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

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3 12:26: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

篇1

1、申报全国科技先进城区

今年是国家科技部开展“2007-2008年度全国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年。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科技局全力以赴,积极寻求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支持,同时主动与区有关单位协调,就全区科技进步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科普工作情况、基础性科技进步工作情况、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及成效5个二级指标的12500字的申报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申报材料。12月底,从科技部传来好消息,我区第6次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城区”称号。

2、申报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在省、市地震部门支持下,年初,区科技局参考了往年市局以及其他县区的申报材料,结合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特色,认真梳理,对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开展了2008年度工作总结以及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编制了《区科技局2008年度防震减灾综合评比材料》,共分区情简介、行政综合管理、安全民居工程、地震应急工作等六个方面,结合照片说明以及各种档案材料,上报国家地震局参加评比。6月,国家地震局正式下文,申报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区科技局在全市三县四区中唯一荣获“国家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3、参加省科技厅开展2007-2008年度的科技局工作考评

按省科技厅要求,科技局总结了2007-2008年开展的科技工作,填写科技考核相关数据,总结尤其在通过引导自主创新、服务科技企业、创建科技平台、争取科技项目、开展科技统计等领域积极开展的工作;通过与高校、企业联系,全力探求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建立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协助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等方面的经验。2月,经过省科技厅考评,区科技局荣获2007-2008年度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全面推进科技工作

1、加强对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1)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工作。通过专利申报服务、申报政策法规宣传与协助等方法,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为申报企业解决困难。2011年共有15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已有10家通过认定,目前按新办法申报的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7家。

(2)建立区专利窗口。与华信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区专利窗口,为辖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快捷的专利服务,大力推动我区专利申请与保护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今年,全区申请专利817件,专利授权数为34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20件。

(3)全力组织参加自主创新对接会。按照市里统一布置,以宣传科技发展为目的,选择了六家设计单位共十个设计方案,突出新颖、体现创新思维,精心优选方案。挑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技产品、科研成果参加自主创新对接会,受到广泛好评,完成了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风采的任务。

(4)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的统计工作。经调查统计,我区2008年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得所得税减免优惠约2000万元。

2、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与管理。加强服务中心管理,在孵企业安达数控公司已成功“毕业”,搬迁至自建的“安达科技产业园”,开始产业化生产,成功孵化。及时调整楼层,拿出两个楼层近20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向初创型科技企业出租,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近期已成功引进怡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润谷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信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入住孵化。我局正大力宣传,积极联系引进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重点帮助发展前景较好的小型科技型企业。

3、认真组织《市科学进步条例》讨论稿意见征求和修订工作。组织合工大、江淮、紫金制管、安凯等各高校、企业代表、专家对《市科学进步条例》讨论稿提出了30多条行之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对《市科学进步条例》的修改制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4、开展了对辖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研究所等进行调研。今年以来,我局加大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就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与科技企业结对互助等问题多次磋商,初步建立了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的渠道,并在下一步推动企业与学院、科研小组的直接交流问题上有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思路。通过努力,我局与合工大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下一步将进行企业与学院乃至科研小组的直接对接,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1、积极应对肥东梁园地震。4月6日肥东梁园发生Ms3.5有感地震,我区有震感,我局第一时间请示震情,并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同时展开震情值班,接听来电,耐心解释,安抚群众,平息谣传,全区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2、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利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日、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以“加强防震减灾意识,促进安全民居建设”和“加强震灾防御、保障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联合广播电台推出《科普之声》节目,于9月7日起每周五定期播出,主要介绍地震科普、防震抗震等知识以及全区科技工作动态;利用科技信息网防震减灾专栏,刊载防震减灾宣传知识,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组织学生适时利用电化教室和课外活动,开展地震科普讲座,召开防震减灾班会。

3、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阵地建设。大圩站将观测不方便的新民村深水井调整到余墩村,并设立了《地震前兆观测知识》和《地震群测群防注意要点》标识牌;增加了三个固定的地震科普宣传栏(镇政府、余墩、晓星小学);增设两名现场兼职观测员。在市地震局的关心协调下,我区正式接收烟墩镇群测群防信息站的管理及信息上报工作。

4、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月,分别对市四十八中和五十六中两所被评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检查,同时赠送科普图书1000多册。四十八中编制了《市四十八中防震减灾工作评比材料》,参加省地震局评比。

5、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了各级地震应急机构,修订完善了各级应急预案,全区应急工作基础得到较大提升;8月,启动了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区60所中小学159栋校舍进行了初步排查;区财政预拔100万启动资金,用于校舍的鉴定,此项工作于10月25日如期完成,目前正在开展校舍加固设计招投标工作;率先在芜湖路街道曙宏幼儿园成功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示范演练活动;9月,全区42所中小学和区机关大楼都进行了疏散演练。

四、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1、多形式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着力提升城区居民科学素质。一是深入推进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在义城镇农贸市场和芜湖路街道组织开展全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奥运”、“日全食”“防震减灾”大型宣传活动;安排50块科普展板在区行政服务大厅和镇街村居巡展;组织50名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市科技馆,开展智慧宝宝科技游;向干部及群众发放科普小册子10000份。二是开展青少年系列科普活动。组织20块科普展板进校园巡展活动;组织600多名学生听取科普报告会3次;组织选手参加2011年市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占全市(包括市属高中)获奖面的20%;第四十六中代表队在刚刚结束的2011VEX澳大利亚悉尼国际机器人公开赛中荣获了最佳能力奖和最佳编程奖。

2、加大科普投入,提升科普宣传能力。一是新增科普画廊20个、200多米,覆盖了各村居及大的住宅小区。二是在广播电台推出《科普之声》栏目,每周五定期播出。三是购买各类科普图书2000余本,帮助社区和学校充实科普阅览室;为各村居及农技协科普宣传员征订110份2012年科技报;与市四十中联合创办机器人工作室;支持师范附小装备400多平米的科技长廊,积极打造科普示范点。

3、以点带面,积极开展科普示范活动。按照市科协的“五个一”标准(即有牌子、有组织、有场所、有阵地、有活动)要求,进一步夯实了科普工作基础。目前,省科普示范社区有1家,市级科普示范单位8家,市级科普示范学校2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家,还有4家正在申报市级科普示范单位。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在开展好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完成如下工作:

1、完成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指标年度指标。按照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指标年度分解任务,增强服务,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力度,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7家;专利授权数超过209件(发明专利达到70件)。

2、建立区科技进步及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在省、市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结合我区科技工作实际,制定区科技进步及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措施,坚持边试行、边完善,力争2012年完成推进科技进步及自主创新体制主体框架搭建。

3、实施重点培育计划。在中小科技企业和汽车配套科技企业中,选择1-2家企业和1-2个重要课题,选择研发力量较强的课题组,主动联系,力争与高校研究团队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快课题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自主创新培训工作。举办2-3次自主创新理论培训班,加强对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培训;联系2家以上自主研发意向强的科技企业,邀请相关专家重点指导服务。

5、加大科普宣传。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把工作重点放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四个主要人群上,加强经常性的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继续做好科普之声,科普网络栏目,举办科普讲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着力提高公民素质。加大争创市科普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篇2

       根据《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有关要求,大赛秉承“政府主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模式,引导、集聚政府和市场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现制定2021年“淮北市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名称

2021年淮北市“科技创新决胜未来”创新创业大赛

二、时间和地点

初赛时间:2021年4月7日

初赛地点:淮北市职工服务中心一楼(市总工会东侧广场)

决赛时间:2020年4月16日

决赛地点:市传媒中心演播室

三、组织机构

(一)参与单位

1、主办单位:

淮北市科学技术局

淮北市委组织部

淮北市总工会

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支持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市金融局、市建投集团、建行淮北支行、淮北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诺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3、承办单位:

淮北市传媒中心

淮北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淮北市职工服务中心

(二)组委会

大赛设立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组成。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赛事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等工作。

(三)评审委员会

由组委会聘请成功创业企业家、创投专家、金融机构及行业知名专家等组成,负责参赛项目评审和大赛选手的创业指导和辅导等工作(人员待定)。

四、参赛条件

1、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制造、服务等业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企业经营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且为非上市企业。

3、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

4、成长组企业注册成立时间在2011年1月1日(含)之后,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初创组企业(团队)成立时间在2019年1月1日之后。

5、大赛按照初创组和成长组进行比赛。

6、参赛项目的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归属参赛团队,与其它单位和自然人无产权纠纷。

7、比赛不要求必须携带产品、样品等实物模型参赛。参赛企业可自主确定是否在比赛中展示相关实物模型,如有特殊设计的道具,请提前与大赛组委会沟通。

8、参赛选手应着装规范参加现场答辩,为取得较好的拍摄视屏效果,请尽量避免穿着带有细条纹或纯白服装。

9、参赛项目不得为历届淮北市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所有参赛项目需确保材料真实,如申报材料、比赛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

五、赛事流程

大赛分三个阶段:报名、初赛、决赛。

(一)报名

1、时间安排:3月18日—4月3日

参赛企业应对报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2、县区和高新区、煤化工基地科技部门对辖区内企业报名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条件的,于4月4日前报市科技局。

(二)初赛

1、初赛时间:4月7日

2、地点:淮北市职工服务中心一楼(市总工会东侧广场)

3、比赛流程:以现场自我展示和书面形式呈现,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以分数高低评选出进入决赛的项目。组织单位安排相关专家对现场自我展示进行指导和培训。

(三)决赛

1、决赛时间:4月16日

2、决赛地点:市传媒中心演播室

3、比赛流程:以现场自我展示和书面形式呈现,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以分数高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六、赛事规则

(一)比赛采用8+4现场演讲答辩方式进行:参赛选手自我展示及介绍8分钟,评委提问4分钟,参赛选手根据抽签顺序依次进行答辩。

(一)评选规则及评选标准细则:

1、评选规则:

(1)每个参赛企业由5名评委进行评选,以现场答辩方式进行;

(2)每名评委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并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以全体评委评分的平均分作为参赛企业(团队)的最终得分;

(3)以参赛企业最终得分排名作为晋级、淘汰及获奖标准。

2、评分标准:

参赛项目根据技术和产品、商业模式及实施方案、行业及市场、团队、财务分析等五方面进行评估,保证参赛项目质量。

评价内容

分值(初创组)

分值(成长组)

技术和产品

30

30

商业模式及实施方案

25

25

行业及市场

20

20

团队

20

15

财务分析

5

10

八、比赛奖项及支持政策

比赛根据专家现场打分的平均分作为参赛企业(团队)的最终得分,并现场公布。优选出淮北市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若干名;初创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若干名,由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奖杯、奖金,并将获得以下政策支持:

1、符合相关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的,优先支持;

2、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优先推荐入库;

3、符合市相关人才项目要求的,优先支持;

4、优先推荐给投融资机构;

5、择优支持创建“创新工作室”,符合条件的授予荣誉称号;

6、优先推荐参加省创新创业大赛。

篇3

项目来源:2012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节能减排”出自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作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行为,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来自高校的目光。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阶段的高校学生对于节能减排的态度将会引领节能减排未来的走向。那么,当代高校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现状进行了多元化的了解,为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广略尽绵力。

一、高校学生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的一种号召,更是保护我们生存环应尽的义务,学生是高校中至关重要的群体,自然要肩负起这份重任。然而通过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在节能减排当前还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整体的节能减排意识不够强,没有形成节能减排行为习惯。从调查结果看来,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大学生具有节能减排的想法,但是鲜少落实到行为上,造成高校节能减排“知易行难”的现象。调查结果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对于节能减排行为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少数想要有所行动的学生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善整个校园的环境,因此并没有将节能减排付诸行动。

(二)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对节能减排产品及技术的关注度低。这一点从市面上很多节能减排的产品无法得到重视和推广情况可见一斑,调查群体对于节能减排的认识不够清晰,没有切身感受到能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危害。

(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用水、用电、一次性产品等)很容易被忽略,学校出现较大浪费现象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办法。高校节能减排流于口号,大多数校园内抬头可见节能减排标语,但是视而不见者大有人在,校园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识,然而调查结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在用水、用电以及一次性用品的用量上甚少节制,不积小流,不成江河,因此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在节能减排方面至关重要。

(四)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强弱并无明显差异,节能减排意识并没有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而递增。为使调查结果有代表性同时也有层次梯度,团队在问卷设计上特别加入自然信息类,从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没有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而递增,甚至在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群体中都没有显著变化。

(五)许多同学认为高校在校大学生应在校进行节能教育,但是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对此却没有相应的措施。在问卷提及节能减排教育时,许多同学表示出相当高的热情,在现今多元化教育体制下,节能教育势在必行,然而现实情况不尽人意。

二、造成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较低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不难发现,当下大学生群体的节能减排意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对于大学生自身

首先,当前大学生群体较少主动去了解各种节能减排的知识信息,缺乏节能减排的敏感度,环境与化学等专业上有机会了解更多节能减排信息的同学们明显意识高于非专业相关的同学们。由此表明:相关的知识信息对于意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其次,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对于节能减排的研究创新,较少参与节能减排活动。校园中开展的相关活动学生参与度较低,许多同学认为这些活动专业性较强,并不能较好的在生活中联系节能减排,参与创新。实际上,“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为节能减排贡献一份力量。‘低碳生活’首先提倡一种环保意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1]

最后,生活中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虚荣攀比心理,这也无形间导致盲目消费的比重加大,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购买欲和实际所需不成比例,闲置物品偏多,低碳意识和责任感相对淡化,缺乏对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的认知。

(二)对于高校

学校节能宣传力度不够,对节能减排缺乏重视,在知识教育普及方面并没有做到位。“搞好高校节能减排教育,不但能产生巨大的直接节能环保效益,而且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习惯。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2]然而目前高校中鲜少相关的课程培训指导,也没有基础知识的讲座。高校及有关部门在节能教育方面的缺口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难以进一步提高。

大多数学生缺乏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途径。节能减排的活动也因局限性导致受众较少,认同度较低。大多数同学对于节能减排的活动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很多高校虽然逐步实行了一些相关措施,如禁止使用一次性产品、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等等,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多数同学并不能理解这些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深层意义,因此,如若建立更为完善的教育制度体系,相信此方面的工作将更高效开展。

除了教育缺口的原因,众人皆知,我国现今还没有针对节能减排的具体项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学校也尚没有采取相关的管理处罚办法,从而使浪费现象一再发生在法律的盲点。缺乏强制性的管理条例,校园节能减排只靠大学生的自觉性和公益心,效果不尽人意也在意料之中。

三、提升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的对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引导、科学带动、学生参与,建立节能减排的一整套体系。针对大学生在节能减排意识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

(一)加强节能减排教育,加大科学研究力度。由高校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节能减排的知识,例如:形式多样的节能环保知识讲座、低碳生活的教育课程、了解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等。设立相关的网站及制作宣传展板、海报,增加节能减排知识的传播途径。

加大对节能减排的科学研究,大学生是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特殊群体。积极投入能源循环利用的研究,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

(二)建立相关制度,节能减排于细节。大学生节能减排生活方式的践行与学校的制度建设密不可分,高校的制度是推行节能减排生活方式的标尺,能够使学生丈量自己的节能行为。学校在水电管理方面拟定相关方案,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推广。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将节能减排工作做到阳光化、透明化,设立意见箱,听取学生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要使节能减排生活方式与学生个人利益相关联,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教育方面渗透节能减排思想。在校园中做到人走灯灭,杜绝长明灯、白昼灯;及时检测校园内的水电设施,避免出现由于人为或忽视导致的浪费现象;优先采用环保型、节能型电器和设备,逐步淘汰高能耗、低能效设备。

(三)发动高校学生组织力量,学生会、学生社团、大学生工作室等要广泛开展以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各项各类形式新颖多样活动。动员学生从点滴做起,自觉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的意义,在开展正常活动的同时,向同学积极宣传关于节能减排各方面的知识,并且积极努力做到活动用品多次重复利用,活动报名表申报材料双面使用等方式,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微博、人人网等向大家发出倡议,用低碳环保的方式营造低碳的氛围。从而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带动各高校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节能减排的公益活动,让大家爱上公益。

(四)倡导商家规范性,倾听学生意见反馈。高校应鼓励并倡导校园商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数量,引导商家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替代原有的一次性用品;购物时使用环保袋,减少塑料袋使用量;严格执行塑料袋收费制,使校园节能减排行动与国家政策接轨。同时鼓励食堂、打印店、商店等校园商家粘贴节能减排标语标识。

将商家的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考核机制,组织学生定期对校园商家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评估。这就要求商家定期开展并向同学们宣传节能减排活动,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避免铺张浪费,而且校园内商家为了获得良好的口碑自己就必须应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这样在学期结束时由学生评出最佳节能减排单位和节能减排工作最差单位。分别向全校通告,由学生组织评估给商家压力使得节能减排在学生和商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现今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当代大学生对节能减排的关注。一个人的节约是理财,一群人的节约是公益。节能减排无小事,点滴行动记心间,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微薄,但是一个人可以引领一群人,一群人能够影响整个校园,从而将节能减排这一意识深入人心,更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