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16:24: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素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听,将信息输入大脑。21世纪科技大发展,语言的传导运用进一步现代化。随着电话、电脑的普及,社会生活对人们的视听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往往因缺乏听的能力而导致学习被动。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之一。为了调动他们的兴趣,教师开始教课时,可先让学生从头到尾地听一遍童话故事。听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童话故事的大概内容,边听边想。如教《公鸡的脸红了》这课时,先让学生听故事。想一想:(1)这个故事讲了几种动物?(2)主要讲谁?(3)主要讲了什么事?这个过程,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边听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读童话故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读故事,先要读通,遇到生宇、新词能主动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弄明白。对于某些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如教《公鸡的脸红了》抢修屋顶这一段,教师抓住“深夜”“赶来”“抢修”这三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想象深夜里狂风暴雨把公鸡屋顶刮跑,兔子、鸭子、松鼠连忙赶来,一起帮助公鸡抢修屋顶的情景,使学生感悟邻居对公鸡的热心帮助,最后让学生把故事熟读成诵。童话中的对话,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准确地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性格,如能配上一定的头饰和面具,让学生上台表演,那效果更好。
三、讲童话故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
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不适应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对于专业化训练相对突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更是应该继续加强的教育,高职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智慧精华不断地通过高职语文教学的平台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1]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具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要让人文精神的精华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展现,让同学们在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将不得不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语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促进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大有必要。
(二)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又是充满动态性的。[2]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以不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肯定与激励下,对于人文精神的体验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因此,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是非常有利的。
(三)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高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知识观是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对语文知识的机械灌输。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与具体的情感体验,教学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传授方面,对于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人文因素则很少关注,这种僵化的知识观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而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的开展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把人文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高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语文课教学的教育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都要对语文教学重视起来,尤其更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历年来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语言能力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让同学们以良好的人文素质去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二)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要针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相对课时较少的特点,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要效益,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具体实施中要改变原有的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语文教师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案,促进高职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更好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二者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学校缺乏师资的现状,多从师资人员的配备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短缺的现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1.1人文教育不够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为社会经济第一线培育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有序推进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高职教育过多地倾向于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相应地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都太少,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职教育当前的这种大环境下,部分学生会更多地参与具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人文基础学科却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这种偏重技术性和工具性倾向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情感和心灵方面的应有教育,决定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理想和情操方面的水平低下,以及文化素质的不足,都使得学生在参与社会竞争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创造力不足。
1.2学生人文素质不足人文教育集中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完成,包括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借助于优秀文化元素的感染以及相关的人生历练的等锻炼。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职业发展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地位要比业务素质更高,因此,作为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之一的人文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效率、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基础。高职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不足集中反映为:首先是日常读书不够,写作能力受到明显的制约,难以符合企业提出的就业要求;其次在文学欣赏方面存在明显的低俗化问题,主要是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再者学生进入社会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偏弱,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时难以适应和融入。
2.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为高职院校以往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思路是导致人文教育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就一定要从过去旧有的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当前的实际状况,科学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合理路径。
2.1语文教学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处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不过语文包含的人文底蕴非常深厚,这种基本属性赋予了语文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人文教育基本功能。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和发挥语文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凸显自身的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内在的人文性,为学生增加阅历、实现文化积淀提供重要助力,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推动学生能够利用优秀的文明气质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以及通过文化传统的传承实现自身品格的优化,最终帮助学生拥有争取更多幸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幸福)的人文素质。利用能够落实人文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首先能够引导学生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不断提升,帮助他们形成爱国思想,从而能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成才;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民族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认识拥有牢固的基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内在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拥有和更加坚守民族立场,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合格主体,并且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接受和传承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优秀的建设者。
2.2深化语文人文精神传递功能,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中的内容都是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魅力,能够提供特色审美感召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修养、健全心智,能够实现综合性的教育成效,是保证大学生增进人文素质和全面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学活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对高尚人格的推崇、诚信、和谐等宝贵思想,尤其是对民本理念、爱国思想以及创新精神的弘扬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人文塑造作用。语文教学中包含的中华文明中标志性的名家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优秀文学的基本属性,能够对阅读者和学习者产生非常重要的心灵影响力,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语文教育实际上可以看做是阐释人文思想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能够完成非常明显的人文精神教育成效。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讲解,督促学生利用阅读、欣赏和批评等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强化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的人文基础,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系统性概念和意义。在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效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传递功能,立足于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用合适的教学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从而将文学作品内在的强大感染力转化为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营养元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进程里获得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的可贵品质。
2.3发掘“文学作品”价值,培育学生的先进精神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语,是社会成员和他人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智、德、美等各方面教育的综合性基础,对于民族精神来说有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精神,也能够有效反映时代特征。所以语文教育应当能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延续和丰富民族精神,承担起不断积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历史重任,进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基点和支撑。从文化传统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所要传授的人文基础理论,是民族精神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描述和反映民族信仰、理性、情感,并且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完成形象的描述和传递。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积淀,在高职语文教学领域,一定要立足于“文学作品”,将人文基础理论更加准确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们,使得他们对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得到正面熏陶,从而在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上达到更高水平。此外,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阅读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在全面完成选修以及深入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科学各分支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目标,有效推进高职学生在知识结构性缺陷方面的弥补和改善。
2.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
在文化信息的认知及传递过程中,除了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固有内容之外,教师还要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开发文化学习资源。可通过外文歌曲、音乐、杂志、报纸、歌剧、电影、纪录片、网站等资源,在引导学生了解异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之外,引领学生领略异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风情,如新西兰毛利文化的触鼻礼、哈卡战舞,印度绚丽的纱丽,苏格兰高地的“格子控”,墨西哥的玉米情结,南美洲玛雅文明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制作符合学生和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同时,加大文化信息量,增强文化信息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交互性,将学习渠道扩宽,将文化教学多层面地有效地渗透到语言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
3.构建文化课程群,优化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是着眼于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各高校除了开设英语专业基础及技能课外,还开设了诸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短篇小说选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社会与文化概论等课程。这几门课课程,涵盖了英、美等几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习俗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应开展课程群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增强课程间的层次性和知识的递进性[1]。同时,改变目前很多教师各自为战的单一、松散性的课程建设状况,进行学科之间的联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优化整合相关课程,形成课程的科学完整体系,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改变陈旧的“三尺讲台一言堂”的传统教育理念,突破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或讲解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启发引导学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传递,结合课外网络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历史事件陈述、“我眼看世界”、人物再现、主题研讨、展示、文化知识手抄报、情景演练、微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通过互动网络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
4.接触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历史长短,都是人类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不存在优劣和高低之分。文化包容,基于文化平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反对那种对不熟悉的文化模式予以怀疑和敌对的“文化自我中心”倾向,又要反对那种“外国月亮圆”的文化自卑意识。了解异族异国文化,看到不同文化的优点,即使自身不接受,也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这种文化形式的地理、历史条件和生存空间。发挥“有容乃大”的优良民族传统,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大量接触具有特色的异域文化,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和探究,培养学生用新的视角了解异族异国的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用尊重的、开放的、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广大中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服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从读懂到读通,为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筛选、整理专业信息,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能有效获取职业岗位所需信息。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的文章。如会计专业学生要阅读会计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文章,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或新颁布的文件,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搜集职业相关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二)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中职生走向社会后,从事某项职业,适应某项工作岗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职业工作情景的交流能力。同时,要提升中职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密切联系职业活动需要的应用文撰写能力,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通知、启事、单据、合同、协议等应用文的书面表达格式与要求。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广大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一是围绕职业生活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活动要求和典型任务环境,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说明书,会计专业财务状况说明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说明书等。
三、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首先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目标、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以及基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任何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素养培育形式,将会弱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无效课堂。
(二)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的组织形式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选择恰当的、合适的组织实施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合理选择说、演、唱、赏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需要事先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全面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以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
2.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是中职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掌握实质性的技能、技术,在学习类似语文学科这样的基础性综合知识时稍微可以有所放松,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所以这就导致语文学科和中职职业教育的融合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中职教师应该尝试着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专业技能、媒体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这对于学生的主动接受语文的学习思想自然是有一定帮助的。媒体素养作为如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应具备的技能,它在语文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间接内涵极为深刻,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应该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并努力去建构一种培育学生媒体素养的教学方案,将语文知识从课本搬进生活,将价值发挥于实际。当今时代,语文教育最应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且最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才是当代中职语文学科老师终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老师拥有三大职责,分别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三大职责看起来貌似比较简单,但真正要完成这三个职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能力。对于中职语文老师来说,他们所担任的角色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所以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抓每一个空闲点,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道理,从而帮助学生领悟更多的道理,也辅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媒介素养教育虽说不能在一朝一夕间就发挥实效,但长期的积累必然会取得优异效果,因此老师要善于将语文学科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完整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质。
二、于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素材是中职语文教材
中职语文教材的编订者们,在教材编订之始便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选定教材阅读篇目的时候,大多选定了时代感强、文化底蕴浓厚、涉及范畴广阔的文章,并于其间贯穿了实践性比较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以及应用写作知识,所以中职语文不再只是语文学科的教材,更是德育的教材,符合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目的。比如:学习“诗歌散文欣赏”单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和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赏析散文诗歌的技巧,培养提高审美修养,同时还可利用现代影视网络媒介资源,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散文诗歌的兴趣,引领学生思考评析影视网络媒介与文本媒介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识选择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语文知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媒介素养。文学作品有许多鲜活灵动、极具个性的人物,如马蒂尔德、项羽、林黛玉等人物,可引导学生在观看相关的影视之后,可以鼓动学生在第一时间对电影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做以赏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复述、描摹故事情景的时候再现甚至还原文本形象,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训练学生较为细腻的笔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在再现影视画面的风采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审美愉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又如:通过开展“民歌民谣采风”、“与大自然对话”、“展望未来的生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现代媒介各种途径的查找收集整理分享信息资料,特别是在面对大量多样复杂多变性的网络传媒信息,学会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判断以及使用媒介,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且环境特征浓厚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媒介素养。再如:“广播稿”的应用写作,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广播稿的相关知识及写作技巧,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撰写校园新闻广播稿、校园新闻电视稿、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提高学生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渗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和学科教育结合的途径,笔者自知有多种方式,但其中最为常用也最关键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要求鲜明,要求其必须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紧跟当代文化知识的潮流方向,在此基础上促进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实热点的能力。这样的课程标准要求对中职语文同样适用,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完整健全思想观念,并且利用现代新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增强沟通交流能力,但明确强调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要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媒介、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优势,恰当合理地应用多种媒体,为中职生提供多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趣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提倡在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其必须具有钻研教材备课的意识,能够根据学生教学实践和学科内容的研读过程中增强自己对知识的辨析、区分、策划能力,同时善于结合新时期的各种媒体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这才是老师上课之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再者,中职语文老师必须对媒体素养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培养手段与教学目标了解清楚,最好将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并且充分且巧妙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从而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好准备,锻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敢于去批判、怀疑的态度,以及审视媒介信息以及其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并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三)开发的课程资源
随着多元化媒体阅读时代的到来,单纯的文字教学已经不再是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文学作品、文化知识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的教学,更需要迎合媒体阅读时代的时代特色,开发出新颖的课程资源。基于此种情况,中职语文教学务必要冲破传统教学瓶颈,引入更多新媒体指导下的文本资源,最大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元的阅读媒介,从而为媒介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增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识别、鉴赏与优化能力。例如,学习《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在“融情升华,拓展感悟”这一环节里,引入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领悟课文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品格,启发学生要勇敢地面对一切磨难,在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公益广告等现代媒介所蕴含的正能量,培养提高学生认识和评价现代媒介的能力。互联网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并于21世纪取得了发展与繁荣的高峰期,其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可观的价值,使得大量的知识信息都按照文本结构重新组织获取,在重组、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也吸纳了更多的媒介形式,无形中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了理想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载体,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网络资源,必然是成效显著,学生在认知、理解、应用网络资源的时候,也是学生延展交流领域、提升媒体素养水平之时,便是建设性使用媒介的锻炼过程。例如,利用微信、班级QQ群、语文学科网站等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阅读网络文本,这种阅读信息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学生从网上获取资源,也可在网上交流心得,这一过程看似比较简单自如,但学生关键的理解、选择、评价能力却也是在此时不断滋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终极目标。
(四)开展的语文活动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向下,能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避害。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多种媒介。因此,语文教师可巧妙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让学生撰写宣传标语、撰写校园新闻、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班级、学校社团网页等,这样既能锻炼语文实践能力,又可在锻炼中提高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又如,课堂著名文学文本教学。可让学生观摩改编演练《雷雨》、《药》、《项链》、《鸿门宴》等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影视与名著的异同,并发表孰优孰劣的看法,这一比较、思考、评价的过程可使学生理解不同媒介的审美特质,培养其批判质疑精神。再如,开展读书摘抄、报刊剪贴、编辑小报等竞赛活动都能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进行积累、整理、分析、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是功利倾向明显,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信仰危机明显,很多大学生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培养,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见利而为,在专业选择,知识涉猎乃至择业方面都缺少强烈的进取心,更是缺少个人理想的引导,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为此,教室门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知识,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应当善于采用教学策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帮助学生开发心智。再者教师们可有效的整合教学项目,采用启发与创新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思考,大胆想象,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这也是语文教学课程和标准赋予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
1.重视文学作品的背景介绍
在阅读教学中,介绍作品的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风格和情调,有助于学生更彻底地了解作者倾注于作品的情感方面,从而能够充分体现语文本身的人文性。比如,在讲《赤壁赋》的时候,若是不介绍作者苏轼的一些背景,那么学生便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一些情感;若是在讲《小石潭记》的时候不对柳宗元的背景进行介绍,那么学生也很难理解作品中蕴含的那种郁闷和凄清。学生只有真正地把握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在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时才会更加到位,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的一些细微变化。
2.重视语言表达方面的体验
作品中的一些语言能够进行情感的传递,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引导或帮助学生加强对语言的品味、感受和体验。比如说我们都学过的《荷塘月色》,文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等句子,对叠音进行了妙用,这也将本篇文章的韵律美和音乐美更好地体现了出来,并且还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意境。文中一些句子不但将读者的视觉调动了起来,还将读者听觉等其他的感官调动了起来,比如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便是如此,对语言的表达进行体验,不但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本身的语感,还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汉字本身的美妙,这样学生就会更加重视语文的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语言欣赏的角度领略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人文内涵。
3.重视作品内涵的挖掘
阅读教学对学生情感、心理以及价值观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深刻感受作品的人文色彩。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通过对刘和珍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中国女子的沉勇,通过挖掘内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真的勇士的含义。挖掘作品的这些内涵,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会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为社会去努力、去奋斗。
二、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为了写好作文往往会搜集更多的资料,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更好地表达出来,这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的人文素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地认识到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1.重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在表达和交流以及学生认识世界、自我认识的时候,写作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让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能够将学生愿意表达的愿望激发出来。在作文教学的时候,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会更加愿意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其感兴趣的话题,更加仔细地对生活进行观察,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文章的写作,其感情表达会更加真实。比如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晚自习以及边读边想的写作,这样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描写,不但写得更加真实,还能够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出来。
2.重视学生对真情实感的表达
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写出真实事情的时候,更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对学生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的过程进行开放,对于学生写出来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东西,老师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平等对待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群体中,在师生之间积极地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例如在“自我介绍”活动中,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要求在介绍的过程中富有个性,使他人记住自己。这是张扬个性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让大家记住自己,无疑是一堂充满笑声的语文课。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微笑带进课堂,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倡导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充分发展自己。
(二)愉悦的成就感受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应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价值体验,感受心灵成长的喜悦,将人文教育渗透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之中。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高雅的人文素养,懂得关心他人、关怀人类,在潜移默化中具备美好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呵护学生的灵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重视个性的张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灵感,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小心呵护学生的创造火花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创造,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在成功的愉悦中对这种创新的灵性进行培育。
(二)激活创新的思维
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同时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这种创新思维转化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选准思维点,将学生的创新火花点燃,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控制思维的度,对训练的难度和广度进行科学把握,保证学生的思维呈阶梯式发展,促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