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3 19:10: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孙权劝学中的成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

篇1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在现代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活学活用,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两小儿辨日》中有“日中”一词,我便提问:我们还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日中”一词,能否背背相关句子,并解释这一词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过,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汉语里通常解释为“正午”。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如在《绿色蝈蝈》中有一个成语:“庞然大物”。在教学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在哪篇课文中学过,并让学生背一背相关语句,学生通过回忆,不但复习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这一成语的用法。其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

二、古今打通,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要达到让学生对文言知识融会贯通、接受文化熏陶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当调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力求透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

1.文言文教学应考虑到白话和文言的关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扎实地学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2.成语、典故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的语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经常接触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不仅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词语“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为“约定”的意思,那么,还有没有含“期”为“约定”的成语呢?通过引导,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库,回忆有关的成语,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舍去”中的“舍”是“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己利人、舍近求远等。再如成语与词类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之相关的成语如“莫名其妙”。

利用成语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

三、古为今用,丰富文言内涵

教学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主旨,从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谈谈学习了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或现代人或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有礼貌时,我顺势提问:是啊!中国古人是很重视为人的,那么,“诚信”、“礼貌”对我们今天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可以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要讲礼貌、讲诚信。有的学生认为,对待学习同样要讲诚信,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欺骗老师,蒙混过关。有的学生认为在考试时要诚信、诚实……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收获或启发,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四、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课题实验中,我深切地感到,选择出最佳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的教也就是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教师必然要审视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从而使学生顺畅地学好课文。

篇2

一、故事导入: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采用故事导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隆中对》这篇文章时,我先讲述了《隆中对》的故事:建安十二年,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计大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通过故事讲解,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学生借助听到的故事,降低了理解文言字词和内容的难度,并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景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上《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刮目相看》动画片,通过动画情景的导入,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分析课文也就更为容易。

三、介绍背景导入:文言文大都与当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时代背景介绍导入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比如上《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先介绍了齐国为什么要攻打鲁国的时代背景: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政权,但对鲁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天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理解"齐师伐我"这句话中"伐"这个词就容易理解多了。这场正义与非正义战争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战争的结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3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固定模式。即: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简介——朗读全文——词句疏通——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传统模式首先它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学生机械的接受,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会索然无味;其次,这种模式它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教师灌输,教学中,老师“两支粉笔一张嘴,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没有求知的主动性,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可先预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课前了然于心。课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可借助辅学习资料及课文后的注释)得出相应答案,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一一解答,重点问题着重答,难点问题突出答。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使学生体味到了文中之情,领悟到了文中之道,这才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我的教学模式是:“预设目标——分组讨论——组组交流——提出问题——教师解答。”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照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强调文言文的诵读,体味文中之美。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已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的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音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幽默的抒情小品,更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优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情,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的体会,调动起自已的情感体验与想象。以作“心灵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

我们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朗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学的诗情画意。对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学生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在学生听读、朗读、议读、品读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篇4

某些经典的适合编排课本剧的课文都较长,编写、排练、再演出,一般在正常课时里很难完成。这样最好考虑把课文“化整为零”,即根据地点、内容的转换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然后分组编排。

如《皇帝的新装》可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试新装;展新装。

《范进中举》可分为:岳父赐教;集上卖鸡;喜报频传;屠户医疯;乡绅光临。

《愚公移山》可分为:聚室而谋;驳斥智叟;天令移山。

这样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参与的人多了,一组才四五分钟的戏,编排起来省时省力,一般情况下,一节就可以编排成型,不熟的课下练一练,第二节就能上演。演出时还是“连续剧”,学生可以评价小组编排质量,比“整体”演出轻松得多。

二、抓重点“一击突破”

课本剧的编排,不必追求“连续性”、“完整性”,有的课文只需抓住重点情节,编演一场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如《桃花源记》,有“发现桃源”、“做客桃源”、“再访桃源”等情节。在这些情节中,“做客桃源”是重点,就要求几个小组都围绕“表现村人热情、快活”这一中心编排这场剧,这样“火力集中”,有竞争性,编成的剧质量会好于往常。有一个小组编出了这样的对白:

村人甲:来!老弟喝酒,外边的日子还好过吗?

渔人:难啊!以前税就多,现在又要交什么兵役税,兵粮税,兵器税,你说百姓能有好日子吗?

村人乙:这么说外边还打仗?

渔人:不停地打呀!这里抓丁,那里又放火。

村人甲:我知道阿房宫烧了,现在又重盖了吗?

渔人:阿房宫?那啥时的事了!

村人乙:怎么,现在不是秦朝天下了?

渔人:秦朝早亡了,又经过了汉、魏,现在已是晋朝了。

村人甲:(惊)这么多朝代了,百姓肯定吃老了苦头了,我们这里的人可真够幸运了。

由这些对话可以看出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等内容具体展开。演出这一场剧,学生就理解了整课的主旨。

三、抓难点“奇兵偷袭”

有些课文情节不是很具体,编排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又是经典内容,演出来很有价值。为使这样的剧上得“阵”来,就要靠“奇兵”。老师在课前首先明确此处“难”,需“高手”才行。学生见老师肯定了难度,自然“重赏之下有勇夫”。

如《孙权劝学》中“劝学”易演,“刮目相看”一场得全凭“创造”,有个高手课前就创编了这场剧。

吕蒙:(看一会书,站起)这孔子的话有些还真难懂,“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咳!什么意思呀?

侍卫:(敲门上)禀大将军,鲁大人求见。

吕蒙:(高兴)快请!有学问的来了,(迎鲁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

鲁肃:将军什么时候学得文绉绉了?

吕蒙:哪里,哪里,班门弄斧了,还要多多请教鲁大人,好见贤思齐呀!快告诉我“士不可以不弘毅”,里边的“弘毅”是什么意思。

鲁肃:好你个吴下阿蒙,学上《论语》了,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哪!哈哈!

……

这个“奇兵”把学过的《论语》中语句融入剧中,使“刮目相看”这一成语形象化,由于事先有了准备,学这课文时当堂演出,学生很感兴趣。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赞于勒”、“见于勒”都好编排,可开场的“盼于勒”是个难点,这部分没有对话,涉及“菲利普总说一句话”、“克拉丽丝盼望”、“于勒去美洲”等多个内容,编排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个“奇兵”对此有了创意,他让若瑟夫问妈妈:“爸爸为什么总说一句不变的话?”。妈妈在回答中把“于勒去美洲”、“来信说发财”等事交代出来,简便地用对话完成这场剧。

四、抓性格“灵活应战”

课本剧的台词需要表演者记下来,但不是“死记”,“死记”下工夫多,演起来也僵化,要指导学生“灵活应战”,首先就要把握住人物性格,台词演出时可即兴发挥。

篇5

学生爱说话,则多设计几个讨论问题,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坐不长久,则上台板演,或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爱乱说,则是几题简单的延伸或积累题;学生看不懂艰涩的文言文,讲几则生动的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学生厌倦朗读,则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或个别,或集体,或高声,或默读等。备课对学困生的充分关注,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课堂上关注学困生,激兴趣

课堂关注的形式多样,关键在于激发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具体有:

1、要有良好的心境。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情绪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最佳的情绪状态定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情燃烧的老师定会和精神抖擞的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语文岁月。

2、要善于表扬,善待插嘴。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闪光点,不吝啬表扬。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中,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油然而生。

3、要动用新方法,运用新武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听听、看看、说说、想想、做做,多种感官运动起来,他们才能专心致志并乐此不疲。笔者采用了多种策略,如:变掌握字词为听写比赛,成语接龙,词语对课;变自读课文为分角色朗读,或师生配合朗读,变学习诗歌为欣赏音乐。

多媒体、电脑已走入校园,涂涂抹抹,唱唱跳跳是学困生的最爱。笔者曾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幻灯片上设计了孙权劝学与鲁肃赞学两幅图画,学生们万分欣赏,看了如此漫画,他们展开想象,讲述人物性格自然积极。

4、对话要有启发性、开放性。李海林教授曾这样说:语文课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人际交流。语文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理解、思维、表达、倾听等能力,更是师生、生生的双边和多边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注重启发性和开放性的对话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5、要优先关照学困生。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学生是教育者必备的条件,尊重学生则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根本前提。”笔者曾采用幽默方法妥善处理了学困生的违纪现象:一学生把脑袋仰搁在后边同学桌上,嘻皮笑脸享受美好人生,他和我们课堂格格不入,刚好笔者讲到了“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于是我巧妙造句,XX原来上课嘻皮笑脸,爱打爱闹,现在专心致志,语文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不再是吴下阿蒙,真令人刮目相待。同学们先是一楞,继而会心地大笑,该学生脸红耳赤,整节课再没出现如此现象。优先关照学困生也应把握一定的度,只有把握分寸,才能“活”而不“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

6、要师生互动,更要生生互动。许多老师感叹作文批改劳而无功,学困生根本不关注你批了什么,写作能力原地踏步,学生之间相互批改就能较好地消除这一弊病。老师出示此次批改要求:有无错别字,有无完整的叙事,有无你喜欢的句子(写作要求可逐渐提高),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及老师的要求自由点评身边同学的文章,让他们满足一下“权威瘾”,同时作文的优劣他们也有了认识。其他形式的互动式课堂,学困生更乐此不疲,如大量的自读课文与综合性阅读尽可以大胆放手,学困生和优等生合并组成各个小组,事先搜集、整理、分析,课堂采用抢答赛,幻灯片成果展示,小组献艺等等,效果很好。

7、要培养高尚情操

我国著名哲学家陶行知也有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基本特点。对学困生在重知识和能力传授的同时,还应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初中阶段的每篇课文都凝聚着人类思想的结晶,闪耀着迷人的人文光芒,应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悠悠古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很多民族文化精华都引入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古代先贤们的博大思想、精深智慧、精妙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面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结晶的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呢?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流行说法:学生学语文,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成为三怕。这三怕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在害怕和厌恶的情绪下学习文言文,那么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何在?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何在?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文言文现状

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教法单一乏味,致使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字词疏通,字词句意思理解了,文章就基本理解了。他们只注重字字落实,上课花大量时间疏通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有的教师备课囫囵吞枣,草草了事,只知道照搬教科书和“教参”,根本忽视学情,僵化地套用一种或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文言文的人文价值、文化深意荡然无存,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没有感染力,没有生命力。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现状

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在的潮时代,大家都说网络潮语,谁去学那些老掉牙的‘古董’(指文言文)?”所以很多同学认为应该多接触新鲜事物、时代流行语,如“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成为他们经常交流的语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会也不屑去深究,于是就硬着头皮敷衍了事来学习。有些同学为了考试而学,那也是考前匆匆突击背诵整理,考完就完全放之脑后。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让90后、00后这一代赶潮流的学生越来越疏离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明确价值,激发学习内驱力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缺乏学习的欲望和内需,这是影响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就已经向文言文有效教学迈进了一步。

(一)引导学生发掘文言文的应用价值

首先,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文化常识、习俗等都是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学习了文言文,对这些成语、俗语、文化常识会理解更透彻,运用起来也会更准确自如。如“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学生经常把“源”字写成“园”。后来学了《桃花源记》,明白“桃花源”是在溪水的源头处,因此“世外桃源”就不会写成“世外桃园”了。其次,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写作素养的提高。如写作素材的积累,像《孙权劝学》《隆中对》《陈涉世家》等就可以增加学生写作历史人物的素材;像《论语》《孟子》《礼记》及唐宋家的文章包含了很多治学为人处世的箴言,如果在作文中巧妙引用,那么学生的习作在文采和思想上都将增辉不少。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也有助于改进写作中的语言表达。韩军曾说过,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

(二)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文言文涵盖了古代文化的精粹,是反映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好好利用,尽量多拓展课文相关资料,如写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作者思想等,这样学生认识到的是整个古代的文化传承变迁,也能真正认识到古代文化精华对于现代人的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曾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可见世界顶尖人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可和重视。先秦诸子散文中,有许多传统美德精神光耀千古。也可以不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之下走向成功的人。如杨振宁先生,他曾说,影响他最深的不是他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因为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他心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准绳,成为他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学生听了以后,惊讶的同时也感叹,原来文言文也有如此的影响力,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动力。

三、促进文言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阐明文言文的价值、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教师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常文言文教学有诵读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尝试运用现代元素来促进文言文学习呢?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有实效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有学习主动性以及是否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肯定是能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投入学习,让他们能自主参与到文言文课堂中,能丰富学习文言文的体验等。

(一)拉近古今的距离

文言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是学生觉得文言文同现实生活的距离太遥远,很难理解古人的精妙情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文言文与生活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经典其实很实用很有价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家都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就是因为于丹能尽量联系生活的事例来解读《论语》,把《论语》生活化了,拉近了大众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她的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效仿的。如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首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去周游列国,在前往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这个孩子霸道地拦住了他的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能继续通行。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回话说:“那么,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之后,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呀,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你怎么评价故事中的这个老师?他是谁?这样的导入首先给学生一个谦虚好学的孔子印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会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理解难度降低了,理解深度加深了。学完文章后,我又提到这一故事,问学生这一个事例证明了文章中的哪些格言。这就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联系起来了,学生对这两则语录的理解当然是更进一层了。然后追问学生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和这两则格言相符或相悖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学生自然就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无形中会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修正,“见贤思齐”就在课堂上产生了,岂不妙哉?

(二)运用网络流行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网络流行语、年度热词纷纷亮相,层出不穷,这些“流行语”“热词”成为现代人语言交流的“新宠”。在这样的时代,网络语言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如此看来,面对当前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语言,语文教师不能全部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而应该抓住时机为我所用,这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如看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学生对张岱这一痴人很是好奇。我借鉴了网上最潮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大量介绍了作者的资料后,结合文章让学生理解张岱的“痴”,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语瓜、雷、囧、呆代替“痴”,你会用哪一个,把这个字代进去读读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对此极为兴奋,课上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而且学生对这些网络流行语都非常熟悉,解释起来颇有现代味道,这就把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难以理解的古人的思想也和现今社会打通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自然也喜欢上文言文课了。学生在课后还抛出了一句流行语:师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三)巧妙编演课本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些叙事的文章,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陈太丘与友期》《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愚公移山》《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这里的课本剧不是指经过长期训练搬上舞台的,而是课堂教学中的小表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有邹忌、妻、妾、客、君王等。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表演这一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分组编写好剧本,确定好角色,熟悉自己要表演角色的对白,想好一些环节的衔接,补充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情节话语。每组同学演完之后,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点评,指出他们表演中的优缺点,评论他们的表演和课文的实质内涵是否一致,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建议等。这样的点评其实就是对人物风貌的良好再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人物精神的领略,这是在表演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合影视歌作品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包含电影、电视、广播等。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影视作品这一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

1.合理引入影视作品

如今媒体飞速发展,电影电视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深受中学生喜爱。这时,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的优点,通过形象鲜活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那个距离现今久远的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为了表演需要,影视剧对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改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观看影片后与课文进行比较研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隆中对》时,我引入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是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看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指出和文言文原文相比,电视表演的优劣。学生纷纷扬扬讨论后,师生再一起交流总结。这时,很多惊人之语便从学生口中说出来了。有些同学指出了电视表演中的一些小纰漏,有的同学甚至能联系诸葛亮的其他事件来评价电视表演,达到意料之外的极佳效果。当然,影视作品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这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巧妙结合流行歌曲中的“古风”“中国风”元素

“古风”“中国风”是近几年音乐界出现的一种风格,“古风”是指具有古代的风韵,而“中国风”主要是指在歌词中融入古诗词句或者化用诗词的意象意境。近几年,“古风”“中国风”元素在网络中非常流行,甚至网络流行起歌词和文言文的互译,让传统和流行巧妙结合起来。这也给我们文言文教学带来启示,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并不矛盾,流行文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比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了解了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这首歌的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请你根据课文评价一下这一歌词创作。这个问题一抛出,有些学生马上精神高涨,因为他们对《愚公移山》这首歌很感兴趣,于是边回忆歌词边讨论。课堂其乐融融,学生非常投入,而且结合歌词,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愚公的不怕困难坚忍执着的意志力和精神。最后我让同学们共唱《愚公移山》歌曲,记住这个非同一般的“愚公”。这一节课没有传统课堂的追问、逼问下学生眉头紧皱、昏昏欲睡的情景,而是在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这和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有个人的独特体验是不谋而合的。

以上列举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实践,但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教学文言文时矫枉过正,过分追求形式,如滥用多媒体、滥用影视歌作品、随意讨论探究、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自主发现式学习等,片面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诵读法、训诂法等教学方式。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低效学习,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似乎讨论得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对重要内容却模糊不清一知半解,这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找到贴近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合适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巧妙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体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为实现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学案,明确预习的目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三读”:初读,读准每一个字音,读出停顿,读得流畅;再读,归纳重要字词,找出疑难词句,圈点请教;三读,读出情感,把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特点等。针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教师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完成题目提高预习的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就可能形成比较好的预习习惯,而且也对文言文预习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

除了读必学的文章外,最好穿插一些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体味。比如学习荀子的《劝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颜真卿的《劝学诗》,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语段等等。

课堂是实现师生对话的语言活动场。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这是老师需要努力去完成的任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无非是教师在讲台上逐字逐句地翻译,强调重点字词,归纳文章中心,感悟作者思想等,最后是强制性地要求背诵、翻译。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灌输知识,而非他们去探寻知识。所以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比起古文中的那个世界,学生更为关注当下的生活。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不够实用,文章中的人和事、情与理与当下的生活距离太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把学生当下的生活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围绕当下的生活去选择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当前的热门话题,学生的喜好等,找到学生与文本和教师对话的共震点。

比如,我们可以以学生关心的话题导入文言教学。本人在上课外文言文《嵇康传》时,先是以“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是帅哥”这个话题引入,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很浓,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归纳出一点:真正的帅哥都是内外兼修型的。那么,嵇康具有怎样的外貌和具有哪些可贵的内在品质呢?很自然地引入对人物外在描摹语句的理解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事件的分析这个程序上来。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分析,避免过于细化,可以节省时间。

挖掘学生的当下生活,依靠生活,感悟文本。教师要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古人的思想,用自己的故事去理解古人的心境,以自己的经历去体验古人的情感。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能让学生透视自己,理解古人,感悟当下。比如,在上《鸿门宴》这一课时,本人就在分析座位这个细节上引入我们日常生活中酒席上座位的安排这一话题。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大凡比较郑重的场合,中国人都比较讲究酒席上的位次,一般是年长或者是比较尊贵的客人坐上位。学生知道了位置的讲究,也就可以体会出项羽对刘邦的态度,以及项羽本人的某些性格特点,更让学生了解的待人接物时的礼俗。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懂得人情世故也是学习。

课堂当中,我们更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组员之间进行出题竞赛,以便学生之间通过竞争的方式来提高阅读的兴趣。学生出题,学生答题,学生无法解释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

朗读,朗读,再朗读,这也是实现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通过表演朗读,师生对读,男女竞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文言课堂传授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只要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相信就是好方法。

篇8

一、提倡平等互动,营造课堂民主的环境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或者说是以教师提问之下产生的一种变相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孙权劝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作为老师都知道,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于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这篇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加以解决了。

二、优化阅读程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把出发点、立足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主体性阅读教学。

主体性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把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能力、人格作为双重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核心,通过培养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境,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等,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和阅读教学模式。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主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第二步,在教师引导梳理下,归纳、分类、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比较切合课堂预设目标的问题就作为探讨的重点。如果学生的问题一直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在他们所提相关问题上巧妙引导,抓住整合的切入点,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也即课堂预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筛选后的问题自主定向阅读课文,切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适时加以“扶”“放”,提高阅读感悟的能力

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也就是“扶”与“放”的关系。所谓“扶”,就是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扶”时的方法,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在学习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或与同伴的合作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他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与同伴的合作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可见,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采取“扶”和“放”的教学策略。该“扶”的时候不能“放”,该“放”的时候绝对不要去“扶”。 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放”后“扶”; 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扶”后“放”,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然后再“放”。

四、加强语言训练,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色

一般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中小学生而言,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不重视“双基”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仅仅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明显是一种失误,架空了工具性,实际上也就架空了人文性。教材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人的“骨肉”,文本所折射出的情感、主题、思想是人的“灵魂”,二者不可偏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提纲挈领”的略读,“一目十行”的速读。教会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捕捉文章中心的方法,审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筛选并提炼加工信息的方法,合理想象补充有关情节的方法,以及规范、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的方法等等。总之,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参考文献:

篇9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对后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效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小组组员的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时首先要兼顾到每一组学生的语文学科整体学习情况,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包含有学习能力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特点和性格特点相互搭配。另外,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搭配,女同学在处理文言文基础知识方面表现得更加细致认真,而男同学则能够联系更为广泛的已有认知,这样的分组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扬长避短,形成互补。

二、细化任务,明确分工

为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科学合理分组基础上,还要细化明确小组内部合作的相关要求和机制,如组员关系、组员责任、小组评价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文言诗文的合作学习前,首先要依据小组内部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如在《孙权劝学》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课前对预学阶段的合作学习任务进行如下分工:甲小组成员负责查阅作者生平;乙小组成员负责收集文章写作背景;丙小组成员负责收集三国时期著名的小故事和历史人物;丁小组成员负责查找和整理与课文相关的成语。通过这样明确地分工合作,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既提高合作小组活动的整体效率,也有助于兼顾组内每个成员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合作诵读,角色扮演

文言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是古人价值观、人生观的载体,所以学习文言文作品不仅要理解字词句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品悟其所蕴涵的情意。

文言诗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途径是诵读。诵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读中品意、悟情。

初中阶段文言诗文篇目大多情节性强,对话较多,这恰恰为小组合作诵读提供了发挥学习效力的机会。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橘逾淮为枳》一文的过程中展开组内合作,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快速排演,然后上台表演。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气氛被推向新的。上台的学生根据文义,添加了神情和动作表演,模仿古人的口吻和语气再现了文中的情景,把“自以为是”的楚王、“机智善辩”的晏子演得惟妙惟肖。台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沉浸于文本字面背后的情意之中,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汲取人物的思想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实了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四、预学质疑,激辩释疑

与其他文本内容的教学设计相同,文言诗文教学也需要质疑文本,然后从质疑出发展开合作,进行释疑。这两个阶段,都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点。

在预学环节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小组成员提出的困惑和问题。把这些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挑选后,形成课堂教学主要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在交流和激辩中释疑,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在七年级教材《卖油翁》一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和修改,最后呈现为“文章写了卖油翁、陈尧咨两个人物,你喜欢谁呢?说说理由”这一问题来代替以往老师的设计:“卖油翁、陈尧咨两个人物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更为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深入思考。经过小组内部讨论,梳理和小组间发言交流后,学生都能明确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顺利而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斟词酌句,深入鉴赏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言诗文篇目,往往都是文质兼美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于引领学生逐步提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合作学习。

在《陋室铭》一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各合作小组成员先独立圈画文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然后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各小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各抒己见,逐渐集中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上”与“入”这些活用的词语和“绿”与“青”这些表现色彩的词语,在合作讨论和互相辩驳、不断纠正中,学生依靠自身的努力便能清晰地从中品悟出词句所表现出的陋室环境的幽美清雅。

篇10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言语活动,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为口语交际提供场合、对象、目的等具体条件,从而使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行为,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设计话题,合理拓展,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激发学生跃跃欲试、一吐为快的欲望,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交流、去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口语交际情境的设计应该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综合运用环境营造、语言描述、角色表演、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录像或多媒体呈现、道具或实物陈设等方式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背起行囊走四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笔者设置了“草原夏令营模拟招聘会”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电子白板显示出蓝天绿草、牛羊成群、篝火通红、奶酒飘香的美丽画面,屏幕上滚动着“背起行囊,感受草原”的字幕。这样,通过环境营造、语言描述等手段,让招聘者和应聘者尽快进入角色。

在组织开展这类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羞怯、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愿说;对于胆大、敢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凝练语言,讲求表达效果,使他们会说、善说。同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真实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使之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他们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

二、找准训练重点,实现双向互动

教师在基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且自身要处于一个“相互渐变”的角色。例如“草原夏令营模拟招聘会”,教师可以扮演考官,和学生一起完成交际任务。但教师又不能只是口语交际中的一个角色,还要组织教学,适时把握方向,提升思想,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明确口语交际目标的前提下,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进而合理选择训练的方法,安排训练的步骤。每次训练前,都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做到目标明确。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对难度较大的话题要亲自示范或直接参与角色活动。同时,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教给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气、语调、重音和表情、手势、动作等来增强表达效果。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语言修养,使自己语音清晰标准、语言简明流畅、语调抑扬顿挫、体态语形象生动、感情饱满丰富,这无疑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典范,让学生有所依傍,有所借鉴。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听者与说者双向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对一些双向互动性明显的话题,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讨论、辩论状态,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锻炼。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马的世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单元训练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马背民族与游牧文化”、“那达慕上的赛马活动”、“历史传说中的马”等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课下准备10分钟左右的发言提纲,以备小组讨论时使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与马有关的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实现了“能说”――“想说”――“会说”。而对于那些互动性不太明显的话题,要特别注意隐性一方角色的体现,不能让口语交际训练变成“独角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我爱我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打电话劝阻要离家出走的同学”的训练题目,意在引导学生能围绕中心有条理的说话,即说话要把握住中心,不能只关注“劝阻一方”;而是既要引导劝阻者“能言善劝”,又要引导被劝阻者“能言善辩”。这样双方才能沟通,才不至于让劝阻者一个人唱独角戏,在劝说沟通的过程中,把握说话的方向,掌握交际的艺术,开启对方的心扉。

三、拓展教材内容,优化课堂结构

现行人教版口语训练是分两个系统编排和设计的,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部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近二十次小型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系统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每册安排了三次大型的口语交际活动。

教材为口语交际活动提供了话题。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还设置了一定的情境,有的还给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导。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设计,只是提供了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课堂活动尚有许多不固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漫话探险”,笔者结合单元训练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讲述探险家的故事”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前播放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录像创设情境,课上设计模拟采访活动,以科技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杨利伟;又将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与口语描述能力;最后,设置“辩题”,正方――“推崇探险论”与反方――“反对探险论”,让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达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多种教育功能的整合。

除了精选、利用教材中的话题,我们还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述、讨论和辩论。例如,“课外补课到底好不好”、“上网是利还是弊”、“我看中学生早恋”、“中学生零用钱调查”等。还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介绍新闻、评点时事、针砭时弊,如“怎样看待日本地震后中国的救援行为”、“抢盐风潮背后的故事”、“中国足球能走多远”等。还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接待、拒绝、赞美、批评、慰问、问路等话题进行模拟日常生活训练。当然,无论选取哪种话题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放与拓展,必然会带来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有些口语交际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有些则有效实现了与相邻学科的配合。例如,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为了更好的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教学思想,设计了三个活动,即“公益广告集锦”、“新词汇普查”、“错别字门诊”,让学生选择活动,分组完成。活动前,首先确定本人或本组的活动内容,根据内容制定本人或本组的活动计划。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向图书馆,经历从课外搜集、筛选信息,到课上汇总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将有关资料梳理后,全班交流。再如,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提前设计了一份口语能力评价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使用情况等等。再要求学生课外采访父母、教师或同学,了解他们的烦恼与如何对待、评价烦恼,然后回到课堂讨论“成长的烦恼”。在采访结束时,请被采访人帮忙填写口语能力评价表,了解自己的口语能力,明确日后改进的方向。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去。这样,将生活的活水注入课堂,使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动态、充满活力的教学结构。

四、采取灵活方式,增加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在口语交际课上独立训练,还可以在读写教学中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演练。阅读教学中,可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训练。根据教材进度、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确定由浅入深、梯度式的训练内容。例如,初一可安排讲寓言童话、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初二可安排叙述见闻、解说实物、新闻;初三可安排读书心得、热点追踪、佳作赏析、影视评论,等等。

篇11

这两种倾向都忽视了文言特点。“言”,是形成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字词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文”,是文学、文化,反映的是历代文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两者是不能分割的。[1]这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阐述得很清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2]也就是说,对初中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不是词法、句法等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是基于文章整体感知基础上的理解。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愿学乐习的教学内容,“言”“文”合一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二、构建“言”“文”合一的文言文课堂的策略

(一)文言文教学“言”“文”合一的原则

1.以文为本

从教学方法论看,自古以来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采用“吟诵”、“感悟”和“习得”的方法,就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来讲,这种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正如特级教师朱昌元指出,阅读的基本程序是整体感悟―深入揣摩―内化言语。阅读教学崇尚大量阅读、整体感悟,进而潜心涵泳、深入揣摩,最终达到内化言语、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目的。

那些文质兼美历经了历史考验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存在,也是教学中以文本为中心的重要意义所在。中心并非一切,更不排他,所有其他因素包括作家、读者、背景都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但作品是这一切的中心。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理解或是对具体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引导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紧密的接触,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在“言”与“文”的和谐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以生为本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的观点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都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经验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原则上说,每个学生都有学好文言文的愿望和需求,只是由于个体先天的潜能、心理倾向的差异性以及社会环境等的复杂性,他们在需求上表现出的程度也因人而异[3]。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唤起他们的内在需求,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言”“文”合一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首先还是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需要依靠读者的知识、阅历、情感等。文言文、现代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生活中存在着的成语名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学生与文言文的陌生感就会大大消除[4]。既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又渗透与文本相关的文化信息,让学生的兴趣能始终围绕在对文言文文本的品析解读中。

1.紧扣关键词句

语文教学应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反复品味词语可以造就真切的审美情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词句进行作者思想情感的寻觅,让学生通过这条独特的语言通道进入文本,随文解义,体会作者情感,领略文章意境。[5]

如《童趣》一文,内容浅显易懂,有趣味性。笔者在授课时就尝试用关键词句“物外之趣”来引领全文、设计问题。

什么是“物外之趣”?作者有哪些“物外之趣”?怎样才能拥有“物外之趣”?你有过与作者类似的“物外之趣”吗?

“物外之趣”即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课本注解上就有释义,学生不会有理解上的疑义。这一连串的问题非常切合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本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能读准字音、句读,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理清层次,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理解一些重要字词句的意思,主动积累词汇;理解观察和想象对于获得生活乐趣的意义。从课堂效果和课后反馈来看,学生都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再如教师的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把“痴”作为文眼,也作为课眼。紧紧扣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设计学习环节,三个主问题一线贯穿。

“痴”――痴迷,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

“似”――相似,张岱与湖中两人有何相似之处。

“更有”――还有,张岱与湖中两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还有什么相似点吗?

该课例的设计找到了三个关键词“痴”“似”“更有”,以这句话作为关键句、主旋律进行强调对比,把“痴迷于山水之景,痴情于人,痴心于故国往事”三个板块结合起来,由集中到精练,巧妙而有趣有效,可以说达到了“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辨形识记词义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讲清汉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字词、文章的理解,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在欣赏汉字的形美时多了一份感悟。如“暮”字,总有一些学生把底下偏旁“日”错写成“目”,这是没有准确理解字义造成的。“暮”的意思是傍晚,即日落的时候。从字面上看,像极了太阳落在草丛里,表示天快黑了,再结合成语“朝三暮四”“朝思暮想”“朝秦暮楚”加深理解,书写就不会出错了。

如《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学生常把“狱”的意思误解为“监狱”,这是未能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之故。《说文》:“狱,确也。从犬犬,从言。”犬犬,即两犬。朱骏声《通训定声》:“狱,讼也。”犬好斗,用两犬示相争;打官司要争是非曲直,故从言。狱为会意字,本指打官司,后引申为案件。打官司,往往有人会因犯法而入狱,故又引申为监狱。知道了“狱”字的形体和词义引申的轨迹,就不难理解文中“狱”的含义。

这种说文解字因形索义的方法结合了文化信息,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些词义的理解[6]。

3.补充文章背景

分析字词句篇等言语对象,需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的写作背景等要素联系起来。背景介绍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营造一种特定的情境,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学生了解到当时社会战乱连连,明白了陶渊明避世退隐思想的现实基础,就更加理解了他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境界的无奈与期望。

孟子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所谓“知人论世”,也即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历史意义。它强调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也就是说,学生在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由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达到好的课堂效果。

如《小石潭记》第3段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第4段写潭境的“凄神寒骨”。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主旨,笔者作了如下设问安排学生讨论:小石潭环境如此幽美,同游者三五成群,作者为什么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学生在纷说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遭遇之后,理解了文中凄清的景物描写正是作者因仕途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心境的投射,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抑郁悲伤是何等的深沉厚重。

4.引导价值取向

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内容上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有介绍古代科学和艺术成就的,有抒写伟怀抱负的,有赞美杰出英雄人物的。这些内容都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毋庸置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源于自身经历和经验的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正是课堂的价值所在。

如学了《马说》一文,可以围绕“人才观”展开辩论。

甲:人才的发现是离不开机遇的,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上合适的人,他才会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否则就像老死在槽枥间的千里马一样无人赏识。

乙:人需要展现出他的才华特质才能吸引他人的注意,不能等待别人的发现,机会要靠自己主动去争取。

这两种观点可以代表大多数学生的看法。课堂中气氛热烈,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思维得以拓展,思想的火花也不时闪现,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文本、作者、自己等多角度来看待问题,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辩证,学会了表达。

教学《孙权劝学》时可以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吕蒙与方仲永两人不同的结局对你有什么启发”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只要发奋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有的说“学习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说“我们需要聆听别人的建议”,有的说“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等。这些感悟不仅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显示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郸. “言”“文”合力,突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J]. 考试周刊,2009(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