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设备拆装实训总结

设备拆装实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5 06:31: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设备拆装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设备拆装实训总结

篇1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车专业实训课程应用的可行性

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口参与学习和实践,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动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承担不同的角色,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组合作,对学习的详细内容进行总结、演示和评价。通过此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极大地提高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会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车交流发电机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学校项目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改版教材,适时合理地在课堂上引进行为导向教学法,该项目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要首先确定学习领域得学习目标

目前我校汽车专业课分为理论和实训两大部分,在进行实训之前,学生应该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或者经济掌握一部分相应的知识,实训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可结合参与实训的学生数量合理,分配实训设备,同时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和相应的安全教育。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小组操作,教师可知道学生变换学生承担任务的角色,以达到所有学生都获得实训操作的机会。例如汽车故障诊断综合性实训,由于实训设备价值较高,设备数目有限,因此分组人数可以适当增加。教师可以依据实训项目制定实训的内容、计划安排、时间日程,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帮助设定研讨的项目。

3.2训练的目的

在此次实训中,我们只使用了两台汽车,成果展示获胜的团队首先操作,设定限定的时间,要求组中成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分工角色,突出侧重,分别扮演汽车维修厂,服务站或者4S店接待员、技术总监、维修工、检验员等不同的角色。后两组扮演汽车用户或车主,提出故障现象并寻求帮助解决,解决过程中可以提出有关使用性、知识性、服务性的问题,要求予以解答。

3.3时间

10个课时,4节理论课程,6节拆装及检修操作课程。

3.4训练步骤及要求

篇2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车型的改进,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必须把实验实训作为重点,充分关注社会的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目标,把就业导向作为中职汽修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技能为主的办学特色。

建设实训基地是基础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两个基地是实现实训教学的重要物质条件。(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01年我校的1700万元的日本无偿援助汽修设备到位,建立了实训中心。包括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中心、底盘拆装与检测中心、电器设备拆装与检测中心、车身修理与喷漆中心。主要设备有发动机综合测功仪、V.A.G1552解码器、镗缸机、磨缸机、电喷喷油器清洗机、火花塞实验仪、奔驰四缸柴油发动机、菲亚特汽油发动机、汽油机与柴油机透明模型、废气分析仪、烟度分析仪、轮胎拆装机、轮胎动平衡测试仪、制动测试台、灯光测试仪、汽车升降机、国内一流烤漆房等290多项维修设备。(2)校外实习基地。与轻型汽修厂、储运公司汽修厂、松花江专修汽修厂、江苏钣金喷漆汽修厂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实习、实际操作、排除故障、解决疑难问题。并且当学生毕业时,由厂方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招工与就业双赢。

篇3

1.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内容紧扣相关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机械设计、传感器、自动控制和微机原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础。尽管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在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中,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和加深是必要的,特别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实际应用方法。因此,应紧扣这些教学内容,安排若干典型的、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专题实训项目,通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综合性实训和设计奠定基础。

3.实训方法由教师演示过渡到学生自我设计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实训设计,是一个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应用的飞跃。由于机电一体技术包含了机、电、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实训的综合性程度高,因此,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演示性实训是一种更直接的实训指导,能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设计性实训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完成设计性实训的自信心。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相关的实训设备上根据要求,在实训装置上进行系统设计,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通过这个设计过程,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对机电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实训教学的真正目的。

4.实训方式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个人和小组相结合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实训环节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和准备工作,课内主要是利用实训平台调试和实现设计的内容。因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应该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实训室,便于学生课外进行训练。另外,由于机电一体化实训包含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训项目包含多个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对模块化设计的一种锻炼。

5.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机电学生考核的标准为:(1)是否有创新,即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否就所给的条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可行的处理方法;(2)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3)能否搜集资料,报告内容是否合理;(4)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5)写作与表达能力;(6)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等。考核的形式: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测试成绩占20%;实训报告成绩占25%;实践环节占55%,其中拆装操作占20%,编程、调试与排除故障占25%,安全与环保意识考核占10%。

篇4

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集合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课程,融合了实训和生产,是机电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综合课程。

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而言,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上,通过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紧扣机电专业核心技术,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环节展开,同时需具备一定的网络通信技术。

综合实训课程建立在机电结合的基础上,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机电设备的控制很多都采用PLC作为控制系统。对机电综合实训课程,选择某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为实训载体,通过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技术,吴中中等专业学校选用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

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1.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功能

整个系统通过PLC控制,各个环节有序结合。该装置配置了触摸屏模块、PLC、变频器装置、气动装置、传感器、气动机械手装置、上料器、送料传动和分拣装置等实训机构。根据其特有的属性,系统的控制部分采用触摸屏模块和PLC,执行机构由气动电磁阀-气缸构成的气压驱动装置和变频器控制步进电机的传送装置,实现了整个系统自动运行。整个实训装置的模块之间连接方式采用安全导线连接,以确保实训操作的安全。系统分三大模块:

(1)送料机构的控制

采用24 V直流减速电机,转速6 r/min;用于驱动放料转盘旋转,PLC通过输入信号发出输出信号,驱动送料机构运行。

(2)机械手感应机构的控制

整个搬运机构能完成四个自由度动作,手臂伸缩、手臂旋转、手爪上下、手爪松紧。机械手的动作通过磁性开关和接近开关的感应信号传送给PLC,PLC根据内部程序执行发出信号,驱动电磁阀-气缸完成机械手的动作。

(3)物料传送和分拣机构的控制

由皮带输送、推料气缸、变频器、步进电机构成,PLC通过感应信号发出输出信号给变频器,变频器驱动步进电机运行,皮带转动,实现物料的传送,通过传感器感应信号,使得PLC驱动电磁阀-推料气缸动作,实现物料分拣。

2.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系统中的设计方法

建立一个PLC控制系统,必须根据被控系统所要求的动作,正确分配I/O口,综合应用顺序功能图,完成梯形图的设计,达到所预定的动作过程。

顺序控制设计法是按照工艺要求,在各个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根据内部状态和时间顺序,在生产过程中各个执行机构自动地有序地进行操作。首先要根据工艺过程,画出顺序功能状态图,然后根据顺序功能图画出梯形图。

顺序功能图是描述控制系统控制过程、功能和特性的一种图形,是描述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一种有力工具。利用顺序功能图的方法已经成为控制梯形图设计的主要方法。利用PLC的编程元素(如状态寄存器S和辅助继电器M)来代替各步。

顺序功能图由工步、有向线段、转换条件和动作组成。顺序功能图的基本结构又分为三种:单序列、选择序列和并行序列三种形式。如图1所示:

3.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教学方法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围绕PLC课程在设备中的应用展开,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结合实际操作,了解该设备所能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流程,分析设备的硬件组成和各元件功能。通过实际拆装、编程与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及保养等,掌握该设备的装配、操作和维护的能力。

实训课程采取阶段式训练,并将企业的6S管理融入教学过程中。

1.设备认知,熟悉设备和设备元件,拆装注意事项,安全用电等。

2.掌握知识,掌握设备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注意细节,融入平时所积累的操作经验和诀窍等。

3.拆装操作,结合企业实际操作要求,理解拆装顺序和要求,学会工具和仪器的使用,理解设备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

篇5

目前我校汽车专业课分为理论和实训两大部分,在进行实训之前,学生应该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或者经济掌握一部分相应的知识,实训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可结合参与实训的学生数量合理,分配实训设备,同时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和相应的安全教育。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小组操作,教师可知道学生变换学生承担任务的角色,以达到所有学生都获得实训操作的机会。例如汽车故障诊断综合性实训,由于实训设备价值较高,设备数目有限,因此分组人数可以适当增加。教师可以依据实训项目制定实训的内容、计划安排、时间日程,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帮助设定研讨的项目。

2.训练的目的

在此次实训中,我们只使用了两台汽车,成果展示获胜的团队首先操作,设定限定的时间,要求组中成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分工角色,突出侧重,分别扮演汽车维修厂,服务站或者4S店接待员、技术总监、维修工、检验员等不同的角色。后两组扮演汽车用户或车主,提出故障现象并寻求帮助解决,解决过程中可以提出有关使用性、知识性、服务性的问题,要求予以解答。

3.训练步骤及要求

(1)学习预备知识。在实习课中,要求理论先行,只有在掌握理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实训。学生先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视频资料,认识汽车的各个零件,学习拆装步骤和相关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实训课中自主学习汽车故障诊断。由学生自己依据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点,准备实训所需要的工量具,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收集资料,制定相关学习方案,确定拆装步骤,检修方法。

(2)教师给学生分配好设备、工量具和工位,实施工位人员设备责任制。教师应该给所有学生一共提供新旧两辆汽车以及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需的工量具,并对学生进行编号,分组,然后各就位的学生再对所在小工位的设备及工量具进行检查报告,实行接收、操作、交付责任制。

(3)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上课思路和要求。这一步骤很重要,由于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学生最后跟着老师的正确思路走,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行为导向法的实施。在没有任何示范教学的情况下,使学生利用旧的汽车,依照第一种工位分配的方式,自主通过翻阅相关资料边观察边摸索汽车故障的诊断方法,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在相应的位置记录测量数据,在拆装学习中,如果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可先记录下来,最后询问老师。

(5)当学生用旧的汽车完成练习故障诊断后,教师应该转变工位布局方式,给学生用新的汽车进行练习。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了汽车设备的损坏,另一方面,对学生来又是一次新设备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设备学习和维护责任化。学生应该保护好自己工位的设备,一旦出现设备损坏,由本工位的操作员负责。如此一来,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动手维护设备的能力。

(7)成果的汇报、总结和评价。最后,老师要根据学生成果展示进行一次认知的综合总结评价。各小组在完成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主动手为主导,并且资料的查阅,检测方法的确定,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自己动手完成。

篇6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技术和生产发展的要求,于是近年来引入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就是根据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特殊性而引入的一种新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方法,符合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

一、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实践客体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首先对某一项目进行示范分解,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对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质量和数量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验证其是否达到学习目的。从认识思维的角度出发,项目教学法亦是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具体实践任务为中心,构建问题空间,寻求实现问题解决目标的算子和操作过程,是一种思维分析和综合的符合过程。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模式,融合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与个案研究性学习等特征,关注不同学科间概念和原则的融通性,注重在有实践意义的综合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更自主地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建构。

二、职教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和课堂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考核结果,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虽然能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体验不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突出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基于项目活动的探索性学习,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三、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是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专业实训项目,涉及化工原理、化学工作、化工仪表、化工设备等多门化工专业核心理论课程。进行化工管路拆装实训,学生可以对化工识图、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单元操作、电工学等理论课程进行实践和升华。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变成化工企业实际的操作技能,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化工操作技能的掌握。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以下教授方式:先讲授化工管路拆装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然后介绍工具及其使用须知,并将整套未拆装的管路对学生进行展示,而后教师在学生配合下将管路进行拆除。同时,教师边拆除边进行讲解,对拆除过程中所涉及的注意事项一一加以说明。拆除后,教师又将化工管路按照事先分发给学生的装配图进行装配演示,最后才允许学生自己动手拆装。

项目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分析并获取相关知识,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最优的方案进行拆装,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培养多种技能和职业能力。教师不再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四、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教师应注意在指导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往往不经意之间就回到传统授课方法中。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可“过量”指导,“过量”指导无异于“满堂灌”。教师应该充当知识的引领者,告诉学生哪里可以获取知识,而不是成为知识的“灌输着”。只有引领得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应注意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由于学生水平有限,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错。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都特别强,教师应该多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行为及想法,不可贸然地批评指责。

五、项目教学法与职业学校实训中的应用与反思

1.拘泥于项目教学法的外在结构与表象,综合运用能力需提升。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实训过程的引领者与协助者,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中,学生应独立地获取相关信息、制订计划、合理实施计划和科学评估计划,学会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习得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项目教学法教师创新意识贫乏,需运用相关机制激发师资创新精神。项目教学法对实训指导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一些新的标准和要求,包括对现有实训计划的综合分析、对相关人员基本条件的结构性分析及相关企业特征的整体分析等。当下的项目教学教学创新意识相对贫乏,还需要运用培训机制,示范创新典型,激发师资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重视评价总结。教师的评价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价中要指出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改进自己的设计,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六、结语

项目教学法作为新的教学方法进入实训课堂,是一种教育尝试,尤其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实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篇7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实践教学,我们从培养目标制定开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包括电路、高压电技术、电机学、数字电子、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电工工艺、仪表安装与调试、断路器拆装检修等实习,增加了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去变电所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变电所运行与维护”的内容,包括隔离开和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长用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无功补偿和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为去电厂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了“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的内容,包括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

三、实训教学内容的落实

增加培训场地和设备,根据强化实训的内容,对已有的电工工艺实训室、电能计量实训室、PLC实训室、输电线路工艺实训室进行了评估。根据需要增添了部分实训设备,包括高压隔离开关、气体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测量仪表等。新建了输变电控制实训室,购置了10千伏电气控制系统,包括10千伏输入系统、电力变压器、低压输出系统。在利用学校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我们还与一些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的关系,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培训。加强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选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深造诣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动手能力的培训。教师负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操作。师傅的指导作用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包括隔离开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安装等方面提高动手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时间安排。专业岗位的训练时间安排采取了如下办法:一是充分利用实习时间。二是利用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最后一学期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岗位培训结合进行。学生可以搞毕业设计,也可以不搞毕业设计,而进行提高动手能力负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并写出半年岗位培训的经验总结即可。三是结合专业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按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把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分成相对应的小组来进行,这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在白天进行,也在早、晚和周六、周日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制度。为保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训的质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定。一是对指导人员的要求,包括人员的选择要求,在培训中的责任,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二是对受培训学生的的要求,包括按时参加专业岗位培训,在培训中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培训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质量。检查。按照培训制度,输变电系对专业岗位培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学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认真进行指导和管理的教学人员和学生进行表扬,对教学人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培训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及时解决。结果。通过强化的“变电所运行与维护”和“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专业岗位的训练,使经过训练的学生在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拆装检修;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受提高动手能力培训的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这样的培训,个人在一个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强了许多,毕业后在该岗位工作,心里有把握多了,这样的培训好。

篇8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如何设计、组织、指导好实训课,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教员需要面对的难题。

一、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沿袭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大体上分三步:

一是教员讲解工艺技术规范和注意事项;二是教员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三是学员严格按照教员的规定来实施。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主要起示范、指挥的作用,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教员是主体,学员只是机械的模仿,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限制了学员思维的自由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学习效果不好。传统实践教学过于强调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让学员学会某项操作技能,却忽视了对学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现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以某项专业技能的掌握为载体,着力培养学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员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

二、“工作小组式”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小组式 ”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理论下,运用“项目教学法”基本方法的一种实训模式。其中心思想是: 构建一个以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的教学情节,使学员小组在教员的引导下进入“工作者”的角色,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模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并了解实际工作的一般程序,学会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下掌握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达到实训的根本目的。在这种“实际工作”的教学情节下,每个学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工作者” 的角色,指导教员主要起建议、咨询和协助的作用。在这种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员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学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下面以航空机务专业实践教学中“飞机设备拆装与调试”这一实训项目为具体实例,来说明“工作小组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构建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原则

“飞机设备拆装与调试”这一工作任务的目标很明确,在航空维修工作中经常能够碰到。要想保证设备在拆装后能正常工作需要掌握其基本构造和设备的工作原理,还要掌握常用拆装、调试与检查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技能。一般需要3~5名学员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式”的工作团队,共同思考、协商、团结协作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教员在设计工作项目时应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

二是该工作项目应具有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任务说明,工作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是有独立进行工作计划的教学环节,学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工作计划的实施。

四是在工作任务实施中会出现一些难题,且这些难题学员可以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

(二) “工作小组式 ”的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实训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和五个方面: 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任务的实施和工作后的总结三个阶段;确定任务、提供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检查评估五个方面。

1.明确工作任务,做好准备工作

“明确工作任务”就是教学项目的制定。包含本次实训的教学目标: 即教员对教学的期望。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知识和技能方面(以飞机设备拆装与调试为例): 掌握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设备的拆装方法,学会使用常用工具、量具和仪器,并能检测设备的工作状况等。二是能力培养方面: 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条理性等。三是行为习惯方面: 包括安全意识、爱惜工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等。教员在选定实训项目时还应考虑理论知识的教学情况,并和当前部队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内容上应尽量涵盖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训练,能体现本专业的一般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有比较明确的评估标准。在传统实训模式下,所有的准备工作由教员来完成,学员只是被动的接受,不用思考。但是在“工作小组式”的实训模式下,教员首先下达工作项目给各个小组,知识和技能要点都以工作任务的形式下发,教员引导学员查阅资料,储备所需理论知识,指导学员做好工作前的相关理论和工艺的准备,培养他们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同时,教员还要通过演示,使学员学会使用相应的工具、量具和仪器。

2.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学员在明确了工作任务、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前的准备后,教员应该指导学员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包括操作步骤、技术要求和工具、量具的选择,先由教员给出一个仅起参考作用的非常简单的工作流程,包括一些工序、操作提示和技术要求等,它仅是完成“设备拆装与调试”的基本流程,不包括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需要学员自己来解决)。学员工作计划应是针对本次实训的教学目的,列出完成本次工作任务的具体步骤,及完成每一步骤所需的工具,计划制定好后应和教员共同讨论,因为学员制定的工作计划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员在对待学员的工作计划时应掌握两个度,一是不要轻易否定学员的计划,要允许学员犯错误,同时相信学员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二是教员本身应对实训项目很熟悉,了解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发现学员的工作计划中有较危险的步骤时应提出修改意见。在学员实习过程中,教员不再是简单的讲解、示范和指挥的作用,而是扮演建议、咨询和顾问的角色,给学员留下较大自由发挥的余地,要允许学员犯错误并尽量由学员自己发现,进而找到解决办法,只有在学员无法解决时,教员才可以以最为简洁的方法来演示,在这种时机下纠错可极大地加深学员的印象,同时也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但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3.工作后的总结、评价与反思

实训结束后,应重新让学员填写工作计划,包括改正不正确的步骤和工序,注明实施某些步骤的注意事项,合理选择使用工具、仪器等,如在拆装设备时需要的专用工具、设备是否安装到位的判断标准等,这些在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中都应体现。通过重写工作计划可以让学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反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评价一般由教员提出评价原则,应包括: 知识运用能力、操作规范程度、团队协作程度、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习惯,学员根据教员的评价反思整个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培养学员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能力,提高学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此外,“工作小组式 ”的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方法对学员各种技能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合作学习构建不当,则可能达不到同组成员共同进步的要求,甚至在实习中会出现“责任扩散”的现象,即如果在工作小组中,任务是由少数组员来完成的,而其他人仅袖手旁观,无所事事,“工作小组式”的实践教学就不可能使每个学员都共同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在实习结束后可给每个小组打分,其中有一项分值为团队协作分值,体现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动手情况,当达到一定合作分值时,应给予奖励,以激励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感。

三、结语

总之,在“工作小组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中,由于每个学员都抱着“完成工作任务”的心理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教员和学员的双向交流增加,每个学员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工作小组式”实践教学方式经过实践证明,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显著提高,达到了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莫里森,罗斯,肯普.设计有效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赵志平.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篇9

汽车构造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汽车构造”不仅包括实物认知,还包括原理传授,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只是还要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所必需的专业认知和基本操作能力,对“汽车构造”教学进行课程改革。

1 《汽车构造》课现状分析

1.1汽车类专业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后市场需要大量的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这给高校汽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和空间。如今,各类高校汽车类专业在如此大好形势下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设。目前“汽车构造”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部分实践操作环节。理论课几个学时过后上一次实践课,这种授课效果容易使学生忽视实践环节,最终对结构的实际掌握也比较模糊。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临场感受,让学生及早的认识汽车各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时内部运动关系的结构原理。基于以上原因,对“汽车构造”课进行教学改革。

1.2学校改革可行性分析

1.2.1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针对已经具有3―5年毕业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这样师资结构方面已具备的教研、教改基础和环境,教师对教学改革基本了解了其他同类院校本专业的模式和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实践于教学改革。并且拥有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为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切实的组织基础和学术平台。

1.2.2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目前改革缺少的条件:教师数量少,动手实操能力差。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在维修岗位工作过的技术性人员。本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需要汽车学院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相互协调。

2 教改内容和目标

2.1研究与教改的内容。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在开设的“汽车构造”课程进行整合,将其所包括的《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两门课的拆装实操内容单独列出,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配合实践性要求高的《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两门课,单独开设《发动机构造拆装实践》课和《底盘构造拆装实践》课,并制定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编写专用的实训指导教材。

针对以上新设的两门课程,明确课程的具体任务和技能要求,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使每一位学生从中找到差距和不足,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毕业前通过劳动部门的综合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2.2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2.2.1实施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2012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始按照新方案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伴随需要重新分配和调整每部分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教学计划、补充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辅导教材。为使工作有序、见效,还需统一协调师资,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整合现有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计划,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2.2.2具体实施计划

A. 调整培养方案,调整并编写新的授课计划;

B. 按照总体方案,分头备好教学装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补充完善教学指导资料;

C. 新的方案实施,进行学生试培养;

D. 总结经验,完善并巩固成果。

2.3研究与改革的目标。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所必需的专业认知和基本操作能力。为将来服务于汽车行业的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走出校门初期就能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口碑。

3 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1《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两门课的理论教学进度与《发动机构造拆装实践》和《底盘构造拆装实践》两门课的教学进度内容步调不一致。

3.1.2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沟通较少。

3.1.3理论课教师实践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2解决方法。围绕高职院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政策、并发挥办学优势,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培养出出类拔萃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且具有鲜明特点的汽车专业人才。

3.2.1提高理论教师实践水平,增加理论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机会。

3.2.2引进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维修一线人员指导实践教学。

3.2.3鼓励教师考取技能资格证书,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4 成果和效果

4.1成果

4.1.1新制定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包括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编写的实训指导教材等;

4.1.2方案在2012级学生中的的具体实施,实施的效果将会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未来的就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篇10

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使用工具和设备能够进行正确的轮胎拆装,能够掌握拆装流程,但也有些学生在拆装细节方面出现遗漏。

虽然拆装轮胎的过程及内容较为简单,但是细节容易导致意外发生,有几点还是需要注意的:①拆胎前,个别同学对胎缘进行充分(图1),在压胎时拆装头会磨损胎缘;②拆胎时用撬杠将胎缘置于拆装头前端半球形突起,当转盘转动时,手脚配合生疏,轮胎转动而手却没有轻微抬起轮胎底部,或者没有随着轮胎一起转(图2);③装复轮胎时,重新放好轮胎,没有调整好胎缘与拆装头的位置,导致轮胎损坏(图3);④在对轮胎进行装复过程中,有些同学压低胎肚的程度不够,没有使胎缘进入轮槽内(图4);⑧在进行轮胎与轮辋分离时,轮胎虽然置于分离铲和橡胶垫之间,由于分离铲边缘置于胎缘与轮辋之间的间隙过大,造成分离不彻底,导致装上转盘后轮胎在转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图5);⑥拆轮胎前忘记清除轮胎上的平衡块和小石头,平衡块被高速旋转的轮胎甩飞。

学生反馈

通过教学实训,学生感觉到设备使用较为方便,较容易上手,能够自行拆装轮胎,兴致较高。但反映了一些问题:①当还有10~15cm的轮胎未装入时,担心轮胎在转盘旋转过程中被转盘带动的拆装头破坏,所以认为动作要放慢并注意观察轮胎的状态,感到轮胎有撕伤的迹象或电机停止转动时,要立即松掉脚踏,然后用脚面抬脚踏使电机反转,使轮胎恢复原状以便再次进行;②拆装头过于锋利,如果与胎面接触位置不合适容易造成胎面损坏,建议对拆装头进行改造;③在使用肥皂水过程中,容易酒到设备的机体上,造成设备慢慢渗透腐蚀。

综合建议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19-03

《微机组装与维护》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装配调试、系统维护、检测维修等职业能力。

一、实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的实训项目都包括硬件拆装和软件维护两大部分。

1.对于硬件拆装部分,笔者所在院校是以提供40台其他机房淘汰计算机形式进行的,而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很快的,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硬件拆装知识。

2.对于软件维护部分,效率更是问题。软件维护主要包括BIOS设置、硬盘分区、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以及软故障类的排除。如果硬件都不能保证正常的启动,那么软件维护更是无从谈起。如果硬件配置太低,造成实验时间过长,效率降低。

二、基于虚拟仿真的教学应用

(一)虚拟仿真系统设计

1.教师或管理员登录显示功能模块,设计图1所示。

课程教学资源应包含教学、实训、考核、备课、授课、学习功能,其中教学模块、实训模块、考核模块在教师账号下都包含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教师可在管理模式下自由创建、上传、编辑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模式下只可以进行浏览学习教学资源。教师或学生在“我的空间”进行作业、成绩、课程表管理、交流中心、个人信息设置等;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心”进行备课、授课等。

“教学”功能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演示;“实训”功能主要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在“考核”功能设置考试审核评分等,学生在此可进行考试考核。

2.学生登录则不显示管理模式和授课中心,学生登录“我的空间”时则不显示管理类模块,只显示个人课程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设计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建设基于工作实践的教学,坚持“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理念,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体,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坚持“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着眼于学生职业规划和从业能力的培养,引领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三、虚拟仿真在实训教学中的优势总结

《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以实践为主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课程实践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基于3D图形实时渲染技术,从教学的角度使用虚拟仿真应用开发一款专用于微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软件,从而降低硬件投入以及损坏,还可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所不能避免的许多问题。虚拟仿真技术优势如下:

(一)逼真的操作体验感

通过3D技术不仅可以模拟出各种较新计算机硬件模型,还可以360度观察硬件,并可模拟出交互的硬件操作方法及所需的各种材料工具,在关键步骤用文字给学生提示。利用VR技术设计的逼真3D虚拟环境,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现实实训不易观察到的部件结构,以及重要部件难以展现的工作原理。

(二)人机交互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人机交互界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平台具有能够对硬件进行90%以上相似度的建模,让虚拟设备能像物理设备一样展现操作;并利用声光电等技术能够让虚拟设备像真实设备一样呈现各种在现实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并模拟排除出现的故障等。

(三)增强教学效果

平台支持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登录,支持多人同时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上机操作实践,与传统的实验室实体操作硬件相比,既方便了培训时间的安排,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还降低了对计算机硬件的损耗。

(四)解决常见难题

在虚拟仿真练习中,学生可全方位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拆装、测试、故障排除等。同时解决了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难题,如看不见(比如内部结构不能拆卸查看)、摸不着(比如硬盘内部故障却无法打开查看)、动不了(一般不会让学生拆装操作最新技术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难再现(一些故障事故及小概率事件难以在教学中再现)等。

(五)演示及考核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很困难,造成学生无法看到操作流程。虚拟仿真的演示环节可放大供学生全方位旋转观看。还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实物微机组装考核中,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很难做到同时全程监控,虚拟仿真系统则可以记录并评判每一步操作,做到由传统的“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提供可行节约的解决方案,充分体现现实和虚拟优势互补的原则,创建的可视、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可在虚拟情境中学习,达到与物理操作一致的目的。除了以上优势,虚拟仿真还有操作安全、模拟硬件容易升级、教学环境容易恢复等优势。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