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3 22:00: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命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命教育

篇1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学区的“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 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十分重视在各学科领域实施生命教育。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例如,自然学科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构成等;体育与健康学科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身体,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保证生命的物质基础;品德与生活学科则讲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我们根据这些学科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不容置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语文”学科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各学科的教师在现有的教材中搜索生命教育元素,挖掘生命教育题材,然后进行整理、排序,最终构建生命教育分年段的学科教学目标,每一个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工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 围绕生命教育创生专题教育活动

我们在原有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红十字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命教育的需要,进行了统整与创新;将校园文化与生命教育整合;将社会实践与生命教育整合;将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整合相关内容,形成校本课程。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体现“生命”内涵的专题教育的新形式。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生命意义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各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2009年,学区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残疾人杂技团的《生命之光》演出。残疾人的精湛表演和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还有,大山子二小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的励志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包裹大爱心”义卖会、“情系玉树·共同成长”等活动,通过这一些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可贵。

■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命价值

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心灵。

各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小学生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社区绿地、敬老院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如酒仙桥教辅中心作为学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教辅功能优势,组织开展了“阳光少年”行动、“用知识守护生命”征文、“做快乐的自己”实践体验、“送艺术进校园——想飞的孩子”文艺演出等活动。此外,高园小学开展了“养花种花,扮靓校园”花卉养植活动,并在北京市园林研究所挂牌为“小学生科学实践基地”;北苑小学开展了“赋予落叶新的生命”、“园中有我家乡石”实践活动;花家地二小开展的“阳光活动”、“寻找幸福”体验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环保等多角度,表达自己快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 家校合作生命教育进社区

通过家校合作,“小手拉大手”,让生命教育走进社区,共同提升家长和社区居民的生命意识,发挥生命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生命情感。一方面,我们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活动设计,协助开展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另一方面,与社区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各项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以“关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儿童福利院、敬老院、酒仙桥残疾人康复中心,慰问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捐助贫困家庭。有的学生坐在轮椅上体验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一位坐在轮椅上体验的学生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转动轮椅的轱辘是那么困难。”在春节前夕,孩子们冒着严寒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孩子,给他们带去了歌声与微笑,更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孩子们还在社区草坪内树立标志牌警示人们爱护花草:“小草也是生命,请你脚下留情。”围绕生命教育主题,望欣园小学联合东湖街道办事处、北小河公园管理处举办“消防安全启动大会”和“低碳生活,快乐成长”游园活动,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安全知识宣传卡”送到每一位社区居民的手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对社区的热爱;南湖中园小学开展了“追溯我生命的起源”、“和家长共画家谱”活动;望花路小学开展了“寻根百家姓,传承中华魂”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给长辈洗脚”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大人和孩子相互影响,生命意识共同得以提升。

■ 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了。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家校合作等形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

篇2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命教育。说到生命教育,很多的教育者在各种文献中阐述过生命教育,但他们的阐述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国外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外的比较,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可能途径等等。而且这些课程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涉及高等教育的不多,关于幼儿的少之又少。直到目前,我国的学校都还没有把生命教育做为一门课程来实施。而在幼儿园里,还是有部分家长对于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存在着疑问,觉得孩子还小,害怕方式的不恰当或内容的不合适反而使孩子获得对死亡的错误认识,贻误孩子。如何使生命教育真正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有正确地认识,使她们更好地面对生活,是实施课程过程中有课程本身和教师的方法所决定的。

之前跟朋友说起有关生命教育的话题,一直苦恼于不知如何对幼儿讲述生命教育的话题,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绘本之力》。这是一本由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松居直、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以及纪实文学家柳田邦男通过一次座谈会而整理编写的一本讲述绘本的书。书中引述多个例子来阐述如何利用绘本给幼儿讲述生命中的存在以及死亡。书不厚,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就把它看完了。在此,我讶异于绘本的魔力,竟然能让孩子们在这么轻松、温情的情况下理解死亡。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作者,让我也爱上了绘本: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绘本是孩子们看的书,大人看的话应该很幼稚。看了《绘本之力》后,我才觉得大人更是应该看,特别是我们做幼儿教师的,更应该从绘本中读懂孩子的世界。绘本很简单,孩子们的世界更简单,想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最简单的方式就能和他们沟通了。

二、选择合适的绘本让幼儿走进生命教育。

说到生命这个话题,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死亡,如何与孩子解释灵魂与死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般到5岁左右,大部分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关于灵魂与生命的主题。很多孩子都会问到“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是回避还是直面呢?死亡对于传统社会是一种禁忌,但是,生命的本质就是有生有死,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死亡,从而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珍爱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绘本来解释,让孩子了解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从而抚慰孩子年幼的心灵。例如《獾的礼物》,这个绘本讲述了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我们班小朋友在听完这个故事后,问:

“獾去了那个隧道就不回来了吗?”

“为什么其他动物不跟着獾去隧道的那边呢?那它们就不会很难过了。”

“其实獾没有死对不对,他留着这么多礼物给它们,它肯定会再回来的。”

“老师,我的奶奶也很老很老了,他也会像獾一样去隧道的那边吗?”

……

在孩子们不断的提问、老师的回答下,孩子们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概念,但是他们不会因为死亡这个词感到伤感、害怕,而是很自然地接收了:人老了,总会死亡,还有些人,不一定是老死的,也可能是生病或者发生意外而死亡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班的阅读区,我提供了很多的绘本让孩子们阅读,而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是《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和《和猪奶奶说再见》。前者从儿童的视角来理解死亡,描写布鲁诺在爷爷死后,从不解、懵懂,期盼再见爷爷以及久盼不到爷爷后的气恼伤心,到最终意识到再也见不到爷爷后的失落、悲伤心情和内心中的种种疑问,表达出对死亡的思考,但最终传递出了时光可以愈合伤口并永远印刻下生者对死者的怀念的主题。后者则用充满温情的方式,描述猪奶奶充满留恋但又含蓄平静的辞世过程带给猪小姐的悲伤,以及悲伤中的克制,辞世者的克制令人感到高贵和不舍,活着的人的克制让人感到高贵和内心的强大。

有关讲述生命和死亡的绘本还有很多,例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奶奶的护身符》、《再见了,艾玛奶奶》、《汤姆的外公去世了》、《苏菲的杰作》、《大象的算术题》等等。

三、选择合适的场景更能增加绘本的功效

篇3

迷人的夏季,街心公园的花儿都开了,无数彩蝶在花丛中来回穿梭。

女儿和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捕捉着。谁料,这些脚下踩着“风火轮”的孩子敏捷极了,不一会就捕到了十多只蝴蝶。后来,有个小姑娘提议将这些蝴蝶留下来做标本。

只片刻的工夫,一只只可怜的蝴蝶就被这些淘气的孩子折腾得七零八落,翅膀和身体彻底分了家。

当女儿炫耀着手中的蝴蝶翅膀向我跑来时,遭到了我严厉的批评。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只是好玩的游戏,他们却全然不知,一个个珍贵的生命就这样被无端地扼杀了。

“生命教育”,这个有些严肃的词语第一次出现在我的“家教智囊”里。我想利用今天的契机,给女儿和伙伴们上一堂久违了的“生命教育课”。

“瞧,这些被掐掉翅膀的蝴蝶再也飞不起来了,就像我们失去了双腿一样,是多么痛苦啊!”我捧起不断挣扎着的蝴蝶虫体,给孩子们轻轻地讲道。

霎时,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愧疚与不安,刚才的兴奋立刻消失了。

“你们知道吗?每R蝴蝶的诞生都需要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从一只丑陋的虫子到一只坚硬的虫蛹,再破茧而出,羽化成美丽的蝴蝶,而且蝴蝶的生命仅有短短的几十天,可现在这些蝴蝶刚刚看到多彩的大自然,就夭折在了你们的手中……”在我深情的讲述中,传来了女儿和伙伴们小小的抽泣声,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的严重错误了,可如今即使想弥补也无能为力了。

“孩子们,生命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我们人类是活生生的生命,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也是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尽力地呵护,全心地关爱。”我一边说着,孩子们一边点着头。

果然,这场及时的“生命教育课”给了女儿和伙伴们莫大的启示。此后,街心花园旁边插上了女儿精心制作的标牌,上面工工整整写着“请别欺负我们”。

尤其是上个周六,我特意带领女儿和她的同学去了郊区的福利院,与弱势生命群体的零距离沟通,更让女儿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与无价。

给孩子补充“生命教育”的营养,就是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以敬畏的态度去关爱,以博大的胸襟去包容,以真挚的情感去呵护,以奉献的心灵去创造。

宝贝有“假想伴”,父母莫惊慌 王晓磊

“嗨,我们一起玩好吗?”“你看,我的新玩具泰尼熊有趣吗?”当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出这些话时,你一定以为他在和伙伴们聊天、做游戏,可却发现周围没有任何玩伴时,不少妈妈都会产生严重的恐慌心理,甚至以为宝宝在说“胡话”。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一个特殊的伙伴――“假想伴”。

“超能量”的“保护神”

4岁的卡卡是个瘦小而又胆怯的小男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哪怕是每天中午的午睡,只有握着爸爸的手才肯入睡。自从看了动画片《铠甲勇士》之后,能征善战、英勇无敌的铠甲勇士就成了卡卡心中的“偶像”。

有一天,卡卡睡觉不要父母陪了,他对爸爸说:“铠甲勇士就在我的身边,他特别厉害,会时刻保护我呢!”没过10分钟,卡卡就独自进入了梦乡。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卡卡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总会把“铠甲勇士”挂在嘴边。这个“假想伴”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保护神”。

解析支招: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内心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势单力孤的时刻,比如夜晚来临与黑暗为伍,父母有事被迫独处,或是与小朋友发生分歧,经历生病或打针的痛苦等。这个时候,幼儿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寻求精神的帮助,于是“假想伴”便诞生了。而且,“假想伴”是孩子最忠实的朋友,往往出现在每一个危急的时刻,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的“假想伴”,切忌“一棒子打死”地指责孩子。同时,要想把孩子从意念之中拉回现实,父母不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孩子意识里“假想伴”的作用,建立起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孩子就会逐渐变得勇敢坚强。

“犯错后”的“挡箭牌”

周末,妈妈在厨房准备午餐,3岁半的朵儿在客厅里玩耍。忽然,“啪”的一声,妈妈奔出厨房一看,只见茶几上那个精致的茶杯摔得粉碎。还没等妈妈开口,朵儿就大声辩解说:“这不是我做的,是小丸子不小心撞碎的。妈妈,千万不要批评小丸子哟!”顿时,妈妈感到莫名其妙,这孩子,怎么睁着眼说瞎话呢?

解析支招:闯祸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处罚,孩子通常会虚构出一个朋友来做“挡箭牌”。这在我们成人眼中是离谱的、荒唐的,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用“假想伴”来“顶罪”,并不是编造谎言,也不是逃避错误。他们明白需要承担的后果,才会搬出“假想伴”来救驾。

遇到此类现象,父母不可当即拆穿孩子的谎言,否则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妨将计就计,让孩子和“假想伴”一同承担后果。“小丸子太不小心了,以后你要提醒他,做事不能莽莽撞撞啊!”相信闯了祸的朵儿听到这话,一定会羞愧地低下头。

“孤单中”的“陪伴娃”

悠悠的爸妈工作都很忙,因此,5岁的悠悠经常一个人在家玩。没想到的是,悠悠竟然能在自己的玩具小天地里玩得有滋有味。她拿着两个漂亮的芭比娃娃,一个取名“美美”,一个取名“乐乐”,嘴上振振有词:“美美要参加选美大赛了。”“乐乐在模特表演中夺冠了。”“吃饭的时间到了,乐乐想吃点什么呢?”就这样,悠悠常常一个人玩上数个小时,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解析支招: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幼儿现实交往的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内心交往的需要无法满足,孩子就会编造出理想中的虚拟伙伴。据调查,大约有65%的幼儿在独自游戏的过程中,会以“假想伴”弥补内心的缺憾。而且,聪明伶俐、富于创造性的幼儿的需求意识更强,玩耍的兴致更浓。

总之,“假想伴”是孩子理想的朋友,是孩子内心的需求。一旦“假想伴”出现在孩子的意念之中,父母千万不要惊慌,不妨蹲下身子一同进入孩子想象中的心灵世界,小心呵护,精心指点,耐心转化,定会让充满奇思妙想的童心开花结果。

适当“抢夺”更有爱 蒹葭

每个来我家见过叮叮和咚咚的人都很惊奇:两个小人儿都专心致志地低头玩玩具,客厅安静得让人怀疑是否真有两个孩子。

看着其他妈妈艳羡的眼神,我很自豪,觉得教育很成功。

因为平时,我总是教育他们:谁的东西就是谁的,不许抢别人的。平时买玩具也是买两个一模一样的。尽管这样开始也会有争抢的局面,这时我就出面主持公道,是谁的就还给谁。

时间长了,两人果然不再争吵,因为每个玩具双方都有,他们就不会因为对方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皆大欢喜。

我一直觉得这个方法是开明的,而且公正得很。

上个月,孩子的爸爸带叮叮回老家住了几天,家里就剩下我和咚咚。他们离开两天后,我无意问咚咚:“你想不想姐姐啊?”

他正在专心致志玩小汽车,对我摇摇头。

我不死心:“姐姐去奶奶家了,现在也没人和你一起玩了,不觉得孤单吗?”他回答:“姐姐在的时候也不和我玩。我和玩具玩。”咚咚的话让我心一沉,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我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个问题?他们是不争抢东西,但什么都互不干涉,根本没有姐弟应有的亲密。现在姐姐不在家,咚咚非但不思念,甚至根本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叮叮回来后我开始刻意观察,果然,他们总是各自在各自的地盘玩耍,连交流都很少。原来,“听话”的背后,是姐弟两人关系的疏离啊。

这让我很震动,开始反思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大的不应该一味让着小的是应该的,但为什么要分得那么清楚?学会分享才是最重要的,退一步说,即使在一起争抢一下又何尝不可呢?争抢,其实也是促进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却被我生生剥夺了。

因此,再次买玩具时,我只买一个,两人都很感兴趣,一起朝玩具扑了过来,四只小手都抓着玩具不放。叮叮到底是姐姐,一下就把玩具夺到手里,咚咚眼巴巴望了一会,一边委屈地哭一边去姐姐手里夺玩具。

两个孩子吵得不可开交,我悄悄地退后两步,不动声色看着这一幕,让两个孩子自己面对问题。

咚咚一直争抢不过叮叮,但弟弟的哭声和争夺干扰了她的玩耍,她一边玩一边拿眼睛瞟着弟弟,玩得似乎也不尽兴。于是我在旁边试探着问她:“这个玩具是妈妈买给你们两个人的,所以弟弟也有权利玩。如果你不想让给他,和他一起玩行吗?”

她神色开始有点迷茫,咚咚也不哭了,睁大眼睛看着我。很明显,“一起玩”对他们两人都是很新奇的方式。但叮叮还是顺从地点点头,把玩具递给了我。

篇4

近年来,校园中不断出现一起起踩踏事故和学生自杀事件,如花的生命来不及绽放就被无情地扼杀。生命的失去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伤痛,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这逝去的生命背后,有着哪些值得深思的话题?如何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可见,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所谓生命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认识并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生命价值,提高生命的品味,树立起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价值观。

对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不能流于形式,它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有着具体的内容。本文试图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这个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放眼现实,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塑造健康人格的需要

现在的在校生大都是九十年代或跨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受过苦,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许多同学都以自我为中心,娇横、自私、心理调节能力很弱,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和委屈。父母又寄予他们太多的希望,再加上学校强大而片面的竞争压力,使很多青少年在人格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往往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2013年1月11日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火箭班”初一学生因学习成绩排名下降从11层楼跳下;2013年 1月17号,江苏扬州名校树人学校16岁初三学生留下遗书称因“害怕”不得不自杀,随后从教学5楼跳下。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而中国就占了25万。在这些自杀的人中,青少年占很大的比例。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乃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

树立生命权威的需要

生命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生命的价值是无以伦比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任何物质的东西都黯然失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生命的尊严一直被蹂躏、践踏,直到今天,生命意义的缺失,仍是社会的一大顽症。中国矿难的一次次发生,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爆炸声中血肉模糊,这些事故的背后,是某些领导、企业主乃至矿工自己生命意识的缺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同样是肇事司机生命意识的缺失,是18个路人生命意识的缺失。如果那司机和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一幕幕仍是生命意识的缺失。树立生命权威,捍卫生命的尊严,挖掘生命的价值,是现代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的生命美丽绽放

教师的使命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生命如花般美丽绽放,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强烈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确立“生命关怀”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一直告诉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努力学习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学校,要为自己的前途付出一切而在所不惜,在这个过程中,唯独忽视了对生命的感受、体验和尊重。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旨是解放人、发展人、滋润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教育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的发展,教育要引导人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追逐生命中的“峰值”。蒙代梭利也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说到底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我们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不能被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生命关怀”的意义出发,教育就不应该把一定的社会要求当作“模具”,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而应该为其生命健康、主动的发展提供时空,架设平台。

篇5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目前,随着人文思潮的兴起,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把人的生命看成教育的基石,使个体生命成为教育思考的原点,而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素质教育的摇篮,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个体生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价值。在此影响下,倡导幼儿生命教育,关怀幼儿生命,关注幼儿生存状态,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关注生命:幼儿特殊群体的需要

幼儿作为特殊群体,无论从生理方面、心理素质,还是从个体精神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都处于生命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像一粒蕴含着无限生长潜能的种子,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质。正是这殊性决定着幼儿处于弱势群体地位,他们的生长发展需要成人对其关注、呵护和尊重。

然而,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教育界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教育的工业化把儿童的整体生成仅仅变为行为功能的增加,把“人”当作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在工具理性价值视野下,“生命”也只能是一种“挣扎。”①这种对原始生命状态的漠视和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追逐已蔓延到幼儿教育领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工具主义的代言。幼儿教育本应是为幼儿终身发展服务的,但幼儿却在不正教育之风下牺牲了。然而,这种牺牲不是“顺应儿童的发展”,而是对幼儿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漠视,对其生命自然生态的破坏,更是对原始生命状态的扭曲。

因此,关注生命就是关爱、呵护幼儿身体,尊重发展的需要和规律,正确引导其追求美好生活,完善生命,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关注不仅是为了满足家长和教师的需求以及幼儿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生命体的需要。

二、理解生命: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点

从学理上讲,生命的存在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统一体。我们所面对和直接感觉到的生命体,就是自然生命,它是作为个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也是生命最基本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体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然而,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的又有差别,人的生命是不确定的,而动物的生命是确定化,正是此差别使人的生命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幼年时期,并为教育发生提供了必要性。

人的生命,是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人本身的发展和成熟是自然生命的发展。一个自然生命体要发展成社会生命体,教育是中介,换言之,人的生命要想发展,教育担负着历史使命。所以,自然和超自然的生命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幼儿尽管处于生命的萌发和生长期,但也是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结合体。幼儿教育坚持总原则是“保教结合”,它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超自然生命的存在。因此,只有承认其存在,才能关注它们的现实存在并在日常中进行教育。忽视甚至漠视或否定超自然生命存在的价值,是幼儿教育最大的失误,也是对幼儿最大的伤害!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②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必须直面幼儿生命,关怀幼儿生命,把幼儿生命教育作为重要使命;它还必须尊重幼儿生命,了解幼儿生命,把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作为生命教育的基点。

三、生命教育:幼儿元基点的教育

随着人文呼声的高涨,幼儿生命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但由于生命教育的提出和研究,在我国教育界是新兴产物,无论从教育观念还是教育方法上,都有意或无意对生命教育存在漠视或压抑现象,还没引起对幼儿生命教育价值的真正关注。然而,“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③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应从生命的本体意义出发,把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追逐作为其原点。“生命本体论是从人的生存出发对世界本体所作承诺,对其承诺――诠释都要建立在生命基础上,因为它才是唯一的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④

第一,保护幼儿原始生命状态 ,尊重自然原则。人是自然生命体,具有自然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幼儿生命发展,有其特有的生命节奏,关怀幼儿生命。首先,要尊重幼儿的自然生命规律,保护好幼儿天性。天性是在生命中体现,是自然生命的造化,是生命进化的结果,只能保护和尊重,否则就会伤害、压制、毁灭的生命发展,因此教育应保护和尊重天性。其次,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保护其身心不受伤害。成人作为幼儿生命的呵护者,要了解其身心发展的规律,细心地照顾他们,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保障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要尊重幼儿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知道他;必须用这种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有成效。幼儿不同于成人的发展特点,有特殊年龄生命规律。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它、改造它、重建它,而是要顺从它、保护它、守护它。幼儿生命教育一定不能人为地改变生命自然发展路径,而必须保持它的生态平衡,养护它原有的自然生命状态。

第二,唤醒生命意识,开掘生命潜能。生命教育关注生命自主性的发展,但不等于完全任意其发展,完全本能的发展,使教育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自主生命教育体,生命意识需要教育唤醒,生命潜能需要教育开掘,生命发展方向需要教育正确引导。幼儿的身体是脆弱的,但生命潜能是巨大的。但我们对其认识却是肤浅得、表面的;尽管随着“新儿童观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幼儿生命的漠视状态,但这种改变与其生命潜能相比,显得十分卑微和渺小。关注、承认其潜能存在,并创造良好的条件疏导和释放其能量,是生命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第三,体验生命意义,享受美好生活。人是自然和意义的存在体。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就是人所具有的意义的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就活在意义之中并不断地追问意义,其生长不是自我封闭的生长,它需借助外在资源,通过体验、领悟和理解来获得。哲学家狄尔泰说过,“我们是通过体验和理解所领悟的,是作为把人类包含于其中的脉络而存在的生命。”⑤体验是生命意义的组成元素,生命是在不断地体验中进行。

幼儿生命教育,不仅要保障他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还要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学会运用自己的主体性智慧,更好地适应社会。幼儿的生命教育,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基于现实,为了生命的教育。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有血有肉的,是最真实、最本源的生命存在的世界。幼儿只有生活在其中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是为了认识、理解和呵护幼儿的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为了更好地引导其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超越生存状态的能力,迈向美好的未来。

幼儿的生命是稚嫩的,它需要成人的关爱和呵护;幼儿的生命是有规律的,它需要成人的珍惜、欣赏、理解和尊重;幼儿的生命孕育着潜能,它需要成人的守护和开掘。因此,为了使幼儿生命教育真正成为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教育,让我们共同来关注幼儿生命教育。

注释:

①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②冯建军.生命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④张宪.“生活世界”与“生活―世界”.现代哲学.2002(1).

⑤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山西教育.2004(6).

篇6

我儿子今年五岁半,某天威胁我,说你要是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从七楼上跳下去,我死了你就没儿子了。为此,我跟他说:“你要的不过是一个玩具,你今天得不到,不代表你明天不会得到,你要得到就要付出努力,而不是以要挟的方式让别人妥协。你能要挟我是因为你知道我爱你关心你,可如果你是要挟一个不相干的人,他们会有什么反应?顶多一两天的不舒服,过后谁都不记得你。而你,再也不能享受爸爸妈妈的爱,再也不能享受与朋友一起玩,再也不能去吃比萨饼,你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未来世界有什么比IPAD或宇宙飞船更让你觉得惊奇的可能性发生。你愿意放弃这一切仅仅为了一时的生气或得不到吗?”

再仔细想想,我像儿子这么大的时候,我妈妈没有因为我喜欢音乐就给我买钢琴,甚至我努力考到一百分,她也没有遵守诺言,我当时很难过,可我没有去死,直到今天,我已经三十七岁了,我终于有机会和我亲爱的儿子一起学我内心里向往的钢琴,这就是我活着的意义。如果,当年我因为老师骂我,妈妈打我就去死,我会有今天我喜欢的生活和亲爱的宝贝吗?我认真地对儿子说:“你可以赌气,也可以娱乐,可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不能冒任何生命代价――谁都不能预料你的未来有多宽广。”

我过后当着儿子的面把保姆认真教训一顿。儿子的话是保姆跟他说的。保姆说你要不听我话,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你就没有保姆了,你也会为这个而内疚一辈子。我对这话无比愤怒,甚至想辞退她。小孩子是无法分辨话语的轻重和真假,如果他依此实施,我恨不得杀了她。

但我也感谢保姆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孩子认真讨论生命的意义。我知道她虽然错了,未来我儿子有可能面临更错的人,我辞退了她,不代表我有能力辞退整个世界。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锻炼儿子坚强的心理素质。这不是他人的责任,这是我作为母亲的责任。

我不可能让整个世界按照我儿子的意志运转,他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是这件事,就是那件事,总之任何的挫折都会引发他放弃生命的念头。我要从根上掐住他,告诉他这是最大的错误。

我曾经在十七岁时,吃了八十八片苯巴比妥,这是一种强镇静剂,用于精神病人的药,我当时就是想用死去解脱我的年纪所不能承担的压力。很感谢也很高兴我的命被医护人员救回来,才让我有了今天对世界最美好的感受。那么,我,一个既早恋,又走过青春期,既叛逆又害怕的年轻人,今天已经很成熟地站在愉悦的生活之上,我以自己的心路历程告诉所有的年轻人:你必须要珍惜生命,因为你不知道,凤凰之所以要经过各种磨难,最终的原因是,你终有一天要成为百鸟之王。你曾经以为很重要的掉毛也好,难看也好,在你成为凤凰以后,看起来,都是让你觉得温馨和发笑的小事。活着,真好。

篇7

一、生命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目标

1995年2月,我国《中学德育大纲》目标中要求,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坚毅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和性格。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宣扬珍爱生命的信息,培养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的态度,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一个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富有活力、积极丰盛的人生。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面对人生的挑战。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存在着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自卑闭锁、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极易爆发冲突并走极端,酿成无法补救的生命缺失。学校要将生命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把关爱生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德育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自然成为中学德育的使命工作。

二、生命教育是学校发展的良好举措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日常工作和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充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营造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构建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责无旁贷。怎样创设生命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呢?学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校园保障机制。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学校校警、校园保安、行政值周、值日班主任、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等日常值日活动,构建全天候关注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心理干预机制。

二是开发与整合生命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导各学科课堂教学来渗透珍爱生命等教育内容,组织开办“珍爱生命”、“面对挫折”、“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进行相关的校本教研活动,丰富学校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各种媒体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收集、整理生命教育的活动方案、多媒体课件,形成生命教育的校本资源,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三是构建生命教育安全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建设供学生学习体验的生命教育专用教室,随时加强学校校园水电气、设施设备、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安全检查,杜绝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司法机构民警到校做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会,举办安全教育、拒绝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手抄报、黑板报比赛,悬挂张贴安全常识、警示标语,开展地震、火灾等应急演练活动,净化学校环境,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临危应变能力。

通过校园环境创设、综合资源配备、校本课程开发、系列活动实施、科研课题导入,既能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又有助于打造学校特色,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三、生命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开展生命教育,能够使其树立起生命意识,让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培养他们的幸福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篇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69-02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1]24。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无疑不能摆脱生命的“纠缠”,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在现实生命中,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成为一项直面个体生命,并以提升个体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教育在“我”和“你”的精神相遇中,唤醒生命的潜能,实现人性的复归。它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把尊重和爱贯穿其中。

一、宏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哲学家张载说:治学的真正作用,从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是变化气质。通过知识来增强个性抑或是改变个性,从而以知识启发行动,否则,个人的心智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灵性自然也得不到照明。可见“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变化气质”,而非记忆知识,也非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而是发展个体的生命力 [2] 。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教育发展个体生命,自然就会尊重自己,也会尊重别人的生命,更会懂得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

1.大学生中轻视生命的现象日益增多

池田大作说:“最崇高、最尊贵的财富,除了生命之外断无他物[3]60。由于个体生命的短暂性、有限性、独一无二性,从而体现个体生命的可贵之处。我们一直把这一简单的事实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点。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珍爱和尊重。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一起起悲剧令人痛心疾首,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思考:是哪个罪魁祸首,把他们年轻的生命推向黑暗的坟墓?这样的悲剧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屡屡上演,而这些思考不得不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敲响警钟。

2.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怀德海认为,教育不仅具有教会人掌握娴熟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与“尊敬他人”的道理,并让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安顿心中不安的心灵” [4]。然而当今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却是用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僵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控制”。它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忽视了生命的需要和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说:“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为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3]61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的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和谐丰满的人格教育。

3.21世纪对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

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649。我国教育一直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这也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面教育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真正的目的是帮助生命正常发展。”[6]生命教育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以个体生命发展为基点,力求将人的个性化发展上升至社会发展的高度,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生命教育的实质精神自然就要承担起建设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引导个体生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微观上,生命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一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帮助他们理解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及其生命质量奠定基础,减少大学生践踏生命的现象;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启发生命潜能,为学生的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把握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根据学生生命的发展需要和个体的差异性,生命教育的目标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自然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真追求,而人的心智、道德、人格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是自然生命的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无视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热爱、珍惜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他们的责任,因为生命不仅是属于个体自己的,也与社会和家庭密切相关;要教导学生能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以青春和智慧去捕捉趣味。只有这样,人才会领悟生命的顽强和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生机。

2.精神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信仰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需要追求人生信仰。人生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追求,它要求学生学会追求自我的幸福,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还表现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上。一个人如果缺乏信仰,且不说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连自己是否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都无从谈起。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信仰,不仅对其生命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会将个体生命的发展提升到较高的层次。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目标,教育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实现自我,旨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融合”,最终展现生命光芒。超越自我,就是教会个体学会超越功利和世俗,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教育学生根据个体的需要树立人生的理想,通过协调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通过将自己的命运与他人及社会的命运相联系,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让他们通过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让心灵得到充实,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高层目标。

三、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生命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努力共同完成,其中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生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作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多渠道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加强生命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用人性化的方法来深化生命教育的程度

任何教育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个体差异性,尊重其人格尊严。然而,传统的思政教育,从教育方法的运用上来看,一般都是统一要求,统一管理。这种教育方法很显然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生命的人本关怀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学习和管理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却严格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其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为它是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以达到某种僵化抽象的道德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确实有效的开展,必须要提高其实效性,把个性化与整体性统一起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学生个性差异性出发,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使生命潜能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自由的发展。

2.以生活化的平台来加强生命教育的力度

陶行知老师曾经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的生活便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便是坏的教育。”[7]生活的基础是生命,生命在生活中的呈现,关注生活必然就要关爱生命。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基本上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些过高政治的目标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来自生活并回归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目标不仅要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缓解学生在学校期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应该关注学生生存的状况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3.以幸福化的教育理念来加强生命的享受度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毋庸置疑的。”[8]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都应该有享受幸福和拥有幸福的权力。只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幸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会成为一种幸福化的教育。学生就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在感受快乐的过程、享受美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会体验幸福,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完成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社会行为准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富有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善美,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高校也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个体生命自由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肖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多维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3]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4]张文.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纬度[J].教育评论,2008,(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9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苏海针(1979―),女,汉族,山东省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及德育理论研究。

生命教育在上世纪的最后几年至今,一度占据教育理论的中心位置。但是无论生命教育也好,life education也好,education for life也罢,其核心都离不开“生命”和“教育”两个概念,而且不同视角的分析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

一、实施地域的不同

生命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因各国文化社会背景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实施取向。在此暂且只探讨明确以“生命教育”概念为其旗号的相关现状。

(一)西方国家

第一位倡导education for life的是美国的J. Donald Walters,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s),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不过,education for life实施范围仅限于其倡导者在美国和意大利所创建的阿南达学校。

通常认为,最早的life education概念是1974年由澳大利亚的Rev.Ted 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且许多青少年死于吸毒这一问题而提出。1979年,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成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re,简称LEC)。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目前LEC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机构。

总的来看,国内外生命教育在内涵、范围、宗旨与推动单位方面均不相同。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推动单位并非官方或正规学校,着重于关注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远离犯罪和贫穷等话题,将生理与心理卫生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作为其主要内涵;而国内生命教育则是以匡正社会风气、提升全民生活品质与社会价值重建为目标,主题已远远超出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关注的范畴。

(二)我国港台地区

香港于1995年起推展LEAP(The Life Education Activity Programme),其内容延续了LEC的宗旨。1996年,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首先在校内进行“生命教育课程”的,内涵开始扩大。三年后,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又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建议学校把婚姻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真谛、贞洁的德行、性教育、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这些内容融入有关科目。如今,香港的生命教育是大都从宗教的角度开展,内容涉及宗教教育、德育、伦理、公民教育等二十几个科目。

1997年,鉴于校园频繁的自杀及杀人事件,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认为必须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此系岛内“生命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此种生命教育认为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其内涵属于广义的生命教育,范围很广。如今,台湾在教育当局和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持续进行了近10年的生命教育,取得了较大成效。

(三)我国大陆地区

1922年陶行知先生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把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表述为“education for life,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即把“生活即教育”命题用“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来阐释。中文的“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才引起大陆学者的注意,并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所以我们如今所谓的生命教育内涵基本与港台地区保持一致。

鉴于我国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生命教育已开始付诸实践。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5年6月,上海市也正式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紧跟其后,湖南、湖北、黑龙江、山东等各省份开始出台各种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性文件。官方政策的正式出台标志着“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显然,政府的介入和推动对生命教育的深入推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强大羽翼之下,生命教育实践也只是“星星之火”,远远达不到其在理论上的热闹程度。

二、分析生命层次的纬度不同

生命现象是世界上最最复杂的现象。对生命系统,我们只能作这样或那样的特征性的描述,而无法给生命下一个定义,因为没有任何特殊的物质、物体或力量可以和生命等同。因此,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可以有多层次、多纬度的阐释,如此遂造成生命教育内涵的各具特色。台湾学者的观点就颇具代表性。

吴秀碧等很多学者根据身、心、灵三个层次,即把人的生命划分为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灵性生命来认识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教育可从生理与身体层面、心理活动与行为层面以及信念与灵性活动等层面入手。① 也有的学者根据知、情、意、行四方面来阐释生命教育:认知层次指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实践层次指个体能够将认识真正加以履行,不轻视自己和别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能为自己行为负责;情意层次即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能够不断的自我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② 学者郑崇珍则从生命的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等从低到高的需要出发,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从低到高可描述为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增进学生发展生涯和促进学生自我实现。③ 而台湾更多的学者皆认同人的生命有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天”四个向度,认为生命教育应以自身为出发点,逐渐向外拓展到他人、社会、环境,直到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关怀整个人类的命运、建立世界伦理的观念。最后一种认识角度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都比较普遍,基本能达成共识。

三、所涵盖的具体内容不同

生命就是人的生命,而人的一切又相当复杂,所以,有关生命的方方面面无不理所当然地被纳入生命教育内涵之中,诸如两性、死亡、生理健康、感恩、信仰、安全、防治、自杀防治、传染病预防、心理健康、生涯规划、交往技巧、等,几乎无所不包。在此,黄德祥教授的看法比较典型。他认为,生命教育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包含五个向度:宗教取向、生理健康取向、志业(生涯)取向、生活教育取向、死亡教育或生死学取向,并且认为美国的品格教育亦可视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④所以,各学者口中的生命教育、各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所实际实施的生命教育可能包含以上具体内容的几种,重点会落在不同的具体内容上面,生命教育所体现出来的面貌也就五彩纷呈、各有特色了。

四、外延不同

外延的不同是指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生命教育”等同于“教育”一词。国内很多学者认同,从教育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如叶澜认为,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⑤把整个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这只是教育的理想状态,这种理解以其应然性而与现实存在的教育状态相区别。但从如此广义的内涵来看,人的一生虽然有限,但是牵涉的因素甚为广泛,其过程也至为复杂,举凡生存、生活、生计,乃至于身、心、群、灵等,都可包含在广义的生命教育之内。换言之,此种生命教育应该是指健全人格的教育。

尽管很多学者认同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就是教育的应然状态,但在实际实施中,生命教育往往作为现有教育体制的矫正和补充,也就是补充现实教育中应有但缺乏的东西,即专指教育或广义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因为,一再重复教育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况且,将现有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推倒重来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不断改革与进步,不断朝向教育的理想状态迈进。所以,大多数人所默认的生命教育并非指的全部教育,而是更关注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终极价值,也即人文教育。比如程红艳指出:“所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⑥从各种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观点来看,明显可以发现其重点有所偏重:不突出生命的物质、生理方面的保健,更注重心理、精神方面的发展;不突出科学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群育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不突出人的认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继 续 教 育 研 究2008年第3期

当然,最狭义和最核心的生命教育是直接与“生命”、“生存”、“生活”、“死亡”等词密切相关的内容,也就是指死亡教育。

五、名实不同

名实之分即是生命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具体实施、实然状态的差别。有学者甚至认为公元前六世纪到三世纪间,希腊哲人普遍对生命、宇宙及人的关怀,还有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所实施的“有教无类”、提倡“启发”的私塾教育都属生命教育之列。

虽然并未冠以生命教育之名,其实,就广义的生命教育内涵而言,国外有关安全教育、宗教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诸多范畴都与生命教育水融,甚至被生命教育概念纳入囊中。比如英国的彼得•麦克非尔创立的体谅道德教育学派、诺丁斯的关心学派及目前主要在宗教教育中开展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育都对生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近10年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围绕着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如“情感教育”、“情境教育”、“愉快学习”、“自主创新”、“交往学习”、“主体教育”、“和谐教育”、“体验教育”等素质教育的理论模式。虽然未冠以生命教育之名,其实莫不从关照人的生命意识出发,何尝不是一种生命教育呢?自然,国内不少学校也打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旗号,究其实他们实施的是否是真正的生命教育,是否真正与生命有关,这显然是两码事。

六、与死亡教育的关系不同

生命与死亡唇齿相依,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紧密联系。诸多生命教育概念有时涵盖死亡教育,有时与死亡教育、生死教育通用,有时又把死亡教育排除在外。

让我们先从生命教育的渊源谈起。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美国早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死亡学(Thanatology)的研究,60年代开始在高校有计划、有系统地推广死亡教育,后来扩展到西方其他国家。“死亡学”与“死亡教育”引入台湾可溯源到上世纪70年代,却因国人避讳谈死的禁忌,直到1993年傅伟勋的专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提出“生死学”一词,国人才逐渐接受。此后“生死学”一时蔚为显学,“死亡教育”也就转为“生死教育”。到了1997年,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正式提出中文“生命教育”一词,用“生命教育”代替“生死教育”更具有积极正面的意味,因此迅速被社会所接受。

其实“生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涵差异不大。张淑美就曾指出:“善生才能福终,死亡不啻是生命的导师;教导死亡,实乃教育生命,‘死亡教育’,正是‘生命教育’。”确实如此,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乃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从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也可以视为生命教育狭义上的解释。台湾大学里的生命教育就采取狭义的定义,以生死取向居多。

七、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区分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从宏观上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同义词,不是一种单独形式的存在,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并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意识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于各科教学和活动之中,它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并一针见血地直指教育的本来意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多样性,注重个体独特的经验;从中观上说,生命教育单指生命教育课程,意指教育的内容方面,这种课程以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的生命成长为宗旨;从微观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这种策略与方法以“体验”为核心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最后,笔者想引用孙效智先生对生命教育内涵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提出的三项足以供参考的原则,于我们拨云见日颇有助益:(一)定义问题。基本上定义没有对错可言,我们不能说哪种生命教育的定义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任何人可以根据他自己的理念或理想来赋予生命教育某些内容。(二)共识与开放原则。定义适不适当或社会是否接受需要社会整体通过共识过程去讨论,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应以一种封闭而独断的方式来决定,而应该透过开放的交流对话来确定并丰富它的内涵。(三)周延原则。生命教育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因此,生命教育的定义在内涵上应力求深度与广度上的周延,避免各种片面与狭隘。

注释:

①吴秀碧.生命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案[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22.

②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③郑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59-01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也是我们目前教育最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目前,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相对还比较滞后。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尽管部分课程虽有生命教育内容的零星映射,但系统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品德课中关注生命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思想品德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关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提升。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从而更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学生生命发展的要求。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适应生命教育教学需要

生命教育课堂要使学生从封闭、灌输走向开放、和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感悟与体验人生,获取真知。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老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掌握方法上,使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适应生命教育的需要。

三、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让学生背框框,记条条,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很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个体存在,更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所设置的栏目如“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都新颖并实用,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进步,学习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大部分“探究园”“实践与评价”的活动内容较为合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以致用。

四、善于人生态度,让学生体验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优点,并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进而使他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课堂成为他们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赏识的乐园。

篇11

【摘要】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年轻人特别是学生进行宝贵的生命教育。珍爱生命、呵护生命则要从了解生命开始,通过感受死亡,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宝贵。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有感于最近网上的热议素材:一是2014年12月7日下午,燕山大学18名学生在冰冷海水中救人的义举迅速传遍了全国,网民纷纷点赞。二是12月6日下午,有女士在西江大桥跳江,”围观者只拍照不施救的冷漠,和警方难以有效救助的短板,很难说不是在营造着看客的现实围栏。”(张立)三是12月8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开庭二审。三天内三件热议话题,莫不与尊重生命有关。

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到复旦”4.1投毒案”,你会发现,十几年来,在一些年轻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共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呵护。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生命是可以赎买的,生命甚至是可以随意剥夺的。另一方面,年轻人不珍爱生命健康权,酗酒、吸烟、透支身体甚至吸毒、轻生。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一定的年龄段,竞有80%至90%的孩子曾有过出走或自杀的念头。现实提醒我们: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年轻人特别是学生进行宝贵的生命教育。

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但每一个生命又都是神奇的,面对生命,我们并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真实地拥有她。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再版,这就意味着生命无法重演,意味着失去的时光我们就再也要不回来。“天下孰最贵?”“生最贵。”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的生命都值得敬畏与感激。珍爱她,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并不仅仅只为了自己而存在,她还承载着沉甸甸的亲人的爱。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父母生命的外延,是他们幸福的源泉。于是,这生命,冥冥之中承担起了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基本底线就应该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呵护自己的、他人的以及一切其他的生命。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输生命的气息。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应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作为人应有的道德。

敬畏生命,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汶川地震中,那些拿着微薄的工资,默默地奉献在山村学校的老师们,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相信读到这个细节,每个人都会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