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13:24: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软件产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软件产业 产业演进 影响因素 趋势 阶段
软件产业演进的概念
产业演进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组织和布局不断演化,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的过程。从宏观层面看,产业的演进是以农业、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初级产业结构向以工业、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较高加工度和较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中级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向以第三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高级产业结构演进。从微观层面看,产业的演进是某种产业内部的自我更新和子产业比例的变化与更替,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都在产业的不同演进阶段逐步合理化。
软件产业演进则属于微观层面的产业演进。一方面,软件产业演进在时间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在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软件技术服务等软件子产业之间以及各软件企业之间的不断流动与消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在各种生产要素、软件子产业以及软件企业在空间地域上的不断流动、集聚或转移。另一方面,软件产业的演进又直接表现为软件产业结构、软件产业组织和软件产业布局的演进。其中,软件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中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以及软件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合理化和高级化是其演进方向;软件产业组织是指软件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其演进进一步表现为产业市场结构和软件企业市场行为的演化;软件产业布局是指软件产业及其内部各子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合理化是其演进方向。
影响软件产业演进的因素分析
(一)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影响软件产业演进的关键因素。软件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或区域)对软件技术及其知识产权的掌握情况,决定了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个国家(或区域)对软件核心技术的控制程度,决定了软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水平,决定了软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技术创新是软件产业向高层次演进的核心动因,而技术进步是软件产业演进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软件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使产业内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投入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各子产业产出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化。
此外,技术创新降低了软件生产成本、增加了软件种类、强化了软件功能、提升了软件质量,促进了软件产品升级换代,总体上扩展了软件产业系统的发展空间;技术进步带来各国软件产业经济的国际化,实现了资源的跨国配置和软件产业结构的跨国梯度转移。
(二)国际因素
国际因素的作用发挥主要来自于软件产业国际贸易情况、外资引进情况、软件跨国公司技术情况以及国际分工格局。
首先,国际贸易水平,是软件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国际贸易中的软件产品构成反映了本土软件产业的结构状况;而且通过贸易,可以引导一个国家(或区域)软件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软件产业的供给与需求得到平衡,并在从国际分工中找到合适的市场位置。因此,国际贸易,为软件产业的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其次,外资引进是实现本土软件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外资引进,可以明显改变国内软件产业的投资结构,改变软件产业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提高整个软件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而软件产业的投资结构配比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对软件产业各子产业的投资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将会有目的地使软件产业结构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
再次,软件跨国公司是推动本土软件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通过利用软件知识的溢出效应,将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与本土的技术水平有机结合,能够带动软件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
最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软件产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就是产业分工的扩展和深化。软件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软件产业的合理定位与演进的导向作用巨大。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直接影响软件产业的演进,或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发生作用来影响软件产业演进。制度是提供宏观调控,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其基本功能首先是为降低交易费用;其次是为寻求规模经济,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第三是为减少不确定性,保障安全。制度因素涵盖了有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企业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对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制度通过均衡和创新两条途径,在宏观层次上对软件产业外部环境予以改善,在产业部门层次上对软件产业结构予以协调,在微观层次上对产业组织予以调整,并指导软件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和有效竞争。
(四)供求因素
供求因素包括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软件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是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第一,软件产业的供给因素除了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外,重点包括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等。供给因素在总量和结构上制约着软件产业的成长速度和模式选择。研发人力是软件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供给因素。人力素质的提高,可以节省和替代资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研发资金投入是软件产业演进的动力,在软件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第二,需求因素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现实的,都对软件产业的演进起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所占份额最大,是软件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依据对软件产业的划分,软件消费需求变化包括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软件产业内相关子产业的扩张或收缩,也会引起新的子产业的产生和现有子产业的衰落。需求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引领着软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软件产业的经济寿命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软件市场需求量的大小。
上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将反映出软件产业内部各子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以及软件产业的演进进程。
(五)市场结构
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决定软件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软件产业内部所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软件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到软件产业的演进。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这三个方面互相作用,共同影响软件产业发展步伐。
软件产业的适度集中,能够减少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促进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收益率,使软件产业中技术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子产业结构比例不断扩大;软件产品与服务的差别化能够扩大软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软件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激励软件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企业应发挥产品差别化对产业演进的积极作用,防止产品差别化成本过高而导致消费者无力购买;进入壁垒对软件产业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起关键作用,同时,它还影响在位软件企业的市场力量,从而对产业演进发生影响。保持适度的进入壁垒,对软件产业而言,有利于消除过度竞争,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促进产业发展。
(六)企业并购
并购是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手段。这既是企业本身的生存选择,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从成本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纵向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带来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不经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费用的上升。其中,纵向并购是从事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间的并购。
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得到纵向一体化的高效率,有利于企业生产组合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横向并购最常见,是同一市场区域内,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并购。目的是为实现规模经济和占有更大市场份额;而混合并购是跨产业、跨市场的并购。目的是实现多样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混合并购中被收购方多集中在新兴行业和国家积极扶持的行业。在短期内,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依次增大。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内部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显著影响着软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样,在软件产业演进的不同阶段,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软件产业演进的趋势分析
(一)网络化趋势改变软件应用与技术模式
21世纪的社会已是网络经济的社会,信息技术正处于“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期,网络化成为软件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发展趋势。跨平台的面向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随着网络服务标准的成熟,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
因此,未来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都将建立在网络服务的基础之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使网络应用者以更加灵活主动的姿态去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企业将针对用户的需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配置人才提供服务,软件服务的价值,将在网络用户端实现最大化。著名的“麦特卡夫定律” 、“摩尔定律 ”、“贝尔定律 ” 和“吉尔德定律 ”都成为网络时代的基本定律。
(二)服务化趋势改变软件应用与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类软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提供成为可能。未来绝大部分应用都将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软件服务化将在绝大部分应用软件中普遍实现,对软件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软件服务将使目前的软件授权、开发、维护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对于软件企业,软件服务化就意味着更加快捷的市场响应,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及更加可观的利润回报;对于软件用户,软件服务化则意味着更加完善的功能、更高品质的服务以及更加低廉的价格。可以认为,“软件+服务”战略的实施将成为世界软件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趋势。“软件即服务”、“面向服务架构”和“Web2.0”等技术和理念将被广为接受。
(三)国际化推动软件产业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软件产业的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同步。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软件企业的开放与标准的国际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兴起,为大规模软件项目的分布式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所以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与国际化水平都将不断提高;
二是资本、技术、人力等软件产业基本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与配置,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流动;
三是软件企业管理体系的矩阵化发展。不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的协作体系,都通过一种不停变化的团队组合,力求实现最大的整体产出,获得多赢的效果;
四是软件产业竞争的国际化。软件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延伸,构成了国际软件产业分工格局。面向国际化的竞争,软件产业内部的纵向整合进程加快,软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同时使软件设计生产工厂化以及软件项目外包化成为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软件企业更加重视自己的核心技术,尽可能地把非盈利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让这些业务成为其他企业的盈利焦点。软件外包业务已成为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以上这些使得软件产业变动打破了传统的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国际化的新趋势。
(四)知识产权成为软件产业的竞争砝码
知识和技能是软件产业第一位的生产要素,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拓展成为软件技术创新和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从原来的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夺取和保持包括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一方面,盗版软件极大地挫伤正版软件市场,技术创新受到抑制。知识产权制度针对这种知识外溢和创新收益分配非独占性的弊端,建立一种制约机制,以确保知识或技术创新所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和地区内获得创新回报,从而鼓励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软件产业的“路径依赖”现象导致主导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先后。知识产权在保护和促进创新的同时,也为技术领先者构筑了知识壁垒,成为软件创新企业控制市场获取利润的重要祛码。软件知识产权拥有者为维护其经济优势,以高标准保护知识产权为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从而抑制竞争。可以说,对软件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软件产业演进的阶段分析
软件产业的生命周期过程,是软件产业从形成向成长、成熟、衰退逐级过渡的过程。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产业演进理论,所有的产业都遵循同样的S形产业演进曲线实现整合,并将经历以下四个演进阶段: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平衡和联盟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分别延续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软件产业的演进也同样如此。从世界各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国家已经经历了前两个或前三个阶段。如美国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处于集聚阶段;而印度等软件产业后起国家尚处于成长期,即规模化阶段。不同阶段的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性质是不同的。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在不同阶段也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如表1所示。
我国软件产业演进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历程较短。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进入90年代以后有了迅猛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定。总体来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1970-1989年)、初创(1989-1994年)、起飞(1994-1998年)、成长(1998年以后)等四个时期。如今,我国的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正日益走向成熟与稳定,取得了举国上下对其战略地位的一致认知和高度重视。尤其是面对2008年不利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我国软件产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从产业的现实发展看,我国软件产业与其他软件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从产业结构看:我国软件产业市场规模及其在世界软件产业和国内整个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没有出现明显的衰退和波动现象,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合理,但软件出口总额偏低;软件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能够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并加快融合发展,但目前仍处于普及率和饱和度较低的水平;软件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均衡,但各构成部分相互间的规模差距仍然存在,软件产品收入占主体地位,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等所占比例偏小;国产软件与服务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软件产业的需求与供给无法保持动态平衡;软件产品结构中基础软件所占份额太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我国企业承接外包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在软件外包国际分工方面,还处于下游地位。
从产业组织看:我国的软件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中的本土软件企业呈分散竞争型特征,软件跨国公司在我国软件市场居寡占型市场地位;软件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规模经济型不强;软件企业并购浪潮处于升级过程中,实力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并以横向并购为主要形式;软件技术进步加快,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技术创新模式仍以模仿创新为主;由于未掌握核心技术,产业的利润水平并未得到相同水平的提高,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降低。
从其产业布局看:我国软件产业在集群化发展方面发展迅速,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不够显著,创新中心不够突出,还须向网络化发展、协作竞争、联合创新等方向发展;软件外包业务高速发展,但其发展模式还主要停留在附属型接包商阶段,以在岸方式为主,正处于向关系型接包商转型的过程中。
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的软件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萌芽至今,已经经历了软件产业演进的初创阶段,但目前仍处于规模化阶段,相当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还将逐步向集聚阶段和成熟的软件产业迈进。
一、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效用
(一)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三省的最南端,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东北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大连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做强做大这个集群,必将增强大连的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带动东北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贡献。
(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城市,是建设中的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是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带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发展。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龙头和开放的窗口、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将拉动东北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质量。
(三)推进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软件外包行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大连的软件产业历经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日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外包上已体现出集群特征,具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但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深的探索。
(四)增强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产业集群提供的良好创新氛围,促进了软件外包企业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同时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
二、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分析
(一)良好的地域条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决条件
大连是中国北方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大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交往频繁,是北亚地区著名的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中心。大连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城市之一,往返交通极为便利,与日本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通航。
独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大连与日本之间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是日商投资企业最多和日本游客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日资企业近4000家;大连拥有22所高等院校,近30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26万人,综合科技实力强,拥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大连市民有学习日语的传统和氛围,是中国培养日语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被认为是除日本本土之外,日语人才数量最多的城市。
(二)相关产业基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需
大连具有良好的软件产业发展优势。大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营造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信誉体系的理念,建立支持和保护企业发展的信誉环境,把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作为继成本、人才之后的又一竞争优势来加以培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创造了CMM评估的“大连模式”。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势头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相比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
大连软件园是大连市政府构建的最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专业生态园区,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者进入园区,并通过向其提供全方位的IT外包服务,帮助入园企业在园区内开展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最终推动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二期作为核心项目率先启动,重点建设软件开发区、技术研发区、信息服务区、教育培训区和大型企业专属园区等产业区,并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公共服务区、通信技术服务区、商务会展区等配套服务区。
(四)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的集聚是大连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大连软件企业数量众多,但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1000家,其中外资企业近300多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人员规模超过4000人的企业仅1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的企业4家;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的企业3家;人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100多家。大连名列前三名的外包企业大连华信也只有1300人,2700万美元的出口额。
目前,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但由于没有规模,软件企业缺乏科学化的项目管理流程,造成了成本的提高;抗风险能力弱,追求短期利益功利趋向明显,企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高端软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实力不强;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出口龙头企业,软件出口联盟也就难见成效。虽然近年来大连的优惠政策网络了大批软件人才,但仍然存在缺口,而且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以及服务外包业务运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这将成为制约大连市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五)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大连凭借与日本天然的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首选地。大连对日本软件外包已有10年以上历史,承揽了日本对中国发包量的近50%的业务,市场已经有一定规模基础。这个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因为日本企业整体的软件外包程度远低于欧美,市场开发还在早期。此外,大连已具备了一定的对日业务经验,在巩固对日业务的同时,还将业务领域开拓至韩国、东南亚、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
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需求旺盛,对于实现产业集群的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能否及时捕捉市场机遇是产业集群能否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大连应及时捕捉这一机遇,旺盛的市场需求不仅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更为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融合,从而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了强大动力。
(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使软件产业集群获得最佳效率
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吸引软件高级人才、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等的系列文件,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企业参加国际软件认证、人才教育培养、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在税收方面,对大连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IT服务外包企业实行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对IT服务外包企业也给予了诸多优惠的政策。
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外包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在一些方面政府支持的力度还是略显不足。例如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网上技术难题招标项目方面,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以及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方面等。在配套设施方面,政府尚未完善软件出口及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也未落实到实处。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对电力、通信等基础服务有极高的要求,需要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供应,但大连目前仍存在园区供电经常中断,国际通信距离过长、费用过高、时有中断等问题。园区可以通过建设双回路供电、统一采购大带宽的国际数据专线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基础服务水平。
第二,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区的作用。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的发展对发展IT服务外包产业有着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目前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三期工程也在计划之列,如何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和科技园的重要作用,将自身融入到世界软件产业的全球分工中去,是大连软件园的发展方向。
第三,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要保持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尤其需要起到中坚和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引进和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过渡,发展高端外包,逐渐把自己的一些业务进行外包或转包,辐射带动下游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整合了产业链,提高了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
书:2006年》,对北京市的软件与服务信息业进行了详细阐述。
北京软件产业五年翻两番
“十五”期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下统称软件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源泉,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国保持了全面领先地位,使得北京发展成为“中国软件之都”,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第一、总量规模持续扩张
总量规模持续增长。2005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比2000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2.6%,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第二、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在“十五”期间,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和产品不断涌现。关联应用领域的联想闪联标准、移动通信领域的TD-SCDMA标准、数字音视频领域的AVS标准等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在基础软件方面,通过实施“工程”和“起航工程”,基于Linux的桌面操作系统从无到有,形成了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百度等公司的中文智能搜索、汉王公司的手写汉字识别和OCR等技术领先世界,并实现了产业化。在行业信息化方面,在电子政务、金融、电信等重点行业形成了一批适合国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解决方案。
第三、骨干企业的发展能力有较大提高
“十五”期间,北京涌现出一批在各自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发展后劲充足的骨干企业群体。骨干企业之间积极探索联合创新、联盟发展的机制。“十五”期间陆续成立了闪联企业联盟、关村IPV6产业联盟等多家由软件企业主导的企业联盟。
第四、软件出口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对日人才“双千”计划、Linux出口计划、对日出口加速器计划、现地外包促进计划、出口扶助计划等软件国际化新举措,软件出口增长迅速,连年迈上新台阶。北京软件出口的层次正在逐步提升。在软件外包出口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高端的产品出口,如用友的ERP软件、金山的网络游戏、汉王的手写识别系统、方正的中文排版系统、瑞星的杀毒软件、华建的机器翻译软件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进入海外市场。
三大转型用SOA实现
当前,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正在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发展趋势,要求软件业界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也要求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找准突破口。
软件企业逐渐向互联网服务转型
软件企业将更多地转向基于网络的软件服务,对传统的软件许可证商业模式形成了挑战。在这种转型中,跨国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国内企业也开始了向互联网转型的探索。软件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是大势所趋,其中的关键要找到与用户保持内在关联、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模式。北京一批软件企业成立了ASP服务联盟,建设ASP服务运营平台,改变传统的“单个推进”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抓一个平台,带一批企业”,使得企业信息化的“成批推进”变为现实。
软件服务逐渐向高端咨询转型
软件技术不断创新,正在实现向服务模式的转移,从传统的软件代工与维护转向增值潜力大的咨询服务环节,软件服务价值链的高端将集中在规划咨询、整体实施、系统整合等领域,大型软件企业逐渐向咨询服务提供商转型。
目前,北京一批骨干软件企业正在建设行业知识库,培育在行业应用领域的规划、咨询与实施能力,逐步由过去的低端、低附加值的系统集成商,发展成为拥有高端、高附加值的咨询服务商,形成“大型企业转向高端咨询,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分工格局,扩大北京行业应用软件的规模。
企业之间由过去的独立发展逐渐向企业联合转型
当前,全球软件企业并购和联合的浪潮波涛汹涌。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内容的并购或联盟成为全球软件产业的重要趋势,其目的是为了丰富产品线,打造整体解决方案,以集团优势谋求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导权,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联盟与联盟、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竞争,从而要求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追求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靠合作去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SOA是软件企业转型的技术基础和实现手段
当前,软件体系架构正在向SOA转型,直接引起软件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推动软件产业的战略转型和“重新洗牌”。SOA,即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最早由美国Gartner公司提出,并被称之为是“现代应用开发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其核心本质是:使IT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更快地响应业务单位的需求,实现实时企业。
SOA是对软件产业的重要变革。从技术方面来说,SOA是基于开放标准,利用定义良好的标准接口,实现服务集成的一种方法,是软件企业由过去的任务驱动型向服务驱动型转变的技术基础;从应用来说,SOA将推动软件开发模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企业提高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从产业来说,SOA是软件生产、应用模式的变革,将再造全新的软件产业价值链。
我们认为,今后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充分利用新的体系架构,推动软件生产、应用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优化软件企业的分工格局,重构软件产业价值链;二是企业之间以需求为导向,以标准为纽带,结成紧密的行业联盟或标准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产业为主体、以联盟为牵引、以大带小的协同创新体系。
《北京软件产业发展蓝皮书:2006年》
今年是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第六次北京软件产业发展蓝皮书,回顾了2000-2005年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今年的蓝皮书分为软件与服务出口分册,重点分析了北京软件与服务出口的发展情况。
今年的蓝皮书呈现五大特点:
一、以客户为导向,能满足政府、软件企业及投资机构和跨国公司了解北京软件产业的需求。
二、 源于数据,基于调研。这次蓝皮书的内容是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用数据分析整个产业情况。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软件产业的几个典型发展模式有美国模式——全面型,既有技术又有市场;爱尔兰模式——由于欧洲语言体系复杂,包括美国的许多出口软件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被称为“欧洲的桥头堡”,爱尔兰当之无愧;日本模式——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印度模式——典型的订单式外包。作为中国软件业来说,如果单纯的只学习某一个国家的模式来发展中国的软件业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分析印度:单纯的“订单式的软件外包”,作为一个产业模式其实并不可取,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它必然会受影响,当然这也是印度移师中国瞄准亚洲市场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印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效仿的唯一或最好的摹本。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能有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笔者引用一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给出的观点: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标是美国模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在宏观的思路上很明确——工业体系的信息化是建立在我们市场需求基础上,这就给软件业发展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日本模式可以参照;同时,软件很像文化,不可能抛开世界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单搞一套,我们也要做些外包,而且通过外包,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订单式外包的印度模式我们也不应该拒绝。
二、找准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
发展软件外包,这个“外”字是对用户而言,而不是对国外而言。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一提到外包往往是指到海外市场接业务订单,而恰恰是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回过头来却发现诸如日本、欧美国家,做软件外包时,不仅要看国外,更看重国内的市场。现在全世界IT巨头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当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外包时,一些跨国IT公司正在积极地开发中国的外包业务,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国企业应更正确地理解“软件外包”,更要注意自己身边的市场。
我国软件具有广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国内软件企业大有可为。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为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在这些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在机械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应用软件,也形成了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得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的需求大而迫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同时,我国计算机硬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后发优势。另外,我国是世界软件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软件市场的内在需求大大超过印度。
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以东软的发展实践作例,向希望在软件外包业谋求成功的同行们敲响警钟:“在我们盯着国际市场的时候,不要忘却了比较容易拿到的国内市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发包方!我们在跟随潮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在中国的机会。”
据悉,东软2004年国际软件外包超过3300万美元,位居国内企业之首;但是国际软件外包只占东软营收的10%,东软主营收入的70%来自国内市场的外包,在电信、电力、社保、财政、税务、教育、交通等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公司作为国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者的形象和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公司未来持续长远发展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中国业务的推动,使东软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东软在中国国内拥有8000多家大型企事业客户,在电信、电力、社保、医疗、企业、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东软集团不仅名列其中,并且首次进入前25强行列,成为全球25家最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中唯一的中国公司。这也是IAOP有史以来评选的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从东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正是本着立足国内软件市场,巩固和奠定了自己的外包地位,才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软件外包长足发展。
中国有着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前景,从产业规模来讲,我们具备了成为软件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无论从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还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国软件产业惟有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加大投入,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勇敢地面对竞争,抢占国内市场,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三、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全球外包市场,而且已经成长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中国外包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对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实现了局部突破,中国正成为迅速崛起的外包新军。
刘积仁坦言,中国软件企业在对美国的外包方面是需要向印度学习,因为印度在欧美市场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日本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做的相当好,印度也会向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在模式上,也不应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学习印度单纯外包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给了中国企业做产品、做品牌的机会,外包与自有品牌平衡的机会。因此,中国与印度企业之间,没有绝对的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对抗,只有以市场为准绳,找好自己的优势与定位。
我们的产业在追求速度时,往往会迷失方向。过去一提到印度软件,我们看不起人家的外包工作,现在我们又全面的学习外包。其实,我们应该更努力的找到我们自己的模式。中国数字产品的制造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连网的普及,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都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外包也正在从向中国制造的外包,向商业流程的外包,研究与开发的外包,我们有许多使我们的产业形成规模的机会。
我国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和国内的许多软件企业,已经对承接外包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共识,并且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软件外包的主战场。中国软件业业从零起步总产值1992年仅为43.7亿元,2000年为593亿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4800亿元,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追溯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承接软件外包是中国软件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重要途径。
国家也对软件产业扩大承接欧美外包给予了更大的扶持。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简称COSEP),并且表示将重点支持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
据了解,2004年国内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在日本和欧美两大外包市场上均获成功,外包合同额达到了3500万美元。日前的2005-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5.4%;其中,东软集团以1.01亿美元的外包收入,61.1%的增长率,7.1%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坐中国外包第一的宝座,同时东软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个软件外包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企业。而凭借软件本地化起家的北京文思创新和博彦科技公司,在美国外包市场率先获得突破,2006年文思创新的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博彦科技的营业额业达到3500万美元。但是目前中国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仍然集中在日本市场,在欧美高端外包市场由于印度和爱尔兰等国较强的外包能力,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实现大规模的突破。破解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困局的任务,我国从事软件本地化服务的软件公司将大有可为。这些本土的本地化公司10多年来一直在为美国大型软件公司提供软件本地化服务,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得到美国客户的信任和长期合作,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完全有能力从美国市场承接更多的软件外包服务。
总之,软件外包是世界软件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软件业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两步走”的外包发展策略。从外包服务市场的区域上,把开拓日本软件外包作为第一步的突破口,第二步是进军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从外包服务内容上,先从软件外包测试起步,避免与印度较强的软件开发直接竞争,扬长避短,积蓄能量,后来居上,成为全球的新兴外包市场。再者一定要记住软件外包不是我国软件业发展的目的,而是通过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四、把握信息化机会,做大做强,打造中国优势品牌
中国软件业应何去何从?这总像一个沉重的石头压在关心民族产业发展的每个人心里。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中国的软件业也迎来了复兴的机遇。随着大规模的信息化项目的拉动,规模化的本土应用为一批中国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沃土。但当前的关键还在于没有自已的优势品牌。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论坛”上,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提出,中国软件业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是当前中国软件业落后世界其他软件强国的重要原因。
其实,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产业而言,“拳头”产品都是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这种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中,没有相对优势的“拳头”产品就没有参与竞争的优势。而美国等软件强国之所以比别人强大也在于他们有像微软这样的“拳头”企业。因此,曾有权威人士指出,中国软件产业要雄起,就要集中优势力量,努力造就大型软件企业,打造民族的“软件航母”。
当前,东软、联想神州数码、用友等国内软件企业已崛起并相继在国际世界上打开了品牌与市场。随着他们的节节探索与努力,一个个拥有中国品牌的软件优势企业有望出现在世界软件的舞台。而国家致力于信息化改造的变革也刚刚拉开序幕,一切还刚刚开始。谁能把握机会谁就能在信息化变革中占尽先机一样。看来,中国的软件产业还得把握与电子信息业一起同步发展!
创新、规模化、打造优势品牌,中国的软件产业总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应该说,任何发展时期都要有适合的发展方略,软件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如此。但不管怎样,别忘了,人才的培养在任何时期同样重要。美国著名的IT业咨询公司IDC和Gartner的预测看,中国外包市场今后5年将以每年34.8%的增幅递增。尽管咨询公司和外包厂商认为这一数据有被高估的嫌疑,但依据保守的估计,这一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在20%以上。因此各大咨询巨头在中国的动作也就不难理解,从IBM在大连投资软件开发中心,到埃森哲通过技术集成和外包业务大打“中国牌”,以及毕博将两家全球开发中心放在中国,无一不验证了外包业务的巨大魅力,也让人着实感受到了这块市场上巨大的压力。那就更需要我们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品牌产业,在不断提升自己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走中国软件振兴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启亮.全球化大潮中的软件业[J].当代金融家,2005,(10).
[2]邹奕萍.中国软件业的创新与规模建设亟待同步发展[N].通信信息报,2002-11-07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软件产业的几个典型发展模式有美国模式——全面型,既有技术又有市场;爱尔兰模式——由于欧洲语言体系复杂,包括美国的许多出口软件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被称为“欧洲的桥头堡”,爱尔兰当之无愧;日本模式——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印度模式——典型的订单式外包。作为中国软件业来说,如果单纯的只学习某一个国家的模式来发展中国的软件业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分析印度:单纯的“订单式的软件外包”,作为一个产业模式其实并不可取,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它必然会受影响,当然这也是印度移师中国瞄准亚洲市场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印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效仿的唯一或最好的摹本。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能有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笔者引用一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给出的观点: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标是美国模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在宏观的思路上很明确——工业体系的信息化是建立在我们市场需求基础上,这就给软件业发展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日本模式可以参照;同时,软件很像文化,不可能抛开世界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单搞一套,我们也要做些外包,而且通过外包,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订单式外包的印度模式我们也不应该拒绝。
二、找准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
发展软件外包,这个“外”字是对用户而言,而不是对国外而言。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一提到外包往往是指到海外市场接业务订单,而恰恰是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回过头来却发现诸如日本、欧美国家,做软件外包时,不仅要看国外,更看重国内的市场。现在全世界IT巨头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当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外包时,一些跨国IT公司正在积极地开发中国的外包业务,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国企业应更正确地理解“软件外包”,更要注意自己身边的市场。
我国软件具有广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国内软件企业大有可为。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为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在这些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在机械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应用软件,也形成了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得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的需求大而迫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同时,我国计算机硬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后发优势。另外,我国是世界软件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软件市场的内在需求大大超过印度。
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以东软的发展实践作例,向希望在软件外包业谋求成功的同行们敲响警钟:“在我们盯着国际市场的时候,不要忘却了比较容易拿到的国内市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发包方!我们在跟随潮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在中国的机会。”
据悉,东软2004年国际软件外包超过3300万美元,位居国内企业之首;但是国际软件外包只占东软营收的10%,东软主营收入的70%来自国内市场的外包,在电信、电力、社保、财政、税务、教育、交通等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公司作为国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者的形象和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公司未来持续长远发展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中国业务的推动,使东软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东软在中国国内拥有8000多家大型企事业客户,在电信、电力、社保、医疗、企业、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东软集团不仅名列其中,并且首次进入前25强行列,成为全球25家最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中唯一的中国公司。这也是IAOP有史以来评选的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从东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正是本着立足国内软件市场,巩固和奠定了自己的外包地位,才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软件外包长足发展。
中国有着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前景,从产业规模来讲,我们具备了成为软件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无论从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还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国软件产业惟有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加大投入,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勇敢地面对竞争,抢占国内市场,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三、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全球外包市场,而且已经成长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中国外包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对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实现了局部突破,中国正成为迅速崛起的外包新军。
刘积仁坦言,中国软件企业在对美国的外包方面是需要向印度学习,因为印度在欧美市场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日本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做的相当好,印度也会向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在模式上,也不应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学习印度单纯外包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给了中国企业做产品、做品牌的机会,外包与自有品牌平衡的机会。因此,中国与印度企业之间,没有绝对的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对抗,只有以市场为准绳,找好自己的优势与定位。
我们的产业在追求速度时,往往会迷失方向。过去一提到印度软件,我们看不起人家的外包工作,现在我们又全面的学习外包。其实,我们应该更努力的找到我们自己的模式。中国数字产品的制造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连网的普及,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都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外包也正在从向中国制造的外包,向商业流程的外包,研究与开发的外包,我们有许多使我们的产业形成规模的机会。
我国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和国内的许多软件企业,已经对承接外包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共识,并且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软件外包的主战场。中国软件业业从零起步总产值1992年仅为43.7亿元,2000年为593亿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4800亿元,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追溯 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承接软件外包是中国软件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重要途径。
国家也对软件产业扩大承接欧美外包给予了更大的扶持。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简称 COSEP),并且表示将重点支持 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
学校对建设软件学院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契机,将办好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于2001年底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示范软件学院”。2004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根据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趋势,为发挥软件学院办学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特色优势,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决定,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纳入软件学院,在原软件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二、学院建设概况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建设,于2002年3月,软件学院成立之初,就下发了《关于办好国家示范软件学院的决定》(校 [2002]90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软件学院建设的办学思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在政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文件明确了“把软件学院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为办好软件学院,及时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校成立了以姜澄宇校长为组长的软件学院建设领导小组;五年来,学院不断在教育模式、校区建设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已近1600人,截至2006年10月,已毕业学生638人,其中本科生435人,硕士研究生202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
1.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
学院在成立之时,基于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总体布局,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经过五年的建设,“三依托”已得到落实,并收到了软件人才教育与区域IT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效果。
(1)依托高新开发区。学院位于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位置,依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国际化氛围和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优势。在学院建设中,学院享受高新区在教学场地建设、聘用教师入区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并通过高新区管委会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学院紧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企业为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方便的实习条件;学院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吸引国际企业、扩展骨干企业提供了人才资源。
(3)依托大学科技园。学院建在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院提供了社会化后勤保障,学院为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国防科技与IT产业孵化提供了人才支持。
依托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了与学院四位一体的国家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产学研结合平台,形成了软件工程教育与IT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工程教育办学模式。
2.系统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
学院瞄准国际先进IT技术,积极引进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探索软件人才培养与国际软件人才需求接轨的新途径。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知名IT公司开展了具有实效的国际合作教育,成功引进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国际先进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近10年来一直是美国和世界软件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专业。其软件工程方向的教学体系、课程和模式也一直是世界各个大学软件专业学习的样板。其系列课程引进由我院牵头,国内其他7所兄弟软件学院参与,经过一年半的艰苦谈判,于2004年10月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iCarnegie教育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引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SSD1-SSD10本科系列课程。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与中国高校的首次正式合作,本合作项目得到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目前,10门课程(SSD1~SSD10)被分别安排在我院大学本科1~4年级进行学习,如表1所示。
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引进两年来,主要收获如下:
(1)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变化。教与学的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SSD课程教学与实验比例为1∶2;实践能力成为考核的重点,每门SSD课程的编程练习与考试达到1000行程序代码/门以上;课程直接反映最新技术,SSD1就涉及JDK和servlets,数据结构采用template设计,软件工程使用UML进行设计与分析。
(2)在教师中产生积极影响经过课程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该系列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涉及技术新、实用性强,争上SSD课程已在学院教师中蔚然成风,并带动了学院所有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
(3)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对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课程质量优秀和良好的比例达到80%以上;在传统相似课程和SSD课程选择上,90%以上学生选择了SSD课程;在SSD课程优点选择时,“技术实用”和“网络化支持”被排在最前面。
国际先进水平课程体系的引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编程经验和英文运用水平,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积极推动对日软件人才培养
在国内的软件出口业务中,日本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去年的软件外包业务有60%来自日本。日本软件企业非常看好西安丰富的人力资源,Fujitsu、NEC、NTS、FTS、NTTDATA等公司相继落户西安软件园。目前,园区的日本企业以及承接对日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50家,急需大量的对日软件开发人才。
针对以上需求,学院早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开始对日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工作,2003年学院与中日IT发展中心联合培养对日软件人才,与西安森特公司合作,开展专项“对日软件工程师”培训,并成功输送12名毕业生到日本东芝、东洋、三虹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2004年9月,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首次开设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展对日软件人才培养,目前有三届近150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修日语;同时,日语作为全院研究生第二外语。
2005年,与东芝公司就联合开展软件人才培养签署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合作建设对日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聘用该公司两名高级技术人员为学院客座教授,由他们对学院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本科生和日语强化班研究生进行授课。
2006年开始,日本东芝公司派教授用日语主讲“软件工程”、“日本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和“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目前,由东芝DME公司软件开发中心青山光伸社长、中村幸男中心长主讲的“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开始授课。
4.将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1)基础理论与工程理念并重。基础理论是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基础。软件工程培养方案紧密围绕软件工程与系统设计理论与基本原理等进行,安排了系列课程,使学生有宽泛的基础和多维的视角。同时,接近工程实际的课程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加以融会贯通。
(2)工程能力培养层次递进。根据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体系,安排了案例教学、课程编程和综合大作业,暑期自主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环节、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各种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践环节,逐步达到工程培养目标。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工程化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环节。学院根据培养层次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方案。
学院前几届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按6个月安排;从2006年开始,毕业设计按8个月安排。毕业设计阶段,要求所有学生进入相关企业或校内实习基地实习。学院对毕业设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每位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分别配备学院和企业两位指导教师,通过对学院指导教师的严格考核、学生开题、组织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研究生毕业设计和论文阶段最短为一年。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入相关企业参加实际开发项目,其学位论文也必须以该项目为背景撰写。学生可进入与学院有合作协议的企业,也可在自主联系的企业完成论文。
5.积极创造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教师国际化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企业的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教师参加SSD的课程培训和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水平。此外,学院按照《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文件要求,抓住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机遇,吸引社会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加大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力度,目前已经与国内近四十家软件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工程化教育合作。学院还积极进行独立校园的硬件建设,建立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各类实验室、院内外结合的实习基地、运动场地和学生生活场地。
通过以上措施,为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良的办学环境和条件。
四、总结
1.国际化是软件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学院自建院至今,经历了从原版教材使用、外籍教师聘请到国际先进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引进的不断发展过程。学院的教学模式、教育水平和技术先进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做好扩大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的聘请数量,提高国际合作教育的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校级交流,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学位培养等工作。
中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之一,要保持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大量培养适合软件产业需求的软件从业人员[1]。目前,河南省有43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培养模式都强调应用,注重实践。实训基地是各学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地。近几年,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省内各软件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建设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以河南大学软件学院的实训教学为例,分析研究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一、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依托,利用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将课堂教学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教学评价与人才培育相结合,建设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软件学院实训基地。
二、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和主要模块
根据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营造了仿真的企业化实训环境,建立以校内实训为中心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2]、实训课程结构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体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训教育过程中,建立了相对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1)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中,达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实验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四个原则:①仿真的企业环境,②高技术含量,③开放性好,④通用性强[3]。软件学院需要建立软件开发工程、软件测试工程和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技能培养基地组成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设备、工具及环境与软件开发企业环境基本相同。校内实训中心实行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自选项目进行实训。
(2)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要实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先进型人才,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以下方法:一是和实训机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实训机构深造,对高素质学生进行专项培养;二是与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采用产学研结合、定向培养等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长期实习或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三是与学校周边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选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3)高水平的软件开发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注重实际应用,因此,软件学院的实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实践”的双强型素质。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各软件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论文,指导思想。可选择下列途径:一是安排实训机构对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项目带队开发能力;二是可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一起
到企业实习,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理论有老师,实践找导师”;三是聘请企业资深开发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项目开发;四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科研院所或高校继续深造。
(4)合理的实训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
实训教学既不能简单使用以课程为驱动的学校培养模式,也不能单纯应用以项目为驱动的企业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一种以课程和项目并行,以项目带动课程的新模式(如图1所示)。课程结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为目的,我们对专业科目进行调整,以每学期的实训项目为主导重新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实训课程比例,每学期前六周由各专业课教师集中授课,第七、八、九周由各专业课教师带领进行课程实训,第十至十四周由各专业教师各带领一组学生进行学期项目实训;并且在最后一个学期分组开展企业综合实践实训。对课程实训项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统一的软件设计项目。对于学期实训项目,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安排设计软件开发系统或子系统。在企业综合实践实训方面,让具有2—4个学期实训项目开发经验的学生在“高、真、开、通”的仿真企业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性软件开发项目实战训练,并由“双师型”或者企业的一线专家来指导,使学生有一种“学习如工作,实习如上岗”的心态,这种实训模式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开发的技术及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实战的机会,既避免了学校模式中授课周期过长,过分注重理论的缺点,又避免了企业模式中理论学习周期极短,对于新手来说容易遗漏核心技术的缺点,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实训的质量,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学期结束时一门课程一个实验的上机考核形式,使学生通过这种锻炼逐步熟悉企业化的项目开发流程,达到“毕业能就业,就业能适应”的目的。
为适应上述实训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需要采用“在固定中彰显灵活,以更新适应变化”的策略,教材编写以提炼基础为主。实训过程以精讲基础,专讲项目开发为主,通过实训平台的使用和强化项目开发将两者结合,彻底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张皮”的格局。各实训教材之间各有侧重,既突出重点,又相互联系,而且层层递进,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实训教材体系。
(5)严格的实训教学管理和考核
实训教学与专业理论课教学一样,有着本身的运行规律和特性,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有一套相应的标准,这就要求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建立规范的、符合实训教学目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与考核。对实训教师实行打卡制度,严格规定实训上下班时间;由学生对实训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保证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出勤率,在实训结束时由实训教师给出学生的实训表现和成绩。加强对实训教学项目开发过程的监管。对每个实训性教学项目,指导教师都要事先列出:①实训教学大纲;②实训教学计划;③实训教学指导书;④实训报告书;⑤实训教学考核;⑥实训教学总结。通过这些书面材料及时查找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项目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训指导模式方面,采用“导师制+导生制”的指导模式(即项目经理+学生的辅导模式),可以选择专业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辅助项目经理在实训过程中指导其他学生。这种实训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及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在校预就业的目的。
三、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以河南大学软件学院为例,河南大学软件学院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采用以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并重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训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软件开发水平,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已建立了5个专业方向的校内实训基地,7个相对稳定的高层次校外实训基地,经过这样的实训,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2007年代表河南大学参加河南省第一届互联网应用大赛,获一个一等奖(共设2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2008年在全国第四届“正保教育杯”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中,获一个二等奖(河南省最高奖)、两个三等奖、三个优胜奖和优秀组织奖;在校级网络大赛中,在48个奖项中,我院学生囊括21个奖项;2009年在全国第五届“正保教育杯”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中,获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十三个优秀奖,从2007年以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2%以上。科技论文,指导思想。科技论文,指导思想。
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能力,达到培养有特色的基础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软件学院的学生实现无缝就业或者达到在校预就业的目的。科技论文,指导思想。科技论文,指导思想。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设施完备、管理严格的特点,是学生实训教学的主要途径。科技论文,指导思想。所以,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遵循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并重的原则,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克服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些缺点,使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而达到软件学院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发展委员会,2010年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6)。[2] 王美姣,王卫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3]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摘要: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在机械制造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微电子技术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实际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电子;机电设备;工业;应用探讨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电子设备的产生催生了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把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结合,再综合应用于实际的综合技术,现代化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为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微型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作用能够总结成如下三点:第一,直接控制机械工业生产过程;第二,机械工业生产期间加强各物理参数的自动测试,进行测试结果的显示记录,在计算、存储、分析判定并处理测量参数或指标;第三,进行机械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机电一体化系统里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怎样进行适宜计算机选择,怎样设计硬件系统,怎样组织软件开发,怎样对现有计算机系统等进行维护与使用是相当关键的,也是值得探索的
课题。
1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在某微电子控制机电系统当中,主要是由PLC、管路压力变送器、变频器等多种设备组成的。在控制系统当中,管路压力变送器主要是检测控制辅助冲量、管路水压、蒸发量等三个变量,接着将数据信号向PLC当中传送,并且通过PLC进行分析和计算,将信号发送信号控制器,通过信号控制器来控制水泵运转,在设计系统的過程中需要与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结合,并且对变频器的输出频率进行确认,输出频率在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系统的控制息息相关,在确定系统输出频率是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和考虑用水量以及扬程参数等。在整个系统当中控制流程的用水量变化,主要是通过压力变送器向PLC传送的通过PLC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有效的调节循环泵的频率,合理的分配能源,让工作的效率提高,起到节约资源的
作用。
2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
1)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从PLC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而且稳定性较高,机身体积相对较小,可以有效的和其他的配件进行组合。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因为机电设备往往会占据一定的面积,如果想让其厂房中的占比较高,就一定要注意让厂房的空余面积加大,尽量让控制器的数量减少,让机电设备的数量增多,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PLC的节能性较高相比,其他的控制系统可以节约资源,让工业生产的成本支出降低,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由于PLC设备可以有效的和其他设备之间进行组合,可以灵活方便的在厂房当中进行布设,让一机多用。可以实现让厂房的设备结构进一步得到简化,对设备维护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减少人力输出,可以将人力有效的分配到工业生产当中,让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提高。PLC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现场总线和生产设备之间
进行连接,有效的监控工业生产,可以动态化的监控生产的全过程,确保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时间解决生产时产生的故障,避免由于机械故障而导致生产进度停滞,让设备的维护开支得到控制,PLC的计算速度很快,可以轻松的对生产时的任何变动进行管理和控制,有效的防止由于设备变化控制器无法及时应对而产生的问题,PLC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升级,伴随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就算生产线当中的产品产生了变动,只需要正确的调整,控制程序也可以符合新产品生产的具体需求。
相比于其他编程操作,PLC控制器在编程的过程中较为方便,员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熟练的掌握编程的技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工作步骤相对较为简单,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设备的维修安装以及操作,由于PLC自带程序编辑器只需要工作人员了解梯形语言,就可以对其进行熟练的掌握。对控制器的工作语言进行了解,当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调整和处理控制器。
2)变频器调速器的作用。变频器工作状态分作自动与手动两类,手动工作状态即在PLC结束工作后展开的人工操作行为,经电位器调节能对变频器输出频率进行给定。自动工作状态实质是PLC输出信号为变频器输出频率展开控制。和传统调节阀控制方式相比,PLC控制可节电,更好进行水泵磨损控制,在延长设备寿命与实现系统自动化水平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和传统正弦波控制技术相比,因变频器用到了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技术,先进性和独特性在性能上得到充分凸显,同时因其特有的低速转矩大、运行稳定性强、谐波成分小等特征,这对我国电网而言输出电压自动调整功能能充分进行优势发挥。第二,变频器具备外部端子、键盘电位器与多功能段子等一系列操作方式,功能完善,可输入多种模拟信号(如电流、电压、频率等效范围检测,转速追踪等);并且变频器可实现摆频运行与程序运行等一系列模式。第三,因变频器全系列元件应用的是西门子产品,有极强的保护性能,可靠稳定,能很好的避免过流、短路、过压等问题,确保本机能正常运行。并且变频器有良好的绝缘耐压性,产品质量好,设定简单等使得其有更强的适用性。
3)电路发挥的作用。在安装PLC和变频器的时候,保证电路的稳定是保障工作的必要。电路在安装过程中,应该采取边安装边测电的方式,这样更能使电流稳定,这同样属于工作期间需引起重视的关键环节。在电路安装完毕之后,不要急着通电,应该先再次检查电路是否安装正确,查看是否有少安装或者多安装的情况。另外,测量一下接触元器件的连接点,这样可以发现一些接触不良的地方,若有漏电情况应该及时对此进行维修。电路在工业中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安装电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遗漏一些小问题,有时一些小问题也可能出大错,保证电路的稳定才能更好地协调其他设备的安装稳定。应认真复查电路,查看电路有无正确安装,或存在设备多安装或少安装的现象,同时应认真检测每个接触元器件连接点,明确有无接触不良或短路现象,若发生漏电务必要及时维修与处理。电路调试的具体流程总结如下:
第一,应认真查看明确电路整体状况,了解电路面板线有无准确连接,有无看似连接实际并未连接的线,或易短路的线;是否存在两条或多条线混淆的情况;此后,使用最小量程档的万用表对电路面板进行检查,查看开路处和闭路处有无正确开路与闭路,地线是否漏接,电源连线连接的安全性等,同时需测量电源有无短路现象。测量期间可直接进行元器件连接点测量,如此可明确有无以上情况的同时又弄清楚是否存在接触点不良现象。第二,电路调试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即硬件电路调试。调试期间务必要注意细小环节的把控,根据电路功能原理做好各个单元电路的调试,再作整体调试,后进行整个电路的调试。电路在工业生产里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电路安装过程里务必要综合考量多方因素,认真谨慎,切不可遗漏或放过存在的小问题,确保电路稳定性得到保障。
3结束语
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的组成包括变频调速器、可程序控制器等,由于操作相对简便、效果好,在工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明确各个方面的要点,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在工业领域发挥出最大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推动电子设备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走的道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改革。
微电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现阶段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浅述了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背景及历程。借鉴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经验并结合现阶段浙江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经验,从学科划分、考核体系、校企合作、平台建設和国家支持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阐述如何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和“产学协同育人”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
[关键词]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产学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001-04
回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作为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工程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经济改革和世界范围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到PBL和CDIO理念的引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建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再到加入《华盛顿协议》和新工科的提出,中国的工程教育一直在实践中发展。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中,2001年开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示范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示范性软件学院十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情况,对201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进行思考与总结。
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背景
21世纪初,信息化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软件产业在世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开始显现。软件产业作为当时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的趋势,国内外巨大的软件市场导致对软件从业人员需求量的剧增。国家从当时国内外行业背景及国家发展战略出发,于2001年由教育部正式设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试点35所(后增加至37所),均由国家重点高校负责建设;2004年教育部针对高职类学校又设立了36所高职示范性软件学院。其后,各省、市结合自身地方产业成立了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50多所,对软件人才进行储备。从2001年至今,示范性软件学院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产业促进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我国的软件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尤以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追赶后,我国不但解决了软件产业发展初期规模弱小、产业单一、人才技术短缺等诸多问题,而且在部分领域超过了发达国家,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新型经济模式。接下来,国家开始效仿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对信息领域更基础、更关键但更薄弱的“卡脖子”短板——集成电路产业发起冲锋。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美国对华贸易战的背景下,从晋华、中兴到华为、大疆,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形势尤为严峻,发展变得刻不容缓。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面临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4个核心问题。参考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为解决集成电路产业4个核心问题中的人才短缺问题,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应运而生。
二、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成立
《纲要》从组织领导、资金政策、金融税收、人才保障等8个方面采取了保障措施,指出“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微电子学科发展,通过高校与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加快建设和发展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微电子职业培训机构”。这是继2011年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后,国家再次对高校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2014年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预通知》。2015年六部委《关于支持有关高校支持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支持清华、北大、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等17所高校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序幕自此开启。
三、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定位及现状
《通知》指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快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急需的工程型人才。可以看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和“产学协同育人”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两个核心要求,“工程型”人才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
自2015年第一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至今,各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历程和办学模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原有信息学院或微电子学院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有的是新设立微电子学院挂靠其他成熟学院运行,有的是整体新建并单独运行。由于处于建设初期,不同学校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摸索,或大刀阔斧,或小步慢跑。目前,各个学校的微电子学院都在人才培养、师资规模、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都面临一些共性的难题,如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与一般学院的定位区别、如何进行“工程型”人才培养、如何扩大招生规模与影响、如何更好地与企业结合,以及如何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进行评价等,这些都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
四、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也并非无样板可以参考,2001年开始建设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就是很好的借鉴,特别是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师资管理等诸多具体、常规问题上。然而,软件行业和集成电路行业相差较大,而且当今的时代背景和2000年也完全不同,如何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产学协同育人”这两个核心来建设微电子学院,需要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与时俱进地思考和探索。本文从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实践出发,分享一些经验与思考。
(一)学科划分与评估体系
学科划分和评价问题是微电子学院建设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关乎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方向和结果。单独的学科设置及评估体系,不仅能加强微电子学院的独立性办学,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展开。
1.设置微电子一级学科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及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微电子学院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产业培养急需的“工程型”人才。然而受招生名额等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集成电路高级专业型人才不足万人,而且缺口仍在扩大,可见,扩大集成电路招生名额势在必行。以浙江大学为例,2014年以前学校集成电路每年硕士、博士的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即使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以后,新增了微电子本科专业,微电子学院每年本硕博招生也不足200人,以如此培养速度,根本不足以填补产业人才需求的缺口。由于我国大学招生名额是与学科划分挂钩的,这就涉及一级学科设置的问题。
目前,浙大微电子所在的一级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下含有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波、物理电子学四个二级学科,其中与微电子学院直接对应的两个二级学科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领域分别对应集成电路的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前者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后者主要涉及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制造、封装测试。
此外,微电子一级学科问题,除了与扩大招生名额相关外,也和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成败有关,因为这涉及微电子学院与高校原有信息学院的定位问题,以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问题。其实在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时,由于学科划分的问题,就存在着软件学院与原有传统计算机学院的“瑜亮之争”,学科资源配置之争。最终,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软件学院的建设经验来看,将微电子学与固定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二级学科重整、提升为一级学科十分必要,且宜早不宜迟。
2.修订学科评估体系
微电子学院建设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而传统学科评估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因为“中心”的不一样,在进行微电子学院建设时,学校在资源配置时就必须考虑效益比问题。如果微电子学院建设的投入无法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形成促进作用,甚至因为分流限制了已有学科的建设,学校不仅不会支持微电子学院的建设,甚至可能还会限制其发展。因此,在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很难做到完全以“教学”为中心,只能“教学科研”兼顾,最终微电子学院在很大概率上将会和传统的信息学院同质化。上述情况在软件学院建设时出现过,且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很多软件学院选择异地发展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与本校原有的计算机学院分流资源。
在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下,即使能做到以“教学”为中心,也很难满足微电子学院“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因为现有学科评估体系偏向于理科化,重理论而轻实践,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学生注重“卷面”,教师注重“文章”。而微电子学院的建立要求緊贴产业,注重实践,产学协同,因此培养“工程型”人才在现有体系下很难做到。
其实,2016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其本质也是针对现有“理科化”学科评估体系与工科建设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对现有学科评估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对基础性学科依旧使用现有“理科性”评估体系;对应用性学科,如新工科,则在原有的体系上建立新的“工科性”评估体系。这样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写论文的太多,做应用的太少”、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比例失衡的现状。为体现示范性,上述设想甚至可以率先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进行试点,实践可行后再逐步推广到新工科乃至其他工程性学科。
(二)师生考核体系
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要求“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国家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学科问题,具体到学校和学院操作时,就要考虑内部的考核与评价问题,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考核,二是学生的考核。
1.教师考核体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要求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教学,因此微电子学院教师在考核上应该与传统学院有明显区别,比如加大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微电子学院培养的人才要强调工程性,所以在教学考核中,要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引进师资时,可以效仿软件学院偏向引进有企业经验或者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师,形成本校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适当比例外教的格局,这一点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在人才引进时就尤为注重教师的行业或工程背景。
为了保证公平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实行聘岗制和聘期制,不同岗位考核不一样、聘期不一样,如在浙江大学,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设置有:教学科研并重岗、工程教育创新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等,其中工程教育创新岗就是浙江大学针对工程教育改革新设置的岗位。
2.学生考核体系
微电子学院要培养“工程型”人才,因此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考核过程、评价过程要紧紧围绕“工程”来设置。微电子学院学生与传统学生培养最本质的区别是“工程实践”能力。在此之前,要提前区别一下其与动手能力的差别。“工程实践”能力与传统工科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动手能力不同,是要在工业生产的背景下,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师式思维和行为”。这要求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企业的工程环境而非简单的高校实验室环境,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因为微电子学院培养的人才需要工业生产背景,这就要求企业参与培养,这从源头上保证了学生培养会紧贴产业。通过设置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来保证和监督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获得,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才能立即上手,无须企业的再熏陶和培训。
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分步进行的。首先,针对低年级的本科生,加大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的比例和学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则是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导师企业课题(学业导师制)、科创实验(SRTP)、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来初步熏陶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到研究生阶段,通过企业、导师联合制定课题,学生选题并到企业培养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方法来完成“工程能力”的塑造。
(三)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微电子学院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传统高校教学以学校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研究与产业发展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将高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如何引入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从而达到“产学协同”。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互利共赢。中国高校以育人为宗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企业以利益为根本,公益性只是其附带属性,只投入不计回报的企业少之又少。如何让两个不同的主体做到有机结合,使得“企业愿意参与,高校愿意放开”是困难所在。从需求来看,高校育人,企业用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纽带在人——学生,解决好“如何以学生为纽带将企业和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从软件学院的经验看,多是通过校企理事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设课程等方式来开展校企合作。无论是以何种合作方式,想要长久有效就必须做到互惠互利,纯粹的一方投入不可持续。从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来看,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通过导师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为依托,以项目的形式将学生的培养参与其中。这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培养模式”,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和课题资金,学校再给予学生名额、教学工作量等支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将学校、学生、企业串联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后再以创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实践基地等方式进行深化。浙江大学成立工程师学院就是希望从学校层面来推进和引导校企合作。此外,不同地区的微电子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也应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设专业,面向企业培养人,甚至可以对重点企业进行定向培养,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院建设。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的问题,政府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因为政府掌握着核心的生产资料和分配政策。比如政府在审批、税收减免、经济补助、教育资金、就业引导等各方面都能非常有效调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促进双方的结合。日本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就是通过高校(实验室)、企业、政府三方的共同发力,成立“VLSI技术研究组合”,从而打破美国的垄断。20世纪80年代韩国三星的崛起也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所以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和学习。
(四)硬件建设及平台共享
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对硬件设施要求极高,这是其与软件产业最大的不同之一。如小型工艺操作、流片、实训等都需要高昂硬件和财力的支撑,因此微电子学院建设要格外重视大型共享平台建设,并以共享平台建设为契机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学生实践培养进行有机连接。然而一般平台投资都十分巨大,很难靠一己之力来进行建设,如浙江大学微纳加工中心一期投入6000万、工程师学院微电子实训平台投入近3500万,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投资近1亿。微电子学院建设更应注重开放式办学,尝试通过国家出资、政府出地、企业出技術、学校出人等多重模式,把握本地发展机遇以产业园、孵化器、共享平台的形式来共赢发展。
(五)国家和学校支持
[3]姚昱旻,刘卫国.Android的架构与应用开发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1.
[4]Albert R,Jeong H,Barabasi A.L.Diameter of the world2wide web[J].Nature,1999,401.
[5]Andrei B,Ravi K,Farzin M,et al.Graph structure in the Web[J].Computer Networks,2000(33).
[6]Williams R J,Martinez N D.Simple rules yield complex food webs[J].Nature,2000,404(6774).
[7]Amaral LAN.,Scala A,Barthelemy M,et al.Classes of small2world network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21).
[8]Gleiser P.,Danon munity structure in jazz[J].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2003,6(4).
[9]杨建梅,陆履平,谢.广州软件企业竞争关系的复杂网络分析[C].第二届全国复杂网络会议论文集,2005,10.
[10]杨建梅,王舒军等.广州软件产业社会网络与竞争关系复杂网络的分析与比较[J].管理学报,2006,11.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软件产品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领域,对软件盗版现象的调查和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软件产业存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点,这些独特的性质导致盗版事件的频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成本非常高,可变成本非常低。
2.可复制性,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复制、传输软件,使得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困难。
3.软件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具有某种垄断性的竞争市场,正版的垄断和高定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软件产业盗版的盛行。
4.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和兼容性,网络效应和兼容性与软件的盗版概率成正相关。
二、软件制造者和软件盗版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经济中存在两个主体,即软件初始制造者和软件盗版者,其中盗版厂商可无成本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以下通过分析软件盗版事件不存在和存在两种情况,从而对比前后软件定价和销售数量,最终得出软件初始制造者和软件盗版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假设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消费者的效用由两部分组成,即从软件消费中获得的基本效用和由网络外部性而增加的网络效用。假设在不考虑网络外部性的情况下消费者从使用软件中获得的基本效用在上服从均匀分布,正版产品的价格为,其由软件初始制造者决定,盗版的成本为,即消费者因为购买盗版软件而蒙受的部分效用损失,这里假设其为一常数。销售数量在上服从均匀分布。
第一步,假设软件盗版事件存在,构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建立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购买正版软件
购买盗版软件
不购买软件
其中,为网络效用参数,,为盗版软件的功效系数,。首先,假定为不购买软件和购买盗版软件的临界值:
解得:
其次,假定为购买正版软件和购买盗版软件的临界值:
解得:
因而,正版软件的销售数量为:
整理得:
同时,盗版软件得销售数量为:
把上式代入上面式中,可得:
正版软件制造者的外部边际成本由盗版软件数量所决定,当软件盗版事件频发时,软件制造者所花费的成本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建立软件初始制造者的利润函数:
解得:
第二步,假设软件盗版事件不存在,构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购买正版软件
不购买软件
其中,为网络效用参数,, 为不存在最终用户盗版时对正版软件的需求,为不存在盗版时正版软件的价格。
首先,假定为不使用和购买正版的临界值:
解得:
其次,得到正版的需求:
因而:
第三,当盗版事件不存在时,构建软件初始制造者的利润函数:
因而:
第三步,对于前后两种情况的软件定价之比较:
其中:分母显著小于零,当时,分子显著小于零,此时, 。反之,当时,分子显著大于零,此时,。所以,当盗版软件的功效系数小于消费者使用盗版的效用损失时,软件初始制造者在盗版事件存在比盗版事件不存在时定价高。
综上分析,软件初始制造者的最优销售数量难以确定,所以其最大化利润也随之难以确定,因而,软件初始制造者不应该投入大量成本去限制盗版,反之,应加大正版软件的功效系数,提升最终用户的盗版使用成本,从而达到增加自身利润的目的。
三、防范对策
1.软件初始制造者加大对服务性依赖比较大的软件开发,增加与盗版软件的区别度。服务型软件的开发,消费者购买软件只是购买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对他的价值依赖于后序诸多的其他服务,软件盗版者难以利用低廉的制造成本对其进行简单复制生产,导致软件市场盗版者的价格竞争策略失败,从而最终降低软件盗版率。
2.软件初始制造者通过二次开发、升级产品,以及将标准的销售软件变为交互式的提供服务将软件进行差异化。在经济学的标准价格竞争模式中,不同的竞争者所提供的商品是无差别的或类似的,而当产品被差异化后,每种商品就会针对一部分用户群体形成一定的支配力,这样,市场份额就不会只由价格差异所决定,尤其现在的软件大多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分拆或者捆绑很容易。
3.对软件初始制造者来说,定制软件贴近消费者意味着减少了用户套利的可能性,因而,软件初始制造者可以通过定制软件来避免盗版,以及用户再生产和分发等软件产品常见的侵权问题。限制用户套利是厂商差别定价的最重要前提。没有了套利,价格就可以垄断决定。对社会和用户来说,定制软件减少了浪费,带来了更大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Richard s.Glass and Wallace a.Woo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software piracy: an equity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189~1198
[2]Jinh.Im and Cliffordm.Koen, Factors affecting software piracy in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J].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1999:73~76
[3]侯 强 沈玉志:最终用户软件盗版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8)
[4]张 强:软件产业若干问题的经济学研究[D].硕士论文,2005
[5]肖晚秋.正版软件界价格策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5,(9)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先进的国家。首先是英语教育水平不高。在软件产业,英语毫无疑问是第一语言。爱尔兰、印度之所以成为软件出口大国,与这些国家拥有大批英语软件人才密切相关。我国软件专业的硕士乃至博士英语听、说、写的能力障碍成为国际化的一道坎。练好英语也成为我国软件人才流向外企或国外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次,我国许多高校教材平均每5 年才更新一次, 大大落后于国际软件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软件企业要求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比,印度APTECH 的教材每年更新一次。
二、国内外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我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 但印度已成为除美国外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尽管我国的软件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软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将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空间,软件工程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 万,而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 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尤为短缺。毕业生主要在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另外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推荐阅读:
因此,面对如此高的市场需求,我们开放教育要弥补普通高校的培养人才空缺, 为在职在岗的相关人才提供就业发展的学习机会。推荐阅读:谈机电一体化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
三、依靠电大三网优势,发挥成人自身特点,创建自有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专业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把一个专业建设完善,首先要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入手。 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般需要较长的从业经历或经验, 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是这方面的专家; 而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专利,相关课程的教学最好由年轻教师担任。在每个年龄段还应该分出教师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