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23:52: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管理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fine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ervision
实施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已是如今高校财务运行采取的主要管理模式,但随着二级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张、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各种收入支出渠道增多、数额加大,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财务监督方式,二级学院财务管理不规范、内部分配不透明等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1]。所以,加强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已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课题。
1 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做到精确细致的管理,所谓财务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达到精致的程度,严格按照预算组织各项财务活动,将财务管理的责任化和具体化落实到实处[2],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功能。而信息化建设是学院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手段,只有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源进行加工和提炼,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精致的程度,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
2 学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院的财务管理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很多学院在财务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比如年度预算编制不准确、有财务数据但缺少财务分析的工具、缺少财务监督手段[3],若没有对这些问题提供重视并缺少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将无法保证学院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
2.1 预算编制不准确
学院各部门普遍认为预算编制就是学院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各部门都只是简单地编制本部门经费的支出计划,有的甚至仅停留在初步的框算阶段,有的还巧立名目虚增预算,而学院办公室又没有准确详细的经过分类的历史数据作为参考,只能依据各部门的数据统计上报,这不但不能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2.2 财务分析缺少工具
有些学院虽然有财务数据,但大多数只是Excel电子表格。虽然Excel软件功能强大,但对于学院财务人员来说,本身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利用Excel收集的财务数据分类简单,提炼存在困难,难以使用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图表工具来进行财务分析,一般只能做出简单的报表分析,不能提供可靠的、全方位的分析数据。
2.3 财务监督缺乏手段
学院保存的财务数据由于不能实时共享,导致分管财务的负责人、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往往受制于信息反馈的渠道,难以在财务活动过程中将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加以利用,从而不能为学院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 学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解决方案
利用信息化平台的逐步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财务管理网络化、财务监管全程化、经济活动透明化”的新模式[4],是提升学院财务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财务工作精细化管理目标的有效方案。
3.1 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打造精细化工作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学院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手段,财务管理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资源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对于学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管理,因此信息化平台主要模块应包括:学院经费预算支出、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学院预算收入、日常收入与支出、数据统计、支出分析等。通过这些模块,学院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和分析各个预算的具体收支情况,实现对学院内部财务活动的监控。通过数据统计模块对各部门开放,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以此来加大监督的力度。
学院经费预算支出模块按经费编号显示了各类学院自筹经费、专项经费、学校下拨经?M等的使用情况和明细;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模块显示了每个部门的每一项预算列表的实际支出和明细;学院预算收入模块显示了学院的办学收入和上交学校完成的任务量;日常收入与支出用于财务秘书记录学院的财务活动数据;支出分析模块显示不同要求下的学院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图表;数据统计模块可以设置成内部共享,按不同的条件完成支出情况的统计,并显示财务活动明细。
3.2 利用精细化工作平台,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财务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就是要达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5],体现在具体环节上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提升预算管理的颗粒度(颗粒度用于表示预算项目的最小组成单元),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增强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力。
做好“事前预算”:学院的财务预算通常是根据历年整体的运行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下一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信息平台的历史数据,学院各部门能清晰的了解近几年的实际开支,再结合学院下一年度的发展计划,基本能测算出本部门的下年度开支情况。当然,为保证学院预算的准确性,各部门的预算列表清单必须足够细化,细分成最小的单元后,也有利于进行财务分析(图1)。
做好“事中控制”:有效的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判断当前学院的运行状况,分析的结果可反映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信息平台中利用状态-颜色表示法,来表示当前财务支出情况,把实际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从0到超额分成7个状态,分别为0-20%、21%-40%、41%-60%,61%-80%、81%-100%、101%-120%、大于121%,用不同颜色代表支出的不同状态,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图1)。通过定期的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对于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的情况,要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与控制措施。图2,图3分别为二种财务分析方式。
做好“事后考核”:为达到财务预算的准确率,减少预算数据和实际执行数据之间的差异,并把财务预算作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需要把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具体的数字形式表现出来。信息化平台以每个部门为单位,以公式 得到的数字结果作为预算执行情况的得分(图4)。
An代表实际支出的7个状态分别对应的预算列表数量;
S代表每个部门的全部预算列表数量;
Bn代表7个状态对应的分值,分别为20、40、60、80、100、100、20分;
3.3 利用精细化工作平台,构建财务监督“透明” 体系
在财务管理中,应该注重内部监督体制的建设, 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精细化工作平台,学院很容易建立内部监管、领导监管和外部监督三位一体的“透明”监管体系[6]。内部监管是各部门负责人通过“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模块,可以查看本部门预算列表实际支出情况,通过支出明细了解本部门的运行状况;领导监管是具有相关权限的领导可以通过“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学院经费预算支出”“支出分析”等模块了解学院经费使用情况和分析各部门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外部监督是通过“数据统计”模块,把财务数据反映的事务活动对全院员工进行公开。
3.4 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学院财务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79-02
众所周知,财务与会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财务活动都以会计活动为基础。会计的操作性决定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则更具有操作性和实务性,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尤其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以来,已有一大批院校先后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此时我国教育界才开始以会计实践教学为基础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实践教学为主,只有少量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训实践教学,既没有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体系,也没有比较定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体系。总的来说,不太理想,这除了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自身不足等原因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不成体系或是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不成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单项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整体系统性不强,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不能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多为各专业课程分别设置的考查财务管理某一环节知识运用的单项实验,综合实验项目缺乏,综合实验内容经常与会计专业雷同。其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如: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课程之间重复较多,而且跨学科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
2.实践教学环境和可用资源相当薄弱。首先,国内高校单独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的,许多高校的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见识过财务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予以搁浅。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缺乏,且不够重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状况等均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财务专业实习的学生,更不愿意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有些单位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和实习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财务管理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替代分析性问题。实际上财务管理的是复杂的人力关系,财务管理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性问题所必需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从人才市场需求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面向实业与实务界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计划,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而首要的是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充分认识环境对财务管理教育的影响,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和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制定“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各种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入WTO后,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促使我国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出更加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多的懂理论、熟实务的国际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实践教学的专业层次上,采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训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递进实施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偶有交叉,这种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层次:基础实训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行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实训;第二层次:专业实训一般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针对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或专业知识点进行专项实训,以求完全掌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和该专业各方向的操作程序、技巧和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财务管理业务,使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第三层次: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尝试采用“2+1+1”的倒置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增强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3.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从实践教学的空间上,采取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和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能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在学校内开展,既包括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课内实训,也包括在专业模拟实验室的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也可以安排在期末集中单独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外开展,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如资金筹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资金营运、风险投资等内容。由于综合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实践的时间相应长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4.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既要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同时也要灵活采用短期假期实践和课内实训与长期的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实训效果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首选,但实际可训的时间较短,能接纳的实习生毕竟有限,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学生经专业老师短训,获得审计与理财的实战技能,随队以“注册会计师”身份顶岗开展审计工作,全程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企业账务处理与理财实务;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办“两所”,成立财务、管理等咨询公司,这既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又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则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向大型企业进军,尤其是与设有单独的财务机构,专门从事筹资、融资、投资等业务的大公司联合,与专业化的财务咨询公司、证券公司等共建,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内尽力建造综合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以此作为理财实训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级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从时间上看包括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从空间上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采用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这是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24-125.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主题,深入贯彻“一法三规一条例”,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后进促平衡,抓改革上水平,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__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近两年,我们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全市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去年,全市计划生育率、晚婚率分别达到99.4和97.4,出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106.7,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一、创新思维,把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计生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首先,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龙州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一直比较健康。1995年,我们创造的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经验,在全省推广;20__年,我市被命名为全省8个“优质服务先进市”之一。这既是上级对我市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更大发展,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后,我们审时度势,大胆改革,确定在计生部门大力推行信息化,以信息化拉动计生整体工作上水平、上档次。
其次,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政府提速的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计生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应用先进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的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政府提速”的战略决策,为我们加快政府工作信息化进程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理应走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前面,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为提高政府电子政务水平做出贡献。
再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计生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同群众关系最直接也最敏感,工作千头万绪。搞好信息化建设,能够让群众对计生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有利于改进部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通过网络传递,有利于增强推行政令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龙州经济不断发展,先后创造了诸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产权改革、农业产业化等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委的充分肯定。为推动全市经济更快发展,今年以来,围绕落实省委和(上级市)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提出了“到20__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20__年基础上翻一番”、“市内赶寿光、省内上位次、国内进百强”等一系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正确的决策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作保证;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的因素是关键。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不单纯是降低生育水平,还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缓解就业压力、加快脱贫致富等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推进计生工作信息化,既可以在政府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又能快捷、准确地为党委政府提供有关依据,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我们坚持和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对计划生育工作,龙州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坚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在听取计生工作汇报时,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重点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同志经常到计生部门现场办公,检查指导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是投入到位。在人员配备上,面对机构精简、编制压缩的大环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开展,市里坚持每年都分配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计生部门工作。近两年来,共为计生系统增编设岗16人。在经费投入上,我们舍得花钱,采取市财政拨一点、乡镇(街 道)出一点、村(居)挤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以保证工作需要。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00多万元,其中市乡财政拨款74万元,用于市、乡两级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23处乡镇(街道)计生办都至少配备了2台微机,并在5处重点乡镇(街道)配备了电子触摸屏,全市已有118个行政村配备了微机。完善的硬件及网络设施,为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是协调到位。为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定期调度电信、电力等有关部门,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网络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对计生部门予以重点倾斜。近两年,市里共召开有关计生信息化建设的调度会、座谈会等10多次;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又分片召开了全市计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调度信息化建设。为充分发挥计划生育信息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20__年上半年,市里协调教育系统开通了校园人口网,在初、高中在校学生中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受到了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具体来讲,当前中职学校食堂内部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食堂成本核算不准确
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核算原材料成本时一般都直接按照实际采购数量作为成本核算,而不是按照每月实际耗用的数量进行成本核算。食堂每月消耗的材料包括粮油、肉制品、鸡蛋、蔬菜、调味品等,品种繁杂,数量较大,这给食堂成本核算带来一定难度。部分学校食堂在办理材料入库、领用时程序不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堂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因此,学校食堂每月的营业利润不能准确核算。
2、固定资产核算不统一。不同的中职学校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核算固定资产。有的学校食堂的固定资产单独核算,但大部分学校食堂的固定资产并入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同时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上也各有不同,有的按月计提折旧,也有的计提修购基金。不同的核算方法影响对食堂固定资产的管理,影响到食堂营业利润的核算。
3、财务监督体系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当前部分中职学校食堂内部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针对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够完善的情况,在食堂内部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少对于内部核算内容的审计监督机制,造成财政监督、纪检监督以及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始终无法有效的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工作职能,造成学校食堂的管理过程中出现财务资金私自挪用、财务管理记录与实际管理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对于中职学校食堂内部核算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举例来讲,部分中职学校食堂在食材的采购价格中,存在着价格虚假上报的现象,在食材的整体消耗量上,也存在着故意多报、假报的现象,对于学校自身的经济利益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4、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中职学校食堂在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混乱、队伍素质能力缺乏的现象,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当前中职学校食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人分饰多角的现象,一名财务管理工作员工需要同时担任饭卡充值、资金出纳等多种职位,造成中职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严重违背职务分离、权责分离的原则,对于食堂整体财务管理的秩序性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完成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职业的基本素质,财务运算、检验、记录等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粗心大意、盲目自信的现象,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食堂的服务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5、食堂整体管理不够规范
当前中职学校食堂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整体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食堂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了有效管理制度的约束,造成食堂管理过程中出现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而这种情况对于学校食堂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整体食堂管理的背景下,食堂财务管理出现了制度无法有效的贯彻落实、内部核算工作无法有效的发挥具体的功能作用等现象,造成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水平的下降,而这种下降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食堂的整体管理工作中,因此加强对学校食堂整体的制度性建设以及规范性建设,是当前学校食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中职学校食堂内部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中职学校食堂内部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职学校食堂应该采取以下改善措施,保证提升食堂内部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食堂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具体来讲,中职学校食堂内部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内容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完善食堂的会计核算
食堂应开设单独的银行账户,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正确计算食堂成本,准确计算食堂的盈利。在原材料成本核算上,应设置存货这一科目,存货科目主要用于核算大米、白面这类易于储藏、数量较大、价值较高的食材,按照每月实际领取的材料,采取月末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合理进行成本核算。而针对当月消耗的、数量较少的材料,比如蔬菜、肉制品等,可以直接按照当日实际采购数量列支伙食支出,各类原材料支出最终通过“伙食支出”归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面,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按月计提固定资产,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成本。
2、加强学校食堂的全面规范管理
中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学校食堂的全面规范管理,保证学校食堂管理过程中的秩序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杜绝食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具体来讲,中职学校应该针对食堂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食堂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加强对《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制度内容的应用,保证学校食堂能够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例可依,进而充分的减少中职学校食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减少中职学校在食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疏漏。
3、建立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
中职学校还应该建立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一方面学校应该明确食堂财务管理过程中各个岗位的不同职责、义务、工作标准等等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食堂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同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对人员思想道德、职业态度、专业能力以及集体意识的有效培训,从人员基础上提高食堂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
4、加强财务管理过程的监督
0前言
财务管理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财务专业人才掌握财务管理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要促使学生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专业知识解决财务管理上面对的实际难题。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较高,导致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构建,以此提升教学水平的进步,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1当前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对于财务管理教学的课程规划设定主要面向专业生为了就业的需求,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进步。但是有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过于笼统,课程设置缺乏规律。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设置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够与实际就业需求相适应,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加上高校缺乏实习训练基地,学生缺少一定时长的实践工作机会。除此之外,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新人的要求往往是苛刻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再者,由于行业竞争压力较大,企业难以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这便要求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完善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专业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先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应用型人才角度,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该符合就业市场与行业的新型需求,以此规划好课程设置,完成教学模式的构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总结企业人才战略,才能够更好确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方向。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学习范围和渠道必须得到扩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高校还必须认清就业市场行情。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因此高校除了着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外,必须对教学课程进行综合性设计,考虑就业的多方面要素,注重学生长期发展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1]。如培养学生的财务战略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财务价值的能力和管控财务风险的能力,此外还有财务管理能力,如投融资决策和利润分配能力等。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学模式倾向于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进步,完成向企业和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2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由于财务管理包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所需要学习内容较多,但是高校课程时长有限,不可能将所有学科内容分配到有限的课时中。因此需要高校进行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可通过对基础学科的汇总摘要,进行教学模块编辑。比如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块:(1)财务管理模块。学生通过该模块学习主要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构建。(2)会计学模块。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认知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的联系,通过此项教学,能提升专业学生工作的综合性能力。(3)经济金融模块。该模块是一个长期更新的课程模块,主要基于现代经济学,学习现代经济管理方式,掌握微观经济学、金融学[2],促进专业学生财务管理高级能力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设置逐级分层,有利于实现专业学生系统化、全面化的学习财务理论知识,促进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保障了专业学生朝着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2.3完善课程案例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环节展开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高校制定课程内容时,必须重点考虑课程指标流程,制定学习计划。并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开展案例型教学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此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完善课程案例教学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战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财务工作模拟,对专业学生布置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利用所学理论去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岗位和角色,对学生下达不同的工作任务,增强课程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改善部分学生遇到难题就过度依赖他人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此外,课程设置可安排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思路,完善财务管理教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包括管理和金融多个知识领域。改善当前教学模式弊端,就必须要拓展财务管理学校渠道和模式,通过对其他专业的引入式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解和学生交流是课堂主旋律,即教师通过课堂,对企业成功财务管理案例进行阐述和介绍,能够分析出成功财务管理必备的要素,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价值[3]。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能够探讨个人看法,并向教师提出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时间能力。另外,在教材的选用方面,高校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由于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财务教材完整性、功能性较差,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教学任务,因此高校必须选择时新性较强、功能内容全面的教材。
2.4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3个模块和6个层次:财务基础能力模块、财务设计分析模块、财务综合能力模块,分层次教学体系包括6个组成部分:基础课程、课程实践、专题实践、校内实训、企业实践、毕业论文等[4]。
2.5构建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开展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课堂,构建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自觉学习为辅的教学新型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获得良好教育的同时,丰富专业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比如通过对课程案例的学习方式的指导,制定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任务。比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财务市场调查、财务方案规划等等。每个小组之间可通过方案对比寻找彼此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提升学习和实践效果。此外还可以构建网络互助教学实践模式。如建立网络论坛、设立网络课程等,一方面开拓了学生学习范围,增加了学习渠道。另一方面增强了师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开放式的学习和实践模式,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加深,提升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结论
总之,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创新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完善高校的实践教学,拓展教学范围,提升实训课程在总课时的比重,改革教学模式。通过总结可以得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应朝着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提升高校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能力,以此不断提升我国高校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万立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基于财务信息化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2,(10):41-42.
[2]安存红.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119-120.
198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6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从引进至今不过20多年,本科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增至2866个。目前全国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大约为50~80万人,每年约培养出10万名本科生。随着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2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表现在与该校其他学科交叉渗透,重视实践、教学、科研、企业咨询相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独具国际化特色,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的管理学院以及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等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国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接轨;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机械加工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内容,以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为重点;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是系统掌握现代化管理与经济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手段,掌握电子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基本应用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特点是对组织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着重进行教学训练;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注重以科研与学术交流促进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公司企业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高级工商管理复合人才。
目前,工商管理按照大类进行招生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兰州大学、汕头大学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学生入学后先接受通识教育,再进入院系学习,在一、二年级,学校打通院系界限,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建设全校性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形成公共基础课和基础课的统一标准;在三、四年级,从大学三年级根据前两个学年的成绩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具体专业。从国内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看,实施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大都是重点大学、综合性院校,而地方工科院校则推行较少。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原则下,从现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我国重点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国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图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
式目标选择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目标,是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培养出的学生,能以适应社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基点,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夯实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综合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实现“通识为基础、经管为根本、工程为特色、实践为手段”的“四位一体”的培养架构,突出地方性、创新性、实践性、特色性。
(1)地方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的根基必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是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同时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也影响着他们办学特色的形成。
(2)创新性。进行开放型工程教育训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建设“三实一创”教学基地,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实践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不仅表现在创新性上,而且表现在工程能力的实践性。现代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4)特色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充分发挥智力作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课、选修课,体现其特色。
3.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实践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依托“大土木”,培养具有大土木背景的专业人才。该院对学生采取按专业大类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自选的培养模式。
(1)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三年级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院开设的专业方向和个人意愿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该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所设的专业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综合能力。①社交沟通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与外界发生密切的交往与合作,企业管理型会计人才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必须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财务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②创新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会计职业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不可能满足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具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学习打下基础,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变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应当以培养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等方面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创新性、高素质的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的中坚奠定了基础。
1.专业培养计划的完善。会计学专业培养计划是管理型创新人才教育的关键,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核算型”人才培养计划,紧跟学术和实务前沿,构筑动态的“管理型”人才培养计划[4]。在设置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会计专业英语等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管理学、会计报表分析、网络技术与应用、会计师职业道德、财经应用文写作、会计行为规则与责任、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等能力拓展与锻炼类的课程,同时也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
2.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的会计专业学习计划需要科学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应当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文字、声音、图片、影像有机地融为一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理解与认识,从而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职业兴趣、专业爱好,现代教学手段也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校内实践环节上进行会计、审计、会计信息化、纳税等多模块模拟、案例分析和情境设计,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环节,采取顶岗实践、参观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以多方位的实践形式培养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成为具有创新性、多元性和独立性思维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41-02
一、引言
马克思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传统的“记账、算账和报账”核算型的会计人才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管理型会计创新会计人才将更符合社会组织的要求,因此,作为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应当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提升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能力,改变会计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现状。
二、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能力结构
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学科分类,会计学是属于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不再从属于经济学,正如会计的本质: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1]。管理型会计具有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的特点,需要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具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1.基础能力。①良好的自律能力。会计自律教育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会计人员,包括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严重影响[2]。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给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若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将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应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会计职业,做好本职工作。从会计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看,一方面,从会计市场的准入方面看,国家对会计从业资格实行考试制度已推行了多年,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方法》中明确规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三门考试科目中的一门,而且唯一不得作为取得规定学历人员的免考课程,由此可见,国家已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上岗的必备标准[3]。所以应该培养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做到诚实守信,敬业爱岗,脚踏实地做好会计工作,坚持原则,不做假账。②智力能力。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包括应该具备咨询、研究、逻辑推理、判断、严密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确认和解决非常规性问题的能力等,这些智力能力可以帮助会计人员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专业能力。①专业技能能力。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如财务会计、公司理财、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如宏观经济、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②计算机技术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财务工作的条件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财务工作中已经逐步实现电算化,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应具备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包括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商务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财务软件的使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取舍、信息存储、财务分析和报表编制。
3.综合能力。①社交沟通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与外界发生密切的交往与合作,企业管理型会计人才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必须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财务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②创新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会计职业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不可能满足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具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学习打下基础,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变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途径
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应当以培养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等方面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创新性、高素质的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的中坚奠定了基础。
1.专业培养计划的完善。会计学专业培养计划是管理型创新人才教育的关键,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核算型”人才培养计划,紧跟学术和实务前沿,构筑动态的“管理型”人才培养计划[4]。在设置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会计专业英语等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管理学、会计报表分析、网络技术与应用、会计师职业道德、财经应用文写作、会计行为规则与责任、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等能力拓展与锻炼类的课程,同时也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
2.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的会计专业学习计划需要科学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应当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文字、声音、图片、影像有机地融为一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
理解与认识,从而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职业兴趣、专业爱好,现代教学手段也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校内实践环节上进行会计、审计、会计信息化、纳税等多模块模拟、案例分析和情境设计,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环节,采取顶岗实践、参观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以多方位的实践形式培养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成为具有创新性、多元性和独立性思维的人才。
3.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传统的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评价,基本离不开闭卷或笔试,笔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节省教师的考核时间,但是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试卷成绩,出现在校时“学得好”,工作以后不一定“做得好”的现象,所以对会计专业学生课程考核方式应当多样化,例如在考核内容方面,不能仅仅考核书本上死背硬记的理论知识,应该增加案例分析这类题目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有附加题(选做题),鼓励学生扩展知识层面,发散思维,提高综合素质[5]。还可以采用口试方式,口试可以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身素质可以表现出来,也可以考察动手能力,专业口试考核更可以考核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可以提升学生以表达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考试分数应当是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以及实验成绩三者结合,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都占一定比例。
4.师资素质的提高。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师资学历和知识参差不齐,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快自己知识的更新,可以到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进修、学习,充实、提高自己,掌握会计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的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教育需要区别于核算型会计人才传统的目标模式;要从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着眼,分析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积极探索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计划,探讨实践教学模式,进而完善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为尽快培养社会急需的管理型会计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聂洁.关于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3):67-68.
[2]张庆阁.会计人员自律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2,(3):150-15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2401
一、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约束力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做好财会工作离不开财务规章、制度,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制定《总务主任工作职责》、《主管会计工作职责》、《出纳会计工作职责》、《房改公医会计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财会人员工作职责,从而使财会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并与学校制定的《学校教职工奖惩条例》相配套,做到权责分明,奖惩有据,从而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财会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断地提高工作水平。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这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需要。财务人员的学习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对他们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财经法规教育,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道德水平。
三、加强财会队伍的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误区问题同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学校财会人员素质好,对工作极其负责,敢于坚持财务规章制度、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就高。相反,一些学校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就很难令人放心、令人满意,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针对目前中小学财会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恪守职业道德
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法制意识,大力提倡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要做到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理、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
2、提高业务水平
由于各中小学会计大多数是教师兼职,课务较重,培训机会几乎没有。法律意识淡薄,财务知识缺乏等,以致帐簿设置不太规范,科目使用不太正确,收支较混乱,不能分门别类予以核算,有关项目如代办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等。结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条例》的有关要求,应该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自学,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发展和提高。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持之以恒。
3、普及会计电算化
电子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具有手工方式下会计工作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计算机培训,搞好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逐步做到普及电算化管理。这样才能将会计解放出来,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参与财务管理,参与财务决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加强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教育事业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规律依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会计监督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为此,加强对会计队伍的建设和领导,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赋予会计人员应有的责任和权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全员参与财务管理
有的学校会计制度不健全甚至无财务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的虽说有,也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按制度、按规章办事的不多,随意性较大。可见,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行为,制订制度是重要的,但严格按制度办事更为重要。要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结合本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制度和考核,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机构内部要做到钱、帐分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建立收支审批和稽核制度,明确审批和稽核的权限、程序、责任。建立计量验收和财产清查制度,明确校舍财产物资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责任。遇到大笔开支,可召开教职工大会,讨论决定支付情况。
五、监督创新,注重工作实际效果
加强财务管理,加强内外监督还需要先进的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手段,加大管理信息的投入力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作为财务工作者,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建立节约型机关、加强机关财务管理。要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国家财政政策的精神,研究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突破已经习惯的财务管理思维与模式,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关系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法理财,合理、节约、有效地使用每一项资金。
六、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预算外资金就是:“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学校预算外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杂费和其他收入。学校预算外资金资金实行“统收统支”。在收费时要实行亮证收费,并加盖财务专用章,并缴存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非财务部门不得自行收取,擅自使用。在资金使用方面应本着“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统一调配,略有余额”的原则。每学期伊始,由学校各处室编制本学期常规工作经费预算,报校长办公会审核,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由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对经费使用后有结余的部门,除结余款可滚至下学期使用外,财务部门可建议学校对该部门加记考核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学校财产安全
目前,学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买轻管”的问题。固定资产在学校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它的管理和利用关系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下,各学校应建立由校领导牵头的专门领导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全面管理学校资产,在审批、采购、报销、领用、制度五个方面具体加强管理。
在采购各处室需填写本处室所需物品的采购单,报校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统一研究确定后,由财务负责人审批交采购人员经办。对采购人员需选择业务精、工作责任心强、思想素质好的人员担任,对采购物品应以办公室审批单为依据,从正规渠道采购,对需要量大的如图书、电脑等用品也可采用招标形式完成。财务人员对采购人员的报销单据应严格把关。对各处室领取少量属于低值易耗的物品(如粉笔、圆珠笔等)可规定由处室责任人签字从管理人员处领取,对价值在500元以上属各二级保管室管理的物品,如体育用品、电脑、教学仪器等可在固定资产总管理员登记分类造册后,由各申购处室领用。固定资产管理员可随时核查物品使用情况,从而确保资产的安全及发挥其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根据固定资产分级管理的层次,可制定不同的制度。如《学校固定资产总管理员的岗位职责》、《体育用品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规定,使管理员明确职责,从而保证校产在校内的安全流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近年来实行的新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方式。在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下,教务处对学生实行学年学籍管理,学生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教师授课按照同样的要求和规格、同样的质量标准培养人才,教授学生。学生工作和生活交与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相对独立,互不相交。如何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找到“教”与“管”的结合点,逐渐在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通过导师制这种新模式改变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强调素质教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不仅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且有赖于教师在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指导。同时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这二年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商务学院于2009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班,2010年学院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第一年实施情况来看,导师制对本科生的培养确实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能为学生发挥个体潜能提供舞台、促进了教学相长、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但是,本科生导师制总的来说还是处于探索之中,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探索还有些滞后,本科生导师制在这二年实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不明确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目的性就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个体特征,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认识自己,因人而异的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的不足,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和监控方案,从而造成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不重视的现象;此外,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混淆导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上的责任、把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
2.本科生导师资源不足,工作量增加
商务学院在2009级新生入校时开始选择性的挑选三个班级开始试点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2009年时导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8,师生比例比较合理,个性化和差异化指导能得已开展。2010年新生班全部实行导师制,还是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09级学生加上10级学生,此时的师生比例为1:19,从实施的情况看,个性化指导明显不如第一年。同时,2011和2012新生相继入校,按此发展,一个导师四年最多时可能有带大约四十名学生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导师时常“一对一”和个性化辅导似乎不太现实,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也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等教学指导思想更是无从谈起,而这与实施导师制的初衷不符。同时具备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一般都要求中级以上职称,他们也都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的骨干,担任本科生导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导致现有导师队伍的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或敷衍了事。
3.学生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偏差
商务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以生为本”的教书育人的新平台,树立“爱岗、爱生,导学、导行”的优良教风与“敬师,敬业,求学、求成”的优良学风,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新生入学、学生选课、专业方向选择、个人学习计划、学年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设计等专业性问题进行指导,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但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和导师交流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向教师询问学习方法,学习用书的选择;有的同学把导师当成各科课堂作业的解题师;有的同学把导师理解为辅导员,生活琐事全都依赖;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自由散漫,利用各种理由迟迟不与导师进行联系和交流,甚至连导师电话都不接。
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内容不易于评价
由于本科生导师指导工作大部分在课外教学时段进行,因此教学地点的灵活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控性都难以进行管理。虽然在制定考核方案中有关于考核办法的规定和说明,但很多考核内容都难以量化。同时,由于专业的限定性和特殊性,导师对学生的专业辅导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例如商务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性,国家级和省部的各类比赛相对较多,而且比赛性质层次较高,比赛时间相对固定,导师指导内容更加有目的性,指导时间上也有阶段性,同时指导效果可以通过获得的各种奖项展现出来。相对工科类专业而言,经管类专业比赛相对较少,另外比赛承办方主要以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为主,即便获奖,获奖成色也相对较低。因此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只能采取柔性的方法进行。工作评价既要突出指导效果,又能体现工作过程,坚持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并重的原则。
二、商务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改为二年为一阶段的年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商务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拟研究实施由四年全程导师制改为二年为一阶段的年级导师制;由高年级学生全员导师制转向高年级重点学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专业教师单独承担,工作职责只是负责学习指导。同时指导方法改为低年级大班导师制集中指导,高年级实行分类指导,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措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本科生前二年(低年级)集中指导
低年级导师制是指由系专业基础课教师负责,只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采取的导师制。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在我院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从预选到正式填志愿的半年多时间里,各专业的老师也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有的老师私下给学生做工作,有的专业组织一些讲座,一些原来除了上课,很少和学生接触的教授也开始主动和学生接触。原因很简单,如果学生都不选他的专业,他就没有课上,甚至专业有被取消的可能。采取集中指导可使学生改变高中学习方式,迅速适大学生活,同时可促进学校范围内良性的专业竞争。
2.实施高年级重点学生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