模块为目标,将中药专业技能实验内容整合为中药资源、中药提取分离、药物剂型确定、药物活性与安全性确定、药品质量控制等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模块。使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实验技能和素质、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经历由浅入深的模块式训练与培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3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的远景设想

药学院提供的良好条件基础和有效路径,使参与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的学生药学专业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等能力明显增强,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实践效果已得到充分体现。由于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在建设实践中完善。

3.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师资队伍是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规划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主力军。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教学和实训中心顺利建设的前提条件。实训中心正在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确保工作有序、规范开展。中心实验队伍建设采用专、兼职实验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拥有一支热爱实验室工作,教学思想先进,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服务意识好,具有团队精神,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专职实验教学团队。依托药学院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药剂学教学团队和中药学学科教学团队的力量;聘请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兼任实验指导教师,为中药学专业实训中心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积累,逐步弥补了实验设计中的不足,解决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关键环节,使实验实训中心走上正规化轨道。

3.2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实验改革全面考虑中药学专业以及不同层次授课对象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设计更多高水平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继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立本科学生科技基金,充分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实训对象:药学院所有专业学生;普及实训专业:药学院所有专业。

篇7

1.2 趣味记忆教学法在讲授每味中药之始,注重介绍其来源、产地、采制以及实物标本介绍的同时,就其外形特点、名称涵义、传说等入手作趣味性的引导记忆[2]。例如:以形态结合产地取名的秦艽原产四川、古代为秦国之地,它的根作罗纹交纠状,两者合称为秦艽。

1.3 联系记忆教学法中药的功效,应用与其本身性味,归经有较密切的联系。在讲解中药功效时,可联系其性味归经以及中医基础中有关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牢牢记住。

1.4 对比记忆教学法药物间的功效对比,包括共性与个性。共性就是两味(或以上)药物的共同功效主治,如桑叶、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桑白皮、葶苈子同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将这些药串讲在一起,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集中记忆,并可获知此类药物常可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也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要精细地掌握药物的要点,还必须同中求异,辨析出相关药物的各自特点来。

1.5 分类记忆教学法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所输入的信息,而是利用原有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对新信息予选择整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自觉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归类,以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补阴药章节的教学中,将补阴药分为补肺胃之阴药和肝肾之阴药两类,然后将其分别讲解。

1.6 纵向比较记忆教学法这种记忆法主要用于同章节药物的学习。通过比较可以迅速地掌握数味药物的相同功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药物的特有功用。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大黄与芒硝的功用异同等等都可以用比较这种形式指导记忆。有比较就有鉴别,运用比较记忆能准确地掌握药物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为以后临床上“对证”用药奠定良好基础。

1.7 直观记忆教学法在中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中药标本室的作用。利用浸制标本、蜡叶标本和个药进行反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了解药物的形态、性状、颜色、来源和采集的同时掌握药物的归类。掌握了药物的归类也就掌握了药物的主要功效,因为中药的分类是按功效划分的。通过对中药饮片的观察与品尝进一步体会中药的气味与功用的关系,思考中药发挥效能的一般规律,为掌握重点药物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多元记忆法教学效果评估

2.1 教学对象中药学本科生共65人,其中,女生43人,男生22人。

2.2 教学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药学》(黄兆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3 教学方法将上述多元记忆教学法穿插应用于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标本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

2.4 教学评估

2.4.1 考试以期末考试进行教学效果检测手法之一。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进行。采用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80分以上为优秀。

2.4.2 问卷调查根据中药学课程的特点自行设计问卷,于教学完毕后以学生无记名方式独立填写问卷内容。

2.5 结果

2.5.1 考试成绩及格率为98.5%,优秀率为58.5%。试卷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从试卷答题情况看,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也能很好的把握,达到了教学的预定目标。

2.5.2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份,收回64份。62%的同学认可多元记忆教学法,66%的同学认为改用多元记忆教学法后中药学课程变得生动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55%的同学认为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66%的同学认为加强直观记忆教学法能够增加他们对药材知识的记忆。调查内容和结果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篇8

    据相关材料[2]可知,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医药院校的创业与创业教育比较保守,而且其发展比较稚嫩和滞后。根据当前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情况,作为比较传统的学科之一,中药学专业的创业条件和要求具有创业起点高、医德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

    1.创业起点要求高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个人以及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对创业者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硬件设施等要求较高,而且其创办的企业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故其创业的门坎相对较高。再者,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医师执业等相关证书和实践经验是很难走上创业之路的,并且毕业几年后再进行创业时所享有的创业优惠政策相对较少,这些创业要求赋予中药学专业的创业者必须要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业能力等创业素质。

    2.医德素养要求高

    中药学专业的创业关系着社会医疗和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还关系着社会广大人群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逐渐重视,社会对医疗条件和医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创业者应具有高尚的医药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切实通过自己的创业经历能为社会广大人群带来健康和便利,同时也不忘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

    3.实践能力要求强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例如,在学习中医辨证课程时,如果没有实践课程,同学们只能根据书上所写、老师所讲去想象病人的情况,而不能实际观察到病人的面色、舌苔等一系列症状;再比如,在学习中药炮制课程时,若没有实践课程,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死板地记忆理论知识,而不能实地观察中药材炮制的全过程,更不能了解到中药材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中药学专业创业不仅对创业者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实践,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中药学专业创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对中药学专业创业教育的建议

    中药学专业的创业与创业教育特色赋予中药学专业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药学专业的创业教育应注重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质量、加强医德素质和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实践教学等。

    1.注重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质量

    在课程计划设计方面,应该把中药学专业知识及能力的运用放在一个开阔创业平台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上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时系统化、扩大化、实践化,与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并将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选择和决策能力;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有效性,把重点放在成功创业案例的分析上,特别是中药学专业的成功创业案例,使在校大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受到成功创业人士的激励,另一方面掌握成功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程序;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中要去粗取精,精选内容才能让大学生学到最经典的创业知识,才能根据自己所学选择正确的创业方向。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完美结合,那么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也就不会再有一个漫长的实习、适应过程了。

    2.加强医德素质培养[3]

    中药学专业创业所从事的工作是特殊工作,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死安危、家庭的悲欢哀乐、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为一所中医药院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但是中医药院校的医德素质教育并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来实现的,而是靠丰富多彩的各种教育渠道得以实现的。一是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融入到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鼓励大学生多读一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书籍,让他们充分接受传统优秀品质的熏陶并及时与之交流心得。二是将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医药院校可以根据当前教育要求和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寻求新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活动方式。如鼓励大学生参加为下岗职工义诊的活动,推拿、按摩志愿者、走访老人日常活动区或为社会人士宣传中医药知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加强医德素质培养的意义和价值。除此之外,中医药院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创业专题讲座,宣传和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大力宣扬成功创业的辉煌业绩和优良品质。

    3.加强创业素质培养

篇9

第一阶段:对2006、2007级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中药实践课程意见、建议的调查问卷,和后续临床课程教学反馈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极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但是由于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大缺憾,如标本室陈列标本破损陈旧;药用植物园原生药物数量过少;缺少药物鉴定、炮制、制剂及基本的临床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原有学时数过少(28学时)等。有鉴于此,我们对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完善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等内容,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学大纲。第二阶段:①对原有的中药标本室进行了改进扩建,更名为中药标本馆。对中药饮片、药材、植物形态标本进行了更新完善,并分类摆放,以利于学生鉴别学习。馆内共陈列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标本四百余种,并在馆壁内侧设有“中药发展源流”文化长廊,通过对历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及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有简单的了解。②对药用植物园原有药用植物品种进行了补充。③对原有自制《中药标本图谱CAI课件》进行了补充完善,重点补充了标本室及药用植物园没有的药物图片;对常见相似药物饮片、药材、原植物形态鉴别进行了整理归纳,制成教学课件。④对中药专业炮制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常用炮制方法:炒、炙、烫、制霜等操作过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⑤对中药专业制剂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中药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操作流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⑥在学校附属门诊,选择典型病例,对其诊疗过程拍摄制成了教学光盘,用于临床见习及病案导学。拍摄了临床常见病:感冒、痛经、腰痛等疾病的诊疗过程。用于加深对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认识和理解。

1.2研究对象

本校中医临床专业2008、2009级已学习完《中药学》理论课程的学生。

1.3研究方法

1.3.1将每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进行以下教学安排:①参观标本室:对典型药材、饮片标本形态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药材的药用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初步了解药材真伪鉴别的要点。购进药物饮片,分发给学生,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讨论,以巩固加深对药材形态的认识。②参观药用植物园:对常见原生植物形态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有所了解。③观看自制教学课件以加深学生对典型药材、饮片、原植物形态的鉴别。④参观安国药材交易大厅及药材种植基地,以巩固在学校药园及标本室所学内容,并了解药材市场交易情况,开阔视野。⑤观看自制中药炮制教学光盘。让学生了解中药的炒、炙、蒸、煅等炮制方法的操作过程,认识药物通过不同的炮制会改变药物的色、味特征,具备不同的临床功效。如:生地黄外表灰黑色或棕黑色,间有黄心,味微甜,性寒,功效凉血滋阴生津,用于血热证;酒蒸后饮片面乌黑发亮,质软而黏,味甜,性温,具有补血填精功效,用于血虚证。⑥观看自制中药制剂教学光盘。让学生了解常用中药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剂型的操作过程。⑦观看自制病案教学光盘。通过对病案学习与分析,了解中医运用中药诊治疾病的过程,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并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⑧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教学医院及本院附属门诊见习参观,分小组进行模拟病例分析讨论,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上各项教学内容,①②④项在原有中药实践(认药实习)课学时内完成,③⑤⑥⑦⑧项在课余时间周六、周日完成。第二组:保持原有中药学实践(认药实习)课程内容不变。即以上①②④项内容。

1.3.2课程结束后两组同学均进行:①组织考试,考查学生对饮片、药用植物的掌握情况,统计分析两组同学成绩情况。②每位同学交学习报告一份。③每位同学填调查反馈表一份。

2研究结果

通过对两组同学的考试成绩、学习报告、反馈表总结,分析中药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前后教学效果差异,我们总结出了最佳的《中药学》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学时等)。认为在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补充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内容,更有利于弥补中药学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中药的真伪鉴别、炮制、制剂的方法和要点,有利于加深其对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适度合理的病案导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理解,为后续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了专业信心。

3问题展望

3.1由于受现有条件限制,学生不能象药学专业同学那样,对制剂、炮制等过程进行亲自操作。而仅靠观看光盘,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争取能尽快建设好“中药实践操作”实验室,让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能亲自操作简单的炮制与制剂过程。

篇10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篇11

1.1明确中药师职责

作为一名中药房药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要保证药品的质量,对于饮片的采购和验收以及储存和保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采购时,必须保证正规的进货渠道,在饮片入库之前必须检查是否具备相关的质检报告,避免饮片中掺假,说细记录中药饮片的生产批号、产品质量、产地。保管仓库中的饮片需要注意,必须要根据饮片的特性,选择贮藏饮片的环境,要保证库房干燥,平时要多通风和晾晒,一旦出现虫蛀以及霉变的情况,必须马上采取烘烤和暴晒的措施,防止腐烂变质的情况发生。同时,要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清扫,做好防鼠的工作。人参、阿胶、牛黄等贵重药材必须单独放置,防止腐烂变质的情况发生。

1.2标准化调剂管理

中药房药师进行调剂配方时,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仔细严格审核处方,注重剂量和配伍以及禁忌症等重点的信息。依照处方,进行抓药,主要区分不同产地的药品,在称量药物时一定要细心,对于有毒药物和贵重药物不能掉以轻心,任何细小的差错均不能出现。调配药物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有效防止混药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将每次服用的剂量单独装成包,叮嘱患者服用药物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以及服药的方式,在必要时也可以帮助患者煎药。

1.3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为了避免临床用药不合理而引发药害事件的情况发生,如果对药方有疑问,应立即与医生进行沟通,向医生讲述存在的疑惑,防止发生不良事件。如果证实处方确实存在问题,必须拒绝调剂,同时退回处方,重新开具。

2重视环境与管理

2.1环境与设备

开展中药学服务,中药房环境以及硬件设施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必须保证中药房室内和室外的环境卫生,对于称量工具以及药斗等要谨慎的保管,以防止设备陈旧或老化,及时的将废旧设备情况向相关部门汇报,必要的设备不能存在缺失的情况。

2.2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中药房药师在发放药品时,要做到既周到又细心,对于患者提出的用药问题要耐心的回答,禁止冷淡的态度和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为长期服药的患者建立服药档案,对于患者服药后的效果以及反应要跟踪了解,并做好记录,将记录整理好后交给中医师。另外,还可以在中药房旁设置中药咨询处,由中药房的药师换班值守,为患者解决中药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医院宣传栏内的资料要及时更新,使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3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为了中药学服务顺利且高效的展开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中药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服务意识,使其主动参与服务工作。制定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包含工作的态度,还要包含操作,安排资质较深的药师和主任随时进行监督和检查。

2.4提高中药房药师综合能力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中药房药师提出的更多要求,必须不断加强中药师的各项能力。提升中药房药师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分别是专业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专业能力方面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中药学相关的周刊和杂志拓展眼界。尽量制造中药师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外出的学习和交流,可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设置意见箱去了解患者的想法,满足其需求。

2.5进一步研究临床中药学

中药房在进行临床中药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深入临床,增加和中医师之间的交流,探讨用药相关的问题,并且结合药效以及药动学等试验和观察,从医和药两方面考虑,研究药物的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等,这样对中药师以及医师的能力互补有促进作用,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还可以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药鉴定和炮制以及配伍等实验,有助于中药师更加深入的了解药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