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传媒论文

体育传媒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30 09:2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传媒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传媒论文

篇1

就内蒙古新闻媒体而言,如何才能形成吸附力、提升传播力、加强舆论引导力,怎样深入基层、怎样进行新闻表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重视研究、开发受众资源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传者,如果职业的媒体记者不说他们想说的话,他们就会自己来说,但在职业传播者和非职业传播者之间,毕竟是有着区别的②,无论哪种类型的媒体都不能忽视这一点。所以,走进基层,深入受众,将受众视为新闻传播链条上的重要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是首先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视受众,首先从受众调查开始。在各类媒体改、扩版相对频繁的时代,充分有效的受众调查是媒体开展新闻业务的首要依据。受众调查绝不是“走过程”,那种调查问卷让家人朋友填写,甚至同事之间互为对方填写,不去科学地进行调查对象选择、改版讨论从“这屋”到“那屋”,而没有走出去,没有考察学习的改版很难有好的效果,尤其在“受众本位”的时代,媒介传播方式、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缺乏科学严谨的受众调查,媒体是不会出现跨越式发展的改版的。而当前受众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增多,放弃哪家媒体受众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的,媒体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改观,必然被受众疏远或偶尔问津,这样的媒体自然不会形成传播的力量,也就不会有什么舆论引导力了。

以纸质媒体为例。当前纸媒在打造、展示自己的风格特点方面都比较重视“有深度的内容”,所以评论性的专栏、版块、版面也因其符合大众议程设置而深受欢迎,特别是不同类型媒体新闻资源共享时,这些深度内容往往成为首选,这也加大了纸质媒体的思想影响力。此外,受众在接收报纸上思想性和时效性都比较强的深度评论时,阅读的便捷性、传统翻阅习惯的文化感受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基于这些现状,报纸在打造评论性栏目吸引受众时,需要注意不能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避免独家的评论稿出现“断货”,这就需要充分发现、利用有思想、有深度的社会人士,引其高见跃然纸上,受众的智力资源此时应该被充分开发。这样就可以避免要么就是不痛不痒的稿子出来,要么就是显然的“借用”这类降低报纸的社会评价的现象出现。报纸作为权威性极强的传统媒体,在民众的社会“求解”需求上必然有所担当,不然,这样的权威渠道说不明白民众“应知”的问题,民众想要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只有通过其它渠道获解,这“其他渠道”的往往就会被“社会发展噪音”所利用。

再如广播。广播的传播符号是最单一的,只有声音符号。这样的“单一”也形成了广播的传播优势――受众的接收条件要求不多,也不高――任何传播优势都是建设传播力所不可忽视的。无线电传播在传播媒介形式发展迅速的今天,想要形成并加强自己的传播力,不能仅仅像几年前那样特别强调重视“移动”受众的开发了,随着受众接受信息环境的变化,应该是充分利用广播的“伴音”功能开发“居家”受众和“在线”受众的时候了。

在广播事业发展被电视等类型的媒体冲击的时候,城市电台交通之声潮涌而至,看中的就是广播的“伴音”功能,任何其它类型的媒体都要占据受众视线,唯独广播不用,所以“移动”受众被大规模开发了,而且对移动受众的传播已经越来越成熟了,甚至移动电视借鉴之后都有了大踏步的发展。分析目前的传播环境和技术手段,数字电视的发展让电视机也可以成为“收音机”,在“宅”时代,完全可以让有资讯、有深度、有参与、有服务的声音成为居家者的“伴音”,而网络传播又可以让这些声音在线收听,无论是想要“在三心二意状态中的轻松娱乐”还是想“偶遇深度再行参与”,都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广播要深思熟虑如何培养居家者、在线者的收听习惯,有了受众,才有传播力建设的前提,才有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

突出优势资源优质利用

不同新闻媒体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载体、品牌、社会关系等要素,是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的,即便是同一家媒体,不同的子报、不同的频率、不同的频道等因为定位的不同、机制的不同等原因都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差异之下,就有优势传播资源的存在。对于一家新闻媒体来说,优势传播资源当然应该承担重要的传播力建设的任务,担当舆论引导的重任。就内蒙古媒体而言,拥有了优势传播资源,就需要加强传播内容广覆盖、深影响的策略研究。

以自治区级电视媒体为例,有两点需要特别考虑:一是从国内电视媒体竞争战略的角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卫星频道”资源。在优质栏目并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卫视若拨开各种利益干扰,让定位为整个区域的、观众喜爱的、服务性和引导性都很强且能持久深入民心的栏目,能够享受到“卫星传播”的频道资源。比如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绿野”栏目,这是一档面向广大农牧民的服务性的栏目,但其关于农业生产、农产品介绍、民族地区风情特点等内容也吸引了很多城市受众,同时也是传播我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形象传播”性的栏目,作为全区性定位的农牧业栏目,制作水平、记者编导素质,服务农牧民生产生活、开阔“城里人”眼界的内容,在覆盖范围内比较高的收视率,专家比较高的评价等等,都足可以成为区内外更多受众共享的新闻产品,同时,这档栏目对于传播内蒙古的地方特色形象也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再如内蒙古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百姓热线》,这是一个以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要定位的谈话性栏目,栏目制作团队在操作过程中对焦点问题解决的“建设性”把握、客观性分析还是非常到位的。主持人及制作班底的选题把握能力、分析问题的理性程度、现场驾驭水平、上通下达的意识在本地媒体中水平都比较高。这样精彩的栏目,必然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内蒙古电视台在栏目运行机制方面出台具有可行性的让优质栏目享用更高展示平台的措施,内蒙古电视台的覆盖全区的传播力就会增强,影响力就会加深。

二是按照新闻规律呵护已经成长起来的地面频道栏目。在内蒙古地区,各级电视媒体传“民声”、为“民生”所做的新闻栏目,在相应盟市都有了较为广泛深入的影响,但随着一些深入百姓的民生新闻栏目业务逐渐成熟,栏目也越来越需要净化了,明里暗里各种形式的广告、增加广告时长等成为了一种现象,这样的“注水”现象带来的必然是栏目的社会评价度降低,栏目传播的心理辐射力减弱。

三是深入研究如何才能培养出并留得住高水平的记者编辑的问题。人才的不足在业务方面体现为具体新闻热点、焦点及现象报道的策划不是很充分,常规报道选题覆盖面还需要更广,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还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报道形式也要有突破性的发展。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记者编辑的能力、水平问题,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只有提高记者编辑水平,培养优秀的采编人员才能做好新闻产品,奠定受众接受媒体影响、引导的基础。

四是认真探讨如何让记者真正发掘最有活力的新闻源。前三点是媒体运行机制的问题,是“保障性”问题,最后一点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传播链条上优质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不能不承认,太多的职业记者忙于跑会议、编材料,报道基层时总爱转一转、看一看、编一编,因为缺少与基层群众真诚的沟通所以得不到真实有效的信息,文风格式化,可看性可读性都不强。这样反映典型心态、代表性意见、最鲜活的有价值的信息都得不到,当然难以反映民意诉求,反映生活新变化,难以更好地承担起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和理顺社会不良情绪的职责。作为地方媒体,必须深入研究并支持、帮助记者真正深入基层一线,让记者真正能够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采写报道,充分体现新闻的亲和力、贴近性,以切实提升媒体的传播力。

急需建立健全研发部门

研发机构的设置是民族地区电视研发工作的第一步。自治区级的传统媒体一般都设有自己的研究部门(或处室),成员构成一般是退出一线的资深新闻人,他们经验多,工作成熟,但按照新闻业务稳锐相济的团队搭配原则,还是需要补充节奏快、激情足的年轻人,使该部门真正成为对媒体发展活力起到奠基性作用的部门。当前媒体发展环境中,若研发部门对媒介栏目的传播力建设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当资源被闲置下来的时候,往往是领导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去。

媒体的传播力建设、引导力加强,应重视充分利用研发部门的功能。以电视媒体为例,其研发工作主要有宏观、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为电视台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关于台网互动发展战略研究,大凡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多是与权威的传统媒体的报道形成互动后的合力所致,有自己网络平台的传统媒体的栏目这时有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影响广泛的舆论事件做出很给力的新闻报道,从社会功能的实现上来说为和谐有序的舆论环境、社会环境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媒体自身发展来看,栏目传播力、影响力与栏目的“含金量”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所以,传统媒体应该深入研究与网络的融合互动发展策略。

微观层面,主要为一线业务服务,进行节目形态的研究――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及附加价值是基于各个版块、栏目的传播力形成的,而栏目的推陈出新、蓬勃发展是需要有个研发队伍支撑的。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例,研发部门应该先于记者做出反应:如何组织评比活动鼓励来自基层的新闻作品和文风清新的短新闻,让“走转改”活动形成记者的一种报道习惯,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激励记者的积极性,保障成效固化,如何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影响新闻生动、鲜活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这样,传播质量的跟踪评估、新栏目的设计开发、传播资源的整合增值以及在不同刊播平台的进入退出机制,都会由该部门及时而有建设性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决策层。

目前在内蒙古地区的新闻媒体研发,还可以通过“融智”来扩充研发队伍,增强研发力量。比如各类媒体的研发机构吸收经营管理、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教师加入,共同进行媒体发展战略、栏目发展策略及具体新闻报道策划研究。专业教师媒体操作经验少,但经典案例研究多,恰好可以补充媒介从业者忙于采编业务疏于经典案例研究的不足,另外,“编制”内外不同的人员在利益衡量、人际关系处理上还是有区别的。

媒体上关于老百姓真实生存生产生活状态的报道多了,老百姓原汁原味的话多了,新闻媒体精彩有效的传播也就实现了,这就意味着媒体的受众群数量增加及多层次的介入,也意味着媒体影响力的深度开拓,更深层的是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百姓被错误的、偏激的、不良的信息误导,让百姓辨析、抵制社会发展噪音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心态健康良性发展。以提升媒体传播力加强新闻舆论引导,良好有序的思想传播环境、社会心理空间才能持续发展,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就减少阻力与障碍,各类媒体当共担此任。

篇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19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提升,各种科学技术在新闻媒体当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而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在丰富文化内容的同时,大大提升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在新媒体的发展当中,文化传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新媒体自身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更深度的挖掘。所以说,通过强化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在增强文化传播力当中的作用,为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

1新媒体的含义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建立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各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充分的融合进入,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新媒体的形式十分的广泛,包括触摸媒体、数字报纸以及数字杂志等等,@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时间以及地域现实,用户能够利用互联网实时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在地域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每一位用户在互联网覆盖的区域内,都可以了解到全球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其次,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能够实现跨时空的高速传播,为人们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

2.1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有着很强的互动性,每一个用户都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迅速的交流,这就使得新媒体逐渐的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交流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作用的发挥,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与匿名性,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新媒体当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改变自身在现实社会当中的角色束缚,在信息的传递当中获得更为高度的自由,在促进沟通效率提升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大众文化认同感以及向心力的形成提供可靠的保障,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2.2对传统的文化传播系统进行整合

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能够利用自身快速便捷的传播手段,对传统的文化传播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对文化传播力产生影响。在新媒体环境当中,人们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与手口相传的方式,而是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更为便捷快速的信息传递,从而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种便携式的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这也就为文化传播的路径优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其市场空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对接

在新媒体的应用下,文化传播不仅能够改变以往的时间以及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极大的便利,进而对传统的文化传播力产生明显的影响。首先来看,在进行新媒体的研发当中,操作的便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一直是设计者十分关注的内容,通过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操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用户体验。其次,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种西方文化的传播,使得新媒体当中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它作为一种载体,能够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对接提供可靠的保障,更好的提升多元文化之间的传播效率,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新媒体在提升文化传播力当中的途径

3.1加大新媒体技术的研发

在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一些新媒体在运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出新媒体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必须要加大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不断的开发与应用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传播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产生变化,如何适应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必须要关注的重点。而通过强化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研发,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提升新媒体技术的同时,为文化内容的丰富提供有利的支持。

3.2提升新媒体的适配性以及智能化水平

在新媒体的不断应用当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其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必须要努力的提升新媒体的适配性以及智能化水平,将各种新媒体技术完美的融入到文化传播当中,发挥出其所具备的智能化优势。因此,必须要对新媒体的载体进行不断的优化,将人们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充分的考虑进去,更好的适应社会当中丰富的资源,提升新媒体的适配性。初次之外,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在降低企业创业成本的同时,为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不断的推动文化设施的更新换代,为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观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的促进文化传播力的提升,必须要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观,为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引领其他领域的发展,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民族。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构建先进的民族文化观。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我国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借助新媒体的作用,能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途径,同时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供可靠的保障。

4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文化的传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各界对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当中的影响与提升有了更为密切的关注。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的传播有了更为丰富的途径,这就使得文化传播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增强,新媒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发挥。应该看到的是,在新媒体的发展当中,文化传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新媒体自身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更深度的挖掘。所以说,通过强化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在增强文化传播力当中的作用,为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张琰.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

篇3

一、微博历史与现状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微型博客的简称。他允许用户通过登陆网页、手机短信息、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软件等手段以个人博客的方式随时随地信息文本(140个字符,70个汉字左右)。

微博这一网络产品源于web2.0时代美国的一个网站。它源于美国广播公司odeo为其雇员使用手机短信通过web中继信息来与小组进行交流沟通的内部服务。2007年推特从原来的公司独立出来并成立了独立运营的公司,并一炮而红,成为微博的代表性网站。2009年7月29日,推特把首页那句“你在做什么?”改做“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这次改变象征着推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人际沟通工具,推特的运营者们发现了微博这个平台的强大力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正在带来一种新的媒体格局。特别是它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由于其巨大影响,“微博”入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

微博本在的目的就是信息的与共享,而平台拓展的多样化、便利化,更增加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目前国际间著名的微博客网站有Twitter、Jaiku、Plurk。受其在国外的迅速发展壮大的刺激,微博网站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用户覆盖人数超过万人的微博运营商接近20家。根据腾讯科技2010年1月25日推出的《2010全球微博客排行榜》显示,国内目前有影响力的微博产品有嘀咕、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做啥、同学网、9911和雅虎meme七家。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微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比于社交网站,它越来越像一个新闻媒体了,而随着微博发展壮大,也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二、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

第一,微博上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张范围广。时效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核心,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当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都在“快”上投入资源和技术,开展激烈竞争时,微博却异军突起,通过其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微博作为一个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用户通过网络和手机等终端不仅能够在当日,而且能够紧紧在数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内就能将新闻事件会播发出去。所以,微博的用户只要在事件的现场,就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不仅在一般的新鲜事、有趣事的报道上,尤其是在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微博客有着巨大优势,而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往往是第二天才能报道这方面的讯息,明显滞后于微博这些新媒体。可以说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重大或者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外海发生6.8级地震,台中的萧姗姗通过微博了一条消息:地震@@!好强>_第二,微博上信息者的可信度高。相对于网络上各种渠道的各类消息,微博上的新闻信息拥有更高的可信度。微博上的传播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人际网络传播,这种人际网络有两种,一是既有人际网络在微博上的延伸;一是基于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人际联系。因此,微博用户通常关注的是他的朋友、熟悉的人,或者是名人,因此微博就像一个实名制博客,而信息的流动完全由用户主导,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他认为可信的人的信息,并进行转发,从而形成新闻热点,除了普通用户在微博上突发事件、记录生活,更有不少名人还在微博上自己的信息。2009年9月,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最先对外公布了自己辞去Google职务的消息。2009年10月9日,《财经》新闻发言人张立晖通过微博宣布,《财经》原主编胡舒立已经递交辞职报告并获批准。这些消息被各大媒体引用。新浪博客副总编孟波说微博在某种意义上是“永不闭幕的新闻会”。因此,在网络实名制尚未建立健全的网络大环境下,相较于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的匿名信息而言,微博在新闻信息的来源上更为可靠。

第三,容易形成舆论环境,制造新闻热点。微博的开放性决定了从个人信息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公共媒体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存在于复杂人际网络中的信息源,每个微博在信息、接受、转发等行为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传播内容的建设和传播。由于传播的快速和便捷,微博的影响力从美国总统选举、伊朗绿色革命、丹佛飞机脱离跑道事件、印度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到迈克尔•杰克逊逝世都有不俗的体现。进一步说,当大多数人关注某一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时,微博能够起到建立讯息警报,搜集、整理的作用。根据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的公共舆论理论,个体意见与公共意见的互为转化是个始终存在的动态过程,当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时,时间的重要性就会渐渐浮现。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环境正在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用户是有参与公共领域生活的意识和热情的活跃分子,而网络能让公民有条件表达意见,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轰动一时的“周正龙伪造华南虎照片事件”到再到“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中网络舆论引发出的公共事务的讨论,意味着微博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必然会加快推动公民报道的进程,由于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与网状传播,得以在多次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传播与讨论中表现出了其巨大的聚合能量,微博客对涉及公众利益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报道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

三、微博对传统新闻媒介的意义

1.微博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新鲜和可靠的新闻信息

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一般是分布在各地的通讯社、记者、有关部门的宣传口、其他媒体从业者,或者依靠提供线索的热心群众,这造成了信息源过于单一和被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像个新闻场,有其天然优势,在web2.0时代,依靠其网聚的强大人际关系网络,能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了海量的新闻信息和线索。只需经过核实、查证程序(传统渠道获得的信息也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微博会成为一个更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获取渠道。遍布世界各地的微博使用者,能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方便的新闻线索。一般来说,最先知道突发事件消息的人一定是在现场的人,而不是任何新闻机构。而微博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其便捷和多手段的信息机制能够让任何人实时地在互联网中进行直播,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2009年6月,在宣称伊朗总统大选舞弊之后,由于政府封锁了一些通讯渠道,伊朗人就利用Twitter作为与外界通信和沟通的工具传播骚乱信息,并被BBC和NPR等新闻媒体捕捉到得以向全世界播报。各种名人微博也是新闻媒体获取相关新鲜资讯的宠儿。美国总统奥巴马、NBA球星奥尼尔、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李开复等在Twitter上都有开设帐号。国内的新浪微博更是将名人开博这一传统继承发展了下来,姚晨、韩寒等名人纷纷在新浪微博安家。传统媒体更是从名人微博这一新闻源上捕捉、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后续的深度报道,使一条新闻的价值扩大化。2009年9月4日,李开复在其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再见,谷歌。其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厂的消息通过微博一条一条的公之于众,激起了媒体持续追踪报到的热潮。正因如此,微博应该成为新闻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平台。

2.新闻媒体以微博为平台新闻

一些传统媒体看到了微博的力量,纷纷将微博作为自身推广和沟通的平台,在微博客上提供内容链接,新闻摘要,促进发行量和销售,提升影响力,微博客成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一个新的平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网络用户们也对媒体的这一做法表示欢迎并作出了积极回应,《纽约时报》在Twitter上的官方网站有90多万关注者,在英国,有134家一线杂志都开辟了Twitter账号。在国内,拥有大量受众的新闻媒体,如《羊城晚报》、《国际先驱导报》、《南方周末》、《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乃至新浪的财经、CCTV体育频道等,都相继开辟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微博客的媒介机构超过40家,涵盖了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等各类媒介形式,在网上开微博已经不再是个人用户的独享。《羊城晚报》在新浪上的微博以新闻为主,不仅有当日晚报的内容导读,还有很多知名记者、编辑的及时消息。读者可通过微博与编辑、记者互动,甚至可以通过微博报料;湖南卫视微博则以各种信息为主,公布各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收视率等等,同时还有很多活动的说明。这些传统的媒体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与广大受众见面的。一是在其官方微博上有的以“标题+链接”的形式本媒体新出炉的新闻产品;二是其原有新闻信息的精炼加工版;三是利用微博及时跟进、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营造现场感。虽然目前微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某些传统媒体对微博的使用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但是也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的格局下,传统媒体也能在微博这种新媒体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

3.微博促进传统媒体采编方法创新

突破传统的采访编辑形式。微博客可以丰富传统媒体采访的手段。传统采访情况下,记者要根据不同采访内容和对象,留心选择恰当的采访地点进行现场采访,利用微博,记者只要拥有一部电脑或者手机,跟受访者约好,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采访,而且微博140个字符的容量也足够准确而清晰地提问和回答。微博采访的优点除了方便突破空间的限制,还在于在没有录音、笔录等郑重采访行为的场合,不会使被访者感到紧张,便于使受访者畅所欲言,还因为微博的内容上网,有据可查,不担心内容丢失,而采访对象也会顾虑到自己所发表言论的公开性,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负责。通过微博进行采访最具轰动效应的是美国广播公司2009年3月采访前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问题都通过Twitter发出,这种新型采访方式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在看到微博的巨大传播效果后,微博成为了美国大选两大阵营的必争之地。

综上所述,微博不是传统媒体的发展的障碍,而是其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的机遇。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微博的发展前景更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媒介融合的方向与道路。传统媒体应在继承发扬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基于微博的传播特点及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在微博平台上占据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玥晗.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微博”“低碳经济”等新词.信息时报,2010年6月24日.

[2]腾讯科技.2010全球微博客横评.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4]许可新.新浪微博:我们都是记者.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31日.

[5]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6]陈娟.微博以及报刊的若干“玩法”.新闻记者,2010,(3).

[7]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8]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

[9]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10]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篇4

在当前广告信息与传播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统媒介已显生存困境,其传播渠道正在受到诸如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最大,这也是新老传播技术差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广告信息与传播技术对人们信息理念塑造后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广告信息与传播媒介的困境主要体现在读者构成与数量、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介于传统传播媒介的这些困境,其既有世界媒介格局的改变,也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新的媒体广告信息与传播与传统的相比较,其传播具有的互动性、规模性及针对性都是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通过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述与研究。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相当迅速并且具有多样性,所以就新媒体环境中的广告信息与传播经营问题仍是人们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对于在新媒体下广告的传播方式及效果评估仍然是广大广告企业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意在通过对现有的媒体广告信息与传播技术及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对于在新媒体下广告信息与传播的定义、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在新媒体下广告信息与传播的发展策略。

二、在新媒体下对于广告信息与传播的界定

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界定,其实很多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用三句话对新媒体做出了新的阐述:“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三是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部分的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也有其他专家对此做出了新的不同阐述:新媒体技术是基于传统的媒介基础之上,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新的手段为主的媒介,主要依据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数字化的卫星通讯等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型广告信息与传播媒介,具体的途径主要包括互联网络、手机、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多频道有线电视及卫星广播电视等。

本文主要对新媒体定义进行探讨,将新媒体下的广告信息与传播定义为一个动态的发展概念,其“新”不仅仅是体现在时间上,而更在于对当今社会来说有“新”的发展意义,以及给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带来“新”。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广告信息与传播时代的由点到面的单方面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新的点到点、点到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发展格局。在目前的新媒体环节中,其主要以即时性、交互性、信息的海量性及融合性等特性来区别于传统的广播、杂志、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的新兴媒体形式,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移动电视媒体、户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

三、新媒体下广告信息与传播的特性

其新媒体的特性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其属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才叫做新媒体,不然做多也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的改进与变形,而新媒体的广告信息与传播是专指在新媒体上所进行的广告信息与传播。

(一)新媒体下广告信息与传播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广告信息与传播企业提供了更加直接的面对消费者及受众传播信息的新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更具价格和传播优势及精准性,已经得到广大的广告企业、投资者及营销机构的一致认同,使得大多数的广告企业消减了对传统媒体的投入,从而转向新媒体的开发。如:诺基亚、欧莱雅等国际品牌都逐渐减少对传统媒体(电视广告等)的投放力度,不断在新媒体(如:手机网络媒体、互联网、户外及卖场视频等)。

作为新媒体广告信息与传播的直面市场的广告公司也面临着更加大的压力。其中一方面是由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的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紧缩,这样使得在企业广告预算上也出现紧缩现象;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广告界正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及消费者属性。因此,广告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把企业的利益做到最大化,最终迫使自己将其广告业务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扩展,以此来适应目前复杂的广告环境和消费者属性。

(二)新媒体下广告受众显著的性化

由于新媒体的普及,其传播形式越显丰富,使得消费者的群体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由以前的大众化向目前小众化转换,也就是将从前的大众的消费群体分解成了单个的小的部分,而每个小的部分则是一个小的消费群体。虽然消费群体产生了变化,其规模相对于以前变小了很多,但是在同一消费群体之间的相似度却相对增加了。

目前的广告消费随着传播途径的变化,大量的新媒体广告充斥在消费群体的周围,这样使得消费群体的选择性注意、阅读、接触的特性显得更为突出。广告消费群体在多媒体电子设备上进行浏览海量的图片、音频、文字及视频类广告,再根据消费群体的意愿进行有效性的选择交流、浏览或者做二次传播。消费群体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表现的越来越强,使得其求新求变的心态也越明显,但是也使消费者的阅读性正在逐渐降低,将原来的阅读习惯由现在的浏览所替代,并且广告中的娱乐化变得日趋明显,快餐式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三)新技术给广告信息与传播提出新要求

广告信息与传播媒介的变革,首先应该是传播媒介技术的创新改革,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预测媒介发展时认为:“对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媒体本身,是媒体的形式规定着媒体的内容,也就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倒过来看广告信息与传播媒介内容也是一种模式,只有将这种媒介技术和模式相结合并形成互动,使得新媒体才更具吸引力,也才会被大众消费者进行再次推广,如网络、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广告正是如此。

目前新媒体技术正在进行数字化的变迁,其为广告信息与传播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也为消费者带来丰富多彩的海量的信息资源。而广告的消费群体选择的主要标准正在向着精准、动感、动态、新颖、创意、视觉冲击等方向转变。广告信息与传播者如何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成功的抓住消费主体的阅读喜好,以此达到传播的目的,这已经成为广告信息与传播未来发展的新的研究方向。

(四)新旧媒体间广告信息与传播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对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并且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影响范围,它的发展不仅为广告信息与传播在功能及质量上提供了更好、更多、更加多样化的传播载体,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对于媒体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消费群体的对于广告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习惯。由此传统的媒体正在受到新媒体强有力的积极挑战,其一方面是借自身长期积累的优势资源和传播内容与新媒体在广告市场上展开激烈的博弈,另一方面传统的媒体也在不断的寻求与新媒体的之间展开合作,以此寻求共同体来一起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因此,新旧媒体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已经成为目前广告信息与传播媒介中新的发展主题。

三、新媒体下广告信息与传播的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信息与传播给现实生活带来的新的变化是所有人共同鉴证的,我们不仅要正视这些变化的存在,还要充分的利用好新媒体改革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面对这些新的变革。

(一)融入受众的新特征,锁定目标受众

对广告信息与传播的革新,它不会受到媒体环境的改变,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其始终坚持对消费群体进行准确的定位与细化。新媒体广告信息与传播主要是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层级、移动性、个性化的新生活形态,积极采取新的媒体传播手段全力打造具有个性化、定制化、互动性的服务等优势,将消费群体的特性与广告产品和品牌进行更好的有机结合,以此来针对不同的特性的消费对象,不同的生活规律。

广告企业的传播必须要精确的寻觅到消费者的所在,以此来降低广告信息与传播的支出,如:超市卖场液晶电视广告、公车上的流动广告、电梯内的平面广告、写字楼的电梯口液晶电视广告、企业办公室内的互联网广告、车站和机场内的广告、户外和侯车亭LED广告、休闲娱乐场所的液晶电视广告等。网络广告信息与传播最具代表的是百度、腾讯、新浪等网络搜索引擎中的广告信息服务,他们依据用户的网络信息需求,按照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去投放广告信息,对消费群体进行精确的定位,让网络广告的传播能够迅速的转化为市场消费。

(二)采用创新营销方式,加强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广告事件营销对促进广告信息与传播活动的有效进行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现代的广告信息与传播需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特性、所处的环境特性及消费群体对于新媒体的关注度,以此来让消费者在互动中去体验更加有效接受媒体所要传达的广告信息。新媒体的广告信息与传播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参与性与互动性,尤其是手机和网络媒体的出现,它们充分的激发了消费者的互动积极性,使消费群体在新媒体的互动中去更深刻的认识品牌及产品。

例如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让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奇观:1915年的世界博览会见证了我国茅台酒的“一摔成名”的传奇事迹;在1982年的实践博览会上“魔方”引发全球的“头脑风暴”,使其在全球的销量超过一亿只;2005年的日本世界博览会让“丰田机器人”吸引力了全世界人们的视线………!

积极借助当前最为俄日热门的世博会进行广告信息与传播,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品牌理念瞬间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也凸显出与世界博览会的高级合作货币身份,从而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这就是以此非常成功的事件与互动相结合的营销案例。

(三)将广告的创意与艺术加工融入媒体

媒体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广告,而广告在消费者眼里却是多余的。比如当电视中的插播的广告消费者普遍会感到反感。在当今新媒体的环境下,如何让广告留在消费者的视线中的方法具有的有以下几种:

1、增强广告的艺术性,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在广告中增强艺术性其目的是能够实现留在消费者的视线以经济效益的目的。例如:联想集团在最新的机型的市场宣传时,通过在视频网站和电视上设计制作的“斑马人”视频以及设计专题网站,这样的设计将企业的品牌与卡通人物相结合,将消费者的视线牢牢的吸引住,以此达到广告信息与传播的目的。

2、将广告的创意融入到广告媒体。把广告的创意加入到广告媒体中,使之成为新媒体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样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及其感兴趣的娱乐和咨询,将广告融入到文字媒体中,如:《一起来看流星雨》、《微笑在我心》等影视作品中的广告植入,还有游戏、电视广告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在广告信息与传播中的运用。

(四)推动媒体间的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的广告行业几乎都面临着势单力薄的资源短缺问题。这已表明广告界靠独自打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广告媒体之间的发展主旋律将会向着把业务、品牌及资源将会进行有效的融合方向延伸。

媒体之间都各自所具备不同的传播特性,它们对消费群体的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力也是具有差异性的,正是这些差异性成就了它们独有的传播优点。

1、新媒体之间的有效整合

目前市场上的新的媒体种类繁多,其传播的途径和效果也有不同,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之发挥媒体资源的整体优势,这已经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2010年5月11日,腾讯与中国联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它们将在市场开发、行业应用、联合营销及基础通信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化的战略合作。这次的战略合作将开辟我国互联网市场上新的营销模式,促进了互联网科技与通信科技的有效融合。

2、新、旧媒体之间的有效整合

新的媒体利用其传播优势占据着渠道资源的优势,而传统的媒体以悠久的发展历史而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如果能够把两者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各媒体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一起发挥更为强大的媒体力量。2005年7月18日,美国时代华纳投资5.8亿美元收购MySpace,这个收购案的成功标志着传统的新闻集团正式进军互联网,新闻集团希望能将新、旧媒体之间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以此来创造出新的媒体发展空间。

四、未来新媒介广告信息与传播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力

(一)未来新媒介广告信息与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的媒体技术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其具备互动性的传播特性和数字化的技术特性。目前的新的媒体形式具有互动性、内容丰富、全球化、跨文化及信息量大等优点。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广告信息与传播的形式与内容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处在消费型的社会经济时代,信息化的互联网消费是带动其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的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从理性到感性、从同质化向异质化的转变。于此同时做为商品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媒体广告,其传播方式从本质上已经变化成一种纯粹的商业促销方式,它的出现说明了其已经具备后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未来的广告发展趋势正在向着情感化、娱乐化、休闲化、图形化的方向延伸。面对新的广告形式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下新媒体的广告信息与传播正在快速发展,其传播优势也得到了多数广告企业的认同。

在面对新媒体广告信息与传播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考虑或探索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新趋势及新特点,充分运用新的媒介技术及新的理念开发出更为贴切的媒体广告的发展,让新兴的媒体广告能够将自身的优势永久的保持下去。

(二)未来新媒介广告信息与传播的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手机、网络、楼宇电视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它们的出现及不断的发展改变了整个广告信息与传播媒介的格局,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的广告信息与传播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比如在网络媒体方面,根据中国的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9年的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2.98亿,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22.6%,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的年增长率一致保持在40%以上,已经超越了全球网络普及率及增长率的平均水平。

篇5

二、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的传递效率大大降低了。为了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让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也高效地传递,它在新媒体视域下有了如下新发展。

1.设计由平面空间转向立体空间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书籍装帧、海报、招贴、包装的设计等,多是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文字、图案、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编排。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了更高效地粘住受众,视觉传达设计采用了各种新颖的设计形式,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如在各类平面设计中加上的二维码设计,只要用智能手机扫一扫,马上就能进入有视听的三维传播了。此外,随着受众对新媒介的了解与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还可进入四维时空的传播情境中。例如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融入时间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风貌与意境,传播出不同的主旨宣传信息。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其市中心摆放了一个“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它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融化露出了骨胳,警示人类关注气候变暖。

2.视觉传达设计由静态转向动态受众若长期接受各类静态图像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对之产生视觉审美疲劳,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固定框架内带给受众的视觉感染力,也会大大地削弱。因此,新媒介的进入使平面设计的主体逐渐转向动态设计,增加了许多动态的视听信息,这也极大的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内涵信息及意义。如受众通过二维码能进入虚拟的动态信息中,受众在虚拟的购物沟通平台上进行二维码信息验证,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3.信息设计时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的转向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网络新技术及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受众也更加重视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体验。视觉传达设计也适应此潮流,调整了信息设计中的传播方式,迎合受众的交流需求进行了互动性的设计转向。信息的交互设计使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受众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时还能感受互动的愉悦感,这也要求设计师要更关注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4.设计超越了视觉,使信息传递走向多感体验受众接受外界的信息可通过五官六感来体验。虽然,视觉是人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感官途径,但味觉、听觉、触觉、嗅觉也能辅助人获取各类信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的视觉每天沉浸于大量的信息中,单纯的视觉信息传递已很难迅速进驻大脑,也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但如果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了其它感官体验,信息传达的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篇6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篇7

自媒体时代是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时代逐渐演变过来的,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的一些特点,但更多的是现代元素在里面。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导致关注传统媒体的人越来越少。

(一)传统电视新闻无法第一时间传播信息

新闻最重要的是内容新,也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捕获到信息,并将它及时地传播出去,可以让人们及时地看到事情的真实情况。然而,传统的新闻电视需要先进行制作,再传播出去,制作过程有时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称之为新闻了,只能叫做消息。

(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步骤太固化

每天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电视新闻需要经信息整理好,到固定时间在固定的媒体平台,再将信息传播出去,在时间上太过于固化,传播步骤过于固化,不够灵活多变。

(三)传统电视新闻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

当人们被赋予某种责任的时候才会对一件事情更为关心,然而传统的电视新闻只是单向地通过屏幕向人们传达着某些信息,没有给人们评论提供交流的机会,缺乏与人们群众的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也不能让社会舆论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信息反馈作用的充分发挥,降低了人们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二、自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

(一)自媒体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在别处”

在自媒体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传播工具,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可以借助传统电视媒体传播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借助手机等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目前,手机是自媒体时代主要的传播交流媒介,人是使用手机的主要操作人,借助手机,人的精神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切换,也就出现了类似“生活在别处”的状态。

(二)自媒体时代实现了平民的狂欢

自媒体传播内容在选择上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网络恶搞,对电视节目的网络恶搞是对新闻的戏谑式传播,而网络恶搞本身是网民借助互联网炮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网络恶作剧,这些恶搞本身存在戏虐和狂欢的性质,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网络恶搞的主体也趋向于平民化,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手机等自媒体手段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内容进行恶搞,当然,网络恶搞大多没有针对社会现实,大都是个人的无意之举,但是,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网络恶搞行为却经常成为风行一时的网络舆论。

(三)自媒体时代实现了思想的私享

与新媒体时代的博客等向所有受众开放的模式不同,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朋友圈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关注受众的选择,传播者可以通过分组、屏蔽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的有选择的私享。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微信用户,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另一个微信用户加入微信朋友圈,有选择地分享自己的思想。

三、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积极创新编辑理念

自媒体用户在信息的过程中,不会经过类似电视新闻严格的编辑把关过程,传播者自己拥有直接的权,这也使他们的信息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把关,很多虚假、不规范的信息也呈现在网络上。为此,自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创新自己的编辑理念,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不会导致网络编辑的消亡,反而会使其变得更为重要,“麦田”仍需“守望者”,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与规范作用。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重点转移变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重视舆论的引导

随着自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尤其是信息的传播内容以及新闻评论内容方面,很多重要的新闻信息可能会被自媒体用户曲解,而那些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可能会偏信一些错误的评论信息,最终形成错误的网络舆论,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者不经过编辑这一环节就直接传播信息,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假难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性。为此,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尤其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重视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并着重发现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为了炒作而炒作。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还应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编辑的角色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应该从信息的“修补者”变为信息的“深加工者”,去发掘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涵义,通过这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策划,创造出不同于一般网络消息的深度报道,从而引导舆论的走向。

(三)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

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创新新闻信息渠道,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之后,信息者和编辑就完成了“说”的环节,其对于受众的反应不大关注,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仅仅借助传统的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新闻信息,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为了改变被动的编辑地位,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借助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设置属于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平台。比如,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让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关注电视新闻的更新和情况,以权威及时的新闻信息推送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然而,面对众多的新闻公众号,电视新闻如何在众多新闻公众号中吸引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新闻编辑依照受众的信息需要,创新新闻模式,借助电视媒体权威性和真实性较好的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以适应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要。

(四)增加电视新闻编辑与传播的互动性

篇8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

先说个案例。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但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浙江大学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

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篇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具有朴实、醇厚、韵味十足的特色。它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民族以及民间的艺术理想,更是反映了艺术魅力与艺术需求。中国当代包装设计在改革、开放的格局下快捷起步、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西方等国家的文化形态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冲击着中国包装设计市场,这给我国还未成熟定型的市场带来了不少诱惑,造成了我国包装设计独立思想和语言形态的缺失,消减了民族化包装语言形式,阻碍了我国的创新道路。我国包装设计在信息多元化环境影响下,应把握和坚持包装设计的传统文化性,挖掘、整理中国包装设计中优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同当代设计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包装设计文化载体的传播能力。

和谐思想一直制约影响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是以传统纹样、传统色彩、传统民间艺术和传统风格的表达。纵观早期的包装设计,和谐思想在其中也有体现,但是和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和谐化设计不能完全划等号。现代的包装设计中的和谐化设计是超越了包装本身这一概念的,延伸至人与包装,包装与环境等一个系统、全面的设计。它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为指导,以和谐化为设计方向,突显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绿色、人文、科技三大特色,具体来说就是使包装、人、自然环境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整体并应用于包装实践中。也就是要重视包装与消费者、包装与环境、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思想在包装设计中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一点是人与包装的和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人与包装的和谐实际上就是消费者与包装设计的和谐,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包装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全程都要考虑消费者的喜好、使用是否便捷等。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也制约着包装设计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是随着社会发展在变的,所以人与包装的和谐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消费形态的变化,一次性包装、便携式包装、易拉罐、罐头等等,这些新型包装都是为了响应消费者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思想的体现。而如今又为了满足大都市中快节奏生活的消费者,包装设计者也把消费者使用时的效率和时间作为研究因素,从而微波食品,真空包装,冷冻食品等这类包装产品应运而生,体现了现代包装的便利性,实效性,简洁性。罐头类产品经过加工抽真空密封等步骤,多采用的铝制包装容器,铝质感易给人冷漠、冰冷、单调的感觉。因此在这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应该更注重人情味的设计,让产品生动起来。分别为中国的鱼罐头和日本的鱼罐头的包装,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的设计直接引用了具象的图来装饰过于写实,缺乏设计感和艺术刻意的夸大包装,要与内部产品和谐统一,并要做出自己的风格,突出自己的特色。第四点是商业性与包装艺术性的和谐。优秀的包装也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被陈列、被展示。但是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不可过度,就算成为了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但不能仅仅被艺术家、设计师欣赏,还要受到消费者的认同,在市场中经得起考验,获得双赢。因为包装作为市场化的产物,是以服务大众为首要目的。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应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对市场做好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化解包装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过数千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即使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也不会过时,它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发扬与继承,作者认为应该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纳,伴随着时展前进,不能盲目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要创新开拓未来。

篇10

一、我国媒介批评现状

    从2002年起,《新闻记者》开设“媒介批评”专栏,接着,《新闻界》《今传媒》(原为《报刊之友)))也开设了“媒介批评”专栏,而使媒介批评专栏出现在了新闻专业期刊上。不仅如此,网络也是媒介批评的舞台,是最活跃的媒介批评阵地。整体来说,媒介批评类文章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并有上升的空间。从这些专栏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媒介专栏议题主要分为主要议题、次要议题、涉及议题,其中主要议题包括业务探索、虚假新闻、职业道德、低俗化、价值观与舆论导向、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次要议题包括广告、媒体炒作、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媒介权力、新闻来源,涉及议题包括有偿新闻、消费主义、媒介与文化、媒介公信力、媒介技术、隐性采访、有偿采访等。

    我国现阶段“媒介批评”专栏的作者主要有三类:传媒研究或教育者、传媒从业者和社会公众,还有少数文章杂志未标明身份。其中,传媒研究、教育者在“媒介批评”专栏作者群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随着媒介批评的持续升温,专门的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媒介批评按照传播的门类走向专业分工,也就是有针对性的、相当内行地进行批评,如电视批评、网络批评、报刊批评等。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报刊是媒介批评的主要阵地。

    我国媒介批评特征明显。其一,媒介批评开始平凡化,但在专业化方面还不足;其二,媒介批评贴近实际,但在深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深:媒介批评使媒介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提升受众对媒介公信力,体现新闻职业专业精神。

    对于媒介批评机制而言,我国现有的媒介批评机制包括党政有关部门的组织监督机制、法律监督机制、传播媒介的自我调适机制、受众监督机制、学术舆论监督机制以及包括新闻传播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价值评价在内的媒介批评机制,但这些机制尚未完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闻评价活动顺利进行和新闻评价理论的构建。这些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批评机构和体制不能对媒介活动批评中迅速应对;媒介批评主体的不明确并有却为现象;媒介批评的职业化、定期化程度不够。

(四)要建立全面适用的评价方式

篇11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其职业所要求的付出超出常人的想象。21世纪的老师还需要面临不断的知识更新,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教师的身体健康是影响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甚至疾病状态。因此,提高教师人群的体育认知水平、有计划的引导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增进教师整体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与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同国家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有较大差异,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为:每周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活动强度中等强度及以上。此判定标准符合我国多数居民的实际情况,是可行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曲靖市城区部分学校的在职教师(包括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图书馆和中国知网,进行资料收集,并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体育锻炼、体育人口的硕士论文和数十篇期刊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遵循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师的特点,设计了《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现状调查分析》问卷。样本为随机抽取,一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402份,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90.9。

1.2.3数理统计法

对曲靖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现状调查表,运用excel以及卡方检验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7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因素分析

2.7.1余暇时间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余暇时间也叫闲暇时间,是工作或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支出后,剩余下来的时间可由个人自由支配。[2]在被调查的382位教师中认为余暇时间非常少和比较少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5.1,接近半数。

2.7.2体育态度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人们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体育态度是对体育活动的客观要求在心理的反映。[3]

影响体育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单位、同事、朋友等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认知等自身的一些因素。要转变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的体育态度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

1.说服教育与说服者的态度。将正确的体育观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当然,说服者本身对体育的态度是能否改变被说服者的关键所在。

2.对体育活动价值、意义的宣传。在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时,宣传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坚定,影响着教师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

3.教师的体育活动实践。组织教师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让教师体验过去没有感受到的体育情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他们原先没有认识到的体育活动的价值。让实践影响态度的转变。

2.7.3学校体育教育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在对学生时代是否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382人中,自认为有锻炼习惯的329人,占总人数的86.1。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绝大多数人在学校都是被动参与体育者,即处于某种压力下被迫进入或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卷入体育中来的参与者。[4]一旦压力消失和特定的环境发生改变,这些人就可能退出体育锻炼的群体。因此,学校体育如何为社会体育打基础,社会体育如何与学校体育相衔接,使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终身体育者,最终成为终身体育人口,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关注的。

2.7.4大众传媒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新闻传播工具;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5]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育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离不开体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业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人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6]调查得知,11.5的教师认为大众传媒使自己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50.8的教师认为大众传媒使自己增加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说明大众传媒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中的大部分教师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因此,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正确地引导曲靖市城区教师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

3.1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的体育人口比例较低。男性体育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女性体育人口数量。体育人口在31-40岁年龄段的比例最大。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单位体育设施。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是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的首选形式。参与的项目多种多样,而投入少、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受到青睐,参与率较高。

3.2曲靖市城区教师体育人口的运动动机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促使教师运动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动机同时发挥作用,其中又有一种或几种动机占主导地位。

3.3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余暇时间、体育态度、学校体育教育、大众传媒。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2]夏怡然女性闲暇生活状况――以福建省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杨占明某师范学院体育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