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课程远程教育

微课程远程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12 19:51: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微课程远程教育

篇1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出现有关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而且有一定的教学成果。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我国现代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不再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之中,本文首先对于在现行的远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微课的特点与优势,最后对于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展开探讨。

1针对于远程教学的现行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详细的分析

1.1用于远程教学的资源质量不佳,约束着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质量与远程教育的质量有直接关联,它能够决定远程教育能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在当前社会中,尽管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然而能够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资源却少之又少,教育内容较为老套,同时远程教育的视频制作不够精细,展现的教学内容多是对于教材的复制,而且课程的精讲部分与重点部分不过是教师面对面授课的情景再现,不具备创新性,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依据具体的学习对象进行教学,较难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致使远程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1.2远程教育趋于模式化,致使教育资源被浪费。在现代社会中诸多高校已经开始展开远程教育,但是存在同样的专业领域涉及的教育教学内容较为相似,缺失个性化,高校为自身的经济效益增长,招生的门槛设置较低,致使生源的质量不佳。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主要是为获得学校文凭,这与远程教育的设置目标相悖,最终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

2浅析微课程的特点以及优势

2.1微课程的特点。首先,微课教学能够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学内容广泛。微课程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展开教学,且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微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一般是针对于较为具体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专业性知识,尽管视频较短,但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会使学生对于学习感到枯燥。其次,微课程具有较明确的目标,且独立性较强。微课程主要的内容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专题,具有容量小,时间短,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的特点。微课程能够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能力。2.2微课程教学的优势。首先,微课程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微课程教学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某知识内容为核心教学,做好组织设计,重视学习的主要情境与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微课程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能够把一个完成的课程或知识点区分为多个小的知识点,以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最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主要运用在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和设计方面。需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微课程教学方案,与对微课程的开发工作。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编辑微课程教学的图形文字,文本文字以及动画文字等等,运用多样化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微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目的进行视频的制作。而且微课程的整个流程均需要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3.1重视人机交互,微课程的设计需要在细节上做好深度设计。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将某一个课程切分成多个小的专题,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细节上,注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制作微视频,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的二次开发,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人机互动中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3.2建设好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有助于师生之间展开交流。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监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济宁学习,利用微课程中的搜索功能,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中的账户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扩充学习的内容,在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展开师生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3.3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新型微课堂。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普及,每个学生手中都会有信息技术设备,促使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学生可以利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将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篇2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多为在职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时间少、学习精力有限,工学矛盾非常突出。成人的学习需求通常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学习目的各不相同,个性化学习需求明显。现行远程教学模式由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已o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如何在创新现行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出一种多元化、交互性、可移动的“微”教学模式来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面授教育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范型。[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教学模式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2]。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一种范式,包括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以及有关教学策略[3],它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环境与条件、师生组合、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程序等要素。

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是将在线教学与离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现场授课的视频数据传送到远端的教室或学生的电脑,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离线教学指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论坛等方式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学习交互和学习活动,教师还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导资料,帮助和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二)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矛盾突出。现行远程教学模式虽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但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上,依然遵循传统面授教学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的零散性,未能针对成人特殊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对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利用率较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2.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学习的目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现行现代远程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不同起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能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

3.无法满互性学习需求

现行教学模式虽然通过在线留言、在线论坛等方式解决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问题,但是,目前所采用的交互方式多具有非实时性,即时效性不强。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没有充分融入交互性元素,学习过程未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多为终结性考核评价,通过期末统一考试评价和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于课程容量大、知识点多,期末考试无法详细考查学习者对各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容易导致学习者不重视学习过程。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容易使学习者养成平时不学习[4]、考试突击学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高。

5.学习资源适用性差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大多以章节或单元为开发单位,资源容量大,资源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缺乏有机的对应和统一[5],整堂课的学习需要投入较长的学习时间并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

二、微课程概述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彭罗斯认为:利用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并辅以相应的讨论和任务,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6]

微课程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生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7]。在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微课程将传统复杂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将教学目标单一化、集中化,利用简短的时间讲解1~2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易混淆点或易错点。

微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课”[8],不能将其等同于单纯的学习资源,而应视为内容、服务和互动的综合载体。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支持完整的教学流程,其核心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9],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学交互活动、学习效果评价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程的特征

1.即时性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为15分钟[10],相对于传统45分钟一节的面授课或者20分钟一节的网络视频课,微课程一般为5~10分钟,课时短、学习目标小而明确,更符合人类的视觉驻留规律和注意力规律。课程持续时间短,有助于成人在注意力保持时间内学完一课,更符合人类的认知学习特点,方便学习者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 2.交互性

相对于单向传输、单向接收的传统课程,微课程更强调学习的交互性。微课程与智能移动设备的融合使得“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学习者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微视频的同时,还能够随时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参与教学交互,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参与微测试和微反馈、进行即时讨论。

3.针对性

微课程基于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组织、设计和制作[11],每节课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教学目标更加单一集中。传统课堂教学需要达成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将传统教学一堂课的数个知识点拆分成短、小、精的多个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明确,精细化程度更高,针对性更强。

4.扩展性

微课程以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为核心,同时包括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评价和反馈等多种辅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一主题突出、模块化、结构化的微课程资源包。与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程模块化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配置合适的微课程资源包,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资源包进行变化和充实,有利于对微课程进行扩展、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已无法很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转变现行教学模式,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微课程及其特征,提出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移动学习理论

移动学习通过融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获取学习资源[12],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

通过将微课程与移动学习理论进行融合,开发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和基于网络的在线移动学习平台,使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微课程,实现“移动学习”。通过“移动学习”,成人学习者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有助于解决成人的工学矛盾,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微课程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其隐含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这种理论非常重视知识的结构,强调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由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知识的设计和组织上,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结构,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将知识点组织成以模块划分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通过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达到知识的学习。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起点各异,各模块在知识点的部署安排上,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该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模块,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认为需要耗费认知资源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和任务,从而造成认知负荷。根据认知负荷成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13]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应该根据认知负荷产生的不同原因,结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将认知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上,有效利用各类认知资源以达到学习目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五个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背后总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做支撑,其包含的教学思想会渗透到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每步程序之中[14]。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上文所指出的移动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以及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成人学习者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设定,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规定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每个步骤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操作程序的设计和组织应该知识化、结构化,具有针对性,为每一步操作设定特定的教学目标,使之与特定的知识点相对应。操作程序还应该充分体现交互性,消除个体学习者的孤独感,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实施条件

教学实施条件是指能够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时间等条件因素。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包括教师、学习者、微视频、智能移动设备、各类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以及确保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顺利实施的各类学习支持服务。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模式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科学地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应用,通过评价结果有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能力。

(三)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对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进行重新规划,教师确定并细化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视频、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引导学习者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完成一整套模块化的学习任务,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本文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阶段划分为两类角色:教师和学习者。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构建任务,最终形成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见图1)

1.课前

对于教师来讲,课前的构建要点有三项。第一,学习内容导读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知识背景的铺垫和学习目标的设定。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这部分的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内容导读的引导,使学习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将认知资源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上,从而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学习任务设计,为了有效激发成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构建微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学习任务设计部分,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灵活选择,基本层次的学习任务要确保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完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由不同数量的学习模块构成,为了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每类学习任务所含的模块数量不宜过多。第三,学习问题设计,在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在学习问题设计部分,要针对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与之匹配的启发性思考问题,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使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前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选取层次合适的学习任务,获取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带着问题开始学习。

2.课中

对于教师来讲,课中的构建要点是微视频的设计、开发和制作,主要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知识点的模块化和结构化,知识点前铺后续的搭配和组织,并对每个微视频配以详细的学习说明。

根据移动学习理论,微视频的开发必须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以提升资源的便捷性。因此,微视频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需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结合人类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特点,将学习内容微型化、碎片化,将每一个微视频严格控制在5~10分钟内,凸显针对性和“微”特点,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发挥片段式学习的优势,同时旨在降低资源容量,提高微视频学习资源的适用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记忆和理解,考虑到不同成人学习者的基础和起点不同,微视频知识点的安排部署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提供难易度不同的学习活动,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切入点,无需将所有微视频从头学到尾,在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中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前学习内容导读、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带着对思考问题的初步思考,根据教师设定的学习路径开展和实施学习活动,观看微视频。

3.课后

对于教师来讲,课后的构建要点有两项。第一是教学交互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包括设计模块形式的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包括设计自我检测和疑难问题反馈;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包括设计学习进度显示、学习任务完成榜单、学习者相互关注功能等。第二是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师准确全面地了解学习者,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15]。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应该根据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每类方法包括课后微测试、知识应用、综合检测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效果评价的需要。同时,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设计应该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将每次课后自测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以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重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后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即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完成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完成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巩固已学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通过完成自我检测,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出疑难问题,向教师反馈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成与教师的交互;通过查看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使自己不再处于孤立的学习状态,消除学习的孤独感,完成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

四、结语

现代远程教育现行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容量大、课时长、适用性较差;教学交互方式单一、时效性不强,无法满足成人的交互性学习需求;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已无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微课程的容量小、时间短、内容精,其即时性、交互性、针对性等特征能够很好地解决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探索构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明确了构建要点,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为今后研究和设计微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

[2]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31

[3]詹碧卿,林超文,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2(2):43.

[4]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28.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5.

[6]Davi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26):A1,A13.

[7]关中客. 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8]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101-102.

[9]李小刚.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32.

[10]赵毅.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裴华艳,罗忠宁.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

[12]李兴敏.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4):149.

篇3

本文受《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H55F02)和《面向终身教育的数字资源聚合与投放云服务系统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12BAH55F04)两个项目资助。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与网络学习资源同为视频形式。微课是否更适用于网络远程教育,值得深入探讨。

一、 对“微课”的概念解析

1.概念。作为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的大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以视频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展示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体。“微课”的核心载体是视频材料,同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思想、辅导材料,及学生的练习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的评价活动等,以一定内在组织关系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微课资源。

2.特点。(1)课程时间短。微课,又称微课堂,相对于普通课堂的40分钟标准时间,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10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2分钟。(2)课程内容少。微课类似于模块化教学,以片断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因此内容较少,一般是重点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中的一个疑点或重难点。(3)表现形式新颖。微课以教师教学视频作为主要载体,视频资料整体容量仅几十兆甚至几兆,便于上传到专门的学习平台,让师生在线查看或下载到电脑、手机上进行移动学习。

二、微课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的现实性分析

网络远程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学习者多数是已参加工作的成年人,这类学习人群,显然有区别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特点。

1.学习时间少且零星。他们多数已成家,家庭琐事繁多,平时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因而平时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且不方便安排专门的学习时间。传统网络视频学习资源一节课一般40分钟左右,课程内容也是前后连续且具有一定逻辑,对于一节课程要分多次才能学完的学者,其效果可想而知。微课的几分钟视频信息,短小独立的内容,毫无疑问更便于学习者自我掌握学习时间,同时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

2.学习地点不固定。由于工作或家庭原因,网络教育学习者常常不能固定在家或办公室进行学习,要保证学习时间,就需要他们拥有区别于电脑的学习工具。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等,成为比较热门的学习用具。微课每节容量都比较小,几十及至几兆,从网络平台上下载下来,小容量的视频材料能更流畅地在普通配置的设备上播放。基于对网络教育的理解和对网络教育学习者的分析,微课应用于网络教育学习资源,是大势所趋。

三、 网络远程教育中微课的实施保障

微课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需要各环节教师的协作与提升。

1.授课老师。授课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一门课程知识点繁多,体系复杂,一节好的课程,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做好教学设计。微课时间短,内容少,更需要知识点表现形式合理,结构紧凑,才能以良好的效果传达给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程前首先做好学习者需求分析,考虑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微课。微课视频之外,授课教师还要设计制作出一系列的学习辅助资料,尽量做好课外在线辅导,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微课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对教材及其配套教学资源的挑选更为重要。例如在各版本的中小学义务教育教材中,西师版小数教材抓住现今中小学教师中微课创作的热点,引领了中小学微课资源设计制作理念。其课堂活动板块独树一帜,全套书在每堂课上都设计有丰富多彩、较强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更易于做教学情境设置,为广大创作微课资源的中小学教师青睐。同时,西师版小数教材业已将一些精干的课堂活动设计为微课作为教学配套资源,使教材具有更高使用效率。网络教育授课教师也应针对所授知识点,量身定制,选用或编写出适用于网络教育微课资源的教材。

2.管理教师。网络教育管理教师应注重授课教师的团队建设工作,包括教学设计水平、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等。微课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育视频资源,有限的时间内,对学习内容筛选、课程引入方式、不同小节的微课之间资源整合、其他的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都对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作为网络教育的组织者,管理教师有必要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前沿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到根据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如何设计和呈现学习内容,设计出优质的微课资源。另外,微课是以小容量、少内容的模块化形式呈现,相关学科涉及到类似知识点的,可以由管理教师统筹建立资源库,根据学习要求上传到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平台,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和浪费。

3.资源开发教师。资源开发教师,主要做课件制作、技术支持工作。网络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教学环境和平台建设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也需要不断提升。微课应用后,教学知识点精减,上课时间短,需要技术支持合理整合好各片断资源,搭建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保证师生同步、异步的便利交流,方便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零散学习资源的意义关联,有效自主学习,并即时得到学生反馈,指导修改教学设计。

篇4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引入了“互联网+”理念。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成人高校的先锋和主力,其计算机课程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相应改革,为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一、“互联网+”的含义

所谓“互联网+”,就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的发展的一种新业态,也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成果。就是互联网与各种传统的行业和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作用,提升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如,互联网分别与传统的银行和商品集市结合,就衍生出了支付宝和淘宝,提高了支付与够买效率。

二、微课的含义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的LeroyA.Megrew和英国的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课程。2010年,国内学者胡铁生首次将这一概念引进到国内的教学活动中。具体来说,即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讲授的教学方式。特点是时间短,10分钟以内;其次,针对性较强。

三、“互联网+微课”的意义

“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的意义,从“可汗学院(KhanAcademy)”的典型案例即可看出端倪。该项目起因于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提供在线的免费微视频课程,这些视频很快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影响也从家庭蔓延到了学校,经过几年发展,其课程覆盖小学到大学,文、理、金融、天文学等方面,甚至正在“翻转课堂”,改变着传统学校教学。比尔•盖茨评价说:“可汗引领了一场革命。”由此,我们发现“互联网+微课”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微课”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主性

“互联网+微课”这样的教学方式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将课堂中心转换为学生,老师只提供支持服务,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

(二)“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师将微课存放在计算机或云教学平台上,形成互联网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权,打破课堂和教材局限,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远程网络找到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答。

(三)“互联网+微课”的教学可以促使老师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及理念的转变

1)重视微课的理论模型研究。逐步研究不同课型的微课理论模型,使其概念逐渐清晰,形成共识,完善微课理论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2)针对微课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有效衡量微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微课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亟待探究解决的问题。3)建立全国性的微课网络联盟组织。利用“互联网+”的背景建立全国性的微课联盟组织,统筹协调微课发展的各项工作,避免微课制作的分散性和造成的优质资源浪费。当今,微课制作大都是教师的个人实践,缺乏统筹和协调,优秀微课作品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共享利用,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成立全国性的微课联盟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四、“互联网+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选择教学内容,细化知识点

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基础理论和操作验证性内容。前者可以设计为讲解阐释型微课,配合视频动画等手段生动演绎,使枯燥的理论易于理解;后者则可以设计为情景实训型微课,在计算机系统的真实环境中开发各种微型操作训练软件,通过网络反复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视角录制微课

教学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针对微课中需要阐述的知识点,协调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

录制前,摄像者和教师要充分协调沟通,熟悉教学的流程,确定分镜头设计,调整好设备,保证录制顺利进行。录制后,通过后期编辑完成内容的整合、美化,使其符合教学要求,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微课教学平台的建立

网络能够在课堂之外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故微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一种途径是依托校园网,嵌入微课学习平台,无缝对接;另一种途径,可依托相对成熟的免费网络平台(如优酷等)来构建。这样,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更大的学习群体进行互动。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规划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更加清晰的了解个人的学习轨迹,从而使自我评价更加及时,反馈效果也更好。

五、展望与建议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微课翻转了课堂,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固有认知。加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理念的逐步普及,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教育场所固定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课教师,传播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也成为其它领域的知识接受者与微课学习者。从可汗学院的崛起,到TED的演讲,再到国内蓬勃发展的各类微课网站,它们都是“互联网+微课”的成功案例,这种趋势正在倒逼传统教学方式作出改变。微课在平台建设、开发与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除了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之外,很多的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加入到新型微课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了。教师与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合作与沟通,协作创新,融汇各种技术和教育理念,把诸如二维码、增强现实、情景应用等技术都融入到微课开发中,让学习者在愉快的交互式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应用方面,应逐步向资源共享与重用方向发展,优质的微课资源应该适用于各个学习阶段,并能够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域多次重复使用。我相信,加持了“互联网+”理念的微课教学必将在今后的远程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能量,为加快我国的教育数字化改革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彭继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58-259.

篇5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篇6

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认字、识字时,可以将自己的识字方法与经验告诉学生,使学生快速地找到识字路径。记得小时候,对“己”、“已”总是不分,当时的语文老师就教给我们一句顺口溜“己空已半巳全封”。到现在也没有忘。在教学生区分“己”和“已”的时候,我也把这句顺口溜教给了学生,真是立竿见影,学生不但能正确地区分“己”和“已”,连不要求认识的“巳”字也记住了。“攀”字的笔画比较多,学生容易丢笔画,我就把这句顺口溜教给他们,“俩木夹俩叉,下面大手抓。”学生记住了这句顺口溜,一下子就会写笔画繁多的“攀”字了,但老师要强调“攀”字上半部分的笔顺:从左到右,不是先写两个“木”字,再写中间。对一些典型字,追根溯源,进行字理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像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的识字课教学,学生们与其说在学习识字,不如说他们在黄亢美老师的带领下,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课堂上,移步异景,妙趣横生,一个个惊喜的发现,令孩子们兴味倍增。此时,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使他们乐此不疲,并在浑然不知中,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这样学得的汉字,他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阅读教学中,老师也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深入文本,深入学生,与文本,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写作教学中,教师的经历、生活体验、与经验对于学生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将自己亲身的故事或写作经验及对人事的看法在写作课上与学生分享。河北省特级教师李福中在《和学生分享“创作谈”》(《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3年第9期)一文中结合自己教学的经历写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果我们老师不喜欢写作,不去尝试写作,不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说服力就差得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应该热爱写作,写作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语文老师要用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带动学生对写作的感情。为了提高自己、惠及学生,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坚持写作。如果文章写成功了,别忘了跟学生“显摆”,在“显摆”文章的同时,别忘了“曝光”文章的制作过程――和学生分享‘创作谈’。”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高雅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工整的板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我们看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极少有那些喧宾夺主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却把课上得生动,听课的学生是收获多多,观课的老师是意犹未尽。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学识素养深厚,语文功底扎实。

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书,好读书,好读书,读经典之书。老师书读的多了,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丰厚了,教学中就不会过多地受到教案甚至教师用书的牵制,就会用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语文,解读文本;老师的书读的多了,知识底蕴深厚了,在课堂上能更好地仔细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理解,更好地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点拨和生成中品味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老师的书读的多了,知识储备丰富了,课堂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和熏陶,也许会想:老师怎么懂得这么多?这时,老师在课余时间不经意的拿出课外书来,学生们纷纷地凑过来,时间长了,也许会“熏”出一个个“小书生”;老师的书读得多了,就会敏锐地发现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把文本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语言中学习语言;老师的书读的多了,谈吐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优雅,行为举止自然而然的就会变得高雅,“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学生身上就会看到老师的影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如靳家彦老师所说:“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这里的学养就是指文化底蕴,厚实文化底蕴的根本途径就是多读书,让自己成为教育资源的根本途径也是多读书。

篇7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61-04

学前教育目前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重视,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保证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使“重视”落到实处?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较为流行,随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也相继推广这种教学理念。近年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在政府资助的8所高等教育机构中也开始推广基于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推广,为2012年香港高等院校学习年制由三年转向四年提供了一定的准备条件,高等教育力求在延长年限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内地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Outcome-basedteaching and learning)是一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习成果的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并非强调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强调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什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以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或成果作为指南,通过教学过程,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对教育质量的重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项目的策划、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与学的评估。运用成效为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设计预期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不但要可以测量,便于运用恰当、标准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还要有助于学习者未来的持续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成果,包括知识、技能或者其他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这些教学成果需要便于测量和评估,因而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方法。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注意这些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各种“证据”(evidence)来体现,这些证据可以是学习者的作业、实践报告或者试卷成绩,等等。

其次,要设计主要的教与学活动,包括利用哪些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目等),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并且对每项课程活动进行简要的解释。这些解释要简单明确,让学习者一目了然,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最后,要针对每项教学成果设计评估方式,如作业、测验、论文、案例报告、考试等,以保证每项预期的教学成果能够获得标准化的评估。这些评估方式要易于操作,且不随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评估的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远程教育中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

1.从教学目标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要设计教学目标,并要求将这些教学目标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透明,这种透明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双方都能准确理解教与学的方向。远程教育更要考虑这个特点,因为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者与学习者是时空分离的,如果课程目标模棱两可或者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学习者会不知所措,导致学习没有效率,也不易进行考核和评估。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大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为女性学习者。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比较多样,家庭、工作往往导致女性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较为分散,注意力较难集中,如果学习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她们往往会抓不住学习的重点,甚或游离于学习重点之外。二是学习者多样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既有工作经验丰富,已经成为骨干的幼儿园教师;也有无任何幼教工作经验,刚刚高中毕业的学习者;还有从事其他行业,但是对学前教育比较感兴趣,希望从事幼教工作或是提高自己育儿能力的学习者。如果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容易导致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学习者偏离学习轨道,造成对学前教育的误解,甚至形成不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因此,在设计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清楚明确,尽量用一些可观察的外显来描述,让无论是处于何种层次的学习者都能明白。传统的课程目标常常用“理解学前教育的各个概念”“掌握学前教育各项技能”这类较为模糊的语言来表示。当前的远程教育中,由于面授课程较少,难以像传统的授课模式那样,教师对学习者有较严格的监控。因此,设定的目标需要非常明确和具体,诸如“能够指出并分析学前教育领域发生的日常现象及抽象的专业问题,并能作出有理论支撑的回应”“能够在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对儿童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表述明晰的教学目标,考察其实现程度,以便更好地监控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从教学过程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实施过程要遵循已确立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内容及评估方式,促使教学和评估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和学的过程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活动要能准确地传递课程内容,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多基于原有电大系统的教学模式,即采取面授、网络辅导、录像或视频教学等形式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面授课程由于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学习者到课率较低;网络课程的目的性不明确,界面设计不够友好;录像或视频教学、文本教学等活动由于对学习者的需求不甚了解,导致学习者参与性不高。这些问题进而让学习者感到学习困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即便是一开始抱有很大学习期待的人,最后也可能会无奈地成为应付学习的人。

因此,就远程教育而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相对紧密的专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考虑让学习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学前教育现象、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等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不会只是使用单纯的教师授课方式,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教案维持,而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教学素材,例如各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表现、一线教师的教学视频、幼儿园活动材料、学习者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引导,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从而获得文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动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学习者的这种动力,将其转化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应付了事的惰性。

3.从评估方法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评估要看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评估更能准确地体现教学质量。以往对学习者成绩的评估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群体成绩的分布则要遵循正态分布原则。因而,在这种评估体系下,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可能会受其所在的群体成绩的影响,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学习者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成效为本的评估方法注重的是学习者对预定目标的掌握程度,这样更突出学习者个体的能力,避免了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受所在群体的影响。这种方法也将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共同进步的同伴关系,为学习者开展团体或小组学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了群体学习的效果。此外,成效为本的教学评估强调“证据”(evidence),即学习者是否达到了某个课程目标.一定要有“证据”。

篇8

[作者简介]郭敏(1979- ),女,山西沁县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孙壮桥(1980- ),男,河北永年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和信息化建设。(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变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ZD20112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4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推进,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增至69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已从十几年前的规模扩张阶段转入现在的内涵建设阶段,而课程设置是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开展远程教育中大多凭借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优势,往往忽视了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其课程设置体系普遍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另外,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与建设方面,虽然同时具有中央、省级和地市的三级开课优势,但由于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过多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主选课机制和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本文基于“个人本位论”理论,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针对课程设置的改革设想和建议。

二、理论基础

以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其次,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的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等。虽然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偏颇,如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否定社会发展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但是它的“以人为本,从学习者出发”的理念在现在来看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终身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增进了远程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中通过学习,使自己在职业能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的构建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原则,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发展,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教育机构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组织和编排的系统化过程。它包括教学科目的设定、科目之间结构关系的安排及各科目的学分学时比重的分配等。课程设置一方面承载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它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同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也会产生直接影响。课程设置不但决定着远程教育的质量,也是实现远程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有的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往往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远程教育学生特有的实际需求。因此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表现为:

1.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陈旧课程多,创新、前沿课程少;知识型课程多,技能型课程少。这样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了课程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关注知识的技能性与实用性,既不能获得学习者的欢迎,也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新瓶装陈酒”的现象,甚至有些课程在“创新”的外衣下包裹的其实也是守旧的内核。一些名义上的“创新”课程大多还是面授课程的“缩微”版或所谓的“改良”版。课程内容上,往往忽视学科的前沿性,更新过慢,有些课程仍然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或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到前沿、实用的知识。而陈旧的课程内容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设置忽视远程性。课程设置具有普高性倾向,大多注重探究性和理论性,集中表现在大多数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课程。一些文科专业课程与学生将来或正在从事的工作联系不大;一些理科的专业课程,内容普遍偏难,根本不适合远程教育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普高化趋势,并没有考虑到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4.文理科课程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中各专业按文理科划分过细、界限分明,使文理科基本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不高。如理工科学生人文与社会常识严重不足,基本的文字能力欠缺;文科学生缺乏生活中基本的数学常识、经济常识等。

5.专业口径过窄,学生没有足够的选课自由。数量有限的选修课程似乎总是与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往往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和想学习的课程。因此,学习选修课慢慢变成了只是为了等到学分而进行的学习行为。造成选修课程走过程、走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把教学和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选修课程被定位成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可有可无。因此,过窄的专业口径和现有的选修课程不能提供充足灵活的选择机会,学习者很难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四、意见与建议

本文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以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设置为目标,对现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基于模块化组建“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按模块化设计的课程平台已普遍应用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设置为例,目前各专业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通识课模块属于通用模块,而其他四个模块是以专业为导向的特色模块。同时规定学分在各个模块间的分配,间接地控制学生的选课方向。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虽然单一的模块化组织“课程库”的模式给学生学习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学生往往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也不能解决不同培养层次间的课程重复问题。

在模块化组建“课程库”基础上,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就是从学科专业、培养层次和知识结构三维立体角度进行课程库的设计和组建。首先,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学科课程库”,“课程库”中包括了本学科各个专业、各个方向和各个培养层次的课程,排除了内容重复的课程。其次,对课程库中的课程进行立体划分:横向以模块化为标准对课程进行划分,纵向以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为标准进行划分;侧向以知识能力结构为标准进行划分,不同课程分类摆放。这样,同一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均来自学科“课程库”,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带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时间和费用上的浪费,同时实现了不同培养层次间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2.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是指突破现有的以专业为单位、以学历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优先学习,并且根据学习的效果向学生颁发课程结业证书或者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积累学分,取得学历;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课程继续学习;还可以在暂停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继续回来进修,之前的学分依然有效。总之,这样的方式不再以取得学历和学位为最终目标,更不会限制学生必须学习完本专业的所有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先学习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和知识。这种灵活的“课程超市”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3.增加选修课、自开课的比例。为了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发挥个人专长,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中,适当增加选修课和自开课所占的比例,突破原有的专业选修课的狭窄范围,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跨年级、跨专业以及跨学科的选修类课程,包括人文、社科、法律等专业性不必很强但又实用的课程;放宽省级和地市电大的自主开课权限,使各个省级和地市电大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开设符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提倡完全学分制,提高学习自由度。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的课程管理都采用学分/学年制的管理方式,即学校根据教学任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组织安排课程,给出每门课程的建议开设学期,同时在毕业时间和年限上给出学生一定的空间。虽然弹性的毕业年限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这与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有很大不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按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证书,每一门课程向所有的学生开放,课程的学习顺序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只要具备课程的学习条件(如学习完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就可以选择学习。有了自己的“学分银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积极组建模块化“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和提倡完全学分制等都将有利于推动现有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在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自由度高的课程平台同时,对于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目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篇9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在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中,最易“碰撞”出“冲突”,产生“意外”。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意外”的资源,使英语课堂教学在“意外”中生成而“异”下生辉呢?下面,笔者就牛津英语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学生思维活跃但又无意识地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难免会出错。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容错能力,宽而待之,进而产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次动词短语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翻译:“我昨天拾到一个钱包。”可是许多学生都译成:“I picked a wallet yesterday.”笔者并没有指责这些学生,而是因势利导地指出“pick”有“扒窃”的意思,“pick up”才是“拾起”,仅一词之差,把拾金不昧变成了盗窃犯罪。全班听了哗然大笑,译错的学生更是大吃一惊。接着笔者便强调英语动词与副词或介词搭配的重要性,如“hear(听)”、“hear from(收到……来信)”、“look(看)”、“lookfor(寻找)”、“stay(停留)”、“stay up(熬夜)”等等。为今后学习丰富多彩的短语动词、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打开思路。可见,“错”并不可怕;相反,还能“错”出精彩。关键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思维和机敏的反应能力,才能“错”中出彩。

教学过程中,由于意外的发生,课堂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出现混乱,教师也一时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情境下,如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扭转局面呢?下面截取笔者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说明。在讲授牛津7A This is me时,笔者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班上同学畅所欲言:

A:I am 14. I am tall and strong. I have big darkeyes.

B:I was born in Lianyungang. I like reading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 am talky. I want tomake friends with you. How about you?

轮到C同学时,全班一片讥笑声,因为她又小又瘦,家境贫寒,平时又寡言少语,再加之成绩平平,好像没有什么可称赞的。于是,她显得特别自卑,声音也低得不能再低:“I am small and thin.I have small eyes…”。还没等她说完?她的话就被淹没在窃窃私语中,而且不知谁恶意地补充了一句“I am ugly”,显得格外刺耳。课堂秩序顿时混乱,该同学唰地一下脸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眼看好端端的一堂课就要失控了,笔者灵机一动,真诚而友善地说:“I think you are a swan in my eyes.You are polite and friendly.Especially you are kind and helpful.I like you.I think you will be better.”然后拍拍她的肩。教师的这一举动感染了其他同学,那个“恶作剧”的同学也羞愧地低下了头。更“奇”的是,教师把学生没想到的描述人物品质的“polite”、“friendly”、“kind”、“helpful”不失时机地表达了出来。

笔者之所以能在如此应激的状态下,调控好课堂秩序,管理好学生,并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学知识,与自身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能力有关;同时,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不利事件与教学联系起来,产生了“乱中出奇”的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笔者对“意外”生成有以下认识:

(1)“意外”生成——生活化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变幻莫测的。“意外”生成式的课堂追求真实、自然、生活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保护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表达他们真实的情感。学习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通过生活应用,能使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

(2)“意外”生成——引导化

篇1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身,注重提高工作岗位需求的微机应用和开发能力,是理工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要课程[1]。该课程以Intel 8086为主体,对微机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寻址方式与执行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进行教学[1]。总的来说,它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微机原理,第二部分是接口技术,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应用。由于课程内容抽象、知识覆盖范围广泛、教材内容老化、对基础要求高以及实践性强的多方面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以致缺乏学习兴趣,进入消极学习、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所以授课教师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教学难度大。与此同时,微机原理与其他基础课的联系十分密切,就信息类的网络工程专业来说,这门课部分内容与《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单片机技术》的课程相连甚至是相通的,再者,部分学过这门课的学生反映,在学习《单片机原理》与《网络互连技术》的过程中,这门课起到了一定的打基础的作用。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该门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掌握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曾经有学生抱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内容空洞、知识枯燥、学习成果一般,学习工作上很难用到实处,还不如花时间来学习java、C++等流行的编程语言。这体现了如今部分学生学习的急躁和不踏实性。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相对C语言来说,汇编语言是低级别语言,编写程序的工作量大,另外程序的可读性也差,但是汇编语言能够对硬件资源进行准确的操作,运行速度快,实时性要求较高,学好了汇编语言不仅能培养出个人良好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对自身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微机芯片,很多硬件方面的知识架构还没建立起来,学习起来难免有点吃力,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打好心理上的“预防针”:单靠课堂听课的时间和考试前的复习,是很难学好这门课程的,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看相关书籍、勤写代码、多做总结,循序渐进地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授课老师除了讲授教学内容以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如“八核”概念、INTEL最新芯片功能等等,之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搜索此方面的最新信息,待下次课请准备好资料的同学利用多媒体和大家分享,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方法对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覆盖面广、教学知识点多而学时有限的特点,若要求教师对全部知识点都面面俱到,且教学内容紧紧地和技术发展保持同步[2],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授课老师必须统筹教学内容,“以强化基础知识、着重能力的培养为主,介绍当前微机发展水平为辅”的标准来系统安排教学环节[3]。此外,教学知识点安排须详略得当。以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在学习微机之前,他们对其中部分概念如数值转换、逻辑电路基础、总线周期时序等,已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上本课时可根据情况缩减内容。当然,这需要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才能恰当地精简教学内容。而对于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概念,教学时应侧重于思路的分析上,比如第四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带着一个个的问题来学习(如要编什么、怎么去编、怎么优化),然后再一步步地去解决问题,理解透彻之后,老师再出相似例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老师在旁加以指导。这比起反复强调不断解释重点的教学来说,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最后,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则可以在提出要点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有些时候,学生听课时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积极思考,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微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讲一个部件原理时难免会涉及还没教到的新部件,如第二章中存储器的分段管理,学生对存储器的功能定义还很陌生,很难理解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是如何实现转换的。要求学生在未理解的前提下记忆无疑是不明智的。根据不同情况,老师可以适当调整章节教授顺序,或是利用PPT适当补充教材欠缺的知识点,方便学生理解接下来所讲授的内容。在每教完一个章节之后,为了避免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上,而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各知识点不能连贯一起来理解,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所学章节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在一起讲解,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突出强调不同的方面,加强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延伸。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方面,布置作业的题目要求精炼,在不太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前提下,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巩固好当堂课的内容,同时可做一点小扩展。鼓励学生多尝试使用新学的指令编写程序。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课堂教学方式应与课程内容的特点相结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于“CPU内部结构”、“8086外部基本引脚”、“半导体存储器”等以图例为主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开课,制造出极好的视觉效果来,提高课堂趣味性。但对于“指令的寻址方式”、“算术运算指令”、“串操作指令”等步骤较为细致的内容,建议以传统的黑板教学逐步分析为优。

保持学生的思维活跃,不断发掘新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调动学习热情,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弱化思维定势,在讨论中不断完善以得最佳答案。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利用每堂课前几分钟对简单的知识进行抽答,活跃教学气氛。这将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对预习时不懂的知识点会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以课程知识点为内容的网络平台,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运用人际交互式和简洁清晰的MATLAB GUI界面或者使用VC开发一个人机交互界面,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知识,交互式软件及时地为学生纠错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四、改革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验方面要注重实验效果。由于课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硬件类的实验课都是验证性实验[4],学生往往是依靠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完成,缺乏对实验原理及过程的思考,因此,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实验课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度和应用能力,老师可以利用实验课对学生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升华,之后将多数学生提出的疑问或编程时出现的问题集中地向学生进行讲解,进而保证学生对重点概念的掌握。同时,也鼓励学生组队相互讨论解决,增强整体的学习氛围。

篇11

0 引言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类、机械类等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课程,如单片机、ARM、DSP 等的必备基础和重要前提。[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2]这就要求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课程案例导入式及与C 语言对比教学改革与研究,对学生加深微机系统整体理论概念理解,提高采用微机设计开发实际测控系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教改思路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寓学于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用中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研发微机应用系统的创新应用能力。

开展案例导入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为学生建立微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整体概念,避免目前知识点被人为割裂、学生在学习后感觉各章节孤立、无法融会贯通的问题。强调讲学交互、学思结合,学习结束即完成了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C语言是大部分工科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并且学生在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时多选考C语言,大多数同学对C语言比较重视,掌握得也比较好。因此通过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比较式启发教学,使学生能借C语言基础促进汇编学习,加深对汇编语言的理解,更快地掌握汇编语言,做到事半功倍;反过来也可促进他们从更深层次深入理解C语言,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提升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时经常采用的C语言嵌入汇编语言进行混合编程的实际应用水平。

2 教改内容

2.1 案例导入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是局部和整体的矛盾解决,即微型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整体,一旦系统运行各部分都同时工作,各部分对应的知识点本身不存在谁先谁后,而教学中内容的讲解只能一部分一部分进行,如何让学生先建立整体概念再逐一讲解,最后回到整体并有升华,是微型计算机老师不停探索的问题。[3]对大模块(CPU、存储器、总线、指令系统)的整体观一般是通过模型机来解决。我们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典型微机测控案例,通过案例和问题导入相融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组合解决这一难题。8253、8255、8251、ADC、DAC单一问题讨论并不困难,但它们在微机应用系统中的作用及与接口概念的联系,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好;通过建立典型微机测控系统案例,能够让学生先居高临下,再各个击破,最后回到整体并有升华。

设计的微机测控系统案例,可以导入课程中的所有常规可编程芯片和A\D、D\A转换功能,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且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根据实际自动气象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逐一推进解决,达到知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局部到全局的知识传授过程和自主思考过程。提出问题后,首先由学生思考和查阅资料,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最终目标,在学习中做到问题清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图1 典型自动气象测控系统原理框图

设计的案例既能很好地体现和融合将要学习的各个芯片的功能和应用,又能了解测控自动化系统要求。在分析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可编程芯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引出常规芯片,然后逐一解决,最后自然形成整体理念和设计思想。

2.2 汇编语言与C语言比较教学研究

学生在学习汇编语言时,需要依据计算机的处理方式, “设身处地”地从计算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往往是学习汇编语言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克服,即使掌握了各种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也很难写出功能稍复杂的程序,甚至产生厌学、抵触情绪,给课程学习带来困难。

由于C语言是大部分工科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并且学生在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时多选考C语言,大多数同学对C语言比较重视,掌握得也比较好。因此通过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比较教学,使学生能借C语言基础促进汇编学习,提高学生对汇编语言的理解,快速掌握汇编语言,做到事半功倍。

对比教学的内容包括:

1)基于高级语言对汇编语言的数据访问进行理解

如从常量、变量、数组等数据的访问来对比两种语言;以C语言为参照,列出各种控制结构对应的汇编语言框架,采用一些与C语言关键字如else,default等接近的标识符定义,让学生比较容易看清楚语句之间的跳转关系和程序的逻辑结构。

2)汇编语言与C语言程序结构比较

不同语言程序结构是相通的,但实现方法不同,通过比较教学可以快速切入,还具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对于汇编语言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DOS功能调用可以与C语言中输入输出函数进行类比等等。

比较教学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汇编语言,并且反过来也会加深对C语言的理解,不仅提高C语言的编程能力,而且对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经常用到的在C语言中嵌入汇编的应用问题有了实质性提高。

3 教改特色

教学改革把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精神和个性品质,强调启发式教学、发现式学习和互动合作式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和个性化发展。[4]

强调讲学交互、学思结合,学习结束即完成了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研发微机应用系统的创新应用能力。

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汇编语言,反过来也可促进他们从更深层次深入理解C语言,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提升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时经常采用的C语言嵌入汇编语言进行混合编程的实际应用水平。

4 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案例导入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知识点繁杂、易被人为割裂等问题,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式启发教学,使学生能借C语言基础促进汇编学习,加深对汇编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事半功倍。总之,本教改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民,王艳.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