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03:08: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技术课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用户访问的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是多媒体课件设计部分的重要组成?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是一个多项学科参与的复杂工作,整个设计过程包含心理研究、美工设计、语言类等。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界面保持一致性、用户界面友好性、视觉平衡性、色彩搭配和文字可阅读性、个性化、界面与用户之间具有交互性、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解决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中如何引导用户正确使用课件,引导就是视觉导向设计。导向设计的概念为:表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或环境空间中导向符号的表现方式。导向设计可划分为视觉角度和环境设计角度两个领域,视觉角度用简单、整洁、醒目的图形符号来表达,环境设计角度用图形符号与环境相融合。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的设计当中也应注重视觉导向设计,使人机交互过程变得简便、快捷,界面上的图形、图像、符号、颜色、文字等能准确表达信息含义,通过导向模块使各界面之间的相互跳转变得有条不紊,模块中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和习惯,明确人机对话中视觉导向的重要性和用户需求。用户不仅包括授课者,还有学生。怎样才算是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和视觉导向出发?我们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一、把握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科,不仅仅注重实践能力,而且是学生终生有用的创造、发展、基础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我们谈信息技术离不开其存在使用的主体——人(在学校是学生)。认识到这个特点,对于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在视觉导向设计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课件在视觉表达中要充分突出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独特性。
二、把握网页课件界面布局结构、元素的合理统一
1. 统一组织界面布局结构、元素,使其具备合理性
布局是内容组织的必然结果,合理、统一模式的布局结构是网页课件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对网页类课件布局设计一般秉承基本的方法,视线往往趋向于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就好像界面的布局设计有某种自然的力量一样。网页课件界面的布局设计没有固定的套用结构模式,都是根据网页课件特性和学科特点开发的。通常上方或左侧为导航栏,下方或右侧为正文、主信息区。在整个设计中,主要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界面与用户交互性、引导性等重要因素。界面中元素的合理统一,对整个的浏览过程起关键作用。主要从文字、图形两个元素来考虑?文字也是承载信息量大的一种元素,除了本身表达的信息之外,还常承载着导向功能,可考虑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状态。图形直观明了,有视觉冲击效果强、容易识别的特点,常见用于标注、提示等。
2. 课件界面尺寸的大小对展示效果的影响
因素分别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个显示器分辨率,另一个是网页浏览器。目前对网页课件界面全屏大小基本上要求分辨率800×600或1 024×768就可以了,分辨率过小或过大都将影响课件最终的演示效果。
3. 浏览器对课件演示的影响
不同的浏览器会有不同的界面设计,浏览器占据了部分屏幕空间,剩余的空间才是网页课件的展示区域。建议设计课件时减去浏览器占据空间,才能合理地进行布局。网页课件界面尺寸是不是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答案是否。我们可以通过向下拖动页面或左右拖动页面这两种办法拓展空间,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页面内容最好不超过一屏。若内容多,应使用一定的视觉导向手段,充分考虑用户的期望、需要。
4. 界面的整体设计对课件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第一印象,网页课件界面整体造型就是第一视觉印象。整体造型指的是界面上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视觉形态,是对于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好的界面设计不仅是让课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还要让课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课件的定位和特点。界面是人与物体互动的媒介,换句话说,界面就是设计者赋予课件的面孔,面孔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带给用户的视觉享受不同,都应遵循简单、一致、记忆负担小、人性化的原则。
三、把握网页课件界面的视觉平衡
网页课件设计时,要求各种元素(图形、文字、空白区)都会有视觉效果。依据视觉原理,图形与文字比较,图形的视觉作用更大。所以,为了达到视觉平衡,在设计网页课件时需要以更多的文字来平衡一幅图片。网页课件界面中,文字是主要元素,各个界面的文字必须要统一格式、风格,字体、段落等要修饰。其次要统一色彩,例如背景、主体色、文字颜色、图片、按钮等,色彩能够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想象、情感。
四、把握网页课件设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统一
导学课件的几个制作经验
1.制作工具软件选择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软件操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将操作过程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和编辑好,放置于课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生疏的内容进行重复学习。笔者选用的屏幕录制软件是Camtasia。
(2)媒体整合
PPT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演示文稿软件,而Storyline是近年来另一款流行的多媒体整合工具软件,它有着许多的优点,如交互设计、图层功能等。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课件的功能设计及个人喜好加以选用。
2.在VB中播放PPT
要做到笔者前述的窗口前置,可以用VB制作课件播放的窗口,然后通过程序实现。而在VB中播放PPT,需要用到Windows的API函数。这里,笔者将经过验证的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在VB中建立一个窗口,命名为frmSS,其中的代码为:
Option Explicit
Const APP_NAME = "PowerPoint in VB window"
Public oPPTApp As Object
Public oPPTPres As Object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FindWindow Lib "user32" Alias "FindWindowA" (ByVal lpClassName As String, ByVal lpWindowName As Long) As Long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SetParent Lib "user32" (ByVal hWndChild As Long, ByVal hWndNewParent As Long) As Long
Sub Form_Load()
frmSS.ScaleMode = 2 ’point 模式
Dim screenClasshWnd As Long
On Error Resume Next
Set oPPTApp = CreateObject("PowerPoint.Application")
If Not oPPTApp Is Nothing Then
Set oPPTPres = oPPTApp.Presentations.Open(App.Path & "\test.ppt", , , False)
If Not oPPTPres Is Nothing Then
With oPPTPres
With .SlideShowSettings
.ShowType = 1
With .Run
.Width = frmSS.ScaleWidth
.Height = frmSS.ScaleHeight
End With
End With
screenClasshWnd = FindWindow("screenClass", 0&) ‘找到PPT播放窗口
SetParent screenClasshWnd, frmSS.hwnd ‘将播放窗口置入VB窗口
End With
Else
MsgBox "Could not open the presentation.", vbCritical, APP_NAME
End If
Else
MsgBox "Could not instantiate PowerPoint.", vbCritical, APP_NAME
End If
End Sub
这里和VB程序放在同一目录下的PPT文件名为test.ppt,程序的功能是运行后在窗口中播放指定的PPT文件。
3.在VB中播放Storyline
由于Storyline自带的播放器无法做到窗口前置,所以要用VB设计Storyline课件的播放器。Storyline课件的启动文件可以是一个SWF文件,也可以是一个网页文件。而在VB中,也可以使用Flash控件和浏览器控件。如果在Storyline课件中使用了JavaScript代码,则一定要在VB中选择浏览器控件才能使其正常应用。用VB的浏览器控件打开带有JavaScript代码的Storyline课件,会弹出安全警告,要想取消此警告,可以设置控件的silent属性。
4.VB窗口前置
VB窗口前置也需要用到API函数。例如,在VB工程中添加一个模块,可以添加以下模块代码和窗体代码。
模块代码为:
Declare Function SetWindowPos Lib "User32" (ByVal hWnd As Long, ByVal hWndInsertAfter As Long, ByVal X As Long, ByVal Y As Long, ByVal cX As Long, ByVal cY As Long, ByVal wFlags As Long) As Long
窗体代码为:
Private Sub Form_Load()
SetWindowPos Me.hWnd, -1, 0, 0, 200, 200, 3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Timer1.Interval = 200
SetWindowPos Form1.hWnd, -1, 0, 0, 200, 200, 3
End Sub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计时器控件并不需要事先手工添加到窗体中。
5.Storyline中的提交
导学课件不仅可以设计学生与程序的交互,还可以提交多种信息如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问卷调查的信息收集等给教师。经过对多种方法的尝试和比较,笔者最终采用了asp网站服务器收集数据,而Storyline中使用JavaScript编写提交代码。
下面是学生课件的一个提交按钮脚本:
var player=GetPlayer();
var url=player.GetVar("host");
var b=player.GetVar("ly");
url=url+"/addly.asp?gj="+b;
xmlhttp=new XMLHttpRequest();
xmlhttp.open("get",url,true);
xmlhttp.send(null);
服务器(教师机代用)上的接收提交数据脚本Addly.asp: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
conn.open server.MapPath("db.mdb")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rs.Open "ly",conn,2,3
rs.AddNew
rs("gj")=request.QueryString("gj")
rs("jh")=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
rs.update
rs.close
set rs=nothing
set conn=nothing
%>
查看提交数据脚本: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
conn.open server.MapPath("db.mdb")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rs.Open "ly",conn,2,3
do while not rs.eof
response.write( rs(0))
response.write( ",")
response.write (rs(1))
response.write( ",")
rs.movenext
loop
rs.close
set rs=nothing
set conn=nothing
%>
服务器采用的Mywebserver软件,能快速地进行部署。在使用时要注意关闭计算机上其他软件使用80端口。
对于数据的查看,笔者采用Excel编写了宏代码来读取数据并进行查看,用于读取数据的一个按钮的部分代码如下:
Dim HttpReq As Object
Set HttpReq = CreateObject("MSXML2.XMLHTTP.3.0")
URL = "http://localhost/viewly.asp?time=" & Time
HttpReq.Open "GET", URL, False
HttpReq.send (Null)
a = HttpReq.responseText
6.其他一些JavaScript的功能实现
(1)读取文本文件
var ForReading=1;
var fso=new ActiveXObject ("Scripting. FileSystemObject");
var f=fso.OpenTextFile("c:\\test.txt",ForReading);
var arr=f.readline();
alert(arr);
(2)获取当前目录
var syspath = location.href;
syspath = syspath.toLowerCase(); //把路径名称转换成小写
myPosition = syspath.lastIndexOf("/"); // 获取文件路径中的最后一个"/"
syspath = syspath.substring(0,parseInt(myPosition)+1); // 使用substring函数 截取"/"之前的字符串,就得到当前目录的路径
syspath = syspath.replace("file:///",""); //这里要把file:///替换为空,否则会报错
syspath = syspath.replace(new RegExp("%20","gm")," "); // 如果文件名中含有空格,则要还原空格,替换所有的 %20 为 " "
alert(syspath)
这里要强调的是,JavaScript语言是大小写敏感的。
关于导学课件与面对面教学的关系
1.面对面教学(教师直接教学)的优势
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其实不在于“精讲”或“细讲”,因为课件同样可以把教学内容表达得足够细致和清楚。其优势在于:一是教师现场教学具有更多的针对非计划的课堂事件的灵活性,而课件的内容是事先安排好的,很难立即做出改变;二是教师现场教学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和个人风格,而计算机软件是难以做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
2.媒体教学(如课件自学)的优势
媒体教学也有其独有的优势:一是它可以让学生较为方便地重复查看,很多媒体资源都有良好的交互控制机制,这样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来说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二是它具有良好的易于传播的特征,它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方便地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这对优质资源的共享是颇为有益的。当然,有的教师会说,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自觉性,所以以自学为主的课堂设计难以取得实效。对此笔者想说,技术不是万能的,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学习过程的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前置小窗口的课件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比网页形式或Word文档形式的教学辅助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对照学习,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改善学习效果。
3.课件制作的技术障碍及解决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网络教学为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安排学习提供了条件,而网络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分析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更具开放性,同时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现阶段高中生自主学习现状
从目前高中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教师的讲解,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或自主获取知识的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对自主学习感到陌生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或演示,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形成了学习上的“定势”
很多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传统教学方式,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可能一直陪伴着学生,导致上高中后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能够主动自主学习的比较少。
3.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也不愿自主学习。
虽然,部分学生也知道自学,也知道课前预习,但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只是简单地把内容浏览一遍。在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一定空间,这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懒惰和消极。
三、网络课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1.网络课件分析
网络课件是指以网页形式制作并可在网上运行的,以超链接的结构制作的教学软件,其本质是Web应用程序。
网络课件一般具备如下特征:
(1)多数网络课件是网页型的,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2)网络课件实现了超媒体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3)网络课件更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2.网络课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1)网络课件可以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课件能够做到声形并茂、视听结合,教学形式多姿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网络课件可以改进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同时,网络课件的应用,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网络课件在课堂上应用,能够很好地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
网络课件本身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注重信息交流,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互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或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可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的相关问题上。学生也可自主控制教学进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课件多设有“在线讨论”等内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流、讨论。这种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发表观点,分析评价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网络课件在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利用网络课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课件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制作高质量的网络课件是利用“课件”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1)网络课件的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重难点突出,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网络课件的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网络课件的情境创设应注意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要创设接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进入情境就是获得新的体验,得到新的发现,调动学生探讨新问题。
(3)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设计网络课件时要以“学”为中心,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使课件具有针对性。
(4)网络课件的设计要突出探究性问题。
要实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件设计的问题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要能够通过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网络课件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真正整合在一起,使现有的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课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标准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准确、精当,重、难点突出,启发引导得法,归纳总结到位,教学有法,但不拘泥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活动和表现的平台,保证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最关键的是,学生活动积极专注、全面深入、自主自信、习惯良好,而且要会思考。
2. 利用“龙芯”系统,创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准备
(1)教师的课前准备:除认真做好备课常规工作外,提前检查好设备,准备好学生活动素材。
(2)分组:随机分组,每4人或3人一组,以方便学生小组活动为宜。
(3)以班为单位建立QQ班级群。
(4)利用“学龙网”让学生自愿报名,组织虚拟班级和小组,方便网上讨论和检查评价。
3. 利用“龙芯”系统,组织课堂教学流程
(1)学生预习,明确任务。通过QQ群向学生发送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提前到机房预习“龙芯”版教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作品鉴赏,思考分析。利用学校网站或电子教室软件,提前向学生课堂教学内容作品展示,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绪,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3)分析任务,获取素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根据学习内容搜集和下载素材的习惯。
(4)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素材,自习教材,初步完成学习任务。
(5)小组合作,共同延伸。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生生互动。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作品评价,拓展提高。通过“龙芯”系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设计出新颖、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既可以深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实践
1.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信息技术课无疑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一堂课如果使用了信息技术,无疑是让学生很开心的事情。但学生之所以喜欢到计算机房来上课,兴趣可能是多方面的,也许是为了某个好玩的游戏,也许是为了和QQ好友聊天,也许是某部小说正看得起劲……
学生的潜在兴趣反映了其信息技术基本信息素养、能力水平。这也正是确定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利用“龙芯”系统构建有效课堂,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紧紧围绕培养和激发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成课堂教学资源。例如,学生自带的一些软件或游戏在“龙芯”电脑上无法安装或运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龙芯”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是Linux操作系统,而所带的软件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安装与运行,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理清硬件、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学生高效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信息技术课一周只有一节课,时间的把握和利用是一门艺术,师生双向活动都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尽量减少统一讲解的时间,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教师既是指引者,又是参与者。学生的活动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无穷乐趣,提高学生“遨游”信息世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每堂课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的安排要以学生的尝试性练习为主,积极启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创造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只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点拨,不过多干预学生的操作。
3. 重视单元性学习,合理利用“龙芯”教材
“龙芯”版《初中信息技术》分为上、下两册,共12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龙芯”版教材单元整体性强,教材图文并茂,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强。教材所举实例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可按照领会学习目标自学教材学生模仿练习布置课堂任务自主合作探究作品提交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拓展提高的步骤进行。有些单元甚至可以先提出整个单元教学目标任务,然后逐步展开,围绕单元目标,完成一系列的分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信息素养,达成学习目标。
4. 合理利用“龙芯”极域电子教室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不能靠简单地控制学生使用的机器和学生的行为来实现,而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切实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和督促机制,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常规。使用“龙芯”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电子白板功能在课件或软件的重要位置进行讲解,通过电子笔代替鼠标的功能进行操作,使上课更加高效;利用电子白板的投影、幕布、放大镜等功能及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当前重点;利用“龙芯”极域电子教室中的“点名”功能让学生用真实姓名来进行注册,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与教师有初步心理接触,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利用“广播、监控、学生演示”等功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督促,形成一定的心理暗示,实现教师的外部监督和学生自我监督的双重管理;通过“龙芯”电子教室的“学生演示”、“文件提交”、“随堂小考”等功能,实现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组织各种课堂学习评价,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5. 充分利用“学龙网”云计算功能,拓展学习内容
“学龙网”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分年级将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测试要求呈现在网站中。利用“学龙网”的云计算功能,将“龙芯”教室中的每一台计算机作为终端,既可以克服“龙芯”电脑在目前软硬件上存在的某些实际情况,实现跨平台操作,又可以让学生获得实用的教育资源。通过“学龙网”,还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丰富学生的信息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顺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日益成为了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新课标适应时展、顺应国际潮流,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明确提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那么,在当下“如何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信息技术新课标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新课标中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新课标的特点是: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2. 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创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如此。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从原来的“DOS+WPS”到现在几乎被完全视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如何自学,可以从两方面去培养:一、课前的预习,即对教材的自学。学生学习新授内容之前,把将要学的内容去看懂,读懂,能基本明确操作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至于成为死板的灌输式。二、是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如何来形成自学呢?教师应提倡学生订阅各种计算机刊物,让学生能主动去看去学,掌握更多地知识技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探讨及向老师的指教来逐步掌握。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5)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都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勤动手多训练,多讨论交流才会学好信息技术,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将来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因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是以问题解决及项目研习为学习模式,以成员间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团队学习活动为主,完全符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所以,构建和谐、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对于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是极其有益的。
二、应用博客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博客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方式,但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BBS等方法更简单和容易,现已成为集体或个人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在我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落实,教育博客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起来,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相长的有效工具和平台。应用教育博客构建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存在着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1.博客在各年龄群体中的拥有率日渐增高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互联网的十大应用领域中,博客及个人空间位列第八。今天中国的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并且,2006年以来,中国的博客出现“低龄化”现象。天津市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近日针对1000名学生作的抽样调查显示,天津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57%的人有自己的博客。由此可见,博客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对青少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兴趣决定学习态度、决定使用效果、决定最终成败,这也是利用博客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因素。
2.博客的零门槛,适应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的能力要求
学习共同体的营造,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即应该适应全体成员的能力范畴。对于共同体中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去建立专业的网站或使用高难的技术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而博客的迅速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零技术、零成本和零形式等特点。
教育博客一般都依托于专业的网站或属于托管博客,不需要成本。并且博客的建立不需要深奥的专业知识,只要注册,就可以写作、编辑、上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博客中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板供选择,作者不需要为形式耗费时间和精力,这对于高中生和家长尤其适合。这样,对于使用它的人就做到了“零门槛”,使教师、学生、家长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上,适应所有成员的能力,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案例研究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组织形式不合理、参与热情不高、主题分类杂乱、群组成员交流互动少、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行政力量的支持等问题。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博客群还没有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中应发挥的功能包括:
1.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实现延展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环节,就不能消化理解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延展教学活动。首先,可以在博客中专门设置类似于“同步课堂”的栏目,放置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补充教材和讲解视频,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还要设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深化的模块,例如“拓展空间”和“同步测试”等栏目,来支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其次,信息技术的学习共同体不仅仅可以用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还可以通过博客的超链接功能,把其他科目的教师博客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进行链接,汇集高中课程相关网站,勾勒知识地图,让学生按图索骥、自行学习。
2.合理组织,形成协作学习的广阔天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主体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微课程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微课程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特征性,这样为微课程的实现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本文就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出了探讨。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微课程教学的定义,是将信息技术的课程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将其中的模块分解为目标、任务、方式、材料、作业以及反思六项微课体系。它是将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学习方法作为核心,同时,将小学生学习中的材料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将知识点进行细分,围绕这些知识进行的视频创作,借助于学生设计任务目标,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的课程。其特点如下:
1.学习时间缩短,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微课程的设计是按照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的设计,通常时间设定在10min以内,这样的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课本中的内容知识点,同时,老师结合知识点提出有趣的知识点,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多层次教学,让学习具有针对性。由于小学生成长环境与教育环境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微课程教学,只采取一种微课程教学是片面的,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微课程教学时,可利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层次需求,这样因人制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减轻老师负担,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进行辅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满堂灌和重复教学,微课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可以做一次科学的策划,构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自主学习,减轻老师教学负担。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
(一)微课程课前准备工作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的非常关键性的一步,课前准备工作时将学生的需求信息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的,不仅仅是对微课程主题的构思,也是对教学计划目标进行的细化,同时针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生的信息水平和学习经验、态度、问题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微课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学习需求的实现只有从微课程的角度展开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后期确定微课程主题后,能够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和学生学习微课程自学的内容两个方向进行提出教学内容的实现,这样针对性强,主题鲜明。
(二)微课程学习过程设计
对微课程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是对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人、微讲解以及微作业三个环节,主要的设计分为教学画面和教学语言,画面的呈现是给学生图片、文字的体现。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通过拍摄录制的方法把需要讲的课程录入到视频中,再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制作周期较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录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视频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微课程学习的支持设计
对于微课程支持设计而言,其支持的对象就是主要的微课程素材和相关的资源信息,比如微课件,要通过进行信息技术的设计,将一系列不关联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将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演示,手段为PPT模式。微课程上体现什么内容,传递什么内容,需要老师进行可操作性的设计,以便教学的实现,不能太过于繁琐。
(四)微课程教学课件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的课件设计,是依据课前准备工作和教学计划模块设计基础上实现的,老师可以根据微课程学习过程方案和微课件、素材等资源,利用视频录制技术对教学活动实施录制,后期进行必要的剪辑,制作出10分钟之内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常见的微课程视频制作的方法有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智能手机拍摄、交互白板+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数码摄像机拍摄等等。这些微课程制作的方法依据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制作的,能够充分将视频分为讲解型和操作演示型两种方式,完成之后,借助一定的专业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发病,相应地展现给学生学习。
三、实践的效果
微课程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使用更能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小足,大大增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同时,在微课程的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正确看待微课程的作用,正确而对、理智处理微课程与教师、教材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借助于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应用,学生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性学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知识变得简单、好记,让知识点更加的立体化,通过以上的设计,充分地证明了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晗阳.微课程在小学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是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使用的常规教学方法,同时也正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教师过分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板书的使用相对减少,甚至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上信息技术课,尤其是在机房上课时,教师没有板书,似乎已成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景象。
一、什么是板书
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符号、图表、文字进行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板书是为了弥补讲课时的不足之处,教师通过图解、符号、文字、图表等方式,把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
从学生的角度说,通过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图解、符号、文字、图表等形式的板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掌握本节课堂教学的知识。
二、怎样设计有效的板书
设计板书的目的是要为我们的学生获得最大并且最有效的收益,这才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机房课堂中,教学板书的多与少和各式各样的形式都必须根据实际教学而定,不能刻意去为板书而板书,也不能扔掉板书不使用,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去订制设计有效的教学板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
获得有效的知识。
1.设计出好的板书应该先熟知的几个问题
(1)提纲式板书
所谓提纲式板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程序以及教学重点内容的内在联系,把它编排成一个系统。像这种板书的优点在于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等,是现在所有学科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板书形式。
(2)对比式板书
所谓的对比式板书是依据学生现阶段已知的相关知识和教学内容,用比对的方式凸显出知识的不同性。像此类板书对比性质比较强烈,非常适合教师去指引学生分辨清楚知识的不同性与共同性,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3)词语式板书
所谓的词语式板书是依据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分析,从中提炼出关键性的词组成板书提纲。此类板书在语文教学上运用较多,其主要优点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重点词语,从而进一步明确
教学的主要内容。
2.机房课堂中板书的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的机房课堂中的板书可设计成以下几种最常见的板书形式:
(1)为完成任务设计提纲式的板书
任务驱动法一般是信息技术机房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教师来制订任务的,学生围绕着任务去完成。每当遇到一些小的操作困难,学生可以进行自学和同学之间讨论,同时也可以向教师进行求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主探究性地学习,还能不断地发现出新的问题,并且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
(2)为操作提示设计的序列式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花在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上,一般的时候教师都是选择自己讲解或者向学生示范的方式来操作教学中重要的内容,这样的操作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一闪即逝,学生只是凭记忆重复着教师的操作方式。显而易
见,这样对他们的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是有弊端的。尤其是像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底子薄的学生来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序列式的板书,让操作的步骤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3)为了突破难点设计出的强调式板书
强调式板书可以依据所需,增强针对性,突显出教学中的一些难点,这种板书是教师在丰富的经验之上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的主要板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操作上的难点,经过反复的探究仍然不解。如选修《2.1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中属性窗口的使用,“选定对象”是操作的难点,然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关键点,为突出这一难点,可设计出下列的板书:
[选中界面上控件 属性窗口改属性
原则:
选中……修改]
此类板书,对一些关键的地方进行了强调,这样可以更快速地引导学生让其发现操作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漏掉了关键性的一步:选定对象。
总之,在多媒体渐渐普及的时代,我们依然要精心去设计板
书。多媒体课件的目的虽然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但是它与教学板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课件声像俱全、形象生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用它取而代之板书。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时间并不太长,但是课堂教学艺术却博大精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讲课艺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仍然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极强,光凭语言交流难以使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没有这些条件的也可以安装电子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使用它给学生展示教师上课的演示过程。除上述硬件设施外,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在错误中最终求得真知。
二、适应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的学生,由于条件有限,个体差异的悬殊更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情况,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差异把学生划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优等生电脑基本功扎实;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学困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统一要求,又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让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上机时确有事做、确有收获。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目标――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不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四、体现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如果老师上课时生怕哪个问题没有讲清楚而面面俱到,那么留给学生的则是简单模仿或按部就班的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老师讲过的问题虽能解决,但遇到难题便会束手无策。为此我在上课时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如讲Word表格修饰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边框粗细”、“边框颜色”、“设置单元格底纹”等操作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合作探究等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他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五、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够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主动进行学习,由此方可取得高效收获。在中职数学中,大多数学生由于其高度抽象性,而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而通过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其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由此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较能够非常便捷地对某种数学情境进行创设、改变和探究,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思考,并得出结论、归纳分析。
如在点的轨迹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样的两段动画:“嫦娥一号”在太空中飞行的轨迹和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关系及轨迹。通过这两段动画来让学生明白轨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着为学生呈现问题情景:“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放着一个物品,那么这个物品是会直直地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接着就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是员工数学建模的过程。为了帮助探究,首先引导学生猜一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见解,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利用几何画板追踪点功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做出严格的证明。
2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动态效果,对实际生活情形进行生动有趣的模拟和呈现,能够使生活与数学有效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如对于概率相关的知识,学生往往都只是有一个好像应该如此的感觉,并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特别是抛硬币、抛骰子及摸彩票实验,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但是太费时间,而且次数太少,难以达到效果,又枯燥,因此很多教师都是一句话就带过。这就让学生感觉有那么回事,可又满腹疑问。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不仅可节省时间,又能进行多次实验,同时还能够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归纳出有趣的结论。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3 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直观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是在创造过程中像试验性的归纳科学。”由此表明,数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能够将数学进行直观的表达,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通过实物操作也能够表现出知识关系,但是若超出实物层面,则不能进行很好的表现。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就突破了实物的局限,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由此为数学实验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如在立体几何的相关教学中,一个可以随意旋转、伸缩和倾斜的动感几何体课件的演示,就能让学生实现对相关图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同时通过课件还能够准确地揭示和把握图形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有用。以三棱锥的体积公式推导为例,在进行推倒时需要将一个三棱柱分解成3个三棱锥,这个过程中图形变化十分巨大,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一时间难以理解。此时,只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将整个切割过程进行模拟,然后从头到尾地展现给学生,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将需要比较的两个三棱锥逐步恢复到切割前的状态再分开。通过分开复原再分开的演示过程,学生能很清楚地得到所要推导的结论,对于教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
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法上必须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电脑的普及率还不高,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操作的做法显然不实用。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一边做一边进行适当地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过之后再让学生上机实践一次,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我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精讲,这样才能给学生多练的时间。
二、强化练习 ,提高效果
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相当强的课程,信息技术课非常强调练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不同的小学对电脑的接触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基础练习对学生来说比较重要,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在初二年级在讲完“flash”动作补间动画制作太阳升起动画之后,安排一节自主应用课,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要点,制作几个简单的小动画,一方面通过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另一方面,给他们布置任务,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在初一的“Photoshop”中的选择工具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来绘制简单的小企鹅,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每教学一项新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定量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新课内容,熟练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任务驱动,在做中学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采用的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我在Flash的形状补间动画教学过程中,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在哪一层、哪一关键帧为起始关键帧;(提示学生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形状补间动画变化前后的对象是位图、矢量图、文字或元件,必须要被打散;起始关键帧与结束关键帧的内容完全不同),任务驱动:设计5秒钟的时间来实现水汽凝结成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实现,通过展示错误作品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展示学生正确作品,学生再加深练习,完成任务。
四、分组教学,激发兴趣
在最初进行计算机教学时,虽然采用了演示讲解、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但是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同,所以在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开始我也是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采用了分组教学,给学生分成小组,按教室座位分成几组,根据平时的观察,每组设立2-3名小组长,这些小组长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接受吸收的比较快,操作熟练,自己在完成任务之后,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这样就避免了诸多弊端,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这样的分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照顾不过来的情况。
五、课程整合,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例如:用自选图形设计本班的班徽,用艺术字设计本班的班训,利用Flash制作课件等等。这种做法,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
例如:我让初二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自己理想的Dreamweaver网站。由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主题,因此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查找有关资料,精心地制作出一个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个性于一身的网站。这样,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课外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实践能力。
六、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例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使用 Word2003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后交给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来出版班上的墙报。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