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所有生物总结

高中所有生物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3 08:43: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所有生物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所有生物总结

篇1

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生物学概念、实验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往往有三个限定条件,忽视其中的任一个都会引起理解的不全面,给相关判断造成困难。现把这些规律总结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绿叶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鲜、嫩、绿”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对叶片的要求就是“鲜、嫩、绿”。绿叶中的色素不稳定,容易分解。实验材料的新鲜才能保证色素含量高,实验现象明显;叶片柔嫩,就容易研磨得充分彻底,叶片中所含的色素就能比较容易地溶解到有机溶剂中。松柏一类的叶片比较粗糙,不容易研磨,因此,色素很难被提取出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核心是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绿一方面说明实验材料的色素含量高,另一方面也能说明该叶片主要含叶绿体中的的四种色素。如果叶片为黄色,就可能为叶绿素含量少,最终不能在滤纸条上完整展现出四条色素带。如果叶片为红色,则可能为液泡中还含有其他色素如花青素等,对最终的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二、生物体细胞质壁分离的条件“活、熟、植”

生物体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死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变成了全透性,因而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只有活细胞才有可能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的最外面有细胞壁,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水分子和溶解在水里的物质都能自由通过。当细胞持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就会出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即质壁分离。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的中央液泡,中央液泡是质壁分离的前提条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中央液泡,不具备形成渗透作用的条件,所以也就不能发生质壁分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2)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3)盐酸、酒精、醋酸等溶液能杀死细胞,不适于做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

三、 制备细胞膜选材的要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对选材的要求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对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因而植物细胞不容易吸水涨破,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选择动物细胞。科学家发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也就是说,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发育成熟前是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的,在实验过程中,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混杂在一起,给提纯细胞膜带来困难。哺乳动物成熟的其他细胞和未成熟的红细胞一样,也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同样不利于提纯细胞膜。

四、种群的要求“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高中生物新教材遗传与进化中对种群是这样描述的“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所以,只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生物才有可能构成种群。同种生物之间才能自由产生可育后代,因而构成种群的生物必须为同种生物。如长江中的所有鱼、花果山上所有的树都不能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包括该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不是部分。一个养蜂场的所有工蜂就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因为蜜蜂除工蜂外还包括蜂王和雄蜂。可以这样说,一个养蜂场的所有工蜂、蜂王和雄蜂共同构成一个蜜蜂种群。

五、浓度差 载体 能量

在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中,我们可以从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和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方面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譬如氧气、二氧化碳甘油、脂肪酸、苯等这些物质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的。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但是需要载体的帮忙,动力也是浓度差,书本中举了一个例子——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动力由ATP提供,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

从三者的特点可以看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自由扩散的速度快慢取决于半透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差值越大,扩散越快。协助扩散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但外界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由于载体数量的限制,物质转运的速度不再增加。影响主动运输的内因是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外因是由于主动运输消耗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因此凡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都影响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如氧气、温度、PH等。

【参考文献】

篇2

素质教育是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培养素质人才、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经过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可以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 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面临素质教育,对我们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真正在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主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深化急剧,原有知识的陈旧率越来越快。在此状况下,在学校中所学得的知识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因为教师的职业具有“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双专业特征,所以教师要具有充实、深厚的业务功底、迅速灵巧的解题能力、科学准确的知识结构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注意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学开展,如投影仪、计算机、录像机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也要求教师必须加速学习,以适应教学需要。自然学科的教师也需要涉猎政史地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就应该随着知识的更新与深化,孜孜不倦的学习,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干。

2. 转变教学方式,开展创新教学。

菲律宾大学赫兰德博士在总结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所起作用的基础上指出,对教师来说“开拓能力是使教育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适应自然科学和社会形式的变革,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作出贡献而必须具备的某种能力”。

教师既要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又要结合新时代下的教学特点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创新是灵魂,发展是硬道理。教学中要借鉴融合各派先进教学理论,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设计,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努力实现教学相长。同时,要求教师有因人制宜的创新能力及教育教学中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

3.及时总结,实现新突破

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上的每一堂课都应体现出清晰透彻的思路、深入浅出的讲解、耐人寻味的启发、幽默风趣的语言、敏捷的反应、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等,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切忌程式化、模式化教学。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体办法。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课题时,我首先给学生作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你像小说中所说的人物鲁滨逊那样,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下面有两种生存策略,你认为哪一种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一:先吃鸡,再吃玉米;

策略二: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再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听后,马上来了精神,激烈的讨论起来。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仅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策略一,而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策略二。选择策略二的学生解释了他们选择的原因。即:可吃玉米,又可吃蛋,而且可吃鸡,吃的多了,维持生存的能量多了,生存的时间自然也就更长了。我听后笑着说不管是选择哪种策略,同学们都经过了主动认真的思考,但是我非常赞同选择策略一。为什么呢?接着,我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上一个营养级传递下来的能量就越少。人在此食物链上处于最高营养级,食物链越长,则其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维持生存的时间就越短,而食物链越短,则其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维持生存的时间就越长了。经过这么一分析,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并不是吃得多就代表生存的时间就越长。不但增长了他们的生活常识,而且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也有了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了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2. 改进课堂教学,实行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深入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生物学教学应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一种尊重学生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有三个主要因素:认知的前提能力(基础知识)、情感的前提特性(参加学习的动机情感)、教学的质量。实验设计之前必须深谙实验设计的原理。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单因子变量。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在现行的教材中对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而是把它们隐含在教材的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史的内容之中,这就要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

例如复习“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时,通过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

除此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经典实验(如伞藻的嫁接实验),优化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验。着重让学生了解实验者的实验意图,认识实验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验设置的实验条件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后,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验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强化实验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创造力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可称得上能力。

三、注意学科间交流,树立统一性原则。

生物学科与多种学科的学习相互关联,知识之间具有统一性。例如与政治学科就有很多关联。世界是物质的,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它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生物体自身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物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统一性,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物种的水平来看,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物种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而来的;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等。所以,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如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教学内容中所含有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要认真领会,不断加深认识,并且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今天,只有努力做到这些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契机无时无刻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深刻的研究,很好的把握和正确的实施,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得到能力与知识的全面提高,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篇3

一、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几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内容,其中包含四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它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新大纲中关于生命的物质性的内容很多,充分说明生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着的物质。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生物体自身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物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统一性,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无论是生物体内部还是生物之间,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永恒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复杂的代替简单的,高级的代替低级的,有生命力的代替无生命力的。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物种的水平来看,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物种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而来的;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等。

由上述可知,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如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四)对立统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这一观点:

第一,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组成的。同化作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两种作用是相互对立的、不同的生命活动过程,但是又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它们在生物体内是同时、偶联进行的,共同决定着生物体的存在和延续。

第二,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属于生物体的稳定性、保守性;变异特性则属于生物体的前进性、创造性。两者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遗传又是过去发生的变异积累的结果,因此,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因为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的区别;又因为生物具有变异性,才可能产生新的性状,并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因此,遗传性和变异性这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变化发展,是生物界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三,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生物体受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它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也时刻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可见,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而认识到对立统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存在的、推动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体现好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教学目标

新大纲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通过生物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新大纲同时指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关于生物界的发展的科学事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应该按照新大纲规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新编高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编写好新教材。

(二)要选择和组织好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知识内容

高中生物学教材是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如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每一个观点可以反映在不同的生物知识内容中。例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部分知识内容都包含着这个观点。同一部分知识内容,又可以同时反映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既可以反映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永恒变化的,还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应该通过哪些知识内容、进行哪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呢?怎样才能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而又使教学具有重点,既能体现各个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又不面面俱到呢?这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特点和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的重点,即重点进行哪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关于这一点新大纲已有规定,本文在第一部分也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然后,解决这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需要通过哪些知识内容来体现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在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每个观点都应该有一组知识点来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观点建立在众多事实的基础上,而使学生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

第二,每个观点都要选择1~2个能够明显体现这个观点的典型内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重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等是体现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典型内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与环境”等是体现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典型内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等是体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典型内容;“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则是体现对立统一观点的典型内容。通过这些典型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在同类型内容的教学中,举一反三地逐步加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

第三,选择的内容可以有部分的交叉,也就是说,同一部分知识可以排在不同的观点组里,用来说明几个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各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之间的联系性。

确定了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的重点,选择和组织好了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内容,就能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具有计划性,既有观点又有充分的事实,既全面又有重点,切实得到落实。

(三)要努力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材中的表达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是空洞地说教式进行的,而是要密切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的,结合得越紧密,教学效果越好。怎样才能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在章节的教学目标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具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要能明显地、充分地说明观点,而观点则可以贴切地、深入地解释知识。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的进化”与“永恒变化”的观点,就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很重要,如果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观点没有内在的联系,就很难使教材的知识与观点有机结合。

篇4

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内容,其中包含四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 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它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新大纲中关于生命的物质性的内容很多,充分说明生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着的物质。

1.2 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生物体自身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物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统一性,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无论是生物体内部还是生物之间,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3 永恒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复杂的代替简单的,高级的代替低级的,有生命力的代替无生命力的。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物种的水平来看,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物种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而来的;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等。

由上述可知,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如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4 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这一观点:

1.4.1 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组成的。同化作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两种作用是相互对立的、不同的生命活动过程,但是又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它们在生物体内是同时、偶联进行的,共同决定着生物体的存在和延续。

1.4.2 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属于生物体的稳定性、保守性;变异特性则属于生物体的前进性、创造性。两者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遗传又是过去发生的变异积累的结果,因此,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因为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的区别;又因为生物具有变异性,才可能产生新的性状,并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因此,遗传性和变异性这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变化发展,是生物界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1.4.3 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生物体受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它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也时刻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可见,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而认识到对立统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存在的、推动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2.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几点建议

2.1 要体现好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教学目标。新大纲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通过生物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新大纲同时指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关于生物界的发展的科学事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应该按照新大纲规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新编高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编写好新教材。

2.2 要选择和组织好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知识内容。高中生物学教材是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如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每一个观点可以反映在不同的生物知识内容中。例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部分知识内容都包含着这个观点。同一部分知识内容,又可以同时反映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既可以反映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永恒变化的,还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应该通过哪些知识内容、进行哪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呢?怎样才能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而又使教学具有重点,既能体现各个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又不面面俱到呢?这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特点和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的重点,即重点进行哪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关于这一点新大纲已有规定,本文在第一部分也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然后,解决这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需要通过哪些知识内容来体现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在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2.1 每个观点都应该有一组知识点来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观点建立在众多事实的基础上,而使学生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

2.2.2 每个观点都要选择1~2个能够明显体现这个观点的典型内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重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等是体现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典型内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与环境”等是体现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典型内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等是体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典型内容;“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则是体现对立统一观点的典型内容。通过这些典型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在同类型内容的教学中,举一反三地逐步加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

2.2.3 选择的内容可以有部分的交叉,也就是说,同一部分知识可以排在不同的观点组里,用来说明几个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各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之间的联系性。

确定了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的重点,选择和组织好了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内容,就能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具有计划性,既有观点又有充分的事实,既全面又有重点,切实得到落实。

2.3 要努力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材中的表达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是空洞地说教式进行的,而是要密切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的,结合得越紧密,教学效果越好。怎样才能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3.1 要在章节的教学目标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具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要能明显地、充分地说明观点,而观点则可以贴切地、深入地解释知识。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的进化”与“永恒变化”的观点,就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很重要,如果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观点没有内在的联系,就很难使教材的知识与观点有机结合。

篇5

定义,尤其是重、难点知识相关的定义,层次和限制条件都比较多,应用中变化繁杂,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进行“点破立”的引导.

案例1:基因频率的定义

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出发,可总结出如下公式1:A基因频率=

A/A+a.

在实践中,利用传统的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公式: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由此推导出公式2:An=AAn+1/2Aan;an=aan+1/2Aan (n代表第几代),同时针对自由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公式3:AAn=A2n-1;Aan=2An-1×an-1;aan=a2n-1(n代表第几代),如果面对部分个体不可育的情况,则学生生搬硬套公式便会出现问题.

例1(2010全国卷2)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B. 1∶2C. 2∶1D. 3∶1

如果对公式1作出适当修正:A可育=可育个体中A/可育个体中A+可育个体中a,则相应变化:公式2: 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 (n代表第几代),同理针对自由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公式3:AAn可育=An-1可育2;Aan=An-1可育2×an-1可育;aan=an-1可育2(n代表第几代),本题即可简化解之.

二、解题过程的归纳性总结

解题过程中的生成性总结,一般是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概括性.

案例2:家族系谱图解题步骤:

1.判断遗传方式,写出相应的表现型通式:如图中根据口诀,判断甲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乙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由此表现型通式为:甲正常:A_,甲患病:aa;乙正常:XB_,乙患病:Xb_.

2.据所求个体表现型,写出其部分基因组成:如图中6号为A_XBX-,7号为A_XBY.

3.据所求个体相关的隐性个体,补全其基因型:如据甲病隐性1号、乙病隐性5号,6号为1/2Aa XB XB或1/2Aa XB Xb,据甲病隐性8号,7号为1/3AA XB Y或2/3Aa XB Y .

对此在实践中发现,并完善性归纳:(1)若所求个体的父母或子女中有隐性个体,则该个体部分基因型中相关遗传病的未知基因一定为隐性;(2)若父母或子女中无隐性个体,而其兄弟姐妹中存在隐性个体,则该个体部分基因型中相关遗传病的未知基因应有两种情况.

4.分枝法求每对性状的患病概率:

甲病:6号Aa×7号Aa(2/3)

患病(隐性):aa=2/3×1/4=1/6

正常(显性):A_=1-1/6=5/6

乙病:6号XBXb(1/2)×7号XBY

患病(隐性):Xb_=1/2×1/4=1/8

正常(显性):XB_=1-1/8=7/8

当然,无论显性还是隐性遗传,均从隐性性状突破.复习实践中还会涉及到夫妇一方为来自随机人群,结合自由下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变化,计算中尤其注意比例:人群中携带者概率与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区别.

5.据问题组合比例:例:6号、7号生出两病都患的个体概率应为1/6×1/8;6号、7号生出正常个体的概率应为5/6×7/8.组合比例要注意多元化解法:如6号、7号生出患一种病的个体的概率:(1)1/6×7/8+1/8×5/6;

(2)1-1/6×1/8-5/6×7/8;(3)1/6+1/8-2×1/6×1/8;(4)5/6+7/8-2×5/6×7/8.

三、解题方法的完善性总结

解题往往注重方法的归结,针对不同知识点特殊题型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参与归纳中理解方法,在实践中学会拓展.

案例3:家族系谱图中遗传方式判断归纳

归纳口诀: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②隐性遗传看女病,③父子都病X性,④病男父亲携常性;⑤有中生无为显性,⑥显性遗传看男病,⑦母女都病X性.⑧直系男病伴Y性.

对上述总结需配套理解:

原理:①②③句的原理: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色盲症为

既定的预设方案继续下去,老师就应该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的程序,这便是“生成”.“生成”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一旦有“生成”,说明学生完全沉浸于生物世界,有着愉悦的求知欲.一堂完整的、高效的课,就应该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走向精彩的生成.所以,“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预设”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生成”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了充分的“预设”,激发合理的“生成”,这才是一节完美的生物课.

精心的预设是为了精彩的生成,同时从生成的效果中还可以看出预设是不是充分,两者互为补充.所谓“凭栏听雨”还需“未雨绸缪”,所以说预设是必须的,生成是必要的.我们不能一昧的只是追求预设的完美,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处理好意料之外的生成.只有两者兼备,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我们的课堂才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充满生机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例):

XbXbXbXbY,女病父子必病

⑤⑥⑦句的原理: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眼球震颤病为例):

XAX-XAYXAX-,男病母女必病

条件限制:

a:①句中的“无”(⑤句中的“有”)为父母均无(有);而①句中的“有”

(⑤句中的“无”)为子代中部分个体有(无).

如图1中:1、2看4隐性,4看1常染色体

如图2中:1、2看4显性,1看4常染色体

b:②中“看女病”(⑥中“看男病”)为看系谱图中所有生病的女性(所

有生病的男性);③、⑦中的都病遵循“一票否决”原则,即只要所

有生病女性的父亲和儿子(所有生病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中有一个不

患病,就不是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而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如图3中,需看的病女:4、5、11、17,由于17看12常染色体

c:④句针对隐性病但又无女病,则从病男父亲的携带致病基因与否,判

断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

如图4中:1、2看3隐性,若3看1携带致病基因常染色体,若3看1不携带致病基因X染色体

上述遗传判断,其原理是学生常用的判断角度,但基础较弱或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运用的有效性不够,所以通过口诀记忆配以完善性的注意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和应对的灵活性.

实例4:细胞分裂方式判断的“三看识别法”

1.一看染色体奇偶性: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

偶数二看

原理: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数和形情况如下:

据上所述,n若为奇数,只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体三看

原理:(1)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后,减二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注意:若细胞分裂图为着丝点分裂状态,则看细胞一极有无同源染色体;

若细胞分裂图为非着丝点分裂状态,则看整个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

3.三看有无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或分离:有同源色体配对或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篇6

我国在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强调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学资源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时刻注意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需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面对如何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曾有过自己的论述。其中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他的教育着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的思想。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他主张在自然教育的青年期(15~20)即高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其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他认为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强的意志。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启发,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试图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三种方法:情感感染、哲理点拨和知识启发。

二、用情感感染学生

用情感感染学生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将自己的情和他人的情相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卢梭自然教育中强调青年期要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他说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通过第一个情感爱自己产生的另一个情感就是爱他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教学必须充分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学好生物学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情感感染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减数分裂”这节课,当讲到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最终形成新个体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孕妇及其日常生活的视频,视频中伴着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诞生了,随后老师问同学: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是谁给予的?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宝宝的健康是他们的妈妈给予的,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妈妈给予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感受到生物科学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情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美丽和母亲孕育的艰辛,领悟对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用哲理点拨学生

用哲理点拨学生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最后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卢梭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也不提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他强调教育应该注意学生的感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生物学需要从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介绍生物体,体现生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从生命现象的普遍联系角度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体现生命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哲理点拨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在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狼不仅吃羊,同时还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不能将其赶尽杀绝,而只能控制它的数量,因为狼是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就使学生懂得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还使学生从内心中珍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用知识启发学生

用知识启发学生就是教师时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生物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以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照本宣科以及对孩子的强制性,强调应尊重孩子的自觉性,提倡自由的发展。他主张应该按照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育。生物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学科,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获得了许多新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人的基因在烟草植株中的表达等),而且这些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都造福于我们人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知识启发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教师在讲述血液循环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干细胞工程”如何造福我们人类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96-01

高等植物中最活跃的光合作用组织是叶肉。叶肉细胞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鹊囊堵趟卦蚴亲门用聿蹲焦饽艿穆躺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用来氧化水,释放出氧气,并还原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化合物,最主要的有机物是糖。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了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部分。光反应主要在叶绿体中的膜体构造-类囊体中进行,最终产物为高能量的化合物ATP、NADPH、O2;暗反应则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糖类。

1.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离不开实验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几乎每一个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而在光合作用这节介绍了发现历程,因此,在这节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重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领悟他们的艰辛,及在这个过程中彰显的智慧。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步骤,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还原他们的思维历程。例如,1642年,海尔蒙特,培养柳苗的实验,实验浅显易懂,容易还原,在当时的情境下,说明了问题,纠正的土壤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观点。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比较容易做到,同样说明了植物更新空气的重要课题。不得不提的就是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做的实验,很经典,设计非常周密和巧妙,对绿叶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的处理,酒精脱色,碘蒸气处理,这也是对我们以后设计实验的一个启发。酒精脱色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要注重对照实验在说明问题时的重要性。重现实验以后,要求学生阅读,找出每个实验的贡献,这部分属于接受性学习。对科学史的学习不仅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同样对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也有很好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学习是习得现成知识的最基本学习方式;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科学家们的实验是不可磨灭的事实,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学习积累的。接受学习往往以感性知识作支柱,而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中,探究性学习与接收性学习应该是并重的。

2.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是在什么时候参与到反应中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光合作用的条件:光,色素,酶是在哪个阶段发挥作用的?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的设计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读书习惯,让学生乐于读书。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很容易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竟可以复述整个过程,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利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发现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从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进行总结,并且说出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搞形式,谈"讲"色变,既要拒绝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又要发挥教师在整个知识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引导总结,体现知识系统性,真理性的特点,同时教师提供框架,让学生自己找出知识点,也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发展。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可以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也可以以学生好奇心为出发点,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光合作用的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变看实验,讲实验为设计实验。教师先给出学生探究实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片),打孔器,注射器,40W台灯,烧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教师应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有的学生首先就想到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能不能通过测定淀粉的含量,来判断光合速率,对于学生的提出的想法首先给予肯定,但我们给定的实验材料中没有检测淀粉的碘,叶片脱色的酒精。根据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提示,淀粉作为光合作用的生成物,可以用来测定光合速率,同样的道理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气,也可以用氧气的生成量来反映光合速率。问题就出现了:氧气量的测定是不容易做到的,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可以根据叶片上产生小气泡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或者叶片足够小叶片就可以漂浮起来。新课程调整了教材、教师、学生相互间的关系。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成了学生知识意义构建的对象。教师和学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有机物。据估计,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四五千亿吨有机物。因此,人们把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比作庞大的"绿色工厂"。 2.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3.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据估计,全世界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和燃烧各种燃料所消耗的氧,平均为10 000 t/s。以这样消耗氧的速度计算,大气中的氧大约只需三千年就会用完。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思考,提出问题,探究,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发现学习和主动探索的乐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薄弱校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心理,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使得相当部分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因此,他们在学习上很难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说对学习有乐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1.增强学习信心

信心是成功之源。薄弱校的学生经过中考的选拔,没有考入重点高中,往往丧失学习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多鼓励,唤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每届生物绪论课上鼓励学生:“尽管你们忘了初中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只要从现在起努力,一定能学好高中生物学。”

2.培养师生感情

一般来说班主任所教的学科,学生成绩往往比该教师所教的其他平行班学生成绩要好。这是因为班主任跟学生最亲近,情感交流最多,学生们因为喜欢班主任而“爱上”班主任的课。同样的道理,普通科任教师若能在课堂内外多跟学生交流,多关心鼓励学生,培养师生感情,学生自然就会“爱上”您的课。师生交流方式很多:如作业面批面改,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看重他;上课提问只需一个鼓励的眼神、手势,或是一句肯定的表扬,会让学生感动;课外见到学生,一句简单的问候、询问学习生活的情况,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重视他,而喜欢上您,喜欢上您的课。

3.激发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驱动作用,而且作用于活动的全过程,影响着活动的效率或结果。若学生学习信心十足,与教师感情深厚,但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那么学起来就会吃力,学习成绩无法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新颖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巧用“问题探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每节课的前言部分都有“问题探讨”栏目,教师若能巧妙运用“问题探讨”,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①先吃鸡,再吃玉米。②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有的学生选择①、大部分选择②,双方相持不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你们能说出理由吗?”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等待教师解释,然而教师只告诉学生正确的生存策略是“先吃鸡,再吃玉米。至于原因,等大家学完这节课就自然知道了。”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该课内容后,要求学生画出两种策略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总结选择的理由。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巩固了所学的有关“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概念。

(2)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必修2·遗传与变异》“减数分裂”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其实只要把握住“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重难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课前布置学生模仿教科书中减数分裂过程图,用橡皮泥制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模型。课堂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师生共同分析减数分裂过程,让学生补充完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图。这样的教学将抽象的染色体变化行为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学起来既有兴趣,又易于掌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减数分裂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指导学生活用“本节聚焦”和插图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不住教科书的重点知识,不能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因而学习成绩平平,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本节聚焦”栏目是每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课本中的插图、表格等往往是核心知识。让学生在预习、复习时,以“本节聚焦”为提纲,以插图为主线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开发右脑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习“体液免疫”时,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思考、讨论:B细胞识别抗原的途径有哪些?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发生了哪些反应?抗原最后是怎样被消灭的?学生仔细观察示意图后,一般能较好地回答出上述问题,同时将体液免疫过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2.引导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各部分知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每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生物学知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补缺补漏,这有助于巩固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例如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题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他们对F2的基因型、表现型及相对应的比例经常算错。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二者间的有效转换。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三种基本题型即DD×dd,Dd×Dd,Dd×dd。再要求学生将所有的自由组合题拆分成几个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定律来解题,最后运用乘法定理将它们各自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分别相乘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薄弱校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物学的习惯。

1.课前预习,认真自学

每节课后,教师布置一到两道思考题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新课,要求学生将不会的知识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上标记。教师要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现状,调整教学策略;也有利于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来突破这些难点,提高听课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步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2.互动教学,主动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提问,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获得知识。如胰岛素降血糖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多食还会有饥饿感?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能回答正确,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得深入思考,只有彻底理解葡萄糖出现供能障碍,而胰岛素有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的功能等,才能作出正确解释。

篇9

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不少英语教师发现一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听不明白、看不懂、说不出,更写不好;他们到高三毕业时词汇量仍只有1000多。对于他们而言,记单词就是背单词表,枯燥、乏味且效率低下。即使对英语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而言,记忆词汇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经常是今天记、明天忘;背记了单词表里的词汇也不会用;写作、口语中漏洞百出。可见,词汇问题制约着高中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如何使高中生走出单词记忆的困境,使学生的词汇输入能够有效转化为准确、流畅的输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词块理论的提出及其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为解决高中学生的词汇困境打开了一扇门。Michael Lewis(1993)提出了“词块”这一说法,强调“词块”是语言交际时整体提取使用、具有很高重现率、惯例化的语言结构,词块在外语学习和使用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词块理论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经过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中的语言交际90%是由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块化了的多词组合结构来实现,这就是“词块”(lexical chunk)。

词块不仅包括单个词,也包括储存于我们大脑词库的词的组合。词块可以分为:单词(words),如animal,pen;词群(poly word),如by the way,look down upon;词语搭配(collocations or word partnerships),如community service,absolutely convinced;惯用表达法(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如 “I’ll get it.”“We’ll see.”“That’ll do.”“If I were you...”“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句子框架或开头(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如“That is not as...as you think.”“The fact/problem/danger was...”;语篇框架 (text frames),如“In this paper we explore...”“Firstly...”“Secondly...”“Finally...”(Lewis,1997: 21-34)。有些词块是固定不变的,例如:to catch a cold,rancid butter,drug addict等;有些词块则是半固定的,可以用其他词或短语替换,例如blood/close/distant/near(est) relative,learn by doing/by heart /by observation/by rote /from experience.

接下来,本文将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词块的有效输入作进一步探讨。

二、高中英语词块输入策略

1.通过“听”输入词块

根据Copper的研究,从时间上讲,一个人听的量是说的量的两倍,是阅读量的四倍,是写作量的五倍。在整个听、说、读、写技能中,听占据了所有交际活动60%-70%的量,因此从语言能力整体提升的角度看,从听的训练着手来输入词块是非常必要的。听力所输入的词块要真正对语言学习产生作用,还需要精心选择材料:所输入的词块是可理解的,同时又是在学生现有水平之上加了一个难度等级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量要足够大。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进行有意义的以“听”为形式的自然语言输入。

(1)通过精听输入词块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会主动根据预期、推论、意图、图式知识以及原来具有的相关知识有选择地处理所接收到的信息,从而构建意义。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7 Unit 3 Reading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为例,教师在进行初步的铺垫和引入后,可以要求学生精听教材的第一部分The Interne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并要求学生以词块的形式笔录其中所听到的与positive effects相关的要点,如:gather information (current affairs,weather

forecast,travel packages,academic research),acquire knowledge,

communicate with experts,build social ties,form lifelong relationships等。如果听一遍学生无法捕捉到要点,可以播放两遍或三遍,或是降低播放速度;鼓励学生通过听的方式建构意义,获取与主题相关的词块。

(2)通过泛听输入词块

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词块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能获得有意义输入的活动,如:听、唱英语歌曲;收听英语节目;课外阅读等,自然习得更多语块。

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英语,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泛听训练。例如,在组织课堂时教师可以使用First of all,Then,Next,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As we all know,generally speaking,From my point of view,what’s your opinion? You did a good job,one hundred percent right,Go ahead...表达。就课文的内容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使用如:distinguish between...,compare between...,separate...from...;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What’s the function of...?What’s the intention

of...?Can you name...?What would you...if you were...?表达。当学生足够多地接触到这些表达时,便能够实现隐性习得。

英文歌曲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聆听歌曲,思考歌曲主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Maria Carey的《英雄》(Hero)就充满正能量,将这首英文歌词中的词块挖掘出来加以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丰富内涵,从而达到在欣赏中学习和积累词块的目的。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 know will melt away.And then a hero comes along with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 and you cast your fears aside and you know you can survive. So 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It’s a long road when you face the world alone, no one reaches out a hand for you to hold.You can find love if you search within yourself and the emptiness you felt will disappear...

2.通过“读”输入词块

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积累词块的意识:教会学生识别语篇中的词汇链。对学生来说,能否区分不同层次的词汇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能力去识别不认识的词汇链并有意识地去记忆他们。

(1)通过精读输入词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真实、地道、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材本身提供了大量可供学生模仿和借鉴的词块,包括丰富的词语搭配、惯用表达法、句子框架或开头、语篇框架,学生可通过精读将它们提炼出来,反复朗诵直至背诵。

词块和语境是相互依存,紧密连接的,只有借助语境体会词义,学习和积累的词汇才有生命力,才能在交际中派上用场。将词块置于特定的语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促进词块知识的内化,提高词块学习效率。例如在教“present”一词时,笔者运用了以下语境:

①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Only 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②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issing Malaysia Airline jetliner?

③The officials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vowed not to give up the plane hunt.

④ When do you think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will present the truth to the public?

笔者通过“马来西亚航班失联事件”引出present的多种词语搭配,既满足高中生想要了解时尚热点话题的心理需求,又使词块呈现情景化。借助所提供的语境学生也比较容易猜测并记忆包含present的各种短语的含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话题对词块进行分类。围绕话题进行的词块积累,便于学生在需要运用时更方便地提取。例如:模块8 Unit 4的单元话题为电影――这正是一个学生热衷的话题。学生除了可以积累教材中已经出现的一些与电影相关的词块,如film festival, Academy Awards,independent films,comedy,thriller,action,science fiction,horror,cartoon,documentary,western,on location,sound stages,close-up shot,wide-angle shot,director,cameraman,producer,screenwriter等,也很有兴趣阅读相关文本以积累更多教材

以外的词块,如:premiere,cast,leading actor and actress,supporting actors

and actresses,assistant director,distributo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stagehand,trailer,serial,a must-see movie,blockbusters等。

词汇同现是指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在语篇中围绕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块往往反复出现,这些词块的同现包括反义关系,

互补关系和词汇链。以模块9 Unit 3 Project Roses are red, violets are blue, but which of the two colors really suits you?为例,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细钻研文本时,学生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同义多样化表达。如:represent,stand for,be symbolic of...,symbolize, be a symbol of...;be associated with,associate with,be related to,be connected with等。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文章作者其实是有意地在避免重复,所以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达同一个语义。这样的教材文本对于学生学习通过运用同义词块实现多样化表达是很好的范例。

(2)通过泛读输入词块

学会在语境中关注并识别词汇链或意群是形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基础。许多学生学习外语时喜欢逐词翻译,喜欢将表达完整意义的短语和搭配拆分成孤立的单词。而具有良好词块意识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在泛读文本中识别和记忆表达完整意义的词汇链或意群;而使用词典和其他参考书来答疑解惑则是通过泛读来积累词块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英语泛读的话题范围相当宽泛,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方面的最新动态,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文化艺术领域的最新思潮,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生物、文化、教育、艺术、娱乐、图书、饮食、环境保护等方面。材料来源方面,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来自权威英文报纸、杂志和网站,具有可读性、思想性和时效性的语言材料。

教师应精心选择与模块教学主题相关的文本作为泛读材料。这样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但与教材内容相比,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下生活联系更紧密,包含有更加鲜活的词块,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教材中与手机相关的话题时,教师可引入最新款IPHONE的介绍,而关于“第一款即将上市的盲人手机”的新闻也颇具时效性和可读性。通过泛读,学生可主动查找表达完整意义的词汇链或意群,并积累以下词

块:the world’s first Braille phone,London-based firm,3D printing techniques,go on sale,an instant connection between... and..., a fast and cost-effective way to..., a child-friendly version, a credit-card sized device等。

学生可以制作专门的课内、课外词块积累本,并形成定期在班级或学习小组中交流积累本的制度。由此,学生大可共享词汇积累的收获与成果。

及时对所输入词块进行梳理总结能有效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和善于学习。词块的巩固可以采用在文本上画线标记、根据核心词块复述课文、情景再现、问答、英汉互译、仿写句子、篇章写作等形式完成。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对该单元的词块进行有意识的整理和总结。总结中可以包括:本单元新学到的词语搭配;本单元新学到的句子框架或开头;本单元新学到的语篇框架等。

以词块为核心的词汇教学有利于提升高中生语言输出的流畅性、准确度和地道性,但词块的输入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通过一系列事实、概念、联系和原理来逐步揭示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生物学知识是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构成的庞大的动态网络,各个概念间按照逻辑关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差异,生物又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就决定着在学习生物过程中要掌握大量的生活常识,而初中生对于生物常识又很欠缺。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形成并掌握生物科学概念,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学会迁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已达到有意义学习。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1“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最先提出的,他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其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经存在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任意性的实质性联系。这就要求要想达到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才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达到旧知识的改造,以获得新知识。而在初中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种能够改造的旧知识,或者不善于将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和需要知道的东西架构起一道知识的桥梁,使之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因此,“先行组织者”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引导性材料。

随着对“先行组织者”的深入研究和不断的完善,研究者们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这种“组织者”可以放在要学习的资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放在学习资料之后呈现。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更系统的方法论,“组织者”可以高于学习的材料,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是具体概念,低于原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的能力。

1.2“先行组织者”的类型

这种“组织者”可根据不同方式分类。根据组织者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也可根据呈现形式分为以语言指导形式呈现即语言及直观视觉形式呈现即图片、模型、动画和实验。

那这些不同类型的组织之又如何应用中初中生物教学中呢?如陈述性组织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初中生物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染病和免疫中的疫苗免疫,在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同学们有没有打过预防针,觉得疼吗?”引导学生回忆,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疫苗免疫的相关知识,并接着提问“为什么要接种疫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疫苗免疫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比较性组织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起到支架和桥梁作用,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的异同、区别与联系进行思考和辨别,从而促进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在学习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纲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两栖动物纲的特征作为引导性材料,通过比较爬行纲与两栖纲在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而得出其在呼吸、生殖和发育上更为进化,让学生在掌握爬行纲的特征时也强化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两栖纲的特征。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讲解植物参加水循环这这一节课时,在导管和筛管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前可以在课前展示植物维管束的泡沫立体模型,引导学生区分维管束中的导管筛管的不同结构,根据已学的导管和筛管的作用,进而讲解根吸收水分和茎对水分的运输有什么样的联系,利用的组织者就是模型形式的组织者。利用这一组织者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时也促进新旧知识的链接和构建。在讲授细胞膜的结构和作用时,仅仅依靠教师对于细胞膜的描绘,学生很难理解这层肉眼看不见的生物膜,而卵黄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膜,因此,可以在讲授细胞膜这一内容前将生鸡蛋打在培养皿中,让学生通过感官和触觉来观察和感受卵黄膜,引入“生物膜”的概念,教师再进一步讲解细胞膜的作用时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利用演示实验组织者。

在利用不同的“组织者”时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时机呈现,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时前于学习资料呈现就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类比,拓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时可以在学习资料后呈现,可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以期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2“先行组织者”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呈现先行组织者,详细讲解组织者,引起学生的注意,阐明课程目标,确认问题最本质的属性,促进学生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其次,呈现新资料,在呈现过程中提出学习任务或学习材料,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影片和实验的方法,其目的是明确新材料和组织者的逻辑关系;最后综合贯通,使认知结构得到加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程序。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科学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并且学会迁移。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在讲解时利用“先行组织者”加以辅助教学。首先应呈现“组织者”,可以是图片形式也可以是短片形式,由于学生对于原始地球缺乏了解,所以,可以通过呈现原始地球表面的情况的短片,并进行讲解原始地球的一些特点,结合学生了解的现在地球的状况,来对比原始地球和现在有什么区别,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原始地球的状况,而且能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给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让学生有根据地去思考学习,然后让学生类比现在地球上的生命要想存活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在原始地球能够满足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有生命存活的条件,进而能够思考原始地球具有哪些条件支持生命的存在。这样,有了先行组织者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相联系和贯通,在接下来的讲授生命的起源过程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的组织者类型不仅有陈述性组织者,也有其他类型的组织者。“组织者”也可放在学习资料之后呈现,这样可以在教师讲解原始地球形成生命的过程之后呈现原始地球条件的短片,帮助学生扫除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能够更有目的性地在短片中寻找支持生命起源的条件,强化所学知识。因此,教学实践证明可以通过组织者与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3小结

在生物中的“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形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为了达到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生物知识博大精深,让学生记住曾学过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但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培养的。因此,生物“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比较能力,促进学生生物概念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物理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物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物理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物理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物理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物理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物理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物理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物理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物理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韩国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物理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物理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2. 力求物理课程的生活化

物理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物理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物理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物理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物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物理课程生活化之要旨。

3. 注重物理课程的整合化

物理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物理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自然、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物理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物理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物理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物理课程与非正式物理课程,学科物理课程与活动物理课程,显性物理课程与隐性物理课程(或潜在物理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物理课程或显性物理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物理课程或潜在物理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