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4 19:25: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

现今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灌输学生知识为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历史课的枯燥与繁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许多学生都是靠着死记硬背学习历史,往往会忽视理解记忆的优点。这种灌输学生知识的模式,在考试中,答案往往是如出一辙,很难有个人的主见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高考大纲存在本本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老师和学生都是在整个教学大纲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不理解新知识,还会让学生感觉到上历史课很烦闷,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课堂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

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效益,有时候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只相差两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要熟记前面的知识,还要预习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益会提高吗?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就要熟悉一个时期的历史,这种压力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得不到应有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样熟悉这段历史,历史科目就像是一个时空胶囊,它记录着每个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历史的奥秘,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培养学生拥有高尚情操,陶冶性情。

二、应对历史教学弊端的创新策略

1.更改教育大纲,不再为应试教育而教育

应该要以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涵养而教育,在改写教育大纲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改写教育大纲的同时,也要创新高中历史老师的教育能力,适度地对老师进行后期的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课本专业知识,还要丰富教师课本以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例如,在说到朝代更替时,可以说一下对朝代更替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还可以进行一下朝代对比,让学生学习其中更替的各种道理。

2.转变和提高教学模式,不能再以灌输法为主导

而应该要用情境教学、拓展式教学等模式来进行教育,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教材创造一个现实场景,让学生来进行演练,或者把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等有意义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不但学习到课本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下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桥段来进行授课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活泼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桥段,例如,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如果历史存在着“假如”,假如项羽没有自刎,而乘船到了江东,那历史会随着改变嘛?项羽会东山再起,再破刘邦六十万大军等等这些历史桥段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要注意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看法。一段历史的写照如果教师述说得精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篇2

2有效的主题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明确的是有效的主题拥有是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具体地说,如果教师制定的讨论主题缺乏深度,高中历史课堂讨论难以深入开展,学生找不到讨论的关键,也不需要经过资料的收集就能够进行讨论。换言之,教师所制定的课堂讨论主题要拥有讨论的价值,要拥有论点才能够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才能够使学生的认识更加透彻,在反复激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探讨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清王朝为什么会被列强压迫。于是,教师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清政府统治制度的对比”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这个较为浅显的主题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这个主题切合了教材的内容,但学生只需要通过翻阅教材就能够得到答案,使课堂讨论失去价值,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有的教师提出以“假如西方列强彻底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这个讨论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否定和架空,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足够的新奇感和刺激性,满足了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可。此时,学生的热情变得高昂,迫不及待的参与课堂讨论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人民的心声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将各种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激烈的讨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进一步发挥了课堂讨论的效力。

3有针对性的引导能够对课堂讨论进行升华

最后,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堂讨论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要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探讨,要灵活的调节课堂讨论的氛围,保持学生的活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假如西方列强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中,学生讨论的焦点始终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课堂讨论陷入一个死的循环中。此时,教师应该适时的提出疑问,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新的方向。如:“西方列强已经在武力上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他们是真的不了清政府吗?如果了清政府,西方列强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这个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思路,帮助学生从死的循环中走出。基于此,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就能够再次展开,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升华,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篇3

2.现代技术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其影像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合理应用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导入,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的视频与音乐,然后将视频内容与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并提出“为什么日本会如此的嚣张?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相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回答,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知识学习中。

3.悬念谜语导入。

篇4

二、最优化的课堂引导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不能以科学的方式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巴班斯基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就不能实现。为了让学生能迅速地理解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教师需要选择一个教学切入点。比如以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思考哥伦布领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找不到思考的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事件,让学生横向地比较这两个航海的背景、动机、特点、影响等,学生就可以自己寻找思考的脉络。一名学生比较这两者不同处如下:背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为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的时期;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兴起,而奥斯曼帝国把持着地中海的东端,封锁当时的海运航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航海,寻找新的商机。目的———郑和下西洋时代,航海的原因是明朝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向世界各国宣扬自己的强大和繁荣;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是为了实现海外殖民、掠夺财富,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特点———郑和下西洋时代,当时郑和航海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西欧各国是以殖民和掠夺为目的积极航海,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航海。影响———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郑和的航海行为成为当时积极航海探险的一项历史性的壮举,他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亚非国家,将亚非国家的信息传到了当时的明朝,让明朝了解到其他世界各国的情报。然而这种航海行为是以不计金钱收益为目的的航海行为,只要明朝不愿意再支付庞大的航海经费,探险行为即要停止;西欧各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开始航海探险,它为西欧各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收入。教师给学生一个思考切入点,学生就不仅能思考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还能总结出以后要以怎样的方法思考不了解的问题。

三、最化化的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重要环节,依这种教学理论,它要求教师精选课后作业,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又最有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研究。以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某电视剧里,一段场景描述说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某人在法国巴黎的餐厅点了以下的菜:番茄汤、炸牛排、煎土豆、四季豆、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这个电视剧桥段在历史中有没有可能实现?为什么?学生在做这个习题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哥伦布航海对西欧各国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学生在情感上也受到教育,学生能理解到,如果要拍历史剧,就要尊重历史事实,绝不可胡编乱造。

篇5

二、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理不分家可谓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为适应新高考政策,各学校与老师有必要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作出创新性的突破。

(一)历史教材的编排新历史教材的编排注重分类与专题教学,主题与侧重点都很明确,这样一来便于学生对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最终能够自己分析差异及成因。另一方面,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其专业度的要求必将有所提高,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的体系与顺序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自然会使不少学生失去对历史课程的兴趣,长期下去,历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所以针对新的历史教材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与应用,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与潜能。

(二)对历史课程思想的转变近些年来根据文理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理科生的可选择性似乎多于文科生,出于这样的原因,不少高中院校形成重理轻文的风气,家长与学生也被渐渐感染,从初中便更加重视数、理、化的成绩,对历史、政治、地理只是做简单理解。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新的高考模式也正是做出了对这一错误认识的反驳,不分文理,综合考量学生的能力。新的高考模式一经提出,不少学生也纷纷抱怨学习压力的加大,不少家长也会担心孩子门门学不好、学不精。针对这一顾虑主席也提出“多元录取”的政策,所以在学生录取与未来就业上家长大可不必那么担心。在传统高考模式下不少学生呈现极端化,即理科知识门门精通,但文科却一窍不通或文科知识学得很好,但理科知识却一点也不懂,这样的偏科现象甚至不在少数。我们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新高考的政策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综上所述,学校、家长、学生在新高考政策上应该有全面与深刻的认识,不应只顾及到眼前的利益,应为社会的发展与孩子的将来作出更长远的打算。

篇6

二、解决高中物理教学困境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花费时间去了解学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师来说,面对新生,给学生上课不是当务之急,如果没有摸清楚学生的情况,只顾得按照教材进度去讲课,课堂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对于高一的新生,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要了解他们的毕业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风格的教学特点,了解毕业学校可以帮助教师尽早认识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了解毕业学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认识他们原来的物理教师就更好了,这样不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学习特点,还能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在情感上今早地接受教师。二是要尽快地融入到学生中间。高中阶段的学生不再把主动接近教师当作是快乐的事情,甚至会嘲笑那些愿意接近教师的同学,他们有了骄傲且带有叛逆性的自尊,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接近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学生会因为喜欢了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这是他们开始学习的良好开端。三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在接手高一新生的时候总是会用一段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做自我介绍,让学生尽快地熟悉老师,知道教师的教学习惯,了解教师的讲课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相互了解和认识,尽快地建立起一个和睦温暖的班集体。一个有温暖的班集体能够很快得到学生的认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篇7

如有些以灌输为主授课方式,用“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但以三维目标来评价,没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方法与过程,也忽略了学生学情分析,不能有效达成情感价值目标。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标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核心从重视“教师教向”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并为打开了道路。

在教学《》时,这一章节内容较多,怎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把握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教师合理运用了多媒体,这是教学亮点之一,教学效果明显,比如可快速提炼丰富多样的图片、图示与图表等资源,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课件,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动画呈现事物发展过程,比如形势示意图等。另外,还活用了历史情景剧,诱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其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转变学习方式,增强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达成三维目标。

二、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采取多样化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展开教育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其范围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这仅凭教师个体力量是难以达成的,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评价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且教学评价也是师生反馈交流的渠道,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聆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明白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便于教学调整与完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合理运用学习档案、作品展示、调查报告等多样化、新颖性的评价方法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交流、师生反思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因为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扣单元标题自选分主题,比如家庭生活的变迁、通讯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等等。而后通过网络、图书馆或调查访问等渠道搜集与整理有关图文资料,认识中国近现代民生的变迁,完成学习报告单:包括班级、姓名、资料名称、资料类型与时间、资料来源、主要观点、有哪些启示或认识、在活动中表现如何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预留时间给学生成果汇报与展示,相互交流与评价。于是学生踊跃参与,有的展示了采访的录音磁带;有的制作了演示文稿,展示了调查与访问资料等。这样,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使其学会自我评价、客观的评价他人,也让教师更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思维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这种转变还很不完善,还处在一种探索过程中,比如高中历史教育,随着高考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也进行了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却在许多学校很难实施下去。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这现象进行了一些探索。

1对新教材的分析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各学科大部分教材都进行了重新编写,很多教材与原有的教材相比变动很大。其中,高中历史教材就变动得非常大,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这样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新教材主题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教材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体现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将人类文明中最灿烂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这部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跨度非常大,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

2使用新教材之后的教学策略

2.1新课改之后,大部分中学都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探索,很多学校与专家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第二,要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式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它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忽略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忽略了学生需要有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所谓探究式学习,重心应该落在“学习”上,而不是落在“探究”上,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要把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解决科研课题的探索过程,去理解概念,形成认识,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探究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2.3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还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3更新评价方式

由于高考等客观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笔试,评价依

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当时,高中历史教学被固定在一个模式下,不得不这样做,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使学生只能学到知识,不能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之后,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如果再这样做的活,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就是一场形式,所以要更新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个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见,如何“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逐步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篇9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多,内容也比较零碎化,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历史的知识也是有规律的。下面就高中历史兴趣教学的几点途径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智商方法的衡量,各项基本素质的衡量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新课改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和教育部关注的焦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也能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建立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全面素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

二、挖掘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是经过专家和教育学者精心编写和实践而成的,其中的例子和事件一般都比较具有代表性、知识性和启发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还原历史的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比如在进行“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的时候,有关于“海禁”“闭关锁国”的素材内容选取,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唐代“丝绸之路”和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图”,再结合清代时期的贸易路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清朝的对外贸易相比较唐宋元时期,规模小多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的对外贸易量减少?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明清时期,海上倭寇猖獗,清朝实行闭关锁国。这个答案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展示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通过学生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兴趣高涨的进行学习,对历史进行探究,可以容易的总结出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思想。

三、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为目标,以逐步取代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的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铺垫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踊跃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积极的探讨,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和辅助工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中,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高效的进行探究,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性。

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就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有个好的成绩,而是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境界,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报负和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的发展和提自身的高各项素质,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学习和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加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学生具有各项基本素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通过教师期望效应,挖掘学生潜能

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态度的影响比较大,这种现象称作是教师期望效应。具体的说,假如教师对学生满怀期望,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关心学生,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学生感到被认可的荣誉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拥有热情高涨的探索欲望。相反,假如教师对学生充满失望,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没有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就会导致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系和鼓励,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建立其积极的期望,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要进行适应的鼓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进行积极的学生,挖掘出应有的潜能,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和探究,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状态。

作者:王蕾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

1、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启课堂教学,让高中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历史课堂。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历史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或高期望,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用微笑、手势、语言等方式进行肯定和鼓励,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再仅仅是韩愈老先生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更要用平和的、温柔的语气,而不要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学生的心态放平,思维也会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学生也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回答,我们时刻都不要怀疑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魅力,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高中生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成长。

2、知识之间是相通的,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融会贯通。语文课上的神话故事、名家点评历史事件,政治学科上正确的哲学观点,以及地理知识的山川地形的认识等等,都可以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样,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要学会联系、融汇贯通。我们可以把同一时间不同国度发生的事件进行对比,还可以把不同国家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件进行对照。从宏观上了把握各地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我们需要打开思维的天窗,

3、历史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是历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除了要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要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最客观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所以老师除了要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育手段要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也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更可以改进方法。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摒弃传统的、落伍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我们要做好“导游”的工作,引导学生,充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不断地创新,以适应学生不断提高的能力的需要。我们除了可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使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充满智慧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传统的授课模式变得灵动多样,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场景,充分体会历史人物心情,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快乐中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充分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无穷魅力。

4、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这样处理课堂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这种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比较鉴赏学习的方法。

5、教师课堂提问多样化,针对不同学生提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成就感。提问问题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质疑精神也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提问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要手段,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那么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而活跃。我们也要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对于知识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进行归纳整合后,系统的去问;对于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深入探讨的方式来问,也可以让学生转化角度去想问题,用对比的方法去深挖问题等等。然后老师再深入浅出的讲解,活用这些方法,让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升华。

篇11

高考的压力是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必然沉闷无趣,加之有些内容较难理解,自然会使学生会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这种缺乏思考带有功利性的教学致使许多高中生不明白学习历史的真谛,在不喜欢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痛苦学习。

(二)教师越俎代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宰着具体的课堂教学,把学生思维模式严密定格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面面俱到,无所不讲,但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成为百分之百的观众。另一方面,每节课的活动程序都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是一个完全“受制于人”的学习活动,毫无自主性可言,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了多种讨论互动方式,然而,课堂气氛是活跃起来了,却忽视了学习内容,空有其表。一些教师在采用视频教学手段时,课前引入不够,课后思考引导不足,导致授课变成了纯娱乐性,使得学生的兴致很高而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有些教师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学生的学龄阶段特征。如高一学生思维比较具体,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创设情境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分心,这些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于讨论议题和互动内容的设置也不够科学合理,由原来的“专制型”变成“放任式”,一味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缺乏适当的、有效的、充分的讲解点拨,使讨论流于形式。

二、产生无效环节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在要素。而缺乏兴趣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感。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对历史的学习仍然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历史教育的本质意义被忽视。高中历史是一门很严肃的学科,内容复杂、知识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负担稍重,而且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专题研究和学习方法,这使得历史成绩不易迅速提高。这些都挫伤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认为学习历史这项科目是最没有应用意义的。

(二)教师尚未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其考核评价标准,使广大师生在新课程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使富有活力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课堂内容死板缺乏张力,忽视了启发性教学的本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历史知识,并不加以理解,且盲目记忆,缺乏思索。这样的教学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历史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不高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特别是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优化教学设计思路,展现教学的艺术美,并要求教师从全局出发,了解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知晓实用的教学方法等。许多教师教学缺乏追求,没有激情,且历史知识的储备有限,照搬照抄教学大纲,同时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在教学模式的开展创新上也很难有所突破,使得历史教学水平始终停留在授课的层次,未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教学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从研究教学内容的传统圈子突围出来,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立足于学情、学法的研究,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注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用真诚的态度推动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课堂,让学生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打破常规进行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模式,构建“态度、习惯、方法”三结合的学法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专制型”课堂向“民主型”课堂,“封闭型”课堂向“开放型”课堂的转变。教师除了转换角色,还应该完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讲授模式。1.巧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设置合理多样的教学情景,使枯燥烦闷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与探究。2.科学恰当的启发设疑。设置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以达到“启发式”的最佳学习状态。3.适时恰当的引领点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路,协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顺利解决问题。4.及时有效的评价、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探索发现进行评价时,应当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并非仅仅检查学习成果。教师的评价方式应当是人性化的,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要多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综合、客观、全面的归纳总结,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实时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