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思维课培训总结

高校思维课培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8 02:40: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思维课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思维课培训总结

篇1

一、高校学科竞赛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都明确提出了为使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高校学科竞赛工作正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和条件为学生搭建各类学科竞赛平台,不断提高学科竞赛的受益面,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影响学科竞赛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竞赛组织管理问题:从近年来的学科竞赛组织情况看,除了几项国家级重点学科竞赛组织承办的学院在赛前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计划方案外,其他竞赛基本没有制定竞赛方案,而是凭借往年参赛的经验临时安排一些教师带队辅导,基本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模式。这种现象说明有的教学单位对学科竞赛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科竞赛工作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在各类竞赛的组织方面加强引导,提高各学院组织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同时对在该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学院应当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巩固其积极性。

(二)学科竞赛经费问题:目前制约各类学科竞赛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竞赛经费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物价不断上涨,各类学科竞赛的花费也在逐年增加,有些竞赛需要高额的材料费(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竞赛等),再加上交通和住宿等的费用花销,原有的预算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竞赛费用的支付。由于竞赛经费的制约,在一些重点竞赛的参赛队数上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竞赛成绩,也使一些有能力获奖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因此为保证各类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继续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投入,增加学科竞赛经费,提高竞赛对学生的受益面。

(三)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问题:近年来,部分重点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年龄偏大,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整个培训教师队伍后备人员不足,这种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常年负责竞赛培训、指导等工作,而且各类培训、选拔队员、竞赛指导等工作都需要在节假日进行,工作非常辛苦,加之部分高校竞赛奖励标准常年不变,指导教师的直接经济收益不明显,从而思想开始懈怠,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均有所下降。

(四)学科竞赛场地及实验设备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科竞赛场地和实验设备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没有能够为学科竞赛提供适合的使用场地,只能利用学院的实验室、会议室等地点,而这些地方又受到上课和行政办公等的限制和干扰。

学院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科竞赛的需求,往往需要购置新设备,但又受到竞赛经费的限制。因此为了使学科竞赛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开辟更多的竞赛场地或创新实验室,并购置一些可长期反复使用的竞赛设备,保证各类竞赛的使用。

三、学科竞赛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立第二课堂学分。为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本科教学中,高校应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普知识竞赛、设置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活动,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学科竞赛三级遴选机制。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遴选机制。尤其是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电子商务等重点学科竞赛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科竞赛发展规律的运行模式,即申报竞赛计划、全校公开选拔、赛前专业培训、竞赛专项指导、赛后总结经验的竞赛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年上半年由负责各类学科竞赛的学院向教务处提交本年度竞赛计划,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得以实施,暑假期间组织指导教师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且实施优胜劣汰的淘汰选拔制度确保竞赛队伍的质量,保证竞赛成绩,并在竞赛后及时总结竞赛经验,为以后的竞赛提供借鉴。

(三)优化学科竞赛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学科竞赛涉及科学前沿问题,需要新的设计思维和理念,因此高校在遴选竞赛指导教师的时候,除了注重选择教学一线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外,还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尽可能的吸收正在担任学科前沿研究课题的教师到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科研上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2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一专多能”的需要,我国各类高校在积极建设各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各类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通识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各级管理部门对通识课的投入和期待很高,希冀它能成为专业课之外的一个必要、有效的补充: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有关通识课的理论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本文即就此做番探究,敬祈方家指正。

所谓“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欲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是关键。而建设大学通识课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全面发展大学生。因此,对通识课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高校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高校通识课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更新教学观念、跟踪前沿教学理论的能力。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通识课教师必须有更新教学观念的能力和追踪前沿教学理论的能力。即从强调“以我(教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型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以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观念。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代社会,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切实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要从学生和谐自由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有利于形成理性思维和健全人格的标准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强调“以学为主”,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提倡和鼓励争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强调“以能力为主”是为了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实际而适时调整的知识体系。教学实际应该包括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学条件的优劣、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教材质量的高下等因素。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注意影响教学的因素的客体特点,尽量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注重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一成不变的教材或者讲义,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革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尤其对于通识课教师而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崛起,迫切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立足通识课的讲坛,完成通识课的任务。

(三)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以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探索教学活动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课教师要促进通识课教学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脱离开教学研究。通识课教师大多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现今体制环境下,倾力于科学研究本无可厚非,但是绝不能忽视教学研究,或者用科学研究代替教学研究。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就更需要教师以科学研究的态度,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通识课教师应该成为这样的知识分子,即在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不懈的合作性探究,以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建构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终极目标。这种教学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它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忽视教学对象—“学生”的需要,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校通识课程虽然也承担着传授知识、建构体系的任务,但是它的终极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想实现此教育目标,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行“实践教学”、“讨论教学”、“渝快教学”等。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思维”,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将通识课课堂转变为知识探究、批判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

课堂教学创新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体现。它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教育设计、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能创造出值得自己祟拜的人。从社会的需要而言,创新性的人才是最为缺乏的。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性的人才,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大多是体现在富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的。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进人新世纪以来,信息化成为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高校建设的内涵之一。目前,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校园网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面。教学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进行深层次的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校通识课程课时设置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疑能更好地开展通识课教学活动。通识课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给自身工作带来的变化,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

(六)其他教学相关能力。

通识课教师除了具备以几种能力之外,也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否得到保证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通识课教师的语言更应该有艺术性,才能有生气、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在有效的授课时间内将课程内容传达给学生。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有赖于教师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也有赖于讲标准普通话的能力。通识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不仅是科研的要求,也是随时总结教学心得的必需。通识课教师也要具备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这是因为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纪,如果将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与变量进行控制,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高校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必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而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因此,高校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也必须着眼于高校教学系统中。

欲发展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着重注意的:

第一、高校有必要建立独立的通识课教育管理机构,既要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也要与传统的教学单位区别职责。同时高校应积极推进通识课相关协会的筹备、建立,为通识课教师提高组织指导、协调、交流的平台,也为开展高水平的通识课合作提供一种渠道。这就为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二、创办主要面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刊物,从宏观层面将通识课的理论建设纳人系统化,真正将通识课的理论研究深人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既能为高校通识课研究提供理论园地,也能为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为提高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工作保障。我们有必要检讨现行的通识课教师培训工程,重新梳理工作思路,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建立起高水平的培训机制,为提高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工作保障。

篇3

2011年实中正处于发展的低谷时期,笔者深知抓好课堂才是关键。为此,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初采用“一体两翼四环”的教学模式,规范了教师上课流程,提升了教学成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问题驱动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师生设置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对话、碰撞,让学生在思维参与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知识的本质,构建新的知识网络的教学。《循证教学》一书中提到的具有高效应值的“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指出,“问题驱动”课堂的核心价值是生动的、生态的课堂。这对习惯“满堂灌”的教师们来说挑战不小。

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部分教师对新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发现问题驱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值得深入研究并实践。但是对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专业水平所限,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上出现了理论匮乏、实践低效的现象。于是,寻求新的路径来解决这一问题被摆上了日程。

二、途径探索

学校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决定从目标、组织、平台、资源上进行创新,力争探求出适合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1.确立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我一直有个梦想,办一所优质初中,让东平的孩子不再背井离乡去外地求学”,笔者作为一校之长,在教师们面前立下了铮铮誓言。为了这个目标,一系列基于问题驱动课堂的教师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

2.创新组织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创新组织。针对本校教师专业成长没有具体科室来负责的现状,率先成立了全县唯一一个专门的校本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教师培训。在学校的领导下,这个组织迅速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度,开展了系列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创新教研平台

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校本培训办公室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新教研平台。

一是与高校合作。2015年5月,经过多方努力和积极协商,基于“双赢”的合作愿景,学校与泰山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建立“泰山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辅导;学院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定期为学校培训在职教师。以学校为例,校本培训办公室每月和学院协调一次,围绕问题驱动课堂开展教研活动。学院专家要根据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准备讲稿,并在学校“半天无课日”期间开展讲座。学院的很多专家登过学校的讲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合作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二是建立校际联盟。如果说与高校的合作重在依托高校引领,那么校际联盟就是依托盟友间的协作、对比,为教师成长注入新鲜血液。泰山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学院附中)是学校首选的联盟学校。双方水平“差异化”的存在,让学校更容易找到接受帮助的切口。于是在双方的积极运作下,迅速展开了教师发展方面的尝试。经过一年多的先期实验,2016年5月,学校正式与学院附中签署了一对一鹇院献餍议并开展了多项教师培训探索,刷新了东平县在职教师“游击战”式的培训模式,为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是加入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成立学校创新教育团队。学校积极争取机会加入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院,先后与初中学校发展联盟、思维碰撞研究所结成同盟。在这些组织的引领下,学校对教师分系列进行了拉网式培训,使各个层级教师的内涵得到了显著提升。

由于学校教师结构复杂,队伍庞大,需要一个具有活力的土生土长的团队。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的成立,为学校创新教育团队的成立找到了参考依据。在专家的鼓励和指导下,学校创新教育研究团队应运而生。它由首席教师顾问团队、骨干教师研究团队、青年教师发展团队三支队伍组成,在校本培训办公室的统领下交叉研究,真正实现了互助、分享、成长。自团队成立以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队员互助推进措施。如问题驱动走进银山、新湖、接山、商老庄;走进泰安;走进“1751”大讲台。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教师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创新教育研讨群的发言来看,成员们在读书、课堂、课程、培训、信息化等各个方面都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四是建立跨学段、跨地域、跨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跨学段、跨地域、跨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立,可以让跨学段、跨地域、跨层次的教师之间的理念、意识、行动等真正实现自然流动。在校本培训办公室和高校的积极运作下,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和泰山学院、学院附中、泰山区小学的专家型教师组成了专业发展共同体,定期举行研讨:一线教师提出困惑和问题,专家帮助分析,活动结束后集体总结反思并制定下一步活动计划。共同体成立后的几次活动充分证明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师原有的格局,实现了意识的突破。下一步,共同体决定把课标专家引进来,为学校把脉护航。

4.创新教育资源的获得渠道

学校的真抓实干吸引了不少专家,一支包括了泰山学院各位院长、齐鲁名师、泰山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内的专家队伍成了学校宝贵的专家资源。他们及时给出指导,引领学校沿着健康的渠道发展。2016年春夏季的两次省市级思维碰撞教研活动就是在专家们的帮助和学校积极运作下实现的。借助活动的推动,学校教师的问题驱动课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有多名教师走出县城,走进省、市级大讲台,展示问题驱动课堂的实践,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篇4

一、体验式培训模式概述

体验式培训,是指参与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并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过程。

二、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文献查阅,体验式培训自引入我国后,多用于企事业单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应用于高校的大多是体育类课程,形式也多为户外拓展训练。具体来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足

心理健康知识理论性较强,而高校心理健康公共课基本上都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课堂讲授会比较枯燥,且容易学过即忘,达不到教育目的。体验式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团队精神

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学习项目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触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所以,体验式培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等都大有裨益。

3.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承受挫折的能力――“挫商”已经变成一个热门词汇。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家人呵护备至的关怀,或许拥有高智商、高情商,但常常会缺乏较高的“挫商”。体验式培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挫折情景,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式培训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体验式培训中的活动和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尽可能发挥潜力,与伙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以全面提高。

三、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为探讨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笔者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

1.方法

笔者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教学1班为实验班,教学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体验式培训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学期末对两个班进行常规的期末考试,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关于心理学课程认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对比两种教学效果的差异。

2.教学实施阶段

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确定主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人格特征”“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心理危机应对”五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在实验班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按照拓展培训中的分组方法,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8组,各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起。由组员自行选出组长,作为之后各项课堂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常用的体验式培训模式:

(1)头脑风暴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讲解“人格”概念时,先请各组同学组内讨论一分钟,讨论内容为“形容一个人格的词语”。每组学生贡献三个以上形容人格的词语,教师按照学生描述将其写到黑板上,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同学们描述的词语归类,并引入“人格”中“气质”和“性格”概念。这样就由老师的枯燥讲解变成了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2)案例分析法――将真实带进课堂。在讲授“心理危机应对”课程时,教师从日常心理咨询记录中整理出8个典型案例,隐去基本人口学资料,分派给8组同学。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个案,找出问题症结,并寻找出最理想、最恰当的解决策略。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个案和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组成员做出评判,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真实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正向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角色扮演――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开展“情绪管理”课堂教学时,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法。首先提出一个情绪失控的咨询和治疗案例,案例中涉及的教师和学生角色都由各组学生扮演,教师视时间安排挑选3~4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做出点评。最后教师及时总结,并引入“情绪管理”方法和原理。通过对角色的切身体验,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和理论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4)课堂游戏――小游戏大道理。每次课堂活动中,教师会视时机穿插体验式培训中常用的小游戏,如训练发散思维的“填充圆”游戏,训练反应能力的“握手游戏”,认识潜力的“鼓掌30秒”游戏等。通过游戏后的体验分享和教师点评,每个简单的游戏都可以引申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道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随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3.成绩评定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会根据各组活动成果质量、参与积极性等给予小组平时成绩。在对照班上,教师也会按照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课堂参与度等给予平时成绩。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18-03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的主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活动独立存在的,尤其不能脱离教学活动对之进行筹划。只有当科学研究以教学活动为宗旨的条件下,它才有利于提升地方大学的地位。“为科研而科研”不仅会歪曲科学研究的价值,而且也无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激励科研,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拥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骨干队伍,是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基本保障。

作为高校职能的执行者,新进教师应该如何快速提高自身能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作如下阐述:

1 教学方面

1.1 积极参加教师岗前培训

新近教师岗前培训,总的来说,是提高教师教学与管理能力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是优秀教师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尊重与热爱的需要,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是熟悉教学环境的需要。通过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战略、硬件软件、师生素质、校风教风学风等,熟悉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2)是熟悉教学常规的需要。通过对教学及管理、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等内容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测试、考试、课外实践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学习,熟悉教学常规,使教学工作得心应手。(3)是熟悉教学研究方法的需要。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勇于创新实践,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研究论文,注重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4)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需要。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发展、使自己得到更好发展,从而使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5)是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短期目标,是使自己在三到五年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教学能手;长远目标是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有着高尚人格魅力、教学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因此,每个新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岗前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做好总结。

1.2 广泛参加听课活动

作为新进教师,授课经验非常匮乏甚至无授课经历,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显得尤其重要,听课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首先,应全面系统地听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们的课,以充实、组织教学内容。在听课之前,自己必须就要讲、要听课的内容写出较为详细的讲稿,听课过程中可与其他教师作比较,看谁的讲法更合理、更准确,学生可能更愿意听;这样,将被动听课变为有的放矢的主动听课,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教学初期的听课,要用心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熟练运用教学技术的,这对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应该尽可能多地听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博采各家教学方法之长,不断总结、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切不可抓住某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就照抄照搬,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听课是教师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能够使执教者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使听课者借鉴成功的经验。

1.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的一句话也许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关乎人的精神生命、关乎人的事业生命,这需要新进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才能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听课的都是一个个求知的学子。他们经历了寒窗苦读,克服了种种困难来到大学,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知识,从而自信、自强、自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有了责任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可以说,教师从事教学的效果好坏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成正比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和科学问题的场所。讲课就是讲解,“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没有讲解就没有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不是教学。为了在“讲”字上下功夫,备好课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唯有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即使对课程内容十分熟悉,在给新生讲课之前,都须重新写教案,不断修改和充实讲稿内容。在上课之前,无论是讲稿,还是多媒体课件,教师都需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修改和充实,尤其是一些与重点难点相关的内容更要花费精力反复斟酌。一堂课,一个章节,乃至一本书,都应有它的体系和要求,梳理、分析清楚内容上的点与线、点与面的关系。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讲解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接受?考虑如何使前后内容衔接、授课体系更完善等等。

1.4 教学要以科研为基础

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今,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顾此失彼,一直是令一些高校教师头疼的问题。而事实上,教学和科研是有机的统一体,科研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科研的延伸,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研过程可以为提高师资水平提供有效的训练条件和机会。所以,高校教师要端正态度,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讲,教师的备课活动教师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的研究过程;授课过程则是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之理解、掌握知识,并同时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按照教学科研统一的原则上课,才能教出高水平,才能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教师通过科研可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否则,教师总困在基础教学中,久而久之水平退化甚至遭淘汰。众所周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便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如果一位教师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缺乏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在培养学生进程中,教师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来讲授书本上的知识,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思维能力。

2 科研方面

2.1 快速融入科研团队

作为新进青年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如何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水平是摆在新进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首先,应该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其科研方向应该结合所在院系科研条件确定,同时必须符合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大趋势。

新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应该尽量结合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作为地方院校,同时必须与地方行业特色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如果新进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突出,也可以独立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但在此过程中,新进教师切忌完全依附在科研团队,而无独立的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把自己渐渐退化成为普通工程师和项目的具体执行者。总之,青年新进教师既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个体,又是科研团队的有效组成部分、新鲜血液。

2.2 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快速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在科研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科研都是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的,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在科研中找到最佳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青年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一定会在科研领域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高地。本人认为,青年教师应快速具备六大基本科研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永保进取心;要探索创新,要敢于怀疑习惯行为和常规做法;要成为精明细心的人,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细小的行为中寻求其带有普遍性规律;要脑勤、手勤、眼勤;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夸大其词;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有这些素质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十分重要,同样也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最为缺乏的。

2.3 科研为教学提供保证

高校的科研主要为教学服务,也有一部分科研服务于社会实践。青年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

本人对于这一点就有深刻体会,在2007年给大学本科生初次讲授《模具与成型技术》课程时,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地方揣摩不定,但是经过将近两年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参与了一些模具项目的研究,去多家模具企业进行调研,同时参加了广州、东莞、深圳和上海模具机床展览,模具制造的理论水平和工程经验得到极大提高,2009年再讲授该课程时,已经得心应手,课堂上能够结合许多生动的案例深入阐述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听起来也十分感兴趣,授课过程中师生间产生了真正的互动。

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现代化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如果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知识就变成死的和没有发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缺乏发展现,从而贻误学生。只有那些既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发展现点的学生。

3 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

科研对教学而言,首先有利干教师把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去,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必然会在教学中得到反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教学工作进入学术前沿.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和走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精神,而且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

不论什么样的学科,都要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用大量的科研成果来论证,分析所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解决教材内容陈旧和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将科学规范的科研方法引入本科教学过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通经、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环节,更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大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使自己首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资格,在高等教育中,教学不可能脱离科研而一枝独秀,只有把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融合于教学中才能成为好教师。

杨叔子曾说过:“没有教学,就不是一所大学。没有以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与基础,就不是一所意义完整的大学。可以说,是一所似是而非的大学。”教学对科研而言,有助于促使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增强科研活力。是对教师科研的一种支持和驱动,最终使科学知识更加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弥补自身科研的问题、不足与缺陷,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在交流、碰撞中获得灵感,捕捉思想的火花,丰富、推动科研工作。

教师通过科研获取了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了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能在教学中从高层次驾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及时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师持续地、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能确保高校稳步、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不可低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苏振霞.论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科技文汇,2009,(18): 10.

[2]孙明珠,朱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6(5): 42-43.

篇6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1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悍、资源多样、视频为主和获取方便等特点著称,引起了高校教育界的重视,并在教育网络上广泛开展着。2009年微课程被首次到网站后,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此,在当前全国掀起微课热潮大背景下,如何将微课与高校校园定向相结合,促进校园定向的发展成了众多高校体育老师关注的热点。

1微课简介

1.1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 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教学内容,采用建构主义等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 进行学习。

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在他看来,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

1.2微课的特征

1.2.1短小精悍,主题突出

“短”主要是指时间短。微课视频时间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短时间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其“精”表现为内容精简。微课主要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概念进行的视频教学。因此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1.2.2资源多样,视频为主

微课是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它是以视频为载体,利用网络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一个多功能资源包。另一方面,微课的制作形式和对象多样化。微课可由摄像视频、PPT转化视频形成,但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是以视频为主,可配置相应的声音,动作和图画等,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其对象可以是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某个概念、故事等。只要教学目标明确单一,都可制作成微课。

1.2.3@取方便,利于传播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微课的传播普及提供了便利。微课的容量小,一般都是几十兆,支持在线播放。由于微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下载到电脑和手机上,并通过朋友圈、微博等转发给好友,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和资源共享。

2 校园定向概述

定向运动就是参赛者利用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照规则规定的方式和顺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访若干个标志(检查点)的体育运动[2]。定向运动起源于瑞典,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32年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定向运动比赛。1961年5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成立了国际定向运动联合会,英文缩写IOF。到目前为止成员国已发展到50个。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据报道,北欧参加定向运动的人数超过了“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爱好者,目前全世界有400万名定向运动爱好者[3]。定向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定向运动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深林,已延伸到公园和校园中,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定向运动概念,即定向运动已成为一种普及面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不再受空间地理位置约束的体育运动。

校园定向主要是在校园和学校周边开展的定向运动。依据学校及周边的地形组织开展,充分拓宽了体育课程内容,扩大学生活动空间,缓解了部分学校体育场馆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德、智、体、美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活动的特征是“定向”、“奔跑”。“定向”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佳的线路,这培养了学生善于分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创新思维。“奔跑”要求参赛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这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了顽强拼搏的品质。另外,许多心理研究专家称: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还涉及智力因素,运动员的大脑要不断地检验、思考自己前进的路线和方向,仔细观察地形特征[4]。因此,校园定向已发展为高校体育课程中一个时尚的运动项目。

3当前高校校园定向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师资问题

校园定向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都较强,这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校园定向课程缺乏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高校校园定向课程都是由田径或球类老师所教,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与训练,对校园定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较少,这在一定层面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造成校园定向运动的相关内容更新慢、资源缺乏等问题。因而,引进专业性校园定向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3.2 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校园定向融合多门学科,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其中,校园定向的地图制作十分复杂,不仅要熟练操作电脑绘图软件CAD,还需对开展地周围环境进行了解。另外,校园定向教学过程涉及课前,制作地图、设计线路、放置点标旗;课中,讲解地图识别、如何找点、实战训练;课后,总结分析,提出对策等。这复杂的教学过程,应进行简化,从而实现校园定向教学过程的优化。

3.3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校园定向是一项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休闲体育项目。虽在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很普遍,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校园定向运动属于科技体育范畴,一味地讲与练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多结合其它内容进行教学,增加趣味性,挑战性,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从而推动校园定向在高校的发展。

4 高校应用微课开展校园定向教学的优势

随着微课的普及,出现了新的教学形式。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的定向老师短缺,可利用微课,让优质课广泛传播,实现名师帮我学。老师可根据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供相关微课视频。另一方面,微课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可将好的微课资源进行分享,也可将自身所擅长方面录制成小视频,实现互利的过程。这样学效率、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高校应用微课开展校园定向的优势,具体表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

4.1课前使用,预习新知识

校园定向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在初学时会有很多疑问。此时可利用微课,解决疑难问题。微课采用精简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大量可利用的信息。例如,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点标位置?通过这一问题,课前制作一节“指北针辨方向”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明白怎么找方位。

4.2课中使用,温故而知新

校园定向运动不单纯是一项体育项目,还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更乐于从网上获取信息。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引导正确的思维。例如,如何寻找点坐标?当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被提出时,仅依靠上节课的内容是不能解答的,因此,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后,再将制作好的微视频进行播放,让微课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4.3课后使用,巩固拓展知识

课后观看微课,让知识得到系统的巩固与升华。校园定向的地图图例说明过多,很多学生并不能在一节课的时间记住,但与微课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对未熟记的图例反复记忆。例如,在上此节课后,制作一节“校园定向常用图例表”,将平时我们常用图例进行说明,并预留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找找其它图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5高校微课校园定向教学建设工作思路

校园定向在我国许多高校已基本推广,由于开展面临着资源不足、场地有限、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校园定向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微课引入到高校校园定向中,增强学生趣味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必须做到:

5.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微课以“微型视频教学资源”的形式被老师应用到课堂中,首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管理。即按教学大纲,属性,大小等对微课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好的规划是建设校园定向微课的前提。进行微课设计时,要从校园定向实际和学生心理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优质微课,提高教学效果。

5.2处理好“全”与“微”的关系

微课以短小精悍著称(如视频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使用方便等),微课虽小但却“五脏俱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微课的全面性。校园定向是一个趣味性强,激发思维,勇于挑战的项目。我们不仅要制作好微视频,还要涉足到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六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视频为学习效益的实现提供积淀[5]。

5.3正确利用微视频

微视频的合理使用将提升高校校园定向效果,它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微视频的特点决定了,微课是在于辅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而并非是老师的“教”[6]。微视频在校园定向教学中可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环节将微课使用的恰到好处,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另外,要有甄别的使用微课资源,选择对自身有益、符合教学大纲的微课进行观看,切记盲目跟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利用微课实现教学目标。

6 结语

随着微课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完善,微课与高校校园定向必将更加紧密的结合。微课的应用,符合网络时代的学习碎片化要求,顺应了学习发展的趋势,为高校校园定向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老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这种互利双赢的过程将拓宽微课在高校校园定向的应用前景,推动校园定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

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胡久成,吴锡忠.定向运动[M].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3.

[3] 张惠红等. 定向越野[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B. T. Johansen. Thinkinn in Orienteering[J].Scientific

Journal of Orienteering.1998,38--46.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

篇7

材料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多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材料力学的实验教学是深化学生理解力及拓展学生思维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一、目前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自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实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通过对实验内容的调整和整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发现。这种改革和创新仅仅是对教师的创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收到了微乎其微的效果。为了显示实验内容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趋向于追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规模、数量和速度,过于追求高深的理论与新型的内容,忽视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

(二)学生对实验课在思想上的误区

传统的观念认为,实验只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实验课中完成了实验任务并会做该实验就行了。室内实验课多数都是分组实验,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不上实验课无所谓,拿别人的实验数据来校核理论知识还可节省时间,实验报告也是抄别人应付了事,甚至有个别学生实验报告只抄个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处理部分空白。另外,由于材料力学实验是非独立实验,实验成绩所占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比例较小,对期末成绩影响不大,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三)实验考核办法单一

实验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系统地学习、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实验技能的运用情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以往的教学中,成绩评定主要以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为基础,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具体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报告就成为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依据。这显然很难达到考核的目的,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调整、完善

我国的地方大学由于举办者为地方政府,经费来源以地方投入为主,其生源就业大多面向当地。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考虑到地方高校的特殊环境和地方的人才需求类型。另一方面,实验内容的调整还要了解地方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地方高校多数生源来自本地,就业面向本地,更注重专业技能的知识,习惯于从实际应用方面思考问题。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这符合了地方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实验内容的调整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功能定位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总结、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对于教学的成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起着重大的作用。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是作为实践性极强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更必须始终强调学生的主动地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十几分钟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老师所承担的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尤为重要。结合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提炼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些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思路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应用已学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相关实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分析问题的性质;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本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所需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和理论知识着手,通过课堂提问或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和掌握本门课程所需基本计算方法和理论基础。3)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测分析、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所需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和理论知识着手,通过调整授课内容次序、欲擒故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通过现象发生分析实物本质规律。4)小结式教学方法: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及时批改和总结。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篇8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在国外的发展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教育实践方面的全新领域。其主要含义是通过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其创业素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创业能力的目标。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相关实践探索相对较早,目前相对较为成熟。美国教育界最早在该领域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美国哈佛商学院Myles Mace教授于1947年率先在该校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前后约有180余名MBA学生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据统计,美国现有约1600所大学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2200门课程。

此外,英国也是开展创业教育较早、成效突出的国家。据统计仅2006年就有190万大学生参与了英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占全部学生的7%左右,这其中有34%左右的学生学习了创业课程,高达66%的学生直接参与了课外创业活动。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现状

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很多高校已将创业教育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此外,很多学校组建了相应的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创业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政策上向创新创业倾斜。虽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这种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专业之间的脱节,学生将创新创业与学习相结合的能力还存在着很大欠缺。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依托校园文化,开发第二课堂

(1)以实践活动为手段,以教育体系建立为目标。高校的教务、学工以及团委等相关部门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相关实践活动。例如,交流研究、专题讲座、讨论沙龙、学科竞赛,等等。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定期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和思想,构建创新创业的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2)开发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开发必须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各高校需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还要与各种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规划、数学建模等赛事相结合,真正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立足于本专业特点展开立项式的创新与创业活动,这需要指导老师与参与课程的学生投入极高的热情。

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校在鼓励学生申请专利的同时,还要支持他们多发表相关实践的论文。学校应设立相关的经费,依据学生实践效果与论文质量给予相应的费用支持,并根据项目的等级给予经费支持。这种由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更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各高校需根据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课程引入学校培养方案,有机地与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不能局限于研究或者思想教育中,而要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逐渐将该能力的培养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

3.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与实验室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不能仅仅立足于单纯知识能力教育。区别于课堂形式的教学,实践教育是获取直接经验的方法,是立足于实际的学习过程。实习基地与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充分实现实践教学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校内基地的建设要以环境、教学内容功能与运营模式的构建为主题,真正搭建出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间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制度

(1)在教学质量体系检查制度中加入实践教学质量的测评,学校督导组深入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对相应实践教学情况加以分析评价。

(2)针对授课教师,高校可以采取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办法来促进他们的工作热情。完善的奖励制度可以促进实践课程质量的快速提升。创新性国家是国家层面提出的教育方向,为了增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各高校要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其对提高本校竞争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创新创业培训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1)主要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该项培训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政府、院校、社会的相关政策和举措,通过院校内部的调查,了解本校创新创业培训的途径与机制,经对比与分析,真正了解校内创新创业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2)培养目标。我校通过研究本地区的经济情况,构建适合我校自身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普遍性,可以有效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①逆向思维在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针对我校艺术专业学生特点,通过逆向思维的培训,将教学模式从较为传统的创业模式转变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提炼成功创业者的品质元素。在优秀案例的指导下,以培养校内学生优秀品质为前提,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职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摇篮。高校应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将德、智、体、美等相结合,培养出高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③以专业为导向,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如何避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①根据本地实际教育现状入手,参考国外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正视问题,扬长补短。此外,我们还需要科学认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培养的实施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②深刻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倾向因素。针对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受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社会大环境与院校特有教学环境的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③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应用。相关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众多,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我们通常采取初创期模式加以培养,通过有针对性的阶段培养可以逐渐转变为成长期模式的培养一直到定型期模式。不同模式培养要有相应的教学模式,每个过程都相对固定的时间,任何跨越式的发展都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群体。

2.创新创业培训的主要方法与计划

(1)实施方案。我校实施创新创业培训之前应先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成功案例和相关文献对我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预测分析为主,定性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

(2)实施方法。实施创新创业培训前,我们针对本校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真正了解他们对该培训的基本认识与学习方向;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必要的资料与数据;针对省内外的创业个人与团体进行走访;或与其他高职院校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3)具体实施计划。①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和总结。②以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建出“6Q”品质建设体系(见下图)。该体系中的六个核心之间的促进又推动了双元的合作与双元的品质的提升,最终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③相关精神、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相关创业理论和案例相结合,强化学生冒险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动机,提高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及能力。以健商、德商、智商、情商、逆商、志商、发商(简称为7Q)为培养重点,教育学生带着爱和信仰去创业,将创业看作最能吸引人的动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创业的艰辛与愉悦,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并能通过不断总结个人的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通过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培养其开拓精神。

五、结语

现代教育与知识性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则需要各高校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 博,杨 琼.探索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1).

[2]周 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4(04).

篇9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大院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也做了适当的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与安排,已经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已经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再让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做到劳逸结合,具体的来讲,其一,体育课时的安排不再是死规定为一周二节课,而是对于各个不同班级进行课时的加载,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体育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其二,体育课程贯穿全校,对于体育教学的分配与布置,不再根据其理论课的多少而去进行减量,让体育课成为全校的必修课,让学生从思想意识里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其三,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创造与完善,改变了单一、枯燥的跑、跳或球类运动等模式,加入了更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比如说拓展思维的合理应用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及推广,使体育课程更具有多样性、娱乐性和综合性,提升了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其四,加大了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体育课程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老师的教学能力也进行了大力的提升,从教学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培训,保证体育老师队伍的建设,让体育课程也成为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的一门学科,为高专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2.1相似的目的

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员的意志力、团队协作能力、超越自我能力等良好的品格,以此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拓展训练和高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适应能力这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拓展训练中要求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的目的,那么在这方面,拓展训练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相似的。

2.2手段和方式

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是将需要培训的内容、目的等渗透到学员的行为体验中,以学员在面对挑战的本能反应、思维方式和行为为基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使学员能够转变观念和思想,自身具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行动和品质。高校体育教学同样是学生反复的进行学习,以此学习动作和技能,培养学生拥有?w育精神和品质。高校体育教学首先是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使学生进行自身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和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体、身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挫折、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将这种形式称作是先知而后行。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恰恰相反,是要求学员在精神经历和体验之后,通过动态的活动,使学生拥有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的品格,可以将这种训练方式称为先行性而后知。

3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分析

3.1深入学生,听取心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能够撞击高职学生心灵的拓展训练科目,所以体育老师一定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不仅要了解他们的身体素质状况,更要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掌握,这样才能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每一类学生准备适合他们自身素质的拓展训练项目,使拓展训练得以更好的应用与推广,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收获更多,让高职体育教学收到更大的实效性。

3.2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各所大中小学校,所以,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合理运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让多媒体视频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在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渗透时,更应该让学生观看更多拓展训练的优秀实例,让他们在观看与欣赏中找到方向,从而去配合老师的各项拓展科目设计,而作为体育老师还要对各种不同的案例做出总结,然后取长补短,吸收各类优秀案例的精华部分,设计成为适合学生们需要的训练科目并进行推广与训练,这样学生和老师就能达成共识,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互动,让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3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

篇10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理念过于重视对小提琴技巧的教授,无可否认,掌握高超的技巧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更充分、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却无法真正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及美,而这恰恰是音乐的灵魂。若没有那份领悟,那么无论是多高超的技巧,都无法将音乐所需要展现的感情展现出来。因此在小提琴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音乐素养培训上下功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提琴带给他们的快乐。结合实际,笔者总结了一些建议:

(一)选择小提琴学习的高校学生大多以后会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因此在教学中应注入一些“师范性”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的未来做好打算;

(二)在进入高校前,大多数学生的小提琴基础较差,且在年龄上处于刚步入成年人阶段,面对这些特点,若在技巧及情感上加强练习势必有些困难;

(三)高校的课程较多,使得学生常常把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琴技练习的重要性,使得教学质量大大受到影响。这些情况要求高校小提琴教学必须打破陈规,进行创新。在进行理论知识教授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对小提琴的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模式灵活多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却忽视了学生主观上的感受,学生只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学习、思考,忽略了其发散思维及其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且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因此,目前当务之急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程,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一)集群式教学。刚步入高校的学生,小提琴基础并不是很好,然而却对小提琴充满了热情、好奇心,在这一阶段,大家的基础、心态都差不多,因此教师可采用集群式教学。小提琴教师在我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都较为紧缺,因此一对一的课程不现实,教师也无法承受,因此集群式教学较为受各大高校的欢迎。

(二)小组合作式教学。该种教学模式适合有一定小提琴基础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小提琴过程中中断,如今重新拾起,他们不同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若用集群式教学,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还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得不偿失。而小组合作式教学则是专门针对这类学生而设计的,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相互进步,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单独培育式教学。有些小提琴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诠释音乐作品,演奏也较有张力,能够感染到现场的观众,但在演奏中无法准确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到音乐中。这类学生可采用单独培育式教学,也就是结合他们的特点,制定单独的授课内容,根据他们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其快速成长,突破学习瓶颈。

总而言之,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其适用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其分组学习。当然,这些教学模式可随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的进行切换,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找到共鸣,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在集群式教学中,学生能够较快的掌握技巧,然后进入小组合作式教学,以较快的速度提高学习效果,单独培育式教学则是学生学习小提琴突破瓶颈最重要的阶段。

三、教学课程设置合理调整

课程的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各课程的时间,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好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课时。小提琴的专业技能课必须保证每周一节,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此外,课外还可安排一些乐队排练等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提供多个舞台,加强学生的技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保证教学质量。

四、教材的选择切合实际

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针对小提琴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只有选对了教材,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零基础的学生应采用入门教材,脚踏实地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选择简单易懂的教材,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步步深入;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选择难度稍大、有针对性的教材。由此可见,选择适合的教材对学生小提琴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11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浪潮应运而生。每个行业都在这种浪潮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在“互联网+”这样的大环境下又衍生出“互联网+教育”,如何将“互联网+教育”与高校的会计教育融合起来,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一、“互联网+”会计教育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应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战略部署,紧接着各高校不断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当“互联网+教育”的名词一出,对整个教育界的影响也是空前之大。当所有人都习惯了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后,新型教育横空出世。成百上千万名学生只需要拥有一个共同的网络、一个移动客户终端,就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的挑选学校、挑选教师来进行学习。互联网信息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学生、教材、互联网,四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密切的变化。会计教学一直都是传统教育,在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后,传统会计已经不适应现行的“互联网+”时代,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会计教育也萌发了新的活力。“互联网+”会计教育是指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会计教学体系中,将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让学生实现经济高效的学习,将未来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着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学生在课堂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在网络中向教师请教,同时教师也可以将难点录制课程放到网络上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观看。教师只要将镜头对着自己给要看的学生进行演示会计账务处理,或者利用校企合作的这一平台,实际在企业环境中拍摄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视频,为学生营造一种企业氛围,时时为学生演示会计实操的内容,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互联网+”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云班课、云课堂等实际运用于课堂教学,会计教育已经不能够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是高校会计专业在教育和教学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除了要满足正常的日常教学活动,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老教师往往忽视掌握新的信息技术能力,互联网思维不够。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要稍强些,能够接受新的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能够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广泛使用软件、资源库、平台、APP,并将学生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如QQ、微信、公众号等作为课前预习、课后延伸、师生互动、教学一体的有效载体,为课堂增强科技含量。但是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保守,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模式,不愿意推陈出新,不想进行改革,觉得还是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实用,能够和学生面对面直接传递知识,认为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吸收进去,才能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殊不知,时代已经发生了变革,信息时代需要有新的互联网思维。如果不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也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满足未来的就业创业需求。

(二)存在教育信息化误区

目前,高校有意识想要提高信息化水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一方面只想将信息技术以及产品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却想让互联网远离学生。比如大多数高校,害怕学生处于网络环境中,不认真学习。掐断校园WiFi,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平板等设备进教室。教师仅仅将制作好的微课、慕课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看,学生无法进一步学习,缺乏互联网的直接沟通和联系。对于教师和填鸭式传统课堂来说,手机是一种挑战,是借助于互联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但殊不知手机实际上已经是当下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在现代教育领域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三)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就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作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目前运用最多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如PPT)支持的常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表明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化教学相关技术与装备时最主要的困难是硬件环境不理想、缺少在线教学的支持平台、资源制作水平有限。高校目前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信息化技术没有特别重视,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比如会计这门专业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但又特别突出实践性。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环节,还仅限于个别院校简单运用微课、慕课辅助教学,并没有在所有高校中,大范围推广开来。会计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还没有能够采用这种形式,无法将信息化技术完全运用开来,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会计环境中去。

三、“互联网+”会计教育新模式

(一)创建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网络畅通的信息数字化基础上的校园。它是一种虚拟的教育环境,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日常管理、科研、电子政务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输和使用的过程,将整个数字化的资源有效的运用。如何在传统的校园基础下,结合“互联网+”这样的一个大环境,打造数字化的校园,已经成为了所有高校积极探索的目标。高校应该将软件、硬件设施配备到位,重视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重点建设课件、素材资源库,视频、音频资源库等,使自己的院校在信息化这样的大环境中,不至于落后。在高校中,智能手机已经达到了学生人手一部的状态,伴随着高校无线网的覆盖范围的扩大,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科技产品。高校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浏览网页,随时随地掌握相关信息。因此要注意到智能手机给目前教育领域所带来的挑战。高校要将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全部打造成数字化的信息,结合手机APP校园客户端的开发,将所有的教学信息推送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未来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只要网络覆盖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学习。通过构建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创设数字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的进行互动,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养

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的心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的思维。学院应积极给在校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在进行培训之前,先将所有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摸底测评,按照他们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等级的划分,如初级、中级、高级,然后对处于不同等级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训一段时间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考核,将信息化技术水平与职称考核挂钩,引起教师的重视。为了促进教师尽快适应信息化的教学,学院需将学校所有的教室改为多媒体教室,借助云课堂等教学平台,给教师压力,让其尽快熟悉平台并进行信息化的教学。

(三)积极打造微课、慕课

微课、慕课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下的新名词,有了网络这个大平台,教师利用新的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微课”顾名思义是微小的课程,这个课程基本上是由一个个重要的小知识点录制而成的,可以是教师在课堂内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堂外录制的关于教学过程的视频,每个课程大约时长为5-15分钟。慕课又称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利用相应的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后台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现考勤、作业、随堂测验以及考试等相关内容,后台会根据学生提交的信息,予以打分。微课与慕课的区别在于微课不一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互动交流,而慕课则主要是以在线交流为基础。开发微课和慕课都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会计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课堂,光讲理论不实践、或者光实践不讲理论,对学生的教育来说,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由于会计课程的复杂性,课堂上只讲一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理解会很困难。微课、慕课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的手段。只有注重将在线课程同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手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慕课的开发,可能更有助于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由于目前课程的设计,集中体现在线上自学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自学需要学生看教学视频,同时解答相关的习题,后台会自动记录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线下讨论,针对所看的视频给出讨论题目,需要学生给出相应的见解。从学生角度来看,线上课程能够多听多看,上课没弄明白的,可以重复听,直到弄懂为止。这是目前课堂教学所不能够实现的,因为会计教学课时有限,而且针对的是多数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忽略个别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因此加大会计微课和慕课的开发,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够提升教学水平。

四、总结与启示

在“互联网+”这样的环境中,传统会计教育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对整个会计教育界是有利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当然这种教育模式会给所有在这种环境当中的人带来压力,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更好地去推进信息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