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习岗位工作意见

实习岗位工作意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4 15:5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习岗位工作意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实习岗位工作意见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信息化;探索;实践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formatization;exploration;practice

中D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6-03

0 引言

2013年10月,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中石化集团公司整体移交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成为省属事业单位。移交三年来,学院依然与原主办单位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紧密合作,努力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办学体制机制,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地方企业一体化、资产运用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其中,围绕企业员工培训实际和学院学历教育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开发了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学与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受到企业好评。

1 企业提出项目开发需求,校企联合组建开发团队,确定开发方案

2011年6月初,按照中石化人才成长通道建设要求和长炼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规划,长炼决定建立一套成熟、通用的技能培训、考核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具有长炼特色的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集一线员工自身岗位在线学习、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人才选拔等多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一线员工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平台还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可动态化管理、可推广性等特征,使一线员工明确岗位技能要求,从而建立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形成一线技能人才学习、培养、成长、选拔的管理通道。

校企合作开发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人员、技术、管理、资金等问题众多。长炼向学院提出了合作开发意向后,学院高度重视,并根据企业的要求,调集学院各专业的精英教师,与企业推荐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联合成立了九个通用基础模块开发项目组,分别负责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基础知识、产品质量基础知识、化验分析、炼油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基础知识、机械设备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电工基础知识等模块的开发工作;针对长炼炼油作业部、聚丙烯厂、动力厂、供排水厂、油品管理处等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还成立了精馏、加热炉、催化剂、冷换设备、炼油工艺、高分子化工、锅炉、汽机、电气等十九个专业模块开发项目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项目开发的研讨,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开发时间安排,确定了项目成果验收和使用标准,并要求最终形成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库和纸质教材,不仅要满足长炼职工培训的需求,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向中石化其它企业推广使用。同时,在对上述信息化平台资源库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后,可形成满足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

2 校企联合开发,多头并进,分步实施

2.1 确定信息化平台开发原则

①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平台的开发应坚持科学性与系统性,即坚持开发内容正确、科学,各个工种的技能培训模块之间、培训模块与考试模块之间等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

②共建共享与开放性原则:平台的开发将坚持校企共建共享、开放的原则,吸收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行业企业应从自身人才需求与培训需求出发,从课程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体系构建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同时吸取企业员工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利平台的后期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使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③以人为本原则:在平台设计上应建立针对教师、职工、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在校学生等不同用户的登录界面;内容选取和组织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多个受众群体的资源需求。

④与时俱进、持续更新原则:平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后,要根据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企业员工素质提升需求等,不断与时俱进、持续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更长远地发挥平台的功效。

2.2 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调研

在平台建设初期,各项目组成员通过调研,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及长炼生产单位一线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出一系列平台开发的需求意向,相关单位按炼油(炼油一部、炼油二部)、化工(长盛公司)、化验(检验中心)、油品(油品储运作业部)、动力(热电作业部)、供排水(水务作业部),分为六个专业(炼油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油气储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整理出了相应的培训需求。

例:长炼长盛公司化工专业员工应掌握的培训模块内容如图1所示。

2.3 校企联合制订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发方案

为了搞好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学院、长炼信息技术管理中心、长炼人力资源处联合开展工作,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发人员根据总体方案及信息化需求,设计制作模块程序及网页,组织信息技术专家制订一套完整的网络平台开发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待平台初步成功后,可将开发完成的培训模块内容录入此平台进行试运行。本项信息化平台开发工作以长炼信息技术管理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教师参与其中的部分开发工作。平台开发工作主要内容如图2~5所示。

2.4 学院专业教师配合企业开发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模块培训考试资源

学院专业教师在开发、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模块培训考试资源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企业开展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培训模块的开发工作,协助企业将本单位已有的岗位练兵、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大量的培训资料数字化后上传归档。截至2016年3月,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等模块的教材开发、教学视频录制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将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了网上信息化培训平台。

2.5 学院培训中心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网络在线培训与考试

2016年4月至6月为企业员工试用时间,此部分工作由学院培训中心负责。长炼人力资源处通知各生产单位员工分期分批到学院培训中心机房进行平台使用的培训,并按所从事的工种在线学习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等模块的培训内容,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电子稿及纸质稿)、授课课件、试题库及教师授课视频、企业技师现场操作视频等,还可与教师进行在线讨论和课后答疑等交流活动,并请各参培员工就平台的技术手段和具体培训内容提出意见与建议,交由培训模块内容开发人员与网络平台开发技术人员进行修订、完善。2016年7月,整个网络信息化培训平台经完善后正式运行,后续将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再继续修订、完善。

3 信息化平台使用后效果良好,受到企业好u

3.1 信息化平台在运行后表现出的优点

①自下而上进行培训模块课件制作,实用性强。岗位操作技能模块课件的制作都是由来自一线的岗位能手开发制作而成,专业性强,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②打破了员工学习的时空限制。只要可以登录该信息化平台系统,员工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上网学习,不受培训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③扩大了培训规模,共享了优质资源。通过组织专家录制课件并放置于网上让员工学习,将原局限于几十人的线下培训班扩展到了几千人参与的网上培训班,将局限于学院培训中心的线下培训资源在全长炼实现了网上共享;

④节约了企业培训成本。在线学习功能的开发是一次培训模式的变革。由于长炼各单位领导重视,宣传到位,管理人员推广有序,目前该在线自学功能在长炼一线员工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被成功地应用到了员工日常的岗位练兵学习之中。利用在线培训的方式组织企业员工培训,可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差旅、食宿及办班费用。

3.2 信息化平台的培训效果逐步显现

该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从2016年4月试运行及7月正式运行以来,实施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一线员工中掀起了网络学习的,比学习积分、比考核成绩的现象蔚然成风。

①目前在该信息化平台注册的员工人数已达5784人(主要为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也有部分进行了注册),一线员工累计自主学习上万人次,学院培训中心组织的网上一线员工在线考试也达到了40余次;

②长炼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将企业员工在该平台上的学习、考核成绩与员工的定岗定编、绩效考核、晋薪晋级等挂钩,极大地提高了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由于运行效果良好,长炼人力资源处领导表示此培训模块开发工作可推广至企业管理与技术系列岗位,这将在下一步另外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开发;

④平台资源可为我院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所用。该平台所有资源可通过长炼生产内网与学院内网的互联互通,提供给学院全体师生应用共享,成为校企共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院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参与培训模块课程开发,学院专业教师深刻领会并实践了课程建设“三对接”原则(即“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与实际操作技术应用对接”),推动了学院各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

4 结语

该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以服务石化企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一线操作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将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与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需求、企业相关配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培训模块开发、拍摄教学视频、信息化培训平台开发、员工在线培训、交流与考试等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提高了企业一线员工整体专业技术素质,为企业安稳长满优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创了一条高等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一、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强调,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为落实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部分高校开始尝试“2+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在校外工作岗位实习1年。

我们在落实这一政策期间,发现在实习岗位、实习管理和实习评价这三方面遇到了如下难题:

1.实习岗位:存在岗位不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企业参与不积极的问题。

2.实习管理:学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履行参与基本教学指导与管理的职能,企业则基于日常运行的需要,实施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以实现“校企共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能提供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岗位的且能集中接受一定数量学生的企业为数不多,这就造成了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相对分散的局面。而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脱离学校的监管和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一方面,顶岗实习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产生安全、劳动纠纷等问题,这些问题为我们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3.实习评价:目前各高校普遍以学生提交书面的“实习小结”、学校带队指导老师或企业指导老师书写评语、盖章确认作为实习的评价手段。这种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的跟踪,即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当前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式不仅缺乏严谨的体系和科学的方式,而且也缺乏预警与反馈系统,无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循环往复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完善。

二、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是我院省级示范院校创设的重点举措之一。采取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应用能力,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还往往能够孕育出较高实用价值或创新价值的技术成果,达到节约生产成本、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寿命等目的,是推进教学做合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而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岗位、管理和评价等方面产生的问题,往往没有被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且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过程的文档、资料收集也散乱。因此,在顶岗实习教学改革中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化管理是推进顶岗实习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顶岗实习动态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探索高职顶岗实习实施动态管理系统的改革思路。

三、方案特色

该系统可以对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指导、管

理,对各项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等工作,对学院的教学、学生就业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该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它不仅具有同步交流功能,还解决了异步沟通的问题,实现了在线讨论和答疑,学生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进行问题的交流与探索。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通过系统能及时实习任务,并可实时发送到学生手机上;可及时查询到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实习反馈;可对顶岗实习各种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

学生也可通过此系统参与多次实习,但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进行中”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通过手机短信实时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反馈,实现与指导老师的及时沟通以及对企业的实习管理等工作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而指导老师可以随时通过平台把学习任务与指导信息发送到学生手机上,真正做到了“沟通及时、交流便捷”。

四、方案功能

对于不同的角色,系统将实现:学院领导、教务处、系部、管理团队等可以快速掌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情况,包括在各个地点进行顶岗实习的人数分布情况、教师指导学生情况(上线次数、上线时间、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学生在线咨询情况(上线次数、上线时间、主动提问、参与讨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与顶岗实习关联度等情况以及学生分组情况、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任务书、开题报告等情况;可给实习学生最终评定成绩;可以回复学生的实习反馈;可以查看学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快速地、批量地导入实习信息、实习企业、学生名称等信息;可以修改实习活动状态;同时,平台提供多种统计信息以供查询,如:实习活动统计、企业实习人数统计、学校实习人次统计、企业实习反馈统计、学院实习反馈统计等信息,方便各负责人及时、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篇3

当前,随着“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智能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日益精细,新设备、新技术、新系统在基层一线得到应用和普及,迫切需求大量知识型的新员工充实到基层一线。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模式,采用生动、灵活的模拟训练,使员工在培训中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知识,更加明确作业方法和手段,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变以往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加速新员工成长。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专业管理的目标

1)通过现场培训,搭建双向化学习平台。公司深化师带徒工作,让老员工和新员工结对帮带对子,采取“个人自学,师徒互学”的方式,充分发挥老员工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套完整的技能体系、新员工理论储备充分思维活跃的各自优势,促进师徒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通过现场培训,搭建立体化实践平台。公司以技能竞赛为契机,积极将新进大学生纳入竞赛过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其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增加系统化认知。充分发挥竞赛工作对新员工的培养作用,将新进人员培训与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有机结合。

3)通过现场培训,搭建互动化培训平台。公司结合各类典型工作的特点、难点选定课题,搭建技术培训讲坛。按照“分工协作,能者为师”的原则,在生产工区领导、相关专职及青年员工中选定培训主讲人,系统开展专业培训。将以往传统的培训模式下受训者被动接受的情况变为主动参与,锻炼员工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力争在“学习-实践-学习”的双向优化机制中培养综合性人才,着力提升员工综合业务能力,带动各项工作的科学有机推进。

4)通过现场培训,搭建复合化专业平台。

公司以专业复合化的思路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通过开展专家授课、技术培训等培训活动,深化专业融合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通过模拟操作、现场传帮带等培训活动强化现场实践操作的掌握,通过开展跨专业填报单元制培训、组织师带徒、互帮互学等培训活动,来促进专业融合人员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专业融合速度。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岗位实习

入职第一年,结合新员工工作岗位,由新员工所在部门组织实施岗位实习,原则上安排到一线班组的核心生产岗位锻炼。在本部门进行专业岗位实习的,新员工所在部门为其确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委托建安施工单位或公司兼职培训师团队进行培训的,新员工所在部门明确培养的具体要求、目标和考核办法,受托单位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确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委托培养的方案、计划均报人力资源部备案。专业岗位实习期间,新员工所在部门切实加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班组长或专职的定期检查,确保各项培养计划得到全面落实,确保培养过程的效果和质量。

导师带徒

入职第二年,新员工的培养立足于岗位培养,主要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根据《常州供电公司师徒管理办法(试行)》,每个新员工都必须签订《师徒合同》,新员工所在部门根据新员工具体情况,选择品德优、技能高、业绩好的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以师徒合同形式明确师傅和徒弟的任务,师徒合同为期两年,其中明确技能培养目标需达到高级工技能等级要求。新员工所在部门优先安排各级专家担任师傅,师傅是新员工本阶段的职业导师,负责培养和引导新员工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员工所在工区的主任、班组长是员工培养的责任人,全过程参与和督查新员工的培养情况,并着手帮助新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为新员工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参与竞赛

入职第三年,新员工要快速成长,最需要的就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培训,而竞赛强化训练正是最佳的选择。公司在《2011年岗位练兵、知识技能竞赛工作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为充分发挥竞赛集训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作用,对于部分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大潜力的新进毕业生,可有意识地安排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集训”。近几年,各竞赛专业组积极将新进大学生纳入竞赛过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其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充分发挥竞赛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作用,将新进人员培训与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有机结合。

负责课题

入职第四年,公司为充分发挥新员工的特长和优势,开展“一个大学生一个课题”活动,以问题作课题,以学习促创新,将课题交由新员工负责,由他们领衔组成课题团队,班组长和技术骨干给他们当副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与群众性创新、班组QC小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学习、促创新、促成果。

专业融合

入职第四年,公司为进一步挖掘新员工的内在潜力,实施“一专多能”和“专业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展专家授课、技术培训等培训活动,深化专业融合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通过模拟操作、现场传帮带等培训活动强化现场实践操作的掌握,通过开展跨专业填报单元制培训、组织师带徒、互帮互学等培训活动,来促进专业融合人员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专业融合速度。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和激励政策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单位部分工种严重紧缺的问题,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工作的主动性和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机制保证

公司决策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公司主要领导在多次提出“要树立人才在一线培养、人才在一线使用、人才在一线提拔、让一线留住人才的理念”“要推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做法”,“要落实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发展上给机遇的激励措施”等等,更让各级领导意识到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公司陆续出台了师徒合同管理办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知识技能竞赛考核办法、岗位成才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了知识技能竞赛实施方案、新员工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等,机制的健全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组织保证

近年来,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全面形成单位领导负责、人力资源部集中统筹管理、教培中心分工协作、专业部门深度参与、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资源保证

(1)场所保证。近年来,公司加大培训投入,优化培训资源,2009年3月投入使用的龙虎培训基地所设的6个实训室以及2012年建成的电缆实训室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公司包括农电人员在内大部分员工的生产技能培训需求,网络多媒体教室可进行包括网络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上机培训及考试,从硬件、软件方面保证了公司培训条件。

(2)师资保证:公司已组建了一支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迎合员工实际需求的、贴近生产实际的师资队伍,在承担培训授课、培训项目开发、课件制作、青年人才指导等人才培养的任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3)系统保证:除了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外,公司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真技术的发展成果,克服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在执行上可能存在的不统一、不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公司变电工区建立一套110KV变电站单兵演练评估系统,包括常规站和智能站的倒闸操作或事故异常处理,操作演练画面按现场一致的原则进行绘制,能在系统中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和处理方法,值班员在平台演练后能根据倒闸操作的原则和运行管理规定由系统智能判分,提交后能直观查看与标准步骤的差异,并应用于2013年工区新进员工的培训和测试。同时,各生产单位充分利用局域网等便捷平台,在服务器上建立专业知识库,上传作业知识点、典型案例、员工技术总结和学习心得等大批“电子教材”,方便新员工随时学习取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转正定级考核

新员工入职一年后,所在单位按照中级工技能等级要求组织开展岗位能力考核,公司成立考评小组对每一位新员工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新员工在培养期间应掌握的安全生产技能、基本专业技术知识和学习报告相关内容等,新员工所在部门及有关职能部室负责人全过程参与答辩。答辩结束后考评小组结合岗前教育、轮岗见习、专业岗位实习、脱产培训四个阶段考核情况和员工学习报告、 岗位能力考核情况,对每一位新员工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等级与成绩的对应关系为:成绩90分及以上为优秀,成绩80-89分为良好,成绩70-79为合格,成绩60-69分为基本合格,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综合评定取所有构成考核项的最低成绩,综合评定为优秀的新员工,公司给予适当奖励。对于综合评定不合格人员,需对其实行延期转正,延期时间为3个月,考核合格后方可转正。新员工所在部门领导班子要结合员工转正定级考核情况,与每位新员工进行一次谈话,明确努力方向。

师徒合同履行情况考核

考核以一年为周期,徒弟的考评结果以当年度的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结果为准;工区、公司对师傅一方尽责情况进行评定(考评内容:授业态度15%、培训方法及内容15%、徒弟考评结果50%、培训目标完成情况20%以及徒弟获得技能等级资格情况等);考评等级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综合评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至89分为良好、60至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师、徒考评等级均为良好以上的,可以全额兑现带徒津贴,合同期满后师傅可以继续保持带徒资格;师傅考评等级连续两年为合格或当年度为不合格的,工区、公司建议终止合同,暂停其带徒资格一年,同时为徒弟另行选择师傅;徒弟考评等级仅为合格的,其师傅带徒津贴按70%兑现;徒弟考评等级为不合格的,扣除其师傅带徒津贴的50%,同时扣除徒弟本人月度综合奖的50%,师傅未尽到传授责任和义务,造成徒弟考评等级不合格的,全部扣除其带徒津贴。师傅或师傅团队中的成员当年度的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工区、公司建议终止合同,暂停其带徒资格一年,同时为徒弟另行选择师傅。合同期满一年内,徒弟未能获得高一级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的,对已经核准发放的合同期间带徒津贴,按30%予以扣回。

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

篇4

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招生就业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招生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因为招生宣传工作有一定的时间性,随着招生任务的下达后,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我们专门成立了联合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二)制定详细的招生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安排

1、认真分析,充分准备。根据前两年我院所辖县区的招生情况,调整招生效果不明显的县区招生人员,继续把有能力、有责任心、能吃苦的人抽调出来,充实到招生宣传一线,同时制定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2、领导分片,区域负责。为了便于招生宣传的组织管理,联合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又重新分片,每一位领导负责一个区域。各区域负责人身先士卒、分包区域,与教职工奋战在招生一线,出主意、想办法、鼓舞士气、解决问题。

3、教师包县,责任到人。选派精兵强将,每一个县由2名教师负责,明确招生宣传人员的责任和任务,目标到人。这些人有能力、能吃苦、责任心强、效果良好。

4、巩固老基地,开辟新基地。巩固老的生源基地,开辟新的生源基地。下功夫狠抓重点生源基地建设,与生源基地内基地领导和教师建立长久合作关系。

5、选派学生,协助招生。在招生宣传过程中,我们还选派一批优秀生源地学生协助招生宣传。利用这些学生对地理环境熟悉的优势,起到向导的作用,还介绍了部分毕业班的班主任,起到桥梁的作用,并结合自身向毕业生介绍学院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积极地进行招生宣传。

6、及时沟通,把握政策。在整个招生过程中,及时与招生就业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把握政策的变化。

(三)建议

1、及时召开招生宣传动员大会,为招生宣传工作打好基础。2、加强各院系网站建设,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媒体大力宣传。

二、就业工作

(一)就业工作。今年上半年,通过了解市场用人需求,征集广大学生就业意愿,先后联系本市、周边省内、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山东、天津等四十余企事业单位供学生选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三方普遍满意。圆满完成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二)做好在校学生实习工作。今年开学初,招生就业办的同志先对学生进行实习意向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意向,招生就业办在分管院长的带领下,在巩固原有就业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本市及本省等二十多家企业进行考察。先后安排学生赴奇瑞汽车、航盛电子、常熟阿特斯、常州瑞声、新乡源泉、新乡宏盛、杭州天煌等优秀企业实习。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三、2012年招生就业工作计划

(一)招生工作计划

1、根据国家招生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的招生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招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招生宣传措施,确定招生联系人员。2、设计并制作招生宣传展板和各种招生宣传资料。5月中旬,根据总院下达的区域招生计划,汇总收集我院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等材料,设计、制作当年的招生简章和展板等招生资料。3、划分招生区域,任务分配到人。对招生区域进行划分,每个院领导负责一个区域,每一个教职员工负责一个县,根据往年的招生情况确定招生任务,责任落实到人。4、6月初,对参加招生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学习招生政策,明确任务,讲解招生宣传注意事项和宣传要点,使每一个招生人员对我院的政策和专业设置烂熟于胸。5、组织招生人员分三次下去招生宣传。第一次,今年12月份参与招生人员先与招生人电话联系,根据联系情况分别带招生资料到各自负责的区域与招生人见面,宣传明年的招生政策和招生要点。第二次,从6月初开始,与招生人电话联系,根据联系情况分别带招生资料到各自负责的区域与招生人见面,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第三次,6月底到7月初,在学生报志愿之前积极与招生人和毕业班班主任联系,到招生区域进行招生宣传,最好能与学生见面,进行直接的招生宣传。

篇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以创建和谐校园共享幸福教育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使学校在教学服务保障、校产管理、校园安全防范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以实践、执行学校学期工作计划为总目标,以学校的整体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保障为重点,以增强后勤处人员的服务意识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确保校产管理科学有创新,校园安全防范争先进,服务求到位、保障要有力,努力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实现使绝大多数人对后勤服务保障满意的目标。依据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目标,特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三、工作措施:

1、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保障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必须增强,保障的能力必须提高。本学期我们后勤除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体学习时间外,另外再组织安排相关后勤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学校的发展规划,对照学校内改方案的工作标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思想,树立“后勤为先”的意识和理念,分析各自岗位所服务对象的发展变化,对照新的要求和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确保后勤整体保障能力的提高。

2、健全校产管理制度,切实搞好校产管理。

本学期我们要认真做好校产登记、编号,完善校产帐目,做到帐、册、卡、物一致,认真做好校产登记、使用、保管、借还、赔偿等。对于日常消耗的办公用品、文具、纸张、油墨等,做到有计划添置、有计划使用,厉行节约,另要清理各楼各室钥匙,规范钥匙管理。购置物品时实行请购制度,二人、多人经办,购买时执行比价制度,大宗物品采购通过招投标,努力做到价廉物美。

3、加强各类物品的维修工作。

电教设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电路通畅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本学期要努力做到班班设备正常运用,条条线路正常安全。课桌椅是学生学习必备的用具,我们要做到定时检查,了解使用情况,对损坏的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损坏的门、窗、玻璃也要及时修好,并做好物品损坏情况记载,执行赔偿制度,及时维修。

4、搞好绿化管理,努力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本学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花卉、树木、草坪维护的督促与检查,给全校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5、搞好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饮食及饮水安全、用电安全、门卫值守、夜班值宿等。

食堂安全,责任重大,严把食品卫生关,“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我校用膳师生达300多人,幼儿园一日二餐及全校学生及教职工午餐供应,要在保证及时快速供给的同时,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工作,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把好食品的采购,贮存、清洗、消毒、烹调、供应的各个环节,严格按规定、规范操作,确保所有食品均符合卫生防疫要求,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1)严格核算,严密监控,降低物耗,减少浪费,杜绝物品流失,经常倾听师生意见建议,不断改进食堂供应工作和服务工作,努力做到饭菜可口、价廉物美。

(2)食堂工作要在保障供给的同时,不断翻新饭菜、花式品种,在科学测算各种营养成份的前提下,继续提前一周安排好学生食谱,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方便师生生活。

(3)积极参加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考核,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措施,争取使我校食堂食品卫生信誉度达到A级指标。

为此本学期我们制定要求,明确责任人,明确侧重点,加强管理、检查、修复、维护工作,确保在我校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给大家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学习工作氛围。

6、努力做好招生工作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强化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招生宣传阶段,争取给毕业生留下较好的印象,在改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方面进行投资倾斜,在实验实习设施方面进行改善,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保障学校饮食服务质量不下降,努力提高服务效率。

以上各项工作是我们后勤主要要做的工作,在校领导和全校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我校后勤服务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小学后勤保障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意见为指导,在扶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学校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围绕后勤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宗旨,不断研究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力求使后勤服务“勤快、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落到实处,使后勤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近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工作规范化、校产管理电子化取得的管理成果,进一步借助发挥竞争、激励的用人制度的驱动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工作方面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各项服务的过程管理,同时加大检查力度,细化考核标准。积极探索后勤服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试行中不断总结,逐渐完善和提高,努力做好,做优。继续强化后勤员工素质教育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后勤服务工作电子管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不断改善和美化环境,积极努力开源节流,争取资金,为开通南北大门做准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后勤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学校工作意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工作意见”的重要思想,借鉴先进的后勤管理工作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干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自己的工作,凝心聚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各项制度,认真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在上学年对后勤各项制度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评比条例。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考核对照有标准,以便相互监督,确保后勤服务工作,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同时定期不定期广泛征集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继续建立总务后勤工作日志,认真记载,设立意见箱,接受师生监督。通过检查评比为综合考核积累材料。

(二)切实抓好后勤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学校的财物管理,尤其是学校财产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完备购物申请,进出库手续,继续完善校产电子管理程序,数量、价格准确,保管责任到人。继续按惯例对各班级、各部门、各专用教室公物实行登记管理,兑现损坏赔偿制度。

2、抓好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向师生员工进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在师生中造成爱护公物,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美化校园,亮丽校园的活动,把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和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重视校园花草管理,适时抓好除草、施肥、治虫、修剪各环节的工作,确保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校园南北大门开通前的准备工作。

3、加强食堂的卫生、质量的督查,做好营养午餐工作

继续抓好食堂工作,不断总结、创新、力求在运作中逐渐完善,认真抓好小商店的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征求意见及时反馈信息意见和要求。认真抓好食堂卫生工作,督促、协助司务长落实卫生包干区域,责任到人,量化考核。

(三)进一步加强开源节流的工作,管好用好学校的每一点财力、物力。

1、重点抓好学校节水节电的管理工作。本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对用水用电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使奖惩责任制的兑现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奖惩分明,同时加强对校园各方位、各部门用水用电的管理。

2、抓好购物管理,本着对学校忠诚的原则,在各方面管好用好每一点钱,每一笔钱,凡是购物必定货比三家,尽量批发,同时抓好库存物资的管理,减少库存数量,避免积压资金。

3、继续实行自管为主的方针,平时的工作,能后勤人员自己做的,尽可能自己解决,减少额外支出。

总之,按原则不失人文地为全校师生服务,确保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后勤工作会越来越好,我们的阳坪小学将更辉煌!

小学后勤保障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总务处将以党的十*大精神为指针,在校长和党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自觉意识,形成“雷厉风行,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安全管理

平时安全工作不松懈,做到防患于未然。重点是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室外体育器材、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使用安全。期初、中、末三次校园安全大检查,加强对学生交通、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

(二)、加强对门卫的管理

杜绝闲杂人员随意进入校园,督促门卫、保卫人员加强安全防盗意识,每晚检查教学楼防盗门的关闭情况,保证防盗设施的完好,避免学校财产的损失。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安全工作警钟常鸣。

(三)、加强绿化管理

校园绿化面积虽不算太大,但也需经常的修剪,认真做好花坛内杂草的清理,花木的施肥、浇水、除虫等工作,协调后勤人员和广大师生爱护花草树木,人人做绿化使者。努力养护、保护好绿化区的花草树木。

(四)、加强学校财产的管理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产校具管理,严格执行各类物品的领用、借还登记制度,损坏财产赔偿制度,做到物尽其用,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做好学校固定资产的清理登记工作。

(五)、加强各室常规管理,从管理中求节约。

积极倡导节约水、电、材料等,减少浪费。坚决杜绝无人灯、无人扇、无人机,节约资源,加强对用水、用电、办公用品、打印耗材的管理,减少不必要浪费。水电的使用上要严防冒、漏、滴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水电费降低到最低水平。

(六)、加强食堂管理,办好师生食堂

树立安全第一意识,重视和加强卫生工作台帐,提高警惕,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做好防火、防盗、防毒工作,并定时打扫,做好保洁工作。定期组织食堂从业人员学习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严格按各项规定执行。使学校食堂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学校食堂品位不断得到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依据食堂管理制度,加强食堂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健全食堂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程序。加强检查督促和民主管理,经常到食堂检查卫生情况、饭菜数量与质量、就餐纪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关,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不以赚钱为目的,全心全意为学校师生服好务。

(七)、加强后勤人员管理

认真学习党的十*大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责任感,树立后勤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意识,改变工作作风,以主任翁的态度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小学后勤保障工作计划【四】一、指导思想

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教育这个中心,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做好师生生活服务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和学校安全工作。通过建设和加强后勤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后勤管理秩序,挖掘后勤工作潜力,调动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任务

1、确保教育教学、办公生活用品的维护、维修、采购、保管、供应及时到位。

2、确保学校财务管理规范、精细,帐物相符。

3、力争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

4、搞好校安工程,努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三、工作措施

1.做好后勤常规服务工作

(1)开学初,在总务主任的组织下,做好:书本的提取和发放,卫生工具的采购和发放,教室的调整,各班桌椅的配备,检查水电是否正常,各部位照明设施检查维修,等等。

(2)班级财产管理。包括教室内的所有公共财物和各班环境区域内的财物,每学期对班级财产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对损坏的财物进行赔偿,然后由木工维修。

(3)其他财产的管理。包括办公室和公用教室的财产、个人领用的学校财产,办公室和公用教室的财产每学期检查一次,发现人为损坏,照价赔偿。自然损坏的要及时维修。个人领用的学校财产交回时要检查完好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所有学校财产管理今年将纳入学校目标管理。

(4)值班护校工作。门卫要建立值班登记和会客登记制度,闲杂人员不得入内,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登记,上课期间学生出校门要盘查。门卫24小时不离岗。假期安排值班人员。校园车辆进出按五里小学车辆管理制度严格把关。搞好校园周边治理工作。

(5)管理和使用好水电,把节水节电放在后勤工作的首位,教育和引导全校师生养成自觉节水节电的良好习惯,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由后勤牵头不定期检查各部位的违规用电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考核或罚款处理。要及时更换损坏的水设施,防止跑水和漏水。

(6)管理好学校食堂、午托安全工作。做到让上级领导、学校、社会、学生、教师、家长放心满意。

2.加强后勤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1)严格物品购进,领出制度,非易损耗品领出新的,必须收回旧的。

(2)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财产管理工作学校与班主任和相关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收费工作学校与班主任签以活动为载体,以目标为导向,立足区、校活动阵地,达到个人目标,订责任状。安全工作学校与班主任和相关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3)严格财务制度。严禁“小金库。”做到所有发票都要进帐,不漏帐。严把发票签字手续关。

3.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

(1)树木的修剪,每年2次,每学期1次。

(2)花坛管理。将花坛分给高年级班分管,花坛内任何时间不得有任何杂草和垃圾。

4. 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对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免收课本费。

5.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1)强化学校保安人员管理,学校与安保人员签订门卫责任状。

(2)维修校园监控系统。

(3)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疏散演练活动。

(4)定期不定期对学校进行安全排查。

(5)扎实开展师生安全教育活动,重点抓艰险学生防震减灾、道路交通等安全知识教育。

(6)所有学校安全工作今年将纳入学校期终目标管理。

6.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1)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和收费公示制度,强化收费监管。

(2)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有困难的学生学校采取减免办法,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

六、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1、购置教学办公用品及卫生工具,运教材。提前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2、制订后勤工作计划。

3、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

4、班级、办公室、功能室教室校产登记工作。 三月份:

1、组织行政对学校进行安全排查。

2、举行一次防地震疏散演练活动。

3、落实残疾、贫困学生免收课本费工作。

四月份:

1、经常检查监控系统 。

2、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3、开展交通、防火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五月份:

1、召开全校门卫临时工人员会,强化责任。

2、学校绿化的修剪工作

六月份:

1、班级财产的验收工作

2、办理暑期维修改造手续。

七月份:八月份:

1、暑期基建维修工作。

2、安排暑假护校

九月份:

1、配备好各类办公用品,分发学生课本;

2、把好收费工作关,严禁乱收费。

3、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

4、落实残疾、贫困学生免收课本费工作。

十月份:

1、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学校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

2、举行一次消防紧急撤离预演活动。

十一月份:

1、对学生防震、防疾病教育知识讲座。

2、整理后勤档案资料

十二月份:

1、做好年度预结算工作;

2、做好花草补缺,整理工作。

20xx年元月

1、排好假期值班轮流表

篇6

教育部早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从我国高职教学情况看,教学模式均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教学工作均由教务和实训两大部门分别承担,各执行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任务,形成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两大块,相互割裂与独立,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一般新生进校后先对其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讲授,然后再实习进行规定课题的训练。从理论上讲,由于教材的一贯性,专业课教学与课题训练应协调一致,而实际上却难以达到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偏难、偏深、偏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课内容不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受影响。而实训教学通常也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实践环节薄弱,实训时间少,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和岗位调查,开发现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计划,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打破原有不同科目不同章节的界限,根据实际需求修改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删除深、偏、旧等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把专业技术理论课、实验、实训、生产实习等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的顺序优化成一体,按项目课题进行一体化教学,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矛盾。做到教学与生产需要接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与模式

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更好的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能力为本位。是理论与实训、理论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资源配置合理,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显著等特点。

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融为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课教材合为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课教室与实训车间构成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用交叉立体教学代替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采用理论―实践―生产实习循环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让学生自己感到天天有收获,自信心增强,形成良好的促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信息传递具有同步性,理论指导与实训操作同步进行、紧密结合,相互印证。保证了教学信息的统一性,避免了使学生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保证。一体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

三、一体化教学的开发与实施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文件,是教学安排和教学组织的重要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学计划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所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修订,对课程进行重组。教学分为多个项目课题(模块)进行,每个项目课题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课题,每个子项目课题都有具体理论、技能及职业能力要求,保证一体化项目课题有章可循。如对机电类专业中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普通机床操作实训等课程进行合并修改使之成为一门课,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合为一体组成多个项目课题,由浅而深逐个进行教学,加强课程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活”。

2.根据教学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由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自身要求所决定,要求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实践的“双师型”。高职一体化教学能否实施与深入开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的做法是:(1)新来的教师到车间或到企业挂职锻炼1~2年。(2)从企业引进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集理论、实训、生产实习教学为一体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根据教学需要完善教学设施。教学设施的完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一体化教学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安排。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满足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的教学基地,教学场地的功能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使每个项目课题的讲授、示范、训练、指导同步进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逐步形成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明显改善,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

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创新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快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创新,不断充实和完善一体化教学设施,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和网络教学,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即边教、边学、边看、边听、边想、边做),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7

高职教育以其“灵活性、地方性、经济性、职业性”的特点,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大众化教育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承担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采取市场诱导战略,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此推动地方经济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坚持“面向广东,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办学方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广东经济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培养的思路,基本建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框架体系、实现途径及实现平台,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体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断线、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不断线的主导思想。

三、优化理论,建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整体思路应用优化理论来研究教育模式改革时,可将整个教改过程看成其内部保障体系:共有三个子系统,一是激励系统:包括组织保障、资金投入、政策导向等;二是抗扰系统:包括提高学校的刚度(如实验实习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硬条件)和学校的质量(如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软条件),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使系统有了足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反馈系统:将包括从各种教学检查、总结评议、学术研讨、比较研究等渠道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教育模式改革取得最佳效果。

四、构架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所用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

1、遵循认识原理和教育规律,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及专业的系统性,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设计实验项目,调整实验教学大纲,适当削减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者之间的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间的比例

2、设置必做和选做实验项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发挥个性特长的环境。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安排8次实验,占总学时的1/3。对类似的综合课程有许多知识点的实验:如电子时钟设计、电子音调设计、串行通信等实验项目可定为选作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申请选做,提高知识点档次。我校在设计各课实验项目时,要求按必做和选做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经,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经,深入思考,激发灵感。

4、以强化应用为目的开放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搞小设计、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实验技能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

(二)构建以“四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的转变、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核心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大模块。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大模块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

3、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具体承担基于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综合应用实践和毕业实践。

4、职业技能:具有从事某一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申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所,经省劳动社会保障局审批,我校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现有钳工、电工、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计算机操作员、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高、中、初级鉴定资格。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一个工种的职业鉴定。推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适用对路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工作适应期短,上手快,一毕业就能上岗,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我系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总图如图2所示。图2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总图

五、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把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系统划分为两类:公共技术基础实践类和专业实践类实践教学平台:

(一)电子信息工程平台: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单片机、继电保护、通信(Ⅰ)、通信(Ⅱ)等9个实验室,电工实习、电子实习(Ⅰ)、电子实习(Ⅱ)、工业控制、电信实习等5个实习基地。

(二)加强校内基地的建设:要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优势,不断总结经验,蓄积力量,在争取学校投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来资金,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努力把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教学实践园、科学实验园和高新技术示范园。

(三)加强校外基地的建设:校外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本专业分别与广东风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七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珠海禾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珠海伊万电子有限公司、珠海伟创立、南特等企业协同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目前学院已有11个校外实训基地,并且由学电子工程系和企业共同组织了挂牌仪式。作为学院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企业的氛围熏陶,让学生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企业供销、人财物情况及其管理运作的主要程序,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到车间或工厂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有的企业还无偿提供教学认识、间隙、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场地;提供设计题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生产设计、开发项目;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无偿或低偿提供教学设备及实训材料等。

此外,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习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既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得到直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锻炼,产、教、学结合,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教学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变化,合理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成立专业指导合作委员会,学院聘请多名行业、企业的学者和专家参加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及时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指导;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建立企业调查制度,了解专业建设需求,确立专业建设方案;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指导教学改革;与用人单位建立人才需求网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推动作用;校企双方共同接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约束,把学生最终的综合能力评估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

建设技术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使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投入更具方向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四)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环境整体建设思路:

1、营造真实地生产实习环境。例如:PCB板制作——元器件的安装(机械手的准确到位)——元器件的焊接——产品的检测——产品包装的全加工过程进行实训。

2、构建模拟仿真系统环境。建立仿真实训基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实物仿真两种方式达到实训目的。例如应用计算机进行EDA和Multsim软件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仿真;电气信息平台建立工业控制实习基地,模拟生产控制全过程等。

篇8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工作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解决事关师生安全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安全教育,完善长效机制,立足防范引导,加强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行动计划,为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校园安全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校园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平安校园”创建面进一步扩大,事故预防预警应对机制进一步细化;努力减少一般事故、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力争各项指标控制在市教育局和区政府对我局的考核范围内;全区100%的平安学校通过“平安校园”复查评估,9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70%的等级幼儿园通过“平安校园”评估认定。

三、重点工作

1.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各校要进一步充入安全管理力量,制订目标管理细则,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把学校安全责任落实到班级与基层各个职能处室,务必做到100%与下属(部门、班级、处室)签订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覆盖校园安全、制度保障、内保安全、校舍安全、消防安全、梯道安全、校车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设施安全、网络安全、安全教育等十二个领域的安全责任体系,并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明确细化,张贴公布,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同时,积极宣传和推广部分街道的典型经验,促进街道、乡镇共同重视对辖区内各类学校(含幼儿园)的安全检查和考核工作。

2.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全区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安全工作每月一次例会制度”、“学校安全每月一次隐患排查制度”、“安全工作情况月报制度”和“安全责任事故通报制度”建设,深化督学安全责任区工作,不断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凡可能涉及安全事件的必有预警,凡学校各项集体活动必有预案,凡学生外出集体活动必有申请,凡学校应急预案必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一次以上的演练。

3.加大关键环节配备。在各校安防监控设施全部安装的基础上,通过区财政、街道(乡镇)、学校共同承担的方式,20*年9月1日前,所有完小以上的中小学(含外来工子女学校)和三星级以上的各类幼儿园均配备专职保安;在加强对学生接送车管理的同时,对全区学校的自备接送车辆实行统一颜色、统一标识,成立教育系统驾驶员协会;在改善学校卫生室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医生兼任学校卫生辅导员制度,并由政府补助必要的经费支出;在公办学校全面建立购买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实行政府购买外来工子女学校校方责任险。要积极推广小港实验学校建设“应急处置办公室”的经验,开展全区学校规范值班室的建设活动。

4.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浙食安委办〔20*〕6号)精神,继续加大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的力度,大力推行餐饮“五常法”管理,努力在20*年基本达到学校食堂均在C级以上标准,其中A、B级分别达到20%和40%以上。要严把食品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关,严把食品安全监管关,严把食堂经营和财务管理关,全面实行食品采购索证、进货验收制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学校食堂粮、油、豆制品、肉、蔬菜、水产品等大宗物品实施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鼓励学校食堂通过责任制等方式自主经营,原则上不得由个人承包学校食堂,但可探索面向社会公开选择卫生量化分级考核达到A级的餐饮服务公司进行托管经营;要加强对食堂托管经营企业和自主经营的监督,制定严格的食堂经营利润控制指标和分成比例,定期公布学校食堂财务状况,确保学校食堂“优质、安全、价廉”,并自觉接受学校膳管委和学生、家长的随机监督。要重视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不断总结放心店进学校运作模式,进一步理顺校方与企业方的关系,促使食品店经营企业“按制度经营、按要求进货、按规范管理”,同时配合工商部门关闭外来工子女学校所有不符合要求的学校食品店。健全学生饮用水管理制度,凡进入校园的桶装饮用水必须有“QS”质量安全标识,并由量化分级管理评审达“B”级以上的企业提供,禁止区外证照、标识不全的桶装饮用水进入校园。

5.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安全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安全教材(地方课程、安全知识读本、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手册)、课时和活动的落实,全面开展“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推进“健康上网”行动,组织一次全区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继续开展学校校长、具体分管人员的安全业务培训,加强教师全员安全培训,注重开展师生四项“自救护救”活动;健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实训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制度,履行指导教师的安全责任;重新聘请法制副校长,发挥好法制校长的作用;组织“规范化心理咨询室”评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疏导和干预,并与区心理健康中心合作开展我区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课题跟踪研究。

篇9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难以结合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应当是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像理工科专业经常运用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却很难操作。由于市场营销工作的步骤程序不明显,很难区分任务和难度,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学时数偏多,实践教学学时数较少。而且大多数市场营销技能训练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很难建设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手段相对匮乏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它是离市场和社会最近的学科之一,所以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实战型应用人才。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尽管也设置了许多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很多学校的市场营销实训课仍然沿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虽然课堂案例教学中选取了当前国内外的许多经典案例,但这些案例的选取目的大多是为了了解案例、分析案例、强化记忆营销理论知识,它是传统知识教育的一种辅助。除了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学校也选择了时下流行的市场模拟软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甚至有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应课程。然而市场环境的不定性因素很多,单单靠模拟软件来实现学生的实战能力的提高也是效果不理想。

(三)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很多院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加之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执教能力都要求很高。目前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瓶颈的突出问题,这种现象在市场营销专业体现尤为明显。一名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三个主要能力:市场营销理论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能力和市场营销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人事制度和职称评定体制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这三个能力的提升上面,而是忙于提升学历、写论文、晋职称。所以造成了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实践课上也是蜻蜓点水、内容空洞。另外许多教师根本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学校也不能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所以许多教师在讲课时常常也感觉到力不从心。

三、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特色专业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所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必须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时刻抓住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高职教育要区别于本科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要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明确学生应掌握现代营销职业能力,在具有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市场开拓能力、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表达、沟通技巧等综合职业能力。

(二)加强任务驱动式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以便明确职业目标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所谓任务驱动式课程就是在学完一部分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后,给学生在课堂中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带领学生完成任务。通过模拟企业日常经营中需要解决的营销问题,可以让学生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场竞争力。同时在任务驱动式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做知识的输出者来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做示范、建议和指导,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

篇10

一、教师培训模式比较

我国教师培训主要有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学历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机构(主要是高校)组织学员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模式。从“六五”到“九五”期间,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1998年教育部制订《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此后,我国教师教育重点由重视教师“学历补偿”转向关注教师“学历提升”,学历培训层次也不断提高。如今,本科函授已成为学历培训主体,教育硕士培训逐步兴起,在职攻读博士也屡见不鲜。学历培训为教育的发展和教师学历提升架设了便捷的桥梁。可见。学历培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我国教师终身学习和学历提升的主渠道。

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另一途径,其特点是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制宜,时间地点相对集中;培训内容注重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的介绍与应用,轻知识积累而重实践应用,尤其重视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提高,培训方式主要有机构培训和校本培训。

机构培训相对于校本培训而言,是以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的传统教师职业培训形式。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师资培训中心等是常设的教师培训机构,根据职能分别对新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起始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提倡的“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教育”,其定义在描述和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看法。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协会的有关界定,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该定义突出了校本:以学校为基地和培训主体,以满足学校教师工作需要为培训目的。国内专家有的认为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任职学校为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该定义则强调了培训:以大学和师训机构提供课程和教员开展培训。有的认为“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该定义强调了校本培训侧重点:以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上述三种描述之间是互补关系,综合理解就更加完整: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点,通过新知识、新技能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提高,以促进学校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从职能角度比较,学历培训以高校为中心,发挥了高校在教师职后学历提升和知识更新中的重要作用,使高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拉近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距离,提高了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机构培训集中体现了政府部门在教师培训活动的中心地位,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落实经费来指导并调控培训活动的开展及相关改革,现代教育报2007年1月15日报道,北京市出台中小学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意见,将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试行教师每五年带薪脱产培训一学期。政府机构培训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为教师培训奠定了基调。校本培训体现了学校在教师培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校本培训必须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体现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又要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时要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因此校本培训是寄托多方利益的共同体,是一种充满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近十年来校本培训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在我国全面展开,发展势头良好。

学历培训、机构培训和校本培训也有自身的局限:学历培训在提升教师学历和增长学科知识方面优势明显,但其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收效甚微;机构培训能因时、因地、短、平、快地进行教师专项培训,但往往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校本培训针对性强,能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但难以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农村学校由于不具备校本培训所需的各种条件而难以开展。

二、教师培训模式展望

新一轮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即将全面开始。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指出:计划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修订《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定》,试行培训学分制,深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教育部工作安排体现了政府对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面对即将到来的教师培训,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培训新模式尤为必要。

首先在模式结构上要有所创新。必须改变培训的单一职能结构,建设“学研用一体”的师训模式:学习先进理论与新技能,研究教育教学,用教育科学理念指导授课、评课,使学、思、行贯穿于教师培训全过程。主导学历培训的高校富有先进教育理论和专业师资优势,从事在职或脱产培训的师训机构有丰富的培训组织指导经验,开展校本培训的中小学有宝贵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资源,要把各方面的优质培训资源熔铸成理论实践型培训新模式。高校承担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中小学基地负责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师训机构进行组织协调,使理论实践培训紧密配合同步实施。只有理论实践互动的培训才能使受训者印象深刻,科学的培训结构会促使学员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这正是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

展望具有时代精神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在培训功能上也要有新的拓展。教师职业培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功能。对高校教育专家而言,给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传播教育科学新理念、新成果的最佳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好机遇,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价值的过程。对校本培训基地的专家教师而言,指导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既是展示学校优质专家教师资源并实现其价值的机会,也是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宝贵经历。对受训者而言,能同时接受高校教育专家的理论启迪和中小学专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指导是自身专业发展捷径。大学和中小学协作分工,共同承担教师培训职责,促进在职教师的实践、反思与提高,这正是师训新模式应该同时具备的功能。

篇11

一、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既有利于教师队伍管理,又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上半年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继我县“323师训工程”完成师训任务后,按照省教育厅精神,又启动了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

(1)骨干教师培训。“领雁工程”全面启动并不断落到实处。2月份,安排好了省“领雁工程”教师的脱产培训和实习生顶岗教学工作;3月份,县“领雁工程”小学数学班28人通过半个月的理论培训和一个月的实践培训顺利结业,初中英语班22人也通过了两个月的集中培训任务,培训骨干教师共计50名;4月份,县“领雁工程”小学英语班开班;

(2)教师全员培训。一是由教科研中心采取菜单式和小班化培训方式。培训了382名中小学教师和381幼儿教师以及105名新上岗的班主任教师;二是由学校采用校本研修的方式培训本校教师,收到较好效果。5月份,在鹤浦小学举行了全县校本研修现场会暨师训站长培训班开班仪式,表彰了13所校本研修先进学校;

(3)重点学科培训。一是利用名师工作室。小学语文、英语等名师工作室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深度蹲点培训,二是利用县研修团队。县研修团队的导师们到农村学校进行上课示范培训。

(4)各类专项培训。一是对三年内的新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对外来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三是师训站站长进行专项培训;四是对团队干部(班主任)进行专项培训。这些培训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奖励制度

(1)健全对名优教师的考核奖励。4月份,完成了“名教师奖励方案”出台的准备工作。摸清了我县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市名校长、市学科骨干教师、市双师型教师等有关情况,同时也了解了周边县市有关名师的奖励额和考核细则,现已制定出我县的初步奖励额;

(2)还出台了“关于开展象山县优秀教师跨校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意见”,充分发挥优质教师的应有作用。

(3)6月份,安排了对校长的年度考核工作,在7月份完成,评出了20名优秀校长。

(三)认真做好各项评选、评定工作

(1)3月份,积极开展市教育管理名师评选活动,推荐了市教育管理名师2名;

(2)4月份,完成创新学校管理校长论坛论文评选、论坛评选工作。

(3)教师职称评审是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1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这项工作,发出了有关通知;6月份,完成了教师职评的推荐、审核工作,并于7月18日进行了考试,公布了考试成绩。

二、加大力度,有序做好教师交流工作

根据县委文件精神,为继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做好教师区域交流工作

4月份,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区域交流的调研活动,先后召开丹城城区义务段校长座谈会、石浦城区义务段校长座谈会两次、文峰集团班子座谈会及有关教师座谈会,进行教师问卷调查统计,写出了关于教师区域交流的调研报告;5月份,出台了《象山县义务段学校教师区域交流工作补充意见》,计划把石浦城区义务段学校教师也纳入教师区域交流之中;7月份,汇总好有关校上报的教师区域交流名单,丹城城区25名,石浦城区43名,最后确定丹城城区交流16名教师交流,石浦城区考虑到情况特殊,决定暂缓交流。

(二)继续做好教师支教工作

一个是城区教师到农村进行支教,拟订出了《象山县教育局关于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选派了6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2名上挂培养两年的新教师全部回到原农村学校任教。另一个是选派县骨干教师到四川青川支教。根据省市有关精神,3月份,选派了首期1名骨干教师赴四川青川支教,现已圆满完成支教任务,并顺利返回象山;6月份,又组织了第二期赴青川支教报名工作,并在8月中旬确定了支教人员,现已到岗支教。

三、确保需求,顺利完成教师招聘任务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招聘程序和办法,认真做好教师的招聘工作。

今年的教师招聘工作比较特殊,分为两次二类三种形式来完成。第一次为县内常规性招聘,第二次为宁波市特岗定向招聘;招聘时分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两类招聘,招聘形式为专业知识考试,教学能力 测试和专业技能测试(音体美学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考)。根据师范类毕业生逐年减少的实际,招聘对象又有新的变化,今年除招聘象山生源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外,还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师范类、非象山生源的毕业生报考。结果符合条件报名的有443人,拟录用2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职教专业教师16人,学前教育55人。这些拟录用人员的体检工作全部完成。第一次招聘的毕业生已全部签订好就业协议书,完成了毕业生的档案检查、考察材料撰写及报到录用等有关工作,并全部分配好;第二次招聘的毕业生也安排好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

四、城乡兼顾,顺利做好人事调配工作

教师调配的面比较广,量比较大。主要包括跨县市调动(调出去和调进来)、跨系统调动、城区内调动、跨乡镇调动、进城调动、新进教师分配等。今年城区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师需求增加,但又要兼顾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进一步加大了教师调配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首先充分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5月份,出台了《县教育局教职工调配工作意见》,从紧控制教师进城调动的数量,规定各校上报人数控制在在编公办教职工总数的6%以内,同一学校同一学科调出不超过学科上报数的50%;6月份,完成了度各学校教师需求统计汇总工作和教师进城调动、跨系统调动、跨乡镇调动、跨县(市)调动、城区内调动的有关统计工作;7月份,完成了教师进城调动考试工作;严格控制跨县(市)、跨系统教师调动,共调出57人,占比例1.2%,县外调进16人,至8月中旬整个教师的调配工作全部完成,总体上比较顺利稳定。

五、增强意识,整顿规范编外用工

编外用工管理关乎社会稳定,必须不断规范使用。一要严控数量,依法核定;二要健全制度,签好合同;三要落实待遇,缴好保险。4月初,根据县劳动监察大队检查反映,部分中小学在使用编外用工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对此我们十分重视。在5月份,对系统内各单位的编制外用工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并做了具体的统计,对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了归类;在6月份,专门召开了编制外用工管理工作会议,通报了有关情况,还邀请县劳动局领导作辅导讲座,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强调下步整改的措施;再次,在会后加强督促,要求各单位整改到位。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各校领导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编外用工的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有效的消除了一些后遗症。

六、突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教育,提升素养,对于提升教育的形象和战斗力显得十分重要。上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师德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继续在全县教师中广泛开展宣传、学习、贯彻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了我县教师职业行为五条禁令;利用余姚梁弄中学校长徐立科先进事迹,在全县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向徐立科同志学习活动,组织了“党员教师谈师德”系列活动,包括“我谈师德”讨论活动和“师德高尚我先行”论坛演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