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手抄小报版面设计

手抄小报版面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1 13:28: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手抄小报版面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手抄小报版面设计

篇1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学校号召我们以消防安全为主题办一期小报,对于我这个语文才子简直是小菜一碟,周六吃过早饭我便开始了创办。

第一步是版面设计。我先拿了一张8k的白纸,写上主题,画好了装饰花边后,我又开始冥思苦想:到底怎样设计才好呢?我打开电脑,找到了许多手抄报图片,我吸取他们的优点,便动手画起来。先用彩色铅笔画出四周的花边,又画了一些画来装饰空白的地方,又把主题周围画了点儿小装饰。看着的精心设计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设计师。

篇2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学校号召我们以消防安全为主题办一期小报,对于我这个语文才子简直是小菜一碟,周六吃过早饭我便开始了创办。

第一步是版面设计。我先拿了一张8k的白纸,写上主题,画好了装饰花边后,我又开始冥思苦想:到底怎样设计才好呢?我打开电脑,找到了许多手抄报图片,我吸取他们的优点,便动手画起来。先用彩色铅笔画出四周的花边,又画了一些画来装饰空白的地方,又把主题周围画了点儿小装饰。看着的精心设计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设计师。

篇3

一、在命题上要注意趣味化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去设计充满趣味的历史作业。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性强的动手动脑作业,减少简单的抄写练习。如果学生能带着兴趣去做作业,这样的作业才能事半功倍。如收集、讲演历史小故事。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争雄》学完后,我布置的作业为: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课后,孩子们积极收集准备,然后组内进行评比,推荐出优秀的,将其在教室后的作业展板上展出,以示激励。再推荐一名学生在班上讲故事比赛,好的小组,小组集体加分,当堂以学习用品进行奖励。又如组织编演历史短剧。

二、在类型上要注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布置一般为课后“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题。一是题量较多,二是形式单一、呆板,长此以往,就容易使每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统一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意义”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在布置作业的类型上,要丰富一下题型。前段时间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猜的节目深受初中生的喜爱,根据这个情况,在作业题目设计时我一改过去历史练习单调老套的题型,设计出有创意、趣味的题目进行竞赛。如,“成语对应”(一方用简洁的语言叙说历史故事,另一方对出相关的成语);“历史诊所”:将学生容易弄错的一些问题,如,“曹操是否三国时期人物”“雕版印刷术是毕发明的”“蔡伦是否纸的发明者”等问题,设计成对话式的形式叫学生诊断错误之处。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既考查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如,办历史手抄小报,老师先布置主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拟小报名称,自行版面设计,自行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后学生经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小组内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最后以手抄报的方式在作业展板上交流、展示。办得好的,给予表扬、激励。这样的作业,学生觉得很有满足感、成就感,乐于去做。

三、在内容上要注意开放化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新课改下布置作业时,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生活接轨。尤其是实践型作业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的作用明显。如,布置学生动手探究作业。初中生探秘心理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探秘解谜。比如,针对七年级下册教材《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一课,课后,我布置学生“选择适当的材料制几个你的名字的活字,然后用它们印刷,自制简单印章,看谁做得最美观。找出它们的优、缺点,体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课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按书中介绍的方法,制作泥模,刻繁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涂墨、上纸、印刷,还有的干脆用白萝卜刻繁体字,更有甚者,图省事,干脆用土豆来刻字,真是不一而足。类似这样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学生乐此不疲,互相交流展示,津津乐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作业。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历史作业创新方面的一些认识与小尝试,旨在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做作业,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篇4

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智力方面、情感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学习态度方面、性格方面等。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农村大多地方地处贫困山区,有的学校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村大多数学校所居地偏僻。长期以来,这些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加上长期以来文化教育落后,由于师资水平有限,一些小学没能认真扎实地抓好小学基础作文教学,因而造成学生普通话会话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更差,学生升上初中后就感觉作文难写,因此形成了语文学习上的学困生。

在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存在有一定的比例。在语文课学习方面,学困生往往觉得作文非常难写,学困生害怕写作文,教师也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引导他们写作兴趣的途径。笔者在此粗浅地谈论一下如何运用目前校园自办媒体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以扭转学生“写作难,怕写作”的被动局面。

所谓校园自办媒体,是指学校自办广播、校刊校报和学生自办的手抄报等。巧妙地利用这些直观的媒体,能激发学困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一、开办校园广播站,组织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参与编播节目

办好校园广播站,能活跃校园气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师生审美能力,陶冶师生情操,同时培养一批批优秀播音员。学校应努力办好广播室,让丰富多彩的节目吸引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为了办好广播节目,就必须组织一支得力的小记者队伍、小编辑队伍。

我校这些年来的做法是:由学校团委和语文教研组负责广播站的策划和编辑工作。每个学期开学初,学校广播站招聘记者、编辑和播音员若干名,先是由学校团委发出招聘启事,然后学校团委和语文教研组对考生考核和面试,择优录取。语文教研组指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这些“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 如何采访新闻事实;2. 如何进行新闻写作;3. 如何组织、编辑稿件;4. 如何用普通话进行播音。

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认真组稿、编辑、播音,扩充采编人员。学校广播站除了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外,每个班级还组织了新闻写作兴趣小组,且拥有一大批可以“口头报料”的“业余通讯员”。这样,能培养广大学生的“新闻敏感度”,能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2. 严格要求播音员,努力提高播音质量。为了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播音员队伍,从而提高广播站的播音质量,我们对播音员进行严格要求:一是提前备稿,做到无字音错误,播得自然、流畅。二是播音时情绪饱满,坐姿标准、全神贯注。三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亲和力强。四是平时加强基本功训练,包括口腔开合、气息控制、唇舌灵活度训练等。同时,对播音员的每次播音当场划等、评分,期末据此评选优秀播音员。通过一系列严格要求,播音员水平提高了,播音质量随之提高,使师生们更乐于收听播报内容。

3. 开辟丰富而有特色的栏目,使播报内容精彩纷呈。结合师生实际,开辟十多个师生们喜闻乐听的特色栏目。栏目设置注重语言节目与娱乐节目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洋高雅艺术相结合,文艺性稿件与知识性稿件相结合。总之,春华秋实,阳春白雪,各具特色。学校广播站节目主要有《校园新闻》、《同学优秀作文展播》、《知识百科》、《奇趣世界》、《散文欣赏》、《校园歌曲》、《听众点播》等等。

学校广播站每天早晨、中午和傍晚各播音一次,很受同学们欢迎。学校广播站活动丰富多彩,对转化学困生影响很大。

二、办好校刊校报,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刊、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此平台,以我手写我心,不仅能很好地展示自我,而且还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听、说、看、读、思、写的热情,大大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从而形成了“人人竞相为文”的好风气,让生活在其间的学生感受着高尚的道德熏陶,沐浴在春风满面的文化氛围里,触摸着时代的脉搏,吸收着进取的动力。

校刊、校报是学校的重要宣传阵地,是向学生传播写作知识的一座桥梁。校刊、报报有保存的价值,它比广播站更有直观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校刊、校报意义重大,我们应努力探索,办好中学生报刊,以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语文教研组可以组织文学兴趣小组、文学社,吸收爱好文学写作的同学参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并以校刊校报为园地,让学生有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让学生们有一个展示才华的地方。通过此举,以点带面,带动一大片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办好校刊、校报,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筹建、成立学生文学社团

由语文老师指导文学社开展活动,帮助筹建文学社、选定负责人,制定活动细则、稿件的审定、编辑报刊等辅导工作。师生群策群力,共谋文学社成立及运作中各个方面的工作。语文组老师负责其所任班级编辑人员的选定工作,确定文学社成员建全文学社构成,制定文学社宗旨,选定文学社名称和报刊名称,拟定报刊期类和文学社活动时间,制定活动制度:责任制度、出勤制度、奖励制度、人事任免制度、编辑活动细则。

征稿启事,由社长(主编)负责公布,以设投稿箱投稿方式收集稿件,由每次文学社活动时间编委集中审稿。由班级筛选并经所在班语文老师(顾问)审定,选送稿件。归类整理,并拟定好目录。编委和打字员将审定稿件输入电脑,并进行初步编辑排版。任常务顾问的老师负责指导和审定封面、封底后,由微机老师帮助完成整体电脑策划。任常务顾问的老师协助进行印刷、装订、分发工作。每期评选出优秀编委、优秀作者、订阅优秀班集体、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

1. 注意思想的正确性。目前,学生办的一些报刊有时为了吸引读者,往往只注意内容的可读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却忽略了思想的正确性。校刊、校报是宣传教育的工具,这就需要编辑思想解放,有创新意识。

2. 注意内容的可读性。报刊是办给人看的,如果读者不喜欢看,就起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可读性包括:真实性、时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

3. 注意版式的协调性。报刊编辑的主要工作,除了组织稿件、编辑稿件外,还有设计版面。

这些年来,我校的教师们还经常把班里学生的优秀作品编成班级小报,“发表”在班里,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取得了互相影响、互相受教育的好效果。

同时,我们还经常鼓励学生向县内外报刊投稿。近几年来,我校陆续有一些学生在县报、市报、市刊物发表了作品,这对学生来说,确实是极大的鼓舞,给予学生的感觉是“我也行”,“我能行”!

三、举行手抄报比赛,创设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的机会

手抄报是中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等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自己动手编、写出版一份小报,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这对城市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可对信息落后的山区学生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何撰稿,如何排版、如何抄写、如何配插图,这一切均在统筹之列。

指导学生办好手抄报,应抓好如下工作:

1. 美化与设计。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2.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3. 手抄报的编绘制作步骤。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二是编制阶段。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66-01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推进,许多英语老师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的研究和创新,让英语授课内容精彩纷呈,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英语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但是,英语教学光靠课堂教学是不能独立完成的,它的实施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在内的全部学习过程。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作业设计中,如何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而不是成为他们的负担;如何把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如何把作业的布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是教师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收集类作业

知识经济浪潮正席卷而来,“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面对信息的裂变,我们的学生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很重要的。因此,我经常会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做一些收集信息的作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让学生收集与课内学习有关的信息

在让学生学习“On the farm”前,可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书籍等方法来收集一些农场动物和森林动物的名称。于是,学生们收集了许多动物的名称。在课堂上,我又和学生把这些动物进行了分类。分析:通过对有关信息的收集,使学生能区分farm animal和forest animal,并且掌握比课本上所提供的单词多得多的单词,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

在处理信息时,可以引入制作信息小报的活动。这个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把教学推向深入,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语言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了“farm animal”后,要求学生制作关于农场动物和森林动物的小报。同学们有的制作了手抄小报,有的制作了电脑小报,而且信息小报版面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构思奇巧,精彩无比。分析:在办报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掌握了更多的拓展知识和英语单词,同时加深了对I see a…、I hear a…等句式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大大提高。可以说,信息小报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乐园。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制作类作业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制作类作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行设计完成作业,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例如:制作英语警示牌。如学习祈使句Don’t walk on the grass、Don’t climb the tree时,老师要求学生为校园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于是,校园的绿树旁边有了“Don't climb the tree”,红花旁有了“Don’t pick up the flower”,垃圾筒旁边有了“Put the rubbish in the bin”,楼梯口有了“Don’t push”。这一块块英语警示牌,为我们的校园增色不少。分析: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才是把知识学活了。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情感。”此类制作类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录音作业

一般情况下,教师比较容易检查学生的笔头作业,而不大容易检查口头作业。对口头作业的检查,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在课堂上抽查几个学生。因此,即使有些学生没完成作业,老师也难以发现。而录音作业为我们检查学生的口头作业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我们给学生平时的口试打分提供了依据。录音的内容和方式如下。

1. 平时作业录音

在布置平时作业时,我常常会让学生在背录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与课本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作业。作业的量不能多,贵在使学生能持之以恒,积少成多。例如:要求学生运用句型This is…和There is(are)…in my room来介绍自己的房间。这对学生来说既有句型参照,又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新,学生非常有兴趣完成此类作业。

2. 假期作业录音

在较长的假期中,教师可以指定统一的适合学生水平的录音材料,比如一些儿童动画片的原声碟片的模仿配音练习。开学后,可以在班级里播放学生们的录音,进行模仿秀比赛。学生也可以更自由的方式进行录音,比如可以朗诵一些小诗歌、表演一个课本剧或讲个小故事。分析: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为此,在课外作业的内容及形式方面,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

通过一段时间英语作业设计的研究,笔者注重创设多角度、多层次的课外作业形式,让有特长的学生在广阔的天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以点带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篇6

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选择课题内容。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在我看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这就是探究的愿望。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对于家乡的河流污染感兴趣,经过研究,得到河水污染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亲河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如何保护母亲河,从而引出主题《家乡的母亲河——芦苇河》。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相应的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

3.知识经验

学生的知识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基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补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结合以上这几方面提出的主题,在付诸实践活动时,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是由教师来突出活动主题,在提出活动主题之前也应该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调查,以便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二、开展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的感情受到一定的激发,都有开展活动的愿望后,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的点拨、计划的制订与调整等方面。

1.密切关注学生困难,及时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除了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外,还必须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操作时能“有的放矢”。

2.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而一个具体的活动,又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顺利地开展活动,这就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分工与责任。如我班学生在开展《芦苇河的贡献》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之初,我指导他们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于是组长根据组员的性格和特长分为了版面设计员、抄写员、拍摄员、资料搜集员、资料整理员,同时全组成员以手抄报的形式共同进行汇报。这样的分工当然还显稚嫩,但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们组的活动也就有足够的可能开展顺利。但老师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办事持久性不够,要做好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指导学生选择记录方式和成果汇报

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最终要以成果的形式保留下来,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及体验。我们采取的形式有拍摄的照片、活动过程的录像、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编手抄报或电脑小报、制作实物、部分资料作成幻灯片展示、活动感想的文字记录、漫画、诗歌(小品)的创

编等。

在几次活动成果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展示的往往是他们成功的一面,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失败完全回避。但是正是这些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丰富了他们的阅历,也是他们印象最深、最能引起全体活动成员共鸣的,所以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把过程中点滴的体会(成功的或是失败的,高兴的或是难过的、顺利的或是曲折的、兴奋的或是苦恼的)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在汇报交流时,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掩盖后的美丽。

篇7

一、要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在生活上自然备受照顾,娇生惯养。做家长的心甘情愿为孩子百般忙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认为父母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任劳任怨的,就会产生依赖感。孩子从小就不承担家庭义务,他的社会责任感就很难形成。家长包揽孩子能做的事,实际上是为孩子的成才设置了障碍,即:“喂”得多,失去了“觅”的机会。以至于学校部分住宿生离开了父母便闹情绪,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具备感知、记忆、思考、想象及计算、读写与文学表达等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学校,切不可延误。如果这些能力得到及时培养,那么其他各种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就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反之,如果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欠缺,必将对以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多数学生总是凭自己的兴趣而学,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除了要学好自己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好薄弱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发展。著名的道尔顿创立了亲原子论,不仅是他掌握了化学知识,也是他精通数学、哲学、气象学、物理学和自然哲学的结果。

三、教给学生一些创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不少人认为,创造是很神秘的事情,只有科学家才能发明创造。事实上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这种潜力没有被发现得到及时培养,而最终被埋没了。俗话说:“留心处处皆文章。”剪纸、粘贴画、黑板报和手抄小报的报头及版面设计都可以称为小发明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改一改,带一带等创造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有好奇心的人们在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发明“快速计算法”的史丰收就是一个始终保持好奇心的人,碰到什么都要“刨根问底”地问个究竟。而教他的老师并没有被“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绝对服从”这种思想所束缚,热情地鼓励他大胆设想,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史丰收终于发明了“快速计算法”。

篇8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

一、开放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目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教师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得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教师不妨带学生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并带上制作的彩练、挂饰。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5.开放评价标准

李吉林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4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篇9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后,学习才会有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新教改所提倡的,也是新课标教学的又一特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教学科这一优势,更好地去实施发挥。每上一堂课,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的图像、声音等特点。将学生带进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

2.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尽量和学生的生活相贴切,举例说明时也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能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引用现实中的素材,笔者认为,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高中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时,信息贯穿了整个章节,目的是使学生能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笔者做了一个关于“搜集身边信息”的课件,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介绍信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信息就在我们身边,并用丰富的图片和声音从各方面描述信息,说明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离开了信息我们会怎样?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信息的概念,还懂得了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新课标教学的核心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学生上机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一堂理论课一堂操作课,这样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了纸上谈兵,学生也觉得很乏味。但是脱离了理论知识,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

1.精炼备课内容

新教改加强了向“思考型”“研究型”的转变,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每上一堂课我在备课时尽量精炼内容15分钟左右进行理论讲解,在每一章节都设置一个“情境案例”,由案例引出学习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上机任务。

2.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上字处理软件时,将学生引进情境中,“以往大家制作手抄报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字迹潦草,绘画水平有限,版面设计不如意,修改也不容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随后展示往届学生的电子报刊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用字处理软件制作出来的,字处理软件可以将我们的小报设计得更加漂亮完美。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习字处理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掌握了,每个同学都能制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小报,还可以将同学们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上让大家共同欣赏”,接着就介绍软件,这样在学习用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报刊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课堂形式及学习模式转变

1.因材实教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强,能够较快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部分学生在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后,会偷偷地玩游戏或做其他的事情。这时,教师不要训斥那些“违纪”学生,试着让这些学生充当一回“小教师”,辅导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满足部分学生想展示自己才能的愿望,也减轻了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有的学生胆小怕向教师提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加容易交流,每上完理论知识随后的操作过程中笔者选出几个优等生帮我一起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2.师生平等

在辅导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分组进行探讨交流。切不可嘲笑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讽刺学生,因为中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心理敏感而脆弱,如若这样会让他们失去兴趣和信心,如果处理不好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引导他们,如果学习内容真正掌握了,有了成果,他们也就有了自信,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会日益高涨。

篇10

创新,是“教”不会的。所以,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条件和环境,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人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促进学习成果内化的目的。首先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情境创设可以利用语言、图像、影视、表演等手段。例如:学习《看戏》时,利用影视手段,播放一段戏曲表演,使学生体验一下看戏的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进人角色;学习《口技》,让学生上台试着表演一项口技;学习《回声》,让学生听一段有关回声的录音……。这些手段,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行为,又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培养创新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在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认识,转变态度,培养情感。例如学习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生活时,在让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捕鸟,让学生现场表演捕鸟的过程,这种实践引导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是内化创新,通过总结,澄清是非观念,内化情感.迁移训练,达到创新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口头作文,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这是学生在实践中的再创造,也是自己情感的再体验。其他如课本剧的表演,改写文章结尾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活动课程,落实实践,锻炼创新能力

语文的阅读,学生没有实践体验,就无法理解;写作中,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文章。活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例如课本剧的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我在上完《皇帝的新装》后,组织学生分组改编课文,进行表演。学生都投人极高的热情,不时出现创造性的“火花”,学生在这里将知识与能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如让学生编《班级日报》,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有一些读报、编报的有关知识,学习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组稿、版面设计、题图插图、刊头设计、文学美术的搭配,亲身感受一下办报的辛苦和乐趣。经过几天的努力,大家的手抄报终于办成功了。通过展评,发现手抄报精彩纷呈.特色各异,同学们看到那一张张凝聚着自己心血的小报,都异常兴奋,格外珍惜,他们创造性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它的如朗诵会、演讲比赛、赛诗会、讲故事比赛等,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非常乐意投入这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社会实践,展示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但是,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是狭小的,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毕竟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这条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等基本素质。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篇11

书籍是智慧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创设以“书香永恒”为主题,有意识地建构书香特色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让学生倾心于书香,醉心于书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势在必行。

一、营造“书香”班级环境文化

环境育人的作用不可小视,构建“书香永恒”特色班,首先要优化阅读环境,把阅读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书香永恒”――文化牌。教室门口高高悬挂着我们班的阅读文化牌,只要一抬头大家就可以看到它。这块阅读文化牌是经过大家智慧探讨最后共同制定的,内容涵盖了以阅读为主题的班级名称:书香永恒班;班级读书口号: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班级读书目标: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2.“书虫乐园”――图书角。我们教室里还有一个阅读小天地――班级图书角,大家都说这是我们的“书虫乐园”。为了完善“书虫乐园”的数量和种类,一部分是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图书,一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向学校图书馆定期更换与借阅的图书;为了更好保护图书,我们还成立了“班级图书管委会”,指定专人管理。和同学交换阅读、定期更换,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他们随时都能有书读,随时都可以尽情品味书香,整个教室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读书氛围。

3.“小荷广角”――展示栏。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充分利用课前的一两分钟,进行“课前一吟”活动,学生依着学号,诵古诗、背儿歌、讲小故事等。利用黑板,开辟了“积少成多”栏,分小组展示大家精心搜集的“每周一诗”、“每日一句”、 “每日好词”,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不定期推出“好书推荐”“读书感言”“图书信息窗”等,让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和快乐。

4.“快乐驿站”――背景墙。班级是学生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教室里任何一处的布置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张贴着学生亲手书写的读书名言:“呼吸书香,与大师对话;遨游书海,与经典为友”;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着名人读书格言,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背诵名人名言,学习他们的读书方法,感受他们刻苦读书的精神。整个班级环境给人意清新淡雅、充满书卷味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二、构建“书香”班级制度文化

陶行知说:“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培养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有规范的制度做保障,“书香”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学生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1.阅读时间我安排――享受阅读时光。我倡导“晨诵、午读、暮思”的新教育阅读模式,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制定读书计划,并长期坚持。早上利用晨读15分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呼吸着校园里的新鲜空气,个性化的大声诵读古诗文和经典美文;中午,适当休息之后,在安静的教室里,默读经典名篇;傍晚回家,在温馨舒适的环境里,与父母一起亲子共读半小时。

2.阅读内容我选择――筛选阅读书目。小学生要有选择的读书,那就要: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因此我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向他们介绍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优秀杂志。“儿童文学”引领学生走上充满鸟语花香的书香之路;《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等优秀少儿刊物,让他们在阅读中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3.阅读感悟我采撷――做好读书反馈。我一直倡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要求每天都做读书摘记。内容包括摘抄好词佳句优美文段,仿写优美语段,并学着用三言两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或者心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每周对读书笔记进行版面设计,装饰美化。学生们经常因为共同喜爱某一本书或某一类书而结为知己,读书成为了他们高尚而坚定的情谊纽带。每月定期举行的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更让大家认真做好每次摘记,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当然阅读反馈除摘记之外还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读书小报、读书交流会等。

三、打造“书香”班级活动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点,因班级文化向校园、社区拓宽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情。

1.评选书香学生及书香家庭。定期评选班级读书小明星、藏书大王等,在各评比鼓励下,让好书陪伴学生。藏书成为一种习惯,看书则是一种乐趣了。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记忆中留下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五彩缤纷的童年。

提倡“亲子读书”。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家长成为我班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直接参与者、建设者。家长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要求定期带孩子到新华书店去“同读一本书”。这样有了家长的参与,形成书香文化家校的互动,真正使书香文化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有机部分。

2.开展读书竞赛与交流。在营造好班级氛围的同时,把学生引导阅读道路上来。在班级氛围中,开辟的专栏用来展示学生特色、专长,通过平时开展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其次是定期开展围绕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读书竞赛和交流可以督促孩子更好地融入阅读的环境,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故事会、演讲比赛、走进童话世界、科幻世界,动物知识探秘等,“好书推荐”活动,“诗配画”比赛,读书经验交流、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小荷尖尖DD学生优秀阅读报告展”等系列活动。

3.让班级文化走出教室。我们把孩子们读后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布置在橱窗里,在校园网上,给校园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机,前来观看的孩子络绎不绝。无声的班级文化作品,拓宽了平行班级同学间的视野,悟出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道理。结合语文科写信要求,课内外结合构建书信班级文化,写信给见习老师,写信给自己最尊敬的人,写信给爸爸妈妈等活动。阅读的同时锻炼了写作。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做为班主任,要顺应时势,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创新方式方法,让阅读成为一道亮丽的班级文化,让“悦读”成为学生一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