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1:48: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礼仪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导入(约4分钟):吸引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 近来老师对一个地方很感兴趣,是哪里呢?请看视频,注意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播放南非旅游风光片,综合展示南非的地形地貌、野生动物、海边风光、草原植被、气候特点、不同人种等,并伴以轻快的非洲音乐,最后定格于好望角)
师 视频播放的是哪里?
生1 南非。
师 (追问)为什么说是南非?
生1 我看到了南非的国旗,还有好望角,因为好望角在非洲的最南端。
师 很好!而且,南非是非洲最南端的国家。
生2 我看到了南非美丽的海岸风光,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很热情奔放;听到了轻松愉快的音乐,我还想到了南非盛产金刚石。
生3 我看到了很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斑马、大象、犀牛、狮子、鸵鸟、角马等。我想南非肯定很好玩。
生4 我觉得南非的音乐听起来节奏感很强,这使我想起了他们的舞蹈。
生5 南非蓝天碧水,风光旖旎,我想南非的气候可能比较湿润。
……
师 (过渡)好!同学们刚才看视频的时候很仔细,讲得也挺好!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南非。请大家打开书本第88至89页,仔细阅读,并结合图册第52至53页,想一想“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请注意,认识一个区域,必须明确三点:一是在哪里?(地理位置)二是有什么?(自然资源)三是怎么样?(环境状况)(课件演示下画线部分)
(二)自学(约8分钟):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看书,教师走近学生,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看书,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二是便于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的起点、重点和目标。
(三)自学反馈(约7分钟):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师 好,同学们自学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
(学生讲,教师倾听并板书,板书内容如图1、图2所示)
(四)合作学习(约24分钟):指导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 同学们刚才看书很认真,知道了这么多,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么,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呢?[学生有选择地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有的问题有难度,就在小组讨论时合作解决。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说到地图时,老师要借助课件适时插入相关地图(图略),并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要求学生做到“把学科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同时又能从地图上获取学科知识”。以此强化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意识,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当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师生一起小结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图3。目的是把学生之前的发散思维收回来,在梳理本课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建构学科知识框架。最后,进行课堂检测,时间约2分钟,检测内容如图4所示。]
二、教学片段分析
(一)关于本课教学环节的揭秘
上述课堂实录中,环节一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南非的地理风貌、气候特征和经济特色。环节二是学生自学,带着“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任务看书,不但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看书,而且有助于教师在接下去的自学反馈阶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这是“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变课堂为学堂的第一步。环节三和环节四是直接决定本课成败与否和课堂生成多少的关键。其中环节三是学生自学情况、最近发展区和兴趣点的展示,这是“以学定教”的起点,也是教师确定本课教学起点和重难点的依据。环节四的合作学习是“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最能彰显小班化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展示个性特征和学习成果。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生问生答;生问小组讨论后回答;生问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回答;课后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后再回答。上述四个环节的共同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这与之前大班额的“师问生答”所折射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主体、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是完全不同的。
生问生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学生提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问题紧扣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偏离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很有思维含量,有的问题则不然;有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回答,有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还有的问题甚至连教师也回答不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上课时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智慧。当学生讨论的问题游离于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能及时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当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不露声色地把问题转移到小组讨论或课后探究。当然,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待老师课后查阅资料后,下节课再回答”。
(二)关于“彩虹之国”的5种答案
上述课例中,学生提出的“我还想知道”问题中的第9个问题“南非为什么会有‘彩虹之国’的美誉?”是书本上没有涉及的内容(社会图册上有提到)。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当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生1 南非钻石多,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有一定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2 南非是个多种族的国家,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我想“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师 好像也有道理,还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3 彩虹应该与气候有关,我想可能南非经常下雨,经常雨后见到彩虹,彩虹多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也对,还有没有其他答案的?
生4 彩虹是七色的,而南非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我想‘彩虹之国’会不会与它的文化多元有关?”
生5 南非野生动物多,各种动物多姿多彩,所以我认为“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当时,笔者深深地为学生们的活跃思维所折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全班学生:“我们班同学真的很善于联想,且不管答案是否正确,周老师很欣赏大家积极发散思维的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积极多角度思考问题。我想,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而且,南非三面被大洋环抱,雨后现彩虹可能还与光的折射有关,老师也不能确定,咱们课后再上网查资料好吗?”
(三)关于是否要给出正确答案的争论
一堂课,学生提了很多“我还想知道”的问题,是否每个问题都要解答呢?对此,众说不一。比如,关于“彩虹之国”的教学片断,课后交流时,听课教师给出了四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给出正确答案,而正确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教师不应该避而不答。
【观点二】既然书本中没有提及,教师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次要问题忽略不计,或者一笑而过。
【观点三】这个问题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关于南非的,既然学生提问了,还是要回答的。这节课回答不了,可以下节课再回答,但这会影响教师的威信。
【观点四】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关于“彩虹之国”原因的争论,答案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可喜的是,我们从学生的各种回答中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学生的联想是多么丰富!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就是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听了同事们的这些观点,笔者也苦苦思索了以下几个问题:
1.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2.小班化教学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3.“以学定教”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学”如何真正决定“教”?
4.学生想知道的与教师想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如何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5.如何归类、筛选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我还想知道”的问题?
这是笔者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来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课例启示
(一)教师备课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自我追问: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某些知识与技能?全班可能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了?掌握到何种程度?还有,哪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谈不上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组织教学要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为切入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当学生自学后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时,这是最真实的学情,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某学生“我知道了”,不一定表示其他学生都知道了。教师要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以便通过学生的二次回答帮助其他学生也知道,并同时知道获取该知识的方法,如看书本第几页哪几个关键词,或者看某个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
2.某学生“我还想知道”的,可能是其他同学已知的。教师可以请已知的学生来回答,实现同伴互助。当然他想知道的问题有可能正是其他同学也想知道的,那么就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此时,正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
3.学生说“我知道了”――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说“我还想知道”――这是他们的学习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小班化背景下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展开教学。
(3)教学流程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如水一样随“物”而赋“形”。这里“水”可以理解为教学流程,“物”就是学生的求知需求,“形”就是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去组织教学,随着学生的需求变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教材的逻辑设计教学环节,牵着学生的思维跟自己的思路走,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小班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大班额背景下按照预设环节按部就班走流程的教学模式。
课 题
色彩的搭配技巧
授课时间
4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彩色的基本色
2、基本色相:红、橙、黄、
绿、蓝、紫。
重点难点
同类色搭配(45度)
临近色搭配(90度)
对比色搭配(135度)
互补色搭配(180度)
设计意图
掌握色彩的对比性,学会色彩搭配。
实物、模型、课件
ppt课件
教学环节
实训课教学活动
备注
引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比例越大则色彩越纯,比例越低则色彩的纯度就越低。
展示加工工件、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工工件场景、流程等
教师讲
操作要点
教师做
操作示范
同种色搭配从12环中两个比较接近的颜色相配。如蓝色-绿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邻近色搭配,所谓临近色系指色环大约在90度以内的邻近色。对比色搭配,指在24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 度之间的两种颜色
讲解加工工件所需知识与技能,示范操作加工工件动作、流程
学生学
操作要点
学生做
技能训练
色彩的搭配是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色彩技能,同学们要多把不同的色彩进行对比,进行分析,找出色彩搭配的规律,才能把色彩课学好。
学习加工工件的知识与技能,合作或独立操作加工工件,教师指导学生安全操作,纠正不规范动作。互动中形成活力课堂
展、点
作品展示
教师点拨
让同学们展示各自的色彩搭配效果图。一般来说全身色彩以三种颜色为宜,不宜过多。
展示学生加工工件;教师点拨工件优缺点,以及与标准工件的差距。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评
教学评价
幸福提升
[基金项目]2020年7月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雨课堂’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GY2020-48)
[作者简介]王翠喆(199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张君(1979—),男(回族),新疆石河子人,博士,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2-0288-03[收稿日期]2020-02-24
医学遗传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互相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其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学生。目前,该课程面临的问题是其理论性较强、抽象难懂,并且学生普遍认为该门课程与临床关系不大,这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足[2]。因此,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授。案例式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情境案例教学课的案例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主动查找资料对案例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与讨论中解决问题,旨在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
而我院医学遗传学课程讲授以大班授课为主,并且课时只有24学时,单纯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案例式教学,不能充分讲解和归纳知识点,导致学生可能只掌握了个别案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不能全面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所有章节内容。因此,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较低,师生沟通不充分、不及时,学生在课前和课后没有充分预习和复习,只是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考核方式较简单,只有考勤、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卷面考试作为末考成绩。这种教考模式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该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缺乏实践性[4]。
在此背景下,本课程组融入新兴快捷的信息化技术—“雨课堂”。“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型的智慧线上教学工具,2016年4月正式上线。该教学工具基于PowerPoint(PPT)和微信,学生只需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即可进入课堂完成相关学习[5]。在此App下,教师可以进行随机点名,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视频、音频和PPT等;学生可以查看课件、课堂弹幕、课堂投稿;课堂结束后能够自动生成课堂报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雨课堂”融入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更多临床案例和遗传学知识。因此,本文初步探索基于“雨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基于“雨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法课程实践
(一)课前准备工作
1.教学对象。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8级1、2班作为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雨课堂”进行教学,学生人数为62人。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1、2班为对照,运用传统的PPT结合板书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人数为63人。授课时间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2.案例准备。由课程组教师精选5个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直观性,且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遗传病案例。如讲授单基因遗传病章节内容时,可选取Huntington舞蹈病、多指症、镰性细胞贫血症、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临床病例,案例可以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不局限于某一章节的内容,可根据授课内容的具体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横向整合。如在讲授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章节的内容时,更强调学生对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分析,所以案例的准备可将单基因遗传病(白化病)、多基因遗传病(糖尿病)、染色体病(Turner综合征)、线粒体遗传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肿瘤遗传病(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不同种类型的遗传病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3.利用“雨课堂”任务。教师利用“雨课堂”创建课堂,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课堂,然后教师视频、语音或文字案例,线上现有的慕课视频作为辅助,最后对班级学生进行随机或自由分组,分为5组。教师随机将5个案例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中,学生提前讨论和预习案例所涉及的遗传学知识。
(二)基于案例的多元化教学
1.讨论式教学。课前运用“雨课堂”将案例提前发送给学生:例1:一患者,女性(Ⅲ代1号),8个月左右发现智力发育落后,生长发育迟缓,毛发淡黄,尿有鼠臭味,诊断为脑瘫,对症处理,现年20岁,智力中度落后,并给出谱图。根据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①判断疾病类型;②该病系谱特征;③解释该病发病原因,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④计算再发风险。例2:“月亮儿女”之谜:在浩瀚无际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索伊斯岛。岛上有300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居民们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而得名。该岛的正常居民中,大约有60%是该病的携带者,而在岛外只有1%的人是该病携带者,课堂中进行讨论:①“月亮儿女”患什么遗传病?②这个小岛上该病发病率如此之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③岛内表型正常女性与岛外正常男性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是多少?④岛外一位年轻女性不患病,双亲表型也正常,但弟弟患了此病,不知道该不该生孩子。如果你是一位咨询师,你将如何向她提供咨询。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对讨论的结果进行5—8分钟的汇报或解答。
2.学生间情景互动式讨论。在讲授遗传咨询章节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案例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病例的内容在课堂中演示出来,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通过讨论,能够归纳总结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够做到将教学内容融入情景中。每组派出2名学生,其中一名担任咨询医师,另一名担任咨询者,课前自行练习遗传咨询活动。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呈现。例1: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了4个儿子和5个女儿,长子是血友病患者,早年去世。一个女儿嫁给瑞典王室,生有一子,不久夭折。女王的另一女儿嫁给西班牙王室,造成家族中血友病患者增加。女王的一个外孙女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也患有血友病。从英国王室传播的血友病,很快蔓延到瑞典、西班牙和俄国王室,使统治者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假如你是这些王室的保健医师,面对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处理?在课堂中,一名或者几名学生作为皇室贵族人员进行提问,另一名或几名同学作为医师进行解答。例2:一对青年男女即将结婚,男方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双方家族中其他成员都正常,他们来做婚前咨询:①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②男青年将来有没有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③他们结婚后所生子女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多少?在课堂中,两名学生扮演夫妻,另一名学生扮演医生,通过对话交流,掌握遗传咨询的要点。
3.学生PPT汇报。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内容,可以让学生以PPT汇报的方式进行自助式教学。如在讲授核型分析的具体内容时,教师给出案例:一位女性已自然流产两次,经询问家族史发现该女性的母亲、姑姑和姑姑的两个女儿也都发生过自然流产。尝试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详细说明临床上如何进行诊断,从而引出核型分析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汇报,讲述核型分析的具体内容、Denver体制的内容、具体流程以及核型分析的意义。学生PPT汇报时,提前制作调查问卷,并邀请本教研室的教师进行点评,旨意提高学生能力。点评内容包括:PPT干净、整洁、精美程度,内容逻辑性、结构严谨性、条理清楚程度,PPT制作是否图文并茂、画面生动,是否熟记内容、脱稿演讲;PPT讲解时是否内容恰当,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详略及难点处理得当;是否态度认真,精神面貌良好,自然、大方、得体;是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表达准确,无口头语;汇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汇报或讨论结束后,可以运用雨课堂结合问卷星等App投票或进行点评。学生之间可进行互评,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对教师或课堂进行点评等。点评的内容可多样化,包括学生的预习情况、讨论回答问题的情况、PPT制作精美度、PPT汇报情况、对课堂的满意度、对今后课堂的建议等。最后利用雨课堂的“课堂报告”功能查看课程整体反馈。学生对本次教学有较好的评价,调查显示学生中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93.4%。
此外,本文在比较了期末考试成绩后发现:运用“雨课堂”授课的班级及格率(87.09%)显著高于未使用组(69.84%),并且“雨课堂”组平均成绩(79.73±8.44)显著高于未使用组(66.03±17.27),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讨论
目前,一线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有两种倾向——视为无物或全盘照搬。笔者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免有失偏颇。教材毕竟出自具有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之手,其中的例子都是经过事先精挑细选、仔细斟酌的,大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果无视教材,自己编排课堂教学内容,肯定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当然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的例子在时效性、适用性等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有所取舍,以免让教材限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笔者推荐一个好的做法是:以“本”为本,借“题”发挥,即根据教学实际,利用教材提供的上等“衣料”为我们的学生度身打造“合体之衣”。
二、网罗经典,为我所用
这里所说的经典,具体指网络上不断涌现的经典设计和经典素材资源等。我们在网络中“冲浪”时,不妨做一个有心人,及时保存并记录下让我们为之激动不已的经典资源,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库。
1.多积累一些经典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习惯于在准备课例时,到网络上“海选”现有的案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翻山越岭”上。实际上,比较合理有效的做法是多阅读一些经典案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论述道:“今天,信息唾手可得,收集信息不再是问题,而根据信息做出聪明的决策才是奥妙之处……别人的推荐成了穿过信息丛林的捷径。”那些业内公认的经典案例,绝非浪得虚名,细细揣摩研究,对我们课程设计的品位和深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2.多积累一些经典素材
经典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有助于我们进行课程设计,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对经典素材的寻觅并不需要刻意而为,它可以贯穿于我们平日的学习和娱乐中。大多数时间,经典素材会与我们不期而遇。但能否抓得住、抓得准,则需教师的慧眼。譬如,笔者在网上搜索学习资料时,偶然发现了关于“虚拟故宫演示”( )的虚拟现实应用程序。这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收藏了下来并在之后“虚拟现实”的授课中用到了这一素材。这节课,学生身临其境般欣赏了“紫禁城全貌”,真切地感受了虚拟现实技术,同时提升了文化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对于初学Flash的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比较复杂的软件操作界面都会感到比较棘手,对动画设计中的诸多专业术语,如舞台、库、帧等概念含糊不清。能否找到一种比较轻松易学的途径让学生不至于知难而退呢?Alan Becker创作的Animator vs Animation(“人机大战”)不失为一剂良方。它以轻松幽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了Flash“库”里的元件可以重复使用等原理,欣赏过的人无不对该作品拍手称绝。如果教师将它用在课堂上,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类似的经典素材网络上还有很多,有待我们继续挖掘和发现。
三、关注热点,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提倡坐而论道,而应敞开胸怀,与时俱进,关注热点。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热点呢?大到关乎国计民生,小到涉及市井生活,只要是学生可以学习、应该学习的,我们都可以关注,具体实施的方式则不拘一格。
比如,2012年国际、国内的一些大事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设计中鲜活的素材。关于“2012伦敦奥运”,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处理历届奥运会奖牌排行榜分析图(相关知识点:表格和图表的处理);利用Flash制作奥运七巧板(相关知识点:关键帧动画)、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图(相关知识点:引导线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奥运专题学习网站(相关知识点:网页加工)。关于“造谣传谣”事件或“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信息安全以及健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加以重视,并教授一些必要的方法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当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关乎自身的一些“小”事也可成为热点,如“学生会竞选”海报设计、健美操音乐伴奏设计、“毕业留念”电子相册制作等。可以说,热点问题不断发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学会发现热点,让我们的课堂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能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四、彰显本土,讲求时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在学习上会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炼出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思考题:小梅去文具店买铅笔和橡皮,铅笔每支0.5元,橡皮每块0.4元,小梅拿了2元钱,问能买几支铅笔几块橡皮?
对于初一学生,这个问题是常识,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这是一个求不等式正整数解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小梅选择合理的购买方案。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出了下面一道题: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厘米,另一边长为6厘米,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许多学生考虑不全面,只得出周长是16厘米。于是,老师试着反问:“难道6厘米不能作为腰吗?”学生立刻说出第二种情况周长是17厘米。
老师并没有到此结束,又接着问:“5厘米的那条边改成2厘米呢?”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0厘米和14厘米”。然后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
很快,有学生回答:“10厘米不对!只能是14厘米”。
老师抓住时机追问原因,学生齐声回答:“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寓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于课堂教学之中。
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把常用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去类比,去归纳,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盖子掉进井里去这一结论。
四、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沟通、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为学生解疑释惑。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互相交谈。
五、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选择和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讲活讲透,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风格的教学方法。
在上周星期五,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在广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块坐在爸爸的对面,这时,爸爸压的一端仍然挨着地面。小宝眼睛一眨,借来了一副重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了他和妈妈坐的这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翘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所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上窃窃私语,但就是没有人举手发言,我紧接着写出了下面两个不等式: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哑铃重量
学生恍然大悟,很快列出了不等式组算出了答案。
六、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用好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试图通过例子,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已知ABC中,AB=AC,D为直线BC边上任一点,DE AB于E,DF AC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在《几何画板》中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固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2)等腰有几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哪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从特例入手,逐类考查。
在等腰Rt中:
(1)当点D与B、C之一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合理猜想。(等于腰长,易验证)。(2)当D在B、C之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
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
(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Rt改为锐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2)如何验证(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面积法)。(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与DF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
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
1.四人一组,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
说明: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猜想,验证”等探究性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确定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优越?(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结论?(等腰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类比迁移、引申拓广
应用本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正的边长为2,AD是BC边的高,点P为AD上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本题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线AD的长。
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
1.当点P为正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
2.当点P为正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
问题2:根据上面结论任意ABC内任意一点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间几何中有没有相关的论断。
分析:
1.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点P在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连结AP、BP、CP,则;(2)当点P在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时PD=0);(3)当点P在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同法可得PE-PD-PF=h。2.面积在空间类比为体积,三角形类比为四面体,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任意一点P,若h1h2 h3h4分别为到四个面S1S2S3S4的距离,结论为h1S1 +h2S2 +h3S3 +h4S4=3V四面体。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双课堂”教学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综合评析与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73-2
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物理新课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应运而生。何谓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呢?就是将常态的现实课堂引入网络虚拟课堂,二者相结合的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虚拟课堂是在“教育云”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的教学课堂。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为例,赏析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的特色,窥视物理“双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展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
《电容器的电容》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采用网络学案导学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建立电容的概念,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大小的因素)。出色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及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1 特色赏析
(1)网络平台特有的共享功能。
①资源储备功能。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分类选择学习。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自主学习变为现实。
②交流功能。网络平台搭建了师生交流的便捷通道,学生不但提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参阅评价别人的见解;教师及时浏览学生的回帖,批注学生提交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修订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针对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到无缝落实。
③统计功能。课上练习学生完成提交后,教师、学生利用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第一时间准确统计出掌握的情况(作业智能评定功能和课堂检测反馈功能),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为学生作业交流、发现问题的及时纠错(生生互相纠错、教师引导纠错)赢得了必要的时间,保证问题不带到课后,消除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
(2)网络学案的导学、助学作用。
在课前提前网络学案,以便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前学案(电容器的构造、概念、充放电过程特点,电容定义式及单位,电容器的识别等)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辅助下通过自学能够独立基本弄懂的知识,主要落实自主学习。课间学案是根据学生课前提交学习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如:充放电过程的认识等)以及课堂教学重点(理解电容定义式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决定式),通过教师点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主要落实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外学案通过三个微格课例巩固拓展重难点知识,一个思考讨论题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提供了师生间的再次教学沟通的机会: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不很到位的地方并进行补救,让课外辅导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主要落实独立学习。
(3)虚拟和真实巧妙结合。
①电容器放电过程,先虚拟后真实。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操作完成“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动画模拟”并解释,瞬间不可观察的过程用动画模拟再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接着教师用真实的演示实验验证。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辅助了对疑难问题的突破,不但体现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②静电实验,先演示后虚拟。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的探究方法――变量控制法,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实验录像视频”再现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推导;再让学生操作学习资源中心的“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动画模拟”,弥补演示实验(真实实验难现)的不足,同样达到实验目的,巧妙突破难点。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节课以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充分采用了“721”信息化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自主学习70%、合作学习20%、教师引领学习10%),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平台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落实。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动画、微格课例等)自学,辅助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得到提高。
(5)多种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应用。电容器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定量得出定值电容器的电荷量与两极间电压的定量关系有一定难度。演示实验中增减干电池的节数给电容器充电,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格数,初步得到这个关系,实验设计巧妙。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初步结论,老师略加引申,顺利得到电容的定义式。这样处理,老师没有强扭给学生难掌握的概念。
2 搓商质疑
(1)搓商之点。对平行版电容器大小因素的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设计了两套方案,以备条件变化(天气选择),有利有弊。利,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弊,在无形之中增重了任务,增大了难度,课堂时间更加紧张。可能会因时间不足或外界因素(天气因素等)的影响不能顺利进展,造成不成功,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影响继续学习的进展。对此应该谨慎处理。建议这样处理(不妨一试):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前或课后(最好在课前)选择适宜的天气做(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成果提供全班课上分享,辅助课堂教学;再用演示实验加强。笔者身处农村贫困地区。对类似问题曾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获得了成功。
(2)物理“双课堂”教学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带来新的问题。网络学案限制了自主学习的路径。网络平台现成的资源的确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学生学习按预先设定路线模式行走的思维定势。一旦脱离教师引导会独立行走吗?课前后网上学习得花一定时间,加重课外负担。学生回帖上传图片要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足够的时间保证、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保证(如:网络、供电等),一旦断电断网怎么办?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教师如何面对海量的回帖等等。只有正视不足。理性思考,才能不断改进。物理“双课堂”教学才能日趋完善,健康发展。
通过赏析这一典型课例,可以看出物理“双课堂”教学这一物理课堂教学的新生事物与现行的多媒体教学的不同之处。亮点明显、不足不可避免。优点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和供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的教师吸取可用之处;与优势相比,与之带来的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认也不可轻视,不足之处需要大家继续实践摸索、思考、改进中不断完善。
这节课是执教老师、教研组、项目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融合,展现了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体现出物理学科“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理念和设计方法);值得物理教师体味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碰撞出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玄妙之处。尽管如此,《电容器的电容》是值得观摩收藏的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物理“双课堂”教学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近期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备受关注。“双课堂”教学关系到物理教学改革的前景。不单是项目组与实验校的事,更现实的是物理同仁的事。因此,物理教师不应做旁观者,都应来关心、参与、呵护。
一.什么叫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
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由图片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三种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由本课题组团队开发而成,目前用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为例,教学内容由民俗、民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三大板块组成。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如民俗中的民居建筑,如果没有具体的徽州民居、吊脚楼、土楼的图片,那么要分析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就无从入手;民族民间艺术中的苗绣、木版年画、蜡染等比较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化事项目前都与人们的生活比较远,尤其90后的学生们更知之甚少,只有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各种视频来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并且喜欢上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然而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产业创意策划能力,案例分析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有几种,一种是真实存在的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第二种是别人已经做过的策划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第三种是虚拟项目,也就是尚未有人涉及的项目,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二.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丰富的图片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文化类课程包罗万象,具体文化事项千姿百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展示尽可能多的图片,那么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抽象的名词和概念,无法真正认识文化的具体形态,更不用谈分析和运用了。如年画,虽然学生都知道这个东西,但因为生活中真正接触的很少,所以并不能说出相关的知识,了解木版年画学生几乎没有。那么大量的图片甚至实物展示就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在惊讶木版年画的美丽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对年画的兴趣,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析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时,就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
其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可以简化教学内容,使其浅显易懂。文化类课程本身比较抽象,而且内容驳杂,课堂教学难度不小。如中国传统节日,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的根源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内动力是原始崇拜。然而当今中国已迈入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时代,学生光理解农耕文明就很麻烦。农耕文明不是耕牛、农田、篱笆、狗这些表象的东西,而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农民的生活、思想、精神。因此,学生会简单地认为过年是因为要赶走年兽、七夕节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当学生看到牛郎星、织女星的图片,端午节五毒饼上的五种动物的图片,再根据学过的原始崇拜的知识,就会明白七夕节源于自然崇拜、端午节是为了辟邪。
再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潜在的,有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出来的。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素材,学生们可以讨论、体验,并且往往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清明节这个教学内容中,一个“代客扫墓”的视频就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代客扫墓不可取,因为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清明节不扫墓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清明节出行交通拥堵,如果条件不允许,请人扫墓也是对祖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还有小部分学生则大胆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个好的商业机会。当然,教师最后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讨论却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的原则
1.代表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应该注重是否具有代表性。现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时间都有限,只能把最具代表性的图片、视频放在课堂上展示。比如木版年画,主要以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为代表,而且具体到年画图片,又以门神画最具代表性,年画人物以秦琼、敬德、钟馗等为最普遍,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年画的功能是为了避邪这个教学内容的。再比如苗绣,苗族分支多,各分支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苗绣的特点会体现出所属分支的特点。湘西苗族与汉人杂居,所以苗绣与湘绣有相似之处,比较淡雅、秀丽;而贵州黔东南苗族,因为地处僻境,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得更好,苗绣的图案和特点与汉族刺绣差别很大。尤其是苗龙与汉龙,风格、特征、文化表现都截然不同。那么图片选择就可以黔东南苗绣为代表。
2.关键性。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量太大、内容太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混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因此,要选择关键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如徽州民居和吊脚楼,都有美人靠。美人靠,顾名思义,就是供家中女子休憩的地方。可不同的是,徽州民居美人靠是面朝院内,女子通过美人靠只能看到院内进出的人,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吊脚楼美人靠面朝院外的广阔自然世界。这就是文化不同的表现。徽州商人被称为儒商,信奉儒家思想,因此民居建筑中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美人靠就是例子。而吊脚楼居住的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风开放,无拘无束,所有同为美人靠,生活其中的女子感受不同,体现的文化也截然相反。那么在讲徽州民居时,选择美人靠这个关键图片来说明其儒家文化内涵,不失为一个的切入口。
3.启发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和案例分析都要伴随问题而进行,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图片展示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图片供学生对比分析,视频播放之前就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而不是像在影院一样轻松、随意。案例分析最好是分为几个步骤,一开始只要抛出问题就好,学生讨论、分析过后,或者进行不下去了,再给予一些提示和线索,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分析,最后才把案例分析进行小结。如深圳大芬油画村是我国文化产业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那么一开始只向学生介绍,大芬油画村的基本情况,比如成立、制作、出口、年产值等,引导学生讨论其营销模式,学生一般能够说出利,却说不出弊。那么再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弊病,其核心在于缺乏文化创意,而只能一味临摹,批量复制。如果不锐意改革,最终将昙花一现。
4.开放性。知识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在课堂上运用不宜过多,因为这些不能延伸、拓展,无法训练学生的能力。比如年画,如果展示图片,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年画属于哪个地区的,那这个知识就没有意义。学生不知道也无所谓。而把不同风格的年画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其地域风格来辨别,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审美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某幅年画及其原因,这个设计就具有开放性了,学生可以五花八门说出不同的答案,每一种答案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都是学生分析的结果。
目前,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发成果,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反响很好。本课题尚在研究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在别的专业、学科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课题组.课堂教学技能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全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天中学刊,2010(4).
随着“三分教育”在我们开县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以及“课改兴校”口号的提出,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要求,鼓励并提倡教师作为研究者,开展校本教研。我校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的活动主题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上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这节课时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复习科学计数法;第二个环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的学生数、自己的身高、体重等,以此引入新课;第三个环节:介绍近似数的精确度并完成教材第32页的引例;第四个环节:介绍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补充出示了五道练习题且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讲解;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含补充作业)。听完课后,我有许多疑惑,于是调查了该班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效果欠佳。事后我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解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二是目标样题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三是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不强。所以导致这节课重点不够突出、难点尚未突破。反思我们的教学,提出自己浅显的见解,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用定量描述的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指导教学,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里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大部分学生达到目标;才能有效避免重复提问同一优秀生的现象。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85%以上的学生理解并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以及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示形式;②70%以上的学生掌握带有计数单位和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③95%以上的学生会将一个较大的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示形式,即精确到哪一位、保留几个有效数字,要突出落实这一重点必须精挑细选目标样题;难点是带有计数单位和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以及怎样将一个较大的数据按要求取近似值,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交流使难点得以突破。
三、精选目标样题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认为例题不在多而在精。除了教科书第32页的例6之外,我认为只需再选择一道目标样题就足够了。
例: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4.8÷2.3(保留一位小数) 1.55÷3.9(保留两位小数) 14.6÷3.4(保留整数)
这道目标样题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且既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示形式”,又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带有计数单位和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这道目标样题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典型性,从而使课时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四、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近似数,不仅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还会确定一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所以我认为老师可以借助从课堂引入学生所列举的数据和教材中的例6,介绍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即一个近似数,从左起第一个非0的数开始,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就是该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然后出示例题中的(1),这基本上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待学生完成后老师适当地加以小结,这些近似数是小数或整数,其精确度的确定,应从精确到哪一位和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入手,在确定有效数字时,0不能多算也不能少算。以从左至右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为界,左边的0不算,右边的0都要算。接着出示例题中的(2),老师讲解带有计数单位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方法,即这些近似数都带有计数单位,其有效数字的确定与计数单位无关,在确定精确到哪一位时,若计数单位前面是整数,它就精确到计数单位;若计数单位前面是小数,则整数部分的个位与计数单位相同,再根据近似数的位数,从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数起,数到哪个数位,就精确到哪一位。采用(2)中的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这些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近似数,其有效数字的确定只与乘号前边的部分有关,在确定精确到哪一位时,就只需要把10的几次方当计数单位来理解就可以了。接下来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老师再适当地出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加以练习。最后教师再出示几个较大的数,先让学生试着将这些大数按要求(精确到哪一位或保留几个有效数字)取近似值,此时教师得注意一点,如将1789这一个数精确到十位,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答案是1789≈1790,认为近似数1790精确到个位,有四个有效数字或近似数1790精确到十位,有四个有效数字等错误答案。这时老师就得引导学生回归到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中去,讲明后边的0是补位的,不表示它的精确度,因此不能算作它的有效数字。同时为了更好地减少这种错误的出现,还可以将例题中(3)的方法倒过来运用,把一个较大的数据按要求(精确到哪一位或保留几个有效数字)取近似值可以先将它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再按要求对乘号前面的部分取近似值。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介绍简便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商的循环小数的出现原因。
据调查,当前《品德与社会》中,制约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教学的内容乏味,没能调动学生兴趣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大多教师按教材照本宣科,是在“教教材”,没有应学生生活的实际去筛选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话题,也没有用心去收集多方资源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感到这学科的课堂枯燥乏味,对学科不感兴趣。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呆板
表现为大多教师惯用讲授方法把教材的道德知识、社会知识习惯地按照传授加接受的教学方式灌塞给学生,较少组织思考、体验、交流等活动,难以激发同学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不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和认同观点的情感需要,造成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倾听、等答案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习得质量。
(三)教师命令式的教学态度,影响师生关系
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态度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需求,高高在上、一副师道尊严地组织教学。上课惯用祈使句命令式,一味要求学生顺从、倾听,使学生倍感隔阂。谈不上有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的成果分享氛围,打击了学生学习情感的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建立。
(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在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求下,很多老师都组织小组学习,但对如何建立学习小组却欠缺研究和指导;在平常的观课中常常发现,教师在小组讨论前没有对小组作具体明确的要求,讨论中没有进行有效指导,讨论后没有必要的评价,这种没有做具体指导的做法难以让小组成长起来。所以,小组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五)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有效时间短
课堂上,教师教学随意性大,常常出现讲授时不到位或漫无边际地引发、离题等现象。没有把准教学的观点,没有把握好教学的有效时间,收放无度。
二、运用案例教学,改进课堂教学
在探索改进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时,笔者认为以案例教学法为切入口,是个不错的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与《品德与社会》教学
案例教学法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所创造的“问答法”,苏格拉底的教学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情况,以求教的口吻平等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找出问题的真正解决办法。
现代的案例教学法,一般认为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形式,再现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方法。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中心任务:
第二,案例教学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她成为哈佛大学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
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的教学可见,此法很适合学生道德的学习;从案例教学的概念、特点可见,此法与我们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培养方法和能力等核心观点是极为一致的。
(二)应用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
在小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展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拟定的问题,说明对小组评价的方法。
第二,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引导。
第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同时接受其他组学生的质疑和老师的质疑。老师和学生对汇报的小组进行评价评分。
第四,老师引导学生拓展问题并予以解答。
第五,教师总结
(三)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认为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问题。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案例教学所展示的案例内容贴近生活,高度认真而又新颖,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讨论,这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根据一定的事件情景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创造环境。学生有较多的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被珍视,自由度较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些学习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有趣而富有挑战的事情,所以学习的兴趣自然被激发。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课堂:讲授——倾听、记忆,询问——缄默的课堂文化,形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展开。由于学生直接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使教学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讨论和分析,希望得到的不一定是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这同时也是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习得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的过程。
3.促进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学习讨论,思维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4.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
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案例,避开了教材在角色叙述中的繁文缛节,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进入案例的理解和思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接连的讨论、小组辩论以及大组或全班的汇报。这种学习状态,学生是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是充分的。
5.有利于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例如,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案例教学中所编制的案例以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为内容,把各种矛盾聚焦在案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相应的政治、道德、经验等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亲切,很容易被吸引到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